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七年級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38W

國中七年級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一

《整式的加減》教案

一、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能運用運算律探究去括號法則,並且利用去括號法則將整式化簡。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類比帶有括號的有理數的運算,發現去括號時的符號變化的規律,歸納出去括號法則,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識,嚴謹治學的學習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去括號法則,準確應用法則將整式化簡。

2、難點:括號前面是—號去括號時,括號內各項變號容易產生錯誤。

3、關鍵:準確理解去括號法則。

三、教具準備。

投影儀。

四、教學過程,課堂引入。

利用合併同類項可以把一個多項式化簡,在實際問題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號,那麼該怎樣化簡呢?

五、新授。

現在我們來看本章引言中的問題:

在格爾木到拉薩路段,如果列車通過凍土地段要t小時,那麼它通過非凍土地段的時間為(t-0.5)小時,於是,凍土地段的路程為100t千米,非凍土地段的路程為120(t-0.5)千米,因此,這段鐵路全長為100t+120(t-0.5)千米①凍土地段與非凍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②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帶有括號,它們應如何化簡?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號,合併同類項,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國中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二

一、教學內容分析

1.2有理數1.2.2數軸。這一節是國中數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從知識上講,數軸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應用於絕對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數運算法則的推導,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時,也是學習直角座標系的基礎,從思想方法上講,數軸是數形結合的起點,而數形結合是學生理解數學、學好數學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帶見的用温度計度量温度,已為學習數軸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礎。通過問題情境類比得到數軸的概念,是這節課的主要學習方法。同時,數軸又能將數的分類直觀的表現出來,是學生領悟分類思想的基礎。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1)知識掌握上,七年級的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正負數,對正負數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

(2)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學生對數軸概念和數軸的三要素,學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畫圖中掉三落四的現象,所以教學中教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由於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徵和生理特徵,學生的好動性,注意力容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心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三、設計思想

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研究新問題,是我們組織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國小裏曾學過利用射線上的點來表示數,為此我們可引導學生思考:把射線怎樣做些改進就可以用來表示有理數?伴以温度計為模型,引出數軸的概念。教學中,數軸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認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學生從直觀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直線、數軸都是非常抽象的數學概念,當然對初學者不宜講的過多,但適當引導學生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還是可行的。例如,向學生提問:在數軸上對應一億萬分之一的點,你能畫出來嗎?它是不是存在等。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數軸的三要素,能正確畫出數軸。

2、能將已知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能説出數軸上已知點所表示的數。

(二)過程與方法

1、使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訓練,逐步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

2、對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初步瞭解數學來源於實踐,反過來又服務於實踐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畫數軸,給學生以圖形美的教育,同時由於數形的結合,學生會得到和諧美的享受。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1、重點:正確掌握數軸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2、難點:有理數和數軸上的點的對應關係。

六、教學建議

1、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初步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正確掌握數軸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並會比較有理數的大小。難點是正確理解有理數與數軸上點的對應關係。數軸的概念包含兩個內容,一是數軸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缺一不可,二是這三個要素都是規定的。另外應該明確的是,所有的有理數都可用數軸上的點表示,但數軸上的點所表示的數並不都是有理數。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用數軸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今後充分利用“數軸”這個工具打下基礎。

2、知識結構

有了數軸,數和形得到了初步結合,這有利於對數學問題的研究,數形結合是理解數學、學好數學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課知識要點如下:

定義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的直線叫數軸

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

應用數形結合

七、學法引導

1、教學方法:根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始終貫穿“激發情趣—手腦並用—啟發誘導—反饋矯正”的教學方法。

2、學生學法:動手畫數軸,動腦概括數軸的三要素,動手、動腦做練習。

八、課時安排

1課時

九、教具學具準備

電腦、投影儀、三角板

十、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講授新課

(出示投影1)

問題1:三個温度計,其中一個温度計的液麪在0上2個刻度,一個温度計的液麪在0下5個刻度,一個温度計的液麪在0刻度。

師:三個温度計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問題2:在一條東西向的馬路上,有一個汽車站,汽車站東3m和7.5m處分別有一棵柳樹和一棵楊樹,汽車站西3m和4.8m處分別有一棵槐樹和一根電線杆,試畫圖表示這一情境。(小組討論,交流合作,動手操作)

師:我們能否用類似的圖形表示有理數呢?

師:這種表示數的圖形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內容—數軸(板書課題)。

師:與温度計類似,我們也可以在一條直線上畫出刻度,標上讀

數,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零。具體方法如下

(邊説邊畫):

1.畫一條水平的直線,在這條直線上任取一點作為原點(通常取適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數,也可偏向左邊)用這點表示0(相當於温度計上的0℃);

2.規定直線上從原點向右為正方向(箭頭所指的方向),那麼從原點向左為負方向(相當於温度計上0℃以上為正,0℃以下為負);

3.選取適當的長度作為單位長度,在直線上,從原點向右,每隔一個長度單位取一點,依次表示為1,2,3,…從原點向左,每隔一個長度單位取一點,依次表示為-1,-2,-3,…

師問:我們能不能用這條直線表示任何有理數?(可列舉幾個數)

讓學生觀察畫好的直線,思考以下問題:

(出示投影2)

(1)原點表示什麼數?

(2)原點右方表示什麼數?原點左方表示什麼數?

(3)表示+2的點在什麼位置?表示-1的點在什麼位置?

(4)原點向右0.5個單位長度的A點表示什麼數?

原點向左1.5個單位長度的B點表示什麼數?

根據老師畫圖的步驟,學生思考在一條水平的直線上都畫出什麼?然後歸納出數軸的定義。

師:在此基礎上,給出數軸的定義,即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

位長度的直線叫做數軸。

進而提問學生:在數軸上,已知一點P表示數-5,如果數軸上的原點不選在原來位置,而改選在另一位置,那麼P對應的數是否還是-5?如果單位長度改變呢?如果直線的正方向改變呢?

通過上述提問,向學生指出:數軸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缺一不可。

【教法説明】

通過“觀察—類比—思考—概括—表達”展現知識的形成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領會數學思想和思維方法,並有意識地訓練學生歸納概括和口頭表達能力。

師生同步畫數軸,學生概括數軸三要素,師出示投影,生動手動腦練習

嘗試反饋,鞏固練習

(出示投影3)。畫出數軸並表示下列有理數:

1、1.5,-2.2,-2.5,,,0.

2、寫出數軸上點A,B,C,D,E所表示的數:

請大家回答下列問題:

(出示投影4)

(1)有人説一條直線是一條數軸,對不對?為什麼?

(2)下列所畫數軸對不對?如果不對,指出錯在哪裏?

【教法説明】

此組練習的目的是鞏固數軸的概念。

十一、小結

本節課要求同學們能掌握數軸的三要素,正確地畫出數軸,在此還要提醒同學們,所有的有理數都可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但是反過來不成立,即數軸上的點並不是都表示有理數,至於數軸上的哪些點不能表示有理數,這個問題以後再研究。

十二、課後練習習題1.2第2題

十三、教學反思

1、數軸是數形轉化、結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設計的原型來源於生活實際,學生易於體驗和接受,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和自己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數軸的形成過程,加深對數軸概念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體出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到抽象概括的認識規律。

2、教學過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線,教學方法體了特殊到一般,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3、注意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並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三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理解近似數和有效數字的意義

2.給一個近似數,能説出它精確到哪一痊,它有幾個有效數字

3.使學生了解近似數和有效數字是在實踐中產生的.

(二)能力訓練點

通過説出一個近似數的精確度和有效數字,培養學生把握關鍵字詞,準確理解概念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近似數的學習,向學生滲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四)美育滲透點

由於實際生活中有時要把結果搞得準確是辦不到的或沒有必要,所以近似數應運而生,近似數和準確數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學法引導

1.教學方法:從實際問題出發,啟發引導,充分體現學生為主全,注重學生參與意識

2.學生學法,從身邊找出應用近似數,準確數的例子→近似數概念→鞏固練習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理解近似數的精確度和有效數字.

2.難點:正確把握一個近似數的精確度及它的有效數字的個數.

3.疑點: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的近似數的精確度和有效數字的個數.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自制膠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者提出生活中應用準確數和近似數的例子,學生討論回答,學生自己找出類似的例子,教者提出精確度和有效數字的概念,教者提出近似數的有關問題,學生討論解決.

七、教學步驟

(一)提出問題,創設情境

師:有10千克蘋果,平均分給3個人,應該怎樣分?

生:平均每人千克

師:給你一架天平,你能準確地稱出每人所得蘋果的千克數嗎?

生:不能

師:哪怎麼分

生:取近似值

師:板書課題

【教法説明】通過提出實際問題,使學生認識到研究近似數是必須的,是自然的,從而提高學生近似數的積極性

(二)探索新知,講授新課

師出示投影1

下列實際問題中出現的數,哪些是精確數,哪些是近似數.

(1)七年級(1)有55名同學

(2)地球的半徑約為6370千米

(3)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有31個省級行政單位

(4)小明的身高接近1.6米

學生活動:回答上述問題後,自己找出生活中應用準確數和近似數的例子.

師:我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有許多時候只能用近似數你知道為什麼嗎?

啟發學生得出兩方面原因:1.搞得完全準確有時是辦不到的,2.往往也沒有必要搞得完全準確.

以開始提出的問題為例,揭示近似數的有關概念

板書:

1.精確度

2.有效數字:一般地,一個近似數,四捨五入到哪一位,就説這個數精確到哪一位,這時,從左邊第一個不是0的數字起,到精確的數位止,所有的數字,都叫做這個數的有效數字.

例如:3.3有二個有效數字

3.33有三個有效數字

討論:近似數0.038有幾個有效數字,0.03080呢?

【教法説明】通過討論學生明確近似數的有效數字需注意的兩點:一是從左邊第一個不是零的數起;二是從左邊第一個不是零的數起,到精確的位數止,所有的數字,教者在有效數字概念對應的文字底下畫上波浪線,標上①、②

例1.(出示投影2)

下列由四捨五入吸到近似數,各精確到哪一位,各有哪幾個有效數字?

(1)43.8(2)。03086(3)2.4萬

學生口述解題過程,教者板書.

對於近似數2.4萬學生又能認為是精確到十分位,這時可組織學生討論近似數與5.4和近似數5.4萬中的兩個4的數位有什麼不同,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

【教法説明】對於疑點問題,通過啟發討論,適時點撥,遠比教者直接告訴正確答案,理解深刻得多.

鞏固練習見課本122頁練習2、3頁

例2(出示投影3)

下列由四捨五入得來的近似數,各精確到哪一位,各有幾個有效數字?

最新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四

一、教學思想:

深入推進和貫徹《國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改變學習方式為目的,以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為目標,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探索有效教學的新模式。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二、教學目標:

1、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交流、合作、討論的方式,積極探索,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質量,逐步形成正確地數學價值觀。

2、知識與技能:掌握國中數學教材、數學學科“基本要求”的知識點。

3、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索、學習,使學生逐步學會正確、合理地進行運算,逐步學會觀察、分析、綜合、抽象,會用歸納、演繹、類比進行簡單地推理。圍繞國中數學教材、數學學科“基本要求”進行知識梳理,適時的進行分層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全體學生、發展全體學生。

三、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鑽研新課標,掌握教材,編寫好“教案”。

2、認真備課,爭取充分掌握學生動態。

3、認真上好每一堂課。

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充分用足用好40分鐘。愛因斯曾經説過:“興趣是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數學教學過程中提高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結合教學內容,選一些與實際聯繫緊密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去解決,教學組織合理,教學內容語言生動。相盡各種辦法讓學生愛聽、樂聽,以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4、落實每一堂課後輔助,查漏補缺。

全面關心學生,這是老師的神聖職責,在課後能對學進行鍼對性的輔導,解答學生在理解教材與具體解題中的困難,指導課外閲讀因材施教,使優生儘可能“吃飽”,獲得進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時掃除學習障礙,增強學習信心,儘可能“吃得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擴大他們的知識視野,發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5、積極與其它老師溝通,加強教研教改,提高教學水平。

6、經常聽取學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議。

7、深化兩極生的訓導。

8、落實幫教措施。

總之通過做好教學工作的每一環節,盡的努力,想出各種有效的辦法,以提高教學質量。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五

教學內容

人教二年級下冊教材第59~60頁例1及第60頁“做一做”。

內容簡析

例1藉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動,先進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動,並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再進行有剩餘的操作活動,通過對比使學生體會其異同,幫助學生理解有剩餘的情況,並用除法算式表示。通過與表內除法的對比,使學生理解餘數及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經歷認識餘數的過程,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2、通過主題圖教學,讓學生知道計算問題是從生活實際中產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初步的觀察、概括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餘數及有餘數除法的含義,能夠準確求出餘數。

教法與學法

1、本課時運用自主學習法,引導學生通過擺草莓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把物品平均分後有剩餘的現象,抽象為有餘數的除法的過程,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2、本課時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通過總結、歸納、抽象、概括等方法來學習。承前啟後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導入課題

故事描寫法:週末小熊打算請2個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請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開冰箱一看,發現只有7個草莓,3人怎麼分7個草莓呢?他很苦惱。聰明的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他為什麼苦惱嗎?誰能來説一説?(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內容——有餘數的除法(板書)。【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進行了改編,增加了課堂的趣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新知教學做了充分的準備。】活動導入法:請同學們拿出10個小圓片。

①把10個圓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幾個?

②把10個圓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幾個?

(學生説法不一:有的説不能分,有的説分不出來)

這樣的問題究竟應該怎樣解決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內容,有餘數的除法。(板書課題:有餘數的除法)【品析:活動導入,讓學生動手操作,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並思考沒有剛好分完怎麼辦?於是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隨着老師的引導進入新知的學習中。】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1、複習表內除法的意義。

平常我們分東西,有時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時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夠再分。剩下不夠再分的數就叫餘數,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餘數的除法”(出示課題)。

(1)課件出示6個草莓圖:把下面這些草莓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2)學生交流獲取信息。

(3)利用學具實際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過程。課件出示6個草莓擺放的結果圖:

(5)小組內説説6÷2=3(盤),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溝通操作過程、算式、語言表達之間的轉換,使學生明白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表達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1)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時會出現有剩餘的情況。

①課件出示7個草莓圖:把下面這些草莓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②學生利用學具操作。

③交流發現的問題:剩下一個草莓。

(2)在交流中確定表示平均分時有剩餘的方法。

①學生用算式表示剛才擺的過程,教師巡視,選取典型案例。

②教師板書規範寫法:

7÷2=3(盤)……1(個)

餘數

③讀作:7除以2等於3餘1。寫法:首先在等號的右面寫商,然後點上6個小圓點再寫上餘數。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麼?明確“1”是剩下的草莓數,我們把它叫餘數。

(3)歸納總結,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①比較兩次分草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②教師隨學生的回答,用課件呈現下表。

分的物品幾個一份分的結果算式表達

6個草莓每2個一盤分了3盤,正好分完6÷2=3(盤)

7個草莓每2個一盤分了3盤,還剩1個7÷2=3(盤)……1(個)

?品析: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通過擺學具的直觀方式讓學生在與表內除法的對比中,理解餘數及有餘數除法的含義,給學生創設自主構建知識的空間。】

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

在學習完例1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及時消化吸收,請學生同桌之間互相敍述餘數和有餘數除法的含義。然後教師提出質疑問題,引領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系統整理。

質疑一:什麼是餘數?餘數的單位名稱是什麼?

學生討論後歸納:當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餘且不夠再分的時候,剩餘的數叫餘數。餘數的單位名稱和被除數的單位名稱相同。

質疑二:什麼是有餘數的除法?

學生討論後總結:帶有餘數的除法就是有餘數的除法。

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

本節課中,你有什麼收穫?聰明的你能幫老師簡單總結一下剛剛我們都學習了哪些內容嗎?

“本節課中,我們明白了平均分後有剩餘可以用有餘數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餘數的單位名稱和被除數的單位名稱一樣。”

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

本節課,我使用故事導入,通過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餘的情況,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

讓他們初步感受到餘數就在自己的身邊,體會餘數的意義。

打破原有教學模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係,真正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當出示問題時,先讓學生自己獨立嘗試分一分,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是怎樣做的,怎樣想的,這樣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國中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六

一、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繼續承擔七(1)(2)兩班的數學教學,兩班學生進行了一個學期的學習,雖然期末考試成績可以,但是發現兩班學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較多,差生較多,上課很多學生不認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不是很好,學生整體基礎參差不齊,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多數學生來説,簡單的基礎知識還不能有效掌握,成績稍差。學生的邏輯推理、邏輯思維能力,計算能力要有待加強,還要提升整體成績,適時補充課外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抽出一定的時間強化幾何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質。

2、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線與平行線: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圖形認識初步”的基礎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點:垂線的概念和平行線的判定與性質。本章難點:證明的思路、步驟、格式,以及平行線性質與判定的應用。

第六章、實數:瞭解算術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會用根號表示平方根與立方根.會求一個數的平方根與立方根.2.瞭解無理數、實數的概念,實數與數軸一一對應的關係,能估計無理數的大小,能進行實數的計算.本章重點: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會用根號表示平方根與立方根.會求一個數的平方根與立方根.本章難點:實數的概念,實數與數軸一一對應的關係

第七章、平面直角座標系:本章主要內容是平面直角座標系及其簡單的應用。有序實數對與平面直角座標系的點一一對應的關係。本章重點:平面直角座標系的理解與建立及點的座標的確定。本章難點:平面直角座標系中座標及點的位置的確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組:本章主要學習二元一次議程(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與應用。本章重點: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及實際應用。本章難點:列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

第九章、不等式與不等式組:本章主要內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及簡單應用。本章重點:不等式的基本性質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與簡單應用。本章難點:不等式基本性質的理解與應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第十章、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本章主要學習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並根據數據對調查對象作出正確的描述。本章重點:調查的意義、特點及分類,利用扇形圖、頻數分佈直方圖和頻數拆線圖描述數據。本章難點:繪製數據統計圖及如何利用各種統計圖對調查對象作出正確的描述。

二、教學目標和要求

(一)知識與技能

1、獲得數學中的基本理論、概念、原理和規律等方面的知識,瞭解並關注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

2、學會將實踐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從而通過數學問題解決實際問題。體驗幾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過程並學會在實際問題進行應用。

3、初步具有數學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

(二)過程與方法

1、採用思考、類比、探究、歸納、得出結論的方法進行教學;

2、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動;

3、密切聯繫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類比、歸納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人與自然、社會的密切關係,和諧發展的主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2、逐步形成數學的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為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必在的基礎。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本學期教學工作重點仍然是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在此基礎上努力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要抓好課前備課,這就要求我要認真研究教材,把握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課堂上注重教學方法,努力讓不同的學生都學到有用的數學。

2、依據課程標準、教材要求和學生實際,設計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關鍵的整體優化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運用要切合學生的實際,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有利於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採取多種教學方法,如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多設問,多啟發,多觀察等,增加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學過程中儘量採取多鼓勵、多引導、少批評的教育方法。這樣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教學中通過鼓勵性的語言激勵學生,使水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鼓勵,以此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

3、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狀況,給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對於學習比較的學生,給他們留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基礎性的作業,檢驗他們對當堂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對於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留一些綜合運用或拓展能力方面的作業,檢查他們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情況。

4、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求學生課前自學,通過預習“我”知道了什麼,還有什麼不知道或還有什麼我看不懂,在書上做出記號。以便上課時重點聽講。課堂上,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課前做好上課的準備,聽課時要集中精神,專心聽講,積極思考問題,認真回答問題,不懂的及時提出來。要求課後養成複習的習慣,每天都要把所學的知識進行復習,可在頭腦中回顧當天所學知識,對於忘掉的或回想不起來的,可翻書重新記憶。另外,隔段時間還要把前面所學的知識再行回顧,以免時間長了忘記了。要求學生每天認真完成作業,作業要書寫工整,解題規範,杜絕抄襲現象,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做作業習慣。

5、關注待進生,不歧視待進生,尊重、關心、愛護他們,使他們感到老師和同學對他們的關心。設置一些簡單的問題,由他們回答,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利用中午休息時間或課外活動時間為他們輔導,儘量使他們跟上教學進度。另外,對他們要有耐心,對於他們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

6、培優補差。對於中上等生,利用課後閲讀材料和課外資料豐富他們的頭腦,增加他們的知識面,通過專題訓練,提高他們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他們利用課餘時間通過課外資料或上網學習等方式拓寬他們知識面和視野,不懂就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以提高他們的各方面的能力。對於待進生多關心和幫助,在課堂上多提問他們一些簡單的問題,多鼓勵他們,以增強他們的信心。

四、教學進度表(略)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七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數軸三要素,會畫數軸。

2、能力目標:能將已知數在數軸上表示,能説出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數,知道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

3、情感目標: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數軸的三要素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教學難點:有理數與數軸上點的對應關係。

三、教法

主要採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去觀察、比較、交流。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活思維

1。學生觀看鐘祥二中相關背景視頻

意圖: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自豪感。

2。聯繫實際,提出問題。

問題1:鍾祥二中學校大門南75米是鍾祥市統計局,100米是中國建設銀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韻藝術學校,200米處是中百倉儲,請同學們畫圖表示這一情景。

師生活動: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代表畫圖演示。

學生畫圖後提問:

1。馬路用什麼幾何圖形代表?(直線)

2。文中相關地點用什麼代表?(直線上的點)

3。學校大門起什麼作用?(基準點、參照物)

4。你是如何確定問題中各地點的位置的?(方向和距離)

設計意圖:“三要素”為定向,用直線、點、方向、距離等幾何符號表示實際問題,這是實際問題的第一次數學抽象。

問題2:上面的問題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義。我們知道,正數和負數可以表示兩種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我們能不能直接用數來表示這些地理位置和學校大門的相對位置關係呢?

師生活動:

學生思考後回答解決方法,學生代表畫圖。

學生畫圖後提問:

1。0代表什麼?

2。數的符號的實際意義是什麼?

3。—75表示什麼?100表示什麼?

設計意圖:繼續以三要素為定向,將點用數表示,實現第二次抽象,為定義數軸概念提供直觀基礎。

問題3:生活中常見的温度計,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結構嗎?

設計意圖:藉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説明正數和負數的作用,引導學生用三要素表達,為定義數軸的概念提供直觀基礎。

問題4:你能説説上述2個實例的共同點嗎?

設計意圖:進一步明確“三要素”的意義,體會“用點表示數”和“用數表示點的思想方法,為定義數軸概念提供又一個直觀基礎。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學生活動:帶着以下問題自學課本第8頁:

1。什麼樣的直線叫數軸?它具備什麼條件。

2。如何畫數軸?

3。根據上述實例的經驗,“原點”起什麼作用?

4。你是怎麼理解“選取適當的長度為單位長度”的?

師生活動:

學生自學完後,請代表上黑板畫一條數軸,講解畫數軸的一般步驟。

設計意圖:明確畫數軸的步驟,使數軸的三要素在同學們的頭腦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時得到數軸的定義。

至此,學生已會畫數軸,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板書)

①數軸的定義。

②數軸三要素。

練習:(媒體展示)

1。判斷下列圖形是否是數軸。

2。口答:數軸上各點表示的數。

3。在數軸上描出下列各點:1。5,—2,—2。5,2,2。5,0,—1。5。

(三)小組合作交流展示

問題:觀察數軸上的點,你有什麼發現?

數軸上表示3的點在原點的哪一側?與原點的距離是多少個單位長度?表示—2的點在原點的哪一側?與原點的距離是多少個單位長度?設a是一個正數,對錶示a的點和—a的點進行同樣的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歸納出數軸上不同位置點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歸納總結反思提高

師生共同回顧本節課所學主要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什麼是數軸?

2。數軸的“三要素”各指什麼?

3。數軸的畫法。

設計意圖:梳理本節課內容,掌握本節課的核心――數軸“三要素”。

(五)目標檢測設計

1。下列命題正確的是()

A。數軸上的點都表示整數。

B。數軸上表示4與—4的點分別在原點的兩側,並且到原點的距離都等於4個單位長度。

C。數軸包括原點與正方向兩個要素。

D。數軸上的點只能表示正數和零。

2。畫數軸,在數軸上標出—5和+5之間的所有整數,列舉到原點的距離小於3的所有整數。

3。畫數軸,表示下列有理數數的點中,觀察數軸,在原點左邊的點有_______個。4。在數軸上點A表示—4,如果把原點O向負方向移動1。5個單位,那麼在新數軸上點A表示的數是________。

五、板書

1。數軸的定義。

2。數軸的三要素(圖)。

3。數軸的畫法。

4。性質。

六、課後反思

附:活動單

活動一:畫一畫

鍾祥二中學校大門南75米是鍾祥市統計局,100米是中國建設銀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韻藝術學校,200米處是中百倉儲,請同學們畫圖表示這一情景。

思考:如何簡明地用數表示這些地理位置與學校大門的相對位置關係?

活動二:讀一讀

帶着以下問題閲讀教科書P8頁:

1。什麼樣的直線叫數軸?

定義:規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線叫數軸。

數軸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畫數軸的步驟是什麼?

3。“原點”起什麼作用?__________

4。你是怎麼理解“選取適當的長度為單位長度”的?

練習:

1。畫一條數軸

2。在你畫好的數軸上表示下列有理數:1。5,—2,—2。5,2,2。5,0,—1。5

活動三:議一議

小組討論:觀察你所畫的數軸上的點,你有什麼發現?

歸納:一般地,設a是一個正數,則數軸上表示數a在原點的____邊,與原點的距離是____個單位長度;表示數—a的點在原點的____邊,與原點的距離是____個單位長度。

練習:

1。數軸上表示—3的點在原點的_______側,距原點的距離是______;表示6的點在原點的______側,距原點的距離是______;兩點之間的距離為_______個單位長度。

2。距離原點距離為5個單位的點表示的數是________。

3。在數軸上,把表示3的點沿着數軸負方向移動5個單位長度,到達點B,則點B表示的數是________。

附:目標檢測

1。下列命題正確的是()

A。數軸上的點都表示整數。

B。數軸上表示4與—4的點分別在原點的兩側,並且到原點的距離都等於4個單位長度。

C。數軸包括原點與正方向兩個要素。

D。數軸上的點只能表示正數和零。

2。畫數軸,在數軸上標出—5和+5之間的所有整數。列舉到原點的距離小於3的所有整數。

3。畫數軸,觀察數軸,在原點左邊的點有_______個。

4。在數軸上點A表示—4,如果把原點O向負方向移動1。5個單位,那麼在新數軸上點A表示的數是________。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八

一、課題

2.1數怎麼不夠用了(2)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有理數的意義,並能將給出的有理數進行分類;

2.培養學生樹立分類討論的思想。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難點

有理數包括哪些數.

有理數的分類及其分類的標準.

四、教學手段

現代課堂教學手段

五、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

六、教學過程

(一)、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1.什麼是正、負數?

2.如何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數0表示量的意義是什麼?舉例説明.

3.任何一個正數都比0大嗎?任何一個負數都比0小嗎?

4.什麼是整數?什麼是分數?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新課.

(二)、講授新課

1.給出新的整數、分數概念

引進負數後,數的範圍擴大了.過去我們説整數只包括自然數和零,引進負數後,我們把自然數叫做正整數,自然數前加上負號的數叫做負整數,因而整數包括正整數(自然數)、負整數和零,同樣分數包括正分數、負分數,即

2.給出有理數概念

整數和分數統稱為有理數,即

有理數是英語“Rational number”的譯名,更確切的譯名應譯作“比

3.有理數的分類

為了便於研究某些問題,常常需要將有理數進行分類,需要不同,分類的方法也常常不同根據有理數的定義可將有理數分成兩類:整數和分數.有理數還有沒有其他的分類方法?

待學生思考後,請學生回答、評議、補充.

教師小結:按有理數的符號分為三類:正有理數、負有理數和零,簡稱正數、負數和零,即

並指出,在有理數範圍內,正數和零統稱為非負數.並向學生強調:分類可以根據不同需要,用不同的分類標準,但必須對討論對象不重不漏地分類.

(三)、運用舉例 變式練習

例1

將下列數按上述兩種標準分類:

例2

下列各數是正數還是負數,是整數還是分數:

課堂練習

25、-100按兩種標準分類.

2、下列各數是正數還是負數,是整數還是分數?

(四)、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基本內容?學習了什麼數學思想方法?應注意什麼問題?

七、練習設計

1.把下列各數填在相應的括號裏(將各數用逗號分開):

正整數集合:{ …};

負整數集合:{ …};

正分數集合:{ …};

負分數集合:{ …}.

2.填空題:

的數是______,在分數集合裏的數是______;

(2)整數和分數合起來叫做______,正分數和負分數合起來叫做______.

3.選擇題

(1)-100不是

A.有理數 B.自然數 C.整數 D.負有理數

(2)在以下説法中,正確的是[ ]

A.非負有理數就是正有理數

B.零表示沒有,不是有理數

C.正整數和負整數統稱為整數

D.整數和分數統稱為有理數

八、板書設計

2.1數怎麼不夠用了(2)

(一)知識回顧 (三)例題解析 (五)課堂小結

(二)觀察發現 例1、例2

(四)課堂練習練習設計

九、教學後記

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一定要重視數學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學.關於這一點,布魯納有過精彩的論述.他指出,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可以使數學更容易理解和更容易記憶,更重要的是領會數學思想和方法是通向遷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如果把數學思想和方法學好了,在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指導下運用數學方法駕馭數學知識,就能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不但使數學學習變得容易,而且會使得別的學科容易學習.顯然,按照布魯納的觀點,數學教學就不能就知識論知識,而是要使學生掌握數學最根本的東西,用數學思想和方法統攝具體知識,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步形成和發展數學能力.

為了使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思想和方法,需要在教學中結合內容逐步滲透,而不能脱離內容形式地傳授.本課中,我們有意識地突出“分類討論”這一數學思想方法,並在教學中注意滲透兩點:

1.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相同;

2.分類的結果應是無遺漏、無重複,即每一個數必須屬於某一類,又不能同時屬於不同的兩類.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九

第一章教學評價指導

一、總體設計思路:

1、通過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物體,認識基本幾何體及點、線、面。

2、通過展開與摺疊活動,認識稜柱的基本性質。

3、通過展開與摺疊、切與截、從不同方向看等數學實踐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4、通過平面圖形與空間幾何體相互轉換的活動過程中,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

5、由空間到平面,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

——觀察、操作、描述、想象、推理、交流.

二、總體教學建議:

1、充分挖掘圖形的現實模型,鼓勵學生從現實世界中“發現”圖形.

2、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積累有關圖形的經驗和數學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

其中動手操作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在學生學習開紿階段,它可能幫助學生認識圖形,發展空間觀念,以後,它可以用來驗證學生對圖形的空間想象。因此,學習之初,教師要鼓勵學生先動手、後思考,以後,則鼓勵學生先想象,再動手。

3、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發展學生的個性。

如開展正方體表面展開、稜柱模型製作等教學。

幾點説明:

1、為什麼安排展開與摺疊、切與截、從不同方向看等那麼多實踐活動,目的是什麼?

2、教學中要處理好動手操作和思考想象的關係?

3、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性質的認識過程

用自己語言充分地描述----點、線、面之間的關係-----通過操作歸納出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更好地想象圖形。

4、展開與摺疊的目的與處理(想和做的關係:先做後想----先想後做)

三、總體評價建議

1、關注學生在展開與摺疊、切截、從不同方向看等數學活動中空間觀念的發展。

2、關注學生是否能正確認識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柱、錐、球的實物模型。

3、關注學生在觀察、操作、想象等數學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的程度以及是否願意與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

4、要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數學學習成長記錄袋,讓他們反思自己的數學學習情況和成長的歷程。

四、每一節的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建議與評價方法

第一節:生活中的立體圖形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

2.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圓柱、圓錐、正方體、長方體、稜柱、球,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它們的某些特徵。

3.瞭解圓柱與圓錐、稜柱與圓柱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重點:圖形的識別。

難點:圖形的分類。

教學建議:

1.多給學生創設一些情境,使學生於這些情景中認識稜柱、稜錐、圓錐、球等幾何體,學會從複雜的組合圖形中把這些圖形分離出來,或者讓學生辨認複雜圖形是由哪些基本圖形組合而成的;

2.這裏對圖形的認識是初步的,不必給予精確定義。

評價建議:

1. 過程性:關注學生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圖形的過程,關注學生能否從現實世界中發現圖形;

2.知識性:正確辨認圓柱、圓錐、正方體、長方體、稜柱和球這些幾何體,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它們的特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大量的實例, 豐富對點、線、面的認識;

2.體會點、線、面之間的關係。

3.會識別平面和曲面、直線和曲線;

4.瞭解“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現象。

重點:點、線、面的認識。

難點:用運動的觀點描述它們的形成過程。

教學建議:

1.幾何中的點只有位置,沒有大小。當我們把日常生活總的某個物體看作點時,我們只是強調其位置,而忽略了它們的大小。對於線、面亦是如此。在教學時可以通過P5頁下面一幅圖説説這方面的思想,讓學生領會即可;

2.點、線、面間的關係,書上從靜止和運動兩個方面來説明的,可讓學生多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説明。

評價建議:

1.過程性:關注並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通過自己的主動思考,體會點、線、面是構成圖形的基本元素。

2.知識性: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瞭解點、線、面的關係,會識別平面和曲面,直線和曲線。

第二節:展開與摺疊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經歷摺疊、模型製作等活動, 發展空間觀念, 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2.在操作活動中認識稜柱的某些特性;

3.瞭解(直)稜柱的側面展開圖, 能根據展開圖判斷和製作簡單的立體模型。

重點:通過活動認識歸納出稜柱的基本性質, 並能感受到研究空間問題的

思維方法

難點:正確判斷哪些平面圖形可摺疊為稜柱

教學建議:

1.做一做是瞭解稜柱特性的一個重要手段,教學時應讓學生動手摺疊;

2.建議先讓學生觀察摺疊好的稜柱,説一説稜柱有哪些特點,再根據書上的問題串歸納;

3.想一想應讓學生先猜想説明理由後再操作確認;

4.稜柱、直稜柱、正稜柱這三個概念不必向學生説明,教師敍述時注意不能混為一談。

評價建議:

1.過程性:關注學生在做一做中動手能力的培養,以及在觀察、想象、歸 納等活動中合作交流意識的形成。

2.知識性:瞭解稜柱的有關概念以及基本特性,能應用稜柱的基本特性解決圖形摺疊的某些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會把正方體的表面展開為平面圖形,進而會把稜柱表面展開成平面圖形;

2.瞭解圓柱、圓錐的側面展開圖,能根據展開圖判斷立體模型;

3.通過展開與摺疊實踐操作,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在平面圖形與空間幾何體表面轉換的過程中,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

重點:會把正方體表面展開成平面圖形。

難點:按照預定的形狀把正方體展開成平面圖形。

教學建議:

1.對稜柱的各種展開方式不必求全;

2.注重對圖形的辨別,不必側重於十一種平面展開圖的分類。

評價建議:

1.過程性:關注學生在正方體表面展開活動中空間觀念的發展,鼓勵學生製作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等幾何體的模型。

2.知識性:能把正方體表面展開成平面圖形,瞭解圓柱、圓錐的側面展開圖。

第三節:截一個幾何體

教學目標:

1.通過經歷對幾何體切截的實踐過程,讓學生體驗面與體之間的轉換,探索截面形狀與切截方向之間的聯繫;

2.於面與體的轉換中豐富幾何直覺和數學活動經驗,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動手實踐、勇於發現、合作交流的意識。

重點:理解截面的含義。

難點:根據所給的條件做出它的截面。

教學建議:

1.由於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識圖能力不強,講截面問題時,必須充分運用實物和動手實驗;

2.由於截面形狀與截面的位置密切相關,教學時必須把截面的位置交代清楚。

評價建議:

1.過程性:注重學生在對幾何體的切截過程中空間觀念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2.知識性:瞭解截面的意義以及截面的形狀是由幾何體的形狀與截面的位置決定的。

第四節:從不同的方向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從不同方向觀察幾何物體的活動過程,初步體會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一樣的結果,發展空間觀念,能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合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

2.能識別簡單物體的三視圖,體會物體三視圖的合理性;

3.會由實物畫立方體及其簡單組合的三視圖;

4.滲透圖形的二維空間與三維空間的轉換。

重點:體會從不同方向看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同的結果。

難點:能畫立方體及其簡單組合的三視圖。

教學建議:

1.創設豐富的情境,讓學生於觀察、交流中體會不同方向看某個(或某組)物體時看到的圖像可能是不同的;

2.由於學生想象能力薄弱,建議多利用實物模型幫助學生認識三視圖。

評價建議:

1.過程性:注重學生通過觀察等活動自己認識到同一物體從不同方向看可能看到不同的圖形。關注學生用語言清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的培養。

2. 知識性:認識到從不同的方向觀察同一物體時,能看到的圖形往往是不同的。正確認識三視圖的意義。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會畫由正方體組成的較複雜圖形的各視圖;

2.能根據正方體所搭的幾何體的俯視圖, 畫出相應幾何體的主視圖和左視圖;

3.會根據(由正方體組成的)物體的三視圖去辨認該物體的形狀。

重點:根據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相象出實物圖形。

難點:確定組合體中小立方塊的個數。

教學建議:

1.做一做部分建議按先擺、再看、後畫的方式進行處理;

2.例1建議先讓學生猜想,再通過擺一擺驗證,最後歸納一般方法。

評價建議:

1.過程性:關注學生在畫三視圖過程中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以及在觀察、想象、交流等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

2.知識性:會畫由立方塊組成的簡單幾何體的三視圖,能根據俯視圖正確畫出主視圖和左視圖。

第五節:生活中的平面圖形

教學目標:

1.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

2.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多邊形、扇形,瞭解圓與扇形的關係;

3.通過對多邊形的分割,感受把複雜圖形轉化為簡單圖形的方法;

4.在豐富的活動中發現有條理的思考。

重點:多邊形、弧、扇形的概念。

難點:把複雜圖形轉化為簡單圖形的方法。

七年級數學教案 篇十

一、總體説明

數學是為生活服務的。本單元解決問題,就是要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內容包括用乘法計算解決問題和運用除法計算解決問題。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運用乘法和除法一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和掌握需要兩、三步計算解決問題。教材通過實際生活聯繫非常緊密、貼近度很高的生動例子,讓學生先從直觀的圖畫中瞭解信息,再運用瞭解的信息來解決問題,既培養了學生了解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運用乘法計算或除法計算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2)培養學生了解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生動的實例,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4)結合適當的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教學設想

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要能運用數學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自己觀察圖畫,瞭解和收集圖畫中的信息,再運用所學的知識,根據信息在小組中討論、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然後讓學生解決問題後總結和歸納生活中一般性的規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單元建議用5課時安排教學。數學廣角(單元教案)

四、總體説明

本單元的知識內容是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擴展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主要內容包括:統計中的重複問題和等式中實物代換問題兩種類型。是在學生學習了統計和等式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統計中出現的重複現象和等式中通過實物進行代換問題。通過運用集合的思想和等量代換思想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五、教學目標

(1)理解統計中出現的重複現象,運用集合圖推算事物的數量。

(2)通過實物代換,初步理解代換思想,推算事物的數量。

(3)擴展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

六、教學設想

根據奉單元知識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和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的特點。在教學中主要採用實物分析的方法進行教學.先讓學生能通過實物理解重複現象和代換思想,再通過適當的練習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使學生能充分理解,並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