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52W

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執教時間】XX年11月18日

【執教對象】蒙山中學預備年級

【執教教師】上海市呂巷中學 吳昌瓊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內容。

2、品讀文章優美且富有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並學會寫簡單批註。

3、體悟並學習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重點】

品讀優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

【教學難點】

體悟作者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欣悦之情。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二)初讀,尋月之跡

1、[引導]:文章圍繞着月跡主要寫了哪件事情?

[要求]:在預習的基礎上,自由散讀文章,概括主要內容,並做好提要。

[歸納明確]:孩子們在中秋月夜尋找月跡。

2、[引導]:孩子們在哪兒尋到了月跡?

[要求]:提煉並圈劃文章相關信息。

[歸納明確]: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三)品讀,賞月之美

1、[引導]:我們先看到鏡中月。你覺得鏡中月美嗎?美在何處?

[要求]:齊讀,任選角度,展開討論。

(交流後,ppt呈現旁批範例)

[歸納明確]:

鏡中月:“溜、長了腿的、爬”等詞運用了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亮的調皮可愛。

“款款地”形象地表現了月的柔美、優雅。

“漸漸地、慢慢”等詞句,形象地寫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虧轉盈再消失的形態變化美。

2、[引導]:你還喜歡哪兒的月?為什麼?

[要求]:自由散讀,圈劃批註,並交流。

[歸納明確]:

(1) 院中月:“玉玉的、銀銀的”寫出月光的顏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詞襯出月光的朦朧美。

“裊裊、淡淡的、癢癢的”寫出孩子們似乎已經到了月亮的體驗,很美妙。

整體閲讀則像在讀一首詩,充滿着詩情畫意。

(2) 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顫” 這些詞讓“我們”感覺眼中月亮是那麼地惹人憐惜。

(四)再讀,探月之喻

1、[引導]:到了院外,孩子們並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月亮無處不在。又在河裏,在孩子們的眼睛裏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麼呢??

[要求]:深入思考。

[歸納明確]: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徵。美好無處不在。

2、[引導]:讓我們帶着對這份美好的嚮往齊讀文章最後兩節。

(五)拓展,書月之華

孩子們的眼中看到如此可愛、優雅、朦朧、惹人憐惜的月,你又會看到怎樣的月亮呢?挑選一處用兩三句話續寫(建議使用疊詞,運用擬人等修辭手法)。

(六)小結

當孩子們醒來了以後,或許看不到這美麗的月亮,尋不到那令人難忘的月跡了。可是,它依然留在了孩子們的心裏,留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

【附板書】

尋 鏡 眼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誦讀品味,體會寫景的精妙和作者的感覺,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理解十多年前紫藤蘿的遭遇。

【教學程序】

教學方法

1。自讀點撥法。

2。誦讀法。

3。作卡片,摘抄優美語句。

媒體設計

配樂朗讀磁帶;幻燈片投影字詞、作者簡介、配文插圖、語句揣摩練習。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生活中的花鳥蟲魚,你最喜歡哪一種呢?哪一種曾觸發你的聯想,牽動你的情思?(同學們發言。)的確,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像作家那樣用"第三隻眼睛"——發現美的眼睛細心觀察,並認真體會,那麼,山水花木、鳥獸蟲魚等平常之物都會帶給我們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啟迪。今天,讓我們到一條紫色的瀑布邊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傾聽生命的歌唱吧。

二、解題

《紫藤蘿瀑布》是一篇讓人在絢麗的色彩、奔騰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義的作品。作者宗璞(1927~),原名馮宗璞,其小説《弦上的夢》1978年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三生石》獲1977~1978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另創作了大量遊記、散文,《西湖漫筆》、《紫藤蘿瀑布》、《丁香結》、《水仙辭》、《三鬆堂斷憶》等,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滿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氣息。

三、研習課文

1。速讀,整體感知

①自由散讀,根據語境理解字詞。

②紫藤蘿瀑布有什麼特點?從字面上看,作者把它與什麼聯繫起來?

明確:讓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抓住紫藤蘿瀑布的特徵,勾出紫藤蘿聯想到的“生命”、“精神的喜悦和生的寧靜”、“生死謎”、“手足情”等字眼,為下文理解作者抒發的感情作準備。

(解説:旨在讓學生根據語境識記字詞,初步感受“寫了什麼景”、“抒發了什麼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①前一部分描寫盛開的紫藤蘿,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描寫了紫藤蘿盛開的景象。紫藤蘿成片成片地盛開時,居然能"像一條瀑布。。。。。。在流動,在歡笑",那"紫色的大條幅上"泛着的"點點銀光",多像"迸濺的水花",那是陽光下跳動着的紫色的音符,正譜寫着生命的歡歌啊!再看那每一條盛開的花,都是鼓滿了帆的船,漾滿了笑意的臉,何其蓬勃、何其"輝煌"!作者用貼切的比喻、擬人,繪聲繪色地把紫藤蘿開放的盛景展現在讀者面前。

(解説:讓學生通過誦讀、討論,體會抓住景物特點,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描寫景物的方法。)

②怎樣理解特定歷史時期有關紫藤蘿的故事?

明確:蕭殺的政治氣候禁錮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花也有情,竟寂寥得"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後來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可花兒並沒有枯死,那頑強的根,縱然飽經摧折也孕育着希望的種子,隨時準備破土而出。看,"藤蘿又開花了,開得那樣盛,那樣密",它匯成了奔騰的瀑布。立在瀑布邊,掬一捧入口,便是滋潤着乾涸心田;撫摸鼓脹的花朵,便是起錨生命的航船。

這一段故事,是作者極盡鋪陳點染之能事,描寫了紫藤蘿開放的盛景後,筆鋒陡然一轉而寫的。理解這一段故事,可略為交代背景,設"凋零了的紫藤蘿後來怎麼樣?"的思考題,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理解,紫藤蘿的一榮一枯,正昭示了生命的價值和希望的可貴。

③朗讀第8段和第11段,體會作者的感情。

明確:如瀑布般的紫藤蘿盛開着,散發着蓬勃的生命的氣息,高奏着昂揚的希望的樂曲,解開了"生死謎",撫慰着"手足情"。不是嗎?只要種子在,花謝了還有再開的時候;只要真情在,許多失去的還有再來的時候,人生在世,縱有艱難險阻,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暗礁、險灘又怎能阻礙"滿裝生命的酒釀"的"紫色的花艙"駛向彼岸呢?

(解説:讓學生揣摩關鍵語句,體會作者情感。)

3。品讀,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

一切景語皆情語。朗讀寫景段,讓學生圖畫出景物描寫中滲透了作者情感的語句。如"輝煌淡紫色"的"輝煌"抒發了作者對瀑布生命力的盛讚之情,"流動""歡笑"傳達了生的喜悦。"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表達了作者失落悵惆的情緒。

(解説:讓學生通過誦讀,體會景中之情,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四、遷移訓練

以《綠色的海洋》為題,抓住森林的特點,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借景抒情,寫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五、佈置作業

本文還能給你什麼聯想和啟示?課後寫一篇練筆。

(解説:訓練聯想能力,可類比聯想,也可相反聯想)

七年級語文上冊全冊的教案設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繼而提高朗讀能力。

(2)體會詩中所表現的感人至深的親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生通過查資料,瞭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況。

(2)學生通過誦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感情及主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感受親情,孝敬回報父母。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二、教材分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十四課《詩兩首》中其中的一首詩,它是泰戈爾創作的一篇優美的詩歌,其篇幅短小,意藴豐富。由假象“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髮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

三、學生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也許知道泰戈爾,但對他的生平與思想了解不多,他們雖然讀過一些文學作品,但對外國詩歌接觸較少,很需要這方面的文學修養。這首詩因為它是反映兒童內心世界的,也正是學生自己內心的感受,所以看他們有交流和傾訴的慾望,更有參與活動的熱情。

四、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難點

深層品味詩句所藴含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六、課前準備

1.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查閲有關泰戈爾的資料。

2.教師:CAI課件。

七、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八、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課件:歌曲《燭光裏的媽媽》)

2.簡介作者(課件展示:泰戈爾生平簡介)

3.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①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②講解生字詞。(出示課件)

③學生齊讀詩歌。

④教師質疑並示範朗讀。

⑤學生自由回答。

4.合作交流,品讀詩歌

①教師質疑,小組討論,揣摩詩歌朗讀技巧,全班交流。

②指名示範朗讀。

③學生評議,教師指導

④聽課文錄音。(出示課件:《金色花》配樂朗誦)

⑤學生自由朗讀

⑥學生結合對詩歌的理解,分組朗讀全文。

5.合作探究,釋解疑難

①出示課件,教師質疑。

②師生共同探究,釋解疑難。

③師生合作,齊讀詩歌。

6.拓展延伸

①出示課件,教師質疑。

②學生結合自身體驗,齊讀詩歌。

7.總結

8.板書(出示課件)

9.作業(出示課件)

創情境,感詩情,悟詩藴

七年級語文課文教案 篇四

教材簡析:

《兩小兒辯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冊中的一篇文言課文。文章講的是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執一詞爭執不下。就連象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滲透了要勇於探索、大膽質疑的科學態度,也説明了學無止境,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應實事求是的道理。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五

《山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文意,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2、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景色。

3、探究“山市”形成的原理,培養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重點:

反覆朗誦,積累文言詞語。

難點: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養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展示幾幅海市蜃樓的圖片)

提問:你見過這樣的景象嗎?

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自由發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帶或沙漠地區,往常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事物的影象,古人無法解釋,誤認為是大蛤蜊吐氣形成的,因此就稱為“海市”或“海市蜃樓”。這種現象有時人們在山區也可以看到,人們就稱之為“山市”。

(出示課題)

二、介紹作者、作品:(註釋)

投影補充:

《聊齋志異》是文言短篇小説集,共收錄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説為主,此外還有散寫特記、隨筆寓言等等,主要寫狐鬼怪異的故事,也收錄了一些奇特的事。

三、指導朗讀:

1、小聲自讀,畫出讀不準的字,同桌交流解決。

2、注意以下字的讀音。(投影)

奐山 青冥 飛甍 高垣 睥睨 連亙 霄漢 逾時 倏忽

3、齊讀課文一遍。

四、理解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

其他同學邊聽邊畫下不能解決的句子。

2、四人小組交流疑難句子,合作解決。

(未能解決的全班交流)

3、思考:

山市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畫出表時間的詞語)

明確:三個階段:(投影明確)

1) 初生階段:從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

2) 發展階段:城郭的出現。

3) 高潮階段:危樓的出現。

4、請學生依照這個過程,展開合理的聯想和,以圖畫或語言描寫的方式展示你腦海中“山市”的景象。

(選取幾個,實物投影)

5、再次朗讀全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1、開頭,我們提到了“海市蜃樓”,這種奇觀古人是無法解釋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氣而成的想象。可我們現代人已經懂得了它的科學道理,你知道嗎?

(學生髮言)

(投影補充關於“海市蜃樓”的小)

2、你能根據這個知識來推測“山市”形成的原因嗎?

(四人小組討論)

全班交流探究出的原因

4、齊讀課文一遍。

六、佈置作業

1、課後朗讀課文

2、課外查閲,對“山市”這一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

國中語文閲讀題之山石分析

【—閲讀題之山石分析】,這首詩為傳統的紀遊詩開拓了新領域,它汲取了山水遊記的特點,按照行程的順序逐層敍寫遊蹤。

按照時間順序依次記述遊蹤,很容易弄成流水賬。詩人手段高明,他象電影攝影師選好外景,人物在前面活動,攝影機在後面推、拉、搖、跟,一個畫面接着一個畫面,在讀者眼前出現。每一畫面,都有人有景有情,構成獨特的意境。全詩主要記遊山寺,一開頭,只用“山石犖确行徑微”一句,概括了到寺之前的行程,而險峻的山石,狹窄的山路,都隨着詩中主人公的攀登而移步換形。這一句沒有寫人,但第二句“黃昏到寺蝙蝠飛”中的“到寺”二字,就補寫了人,那就是來遊的詩人。而且,説第一句沒寫人,那只是説沒有明寫;實際上,那山石的犖确和行徑的細微,都是主人公從那裏經過時看到的和感到的,正是通過這些主觀感受的反映,表現他在經過了一段艱苦的翻山越嶺,黃昏之時,才到了山寺。“黃昏”,是很難變成可見可感的清晰畫面的。他巧妙地選取了一個“蝙蝠飛”的鏡頭,讓那只有在黃昏之時才會出現的蝙蝠在寺院裏盤旋,就立刻把詩中主人公和山寺,統統籠罩於幽暗的暮色之中。“黃昏到寺”,當然先得找寺僧安排食宿,所以就出現了主人公“升堂”的鏡頭。主人公是來遊覽的,遊興很濃,“升堂”之後,立刻退出來坐在堂前的台階上,欣賞那院子裏的花木,“芭蕉葉大梔子肥”的畫面,也就跟着展開。因為下過一場透雨,芭蕉的葉顯得更大更綠,梔子花開得更盛更香更豐美。“大”和“肥”,這是很尋常的字眼,但用在芭蕉葉和梔子花上,特別是用在“新雨足”的芭蕉葉和梔子花上,就突出了客觀景物的特徵,增強了形象的鮮明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讚美它們。

時間在流逝,梔子花、芭蕉葉終於隱沒於夜幕之中。於是熱情的僧人便湊過來助興,誇耀寺裏的“古壁佛畫好”,並拿來火把,領客人去觀看。這當兒,菜飯已經擺上了,牀也鋪好了,連席子都拂拭乾淨了。寺僧的殷勤,賓主感情的融洽,也都得到了形象的體現。“疏糲亦足飽我飢”一句,圖畫性當然不夠鮮明,但這是必不可少的。它既與結尾的“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相照應,又説明主人公遊山,已經費了很多時間,走了不少路,因而餓得很。

總結:這篇詩,極受後人重視,影響深遠。蘇軾與友人遊南溪,解衣濯足,朗誦《山石》,慨然知其所以樂,因而依照原韻,作詩抒懷。他還寫過一首七絕:“犖确何人似退之,意行無路欲從誰?宿雲解駁晨光漏,獨見山紅澗碧詩。”詩意、詞語,都從《山石》化出。

七年級語文知識點總結之關聯詞

【—七年級語文總結之關聯詞】,並聯詞是我們難以總結的也是我們不容易找到的,以下是老師總結的,同學們動起手來記一下吧。

[關聯詞]

①並列句。各分句間的關係是平行並列的

常用的關聯詞語有:又……又……、既……又……、一邊……一邊……、那麼……那麼……、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等。

②承接句。各分句表示連續發生的事情或動作,分句有先後順序

常用的關聯詞語有:……接着……、……就……、……於是……、……又……、……便……等。

③。遞進句。分句間是進一層的關係

常用的關聯詞語有:不但(不僅)……而且……、不但……還……、……更(還)……、……甚至……等。

④選擇句。各分句列出幾種情況,表示從中選出一種

常用的關聯詞語有: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還是……、要麼……要麼……、寧可(寧願)……也不……、與其……不如……等。

⑤轉折句。後一個分句與前一個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對,或部分相反。

常用的關聯詞語有:雖然……但是……、儘管……可是……、……然而……、……卻……等。

⑥。因果句。分句間是原因和結果的關係

常用的關聯詞語有:因為(由於)……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為……等。

⑦假設句。一個分句表示假設的情況,另一個分句表示假設實現後的結果。

常用的關聯詞語有:如果……就……、即使……也……等。

⑧條件句。一個分句説明條件,另一個分句表示在這一個條件下產生的結果

常用的關聯詞語有:只要……就……、無論(不管、不論)…&hellip 國中物理;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等。

總結:並聯詞包括並列句,承接句,遞進句,選擇句等等一些句子。如何運用就靠平時同學們的積累哦。

國中語文課外閲讀題之尋求挫敗

【—課外閲讀題之尋求挫敗】,人活着必須要有追求,如果沒有追求,沒有理想,沒有目標,將會迷失自己,會活的很空虛,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活着。

①我一直在尋求挫敗。

②有人出發去“徵山”,我卻從來不是,而且剛好相反,我爬山,是為了被山征服。有人飛舟,是為了“凌駕”水,而我不是,如果我去親近水,我需要的是涓水歸川的感受,是自身的消失,是自我復歸拉於零的一次冒險。

③記得故事中那個叫“獨孤求敗”的第一劍俠嗎?終其一生,他遇不到一個對手,人間再沒有可以挫阻自己高人,天地間再沒有可匹敵的力量,真要令人忽忽如狂啊!

④生來有一塊通靈寶玉的賈寶玉是幸福的,但更大的幸福卻發生在他擲玉的剎那。那時,他初遇黛玉,一見面,彼此驚為舊識,彷彿已相契了萬年。他在驚愕中竟把那塊玉胡亂砸在地上,那種自我的降服和破碎是動人的,是真愛情最醇美的傾注。

⑤文學史上也不乏這樣的例子。陳師曾一遇見黃山谷,就燒掉自己的書稿,虛心去向黃山谷學習。一個人能碰見令自己心折首俯的人,並能一把火燒盡自己的舊作,應該算是和種極幸福的際遇。

⑥《新約》中的先知約翰,一見耶酥,便屈身降志。他對人們説:“我僅僅以水為你們施洗禮,他卻以靈為你們施洗禮,我之於他,只能算是一聲開道的吆喝聲。”《紅拂傳》裏的虯髯客一見李靖,便知天下大勢已定,於是飄然遠引。那使無數人為之傾倒的大唐盛世的李靖,我多麼想見他一眼啊!清朝末年的孫中山也有如此風儀,使四方豪傑甘於俯首授命。生的悲劇原不在頭斷血流,而在於沒有大英雄可以為之赴命,沒有大理想供其追求。

1、③④段列舉的一反一正兩個例子,各説明什麼道理?(4分)

2、填空。(3分)

國中閲讀理解解題技巧實例解析(4)

【—國中閲讀理解技巧】小編提醒大家做好筆記了,下面的小編繼續為大家帶來的是國中閲讀理解之《三國演義》考點預測,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過來看看。

《三國演義》考點預測:

1、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説家、戲曲家。

2、主要內容:通過集中描繪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現實的動盪和黑暗,譴責了封建統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難,表達了人民呼喚明君、呼喚安定的願望。

3、主要人物及其性格:

曹操:自幼放蕩不羈,但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善於隨機應變。許劭評論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諸葛亮:智慧的象徵,清忠耿直,用人唯賢,謙虛、謹慎、認真又盡職、鞠躬盡瘁。

劉備:一代梟雄。寬厚仁愛,求賢若渴。

關羽:忠義、智勇雙全。

4、相關事件:桃園三結義、火燒赤壁、草船借箭、關公過五關斬六將、諸葛亮智用空城計。

5、相關問題:

①《三國演義》中哪兩位人物煮酒論英雄?各自的內心怎樣?

曹操:故意試探劉備,看他是否能成大業、胸懷大志。

劉備:生怕自己被看出破綻,竭力掩蓋,內心恐慌。

②寫出《三國演義》中有關關羽的情節。

“温酒斬華雄會考;、“三英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

③“桃園三結義”是指哪三個人?各有怎樣的性格?

劉備:忠厚善良、禮賢下士

關羽:忠肝義膽、一身正氣

張飛:勇猛粗暴、嫉惡如仇

④“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這一X像描寫寫的是哪部小説中的哪個人五?《三國演義》中的關羽。

看過上面為大家整合的實例後,想必大家都已經熟知《三國演義》的考點要點了吧。接下來還有更多更全的語文閲讀理解技巧等着大家來學習哦,想要了解最新的訊息就來關注吧。

國中語文知識點總結之仿寫的常見考法

【—總結之仿寫的常見考法】,仿寫是小型的寫作練習,它要求我們在極為有限的字數內盡情展示才情。

句子仿寫通常都是以填空題的形式出現。

誤區提醒

1、解答仿寫題應具備下面一些知識與能力

首先是必要的語法、修辭知識。語法、修辭知識是從大量的語言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運用語言的規律,掌握它們無疑有助於提高我們運用語言的能力。

根據例句句式特點,在橫線上另外仿寫句子。

太陽無語,卻放射出光輝;高山無語,卻體現出巍峨;大地無語,卻展示出廣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一道自選話題的仿寫。品讀所給例句,我們能看出以下特點:一是全句運用了排比、擬人的修辭手法。歌頌了一種默默奉獻的精神;二是例句是一個二重複句,第一層為並列關係,第二層為轉折關係(標誌詞“卻”)。我們做這道仿寫題時可不考慮所寫句子的內容,因題幹無此項要求,但整齊的排比句式、活潑的擬人手法則必須用上,且句子之間的關係也一定與例句一致。仿寫示例:“青春無語,卻煥發出活力;鮮花無語,卻散發出芬芳;春雨無語,卻滋潤着大地。”

其次是豐富的聯想能力。具備了相關的知識,如果不能展開聯想,答案依然不恰當。所以,我們應該通過擴大生活與知識積累,掌握聯想與想象的方法。

仿照例句的句式和修辭方法,仍以“她”為開頭補寫兩個句子。

春姑娘邁着輕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攜着神奇的小花籃,把五彩的鮮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一道指定話題的仿寫練習。按要求,我們仿寫的句子仍然得圍繞春姑娘展開,要表現出春天給大地、人間帶來了什麼。做這道題,我們要展開聯想:春天除了萬紫千紅。還有什麼。仿寫示例:“她伴着淅瀝的小雨點,把美麗的故事講給魚兒,講給青蛙;她跟着山間的小溪流,把婉轉的歌兒唱給青山,唱給牧童;她帶着歸來的小燕子,把春天的喜訊傳遍山村,傳遍農家。”

再次是過硬的語言表達能力。如果語言表達平平,就很難在這塊小天地裏有大的作為。因此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要調動多種感官去觀察身邊的事物,用鮮活的心靈去感受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露珠的晶瑩剔透、晚霞的絢麗迷人……化入心中,流入筆端,即成為美妙動人的文字。有了關注萬物、珍愛生命的熱情,輔之以廣泛的閲讀——讀好書,讀美文,再通過必要的語言訓練,就不愁寫不出令人拍案叫絕的文字。

總結:從形式上説,我們仿寫的句子必須使用擬人和反覆的修辭手法,要跟例句保持一致。合起來構成一個整齊的排比句。

國中語文基礎知識之石壕吏背景

【—之石壕吏背景】,全篇句句敍事,無抒情語,亦無議論語;但實際上,作者卻巧妙地通過敍事抒了情,發了議論,愛憎十分強烈,傾向性十分鮮明。寓褒貶於敍事,既節省了很多筆墨,又絲毫沒有給讀者概念化的感覺。

公元758年,為平息安(安祿山)史(史思明)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佔的鄴郡(現在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於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逆轉,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現在河南孟州市),並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目睹的現實,寫了一組詩,《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鎮,現在河南三門峽東南。吏,小官,這裏指差役。

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已經四十八歲的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石壕、潼關,夜宿曉行,風塵僕僕,趕往華州任所。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

當時唐王朝集中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步騎二十萬,號稱六十萬,將安慶緒圍在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

總結: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七年級語文課文教案 篇六

第一課時

戲曲大舞台

一、活動目標:

1、通過了解中國戲曲這種傳統藝術,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文化的感情,提高藝術修養。

2、瞭解中國戲曲的基本知識,鑑賞中國戲曲。

3、引導學生對舞台藝術產生興趣,培養學生高雅的藝術情趣。

4、以瞭解欣賞中國戲曲為中心,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

二、活動準備:

1、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確定要了解鑑賞的劇種劇目。(估計應以京劇、豫劇、黃梅戲為多)

2、組織學生觀看戲曲片斷,並簡單介紹所看戲曲的劇種特點、劇種內容、欣賞要點等,以培養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

3、劃分小組,確定方向查找資料(如劇目、唱腔、角色、服飾、臉譜等)

4、給學生兩週的準備時間,一週蒐集、一週整合。老師將學生蒐集的資料彙總分發給各組形成資料共享。

三、活動形式:

準備一場戲曲知識競賽。

四、活動過程:

選兩名學生當活動主持人負責設計整個活動過程(包括開場白、過渡語、總結等),

聘請語文老師、音樂老師充當評委。

競賽題目分為必答題、搶答題、選答題、欣賞題等。

五、作文訓練。

活動結束後,請同學就活動過程寫出自已對戲曲的認識和感想。

七年級語文課文教案 篇七

教學設想

1、設有兩個小標題,層次非常清楚,不必要求學生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不必逐段講解。

2、教學重點定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對文章前後兩部分內容內在的聯繫進行深人的理解,體會家庭教育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過討論我國1年世界盃亞洲預選賽隊員們的表現,激發學生的愛國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課前播放《生命之杯》樂曲,喧染氣氛,創設情境)

1、播放《羅納爾多》的光盤導人的學習。(創設情境,起學生的共鳴。)

2、學生交流材料。(貝利的簡介、插圖;學生的偶像球星彩色插圖等。)

3、貝利簡介(展示屏幕,學生自由閲讀。)

二、整體感知。

沸沸揚揚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突破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以下問題,全班交流。)

1、當球迷們為貝利踢進第一千個球而歡呼時,貝利雖然也為創造了千球記錄而感到愉快,但他卻“為這件事終於過去而高興”。試從課文中找出他高興的理由,並就此談談你的感想。

2、貝利的父親勸貝利不要吸煙,他採取了怎樣的方式?為什麼那麼有效?

3、從小處就可以看出一個人是怎樣的人。從這兩個片斷中你看出貝利是怎樣的A?

四、拓展延伸

1、從課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們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師。模仿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説”欄目,請你以“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説……”為主題,談談你與父母相處時的一些事情。你對他們的教育方法滿意嗎?

2、足球隊雖然三戰三敗,但“失敗是成功之母”,請你對足球隊員説一句鼓勵性的語言。(讓同學張貼他們蒐集到的足球隊全家福的彩照,以此激起他們的愛國熱情。)

五、實踐練習

寫一個人的傳記,有時需要敍述對這個人產生重大影響的某個或幾個生活片斷,如《第一千個球》就屬於這種情況。試模仿《第一千個球》,用一兩段文字,敍述對自己或他人影響深遠的一兩個生活片斷。

六、附板書設計: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八

教與學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學習鄧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獻精神。

2、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順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點。

3、把握文中的關鍵語句,並理解其深刻含義

教與學重難點:

1、體會文中洋溢的對中華民族,對摯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現出的鄧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獻精神。

2、對關鍵語句的理解。

教與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放一段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新課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交流背景及作者情況

提示:關於“兩彈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週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衞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衞星。

關於鄧稼先鄧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

關於楊振寧1922年9月22日出生於安徽合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因與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湧現出來的一代傑出物理學家中在理論和實驗兩方面都有影響的物理學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傳記。人物傳記是記錄人物生平事蹟的一種實用文。一般有兩類,一類是記述自己的生平,一類是記述他人的生平。傳記最大的特點就是“實錄”。傳記可繁可簡,一般按時間順序來記敍。長篇傳記要寫出當時的時代背景、周圍環境等。當然,重點是寫人物的思想、學習、工作和生活狀況。短小的傳記(小傳),只需寫人物的主要生活經歷和思想狀況,甚至可以選寫人物生平的幾件典型事情。

2.檢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

鄧稼jià先元勛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盡瘁cuì選聘pìn無垠yín殷紅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頌讚美,使人感動的流淚。形容事蹟英勇悲壯,非常感人。歌:歌頌,讚歎;泣:流淚。

元勛:立大功的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兢兢業業,不辭辛勞,直到死了為止。形容辛勤地貢獻自己的一切。鞠躬:彎着身子,表示恭敬謹慎。盡瘁:竭盡勞苦;瘁:辛勞。已:止。當之無愧:當得起某種稱號或榮譽,沒有愧色。當:承當,承受;無愧:不慚愧。家喻户曉: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瞭解;曉:知道。截然不同:斷然不一樣,形容毫無共同之處。截然:分明地,顯然地。馬革裹屍:用馬皮包裹屍體。指英勇作戰,死於沙場。層出不窮:接連不斷地出現。層:重迭,重複;窮:窮盡。

學法指導:小組長交換檢查,教師抽查

(二)讀出自我,合作交流

快速瀏覽課文一遍,歸納六個部分的內容

1、鄧稼先是一位對祖國、對民族的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的科學家。

2、簡單介紹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和巨大貢獻。

3、把鄧稼先和奧本海默進行對比,揭示出它能領導大家做出歷史性貢獻的原因。

4、作者為鄧稼先成功的領導中國原子彈工程,自力更生,獲得成功感到驕傲。

5、寫鄧稼先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肩負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犧牲,勇於奉獻的精神。

6、對鄧稼先的總的評價。

思考:這六個部分之間有什麼聯繫?

三、課堂小結:(掌握這篇文章的主旨)

這篇文章歌頌了鄧稼先忠厚謙虛、真誠樸實的思想品格以及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身負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

四、佈置作業:

文中表現了作者對中華民族的深情,對有着50年友誼的老朋友的深情,請在文中找出有關語句,並作簡要分析。

教師指導:如第二部分的9、10節,第五部分的5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