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人教版(精選30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65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30篇《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人教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人教版》相關的範文。

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人教版(精選30篇)

篇1: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國小數學人教版教材第四冊第六單元的《克和千克》。本課在編排上有下面幾個特點:

(1)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克和千克”是國小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這節課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克和千克)和單位之間的進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並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準確應用這兩個質量單位。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説一説等實踐活動,瞭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量。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班級學生的實際,並結合教材特點,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從知識與技能方面來説,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從過程與方法上來説,經歷觀察、實踐、估計等數學活動過程,初步學會用質量單位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在與同伴合作中解決質量問題,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

3.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來説,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標在教學活動中相互滲透,達成了德育、智育、知識與能力的結合。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也明白要想知道物體的輕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觀察,必須用秤來稱一稱。這説明學生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他們對質量的單位還缺乏認識,特別是1克、1千克的質量概念,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困難。

所以,我在任務定位時,將教學重點確立為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教學難點是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算物體質量的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數與代數”中指出:“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克、千克、噸,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二年級學生初次接觸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現實生活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因此,在本節課前,我先讓學生課前調查,讓學生積累一些關於質量的生活經驗。學生通過走進商店、超市、農貿市場去調查,發現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質量,學生很自然地認識了各式各樣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種學習資源的整合,為本堂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本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是:體現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通過學生的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建立克和千克的觀念。體驗到數學就在學生身邊,讓學生通過克和千克的學習,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誘思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規律,本節課主要採用分組實驗法,並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繫,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了能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依據課堂設計的需要,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一套,盤秤一個,天平一台,水果兩個(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種。學生每人準備一個2分硬幣、三袋分別約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兩袋500克的食鹽。

新課程理念指出,學校教育中要確定新型的師生關係,構建融洽的學習氛圍,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準備分為四個環節:

1、情景激趣,談話導入

2、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3、實際應用,加深理解

4、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下面分層説明我的教學設計。

1、情景激趣,談話導入。

我首先課件呈現一大一小兩個水果並提問:“你覺得哪個重?怎麼知道的?”通過學生回答內容小結:同樣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來判斷哪個重哪個輕,並板書“看”;接着我將小的水果放下,出示一個盒子,提問:“這個水果和這個盒子哪個重?”然後讓回答問題的學生用兩隻手分別掂一掂,小結:不是同樣的東西可以用手掂一掂的辦法判斷它們的輕重,並板書“掂”。接下來引導學生交流課前調查的各種商品的淨含量是多少,學生簡短的交流後,我利用多媒體出示商品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商品的淨含量,由此引出“克和千克”,一邊板書課題,一邊説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單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接着我告訴學生“克和千克”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過渡到第二個環節。

2、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分三層進行教學。

第一層:探究1千克。

先出示四種物品(1千克瓜子、1千克梨、兩袋重500克的食鹽和一根1千克重的火腿),讓學生猜猜它們的重量,然後啟發學生道:我們怎樣用個好辦法又快又準地知道它們的重量呢?引導學生想到用秤稱(師板書“稱”)。師隨機利用多媒體出示幾種常用的秤,啟發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説説見過哪些秤,都是量什麼東西的,激發學生將數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進一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之後我出示一台盤秤,講解它的用法後,將四種物品依次放入秤盤中,讓學生仔細觀察指針的讀數,並説出重量,師板書:1千克。然後讓學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的兩袋食鹽,並説説感覺。最後讓學生觀察教室裏的東西,説説看有那些物體比1千克重?引導學生估計物體重量,培養推測意識,本環節教學結束。這樣通過掂、比、猜、稱、説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1千克,增加學生對“千克”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千克的觀念。

第二層:認識1克、感受10克、100克。

這一環節先讓學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幣,用手掂一掂,指名説一説感覺,然後教師將硬幣放入天平量,告訴學生這樣的一枚2分硬幣大約重1克。接着讓學生試着掂一掂桌上的三袋大米,説説哪袋的重量和這一枚2分硬幣一樣,進而引導學生通過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動推測出2號袋和3號袋大米的大約重量,感受“克”這個質量單位。這一層是過渡環節,設計了掂、説、估等活動,為學生感知和建立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做鋪墊。

第三層:領悟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

這個環節以“回收大米”的小遊戲開始,我用一個塑料袋到同學那裏回收3號袋大米,即回收100克的大米,每裝進一袋,請同學們大聲地數出來,直到回收10袋,即1000克大米為止。然後問學生:“這1000克的大米有多重呢?”請學生拿在手裏掂掂看,試着説説感覺。接着把它放在盤秤上稱,請學生讀出數字,説説這些大米與剛才量過的物品有什麼關係。師小結並板書:1千克=1000克,隨即引導讀關係式。

在這個環節的最後,還要引導學生説説量物體時什麼時候用克做單位,什麼時候用千克做單位。

第四層:感受千克的日常應用。

這是一個關於年“體重”的遊戲,旨在讓學生感受千克在生活中的簡單應用。開始先讓學生與同桌交流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這裏不排除有説自己的體重是多少斤的,師要引導其把斤數按2斤等於1千克的換算關係換算成千克,並告訴其這是國際上通用的重量單位。)然後讓學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同桌的體重。結合書中的練習,安排了認體重秤的內容,利用課件來學習認體重秤,本環節結束。

3、實際應用,加深理解。

在這個環節,根據本班學生實際,結合書中練習,我設計了知識性和趣味性與一體的6個習題,包括填空、連線、選擇、判斷和趣味故事等內容。這樣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加深對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課總結,課外實踐。

教師以“這節課你都學會了什麼”的問題,讓學生説出本節課學習的內容。然後出示“想一想”題:1千克的鐵和1000克的棉花誰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和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七、説板書設計

由於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寫在黑板的中間。我這樣板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重點難點更加突出。

附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

g kg

1千克=1000克 看

掂稱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老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數學的關鍵,根據班級學生的學情以及本堂課的任務,學生將會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他們會經歷觀察、實踐、估計等數學活動過程,初步學會用質量單位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在與同伴合作中解決質量問題,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學生的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將得以培養。

篇2: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叫洪海傑,來自道外區民主國小校。如果用一句話表達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在不斷地期盼中等待着,在不斷地參與中感受並收穫着。今天同樣希望我的表現能得到在座各位的認可。

教學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49~51頁。

一、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訣求商是數學計算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整個計算領域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本單元,是學習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着重讓學生在熟練掌握用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表內乘除法的計算技能解決一些簡單和稍複雜的涉及乘、除運算的實際問題。

本節課中,教材通過一幅學生熟悉的“快樂的節日”的主題圖,引出要用除法計算的實際問題。通過解決具體問題,使學生體會求商的計算是解決問題的需要,用乘法口訣求商是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同時溝通了乘法與除法之間的聯繫。

二、學情分析:

在表內除法(一)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利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本方法,所以讓學生利用7、8、9的乘法口訣再來求商,從方法上來講,學生不會有什麼困難,但是這要建立在學生已經對乘法口訣基本熟練的基礎上。另外,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一個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進行的,對該類問題的熟練解決也是本課教學成敗的關鍵。

三、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利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本方法。

2、使學生能比較熟練地進行除法的求商計算。

3、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使學生熟練應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

教學難點:

運用已有知識與經驗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四、教法和學法的設計:

1、教法:

學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針對這一事實,教學本節課時,我採用“鞏固舊知、導入新課——情境創設、激發興趣——自主發現、方法探究——趣味故事、強化練習”的教學方法,在師生交流互動中完成教學任務。

2、學法:

在學法上,讓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使每個孩子都參與到活動中去。通過“情境學習,自主探究,小組交流,總結匯報”4個環節,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口算卡片。

六、教學流程:

(一)根據以上的教法學法,本課設計瞭如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二)、引導發現,探索新知

(三)、趣味練習,鞏固新知

(四)、總結歸納,交流體會。

複習環節設計了3道練習題,首先是開火車口算,並隨機讓學生回答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接下來是用7、8、9的乘法口訣填空及齊背7、8、9的乘法口訣,從而揭示課題,這節課,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繼續學習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板書課題時請學生一起書空,並齊讀。

【以舊引新,通過知識的遷移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為下面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二)、引導發現,探索新知

第二個環節是引導發現,探索新知

首先創設情境:學習新課之前,老師想問問同學們,你們最喜歡過什麼節日呢?根據學生回答六一兒童節,然後我説,是啊,六一兒童節是專屬於你們的快樂節日,快瞧,有一些同學們已經開始為慶祝自己的節日做準備啦,這時

出示快樂的節日主題圖並提問,他們在做什麼呢?學生觀察彙報後接着説,這些同學們遇到了一些困難,想請大家幫幫忙,你們願意嗎?孩子們肯定會積極響應,繼而出示思考題:

(1)根據圖上的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2)用什麼方法計算呢?

(3)怎樣列式呢?

(4)結果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有了問題,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去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案。於是我讓學生通過充分地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後再進行小組交流合作學習。

學生一幅圖一幅圖地自主彙報發現的問題,解決的方法,所列算式及求商使用的乘法口訣,教師隨機板書。當學生解決了“平均每行掛幾面?”這個問題後,教師有意識地改變條件:若掛7行,平均每行又能掛幾面呢?學生彙報後請學生認真觀察56÷8=7和56÷7=8這兩個算式,提問你發現了什麼?通過觀察,學生彙報被除數相同,除數和商調換了位置,而且它們都是用了七八五十六這一句口訣算出商的並初步感知一句乘法口訣可以計算2道除法算式。

解決主題圖包含的所有問題後,教師進行小結: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與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一樣,就是想乘法口訣。

【創設了“六一”節佈置教室這樣的數學問題情境,經過引導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活動,利用已有知識經驗獲得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基本方法。】

這是本節課的板書設計:把解題過程與求商方法清晰完整地展現,有利於學生歸納總結,加深記憶。

(三)、趣味練習,鞏固新知

過渡語設計:兒童節不只是小朋友們喜歡過的節日,就連森林裏的動物寶寶們也喜歡過呢!幾隻動物寶寶們也在為節日做準備呢,不過,它們也遇到了一些困難,怎麼辦呢?因為學生之前已經有了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經歷,相信這裏他們會主動提出幫助請求。

這部分設計了4個練習題。

第一題是書後49頁做一做,第二題和第三題是書後50頁的小猴子摘桃和小兔採蘑菇兩個練習,三道題都是幫助學生鞏固用口訣求商的方法,同時第一個練習還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訣可以計算一道乘法算式和兩道除法算式的認知結構。

最後一題是書後53頁拔河比賽練習

此題設計目的是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從而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四)、總結歸納,交流體會:

導語設計:同學們不但幫助小朋友們解決了難題,還幫助小動物們做好了節日準備,你們真棒!老師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有很大的收穫,下面就請你來説一説好嗎?

【讓學生自由暢談在本節課中的表現和收穫,培養學生總結歸納問題的能力,並讓他們自主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七、預期的教學效果:

本教學過程運用多媒體把學生熟悉的“快樂的節日”主題圖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數學信息,提出問題,並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讓每個學生都大膽嘗試、探索,感受數學的趣味、品質,體驗成功的喜悦。最後通過有趣味有梯度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了用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也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個性得到了充分地施展,思維的創造性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從而使整個課堂教學生動、鮮活,充滿生機,富有活力。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還請各位老師多多指導,謝謝!

篇3: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萬以內數的數位順序,理解數位意義.

2.掌握讀法法則,會讀萬以內的數.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萬以內數的讀法.

教學難點:中間、末尾有零的萬以內數的讀法.

教具學具準備

方格紙(繪圖紙)、計數器、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出示三位數,引導學生讀數.(題目自擬)

2.學過的計數單位有哪些?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5.

(1)指導學生數繪圖紙小方格的數目(或投影出示).(參照教科書上例5的問題.)

使學生明確10個一千是一萬,“萬”也是計數單位.

(2)總結學過的計數單位.

2.教學例6.(適時出示課件“計數器”)

(1)指導學生在計數器上邊撥珠邊數數.從一千起,一個一個地數到一千零二十.

教師提示學生從一百數到一百二十時注意什麼?

(2)從一午九百九十五起,一個一個地數到二千零五.

①啟發學生觀察萬位在右起第幾位?

②數到整十、整百、整千和一萬時怎樣撥珠?

(3)從九千九百九十一起,一個一個地數到一萬.

使學生明確:千和萬兩個相鄰數位的十進關係.

(4)在計數器上邊撥珠邊數數.

① 從三千九百九十,一個一個地數到四千零八.

② 從四千九百五十,一十一十地數到五千零五十.

③ 從八千五百,一百一百地數到九千五百.

3.教學例7.(適時出示課件“計數器”)

(1)在計數器上出示 745、280、609,啟發學生試讀,並説一説怎樣讀的?

(2)在計數器上出示 3745、20xx、6009.

①出示數位順序表.

②撥上3745,讀出它的組成.

③撥上20xx,讀出它的組成.

④撥上6009,讀出它的組成.

(3)讀數注意什麼?

使學生明確:讀數時首先判斷最高位是什麼位.

中間有一個或兩上0都讀一個“零”.

末尾不管有幾個零都不讀.

(4)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萬以內數的讀法.

(5)出示萬以內數的讀法,引導學生閲讀.

(6)做一做.

讀下面的數,再説説各是由幾個千、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2438 3704 5008 6900

三、全課小結.

隨堂練習

1.(1)一個數,從右邊起第三位是()位.第四位是()位.

(2)一個四位數,它的最高位是()位.

2.讀下面各數.

2469 5023 6007 10000 9030 7006 3507 2800

篇4: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一、説教材

平移與旋轉是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平移與旋轉這兩種現象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幾何現象。課程標準不要求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定義,更不需要學生去背誦結論性語句,只要求學生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去感知這些現象。

二、説學生

二年級學生在生活中見到很多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現象,在他們的頭腦中已有比較感性的平移和旋轉意識,受生活經驗的限制,對於好多現象的判斷還有些模糊,更無法想象,不能透過現象用數學的眼光來抓住運動方式的本質。

三、説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瞭解圖形的平移變換和旋轉變換,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

2、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技能目標:使學生能正確判斷圖形的這兩種變換

數學思考:在認識平移和旋轉現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初步滲透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情感目標:能積極參與對平移和旋轉現象的探究活動,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對身邊平移和旋轉有關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判斷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

難點:1、對沒有旋轉到一週的物體的判斷,如盪鞦韆等。

2、建立學生的空間觀點。

五、教學用具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遊樂園主題圖及各種遊樂項目運動現象的部分圖等。

學具:學生學環境中的書、文具盒、桌子、凳子等。

六、教學方式與方法

1、探究式師生互動學習方式 2、觀察法與分析法

七、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安排了六個層次,分別是玩一玩、學一學、説一説、畫一畫、做一做、練一練: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與旋轉運動現象

我是這樣引入的: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到公園去玩一玩,(出示主題圖),哇,你發現了什麼?(通過教師誇張的語言將學生吸引住,然後出示多媒體:旋轉椅、纜車、摩天輪、蹺蹺板、滑滑梯等。在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它們是怎樣在動,並讓學生動起手來比一比,根據這些物體的運動進行分類,一類旋轉,一類平移,初步感知旋轉和平移現象。)

(二)學一學——分析平移和旋轉現象的特徵

(課件出示旋轉動畫和平移動畫)讓學生説説什麼是平移?什麼是旋轉?讓學生通過實物的再次觀察抽象出:旋轉就是圍繞着一箇中心轉動,運動方向發生改變。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動,方向不發生改變。得出旋轉與平移這兩種現象的本質。

(三)説一説——例舉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找出旋轉與平移的特徵以後,再讓學生列舉在生活中見到的旋轉與平移現象,在説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現象描述的準確性和語言表達的完整性。例如:電風扇葉子的轉動是旋轉現象,學生很可能説成風扇葉子是旋轉現象等等。

列舉生活中的旋轉與平移現象以後,再讓學生眼睛閉上,邊想邊用手做一做,什麼是旋轉?什麼是平移?

(四)畫一畫——體驗在方格紙中畫出平移後的物體

本環節主要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本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多媒體呈現“螞蟻搬家”遊戲來互動學習突出重點,讓學生觀察分析得出:要看圖形平移了幾格,只要先找出一組對應點,再數一數對應點中間有幾格,對應點之間的格數就是圖形平移的格數。

(五)做一做——在做中體驗平移和旋轉現象

讓學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學具或自己的身體等做一做旋轉與平移現象。在做的過程中,教師注意觀察,將做的好的點到前面。讓他們表演並説説自己做的是哪種運動現象,下面的學生判斷正確與錯誤,並説説為什麼?

等學生做完以後,教師用一根線栓住一隻粉筆旋轉,讓學生判斷,然後停下,不做完一週,做盪鞦韆狀,又問學生,這是什麼現象?為什麼?緊接着推門問:門的運動屬於什麼現象?為什麼?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象剛才粉筆運動和門的運動,雖然沒有做到一週,但是仍然是圍繞中心運動,屬於旋轉運動。然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這樣旋轉的現象。在這裏通過老師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難點。

(六)練一練——解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問題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完成課後練習,第一題讓學生觀察之後便回答,然後核對。第二題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指生説説為什麼這樣畫?第三題,下列現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自己選擇用符號表示出來,然後指生説説為什麼這樣判斷。第四題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用動畫形式集體訂正。第五題作為課堂作業獨立完成。

八、板書設計

旋轉與平移

旋轉現象平移現象

圍繞一箇中心運動 直直地移動

方向發生改變 方向不變

九、本節課要注意的地方:

1、語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羅嗦,要簡練。

2、學生很可能要説出一些錯誤的旋轉與平移現象,要注意引導他們運用旋轉與平移的特徵,去加以判斷。

篇5: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85、86頁例7、例8及相關練習的教學內容。

1、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萬以內數的認識和百以內讀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教學,可為萬以內的數比大小、四則計算和萬以上的讀數打下基礎。本節課是這一單元教學的重點,這是因為:

(1)學會了萬以內數的讀寫,不僅能鞏固加深對計數單位千和萬的認識,而且能為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打下基礎。

(2)掌握萬以內數的讀寫不僅能滿足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為學習萬以數四則計算創造條件,也能為以後學習多位數的讀寫打下基礎。

2、學情簡析

學生已經學過千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學過了中間帶零和末位帶零的讀法和寫法,所以這節課針對已學知識,重點放在中間帶兩個零和中間末位各有一個零的數的讀法和寫法,這節課就是讓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感受生

活中的數學。

3、設計意圖

根據“新課標”精神,我們在使用教材時,在深刻體會教材編排意圖的基礎上,一方面充分運用教材呈現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又根據新理念,對教材資源做了適當的補充和調整,力圖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的氛圍,使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自主探索獲得成功體驗,在自主探究的氛圍下獲得主動發展。

4、目標預設

(1)藉助計數器利用知識遷移,使學生理解萬以內數的讀、寫方法。

(2)從一般到特殊,引導學生探究並歸納出萬以內數的讀、寫法,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數感。

(3)通過讀、寫生活中的數,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體驗獲得知識的成功感。

5、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會正確地讀寫萬以內的數。

教學難點:掌握中間有零和末位有零數的讀法和寫法。

二、説教法和學法

1、如果按部就班的使用教材所提供的數據,學生會因離他的生活較遠,感到乏味,缺乏學習的熱情。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是有意義的,本着“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觀點,結合練習的需要補充一些生活中的數學,向學生提供有價值的數學。

2、整節課的教學程序合理、層次分明,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和教師為主導的作用。先讓學生試讀、觀察,然後將收集來的數分成兩類:沒有0的數和有0的數,使讀數過程也分為兩步。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根據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嘗識讀數,讓學生在嘗試體驗中總結規律。這節課的整個知識規律的得出過程中教師基本上起到了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作用。

3、學生通過讀一讀、撥一撥、寫一寫、連一連、擺一擺等方式進行探究學習,通過小組合作方式鞏固知識的理解,整堂課中學生能積極參與、學習興趣盎然。

4、從學生的生活實際提出練習的材料,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和知識背景出發,用自己的方法來嘗試讀數,在讀數中總結自己讀數的方法,並運用同桌交流、集體討論的方法,使學生在讀中總結,讀中感悟,所有讀數方法都是由學生自己主體參與,嘗試探索來獲取的,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教學程序設計

(一)導入:(鋪墊助學)

1、複習數位順序表。

2、看計數器上的數,複習數的組成。

這個數的最高位是( )位,它是由( )個千、( )個百、( )個十和( )個一組成的。

3、看計數器複習百位數301和310的讀法和寫法,注意中間帶零和末位帶零的讀法和寫法,以及那當上沒有計數單位就用0佔位。

[設計意圖:複習數位順序表,千以內數(中間和末位帶零)的讀法和寫法,萬以內的數的組成,為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打下基礎。]

(二)學習萬以內數的讀法(合作探究)

1、學習千位數的讀法。

(1)出示計數器表示的3745,讓學生説一説數的組成。

(2)根據計數器分別寫出不同數位上的數,學習千位數的寫法。

(3)學習千位數的讀法,提示學生要從高位讀起,讀作:三千七百四十五,讓學生想一想、説一説,其中的“千、百、十”是什麼意思?(計數單位)

2、學習帶零的千位數的讀法。(黑板上出示計數器圖片)

(1)引導學生從千位起,説出數的組成。

(2)兩組計數器,分別是哪個檔沒有計數單位,沒有計數單位的檔應該寫什麼?請兩名學生分別在圖片下面寫上各個數位上相應的數字,書寫時要與計數器數位對齊。

(3)兩個計數器表示的數字20xx和6009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都有兩個零)

這兩個零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20xx中間一個零,末位一個零,6009的兩個零都在中間)

(4)複習百位數帶零的讀法,中間有零要讀零,末位有零不讀,所以20xx讀作二千零八十。(在20xx中間的零下面寫上“零”,在末尾的零寫上“不讀”)。

(5)學生判斷,6009中間應該讀一個零還是讀兩個零?舉起一或二根手指頭表示。

教師給予答案,萬以內的數,中間有兩個“0”的只讀一個“零”。

[設計意圖:通過從沒有零到有兩個零的數(位置不同讀法不同)的比較,引導學生探究四位數有兩個零的數,由於零的位置不同讀法也不相同。]

(6)學習萬以內數的讀法歌謠。 從高位讀起,中間不管有幾個“0”, 只讀一個零, 末尾不管有幾個“0”, 一個都不讀。

[設計意圖:利用歌謠加深學生對萬以內數中含有零的讀法的理解和記憶。]

3、通過介紹旅遊的方式,聯繫生活實際,複習萬以內數的讀法。同時,擴大學生們對單位名稱的瞭解與掌握。

[設計意圖:以旅遊過程和見聞的方式展現數在生活中的應用。通過讀生活中的數,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體驗獲得知識的成功感。]

(三)學習萬以內數的寫法。(順思導學)

1、讓學生們獨自根據讀法在計數器上撥珠,再根據撥珠的結果寫數。

2、指定同學在黑板上寫出數的寫法(要和教師給的數位線對齊)

3、課件上出示答案,讓學生找出只讀一個零的數和一個零都不讀的數。

[設計意圖:通過讀一讀、撥一撥、寫一寫,判斷等方式學習萬以內數的寫法,加深學生對數的寫法的掌握。]

4、學習萬以內數的寫法歌謠。

從高位寫起,哪個數位上沒有計數單位, 就用“0”佔位。

[設計意圖:利用歌謠加深學生對萬以內數中含有零的寫法的理解和記憶。]

(四)鞏固練習:(應用促學)

[設計意圖:複習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能夠準確判斷出是否正確,正確修改,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2、學生動手連線,集體訂正。

3、學生兩人一組,動手操作,用 □3、□8、□0、□0四張數分別擺出只讀一個零的四位數和一個零都不讀的四位數。並將擺好的數寫在練習紙上。集體訂正。

[設計意圖:是知識的一個拓展,通過擺一擺,寫一寫,加深對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五)課堂小結:(梳理評學)

1、今天學習了什麼?

2、複習萬以內的數的讀法和寫法的歌謠。

四、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認識了千以內的數並掌握了比較大小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雖然班裏的大部分學生有了一定的數數、讀寫數以及知道怎麼樣分析一個千以內數組成的知識和經驗,而且一部分學生從生活中得到了一定的萬以內數的讀寫經驗。但一萬、包括比一千大比一萬小的數的概念其實對於二年級的大部分學生來説還是陌生的。針對學生的情況,我在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去探索、學習新知。讀寫中間、末尾有“0”的數是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的難點。針對這一難點,我在備課的時候深入研究了教材,進行了預設,估計了學生容易出現的錯誤。在讀寫中間、末尾有“0”的數的時候,學生容易出現不用“0”佔位的錯誤。例如:三千零三,寫作:303,三千五百,寫作:350,三千三百,寫作:330等問題。學生之所以出現這類問題,分析原因,還是由於對數位的理解不夠透徹。重點指導在讀數寫數時,先分析這是一個幾位數,然後再讀數寫數,讀寫後數一數數位。比如:在出示了計數器後,先讓學生隨着老師的提問回答:這個數是由幾千,幾個百,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哪個數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這個數的最高位是什麼位?寫出的數應該是幾位數?這樣就知道沒有數的數位要用0來佔位,就不會出現缺少數位了。

篇6: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

説課的內容是九義教材第四冊P106~P108《統計》。

2、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統計知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統計思想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思想。義務教育國小數學教學大綱,把統計知識作為國小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特別強調讓學生體會統計的過程,和對統計結果的簡單分析,讓學生早些掌握一些統計的思想方法,既有利於提高應用所學知識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體會統計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社會的聯繫,又能使學生從部分數據出發,經過分析從中找出規律,逐步培養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經歷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掌握處理數據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結構

分析教材內容可以看出,本節課包含四個知識的內容。即調查入學時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收集現在(二年級)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把入學以及現在的體重情況統一填寫到同一個統計表中;整理、分析表內信息回答簡單的問題。但從本地學生情況實際出發,以及條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對教材內容進行了略微的調整,將調查入學時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改為統計本地區天氣情況,也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同時,按照教材的邏輯性將知識整合在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中。

4、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運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學習方法收集整理數據完成簡單的複合式統計圖。

(2)情感目標: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結合實例有機地進行家鄉情的教育。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5、教學重點是:體驗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

6、教學難點是:能對數據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説教法

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多媒體設置生活情境引入法。藉助計算機這一圖文並茂的多媒體教學工具,結合日常生活中鮮活的實物、實例引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實際操作發現法。讓學生親身參與測量體重的活動中,通過小組交流等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數據,為教學增添生動性和趣味性,同時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説學法

1、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數據產生的過程,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積極組織學生人人蔘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着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後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通過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形成技能技巧,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四、説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通過獎勵笑臉人來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要善於觀察、積極思維,參與體驗,逐漸領會怎樣學習的方法。

(二)複習鞏固,目標轉化。

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繫,為本課知識的學習作出鋪墊。

(三)自主學習,合作研討。

通過多媒體課件學生自己演示,主動探究;教師引導,師生共同探知。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根據收集的數據製作出不同形式的複式統計表。通過學生的獨立探究,使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並利用生生對話,相互啟發,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交流促發展。

(四)嘗試遷移,拓展延伸。

本節課制訂了一個評價量規,用一朵花的花瓣代表四個小組,在上課過程中,根據各小組的參與情況進行獎勵,獎品是一個笑臉,貫穿整堂課。一是給學生營造一個競爭、協作的氛圍,二是當本節課結束時作為評價各小組的一個依據,並暗含着又一個生活中的統計,當進行評價時,學生提出:可以統計各組的笑臉的多少,作為評價標準。笑臉人變成了統計的對象,使學生感受到統計這一知識無處不在,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通過這一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的空間和機會。

(五)教師小結,激勵評價。

本課設計讓學生通過的學習,在內心感受到統計知識與生活的密不可分,同時,與信息技術的結合,也使學生體會到了隨着電腦的普及,電腦在生活中的用途越來越大,在學習中可以經常用到電腦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通過圍繞測量體重的主題進行資料收集、分析資料、形成假設等活動,培養學生多渠道獲取信息的能力,從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現、分析、推理等實踐能力。通過師生、生生的交流和交往,開展各種靈活多樣的研究活動,有利於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篇7: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同級混合運算》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教材創設了“圖書閲覽室”問題情境,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脱式運算,瞭解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使他們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逐步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藉助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明白“在同級的混合運算中,應從左往右依次計算”的道理。

能力目標:在經歷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理解並掌握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運用運算順序進行計算,並能正確進行脱式計算的書寫。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養成先看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的良好習慣,同時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地進行脱式計算。

教學難點:能正確進行脱式計算,掌握脱式計算的書寫格式。

二、説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結合教材的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學法:新課開始,讓學生通過圖書館這一情景,理解運算順序。

2、發現、討論法:利用我們小組合作座位優勢,讓小組間討論、説計算過程,從而掌握計算方法。

三、説學法

運用書本為載體,以觀察、比較、小組討論、推理和應用及口算為主線,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和留給學生學習思考的空間。

四、説教學設計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含有加、減、乘、除四個運算符號的練習。

口算下列各題。

7+8﹦ 14+7﹦ 15-9﹦ 20-12﹦

4×5﹦ 8×6﹦ 15÷3﹦ 4÷4﹦

師:同學們認識這幾個符號嗎?他們中分別有兩位是好朋友,你猜猜他們是誰?學生根據前面回憶的運算特點,為這四種運算符號分組。

過渡:接下來我們就用這些運算來,解決同學們在圖書閲覽室裏面遇到的問題吧。

【設計意圖:由於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四則運算方法,在導入環節讓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先回憶四種運算的含義,再根據含義為他們找朋友滲透運算,不僅達到了複習舊知的目的又為後續的學習做好鋪墊。同時,富有童趣的活動也能在課的開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發現特點歸納順序

1.加減混合,感知運算順序。

師:同學們在圖書閲覽室裏讀書學習。

課件出示:圖書閲覽室裏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來了38人,閲覽室裏下午有多少人?

師:從圖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原來閲覽室裏上午有53人在看書學習,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來了38人。

師:你能找出問題嗎?

學生找出問題,並解決。

師:下午閲覽室裏有多少人在看書學習?這個問題你會列式解決嗎?請寫下來?

學生列式:53-24=29(人) 29+38=67(人)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學生列式:58-24+38

師:我們把這種算式叫做“綜合算式”,你知道它該怎麼計算嗎?學生計算並展示計算的過程,教師板書。

58-24+38

=29+38 算第一步的結果,抄後面的加數

=67(人)算第二步的結果

教師小結:我們要寫出每一次的運算結果,同時注意等號對齊。

師:我們在計算加減混合的綜合算式時,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計算,你發現這道算式是按照什麼順序計算的呢?

生:先算左邊的算式再算右邊的算式。師:如果不按照這個順序行嗎?

生:計算結果就會錯誤。

小結:為了得到準確、唯一的計算結果,在我們的計算沒有括號的加減混合時需要從左往右算。

師:你能説説下面的綜合算式先計算什麼,再算什麼嗎?

16﹢9﹢8 48﹣8﹢17 25﹣10﹢20 32﹣10﹣6

學生交流,並寫出計算過程。

【設計意圖:借住情景,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運算順序的合理性。通過對解決問題的思路交流彙報,使學生理解算式所表達的意義。將混合運算符賦予了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引導學生通過解答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來理解體會混合運算順序的合理性,從而達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嘗試概括總結,直至掌握運用。】

2.乘除混合,體驗運算順序。

鞏固脱式計算的計算格式,體會運算的順序。

48-18+17 15÷3×5

問題:1、你能把這兩道題寫成脱式計算的格式嗎?

2、第二個綜合算式要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3、這樣的題我們是按什麼順序進行計算的?

48–18+17 15÷3×5

=30+17 =5×5

=47 =25

3.總結特點,歸納運算順序。

師:你發現今天我們學習的綜合算式有哪些共同的特點嗎?

生:都是從左往右計算的。

生:都是加減混合或是乘除混合。

師:對了,我們加減這兩位朋友混合的算式或乘除這兩位朋友混合的算式叫做運算。當我們計算運算時,要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並按照書寫規範把每一步的結果寫下來。

【設計意圖:課的開始學生們已經為加減乘除找到了朋友,進行了分組。這裏進一步瞭解加減混合或乘除混合的運算叫運算,運算的運算順序是從左往右算,能為後續學習先乘除後加減的運算順序作準備。這一環節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三)、鞏固練習、深化新知

1.計算(教材第47頁“做一做”)

(1).指定學生説一説每道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

(2).學生計算每道算式,教師巡視,巡視時關注學生書寫的規範性。

(3).全班交流,強調脱式計算的書寫格式。

(四)、課堂小結、暢談收穫

今天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五)、課堂作業

教材第50頁的第1、2題。

五、説板書設計

混合運算

53-24=29(人)29+38=67(人)15÷3=5 5×5=25

53-24+38 15÷3×5

=29+38 =5×5

=67(人) =25

從左往右算

【設計意圖:清晰地板書不但能起到示範作用,而且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記憶,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六、説教學反思

1.重視情境的創設“數學源於生活”。課堂上再現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從中自然地提出數學問題,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緊密結合,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便於學生積極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解決問題。情境的創設也能促進學生對運算順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經驗,促進學生感悟與理解運算順序規定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初步體會,逐漸學會,學習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運算順序學生剛學習兩步計算式題時,對運算順序較難理解,往往難以靈活運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明確算法。

4.注重數學思考堅持讓學生在列出算式後説説先算什麼後算什麼,注重了思維的表述,又讓學生明白同級運算的計算順序,有利於學生掌握。

5.重視對錯誤的診斷及矯正教學中重視學法指導,尤其是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進行辨析。學生出現的錯誤主要是格式問題(等號的對齊);運算順序(運算順序不正確)。通過針對出現的錯誤情況展示,進行糾錯;以及算法強化練習進行診斷及矯正。

篇8: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數據的收集整理》這一課是人教版最新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這是一節授新課。

2、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統計的基本知識。為了讓學生能瞭解學習統計的必要性,教材選擇了與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生活情景,通過參與有趣的調查活動,使學生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瞭解調查的方法,學習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本單元學生學習的內容主要是調查、記錄和整理結果,意在使學生體會抽樣調查的合理性和記錄方法的多樣性。學會用畫“正字”法記錄數據,使結果易於整理。

3、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等與統計相關的初步知識,為本單元進一步學習調查、記錄和整理,簡單分析數據奠定了基礎。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與統計相關的生活場景,只是學生沒有發現,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研究和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

4、教學重點

本着20xx年版數學課程標準,在充分研究了新教材的基礎上,我把這節課教學重點確定為讓學生掌握如何收集數據並整理數據,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5、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確定為在數據收集過程中,學生在多種計數方法中篩選出用“正”子計數這種最簡單的方法,並且在統計時不要忘記統計上自己,能夠根據統計表回答問題。

6、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學會收集數據的方法,能填寫簡單的統計表。

(2) 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能利用統計表的數據提出問題並回答問題。

(3) 通過對周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説教法

在教學上,本節課採用“引導探究”式教學。從學生身邊的問題出發,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利用以前的知識解決問題。

三、説學法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關注的是教學過程,所以學生在討論中悟,悟中獲,獲中學,學中創新。自己主動獲取知識,同時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以學校打算給全校的同學定製校服選顏色入手,問學生怎麼可以知道喜歡哪種顏色的各有多少人?然後老師選出喜歡每個顏色的一個代表,站在最前面,手裏舉起一張和這個顏色相同的卡片,其他喜歡該顏色的學生站在這位同學的身後,由舉卡片的同學數出該組有多少人,然後老師填在課件上,告訴學生像這樣分類數一數,再把大家喜歡每一種顏色的人數填在課件上面就叫“數據的收集”過程,然後老師板書“數據的收集”,繼續演示課件,將剛才的數據放進一個表格裏,然後告訴學生,像這樣把收集的數據填到表格裏叫“數據的整理”繼續板書,完成課題“數據的收集整理。

(二)探究新知

1、在教學新知識時,我有意創設問題,舉手調查。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探究調查的方法,使學生通過討論體會抽樣調查方法的合理性,學會進行抽樣調查。

2、根據實際情況解決問題

在統計兩個人選誰參加故事會,引導學生體會記錄數據方法多樣性。這些方法中。最好採取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數據,突出“正”字收集法。我這樣設計使學生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內化知識,同時也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緊接着利用學生收集到的是數據,製成統計表。因此,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經歷收集和整理、繪圖的全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困難和合作的意識。同時,也使學生受到團結互助的教育。

(三)拓展應用

1。為了體現教學的使用價值,調查學生最喜歡到哪裏去春遊。然後根據自己統計的數據,填寫統計表。這一環節是在學生掌握統計方法之後應用統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到學習統計知識的必要性,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道理,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2。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為了突出教材的重點,又與生活實際聯繫,警察叔叔統計某一路段各種車輛經過的數量,看動畫,數一數各種車輛經過的數量,學生在老師發的練習紙上做出統計,學生在觀看動畫後,有的紛紛放下了筆,因為每人統計4種就會跟不上,因此老師提議一組統計一種車輛,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根據已有的計數知識,有的同學用1+1+1+1+1,有的用√√√√√√,有的用圓圈,有的用“正”字,投影展示各種計數方法,讓學生説出哪種方法好,學生指出用“正”計數最好。然後讓學生説一下原因,完成了收集與統計後,在課件上填完善後,根據課件回答問題:

(1)在這一分鐘當中,( )車經過的數量最多,一共經過了( )輛。

(2)從這個統計表當中,你還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進行小結:讓學生説要在數據的收集整理過程中要注意什麼,學生們喜歡不喜歡這種方法,願意不願意解決更多的統計問題。

3。根據課後第六頁第六題

課件給出:老師想要舉辦一個聯歡會,想要調查一下,同學們最愛吃哪一種水果,用“磁老虎”把四種水果,粘在黑板上,找上4個同學到黑板上來統計,用剛才大家都覺得好的“正”字方法,其他同學依次説出最愛吃的水果名字,注意:黑板上進行統計的小組長也要説出最喜歡的水果。然後老師和學生一起進行數據整理,完善板書。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學生自己總結,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抽象概括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意識。

五、説板書設計

板書力求簡潔,把標題和主要知識點或圖板書出來即可,因為大多數內容可在課件中展現,那樣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外,簡潔的板書,更能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素質教育的新理念中進行的,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參與學習過程中形成統計意識,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服務於生活,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極大興趣。

篇9: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國小數學人教版教材第四冊第六單元的《克和千克》。本課在編排上有下面幾個特點:

(1)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克和千克”是國小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這節課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克和千克)和單位之間的進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並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準確應用這兩個質量單位。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説一説等實踐活動,瞭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量。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班級學生的實際,並結合教材特點,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從知識與技能方面來説,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從過程與方法上來説,經歷觀察、實踐、估計等數學活動過程,初步學會用質量單位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在與同伴合作中解決質量問題,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

3、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來説,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標在教學活動中相互滲透,達成了德育、智育、知識與能力的結合。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也明白要想知道物體的輕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觀察,必須用秤來稱一稱。這説明學生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他們對質量的單位還缺乏認識,特別是1克、1千克的質量概念,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困難。

所以,我在任務定位時,將教學重點確立為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教學難點是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算物體質量的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數與代數”中指出:“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克、千克、噸,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二年級學生初次接觸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現實生活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因此,在本節課前,我先讓學生課前調查,讓學生積累一些關於質量的生活經驗。學生通過走進商店、超市、農貿市場去調查,發現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質量,學生很自然地認識了各式各樣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種學習資源的整合,為本堂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本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是:體現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通過學生的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建立克和千克的觀念。體驗到數學就在學生身邊,讓學生通過克和千克的學習,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誘思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規律,本節課主要採用分組實驗法,並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繫,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了能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依據課堂設計的需要,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一套,盤秤一個,天平一台,水果兩個(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種。學生每人準備一個2分硬幣、三袋分別約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兩袋500克的食鹽。

由於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寫在黑板的中間。我這樣板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重點難點更加突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老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數學的關鍵,根據班級學生的學情以及本堂課的任務,學生將會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他們會經歷觀察、實踐、估計等數學活動過程,初步學會用質量單位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在與同伴合作中解決質量問題,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學生的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將得以培養。

篇10: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一、説教材

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本冊第六單元又學習了萬以內的加減法,本單元在此基礎上學習萬以內數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本節課是第一課時,學習萬以內的連加法,為後面的學習構建基本的學習思路,同時也能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把連加法的學習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提供了富有意義的情境圖,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獲得新知,讓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使學生既能體驗到發現問題的成功,又能切實感受到學習計算的必要性。

二、理念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單一的算法和技能訓練,比較枯燥。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結合具體情境,探索連加的計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樣化,並能正確計算,利用連加等有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結合具體情境,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

3、情感目標:利用情景、協商、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探究算法,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計算方法。

三、教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注重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究為主線,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分別採用直觀演示、實踐探索、觀察比較、演繹概括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學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情境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通過比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程序可以分為四個步驟: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二)探索新知、構建方法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四)課堂總結、激勵評價

環節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創設情境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也是創設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之一,根據低年級的學生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在你的學習用具中你最喜歡什麼?學生會根據個人的喜好回答,肯定有的同學會説喜歡書,我就順勢説道:書是我們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同學們都有好多工具書和課外讀物,可是你們知道嗎,還有很多和我們同齡的小朋友卻沒錢買書,他們也多麼希望有幾本課外讀物啊!大家有好辦法滿足他們的心願嗎?學生們會各抒己見,可能會説給他們捐書,這時我繼續説:正好有兩所國小和我們想的一樣,大家看用電腦出示統計表。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要有愛心,要樂於幫助他人的德育教育。

環節二:探索新知、構建方法

1、電腦出示統計表,引導觀察,問學生:從老師提供的信息中你發現了什麼?讓學生獨立觀察,發展學生從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2、根據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那些數學問題?並在小組中交流討論自己的問題。這一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習方式,展開自主學習。

3、同學們提出了這些問題,我們先選擇一個問題解決,建設國小一共捐書多少本?

先讓學生自主列出算式,估算一下得數的大致範圍,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

然後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數。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應該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讓學生的潛能得到發展,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

最後讓學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算法。在交流時,不僅讓學生積極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和思考過程,還要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不斷比較、分析、完善、優化自己的思維過程,掌握自己認為好的計算方法,自覺地構建計算的基本思路。

4、完成試一試。在學生獲得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後讓學生獨立解決,既能使計算方法遷移,得以靈活運用和鞏固,又能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注重了學生價值觀的培養。

環節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基本練習。75頁1題,用豎式計算,讓學生獨立進行計算,進行新知的鞏固。

2、應用練習。75頁2題,學生在獨立計算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培養學生用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拓展延伸練習。利用原型的啟發,突破原型,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外延。48+( )+567 =813 ( )+450+340=1000

整個練習設計遵循多樣性、靈活性、開放性的原則,激發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參與新知的內化,給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開放題的設計給學生提供了新的挑戰,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環節四:課堂總結,激勵評價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讓學生對自己在知識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方面的情況作全面的總結,教師給予激勵性的評價,鼓勵學生髮揚優點、彌補不足、不斷進步。

篇11: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一、説教材。

(一)説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數學下冊48—49頁的內容。

(二)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訣求商是數學計算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整個計算領域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掌握用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教學時呈現“56÷8”的計算思路,留出空白讓學生獨立嘗試計算“56÷7”,再在主題圖“歡樂的節日”中提供兩組素材,引出“49÷7”“27÷9”,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通過以上教學,使學生真正掌握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並形成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計算技能。

(三)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

2、能比較熟練地進行除法的求商。

3、進一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1、學會利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

2、進一步掌握關於除法的基本應用題的解答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説教法學法

1、利用已有知識,幫助學生理解算理,讓學生通過自我探究、討論、交流等方法掌握計算方法。

2、重點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把探究的機會留給學生。

3、通過多層次練習鞏固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三、説教學過程

(一)再現舊知,做好鋪墊

1、組織口算練習。

4×55×87×99×4

7×36×89×58×8

7×83×69×96×7

2、組織將口訣補充完整。

()八五十六三()二十一

六()五十四七()六十三

二()一十八()七二十八

(複習乘法的相關口訣,為學習除法的求商作鋪墊。)

(二)自主探究例1,獨立求商。

1、談話,引入新課:“六一”節快到了,明明和小夥伴在老師的帶領下忙着佈置教室呢!可是她們遇到了一些數學問題,大家幫他們解決好嗎?

2、教學例1

(1)出示教材中的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幅圖,誰來説説他們遇到了什麼問題?

(2)引導學生解決該問題,並列出算術:這個問題大家能幫明明解決嗎?應該怎樣列式?

板書:56÷8

(3)引導學生得出除法的商,並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想法:56÷8,大家知道得多少嗎?可以怎樣思考得出它的商呢?

讓學生計算出商,先和同桌進行交流,再説出自己的想法,因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多讓一些學生起來説説想法。

板書56÷8=7

(4)引導學生解決另一個問題。

圖中,一個小朋友還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要掛7行呢?你能解決嗎?試一試,學生獨立列出算式,自行得出答案。説出自己的計算結果,並把求商的過程跟大家説一説。

3、小結: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不僅幫明明解決了數學問題,而且還進一步學會了利用乘法口訣來求商。在以後的除法計算中,只要大家能夠熟記口訣,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結果了。

(三)、學習效果測評。

1、引導學生完成教材第49頁“做一做”,要求學生獨立計算,再説一説是怎樣求得商的。組織集體訂正。

2、引導學生完成教材第50頁第1、2題。(通過練習鞏固用乘法口訣求商)

篇12: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一、説教材

“解決問題”是人教版國小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材第四單元表內除法(二) 第42頁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經驗的基礎上安排的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自己觀察情景圖,理解題意,然後解決問題。學好本課知識,為學生以後的解決數學問題打下良好基礎。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本課的知識特點,我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1、通過“商店買東西”的情境,靈活運用有關除法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2、通過獨立探索、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進一步加強對7——9的乘法口訣計算除法的掌握。

3、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得能力。

4、培養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在問題處理中,體驗成功,培養數學學習興趣。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説教法

本節課我試圖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情景圖,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1.我以學生熟悉喜愛的玩具商店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觀察情景圖,把已掌握的知識技能應用於解決新問題過程中,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立足於讓學生自主收集、理解數學信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於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於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增強信心。不斷的引導和鼓勵,使學生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説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引導學生自己觀察情景圖並提出問題,適時地進行小組合作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説出“怎麼列式?為什麼這樣列式”。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玩具貫穿課堂始終,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四、説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以舊引新,激活經驗。本環節重在喚醒學生已有隻是經驗,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二)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在這個環節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玩具商店情境,很好地激發了的探究慾望。使學生逐步自主解決問題,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在小組合作交流中突出重點,回顧解決問題的步驟,形成解題模式。

(三)深入理解,鞏固練習。通過解決三道層次分明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穫,一方面對本節課學到的知識做一個系統的回顧,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歸納整理能力,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五、説板書設計

本節課板書主要呈現解決問題的.步驟,重點突出。本板書能給學生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篇13: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一、説教材分析

《分草莓》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3節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利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在分數目較大物品的過程中探索試商的方法。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利用分一分的活動,讓學生探索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積累有餘數除法的試商經驗。

2、通過觀察、交流,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探索、發現中體驗成功的喜悦。

三、説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經歷有餘數除法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逐步達到熟練程度。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體會餘數比除數小。

四、説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二)探究新知

1、讓學生觀察主題圖,尋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2、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55個草莓平均放在8個盤子裏,每個盤子裏可以放幾個?還剩幾個?然後再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從而引出除法豎式,鼓勵學生運用乘法口訣試商。

(板書)55 ÷ 8

3、啟發學生思考:如果商是5,或者是7可以嗎? 通過集體交流,使學生認識到如果商是5,則會出現餘數比除數大的情況,所以商不能是5,如果商是7,則會出現不夠減的情況,商不能是7,這樣逐步引導學生用6試商。

4、引導學生總結計算有餘數除法的四個步驟:一試商,二相乘,三相減,四比較。

(三)鞏固新知,拓展運用

我設計了一些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題,並且注重培養學生完整地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四)課堂小結

在新課即將結束時,我請學生説一説自己的收穫,加深學習新知的印象。

五、説板書設計

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這樣的板書可以讓學生一目瞭然,而且更加完整、更加清晰的突出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篇14: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教學目標

1.發展從情境圖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

2.結合具體情境,發展估算能力,探索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昨天老師讓你們回家做了一個家庭理財調查,你們都調查好了嗎?

(前一天發給學生如下的調查表。)

本月家庭理財調查表

爸爸收入

媽媽收入

家庭生活費

計劃購買商品

元的

(評析 本環節旨在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做這個調查要幹什麼”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極大關注,為下一步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

生:調查好了。

師:誰把自己調查的情況説給大家聽聽。

生1:媽媽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費是1000元,計劃購買的商品是4000元的電腦。

生2:媽媽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費是1200元,

劃購買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媽媽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費是900元,計劃購買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調。

師:這幾個同學們做的調查非常好!有!有個叫小剛的同學也回家做了一個調查,你們想知道嗎?

生:想。

(二)創設情境,解決問題

(屏幕顯示:小剛的媽媽説:“我的收入是412元。”小剛的爸爸説:“我的收入是586元。”小剛的媽媽説:“我們家每月的生活費是780元。”)

師:看到這裏,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1:小剛的爸爸比媽媽多收入多少錢?

生2:他們共收入多少錢?

生3:小剛家每月還剩多少錢?

師:你能估算出小剛家每月大約節餘多少錢嗎?小組討論後,自己解答。

師:哪位同學説一説你的估算結果?

師:同學們這麼快就估算出來了,那麼你們能實際算出小剛家每月可以節餘多少元嗎?請同學們做在練習本上。

(找一生説答案,全班訂正。師板書:412+586-780=998-780=218(元)。)

師:小剛家也有一個計劃。你們想知道嗎?

(看屏幕:小剛的媽媽説:“我想用節餘的錢買一台價格是620元的洗衣機,幫媽媽算一算,需要攢幾個月?”小剛做思考狀。)

師:同學們,你們能幫助小剛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能。

(評析課件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的好勝心很強,對幫助小剛解決問題個個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積極思考的狀態中。)

師:小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

生1:620-218=402 402-218=184 攢3個月

生2:218+218=436 620-436=184 攢3個月

生3:218+218=436 436+218=654 攢3個月

師:通過討論,同學們想出了這麼多的方法幫助小剛解決了問題,看看小剛説什麼?

(評析本環節的設計初衷是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由於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蔘與,課堂氣氛熱烈。由於每個人的思維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體現。)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算式,看看它與我們前兩節課所學的內容有什麼不同?

生:我們前兩節課學習的是連加、連減,而這個算式裏有加有減。

師:你觀察得可真細心。像這樣一個算式中有加有減,而且每個數都是三位數,這樣的運算我們就叫它“三位數加減混合運算”。(板書課題:三位數加減混合運算)剛才,兩名同學用了不同的方法計算,你想提醒同學們在脱式或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麼?

生:豎式計算時要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

生:要看是不是進位或退位。

師:你想得真周到。

生:脱式計算時,要從左往右算。

師:(小結)大家的建議都很好,很合理。我們來整理一下:脱式計算時要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計算,有括號先算括號裏的;豎式計算時要注意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注意是否有進位或退位。不論用豎式還是脱式,我們都要細心計算,規範書寫。

(三)理解應用

師:老師也為同學們的聰明才智感到高興,現在你就是你們家的小管家,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購買計劃中的商品,用每月節餘的錢,需要攢幾個月。數據多的同學可用計算器幫忙,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請小組成員或老師幫忙。

(評析此環節旨在鞏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如果單純地出一道題,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但讓他們計算自己家的理財計劃,學生的情緒又高漲起來了。另外,可以讓學生使用計算器,他們感到很高興,繼續保持高漲的學習激情。)

(三)回顧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同學們用很多的方法幫助小剛解答了問題,同時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財計劃,並掌握了加減混合計算的方法,同學們的課上得非常好。

教學反思

課前,我先讓學生回家做一個調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起對本節課的極大關注。課堂上,學生精神高度集中,為下一步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幫小剛解決問題時,學生情緒高漲,因為這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只是平日從不參與,這次讓他們自己當“管家”,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就激發出來了。課堂上,小組討論氣氛熱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讓我為之一振。由於取材於生活,學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達起來非常流暢,把一個理財計劃説得井井有條。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識,相信將會令他們終身難忘。這節課,我感到學生在學習加減混合運算的過程中,並不感到枯燥乏味,因為問題情境很貼近他們的生活。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並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我自己認為這節課總體上達到了預期目的,但由於學生的差異,個別學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組的討論,因此就乾脆放棄。另外,雖然在課前,我強調是近幾個月內的計劃,有些學生在計算時才知道要攢8~9個月,這樣在計算時就耽誤了時間。

通過反思,提醒我在今後備課中要關注每個細節,努力提高自身教學以及處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更上一層樓。

案例點評

本課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1.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創設“買洗衣機”的情境,緊密聯繫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親切。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使他們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探索計算方法,鼓勵算法多樣化

百以內加減法已經為學生萬以內加減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三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體現算法多樣化。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本節課還注重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了熱情的幫助,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課堂中在充分讓學生合作探討的同時,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環節的時間,把握住重點內容進行教學。

學生已經在一年級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本冊第六單元又學習了萬以內數的加減法。本節課在此基礎上,創設了“買洗衣機”的情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提倡方法多樣性。然後,再讓學生根據具體情境,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本節課創設的“買洗衣機”的情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素材,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會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生知識面比較豐富,對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幫小明解決問題時,學生情緒高漲,因為這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只是平日從不參與,這次讓他們自己當“管家”,學習興趣一下就激發出來了。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濃厚,敢想、敢説、敢問,思維活躍。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小組成員按每組4人進行合理搭配,有利於合作交流。課堂上,小組討論氣氛熱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知識,相信將會令他們終身難忘。

本課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解決問題

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創設“買洗衣機”的情境,緊密聯繫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使他們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探索計算方法,鼓勵解題策略多樣化

百以內加減法已經為學生學習萬以內加減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三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體現解題策略多樣化。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通過解決“買洗衣機”這一問題,讓學生學會3位數的加減混合運算,並獲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着重體現了以下四個方面:

一、體現問題性

問題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導入時,我説:“願意幫忙解決買洗衣機的問題嗎?”這種探討問題的資源來自於學生,縮短了數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二、體現體驗性

本節課通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活動與創造,這樣所學的知識記得深,記得牢。

三、體現合作性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着眼點。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4人小組合作探索“每月節餘的錢需要攢幾個月可以買一台620元的洗衣機?”這個問題,在合作中小組長對組員的任務進行分工、安排;記錄員及時記錄每人的思考情況;發言員把小組中的想法在全班中反饋。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探討氛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四、體現解題策略多樣化

解題策略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鼓勵學生多角度多策略解題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1)尊重學生獨立思考;(2)學生表達多樣化;(3)解題方法多樣化,但不是讓學生掌握多種解題方法。本節課中,我尊重學生自己的方法,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學得生動活潑,大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創新的火花在課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來。

篇15: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一、教材內容

本課為國小二年級下冊(西師大版)

二、學生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法的意義,但只限於商是整數而沒有餘數的情況,

三、教學目標

1.理解整除及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掌握有餘數除法中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2.通過觀察、比較後,弄清整除的意義。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並從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

4.能夠主動思考,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

四、課前準備

電腦課件。

五、教學流程

一、基本練習。

(電腦顯示)52÷8= 24÷3= 25÷3= 8÷2=

10÷4= 38÷2=

1.集體訂正。

2.師:請學生根據各題商的結果,將這些除法計算題進行分類,每類商有什麼特點?把你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互相説一説,並在小組內選出一名記錄員,將研究的結果記錄下來。(四人小組代表發言。)

學生回答後出現分類情況。

(電腦顯示)商沒有餘數為24÷3=8,8÷2=4,38÷2=19;商有餘數為52÷8=6…4,25÷3=8…1,10÷4=2…2。

二、談話導入。

在我們學過的整數除法中,商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餘數的,一種是有餘數的。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再對它們進行深入的研究吧!

三、新授。

師:(電腦顯示)讓我們先來觀察這類除法算式。它們有什麼特點呢?請在小組內研究研究。(四人小組代表發言。)

學生回答可能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生1:被除數、除數、商都是整數,而且商沒有餘數。

生2:我們組不同意他們的看法,我們認為被除數、除數、商應是自然數。

師:現在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同學們同意哪一種呢?

生1:我不同意第一種意見,因為整數包括自然數和零,而除數是一個非零的數,所以除數不能是整數。

生2:我不同意第二種意見,因為如果被除數、除數、商都是自然數,那被除數和商就不能是零嗎?

師:像這樣,一個整數除以另一個不是零的整數,商是整數而沒有餘數,我們就説第一個整數能被第二個整數整除。(板書)

看書第78頁,齊讀“什麼叫整數”,並完成“做一做”(1)。

師:“做一做”除法中的第一個數不能被第二個數整除的情況,它們有什麼特點?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學生回答。

師:這就是“有餘數的除法”。(板書課題,電腦顯示有餘數除法的算式。)

師:有餘數除法中餘數和除數有什麼關係?

學生思考後回答。

師:前面我們學過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你們記得嗎?有餘數除法各部分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一起來觀察。(電腦顯示:48÷5=9…3)

師:如果被除數不知道,該怎麼求呢?(電腦顯示:?)

師:你們發現有餘數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了嗎?

學生回答後,板書有餘數除法的關係式。

師:這個關係式有什麼用呢,

(學生回答後可能出現兩種情況:(1)驗算有餘數除法是否做對了?(2)求未知數x。)

師:現在我們就運用它們之間的關係,來完成第78頁的“做一做”(2)。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

(學生回答後出現以下幾點:(1)什麼叫整數?(2)什麼叫有餘數的除法?(3)有餘數除法的關係式。(4)如何利用關係式進行驗算?)

師總結:對,將你們所説的結合在一起,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內容。

五、鞏固練習。

1.填空。

(電腦顯示)

(1)一個整數除以另一個不為零的整數,商是整數而沒有餘數,我們就説( )能被( )整除。

(2)因為28÷4=7,我們就説28能被( )整除。

(3)在有餘數除法中被除數=( )。

(4)( )÷3=8…2。

2.完成“練習十六”中的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判斷。

(電腦顯示)

(1)有餘數的除法裏,商都比除數小。( )

(2)19除以4,商是4,餘數是3。( )

(3)8能被32整除。( )

(4)24只能被6整除。( )

(5)128能被128整除。( )

師:你們回答得都很好。(電腦出現迴響掌聲)

4.課堂活動練習

篇16: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首先,通過對“四面八方”這個成語中“四面”的理解,讓學生指出教室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接着在故事情境中將學校、汽車站、電影院、火車站與少年宮的圖片,發到相應的小組中。

設計這樣導入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關於方向的知識,為學習新的知識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場景圖中已經遊覽了5個地點,還剩4個地方就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即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主要分為兩步來進行:第一步,直接告訴學生超市和公園的位置,讓學生直觀地認識東北和西南的含義,並初步感知方向的命名方法;第二步,放手讓學生根據前一步獲得的學習經驗,説説體育場、人民橋位於學校的哪一面,從而認識東南和西北。

這部分的教學有三個注意點,第一,要注意到新方向的辨認和命名都是在已經認識的東、南、西、北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要關注學生是否正確掌握了這些方向的互相關係和排列順序。第二,在引導學生認識“超市在學校的東北面,公園在學校的西南面”時,要讓學生理解東北、西南的命名方法,即介於東面和北面之間為東北,介於西面和南面之間為西南。由此再讓學生將此命名方法自主應用到認識東南和西北中。第三點,讓學生回答“體育場和人民橋各在學校的哪一面”時,要注意及時糾正一些不正確的説法,如有學生可能會説成:體育場在學校的西南面,那就是方位還沒弄清楚,或者説成:學校在人民橋的西北面,這就是相互之間的位置關係弄倒了。

這一部分的教學,我主要採用了“聯繫生活,直觀教學”的方法。因為“認識方向”是《數學課程標準》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加強內容之一。學生的空間觀念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關係非常緊密,這是學生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培養學生空間觀念要將視野拓展到生活空間,要重視現實世界中有關空間的問題。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四個方向。同時緊密結合教室內學習小組間的位置關係,以及學生間的位置關係等,讓學生置身於直觀而又現實的情境之中,通過學生互述自己所處的位置,來進一步理解這四個方向,加深對新知的認識,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

“試一試”讓學生在已經標註了“北”的指南針周圍把其他七個方向填寫完整,從而引導學生整理已經認識的八個方向,並在填寫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這些方向之間的位置關係和排列順序。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先找出圖中已經標出的“北”,思考要確定其他七個方向,可以先確定其中的哪幾個方向,再確定哪幾個方向,讓學生認識到先確定好東、南、西、北後,再確定另外四個方向就容易了。這一環節中,我準備組織學生共同探討,合作解決問題。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展現自我,表露思想,並且能分享他人的獨特想法。學生在感受思維的多樣化的同時,也感受到集體智慧的力量,發揚團隊精神,增強合作意識,發展合作能力。

三、鞏固練習,加深認識

對於“想想做做”的題目,值得注意的是第2題後面的一個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運用“( )在( )的()面”和“()的()面是()”這樣的句式對圖中的相關場所關係展開描述,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掌握方法。

“想想做做”第3題引導學生製作方向板時,既要指導學生按照題目中的順序完成摺紙和填寫方向等操作,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學會使用方向板。利用方向板確定方向的基本方法是:先確定一個方向,把方向板上相應的方向與之相對,並把方向板放平;再利用方向板上所作的標記確定其餘的方向。可以先嚐試在班上確定教室裏的八個方向,再讓學生走出教室,選定校園裏的某個地點繼續嘗試運用方向板確定方向。這樣的安排有利於學生將知識轉化為生活技能,感受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

篇17: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辨認方向》是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起始課,是在學生已經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設計的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繫,為學生提供了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為後續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要讓學生能正確辨認現實生活中的方向,用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對於二年級的國小生來説具有一定難度。因此,在教學時,教師一定要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創設現實的活動情境,增加參與、體驗的機會,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

教學目標:

1. 在學生學會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四個新方向。

2.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辨認其餘的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位置。

3.藉助辨認方向的活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1.給定一個方向,能辨認其餘七個方向。

2.會用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教學難點:

正確辨認現實生活中的方向。

三、説教學設想

為了教學目標的達成我採取了以下措施:

1.藉助多媒體創設有效的活動情境,促使學生理解深化四個新方向。

2.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辨認八個方向,我設計了做“方向板”的活動,順勢利用“方向板”做實踐性練習。

3.為了區分圖上方向和生活中的方向,我設計了在教室裏做一個大的方向板活動。

四、説教學準備

課件、方向板。

五、説教學流程

我的教學流程主要有以下以下 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我首讓學生我們上節課學過哪些方向?再説一説自己的東、南、西、北方向分別是誰。

(二)實踐探究 激趣解疑

活動一:辨認平面圖上的方向。

1.觀察情景圖,複習四個方向。

課件出示教材主題圖,先請學生説一説:看平面圖的方法,隨機在黑板上畫方向標。然後讓學生彙報。

2.引出新方向

引導學生觀察動物園在學校的哪個方向?學生的説法可能不一,有的可能説,動物園在學校的北面。有的可能説,動物園在學校的東面。教師可以藉機提出疑慮:“動物園又不會走,怎麼一會兒在這,一會兒在那兒呢?動物園到底在學校的哪個方向?你們好好想一想,想好後和同桌説一説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髮現:動物園在學校的東面和北面之間的位置,並鼓勵學生自己給東、北之間的方向起名字,從而瞭解到生活中的東北方向。進而指出:東與北之間的部分都叫做東北方向。

接着教師請學生在小組裏交流圖書館、少年宮、電影院分別在學校的什麼方向?學校的東南方向有什麼?怎麼找東南方向?(先找東,再找南,之間的部分就是東南)

教師讓學生觀察圖書館、動物園、少年宮、電影院分別在學校的什麼方向,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給新認識的方向起名字,學

生親身經歷了認識生活中客觀事物的過程,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知識,注重了學習過程及學習方法的探究。

(三)聯繫生活 玩中強化

活動二:製作方向板

這樣不僅可以區分方向板上的8個方向和生活中的8個方向,而且對於四個新方向一目瞭然。再利用它做一些實踐活動的練習,從而體會到方向和位置一樣,都是相對的。要找好中心點才能確定方向。進而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反應能力。

活動三:把你的方向板和教室的方向保持一致,同桌或小組間進行你問我答的遊戲活動。

(四)聯繫生活 拓展應用

出示中國地圖,先來找找首都北京在哪裏?

我們的家鄉大致在北京的( )方向,實際是以北京為中心,我們可以在那畫一個方向標,從而使問題一目瞭然。再找吉林、遼寧、四川分別在北京的( )方向。

(五)師生整理 體驗收穫

在這一環節中,主要讓學生談兩點:

1.談收穫,讓學生説一説這節課學會了什麼。

2.讓學生自我評價,比如,問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滿意嗎?

説板書:

辨認方向

篇18: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鋭角和鈍角》的説課稿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圖形與變換的第一課時鋭角和鈍角.

一、説教材

通過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學會如何辨認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並會用三角板來判斷一個角是否是直角。本單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鋭角和直角。判斷一個角是直角、鋭角還是鈍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比較,體現了方法的前後一致性,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通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使用更準確的、更具體的數學化語言描述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進行數學交流。例如,在描述紅領巾上的三個角時,可以説出“有兩個鋭角和一個鈍角”的結論,二年級上學期就只能説有三個角,沒有直角。另外,直角、鋭角和鈍角概念的掌握,可以為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奠定基礎。

本單元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幅生動有趣的的遊樂場的情境圖,圖中包含了本單元涉及到的各種概念。例如,風車上相鄰兩片扇葉之間成直角,鞦韆架上有直角,觀覽車上有鋭角,滑梯上有鈍角…..這是主題圖所涉及到的關於鋭角與鈍角的概念。接下來就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教材通過以下步驟來教學鋭角和鈍角的概念的.首先,呈現上海楊浦大橋的情境圖,圖上有直角,也有鋭角和鈍角,接着從圖上抽取3個角的局部,使學生清晰地看到我們所要觀察的角.然後通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比較,看到三個角大小不同.最後,抽象出一般的角,給出各種角的名稱,並提供判斷的標準.接下來就是做一做.本環節是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活動鞏固對三種角的認識,圖中的3個小朋友分別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不同的角,有摺紙有做活動角的,還有用鉛筆搭出來的.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所處的承上啟下地位,我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1、使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能辨認鋭角和鈍角,能用簡潔的語言完整、準確地描述鋭角和鈍角的特徵、並學會藉助工具來驗證鋭角、直角和鈍角。

2、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分類、比較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進一步建立幾何圖形

的空間觀念,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

3、通過生活情景的創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通過用角來創造

美麗的圖案,進一步感受幾何圖形的美。

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直角來辨認鋭角和鈍角。

教學難點: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是鋭角還是鈍角。

二、説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主要採用情景教

學法,創造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與同桌合作交流,自主建立鋭角和鈍角的表象,直觀認識鋭角和鈍角,在抽象出幾何圖形,讓他們經歷形成過程。學生再通過聯繫生活的實際,感受生活中也有鋭角和鈍角,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説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感知角(二)分類比較,認識鋭角和鈍角(三)鞏固練習,豐富感知(四)課堂總結 佈置作業

一、情境導入,感知角

師:小朋友有沒有去過鳳凰山主題樂園啊?

師:孫老師去過。今天孫老師就帶領大家去參觀一下怎麼樣?

出示主題圖

師:看多棒的遊樂場啊!誰能説説你看到了什麼啊?

師:其實在這個遊樂園裏啊還藏着一個我們的老朋友,想知道是誰嗎?

師出示找到的一個角,它就是我們的老朋友:角

師:你已經知道了哪些關於角的知識啊?

師:你還能找到“角”嗎?

(創設學生熟悉和喜歡的情境,引發學生的自覺參與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温舊導新)

二、分類比較,認識鋭角和鈍角

師一一出現學生找到的角。(課件出示)

師:小朋友們真棒,找了那麼多的角!如果把這些角放在一起,你會分類嗎?

師:請小朋友拿出這張紙,四人小組合作討論,先仔細觀察這些角,再進行分類,分好後請選個代表説理由。

1、生分類,師巡迴指導

2、學生反饋(有2種分法,一種是按照是否是直角來分的.;另一種是按照直角的大小,分成比直角大或小三類)

師:誰能説説你們組是怎麼分的啊?

(當學生只有出現第一種分法時,老師這樣引導)

師:第一種分法是以直角為標準,把直角的分為一類,,不是直角的分為另一類,這種分類方法不錯,但是顯得有點粗糙。能不能將不是直角的這一類再分的細點呢?(引導學生説出第二種分法)

師:看這一組比剛才就顯得詳細多了,你們為什麼這樣分啊?

(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

師:能告訴大家你們是怎麼知道的呢?

3、引出鋭角和鈍角的含義。

師:小朋友們同意這類分法嗎?

真棒!你們想的跟數學家們一樣,他們也把這樣大大小小的角分成了三類,(一類是直角;一類是比直角小的角;另一類是比直角大的角)(邊説邊畫角)

師:你認為這類角有什麼共同特點?

師:數學家們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鋭角。

師:那這一類的角呢?

師:這樣的一類叫做鈍角(指着比直角大的角),鈍角他比直角大。這就是角的三兄弟。

(這一環節選取各種的角讓學生在原來的知識基礎上把角進行分類,讓他們自主探索,在小組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悦,從而自然的引出本課內容—鋭角和鈍角)

4、建立三者之間關係的表象

師:現在小朋友們對角的三兄弟的樣子已經有了初步的印象吧。請小朋友們拿出活動角,先表示一個直角,再表示一個鋭角。

師:請你説説你是怎麼操作的啊?(張口變得小一點)

師:你們變得鋭角都是一樣的嗎?(鋭角有無數個)

師:現在仍舊用活動角表示一個直角,在此基礎上表示一個鈍角,

你們是怎麼操作的啊?

你能變幾個鈍角啊?

師:你發現了什麼啊?

結論:直角的張口變大就是鈍角,直角張口越小,就是鋭角。

師:那你能用一個符號表示他們三兄弟的關係嗎?(鋭角〈直角〈鈍角〉

三、鞏固練習,豐富感知

(1)快速判斷(練習九的第二題

(2)找生活中的角

1、師:謝謝大家的禮物,今天我的收穫真多,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找找生活中的角吧.這是樂樂的一天的生活片段,請小朋友仔細觀察,找找哪裏有角?是什麼角?(出示練習九的1的四幅圖)

(內容大致這樣:樂樂起牀穿衣服----上體育課跳高-------下午放學回家在爬樓梯,把衣服撕破了——幫媽媽買剪刀,要補衣服)

2、找教室中的角

師:那你能找找教室中的鋭角和鈍角嗎?找到的小朋友請站到有角的地方去。

生反饋

(3)製作小禮物

師:今天孫老師為小朋友們當導遊,讓大家經歷了一次難忘的旅行,而且還增長了見識,是不是該送份禮物給孫老師啊?

師:孫老師要大家親身製作的禮物。願意嗎?

1、出示製作要求: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一個鋭角、一個直角、一個鈍角。製作材料:小棒6根,直尺4把,各種三角板共8個,圖釘2個,彩紙2張,硬紙條4根)

師:做禮物時,要求四人一組合作,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拿出紙袋裏的學具或別的物品,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一個鋭角、一個直角、一個鈍角。可以折角動手做角,也可以畫角,用三角板拼角.請組長記錄一下,看哪個小組的方法多又好啊?

2 (播放音樂,教師巡視,瞭解學生製作情況)

師:老師發現同學們都很愛動腦筋,有的用的方法很巧妙.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小朋友完成的禮物吧!

3 展示作品,把相應的作品貼與黑板上

師:剛才通過動手操作,老師發現小朋友已經會用不同方法展示了,老師很喜歡這麼多精美的禮物.

師:看到小朋友們做的那麼起勁,老師也手癢畫了一個角,你認為是鋭角鈍角、還是直角呢?

(引導學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己創造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動手能力)

四 課堂總結 佈置作業

師:今天我們進一步研究了角,你有什麼新的收穫啊?

師: 角在美術中也有妙用!在美術中有一種畫叫人物簡筆畫,它是用非常簡單的圖形拼擺起來,表示人物的一些簡單動作。像這樣圓表示頭部,用線段表示身體,用角表示四肢。

讓學生欣賞簡筆畫。

篇19: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68~69頁的內容。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2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將認數的範圍擴展到萬以內數的認識。這部分知識不僅是計算的基礎,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而新教材又將萬以內數的認識分為兩段,先教學1000以內的數,再教學萬以內的數。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數數的過程,知道這些數是由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2、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感受大數的意義,體驗數在生活中的運用。

3、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4、逐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設想: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發展和學習需求出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體設計上注意了以數數為主線,把數的組成、估計意識的培養及數學與生活的結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進行教學。

一、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來展開教學,所以我在課前活動中,先讓學生估計一二年級的人數、全校的人數,再讓學生説説對於剛才説到的這些數,你知道些什麼?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識基(轉自數 學吧 )礎。學生已經懂了的,我們就不必再教了。學生自己能探究的,我們就放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比如272的組成,學生在動手操作之後,自然就知道了。還有在師生共同數出1000個字、1000根小棒後,我讓學生説説你對1000瞭解了些什麼?

二、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是數出來的。

1、給學生提供小棒, 以小組為單位數。經歷單根數的、整十、整百和幾百幾十幾的數數過程,使學生感知並體驗1000以內數的形成。

2、師生共同數小棒,在數出272根小棒後,師生一起一百一百地數,數到1000。

3、在計數器上撥入849,然後師撥學生數。這些數數的方法不是教師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感悟,自己總結出來的。

4、注意培養學生的數感。

先估數,再讓學生數一數,學生充分感知1000以內各數的實際含義,同時培養學生的估數能力。

課尾時,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估計1000粒米有多少,1000張紙有多厚,再出示實物,建立形象的感性認識發展學生的數感,瞭解大數的價值。

三、讓學生獲得清晰透徹的數的概念。

在整個教學中,力求引導學生在動手擺、動口數、説的基礎上,自主探究、主動構建起1000以內數的概念。例如:數的組成。讓學生在動手擺過程中看着實物、《千字文》説出一個數是由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再脱離實物,看數説數的組成。層層遞進,由淺入深,讓學生獲得紮實透徹的概念。

篇20: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一、説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乘除法的意義,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學生學習多位數除法豎式及進一步應用除法解決問題的基礎。《表內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況,而有《有餘數的除法》主要研究分後有剩餘的情況。《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兩部分內容互相練習。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切實學好。

教學目標:

(一)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二)通過觀察、分析、比較,讓學生髮現並理解餘數比除數小,培養學生探究推理能力。

(三)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經歷發現知識的過程,讓學生體會探究的樂趣。

二、説學情分析

平均分正好分完的情況學生容易理解,但是有餘數的除法無論試商還是求餘數學生都較難理解,十分抽象,學生不但要明白平均分要盡最大限度分完,還要知道分後剩餘部分必須小於除數,否則還可以再分,這些都是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動手操作這個環節讓學生理解“從總數分走了一些,還剩的不能分,只能剩餘。”從而理解餘數的產生和意義。

教學重點:

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理解餘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三、説教法學法

針對二年級年齡小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的是引導、探究、討論、發現的教學方法,藉助擺正方形,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合作的方式,通過觀察,操作,探究,討論,發現比較等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力求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理解所學的知識,從而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

四、説教學過程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複習舊知”、“動手操作,建構知識”、“鞏固新知”、“課堂總結”,四個教學環節。

(一)複習舊知

學習有餘數的除法必須在理解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算式的寫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新課之前一定要對這兩個知識點進行復習,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識,技能,經驗和心理上的準備。

我先讓學生解決“用8根小棒,每4根擺一個正方形,能擺幾個正方形”的問題,得出8÷4=2(個)這一答案,並追問學生為什麼想到用除法計算,從中複習除法的意義以及除法橫式的寫法。同時為有餘數的學習埋下伏筆。

(二)動手操作、建構知識

教學不是簡單給予,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機會,所以我在課堂中儘可能給學生創造探索和體驗過程,所以這節課主要是通過擺小棒來感知餘數和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主要讓學生通過兩次擺小棒突破本課的重點與難點。

1、第一次擺:在感知了正好分完後,再通過學生獨立操作,體驗有剩餘,剩下的1根還夠不夠擺一個正方形?

這個環節又分3個層次進行教學。

(1)學生操作:請每個學生擺出9根小棒能擺幾個正方形。

(2)學生展示:9根小棒能擺2個正方形,還餘下1根。

(3)全班交流:請學生分別説一説擺小棒的過程,明確剩餘的不能再擺一個正方形,也就明確了餘數的產生的意義。再教學有餘數除法的橫式,這時候我會讓學生列橫式,得出9/4=2個......1根,然後結合小棒明確各部分的意義,我會告訴同學們,這個式子讀作:九除以四商二餘一。這個一我們把它叫做餘數。在此基礎上引出今天要探究的內容——有餘數的除法。

通過對國小生學情分析的瞭解,我感覺在教學餘數與有餘數除法的意義這一環節上不夠紮實,還應讓學生多擺幾次小棒,來感知餘數。

2、第二次擺:放手讓學生擺,目的是進一步體驗加深有餘數的理解。

這一環節我又分了2個層次。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同桌合作,繼續添加小棒的根數擺正方形,觀察還可能餘下幾根小棒並記錄下來。大量的學習資源,充足的活動空間,充分的小組合作,讓有餘數的除法認知在學生的思維中由淺入深。

雖然這個環節上時間用的比較長,但是我認為計算教學就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感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2)觀察比較,發現規律

我將前面讓同學繼續添加小棒的根數來擺正方形所出現的所有算式排列起來,

9÷4=2(個) ……1(根)

10÷4=2(個)……2(根)

11÷4=2(個)……3(根)

13÷4=3(個)……1(根)

14÷4=3(個)……2(根)

15÷4=3(個)……3(根)

18÷4=4(個)……2(根)

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算式,你有什麼發現?讓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學生會出現這些想法:“除數都是4”;“餘數有1,2,3,等,這時,我接着問:餘數能不能是4?能不能是比4大的數?我這樣問的目的是讓學生先感知“餘數比除數小”;再接着設問:假如給你更多的小棒,來擺正方形,餘數又會是多少呢?讓學生根據老師的問題推測不同數量的小棒擺正方形,在有剩餘的情況中,餘數仍然師1、2、3,引導學生進一步感知 “餘數比除數小”的道理。再去比較餘數與除數的大小,這樣學生就能很快發現“餘數比除數小”的規律,明白餘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三)鞏固新知

本課的練習我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了不同層次的練習:

1、這道題是基礎練習,用於檢查學生對所學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1)擺一擺,填一填

27÷5=□……□ 30÷4=□……□

27÷8=□……□ 44÷8=□……□

50÷9=□……□ 53÷7=□……□

2、餘數可能是幾?是對餘數與除數的關係再一次進行鞏固。

有15個☆,每4個一份,

能分成幾份,還剩幾個?

□÷□=□(份)……□(個)

3、拓展應用

新的學期開始了,同學們見面了,有20名同學想去野營,每4人一組,能分成幾組?找同學來分一分。其他同學可以動手擺小棒或者列算式解答並交流想法:

20÷4=5(組)

一切準備就緒他們出發了,可是又遇到了新的問題。地面上擺放着各種食品,小朋友正在輕鬆地分配着各種食品,師問這裏有9個麪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你看怎麼分呢?(小組討論,自己動手擺小棒)

這是一道開放題,聯繫生活,用有餘數的除法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不僅鞏固了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也體現數學的生活價值。

(四) 課堂總結

引導學生來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歷程,暢談自己的收穫。從而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與自我評價能力。

五、板書設計

有餘數的除法

9÷4=2(個)……1(根)

餘數

讀作:九除以四商二餘一

餘數小於除數

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同學更好地把握本節課的知識框架,更好地把握本節課的重難點,達到讓學生學好本節課的目的。

篇21: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是西師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選擇、學法指導和教學程序四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在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它為以後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以及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作奠基。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現教學內容,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過程。因此,教材一開始就從生活中的實例引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然後,教材創設兩個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數一數”、“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認識長方形、正方形邊、角的特徵。接着,安排課堂活動鞏固學生對特徵的認識,進一步建構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空間觀念。最後,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開放性、挑戰性的習題,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有序地觀察和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滲透數學美的觀點,培養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

教學難點:小組合作探究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教具準備:

計算機軟件、實物投影儀、小棒、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三角板、直尺

學具準備:

小棒、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釘子板、三角板、直尺、實驗報告單。

第二部分教法選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靠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節課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遵循(從)感知→(經)表象→(到)概括這一認知規律,讓學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識。

第三部分學法指導

1、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數一數”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進行操作、觀察、探究交流,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2、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第四部分教學程序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的基礎上,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一上課我就對學生説:小朋友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圖形在裝扮着我們的學習與生活。看,這是我們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嗎?學生觀察後會説黑板的面、課桌和講台的面是長方形;鐘錶的面和地板磚是正方形等等。這時我再對學生説:小朋友們真了不起!已經能辨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那麼長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麼特徵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接下來就很自然的引出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然後再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要求大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這一環節的設計利用了學生所熟悉的物體,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探索學習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組在學具中選用所需的材料,開始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請小組長做好分工,把研究結果記錄在實驗報告單上。

邊 角

長方形 有( )條邊,

對邊( ) 有( )個角,都是( )角

正方形 有()條邊,

每條邊( ) 有( )個角,都是( )角

2、學生開始活動時,我到學生中去巡視指導,並鼓勵學生選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進行研究。學生也可以到其他組去看一看,學一學,交流一下。

3、小組彙報。

請各小組彙報各自的實驗情況。要求彙報時説清楚選用的實驗材料、方法和研究結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這裏我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進行彙報。

首先是探討邊的特徵,學生的彙報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在做實驗時,學生選用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直尺。

通過數一數,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條邊。

通過用直尺量,發現長方形相對的兩條長邊一樣長,相對的兩條短邊一樣長。正方形的4條邊都一樣長。

這時我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兩條較長的邊和兩條較短的邊,它們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對的,所以我們把它們叫做對邊。從而得出:長方形的對邊相等。

第二種情況:在做實驗時,學生選用了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

在研究長方形時是通過摺紙得出來的。學生這樣折:

先上下對摺,發現長方形上下兩邊重合在一起,説明這兩條邊一樣長。

再左右對摺,發現長方形左右兩邊重合在一起,説明左右邊也一樣長。

從而得出:長方形有4條邊,對邊相等。

在研究正方形時學生這樣折:

把正方形紙片先對角折,再對角折,發現正方形4條邊都重合在一起,説明正

方形4條邊都一樣長。

第三種情況:學生選用的是釘子板。

通過數格子,發現了長方形長邊都佔了6格,短邊都佔了4格;正方形4條邊都佔了5格。説明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

篇22: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1、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國小數學義務教材第四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是在同學認識了長度單位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使同學進一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為同學今後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間的化聚和其他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先通過讓同學用米尺丈量黑板的長度引入新的長度單位,接着用認一認,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讓同學認識這些長度單位,理解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練習的佈置是這樣的:T1、2、3、6是實際操作題,使同學掌握丈量的方法,T4是填計量單位。T5是分米、釐米、毫米間的換算,以鞏固單位間的進率。

2、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以和同學的實際情況,我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從知識技能、數學考慮、解決問題和情感態度幾方面動身,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讓同學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分米,釐米和毫米;建立分米,釐米和毫米的正確表象。

(2)、讓同學在實際丈量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瞭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3)、讓同學在活動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戰略。

(4)、讓同學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同學估測的意識與合作意識。

3、本節課教學的重點、難點都是使同學建立分米、釐米、毫米的具體觀念。

4、教學關鍵:通過實踐操作,讓同學參與認一認、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動,協助同學建立分米、釐米、毫米的具體觀念。

5、根據本節課的特點,為使教學順利進行,在教具上需要準備的是多媒體課件,學具需要準備大量的實物,如:圖釘、鉛筆、樹葉、繩子、紙條、硬幣等。

篇23: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一、説教材:

“數學廣角簡單推理”是新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109頁的教學內容。這是一節有趣的活動課,也是一節邏輯思維訓練的起始課。邏輯推理能力是人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節課主要要求孩子們能根據提供的信息,進行判斷、推理,得出結論,使學生初步接觸和運用排除法。教材試圖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簡單事例,運用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解決這些問題,滲透數學的思想方法,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本節課立足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在問題設計的難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個可以直接判斷的條件,學生只要找準關係句,就能較為輕鬆地推理出其他的相關結論。讓學生親身經歷對生活現象判斷的過程,從而鍛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是教材編寫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説學情:

二年級的孩子由於他們的年齡特點,他們具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喜歡做遊戲,喜歡與他人合作,同時也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推理能力。基於以上分析,我們組將整堂課設計成一節猜一猜、做一做的遊戲課,讓學生通過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猜測、推理遊戲,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簡單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技能:讓學生了解簡單的推理知識,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培養學生初步觀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條理思考問題的意識。

過程方法: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推理過程,體驗邏輯推理的思想與方法,體會邏輯推理條件與結論之間的聯繫。

情感態度:感受邏輯推理的趣味性、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學習品質。

重點:經歷簡單的推理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觀察能力。

難點:培養學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及數學表達的能力。

四、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所以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們數學組採取遊戲引入、情境教學與談話引導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説教學過程

對於本節課的設計,我試圖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在“想猜”中領悟

現平時,只要老師拋出“請小朋友猜一猜”這樣一句話,學生們就來勁了,會爭先恐後地舉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見“猜想”是學生們最樂意解決的問題。這節課引入環節。我就設計了讓學生猜想,共分三個層次,先讓學生“瞎”猜(即漫無邊際地猜),學生從中意識到這樣是猜不到確定的答案的;然後在我的提示下“猶豫”猜,結果有兩種答案,還不能確定,學生從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條件,答案的範圍縮小了;最後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學生很快猜出了正確的答案,學生從中領悟到了“猜想”要根據前提條件去推理的。這個猜想環節與本課時內容相關密切,為本課對順利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讓學生領悟到簡單邏輯推理其中條件與結果的密切聯繫,同時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

(二)在“遊戲”中內化 設計猜禮物、猜動物名字以及猜圖形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猜想並敍理從中內化了簡單邏輯推理的來攏去脈、前因後果,體驗推理的過程,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及數學表達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這節課中,教學例1時,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情境圖,理清信息,再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學會從眾多的信息中選擇關鍵的信息推理出某種結論。通過讓學生小組內交流想法,培養學生進一步有序的思考問題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學生講清思路之後,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種簡潔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思維過程和結論呢?由此引出連線法,使學生明白原來自己的想法可以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出來,給學有餘力的學生一個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設計”中深化

用推理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幾個問題後,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猜一猜,連一連,説一説的遊戲闖關中對推理知識深化,進一步加強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使思維訓練層次提高。

篇24: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指的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學哪些知識基礎上進行的,是前面所學哪些知識的應用,又是後面將要學習的哪些知識的基礎,在整個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如何。在學生的知識能力方面有哪些作用,對將來的學習有什麼影響等。

2、學情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如何,有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

3、教材處理:根據課堂教學需要,不盲目地依賴教材而循規蹈矩,創造性地對教材內容進行授課順序調整和補充,以縱橫知識聯繫,降低學生認知難度。把有關知識、技能、思想、方法、觀點等用書畫文字等形式加工整理,轉化為導向式的教學活動。教材處理的目的是使學生容易接受、融會貫通,體現教師熟悉教材的程度,把握教材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要指出本節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具體內容以及確定重點和難點的依據。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情境,培養估算能力,探索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提高學生從情境圖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二、説教法、學法

1、説教法

通過創設買洗衣機的情境,改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與學習加減法計算結合起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使學生體會學習計算的必要性,發展數學應用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轉變教師角色,鼓勵與尊重學生的獨立意識,併為學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機會,成為真正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2、説學法

通過創設買洗衣機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並經歷算法多樣化的過程。同時創設練習情景使原本枯燥、單調的教學變得有趣、飽滿、靈動,具有深度,富有創新。

三、説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談話導入:

同學們,昨天老師佈置回家做一個家庭 調查,你們都調查了嗎?(前一天發給學生如下的調查表)

本環節旨在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做這個調查表要幹什麼?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極大關注,為下一步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

第二環節創設情境,解決問題。

首先出示課件1.2:小剛踢球回家,看見奶奶在很費力地洗衣服,對奶奶説:奶奶太辛苦了,咱家買台洗衣機吧!以及小剛的爸爸媽媽在外打工,常年不在家,爸爸每月寄回586元,媽媽每月寄回412元)。

要求學生根據課件內容,提煉出從中獲得的數學信息。在本環節中首先展示課件,吸引學生的眼球,數學信息顯而易見,既快速的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又鍛鍊學生收集信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並根據找到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重點解決:爸爸媽媽一共寄回多少元?

然後進行估算。

本處體現問題性。問題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探討問題的資源來自於學生,縮短了數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接着邊出示課件邊提出問題:小明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每月的生活費是780元,(在此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生活費),估計一下,去掉生活費還剩多少錢呢?交待學生去掉生活費還剩下得錢也就是節餘。

在這一部分我又設計了一次估算,計算前讓學生先估一估,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讓學生獨立思考。有利於學生學會自己去學習。

估算之後學生心裏已經知道大約剩的錢數,然後再要求學生實際計算並指名到黑板前演示。

根據學生的板書,要求全班學生仔細觀察,看看它與我們前兩兩節課所學的內容有什麼不同?

板書是學生自己生成的,根據板書再總結,這是本節課的重點,既引出三位數加減混合運算以及三位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腦這一過程,深刻體會本節重點。即脱式計算時要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計算,有括號先算括號裏的;豎式計算時要注意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注意是否有進位或退位。不論用豎式還是脱式,我們都要細心計算,規範書寫。

繼續看課件,邊看邊提出問題

對於小剛家餘下的錢他們也有一個計劃。你們想知道嗎?

(看屏幕:奶奶每天操持家務非常辛勞,所以他們準備把節餘下來的錢攢起來買一台620元的洗衣機。小剛做思考狀。)

師:同學們,你們能幫助小剛解決這個問題嗎?。

課件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的好勝心很強,同時這又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只是平時從不參與,這次讓他們自己做管家,學習興趣一下子激發出來。對幫助小剛解決問題個個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積極思考的狀態中。

最後進行小組討論,全班交流階段。小組成員按每組4人進行合理搭配,有利於合作交流。

討論之後可能會生成如:

生1:218+218=436 620-436=184 攢3個月

生2: 218+218=436 436+218=654 攢3個月

生3:620-218=402 402-218=184 攢3個月這三種算法,鼓勵算法多樣化,鍛鍊學生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簡單問題,並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本環節的設計初衷是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由於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蔘與,課堂氣氛熱烈。由於每個人的思維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體現。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知識拓展

請同學們做自己家的管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計算出購買計劃中的商品,用每月節餘的錢,需要攢幾個月,有困難的同學請老師幫忙。

本環節旨在鞏固本課的重點,難點,如果單純地出一道題,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但讓他們計算自己家的理財計劃,學生的情緒又高漲起來。

第四環節回顧總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學會了如何進行三位數加減混合運算,那你能告訴大家在計算時要注意什麼嗎?

生自由交流。

篇25: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説教材

《平移與旋轉》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第四冊P41-42頁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會辨認鋭角、鈍角,建立了有關幾何圖形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今後的幾何學習打下基礎。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在學生的生活中並不陌生,而作為新課程新的教學內容則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因此教材從生活實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和發現平移與旋轉的運動規律,並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學會分辨平移和旋轉。

説學生

二年級學生在生活中見到很多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現象,在他們的頭腦中已有比較感性的平移和旋轉意識,受生活經驗的限制,對於好多現象的判斷還有些模糊,更無法想象,不能透過現象用數學的眼光來抓住運動方式的本質。

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初步感知平移與旋轉現象,使學生能在方格圖上數出圖形平移的格數;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生仔細觀察、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平移和旋轉,合作探究圖形在方格圖上平移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説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説教學重難點

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初步感知平移與旋轉現象。

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數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格數。

説教學用具

課件、動畫視頻、圖片、操作卡片。

説教學策略

為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難點,我在本節課採用多媒體環境教學,主要的教學策略有:自主參與,合作探究;動手實踐,拓展應用;運用媒體,整合資源;自主小結,體驗成功。

説教法

1、實踐操作法

二年級的學生還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建構主義學也認為,國小生學習數學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不是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個親自參與的充滿豐富而生動的思維活動。因此,本節課設計了讓學生看一看、説一説、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運用多感官參與學習,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國小生思維多依賴直觀這樣一個矛盾,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髮展。

2、遊戲教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因此,本教學設計注重創設圖片情境,以激趣為基點,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鞏固所學新知識。教育心理學中也説遊戲是兒童的本性,結合本課教學內容抽象性的特點,我以圖片和遊戲作為載體由淺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轉的概念。

説學法

1、情境學習法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因此,我讓學生從身邊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轉的物體,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2、小組合作法

通過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能數學地進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使學生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在合作中探索、發現和發展,使學生從被動服從向主動參與轉化,從而形成師生平等、協作的課堂氣氛,使教師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説教學過程

依據以上的教法學法,本課設計瞭如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感受遊樂園項目的平移和旋轉

新課標認為學生經驗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基礎。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關係非常緊密,這是他們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而且兒童的注意力有強烈的直觀性和色彩性的特點,容易被生動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開始的時候我就利用遊樂園項目運動方式揭示平移和旋轉的現象。

課伊始,通過談話“遊樂園“,瞭解學生對遊樂園的熟悉程度,出示圖片認識各種遊樂項目,播放視頻引導學生進入遊樂園,讓學生用自己的動作、聲音、表情表現遊樂項目的運動方式,並引導學生嘗試把運動方式起名,瞭解平移和旋轉,揭示課題。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轉

在學生形成初步感知後,再次回到遊樂項目的卡片中,將學生帶入遊樂園的情境中,然後就問學生:遊樂園裏各種遊樂項目的運動變化相同嗎?(不同)你能根據他們不同的運動變化分分類嗎?我再創設體驗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卡片以及學生親身體驗,引導學生探究發展平移的特徵,當今的建構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知識的,所以他們更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他們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因此,我又利用學生生活中的例子創設有關平移和旋轉現象的情境。讓學生髮揮想象説出身邊有關平移和旋轉的例子,同時將為同學們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現在屏幕上,然後讓學生自己進行區分,在比較中體會平移和旋轉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學以致用,為了使學生進一步區別平移與旋轉,我設計了小練習(1)(2),內化新知。

三、解釋拓展,靈活運用平移與旋轉解決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説:“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得不到發展。”而且,二年級的學生的思維還處於形象階段,只有藉助多感官的參與學習才能更好的鞏固所學內容。同時,在這一環節教學後進行的是本課的重難點教學,經過了前三環節的教學,許多學生已經感覺疲憊,不免注意力有所下降。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創作平移和旋轉的手工,生動有趣的活動能再次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不僅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在課堂後半段時間學習更加有效。

首先,我讓學生觀看新聞視頻黃河博物館平移搬家,讓學生感受平移的力量,自由表達其感受,,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然後出示操作學具,合作探究小貓怎樣才能吃到小魚和老鼠?讓學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紙上移動物體的樂趣後讓學生都參與數一數的練習。通過想一想,試一試,小組合作探究一個簡單圖形沿着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格數的不同方法。最後通過與學生一起利用平移和旋轉的運動方式創編舞蹈,再次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感受平移和旋轉。

四、課堂小結

與學生交流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感受?

在最後的時候讓學生自己總結本課所學的內容,改變過去由老師總結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及時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

説板書設計

本課運用了直觀比較的形式設計板書,簡單直觀的設計有利於學生進行比較和記憶,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的整體結構,掌握所學內容間的聯繫和區別。

平移與旋轉

平移:物體或圖形在直線方向移動,而本身沒有發生方向上的變化。

平移現象:觀光梯、纜車、推拉窗户……

旋轉:物體圍繞着某一點(一箇中心)移動。

旋轉現象:鐘面的指針、摩天輪、螺旋槳……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緊密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有意識的進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篇26: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一、説課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混合運算(三)《過河》。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內容的安排不是以單純學習計算法則的形式出現的,而是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出現本課是通過《過河》這一情境,讓學生充分體會小括號的作用,領會有小括號時一定先算括號裏的,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已熟練地掌握表內乘除法,也能熟練地加減但學生的理解能力及知識底藴不同,因此針對不同學生我採用了不同程度的階梯性的練習,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來提高學生對混合運算順序的理解,使學生由直觀的觀察學習到逐步的理解,接受,並應用於實際生活之中。

四、設計理念:

本課是根據課程改革目標: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力求將單一、枯燥的計算融入具體情境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確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中推進素質教育。

五、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會小括號的作用,掌握有不括號的算式的運算順序。

2、能力目標:發展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教學情境讓生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養成先看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的習慣。

六、教學重點:能正確計算帶有小括號的算式。

七、教學難點:能在解決問題中體驗小括號的作用。

八、教學方法:在解決乘船問題過程中,讓學生經歷探索添加小括號,並體驗有小括號的算式的運算方法。

九、教學準備:圖片、口算卡片等。

十、教學流程:

(一)1口算。複習舊知識

創設情境:通過看圖,引導生觀察,並讓學生説説從中獲得什麼信息,讓生髮現問題,為學新知鋪路。

(二)探究新知: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讓生獨立看圖,,並提出問題,通過合作交流探索出正確的運算方法,同時更好地理解小括號的作用,掌握帶有小括號的算式的運算順序。

(三)鞏固練習:我注重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設計了基本練習,對比練習、應用練習,三個梯度,層層遞進,提高了學生的做題興趣,使枯燥的計算變得有趣,同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把學生的活動一步步引向深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結合“過河”這一情境,培養學生獨立看圖能力及獲取數學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參與願望。本節課教學層次清楚,給學生留有大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通過全班交流,使學生探索出正確的運算順序,同時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小括號的作用以及有小括號的算式的運算順序;注重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能用到小括號的問題,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

存在的不足:

在教學中,教師本人有些緊張,語言不夠流暢,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比練習處理有些繁瑣,我還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好地把握教材,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使新一論課程改革的理念更好的得以實施。

篇27: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蒞臨我校指導交流。

我是一小二年級的數學老師,我叫XX。今天上午我上的這一節課是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運動這一單元中的平移與旋轉。這一部分的內容與20xx年課標之前的實驗教材相比較,降低了難度,刪掉了在方格紙上判斷圖形平移幾格的內容,而把這部分的內容後移至第二學段學習。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直觀的認識圖形的平移與旋轉,為後續的學習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課程標準不要求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定義,只要求學生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去感知這些現象,感受圖形的運動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美。

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平移與旋轉的現象他們並不陌生。雖然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有比較感性的意識,但受生活經驗的限制,對於好多現象的判斷還有些模糊,不能透過現象用數學的眼光來抓住運動方式的本質。這就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持,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機會,在觀察與動手操作中進行思考和發現,直觀感受圖形運動的特徵,逐步加深理解。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藉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初步理解圖形的平移和旋轉,能直觀區分這兩種簡單的圖形變換,會辨認簡單圖形平移後的圖形。

2、經歷觀察、操作等活動過程,培養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感受圖形的運動在生活中的運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美。

其中,理解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現象,辨認簡單圖形平移後的圖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我在教學中做了如下設計。

首先,由轉動的小風車引入遊樂園主題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入手,藉助遊樂設施直觀形象的支持,在用手勢模仿玩一玩的過程中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分一分中感受其特徵,在説一説中例舉生活中的現象,在想一想移一移中不斷深化體驗。我在例2原有的小房子圖中,增加了一大一小兩幅圖,通過對比製造思維衝突,讓學生明確平移時圖形的方向和大小沒有變化,只是位置發生了變化,可以上下、左右、斜着移動,但要沿着直線方向移動。而後我又設計貼小汽車這一實踐活動來鞏固認知。“貼一貼”要求任意兩個小汽車圖案通過平移能相互重合。這部分的教學放手讓學生去嘗試,我給出的學具小汽車也有大小不同的,學生可能會貼出水平方向、豎直方向、斜向或散亂或大小不一致的作品。然後我再引導學生在彙報展示的環節對這些作品進行分析與判斷,深化學生對圖形平移的認識。

旋轉這部分的內容我們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組內探討再彙報。由於教材對這部分內容要求較低,只要求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實例初步感受旋轉運動的特點即可。所以,在這部分的教學中,圍繞“你發現了什麼?”“這種運動方式有什麼特點?”“盪鞦韆是旋轉現象嗎?為什麼?”“生活中還有哪些旋轉現象”等幾個核心問題,學生自由發言、補充、總結,初步理解旋轉現象。

用身體做運動這個小活動的設計意圖是帶領學生感知平移或旋轉時身體的不同感受,由於教室座位的侷限性以及考慮到有些動作在描述時確實是不夠嚴謹,只做了幾個簡單的動作,作為課堂趣味小活動,稍事休息,再繼續習題的鞏固。

練習題我分別設計了結合手勢判斷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找到通過平移能重合的圖形,以及找出簡單圖形平移或旋轉後得到的圖案這幾類題。其中後兩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很容易忽略圖中的細節,一旦出現錯誤,教師就要抓住這些生成資源,進行分析與判斷,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利用平移或旋轉的知識設計圖案這部分內容一方面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欣賞美、感受數學美、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

學生暢所欲言進行本節課的總結之後,我留了一道“讓釦子動起來”的作業題,學生可以藉助繩子或其他物品,製作一個小玩具,讓釦子進行旋轉或平移。然後再觀察釦子旋轉時上面的雙面膠紙片的運動軌跡,從而直觀感知點的旋轉,初步從圖形運動的角度來認識平面圖形,為後續學習做好鋪墊。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篇28: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一、説教材。

計算能力是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乘法口訣求商是數學計算中的一塊重要基石,它在整個計算中起着舉足輕重的的作用。為了讓學生掌握好這部分知識,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教材將用乘法的口訣求商分為兩段學習。在第一階段,即在本冊的第三單元,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着重讓學生掌握用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在第二階段即在本冊的第四單元,學習7—9的乘法口訣求商,着重讓學生在熟練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表內乘除的計算技能解決一些簡單和稍微複雜的涉及乘除運算的實際問題。

二、説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

a) 讓學生經歷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熟練掌握用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b) 會用一句口訣計算兩道除法算式,從而溝通乘除法之間的關係。

c) 巧設練習,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過程與方法:經歷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遷移類推、歸納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③情感與態度:

a) 用豐富、生動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b) 鼓勵學生算法多樣,促使學生逐步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説教學重難點:

本節的教學,是使學生熟練應用乘法口訣求商。 教學的難點是正確、迅速地口算表內除法。 這樣設計的考慮是:求商的計算是解決問題的需要,乘法口訣是解決問題的工具。

四、説教法和學法。

説教法:

本節課以情景教學為主,引出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因為要解決問題才用到計算,計算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新課部分我利用書中的主題圖,讓學生找出書中的數學資訊,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是本課的難點,所以我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化解難點,讓小組內的好學生帶動其他學生。解決第一題採取教師引導的方法學習,其它兩題放手由學生獨立完成,把學習時間充分還給學生,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幾題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辦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體現本年級制定的小課題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培養他們認真觀察,勤于思考良好的學習習慣。

説學法:

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並在小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形成用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本思路。

五、説教學過程:

1、複習鞏固,練習鋪墊。

①背誦7、8、9的乘法口訣。

②出示乘法卡片

2、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出示主題圖。 請小朋友觀察圖,並説一説圖中的小朋友在幹什麼? 小組交流圖中給出的信息。 師: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嗎? 學生提出問題。 師有選擇地板書一些問題。

A、平均每行掛了幾面?

B、每小組分幾顆星?

C、擺了幾行綵球?

師:你們能解決這些問題嗎? 學生嘗試解決第一個問題,口頭列算式56÷8,口算,並説一説求商的方法。 師板書口訣()八五十六 師:如果掛成7行該怎樣列算式呢? 學生列算式計算。56÷7 並説説求商的方法。 學生結合第一題的解決方法,獨立嘗試解決第2、3題。 設計理念:本環節採用“放“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組織討論,突出教學重點,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師引導學生總結求商的方法,同時課件出示乘法口訣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訣缺幾商是幾。

設計理念:在學習新課內容時,我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着引導者的角色,把充分的學習時空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經過數學知識的發現、提出、形成的過程,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

3、鞏固練習,體驗成功。 寬鬆、生動、活潑的氣氛可以使情緒具有動機和知覺作用的積極力量,它組織、維持並指導行為。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複雜性。因此我設計了以下幾組習題:

課件出示:

①用七八五十六這句口訣寫出兩道乘法算式和兩道除法算式。

②小猴子爬樹摘桃。(開火車)

③小兔過河採蘑菇。(找得數)

④小豬吹泡泡。(口算)

⑤練習八、九。

4、全課總結,交流評價。

學生獨立學習了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掌握了求商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又組織學生總結學習後的收穫、感想,目的是引導學生自我反思,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舉一反三,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

篇29: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結合實際 用活教材: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將教材中的“捐書活動”設計成“射氣球活動”,並創設了小豬和小狗在動物樂園進行射氣球比賽的情境,從整體上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生成問題

二、自主學習探求方法

三、鞏固新知 拓展思維

四、暢談收穫,歸納總結

第一環節 創設情境 生成問題

開課伊始,我用課件為學生演示動畫,並結合演示創設這樣的情境:你們玩過射氣球的遊戲嗎?今天,我們一起到動物樂園去參加小動物們的射氣球比賽。接着演示小豬和小狗的比賽過程,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然後分別説出小豬和小狗在三次射氣球比賽中分別得了多少分。學生回答後,將這些數據生成統計表,接下來讓學生觀察小豬和小狗得分統計表,説説從統計表中瞭解了哪些數學信息,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我有這樣的預設,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是一步加法計算問題,可能是減法計算問題,可能是更復雜的計算問題。

這時候教師就要根據實際情況,恰當的進行引導,使學生提出加法問題。

這樣的設計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經歷數據產生的過程,為提出問題奠定基礎。

第二環節 自主學習探求方法

這一環節是全課的關鍵環節,突出重點解決難點都是在這個環節中完成,所以我精心設計了體驗估算,嘗試計算,交流算法這幾個小環節。

1、體驗估算

我設計了這樣的引言:你們都是聰明的孩子,能提出這麼多數學問題,那麼小豬和小狗在射氣球比賽中誰能贏呢?讓我們先來估計一下,想好後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中交流一下,然後每組再選一名代表發言。

學生的估計方法不可能一樣,我有這樣的預計:他們可能這樣估計(小豬在比賽中贏了2局多11分,輸的那局只輸了3分,所以小豬贏了)用的是比較相差數法。還可能這樣估計(把104,95看成100,就是100+100+118 ,把102,98看成100,就是100+100+109,所以小豬贏了)用的是求近似數法。

這樣的設計為學生創設了説的氛圍,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

2 嘗試計算

首先是談話切入:同學們都估計出小豬在射氣球比賽中獲得勝利,這個估計的結果到底對不對呢?讓我們一起來算一算,課件出示小豬射氣球分數的統計表,問:小豬三次射氣球一共得了多少分?你會列算式嗎?學生會列出算式118+104+95,這時接着問,這道算式你會算嗎?讓學生趕快拿出練習紙算一算,把自己的計算方法在小組中交流。

我這樣的設計是讓學生體會計算的必要性,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激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

3算法交流

學生在計算時,我要注意巡視指導,對學生的計算方法要了解,以便請用典型方法計算的同學到黑板上板演計算方法,同時説一説自己是怎樣想的。

我預設可能出現的計算方法有豎式法(學生板演講解這種方法時,要明確豎式計算應注意的問題,相同數位對齊,滿十向前一位進一。如果學生對連加理解不好,我用方塊圖幫助學生理解。)口算法,脱式法。學生板演計算方法時也要按這類書寫,這樣便於區分比較,如果學生的計算方法很單一,我就用啟發式的語言引導他們探索出更多的計算方法。

接下了我説了這樣的過渡語:“你們真是太了不起了,探索出這麼多計算方法,在這些計算方法中,你最喜歡哪種計算方法呢?為什麼?”學生就會説出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和原因。

這個環節我這樣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嘗試計算的過程,體驗算法的多樣化,使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

第三環節 鞏固新知 拓展思維

首先是鞏固新知

課件出示小狗射氣球得分統計表,求小狗三次射氣球一共得了多少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一算,這是一道基本的計算題目,學生能根據剛才所學內容快速準確的計算出正確結果。兩次計算的結果證明和我們估計的一樣,小豬獲得比賽的勝利。

如果在計算中有同學這樣做109+(102+98),一定要請他説一説為什麼這樣計算,是怎麼想的?如果沒有同學這樣計算,我就引導學生動腦筋想一想,有沒有更簡便的計算方法,引出上面的算式。

這樣的設計鞏固了學生對連加法計算方法的掌握,同時又向學生滲透了“湊整”的簡算意識。

接下來是拓展延伸

我用課件創設了小猴挑戰,宴請賓朋,買巧克力的情境,完成一組練習題的內容。首先是小猴子挑戰,小猴子想請同學們幫他想一想怎樣射氣球才能戰勝小豬取得勝利呢?學生可能很快就用估算的方法説出答案,教師給予肯定後讓學生列豎式計算去驗證自己的想法對不對,並在小組中交流,驗明正誤。然後讓學生彙報小猴子怎樣射氣球,得了多少分取得的勝利。因為答案有很多個,這時正好理解小猴子“至少”打哪三個氣球才能獲勝和最多得了多少分?

接下來是宴請賓朋,小猴子在同學們的幫助下獲得了勝利,他想在動物樂園召開盛大的慶功會,還邀請了很多嘉賓,他想請同學們幫他想想,要為這些嘉賓準備多少座位呢?我用了207,219,95這三個數字,目的就是讓學生注意連續進位加滿十進一。

最後是買巧克力,小猴子還要準備一些巧克力招待嘉賓,他到超市一看,巧克力一共有三類,他想請同學們幫他想想應該怎麼買巧克力?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這樣一組練習題的設計,從情境上和前面的教學情境緊密聯繫,鞏固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四環節 暢談收穫 歸納總結

在這個環節,讓學生自由發言,説一説這自己的收穫,可以説知識上的收穫,可以説情感上的收穫,可以説學習方法態度上的收穫,這樣的設計重視了知識的反饋,給學生再一次展示自己的機會。

以上便是我對《射氣球活動》的粗淺理解,當然,課堂永遠是動態生成的,在教學中,我會根據學情及時調整我的教學設計,使我們的課堂永遠充滿生命的活力!讓每一個個性生命在數學課堂上因我們而精彩!

篇30: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二年級第四冊第44頁至第 46頁《1千米有多長》,我準備從以下這八個方面展開説課。

一、説教材

《1千米有多長》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米、釐米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其他的長度單位。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結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抽象出長度單位“千米”。“千米”這個長度單位比較抽象,教材通過三個步驟幫助學生體會1千米有多長:第一步:通過同學們手拉手站成一排,體會10米大約有多長;第二步:通過全班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和100米大約要走多少步,體會100米有多長;第三步:通過10個100米跑道的長是1千米等場景,體會1千米有多長。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這些簡單的活動,真正體會到10米、100米的距離到底有多長。在進行認識“千米”教學時,充分聯繫前面100米有多長,10個100米長就是1千米,然後結合?校實際,學校操場的跑道有400米,那麼2圈半就是1千米,使學生體會到在表示較遠的距離時,要用“千米”作單位,並介紹怎樣用字母表示以及千米與米之間的關係,聯繫生活實際,合理運用長度單位。

二、説學生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毫米,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多數學生能聯繫生活實際,合理運用長度單位。但“千米”這個長度單位比較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有些困難。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把學生帶到學校的操場上進行教學,讓學生實地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活動,充分感知“千米”這一長度單位到底有多長;對於學困生,以和他們玩遊戲的方式來引導他們感知1千米的具體長度,從多角度來激發他們的參與,給予他們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並讓他們積極彙報自己的親身體會,達到全員參與,共同提高的原則。

三、説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在空間與圖形中明確提出:在教學中,應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應注重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直觀經驗。結合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擬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感受並體驗1千米有多長,知道千米和米的關係,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拉一拉、走一走、説一説、想一想、量一量等活動,讓學生經歷認識1千米有多長的過程,感受長度單位的實用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長度單位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並適時滲透思想教育。

四、説教學重難點

找準重難點是上好課的前提,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在活動中體驗千米的含義,正確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五、説課前準備

記錄單、大屏幕

六、説教法與學法

根據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本課教學採取“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方法,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靈活地組織教學環節,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探索、交流中學習。

教法: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複習引入、情景激趣、引導發現、學用結合。

學法:觀察、想象、驗證、類比推理。

七、説教學流程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原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一)引入新知;(二)探究新知;(三)鞏固新知;(四)拓展新知;(五)總結新知.

(一)引入新知

1、同學們,能説説我們已經學過哪些計量長度的單位嗎?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2、誰能比劃出1米的長度?

3、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下長度單位家族裏的新朋友____千米。告訴老師,你們最想了解有關千米的什麼知識?

(鞏固舊知,激發學習新知的慾望)

(二)探究新知

1、測一測(在操場上進行)

⑴、同學們自由組合,手拉手站成一排,看一看幾個人才能站成大約10米長。數清人數,並記錄下來。

⑵、請同學們以剛才站成大約10米長需要的人數為單位,在操場上走一走,數一數10米大約有多少步,做好記錄。

(把學生帶到操場上測量,為感知1千米長度打下基礎,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想一想( 回到教室,先讓學生彙報自己的步測結果)

?、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知道手拉手站成10米需要的人數,想一下,我們全班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夠不夠100米長?你認為多少個同學才能手拉手站成一排呢?

⑵、我們測量出10米大約走多少步,你知道100米大約需要多少步嗎?1000米呢?

(通過這些簡單的活動,讓學生真正體會10米、100米的長度,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算一算

⑴、如果我們學校的操場一圈是400米,算一下,沿操場走幾圈的長度正好是1000米?

⑵、小結:沿操場走2圈半,也就是走1千米。1千米=1000米 千米也稱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

(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在表示較(轉自數學網 )遠的距離時,要用千米作單位)

4、填一填。

⑴、我們已經知道1千米有多長,你是否知道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別需要多長時間呢?看圖選擇正確答案。(完成書中 46頁填一填)

⑵、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地方有千米的標誌?學生回答後,大屏幕播放你知道嗎;

(加深對千米的認識,同時感受長度單位的實用性)

⑶、小結:千米常用來計量比較長的路程,比較遠的距離。

5、估一估。

⑴、我們知道了1千米的實際?度,現在請你估計一下,從校門口出發到什麼地方大約有1千米?

⑵、小結:1千米,我們大約走20xx步。課下,我們可以從校門口出發數出20xx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麼地方,與你剛才的估計是否相符呢?

(感受並體驗1千米有多長)

(三) 鞏固新知(大屏幕出示)

1、在( )裏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

a.瀋陽到北京的鐵路長8000( )。

b.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全長1943( ),平均海拔4000( )。

c.我國的長城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它的總長約6700( )。

d.月亮繞地球每秒運行8( )。

(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連線。

單人牀長2 千米

一間教室長9

文具盒

厚20 米

京九鐵路全長2553

演算本長3 釐米

汽車每小時行駛75

自行車每小時行18 分米

體育場標準的環形跑道長400

小芳的身高132 毫米

彩電發射塔高305

(體會長度單位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3、計算。

4千米+9千米= 1千米200米+2千米300米

1千米-600米= 8008米-900米=( )千米( )米

300米+5千米=( )米

(在知道千米和米的關係前替下,鞏固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四) 拓展新知

1、判斷下列説法是否正確。(大屏幕出示)

電線杆高6千米。( ) 汽車每小時行40米。( )

小李身高135釐米。( ) 飛機每小時飛行1800千米。( )

教室黑板長3分米。( )

(聯繫生活實際,合理運用長度單位)

2.實踐應用。

世界上最長的三條河流是哪三條?它們各長多少千米?(填好後貼在教室的數學角里)

(加強數學知識與其它知識的整合)

(五) 總結新知

告訴老師,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總結知識點,進一步加深印象)

以上各個環節,學生在教師創設的一個又一個活動情景中認識了1千米,建構了千米的長度觀念。

八、説板書設計

1千米有多長

1000米=1千米(公里)

1000m = 1km

本課的板書設計力求簡明扼要,體現了本節知識的重點。

回顧整堂課的設計,我把教學植於生活,將枯燥乏味的數學內容設計成生活中看得見、摸得着、聽得到,有價值,適合學生髮展的數學學習過程。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以上就是我對《1千米有多長》的説課,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