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如何推進城市化進程的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44W

第一篇:如何推進城市化進程的調研報告

如何推進城市化進程的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最近,我們組成調查組,先後到**區各街道辦事處及有關鄉鎮,就社區建設進行了深入調查,共走訪了20個社區居委會。通過調查,我們認為,**市推進城市化進程必須大力加強社區建設,全力構造新型城市社區。

一、社區建設狀況與城市化進程還不相適應

社區,是指城市中居民集中居住生活的地域共同體,是城市的細胞。進行社區建設,就是進行城市基層社會管理。近幾年來隨着**市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張,城市人口急劇增加,社區建設作為經濟體制轉軌的重要承接點,在促進經濟發展,滿足羣眾物質文化需要,優化城市發展環境,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區建設是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前提基礎,社區建設的落後,必將阻礙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近幾年來,我區在社區建設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與日益加快的城市化進程相比較,仍然存在很多不相適應。

1、“單位”的社會職能外移,現有的城區管理體制和功能難以承接。在“低工資、高就業率”的計劃經濟時代,“單位”在整合城市社會,行使城市管理職能上發揮着主體作用,街居組織只是必要的輔助和補充。同時,“單位”承擔了過多的社會和服務職能,起到了“把市民組織起來”的作用,“單位”就是一個小社會,為居民及其家屬提供“從搖籃到墳墓”的各種生活服務,即我們通常所説的繁重的“企業辦社會”、“單位辦社會”負擔,各級政府也直接管理或包辦着許多應由社會去辦或應推向市場的事務。改革開放以後,個私經濟快速發展,國有、集體企業實施“兩個置換”,社會結構不斷分化,城市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變革。近二十年來大批國有、集體企業推行“兩個置換”,**市有5萬多“單位人”喪失了單位依託,完全轉化為“社會人”。城區先後出現了2萬多家行政事業單位之外的不具備“單位”體制特徵的三資企業、個私企業、民辦非企業組織和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等。據調查,我區僅民營企業就吸納了4863人就業。與此同時,“單位”的職能開始向社會轉移,其服務功能、福利功能、保障功能以及政治宣傳功能不斷弱化,居民與“單位”之間的關係正在向純粹的僱傭關係發展。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和改革的深化,單位承擔的社會事務向社會“釋放”、轉移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引發的矛盾將進一步顯露。如各類單位過去對職工所承擔的種種生活福利性服務不斷弱化或取消,而城市家庭的各種生活需求卻與日俱增;房產開發的發展,單位包下來的宿舍區服務必然要退出,而相應的社會化、市場化的物業管理尚未完全建立等等。由於社區居委會仍處於無職、無權、無錢的境地,單位外移、釋放的社會職能,社區還沒有準備好承接的“口袋”和相應的機制,導致了城市社會中大批人員遊離於管理之外,居民需求的各類生活服務得不到實現。

2、對象的擴展,使人口管理和維護穩定的難以到位。城市居委會以前的對象僅僅是少數的沒有單位的家庭婦女和社會閒散人員。90年代以來,我市城市人口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人口中的複雜因素逐漸增多,對社會秩序形成了巨大壓力。一是下崗、失業人員增多。全區現有下崗失業人員41700人,其中**區9000人,鼎城區移交6700人,省、市屬企業移交26000人。此外,城區每年還將新增勞動力5000多人。二是“無歸宿人員”和流動人口不斷增多。據統計,城區個體工商户、私營企業主、進城農民、外地流動人口等不在原來那種單位體制之內的“無歸屬”人員達8.2萬人,占城區總人口的21以上。三是城市貧困人羣增多。目前全區居民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的人口達1.9萬人,占城區居民總數的4.8,相當一部分居民生活十分貧困。而且隨着今後幾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這類人羣仍處於增長的趨勢。在過去的城鄉二元結構和計劃經濟體制下,依靠人員的單位所有制和嚴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就可以把成份比較單純的城鎮人口的社會秩序管理好,現在則面臨着力不從心的局面,城區不穩定因素呈現日益增多的趨勢。

3、城市基層管理任務日益繁重,行政化的社區運行模式難以落實。由於近些年來城區的規模、功能和各種新問題都大大增加,城市管理的量、任務量在成倍增長,而原來的層層負責的行政性、直接性管理方式尚未改變,街道、社區基層組織承擔的上級安排的任務高達130多項,實際上已經無法承擔和落實。據城南街道統計,直接由社區擔負的涉及黨建、社會、經濟三個方面、八大類、54項、130多個。面對繁重的任務,社區居委會一是無職權,“小廟”難以管“大神”。社區內的行政單位、企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户、私營企業等,“由誰管”、“怎麼管”、“哪些問題歸口管”,政府沒有規範性文件,社區居委會想管也管不好、管不了。二是無地位,什麼單位什麼都可往社區“裝”。職能部門佈置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往往一個文件、一個會議或是領導的一個口頭指示,其任務就

交給社區了。僅今年來,社區居委會承擔的各種調查摸底任務就有5次。三是無資金,有些管理無法開展。如離退休人員、企業置換身份的黨員現交由社區管理,但社區既沒有活動場地,又沒有活動經費,對其管理只能是空中樓閣,更談不上信息化、網絡化、規範化、現代化的管理。據調查,我區50個城區居委會,有30多個每年經費“入不敷出”,全區社區每年共計資金缺口達23萬元。四是無精力,社區幹部整天疲於應付。城南方家巷社區居委會主任李立波共包保“flg”修煉人員、戰退軍人、吸毒人員及其它重口對象等10人,均要求“一日三訪、盯死看牢”,僅這項就可以耗去其全部精力。對此,紅衞社區居委會主任張鳳梅深有感觸地説:“我們抓經濟都是‘偷偷摸摸’,主要原因是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抓。”

4、居民生活需求的多樣化,現在的社區服務水平難以滿足。進入小康生活的居民不再滿足於吃飽、穿暖,而要追求豐富多彩的生活和多方面的價值實現。據調查,城區居民對本社區的希望、需求是多方面的,除迫切希望社區提供就業機會外,還涉及到從居住環境到基本設施,從社區經濟到精神文明,從社會秩序到人際關係等等。要滿足居民日益增長和變化的物質和文化需求,社區服務業必須有一個突破性的大發展。而我區當前社區服務總體水平還較為低下,社區服務業投入單一,作為產業發展的運作機制尚未形成。雖然近幾年來,區委、區政府及各有關部門對社區服務業的發展非常重視,把它作為社區建設的重點,但由於有關社區服務的優惠政策相對較少,已出台的有關規定又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實,限制了社會各方面對社區服務業的投入,使城區目前的社區服務業多依靠政府、集體投入,服務項目多而雜,沒有形成品牌和規模,向社會化、產業化、實體化轉變的步伐緩慢。此外,社區服務在社區就業安置、城市生活環境、生活秩序,社區居民公共利益的實現和維護等方面都還沒有尋求到有效的解決途徑。

上述這些問題,集中反映出這樣一個事實:隨着我市城市的發展變化,城市中有關的人和事,已經“溢出”了固有的城市社會的基本結構框架。管理和服務環節上的“真空地帶”和“灰色地帶”越來越多,原來設置的城市基層體制、功能和運行機制,已經嚴重不適應發展變化了的新情況、新問題;政府的負擔日益加重,各種日常性問題已經不能自行有效化解。因此,市委、市政府及區委、區政府應該把系統化的社區建設作為城市的一個事關全局、事關長遠的關鍵和十分緊迫的任務,擺上突出的領導決策位置。

二、日益加快的城市化進程呼喚社區建設的突破和飛躍

根據**市城市發展規劃,近20年內,城區人口要達到100萬,城市的規模將不斷擴大,同時,城市改革將不斷深入,這都將給社區建設帶來巨大壓力,它強烈呼喚着社區建設的加強,強烈呼喚着城市向社區化轉軌。新形勢下的社區建設,要在政府的指導和幫助下,依靠社區的力量,利用社區的資源,強化社區的功能,加強社區管理,發展社區經濟,開展社區服務,優化社區環境,發展社區事業。當前,我區的社區建設經過這幾年的成功積累,實質上已經到了新的突破階段,也是一個質的飛躍階段。這種突破和飛躍主要表現為“四個轉向”:

1、社區建設的內容轉向系統化。我區過去居委會,內容主要限於政府所部署的社會行政管理和範圍還很狹窄的居民自治性事務,近些年社區服務範疇不斷拓寬,已經從一些社會成員的特殊援助服務逐步擴展到相對廣泛的便民利民服務,初步拓展了社區的內容。要適應城市化進程,社區建設的內容還要轉向為更廣泛的系統工程。它應該包括社區經濟建設、社區環境建設、社區文化建設、社區教育建設、社區服務建設和社區安全建設等等。它既包括了傳統的社區行政性、社會性,也包括了體制變化和社會發展帶來的許多新的內容;既包括了由街居組織直接抓的事情,還包括社區中應由社會組織、中介組織、市場主體和居民自己去幹的大量事情。還可以説是現代城市綜合性的“社會生志”在社區這個局部上的集中表現。

2、社區管理與服務對象轉向屬地化。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改革的深入,“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所表現出現的弊端將更為明顯,社區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將進一步增加。單位職工更加弱化對單位的依賴,由“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新興的多種所有制成份的“無主管”企業增多;外來人員、流動人員的比例增加;下崗、失業人員增多;老齡人口增多;貧困人羣等問題增多。這些問題和矛盾的增加,迫切要求徹底打破“條塊分割”的管理狀態,要求社區管理和服務突破原來較為狹窄的範疇,在對象上,不僅面向少數家庭婦女和社會閒散人員,而是面向和生活在城市社區的所有單位和人員,也要求所有居住於社區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強化屬地化與社區制意識,自覺地把自己生活的社區作為參與社區活動,實現自身權益、形成社會整合的重要基地。

3、社區管理行為轉向民主化、互動化。長期以來,我們的街居組織主要是執行上級交辦的行政任務。“上面千條線,下面一針穿”,正所謂“上到國務院、下到社區辦、政府樣樣幹”。在這種格局下,居民成了社區組織完成行政任務的簡單對象,社區組織與居民的社會生活並沒有形成一體,法律上所設定的“自治”實際上難以實現,大多停留在紙上,表現在幾個組織機構的建立上,居民對社區建設的參與多為動員式執行式參與,內容上主要為打掃衞生、為民服務、義務巡邏聯防、捐衣捐被等,因而居民參與激情不高,參與效果也不好。而另一方面社區的各種任務日益繁重和細化,社區組織力量有限,相當多的社會管理是部署多、落實少。如果機制不變,要改變這種狀就要大規模地擴大政府的基層力量和職能,給政府造成新的沉重的負擔,這不符合“小政府、大社會”的發展規律和趨勢,也是超過了政府承受能力的。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將當前行政化的社區體制轉向社區制,把社區組織由現在的政府的“腿”變成社區居民的“頭”,把作為簡單的行政區劃和行政性設置的社區,轉變為具有自我組織性和能動性的“地方性社會”,從而徹底變革其管理和活動的行為方式。

4、社區經濟發展運作轉向市場化。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和彌補社區經費不足的原因,我區部分社區居委會特別是“村改居”社區居委會,仍存在“自辦經濟”的現象。隨着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社區居委會要堅決消除“自辦經濟”的狀況,對所有的集體性質的企業推行“兩個置換”,社區經濟發展完全按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去整體指導,讓社區各類企業都成為獨立經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街道、社區抓經濟建設的精力,應該主要用在為各類經濟實體創造良好環境、搞好社會化服務上。對於社區服務中那些屬於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的項目,也要按照第三產業的發展規律,推向市場,以形成良性的發展機制活力。

三、加強社區建設要全力構造新型城市社區

1、轉變觀念,樹立大社區意識。市、區黨委、政府要提高認識,把強化社區建設和管理作為城市各項基礎的總“抓手”,採取有效措施,把社區建設納入城市的總體規劃和佈局,從管理體制、政策導向、考核辦法等多方面,推動社區重點向社區建設轉移。駐區單位也應該打破傳統的條塊分割的界限,樹立“駐於社區、服務社區、同享資源、共建社區”的意識,自覺地把本單位的發展與管理納入社區建設和管理之中,真正做到我為社區做貢獻、我與社區共發展,既成為社區建設的參與者,又成為社區建設的受益者。區、街、社區各級組織要淡化本位意識,強化大社區觀念,積極主動地密切與所有駐區單位和居民的聯繫,以真誠的服務贏得各類社區成員的理解和支持,跳出過去那種主要對區屬、街屬、居屬單位負責的“小圈子”,切實調動駐區單位和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培育各方面同創共建新型社區的意識和氛圍。

2、改革管理體制,構建新的社區建設組織體系。為了適應社區建設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必須分層次理順體制,強化相關組織建設。區級要建立社區建設指導協調委員會(或社區辦),各類涉及社區建設的條條部門和上級駐城區大單位負責人蔘加。其主要職責是規劃社區建設目標,確定社區建設重大事項,協調社區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以克服條塊分離的弊端,形成社區建設的合力。街道是整個社區建設的重點環節,也要建立相應組織,由街道辦事處牽頭,駐街大單位負責人蔘加,對社區建設和管理實施全面領導,依據法律、法規、規章和市、區政府的授權,對轄區內的社區經濟、社區環境、社區服務、社區治安、社區精神文明建設,行使組織領導、綜合協調、監督檢查的行政管理職能,對地區性、社會性、羣眾性、公益性負全面責任。同時,鑑於目前大量執法行為發生在基層,而執法權力卻在區以上部門的錯位狀況,要探索在街道一級建立綜合執法新機制,即把市政、工商、治安等十多個方面的依法管理,分市政管理、社會發展、社會治安、社區經濟等四、五個方面,建立其社區綜合執法隊伍,按受上級執法部門的業務指導和社區管委會的組織領導,真正對社區建設和管理的各個方面實施有效的依法監管。

3、強化居民自治,建立較為完善的居民參與機制。居民參與是衡量社區建設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是社區建設健康發展的動力源泉,在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居民的廣泛參與是推動社區建設各個具體項目實施的重要保證。美國城市社區沒有政府基層組織或派出機構,實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區居民自由組合,民主選舉產生的社團組織如社區管理協會、社區管理委員會、社區管理服務中心等來行使社區管理職能。美國人稱社區無所不能,完全可以管理好社區。在我國體制下,通過政府幫助和指導,強化居民自治,激發居民廣泛參與,完全可以讓社區居民管理好社區居民自己的事情。建立較為完善的居民參與機制,首先要實現居民利益社區化。進一步將單位的服務功能向社區轉移,特別是政治、福利、保障功能等,強化居民與社區之間的利益關係,使居民在利益關係的基礎上產生參與社區

事務的願望。其次要實現社區自治制度化。制定社區居委會選舉辦法,推行幹部“直選”;制定社區居民代表會議議事規則等,使居民參與社區活動有據可依。不同的社區要依據本社區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套詳細的、操作性強的參與程序,什麼時候議事、什麼時候實施、居民該怎麼辦、居委會要怎樣做,有建議或意見怎樣提等,使居民一看就明白。要推行社務公開,社區決策、實施情況,存在問題等都要向居民公佈,便於居民監督。“條條”部門要繼續向社區下放權力,使社區居委會實實在在的承擔起自治的功能。再次要實現居民參與組織化。要設法提高居民的自我組織能力,使居民之間熟悉起來,增強其社區歸宿感。決策性、監督性參與要充分利用居民代表會議、居民議事會、户代表會議等法定組織;執行性、娛樂性、互助性參與主要通過社區志願者服務隊、法制宣傳隊、秧歌隊等社區內居民自己建立起來的非法定性組織。

4、探索財力體制,建立社區組織財力來源新途徑。目前,各社區居委會經費來源一靠3.8萬元政府拔款,二靠自我創收,三靠駐片單位“化緣”,經費缺口很大。而社區建設的任務越來越繁重,使辦公經費、人員工資和場所建設所需資金必須進一步增加。為此,應該加快探索一種既有利於社區經濟發展,又有利於形成穩定的社區組織的財力來源的新途徑。建議運用財政槓桿下伸的辦法,建立新的社區財力機制。其探索方向是:街居組織逐步退出自辦經濟項目,轉向創造優良社區經濟發展環境,大力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豐富社區税源,把社區的財政收入的“蛋糕”做大。在此基礎上運用財政支付轉移的辦法,來解決社區組織的經費來源,並形成一種良性的基層財力機制。具體可考慮三個方面的政策調整:一是實行税收增量比例返還制度。即以街道為單位,以目前提供的税收和財政下拔的經費為基數,將每年新增加的創税部分按比例返還,從而提高其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和各類社區經濟,搞好協税、護税的積極性。這個辦法主要着眼於搞活增量,因而對市、區級財政也不一定會增加很大壓力。二是實行“條費轉塊”、事權與財權相統一。在加強社區的綜合功能的過程中,應該將過去綠化、環衞、治安等方面條條部門的專項收費,相應撥支街居單位,實行“費隨事轉”。三是實行各類社會募集資金的切塊下撥。即將以社會募集形式形成的來自駐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支持援助公益事業的資金,根據社區的職責向街居組織切塊下撥。

5、發展社區服務,形成產業化發展模式。近年來,我區社區服務已有很大發展,已經建立了網絡、完善了制度、形成了比較規範的社區服務體系,併為整個社區建設和發展積累了經驗。當前,社區服務面臨着新的突破,應該始終把它放在城區的突出位置來抓。要根據社區廣大居民羣眾的意見和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區資源,廣泛開展居民參與的互幫互助的社會公益活動;建立健全社區幫困救濟、敬老養老、便民利民的服務體系;調動城區各部門、各單位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實行服務設施共建、社區資源共享,充分體現其社會化和自治性的特點。社區服務功能要由單一型向綜合型、粗放型向集約型、被動應付型向主動創造型轉變,由無償性、互助性服務向作為第三產業的社區服務業延伸發展,從而使社區服務真正成為拓展全面性社區建設的生長點和拉動力,成為安排就業的重要渠道。要積極調整所有制結構,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大力發展以社區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既提高適應市場的活力,又增強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要以主要精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搞好各方面服務,積極吸引民營、私營、三資企業來社區投資發展,形成“你辦企業我服務,你獲利潤我得税”的新的區域抓經濟的格局。為了形成這種新的機制,應該調整對街道、居委會的考核辦法,淡化對經濟的規模和利潤的考核,強化對財政税收的考核;弱化對經濟指標的考核,強化對社區建設、管理和服務方面的考核。通過考核辦法的改進,形成對社區經濟和整個社區建設的新的合理的激勵機制。

6、完善管理辦法,建立一支靈活高效的社區幹部隊伍。區委、區政府常武發〔1999〕1號文件對居委會幹部的管理曾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但據調查情況來看,大多沒有落實,近幾年來居委會存在“盲目進人”、“關係進人”的現象,給社區造成了較為沉重的負擔。對此,如不引起高度重視,採取強硬措施予以遏止,勢必給社區建設留下隱患。在社區幹部隊伍建設上,一要明確社區幹部的職數,每個社區幹部職數原則上設5—7人。二要建立“動態”的管理辦法,對社區居委會新進人員一律實行聘用合同制,按企業勞動用工管理制度進行管理,不給予固定編制,區財政只按職數拔款給予補貼,人員由街道辦事處按程序依法選聘。社區幹部任職期間參加養老保險,不在任後與居委會依法解勞動合同。三要加強社區幹部培訓,提高社區幹部綜合素質。四要建立居民民主評議社區幹部制度,通過居民的評議,根據居民羣眾的意見,使社區幹部真正“能上能下”。

第二篇:如何推進城市化進程的調研報告

最近,我們組成調查組,先後到**區各街道辦事處及有關鄉鎮,就社區建設進行了深入調查,共走訪了20個社區居委會。通過調查,我們認為,**市推進城市化進程必須大力加強社區建設,全力構造新型城市社區。

一、社區建設狀況與城市化進程還不相適應

社區,是指城市中居民集中居住生活的地域共同體,是城市的細胞。進行社區建設,就是進行城市基層社會管理。近幾年來隨着**市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張,城市人口急劇增加,社區建設作為經濟體制轉軌的重要承接點,在促進經濟發展,滿足羣眾物質文化需要,優化城市發展環境,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區建設是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前提基礎,社區建設的落後,必將阻礙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近幾年來,我區在社區建設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與日益加快的城市化進程相比較,仍然存在很多不相適應。

1、“單位”的社會職能外移,現有的城區管理體制和功能難以承接。在“低工資、高就業率”的計劃經濟時代,“單位”在整合城市社會,行使城市管理職能上發揮着主體作用,街居組織只是必要的輔助和補充。同時,“單位”承擔了過多的社會和服務職能,起到了“把市民組織起來”的作用,“單位”就是一個小社會,為居民及其家屬提供“從搖籃到墳墓”的各種生活服務,即我們通常所説的繁重的“企業辦社會”、“單位辦社會”負擔,各級政府也直接管理或包辦着許多應由社會去辦或應推向市場的事務。改革開放以後,個私經濟快速發展,國有、集體企業實施“兩個置換”,社會結構不斷分化,城市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變革。近二十年來大批國有、集體企業推行“兩個置換”,**市有5萬多“單位人”喪失了單位依託,完全轉化為“社會人”。城區先後出現了2萬多家行政事業單位之外的不具備“單位”體制特徵的三資企業、個私企業、民辦非企業組織和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等。據調查,我區僅民營企業就吸納了4863人就業。與此同時,“單位”的職能開始向社會轉移,其服務功能、福利功能、保障功能以及政治宣傳功能不斷弱化,居民與“單位”之間的關係正在向純粹的僱傭關係發展。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和改革的深化,單位承擔的社會事務向社會“釋放”、轉移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引發的矛盾將進一步顯露。如各類單位過去對職工所承擔的種種生活福利性服務不斷弱化或取消,而城市家庭的各種生活需求卻與日俱增;房產開發的發展,單位包下來的宿舍區服務必然要退出,而相應的社會化、市場化的物業管理尚未完全建立等等。由於社區居委會仍處於無職、無權、無錢的境地,單位外移、釋放的社會職能,社區還沒有準備好承接的“口袋”和相應的機制,導致了城市社會中大批人員遊離於管理之外,居民需求的各類生活服務得不到實現。

2、工作對象的擴展,使人口管理和維護穩定的工作難以到位。城市居委會以前的工作對象僅僅是少數的沒有單位的家庭婦女和社會閒散人員。90年代以來,我市城市人口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人口中的複雜因素逐漸增多,對社會秩序形成了巨大壓力。一是下崗、失業人員增多。全區現有下崗失業人員41700人,其中**區9000人,鼎城區移交6700人,省、市屬企業移交26000人。此外,城區每年還將新增勞動力5000多人。二是“無歸宿人員”和流動人口不斷增多。據統計,城區個體工商户、私營企業主、進城農民、外地流動人口等不在原來那種單位體制之內的“無歸屬”人員達8.2萬人,占城區總人口的21以上。三是城市貧困人羣增多。目前全區居民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的人口達1.9萬人,占城區居民總數的4.8,相當一部分居民生活十分貧困。而且隨着今後幾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這類人羣仍處於增長的趨勢。在過去的城鄉二元結構和計劃經濟體制下,依靠人員的單位所有制和嚴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就可以把成份比較單純的城鎮人口的社會秩序管理好,現在則面臨着力不從心的局面,城區不穩定因素呈現日益增多的趨勢。

3、城市基層管理任務日益繁重,行政化的社區運行模式難以落實。由於近些年來城區的規模、功能和各種新問題都大大增加,城市管理的工作量、任務量在成倍增長,而原來的層層負責的行政性、直接性管理方式尚未改變,街道、社區基層組織承擔的上級安排的任務高達130多項,實際上已經無法承擔和落實。據城南街道統計,直接由社區擔負的工作涉及黨建工作、社會工作、經濟工作三個方面、八大類、54項、130多個。面對繁重的工作任務,社區居委會一是無職權,“小廟”難以管“大神”。社區內的行政單位、企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户、私營企業等,“由誰管”、“怎麼管”、“哪些問題歸口管”,政府沒有規範性文件,社區居委會想管也管不好、管不了。二是無地位,什麼單位什麼工作都可往社區“裝”。職能部門佈置工作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往往一個文件、一個會議或是領導的一個口頭指示,其任務就

第三篇:如何加快推進鄉城市化進程

如何加快推進黑莊户鄉城市化進程

我是09年剛畢業的大學生,來到農村基層工作也有四個多月了,感想頗多。大學是我們學習理論、學習知識、學習做人的教育基地。在學校,我們可以充分吸收營養,通過消化進行融會貫通,轉化成熱量。畢業之後進入社會,走向工作崗位,那麼就需要我們將轉化成的熱量散發出來,運用到社會工作中。

初入社會,在我看來基層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共性,基層的重點是能不能把黨政府的政策、號召落實好,基層領導是黨政策、號召落實到基層的橋樑,通過基層領導的組織工作與協調部署,將各項政策落到實處,工作開展得井然有序,這便能體現出基層領導的組織能力與重要性。對於農村來説,又有其特殊性。面對農民法律意識淡薄、文化水平不高、各村村情不一、家族觀念濃郁、是非觀念差、處理事務向人不向理的問題,村領導必須講究工作的方式方法,面對發生的問題靈活機動、處事不慌,工作要服務到位,時刻警惕自己要以預防為主,對於動一點會觸及動全身的工作,那麼就要考慮是否該動,若必動不可的工作,就要換角度、換方式地將工作開展下去,在工作開展之前就要把可能發生的問題及處理方式想到位,這就需要村基層領導具備綜合能力,能夠有條不紊地將基層工作順利開展下去,既符合上級領導的

要求,又順應民意、讓農民感受到政府對他們的重視。

黑莊户鄉位於朝陽區東南角,地處偏僻,土地資源十分雄厚,是朝陽與通州的交界處,現有的任務就是儘快推進城鄉一體化,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環境。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存在着諸多薄弱環節。首先是基礎設施的完善。一個基礎設施完善的村落,村民的生活環境必然會變得整潔優美,生活質量也隨着生活環境的改變而提高。其次是郵政、銀行、大型超市等服務行業的設立。滿足人們不出鄉便可以辦理各項事務的要求,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最後是社區化管理不規範。現在違章建築過多,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劃來制止違章建築的出現。

對於以上的問題,我們應從設施建設方面、就業方面、社會保障方面進一步加強,現在政府下發土地流轉政策,那麼流轉上來的土地應以政府經營管理、集體受益的方法,將土地經營後所得的利潤反哺農民,讓農民感受到集體經濟帶來的好處。同時,我們也可以開展設施農業,例如搭建温室大棚,種植反季節水果蔬菜,不但可以解決富裕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也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還可以開展觀光旅遊產業,找準定位,將我鄉的特色產業推出黑莊户鄉、推出朝陽、推出北京,發展出有我鄉特色的產業結構,不僅帶動了我鄉的經濟收入,同時也推動了我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進程。除了發展產業結構,村民居住的社區化

管理也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將散居的村民通過一種新的管理模式進行統一管理,實現系統化管理,做到隨查隨出結果,村民信息齊全。時刻注意勞動力的就業情況,土地流轉以後,農村會出現更多的剩餘勞動力,這時,我們要開展各類崗位職業的培訓,把他們培育為市場的主體,讓勞動力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再培訓過程中,不但學到了一技之長,而且也在學習中提升了個人素質。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通過政策的出台,建立了農民的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等社會保障體系,這些保障與失地農民今後的生活保障息息相關,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這是一項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基礎工作。

第四篇: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幾點思考

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幾點思考

何光華

發佈時間:2014-12-28

城市,是人類文明和發展的結晶,是國家或地區發展的中心。隨着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目前我國城市化已進入加速發展期。城市化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城市現代化已成為城市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經濟社會欠發達的西部廣西桂北中心城市桂林,如何在西部大開發中加快現代化建設,發揮中心城市的龍頭帶動作用:如何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加速城市化進程,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是擺在城市政府面前一項全新而重大的任務。

一、現代城市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城市建設是一個龐大、多功能、綜合性的系統工程,並且投入多週期長、公益性強,事關國計民生和長遠發展,一旦建成就會產生深遠影響。因此,科學進行城市定位,明確城市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對整個城市乃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審視21世紀城市發展態勢,縱觀國內外先進城市發展軌跡,現代城市發展的總體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經濟上的高效益。經濟是城市發展的基礎,是城市繁榮的根本動力,沒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就談不上建設現代化城市。我們西部地區大多數城市普遍存在城市化進程滯後、工業發展比較緩慢、城市功能的各種效應沒有得到完全釋放,因此,要謀求城市的發展、繁榮和進步,必須遵循城市發展的共同規律,加快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積極探索和尋求城市發展新的增長點,增創新優勢,開闢新途徑,搶佔新高地,保持經濟上的高效益,實現經濟上的快增長,不斷壯大經濟實力,這樣才能促進城市的快速和可持續發展。

(二)基礎設施上的高效能。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在城市發展中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可以説,一個城市的基礎設施水平,集中體現了社會進步程度,是城市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和標誌。因此,現代城市基礎設施必須有便捷通達的內外交通,高效優質的通訊服務、充足的水電供給、良好的廢污處理和可靠的防災系統。只有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才能使城市發展得更好、更快。

(三)環境上的高質量。城市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主要指自然環境、人工環境與社會環境。自然環境要

求有周全的環衞設施和優美的園林綠化,無污染、無公害,保持生態的平衡和良性循環;人工環境則要求城市建築的藝術化、民族化、宜人化和個性化,並能充分體現時代感,做到建築空間豐富多彩、建築風格和諧統一、建築設計高雅大方;社會環境則表現為穩定安全的社會秩序、健康的社會心理、進步的社會輿論和文明的社會風氣;市民對城市有較大的認同感、信任感和歸屬感。軟環境概括地説,就是人為環境,是提高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條件。因此,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要不斷深化城市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通過體制創新、政策創新,為城市現代化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和發展氛圍。

(四)文化上的高品味。城市是文明的中心,是先進文化的載體。建設富有時代特徵、地域特點的城市文化,是現代化城市發展的方向,也是當今國內外城市建設與管理的成功實踐。因此,在推進城市現代化進程中,應注重文化建設,靠文化打造城市品牌,靠文化提升城市品位,靠文化塑造城市形象。總之以文化氛圍凝聚人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以文化產業促進城市經濟增長,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影響力。

(五)人口上的高素質。市場競爭要靠品牌,城市之間競爭也要靠品牌。嚴格講,城市品牌就是城市形象。城市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於市民的整體素質,因為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是城市發展的前提,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保證;而人的發展又是推動城市前進的不竭動力。如果一個城市人口素質高,不僅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擴大城市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而且可以產生巨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投資環境,從而加快城市現代化發展。

(六)管理上的高水平。就是要按照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和市場化、社會化、人性化的原則,建立一整套促進城市發展的、先進科學的管理手段和靈活高效的管理機制,從城市發展的需要出發,不斷創新管理理念、管理體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城市長效管理的新機制、新體制,使城市管理在法制化、規範化、信息化的軌道上高效運轉。

二、加快城市化發展的主要途徑

在加快城市化進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國城市化戰略的實質和發展方向,結合城市實際和特點,大膽探索,勇於實踐,這樣,才能走出一條既符合國情市情、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就西部城市而言,城市化發展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倍努力,整體推進。

(一)推進城市化,必須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路子。在城市化發展思路上,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是中國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現實選擇。在城市化發展上,一方面要按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要求,依託中心城市發展城市圈、城市帶,通過區域內城市整合,強化城市間功能互補和深度合作,在更大範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同時,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發揮中心城市凝聚經濟的功能,確立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發展模式,以此帶動周

邊地區的整體發展,從而提升區域的綜合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小城鎮建設。一是以現有的縣城和有條件的建制鎮為基礎,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奠定小城鎮的發展方向;二是大力發展特色經濟,不斷增強經濟實力,形成小城鎮發展的產業基礎;三是進一步消除不利於小城鎮發展的體制障礙,促進生產要素向小城鎮集聚,加速農村城市進程。

桂林市、縣(區)、鄉(鎮)在“十一五”規劃中都提出了,發展小城鎮,要立足現有基礎,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提高規劃和管理水平。當前,要以建設生態旅遊文化城市目標,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鄉村集鎮化、集鎮城市化、城市現代化、城鄉一體化步伐。如興安縣提出力爭在“十一五”末,城鎮化水平達到40%,並按照“一中心,四重點,軸向帶動”(即以興安縣城區為中心,溶江、界首、華江、高尚四鎮為重點,以桂黃公路沿線為軸線,西片、東片兩條次軸線,實施軸向帶動)的空間格局,抓好小城鎮建設。靈川縣《規劃》要求,到 2014年,全縣城鎮化水平達40%,縣城達到小城市規模,初步形成層次分明、佈局合理、特色鮮明、綜合實力明顯增長、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陽朔縣白沙鎮是桂北最大的水果批發集散地,資源和區位優勢明顯,是陽朔經濟的次中心鎮,縣政府《規劃》提出要重點抓好白沙農產品市場二期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遇龍河景區等旅遊景點的開發。而興坪鎮則要充分發揮旅遊資源和礦產資源優勢,重點抓好興坪古鎮保護整治和興坪景區開發,進一步把興坪建設成為以山水、古鎮、休閒為特色的旅遊小鎮。灌陽縣《規劃》強調一定要按照“合理佈局,突出重點,培育產業,凸顯特點”的原則,突出具有桂北民居特點建築格調,建設特色小城鎮。荔浦縣《規劃》明確要以促進城市繁榮、經濟發展為目的,立足本地特點,結合供電、防洪、對外交通、給排水、環衞設施、園林綠化、消防、城區道路交通、環境保護、土地、旅遊等規劃,合理佈局,擴大縣城區規模,當務之急是對縣城區公園、景區及主幹道園林綠化佈局好,做到城區綠化一園一景、一路一色、一街一樹,形成環境優美的沿街綠化長廊,完善主街道夜景燈光美化亮化工程,形成街道與夜景燈光的有機結合,儘快把縣城建成集人居、旅遊、商貿、食品、紙業、飲食、衣架、醫藥、包裝、印刷、小五金及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桂林南部副中心城市。同時,市、縣(區)、鄉(鎮)要積極探索各種有效途徑,認真解決好農民就業問題,使農民真正融人城市社會。

(二)推進城市化,必須按現代城市發展的目標和要求提高質量。城市化不僅僅是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而且是農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統一,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綜合體現。提高城市化質量,就是要按照現代城市的發展要求推進城市化。首先,要完善城市功能。依據城市的比較優勢科學定位,合理進行城市規劃和產業佈局,找準增強綜合競爭能力的產業依託,營造提高服務功能的載體,建設富有活力的特色城市;其次,要不斷完善城市經濟職能。堅持產業立市,把經濟結構調整和市場化建設作為推動城市發展的着力點,加強產業和生產要素的聚集能力,使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真正成為城市的主導產業,以增創城市發展的新優勢;第三,要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按照城市規模和功能,切實加強城市供排水、交通、能源、信息、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大對產業和人口的承載能力和集聚空間;第四,要建設高水平的科

技、文教、衞生設施,為市民和投資者創造優越的居住和創業環境;第五,要按照現代城市的發展要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科學決策能力,為城市化發展創造良好的軟環境。

(三)推進城市化,必須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源,以工業化促進城市化。城市化與工業化、現代化是三位一體的文明演變過程。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源;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空間表現形式和載體,是工業化的必然產物;而現代化是工業化、城市化的結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城市要成為區域經濟的增長極,必須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把工業化作為城市化的基礎,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主要途徑:一是通過開發經濟園區的形式,把吸引外資同自主開發結合起來,大力培育和發展高新產業,使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城市產業體系的主導產業。二是通過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傳業,把特色產業、優勢企業做大做強,形成新型工業化的支撐體系。三是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中小企業,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用現代化裝備勞動密集型產業,以技術密集加勞動密集方式推進工業化,形成城市產業結構升級的基礎。四是以工業化為依託建立城鎮體系,通過經濟結構調整,發展城市分工,不斷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共同富裕。五是建立“數字城市”,通過城市信息化建設,把工業化和信息化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加速培育新的增長點,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

(四)推進城市化,必須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的(請關注:)最終目標是要極大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使居民更好地享受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一要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主的原則,從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出發,既要考慮經濟因素,更要考慮人的因素,把改善居民生活和工作環境作為城市政府的重要職能抓緊抓好。二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城市化,必然帶來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的深刻變化。因此,城市與經濟發展必須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重,把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城市政府的長期任務落到實處。三要積極採用先進技術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切實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同時,通過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加快退耕還林步伐,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四要把規劃和構建生態城市作為現代城市發展的奮鬥目標,要像恭城縣那樣,通過建設生態市、縣 (區)、鄉(鎮),實現由傳統的環境保護向積極的生態建設的戰略性轉變,促進城市、縣(區)、鄉(鎮)的發展和升級。

(五)推進城市化,必須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用市場化推動城市化。在計劃經濟時期,城市建設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沒有形成良性的投融資機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欠帳很多,造成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建設投入主要靠經營城市這隻“魔杖”。高效益經營城市是城市政府的最大作為,也是城市發展壯大的動力和源泉。因此,在城市化進程中,必須將政府引導與市場推動結合起來,把市場機制作為推進城市化的基本準則。一要樹立經

營城市的理念,用經營理念規劃城市,運用市場機制實現城市資產的優化增值。二要把經營城市作為政府的最大任務,積極推動城市建設市場化、城市資源資本化、城市經營公司化、資金籌措多元化、政府調控規範化的運作模式,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經營城市的新路子,促進城市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三要加快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過程,進一步放寬民間資本投向領域,鼓勵外資、社會和民間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及公用事業發展,不斷完善土地和城市資產經營機制,積極推行公用設施經營權轉讓,最大限度地盤活城市存量資產。四要努力消除影響城市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性障礙,進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土地使用制度、企業產權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通過體制創新、政策創新、機制創新,加快城市化進程。

(六)推進城市化,必須加強城市管理,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取決於城市的決策者——城市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城市管理,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按照“政府調控,主體多元,有序競爭”的原則,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城市管理運行機制。一要不斷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通過建立精幹合理的管理體制、靈活高效的管理機制、健全統一的管理法規、快速準確的管理信息和先進科學的管理手段,促進城市管理的科學化、市場化、法制化和規範化。二要不斷完善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和專家諮詢制度,建立和鞏固決策的論證和責任制,防止城市建設的主觀性和盲目性。三要制定完善城市管理的地方法規,切實做到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城市管理的長效機制。同時,進一步加強執法隊伍建設,維護執法的嚴肅性。建立市民監督機制,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社會氛圍。四要加強城市綜合管理和公共服務,全面改善城市環境,包括加強市容市貌管理,塑造良好形象;搞好公共事業服務,創造便民宜人的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加強生態管理,提高城市環境質量等等。五要注重營造先進的城市文化,以文化品味塑造城市形象。在城市化進程中,必須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完善城市文化設施,發展城市文化產業;靠文化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位;以文化氛圍凝聚人心、民心,提高市民的整體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桂林發展研究》2014年第4期

第五篇:推進我國城市化進程

推進我國城市化進程

在經濟轉型時期,我國城市化從本質上講就是要消滅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不合理的

大力發展城市產業,為進城農民提供良好的就業機遇。現階段城鎮人口在城鎮生存的最基本依據就是具備謀生的手段,能生活下去,能成為這個城市的組織細胞。因此大力發展城鎮產業,增強城市對勞動力要素的吸納能力,是人口城鎮化的前提和基礎。一是加快發展城市第三產業,大力挖掘第三產業的就業潛力。第三產業中不少行業,如商業零售、交通運輸、旅遊、信息諮詢、物業管理等,都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可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社區和個人服務業的發展,是第三產業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其吸收勞動力較多,而且大部分工作崗位吸納的就業人員無需經過特殊的再就業培訓,就業門檻低,資金投入少,應該大力發展。二是發展勞動密集型城市工業。隨着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解決城市失業問題、人口城鎮化問題、其他外來人口的吸引問題成為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問題,既需要城鎮規模的適度擴張,也需要科學、適宜的產業配置來吸引人、留住人。當前,在城鎮化進程中,需要優化產業結構,重視和增加勞動密集型城市產業的配置。在產業定位上、在產業技術上不一定都要追求最高,而應該是最合適的。首先要立足現實,可以選擇技術要求不太高、便於製造或模仿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選擇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不太高便於從農村獲得剩餘勞動力的產業;選擇啟動資金不多且週轉能夠比較快的產業;選擇比較容易進入市場能夠較快獲得廣闊市場空間的產業。三是放寬就業管制,創造更為寬鬆的就業環境。目前,對進城農民而言,城市就業管理表現出政策不寬容、管理不寬鬆、服務不到位的特點。因此,要放寬對農民進城就業的管制,創造更為寬鬆的就業環境:向進城農民提供就業指導、就業服務、政策諮詢、基本社會保險參保登記、社會保險申報及保險費繳納等活動。提供免費培訓機會,把進城農民納入勞動保障部門的“陽光工程”和“再就業工程”的覆蓋範圍,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對進城農民就業給予相關税費減免,降低農民的就業成本。

完善城市公共產品供給,增強農民的幸福指數,提升農民進城預期。一是分類制定農民進入城鎮居住優惠政策,促進農民定居城鎮。制定出台促進農民進入城鎮居住的政策,為進入城鎮農民提供必要的居住條件。首先制定進城農民購房税收優惠政策。對具有在城鎮購房願望和條件的農民初次購房時,應免收或減半徵收相關税費,發生再轉讓時再補交,降低農民進入城鎮居住的直接“門檻”。其次向進城農民提供經濟適用房或限價商品房。專門針對進城農民,通過設置土地出讓條件、設計規劃條件,引導房地產開發商開發“限房價”、“限户型”、“限購買對象”的限價商品房。對自願放棄農村房屋和宅基地的農民,給予經濟適用房的優惠政策,減少進入城鎮農民的購房成本。第三是為進入城鎮農民提供廉租房或週轉房。對收入較差、無力購買城鎮房屋的農民,統一修建廉租房或週轉房。二是實施居住地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對所有進城農民,只要進入城鎮就業、居住,就享有同當地居民一致的社會保障制度。如統一的失業保障制度、城市居民低保制度、再教育制度、城鎮醫療保險制度等公共保障制度,增強進城農民的心理融入感。對在城鎮工作相對穩定、有固定住所的進城農民,允許其參加城鎮的各種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享受城鎮居民同等的保險待遇。對流動性大、從事短期工作的進城農民,可以通過設立進城就業農民醫療互助基金等醫療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完善進城農民的醫療保障體系。三是改革城市教育體制。首先是避免城市資源畸形化,努力實現城鎮內部教育資源的平等化,避免基礎教育擇校現象的產生。其次是教育部門要給予優惠政策,能減免的減免,能少收的少收,排除一切讓農民工犯愁的不合理收費,為農民工子女創造一個温馨而又寬鬆的學習環境。

二、堅持規劃引導,打造特色提升品位

城市規劃是引導城市化健康發展的依據。加快推進城市化,必須以規劃為先導,更新規劃理念,優化區域人居、產業、生態、基礎設施等佈局,完善規劃編制,以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的規劃引領城市化進程。我們應把握好五點:一是引入競爭機制。全面實施規劃招投標,多方選擇,好中選優,使規劃方案質量更好,科學性更強。二是突出個性特色。小區規劃要彰顯自然、人文、歷史特點,超前設計並富有客

家特色,形成一條街道一個特色,一個小區一道景觀。單體建築設計要注重個性特色,反映時代特徵,避免千城一個佈局,千樓一個樣板。三是注重空間佈局。科學處理容積率和建築密度關係,儘量擴大綠地面積,特別是公共綠地面積和地面空間,努力為居民提供一個寬敞、舒適、綠色、環保的生活環境。四是重視風格色彩。突出抓好城市建築風格和色彩規劃,加強城市建築風格和色彩控制,形成富有客家特色的城市風貌。五是加強規劃管理。充分發揮規劃的統領與管控作用,切實提高規劃效能,規範規劃公示和社會監督,建立健全規劃公示制度,推行陽光規劃,大力推行規劃批前公示、批後公佈、公開查閲和聽證制度,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和規劃公示欄向社會公佈規劃,主動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三、堅持產業支撐,增強城市發展後勁

產業發展是推進城市化的根本動力。加快推進城市化,以城市化促進工業化、市場化、信息化,不斷提升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帶動資本、人口、信息、資源等生產要素聚集,為城市發展提供產業支撐。一是強化工業支撐。圍繞建設海西重要的有色金屬材料製造業基地,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持續擴張工業經濟總量。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以引進先進技術,製造先進產品、打造先進基地為目標,組建專業團隊,做好產業規劃,着眼國內先進技術,高起點嫁接,分年度實施。同時要積極對接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加快培育生物質能、生物醫藥、光電、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改造提升紡織、食品、林產化工等傳統產業,推進膨化食品生產、金山紡織及服裝生產等項目建設,提升質量效益。加快工業平台建設。創新工業園區投資運作機制,推進一區多園,加快華僑經濟開發區(二期)城南工業園、城北工業園、蓮塘食品加工園、生態工業園等平台建設,增強園區聚集能力。

二是強化市場支撐。圍繞建設海西拓展腹地的重要物流集散地,按照“建大市場、做大邊貿、促大流通”的要求,加快建設在海峽西岸有影響力專業市場,着力發揮專業市場帶動企業產品銷售和產業升級的重要載體作用,加快推進醫藥物流配送、快速消費品配送和閩贛糧油批發、水果批發、汽車城等一批專業市場建設,以市場集聚帶動產業集聚,實現產業與市場的良性互動。積極引進新華都、蘇寧電器等知名商貿企業入駐市場,加快形成輻射周邊的建材、傢俱服裝等商品集散地,提升商貿流通業的現代化水平。拓展消費性服務業,支持各類品牌專營、代理等流通企業加快發展,積極發展信息服務業,鼓勵發展科技服務、法律諮詢等服務業,壯大物業管理、家政服務等社區服務業,擴大汽車、文化、健康等熱點消費。

三是強化旅遊支撐。圍繞建設海西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發揮利用好客家、地質、紅色、生態優勢,打響特色旅遊品牌。挖掘弘揚客家始祖文化,加快推進海西客家始祖文化園、世界客屬文化交流中心、客家文化美食城、世界客家博物館等項目建設,紮實推進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申報工作,不斷加強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加快推進蛟龍溪漂流、天鵝洞國家地質公園旅遊基礎設施和紅色旅遊景區景點的規劃建設,積極開展天鵝洞羣風景區與客家祖地國家4a旅遊區、客家祖地國家森林公園申報工作。完善旅遊配套設施,策劃建設四星級以上酒店,提升接待水平。加大旅遊宣傳推介,加強區域協作,製作旅遊宣傳片投入央視等主流媒體,積極拓展旅遊市場。

四、堅持強力推進,不斷完善城市功能

公共設施是城市居民必需的公共產品。加快城市化,必須注重運作,突破徵地、拆遷、資金難題,大手筆、大氣魄拓展城市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斷完善城市配套功能。

一是加快城市路網建設。堅持道路先行,按照“着眼長遠、適度超前、優化結構、配套完善”的原則,以建設永寧高速公路和改造205省道為契機,高起點、高速度、高質量地組織實施城市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並形成“三縱兩橫”城市主幹路骨架和次幹路支路路網,並完善配套工程,拉大城市框架。同時注意停車場和人車分流工程建設,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

二是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加快完善城市供水、供電、通信、污水、垃圾處理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市政功能。啟動行政中心搬遷工程,加強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社會功能。同時,按照城市戰略和城市定位,策劃一批基礎性、功能性、帶動性、生態性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制定城建項目開發庫,保證城市建設持續健康發展。

三是促進房地產業發展。按照“統一規劃,連片開發,集中改建,配套建設”的思路,科學編制房地產開發和土地供應規劃,制定房地產開發和土地供應計劃,運用市場調控手段優化土地供應辦法,合理確定

房地產開發規模和土地供應數量,建立和完善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多層次的住房供應體系,保障高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需求,引導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和商業銀行等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促進房地產交易市場健康發展。加快新區商品房、工業園區公寓、翠華山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依託發展房地產業聚人氣,培育消費需求,擴大市場規模,加快城市化進程。

五、堅持以人為本,打造城市文明形象

加快推進城市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市民素質,增強主人翁意識,並創新管理機制,以城市管理促城市形象。

一是以提高素質促進城市文明。城市管理似在管城、實在管人。人的素質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城市的品位,關係着城市的形象。因此,要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把“管人為本”作為一條主線貫穿於城市管理始終,加大引導力度,廣泛開展“講文明話、做文明事、當文明人”為重點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不斷增強市民的城市意識、交通意識、文明意識和衞生意識。

二是以健全機制規範城市文明。一方面創新和完善城管機制,按照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屬地管理原則,把公益性、羣眾性、社會性的職能下放給社區,增強鄉鎮、居委會的功能和責任,建立“兩級政府、三級管理”的城市管理體制,組建綜合執法局,加大執法的力度,把城市管理納入法制化、制度化軌道。另一方面要制定市民行為規範、市民文明公約,以制度規範市民行為。

三是以專項整治提升城市文明。堅持經常化與專項整治相結合,以“治髒”為重點,集中搞好城區環境衞生整治,落實各商業門店四包責任制,建立環境衞生定期檢查通報制度。以“治亂”為重點,嚴格加強各類攤點、廣告、建築物管理,全面清理各類流動攤點、店外店、佔道經營,清理亂貼亂畫和小廣告。以“治差”為重點,規範城區交通秩序,劃定停放區域,實施規範管理,維護良好的交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