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村文化建設推進文明進程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06W

目錄

農村文化建設推進文明進程調研報告
第一篇:農村文化建設推進文明進程調研報告第二篇:對推進小康和農村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第三篇: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第四篇: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第五篇:推進農村文化事業 促進農村小康進程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農村文化建設推進文明進程調研報告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推進文明進程調研報告

近年來,隨着經濟和社會的不斷髮展,**鎮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狀況得到較大改善,各種新興的文化服務、文化活動以不同的表現形態,走進了鄉里村間,大大地豐富了農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但也要看到,與城市文化建設相比,我鎮新農村文化建設還有待提高,為了解決**鎮農村文化建設情況和現狀,總結成功經驗,找準突出問題,為下步工作提出對策建議,促進農村文化建設,推進文明進程,特對全鎮農村文化基礎設施、開展程度等有關情況進行一次全面深入調研。

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鎮現有1間2014年建的電子閲覽室,2間2014年建的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中心,1間2014年建的3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1個客家民歌協會和三個民間健身隊。職業中學、中心校等學校受**市教育局和**雙重領導,師資力量雄厚,教育文化設施齊全,學校環境優良。村級建設有5個籃球場、武教村委會的七件健身器材,使文化站開展各項文體活動有了新的陣地。12間2014年建的8平方米的文化書屋,發揮着向廣大農民羣眾傳播黨和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農業科技知識的作用。

二、文化隊伍建設情況

**鎮政府高度文化建設事業,把其納入了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之中,安排一名鎮宣傳委員(學歷大學本科)分管主抓文化建設工作,並配備了專職文化站站長各村(居)委會、各單位文化室都設有兼職文化員,文化程度為高中以上學歷,無工作報酬;各村(居)委會、各單位相應的建立了各類組織機構,尤其是中國小校在教書育人的同時,文化建設走在了全鎮其它單位的前列。中國小校建有一支學識淵博、素質優良的文化隊伍,該隊伍常年肩負着文化傳播的重任,發揮着文化宣傳作用。目前,全鎮從事文體人才的人數達20餘人,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學歷均為高中以上,他們能結合階段性工作和時令開展豐富多彩、羣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體育活動,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三、文化活動開展情況

**鎮把羣眾文化活動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寓教於樂。年開展文體活動達20餘次,其中規模較大的有"三月三"文藝活動、農民職工籃球賽、中國小生田徑運動會、客家民歌會、健身舞表演等。各村能夠利用文化室,在節假日及農閒時節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羣眾文化活動,馬嶺排苗村村委會就是一個典範,能夠利用文化活動室經常開展國家政策、法律法規、計劃生育等知識宣傳文藝活動,表演的節目都是農民自編、自導、自演,通俗易懂的竹竿舞、客家民歌、蒲扇舞、苗歌等深受農民朋友的歡迎。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的精神,促進經濟社會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全面加強和改進文化工作,使文化建設有新的突破,中國小校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充分發揮教育文化基地作用,做到師資、教材、課時、效果"四落實",在傳授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還注重對學生開展德育和法制教育,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第二篇:對推進小康和農村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

我市作為**省學習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試點市,在“學習調研”階段,本人嚴格按照“百千萬”(即駐百村、訪千企、進萬户)要求,開門搞活動,蹲點搞調查,入户摸實情,調研出思路,努力做到“帶着問題下去,找到原因上來,帶着課題下去,形成思路上來”。在12月10日至30日這20天的時間裏,先後到市文旅局、文聯等機關部門,深入仙女鎮、小紀鎮、

浦頭鎮等鎮,以及丁夥鎮雙華村、丁溝鎮曙光村,走訪20多個農户、30餘人,就“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全力推進小康建設”進行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綜合如下: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強調,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證,並將“繁榮發展農村文化”作為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途徑。當前,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定位清晰,目標明確,農村文化建設迎來了難得的好機遇。就我市而言,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力度逐年加大,農民文化生活日漸豐富,發展態勢喜人。

一是抓陣地,基本覆蓋三級文化網絡。堅持政府引導,以鄉鎮為依託,以村社為重點,以家庭為拓展,鎮、村(社)、户三級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基本覆蓋。9個鎮文化站按照面積不少於500平方米、藏書10000冊、活動室5個以上的標準基本達標;249個行政村已建成面積不少於20平方米、圖書不少於1200冊、報刊雜誌不少於30種、音像製品不少於100張的“農家書屋”;不少自然村莊已確定1-2户文化中心户,作為村級書屋的下伸點,統一管理,便利羣眾。

二是抓活動,不斷打造文化活動品牌。按照彰顯特色,打造亮點的思路,一批文化活動精品拿得出、叫得響。以邵伯“民歌”、武堅“蓮湘花鼓”、丁夥“龍獅”、真武“揚劇”、大橋“三江鑼鼓”等為代表的農村特色文化活動正逐步呈現;以宜陵的“東陵之春”、浦頭的“長青之歌”和武堅的“春到水鄉”等廣場活動為代表的農村主題廣場文化活動板塊漸顯成熟;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為契機,開展的耍龍燈、舞獅子、蕩湖船、踩高蹺、送麒麟、搶財神等民俗活動吸引力日益增強;“雙百”(廣場彩虹演百場、文藝演出進百村)文化活動的質量和層次不斷提升,已成為展示農村文化、機關文化、企業文化、社區文化、學校文化的重要平台。

三是抓服務,逐步推進文化樂民工程。堅持把文化建設的成果惠及到農村羣眾,切實維護他們的文化權益。“三送”(送書、送戲、送電影)下鄉的惠農政策落到實處,達到每村每月放映一場電影,每鎮每季演出一場戲劇。此外,在學校開展學生專場電影放映,在外來人口集中的大橋等鎮舉辦“電影放映周”。鎮級文聯建設率先破題,在大橋、小紀、丁夥、邵伯等4個鎮成立鎮級文聯,整合農村文藝力量,積極推動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文化活動的開展。傳統特色文化得到挖掘和整理,公佈了第一批17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品錄。

我市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呈現了不少特色與亮點,但面對繁榮發展的新課題,不少制約的因素和亟待破解的難題仍然存在。一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基礎不夠牢靠,各級政府對農村文化事業的功能和地位認識不足,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缺少行之有效的保障和激勵機制,投入不夠,政策性規定不多。二是農村文化陣地的的吸引力不夠強,存在不達標、低達標現象,一些鎮文化站功能落後,徒有虛名,一些村“農家書屋”圖書單一,無人問津。三是農村文化人才培養不夠有力,專職的怕幹事,“老齡化”、“學歷低”,業餘的想幹事,卻是“雜牌軍”、“無組織”。四是農村文化活動開展不夠豐富,缺乏“造血”功能,仍然以“送”為主,缺少創新,參與度不高,吸引力不強。

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育民、惠民、富民為目標,堅持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堅持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大力實施農村文化建設四大工程,不斷滿足農民羣眾的文化需求,保障農民羣眾基本文化權益。

一、合理佈局,完善功能,實施文化陣地強基工程。一是鄉鎮陣地抓達標。堅持以綜合性、多功能為目標,按照集圖書室、電子閲覽室、文體活動室、科技培訓室於一身的要求,分批次對13個鎮文化站進行達標改造升級,裝備電腦、圖書雜誌和教育光盤,加快形成融宣傳教育、信息服務、科學普及、文化娛樂、體育活動於一體的文化服務功能。二是村社陣地抓拓展。明年“農家書屋”建成率將達100%,在此基礎上,通過鎮村聯動、資源共享、結對幫扶等途徑,拓展“書”的渠道;通過讀書交流、輔導講座等手段,提升“讀”的效果,讓數十萬農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書香。三是家庭陣地抓輻射。着眼家庭這一農村文化的最小單位,以熱愛文化事業、熱心文化活動的老幹部、老藝人、老教師為主體,在每個村選擇3-4家文化中心户,既作為村級書屋的下伸點,也作為農村開展小型文體活動的集結點。由村統一管理、協調,與農家書屋互動交流,共享資源,同時引導他們開展棋牌比賽、戲曲演唱、樂器演奏等健康、有益

的文娛活動,輻射鄉鄰,形成氛圍。

二、量質並舉,凸顯特色,實施文化活動精品工程。一是項目化推進。着力以項目化的思路,引導各鎮挖掘農村文化活動資源,進行整理、包裝和提升,形成領導牽頭、專家策劃、部門運作、羣眾參與的格局,着力催生一批以“農民參與、農民享受、農民快樂”為主題的項目活動羣。同時,要不斷健全“文化下鄉”機制,重點

在“送書、送電影、送戲劇”上下功夫,並細化時間,優化內容,活化形式,切實增強下鄉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二是品牌化引領。不斷提升“一鎮一品”內涵和外延,努力建設一批“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家庭”和“特色文化團隊”,積極做響**農村文化品牌。三是立體化實施。深刻分析我市民俗文化、歷史文化、鄉土文化和現代文化活動的特質,要注重相互融合,走立體化實施和多樣化發展之路。圍繞農村傳統文化,以現代形式為依託,組織好家庭才藝表演賽、農民歌詠比賽、戲迷演唱會、農民書畫展、田園風光攝影展和農技知識競賽等活動。

三、以人興文,專兼結合,實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一是培養一批經營有方的管理人才。加強鎮文化站、村文化室和“農家書屋”的專兼職管理人員的培訓,按照“五會”(會管理、會公關、會輔導、會組織、會經營)要求,通過舉辦培訓班、研討座談和現場交流等形式,增強他們的服務意識和經營能力。加強對鎮村“文化經濟人”(民間文藝團體負責人)的管理:注重規範,即在從業資格認證、規範演出內容等方面,管好他們的從業行為;注重引導,集中培訓與分片教育相結合,學習文化管理和法律法規知識,提升他們綜合素質。注重鼓勵,在經費、場地、宣傳等方面給予支持,多途徑鼓勵他們為組織農村文化活動出力。二是培育一批德藝雙馨的演藝人才。本着“擴大數量、發揮功能”的原則,加快鎮級文聯建設,加快特色文化協會建設,採用文化研討、技藝交流和參觀學習等形式,強化對基層演藝人員的教育培訓,提高道德素質和業務技能,使他們成為豐富農村文化活動的骨幹。同時,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准入和評級機制,實行民間演出團體人員持證上崗,並進行專家評級,實施差別化管理,把所評等級與報酬掛鈎,形成爭先創優的導向,激發他們的潛力與活力。三是培訓一批技藝精湛的編創人才。利用“雙百”、農民文藝演出等活動平台,重點關注和跟蹤一批紮根農村的編創人才,並通過開展高層次培訓、職稱評定和城鄉互動交流等形式,讓他們由“雜牌軍”轉變成“正規軍”,併成為名副其實的“鄉土藝術家”。同時,引導他們進行創作,擇優其作品參加國家和省市的文藝創作競賽,對獲獎者進行宣傳和獎勵,努力讓有實力、有能力的文藝編創人才脱穎而出,併力爭造就一批省市知名的農民“作家”和省市有名的農村“新作”。

四、着眼長遠,固化於制,實施文化機制創新工程。一是優化組織領導機制。按照十七屆三中全會“縣(市)黨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農村工作上”的要求,要更加主動把農村文化建設擺到突出位置,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在領導精力、工作安排和政策措施上實行傾斜,並與經濟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聯動、羣眾參與”的格局。要建立健全農村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協調、聯席議事和項目分工等制度,集中研究解決在規劃、投入和管理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推動農村文化的持續穩定發展。二是強化投入保障機制。要充分發揮政府公共財政的主導作用,把文化建設所需資金列入財政預算的同時,強化跟蹤監督,並建立穩定的增長機制。要設立農村文化專項資金,保證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運行和維護的資金要求。同時,要出台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文化發展,引導基層通過廣告冠名、集資贊助和項目籌資等方法和手段,不斷拓寬農村文化活動的經費來源。三是硬化考核評價機制。要健全規範易行的考評機制,形成百分考核細則,把農村文化建設目標任務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納入鎮村目標責任制的考核,納入新農村建設和文明村鎮創建的考核,納入幹部實績的考核,硬化要求,細化目標,量化分值,形成政策導向,激發各方活力,確保農村文化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第三篇: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調研報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同步實施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工程。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對於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思維方式或行為方式,包括人們的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思想、法律價值取向等。法治文化是法治的靈魂和源泉,是法治社會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要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建設和諧社會,離

不開法治文化的支撐。只有在農村基層加強法治文化的建設,才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已成為當前的緊迫課題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設的根本內驅力。當前,在我國加強法治文化建設,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戰略目標。十多年來,我國在法治建設進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毋庸諱言,在農村現實生活中仍存在大量與法治社會相悖的現象,侵害農民合法權益的事情還時有發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沒有在全社會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則是最深層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説,離開了法治文化,一個國家的法治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13億人民有9億生活在農村,要加快依法治國進程,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

(二)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基於揚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現實需要。

產生於小農經濟基礎上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從根本上來説是“人治”文化,是與現代法治觀念相悖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主要特點是:重禮輕法,重德輕刑;“人治”高於“法治”;重刑輕民,重義務,輕權利等等。這些傳統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仍然在阻礙着我國法治的現代化進程,特別對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產生着阻礙作用。要消除傳統法律文化的不良影響,就必須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進行揚棄,並借鑑國外現代法治經驗和整個人類文明成果,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法治文化。

(三)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

和諧社會,從本質上來説必然是法治社會,離開了法治的保障,和諧社會就不可能實現。農村法治文化作為和諧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和內容。首先,法治文化與和諧社會的目標具有一致性。法律是一種行為規範,其價值和目的就在於裁判世間糾紛、懲罰違法犯罪、維護公平正義。和諧社會追求的也是矛盾、衝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會歸於和平與安寧,所以兩者在目標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推動力。法治文化有助於社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實現,有助於營造誠信友愛的社會氛圍,有助於保障充滿活力的新農村建設,有助於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二、當前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現狀

多年來,農村基層經過持續深入開展普法教育,法治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矛盾紛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正在成為更多農民的首選,農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設較高層次現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當前農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經濟長期形成的傳統觀念影響,法治文化的建設還相對滯後,農民的法治觀念依然比較淡漠,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方面還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社會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當前,阻礙農村民主法治進程、影響現代法治文化建設的因素主要有:

(一)長期人治歷史造成了人們畏法息訟的心理和行為習慣。

由於我國傳統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農村一些地區至今還缺乏現代商品社會所具有的那種民主政治的傳統,有一些農民的權利和平等競爭的意識比較淡漠,重傳統禮俗而輕法律規範。有的農民受封建社會“法即刑”觀念的影響,片面視法為懲罰的工具,視尋求司法訴訟為畏途,每遇糾紛和衝突,往往依憑“鄉下事鄉下了”的傳統,尋求“私了”或糾纏於行政解決的途徑,還不習慣也不善於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身的權益;有的基層幹部在處理農村大量的複雜事務時,常漠視法律,依然習慣於用傳統的辦法息事寧人,一味以不擴大事態為目的,丟棄法治原則,法律調整社會關係的必要性和權威性尚未被人們所接受。

(二)落後的社會文化環境對法治文化建設產生消極影響。

農村地區的法治文化形態是整個社會文化形態的一個重要構成,兩者息息相關。作為鄉村文化活動中心的鄉鎮所在地,其社會文化環境對法治氛圍的影響十分明顯。局部農村地區由於經濟和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相對滯後,造成鄉村文化生活貧乏蒼白。在一些社會文化環境較差的地方,文化設施還較為缺少,文化活動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賭風盛行,迷信成風,不健康的書刊、音像氾濫,並處於無人過問的狀態,因而嚴重地毒害了

第四篇: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調研報告

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調研報告

更新時間:2014-10-4

11:46:05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同步實施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工程。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對於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思維方式或行為方式,包括人們的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思想、

法律價值取向等。法治文化是法治的靈魂和源泉,是法治社會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要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建設和諧社會,離

不開法治文化的支撐。只有在農村基層加強法治文化的建設,才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已成為當前的緊迫課題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設的根本內驅力。當前,在我國加強法治文化建設,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戰略目標。十多年來,我國在法治建設進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毋庸諱言,在農村現實生活中仍存在大量與法治社會相悖的現象,侵害農民合法權益的事情還時有發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沒有在全社會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則是最深層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説,離開了法治文化,一個國家的法治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from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13億人民有9億生活在農村,要加快依法治國進程,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

(二)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基於揚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現實需要。

產生於小農經濟基礎上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從根本上來説是“人治”文化,是與現代法治觀念相悖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主要特點是:重禮輕法,重德輕刑;“人治”高於“法治”;重刑輕民,重義務,輕權利等等。這些傳統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仍然在阻礙着我國法治的現代化進程,特別對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產生着阻礙作用。要消除傳統法律文化的不良影響,就必須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進行揚棄,並借鑑國外現代法治經驗和整個人類文明成果,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法治文化。

(三)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

和諧社會,從本質上來説必然是法治社會,離開了法治的保障,和諧社會就不可能實現。農村法治文化作為和諧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和內容。首先,法治文化與和諧社會的目標具有一

致性。法律是一種行為規範,其價值和目的就在於裁判世間糾紛、懲罰違法犯罪、維護公平正義。和諧社會追求的也是矛盾、衝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會歸於和平與安寧,所以兩者在目標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推動力。法治文化有助於社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實現,有助於營造誠信友愛的社會氛圍,有助於保障充滿活力的新農村建設,有助於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二、當前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現狀

多年來,農村基層經過持續深入開展普法教育,法治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矛盾紛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正在成為更多農民的首選,農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設較高層次現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當前農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經濟長期形成的傳統觀念影響,法治文化的建設還相對滯後,農民的法治觀念依然比較淡漠,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方面還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社會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當前,阻礙農村民主法治進程、影響現代法治文化建設的因素主要有:

(一)長期人治歷史造成了人們畏法息訟的心理和行為習慣。

由於我國傳統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農村一些地區至今還缺乏現代商品社會所具有的那種民主政治的傳統,有一些農民的權利和平等競爭的意識比較淡漠,重傳統禮俗而輕法律規範。from 有的農民受封建社會“法即刑”觀念的影響,片面視法為懲罰的工具,視尋求司法訴訟為畏途,每遇糾紛和衝突,往往依憑“鄉下事鄉下了”的傳統,尋求“私了”或糾纏於行政解決的途徑,還不習慣也不善於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身的權益;有的基層幹部在處理農村大量的複雜事務時,常漠視法律,依然習慣於用傳統的辦法息事寧人,一味以不擴大事態為目的,丟棄法治原則,法律調整社會關係的必要性和權威性尚未被人們所接受。

(二)落後的社會文化環境對法治文化建設產生消極影響。

農村地區的法治文化形態是整個社會文化形態的一個重要構成,兩者息息相關。作為鄉村文化活動中心的鄉鎮所在地,其社會文化環境對法治氛圍的影響十分明顯。局部農村地區由於經濟和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相對滯後,造成鄉村文化生活貧乏蒼白。在一些社會文化環境較差的地方,文化設施還較為缺少,文化活動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賭風盛行,迷信成風,不健康的書刊、音像氾濫,並處於無人過問的狀態,因而嚴重地毒害了

社會空氣,戕害了青少年的心靈,導致有的青少年因此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少數地方政府的隨意行為造成農民對法律信仰的缺失。

有的農村地區,由於農民傳統上對地方行政長官的尊從,使得鄉鎮區域常常是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區域而存在的,這就使得鄉鎮執法主體的行為對區域內法治文化的狀態發生重要影響。在一些社會文化欠

發達、法治環境較差的地方,有的鄉鎮幹部因自身文化和法律水平的侷限,未能依法正確有效地行使行政權力,有的甚至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區域內依然是傳統的人治氛圍;有的公款吃喝成風,參與賭博成癖;有的受地方勢力、家族利益所左右,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想方設法謀取私利;甚至有的幹部自身違法亂紀,貪污受賄。其負面效應所及,污染了一方的社會空氣,致使部分農民對法律的信仰難以養成,對法律正義的期待難有信心。

三、加快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對策

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城鄉一體化的實踐中,如何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以法律手段來規範、引導、保障農業和農村持續穩定協調發展,逐步把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納入法治化軌道,這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是當前新農村建設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from 如何在新農村建設中同步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筆者認為可把以下幾方面作為工作的着力點:

(一)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宣傳,營造依法辦事的社會氛圍。

“五五”普法規劃首次將農民列為普法的重點對象,為此要通過法制宣傳教育培育農民的現代法治意識,引導他們尊重法治的理念和價值取向,營造出崇尚法治的社會氛圍,使依法辦事成為人們思維和行為的自覺,使法律成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可缺少的武器。法制宣傳教育所具有的增強公民法治觀念、提高法律素質的功能,在推進法治的過程中正是承擔

着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職能。隨着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啟動,在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村鎮規劃的土地徵用、基礎設施建設的招標投標、城鄉流通體系有序構建、農民工權益的切實保障、社會治安的和諧穩定等,都與法律法規息息相關。因此,在開展“法律六進”活動中,要有效地整合社會資源,構建農村“大普法”的格局,結合當地農村的特色和實際,以“關注民生,普法惠農”為主題,開展形式多梓、豐富多彩的農村普法活動,把法律真正交給農民,使農民瞭解法律,使法律的公平正義原則深入人心,使法律能夠在廣大農村紮根開花。在普法過程中,首先要滿足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要求,從“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出發,樹立人文的普法理念,從法律對農民的思維、道德、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入手,通過法治文化的傳播提高農民的法律文化素質,從而形成一種依法辦事、循法而動的行為定勢。要以村級“兩委會”成員、黨員、村民代表為重點,有計劃分步驟地進行,注重選擇農民身邊需要的法律,開展普法互動活動,讓農民從被動接受向主動關注轉變,把事關農民切實利益的《合同法》、《婚姻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權法》、《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擺在突出位置。要利用村級服務中心的農民法制學校、法律圖書角、法制宣傳欄、新聞媒體、法制文藝等平台,大力宣傳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並使之與現代法治精神相融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法治文化,讓農民對普法宣傳效果看得見、摸的着、記得住,並從中嚐到甜頭,得到“實惠”。

(二)完善農村民主制度,構築安定有序的法治屏障。

要以貫徹實施新修訂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契機,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強化村民自治,實現從“人治”向“法治”、“制治”的轉變。from 要切實保障廣大農民羣眾依法享有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民主權利,紮實推進村級事務公開和財務公開,讓廣大農民真正成為農村社會管理的主人,成為民主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切實體現“以人為本”,從而不斷促進廣大農民羣眾民主意識、法治意識的提高,實現農村社會的穩定與進步。做到“民選幹部為人民、民選幹部受監督”,同時要求村幹部主動帶頭守法,使村級決策管理和財務活動真正走上規範化、制度化、公開化的軌道,還政於民,對村民負責,受村民監督。

(三)加強道德文化建設,構建和諧農村的精神支撐。

構建和諧法治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不僅要從法律制度上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還要提供教育和引導,從道德文化上營造諒解寬容的和諧意識,提供和氣、和睦、和諧的精神支撐,為法治和諧農村奠定廣泛的羣眾基礎和堅實的社會基礎,形成社會進步的凝聚力。要建立起以法律為核心的農村新道德體系,推動法律與道德走向統一。

要強化《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八榮八恥”及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的宣傳教育,同時,還要依靠廣大農民羣眾在農村開展禁毒、禁賭等專項鬥爭消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取締非法宗教活動和封建迷信活動,以淨化農村社會環境,促進農村形成學法律、講道德、樹新風的文化氛圍。。

(四)加強涉農執法力度,打造依法行政的法治環境。

加強對農民的司法保護,依法切實維護農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為此要合理設置基層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機構,降低農民的訴訟成本。要建立高素質的農村司法隊伍和涉農執法隊伍,保證其獨立、公正,依法行使職權。要堅決打擊各種坑農、害農的犯罪活動。加強執法力度,嚴厲打擊製售假種子、假化肥、假農藥和非法吸收農民存款、集資詐騙、賭博等犯罪活動。要落實村“兩委會”幹部職務犯罪預防。建立健全村組幹部監督制度,推動村務財務公開。要落實農民羣眾信訪工作,妥善解決農民羣眾反映的非訴類問題。強化執法監督,完備執法監督機制,嚴肅糾正和查處各種執法不嚴、執法違法行為,定期對執法、司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保證法律法規的正確有效實施,樹立法律的權威。

(五)健全利益協調製度,建立規範有效的法治機制。

建立和諧法治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必須注重建立健全規範有效的法治機制和利益協調製度。一要建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from 健全慈善救濟、優撫福利、社會幫扶相結合的救助機制,完善農村貧困家庭就業、就醫和子女就學資助制度,從源頭上減少生活利益驅動而形成的不穩定因素。二要建立完善農村法律援助制度。完善農村法律服務體系,積極為農民羣眾提供法律服務,使農民的權益受到侵害後能通過法律途徑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濟。三要建立完善農村治安綜合治理機制。淨化農村社會環境,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四要建立健全矛盾糾紛處置機制。針對民間糾紛存在主體多元化、客體複雜化、規模擴大化、行為激烈化這一難題,從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大局出發,探索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結合的新途徑、新機制、新辦法,積極排查調處農村矛盾糾紛,及時化解農村不穩定因素,打牢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基礎

第五篇:推進農村文化事業 促進農村小康進程

推進農村文化事業 促進農村小康進程

弘揚大泉州文化是泉州世紀發展戰略。泉州文化的弘揚和發展,離不開佔泉州人口61%的450萬農民羣眾的文化發展和繁榮。幾年來,泉州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大力推進農村文化事業,作為建設“大泉州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重點,農村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大大地滿足了廣大農民文化和精神需求,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奔小康進程。

高度重視,加大投入,健全和完善農村基層文化設施網絡

由於歷史原因,地處前線,文化設施嚴重不足。到20世紀80年代末還有人説,“泉州無處不文化,可惜文化尚無家”。改革開放後,隨着經濟實力的增長,泉州市越來越重視文化事業建設,注重文化設施的投入。1990年以來泉州市委、市政府先後下發《關於加強文化站建設的若干規定》和《關於解決文化站定編問題的通知》,1998年下發《關於開展創建文化先進鄉鎮活動的通知》。2014年市委又在廣大農村鄉鎮中開展“五個有(即每個鎮村有一個文化科技活動中心(站)、有一個廣播電視室和配套廣播電視收轉設備、有一個規範的衞生所、有一個文體活動場所、有一支宣傳文化隊伍)”創建活動。2014年出台《關於加強農村文化工作的決定》,相繼出台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文化、體育、衞生、教育等各職能部門根據發展需要制定了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的各項行業標準。經過幾年紮實努力的工作,至2014年,全市沿海地區85%以上的農村和內地山區60%以上的農村鄉鎮基本達到“五個有”的標準。21世紀泉州進入加快寬裕型小康建設階段,2014年黨委宣傳部又作出建設農村文化先進示範工程的決定,這一決定不僅在設施完善方面,而且在領導機制、組織機構、活動要求、經費保障、市場建設、文化、體育、教育、衞生、科技等各方面提出了更全面的內容,在質的要求上賦予了農村文化建設更加豐富的內涵。

泉州經濟的迅速發展,為文化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與經濟發展同步,泉州市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年增加,超過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以“九五”期間為例,泉州市級財政投入文化工程建設資金2億多元,僅百萬元以上的文化設施就有21項。市政府堅持每年撥出專項經費120萬元,專門用於支持農村文化基(更多請你搜索:)礎設施建設。沿海經濟較發達的晉江市,在短短4至5年時間裏對文化事業發展的投入,就超過了新中國成立50年來的總和。泉州既是民營經濟發達的地方,又是僑鄉和台胞主要祖籍地,除了政府加大投入以外,還善於打“僑牌”和“台牌”,積極發動海外僑親、港澳台胞及民營企業家開辦文化公益事業。

目前,泉州市、縣、鄉、村四級文化網絡已經基本健全,實現了縣(市)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鄉鎮(街道)有文化站,村村通廣播電視,8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文化室。一批基層文化設施達到一流水準,3個圖書館、2個少兒文化示範園、1個文化站被授以國家級館(園、站),4個縣的文化館正在向文化部申報一級館。泉州和2個縣(市)被授以全國文化模範市,4個縣區被授以全國體育先進縣。

加強引導,突出管理,充分發揮民間文化在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羣眾文化觀從接受型向選擇型轉變,從觀賞型轉向參與性,民間文化社團和羣眾性文化活動異軍突起。濃郁的傳統性和民間性,構築了泉州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泉州,民間職業劇團、南音社團、詩書畫謎社團、銅管北管十音樂隊、舞龍舞獅隊有將近1000個,平均每天有70多台戲在農村上演。各級文化行政部門加強對農村基層各種民間文化團體的管理和教育,積極引導各門類藝術團體成立了協會,訂立公約,進行自我組織和自我約束。文化部門與民間團體的關係,也由指令性管理變為指導與服務,如倡導演定型劇目,建立劇本審查、排練督察、演出巡查、年度考核等制度,有力地促進了民間文化藝術團體的健康發展。

泉州各地政府每年都要舉辦一兩場大型的民間傳統文化活動,十分注重對自身地域特色文化的梳理、挖掘、保護和弘揚。如安溪將民間傳統的鬥茶改成了高雅的茶王、迎茶王等活

動,培養了一大批茶藝人才。文化與經濟形成了互動共榮的關係,往往一地的文化傳統同時形成了它產業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了它產業的發展。比如安溪的茶文化,德化的陶瓷文化、惠安的石雕文化等等。這些工作在近年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惠安石雕、德化陶瓷、鯉城工藝品、晉江戲劇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在農村,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逐步形成規模,樹立了一鎮一村的文化品牌形象。

打造精品,增強輻射,進一步豐富創新民間傳統文化內涵

豐富多彩的農村民間藝術,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不斷脱穎而出。如何引導好文化的多樣性,泉州從三方面整合、導流民間文化的力量。

一是以精品創作為龍頭,帶動了農村整體文化藝術創作水平的提高。十幾年來,泉州以精品生產為龍頭極大地帶動了農村文化的進步。安溪高甲劇團創作和演出的高甲戲《玉珠串》,榮獲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文化部文華獎,使原本瀕臨衰弱的劇團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不僅救活了一個劇團,凝聚了一支隊伍,培養了大批人才,而且短短兩年多時間,這部戲在農村演出了500多場,農民愛點這齣戲,愛看這齣戲,受歡迎的程度出乎意料。泉州聚合國辦劇團和民辦社團的優勢,每年都有規劃地重點扶持一兩個作品的創作、演出,磨礪了一部部優秀作品,平均每年捧回3個羣星獎,“八五”以來先後有9個劇目15次獲得“五個一工程”、文華獎、“曹禺戲劇文學獎”。由市政府設立的綜合文藝最高獎——“刺桐文藝獎”,在發現後備人才、激勵精品創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以打造文化品牌為契機,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東方第一大港”,歷史上中原文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在此彙集,10餘種宗教在此和平共處,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典型特徵。泉州以積極申報“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蹟”和泉州南音世界文化遺產為契機,加強農村各地重要文物景點的修繕、歷史文化遺存的整理挖掘、民間藝術精粹的提煉,極大促進了農村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三是以文體活動為載體,加強對農村文化隊伍的建設。泉州每年都要組織一兩次國際性、示範性的大型文化活動,國際木偶節、國際南音大會唱、旅遊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等特色文化活動連續舉辦了20多次。這些重點活動,既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之所需,促進了經濟發展,豐富了羣眾文化生活,又給民間文藝團體表演、展示自我和檢驗成果提供了廣泛的活動場所。同時,泉州每年都舉辦以民間為主體的“威遠樓之夏”戲劇節、廣場文化藝術節、中國小生南音演唱比賽, 以及各類戲劇、農村題材文藝會演等,已經堅持了十幾年,培養了一大批基層文化人才。

猜你喜歡以下相關文章:

如何推進城市化進程的調研報告

如何推進城市化進程的調研報告

關於加快小城鎮建設 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調研報告

關於農村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

全縣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