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沉思錄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6W

沉思錄讀後感(精品多篇)

沉思錄讀後感 篇一

《沉思錄》(員工版),是一本很好的人生哲學書,它以簡易的筆調、優美的語言、生動的哲理故事,幫助你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調適身心,領悟生命的美好與工作的真諦,確保在最和諧的狀態下愉快地、聰明地和高效地工作。工作之餘,邊讀邊思考之後,我對工作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大家都知道,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都在通過各自的工作,為社會創造價值積累財富,為他人提供所需,推動社會的進步、促進文明的發展。同時通過工作可以滿足我們生存的需要、安全需要、情感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工作的不僅滿足了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其最大意義與價值在於體現生命存在的價值,發揮自己的才華,不斷地使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平台,而不是單純為了薪酬。如果我們認知到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義,那麼,還有什麼理由不熱愛自已的工作呢?熱愛工作的本質就是熱愛自已的生命,辛勤工作的意義就是為了讓自已的生命不要虛度、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尤其在高度分工的現代社會,在效率、業績至上的今天,工作壓力無時不在,有時令人浮躁不安,那麼作為一名企業員工,我們又該怎樣對待工作呢?

一、首先要熱愛工作,正確看待工作,工作是權利也是義務,要以一種積極的、良好的和感恩的心態對待自已的工作,不要將工作視為累贅、看作負擔。思想決定行動,積極培養對事業的激情、對工作的熱情,對工作有了積極的看法,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並從中享受到樂趣。

二、無論何時,認清自己的崗位使命。既要制定工作目標,又要注重培養自身修養;既要真誠坦率為人,又要勤懇踏實幹事。“在其位,謀其政”,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的任務,一天兩天也許感到輕鬆舒適,但長此以往,必定陷入空虛,覺得活着失去了意義。我們每個人要具有與企業同命運的職業感,都以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的心態來工作,我們的企業不但會得到更大的發展,同時我們自身的能力不僅會得到提升,而且能從工作中得到樂趣,獲得成就感。

三、學習是人生永恆的主題。當今社會,知識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不努力學習,就會被淘汰。因此,我們要做一個善於學習的人,逐步充實自我、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不斷超越自我,適應企業的發展。善感恩的人都會感謝企業提供一切讓他學習成長的機會,除從書本上獲得知識外,更要像大海結納百川一樣,懷着感恩的心對待領導和同事,虛心地向所有人學習,以積極的目光看到他人的優點,這樣才能增強自身的知識與技能,才能確保優質、高效地完成各項工作。

四、必須勤于思考,勤於謀事,多觀察、多思考、多總結,不斷提高自己謀事的水平。當在工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多開動腦筋想辦法,要學會有效率的工作。同時對工作要有火熱的激情,多做事、做實事、辦成事,一旦用心去做了,就一定能從中尋找到快樂和價值感。

在這個日趨物慾時代,如果我們每個員工都能常讀像《沉思錄》一樣的好書,相信大家一定能將工作視為神聖之事,以虔誠的態度去對待,並堅韌而樂觀、豁達而愉快的工作着。

沉思錄讀後感 篇二

反反覆覆的徘徊中,我又拿起了那本書,那本封塵已久的書。

叔本華曾經説過,人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是他自己。我覺得,人只有在沉思的時候才是他自己。年輕的時候,我們沉思很多東西,我們思考宇宙,思考人生,思考自然與社會,思考時空與死亡。我們有數不清的思考與想法,我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與期待。

可隨着我們慢慢長大,我們思考的更多的是自己和身邊的人。我們的世界觀和眼界在變大,我們思考的範圍卻在變小。不得不説,沉思有一種力量,每個人都曾為它着迷過。所以我拿起了那本曾經因為而浮躁擯棄在角落的書。

《沉思錄》是斯多葛派的著名“帝王哲學家”馬可·奧勒留的著作。也是斯多葛派的代表著作。《沉思錄》是馬克·奧勒留寫給自己的書,但與其説是他寫給自己的,不如説是我們寫給自己的書,因為每個人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們在看書的時候也在沉思自己的沉思。

有的哲學家説,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有的哲學家説,人思考的時候他就是上帝;又有的哲學家説,我思故我在。人的確需要思考,可我們思考的來源在哪兒,我們從已知的經驗和知識中汲取營養,來思考未知的東西或世界。奧勒留在第一卷第二章中説,他從他父親哪裏學到了很多,他學到了很多優秀品質和處理事情的方式,可我覺得他在沉思中寫下了諸多優秀的品質有些感覺不真實,並不是我不信真的有那麼完美的人,或者是他對父親有美化的嫌疑。我覺得他在沉思中寫的有一部分是自己,或者説是理想中的自己,他希望自己有這些品質,他覺得是在父親身上學到的。

我們寫別人的時候,不可避免地帶有自己的影子。

斯多葛學派提倡遵從自然與理性,有一點道家崇“道”和清淨無為的感覺。在《沉思錄》中也有這方面的體現,作者在書中相信命運(天命),覺得很多事情是命運的安排,這點在書的開頭和結尾體現地尤為突出。這也與奧勒留的本人經歷有關,他以堅定的精神和智慧,夙興夜寐地治理國家,可依舊挽救不了古羅瑪帝國的頹廢,這位擁有智慧和性的“帝王哲學家”不可避免的帶有一點抑鬱的特徵,有人説,哲學家都是抑鬱的,這句話其實也有一定道理,很多優秀的哲學家在思考宇宙,思考人類的時候懂得許多可能別人一生都無法懂得的道理,但他們卻無法具體的指導或改變自己的生活。

即使懂得了所有的大道理,也依舊過不好自己的生活。

但《沉思錄》帶給的不僅僅是這些,更多的是回憶與感歎。

在高中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在放學的路上,或是在午夜的街頭,或是在下着雨的玻璃窗前,我停不住地沉思,我思考,我焦慮,我抑鬱,我思考一切,我幾乎無時不刻地在思考,吃飯的思考,走路的時候思考,睡覺的時候也在思考,甚至在夢中我覺得我還在思考,我思考着宇宙,我思考着人類社會,我思考着人生,在我的世界裏,我就是上帝,我也曾經覺得我就是上帝,這個世界都是假的,我也是假的,只有我的意識是真的。當然,我知道這是主觀唯心主義。可能在那一段時間裏我有點問題,我也可能抑鬱了,也可能到了青春期,但我真的想了很多自己不敢想的事,一些深刻的只有哲學家會思考的問題,有靈光一現,也有推理探究,在那段時間,我覺得我是自己。

可不知什麼時候,我們思考地越來越少,我們習慣地接收來自世界的各種信息,不加推理和思考。有的時候我覺得,我們學的的東西不一定是越多越好。我們學的越多,我們思考的越少,因為你會發現,好多好多曾經你思考的問題,別人都思考過並給出了“標準”答案,你會發現自己思考的東西好傻,好幼稚。你會發現,自己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自己不過也是個凡人。你再怎麼思考,也跳不出別人的框架。漸漸的,你只需要學就夠了,學哪些一輩子也學不完的東西。每個人需要學的東西越來越多,需要思考的東西越來越少。

我覺得,人的世界觀就是一個不斷擴大,又逐漸縮小的過程。

很多年後,當我們習慣了被動接受各種知識灌輸進腦子,習慣了被動接受手機,電視,電腦帶給我們的各種思想,習慣了接受那個平凡的自己。你會不會發現,曾經那段無知無畏,對這個世界充滿各種幻想,天天思考一些哲學大道理的自己是多麼的快樂,因為那才是真實的自己啊。

人只有在沉思的時候,他才是他自己。

沉思錄讀後感 篇三

這是一本生活書,超脱卻直面現實。“宇宙是流變,生活是意見。”我喜歡這句話。宇宙是變化的,時間是即逝的,人生及萬物是短暫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選擇,就是珍惜和把握現在的生活。馬可·奧勒留把“生活”視作是人對外物的一種體驗。他説,“如果你因什麼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擾你的不是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對它的判斷。”這些觀點,對我們這些行色匆匆、碌碌於打拼奮爭的現代人來講,未免有些超脱,但卻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靈焦灼、困楚的良藥。馬可·奧勒留認為:人應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幸福。——這樣的生活,不正是我們所苦苦尋找的嗎?

這也是一本晦澀難讀的書。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總理和克林頓點睛的評語吸引人之外,以獵奇的心情也許會令人失望,內容也談不上引人入勝。有的,只是信手拈來的平鋪直敍。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澀而略顯拗口的語句,也許浸潤着譯者對原著的忠誠。但是,這絲毫不能阻礙它成為史上最偉大的哲學經典之一。正如譯者、北大教授何懷宏先生所言,“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久的書,買來不一定馬上讀,但一定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近兩千年前有一個人寫下了它,再過兩千年一定也還會有人去讀它。”

《沉思錄》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