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精品教案國小語文五年級(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58W

精品教案國小語文五年級(精品多篇)

國小語文五年級教學設計範例 篇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並抄寫自己喜歡的段落。

2、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選擇一本書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覆讀書的方法,並受到啟示。

3、感受作者對閲讀的熱愛,繼續開展關於閲讀的綜合性學習,逐步培養學生“以書為友”的習慣。

教學重點

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繼續開展讀書的綜合性學習。

教學難點

理解反覆讀一本書的原因和方法。

課前準備

①課件出示相關句子。

②收集讀書的名言,整理自己讀書的方法。

第一課時

一、學習要求:

1、自讀課文一遍,讀正確。四人組輪讀課文相互指正評價。2、認讀生字口頭組詞。

3、寫生字,寫正確。小組評價,比比誰寫的規範漂亮。

二、分組學習。

三、檢查學習結果:指名讀課文,聽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①同學們,如果你獨自駕舟環繞世界旅行,並且你只能帶一樣東西供自己娛樂,你會選擇帶哪一樣呢?(指生説)是呀,錢?不行,這東西一用就用完;照相機?不好,這麼多的景點,哪裝得下……這道題還真讓我們很難做出選擇。環繞世界旅行需要多長時間呢?

②出示課文課件,學生朗讀出示資料:

麥哲倫完成人類歷史上第環球航行用了整整3年。

日本一位71歲老翁獨自完成環球航行歷時234天。

2006年,中國人首次完成帆船環球航行歷時185天。

③學生配樂朗度地二自然段,並齊讀最後一句話:我相信我會選擇書。

你對作者的選擇有異議嗎?

④出示作者小資料揭示課題:

本文是在1974年的世界兒童圖書節上,英國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她作了熱情洋溢的獻辭。齊讀課題,認讀“侶”。猜猜作者在本文中寫了什麼?

二、讀書交流,體會作者情感

1作者為什麼會選擇書陪伴自己旅行呢?

自由讀課文,用”“劃出相關的語句。讀一讀句子,説一説體會。(小組交流)。

①學生彙報交流,指導朗讀

彙報交流“為什麼總能從一本書中發現新東西,不管你看過多少遍?”

指名讀有關的句子。

a.“你喜愛的書就像一個朋友……真想不到你懂這個!”這裏把書比作了朋友,每次見到朋友,感覺都是不一樣。特別是“真想不到你懂這個!”好像是又對朋友發現有了一個的發現,這個發現非常的意外,叫人驚訝。

b.你對朋友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指名説)相機指導感情朗讀。

a.“你每天都回家……我怎麼沒注意過,燈光照着那個角落,光線怎麼那麼美。” 這句把看書比作是回家一樣,即使是非常的熟悉了,但偶然還會有新的發現。

b.指導感情朗讀。

課件出示三個反問句

a.讀了這三句話你發現了什麼?(都是反問句)

b.給他換一個説法。(指名説)

c.從三個反問句中你體會到什麼了?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寫話:在你的眼中,一本你喜歡的書又是什麼呢?

一本好書能讓人“常讀常新”,就像 ,就像 。

小結:讀書也是這樣,不管你看過多少遍,總能從一本書中發現新東西。你有這樣的感受嗎?交流。

隨着回答課件出示句子:

你總能從一本書中發現新東西,不管你看過多少遍。

我願意坐在自己的船裏,一遍又一遍地讀那本書。

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處你隨時想去就去的故地。

②自由讀這幾句話,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

③讀了這幾句話,你體會到了什麼?從哪體會到的?

(讀了第一句話,我體會到就是讀同一本書,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穫。我從“總能”和“不管”體會到的。)

你能把體會到通過朗讀讀出來嗎?(指導學生朗讀)

(讀了第二句我體會到作者非常喜歡讀書,就是同一本書,他也是百讀不厭。我從“一遍又一遍”體會到的。)

你能讀出這種感情嗎?(指導學生朗讀)

(讀了第三句我體會到作者很喜歡書,因為他把書當作了朋友一樣,當作了人似的,讀書就好像是在和朋友説話一樣。而且書也是想讀就隨時能讀的。我是從“就是”和“隨時想去就去”體會到的。)

(作者喜歡一遍又一遍地讀那一本書,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發現,而且書可以隨身攜帶,你想讀的時候就能拿出來。如果是一本人物傳記,就好像是你在交一個朋友;如果是一本介紹名勝古蹟的書,那就好像是到那個地方旅遊了一趟似的。)

能把體會到的讀出來嗎?(指導學生朗讀)

④把三句話連起來有感情地讀一讀,加深體會。

⑤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作者會帶上一本書陪伴自己的旅程,是因為(點擊課件引説三個句子)

⑥引導學生提問。讀了這三句話,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嗎?比一比,誰提的問題最有價值。

生可能會問:為什麼總能從一本書中發現新東西,不管你看過多少遍?為什麼我願意坐在自己的船裏,一遍又一遍地讀那本書?怎樣一遍又一遍地讀那本書?為什麼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處你隨時想去就去的故地?

2、過渡語:作者不僅愛書,而且會讀書,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哪些讀書方法?

齊讀第七自然段。作者這樣一遍又一遍的讀書方法,劃出表示先後順序

的詞語。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嗎?全班交流。從中你學到了什麼?

師生交流,師隨學生回答總結板書(揣摩、續編、品味、梳理、想象、判斷)

過渡語:這一趟下來,都可以把書讀上一百遍,最終能背誦下來。

③彙報交流“為什麼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處你隨時想去就去的故地?”

這句話中把什麼比作了什麼?(把書比作了朋友和故地。)

作者為什麼這樣比?

3、誦讀名言,積累語言

課件出示部分讀書名言,師生互讀。

4、作者號召我們該怎麼做呢?學生小組交流回答。

三、感情誦讀,體味情感

在領悟表達方法的過程中,將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反覆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還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將自己的感受融入進去。

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作業設計:

1、根據課文中的讀書方法以及同學們交流的讀書體會,整理讀書卡。把以前讀過的書拿出來讀一讀,按照作者的讀書方法,看看你有什麼新的體會,及時做好記錄,到本單元的語文實踐活動時我們一起來交流。

2、推薦閲讀《書比人長壽》。學習。

3、整理自己的讀書方法,收集名人讀書小故事。

板書設計:

走遍天下書為侶

朋友 故地

驚喜 收穫

國小五年級語文教案 篇二

《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

一、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進行分角色朗讀。

2.學會本課的6個生字,兩條綠線中2個字只要認識不要求會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體會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感情以及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精神。

二、預習學案

【預習目標】

1.正確認讀文中的生字詞,能流利地讀課文。

2.初步瞭解課文大意。

3.理清課文脈絡。

【預習內容】

(一)看拼音,寫字

yù()寒 ()兆 沐() 猶() 疆() 監()

péng 洶湧()湃 ()程萬里 ()脹()勃 帳()

(二)填空。

1.本文記敍了紅軍長征過草地時,因為 的事,表現了彭德懷 的感情,讚揚了他 的精神。

2.彭德懷:中國無產階級 、,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領導人之一, 人,曾領導“ ()”等戰役,毛澤東讚揚説:()。

3.長征:1934年10月~1935年10月,歷時兩年,行程2萬5千里,經過11個省市。從江西瑞金出發到達陝北吳起鎮。毛澤東高度評價長征:“長征是 (); ();() 。”

長征中發生了驚心動魄的故事有: ()、()、() 、()。

(三)在對課文的預習中,你還收穫了哪些或者又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請寫在下面:

三、導學案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進行分角色朗讀。

2.體會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感情以及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精神。

【小組合作探究】

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德懷非常喜愛大黑騾子?畫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他既然那麼喜愛大黑騾子,為什麼還要把它殺掉?

【深入探究】

“不耐煩”“怒吼”“發火”分別表現在課文的哪些句子中?聯繫上下文,説説它們分別表達了彭德懷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精講點撥,昇華認識】

1.長征路上象這樣作最後奉獻的騾馬難以計數!推薦同學們讀一本書:《領袖將帥和他們的戰馬》,讀一讀吧。

2.你知道中國的十大元帥嗎,把他們的名字寫下來吧。

四、課堂檢測

(一)注音。

騾子 飢餓 彭德懷 絮語 禦寒 警衞 融洽 宿營

(二)閲讀分析

漫漫征途,再也見不到大黑騾子的身影了,它( )了北進的滾滾鐵流,( )了宣傳鼓動員的竹板聲裏:“身無禦寒衣,肚內飢。( )了爬起來,跟上去,走到( )”。

1.將課文補充完整。

2.漫漫征途,再也見不到大黑騾子的身影了,暗含着 ;也暗含着 。

3.“身無禦寒衣,肚內飢。”相當於文中的 一詞?

4.北進的“滾滾鐵流”指() 。稱紅軍戰士為“鐵流”是因為() 。

體現在竹板聲裏的句子是 ()。

戰士們能做到這些是因為() 。

五、課後作業

1.把課本生字生詞摘抄10個,寫兩遍。

2.把課文《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改編成故事,講給同學或者父母聽一聽。

五年級上冊語文名師教案案例五 篇三

《小島》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品悟語言,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抓住“將軍”的言行,體會“將軍”與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質。

3、陶冶學生熱愛祖國、艱苦奮鬥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品味語言,體會“將軍”與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質。

教學難點:領悟作者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

一、審視課題,導入新課。

1、質疑課題

同學們,看到課題,你有什麼疑問?

學生質疑:本文中的島為什麼稱為“小島”?(一座孤零零漂在海上的小的可憐的島)課文為什麼以“小島”為課題?(課文講了一件發生在小島上的事)

2、南海簡介

我國土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其中南海跨越赤道進入南半球,是太平洋西部海域,海域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約等於我國渤海、黃海、東海總面積的3倍,其中中國領海總面積約210萬平方公里,為中國近海中面積、水最深的海區,平均水深1212米,深度5559米。我國南海廣泛分佈着252個島、礁、沙灘,其中被稱為島的有25個。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作者走進南海的最南端,走進“小島”,看一看在“小島”上發生了什麼事。

(板書課題:小島)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理清脈落。

自學提示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檢查預習情況:

(1)學生讀、講生字詞。(要求學生介紹自己學習生字詞的方法)

(2)認讀詞語

瞞 域 艇 矛盾 哼 喉嚨 勺 攪 舀

3、課文講述了一件什麼事?

學生交流。

三、細讀品味,感悟理解。

指導學生自學課文。

1、自學第1自然段。

你從第1自然段捕捉了哪些信息?(小島樹少、草少、土少——環境惡劣;有軍隊駐守)

(板書:駐守小島 環境惡劣)

2、抓重點詞句仔細研讀第2—36自然段。

(1)快速瀏覽2—36自然段。

課文2—36自然段主要寫了什麼?

(主要寫了將軍登上小島視察的經過以及戰士在艱苦條件下熱愛小島的思想感情)

(板書:將軍登島視察戰士熱愛海島)

小組討論交流,將軍是個怎樣的人?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將軍的?你是怎麼知道的?

(將軍是個關心戰士、不搞特殊、不給海島添麻煩的人。)

(板書:關心戰士不搞特殊不給海島添麻煩)

關心戰士——語言:“戰士們有蔬菜吃嗎?”

“走,去看他們吃什麼!”

“我給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動作:將軍重重地放下筷子。

將軍把手中的菜倒進湯裏……

把菜湯舀到戰士們的碗裏。

外貌:“喉嚨哽了一下”。

將軍凝視着那片綠色。

心理:留宿小島瞭解戰士的生活

準備推廣這種種菜方法,讓這一帶守島部隊都吃上新鮮蔬菜。

不搞特殊——“戰士們吃什麼我就吃什麼。”

不給海島添麻煩——自定規矩:必須返回軍艦吃住。

“將軍重重地放下筷子”一句中“重重”的本意是什麼?文中含有什麼意思?(用力很生氣)

那麼,作者又是怎樣寫戰士們熱愛小島的呢?

戰士們從老家背土、拿蔬菜種子在小島種菜。

那綠油油的菜地構成了一幅中國地圖。

戰士們為了祖國的安全而不畏艱苦。

(板書:從老家背土、拿蔬菜種子、中國版圖式菜地、不畏艱苦)

追問:你是從哪裏看出戰士們的生活條件艱苦的?

(天氣炎熱;蔬菜很難生長;牙齦潰爛,嘴裏起泡;一週吃一次蔬菜。)

3、默讀37—38自然段

思考:

(1)為什麼戰士們把菜地設計成“雄雞形”?(祖國版圖的形狀像雄雞一樣。戰士們把菜地設計成“雄雞形”表達了他們強烈的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將軍“看到那片雄雞形的綠色上面,一輪鮮紅的太陽正在升起。”有什麼象徵意義?(象徵祖國蒸蒸日上)

(3)説説你對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的理解。(這一自然段既表達了將軍為小島戰士所感動的崇敬心情,又表達了將軍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4)這篇文章是按什麼順序記敍的?(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敍的。)

四、拓展延伸、昇華情感及課堂小結。

1、展開聯想

此時此刻,你想對“將軍”和戰士們説些什麼呢?

學生自由發言。

2、小結

戰士們為保衞祖國人民的安全,日夜堅守在小小的小島上。戰士們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小島的思想感情以及將軍的高尚品質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向他們致敬!

五年級上冊語文名師教案案例五 篇四

《小島》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繫上下文理解“矛盾、喉嚨”等詞語。

(2)理清文章脈絡,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反覆揣摩描寫將軍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的語句,感悟將軍的情感。

(4)體會誇張修辭手法的運用以及環境描寫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品味和感悟,聯繫上下文等理解將軍向小島敬禮的深意,體會將軍的情感。

3、情感與價值

體會守島部隊在艱苦的條件下駐守海島,保衞祖國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學習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用歸納的方法把課文分成若干部分。

【教學難點】體會戰士們對祖國海島的熱愛,理解“小島”的真正含義。

【教學準備】學生:完成預習。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在異地的遊子,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家鄉。駐紮在海島上的守島部隊,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着對祖國、對海島的愛。今天,我們隨一位將軍登上小島,一起感受守島部隊的愛國情懷。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習生字生詞。

2、課文有多少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幾部分?

3、課文講述了一件什麼事?

4、這件事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歸納總結:

①全文有37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四部分。

②課文講述了一位將軍登上小島後發生的事情。

③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

三、生字生詞認讀學習

會認字:瞞 域 艇 矛 盾 哼 喉 嚨 勺 攪 舀

辨字:瞞——滿 矛——予 勺——勻

多音字:哼

四、品讀課文

(一)學習第1部分。

1、指名讀第1自然段,説説這一部分主要寫了什麼。

(主要介紹小島的地理環境和特點。)

2、思考:

這個自然段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表現了什麼?

“樹少,草少,土也很少”,三個連續的“少”,表現了小島的荒涼。

(表現了海軍士兵們生活環境的艱苦。)

(二)學習第2部分。

第二部分是第2~19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主要講述了將軍發現和了解戰士們在島上種菜的情況。)

①“將軍不由一愣。”將軍為什麼會有此神情?

(這裏土少,而且温度高,不適合植物的生長,就連運送來的食物都不能完好地保存。然而戰士們卻讓這島上出現了一片綠油油的菜地。)

②隊長建“菜地”是從哪裏得到的啟示?

(“隊長説,他是北方人,從大棚種菜得到啟示,就搞了這個油布棚,北方大棚是為防凍,這個棚卻是防曬和防鹽。”)

③戰士們為什麼不用海島上的土?

(“菜地裏的土,大部分是戰士們從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來的。”

“戰士們願意從家鄉背,連菜種也是從老家帶來的。”

體現出戰士們的思鄉之情,吃起菜來有家鄉的味道。)

④“晚飯後,我們就可以把油布都掀開,讓您看看菜地的全貌。”隊長自豪而又神祕地一笑。

問題一:為什麼要在晚飯後才能掀開油布?

問題二:這句有什麼作用?

⑤將軍定下了一個什麼樣的規矩?為什麼?同行的祕書為何着急?

“在這一海域,為了減輕島上的負擔,吃住必須返回軍艦。”

將軍的身體不大好,又上了年紀,祕書擔心島上的晚餐會影響將軍的病情。

第二課時

一、複習生字生詞

教師聽寫詞語,學生寫在習字本上。

二、學習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第20~35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主要講述了戰士們為將軍送上一盤珍貴的小白菜,而將軍也對戰士們有了更深的瞭解,把蔬菜倒入湯中與戰士們一同分享。)

這部分主要描寫了將軍的神情變化:

臉色馬上變了——重重地放下筷子——一愣——凝視——鼻子有些發酸——喉嚨哽了一下——眼睛一亮。

①將軍看到端上來的小白菜臉色馬上變了的原因是什麼?

(將軍深知蔬菜的珍貴,不想因為自己讓戰士們受苦。)

②將軍看了看他們桌子上的罐頭,喉嚨哽了一下,説:“同志們……”停了一下,又説:“孩子們,我給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為什麼把“同志們”稱為“孩子們”?

三、學習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是第36、37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介紹了什麼內容?

他向着太陽,向着那片綠色,也向着小島,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這兩個自然段表現出將軍對戰士們的無限感激和深深的敬意。總結全文,將情感昇華推向高潮。

四、課後作業

思考本文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也請你用這種手法寫一篇日記。

國小五年級語文教案 篇五

《圍魏救趙》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能正確、工整、美觀地書寫。

2、感情讀文,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並能用課文中的四字詞語複述故事。

3、聯繫上下文,感受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體會孫臏善於分析,因勢利導的聰明才智。

重難點:

1、把握故事內容:弄清文章線索。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孫臏的聰明才智。

教學方法:自我領悟法、口語表達法、討論交流法

教學準備:瞭解孫臏、龐涓的相關情況;三十六計;教學課件

課時:兩課時

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理清文章脈絡。

2、學習課文第一部分,瞭解故事的起因。

重、難點:把握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線索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師: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有詩詞歌賦、武有兵法韜略。關於中國古代兵法,你有哪些瞭解?

生回答

師:咱們班同學知識真是豐富,剛才有同學提到“三十六計”,在三十六種計謀中,你知道哪幾種呢?

生嘗試回答

師導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計——圍魏救趙。(板書課題,全班齊讀課題,讀後質疑)可能提出的問題:

(是誰圍魏救趙?他們又是怎樣圍魏救趙的?圍魏救趙的結果如何?……)

師:請同學們帶着這些問題走進這個精彩的故事,去了解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去感受大軍事家孫臏的智慧。

二。初讀課文,梳理過程:

師:在學習課文之前,總來認識一下本課的生字詞。

課件出示:逸痺佯怠兼惶盔潰

(1)帶拼音讀

(2)去拼音讀

(3)找生讀、正音

(4)找易錯字

詞語: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虛而入以逸待勞

穩操勝券丟盔齊甲潰不成年落荒而逃

(1)齊讀

(2)指名讀正音

(3)齊讀

師:同學們掃除了文字障礙,請同學們再讀這個故事,完成老師出示的問題:

課件出示:趙國被圍,向齊國求救――-()――――()孫臏投狀、齊軍大勝。

(1)生A、B回答,並指名起止段落。

(2)師歸納,總結

師:瞭解了轉魏救趙的經過,我相信同學一定會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生:A

三。學習課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師:戰國時期為什麼會有圍魏救趙這一故事呢?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問題答案。

師: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故事的起因?這還要從頭説起。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第一部分。

(生簡要講述)

師:魏國野心勃勃,一向心想吞併趙國,到底魏國的軍隊是一支怎樣的軍隊?從哪些描寫可以看出來?請同學們用美麗的波浪線畫出相應的語句,説自己的理解。

生回答

師:魏國的軍隊如此強大,在攻打趙國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齊國為什麼還要決定出兵幫助趙國呢?這不是以卵擊石嗎?

生:討論

師:出示魏、齊、趙在國間的位置關係圖,引出成語“脣之齒寒”

師小結:嚴峻形勢讓齊國必須出兵救趙,趙而魏軍如此強大,已將小小車間的邯鄲城圍得嚴嚴實實,齊國想去解救邯鄲並不是一件易事,怎麼辦呢?只能智取,於是就出現了“圍魏救趙”這一計。

作業:

抄寫生字詞2遍

自主學習課文其它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感情讀文

2、瞭解孫臏臏善於分析,因勢利導的聰明才智。

3、深長能利用成語複述故事。

重難點:感受孫臏善於分析,因勢利導的聰明才智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聽寫生字、同桌互相檢查

2、説説課文主要內容。(要求基本説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二。研讀課文

(1)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師:齊國要救趙國,把這一使合交給了田忌和孫臏,咱就來了解一下這兩位。

師簡介:田忌、孫臏及孫臏和龐涓兩人之間的恩怨。

師:孫臏和龐涓的鬥爭又開始了。救趙國而不去趙國都城邯鄲,偏要去魏國都城大梁,這是孫臏使的哪一招呢?田忌起初有什麼打算?後來又採取了什麼辦法呢?請兩個同學分角色朗讀田忌和孫臏的對話:

師:(同學討論)如果齊國軍隊依田忌之計直奔邯鄲這次救援會是什麼結果?

(邯鄲已被包圍,危在旦夕,不等齊軍趕到就要失守,若那時齊軍再去,打了勝仗的魏軍必然士高氣漲,加上本身就非常強大,而齊軍遠道而來,軍隊疲憊,若與魏軍硬拼,勝負難料)

師:孫臏主張直取大梁,請同學們再讀第7自然段孫臏的話,看孫臏的計謀如何?

師:誰能用一個詞語形容:(絕妙)

師:以此看孫臏是個什麼樣的人?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生:(胸有成竹、穩操勝券,可以看出孫臏是一個足智多謀且對自己的戰術充滿信心的人)

師小結:知已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孫臏是在充分考慮了魏軍的優勢和劣勢的基礎上,提出了“乘虛而入、直取大梁”的計謀。他對田忌説的話既有形勢的分析,又有行動的策略,難怪田忌會心服口服,立即下令大軍直奔魏國。

(2)學習第三部分(4-12自然段)

師:我們從田忌和孫臏的對話中已經瞭解了孫臏的計謀,那麼,他的計謀是如何實施的呢?他是直接將齊國的軍隊拉到魏國國都大梁了嗎?請同學們帶着老師的問題,自由讀課文第三部分:

課件出示自讀提綱:

孫臏是臬安排的?為什麼這樣安排?(安排兩個無名將領去攻打襄陵,一方面可以掩護齊軍主力向大梁進發。另一方面“無名將領”的戰敗,可讓龐涓入鬆警惕。正因為龐涓放鬆警惕,孫臏的計謀才得以實施)

魏王見齊軍向自己的都城逼來,頓時驚慌失措,忙叫龐涓回來救駕,這時魏軍發生了什麼變化?

生:結合課文回答

師:孫臏出其不意的舉動令魏軍人心惶惶。孫臏的計策不僅從體力上打敗了對手,更從心裏上戰勝了對方,魏軍與最初攻打趙國時有了天壤之別,這樣的軍隊,戰鬥力已大大下降。然而,足智多謀的孫臏並未真去攻到大梁,他是怎樣的?結果如何?我們繼續往下看。

三。學習課文第四部分(12-14段)

師:請同學自讀第四部分

師:1.孫臏設埋伏的地方為什麼要選在桂陵?

2、精疲力竭的魏軍在進入孫臏的埋伏圈後是個怎樣的狀況呢?

生:據課文回答

師:同學們,孫臏最初“胸有成竹,穩操勝券”,最後大獲全勝;魏軍最初“所向披靡、勢如破竹”,最後“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從中你體會到什麼?動筆寫一寫

生:反饋

師:同學們,老師有一個疑問想問大家,按照孫臏的説法,當時的大梁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那麼他為什麼不讓齊軍直接攻打大梁,而要在桂陵設伏呢?

生:據理解回答

四。講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1、讀了這個故事,你認為孫臏是個什麼樣的人?(善於分析、因勢利導、足智多謀)

2、從中你得到什麼啟示呢?

3、讀了這個故事,老師想給大家提個更高層次的要求,利用成語複述故事。

4、全班交流總結三十六計

五。作業

1、課後練習題

2、課餘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優秀教案國小語文五年級 篇六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戈壁、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大傘、撫摸、介紹、邊疆、陷入”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

3.抓住重點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願。

4.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

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品質。

教學難點

1.體會文章的寫法,感悟白楊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同相似之處。

2.體會父親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情懷。

教學準備

1.課前要求同學們蒐集有關邊疆建設者的資料:如屯墾戍邊的生產建設兵團戰士、支邊人員以及參加邊疆建設的其他人員等等。

2.教師為同學們準備一些相關的影視資料、圖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探究

1.“白楊”是一種樹的名字,又叫大葉樹,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白楊樹的相關知識。

2.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小結:白楊樹在我國北方平原地區、沙漠地區種植非常廣泛,因為它樹木筆直,生命力強,而且還可以防風固沙。因此,人們都很喜歡它。

3.教師板書:白楊

二、合作交流

1.此時你一定在想,白楊為什麼能在沙漠裏生長呢?它會有什麼特點呢?現在,就請同學們默讀課文,並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生字新詞,然後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

(學生自學,可以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教師檢查學生自學結果:

(1)對詞語方面的講解。

渾黃一體:都是渾濁的黃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環境惡劣,沒山沒水沒人煙,只有漫天黃沙,連天和地的界限也無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筆直,挺拔秀麗超出一般。文中用來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楊樹,在那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仍能夠長的如此高大,令人讚歎。

(2)生字字形注意事項:

如,“疆”字不要丟“土”,與“僵”在字形字義上進行區別;“陷”字右下的。筆順是撇、豎、橫、橫折、橫、橫。

(3)説説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文章主要寫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楊,展開議論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線索:在西行的列車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見窗外的白楊討論白楊的特點,爸爸表明心跡。

三、品讀體驗

學習課文1至3自然段,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白楊樹的生長環境。

(1)白楊樹生長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裏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幾乎沒有生命的存在。明確白楊的生命力極強

(2)那裏的天地都是渾黃的,經常飛沙走石,狂風四起。

明確白楊樹的生活環境及其惡劣,教師引導學生想象飛沙走石的情景

(3)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這是爸爸介紹白楊的話,要重點理解,明確白楊的特點:不擇環境堅強不軟弱從來都那麼直

(4)品讀爸爸的話。讀出對白楊的讚歎之情。

(5)把爸爸的話背誦下來。

2.此時的你最想對白楊樹説點什麼?

(1)唱一唱有關楊樹的歌曲。

(2)介紹一下寫白楊樹的一首小詩。

(3)也可提出問題,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環境生存呢?

(4)也可對白楊樹的喜愛之情等。

優秀教案國小語文五年級 篇七

教材説明

〔解題〕

“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個偏正詞組。中心詞是“啟示”。“啟示”是受某種事物的觸發,引起聯想或有所領悟。本文用《滴水穿石的啟示》作題目,表明本文是議論文,人們引起的聯想或領悟是由滴水穿石現象引起的。“滴水穿石”,即水滴經久不息地滴落在堅硬的石頭上,最終把石頭穿透。這是大自然中常有的現象。本文介紹這種現象,並列舉事例,論證這個現象給人們的啟示,即做事應該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現美好的理想。

〔結構分析〕

本文的結構是提出論點———擺出事例進行論證———得出結論。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論點。文章從安徽廣德太極洞內的滴水穿石現象,引出本文論點: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就會使事業成功。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擺出事例進行論證。文章採用例證法論證本文論點,例舉了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3位中外名人的故事,論證本文論點的正確性。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得出結論。由分析天上雨水不能穿石的原因入手,從反面證明論點正確。進而歸納出本文的結論,迴應了開頭。

〔語意理解〕

“水滴鍥而不捨,日雕月琢,終於滴穿了這塊石頭,使之成為今天太極洞內的一大奇觀。”

這句説明太極洞中石頭上圓洞的形成原因。“鍥而不捨”,雕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恆心,有毅力。“日雕月琢”,每日每月都在雕琢,比喻長時間不間斷地做一件事情。“鍥而不捨”和“日雕月琢”是滴水穿石的原因。水滴中含有一定的化學元素,滴落石面,能引起些微化學反應,再加上重力的衝撞,日久天長,就可能使石頭出現圓坑或圓洞。“太極洞”,指安徽廣德的太極洞,是道家修煉的場所。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所以能把石頭滴穿。如果我們也能像水滴那樣,還有什麼事情做不成呢?”

這句講的是滴水穿石現象給人們的啟示,點明瞭課題,也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就能做成任何事情。第1句分析滴水穿石的原因:第一要目標專一,就是關注一個目標,不分散注意力,這樣獲取成功的機率就大。這是從目標選擇策略上講的。第二,持之以恆,就是長久地堅持下去,有毅力,有恆心。這樣,“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個勁兒地堅持做下去,一定能贏得勝利。這是從工作態度與人的品格上講的。第2句是反問句,指出滴水穿石啟示了人們,只有具備滴水穿石精神,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嗎?”

這個反問句是對前面三個事例的總結,指出,全世界一切成功人士,都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古今中外”,指包括一切時間,一切空間。“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目標專一,持之以恆的精神。“滴穿”指目標專一,持之以恆的工作過程。“頑石”,堅硬的`石頭,這裏比喻艱苦的工作或事業,許多工作或事業都十分有難度,不是輕而易舉能幹好的,要付出艱辛的努力與代價。要獲取工作的成效與事業的成功,就必須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前文例舉愛迪生的事例中,提到“孜孜不倦”和“專利”。“孜孜不倦”,形容勤勉,不知疲倦。“專利”,法律保障創造發明者在一定時期內由於創造發明而獨自享有的利益。在例舉齊白石的事例中,提到“揮毫”“條幅”和“爐火純青”。“揮毫”指用毛筆寫字或畫畫。動物身上細長而尖的毛叫“毫”,毛筆是用“毫”做成的,人們便用“毫”指代毛筆。“條幅”,指直掛的長條的字畫,單幅的叫單條,成組的叫屏條。“爐火純青”,相傳道家煉丹,到爐子裏的火發出純青色的火焰的時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學問、技術或事達到了純熟完美的地步。

〔寫作特點〕

論證過程嚴密。

作為議論文,講究分析與論證。本文儘量減少理論分析,而強化事例論證,即採用了例證法。開頭用事例引出論點,中間舉3個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印證論點的正確性。在歸納結論前,又引反面事例,從另一角度論證論點。這樣,正面論,反面論,“事實勝於雄辯”,論點就在大量事實印證下牢牢地立了起來,讓人信服。作者之所以採用例證法,主要考慮讀者的特殊性。本文是寫給兒童讀的。少年兒童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抽象思維不強。採用例證法,兒童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觀點。

本文例證很周密、嚴謹,舉的3個名人事例都很典型。李時珍是中國明代醫藥學家,愛迪生是美國19世紀大發明家,這兩位是歷史上的傑出人才,應“古今中外”中的“古”;齊白石是我國現代書畫家,應“古今中外”中的“今”;李時珍與齊白石是我國的名人,應“古今中外”中的“中”;愛迪生是美國的名人,應“古今中外”中的“外”。3個名人中有醫藥學家、、發明家、書畫家,概指各項事業。文章用這些事例説明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傑出人士都憑“滴水穿石精神”而獲成功,進而證明了論點。

教學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