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語文七年級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5W

國中語文七年級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一.設計要旨

1.課標解讀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個性的寫景散文,是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去閲讀文本、觀察生活的極好範例。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應該明白在學生閲讀中自己扮演的組織者、促進者、參與者的角色,當好文本與學生的中介,要時刻牢記語文課本不是教本,而是讀本,要引導學生自己閲讀,自己學會閲讀。

2.課文分析

本文的語言清新、優美、親切、自然,描寫生動形象而又妙趣橫生。因此,反覆朗讀,深入賞讀,延伸寫讀是教學的重點。作者對景物描寫得細緻入微,平中見奇,常處見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觀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應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另外,還可以把本文與《春》比較閲讀,進一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對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作用。

3.學情認識

七年級新生形象思維能力強,對於寫景類的散文比較喜歡。另外,他們在國小時學過老舍先生的散文《養花》、《貓》。“喜歡閲讀,方能有感受的樂趣”,加之在前一課學了朱自清先生的《春》,對於寫景類文章的閲讀已經掌握了一些方法,對於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及其作用也有所瞭解,因此,學生學習本文的難度可能不大,只是教師在引導學生由讀到寫的過程中,要激之以趣,導之以情,授之以法,方能進一步加深學生的感情和體驗,方能使學生“在課本與生活裏走個來回。”

4.教法介紹

1、朗讀法

好的詩文當以朗讀為主。尤其是寫景、抒情的散文朗讀需要很高的技巧,教師除了理性指導以外,應先範讀,讓學生模仿,再品讀、想讀、比讀、寫讀,在朗讀中使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在朗讀中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2.質疑法

質疑法是由教師提供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材,引導學生自己探索,發現問題,尋找答案得出結論。本文的教學就比較適合這種教學方法。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採用查疑的方法進行質疑。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鑽研精神和創造能力。

二.教學目標

1、應獲取的知識

①瞭解老舍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掌握“鑲、水藻、貯蓄、澄澈、空靈”等一批雅詞;②理解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及其作用。

2、應發展的能力

①學會運用“找景物,抓特徵”的方法閲讀寫景類的散文,並養成積累佳句的習慣

②培養學生邊讀書邊思考邊圈點批註的習慣。

3、應培養的情感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實施步驟

1、課前準備

①佈置學生去查閲有關老舍的資料,初步瞭解老舍及其代表作;

②查閲有關濟南的資料,深入瞭解濟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開闊視野。

③佈置學生預習課文,會寫生字,準確注音,排除字詞障礙。

④準備錄音帶、錄音機、微機或投影儀。

2課時安排兩課時。

3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瞭解濟南冬天的特點。

2、理解通過比較的寫法突出事物的特點。

3、潛移默化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瞭解濟南冬天的特點。

2、理解通過比較的寫法突出事物的特點。

教學難點

潛移默化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悟

(一)導人新課

一提起北國的冬天,總會讓人想起“大雪紛飛”、“寒冬凜冽”這樣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皚皚的北國之冬中,有一個地方的景色與眾不同:它的氣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這個地方就是濟南。這節課,我們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導下,一起到濟南領略濟南冬天的奇景。

(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二)學生交流自己查的資料,初步瞭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於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後來到山東,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可見作者是懷着對“故鄉”的深情來寫的。(讓學生了解這些,是為了理解為什麼作者對濟南的冬天如此瞭解,文中的情為什麼那麼濃。)

(三)範讀感知範讀課文(或播放課文錄音。)(以讀帶教,使學生通過聽讀初步感知課文。)並出示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麼

b.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帶着問題聽朗讀,然後討論,再回答,互相補充。

[明確]

a、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無風、響晴、温暖的寶地。

b、寫對濟南的總體感:“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

寫陽光朗照下的山

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寫薄雪覆蓋下的山

再寫城外的遠山,

最後寫冬天的水色——寫水藻之綠,襯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繪山景,描水色,寓情於景,既表現濟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對祖國山河真摯

二.研讀探究

①整體感知後,對文章內容有了基本瞭解,學生自由探究,進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b.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於什麼樣的地形特點

生速讀第1、2自然段,自主解決後,討論明確:

a.通過對比,寫出了濟南冬天的總特點是:無風、響晴、温晴。

與北平相比——無風

與倫敦相比一—向晴}寶地

與熱帶相比——温晴

b.濟南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濟南冬天的特點。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是北邊缺着點口兒。”

此處學生可再體會:①為什麼稱“小山”——因為千佛山主峯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與之比較)。②“圈兒”,將“兒”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讀一遍,比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兒”與“小”搭配,貼切地表現出其“小”,表達出一種由衷的“喜愛之情”。並讓學生試着畫出這種地形,體會其特點,教師可根據學生畫出的地形圖作小結。

[教師小結]

在濟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峯也只有海拔285米。它東接佛懋山,西連南馬鞍山、四里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正是這特殊的地形特點,使得濟南的冬天“暖和安適”。

②自由探究

[問題組]

a.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為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b.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學生思考體味、朗讀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明確]

a.“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

把濟南比作“小搖籃”,生動形象地寫出-本站§ 濟南的可愛。

b.“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着”、“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卧着點雪。”

“卧”字來寫村莊,寫雪,寫它們狀樣、情態,彷彿是寫活物,活靈活現。

d.“那”點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害了羞”將雪賦予了人的情感,“露出點粉色’’寫出了濟南冬天温晴的特點。“微微”詞用得貼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熱帶”之熱。

e.“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突出水的“綠”’“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況且……還’’不可去掉,“況且’’表達進一步申述,或補充、追加新的理由,“還”表示範圍的擴大,“況且…還”相配合,進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凍上”的原因。

f.“請閉上眼睛想:一個……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是張小水墨畫”、“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則創造了一個優美的意境,表達了作者讚美的真情。

(如此要點,文中還有多處,學生説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讀時注意語氣、語調、語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時要體味、揣摩作者的意圖,有感情地朗讀。

③合作探究

進一步探討,合作探究,學生間可質疑,也可以向老師質疑。[明確]

a.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點“温晴”為主線貫穿全文的。

b.作者緊扣這一點,三段文字寫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寫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將天氣、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

三、佈置作業。(小作文)

寫一篇“初冬的早晨”的寫景散文,要抓住景物的特徵。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2.學習景物描述的方法。

3.培養寫景抒情散文的自讀能力。

重點難點

1.重點:如何自學寫景抒情的散文。

2.難點:景物描述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寫景文章,要學會分析寫的是什麼景,是怎樣寫景的,為什麼要這樣寫,這樣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對自己今後寫作也會有收益。

二、學習新課

1.提問:作者怎樣寫出陽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別可愛?

(l)用擬人手法: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用一“曬”、-“睡”、-“醒”,一連串相關的擬人手法,烘托舒適温暖的環境。

(2)用比喻、擬人手法: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説…用“小搖籃”比喻小山圍城的地理環境,用“看護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體貼的撫慰,寫出這一圈小山的特別可愛。

(3)從人們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們的幻想,不僅描繪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動。

2.朗讀或背誦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樣的順序描寫雪後的山景。

討論並歸納:

按照空間順序,從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層次地寫出秀美的山景。

3.“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雪後山景“妙”在何處?

討論並歸納: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鬆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着一智兒白花”,鬆的翠與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根邊”,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雪相映生輝;“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白雪與暗黃的草色,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態:“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以動寫靜,寫出動人的形態;哪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寫出雪的情態。

4.提問;這段文字用什麼修辭手法寫雪後的山景?

討論並歸納:

(1)比喻:用“日本看護婦”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擬人:“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運用比喻、擬人手法,寫出動人的雪態。

5.朗讀第4自然段,想想這一段怎樣寫城外的遠山。

討論並歸納:

用城內的“狹窄”映襯城外的“寬敞”,用兩個“卧”字,傳神、形象地照應了上文“暖和安適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畫的小水墨畫”比喻城外的遠山。三筆兩筆就勾畫了濟南冬天城外遠山的特點。

6.朗讀第5自然段,提問:這段文字運用什麼修辭手法?

討論並歸納:

(1)擬人:“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呢!”突出水的綠的特徵。(2)比喻:“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徵。

7.提問:本文的寫景抒情有什麼特點?

討論並歸納:情景交融是本文寫作的一個特點。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讚美之情。

(l)直接抒發感情。如開頭寫“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對於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通過對比,得出“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的結論,既寫出了自己的獨特感受,又顯得情真意切。”

(2)創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協…··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這是張小水墨畫”。在優美的意境中,表達作者讚美的真情。

(3)虛實結合,展開想象,抒發熱愛之情。如“樹尖上頂着一會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了一道銀邊”等,不但寫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飽含喜愛的心情。

三、教給學生描繪景物的方法,讓學生筆下生輝

(一)、細緻的觀察

1、眼看(形、色)

2、耳聽(聲)

3、鼻聞(味)

4、身體觸摸(感覺)

5、觀察不同時間和地點的景物的特點。

(二)、怎樣描寫

1、抓住特徵重點描寫景物本身特徵、時令特徵、動態靜態特徵

2、按一定順序寫

3、恰當運用修辭手法

4、動靜結合(寫出景物的變化,使之活起來)

四、小結

本文佈局謀篇層次井然、以“濟南的冬天”作標題,表明所寫時間、地點的範圍,接着文章開頭一段,寫濟南冬天的天氣,通過三組對比,讚譽濟南是個“寶地”,這是貫串全文的主線。再接着寫濟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為全文的結束語,抒發了作者對“冬天”這個特定時令裏的濟南的總的觀感。這樣結尾,既和開頭“濟南其得算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讚美之情,給人以回味的餘地。文章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寫作的一個特點。從語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語言大師,在詞語的選用上十分講究。

五、拓展延伸

1.比較《春》和《濟南的冬天》在寫法上的異同。

明確:都能抓住特徵;安排順序(角度);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採用情景交融的寫法,色彩絢麗。《春》還從多種感官角度來描寫。

2.假如你是一位導遊,冬季帶領遊客來濟南,追隨老舍的足跡,請你設計一下導遊詞。 (此題是讓學生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以“濟南的冬天”一文為參照,介紹冬季的美景、設計行程。)

應先介紹濟南的歷史、地理位置、氣候特點以及與其有聯繫的幾位名人(李清照、辛棄疾等)。遊覽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紹冬景。寫一段描寫校園景色的文字,要求運用上面學到的觀察方法。寫完交流。

六、作業

1.課後練習第一、2題,第二大題。

2.完成掌握語文本課的有關內容。

3.延伸作業

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冬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無限熱愛之情,借鑑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板書設計

濟南

北平(有大風)無風聲

倫敦(有濃霧)響晴 “寶地”對比突出濟南冬天的獨特:温晴

熱帶(日光毒)温晴

陽光朗照下的山 ——暖和安適

山薄雪覆蓋下的山 ——嬌美秀氣

城外遠山 ——小水墨畫

水 ——綠暖清亮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需要掌握的字的讀音:

倫敦 寬敞 水藻 濟南 貯蓄 鑲 響晴 温晴 安適 秀氣

綠萍 澄清 空靈 水墨畫 藍汪汪

得 薄 濟 着(多音字)

(2)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

響晴 喚醒 空靈 境界 慈善 貯蓄 狹窄 澄清 設若 寬敞 着落

2、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徵展開描寫,並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自己鮮明的印象及感受的寫法。

(2)體會文中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學習形象生動的描寫景物的方法。

3、情感目標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詩意盎然的寫景散文。文章生動而真切地描寫了冬天的濟南氣候温和、山青水綠、度冬如春、美麗如畫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的讚美之情。閲讀時要注意體會老舍先生對濟南山山水水的一片深情。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把握閲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教法:點撥法、比較閲讀法

教具安排:多媒體課件 投影儀 大學本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語:

同學們,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賞了春天那一幅幅動人的春景圖後,今天我們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去領略冬日的景色。

説起冬,尤其是北中國的冬天,腦海中浮現的多是朔風怒號、冰封雪飄、天寒地慄的蕭條畫面。但在老舍先生的這篇文章中,不僅感受不到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麼,稱為“寶地”的濟南的冬天確如作者詩情畫意的渲染嗎?就讓我們在老舍的引領下一起去觀賞濟南冬天的水墨畫,去體味浸藴其間的濃郁情致,給出一個評判。

二、作者及其作品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生於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作。作品有小説《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茶館》、《龍鬚溝》等,收在《老舍文集》裏。本文約寫於1930~1931年間,是作者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的。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並進行文學創作。1929年離英回國,先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應召回國。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老舍一生著作豐富。以描寫城市人民生活著稱,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語,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厚的生活情趣。

三、解題:

本文約寫於1930~1931年間,是作者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的一篇情辭並茂的寫景散文。

題目明確交代了描寫的地方和時令。

濟南的山和水: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公元前22世紀的原始部落首領舜就誕生與生活在濟南一帶。濟南城的歷史達4、5千年以上。這裏古蹟眾多,山川秀美,人傑地靈,是歷代文人墨客謳歌和推崇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濟南的山:在濟南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它東接佛懋山,西連南馬鞍山、四里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它們都是名副其實的“小山”,連最高的千佛山,主峯也只有海拔285米。

濟南的水:濟南多泉水,自古有“泉城”之名。金代有人立“名泉碑”,列舉泉名72個。大致為趵突泉、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羣。泉水千姿百態,蔚為壯觀,趵突泉名列72泉之首。

國中語文七年級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1、認知目標:掃清文字障礙;能歡快而有節奏的朗讀全文,學習作者準確生動的用詞,體會作者清新自然的語言風格;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作用。

2、能力目標:通過閲讀、討論、賞析語言等手段,培養自我構建知識的能力。通過朗讀指導,訓練朗讀能力,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學會賞析本文語言的步驟。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春天無限熱愛的感情;培養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習慣,形成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

1、整體感知語言美,體會作者借景抒情的寫作特點。

2、學會賞析本文語言的方法。

學習難點:

通過產生聯想,學會賞析本文語言。

學習過程:

一、積累運用

1.①《春》的作者是________,根據課文內容,可知此文的體裁是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

③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並造句。

①醖釀——

造句:

②花枝招展——

造句:

3.選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辭手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

A.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B.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D.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4.括號裏選出恰當的詞語,填在橫線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鬧飛)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③山________(濕潤朗潤)起來了。

④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________(襯托烘托)出一片________(安靜寂靜)而和平的夜。

5.按要求默寫課文。

①描寫春花色彩鮮豔的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寫春雨細密、閃爍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1、考考你的修辭知識:請指出下面各句所使用的修辭方法。

A.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B.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C.鳥兒將巢安在繁華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歌喉。()

D.紅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E.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中靜默着。()

F.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3、檢查一下你的理解能力:請寫出下面詞意所對應的詞語。

(1)高興的樣子。()

(2)明朗潤澤。()

(3)各種氣息在空氣裏,像發酵似的,越來越濃。()

(4)黃色的光圈。()

(5)一年的計劃在春季考慮安排。()

4、積累精彩的句子,你會越來越有才華。請看下面的空,你會填嗎?

A.側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B.“春花圖”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圖”中明寫春雨暗寫風的句子

D.“春風圖”中引用的句子

E.描寫春雨的全景圖的一句

三。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1、整體感知課文,思考:作者圍繞一個“春”字,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其中哪一個內容寫得最詳細?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2、請帶着感情讀第一段,體會這一段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哪些詞語最典型?

有何感受?

4、有感情地朗讀3——7自然段“繪春”部分,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內容,仔細體會作者的感情。

5、體會最後“贊春”部分,分析其表達上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1、你能準確地把握作者寫“春”的總體思路嗎?請寫在下面。

2、文中描繪的圖的先後順序可以調換嗎?請説出理由。

五、達標檢測

1、下面加點字的讀音有錯誤的一組是()

A睡(shuì)醒賽(sài)跑蝴蝶(dié)捉迷藏(cáng)

B胳膊(bo)撫摸(mō)應和(hé)鳥巢(cháo)

C醖釀(niàng)薄(báo)煙黃暈(yùn)抖擻(sǒu)

D蓑(suō)笠散(sǎn)落潤(rùn)濕眨(zhǎ)眼

2、為下面的多音字注音組詞

和()()薄()()散()()

3、修辭方法與其它不同的一項()

A.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B.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C.鳥兒將巢安在繁華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歌喉。

D.紅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4、閲讀文章第三段,回答以下問題。

(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抓住了春天裏花的特點。

(2)文中的“鬧”字用得好,下面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成千上萬的蜜蜂嗡嗡地叫。

B.寫出蜜蜂之多,場面之大。

C.襯托花朵繁盛和盛開的花兒的甜香。

D.“鬧”字表現了花下蜜蜂、蝴蝶之多。

(3)説野花“散在草叢裏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是因為()

A.野花多,讓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覺。

B.野花多,而且有陽光照射和風的吹動。

C.陽光照射下,明麗的花會反光,就使人產生像眼睛像星星的感覺。

D.野花的顏色明麗、豐富,再有陽光的照射。

5、閲讀現代文,完成文後練習。

生命的選擇

雷抒雁

〈1〉在我住的這一棟樓的前邊,是一片開闊的空地。這片向陽的地方,從早晨太陽一升起,地上便紅地毯一般,鋪滿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陽被西邊的高樓遮擋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陽光。

〈2〉多好的一塊空地。花工們便將這裏設計成一座小小的花園,四周栽種上一些秋季會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纖草,擁圍着一個圓圓的花壇。種些什麼呢?見花工們細細地鬆軟着花壇的濕土,人們猜測着。自然是薔薇①了,花工們説。

〈3〉不多日子,油黑的薔薇葉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黃土;似乎這期間,不過一陣、兩陣小雨,人們一如既往匆匆走過那花壇,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驚奇地喊了一聲:“多好的玫瑰!”

〈4〉人們好像一下子被那花驚醒了。紅的、黃的、粉的,一時間各色玫瑰,竟相綻放開來,惹得人眼裏一亮一亮。有一些美麗的花朵裝點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樂趣。大人、孩子,過路時總會留住腳步,欣賞一番。大樓裏常年不曾搭話的鄰居,此時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話題。堅硬的生活,頓時變得柔軟多了。

〈5〉人們誇獎那些花朵、花工之後,便要説太陽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過,誰也説不清是花朵選擇了太陽,還是太陽選擇了花朵。

〈6〉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們,到樓後去看看,説那裏也有花。

〈7〉樓後?怎麼可能呢?那裏的陽光,結結實實被這樓房遮掩着,而且還有一些高大的槐樹,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遠的潮濕和陰涼,甚至還有一些灰塵和垃圾被風捲到那裏。春天,當所有的地面上都乾乾的、亮亮的,惟獨樓後骯髒的殘雪還遲遲不肯化開。那裏怎麼會有花呢?

〈8〉拗不過孩子的拉扯,就到樓後看看去吧!這時已是傍晚,朦朦朧朧的月光下,人們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綻放的花朵。粗粗的、長長的花朵,挺在碩大的綠葉上,倒像是插了滿頭玉簪、銀簪的古代仕女。莊重裏透着一些羞怯,沒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開得雪白,單純而聖潔,讓人燥熱的心頭有被一股清涼清涼的水灑洗過一般舒坦。

〈9〉第二天,趕快去問花工,回答説:“那是白玉簪,性喜陰涼潮濕,花開得高潔得很哩。”

〈10〉於是,這棟樓美麗了。樓前,陽光下,奼紫嫣紅;樓後,月光下,潔白如雪。隨即,也就有人告訴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寬!有陽光,就去做玫瑰,開得熱烈、大方些;沒有陽光,也別怨天尤人,白花照樣可愛。

〈11〉對了!這才是生命的選擇。生命的偉大也正在於這選擇的正確。

注:①薔薇:這裏指薔薇科。薔薇科中有桃、蘋果和玫瑰、月季等許多著名的果樹和花木。

(1)從文中找出兩個能分別概括玫瑰花和白玉簪花色彩特點的詞語,再説説這兩種花各自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生長綻放的。

玫瑰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玉簪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你根據第〈10〉段劃線句,從三個方面説説這棟樓“美麗”在哪裏。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3)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請你説説白玉簪花美在哪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第〈8〉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主要從色彩、形態、氣質以及人們的感受這四個方面,對白玉簪花進行了生動的描寫。

B.本段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寫出白玉簪花外在的形態美和內在的氣質美。

C.白玉簪花不但能夠美化環境,具有供人觀賞的價值,而且能夠消除天氣燥熱,具有清爽怡人的價值。

D.“粗粗”、“長長”、“碩大”突出了白玉簪花的健美;“羞怯”含蓄地表現了白玉簪花的柔美。

6、小作文

寫一段文字,表現大自然的美好。角度自選。字數在300字以上。

一、積累運用

1.略2.略3.C

4.鬧逼朗潤烘托安靜

5.①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②像中毛,像花針,像細絲

二、自主探究

1.A.擬人B.擬人C.擬人D.比喻、排比E.擬人

3、(1)欣欣然(2)朗潤(3)醖釀(4)黃暈(5)一年之計在於春

4.A.側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B.“春花圖”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圖”中明寫春雨暗寫風的句子

密密地斜織着

D.“春風圖”中引用的句子

吹面不寒楊柳風

E.描寫春雨的全景圖的一句

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

三。、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1、提示:圍繞一個“春”字,寫了“盼春”“繪春”“贊春”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繪春”寫得最詳細。因為在這一部分當中,作者依次寫了草、花、風、雨、人,通過寫這些景物的特點表達了對春天的讚美之情。

2、提示:這一段形象地寫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來的喜悦。疊用“盼望着”表現了作者渴望春天到來的迫切心情,兩個“了”似乎讓人感到了東風,聽到了東風的腳步,形象生動表現了作者那種喜悦的心情。

3.提示:第二段作者勾畫了一幅春醒圖。採用比喻、擬人、排比的修辭方法形象地描繪了萬物經過漫長的嚴冬後,蒙受了春的温暖、滋潤得以復甦的神態。讀後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

4、提示:第3段描繪了一幅“春草圖”,寫出了草的嫩、綠、多。

第4段描繪了一幅“春花圖”?/

第5段描繪了一幅“春風圖”,作者運用觸覺、嗅覺、聽覺、視覺寫出了風的柔和和給人帶來的愉快。

第6段描繪了一幅“春雨圖”,寫出了春雨的潤澤。

7段描繪了一幅“迎春圖”,由景及人,頌揚抓緊春光,努力工作,奮發向上的精神。

5、提示:這部分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來讚美春天,貼切而富有表現力。它從三個角度形象地反映了春天剛到人間的“新”的特點,又漂亮又活潑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希望的“強”的特性,把春之活力活靈活現地寫出來了,深化了文章主題。

四、拓展延伸

1、盼春(總寫)——繪春(分寫)——贊春(總寫)

2、不能,它們在時間上有着一定的先後順序,由花草到天氣到人更符合邏輯。

五、達標檢測

1.B2.略3.D4.(1)繁多(2)C(3)B5.(1)答案:奼紫嫣紅在陽光的照耀下,在鬆軟的花壇濕土中生長潔白如雪(雪白白花花)在沒有陽光,潮濕、陰涼、骯髒的環境中生長

(2)答案(要點):①(空間)樓前樓後開滿鮮花②時間(白天晚上都有花開)③色彩(色彩紛呈)(3)答案(要點):①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中都不怨天尤人②努力奮發向上體現自己的生命價值(4)答案:C6.略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精當的選材,結構上的前後照應及描寫情狀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聲有色、文情並茂的語言描寫,體會其中的意境之樂。

(3)認識文學作品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意義,自覺養成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精神生活的描寫:看畫、讀書、聽課等情狀。

教學難點:理解閲讀文學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第一課時

預習導學

⑴瞭解作者於漪

⑵收集整理文中的生字詞及重要詞彙

⑶收集描寫春夏秋冬的古詩名句,背誦課文中的詩句。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查一查)

(1)學生展示其收集的作者有關資料。

(2)讀準字音,積累詞彙。

三、整體感知(讀一讀)

1、自由朗讀課文一遍,思考下列問題:

(1)題目中的依依的含義是什麼?

(2)文中能説明作者對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3)概括於漪老師“縈繞胸懷,十分留戀”的幾件事,這些往事對於“我”的成長有什麼深遠影響?

四、探尋作者寫作思路:(想一想)

(1)作者是怎樣把這幾件事串聯起來的?

(2)結合所選四件事,你認為課文選材好在何處?

(3)文章中,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時代的依依往事,無論是看一幅畫,讀一本書,還是聽一堂課,登一座樓,都寫得有聲有色,文情並茂。你從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於你成長的啟示?

五、小結

於漪老師滿懷深情地回憶了童年時期讀書的幾件小事,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對大自然、對祖國的熱愛,對生活、對家鄉的讚美,無不溢於言表。至今,老師的諄諄教導依然激勵着“我”:要多讀書,讀好書,明做人之理,做一個志趣高尚的人。

一齊誦讀第六節。

六、課後作業

1、學生收集文中出現的古詩文並瞭解大意。

2、你所讀過的文學作品對你有何影響,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隨堂反饋

1、給加點的字注音。

2、下列詞語中共有五個錯別字,先用橫線標出,再將改正的字寫在橫線上。

狼狽逃躥

風雲變換

津津有味

走頭無路

紅紫芳菲

五彩紛承

油然而生

談笑風聲

3、按春夏秋冬的時序排列下列詩句。(只排序號)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快速閲讀,瞭解主要情節,把握女媧這一形象及女媧的情感。

2、通過對《女媧造人》和《風俗通》中有關女媧造人內容的比較閲讀,體驗聯想與想象的力量。

3、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領域的慾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熟讀課文,複述女媧造人這一神話故事的主要情節。

2、與《風俗通》故事進行比較,找出作者做了聯想和想象的內容。

教學難點:

體驗聯想與想象的力量。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默讀法、提要法、比較閲讀法等教學方法,同時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通過默讀完成對課文的感知。

2、自主學習,藉助工具書或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解決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和質疑問難,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學習,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交流氛圍,引導鼓勵學生積極交流,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導語:“人是從哪裏來的呢?”這個問題引發了古今中外許多人的豐富想象,那麼我國遠古時期的人們對這個問題是如何解釋的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有關人類起源的神話故事《女媧造人》。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二)感知學習

1、請學生依據課文題目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1)女媧是誰?

(2)女媧為什麼要造人?

(3)女媧是怎樣造人的?

(4)女媧造人成功了嗎?

(5)……

教師要求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用3分鐘以內的時間快速默讀課文並試着找出問題答案。

班級交流,明確答案:

(1)女媧是一個神通廣大的神。

(2)女媧為了消解自己的孤獨寂寞,使天地生氣蓬勃起來就開始造人。

(3)她先是揉泥捏人,後來甩泥造人,最後是男女相配造人。

(4)人類世代繁衍,她造人成功了。

(5)……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學會從題目入手提出問題,以問題驅動學生理清文章思路。

2、請學生依據以上問題答案複述課文的故事情節。

設計意圖:完成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任務。

(三)內容探究

教師出示《風俗通》中有關女媧造人故事的文字並提出思考問題:

1、對照《風俗通》中有關女媧造人故事的文字,看看課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內容,哪裏最能體現作者的想象力?

2、作者又刪減了哪些內容?作者做這樣的增刪有什麼好處呢?

設計意圖:與《風俗通》故事進行比較,找出作者做了聯想和想象的內容,體驗聯想與想象的力量。

(四)人物分析

1、從文中找出描寫女媧造人前後情感的文字,看看她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怎樣的神?

2、文章結尾寫到“人類就世世代代綿延下來,並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試想女媧看到這樣的情形又會有怎樣的心理變化呢?

設計意圖:發現作者眼中的女媧的形象,把握女媧這一人物形象及女媧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五)拓展延伸

女媧造人的故事是漢民族先祖對人類起源的一種神奇想象。人類童年時期,由於缺乏科學知識,對自然界許多現象也做過類似的想象,如《共工怒觸不周山》中對江河東匯大海,日月星辰向西北彙集的解釋;《夸父逐日》中對於桃林的神奇想象等。

1、教師出示補充材料:《共工怒觸不周山》《夸父逐日》的原文和譯文組織學生閲讀。

2、組織學生從內容、創作手法等角度歸納總結我國古代神話的特點。

設計意圖:幫助深入瞭解神話的特點。

小結: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最可貴的創造和探索精神,人類正是憑藉這種精神從遠古走到今天的,我們不能否認人類的未來也要考這種精神去書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種精神的源泉是什麼嗎?那就是——想象力。讓我們用想象力去創造屬於我們的未來吧!

(六)佈置作業

教師佈置,圍繞下列主題展開活動(根據小組喜好選擇主題)。

1、“開在遠古的絢麗之花”——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形象。

2、“最初的夢想”——從中國神話看古代人們最質樸的訴求。

3、“眾神之家”——西方神系梳理。

4、“來自鴻蒙的‘男神們’”——中西方神話中男神形象比較。

設計意圖:實現課內外遷移,擴大學生對神話的瞭解,加深學生對神話大膽而新奇的想象的魅力的體會,體現大語文教學觀。實現能力遷移和培養學生比較閲讀的能力。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六

【教學目的】

誦讀品味,體會寫景的精妙和作者的感覺,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理解十多年前紫藤蘿的遭遇。

【教學程序】

教學方法

1。自讀點撥法。

2。誦讀法。

3。作卡片,摘抄優美語句。

媒體設計

配樂朗讀磁帶;幻燈片投影字詞、作者簡介、配文插圖、語句揣摩練習。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生活中的花鳥蟲魚,你最喜歡哪一種呢?哪一種曾觸發你的聯想,牽動你的情思?(同學們發言。)的確,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像作家那樣用"第三隻眼睛"——發現美的眼睛細心觀察,並認真體會,那麼,山水花木、鳥獸蟲魚等平常之物都會帶給我們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啟迪。今天,讓我們到一條紫色的瀑布邊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傾聽生命的歌唱吧。

二、解題

《紫藤蘿瀑布》是一篇讓人在絢麗的色彩、奔騰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義的作品。作者宗璞(1927~),原名馮宗璞,其小説《弦上的夢》1978年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三生石》獲1977~1978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另創作了大量遊記、散文,《西湖漫筆》、《紫藤蘿瀑布》、《丁香結》、《水仙辭》、《三鬆堂斷憶》等,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滿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氣息。

三、研習課文

1。速讀,整體感知

①自由散讀,根據語境理解字詞。

②紫藤蘿瀑布有什麼特點?從字面上看,作者把它與什麼聯繫起來?

明確:讓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抓住紫藤蘿瀑布的特徵,勾出紫藤蘿聯想到的“生命”、“精神的喜悦和生的寧靜”、“生死謎”、“手足情”等字眼,為下文理解作者抒發的感情作準備。

(解説:旨在讓學生根據語境識記字詞,初步感受“寫了什麼景”、“抒發了什麼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①前一部分描寫盛開的紫藤蘿,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描寫了紫藤蘿盛開的景象。紫藤蘿成片成片地盛開時,居然能"像一條瀑布。。。。。。在流動,在歡笑",那"紫色的大條幅上"泛着的"點點銀光",多像"迸濺的水花",那是陽光下跳動着的紫色的音符,正譜寫着生命的歡歌啊!再看那每一條盛開的花,都是鼓滿了帆的船,漾滿了笑意的臉,何其蓬勃、何其"輝煌"!作者用貼切的比喻、擬人,繪聲繪色地把紫藤蘿開放的盛景展現在讀者面前。

(解説:讓學生通過誦讀、討論,體會抓住景物特點,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描寫景物的方法。)

②怎樣理解特定歷史時期有關紫藤蘿的故事?

明確:蕭殺的政治氣候禁錮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花也有情,竟寂寥得"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後來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可花兒並沒有枯死,那頑強的根,縱然飽經摧折也孕育着希望的種子,隨時準備破土而出。看,"藤蘿又開花了,開得那樣盛,那樣密",它匯成了奔騰的瀑布。立在瀑布邊,掬一捧入口,便是滋潤着乾涸心田;撫摸鼓脹的花朵,便是起錨生命的航船。

這一段故事,是作者極盡鋪陳點染之能事,描寫了紫藤蘿開放的盛景後,筆鋒陡然一轉而寫的。理解這一段故事,可略為交代背景,設"凋零了的紫藤蘿後來怎麼樣?"的思考題,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理解,紫藤蘿的一榮一枯,正昭示了生命的價值和希望的可貴。

③朗讀第8段和第11段,體會作者的感情。

明確:如瀑布般的紫藤蘿盛開着,散發着蓬勃的生命的氣息,高奏着昂揚的希望的樂曲,解開了"生死謎",撫慰着"手足情"。不是嗎?只要種子在,花謝了還有再開的時候;只要真情在,許多失去的還有再來的時候,人生在世,縱有艱難險阻,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暗礁、險灘又怎能阻礙"滿裝生命的酒釀"的"紫色的花艙"駛向彼岸呢?

(解説:讓學生揣摩關鍵語句,體會作者情感。)

3。品讀,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

一切景語皆情語。朗讀寫景段,讓學生圖畫出景物描寫中滲透了作者情感的語句。如"輝煌淡紫色"的"輝煌"抒發了作者對瀑布生命力的盛讚之情,"流動""歡笑"傳達了生的喜悦。"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表達了作者失落悵惆的情緒。

(解説:讓學生通過誦讀,體會景中之情,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四、遷移訓練

以《綠色的海洋》為題,抓住森林的特點,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借景抒情,寫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五、佈置作業

本文還能給你什麼聯想和啟示?課後寫一篇練筆。

(解説:訓練聯想能力,可類比聯想,也可相反聯想)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和交流的形式賞析文中寫景的妙處。

2、通過反覆誦讀體會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

3、藉助背景資料深入理解本文中藴含的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狀物抒情的哲理散文,作者從眼前實景寫起,融情於景,由情入理,在寫花中抒發了積極的人生情懷,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由此設計了以下重難點

教學重點:以誦讀和交流的形式賞析作者狀物之妙。

教學難點:藉助背景資料深入理解文中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設想

因為本文是本單元最後一篇散文,學生對寫景的方法都有所掌握。所以本環節的教學以學生交流的形式為主,教師加以適當的點撥。本文的難點是文中的藴含着的象徵義,關於這點的教學教師要藉助相關的創作背景和引導,讓學生真正的懂並從而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思考。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各個角度拍攝的紫藤蘿圖片,音樂

教學流程

預習階段

1、字詞自學。

2、讀順課文。

3、劃出文中作者行蹤的詞語或句子。

一、導入

同學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大自然的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總能牽動人們的情思,引發人們的聯想,從而生髮出人生的哲理來。茅盾先生看到了白楊樹就想到了西北的農民和敵後土地上的哨兵以及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那麼,當女作家宗璞站在一大串紫藤蘿面前,她會聯想到什麼呢?(聽老師朗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課文,劃出文中作者行蹤的詞語或句子。

——不由得停住了腳步——佇立凝望——加快了腳步

三、欣賞作者筆下景

1、作者為何“不由得停下了腳步”?

——紫藤蘿的美吸引了作者。

2、紫藤蘿美在何處?請同學們在文中劃出“藤蘿美”的語句,前後桌間交流一下,並讀出藤蘿的美感。

3、教師指導學生如何鑑賞散文中的景物描寫,即注意作者寫景時的順序、角度、運用的修辭方法及其景物的特點。

4、請學生按照提示再次品讀剛剛劃出來的美景,並在老師的指引下理清寫景的順序並完成板書。

整體(遠) 一條瀑布

(近) 一樹藤蘿

一穗花

(特寫)

局部 一朵花

5、請學生按照提示再次品讀剛剛劃出來的美景,並在老師的指引下賞析寫景的方法。

國中語文七年級教案 篇八

學習目標

1、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2、能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並説出其作用。

3、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要點點撥

《綠色蟈蟈》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文章把綠色蟈蟈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介紹,介紹了它的外表特徵、生活習性。

學習過程

一、預習檢測

1、給加點的字注音,根據注音寫出漢字。

(1)篝火()(2)wú桐()(3)shu獵()

(4)喧囂()(5)yīn啞()(6)靜謐()

(7)cuàn奪()(8)螽斯()(9)吮吸()

2、根據下面的意思寫出文中的詞語。

(1)指動物中弱者被強者吃掉。()

(2)看起來或聽起來不很清楚;感覺不很明顯。()

(3)一點兒也不拖拉,乾脆果斷。()

(4)形容非常地慌張,以致一點辦法都沒有。()

3、本文中運用了很多擬人的修辭手法,請找出兩句並分析一下它們的作用。

(1)句子:

作用:

(2)句子:

作用:

二、整體感知

4、快速閲讀課文,畫出文中描寫蟈蟈外表特徵的句子。

5、文中除了介紹蟈蟈的外表特徵外,還寫了哪方面的內容?

三、品讀賞析

6、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麼?

7、你最喜歡哪些詞語或句子?為什麼?

四、拓展延伸

8、請同學們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或語言生動,或運用擬人……等)説説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

五、學習小結

9、通過學習本文,你學習到了哪些寫作方法?有什麼感想?

達標檢測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運用不當的一項。()

A、他正在津津有味地讀着一本新近出版的小説

B、遇到意外事情,要鎮定,不要驚慌失措。

C、軍軍找到了一種很好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確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D、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稍遜一籌的歌手了。

(二)課內閲讀

(1)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蟈蟈關在我的金屬網罩裏。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關於食物,我遇到了與餵養螽斯時同樣的麻煩。我給它們萵苣葉,它們吃了一點兒,但不喜歡。我必須另找食物,它們大概是要鮮肉吧,但究竟是什麼呢?

(2)清晨,我在門前散步,突然旁邊的梧桐樹上落下了什麼東西,同時還有刺耳的吱吱聲,我跑了過去,那是一隻蟈蟈正在啄着處於絕境的蟬的肚子。我明白了,這場戰鬥發生在樹上,發生在一大早蟬還在休息的時候。不幸的蟬被活活咬傷,猛地一跳,進攻者和被進攻者一道從樹上掉了下來。有時我甚至還看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追捕蟬,而蟬則驚慌失措地飛起逃竄。就像鷹在天空中追捕雲雀一樣。但是這種以劫掠為生的鳥比昆蟲低劣,它是進攻比它弱的東西,而蟈蟈則相反,它進攻比自己大得多、強壯有力得多的龐然大物,而這種身材大小懸殊的肉搏,其結果是毫無疑問的。蟈蟈有着有力的大顎、鋭利的鉗子,不能把它的俘虜開膛破肚的情況極少出現,因為蟬沒有武器,只能哀鳴踢蹬。

(3)我籠裏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蟬來餵養它們。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於兩三個星期間,這個籠子裏到處都是蟬肉被吃光後剩下的頭骨和胸骨,扯下來的羽翼和斷肢殘腿。肚子全被吃掉了,這是好部位,雖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別鮮美。因為在這個部位,在嗉囊裏,堆積着蟬用喙從嫩樹枝裏吮取的糖漿甜汁。是不是由於這種甜食,蟬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歡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4)為了變換食物的花樣,我還給蟈蟈吃很甜的水果:幾片梨子,幾顆葡萄,幾塊西瓜。這些它們都很喜歡吃。就像英國人酷愛吃用果醬作作料的帶血的牛排一樣,綠色蟈蟈酷愛甜食。也許這就是它抓到蟬後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5)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蟬肉的,因此別的東西也得吃。對於金龜子一類的昆蟲,它毫不猶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頭和爪。

(6)這一切都説明蟈蟈喜歡吃昆蟲,尤其是沒有過於堅硬的盔甲保護的昆蟲。它十分喜歡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樣只吃肉。蟈蟈這蟬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後,也吃水果的甜漿,有時沒有好吃的,甚至還吃一點兒青草。

1、第(1)自然段中劃線的句子運用了什麼樣的表達方式?寫的是什麼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從這幾自然段的説明中你可以看出蟈蟈吃哪些食物?

3、“也許這就是它抓到蟬後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句中加點的詞語能不能去掉,為什麼?

4、文章並沒有直接寫綠色蟈蟈吃哪些食物,而是領着讀者去發現,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5、“不能把它的俘虜開膛破肚的情況極少出現”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換一種説法應怎樣説?

6、判斷下面句子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1)有時我甚至還看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追捕蟬,而蟬則驚慌失措地飛起逃竄。()

(2)是不是由於這種甜食,蟬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歡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3)我籠裏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蟬來餵養它們。()

7、從作者的描寫中你認為蟈蟈是怎樣的一種形象?

(三)拓展閲讀

蟋蟀出世記

法布爾

(1)想看蟋蟀產卵的人,不必花一個錢做準備工作;他只要有點耐心就夠了。布封稱這耐心是天才;我願略降一格,稱之為觀察工作者的最可貴的品質。我們在四月,或最遲五月,把鄉野蟋蟀一雌一雄單獨地關在盛有底土的花罐裏。可以用萵苣葉做它們的食物,隔一段時間換一次新鮮的。容器口上蓋一塊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2)一些很有意義的資料,就是通過這種簡陋的設備獲得的。需要的話,還可以利用優質金屬網做的籠子,作為輔助設備。金屬籠裏的情況,將在後面予以介紹。現在,我們來監視產卵過程,但願能保持高度警覺,不要錯過產卵良機。

(3)時至六月的第一個星期,堅持不懈的觀察工作開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我忽然看見母蟋蟀站在那裏一動不動,產卵管垂直插在土裏。對我有失禮貌的偷看行為,它毫不介意,依然長時間定在一個點上不動。最後,它拔出自己那把點播種子的小鏟,草草扒拉幾下,抹掉鑽眼的痕跡;它稍微喘口氣,又溜達到另一個地點,再度開始往土裏插產卵器;它這兒插一下,那兒插一下,所以可以利用的地皮都點播到了。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樣,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緩慢。二十四小時過去,我覺得產卵結束了。但是為了做到更可靠地掌握情況,我又繼續觀察了兩天。

(4)兩天過後,我開始搜索土層。卵粒呈稻草黃色,都是有兩個終端的小圓柱體,長約三毫米。它們彼此不接觸,豎埋在土裏,點播的距離很近。種子數量多少,取決於一個連續產卵過程中的產卵次數。整個土層下都發現了卵粒,它們離土表層大約兩釐米。用放大鏡觀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煩的事情,根據這樣所能觀察到的結果估計,每隻母蟋蟀的一個產卵過程,大約產出五六百粒卵。這等規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接受大幅度裁員才行。

每粒蟋蟀卵,本身都是絕妙的小小機械系統。幼蟲完成卵孵化時,卵殼就像一個白色的遮光套,頂部有一個很規則的圓孔;沿圓孔周邊扣着一個拱形頂帽,成為一個封蓋。封蓋不是在新生兒盲目推頂或割劃下被劃開,而是沿一道特意準備的、質地極其脆弱的線紋自動開啟。這奇妙的孵化過程,也應該瞭解一下。

(5)產卵後十五天左右,卵殼前端隱約看得見一對黑裏透紅的視覺器官的大圓點。從視覺點稍稍向上,恰好在圓柱體頂端,此刻顯現出一個微型環狀墊圈。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斷裂線。不久,透過半透明的卵殼,可以看見裏面那小動物身體的細小分節。再往後,就要加倍警覺,頻頻察看了,尤其是上午的時間裏。

(6)好運氣所偏愛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來報答我所付出的艱辛勞動。經過一種精妙絕倫的加工,微型墊圈已經變成一道強度甚低的條紋;就在這個時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額頭一碰,卵蓋便沿着自己的周邊分離開去,被頂起來。隨後落在一旁,其情狀與注射劑細頸薄玻璃瓶的頂帽斷落一樣。蟋蟀從卵殼裏出來,猶如從玩偶盒裏彈出了個小怪物。

1、第二自然段中加點的“監視”在句子中的含義是什麼?

2、第三自然段中劃線的句子使用了什麼樣的説明方法?就語言特點上來看,此句屬於何種説明?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3、第四自然段中加點的“大約”能否去掉?為什麼?

4、從全文看主要是按什麼順序來介紹蟋蟀的出世的?請用文中的關鍵詞語來回答。

5、本文除了打比方的説明方法之外你還能找到哪些説明方法?請舉一個例子,並簡要分析它的作用。

6、結合全文內容説一説法布爾告誡我們觀察事物需要怎樣的品質?從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有這樣的品質?

7、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布封”你瞭解多少?請把他的情況寫在下面。

答案18、綠色蟈蟈

學習過程

1、(1)gōu(2)梧(3)狩(4)xiāo(5)喑(6)mì(7)篡(8)zhōng(9)shǔn

2、(1)弱肉強食(2)隱隱約約(3)連續不斷(4)驚慌失措

3、(1)句子: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弱肉強食處四周的綠野叢中,蟈蟈在竊竊私語;作用:很生動地寫出了蟈蟈在夜晚發出的細小的聲音,也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2)句子:它們對這道菜吃地津津有味。作用:這樣寫顯得親切、自然,形象生動,把蟈蟈吃食的情景描繪

地活靈活現,很是吸引人。

4、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文中運用了描寫性語言,將蟈蟈進行擬人化描寫,寫出了它的漂亮、可愛,透露出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5、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

6、略

7、略

8、略

9、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徵。

達標檢測

(一)D

(二)課內閲讀

1、描寫;外形特徵;喜愛之情。2、蟬、很甜的水果、金龜子一類的昆蟲、青草。3、不能去掉,因為這裏是猜測“它抓到蟬後首先吃肚子”的原因,沒有什麼科學的依據,帶着它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4、告訴讀者,知識來源於生活,只要你細心觀察,勤於動腦,就會有新的發現,激發了人們的探索慾望。5、意思是説蟈蟈的打顎非常有力,鉗子非常地鋭利,很容易就把獵物的肚子劃開;絕大多數的俘虜都會被它開膛破肚6、(1)擬人(2)設問(3)比喻7、從外表特徵、生活習性、作者對它的態度等方面去回答即可。

(三)拓展閲讀。

1、保持高度警覺,耐心,細緻,不錯過任何觀察機會。2、打比方;生動説明(文藝性説明);生動地説明了母蟋蟀產卵的特點。3、不能,因為“大約”表示估計、推測,不確定,是個約數,去掉後説明就不準確了。4、時間順序;如:“時至六約的第一個星期”“兩天過後”“產卵後十五天左右”“不久”等。5、如①作比較: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樣,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緩慢。可以瞭解兩種不同昆蟲的各自特徵,夜對不夠熟悉的蟈蟈加深了印象。

②列數字:每隻母蟋蟀的一個產卵過程,大約產出五六百粒卵。準確地説明了母蟋蟀每次產卵的數量。6、耐心,警覺;如:觀察母蟋蟀產卵的全過程就體現出他的耐心、警覺。7、布封,法國學者、作家,主要著作《自然史》。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九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反覆吟詠,熟讀成誦。

2、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課型設計

品讀課。

預習要求

瞭解作者及“曲”的有關常識。

教學設想

馬致遠的這首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流暢自然,是一首需要反覆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全文僅5句,28字,純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卻做到了簡約與深細相依,靜景與動景相映,景色與情思相融。教學中為避免空洞、枯燥的講解,宜採用多種形式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誦讀、配畫、改寫等形式來學習課文,讓學生在讀、畫、説、寫中受到薰陶,培養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就是曲。唐詩、宋詞、元曲互相輝映,成為我國文化藝術中的瑰寶。有誰能説説有關“曲”的常識?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並小結,之後投影關於“曲”的常識。

關於“曲”

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它是配樂歌唱的詩。

曲有散曲與劇曲之分。只供清唱吟詠之用,不進入戲劇的散篇作品,叫散曲;進入戲劇的唱詞,稱劇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兩種。

《天淨沙。秋思》就屬散曲中的小令。

二、誦讀,整體感知內容

1、課題及作者:

課題由兩部分組成,與詞相似,“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馬致遠,元代戲曲家,有“曲狀元”之稱。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是一首需要反覆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

2、學生自由誦讀:

提示:朗讀應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悲同喜。

3、檢查誦讀情況:

通過抽讀,小組讀了解情況,並對誤讀的地方予以更正。

4、聽範讀。

5、給這首曲配一幅畫:

激趣:有個詞叫“詩情畫意”,説的是具詩畫的意境,詩畫這兩種藝術形式往往融會在一起,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好畫,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筆為這首詩配上一幅畫(間筆畫)。

⑴學生動筆繪畫,教師巡迴觀察。

⑵完成後讓學生互評優劣,並對優勝者予以表揚。

⑶出示教師的簡筆畫。(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讀成誦。

三、品味,體會獨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現手法

1、思考:

⑴曲中哪些語句寫景?寫了多少種景物?(用“XXXXXXXXXXX”畫出),並用“x”括出這些景物特徵的修飾語。

⑵文中哪句抒情?抒寫了一種怎樣的情懷?它與曲中的景物描寫有何關聯?

2、品味語言,體會獨特的意境和表現手法:

作者寫景,既不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語言凝練,言簡意豐,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翱遊其間。

讓學生用“從XXXXXXXXXXX(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XXXXXXXXXXX”的句式説話,品味意境,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或用“我認為XXXXXXXXXXX用得好(或寫得好),好在XXXXXXXXXXX”的句式説話,體會其奇特的表現手法。

學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從“枯藤老樹昏鴉”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彷彿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悽清。深秋時節,藤蔓枯萎了,樹葉飄落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丫,樹梢上烏鴉淒厲的叫聲,更增添了悲涼悽楚之感……

從“古道西風瘦馬”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彷彿看到了一位長途跋涉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在枯黃連天的野外艱難行進,一陣冷颼颼的秋風襲來,使他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倒抽了一口涼氣……

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句中,我彷彿感受到了這位遊子在異域他鄉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陽快要落山了,烏鴉也歸巢了,他卻不知家在何處,也不知。該向何處去,任馬追着落日,漫無目的地行進……一股憂鬱悲愴的思鄉之情湧上心頭,令他肝腸寸斷,痛苦不堪……

我認為“枯、老、古、瘦……”這些表現景物特徵的修飾語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深秋時節這些景物的特徵,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極具表現力。如一個“瘦”字寫出了馬的孱弱。疲憊無力,那騎在馬上的人呢?

……

對於想象力豐富、語言有獨創性的學生要及時表揚。

3、教師在學生將這首詩的意境和表現手法挖掘夠了基礎上讓學生動筆寫。

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簡短的寫景、抒情散文。

要求:緊扣原作,展開想象,儘量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4、當堂抽查學生的改寫,並作評價。

四、課堂練習

1、比較閲讀:

將本文與劉禹錫的《秋詞》作比較。(學生能説多少算多少,不強求説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可從以下三方面比較:

⑴體裁不同;

⑵所抒之情不同;

⑶表現手法不同。

2、填空:

X獨在異國,面對晚霞中森林的奇異風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確實迷人,但遠離故土的滋味實在不好受。感歎之中,腦海裏浮現出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的名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