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43W

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課文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漢蒙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着重理解書後讀讀寫寫中的詞語。練習用關聯詞語造句。

3.領會課文中對事物靜態和動態的描寫。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活情景。

2.具體體會課文中的靜態、動態描寫。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二)學習生字、新詞,着重理解課後讀讀寫寫的詞語。

(三)弄清課文記敍順序,給課文分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學習生字、新詞,着重理解課後讀讀寫寫的詞語。

(二)弄清課文記敍順序,討論如何給課文分段。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啟發談話。

在我國內蒙古、新疆等地有遼闊的草原。作家老舍訪問內蒙時,身臨其境,處在草原這一特定環境之中,油然產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風俗習慣,又感受到了民族團結的深厚情意。作者把這些內容都活靈活現地寫下來了。

我們學習的這組課文讀寫訓練的重點是:事物的靜態和動態。我們前面學的《鳥的天堂》和今天要學習的課文《草原》都是本組課文的示範文。學習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這篇訪問記,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要認真學習作者是如何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對事物進行靜態和動態的描寫的,使我們讀後覺得又具體又生動。

(二)學生聽錄音,瞭解主要內容。

學生聽配樂朗讀錄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樣的?

2.草原人民是怎樣待客的?

(三)學生自學生字、新詞。

(四)檢查自學情況。

1.教師出示下面生字、新詞:“渲染、勾勒、迂迴、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講詞義。(渲染:中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濕潤物象,使它分出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引申為文學創作中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行為、心理描寫來突出形象的一種手法。勾勒:是繪畫時用線條勾出的輪廓。迂迴:彎彎曲曲,來來回回地環繞。迂,曲曲折折繞彎;回,旋轉、環繞。鄂温克:我國少數民族之一,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天涯:形容極遠的地方。涯,水邊。)

2.讓學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詞。(有些詞讓學生互學互幫,教師給予適當的指點;有些詞語留到講讀時解決;有些詞語課後個別解決。)

(五)弄清課文記敍順序,討論分段。

1.這篇訪問記按什麼順序記敍了訪問的過程?(這篇訪問記按地點轉換的順序寫了訪問的過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裏→告別草原。)

2.按訪問的過程。課文可以分為幾段?為什麼?

(可以有三種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為5段;(2)按初見草原景色→訪問陳巴爾虎旗公社,可分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見聞→蒙古包外、內,可分為3段。學生按其中哪一種方法來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讀課文,並説説每一段段意。同時檢查字詞掌握的情況。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麗景色。綠毯、勾勒、駿馬、奇麗、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時看到的景色。疾馳、迂迴、灑脱、襟飄帶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歡迎。第4段:蒙古包內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澀、鄂温克。第5段:斜陽下的話別。天涯、斜陽。)

(七)作業。

1.在作業本上練習課後讀讀寫寫中的詞語。

2.熟讀課文第1段。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課文第1、2段,體會草原靜態的美和主人歡迎客人時的熱烈歡騰場面,加深對事物的靜態和動態的理解。

(二)體會文中比喻句的內容及作用。

(三)瞭解文中關聯詞語的運用。

(四)背誦課文第1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體會草原靜態的美和主人歡迎客人時的熱烈歡騰場面,加深對事物的靜態和動態的理解。

(二)背誦課文第1段。

三、教學過程:

(一)講讀第1段。

1.默讀,分層次。思考:課文第一段寫了什麼?分幾層?先寫什麼?後寫什麼?

(課文第1段寫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課文分兩層寫。先寫看到草原的景象,後寫產生的感想。)

2.再讀,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樣?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來寫的?為什麼抓住這些景物寫?

(讀後討論。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麗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氣、小丘、平地、羊羣這些景物來寫的。因為這些景物顯示了草原的特色。)

3.細讀、思考:

(1)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這些景物的?

(從天空到地面,按從上到下的順序寫。)

(2)作者是怎樣從天空到地面,抓住這些景物的特點,運用生動的語言來描繪草原的美麗景色的?(讓學生邊讀邊畫出重點語句。)

(3)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讓學生自己出聲讀第1段第1層,要求學生細心體會,認真想象。重點説説下面三個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②“羊羣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裏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輕輕流入雲際。”)

4.默讀、思考、朗讀:在這種境界裏,作者產生了什麼樣的感情?最後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受?(説一説“境界”一詞的意思。讀時注意理解“既??又??”的並列關係;可用“美麗”或“壯麗”與“奇麗”作比較,理解“奇麗”一詞用得恰到好處。指導學生有表情地朗讀表達作者感受的兩個句子。)

5.指導學生背誦第1段課文。

(讓學生按課文描寫順序和景物特點,邊讀邊想象,把這段課文熟讀成誦。)

小結:祖國的草原這麼美。這段課文思路清晰,從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從上到下的觀察順序描寫景物。作者第一次見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點來寫,把景物和感受聯繫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寫初見草原的景物時主要運用了靜態描寫,為我們展示一幅草原靜態美的圖畫,但靜中又有動,例如寫羊羣。

(二)講讀第2段。

1.指名讀第2段。

(教師提示:學習課文第2段,我們要學習作者如何按照地點的轉換,抓住事物與環境的聯繫、變化的特點,運用動態的描寫方法,把文章寫得又形象又生動。)

2.閲讀、思考:寫作者訪問陳巴爾虎旗牧業公社途中,這段課文可分為幾層?

(可分為兩層: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幾十裏外迎接客人。)

3.講讀第1層課文。

(1)作者乘汽車進入草原,最初有什麼感覺?(草原十分遼闊。)從課文哪些語句看出草原十分遼闊?(“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脱。”)

“灑脱”是什麼意思?(不受拘束。課文指行動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聽不到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這些描寫説明草原環境有什麼特點?(十分靜寂。)

(3)初入草原,環境的特點是遼闊、靜寂。後來呢?草原環境有什麼變化?從什麼地方開始變化的?(草原的環境有了變化,從見到一條河開始變化。)

(4)看到了河,環境有什麼變化?隱隱有鞭子的輕響説明了什麼?

(説明有人了。)

(5)為什麼有了河,草原的環境就有了變化?(有了河流、水草長得茂盛,蒙族人民就會把牛、羊、馬羣趕到這兒來放牧。)

4.講讀第2層。

(1)指名學生讀第2層。

(2)“疾馳”、“襟飄帶舞”是什麼意思?

(3)作者為什麼用一條彩虹比喻來歡迎遠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為他們突然出現在遠處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顏色鮮豔的衣裳,這樣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現了蒙族人民歡迎客人的熱情。)

(4)當主人見到客人時,草原的環境有什麼變化?從課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

小結: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見什麼東西,聽不見一點聲音,處在這種環境使人產生一種遼闊、靜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時,看到了牛羊成羣,主人熱情迎客,聽到了各種聲響,自然引起一種興旺、熱鬧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靜到動,是因為他所處的環境在變化的結果,這説明,環境變了,事物也在變化。

(三)作業。

1.背誦課文第1段。

2.練習課後作業第1、3題。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課文第3、4、5段。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草原不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體會課文結尾的含義。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學習課文第3、4、5段。認識到祖國的草原不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體會課文結尾的含義。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訪問的經過和草原環境的變化,讓我們讀了覺得祖國草原的景物是多麼美。現在學習課文後三個自然段,我們會進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講讀3、4、5自然段。

1.讓三名學生各朗讀一段課文,要求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

(1)這三個自然段各寫了什麼內容?

(2)主人熱情好客表現在哪些地方?畫出表現蒙族人民熱情好客的詞句。

2.讀後討論交流。

(1)主客是怎樣見面的?作者運用哪幾個動詞來表現激情洋溢的氣氛?手是怎麼握的?怎麼笑的?怎麼説的?這些表現什麼?你體會到主客見面時大家的心情怎麼樣?用歡樂、熱情的感情朗讀這一節課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樣招待客人的?從這節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漢兩族人民情誼很深?為什麼“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別時的情景怎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詩句中的“何忍別”是什麼意思?第1句怎麼講?(蒙漢兩族人民的情誼如此深厚,怎麼捨得分別呢?)第2句中的“話”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怎麼講?(“話”是互相攀談,送別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遙遠的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直到夕陽西下,人們還在互相攀談,依依不捨地告別。)用在詩句結尾的作用是什麼?(這兩句詩表達了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4)哪些地方體現了蒙族人民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表現了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裝到幾十裏外歡迎遠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間姑娘們還要唱民歌;③飯後表演套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這三方面表現了蒙古人民的風俗習慣。)

(三)總結全文。

1.從全文看,前面兩段主要是寫什麼?

後面三段主要是寫什麼?

(課文前兩段主要講草原景物的美,後三段主要講草原人民的美,説明蒙漢兩族人民感情深厚。)

2.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寫作者的一次訪問活動,但為什麼要以草原為題呢?

小結:這篇課文主要寫作者的一次訪問活動,中心是表現蒙漢人民的友好情誼,歌頌各民族的團結。作者以寫草原之美襯托蒙族人民的心靈之美,民族團結的精神之美。同時,也寫出了草原的獨特的風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獨特的風俗,獨特的民族氣質——熱情豪爽。作者描寫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遠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靜態美和蒙族人民歡迎客人的熱烈歡騰場面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業。

1.找出課文中的比喻句,讀一讀,想一想把什麼比作什麼,然後抄寫在摘抄本上。

2.練習課後練習題第4題。

板書設計:

天:清鮮、明朗

景美天底下:小丘平地、羊、馬、牛

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課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認識“矗凹”等九個生字,理解相關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理解絲綢之路的偉大意義,激發民族自豪感,從而產生為祖國騰飛而努力奮鬥的信念。

4、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蒐集有關絲綢之路的資料,培養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運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理解課文內容及思想感情,培養獨立閲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

絲綢之路的價值

教具準備

古絲綢之路的路線圖、表現當年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的圖畫或影像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

2、鼓勵學生蒐集有關絲綢之路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導語:有一條路,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羅馬。這條路,承載了無數的駱駝與商旅;這條路,傳播了東方的古老文化;這條路,傳承了東西方的友誼與文明。它是東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讓我們一起隨着一座古樸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時空的阻隔,一起走近──絲綢之路。

2、出示“絲綢之路”路線圖,大致瞭解“絲綢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同桌檢查生字詞。

2、和同學交流自己最喜歡的部分,讀給他聽一聽,最好能説説理由。

三、閲讀課文,交流體會

師:古代的絲綢貿易,駱駝與商旅的情形,我們沒有機會再看到。而現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門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給我們講述着絲綢之路上那古老而美麗的故事。(出示掛圖)讓我們再來看看這一幕古老的風景,重温那動人的一幕幕。

(一)體會絲綢之路東西方物質文化交流的價值。

1、出示表現“絲綢之路”繁榮景象的圖畫或影像。

2、重點抓住“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繫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這句話,(聯繫2──10自然段,或聯繫生活中的影視作品、課外閲讀中所獲得的信息進一步理解、體會絲綢之路為促進東西方物質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貢獻)

(二)體會絲綢之路在東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國與中國進行交流的時候,兩國人民都是怎樣的心情呢?

小組內進行分角色朗讀,注意模仿一些動作與表情,體會一下兩國人民的心情。(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如安息國臣民等待時的“浩浩蕩蕩的大軍在邊境迎候”,剛出現駱駝隊時人們的“歡呼”“奏樂”“歡騰”。中國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滿面笑容”;安息國將軍的“翻身下馬”“高興得連連點頭”等,從以上地方可以看出兩國的友好與融洽。)

(三)交流資料,深入理解

1、交流小組內蒐集到的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2、相機介紹:張騫、班超、玄奘與絲綢之路。

3、自由讀13自然段,討論:

(1)為什麼稱作絲綢之路?

(2)絲綢之路有什麼價值或意義?

(3)再讀全文,談感受。

拓展閲讀:《絲綢之路》原文

一座古樸典雅的“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門外。那馱着綵綢的一峯峯駱駝,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飽滿,栩栩如生。商人們在這個東方大都市開了眼界,正滿載貨物返回故鄉。望着這座羣雕,就彷彿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彷彿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公元前115年,一個天高氣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裝的將軍正在安息國邊境守候。將軍騎在高頭大馬上,身後兵馬不計其數。這浩浩蕩蕩的大軍奉安息國國王的命令,正在迎候遠道而來的友好使節。

東方隱約傳來一陣陣丁零丁零的駝鈴聲,士兵們循着鈴聲望去,遠處出現了一支駱駝隊,駱駝隊前面飄揚着鮮豔的旗幟。

“來了!來了!”安息國士兵歡呼起來。

“列隊歡迎!”將軍發出了命令。

騎兵迅疾分列兩隊,一左一右,擺成夾道歡迎的陣勢。樂隊奏起了軍樂,人羣一片歡騰。

中國使者從騎着的駱駝上下來,右手高擎節杖,滿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將軍翻身下馬,立正高呼:“本將軍奉命率官兵歡迎大漢國使者!”中國使者抱拳,作揖還禮:“有勞將軍遠迎。我是博望侯張騫的副使,謹代表大漢皇帝向安息國國王陛下致敬!”將軍還禮表示感謝。

中國使者指着身後的駱駝隊,説道:“這是大漢皇帝敬贈安息國國王陛下的一點薄禮。”只見每峯駱駝的背上都馱着兩個大包袱。打開包袱,各色綾羅綢緞,五彩繽紛。

安息國將軍高興地連連點頭,説道:“盼望已久的大漢使者終於到了!我謹代表安息國國王陛下,向大漢皇帝的使者贈禮。”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兩個大禮盒。打開一看,裏面裝着許多特別大的鳥蛋,每個足有斤把重。這是當時中國沒有的鴕鳥蛋。

中國使者正要道謝,將軍又把手一招,走上兩個人來,原來是魔術師。打頭的一個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裏,頓時吞了下去。只見他一拍肚子,匕首又從嘴裏吐了出來。第二個則張開大口,噴出一團又一團火苗。魔術師的精彩表演,讓在場的人們都看得驚呆了。將軍含笑説道:“今天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特地讓他們前來助興。”

中國使者拱手致謝,高興地説:“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繫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這僅僅是張騫出使西域後,東西方交流的生動一幕。張騫在此之前,於公元前138年曾歷盡艱險出使過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從那以後,一隊隊駱駝商隊在這漫長的商貿大道上行進,他們越過崇山峻嶺,將中國的養蠶、繅絲、冶鐵、造紙、鑿井、灌溉等技術帶向中亞、西亞和歐洲,將那裏的葡萄、核桃、石榴、蠶豆、黃瓜、芝麻、無花果等食品帶到我國,還有獅子、犀牛、良馬等動物,也傳進了我國。我國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由於吸收了外來文化的長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每當人們凝望“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無不引起對往日商貿、文化繁榮的遐想……

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課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詩歌中的重點字詞及主要內容。

2、能力目標:品味語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誦讀並背誦詩歌。

3、情感目標:領會作者的拳拳愛國之心。

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誦讀並背誦詩歌。

難點:

領會作者的拳拳愛國之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一年,是鴉片戰爭的前一年,曾經強大的清帝國行將沒落;這一年,腐朽沒落的清政府,對外卑躬屈膝,對內大肆打壓,官吏,百姓民不聊生;這一年,力主改革時弊的龔自珍憤然辭官南下,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在了315首日記體組詩——《己亥雜詩》中;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農曆己亥年。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龔自珍寫於己亥年的雜詩當中的一首。

二、呈現目標

三、解題

《己亥雜詩》共315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這一年作者憤然辭官南歸,後又北上接迎眷屬,往返途中將見聞感受寫成三百一十五首雜詩,統名曰《己亥雜詩》。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鴉片戰爭的前一年。本文選自《己亥雜詩》的第五篇。

四、作者簡介

龔自珍,號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學家。由於力主改革弊政,受排擠,48歲那年憤然辭官南歸。他詩、文、詞各體兼長,並精通經學、文字學和史地學。文章奧博縱橫,自成一家。行文獨具風格,於藴藉中洋溢着激情,於客觀描述中寄託着深意,詩歌瑰麗奇肆,成就尤大。有《龔定庵全集》。

五、朗讀全詩

1、教師範讀,學生輕吟。

2、全體學生齊讀並背誦。

六、理解詩句

①句:在無邊無際的離愁中,眼看夕陽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離開京師回南方,馬鞭東指,從此便同朝廷遠隔了。

③④兩句:落紅並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有新花生長。

七、理解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景。望着夕陽西下,牽動了作者廣闊無邊的離愁別恨,這離別之愁,不僅是離別家眷,更是離別朝廷。詩人的馬鞭所指,東即天涯海角,可見辭官的決心之大。但辭官不等於放棄理想,亦未割斷自己與朝廷的感情牽連。

後兩句抒情。落紅並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育新花生長。作者以落紅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詩後兩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愛民之心的形象體現。

八、小結全文

這首詩寫作者辭官離京,遠去天涯的無邊愁思,表達了詩人政治理想至死不變的執着態度。作者以“落紅”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尋味。

九、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完成練習冊。

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課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瞭解讀書的基本方法,學會精讀與略讀,努力取得效果。

3、認識讀書的重要性,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並逐步養成勤閲讀的習慣。

教學重點:知道什麼是略讀,掌握略讀的方法,增加語言積累。

教學難點:知道靈活運用精讀與略讀

教學過程:

一、揭題、質疑

1、今天老師和你們共同學習(板書課題)

2、精讀和略讀

齊讀課題(題目是課文的重組成部分)

3、你從課題中讀懂什麼?……你能就課題提出些疑問嗎?

(相機板書:精讀?略讀?)

二、初讀課文領會大意

1、出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試着做到

①讀準字音,讀順句子。遇到長句可多讀兩遍。

②試着解決剛才的疑問。

③畫出感興趣或是有疑問的詞語,注意積累。

2、學生自讀課文

3、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節朗讀要求正確、流利。

(2)師生共同評出“朗讀之星”聲明評議要求:(A)正確:不讀錯、不添字、漏字(B)流利:不結巴、回讀,讀破

(3)剛才解決了哪個問題?

(4)你是怎樣解決的?〈讀了第一節〉

一個人要積累知識,就必須讀書。對重要的文章和書籍,要認真讀、反覆讀,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鑽研,對重要的語句和章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還要做到透徹理解。這就是精讀。我們所讀的課文,都是經過精心編選的,對我們學習語文很有幫助,因此需要精讀。我們以前學過的《“煮書”》《讀書做記號的學問》等課文,講的就是精讀的方法。

a、圈畫出來什麼是精讀?學生上台圈畫〈指導讀〉

b、你還了解到哪些知識?

c、引導體會“”。

還知道了什麼是略讀?

出示:略讀就是大略地讀。

瞭解大意後,再次引導質疑(這與我們剛才所講的精讀好像有些矛盾)你這時有新的疑問產生嗎?學生質疑

三、精讀感悟、合作學習2~7節

1、出示:學習小組合作學習2~7節(自讀、圈畫、討論、解決)

(1)什麼要進行略讀?

(2)略讀有什麼作用?

(3)怎樣進行略讀?等會兒選擇本小組最拿手的方式彙報)

2、小組合作學習

3、彙報交流

學習小組採用讀讀講講、演演等方式彙報。師鼓勵師生評價(相機引導、理解:浩如煙海、一目十行、走馬觀花等詞)

四、引導小結

1、課文2~7節重點介紹了略讀,精讀與略讀看似矛盾,實際上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正如最後小節説的(出示)只要我們把精讀的略讀結合起來,就能取得的讀書效果。(指名讀你讀懂了這個句子嗎?説説你的理解)

2、又到了“我積累、我精彩”的時候了。説説這篇課文中的積累。(詞語、句子等方面)

3、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了哪些收穫。(學生略談)

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精讀與略讀》教學反思

《精讀與略讀》是一篇介紹讀書常識和讀書方法的課文。課文介紹了精讀和略讀兩種讀書方法,為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生活,側重點是介紹略讀。講述了略讀的意義。

這篇文章文字淺顯,學生通過自學完全能讀懂這篇文章,在本課時的教學上我按教學設計以兩張學習單讓學生進行了自主學習,難度不大,通過閲讀課文,文中提及的定義——精讀、略讀;怎樣進行略讀的方法學生們都搞得清清楚楚,但如何把在本節課上重點學習到的新的讀書方法——略讀付之於行動才是我在本節課所要傳授的重點。

我在課堂上用了近二十分鐘時間讓學生嘗試用略讀的方法閲讀我們將要共讀的課外書——《上下五千年》,指導他們看前言、看目錄,瞭解本書的梗概,還讓他們讀了第一則故事,學習“一目十行”地讀書方法。最後讓學生明白: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只要我們善於把精讀和略讀結合起來,就能取得最佳的讀書效果。

【感悟】

葉聖陶先生説:“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國小階段課堂上的學習以精讀為主,但學生業餘的閲讀應該以略讀為主,從一個人一生時間來看,略讀的時間應多於精讀。在本節課上我用了較多的時間給學生進行了略讀指導,我相信,今天的練習為學生學會如何進行略讀打下一定的基礎的。

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課文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詞,學習詩歌理解內容。

2、個性化體會詩歌情感,用朗讀表現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學生對詩歌的解析能力,並發展對詩歌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節奏的朗讀並能背誦這首詩。

2、能想象並説出《村晚》所描繪的景象。

教學難點:

個性化理解詩歌。

教學設計:

一、遊戲引入,營造情境

1、我們先玩個遊戲。

舉個例子,我這兒有個詞:樹,我給它前面加個詞兒:高大的樹

大家懂了嗎?好,現在開始,準備,想到了就站起來説。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綠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紅紅的落日

放牛娃——快樂的放牛娃

牛——悠閒的牛

……

2、很好,現在換一種方式,把要加的詞放在後面,比如:樹——樹長得根深葉茂

學生説。

3、我們再加大難度,現在把所給出的詞語前後都加上一些修飾性詞語,大家願意接受挑戰嗎?

學生説。

二、初感詩歌,激發疑問

1、我們今天要去領略的是宋代鄉村的一段美麗風光。這段風光是一位詩人帶給我們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書)。

指名解題:看了詩題,你想到什麼?

(“村晚”意思就是鄉村的傍晚,可以知道這首詩是描繪鄉村傍晚景色的。)

這首詩老師想請我們班書法最棒的一名同學寫在黑板上。

學生上黑板板書古詩: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其他同學可以先打開書本,自己來讀讀這首詩,要求:讀流利,有問題可以在書上做個記號。

學生自由讀古詩,可分組討論或同桌共同學習。

2、好,詩已經寫完了,現在誰能願意來為大家讀一下這首詩呢?

(指名讀)

讀完後教師組織學生評點一下朗讀情況。

3、激發疑問。

讀了這首詩,誰有問題嗎?

讓學生闡述自己想到的疑問,教師則在黑板的詩歌上用紅粉筆打上相應的記號。

問題假設:

1)、詩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樣嗎?(明白它們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邊上的岸上兩部分)學生找出詩句中和圖畫上想對應的地方,看看圖,再説説詩句的意思,理解這一行詩寫出了水草豐美的樣子,寫得生機勃勃。

2)、這一行裏的“山銜落日”是什麼意思?看圖理解詩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將要落下去的太陽)為什麼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區動畫上和詩句內容相對應的部分,並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涼的水面波紋。)“浸”是什麼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從圖畫上能看出這句詩的內容嗎?為什麼?你能相象出這部分的圖畫嗎?(學生自由的發揮想象,比如可以説説圖畫上沒有的內容是怎樣的)

4)、“牧童”是指什麼人?(指放牛放羊的兒童,這裏指的是放牛娃。)“歸去”是指去哪裏?(去村裏)“橫牛背”是什麼意思(看圖理解該詞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幹什麼?哪一句詩和這個畫面是對應的?(理解“短笛無腔信口吹”,明白這句的意思是:手裏拿着短笛不成腔調地在吹。)聽一支牧童短笛。

師:好,還有問題嗎?(肯定已經沒有學生再有問題了)如果沒有,那我們就要開始運用我們的智慧來解決這些問題了。

三、指導學法,理解詩歌

1、同學們,研究問題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運籌帷幄,最終方能決勝千里。讓我們想一想,怎麼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誰有好的建議?

讓學生講講解決的辦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討論、查找課外資料、結合課文插圖其實,還有很多辦法,荀子曾説過:“君子生非異也,善借於物也”,今天我們周圍有許多老師,我們也可以問問他們,更要告訴大家的是,已經為大家準備好一個網絡社區,上面稍微有一些資料和動畫,可供大家學習時參考,你們可以把自己通過各種不同方式解決的問題答案回覆到社區裏,這樣,我們大家資源共享了,呵呵~

學生開始嘗試通過各種方式解決問題。

2、集體交流。

3、誰能將自己對整首詩的理解説説看?

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誦讀,表達感悟

1、詩歌講究音律美,我們讀詩時應該注意什麼呢?(指名説)

2、提出要求:應該把這首詩的韻腳“陂、漪、吹”讀得清晰、響亮。

3、學生自由練讀。

4、指名讀,學生評議。

教師根據評議在社區中劃分出這首詩的節奏: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5、教師分行領讀,學生跟讀。

草滿池塘——

山銜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7、背誦古詩。

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課文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慰藉”的含義。

2、體會天窗的神奇以及給孩子帶來的慰藉,領會“無”中看出“有”、“虛”中看出“實”的真諦,理解作者對天窗的特殊感情。

3、學會課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小小的天窗是“孩子們慰藉”,感悟“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並喚起孩子們與課文的共鳴。

2、理解課文第九段,進而領會“無”中看出“有”、“虛”中看出“實”的真諦,感悟作者寫作上的獨具匠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每棟房子都離不開——窗,可是在許多年前的中國南方農村,窗是怎樣的呢?(出示圖片)鄉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怎樣?(學生齊聲回答:木板窗扇扇打開,光線和空氣就都有了。)碰着大風大雨,或者北風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又會怎樣?(學生齊聲回答:木板窗只好關起來,屋子就黑得像地洞似的。)於是鄉下人在屋頂上面開一個小方洞,裝一塊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這樣一扇簡陋的,只能透些陽光和空氣的天窗究竟有什麼魅力吸引茅盾先生寫下這篇文章呢?這小小的一方空白又對活潑好想的孩子們意味着什麼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語句。

二、初讀感知

1、通過同學們的自讀,誰來説説你覺得這是一塊怎樣的天窗?你是從那一段看出來的?你能讀一讀這樣的句子嗎?(指名讀,分組讀,齊讀,輕聲讀)

2、情境描述,感悟天窗是孩子們的慰藉。

①當夏天陣雨來臨,你被父母勒令不得外出淋雨時,隨着木板窗一塊塊被關起來的時候,眼前一片黑暗,猶如地洞。那小小的天窗是什麼?(慰藉)晚上,當你被逼着上牀去休息的時候,你輾轉反側不能入眠。你偷偷地從帳子裏伸出頭來,你仰起了臉。那小小的天窗又是什麼?(慰藉)當你忘不了雨中的嬉戲,草地河灘上玩耍,當你滿肚子委屈,孤枕難眠,無言以對時。那小小的天窗還是什麼?(慰藉)

②的確,這簡陋的,在黑暗中透出些許陽光和空氣的天窗,是你可以看到外界的窗,它又怎能不是慰藉呢?那麼誰給“慰藉”找一個近義詞?(安慰、撫慰、安撫、寬慰)

③誰來説説你在什麼情形下,最需要慰藉?

三、精讀體悟

1、配樂朗讀4-7段。

這小小的天窗,如此讓人神往,它在你最需要慰藉時,給了你快樂、安慰和無盡的温暖,伴你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漫漫長夜。老師禁不住也想讀讀它,想走進它。請同學們邊聽邊閉上眼想象,你從這小小的天窗中看到了什麼?

2、描述情境,充分發揮想象,讓學生看到天窗以外的事物。

①補充句子:從那小小的天窗,你會看見,你想象到,這也許是,也許是,也許是。

(想象雨腳、閃電、樹影、星空??,想象狂風暴雨、綿綿細雨、雨過天晴??下看到的不同情景;用“也許??也許??也許??”造句。)

②我們説這天窗不但給人以慰藉,還是一塊神奇的天窗。那麼我們説這一方小小的空白真是值得我們讚頌。請以“天窗啊!天窗,是你??”開頭,給天窗寫一段話。

3、總結:天窗讓我們從“無”中看到了“有”,又從“虛”中看到了“實”,並且比任何時候看到的更真切,更闊達,更復雜,更確實。這是想象的魅力,也是作者茅盾先生用精煉的筆觸寫作豐富內藴的獨到之處,讓我們領略到了世間不一樣的神奇。

四、家庭作業

1、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完成課後第3題。

板書設計:

天窗

“無”“有”“虛”“實”(精煉)

(豐富)

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課文教案 篇七

學習目標

1、圍繞“感動”這個話題,訴説故事,暢談想法,感動心靈。

2、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的習慣,做到表達時有條理、有感情;在聽他人説話要認真,有耐心。

3、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選一件令人感動的小事記下來。內容要具體,語句要通順,感情要真實。

4、能把一件事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力爭寫得具體、生動。

課前準備

1、“洗腳”公益廣告片段的課件。

2、本單元中四篇文章的插圖。

3、公益廣告片段;劉翔的圖片;音樂《丹頂鶴的故事》;

4、蒐集古今中外讓自己感動的故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口語交際)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播放電視廣告。配音:每天晚上,年輕的媽媽打好熱騰騰的水,給年邁的老奶奶洗腳。她日復一日不變的行為,温暖了奶奶蒼老的心靈。她不知道,無意中,她教會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看了這則公益廣告,你有什麼感受?

二、開拓視野,感受“感動”

像電視廣告中這樣的令人感動的故事還有許多許多。古代歷史上就有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請同學們來説説這些故事。

1、講古代感動的故事。如黃香温席、孔融讓梨……

2、隨機設問:你為什麼而感動?

3、不僅我國古代有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層出不窮。小組説説感動的故事。推選其中説得最好的一位同學來講講。

4、不僅有許多感動的故事,我們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動的圖片或音樂。

5、配樂引出《丹頂鶴的故事》:有一個女孩,她從小就愛養丹頂鶴,在她大學畢業以後,她仍回到她養鶴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為了救那隻受傷的丹頂鶴,卻滑進了沼澤地,就再也沒有上來。(音樂響起)

聽了這個故事和音樂,你有什麼感受?

6、出示劉翔的圖片。這是誰?你喜歡他嗎?説説他的故事。

再聽劉翔獲冠時響起的國歌聲。同學們,當我們再回到二年前的希臘雅典,重温那激動人心的一刻,你感動嗎?為什麼?

7、小結:感動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為我們善良,所以我們學會了感動,學會了感恩。

三、互動交流,重温“感動”

1、同學們,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經歷過讓自己感動的事呢?

指名説話。

一位同學説完後,請其他同學當記者,現場進行“答記者問”。引導學生説最感動的地方,説清感動的原因。

2、組織小組進行“感動20xx”比賽活動(根據上課時間自由調整),評選出最讓人感動的小故事。引導學生擬定評選條件:把感動的事件説清楚,説具體;表達時口齒清楚,聲音響亮。

3、開展活動。在音樂《感恩的心》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