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蘇教版國小數學説課稿(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7W

蘇教版國小數學説課稿(精品多篇)

蘇教版國小數學説課稿 篇一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教材國小數學第六冊第三單元平移與旋轉一節的內容。

一、説教材

平移與旋轉這兩種現象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幾何現象,應該説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三年級學生在生活中見到很多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現象,在他們的頭腦中已有比較感性的平移和旋轉意識,受生活經驗的限制,對於好多現象的判斷還有些模糊,更無法想象,不能透過現象用數學的眼光來抓住運動方式的本質。課程標準不要求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定義,更不需要學生去背誦結論性語句,只要求學生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去感知這些現象。

鑑於這部分內容的地位與作用,我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三個方面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瞭解、正確判斷圖形的這兩種變換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在方格紙上把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

2、通過學生仔細觀察、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平移和旋轉,合作探究圖形在方格

圖上平移的方法。

3、能積極參與對平移和旋轉現象的探究活動,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對身邊平移和旋轉有關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根據以上確立的教學目標,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能判斷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難點是對沒有旋轉到一週的物體這類現象的判斷。

本課要準備的教學具:多媒體、格子圖等。

教學重點:能正確區別平移和旋轉的現象,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二、説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及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依據新課標理念我在本課中採用探究式師生互動學習方法及觀察法與分析法,採用了個人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充分應用多種感知通道來感悟平移和旋轉的特點,回憶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現象,觀看遊樂場中的活動場面,生動、直觀地感悟平移與旋轉,進而又通過動手操作和活動進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轉。

三、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以 一、生活激趣,初步感知 二、現象總結,歸納特徵 三、體驗平移、正確操作五、全課總結,課外延伸五個環節展開教學流程。具體的教學程序是這樣的。

一、生活激趣,初步感知

(演示:纜車、升降電梯、風車、電扇的運動。)

師:看看圖上是什麼?它們是怎樣運動的?你能用手勢表示它們的運動嗎?它們運動時的樣子一樣嗎?那你們能不能根據它們運動時的樣子給它們分分類?

你是怎樣分的?你為什麼這麼分?

師:你們説得真好!像纜車和升降電梯這樣的運動在數學裏我們叫它平移;而像電扇和風車這樣的運動我們叫它旋轉。(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平移和旋轉”。在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它們是怎樣在動,並讓學生動起手來比一比,初步感知旋轉和平移現象。

二、現象總結,歸納特徵

1、總結

(再出示旋轉動畫和平移動畫)讓學生説説什麼是平移?什麼是旋轉?讓學生通過實物的再次觀察抽象出:旋轉就是圍繞着一箇中心轉動,運動方向發生改變。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動,方向不發生改變。得出旋轉與平移這兩種現象的本質。

2、例舉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找出旋轉與平移的特徵以後,再讓學生列舉在生活中見到的旋轉與平移現象,在説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現象描述的準確性和語言表達的完整性。例如:電風扇葉子的轉動是旋轉現象,學生很可能説成風扇葉子是旋轉現象等等。

列舉生活中的旋轉與平移現象以後,再讓學生眼睛閉上,邊想邊用手做一做,什麼是旋轉?什麼是平移?

再出示判斷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

三、體驗平移、正確操作

本環節我又分為3個小環節進行。1、讓學生看在方格紙上畫出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本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我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張同一圖形不同顏色的平移圖,讓學生髮現雖然呆的位置不同,但移動的距離是一樣的。接着讓學生進行換位,通過換位,學生們自己能發現平移圖形的一些特徵。老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學生觀察分析得出:要看圖形平移了幾格,只要先找出一組對應點,再數一數對應點中間有幾格,對應點之間的格數就是圖形平移的格數。師生共同總結平移時,我們先確定物體平移的方向,再通過某一條邊或某一個點確定平移的距離。(開始、1、2 3……)

第2個環節,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畫三角形的平移圖形,小組通過討論,很快就能畫出平移圖形。可以選了幾個畫得快的同學上來彙報,你是怎樣畫的?最後讓學生總結出畫平移圖形的方法是:找點、移點,連點。

第3個小步驟是讓學生根據這種方法,每人畫一張小樹的平移圖。

(這樣讓學生由發現——總結——應用使學生逐層深入瞭解所學知識)

四、運用新知、體驗價值

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應用新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問題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完成課後練習,第一題讓學生觀察之後便回答,請他們説一説。

2、為了使學生進一步區別平移與旋轉老師為同學們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現在屏幕上:

(1) 汽車方向盤 (2) 水龍頭 (3) 推拉窗户核對。讓學生判斷。

五、全課總結,課外延伸

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學習了平移和旋轉,同學們想到什麼問題了嗎?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我都本着體現生活實踐數學化、數學概念實踐化這樣兩個轉化,即學生在一堂課中初步完成了個體在認識上從感性到理性又從理性回到性這樣兩次飛躍。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

蘇教版國小數學説課稿 篇二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

蘇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38~39頁,例1、練一練,練習八第1~5頁。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乘法運算的範圍從整數、小數擴大到分數,其意義、算法以及實際應用都有較大的發展。 “分數與整數相乘”是在學生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掌握了分數加、減法計算的基礎上編排的。能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為教學分數除法打下基礎。教學要求是理解分數與整數相乘的算理、掌握算法,能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中去;在探索算法、總結法則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實際入手使學生掌握分數和整數相乘可以表示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計算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知道計算時能約分的先約分再相乘比較簡便。

2、過程目標

通過探索、交流、比較。培養學生的類推、比較和概括等思維能力。使學生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義。

3、情感性目標

學生領悟到數學來源於生活,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係,培養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於生活的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數和整數相乘的意義、計算法則。

難點:引導學生總結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

(五)、教學準備

教學光盤、練習紙

二、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在教法的運用上,我以新課標的理念為指導,並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我採用觀察比較法,實踐操作法,合作交流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進行直觀形象的輔助教學。

(二)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體驗,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感悟,進而內化為已有,並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這節課,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組織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過“塗一塗”“看一看”“比一比”等有趣的活動,在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體現“做數學”的樂趣。

三、教學過程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數學教學”從“以獲得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以關注人的發展為首要目標”。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我特設計以下的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前幾天國慶節的時候,我們王秀國小的六(1)班同學為了美化自己的教室,開始動手製作綢花。(出示學生製作綢花的照片)

1、已知製作一朵小綢花用3分米綢帶,小軍做4朵這樣的綢花,一共用多少分米綢帶?

師:可以怎樣列式?

生1:3+3+3+3=12(分米)

師:還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嗎?

(設計意圖:鼓勵算法多樣化,又要追求算法的優化)

生2:3×4=12(分米)

生3:4×3=12(分米)

師:為什麼可以用乘法列式呢?你能説説它的意義嗎?

生:3×4表示4個3相加。

師:你們同意他的説法嗎?

生:同意。

師:在整數中,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乘法計算。

(設計意圖:歸納提煉加法與乘法的聯繫,為分數的意義做鋪墊。)

2、出示例1圖,標出長是1米。

做一朵小綢花用米綢帶,小芳做3朵這樣的綢花,一共用幾分之幾米的綢帶?

師:表示啥意思?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三份。

師:你能在圖中塗出表示米嗎?

(生塗色、交流)

師:你能在圖中塗色表示出做3朵綢花所用的米數嗎?

學生塗色,表示出3朵綢花所用的米數。

師:一共用幾分之幾米的綢帶,你準備怎麼列式?

生1:++

師:還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嗎?

生2:×3或3×

師:説説你是怎樣想的?

生: ×3表示3個相加

師:求3個相加的和,可以用加法計算,也可以用乘法計算。這是什麼數與整數相乘?

生:分數與整數相乘

師:從這節課起,我們將學習分數與整數相乘。

(設計意圖:從塗色練習開始,即從形抽象到數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為什麼是這個結果,也為將來學習分數乘以分數的塗色練習作鋪墊。)

二、方法探索

1、嘗試計算×3。

師:想一想,×3的積應該是多少?(學生口答)

師:你能聯繫已有的知識從不同的角度説説×3積為什麼是嗎?

生1:根據圖

生2:根據加法

教師相機板書:++===

精品 資源下載

精品 資源下載

師:根據上面的發現你認為×3時應該怎樣算?

生:計算×3時,可以用3×3的結果作結果的分子,分母不變。

(設計意圖:讓學生研究分數乘整數的算法,把“分子相加、分母不變”加工成“分子與整數相乘,分母不變”,獲得新的計算方法。尤其是在方框裏填數: 3/10+3/10+3/10=□+□+□/10=□×□/10,經歷“分子相加”轉化成“分子與整數相乘”的過程,建構了新的計算方法。)

2、做一朵大綢花用17/24米綢帶,小華做12朵這樣大綢花,一共用幾分之幾米綢帶?

嘗試列式計算,指名板演。

師:你準備怎麼列式?(讓學生感受到先約分再乘,計算簡便)

生:17/24×12=

師:你能説説它的意義嗎?

生:表示相同12個17/24相加。

師:下面請同學們獨立解答這一題。(教師巡視找出不同的做法)

師:你是怎麼解的。

生1:先約分再乘的。

生2:先計算出結果,然後約分。

師:你們認為哪種計算簡便呀?

生:先約分再乘簡便

總結:為計算方便,能約分的要先約分,然後再計算。

(設計意圖:在第二問中把教材例題中3/10改為17/24,是因為想讓學生感受到先約分帶來的簡便,而不是教師強加的要求,這也是提倡算法的多樣化,又優化算法的要求。)

指出:計算分數乘法時,可以先約分,再算出結果,這樣簡便計算

3、比較歸納。

比較剛才兩道乘法算式的計算過程,你發現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分數與整數相乘,可以怎樣計算?

在小組中説一説,彙報交流。

(學生彙報相同點時可能首先彙報,這兩題都是用分數乘整數)

小結:分數與整數相乘,用分數的分子與整數相乘,分母不變。計算時,能約分的,可以先約分,再算出結果。

4、完成練一練。

(1)完成第1題。

按要求在長方形圖形中塗色,列式計算。

為什麼可以用乘法計算?

再利用圖形進行驗證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2)完成第2題。

獨立完成計算,展示作業,集體評價。

強調:能約分的,要先約分,再計算。

三、鞏固練習

練習的設計從打開月餅盒後看到的禮物——中國結,到月餅盒——正方體盒子,再到裏面的月餅,隨着一層層包裝的打開,把三道練習題巧妙地串聯起來

1、中秋節那天,小明的父親買了一盒月餅,打開月餅盒後看到——中國結,做這樣一箇中國結需要23/25米的材料,做2箇中國結要多少米的材料?

師:你準備怎麼列式?

生:23/25×2

師:你能説説它表示的意義嗎?

生:2個23/25相加

師:獨立完成計算

2、出示:小明和父母3個人,每人吃 塊月餅,一共吃多少塊月餅?

獨立完成計算,集體評價。

師:為什麼可以用乘法計算?

3、這個正方體月餅盒的底面積是平方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

師:正方體的表面積可以怎麼求?

生:底面積乘以6。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評價。

4、改錯題:

師:為什麼出錯?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習了哪些內容?有什麼收穫和同學們交流一下。

五、作業設計

1、3/4+3/4+……+3/4= 有 200個3/4 (提示根據分數乘整數的意義來計算這個算式)

2、幼兒園有36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吃 塊月餅,一共吃多少塊月餅?

3、14個47/28是多少?

六、板書設計

分數與整數相乘

分數與整數相乘,用分數的分子與整數相乘,分母不變。計算時,能約分的,可以先約分,再算出結果。

用加法算:++===(米)

用乘法算: ×3==(米)

分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蘇教版國小數學説課稿 篇三

今天我要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小數學第五冊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我的説課包括説教材,説教學目標,説重點難點,説教法學法,説教學過程五大板塊。下面我來詳細的説一説各個板塊:

一、説教材: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蘇教版第五冊第七單元乘法部分的第二課時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乘法。教材安排主要是呈現一個與體育運動有關的生活情景,提供數學信息,讓學生經歷探索三位數乘一位數算法的情境。理解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算理,並掌握計算方法。產生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思考和解題的策略。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乘法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已經掌握了二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而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與之基本相同,所以,本單元教材的設計思路是: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情境和事物,讓學生在運用已有的知識自主學習和與同伴的交流過程中學習新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決策略。 因此,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

二、説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過程,掌握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

2、在探索算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自主探索的意識,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的信心。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領學生探索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三位數乘一位數筆算過程中需連續進位的問題。

四、説教法學法

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我主要採用情境教學、遷移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遵循生活性、知識性相結合的教學原則,在教學中採取有扶有放的教學方式,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主”活動體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真正做到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在具體的情景中經歷發現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自主探究活動,通過比較、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説教學過程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仍處於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比較、綜合的意識。在興趣濃厚的狀態下,學生有較強的自信心和強烈的表現慾望。根據此特點,我想通過四個環節來完成本課時的教學。

一、基本練習:複習所學兩位數乘一位數筆算方法,為學生向三位數乘一位數筆算的遷移做好準備。

二、激情導入、自主探究、體會領悟

1、談話: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問題,只要我們多觀察,多留心,就能發現許多關於數學的知識。(出示主題圖)

2、學習例題

3、學習“試一試”

4、討論:三位數乘一位數時要注意什麼? [設計意圖:教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葉聖陶先生曾説“當教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所以我有扶有放,使學生經歷探究新知的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地位。教師只在關鍵處啟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知識的全過程。我力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並參與他們的討論,對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合理的想法,給予肯定、鼓勵和扶持]

三、鞏固應用,深化發展新的學習成果的強化,主要是通過練習實現的,但練習不等於機械地作出某一種重複的反映,練習應該是有意義的,富有成效的,並且能讓學生感到有樂趣的。在練習的設計中,我考慮到三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注重了形式多樣性、內容趣味性。主要安排以下練習:(1)基本性計算練習。(2)應用知識練習。(3)思維拓展練習。在練習中分別運用了“啄木鳥診所”“口算接龍”、“我當售票員”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學生的練習熱情.給學生的思維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掌握重點,這樣,既能強化已學的知識,又可以培養應用的技能,更給了學生一個思維拓展的空間。

四、總結提高,質疑反思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想提醒同學們什麼? 這部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僅起到點撥啟發的作用。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悦,讓學生感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我嘗試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力圖營造一種積極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學環境,更好地將學生的情感與認知,感受與理解,學生的主體與教師的主導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通過教學促進學生數學智能整體而和諧地發展。

蘇教版國小數學説課稿 篇四

教材分析

《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下冊第二單元《加和減(二)》的內容。

百以內加法計算分20以內進位加法,百以內不進位加法及百以內進位加法三個階段。學生經過加和減(一)的學習,已經能夠比較熟練地口算兩位數與一位數相加(不進位),在此基礎上,教學需要進位的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加法口算。

學生分析

在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學生已明白了相同數位對齊、滿十進位的道理,如果將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呈現給學生,學生完全有可能通過知識的綜合、遷移,自主學習掌握這一新知識。

基於班級實際情況,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口算方法,能用數學語言表述口算思維過程,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這一知識目標達成並非是本班全體學生所需要,而是要通過不同形式的學習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同的提高,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參與數學活動,讓學生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數學意識,並在合作交流中能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

下面就圍繞本節課做簡單介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數感。

2、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計算,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3、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積極思考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難點: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計算,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設計過程設計意圖及存在問題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小朋友們,你們星期天或節假日,做完作業最喜歡玩什麼?

2、哇,大家喜歡玩的東西還真不少呢!看看這三個小朋友正在玩什麼遊戲?

(演示課件:P48、主題圖)

小紅:“我有6張畫片。”

小強:“我有24張畫片。”

小蘭:“我有9張畫片。”

3、看到這幅圖,你知道了什麼?(收集信息)

4、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呢?(板書)

5、小朋友們,看看在這些問題中,哪些能用加法解決呢?你能列出算式嗎?

板書:24+6 6+9 24+9 24+6+9

5、在這些算式中,哪些是我們以前學過的?(板書結果)

6+9=15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剩下的我們這節課來解決!

二、小組合作,共同探究:

1、計算24+6

(1) 24+6先算什麼呢?得多少?(4+6=10)

(2) 先算4+6=10,接下去該怎樣算呢?同桌互相説一説。

(3) 我們還是請小棒來幫忙,用擺小棒的方法算一算。學生擺小棒,想算法。

(4) 交流操作情況,並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演示課件。(先擺兩捆4根小棒,再擺6根,4根小棒和6根小棒合起來是10根,10根正好捆成一捆。和原來的2捆合在一起一共是3捆,是30根。)

(5)不擺小棒,誰能説一説24+6應該怎樣想?生答師板書:24+6=30

(6)學生自己自由説説算法,再指名。

仿例練習:38+2 43+7

2、計算24+9:

(1) 你想怎樣計算24+9?小組合作,共同探究(學生仍可藉助小棒擺一擺)

(2)學生彙報算法

A:24+6=30,30+3=33

B:4+9=13,20+13=33

C:23+(1+9)=33

D:24+10=34,34-1=33

……

(3)在這些算法中,你最喜歡哪種算法?為什麼?

(4)選擇一種你自己喜歡的方法説給你的同桌聽聽。

仿例練習:34+8 46+7

3、計算24+6+9:

(1)要知道三人一共有多少張畫片,還可以怎樣列算式?

(2)板書學生寫的算式。

(3)這些算式都是把三個數相加,可老師發現在這些算式中有兩個算式列得特別好,能讓老師很快算出和是多少?你找到了嗎?(用彩筆劃出:24+6+9 6+24+9)(使學生體會把能湊成整十數的數先相加會比較快)

4、試一試:

(1)出示:8+42 5+39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今天你學了什麼知識?與我們前面學的知識有什麼不同?(板書課題)

2、老師這裏,有剛才玩畫片的那三位小朋友做的題,請同學們幫他們檢查一下。(課件:判斷)

(1)小紅:25+8=23 ( )

(2)小強:47+5=97 ( )

(3)小蘭:36+7=43 ( )

錯在哪?你能幫他改正嗎?

3、小朋友們真厲害,現在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摘蘋果的遊戲,大家説好不好?

遊戲規則:誰能將寫有算式的蘋果的結果,回答正確,老師就將其作為禮物送給他。

36+8 25+7 65+5 6+54 46+40 54+7 32+8 66+6

從情景入手,把“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設計成用學生自己創造問題來展開和驗證,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獲得和理解計算方法。從“自己列出兩位數加一位數的算式”,再“進行分類”到“自己探究算法”。使學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驗證——交流評價——總結算法”等一系列的活動中感受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同時滲透數學研究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問題的能力。

例題:教學24+6時,學生已經學過不進位的兩位數加一位數,知道應該把個數上的數相加,現在出現了個位上相加滿10的新問題,該怎樣解決呢?下邊就圍繞這個問題來探索。可以啟發學生先用小棒擺一擺,再想想該怎樣算。在學生擺小棒時,重點研究4根加6根是10根,這10根怎麼辦的問題,把10根捆成一捆,即把10個一變成1個十,再把這一捆與原先的兩捆合起來得到3捆,也就是30,利用此表象再抽象地進行數的計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

教學24+9時,也先問學生這道題應該先算什麼,遇到了什麼新問題,使探索活動有針對性,然後啟發學生先擺小棒,再想想怎樣算,在學生操作的基礎上及時抽象出算法。教材上預測了學生可能採用的兩種算法,實際教學中可能情況更復雜些,都要讓學生交流,只要正確合理都應肯定。但是提倡第二種算法,即先算個位上的4+9=13,再算20+13=33,因為這種算法對後續的進位加法筆算的學習能發揮鋪墊作用。不過這種提倡不用強加的方式,而是通過題組練習予以引導

在本節課中,此環節有所疏漏,即設疑而未解疑,只在課前讓學生列出解決的算式而課堂中沒能得到消化,這是教師在課堂中的把握能力還不強。

在這裏讓學生們來找出計算中的錯誤,學生能很快發現,但是不能用規範的數學語言來解釋錯誤的原因,也恰恰是體現了學生對算理的模糊性。

最後這個環節以遊戲的形式呈現,符合了兒童的年齡特點,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但是存在的較大問題是,學生往往過於急迫想要得到獎品而忽視了得到時必須做出的努力,這也就是許多小朋友高舉雙手,站起來卻回答不出問題的原因。教師在進行這個活動時應適時引導,並給予學生充分時間的思考,讓遊戲為獲得新知提供幫助,而不是為

從情景入手,把“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設計成用學生自己創造問題來展開和驗證,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獲得和理解計算方法。從“自己列出兩位數加一位數的算式”,再“進行分類”到“自己探究算法”。使學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驗證——交流評價——總結算法”等一系列的活動中感受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同時滲透數學研究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問題的能力。

例題教學24+6時,學生已經學過不進位的兩位數加一位數,知道應該把個數上的數相加,現在出現了個位上相加滿10的新問題,該怎樣解決呢?下邊就圍繞這個問題來探索。可以啟發學生先用小棒擺一擺,再想想該怎樣算。在學生擺小棒時,重點研究4根加6根是10根,這10根怎麼辦的問題,把10根捆成一捆,即把10個一變成1個十,再把這一捆與原先的兩捆合起來得到3捆,也就是30,利用此表象再抽象地進行數的計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

教學24+9時,也先問學生這道題應該先算什麼,遇到了什麼新問題,使探索活動有針對性,然後啟發學生先擺小棒,再想想怎樣算,在學生操作的基礎上及時抽象出算法。教材上預測了學生可能採用的兩種算法,實際教學中可能情況更復雜些,都要讓學生交流,只要正確合理都應肯定。但是提倡第二種算法,即先算個位上的4+9=13,再算20+13=33,因為這種算法對後續的進位加法筆算的學習能發揮鋪墊作用。不過這種提倡不用強加的方式,而是通過題組練習予以引導

在本節課中,此環節有所疏漏,即設疑而未解疑,只在課前讓學生列出解決的算式而課堂中沒能得到消化,這是教師在課堂中的把握能力還不強。

在這裏讓學生們來找出計算中的錯誤,學生能很快發現,但是不能用規範的數學語言來解釋錯誤的原因,也恰恰是體現了學生對算理的模糊性。

最後這個環節以遊戲的形式呈現,符合了兒童的年齡特點,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但是存在的較大問題是,學生往往過於急迫想要得到獎品而忽視了得到時必須做出的努力,這也就是許多小朋友高舉雙手,站起來卻回答不出問題的原因。教師在進行這個活動時應適時引導,並給予學生充分時間的思考,讓遊戲為獲得新知提供幫助,而不是為遊戲而遊戲。

在本堂課中,我鼓勵學生用多種算法來計算24+9,那“算法多樣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優化”?對於《課程標準》中“提倡算法多樣化”如何理解?我認為算法多樣化絕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從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層次的目的是從逐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自我價值觀角度提出的。為此,數學教學中算法多樣應區別於趣味數學的遊戲,應當組織學生學會從多種算法中分析、辨別出最佳或較佳的方法,當然不應是教師主觀指定的'算法。最佳或較佳方法中的標準,一是簡捷方便,二是具有一般性,也就是在同類問題中均可使用,這兩條標準必須同時具備。讓學生從小就學會“多中選優,擇優費用”。同時,學生髮現自己所創造的算法被列為最佳成或較佳,在他們幼小心靈裏會萌發出自我價值,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在以後的學習中會主動挑戰自我,這才是教學改革的真諦。本節課還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探討,希望各位老師能多提出一些批評和指導。

蘇教版國小數學説課稿 篇五

一、説教材

1、説課內容:蘇教版國小數學第六冊〈認識分數〉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64~65頁)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課是基於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也就是"學生在掌握了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這個物體的幾分之一"的知識儲備上,進行深入和拓展。教材在編排意圖上秉承了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的有機遞進,體現層次性,彰現漸進性,為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做了有效的預設和安排。

3、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2通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親歷探索過程,親嘗收穫快樂,從而進一步構建分數"幾分之一"的實際概念;

3通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使學生感受"認識分數"的生活價值和數學價值。

二、説教材

1、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採用啟發式教學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

2、依據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前沿理論,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合理、有效地採用多媒體圖、文、聲三維動態呈現的優勢,突破重點,化解難點。

三、説教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很好地詮釋了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除了要使學生學會,更要使學生會學。基於以上理念,讓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真正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進而能讓學生提煉出有效的學習方法,感悟數學學習的生命價值,體驗學習的快樂。

四、説教學過程

(一)以境激請、導入新知

多媒體呈現猴王分桃的情境,教師以故事的形式敍述:花果山猴王給4只小猴分桃,猴王把一隻桃分給4只小猴,但是分的大小各異,4只小猴不接受,沒法,猴王只好重新分的一樣多,小猴們才欣然接受。承接着故事,教師提問:小猴們為什麼不接受第一次分桃的結果呢?(重點揭示"平均分")第二次平均每隻小猴分得這隻桃的幾分之幾?

(二)互動探究、學習新知

變換多媒體呈現情境,以歎息的口吻敍述新情境:猴王為了避免再次出現分桃不均的場面,吸取了前面的教訓,將一盤桃(4個)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一呢?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學生們都情趣高漲,躍躍欲試。此時,教師並沒急於求"案",而是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分一分(用學具來分,用畫圖來分,用摺紙的方法分等等)。接着,讓小組討論,每隻小猴分得幾個桃?是其中的幾分之幾?怎樣用一個分數來表示每隻小猴分得的桃?讓學生各抒己見。因為學生是在自己動手操作,實踐感知的基礎上獲得認識的,都説的頭頭是道。教師在點頭嘉許的情況下,適時小結:把一盤桃(4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這盤桃的四分之一。接着教師馬上安排練習,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1的前兩個填空,用分數表示,並能説説表示的含義。

在基本練習之後,繼續深入,來學習"每份是幾個物體"的知識點。為了讓學生更具有直觀體驗,教師跳出了"猴王分桃"的多媒體虛擬情境,為學生準備了一些實物(9個小正方體,4個蘋果,8枝鉛筆),讓學生來平均分一分。以小組的形式來展開,並思考:你把這些物體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幾個物體?你能用分數表示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展開探究,你分我擺,你數我記。當然,我們不排除學生仍然把這些物體以一個一份的形式來分,我們教師就要發揮巡視指導的作用,讓學生的合作探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一定時間之後,全班交流,學生上實物展台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情況。在此之間,教師可以作出合理的篩選,既選一、二個分得比較合理的來引領學生的思維,形成公識,達成一致,又選出分得不合理或者不成功的例子,讓學生進行個人自診和全班會診,找出存在的問題,教師適時點撥和引導,去偽存真,和全體同學共同發現: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與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的聯繫和區別。繼而完成想想做做1中的剩餘兩空。

(三)綜合練習、有效反饋

1、完成想想做做2(用分數表示每個圖裏的塗色部分)和想想做做3(每個圖裏填上它上面的分數),並進行全班彙報交流。

2、拿一拿

一堆小棒12根,請分別拿出這堆小棒的1/2和1/3.

這題是新知識的有效運用,先讓學生説一説,所要拿的分數所表示的含義,根據這兩個分數的意義,來具體分一分,拿一拿,並説一説,分別是幾根。之後,可對這題進行提升,你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一?並比較拿的這幾個不同的分數,發現了什麼規律?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嗎?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首先讓學生談談學習本課後的具體收穫,從結合自己的學習過程到所獲得的知識等方面談出自己的體會。接着,讓學生觀察我們身邊的物體,能用學到的知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來説一説,我們身邊的分數嗎?(學生可以把我們的課桌,作業本,以及我們的同學等等看最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

五、説板書設計

蘇教版國小數學説課稿 篇六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認識比”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五單元的起始課,是本冊教材的教學重點之一。教材密切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設置了多種情境圖。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已有的兩個數相比的知識得以昇華,同時也能夠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比的性質、比的應用和比例的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認識比”這部分知識內容學生缺乏已有的感知、經驗。針對知識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組織學生圍繞“比”的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較、總結的教學方法,實現學生有效學習。

二、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教材特點及學情分析,結合數學教學“知識與技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時目標確定如下:

(1)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

(2)能正確讀寫比,會求比值,理解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

(3)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利用比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

其中,理解掌握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繫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活動過程與安排

教學伊時,以落實第1個目標,教材中學生非常熟悉的實物圖為例,引出比的概念。在要求學生閲讀教材後,我引導學生認識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還可以用“比”的形式,在講練結合中,引導學生學習比的讀寫;並通過自學,讓學生認識比的各部分的名稱。“試一試”的教學先讓學生説一説四個“比”的具體意義;通過交流,讓學生説出把每種溶液裏洗潔液看作1份時水的份數。引導學生討論每種溶液裏洗潔液與水體積之間關係的其他表示方法,從而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繫,加深對比的意義的認識。

接着利用教材裏生活中行程問題為例,引導學生填表後説明還可以用比的方法表示路程與時間的關係。啟發學生觀察分析已認識的比進而組織學生討論:“兩個數的比又表示什麼?”這一問題,使學生認識上面的例子都是通過比來表示兩個數相除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對比的認識,從而正確描述比的意義及比值的概念,促使學生把比的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

例2後面“試一試”與“練一練”的第3題整合在一起,學生完成填空後,組織學生討論:比的前項、後項和比值分別相當於除法和分數的什麼?並通過自學“試一試”後面一段話發現兩個數的比也可以寫成不同形式,但仍讀作比,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最後討論“比的後項可以是0嗎”這一問題時穿插數學中的比與體育比賽中引用比寫法的區別。使學生對比的認識更加透徹。在上述過程中,用討論與交流的方式對比與除法和分數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對比,加強了知識間的聯繫。

鞏固練習我安排了兩個環節,第一環節完成練一練1、2題,練習十三1-4題,目的在於瞭解學生的掌握程度;第二環節對本課新知進行了相應拓展。首先讓學生從身邊找比,課件呈現人體中有趣的比及一組圖片,國旗、國畫、建築圖。結合“黃金比”使學生認識到按照每種規格做的國旗,長和寬的比都是3:2,這樣看起來是最美麗的,梅花圖、建築圖的呈現,讓學生感受黃金比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中“比”的魅力,同時也使健康、愛國等教育在數學中得到有效滲透。

蘇教版國小數學説課稿 篇七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找規律》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5單元的第一課時。教材涉及的具體內容是讓學生探索並發現一些簡單週期現象中的規律,根據規律確定是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係的規律的基礎上,運用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體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境中感悟新知,靈活運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班學生對生活經驗及學生認知規律,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和本課知識特點,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 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發現簡單週期想象中的排列規律,能根據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

(2) 讓學生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畫圖、列舉、計算等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優化的過程。

(3) 讓學生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獲得成功的體驗。

3、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本課的教學內容,我制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經理探索和發現規律的過程,體會畫圖、列舉、計算等多樣化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掌握用除法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是:能確定幾個物體為一組,在有餘數或沒有餘數的情況下這樣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

二、説學情

根據學生在以前已經學習過有關找規律的內容,探索過一些簡單規律,初步積累了一些探索規律的經驗。現在,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尋一些數學規律,並應用規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初步培養探索規律的意識和能力。

三、説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課的內容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哦採用了猜遊戲、分析、觀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比較與練習的方法來學習。這樣,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了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説教學程序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本節課我分為五個環節組織教學。

(一)體驗規律,揭示課題。

(二)觀察場景,感知物體的有序排列

這個環節,我以國慶節的情景作為導入,出事教材例1的場景圖,讓學生認真觀察,通過觀察,找出盆花是按一盆藍、一盆紅;彩燈是按一盞燈、一盞紫、一盞綠;彩旗是按兩面紅、兩面黃這樣的規律排列,從而感知物體的有序排列,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自主探究, 體會多樣的解題策略。

本環節,我給學生創設了這樣的一個平台,先是提出這樣的問題: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5盆什麼顏色的花?接着讓學生就這個問題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得出解決問題的三種策略,即是畫圖發、列舉法、計算法,這裏注重分析計算法。然後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認識到計算法的簡便實用。最後引導學生逐步歸納出用計算法解決類似的問題應注意三點:(1)找準物體的規律;(2)分組、確定除數;(3)列式計算。

同時讓學生懂得計算結果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得數有餘數;一種是整除,如果有餘數,餘數是幾?這個物體就和每組中的第幾個相同,如果好似整除,這個物體就和每組中的最後那個相同。這一環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鞏固練習,加深對計算法的理解

練習是新知識的鞏固,提高環節,又是後續知識的準備和鋪墊,因此適度、適量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為了能讓學生通過適當的練習來鞏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思維能力,我特設計了兩大道練習題,第1大題是基本訓練題,通過這道題的練習,不僅能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又能及時瞭解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第2題是開放題,通過這道題的練習,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等活動,對於規律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同時加深對計算法的理解。這道題學生的參與度廣,不但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五)全課小結,拓展延伸。

這環節,先讓學生自己談談:通過今天學習,你學會了什麼?你覺得自己表現這樣?通過學生自己小結,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進一步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然後舉例生活中的一些週期現象供同學們欣賞。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月圓月缺……這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從而產生親近數學的情感,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蘇教版國小數學説課稿 篇八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現代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三步計算和應用》中的相遇問題。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我的説課:分析教材,理清思路;優選教法,注重學法;優化程序,突出主體。

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節知識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時間、路程的關係之後進行的教學。本內容和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聯繫,藉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學好此內容,也為後繼學習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技能目標:明確相遇問題的特點;理解基本數量關係;正確分析解答相遇問題。

2、發展性目標:經歷比較、優化的學習過程,發展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的能力。

3、情感性目標: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激發學生興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在實施知識目標過程中,重點是讓學生在“做”中發現規律,從而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係,掌握解答方法。

二、優選教法,注重學法

學生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創造的過程,好的教法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課上我為學生創設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做中悟,悟中創。教師則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及促進者。除此之外,我還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選擇學習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孩子學到不同的數學,使每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三、優化程序,突出主體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分為四個部分:

(一)在情境中感知;

(二)在遊戲中引入;

(三)在操作中發現;

(四)在鞏固中深化;

(五)在總結中提高

(一)在情境中感知

引發思考:每天早晨揹着書包來上學,馬路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馬路上的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哪些情況?(在現實的情境中,學生髮現了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以下情況:相對、相反、同向)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強調用真實的情境呈現問題,營造問題解決的環境,以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從而完成對新經驗意義的建構以及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基於此,課始創設了一個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的情境,使學生能主動地在與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學習。]

(二)在遊戲中引入

1、理解意義:新授課時,我以學生經常在做的兩個遊戲為主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揭示課題——相遇問題

遊戲1:紅綠燈——相向 遊戲2:跨步子——相對分頁標題#e#

思考:兩個遊戲,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師畫出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

2、聯繫生活——提問: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屬於相遇問題?

3、歸納小結——要想出現相遇的情況應具備哪些條件?

(板書:兩個物體、同時、兩地、相對、相遇)

教師指出——本節課側重研究兩個物體“同時”行進的規律。

(三)在操作中發現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在充分認識兩種運動方式後,問“你想研究哪種運動方式”,“認識了這兩種運動方式,你想通過這兩種運動方式知道什麼”。現在小組合作,我們來研究相遇問題,請你利用相遇卡擺一擺,並完成表格

小組合作:

(1)利用相遇卡,兩位同學同時行進,一位每次行3釐米,另一位每次行進2釐米。

(2)每行進一次把數據填入表中。

行的次數

紅色線段長

蘭色線段長

兩色線段長度和

兩色線段距離

(3)觀察表中的數據,研討發現了什麼?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做”中感受兩物體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的運動規律,更好地去理解相遇問題的解題規律。:如:

①兩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直至為0,即相遇了;

②相遇時,兩者所用的時間是一樣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於總路程;

③因為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時,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

在學生不斷質疑,解疑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以培養,探索求知的慾望得以激發,也使課堂上的單向信息交流變為多向信息交流。

(4)藉助多媒體演示,突破難點。(多媒體省時,高效,直觀,生動等特色的優勢被課堂教學廣泛使用,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相遇過程,抽象出線段圖,由直觀到抽象,即讓學生學的輕鬆,又分散的教學難點。

2、應用規律

例:(媒體出示)70頁,例2:兩個郵遞員同時從相距3000米的兩地相對而行。騎摩托車的速度是800米/分,騎自行車的速度是200米/分。經過幾分鐘兩個郵遞員相遇?

(1)自己選擇學習方式

A、獨立完成(鼓勵用多種解法)

B、藉助教材(依據線段圖列式解

C、請教同學

(2) 指名板演,講解思路

[在例題的教學中,突出讓學生藉助實踐經驗解決問題。屏棄了過去的整齊劃一的教法,對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好的學生,讓他們獨立完成;對善於與人交往的學生,讓他們向同學請教;對樂於藉助教材的學生,讓他們看書,依提示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分頁標題#e#

(四)在鞏固中深化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練習題時,我對教材做了處理,設計了一個“智力大沖浪,智奪小紅旗”的環節,力求形式多樣,條件問題開放,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

第一環節:起跑線,是隻列式不計算的基本練習

1、兩個工程隊合開一條隧道。同時各從一端開鑿。甲隊的進度是12米/天,乙隊的進度是14米/天。經15天打通。這條隧道長多少米?(用兩種方法解答)

2、小名和小化從相距180米的跑道上同時相對而行,小名每分鐘42米,小化每分鐘48米,兩人幾分鐘後相遇?

第二環節:加油站:自選超市:讓學生依個人掌握知識情況,選擇練習題。

1、比一比三道題的聯繫與區別;

A、兩輛汽車同時從兩地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5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75千米,3小時相遇。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B、兩輛汽車同時從相距390米的兩地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5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75千米。幾小時相遇?

C、兩輛汽車同時從相距390米的兩地相對開出,經3小時相遇,甲車每小時行5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2、兩輛汽車同時從一個地方相反的方向開出,甲車每小時行44.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3805千米。經過3小時,兩車相距幾千米?

3、客車和貨車同時從A、B兩地相對開出。客車每小時80千米,貨車每小時70千米,經過4小時,兩車相距10千米。A、B兩城相距多少千米?

第三環節:凱旋門:

小紅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設計運動情況並編題。

[設計開放性的練習,我考慮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在發散性、多維度的思維活動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你真棒”“祝賀你”隨着一聲聲讚揚,同學們肯定會一路過關斬將,站到領獎台上。

(四)在總結中提高

談一談本節課有什麼收穫?

蘇教版國小數學説課稿 篇九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24時記時法。此前學生已經認識過鐘面,會看鐘面表示時間,另外24時記時法也是生活中常見、常用的記時方法。鑑於學生這樣的學習基礎。本課確立如下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

整個教學分、體驗感悟、揭示本質、生活提升三個學習環節,體驗感悟環節增強學生對一天24小時的理解,同時也為後繼研究記時法服務;揭示本質環節主要研究兩種記時法,發現兩種記時法的特徵和關係;生活提升環節進行實際應用,體會有限鐘面表達無限時間的精妙,這樣達成悟、思、練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就結合具體環節談談我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幾點思考。

一、化靜為動----激活已有認知

學習24時記時法首先要對一天24小時有精確的理解。學生知道一天是24小時,但不知道為什麼,地球與太陽轉動的資料,讓他們恍然大悟;,一天24小時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學生意見也不一致,春晚的倒計時場景倒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要表示一天的時間,那得對一天是怎樣過來的有充分的體驗。因此有必要帶着學生再次回顧一天的經過。,在設置中我特意安排畫面可以隨時點擊暫停,學生回憶並表述此時他通常在幹什麼,,像這樣一直播放到一天24小時結束。

如此,藉助多媒體技術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化靜為動的特點。彌補了靜態回憶的弊端,激活並重建了學生已有認知。

二、引發碰撞----盤活教學內容

學生體驗了一天24小時,接下來就要引導學生會用兩種記時法表示時間,而且理解為什麼這樣表示。普通記時法學生明白,可是24時記時法學生雖然會表示,但並不太明確為什麼。因此我帶領學生再次細看鐘面的轉動,讓鐘面上的彩色條與時間尺上的彩色條同步出現,學生能明確地看出走了幾小時就用幾

時表示。以下午1時為例,這樣學生能夠很清楚地看出一天過去了12加1也就是13小時,表示成13時,強化了表象,加深了理解。另外要比較兩種記時法的關係還要強化他們的對比,將兩種記時法同時展示,引發認知的碰撞,繼而深入討論,尋找異同,揭示知識本質就水到渠成了。

這樣藉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功能,摒棄了單純文字交流的單薄,將教學內容盤活了。

三、立體呈現----用活所學知識

數學學習應源於生活、用於生活,同時還要高於生活,立體式展開。本課中幫助學生體會時間的流動以及用有限表達無限的數學思想是重要目標之一,可是時間的流動以及一天的有限和時間的無限,鐘面的有限和表示時間的無限之間的關係,這些都需要學生去體會、想象。那麼能不能將這些不可感知的東西轉化成可感知的東西,幫助學生體會呢?我在課堂開始和課末各設置了一個前後呼應的環節,課始出示一條靜靜流淌的小河,同時引發學生思考我們身邊也有一條看不見的流淌着的河流,是什麼,時間。課末練習環節分別出示四個畫面:朝陽初升,烈日當空,夕陽西下,繁星滿天,學生尋找符合場景的時間卡片,交流。然後揭示我們每一天都經歷着這樣的輪迴,時間就在這樣的輪迴中一直向前流淌。同時驚歎鐘面設計成圓形,用有限表達無限的精妙的創造!

這樣借用信息技術的動畫功能,為學生搭建了想象的平台。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又用活了知識,實現了提升。

以上是我的一點實踐反思,如有不當,還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