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數學優質説課稿(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8W

國小數學優質説課稿(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優秀説課稿 篇一

一、説教材。

這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第四冊"1000以內數的認識",根據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要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數數的方法,會數1000以內的數,體驗數的產生和作用;知道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認識計數單位:"百""千" 初步體會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

2、過程與方法:在具體情景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和估計意識;經歷觀察、猜想、操作及與同伴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過程,使學生初步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3、情感與態度:進一步體驗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在活動中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並能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其中正確數1000以內的數,體會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二、説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據此,本節課主要採用活動教學法。

1、將教學內容活動化,讓學生在做中學。

首先是猜一猜鳥巢體育館人數的活動;接下來是小組合作數小棒的活動,給學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測的基礎上,將"到底有多少根小棒"這一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數小棒的操作活動中自己去體驗、感悟,從而發現數數的方法,體會十進關係。然後是議一議的活動,讓學生交流:關於數數,你有什麼新的發現?最後是練一練的活動,包括接一接、數一數、説一説、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了新知的應用與拓展。

2、採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交往互動中學。

本節課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小組合作數小棒,共同決策,集體解決問題,學生在小組中可以自由學習、充分交往,小組中的每個同學都有操作、發言的機會。

3、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低年級兒童的特點,本節課創設了奧運福娃帶來的挑戰,讓他們在挑戰中學得輕鬆愉快又積極主動。

三、説學法。

從學法來説,本節課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首先是小組合作數小棒的活動,我先讓小組成員獨立思考,然後組內討論交流,達成共識,最後小組成員一齊動手操作。然後是小組議一議的活動,老師先引導學生:關於數數,你有什麼新發現?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討論交流,各抒己見,共同促進。組與組之間也有交流。學生合作過程中,教師不作過多的啟發、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學程序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主要由以下幾個活動組成:

活動一:猜一猜

課件出示鳥巢體育館圖片,引導學生:猜猜看,這兒可坐多少人?意在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估計意識和能力。並由此導入課題:1000以內數的認識。

活動二:數一數

活動前,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了挑戰情境:小朋友,福娃帶來了一些題目,小朋友每答對一道題,就可以得到一個福娃,全部完成,將得到一組福娃!你們敢接受挑戰嗎?接下來學生滿懷信心地進入數小棒的活動。

(1)數老師手中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數,明確"10個一是十";

(2)數一小捆的小棒:十根十根地數,明確"10個十是一百"; 複習已有舊知

(3)小組合作數更多的小棒。

晶晶帶來挑戰:怎樣數更大的數?

數之前,先讓學生猜一猜:每盤大約多少根?

學生自由猜測後,老師問:怎樣能準確地知道小棒的根數?學生將自發地要求數。老師把小棒和橡皮筋分給各組,請小組合作數一數,並提出數的要求:

(一)數的速度要快;

(二)數的數量要準;

(三)數出的小棒要捆紮好,讓別人很快就能看明白。

出示要求後,不是馬上讓他們數,而讓他們先獨立思考:該怎樣數?再組內討論:我們組怎樣數?統一意見,達成共識。然後組內一起動手數小棒。

數完後,分小組彙報:你們組有多少根?怎樣數的?每組派代表上台展示。這時,將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數法:可能有10根一小捆,10小捆紮成一大捆的;也可能有20根一小捆的,或50根捆的,兩小捆捆成一捆的等等。

在此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比較:這麼多的數法中,你最喜歡哪種,説説你的理由。並説一説裏面有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這樣從感知入手,注意了數和形的結合學生很自然地得出:10個一百是一千。 這部分是重點知識。

學生在緊張有趣的數小棒活動中,經歷概念形成的過程,經歷將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將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整個活動中,教師不作過多的啟發、引導,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活動三:指千在計數器上的位置。

這樣,在已有體驗的基礎上,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相鄰數位間的十進制關係,讓生指具體位置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再讓生用手寫一下如何寫一千。

活動四、感受"一千":

看一看,摸一摸,感受100頁紙的厚度,()並用手勢演示一下;根據100頁紙的厚度估計200頁,400頁紙的厚度,同桌、小組同學進行驗證;估計1000頁紙的厚度,師出示1000頁紙,比一比誰估計的準確;

接着對學生進行節約用紙教育。

活動五、出示卡片199,它後面的數字是誰?師詳細講解,為何是200,接着問生209後面是?

你能接着數嗎?

89-- 189-- 379-- 699-- 509-- 999--

接近整十、整百拐彎處數的數法是學生數數中的難點,這一活動是為突破難點而設計的。

活動六、1、(1)填一填。

10個1是 10裏面有 個1

10個10是 100裏面有 個10

10個百是 1000裏面有 個100

(2)、數一數。

從198數到206

從985數到1000

這裏,讓學生找同伴互數,再個別展示,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

2、填一填: ----、---、800、--、--

這是一個開放性練習,學生可以一個一個地數,也可以十個十個或百個百個地數……可以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數,也可以反過來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數,只要學生説得有道理,都給予充分肯定,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多樣的意識。)

3、出示圖片:讓學生感受1000以內數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感悟數學的價值,並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最後進入總結的環節:通過大家的齊心協力,我們順利完成挑戰,同學也得到福娃(課件出示福娃圖片)恭喜你們!以此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不斷進步。

國小數學優秀説課稿 篇二

一、説教材。

《角的畫法》是學生直觀認識鋭角、直角和鈍角和角的分類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礎上教學的,這節課的內容按給定的角的度數畫角並能靈活的運用三角板中的角來拼出新的角。學習這些內容,對於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知識以及發展空間觀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會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數畫角,並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角的有關知識。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使學生經歷畫角和練習的全過程,進一步鞏固角的有關知識。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許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説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會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數畫角

教學難點:用三角板拼角以及靈活的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四、説學情。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對角的畫法的知識接觸很少。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以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學生的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的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在這節課中,我用最直觀的教學和總結的三步法讓學生感悟畫角的方法,同時結合三角板讓學生通過活動來拼出特殊的角。既讓學生學會了畫角,又鍛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五、説教法學法。

1、教法

本節課最突出的教法就是利用180°量角器直觀動態的演示畫角的步驟和方法。另外還運用了各種教具讓學生來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學法

學法是學生再生知識的法寶。在整節課的探索活動中,我設計了自主學習、同桌合作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在具體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六、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説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種角。

2、我們已經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會進行角的分類,怎樣畫角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畫角。

板書課題:畫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學角的畫法

問:量角的工具是什麼?

説明要畫一個指定度數的角,也要用量角器來畫。

出示例題:畫一個65°的角

(1)請同學自學角的畫法,書P42

(2)試一試

讓學生拿出量角器、鉛筆、練習本,按書上的步驟一步一步地畫一畫。

(3)説一説

請學生説説你是怎麼畫的?學生一邊説,教師在黑板上示範,最後教師講解説明。

2、做一做(P42、2)

分別畫出45°、105°的角

讓一名較好的學生板演,其餘學生在練習本上畫。教師巡視,注意畫的步驟。

3、(1)介紹三角板中的角,並讓學生活動,看能組成那些角,

(2)讓同學根據三角板中的角,畫一些特殊的角。

三、鞏固練習

1、P43、2選擇合適的方法畫出下列各角,並説説它們分別是哪一種角。

10°45°60°90°105°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別畫出15°、75°、150°165°的角。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説一説。

2021國小數學説課稿 篇三

本節課教學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第55~56頁“拔蘿蔔”——兩位數加兩位數。我打算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和教學過程三個方面談談本節課的一些設想。

一、説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中提供小白兔和小黑兔拔蘿蔔的情境,目的是從中引出兩位數加法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背景嘗試列式計算,並在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中探索交流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同的計算方法,充分體現出算法多樣化和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另外,教材在體現算法多樣化的過程中,第一次引出了豎式計算的方法,這是一種重要而又易被學生接受的計算方法,它是學習筆算的開始,也是以後學習多位數筆算加法的基礎,引導學生在分析比較中理解並接受這種方法,體現了一定的算法優化思想。

二、説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已具備了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知識基礎,而且有部分學生已獲得了一些用豎式計算的知識儲備,但是他們只會算,而不會説理,因此本節課重點引導學生學會説理。

教學目標:

1、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法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2、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3、初步經歷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

用豎式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

教學難點: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學教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時,我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的教法,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中親身經歷知識結論的形成過程,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從而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同時滲透了探究問題的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小棒,計數器,教師準備課件,計數器等。

三、説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思路,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一)複習鋪墊。

舊知是新知的基礎。新知又是舊知的延續。通過複習數的組成和一些口算,為學生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做很好的鋪墊。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在這一環節中,力圖創設一種具體的拔蘿蔔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從而激發探究的慾望。

2、探索算法,解決問題。通過學生自主探索36+23的計算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結論的形成過程,發展了學生的思維。算法多樣化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提高。

3、優化算法。算法的優化,使學生從比較中選擇更簡便的方法,當然也着重介紹本課的重點——如何列豎式計算。學生在學會算法的同時,尋找各種方法之間的關係。

(三)鞏固應用,拓展新知

這一環節旨在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四)全課總結

國小數學優秀説課稿 篇四

一、説教材

①認知目標:利用生活現實引導學生,理解小數的產生和意義,知道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分別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

②能力目標:通過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的能力,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③情感目標: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自我體驗,感受成功,激發學習熱情。

二、説教法、學法

1、教學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重視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嘗試採取多種手段啟發引導每一個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説教法

理念支配行為,在上述理念的引領下,設計瞭如下教學方法,本節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主要採用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親歷知識的觀察、發現、遷移、應用的過程,使整個教學遵循了由生動直觀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由於小數的意義是國小階段較為難理解的概念。因此,我又運用了講授法、自學法、遷移法、練習法對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必要的補充,揚長避短,既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重視教師的主體作用,力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021國小數學説課稿 篇五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百分數統計表的結構及能夠準確熟練地進行數據計算與表格填寫。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

3、通過制統計表,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1、講述練習內容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製作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這節課我們進行鞏固練習。

2、複習

讓學生觀察教材52頁例1統計表提問:制一張合格的統計表的步驟是什麼?(要求邊看書邊討論,然後回答)

制複式統計表的步驟:

(1)設計“表頭”

(2)定縱橫欄目各需幾格

(3)畫表

(4)填寫數據(包括總計、合計)

(5)寫上名稱、製表日期

3、鞏固練習

在學生掌握複式統計表製作方法的基礎上,出示練習十七第3題。

方法:指導做題,讓學生研究後再製表

(1)提問:“各年級”和“全年級”各表示什麼意思?

(2)教師巡視指導,然後讓學生結合題目説一説製表的步驟。

4、綜合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十一第5題。

方法:獨立完成。然後讓學生回答第二季度合計數填寫的位置,全班齊練。

(2)完成教材練習十一第4題。

方法:要求學生認真審題,抓住關鍵詞語,弄清數量關係,正確列出算式,準確計算。在做題時一定要注意差後,發現普通的問題要統一糾正。

5、深化練習

練習十一第6題,不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教師提示引導,學生試做。

教師引導,表中各班佔總數的百分幾中的總數指的是誰平均每人植樹的棵數又是什麼意思?學生試做後講評。

6、全課總結

有關統計部分的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很廣,因此這部分知識很重要,同學們一定要牢牢記住。

7、作業(補充)

(1)請把下面統計表填寫完整

雙林襯衫廠去年各季度生產情況統計表1993年1月

項目 件數 季度

計劃產量

實際產量

完成計劃的 百分數

合計

第一季度

8000

125%

第二季度

12000

120%

第三季度

1000

12500

第四季度

18200

140%

(2)填表。根據統計要求將下表填寫完整

東方國小男、女生人數統計表

性別 人數 年級

合計

男生

女生

各年級女生佔男姓人數的百分數

總計

280

低年級

90

47

中年級

80

36

高年級

52

優質説課稿國小數學 篇六

説教材

1、説課的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一冊第18頁。

2、自然數有兩方面的含義,用來表示事物有多少時,稱為基數,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時,稱為序數。本節教學自然數的另一個含義:序數含義。在學生了解了1-5的基數含義的基礎上,教材通過一幅常見的排隊購票圖,引入序數含義的教學。

3、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初步感知自然數的基數含義和序數含義,並能用“第幾”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2)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向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教育。

(3)讓學生在愉快的遊戲中理解、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學會區分5以內的幾個和第幾個,這是教學的重點。學生對第幾來描述物體的位置是教學的難點,可通過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探索、思索、交流,從而獲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

説教法學法

為全面準確地落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本着學生全面發展的特點,教學時將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在教學時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繫,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給運動員排名次的過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幾和幾個的概念。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來獲取新的知識。同時創設遊戲,讓學生在玩的同時自然的獲取知識,而且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

説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師談話: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開運動會嗎?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們在教室裏舉行一次小小的運動會吧!安排學生看運動員跑步的快慢,看看誰跑得最快?誰跑得最慢?讓學生在給運動員排名次的過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幾”的概念。

(二)巧設練習,鞏固新知

運動員按照跑步的名次站成一排,老師找幾個平時接受知識較慢的或課堂上不愛參加活動的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來發獎牌,從中瞭解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1、發獎。師説:跑步比賽結束了,現在我們要舉行發獎儀式,請學生代表給運動員發獎牌。師提出不同的要求:請你給第一名的運動員發獎牌;請你給第二名的運動員發獎牌等等。

2、送水。運動員很辛苦,現在他們正在休息,你能把這杯水送給第3個運動員嗎?(這時運動員已經打亂跑步名次,與同學們面對面坐着。學生在給運動員送水的時候發生了分歧,一個學生給從左數的第三個運動員送水,另一個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把水送給另一個運動員。在學生分辨不清的時候,讓學生説説自己送水的理由,在兩個學生的爭論中,同學們理解了“從左數和從右數”的含義,同時也意識到數學語言的嚴密性。同時巧設練習,把知識的難點放給學生,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探索、思索、交流,從而獲取知識。

(三)分組合作,運用新知

讓學生在愉快的遊戲中理解、運用本節課的知識,而且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師説:運動會還在進行着,天真熱,老師準備了一些太陽帽,請各小組長把帽子發給同學們吧。要求:讓小組成員按一定的順序排成一隊,組長仿照老師剛才組織同學給運動員送水的遊戲,組織本組的同學玩分帽的遊戲,要求每一個同學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組長提出不同的要求,讓同學們戴帽子。如:給從左面數第4名同學戴帽子,給從右面數第2名同學戴帽子,給從左數 等。

(四)再設練習,擴展知識

這一環節的設計,使第幾和幾個的概念更深的掌握,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發展學生的思維有很大的幫助。師説:運動會結束了,同學們表演了團體操,老師有兩個問題想讓同學們幫着解答:

(1)小林的前面有2人,後面有3人,小林這排一共有幾人?

(2)小紅從前面數排在第2,從後面數排在第3,小紅這排一共有幾人?讓個小組討論,提示學生可以演示,找出規律,全班交流。

國小數學優秀説課稿 篇七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P81例1及P82做一做的第1題。

2、教材地位及作用本節課要認識的是分針正好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及1時與60分的關係,是在學生初步認識整時、半時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掌握本課知識既為下一課學習用1分1分數的方法讀出某一時間做好準備,又為以後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明確時、分的含義,會讀、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知道1時=60分。

(2)、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意識。

(3)、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愉悦,並自覺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4、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會讀、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1時=60分,理解時、分的進率。

難點:認識每個大格刻度各代表幾分

二、學情分析:"時間"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説並不陌生,大部分學生在幼兒園或家裏多多少少接觸過一些關於時間的認識,每個家庭中一般也都有掛鐘或鐘錶,何況一年級的學生天天要按時起牀、吃飯、上學、放學、看動畫片、睡覺,這樣就使學生已經感知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是不同的學生對認識時間的情況也是各不一樣的,有的已經能熟練地認讀整時、半時,甚至幾時幾分的時刻,有的對鐘錶還不熟悉,應該説絕大部分學生對時間還是缺乏一個整體的認知。因此,我精心設計這一數學課堂,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地掌握新知。

三、教法、學法

1、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把故事、遊戲貫穿於各教學環節中,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發揮課件的輔助教學功能,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形象性,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合作探究對知識進行遷移、重組,達到認識、理解知識的目的。

3、動手操作。讓學生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渠道,它能促使學生產生切身的感受,再而成為自身的知識。本課可讓學生在小組內撥鍾練習,學生輪流操作,共同記時。學生在動手中,進一步理解了時和分的關係,理解了認讀方法。

四、教學程序

(一)、一聯繫生活,情境導入

大家聽聽這是什麼聲音?鐘錶的聲音,我們已經上一年級了,大家是不是按時起牀,上學、放學、睡覺呢?我的小侄女和你們一樣,也上一年級了,她和我們一樣,也有自己的作息時間。(出示圖片起牀7:00;上課8:15;放學3:30;睡覺8:50)讓我們瞧一瞧,她是什麼時候起牀?什麼時候上課?什麼時候放學、什麼時候睡覺的(課件出示掛鐘,學生讀時間)什麼時間你不熟悉、不會讀?

學生髮現鐘面上的時間在上課、睡覺既不是整時,也不是半時,便產生了一種認知上的衝突,學生急於弄清楚是什麼時間。這一環節巧妙地從老師侄女的作息安排進行認整時、半時的複習,同時學生髮現有兩個時間沒學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進行猜測,在出現不同意見時進行質疑,激起學生想弄懂知識的慾望,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我要學"的衝動。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比較難理解,因此本堂課就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老師侄女的一天"作為學生的學習材料,讓學生感受到時間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能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更好地認識時間。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鐘面刻度

(1)學生觀察學具鍾,小組交流,老師巡視。

(2)彙報、補充,課件演示學生反饋的結果。

(3)討論:數一數,算一算:分針從12走到每個大格刻度上各經過幾小格?每個大格刻度分別表示多少分?分針走一圈,一共經過了多少分?

(4)課件演示:分針走到刻度1經過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經過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

(5)學生把結果填在P81的鐘面刻度圖上,嘗試用最快的速度記住每個大格刻度各表示幾分。

(6)交流記憶方法。

認識每個大格刻度表示幾分是本節課的難點,因為學生們還沒有學過乘法口訣,只能用1小格1小格地數或5小格5小格地加的原始方法,因此我在這環節中採用逐層疏理的方式進行教學,先讓學生從靜態的鐘面上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個小格的新認識、新發現 ,然後再通過議一議、數一數、算一算,為正確讀取時間做好鋪墊。

2、認讀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

(1)學校到底什麼時候開始上課呢?(8時15分)願意把你認識時間的方法介紹給同學們嗎?在小組中互相説一説吧。

(2)指名學生介紹方法,教師進行小結。

(3)(把例1的3個鐘面帖在黑板上)指名學生讀出時間。

(4)指名學生上黑板兩種表示方法寫,其它學生進行評價,找出寫時間時應注意的問題。

(5)遊戲:擊鼓傳花。鼓響花傳時間跑,鼓停花停時間停,執花學生讀出課件上鐘面表示的時

在這一環節中,由學生自己組織語言介紹認讀時間的方法,既有利於學生間相互學習、優化各種不同的認讀方法,又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試寫時間時,學生參與評價,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表達能力,學會用讚賞的目光去看待同伴,還由於評價過程留下的深刻印象,特別記住了分鐘數不到10,就要在分鐘數的前面加0.而擊鼓傳花的遊戲則寓練習於玩樂之中,避免了單純練習的枯燥乏味,更使課堂氣氛瞬間活躍起來

(三)、認識時、分的關係

(1)、演示1時等於60分。學生觀察交流。

時針走1大格是——(1時),分針走60小格是——(60分)。它們所用時間是相等的,所以"1時=60分"。(板書)

(2)小組合作:撥動鬧鐘的分針走一圈,認真觀察時針的變化,探究1時和60分的關係。

設計意圖採用動畫的形式,演示時針與分針的轉動,並以扇形陰影表示出時針走過1大格。能清楚看到時針與分針走過的格數。這與動手撥鍾,學生在紛亂的針與格中觀察時分的關係,其效果不言而諭。在學生疑難處給予幫助,並非削弱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是尋求最佳的學習方式,以期最優的學習效果。

(四)動手實踐,鞏固新知

1、老師報時間,學生撥學具鍾。

2、同桌合作,一個同學撥出自己的作息時間,另一個同學讀時間。

通過動手撥一撥,動口説一説,充分調動了眼、手、腦等感官,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還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了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教育。

(五)、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完成課本P82"做一做"的第1題。

2、遊戲:開火車。課件出示時間,學生讀。

在這一環節中,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師生共同參與的遊戲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六)、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始發站    發車時間       到達站      到達時間

天門      7:            方正            7 :40

天門      7:30          方正            8:20

天門       8:30         方正              9:10

哪輛車出發的最早?哪輛車到達方正最晚?

老師要去方正學習,8 時準時開始,車站到學校有十分的路程,老師做哪趟車比較合適?

數學教學要儘可能地聯繫學生生活中的問題,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出門坐車學生非常熟悉,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解決生活實際的能力。

整一節課,我儘量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組織他們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勵他們去猜想、概括,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出色的發現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樂的創造者。

板書                 認識時間

起牀      上課          放學         睡覺

7:00      8:15         3:30        8:50

7時       8時15分      3時半       8時50分

1時=60分

國小數學優秀説課稿 篇八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圓柱體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圓柱體物品大量存在於幼兒周圍,幼兒在生活中、建構中經常接觸它們、使用它們,是幼兒熟悉的,但是幼兒對圓柱體的認識是模糊的,不能很好的與實際相結合,因此,在大班幼兒認識平面幾何圖形和球體的基礎上,我設計了本次教學活動。活動內容認識圓柱體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既符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通過圓柱體的認識可以進一步幫助幼兒正確地認識和區分周圍物體,發展空間知覺和空間想象。

(二)活動目標

根據《綱要》要求“要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結合我班幼兒的發展水展水平,我確定了以下三個貼近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活動目標。

1、認知方面:感知圓柱體的基本特徵,會辨認圓柱體。

2、能力培養;觀察、比較、發現圓柱體與球體的不同,並樂意講述自己的發現。

3、情感態度:養成整理材料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重難點

根據可接受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為感知圓柱體的特徵,會辨認圓柱體。通過讓幼兒動手進行探索式操作,在操作中有目的地充分體驗,再進行集體教學,組織討論,引導發現,運用課件條理歸納,最後再分組操作,在層層深入、循序漸進中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四)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用不同感官、不同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已認識過球體。

2、物質材料準備:

(1)教具:若干圓柱體形狀的物品、小球;課件,多媒體設備;“圓柱體家”。

(2)學具:每人一塊小圓柱體積木,一個圓形紙板;筆、記錄紙;棉線;硬幣每人10個。

二、説教法

為了達到完美的教學效果,我除了以親切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幼兒外,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採用集體教學與分組活動相結合的形式,運用操作法、引導發現法、課件演示法、交流討論法,最大限度地給予幼兒學習上的支持。

三、説學法

同時,我注重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在活動中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運用多種感官學習,即通過觀察、比較、操作、記錄、討論、練習等學習方法,從感知入手,以感知體驗為主要渠道,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通過視覺和觸覺的聯合行動,在與材料、同伴、老師的互動中,感受球體和圓柱體的不同、發現圓柱體的特徵,與教師、同伴交流圓柱體的特徵,並通過判斷、練習等一系列過程,不斷獲得圓柱體的知識和經驗。

四、説活動過程

綜合以上內容,結合本次活動的活動目標,我將活動設計為“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三個環節。

(一)開始部分

1、讓幼兒玩球體、圓柱體物品,對比感知不同點。

活動一開始,教師以請幼兒玩玩具的形式引題,讓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在玩中調動已有球體知識去對比、感知圓柱體的特徵,從而明確兩種幾何體的區別。

2、師幼共同歸納球體、圓柱體的不同點。

教師提出問題:你剛才玩的玩具是什麼形體的?球體、圓柱體長得有什麼不同?滾的時候有什麼不同?讓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教師再做示範歸納。

(二)基本部分

1、操作記錄,感知圓柱體的特徵。

教師讓幼兒動手進行探索操作,操作前提出“你們覺得圓柱體上下這兩個面是不是一樣大的呢?上下是不是—樣粗的呢?”等問題讓幼兒思考,為幼兒的感知、測量環節有效地設置了懸念。之後讓幼兒帶着問題,通過用圓形紙片比上下兩個面的大小;用圓形紙片比一比、用棉線量一量等操作和觸摸,觀察積累有關圓柱體的多種體驗,使感知活動有目的地進行,逐步深化,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2、分享討論,歸納圓柱體的特徵。

從幼兒學習特點出發應該是操作探索在前,演示、講解在後,在分組操作的基礎上,進行集體教學,組織討論:圓柱體到底長得什麼樣?教師用課件演示,讓幼兒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把在分組活動中分散的、表面的、感性的體驗進行整理、條理歸納,引導幼兒發現:圓柱體上下都是一樣大的兩個圓形、側面一樣粗,放倒了能滾動。這樣有利於感知經驗的昇華和認識的深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觀察判斷,辨認圓柱體。

出示課件,讓幼兒從各種圖形中辨認圓柱體。辨認變式、非正置的圓柱體物品,既鞏固了圓柱體特徵,又改變了幼兒只對典型特徵的圓柱體單一、刻板的認識,使幼兒克服思維定式,進一步形成相應概念,鍛鍊思維的靈活性,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4、聯繫生活,説説圓柱體的物品。

幼兒到了大班,表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因此可在積累感知經驗的基礎上積極運用表象學習數學。讓幼兒聯繫生活經驗説説有哪些東西像圓柱體,如:牛奶罐、薯片筒、圓鉛筆等等,雖然大小高低不同,但都是圓柱體形狀的。這樣在感知的基礎上發散思維,有利於幼兒能動地建構圓柱體的知識,也能讓幼兒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5、分組活動,鞏固深化對圓柱體的認識。

幼兒數學知識的鞏固有賴於練習活動,因此教師讓幼兒藉助分組活動,深化學習。根據目標和不同幼兒的需要,提供程度不同的材料,使材料貼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1)操作:用許多硬幣變出高矮不同的圓柱體。

(2)作業單:按箭頭方向用紅筆沿虛線連成一個圓柱體;找出四周的圓柱體,從1開始接着編號,將個數寫在方形的格子裏。

(3)操作:從籃子裏找出圓柱體的物品送到“圓柱體的家”,不是的説説理由。

(4)作業單:説説哪些物品像圓柱體,像的打“√”,不像的説説理由。

活動前交待幼兒按規則、要求操作,在操作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有利於幼兒從各自不同的程度上向前發展,又鞏固加深他們對圓柱體的進一步認識。

(三)結束部分

1、以積極的態度評價幼兒的活動情況。《綱要》指出,評價要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因此不管對能力強的還是弱的都給予積極評價,培養自信心,不抹殺學習興趣。

2、組織幼兒整理活動材料,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為入國小做準準備。

(四)活動延伸

1、數學區:繼續投放作業單讓幼兒感知和尋找圓柱體

2、美工區:用長方形紙做圓柱體,利用圓柱體紙筒進行製作活動。

3、體育遊戲:趕小豬——用棍趕“小豬”(球體、圓柱體)。

4、家園配合:引導幼兒繼續尋找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

一個數學知識點不是隻依靠一個集中數學教學活動就能解決的,數學教育還應與生活、遊戲結合起來。因此,教師設計了延伸活動,讓幼兒在區角、遊戲中進一步深入進行多方探索,持續積累經驗,鞏固所學知識;同時讓幼兒回家尋找有關圓柱體的物品,進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