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想北平説課稿蘇教版(推薦7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29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7篇《想北平説課稿蘇教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想北平説課稿蘇教版》相關的範文。

想北平説課稿蘇教版(推薦7篇)

篇1:《想北平》説課稿

《想北平》説課稿推薦

一、教材分析

1、本專題針對的閲讀問題:

一部分中學生,面對有滋味的經典散文,知道好知道是美文,卻説不出好在哪裏美在哪裏。入寶山而空回。寂寞的經典之作,“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2、試圖提供的有效閲讀方法:文本研習——具體語句、題目、標點符號等的品讀

3、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得其味

4、所選文本:

“看似平常最奇崛”的《想北平》——“我的文章寫得那樣白,那樣俗,好象毫不費力,實際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

普通:語言平實如話,內容簡單明瞭

有滋味:深切的故園情思,對比寫景物特點的手法

5、學習者:有上述閲讀問題的高一學生

二、我分析之後的設計

1、教學難點:得其滋味

2、教學重點:品讀具體語句,進入文本情感世界

3、教學方式:

品讀具體語句:我真愛北平、我愛北平也近乎這個、這個愛幾乎是想説而説不出的

誦讀重點段落:4~7段

三個關鍵詞:母親、愛、幾乎

4、教學時數:2課時

5、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天冷送衣服的多是母親——母親總是和温暖聯繫在一起的

以自己和母親十幾年的相伴,給自己的母親一個概括性的定語

體貼的母親

温暖的母親

給我安全感的母親。。。。。。

——引出第一個關鍵詞:母親

(二)進入文本:

問:老舍把北平看作母親,説他愛北平母親,那麼,文中的母親可不可以用這些詞語形容?可以的請從原文找出依據。不可以的話,請告訴我們,文中的母親老舍用了什麼詞語來形容?也要從原文中找出依據。

——目的:明確內容要點,概括景物特點,為情感的品讀打基礎。

動中有靜的“母親”

在人為中顯出自然的“母親”

花多菜多果子多的“母親”

——點:對比的寫法,突出景物特點,比直接寫更有表現力。

所以要誦讀,感受一個鮮明的“我”之景物。

品讀:讓景物特點活起來

小結:

“我”愛這樣的'北平母親,給“我”閒適、安全、妥帖生活的“母親”。

“這個愛幾乎是想説而説不出的”

“幾乎”:找不到恰當的語言來負載

複雜的感情集合體,無法一下子全講出來

輕聲讀全文,尋找“愛”裏包含的豐富情感。

有自豪

有依戀

有欣賞

有讚美

有喜愛

景物的描寫裏浸潤着對故鄉、家園如此豐富複雜的情感,卻都濃縮在一個“愛”字裏。

所以要誦讀,讓豐富深切的情感之花綻放美麗。

誦讀。讓情感綻放開來

(三)總結方法:

越經典越沒有匠氣,大雅若俗,越容易一讀而過,要做閲讀有心人,學會細嚼慢嚥;

從具體語句深入,學會用自己的經歷、感受、思考泡出文字的滋味,必將體驗到滿口餘香的閲讀樂趣。

回答千古一問:

有心之人品其文

用心之人得其味。

(四)作業:

閲讀同樣運用了對比手法寫景物的散文《故都的秋》。

(1)品味北京另一種美,體悟愛的別般滋味。

(2)完成文後題目。

篇2:《想北平》説課稿

尊敬的評委老師下午好,今天我説課的文章是《想北平》。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等幾方面來展開我本次説課。

一、教學理念(首先是我的教學理念)

建構主義理論主張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充當的是指導者、幫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並且強調師生間的協作與對話。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貫徹這一教學理念,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表個人觀點。

二、教材分析

《想北平》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專題“月是故鄉明”,是“漂泊的旅人”板塊中第一篇課文。本專題通過古今中外有關家園的文本對這一人文母題進行梳理,第一板塊重在闡釋人與故鄉的關係。

本文是老舍在特殊時期的散文作品,寫出了對故鄉的思念,渲染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時對故鄉的牽掛,集中而典型的體現了人與故鄉的關係和人對故鄉的`特殊情感。

三、學情分析

1、高一的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散文的一般性鑑賞方法,但是他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還需要進一步的點撥和引導。

2、老舍的作品如《駱駝祥子》、《茶館》等早已為學生熟知,但是老舍的散文平時學生接觸不多,所以學生會有很強的好奇心理。

3、高一的學生大部分已經住校,對“離家、故鄉”已經有了切身的體會,易於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調。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品味本文平實生動的語言,掌握本文“以情馭景”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朗讀與小組合作,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家對故鄉的深切眷戀之情,增強對故土的熱愛之情。

五、教學重難點

一是品味本文平實生動的語言,學習“以情馭景”和對比手法。

二是感受作家對故都的深切眷戀之情,增強對故土的熱愛之情。

六、教法與學法

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本着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學方法:誦讀法、情景法、提問法和研討法。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自主探究法和懸念法。

七、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播放歌曲《故鄉的雲》,導入新課。

“月是故鄉明,水是故鄉甜,情是故鄉真,人是故鄉親。思鄉念親的情感亙古不變、歷久彌深。尤其是身在異鄉他國,這種思念更是刻苦銘心,銷魂蝕骨。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老舍先生的情感世界,感受《想北平》的靈魂悸動。”

接下來我將運用“整體感知――咀嚼鑑賞――拓展延伸”的“三板塊教學法”來引導學生學習本文。)

(一)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初步體會本文的情感。

(新課標對學生閲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設疑討論,咀嚼鑑賞。

學生在上述過程中已經完成對文章主體的把握,接下來我將結合學法指導,緊扣問題展開,讓學生小組朗讀並討論以下問題:

①作者第一小節的中心句是什麼?

明確:我的北平大概等於牛的一毛

②作者第二、三段一開始就講:“可是,我真愛北平”,可是這兩段都寫道“我説不出”,作者寫提到母親的作用是什麼?寫作手法是什麼?

明確:通過類比手法,把對北平的愛比成是對母親的愛。用一個詞歸納:(板書:孩子對母親的愛)

③第四、五兩段作者寫了哪些城市?為什麼要寫這些城市?那個城市最好?用了什麼手法?明確:作者對故鄉的熱愛,主觀色彩較重。(板書:以情馭景)

④六、七兩段作者寫了哪些事物?用了什麼手法來表現北平的美好?

⑤最後一段,寫到:“好,不再説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作者是如何表達出這種“落淚”的愛的?(板書:直抒胸臆)

(三)拓展延伸,化虛為實。

請同學們以“想家”或“想家鄉”為話題寫篇散文。

(本專題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文本研習,而寫作時最好的研習,只有通過不斷的進行語言實踐,才能對文本的精微之處有獨到的體驗,才能真正把握文本,達到自由的境界。)

最後,就是我本堂課的收束。

鄉情是一杯略帶苦味的“鄉色酒”,讓你忍不住呷啜又不能痛飲。久在異鄉,身在旅途之人常常為一句熟悉的家鄉話,一陣撲鼻的紅棗粥的香氣,一抹長滿了鄉思的老槐樹催得潸然淚下。讓我們深情的朗讀課文,再次感受這人類共有的情感――對故鄉的依戀。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

篇3:《想北平》説課稿

《想北平》説課稿

一. 説教材

本文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延伸篇目,是配合課文第四單元《故都的秋》的拓展讀物。

第三冊中的散文更側重於文學性的欣賞和個性化的解讀。而本文是“京派”作家話北京,在情感和風格上別有一番風味。

本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老舍對北平的獨特的深情,文中自然流露的強烈的主觀色彩;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氣質。

基於這一點,本文的教學目標定為: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平凡生活的熱愛:

知識目標:課文中如何用襯托來體現對北平的感情;

能力目標:借文章解讀老舍的閒雅品性和平民意識;

教學重點:

1. 作者字裏行間的表達中透出的強烈的主觀性;

2. 如何用襯托手法表現北平的妙處;

教學難點:

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觀色彩、平民色彩?

二. 説教法、學法

散文教其他文體更有主觀性、情感性,更宜用“體驗教學法”來組織課堂教學;而要體驗作者的情感,就要聯繫作者生平,作品,堅持“知人論世”的原則;基於散文本身所具的語言美,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來體悟語言的魅力,而朗讀本身也是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教和學的過程中堅持“讓文本自己開口説話”,用作者的話解讀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多用討論,加強生生互動。

主要手段可概括為:

體驗性默讀

“知人論世”

多形式朗讀

用原句解讀

討論互動

三.説教學過程

佈置預習:

課文中哪幾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作者認為北平好在哪裏?

1.導入: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書,我們已經接觸了許多位讀者,從汪曾祺的“衚衕”到史鐵生的“地壇”到郁達夫的“秋天”,每個人都對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讀,而今天我們有走進另一位“哈姆萊特”的世界,老舍話北京。

2.處讀課文,解決“寫什麼”的問題

檢查預習提出的問題:“課文中哪幾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作者認為北平好在哪裏?”

第一問較為直觀淺顯,學生較容易回答,可個別提問。

4—6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

一生朗讀這一部分,其他同學思考預習第二問。根據學生朗讀情況,糾音,受方言影響,學生在朗讀兒話韻上不容易到位,而在本文中兒話韻卻特別能表現情味,不容忽視。

學生講,教師板書:

安靜閒雅

寫什麼 佈局合理

(4—6節)

貼近自然

3. 研讀課文4—6節,回答“怎樣寫”的問題

襯托手法

(厚此薄彼,可聯繫《故都的秋》中以南襯北的手法)

巴黎熱鬧 —— 北平安靜

巴黎的佈局“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

美國的橘子 —— 北京的玉李

3.回答“為什麼會這麼寫”的問題

設計討論題:

(1)你覺得老舍偏心嗎?(導向作者表達上的主觀性)

“據我看”、“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在我的經驗中”、“還不愧殺”這些“偏心”的語言都可以看出作者對北平的偏愛。

你怎麼理解作者的偏心,(稍停)你能不能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解釋他的“偏心”?

1—3節,正是作者的解釋。

集體朗讀這一部分。

學生討論老舍的“偏心”

學生自由發言:

母不嫌子醜(第二段中以母親作類比 較易答到)

物我不分(第三段“……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第四段“我的血裏,我的性格與脾氣裏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

可否用作者文中的原話簡潔概括?

因為這是“我的北平”,這就為作者的`主觀作了最好的解釋。

(2)為什麼獨選街道院落,小花小菜?(導向作者的平民主義)

“草花兒”是強調它的普通;

菜中強調“帶泥點的韭菜”;

“帶着白霜的”果子;

用文本來解讀作者的平民氣質:

“採菊東籬下”傳統文人的陶氏情結;

“像我這樣一個貧寒的人……”

作者的平民氣質源自於的作者自身定位和精神追求:平凡、談泊。

(引出作者介紹)

老舍,現代“京派”代表作家

《茶館》 以北京為背景的歷史畫卷,京味十足

《駱駝祥子》關注平民,關注底層 因此老舍被稱為“人民藝術家”

4.課堂小結:

老舍選取平凡細小事物,用主觀性的語言向我們敞開了一個平民知識分子閒雅、安然而熱烈的情懷

因為普通,所以眾口咸宜;因為入情,故而感人至深。

給我們的寫作啟示:

普通事物入題,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主觀感情,就稱得上好文章。正如上海的方仁工教授説的那種“你不講別人也知道,你講了別人也不知道”的文章就沒意思了。

5.佈置作業:

選取某一細小的事物(景物),寫出自己的主觀色彩。字數:300字

篇4:《想北平》説課稿

一、説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

《想北平》是高中語文讀本第三冊上的一篇短文,是配套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第四單元《故都的秋》這一教讀課文的。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按新教學大綱的要求,高中語文閲讀的主要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品位,並進而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讀本是拓展學生知識面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他們感悟能力的好地方,所以我們在平時定要注意導讀。

2、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島時寫的一篇文章,他當時雖然身在異鄉,但情繫北平。本文題目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憶,而是動情帶淚的思念、眷戀。他描繪的是一幅故都俗畫,抒發的是一個平民知識分子的閒雅而熱烈的情懷。本文最值得借鑑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寫作手法—“以小見大”,處處不説愛,不説想念,但處處都在説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處處都在表達對北平的喜愛和眷戀之情,這和之前我們已經學過的《衚衕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3 鑑於以上兩點,我設計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如下:

(1)教學目的:

A、知識目標:

①美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北平的思念、眷戀之情,並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現這種情感的。

②比較學習《衚衕文化》、《故都的秋》,鑑賞三篇文章的`異同處 。

B、能力目標:

研讀課文,學習本文以小見大的寫法,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

C、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感情,激發和培養他們的愛鄉之情。

(2)教學重點和難點:

A、教學難點:知識目標①②,在把握原文脈絡的基礎上回憶舊知識,重新賞析鑑別《衚衕文化》、《故都的秋》、《想北平》三文的異同是本文的難點。

B、教學重點:訓練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

二、説教法:

由於我所教班級的學生賞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據教育心理學的量力行原則,我所採取的教法如下:

(1)涵詠法:即通過誦讀,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細細品味作者的那種細緻而深沉的“愛”。

(2)導問法:即通過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情思。

(3)比較法:比較閲讀三篇文章。

三、説學法:

通過《故都的秋》和《衚衕文化》的學習,學生對北京已不是很陌生,所以我在學法上要求他們先美讀欣賞,後鑑讀區別,再研讀創新。

美讀欣賞:是用來把握和領會作者感情的。

鑑讀區別:是在比較的前提下閲讀課文,尋找不同之處。

研讀創新: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進行創新訓練。

四、説教學過程:

1、導語:人往往會對同一事物同一地方產生同樣的感情,但感情一樣,表達的方式卻往往不一樣,例如寫杭州,就有白居易和蘇軾等,今天我們來學習《想北平》,看看它和《衚衕文化》、《故都的秋》有什麼異同之處。

2、整體感知,美讀課文

美讀全文,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研習課文——導問法

(1)閲讀思考,想想作者對“北平”的感情可以用怎樣的一個字來概括?

學生可能出現的問答:“想”和“愛”。

教師點評明確:“想”字更好。

理由:寫此文時,作者身在青島,所以作者寫時已不僅是“愛”,而是由“愛”而昇華的想念、眷戀之情,正如他自己所説的“不説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啊!”

(2)文中作者兩次提到“這個愛是要説而説不出的”,“我將永遠道不出我的愛”,這是否和文意相違背了?為什麼?

明確:這不是沒有“愛”,而是這種愛太為濃厚太為強烈,以至於反而不知説從何説起,猶如舒婷所説的縱使我心中有一個汪洋,但流出來的卻只有兩滴眼淚。

(3)那麼作者最後是怎樣道出這種“愛”的?

A、朗讀課文重要自然段,然後自由討論。

B、可能出現的情況:回答零散

C、教師歸納整理:主要通過和其他城市比較,表達對北平的愛

比較結論:

①北平“熱鬧”,但北平“動中有靜”

② 北平佈置更為勻調,人為中有“自然風景”

③ 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更貼近自然

(4)作者沒有涉及到“愛”,但作為讀者的我們卻可以處處體會到這無處不在的“愛”,這種從細微處着眼來體物抒情的寫法叫什麼?

教師明確: 以小見大。

(5)小結全文:寫文章表達感情時,不一定要選擇雄偉壯觀的景物和轟轟烈烈的事情,只要我們的情感是真實的,是濃厚的,那麼從小處着手,涓涓細流同樣也能打動人心,所以,我們平時在寫作時也可以學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為真”。

4、拓展訓練——比較法

(1)學習新課文,但同時也要回憶舊課文,並把相關聯的知識點聯繫起來,時時進行比較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和領悟能力。

(2)自由討論已學過的三篇課文,比較它們的異同點。

(3)可能出現的情況:

A、相同點(容易回答):對北京深沉的“愛”;以小見大的手法

B、不同點(較難回答):物象選擇

感情側重點

表現手法

表達方式

(討論時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提示)

(4)教師點評歸納並適當總結:感情一脈相承,文風各有千秋。

5、創新思維訓練

(1)研讀課文,借鑑本文的寫作手法。

(2)以“想家”或“想家鄉”為話題,當堂訓練,寫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借鑑本文的寫作手法。

導入:有首歌唱得好“美不美家鄉水,美不美家鄉人”,我們這些在外求學的人兒雖不能説是“十足的遊子”,但卻也是難得回家,因而,我相信我們在此的許多同學內心同樣也深埋着一顆“愛家”、“愛家鄉”的種子,這顆種子,或許在清晨當我們疾步於霧靄之中時被摧醒,也或許在傍晚當我們漫步於落葉之下時被驚動。那麼,今天,請大家就藉此大好機會盡情一吐心中的那份牽掛,那份惦念吧!

(3)如時間允許,當堂展示優秀短文片斷,做到“奇文共欣賞”。

篇5:《想北平》的説課稿

《想北平》的説課稿

尊敬的評委老師下午好,今天我説課的文章是《想北平》。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等幾方面來展開我本次説課。

一、教學理念(首先是我的教學理念)

建構主義理論主張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充當的是指導者、幫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並且強調師生間的協作與對話。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貫徹這一教學理念,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表個人觀點。

二、教材分析

《想北平》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專題“月是故鄉明”,是 “漂泊的旅人”板塊中第一篇課文。本專題通過古今中外有關家園的文本對這一人文母題進行梳理,第一板塊重在闡釋人與故鄉的關係。

本文是老舍在特殊時期的散文作品,寫出了對故鄉的思念,渲染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時對故鄉的牽掛,集中而典型的體現了人與故鄉的關係和人對故鄉的特殊情感。

三、學情分析

1、高一的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散文的一般性鑑賞方法,但是他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還需要進一步的點撥和引導。

2、老舍的作品如《駱駝祥子》、《茶館》等早已為學生熟知,但是老舍的散文平時學生接觸不多,所以學生會有很強的好奇心理。

3、高一的學生大部分已經住校,對“離家、故鄉”已經有了切身的體會,易於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調。

四、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情,我制定了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品味本文平實生動的語言,掌握本文“以情馭景”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朗讀與小組合作,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家對故鄉的深切眷戀之情,增強對故土的熱愛之情。

五、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思考,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將如下兩方面確定為我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一是品味本文平實生動的語言,學習“以情馭景”和對比手法。

二是感受作家對故都的深切眷戀之情,增強對故土的熱愛之情。

六、教法與學法

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本着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學方法:誦讀法、情景法、提問法和研討法。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自主探究法和懸念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我將用一課時的'時間來完成本文教學)

七、教學過程(接下來我將重點説説我的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播放歌曲《故鄉的雲》,導入新課。

“月是故鄉明,水是故鄉甜,情是故鄉真,人是故鄉親。思鄉念親的情感亙古不變、歷久彌深。尤其是身在異鄉他國,這種思念更是刻苦銘心,銷魂蝕骨。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老舍先生的情感世界,感受《想北平》的靈魂悸動。”

然後我將用ppt介紹老舍的生平以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接下來我將運用“整體感知——咀嚼鑑賞——拓展延伸”的“三板塊教學法”來引導學生學習本文。)

(一)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初步體會本文的情感。

(新課標對學生閲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設疑討論,咀嚼鑑賞。

學生在上述過程中已經完成對文章主體的把握,接下來我將結合學法指導,緊扣問題展開,讓學生小組朗讀並討論以下問題:

①作者第一小節的中心句是什麼?

明確:我的北平大概等於牛的一毛(板書)

②作者第二、三段一開始就講:“可是,我真愛北平”,可是這兩段都寫道“我説不出”(板書),作者寫提到母親的作用是什麼?寫作手法是什麼?(板書)

明確:通過類比手法,把對北平的愛比成是對母親的愛。用一個詞歸納:(板書:孩子對母親的愛)

③第四、五兩段作者寫了哪些城市?為什麼要寫這些城市?(板書)那個城市最好?(板書)用了什麼手法?明確:作者對故鄉的熱愛,主觀色彩較重。(板書:以情馭景)

④六、七兩段作者寫了哪些事物?用了什麼手法來表現北平的美好?(板書)

⑤最後一段,寫到:“好,不再説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作者是如何表達出這種“落淚”的愛的?(板書:直抒胸臆)

(三)拓展延伸,化虛為實。

請同學們以“想家”或“想家鄉”為話題寫篇散文。

(本專題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文本研習,而寫作時最好的研習,只有通過不斷的進行語言實踐,才能對文本的精微之處有獨到的體驗,才能真正把握文本,達到自由的境界。)

最後,就是我本堂課的收束。

鄉情是一杯略帶苦味的“鄉色酒”,讓你忍不住呷啜又不能痛飲。久在異鄉,身在旅途之人常常為一句熟悉的家鄉話,一陣撲鼻的紅棗粥的香氣,一抹長滿了鄉思的老槐樹催得潸然淚下。讓我們深情的朗讀課文,再次感受這人類共有的情感——對故鄉的依戀。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

篇6:《想北平》的説課稿

一. 説教材

本文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延伸篇目,是配合課文第四單元《故都的秋》的拓展讀物。

第三冊中的散文更側重於文學性的欣賞和個性化的解讀。而本文是“京派”作家話北京,在情感和風格上別有一番風味。

本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老舍對北平的獨特的深情,文中自然流露的強烈的主觀色彩;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氣質。

基於這一點,本文的教學目標定為: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平凡生活的熱愛:

知識目標:課文中如何用襯托來體現對北平的感情;

能力目標:借文章解讀老舍的閒雅品性和平民意識;

教學重點:

1. 作者字裏行間的表達中透出的強烈的主觀性;

2. 如何用襯托手法表現北平的妙處;

教學難點:

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觀色彩、平民色彩?

二. 教法、學法

散文教其他文體更有主觀性、情感性,更宜用“體驗教學法”來組織課堂教學;而要體驗作者的情感,就要聯繫作者生平,作品,堅持“知人論世”的原則;基於散文本身所具的語言美,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來體悟語言的魅力,而朗讀本身也是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教和學的過程中堅持“讓文本自己開口説話”,用作者的話解讀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多用討論,加強生生互動。

主要手段可概括為:

體驗性默讀

“知人論世”

多形式朗讀

用原句解讀

討論互動

三.教學過程

佈置預習:

課文中哪幾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作者認為北平好在哪裏?

1.導入: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書,我們已經接觸了許多位讀者,從汪曾祺的“衚衕”到史鐵生的“地壇”到郁達夫的“秋天”,每個人都對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讀,而今天我們有走進另一位“哈姆萊特”的世界,老舍話北京。

2.處讀課文,解決“寫什麼”的問題

檢查預習提出的問題:“課文中哪幾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作者認為北平好在哪裏?”

第一問較為直觀淺顯,學生較容易回答,可個別提問。

4—6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

一生朗讀這一部分,其他同學思考預習第二問。根據學生朗讀情況,糾音,受方言影響,學生在朗讀兒話韻上不容易到位,而在本文中兒話韻卻特別能表現情味,不容忽視。

學生講,教師板書:

安靜閒雅

寫什麼 佈局合理

(4—6節)

貼近自然

3. 研讀課文4—6節,回答“怎樣寫”的問題

襯托手法

(厚此薄彼,可聯繫《故都的秋》中以南襯北的手法)

巴黎熱鬧 —— 北平安靜

巴黎的佈局“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

美國的橘子 —— 北京的玉李

3.回答“為什麼會這麼寫”的問題

設計討論題:

(1)你覺得老舍偏心嗎?(導向作者表達上的主觀性)

“據我看”、“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在我的經驗中”、“還不愧殺”這些“偏心”的語言都可以看出作者對北平的偏愛。

你怎麼理解作者的偏心,(稍停)你能不能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解釋他的“偏心”?

1—3節,正是作者的解釋。

集體朗讀這一部分。

學生討論老舍的“偏心”

學生自由發言:

母不嫌子醜(第二段中以母親作類比 較易答到)

物我不分(第三段“……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第四段“我的血裏,我的性格與脾氣裏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

可否用作者文中的原話簡潔概括?

因為這是“我的北平”,這就為作者的主觀作了最好的解釋。

(2)為什麼獨選街道院落,小花小菜?(導向作者的平民主義)

“草花兒”是強調它的普通;

菜中強調“帶泥點的韭菜”;

“帶着白霜的”果子;

用文本來解讀作者的平民氣質:

“採菊東籬下”傳統文人的陶氏情結;

“像我這樣一個貧寒的人……”

作者的平民氣質源自於的作者自身定位和精神追求:平凡、談泊。

(引出作者介紹)

老舍,現代“京派”代表作家

《茶館》 以北京為背景的歷史畫卷,京味十足

《駱駝祥子》關注平民,關注底層 因此老舍被稱為“人民藝術家”

4.課堂小結:

老舍選取平凡細小事物,用主觀性的語言向我們敞開了一個平民知識分子閒雅、安然而熱烈的情懷

因為普通,所以眾口咸宜;因為入情,故而感人至深。

給我們的`寫作啟示:

普通事物入題,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主觀感情,就稱得上好文章。正如上海的方仁工教授説的那種“你不講別人也知道,你講了別人也不知道”的文章就沒意思了。

5.佈置作業:

選取某一細小的事物(景物),寫出自己的主觀色彩。字數:300字

一、教材分析

1、本專題針對的閲讀問題:

一部分中學生,面對有滋味的經典散文,知道好知道是美文,卻説不出好在哪裏美在哪裏。入寶山而空回。寂寞的經典之作,“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2、試圖提供的有效閲讀方法:文本研習——具體語句、題目、標點符號等的品讀

3、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得其味

4、所選文本:

“看似平常最奇崛”的《想北平》——“我的文章寫得那樣白,那樣俗,好象毫不費力,實際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

普通:語言平實如話,內容簡單明瞭

有滋味:深切的故園情思,對比寫景物特點的手法

5、學習者:有上述閲讀問題的高一學生

二、我分析之後的設計

1、教學難點:得其滋味

2、教學重點:品讀具體語句,進入文本情感世界

3、教學方式:

品讀具體語句:我真愛北平、我愛北平也近乎這個、這個愛幾乎是想説而説不出的

誦讀重點段落:4~7段

三個關鍵詞:母親、愛、幾乎

4、教學時數:2課時

5、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天冷送衣服的多是母親——母親總是和温暖聯繫在一起的

以自己和母親十幾年的相伴,給自己的母親一個概括性的定語

體貼的母親

温暖的母親

給我安全感的母親。。。。。。

——引出第一個關鍵詞:母親

(二)進入文本:

問:老舍把北平看作母親,説他愛北平母親,那麼,文中的母親可不可以用這些詞語形容?可以的請從原文找出依據。不可以的話,請告訴我們,文中的母親老舍用了什麼詞語來形容?也要從原文中找出依據。

——目的:明確內容要點,概括景物特點,為情感的品讀打基礎。

動中有靜的“母親”

在人為中顯出自然的“母親”

花多菜多果子多的“母親”

——點:對比的寫法,突出景物特點,比直接寫更有表現力。

所以要誦讀,感受一個鮮明的“我”之景物。

品讀:讓景物特點活起來

小結:

“我”愛這樣的北平母親,給“我”閒適、安全、妥帖生活的“母親”。

“這個愛幾乎是想説而説不出的”

“幾乎”:找不到恰當的語言來負載

複雜的感情集合體,無法一下子全講出來

輕聲讀全文,尋找“愛”裏包含的豐富情感。

有自豪

有依戀

有欣賞

有讚美

有喜愛

景物的描寫裏浸潤着對故鄉、家園如此豐富複雜的情感,卻都濃縮在一個“愛”字裏。

所以要誦讀,讓豐富深切的情感之花綻放美麗。

誦讀。讓情感綻放開來

(三)總結方法:

越經典越沒有匠氣,大雅若俗,越容易一讀而過,要做閲讀有心人,學會細嚼慢嚥;

從具體語句深入,學會用自己的經歷、感受、思考泡出文字的滋味,必將體驗到滿口餘香的閲讀樂趣。

回答千古一問:

有心之人品其文

用心之人得其味。

(四)作業:

閲讀同樣運用了對比手法寫景物的散文《故都的秋》。

(1)品味北京另一種美,體悟愛的別般滋味。

(2)完成文後題目。

6、板書設計: 想北平

老舍

母親

幾乎

品讀:細嚼慢嚥

誦讀:泡出滋味

————有心之人品其文,用心之人得其味

篇7:《想北平》的説課稿

關於《想北平》的説課稿

一、説教學理念

1.主要採用互動交流、評點對話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覺探究、協作交流的學習品質。

2.注重情感的體驗與品味,注意對語言的咀嚼體味,達到真正讀懂文本、培養閲讀習慣與能力的目的。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品味文本語言,進而把握文章主旨。

2.能力目標:理解散文的主要特徵,學習作者從平凡小事入手抒寫自我感受的寫法。

3.情感目標:深刻體會作者對北平刻骨銘 心的眷戀思鄉之情。

三、説學情

已有知識和經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對家園不可割捨的感情;高一學生,文字理解與表達能力已達到一定的高度

學習方法和技巧:注重情感的體驗與品味,注意對語言的咀嚼體味

個性發展和羣體提高:深刻體會作者對北平刻骨銘心 的眷戀思鄉之情

四、説教材內容

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蘇教版必修一第三專題“月是故鄉明”第一板塊“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一篇課文

文本特點:作者用純淨通俗的語言表達了對故鄉北平深切的愛

課時安排:2課時

五、説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品味文本語言進而把握文章主旨。

難點:理解散文的主要特徵,學習作者從平凡小事入手抒寫自我感受的寫法。

六、説教學方法

教法:點撥法;探究法;討論法

學法:主動學習;自覺探究;協作、交流

七、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故鄉是一杯陳釀,離它越久,香味越濃;故 鄉是一首歌曲,它的音符和歌詞烙在遊子的心頭。故鄉存留了我們生命的根,是我們情感的歸宿。因此,古往今來,人們從未間斷過表達對故鄉的恆久記憶與牽掛,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思念故鄉的散文——《想北平》(師板書課題)。

這種導入方法可以引導學生快速入境,身臨其境地那股濃濃的眷 戀之情,激起情感共鳴,引發學習興趣。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問:誰想北平?(導入瞭解作者)

(1)學生介紹老舍相關知識

(2)師指明識記重點: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滿族,中國現代作家。主要作品:小説《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茶館》、《龍 須溝》等,1951 年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鬚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

2、問:作者想北平想到什麼程度?(導入賞讀文章最後一句,初步感知作者感情)

3、問:作者為何如此想念北平?(導入探究文本)

這樣就完成了教學目標中把握大意與初步感知作者感情。而且文章的層次也已經明確無疑。

三欣賞探究交流

(一)探究問題:作者為何想北平想到要落淚的程度?

1、學生活動:

(1)閲讀課文,

(2)找出文中表現出的理由

(3)跳出課本,探尋理由

(4)交流、討論思考所得

2、參考提示:

(1)不在北平。(引導簡單瞭解作者當時情況)

(2)不只是遊子的思鄉之情使然。(引導瞭解寫作的時代背景)

(3)深層次原因:因愛而想(引導賞析課文2、3兩節)

(二)探究問題:作者對北平有怎樣的愛?

1、學生活動:

(1)誦讀課文2、3兩節、

(2)歸納、交流

2、參考提示:

愛到説不出

(1)與北平心靈契合融為一體

(2)如愛母親一樣愛北平(瞭解老舍對母親的感情並引導學生聯繫自身理解文中所説的那種愛)

(3)願為詩人,像杜鵑似的啼出對北平的愛(瞭解“杜鵑啼血”的典故,理解作者對北平的深情)

(三)探究問題:這個讓作者如此眷戀的北平是什麼樣子的?(引導賞析“我的北平”)

1、學生活動:

(1)閲讀課文4---6節

(2)自主概括所寫的“我的北平”的特點

(3)交流

2、參考:

複雜而有邊際

動中有靜

(我的) 北平→ 佈局勻調

貼近自然

(四)探究問題:作者為什麼只寫“我的北平”?

1、學生活動:

(1) 欣賞北京的相關圖片

(2) 回顧全文內容

(3) 討論探究:北京是歷史悠久的大都市 ,可寫的地方很多,這裏作者為什麼不去描寫北平的宏偉的皇家園林、高大的建築,卻把筆墨花在北京的物產、平民的生活上?

2、參考:

(瞭解:)有人曾問 舒乙,如何用幾句話來概括老舍區別於中國現代其他作家的特點,舒乙用了五句話: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個滿族人”;三是“他是一個窮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國外”;五是“他生於十九世紀的最後一年,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去世”。

(小結:)可以説北京是老舍傾注了畢生心血和筆墨的古都老城。因此,老舍筆下的北平必定是與眾不同的北平,是融入了強烈的.主觀情感的“我的北平”。是一個平民的北平,一個普通真實的北平。(導入寫作技巧的學習)

這一環節靈活,可讓學生充分獨立展示的思維過程,培養其思辯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化形象的感知為抽象的理性分析。這一過程允許學生暢所欲言,引導其學會歸納。

四寫作技巧延伸學習:

一枝一葉總關情,作者雖然是選擇普通北京人的院子、牆根,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但是,通過這敍描的“我的北平”,表明了自己與北平的親密關係,表達了獨一無二的情感。

他真正融進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膚之中,才能有如此細緻入微的體驗,才能大處着眼,小處落筆,寫出如此雖簡潔、樸實卻純淨、親切、深入人心的文字。讓我們也學習這種寫法,用心品味我們的情感,表達我們的情感。

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

五佈置作業:

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寫家鄉北平,請同學們以“想家”或“想家鄉”為話題寫一下你們家或家鄉的那些那些牽掛的人、景、物。題目自擬,不少於600字。

對已學知識的遷移和鞏固,學習作者從平凡小事入手抒寫自我感受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