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7W

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精品多篇

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 篇一

我有一本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據説是收錄他的雜文最全的一本。我個人比較喜歡他的雜文,作為一個自由人文主義者,王小波終其一生思考並快樂着,

王小波説:我正在出一本雜文集,名為《沉默的大多數》。大體意思是説:自從我成人以來,所見到的一切全是顛倒着的。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着,哪裏有我們説話的份?但我輩現在開始説話,以前説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係——總而言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

“在公眾場合什麼都不説,到了私下裏則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麼都説,對信不過的人什麼都不説。起初我以為這是因為經歷了嚴酷的時期(“”),後來才發現,這是中國人的通病。

王小波的雜文別具特色,自成一體。幽默的筆調,使得文章妙趣橫生,捧腹之餘更多的是深深地思索。品讀時,你能體會到閲讀的快感和思維的樂趣。如《椰子樹與平等》、《卡拉OK與驢鳴鎮》、《驢和人的新寓言》和《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等都是異常幽默犀利的好文章。椰子樹與平等;卡拉OK與驢鳴鎮,這www本站uawen.本站cn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被他拉到一起,説出了特別的味道,有點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如在《驢和人的新寓言》一文中,他從驢的角度去談父子與路人的行為,説他要替受罪的驢説話,當翻譯義不容辭。文中驢被老子和兒子四腳抬起的時候叫喊,“我得罪誰了,你們這麼捏咕我!”得出了這篇新寓言的寓意是:“閉上你的臭嘴,讓別人走路”,與原來寓言的寓意:“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説”大相徑庭,但同樣意味深長。而且,在論述的過程中,幽默詼諧之處信手拈來。許多口語的使用,讓文章更為生動,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大大加強了文章的穿透力和説服力。

王小波説,選擇沉默的人應該是有什麼隱衷或者乾脆是因為對語言產生了厭惡感。

我並非如此,只是覺得在被這個社會同化着。年小時口沒遮攔別人還可以不予計較,因為把你看做孩子。等有一天真正走進了社會,這種特權就自動被剝奪了。説話不小心?很好,請自己承擔禍從口出的後果。於是我們終於變得沉默,同時年少時的鋒芒畢露、稜稜角角也就被慢慢磨圓了。當然沉默只屬於成年人,小孩子們是不屑於此的,他們總是天真可愛的,有話要説時,完全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心中想説的話,不一次説盡是絕不會罷休的。我真是羨慕孩子們的執着,也希望自己能夠再回到童年時代,不是為了逃避現實,只是因為我對那時的真實有着一種特殊的懷念,那時的我是不沉默的。

我很喜歡王小波,調侃、睿智,在玩笑中説着智慧和諷刺,這是一種灑脱和無奈。《沉默的大多數》很不錯,王小波是比較深切體會什麼是自由的並且努力過着一種內心自由的生活,可以説他很有觀察力也很詼諧。

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 篇二

《沉默的大多數》是王小波發表於1996年《東方》雜誌的雜文,並於1997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發行。據説是收錄他的雜文最全的一本。其實就我個人而言,我是不喜歡雜文的,但是讀完此文,卻萌生了許多的感慨,在此文中王小波以反諷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從一個輕鬆的角度來解構身邊複雜的事態。即使在時隔13年的今天讀來,仍然意味深長。

王小波説:我正在出一本雜文集,名為《沉默的大多數》。大體意思是説:自從我成人以來,所見到的一切全是顛倒着的。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着,哪裏有我們説話的份?但我輩現在開始説話,以前説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係——總而言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可是,王小波逝去12年了 ,現在的中國似乎任然沒有實現真正的“自由”,這真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

不得不承認,我也屬於沉默的大多數,對於生活中很多事都抱着不敢説、不能説、不必説的心態。正如王小波所説的,這似乎是中國人的通病。王小波在此文中寫到“在我周圍,像我這種性格的人特多──在公眾場合什麼都不説,到了私下裏則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麼都説,對信不過的人什麼都不説。”在時隔十多年的今天,這一切似乎顛倒了,在通訊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人們的距離似乎拉近了,就表面看來人們似乎更加擅長表現自己,在中西方文化潮流的衝擊下,中國人似乎已經拋棄了沉默是金的觀念,但是在我看來卻不是這樣,現在的人們似乎更擅長在陌生人面前表現自,卻不能向最親近的人説出自己的想法,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對着電腦像不曾見面的陌生人傾訴,卻和親近的人無言相對。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相信虛擬世界中人們的隻言片語,卻無視身邊的人的真切關懷。有人説21世紀最偉大的發明是計算機,它使人類真正的做到了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但是與此同時,他把人性的優缺點無限的放大了,在當今社會,人類似乎可以更自由的發表言論,於是,我們抱着獵奇的心態在網絡上搜索各種自認為新奇的事情,然後,對着不相識甚至沒見過的人大加評論,這樣的“真相”似乎來得太快,卻顯得那樣的不真實。

按照現在的潮流而言,王小波應該算是50後,相差近四十年的我們不應該有共同話題,可是恰恰相反。他在書中寫道“飢餓可以把小孩子變成白蟻”這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王小波所缺乏的是物質,而生於改革開放後,頂着“垮掉的一代”名號的我,在這個物質過剩的年代,卻在一場場所謂的文化潮流中迷失了方向。這是不是另一種“飢餓”呢?於是,我們突然變得沉默了,對他人,對自己,在這種情況下語言顯得那樣蒼白無力。王小波身邊的沉默的大多數大多是因為經歷了嚴酷的“”時期,而我們這一代人的沉默也許是因為孤獨,習慣了孤獨的同時也習慣了沉默,久而久之,就不知道該怎樣在人前表達自己,相反,當面對着電腦屏幕時卻異常的輕鬆。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寧願對着電腦和不認識的人談情説愛,也不願意分一點注意力在身邊的人身上。

王小波在文中提到:話語即權力。我想這句話在人人平等,言論自由的當今社會再合適不過了。隨着網絡的廣泛應用人們可以更快更好的傳達信息,這在無形之中加大的言論的力量,同事也能使人們更好的行使權利,但是,欲速則不達,在我們享受信息時代給我們帶來的便捷的同時,我們也在接受大量的虛假信息,在這個時間就是一切的時代,我們不可能去查證每一條消息的真實性,於是網絡,成為了我們最忠實的“朋友”,每一天,我們都從網絡上觀看世界的動態,然後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行使所謂的“權利”,完全不考慮它的真實性,於是,傷害就這麼造成了,整個世界迷茫了,在短暫的沉默過後,世界又恢復了往日的喧囂。我不能肯定的説話語即權力,但是我想這種權力的殺傷性一定是很大的。

書中有這樣一段:“君特·格拉斯在《鐵皮鼓》裏,寫了一個不肯長大的人。小奧斯卡發現周圍的世界太過荒誕,就暗下決心要永遠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成全了他的決心,所以他就成了個侏儒。”王小波認為這個故事太過神奇,但很有意思。對於這一點,我有不同的看法,故事的結尾,小奧斯卡發現成為了侏儒,這隻能證明,冥冥之中的那種力量只讓小奧斯卡在生理上停止了生長,卻沒有使它保持一顆童心,從某種意義上説,小奧斯卡已經不能算作一個真正的孩子了。不知當小奧斯卡變為老奧斯卡時,有沒有後悔當時的決定。成長和沉默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情,也許,我們能像小奧斯卡那樣選擇永遠都保持小孩子的模樣,但卻沒有辦法永遠保持沉默。我想,在這些沉默的人中,有大多數並不是一直都保持這樣的狀態的,人們對於沉默的態度是隨着時間的推進而改變的。

我想之所以有這麼多的感慨,更多的是來自“血統的本能”吧,這是物以類聚的最好例證。

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 篇三

沉默是個雙面的詞語,魯迅説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而由沉默導致的悲劇往往是令人痛心的。這樣的故事進場發生在我們身邊:公交車上,一位凶神惡煞的乘客因為一兩塊錢車錢的問題,毆打公交車司機,或者是小偷形跡敗露之後毆打、威脅受害人,而在公交車上的,往往都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的“沉默”,是人性的冷漠,是怯懦,助長的是惡人的氣焰。扼殺的,是他們自己的靈魂。

有一種言論認為,中國人是這世界上忍耐力和抗壓能力最好的人羣之一。我們長期生活在各種重壓之下,他人的重壓,社會給你的重壓,權力的重壓,金錢的重壓。面對苦難,面對災禍,我們彷彿都是那麼的敦厚善良,大多數人總是選擇逆來順受,總是學會服從和屈服。用學者的話來説:這就是中國人的奴性。孕育形成臻至完美的過程長達幾千年之久,這期間,中國人已經逐步的失去了自由的靈魂,失去了獨立的人格。不會獨立的思考,沒有自由的魂靈。

面對社會的不公與苦難,太多的人選擇了沉默,這是個悲劇。這沉默的大多數,在王小波的雜文《一致特立獨行的豬》中就成了普通豬的原型,這豬是高度擬人化的豬,普通的豬就如同普通的人一樣,麻木,無論他們願意或不願意,都屈服於他人的設置安排,按照他人所規劃的去生活,肉豬閹掉只為長肉,種豬只為當“花花公子”,對周遭的一切漠不關心。而這其中作者描寫了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這豬有很多擬人化的特徵:1、象山羊一樣敏捷;2、不安於命運,不向命運低頭;3、習慣於特立獨行;4、對知識青年好;5、善於鬥爭,敢於鬥爭;6、對邪惡的勢力有着高度的警惕性;7、歲月的磨難使豬的本性發生了改變,對人變得更加冷漠和不信任。但無論是屈服於他人的普通豬,還是對人變得更加冷漠和不信任的豬,最後,他們還是豬,我們不要做豬,我們要做“人”,所以在他人安排的生活中,不能失去獨立的思考和靈魂。在生活的磨難之後,不能滅失掉人性中那些美好的東西,包容,善良,寬容,正義,這時,我們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數”。

不做沉默的大多數,不做他人跳樓時的起鬨鼓掌者,不做他人蒙受苦難時譏諷者,不甘屈服,敢於爭取自己微小的權利。曾經聽過這樣一個事情,有個律師在列車上買了瓶一塊五毛錢的水,他問賣水的列車員要發票,列車員説自古以來就沒有發票,律師毫不猶豫的將鐵路局告上了法庭,勝訴了。大家以為他以後做火車會遭受到很大的困難麼?沒有,相反的,每次他坐火車,列車長會親自把東西送上來,然後問他:“您是現在就要發票還是等下要下車了我給您送過來?”。權利,就是這樣自己爭取來的,儘管是微末的權利,你也不能放棄,因為一旦你放棄,你就會放棄得越來越多。不能做沉默的人,看着自己的權利慢慢被奪走,只留下自己自怨自艾。

“沉默”是精神癌症,打雙引號是為了區別前者。沉默造就了怯懦的人,這些怯懦的、為人父母的人,他們會在克拉瑪依大火時,説出令人心疼的“讓領導先走”。沉默造就冷漠的人,他們是跳樓者樓下的起鬨者、鼓掌者,他們是在他人面對歹徒的時候那些袖手旁觀的人。沉默造就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式悲劇”,讓我們感歎人性的醜陋,而誰又知到我們人性的醜陋,是我們自己親自展示給別人看的,滿臉堆笑的對別人説:“看,我多醜陋。”

有很多的人在該沉默的時候不沉默,在不該沉默的時候沉默。面對強權,他們忌憚。面對弱者,他們鄙夷。前陣子因為釣魚島,很多所謂“愛國人士”上街遊行。對他們我不做出正面評價,這裏完全引用他人的話語:“一個連街頭小偷都不敢喝斥的人,居然嚷嚷着要踏平東京,滅了小日本。”你應在何時沉默?何時不沉默?

我們需要沉默的大多數,不需要“沉默”的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