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記念劉和珍君精品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08W

記念劉和珍君精品教案【多篇】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紀念劉和珍君》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理解課文精當凝練的用詞和深藴在詞語中的沉重感情,明確文章主旨。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理解造成主人公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教學

重點 把握祥林嫂這一悲劇人物所揭示的深刻社會主題。

教學

難點 領悟魯迅先生冷峻的敍述之中所藴涵的強烈的愛憎之情。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教師手記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學生可能行為預見及對策等)

巧問激趣 循詞探旨

【教學理念】

《祝福》是中學語文教材的一篇傳統課文。這篇作品所述故事時空跨度大,情節轉換曲折,語言內涵豐富,感情飽滿深沉。許多老師都認為《祝福》不好教。如何才能讓教學流程更順暢,教學效果更令人滿意呢?經過對課文的反覆閲讀與思考,可以文中那些描述祥林嫂悲慘命運的關鍵動詞為教學切入點,設置疑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深入鑽研文本,並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合作探究,討論答問,理解課文精當凝練的用詞和深藴在詞語中的沉重感情,明確文章主旨,得到應有收穫。

“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面和形式的。”本文的教學正是基於這一認識,從設置切合文章關鍵的問題入手,讓關乎文章精要之點的問題推動學生閲讀、思考、合作與探究。

【課前預習】

學生預習,掌握本文情節結構,理清課文基本思路。並通過評點的方式詳讀課文,思考:課文中有哪些動詞形象地凸顯出祥林嫂的坎坷經歷與悲慘遭遇?試找出並作簡要分析。

一、導入新課:

古人非常注重煉字。“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等,都道出了古人對煉字的重視,而煉字也是大學聯考詩歌鑑賞考查的重點之一。

不僅是詩歌要“煉字”,小説也是如此,魯迅先生的小説更是如此。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祝福》中動詞對展現人物、突出主題的作用——

二、循詞探旨

㈠速讀課文,思考並回答:課文中有哪些動詞形象地凸顯出祥林嫂的坎坷經歷與悲慘遭遇?試找出並作簡要分析。

㈡交流探討

⒈拄

形象地寫出了祥林嫂從肉體到精神備受摧殘的事實。祥林嫂的年紀並不大,可是因為受到的打擊太多,她未老先衰了,以至於才“四十上下”年紀走路卻要拄着竹竿。

⒉討

寫出她的生活十分困窘,她要以討飯為生了。

追問:文章説“我就站住,豫備她來討錢”,可事實上她並沒有來“討”啊,她只是來問“我”一些關於“魂靈”、“地獄”的事,怎麼解釋你所選定的這個“討”字?

明確:祥林嫂最後還是以“討”為生的。儘管當時她沒有向“我”討飯討錢,但我們從“她一手提着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可以知道這一點。文章的倒數第二段也明確地説她後來成了乞丐。因此,用“討”來概括她人生的最後時光是恰當的。

⒊做

“做工”的“做”。這一詞反映出祥林嫂一生中很多時候是靠為別人做工而謀生活的。

師:“做”字的確能反映出祥林嫂人生的一些特點。我們再仔細讀課文,看還有沒有比“做”更能説明祥林嫂需仰仗別人而活的詞呢?

⒋求

衞老婆子對魯四老爺魯四嬸説“她來求我薦地方”。祥林嫂有力氣,又勤勞,卻生活無門,還要求人介紹做工,可見其命運之慘。

師:“求”這個詞確實很能説明祥林嫂的生存狀態。她兩次來魯鎮做工,都是“求”人引薦,“求”人收納。她要廉價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有時還不可得,多麼可悲!同學們再認真讀課文,看還有沒有能反映祥林嫂命運的動詞?

⒌抓

她婆婆帶人來抓她回去的“抓”。這個詞説明她沒有人身自由。

⒍劫

追問:“抓”字充分説明祥林嫂是受婆婆控制,沒有人身自由的。仔細讀課文,看還有哪個詞與“抓”字暗相照應,有同樣的表現力?

明確:“你自己薦她來,又合夥劫她去”的“劫”字比“抓”字更有表現力,“劫”字更表現出一種暴力傾向。

提問:“劫”字同樣説明祥林嫂對其婆婆的淫威是無力反抗的。大家想想,“抓”和“劫”這兩個詞用詞的角度有什麼不同?文章中還有哪些詞表現出“抓”和“劫”的意思?

明確:“抓”這個詞是從祥林嫂的婆婆對“出逃”的祥林嫂而言的,而“劫”這個詞則是魯四嬸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祥林嫂的婆婆等來“抓”祥林嫂,他們在魯老四爺魯四嬸等不知情的情況下,用武力“抓”回祥林嫂,當然是“劫”了。

“跳”“抱”“拖”“堵”“捆”等幾個詞十分生動鮮明地表現出“抓”和“劫”的意思。“跳”説明船中的人出來得快速迅猛,“抱”“拖”“堵”“捆”等詞説明他們的行動是帶有暴力性的,他們不容祥林嫂有任何其他的選擇甚至辯解,這正是“劫”。

⒎逃、許、嫁

提問:祥林嫂的婆婆為什麼要動用武力來“抓”她、“劫”她呢?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出祥林嫂怎樣的社會地位?

明確:因為她是“逃”出來的,她婆婆早已把她“許”給別人,急着要“嫁”她出去。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出祥林嫂社會地位極為低下,她完全沒有人身自由。

提問:兩位同學的發言很有道理。那祥林嫂為什麼要“逃”出來呢?我們能否根據課文作些推斷?

明確:得祥林嫂逃出來的原因主要是她在家沒有人身自由。從上文的敍述可知她的婆婆很嚴厲,那對她也一定很刻薄。

提問:同學們説的都有理有據,這種發言方式非常好。現在要請大家思考的問題是:祥林嫂的婆婆要“嫁”她是關心她的個人生活嗎?

明確:不是。她的婆婆要“嫁”她完全是為了錢,是為了用“嫁”她的錢來給小兒子娶媳婦。

追問:這種“嫁”實際上與“賣”差不多。這就足見祥林嫂在那個家是沒有地位的,她在那個家不過是一件工具,一份私有財產。大家再找找,課文中還有能反映祥林嫂命運的動詞嗎?

⒏鬧

她婆婆要把她嫁給賀老六,她“不依”,“鬧得很出格”,這説明她對這樁婚事是不滿意的。

⒐撞

提問:我想問,祥林嫂“撞”在香案角上是不小心還是故意的?

⊙生讀課文後言。

⊙生可能的答案:她逃出來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她的婆婆原來就要把她嫁出去換錢為小兒子娶媳婦。我們從她逃到魯鎮仍被抓回嫁出去可以推想出來。或者從“她從河邊淘米回來,忽而失了色,説剛才遠遠的看見一個男人在對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也可看出祥林嫂很怕她的那個“家”,這應該是她“逃”的一個原因。

⊙此問題有一定難度,可進行引導。

引導:試體味“他們一不小心,一鬆手……她就一頭撞在香案角上”和“他們一不小心,一鬆手……她就一頭撞到了香案角上”所表達的意義有沒有什麼不同?

明確:“她就一頭撞在香案角上”説明祥林嫂的被撞是自己故意的,而“她就一頭撞到了香案角上”則表明被撞是不小心所致。

提問:祥林嫂為什麼要拼命撞那香案角呢?

明確:因為她不想嫁給賀老六,她想以死抗爭。

提問:那是因為她和前夫的感情很好嗎?

明確:從作品裏看不出來。她應該是受了舊時從一而終的觀念的影響。

⒑瞞

提問:其實,我們從文章中可以找到祥林嫂和前夫感情方面的信息。大家試試?

明確:祥林嫂在丈夫死後不久就“瞞”着婆婆逃出“家”,在魯四老爺家做工不久──也就是她丈夫才死不多久就“口角邊漸漸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都説明她與前夫的感情不是很深,不然,她不會解脱得這樣快。

⒒趕

追問:分析得有道理。還有無其他有表現力的動詞?

明確:“趕”字也表現出祥林嫂悲慘的人生。她的第二個丈夫死後,“大伯來收屋”,“趕”她,好像那個家不是她的似的。

提問:我們思考一下,祥林嫂在前夫死了之後,“逃”出婆家,“逃”到魯鎮後卻被“抓”,被“劫”回去,強嫁給賀老六;而在賀家,當丈夫和兒子都失去後,她又被“趕”,流離失所。她總是在失去丈夫之後就失去了家,這反映出一個什麼問題?

明確:這説明她的“家”是依賴丈夫而存在的,沒有了丈夫她就沒有了“家”,這是封建的族權、夫權在作怪,祥林嫂深受族權、夫權之害。

⒓捐、贖

“捐”字、“贖”字也有力地説明祥林嫂的可悲。

提問:祥林嫂為什麼要捐錢呢?她真的有罪嗎?她捐的錢贖了罪嗎?

明確:這都是迷信,還有封建的貞操觀害的她。祥林嫂的改嫁根本不是她的過錯,她是無罪的。她捐的錢根本贖不了她的所謂的罪。

提問:祥林嫂在魯四老爺家最後的命運是怎樣的呢?請從文中找出一個動詞來描述。

明確:“打發”。她最後被魯家“打發”走了。

師:當祥林嫂失去利用的價值之後,她就成了社會的棄兒,她完全成了一個多餘人。在那個寒冷而熱鬧的祝福的時節,她走完了短暫而悲苦的人生,告別了這個冷酷無情的世界。祥林嫂的命運是悲慘的。她的不幸遭際,是無數舊時代婦女的一個縮影。 ⊙學生經過思考、討論,體會到這兩種説法所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

三、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不難看到,高明的作家在寫人之時,所用語言既極其簡省,又十分富有表現力。我們剛剛説到的這些動詞就生動而深刻地揭示出祥林嫂悲劇的一生。透過這些冷峻的動詞,我們還能深切地體悟到造成祥林嫂悲苦人生的社會歷史根源。

四、延伸探究

師:其實,作者除了通過一系列的動詞展示了人物性格命運之外,他們的名字也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一下——

㈠祥林嫂

⑴沒有自己的名字,隨從丈夫叫了祥林嫂。説明她沒有人生自主權。也説明那個社會“男尊女卑”現象的嚴重性。

⑵祥林嫂“不祥”,命運多舛,數遭閔凶,她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這個名字,表明了作者對她的悲憫與同情。

㈡魯四老爺

⑴他與魯鎮同姓,又被稱為“老爺”,説明他是地方權威人物、最高統治者,掌控魯鎮。他的理學老監生的身份,更暗示了魯鎮沉浸在他禮教陰霾的籠罩之中。

⑵他書房裏的對聯寫作“事理通達心氣平和”是一個極大的諷刺。因為他一見祥林嫂就“皺眉”的態度與他“可惡”“不乾不淨”“謬種”的語言都鮮明地表現出他的事理不“通”更不“達”、他的心氣不“平”、更不“和”。而另一聯已經脱落,説明他的附庸風雅。那脱落的一聯是“品節詳明德性堅定”,可以暗示他是個不明品節、無品缺德的人。

魯四老爺這個名字表明瞭作者對他的嘲諷與憎恨。

㈢柳媽

⑴柳,“無心插柳柳成蔭”,柳媽對祥林嫂的精神戕害,是由於她對迷信的執着造成的,是因善而害人,她的無知的善良建議,使得祥林嫂最後一個精神堡壘被粉碎。

⑵柳,生命力及強,插在哪裏就在哪裏生長。暗示封建迷信思想及易生長、傳播、普及,當時的社會迷信面及廣。

柳媽這個名字表明瞭作者對民眾愚昧無知的批判。

㈣賀老六

⑴俗話説“六六大順”,而他賀老六是大不順。花錢娶來的是寡婦,婚姻不順;死於傷寒,壽命不順;兒子夭折,家門不順。

⑵賀,有慶賀、慶祝之意。而賀老六的人生最終一無所有。大伯,即他的長兄,不慈不仁,又收了他“自家的”房子,趕走了祥林嫂。賀老六無喜可賀,有悲可哀。

賀老六這個名字表明瞭作者對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㈤祥林嫂的婆婆:

⑴衞家山人。只衞護自己的家,是個專橫貪婪的封建家長。“她應酬從容,説話也能幹,寒暄之後,就賠罪,説她特來叫她的兒媳回家去,因為開春事務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夠”, 堂而

皇之地全部收取了祥林嫂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錢,並且“又取了衣服”。為了獲得更多的彩禮,她又“好打算”,把祥林嫂當作奇貨賣給了深山野奧裏的賀老六,得了八十千錢。這就是她的從容和能幹!

⑵她沒有具體的名字,説明這種專橫貪婪之徒遠不是個別現象,這種利用宗法家族權威無所不為的封建家長比比皆是,有一個廣大的羣體。

小結:小説《祝福》人物形象的命名有着特別的含義,或寄寓美(祥林嫂、賀老六)的毀滅於其中,或寄寓諷刺(魯四老爺、柳媽)於其裏,作者的憐憫與憎惡,無奈與悲憤隱於人物姓名的深處。

五、作業

1、怎樣看待魯四嬸對祥林嫂的“懷念”?

2、文中多次寫到祥林嫂的眼睛,祥林嫂的眼睛有哪些變化?這些變化給你怎樣的感觸?

3、小説以“祝福”為題,又反覆寫“祝福”:以“祝福”始,以“祝福”結,你覺得有何深意?

《紀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 篇二

《紀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出自魯迅先生之手,在做這道閲讀理解題目的時候,你知道正確答案嗎?下面是第一範文網小編帶來的語文課文《紀念劉和珍君》閲讀題及答案,以供同學們參考。

《記念劉和珍君》閲讀原文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羣眾向執政府請願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説衞隊居然開槍,死傷至數百人,而劉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對於這些傳説,竟至於頗為懷疑。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況且始終微笑着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於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證明是事實了,作證的便是她自己的屍骸。還有一具,是楊德羣君的。而且又證明着這不但是殺害,簡直是虐殺,因為身體上還有棍棒的傷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説她們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説她們是受人利用的。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説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但是,我還有要説的話。 我沒有親見;聽説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請願而已,稍有人心者,誰也不會料到有這樣的羅網。但竟在執政府前中彈了,從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創傷,只是沒有便死。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立僕;同去的楊德羣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僕。但她還能坐起來,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於是死掉了。 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確是死掉了,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屍骸為證;沉勇而友愛的楊德羣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屍骸為證;只有一樣沉勇而友愛的張靜淑君還在醫院裏呻吟。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但是中外的殺人者卻居然昂起頭來,不知道個個臉上有着血污 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有限的幾個生命,在中國是不算什麼的,至多,不過供無惡意的閒人以飯後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閒人作流言的種子。至於此外的深的意義,我總覺得很寥寥,因為這實在不過是徒手的請願。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當然不覺要擴大。至少,也當浸漬了親族;師友,愛人的心,縱使時光流駛,洗成緋紅,也會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陶潛説過,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倘能如此,這也就夠了。

《記念劉和珍君》閲讀題目

13、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請説説其中的緣由。(4分)

14、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義。(6分)

(1)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2分)

(2)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4分)

15、作者引用陶潛詩的用意是什麼?(4分)

16、從文中可以知道,魯迅對劉和珍等人的請願活動的態度如何?透視出作者寫作此文的用意是什麼?(6分)

《記念劉和珍君》閲讀答案

13、“緣由”,就是反動統治者不但極端兇殘地屠殺人民,而且還用文的一手,進行嚴酷的思想統治。從段政府的罪行這個角度看,思路從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雙手沾滿鮮血,居然昂起頭來,反誣被害者為“暴徒”,製造殺人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陰險地“説她們是受人利用的”,兩手錶現得無以復加。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反動統治者慣用的手法——屠刀加箝口術,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無聲息,衰弱不振。

14、(1)一個人在逆境中特別困難的時候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跳起來反抗,就是沉默中爆發;二就是繼續萎靡不振,向困難低頭,這就是在沉默中滅亡。(2)“偉績”和“武功”是反語,這句話既揭露了段政府的暴行與中外反動派的屠戮一脈相承,又指出了這次暴行是空前的。這幾縷血,指的是段祺瑞對青年學生的殘酷暴行,比起前面列舉的暴行,這種殘暴有過之而無不及。前面列舉的暴行,在這種殘暴面前,作者認為是小巫見大巫。

15、突出了烈士為國捐軀的深遠影響。

16、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只能得到一小塊,然而情願是不在其中的!《紀念劉和珍君》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從這句話中就可以解讀出魯迅對情願活動的態度是不鼓勵和不支持的。他認為反動派太強大,不講民主,實行暴政統治,人們只能通過革命的手段來推翻這樣的反動統治,情願是徒勞的,意義不大!

《紀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寥落、桀驁、屠戮、喋血、洗滌、浸漬、菲薄、租賃、殞身不恤、長歌當哭”等詞語的含義。

2.提高理解句子含義以及表達作用的能力。

3.訓練並培養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朗讀法。通過播放錄音,教師範讀使學生掌握語句的抑揚頓挫,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生通過齊讀、默讀、速讀整體感知課文。在閲讀中加深理解。

2.討論法。結合具體文段,給學生設置若干個思考題,指導學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課文下面的註釋發表自己的看法,進一步體會魯迅先生的寫作意圖。

3.學會採用勾畫、摘錄關鍵詞語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理清全文思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兇殘卑劣,學習愛國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2.學習文章記敍、議論、抒情融為一體的表達技巧,重點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訓練並培養學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學

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的硝煙我們仍依稀可見,美國的卑劣行徑和無恥側言將永難磨滅,不幸以身殉職的三位記者我們將沒齒難忘。同學們,假如你是他們的同事或親朋好友,要為這三位烈士寫一篇紀念性的文章,你將如何安排文章的整體思路呢?這節課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我們定將受益匪淺。

板書:記念劉和珍君

二、重點講析——介紹背景

《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寫於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發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語絲》週刊第七十四期上,後由作者編入《華蓋集續編》。

1926年3月18日,為*日本軍艦炮擊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徑,北京各界人士和愛國學生五千餘人集會在天安前,會後結隊赴段祺瑞執政府*。女師大師生是由學生會組織上街的,領隊的就是年僅22歲的學生自治會主席劉和珍。行進在隊伍前面的還有張靜淑、暢德羣等,都高舉着紙旗,呼喊着口號。當來到鐵獅子衚衕附近時,段祺瑞執政府命令衞隊向清願隊伍開槍射擊,並用大刀、鐵棍亂砍猛打。打死打傷200餘人,劉和珍走在前頭,首當其衝,中彈倒下。張靜淑和楊德羣先後前去攙扶,也相繼中彈。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

慘案發生的當天,魯迅先生就寫了《無花的薔薇之二》,稱這一天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此後在《死地”》《空談》等文中,連續猛烈地抨擊了中外*“誘殺”青年的“禽獸”行為,揭穿“流言家”的謊言,哀悼和歌頌愛國青年。1926年4月1日,魯迅先生再次寫下了憂憤深廣、感情濃郁的敍事性悼念雜文《記念劉和珍君》。

三、設疑討論——分析文章總體思路

提問:從文章的題目看,“記念”説明本文是一篇記人敍事類的文章,“劉和珍君”是本文敍述的主體。同學們,你們以前一定寫過不少此類文章,你們一般是按照怎樣的思路來寫的呢?

學生回答:一般是通過敍事來凸現人物形象,另外還要交代事件的緣由和結果。

(放錄音,讓學生帶着自己已往的經驗,採用邊聽邊勾畫、做標記的方法初步疏理文章的整體思路)

學生思考:課文的七節中哪幾個小節集中寫了劉和珍君?

板書:記敍劉和珍君

明確:三、四、五節。

提問:第一、二:小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交代寫作緣由

板書:交代寫作緣由

提問:第六、七小節又起什麼作用?

明確: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直義。

板書:教訓意義

教訓總結:全文思路的起點是本文的寫作緣由,即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然後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蹟和遇難經過;在敍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意義。三者相互交錯,始終統一於“記念”這一中心,這就是本文的總體思路。

板書:總體思路

四、典題拓展

板書:局部思路

1.分析第一部分(一、二節)的思路

(1)學生齊瀆後,思考本部分寫作的緣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語句?如何理解這句話?作者為什麼一再強調?

明確: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語句是“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兩次。“必要”何在呢?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劉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後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其二則在於喚醒庸人,因為“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暫得偷生,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魯迅先生為了讓人牢記這筆血債,喚醒國人打破這“非人的世界”也“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板書:奠烈士醒庸人

(2)學生討論:從寫作的緣由出發是常見的思路,為什麼關於寫作緣由説了那麼多的話,也就是思路在第一、二部分為什麼老圍繞這一點展開?

明確:可以看出,作者借寫作緣由這個話題,把發生慘案兩週來各方面的動態都概括進去了。愛國力量方面,學校舉行追悼會,程君深情地懷念着劉和珍,可見正義力量並沒有屈服段政府的淫威,他們照樣悼念被段政府誣指為“暴徒”的遇害者。反動勢力方面,提出了“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中間狀態的市民,則勾畫了他們淡漠的情狀,此事在他們心中僅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對當時政治形勢的概括。再則,魯迅把兩週來自己感情的歷程也坦陳在讀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憤、大怒,為全文營造了濃郁的抒情氛圍,表現了作者的愛憎之情,體現了由愛到憎的邏輯思路。

板書:思路順序

愛邏

憎輯

2.分析第二部分(三、四、五節)的思路

指名3位同學分別朗讀三、四、五節,讀完後組織學生討論:第二部分是按怎樣的思路佈局的?怎樣理解三、四、五節內容之間的聯繫?

明確:第二部分是按時間順序安排思路的,先回憶作者與劉和珍的最初相識,再詳細敍述她遇難的經過。遇難又分兩步,從事件概況到遇害細節。

第三節側重寫劉和珍生前的事蹟,即她在女師大學生運動中的出色表現。魯迅先生寫與劉和珍的關係,謙虛地自稱為“苟活到現在的我”;在寫向劉和珍致哀時,又用了“奉獻”一詞,充分表達了對烈士的高度讚頌和深切的悼念之情。接着作者寫劉和珍在學生運動中和平時的表現,反覆寫到她“始終微笑着,態度很温和”,其意藴是説,世上哪有這樣的“暴徒”?為下文劉和珍慘遭槍殺作了鋪墊。正因為劉和珍君的出色表現,劉和珍君的“温和”“微笑”使魯迅先生“不料”“也不信”,“況且始終微笑着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會“無端在府門前喋血”。但面對血淋淋的殘殺,無恥的誣衊和卑鄙惡劣的流言蜚語,魯迅先生不能不感到:“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説呢?”極度的憤怒使魯迅先生髮出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呼喊。由此,魯迅先生在第五小節中懷着悲憤的心情追敍了劉和珍等無端遇害的具體經過,讚揚烈士臨難沉着、勇敢和互相救助的精神,進一步聲討反動軍閥*愛國青年的滔天罪行。

板書:

追述生前事蹟生前時

詳寫遇難經過遇害間

3.分析第三部分(六、七節)的思路

(學生齊讀兩遍)

提問:這部分是按怎樣的思路佈局的?

明確: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的做法,痛心地指出愛國青年的犧牲沒有解決什麼問題。非人的世界“依舊太平”。並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闡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往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前進一小步,而且“*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這次慘案的經驗教訓,意在告訴國民認清反動統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訓,改變戰鬥方法。然後將筆鋒一轉高度評價和熱情歌頌了她們“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肯定了死傷者對於將來的意義:“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鼓勵“真的猛士”要奮然而前行。可見這部分是按由否定到肯定的邏輯順序佈局思路的。

板書:

提問:如何體會作者的匠心?

明確:從作者獨具匠心的安排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魯迅當年在羣眾鬥爭面前,確實是一位導師。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頌揚。也不否定一切,把慘案當作無渭的犧牲而大潑冷水。他從“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規律和舊中國沒有合法鬥爭地位的現實出發,冷靜地總結血的教訓,告誡鬥爭者改變鬥爭方式。他在l926年就提出“血戰”的思路,即暴力革命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確實是遠見卓識。思路從寫否定的一面又轉向寫肯定的一面,篇未不致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們前仆後繼奮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吶喊聲中。

《紀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 篇四

青青子衿

第二單元

一、單元課文特點

1、從文體上看,《紀念劉和珍君》是雜文,《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週年大會上的講話》是演説辭,《過萬重山漫想》是散文,《簡筆與繁筆》是文藝隨筆。

2、從表達方式上看,四篇文章雖根據文體特點各有側重,但都綜合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來表現主題。

《記》在敍述了劉的生平經歷及遇難經過後,以議論抒情提示了“三。。一八”的教訓及其深遠意義。《簡》作為一篇文藝隨筆,論述了“寫文章要繁簡得當,各得其宜,各盡其妙”的道理 。《過》和《講》兩篇也是敍述、議論、説明、抒情綜合運用。

二、單元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從而透徹理解文章,提高閲讀理解能力。

2、體會演説辭、文藝隨筆的特點 ,學寫演講稿、文藝短評。

3、理解文中比喻、比擬、反覆、反語、設問等修矢的運用及表達作用。

4、複習國中單句、複句知識,掌握常見關聯詞。

5、瞭解舊社會的黑暗,繼承中華民族光榮的革命傳統,繼承發揚“五四”精神,樹立“為中華之騰飛而努力讀書”的遠大理想,培養開拓創新精神。

三 、單元教學重難點

1、理清思路要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進行。

2、這四篇文章,寫作時間上各不相同,跨度較大,文章文體特點、表現形式也各有特色。因此只有結合時代背景和文體特點理解全文,才能較準確全面地把握文章,這也可算作學習中的一個難點。

3、演説辭、文藝隨筆都屬於應用性文體,我們不僅要通過文章的學習體會這種文體的特點,而且應該積極指導實踐,學習它們的一些寫法,為今後的自覺運用服務。

四、本單元教學設計

本單元計劃8課時。依課本安排,精講課各兩課時,自讀課各一課時,重點落實本課“理清思路”的教學重點,其餘內容留作課下深入理解,一節作文指導課,一節實踐課。

第六課      記念劉和珍君          魯迅

預習:本文內容深刻,時代距離較遠,難度大,課前的預習是必要的。 可提出如下要求:

1、通讀全文,圈畫出重點詞句,運用工具書弄清生字詞的意義;

2、記下閲讀中遇到的障礙、發現的疑難(課前交老師及時彙總);

3、思考一個問題:本文題為《記念劉和珍君》,紀念了劉和珍君的哪些事蹟?

第一課時

任務:理解課文中心,理清文章思路。

步驟:

第一步:檢查預習情況。可請一兩位同學着重彙報預習中發現的疑難問題,其他同學補充,也可由教師彙總介紹同學預習中提出的疑問。目的在於啟發思路,引導思維方向。

第二步:簡介“三·一八”事件的有關背景及作者寫作此文前後的思想、行動,為學生理解文章提供一定的幫助。

第三步:朗讀課文,正音正字。可由教師示範朗讀第一部分,接着請六位同學分別朗讀二至七部分(也可先讀二至五部分)。在預習的基礎上,通過感情朗讀,把學生引進課文的情境之中。

正音正字,可視學生實際而定。

第四步:討論分析課文。

1、課文紀念劉和君的哪些事蹟?從這些事蹟中,你可以認識到劉和珍君是怎樣的一位青年?

2、文章為什麼要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作者為什麼要反覆説“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又要反覆説“無話可説”?

問題1,討論內容見“課文説明”一,目的在於弄清課文的中心思想;問題2,討論內容見“課文説明”二,目的在於弄清文章的思路。

討論方法:問題1,可先請若干同學,按預習筆記,講述課文所記劉和珍的事蹟;然後,引導學生通過剖析關鍵字詞的含義,去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而”,強調她“預定全年”需要決心;“毅然”則進一步強調需要勇氣。從這一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革命的嚮往和對真理的渴求。可由教師示範分析一件事,餘下的讓學生通過小組議論的方式去解決。

問題2,可先讓學生劃出課文中先後反覆出現的“有話要説”,“無話可説”的語句,然後逐一分析有關語句分別出現在什麼地方,針對什麼而言,含義是什麼。同樣,可由教師先示範分析一例,然後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解決餘下各句。

在討論上述兩個問題時,應引導學生順帶歸納課文一至五部分的段意。討論時,教師巡視輔導;討論後,可分別請幾位同學彙報討論結果。

第五步:小結

1、討論問題1時,體會作者“悲”的感情;討論問題2時,繼續體會作者“悲”和“憤”的感情。教師小結時,應注意將“悲”與“憤”匯合起來,引導學生進而全面把握文章的中心——沉痛的悼念與憤怒的批判相結合。

2、佈置作業

(一)複習課文,着重探討課文第六、七兩部分的含義。

(二)完成“思考和練習”二、三。

第二課時

任務:理解魯迅先生對“三·一八”事件及烈士死難意義的評價;體會有關重點語句的含義,進一步全面把握文章的中心。

步驟:

第一步:檢查作業 完成情況。

第二步:討論分析課文六、七部分。

第六部分內容較深,可主要由教師講解,着重講清“煤”的比喻和所引陶詩的含義,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魯迅是如何從人類歷史進程的高度全面評價“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請願不是一種有效的鬥爭形式,為請願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是,只要是為人類歷史的前進而付出的代價,這血就不會白流。

第七部分,可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通過討論第二段的中心、各句間的關係以及關聯詞的作用,進而聯繫第三段,理解魯迅先生如何通過回顧歷史高度評價劉和珍等烈士死難對於將來的意義。討論中應引導學生注意對“中國女子”、“壓抑至數千年”等關鍵詞語的理解。

第三步:討論有關重點語句的含義。通過以上的討論、講解,學生對課文的中心,作者的感情態度等,已有較全面的瞭解,下面,就可以以小組 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課文中有關重點語句,各抒己見,互相啟發,以求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

討論的內容及順序可作如下安排:

1、“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驚心動魄的偉大”、“偉績”、“武功”;

3、“中國人”、“庸人”、“苟活者”、“無惡意的閒人”;

4、“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思考和練習”二、三中還提到的其他語句,也應在討論中順帶加以解決。

第四步:總結。

1、歸納學生討論情況,明確對有關語句的理解;對學生 中意見分歧較大的某些問題,也可不急於統一意見,可引導學生課後繼續爭論。

2、明確本文的中心:紀念、揭露、歌頌,三者統一而以“紀念”為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露出的作者的悲憤感情;理解作者對“三·一八”事件及烈士死難意義的評價。

3、佈置作業 :根據課文所提供的材料,寫一則三至五百字的簡訊,報道“三·一八”事件 的真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