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數學一等獎説課稿【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93K

國小數學一等獎説課稿【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一等獎説課稿 篇一

1.教材説明

教材將加法的初步認識和5以內的加法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把兩個數“合起來”是多少用加法計算,並會用適合自己的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同時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應用前面所學的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

教材分為四個板塊:第一塊為加法的初步認識,主題圖是一個變化過程,讓學生在此變化中理解加法的含義,就是表示“合起來”,在教材中的主題圖裏滲透了三個具體問題的含義,都可以用1+2=3這個算式來表示,滲透了不同的含義的事情可用一個抽象的算式來表達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初步感受、體會數學抽象的作用及數學的簡潔美。接着,教材安排了一個變化的情境圖,小丑合氣球,來進一步直觀形象地表達、説明加法的含義,讓學生通過看圖、理解圖意,明確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計算,説出加法算式,從而來幫助學生對加法的含義有更深一層的理解;第二塊“做一做”是一個讓學生自己動手擺學具的活動,如擺一個圓片,再擺一個,一共是幾個?擺兩個圓片,再擺兩個,一共是幾個?讓學生在操作中鞏固對加法含義的理解,並能説出加法算式;第三塊為1—5的加法,在學生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及各數的組成,並初步知道加法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塊根據兒童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初步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通過三個小朋友計算4+1=?的思考過程,鼓勵學生説出自己計算的過程,尊重學生的想法,同時,引導學生使其初步認識到應用前面所學的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第四塊教材安排了“做一做”練習。通過學生自己看圖計算3+2=5和2+3=5,3+1=4和1+3=4兩組算式,來進一步鞏固算理和初步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道理。

2.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對加法含義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由於在進行加法教學前,學生已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和各數的組成,能夠自覺的運用加法進行計算,但不知道為什麼要用加法進行計算以及我們是如何用加法進行計算的。因此,再進行加法的教學時,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加法的含義,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計算的同時感知用數的組成計算的簡便。將他們對加法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

其次,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因此,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也着重培養學生髮展其動手操作、語言表達的能力和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讓學生感受到與同伴交流的樂趣,也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3.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演示,使學生知道加法的含義;能正確讀出加法算式;使學生經歷與同伴交流5以內加法的算法過程,會用適合自己的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

(2)通過學生操作、表述,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並感受與同伴交流的樂趣。

(3)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4)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4.教學重點

(1)知道加法的含義

(2)激勵學生説出自己計算4+1=5的過程

5.教學難點

(1)知道加法的含義

(2)使學生會用數的組成知識來計算5以內的加法

國小數學一等獎説課稿 篇二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的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是學生認識數的一次質的飛躍,無論是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

本課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幾分之一既是一個分數,又是一個分數單位,對以後認識幾分之幾、分數大小的比較、分數的簡單加減計算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認識幾分之一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核心”。

基於本課教學內容在本單元的地位與作用及教材編排意圖,我擬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第二部分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分數,能結合具體的圖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2)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經歷認識幾分之一的探究過程,體會幾分之一的含義。使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的活動經驗

(3)通過具體實例,感受到數由整數向分數的擴展,體會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建立幾分之一的表象。

教學關鍵:結合具體圖形理解並描述幾分之一的含義。

第三部分 教學重難點分析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

(1)體會分數的實際意義;

(2)會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2、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實際意義。

針對教學重點,創設了學生熟悉並感興趣的現實情景。例如,通過野餐情境,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產生的過程,為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打下基礎。並通過電腦媒體演示和學生動手操作,來增強學生的感知力,認識幾分之一。作到分層遞進,由扶到放,讓學生主動探索,獲取知識。

針對教學難點,本課遵循三條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設計了一系列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及練習,例如,讓學生用多種生活中常見的圖形紙片,通過折和畫表示出幾分之一。整個教學過程着重突出探、疑、動、悟。

第四部分 學情分析

國小生從認識整數發展到認識分數,是一次飛躍,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聽説過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比如二分之一,有的學生知道要分成兩份,但不知道”

平均分”,有的學生認為把一個蘋果分兩份,大的一份是二分之一,小的一份是三分之一等等。

可見兒童生活裏有這樣的經驗,但不會以準確的分數來表述。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從實際生

活經驗出發,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主動地反思並獲取知識。

第五部分 信息技術的應用

1、運用PPT課件進行教學。

2、上網查找資料,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鍛鍊了動手能力。

第六部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色彩鮮豔、形象逼真、化靜為動的特點呈現教材主題圖,它是五個與分數學習有關的小情境引導學生觀察並描述獲得的信息,學生很自然的用2、3、7、8等整數來描述所看到的人、樹、鴿子等的數量。

這時老師指着圖中分西瓜的部分問學生“每個小朋友手裏拿的是一個西瓜嗎?還能用剛才那樣的數表示嗎?那該用怎樣的數來表示它的個數呢?”等問題時,學生的認知產生矛盾衝突,已有知識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渴望用一個新的數表示,為學生對數的認識擴展埋下伏筆。此時教師揭示本節課教學內容並板書課題。在這個環節中,主題圖成為教學的出發點和矛盾產生的創生點。此時教師揭示本節課教學內容並板書課題。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1/2) 利用主題圖中分月餅的情境教學。用“我們來聽聽他們分月餅的時候在説些什麼?”引導學生觀察圖:首先教師抓住“一人一半是什麼意思?”“怎樣分才是一人一半”等問題來使學生來理解平均分,並用一張紙任意折出一半大,一半小的反例讓學生辨析,進一步理解平均分。明確的建立平均分就是每份完全一樣、大小相等的概念,為學生建立幾分之一的表象打下基礎。然後教師直接指出,平均分成的兩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認識一種新的數--分數,這就是我們認識的第一個分數1/2,然後指導學生讀寫1/2。讓學生藉助月餅圖説説1/2的含義。在分一分和説一説的活動中,學生對數的認識由整數擴展到了1/2。

(1/4) 分數是否只有1/2這一個呢?繼續觀察月餅圖,這塊月餅被平均分成了四份,指着其中的一塊提問,還能不能用1/2表示呢?為什麼?讓學生説説理由,並試着用新的分數來描述這一塊月餅與整個月餅的關係,藉助於1/2的認識,類推出1/4,同時指着其它幾塊逐一提問“這一塊是它的幾分之幾呢?”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對分數的認識有了第一次擴展:從1/2--1/4。

此時對學生的創造性予以及時肯定,鼓勵學生試着想象一下:如果把這塊月餅

平均分成5份、6份、10份……時,其中的一份還能用1/4表示嗎?那該用怎樣的數來表示呢?此時學生的大腦中會產生更多幾分之一的雛形,為認識其它分數打下基礎。

課本93頁“做一做”第一題,96頁練習二十二第2題兩組基本練習,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使學生直觀看到無論一個圖形形狀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每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二)教學例2

好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在初步認識1/2、1/4以後,讓每一位學生用老師發的一張正方形紙折1/4,並用彩筆表示出它的1/4,再組織學生交流與展示,引導學生觀察與比較幾種不同折法:為什麼折法不同,每份都是這張正方形紙的1/4呢?通過折和説的過程,使學生明確:只要是把這張紙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4,不僅加深了學生對1/4的理解,再次突顯分數的本質--平均分。

此時學生認識了1/2,又認識了1/4,分數是不是隻有這兩個呢?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分數,我又設計了讓學生説一説,並用手中的學具折出自己喜歡的分數的活動。這一極具探究空間的開放性活動,使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得以極大發揮,在動手操作中積極建構數學模型,在“做分數”和交流的過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幾分之一。對分數的認識也由1/2、1/4擴展到了幾分之一。

(三)教學例3

為了使學生能從比較大小的角度加深對幾分之一的認識,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剛才分月餅得出的1/2和1/4及喂鴿子的食槽分出的1/4和1/3的大小,藉助直觀圖,學生能很快比出大小,通過比較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由小精靈聰聰提出“你發現了什麼?”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體會和感悟。如:不同的物體可以表示同一個分數,同一個物體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數;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越少,平均分的份數越少,則每份越多。比一比的活動,力求從不另一個方面完善學生對幾分之一的認識。

隨後出示:基本練習第95頁“做一做”第2題,由學生獨立完成。

在學生基本建立起幾分之一的表象後,由小精靈聰聰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分數的歷史和演變,滲透數學文化思想。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認識了幾分之一,我們再來看看主題圖,在圖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數表示?

使學生感受到分數與生活的聯繫和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最後選取圖中的一個多邊形問學生:圖中塗色部分還能用分數表示嗎?這一問題無疑會與學生剛剛建立的新知產生矛盾?能還是不能?在學生的爭執中,教師拋出答案:不能用幾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幾分之幾表示,這將是我們後面要繼續學習的內容。這個練習力圖滲透分數由幾分之一到幾分之幾的擴展。

四、小結梳理

這節課學到哪些新知識,有哪些新的體會?

五、鞏固練習

(1)課本“做一做”第1題。

(2)練習二十二第2題。

(3)做一做”第2題。練習二十二第3題。

國小數學一等獎説課稿 篇三

課題是《認識負數》,它是人教版教材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數學課程標準》將負數的認識安排在第二學段“數與代數”的知識體系中,具體目標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瞭解負數的意義,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從《課標》中可以發現,本課的學習,意在讓學生感受負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並沒有複雜的概念與計算,知識層次比較淺。因此我認為,如何充分地展現負數的魅力,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是教師在設計本課時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教材分析

在認真研讀教材後,我改變了教科書原有的編排。教材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用“氣温”和“温度計”這兩個熟悉的情境,讓學生認識負數和理解負數。適時加入七年級學習數軸初步知識,改變原有的編排,整合學習內容,“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為此,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學 目標。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瞭解正數與負數是實際需要的,掌握會判斷一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會初步應用正負數來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2、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正數、負數的學習,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與態度方面:

①、從實際問題引入正數、負數,然後通過實例鞏固,讓學生感知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②、根據新課程標準新提出要注重培養學生基本的數學思想,我想通過正負數的教學,滲透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

③、通過對負數有關知識的介紹,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三、説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運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教學難點: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並能對三者初步進行大小比較。

四、説教學環節以及設計意圖

為了能很好地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分別是:

1、巧設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負數;

2、體驗內化、探求新知——認識負數;

3、迴歸生活,拓展應用——應用負數;

4、課堂總結、知識延伸——拓展負數。下面,我就來具體闡述教學環節以及我的設計意圖。

第一個環節:巧設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負數

我們都知道:課堂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她火種的是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於是,我改變原有課本呈現三個城市的温度教學,一開始,讓學生記錄三條意義完全相反的信息:“老師説幾件事,把你所聽到的數據信息記錄下來,獨立思考,選擇你喜歡的方法記錄,關鍵是讓別人一眼就能看明白。”這些數據信息是我精心準備的:比賽中進球丟球、學生的轉進轉出、生意的盈利虧損。創設這三個情境,其目的有兩個:

一、這些情境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比教材中的温度學習更有興趣。

二、這些情境隱含了本節課的重點,用正負數來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我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答案,有的學生用文字,有的學生用箭頭,當然也有學生就用正數、負數來表示。雖然他們的答案形式各樣,但都有本質上的聯繫,我緊接又拋出一個評價性的問題:你們覺得誰的表示方法更簡單易懂一些呢?於是動態生成裏學習目標:認識負數,用正負數來表示意義相反的量。不驚讓人覺得“負數”真是一場“及時雨”啊!這樣的引入,學生自身產生“需要找到一種統一的形式”的內需,這時的學習,已經由被動化主動,同時,也讓學生體驗了由具體到抽象的符號化、數學化過程,認識也逐漸從模糊到清晰。這樣的過程更讓學生簡約地經歷了人類探索負數的歷程,實現了數學學習的再創造。

引出負數後,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紹,像什麼樣的數叫正數、像什麼樣的數叫負數。俗話説得好:不要認為學生是一張白紙,是一無所知,教師該放手時就放手,該出手時就出手。當學生知道它們的概念後,就能很快的判斷一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接着,我通過“快速搶答並判斷”的遊戲來刺激學生的思維,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不知不覺中讓學生熟練的掌握知識。還可以通過:“你能寫出幾個正數和負數”的練習,讓學生體會正數和負數無限、對應等數學思想。現在新課標也注重要加強學生的基本數學思想。我想在此,這些數學思想已經無形地滲透其中。 介紹有關負數的小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祖先是最早認識和使用負數的,這是多麼的了不起啊!

第二個環節:體驗內化、探求新知——認識負數

學習完了上一環節內容後,我讓學生聯繫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負數。順利引入四個城市某日的天氣預報,要求學生讀出上述信息後,引導學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計來測量温度,初步明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紹完温度計的基本知識後,指名讓學生動手撥出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4℃。學生在沒有0℃的温度計上,輕易的撥出了5℃,接着我又讓她再-5℃,生在“水銀”無法往下撥時,發現應該先確定0℃。加深他們對分界點0的認識。不要小看學生撥一撥這個環節,我們教材是直接呈現城市的温度,讓學生自己讀出來。而創造性地改變教材,其目的有兩層意思:一、由靜態化為動態,通過小小的“撥”,喚起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計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確定0℃的位置。使學生明確感悟到:温度中,0℃是區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點,比0℃高的温度用正數表示,比0℃低則用負數表示。其二、學生動手操作,興趣盎然,既將正數、負數、零有機地整合到了一個新的概念框架中,實現了對0的再認識,又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了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的難點。

在學生理性認識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後,我再出示中國最冷的城市:黑龍江的-40℃,用自己的表情和動作來表示越來越冷的感受。這不僅將負數大小的比較等知識很好地滲透進來,而且又能體現在生活中學數學的理念。

第三個環節:迴歸生活,拓展應用——應用負數。

既然負數是生活中發現的,那麼我們就應該“取之於生活,用之於生活”。在練習環節,我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自己身邊的問題,使練習變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設計了三種練習:

1、基礎性練習:山峯的海拔高度和盆地讓學生再次感受“負數真的是無處不在”啊!多樣化的練習,既不枯燥,又檢查了學生對負數的理解。

2、形成性練習。比如上課時教師和學生可以演示方位中的負數。教師向北走幾步,學生應該向南走幾步等,這些不僅針對教學重點“用正負數表示意義相反的量”,而且又緊密聯繫生活,學生好學、樂學。

3、拓展性練習。我藉助“劉翔”這個不僅是國小生會關注,大人會關注,乃至全世界人都會關注的人物跨欄成績的研究,一下子把學生的積極性提到最高處。當時風速是每秒-0.4米,為BB麼説要説-0.4米呢?給予學生討論的空間,並用肢體語言表示出來。然後藉助兩位同學的表演,相對而跑,揭示出負數是表示相反意義的數。再讓學生想想如果風速是每秒+0.4米呢,又會出現什麼情況呢?這些有價值性的問題,我想,學生願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學數學,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第四個環節:課堂總結、知識延伸——拓展負數。

引入數軸評價本課的收穫:學生有前面温度計的輔墊,學習數軸也覺得輕鬆很多。

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知識,我相信,由於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交流、開放、寬鬆的“舞台”,學生就能熟練輕鬆地總結知識。為了提高學生對負數的知識的興趣,提高:你還想了解哪些與負數有關的知識?這樣不僅能給課堂畫上圓滿的句號,還激發了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

五、課後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在知識性目標方面能夠很好地落實,同時學生對所學過的數也能初步地形成知識系統,對負數的知識也能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情感性目標也應能落實得比較到位。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只有在親身經歷或體驗一種學習過程時,其聰明才智才能得以發揮出來。任何學習都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有這樣一句話:聽見了,忘記了;看見了,記住了;體驗了,理解了。可見讓學生感受數學、經歷數學、體驗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佳方式。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老師在語言總結上,應該更為簡潔;正數在日常生活中,正號省略不寫,有個別學生還未掌握。

國小數學一等獎説課稿 篇四

一、創設情境,明白為何而學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我想在這節課中,這個價值的體現,無非就是讓學生明白這個四則混合運算學了以後有什麼用,我們今天為什麼要學習。針對這一點,我就創設了跳繩比賽這個情境,意在通過學生列式解答,比較後發現,綜合算式和分步計算雖然都能達到目的,可謂是殊途同歸,但是,很明顯兩條路是不一樣的,綜合算式顯得更簡潔、更概括,體現了它的優越性,説明我們今天的學習是有價值的,是有意義的學習,而且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候要用到的,這樣設計為後面的繼續學習的必要性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自主探索,明確運算順序

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中括號的出現是第一次,從這個符號的名稱到它的作用,有一部分學生已經知道了,還有一部分可能還沒有聽説過。根據這樣的學習實際,我就安排了讓學生自己來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題目,目的是想讓已經知道的學生用中括號來體現它的作用,讓還不知道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想辦法來使原來的題目跟現在的運算順序符合。就像課堂中出現的情況那樣,有一個學生就用了大小不同的小括號以表示區別,通過比較發現,可是可以,但區別不明顯,有時候甚至會搞錯,而形狀不同的中括號,用在這裏比較合理。這樣的安排,使已經知道中括號的學生進一步明白它的作用,使還沒有聽説過的學生從這裏更明確了,它只是改變運算順序的一個符號、一個記號而以,它的作用和小括號是一樣的。在這樣的比較中,學生對運算的順序就更加明瞭了。

三、角色換位,培養逆向思維

平時的課堂上,我們一般都是老師出題考學生,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説,學生還是被動的。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為了更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在最後,我安排了考考老師的題目,讓學生當老師,來考老師,因為每個學生都有想把老師難倒的心理,所以積極性非常的高,個個參與,小手舉得高高,而在這參與中,無形地訓練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四、時時提醒,注意有效閲讀

“閲讀”一詞,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用得很多,特別是高段,老師都很注意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其實,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時時刻刻都含有閲讀,如何使學生會閲讀、能閲讀,提高有效閲讀的能力,也是我們數學老師的重要任務之一。為了培養學生的閲讀意識,提高有效閲讀來幫助解答問題,在本節課中,我特意安排了這樣幾個環節:

1、在情境中,看完題目後,我就讓學生説説“你認為在哪個地方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由此來引起學生通過閲讀概括要點,為問題的解決搭橋鋪路。

2、在計算118+1536÷12×63-59118+1536÷12×(63-59)兩個題目中,我有意讓學生説説怎麼樣會做得更快?你有什麼發現?學生通過閲讀題目,比較兩個題目的異同,發現在做第二個題目時可以“偷懶”,把中間的答案抄過來就可以了,這樣的安排,學生明白了仔細閲讀、認真看題的必要性,給解題速度帶來了方便。

3、錯例分析,提高閲讀的能力。在完成了題目後,我安排讓學生在數學小家庭中交流,並要找出成員錯誤的原因。這裏的意圖一是概括存在錯誤的主要原因,以提醒大家注意;二是培養學生的有效審題的能力,判斷做得對或錯很簡單,但要看出錯在哪裏,為什麼會錯就不簡單了,這需要非常認真地去看、去觀察才能完成的,這給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又起了很好的作用。

不足之處:

題目的難度有所偏大,導致時間緊張,因為考慮面面俱到,重點突出不到位。

國小數學一等獎説課稿 篇五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下面我為大家説課的題目是《找次品》,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流程這五個方面談一下這節課。

一、教材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現實生活生產中的“次品”有許多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外觀與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標準等。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

“找次品”的教學,旨在通過“找次品”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優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運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本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解決問題的策略研究學生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此前學習過的“沏茶”、“田忌賽馬”、“打電話”等都屬於這一範疇,在這幾節課的學習中,對簡單的優化思想方法、通過畫圖的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等都有所滲透,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學生的探究活動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學習等式的性質等知識時,學生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夠藉助紙筆對“找次品”問題進行分析,歸納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經歷由多樣到優化的思維過程。

2.能力目標:以“找次品”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3.情感目標: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經歷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的思維過程,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最優策略。

教學難點:脱離實物,藉助紙筆幫助分析“找次品”的問題。

教學準備:口算卡片、3瓶鈣片圓形紙片試驗記錄單

四、教法和學法

1.加強學生的試驗、操作活動。本節課內容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所以這節課我主要採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探究的方式教學。多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操作、試驗、討論、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活動完成後再讓學生分組彙報結果。

2.重視培養學生的猜測、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導學生從紛繁複雜的方法中,從簡化解題過程的角度,找出最優的解決策略。引導學生逐步脱離具體的實物操作,轉而採用列表、畫圖等方式進行較為抽象的分析,實現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

五、教學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節課的設計着力通過參與有效的實際操作、觀察比較來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學生的學習定位在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上,建立了“操作——推理——反思——運用”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創造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口算

口算是我們每節數學課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之一,由於這節課容量較大,所以我只設計了12道比較簡單的口算題,1分鐘之內做對10道便是百分,多做一道加10分,這樣就是想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得到不同的提高。

(二)、創設情境

我想通過身邊的生活實例,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數學問題生活化,一上課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探究興趣,為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使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所以我設計了幫助王阿姨找出次品的教學情境,並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課題。然後出示圖片,次品就在81瓶鈣片中,至少幾次就能保證找出次品?以及華羅庚老先生的一段話,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一種數學的學習方法,那就是化繁為簡的方法。

(三)、建立模型

由於這部分知識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我想分兩步進行突破。

1、難點轉化,降低教學起點。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按照例題,本課的例1是從5瓶鈣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卻讓孩子們先從3箇中找出次品,這樣就降低了教學起點,孩子很容易的從3個次品找到次品,能較順利地完成初步的邏輯推理。這樣,在後面的5個、9箇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會產生挫敗感,增加成功的體驗,使本課更容易進行。

另外,圖示法較為抽象,對學生來説不容易理解,所以在這裏當學生説完稱法以及課件同步演示之後,我在黑板上板書出了這種圖示的方法,讓學生初步感知,為後面學生利用圖示法做好鋪墊。

2、層層推進突破重、難點

教材在編排結構上注重體現數學知識的邏輯順序,強調數學思維的一般過程,着力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所以,在讓孩子們在3個裏面找出次品後,加深難度,出示圖片,在5瓶鈣片中找出這瓶次品,至少幾次就能保證找出來?但是,僅要求學生説出找次品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此外,教科書在分析方法的編排上還很重視“數學化”,即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析模式。當加深到從9箇中找次品時,我們不僅要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還要在學生羅列出箇中解決方案之後,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哪一種方法更好?從而滲透優化思想,讓孩子們尋找優化策略。然後我又讓學生將這種分法和我們以前學過的除法聯繫起來,還可以用除法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更為簡便,也更容易理解。

那平均分時候是這樣,不平均分的情況又是怎樣呢?緊接着,我又出示圖片,次品在8瓶裏面,怎麼找?類比遷移,自主探究。學生彙報後,引導學生説出當待測物品不能平均分的時候,要使多的一份比少的一份相差1是最優化的策略。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完全脱離具體的實物操作,實現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

(四)、解釋應用

找到優化方法之後,根據課的伊始,華羅庚爺爺教給我們的數學學習方法,在簡單的的實例中找出規律後再去解決81瓶中找次品這樣比較複雜的問題。從而也做到了首尾呼應。

那麼整個教學過程我注重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知識的過程,使他們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在此過程中知識層層推進,步步加深,讓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達到一定的高度,思維也不至於感到困難。學生通過合作,尋求最佳方案,把學生的學習定位在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上,建立了“操作——推理——反思——運用”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是發現者、研究者,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懇請各位領導和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國小數學一等獎説課稿 篇六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一課時《分數的初步認識》。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流程等幾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作一簡單的闡述。

一、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在數學領域中第一次接觸“分數”這個概念,本單元只是對分數的初步認識,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表示,初步認識和理解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本節課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繼續學習分數等有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我參照新課標,以“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與態度”為緯度,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方面: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含義,瞭解具體分數所表達的意義。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掌握簡單分數的寫法和讀法,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針對教學重點與難點,本課遵循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設計了一系列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及練習,例如,讓學生用多種生活中常見的圖形紙片,通過折和畫表示出幾分之一。整個教學過程着重突出探、疑、動、悟。

三、教學策略及課堂組織策略:

本站…教學策略::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説,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設計中我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性教學、注重動手實踐、充當學生的合作伙伴,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創設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並注重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與同伴進行交流,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概念的教學策略。

課堂組織策略: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思維能力,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組織學生積極鍛鍊參與學習活動,在動手、動腦探究中認識分數。

四、預設教學流程:

為了使上述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切實落實,我預設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認識分數

1、認識二分之一

“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第一個環節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入郊遊時分食品的情境圖,讓學生親自分一分礦泉水、香蕉、蘋果,並知道我們把每人分得同樣多,這種分法叫做平均分,只有這樣才能使兩個滿意。當分到一個月餅時,學生髮現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整數來表示,這時,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實問題發生了認知衝突,使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慾望。【通過問題可以讓學生在熟悉的實際生活情景中經歷由整數到分數的過程。着眼一個“探”字。】

在這裏我設計了一個尋找活動,“尋找數字王國裏的新朋友”,這樣就轉入第二個環節:揭示“半個”在數學上可以用1/2表示。接着讓學生用圓形紙片代替月餅,折一折,進行判斷、選擇。教師問怎樣才能一樣多?讓學生想到平均分,也就是對摺。再結合多媒體課件演示:直觀演示的時候故意將一個月餅分成一大一小引起學生的質疑,(讓學生明白,要想得到一個分數必須“平均分”)之後再一次正確直觀的演示,為後面學習分數的意義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強調: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通過動手操作可以讓學生能體會到分數的產生是來源於生活中的,並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產生的分數,着重突出“平均分”,使學生“於無疑處生疑”,而後通過解疑感悟分數的實際意義。】

2、如果學生在建立概念的過程是很慢的,那麼為了讓學生能較好地理解簡單的分數的意義。我設計先讓學生認識分數1/2,再讓學生通過在“折一折”“塗一塗”的實踐操作和練習中體會1/2所表示的`具體意義。【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從學生的現實學習狀況入手,用多種手段儘可能加強鞏固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的表象,初步體驗分數的意義,也為後面學習其他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着眼一個“動”字。】

3、認識四分之一

我設計了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通過一組練習讓學生更深刻的認識1/2的意義,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我又出現4個圖形,通過學生合作交流,相信他們都很容易理解1/4的含義。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體驗再一次的分一個月餅,要分成4份,問學生“應該怎樣分?”,學生從實踐操作,得知結論,利用圓形紙折一折、畫一畫,表示出1/4的含義。這裏還是要強調“平均分”,並結合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認識: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活動是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嘗試建構1/4的意義,整個環節從操作實踐開始,以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完成,既重視操作,又重視知識點的學習,着眼於設疑和解惑,形成有意義的建構。】

為了鞏固學生知識性,在練習中我設計出示有5個圖形全部分成4份,但是隻有2個是平均分的,可以用1/4來表示,通過練習進一步強調分數必須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

下面練習我設計通過“我能行”實踐操作的活動中進一步理解1/4的含義,相信學生一定能用多種方法折出1/4。為了讓學生認識更多新的分數在練習中我設計用探究性學習方法折出其它的幾分之一,再次提供給學生自主創造的機會,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拓寬知識。

4、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在上面知識點緊接着出示一組分數直接把學生引入到學寫分數中,並讓學生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及分數的含義,加深對分數的理解。

5、提高認識幾分之一: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的理解分數的意義,除了平面圖形可以平均分,還有其它物體也可以,從而得出了分數意義。我便設計一個線段圖和其它圖形的練習,通過教學活動儘可能的讓學生思考討論發現:平均分的圖形不同,它們的幾分之一形狀也不一樣,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個圖形(或物體)平均分成了若干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教師重點指出“要講清是誰的幾分之一”。這裏為今後分數應用題中分率與對應單位1打下基礎。

(二)、自主探索,比較大小

我設計了一個“猜一猜”的遊戲。(出示課件)三隻小動物分西瓜的故事,課件出示三個一樣大小的圓形,用塗色部分表示三隻小動物分得的份數,分別佔圓形的1/2、1/3、1/4,探究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這個遊戲活動練習應該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對數的感覺,同時也通過直觀圖形讓學生體會了1/2、1/3、1/4的大小。讓學生從圖中得知: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得到一份越少。接着我又設計一組比較分數的大小練習,通過“小試身手、大顯身手”多種練習方式加深學生對分數比較大小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總結評價。

讓學生先討論再彙報,圖中每個小圖形表示佔大正方形的幾分之一。

通過一個綜合性拓展練習設計意在能讓學生更好的鞏固新知,估計大部分的學生都能輕鬆地完成練習,並能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層、有度。

最後我把分數置於生活當中,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分數,認識分數並對分數產生興趣,從而真正讓數學走進生活。

在課的結束部分我讓學生來一個總結性的歸納,談談你對這節課的收穫。通過小結,有可能的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並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同時也揭示學生對本節課學習的內心世界。

綜上所述,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教師遵循學生獲得和應用概念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在自己的具體活動中主動參與學習,經歷一個“體驗——感知——理解——概括——運用——提高”的認知過程。

以上是我的説課內容,懇請各位領導、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