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沉思錄》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6W

《沉思錄》讀後感(精品多篇)

沉思錄讀後感 篇一

馬年七年級,我的叔叔從美國給我帶了一本《沉思錄》,我在拜讀它時,好像能夠清晰地聽見它樸實的聲音。

它是那麼的寧靜,甚至有點喃喃地細語。

一種可以穿透我的靜水深流的思想力量。

這本書是作者寫的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的對話,是在寫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身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深深的折磨着作者,“哲學的沉思”成為避開人世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安寧。

作者在追求一種擺脱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

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脱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

這與我們現實生活之中的人極為相似,他們必須也要考慮自己的德行是不是很好!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於行動。

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一個死角那就是自己,所以要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人們總是在拿手電在找別人的毛病,卻從來不去關照自己的問題,而照自己只有用逆光求源的方式才能做到,它唯有用心靈去審視自己的過去,去反省自己的過往。

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決不僅僅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還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還需要這個人具有平靜,安寧自我反省的思想;還需要有一個自我到無我的跨越,一種在思想或思維上的從經驗進入到超常的自覺,一種大徹大悟。

透過《沉思錄》,我看到一個深刻而又平靜的人站在我的前面,同時我就告誡自己:錯待了自己,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你的靈魂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人的靈魂。

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更少苦惱,擺脱了激情的心靈就是一座堡壘,因為人再沒有什麼比這更安全的地方可以使你得到庇護。

這一堡壘是不可摧毀的,而不知道這一點的就是一個無知的人,知道這一點卻不飛向這一庇護所有的人則是不幸的人。

偉人和小人、英雄和平民都將化為塵土,死亡最終使所有人平等,但理性的人應當真誠而正直地度過自己的一生。

人生的幸福,不是感性的快樂,而是一種心靈的感覺。

這何止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就是自我的心裏獨白,這就需要將自己的心靈大門敞開,這也是解剖自己的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與囑託。

我真的感覺到了一位哲人心靈寧靜,寧靜到了偉大的程度。

我只能滿懷敬畏之情虔誠的凝視着頭頂上的北斗。

我讀後的感覺和作者一樣,擺脱和脱離不了外界的干擾,我理解《沉思錄》的高貴源自作者自身思想的純樸,思維的敏鋭,意志的頑強和批判的徹底。

最終落實到主題上就是對人的存在的根據,標準和尺度這一崇高的追求。

多源於此,而它的甜美,則只能是由於作者的心靈的安寧和靜謐了。

一本書的好壞,我認為主要看它能否觸動了你的心靈,從而能夠説服你,進而改變你,對你的生活有所助益。

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句話。

《沉思錄》就是一本對我人生有影響的書籍!

沉思錄讀後感 篇二

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寫的《沉思錄》,是通過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悟人生,對事物、對人類的獨立思考和自我認識的一種心靈解讀,是追求靈魂淨化和內心和諧安寧的思維記錄。對於一位科研工作者而言,該如何應對浮躁的世界、正確看待人生和科研工作頗有啟發和收穫。讀完此書,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發和思考:

1、發揮個體的力量,建設和諧社會

《沉思錄》作者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聯結和合作的,人是宇宙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反覆強調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孤獨存在,因果的織機永恆地織着與你相關聯的線。這種樸實的辯證唯物論思想,對於當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人不能脱離社會、脱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脱離他人,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脱離身體的一隻手或一隻腳。人是理性的,應該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人與宇宙世界的關係是個體和整體的關係,每一個個體的優劣關係着整體的和諧和穩固,每個人都向往和諧美好的生活,這就需要每個個體努力發揮自己最大的力量,不斷完善自己,對待構成社會環境的人們彼此友愛、忍耐和包容,少些抱怨、多些關愛和理解,因為組成社會的每個人有着不同的個性和脾氣,同時也會因生理和其它原因而有不同的心境和心情。維護和諧社會,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每一個人都不能忽視了自己對整體的作用和力量。如文明潔淨的生活環境,需要大家共同維護,不亂扔垃圾或主動維護環境衞生,雖然事小,但作用和意義巨大。這不僅是個人行為,它會影響到他人和社會整體,甚至影響到下一代的世界觀。如遇到不順的事情,不要隨意和一味地責怪他人,應首先要檢查自己做得對不對,學會溝通和交流,凡事盡力做到以身示範、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打造良好融洽的社會氛圍與和諧的社會環境。以積極的心態認識社會,正是因為一個個多樣的個體存在,才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豐富多彩,與人同行,不再孤單寂寞。

2、換位思考,增強組織凝聚力

《沉思錄》強調熱切地追求你認為最好的事情,遵從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生活和行事,強調有原則、講仁愛,學會原諒和理解。我們的黨是堅守共產主義信仰的,我們的組織是有鐵的紀律和嚴格原則的,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應該自律自愛自尊,堅持原則,做到最好。但我們的每位黨員都是一個個有知性有情感的人,都有可能不自覺地做錯事情,我們應該學會批評和自我批評,以人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講教條,而是應該體現鮮活的人的特點,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相互鼓勵、相互幫助、相互促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不是生冷地講原則,而是學會換位思考,做好思想工作,讓每一位成員感受到組織的温暖,自發地產生迴歸感,自然而然地增強組織的凝聚力。

3、充分挖掘個人潛力,提高科研團隊創新能力

《沉思錄》強調的師法自然、個人和整體的關係,對我們的科研團隊具有很好的啟示作用。科研需要創新,需要突破。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科研工作提出了極大的挑戰,一項具有先進性和突破性的科研工作,將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多方面的理論知識和科學技術,單靠一個人是很難較快地完成的,需要團隊的協作和配合。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創新團隊,一定是一個由各種人才和具備多學科知識的專家組成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和特點,每個人都有思想閃光點,不要忽視任何一個人的力量,有時候很可能某一人忽然的思想靈感都將可能成為科研創新的核心和突破點。一個人的能力不是萬能的,科研工作者應該遵循自然規律,師法自然,深入實際,激發每一位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充分挖掘科研人力資源,依靠羣體的力量才能開創實質性的突破和進展,也才能最大程度發揮科研創新的力量。

4、眾生平等,修身養性,笑對人生

通讀《沉思錄》,個人的總體體會是,眾生平等,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善待與你相處的每一個人;以善抑惡,修身養性,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學會接受,做到心靈的平靜和安寧,遇事坦然面對,不受干擾,勇於承擔。用自己一顆高貴、仁愛、真誠的心,去感化世界,去融化冰冷的心,去呼喚良知的迴歸。學會自律知足,知足常樂,就會驅趕走失落感,抹平不良的情緒和受傷的心靈,平和地處事,生活就會有較強的滿足感,不抱怨,朝着正確的方向勇往直前,樂觀生活,笑對人生。

5、避免消極接受,不無為而治。

讀完《沉思錄》,總有一種説不出的憂鬱,總感到作者在高貴、沉靜心靈背後的一種無奈,面對無能無力或不好的事情,被動地接受和承受,使人缺乏振奮感。全書貫穿着“我做好自己即可,別人或身外的事我無能為力”的一種思想,不要以惡報惡,而是要忍耐和寬容,要惡人不作惡,就像讓無花果不結果一樣不可能,我們只要完成自己的義務就夠了,這是我不贊成的。需要包容不等於視而不見,放任自流。每個社會的人不僅有自律義務,也更有一份社會的責任。一個良好社會的秩序,是依靠懲惡揚善維持的,若當滿大街都是小偷,卻沒有人去見義勇為,沒有人阻止,社會就將陷入一片混亂,人們的生活就將極不穩定。對於社會的不良現象,我們應該發揮一切可以發揮的力量,積極地阻止和糾正,勇於與不良現象作鬥爭,維持社會正義,維持社會穩定,維持我們美好的生活環境。

《沉思錄》讀後感 篇三

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寫的《沉思錄》,是透過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悟人生,對事物、對人類的獨立思考和自我認識的一種心靈解讀,是追求靈魂淨化和內心和諧安寧的思維記錄。對於一位科研工作者而言,該如何應對浮躁的世界、正確看待人生和科研工作頗有啟發和收穫。讀完此書,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發和思考:

1、發揮個體的力量,建設和諧社會

《沉思錄》作者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聯結和合作的,人是宇宙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反覆強調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孤獨存在,因果的織機永恆地織着與你相關聯的線。這種樸實的辯證唯物論思想,對於當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人不能脱離社會、脱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脱離他人,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脱離身體的一隻手或一隻腳。人是理性的,就應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人與宇宙世界的關係是個體和整體的關係,每一個個體的優劣關係着整體的和諧和穩固,每個人都向往和諧完美的生活,這就需要每個個體努力發揮自己最大的力量,不斷完善自己,對待構成社會環境的人們彼此友愛、忍耐和包容,少些抱怨、多些關愛和理解,因為組成社會的每個人有着不同的個性和脾氣,同時也會因生理和其它原因而有不同的心境和情緒。維護和諧社會,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每一個人都不能忽視了自己對整體的作用和力量。如禮貌潔淨的生活環境,需要大家共同維護,不亂扔垃圾或主動維護環境衞生,雖然事小,但作用和好處巨大。這不僅僅是個人行為,它會影響到他人和社會整體,甚至影響到下一代的世界觀。如遇到不順的事情,不要隨意和一味地責怪他人,應首先要檢查自己做得對不對,學會溝通和交流,凡事盡力做到以身示範、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打造良好融洽的社會氛圍與和諧的社會環境。以用心的心態認識社會,正是因為一個個多樣的個體存在,才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豐富多彩,與人同行,不再孤單寂寞。

2、換位思考,增強組織凝聚力

《沉思錄》強調熱切地追求你認為最好的事情,遵從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生活和行事,強調有原則、講仁愛,學會原諒和理解。我們的黨是堅守共產主義信仰的,我們的組織是有鐵的紀律和嚴格原則的,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應自律自愛自尊,堅持原則,做到最好。但我們的每位黨員都是一個個有知性有情感的人,都有可能不自覺地做錯事情,我們就應學會批評和自我批評,以人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講教條,而是就應體現鮮活的人的特點,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相互鼓勵、相互幫忙、相互促進,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不是生冷地講原則,而是學會換位思考,做好思想工作,讓每一位成員感受到組織的温暖,自發地產生迴歸感,自然而然地增強組織的凝聚力。

3、充分挖掘個人潛力,提高科研團隊創新潛力

《沉思錄》強調的師法自然、個人和整體的關係,對我們的科研團隊具有很好的啟示作用。科研需要創新,需要突破。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科研工作提出了極大的挑戰,一項具有先進性和突破性的科研工作,將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多方面的理論知識和科學技術,單靠一個人是很難較快地完成的,需要團隊的協作和配合。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創新團隊,必須是一個由各種人才和具備多學科知識的專家組成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和特點,每個人都有思想閃光點,不要忽視任何一個人的力量,有時候很可能某一人忽然的思想靈感都將可能成為科研創新的核心和突破點。一個人的潛力不是萬能的,科研工作者就應遵循自然規律,師法自然,深入實際,激發每一位科研人員的創新潛力,充分挖掘科研人力資源,依靠羣體的力量才能開創實質性的突破和進展,也才能最大程度發揮科研創新的力量。

4、眾生平等,修身養性。

笑對人生通讀《沉思錄》,個人的總體體會是,眾生平等,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善待與你相處的每一個人;以善抑惡,修身養性,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學會理解,做到心靈的平靜和安寧,遇事坦然應對,不受干擾,勇於承擔。用自己一顆高貴、仁愛、真誠的心,去感化世界,去融化冰冷的心,去呼喚良知的迴歸。學會自律知足,知足常樂,就會驅趕走失落感,抹平不良的情緒和受傷的心靈,平和地處事,生活就會有較強的滿足感,不抱怨,朝着正確的方向勇往直前,樂觀生活,笑對人生。

5、避免消極理解,不無為而治。

讀完《沉思錄》,總有一種説不出的憂鬱,總感到作者在高貴、沉靜心靈背後的一種無奈,應對無能無力或不好的事情,被動地理解和承受,使人缺乏振奮感。全書貫穿着“我做好自己即可,別人或身外的事我無能為力”的一種思想,不要以惡報惡,而是要忍耐和寬容,要惡人不作惡,就像讓無花果不結果一樣不可能,我們只要完成自己的義務就夠了,這是我不贊成的。需要包容不等於視而不見,放任自流。每個社會的人不僅僅有自律義務,也更有一份社會的職責。一個良好社會的秩序,是依靠懲惡揚善維持的,若當滿大街都是小偷,卻沒有人去見義勇為,沒有人阻止,社會就將陷入一片混亂,人們的生活就將極不穩定。對於社會的不良現象,我們就應發揮一切能夠發揮的力量,用心地阻止和糾正,勇於與不良現象作鬥爭,維持社會正義,維持社會穩定,維持我們完美的生活環境。

沉思錄讀後感 篇四

書桌上的白紙已經被風颳得凌亂不堪,有的安靜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關得留下一條縫隙——吃得稍肥的飛蛾無法進入的縫隙;然後,滿意地回到書桌旁,繼續沉浸在《沉思錄》中感悟人生。

“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為你織造的一切,因為還有什麼比這更適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無謂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夠承受苦難,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麼,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

聯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貧,或長或幼,都有一顆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説的那顆堅強的心。他們用自己無比堅強的意志力,將這種與苦難對抗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是英雄,偉大的英雄!

美國女作家之一海倫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英雄。在讀完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後,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種心潮澎湃的感覺,我至今都難以忘卻;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許。

曾在讀書筆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對於泰戈爾的‘距離論’和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我極其讚賞;但海倫那一份不很優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讓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對於海倫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她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其自強不息,克服重重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成為了家喻户曉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開一些表面的東西,注意整個過程。試想,如果一個人,沒有克服困難的過人毅力,沒有堅強的赤子之心,怎麼可能接受神明的安排,又怎麼可能從如此的遭遇中站起來呢?

這是一種屬於人類的潛志。它在我們內心深處存活着,時刻等待着爆發。神明對於人類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請不要抱怨或是慶幸,因為你現在的狀態都只是暫時的,每個人都擁有那種潛志,每個人都是有機會的,只要你去爭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國綿延的歷史長河中,也有着許許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就有着一位偉大的作者。

司馬遷,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也沒有放棄寫書。在他寫完《史記》的同時,實際也為自己寫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來,這本《史記》的歷史意義,已不僅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從窄而言,是司馬遷的精神,從廣而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這條巨龍,在磨難中存活,歷經五千年的風雨,蒸蒸日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它的脊樑上,屹立着多少不滅的靈魂,它們將英雄的堅強詮釋,它們將英雄的精神發揚。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

不屈於苦難的壓迫,不屈於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餘,回過神,微微光暈打在《沉思錄》的其中一頁上,有一隻飛蛾,正在用自己臃腫的身體拼命往窗裏擠動……

沉思錄讀後感 篇五

馬可·奧勒留認為,雖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數萬年,但還是要記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唯一能從一個人那裏奪走的只是現在。他告訴我們在這有限的生命裏,我們確實應該倍加珍惜,把握好每一天,把每一天都作為最後一天度過。馬可·奧勒留認為,一日之始我們都會遇見好管閒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傲慢的人、欺詐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我們都會遇見喜歡的人和不喜歡的人。因為,我們是天生要合作的,猶如手足,脣齒和眼瞼。那麼,相互反對就是違反本性了,就是自尋煩惱和自我排斥。馬可·奧勒留認為,不論自己是什麼人,都只是一小小的肉體、呼吸和支配部分。只是血液、骨骼和一種網狀組織,一種神經、靜脈和動脈的結構。作為知道做了錯事的人們的本性是與自己相似的,我們不僅具有同樣的血液和皮膚,而且分享同樣的理智和同樣的一分神性。所以我們要學會忍耐和寬容,不要再讓自己成為一個奴隸,不要再像線拉木偶一樣做反社會的運動,不要再不滿意你現在的命運,或者躲避將來,我們要積極正視周圍的事和周圍的人,積極面對自己的人生。

“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福利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馬可·奧勒留説,“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因為那些在生活中被自己的活動弄得精疲力盡的人也是放浪者,他們沒有目標來引導每一個行為,總之,他們的所有思想都是無目的的。人這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戰勝自己的人,便能戰勝一切,而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我們應該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麼。“你只有有限的時間,如果你不用這段時間來清除你靈感上的陰霾,它就將逝去,你亦將逝去,並永不復返”。

馬可·奧勒留認為世上沒有什麼是永恆的,而是循環往復的。永恆的紀念只是一個虛無。一切都只持續一天,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現在過的生活,死後,身後的名聲也迅速落入忘川。你忘記所有東西的時刻臨近,你被所有人忘記的時刻也臨近了。雖然已逝去的並不相同,但現在對於任何人都是相同的。一個人只擁有現在,那麼就不可能喪失一件他並不擁有的東西。宇宙是流變,思考這種變化的迅速性,你將看不起一切會衰朽的東西。滿足於宇宙分派給你的身體重量和分派給你的時間長度。把每一天都作為最後一天度過,既不對刺激做出猛烈的反應,也不麻木不仁或者表現虛偽。

惡其實是司空見慣的東西。無論什麼事情對你發生,都是在整個萬古永恆中就為你預備好的,因果的織機在萬古永恆中織着你和與你相關聯的事物的線,你天生被創造出來忍受這一切,你要依賴自己的意見使它們變得可以忍受。自然給了人某種別的力量,作為一種抵制愚蠢的人、瘋狂的人以及另一種人的解毒劑。當你碰到騙子、背信棄義的人以及一切以某種方式行惡的人時,也使同樣的思想在你心中呈現,因為這樣你馬上可以提醒自己,不存在這種人是不可能的,你將變得對每個人都更為和善。沒有必要譴責他人,因為錯誤顯然是你自己的,你相信了一個有這些傾向的人將遵守他的諾言。親自報復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變成一個像作惡者一樣的人,不要煩惱和生氣地對待那些生你氣的人,用你的善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錯誤,並且繼續走你的路,完成擺在你面前的工作。

忍受事物的變化,接受宇宙本性。任何事物都是按照宇宙的本性發生的,當你十分煩惱或悲傷時,想一下人的生命只是一瞬間,我們都很快就要死去。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種歡樂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別的,只是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這種對死亡的無懼的理解,恐怕不是我們普通人所能具有的。但馬克的這種無畏死亡的樂觀人生態度確實令我敬佩。在我們短暫的人生旅途上,會遇到許多的挫折與困難,成功與失敗在於你保持一份怎樣的人生態度。

加繆把人看成是古希臘神話中終生服役的西西韋斯,他命中註定要永遠推一塊巨石上山,當石塊靠近山頂時又滾下來,於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環不息。而歌德在回顧自己一生時談到,自己就像推一塊石頭上山,石頭不停地滾下來又推上去。一個是屢戰屢敗,一個是屢敗屢戰;一個是悲觀的,一個是樂觀的。面對種種的不幸和困難,不要將其看作是人生的絆腳石,反而將其視為磨礪個人的必要過程。笑對人生,奮勇前進。

由一種行為引起的憤怒和煩惱帶給我們的痛苦,要比這種行為本身帶給我們的痛苦多得多。如果你因什麼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擾你的不是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對它的判斷。也不要讓將來的事困擾你,因為如果那是必要發生的話,你將帶着你現在對待當前事物的同樣理性走向它們。一件事發生了,這並非是一個不幸,而高貴地忍受它卻是一個幸運,因為你對痛苦始終保持着自由,不為現在或將來的恐懼所壓倒。生活的藝術更像角鬥士的藝術而不是舞蹈者的藝術;即它應當堅定地站立,準備着對付突如其來的進攻。而運用你的原則時你必須像一個拳擊手而不是像一個角鬥士,因為後者落下他的劍而被殺,而前者總是用他的手,除了用手不需要任何別的東西。健全的理智應當是為所有發生的事情準備的。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人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寧靜不過是心靈的井然有序。當你受到困擾時,迅速轉入自己的內心。

《沉思錄》不僅是對自我更深層次的探索,也充滿對人類道德的思考。隨着社會的發展,物質文明日益豐富的同時,我們的精神文明卻在悄悄退化,而《沉思錄》正是讓我們重新找回逝去文明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