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積的變化規律數學説課稿【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7W

積的變化規律數學説課稿【精品多篇】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 篇一

積的變化規律是學生學習乘法以來遇到的第一個規律性的內容。從內容上來説,它更加抽象化,更接近純數學的學習。如何走好這一步,對學生下一階段的數學學習,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整堂課的設計始終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體,注重展開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重視展開學生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幫助學生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培養學生數學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識,初步獲得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的基本方法和經驗

一、情景“生活化”,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應當“學有用的數學”。教師不僅考慮到了與生活實際相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更考慮到與本堂課的知識點要相結合,有利於學生進行探究的素材。本節課聯繫全社會非常關注的西藏發展和青藏鐵路建設為線索,教師充分提供表象將學生帶到真實的生活中,讓他們在一種寬鬆的學習氛圍下,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興致勃勃地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祕——積的變化規律,並一次次地創設情景,讓學生運用規律作出分析、判斷和計算,解決了西藏鐵路運輸和校園改造等生活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意識。

二、關注“個性化”,讓學生自主探究和創造

學生參與探索活動,經歷發現規律的過程是新課標教材編排的意圖,面對新的數學問題,教師鼓勵學生在主動觀察、猜測、討論、交流和驗證等數學活動中,感受到數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通過看、想、説、動手做、練的過程,順利的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並能充分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親歷性”,努力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定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在初步感知規律後,引導學生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這樣相同的特點呢,再自己想辦法加以驗證。學生們個個像數學家一樣,進行大膽的猜想,並自主地收集例證材料進行驗證,發現真正的數學規律。這樣,學生在研究發現數學規律的同時,受到了一次科學研究方法的啟蒙,是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學習的有效途徑。

三、施教之法,貴在啟導

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主導着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促進學生“學”的關鍵。為此,教必須以”導”為載體,以“學”為根本。開課時,引導學生從現象上感知: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變了,積也隨着發生變化;通過提問:從上往下觀察和從下往上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5╳2=10(元)①

5╳4=20(元)②

5╳12=60(元)③

5╳24=120(元)④

教師充分提供時間與空間,與學生合作,對因數和積的變化情況進行深入的研究,分別總結出這組算式中,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時,積的變化特點;在驗證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這樣相同的特點的過程中,學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研究方法,研究比較困難。教師應作為指導者參與其中,規範研究過程,增強驗證過程的實效性。這樣,從整體到部分,由部分又回到整體,從上向下,從下向上,由表及裏地引導學生觀察,將靜態的、結論性的數學轉化為動態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有充分的機會從事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體驗數學,並從中獲得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觀察事物的辨證思想。

作為教師,我們在課前總是努力做好各種設想、準備,然而課堂上卻又經常會碰到出乎意料的問題,如所面對的學生在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存在顯著差異等,明顯老師在這方面應變機智不足,依然順着教案往下走。這時需要教師適時隨機應變,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靈活地調整原有設計,生成新的超出原計劃的教學流程,使課堂處在動態和不斷生成的過程中,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教師只有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才能勝任動態生成式教學。

四年級上冊數學積的變化規律教案2021最新 篇二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建立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四邊形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內容是對四邊形進行分類,通過分類讓學生了解梯形的特徵,並進一步認識平行四邊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四邊形按兩組對邊是否平行可分為平行四邊形、梯形和其它四邊形,意圖在於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滲透集合的數學思想,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發現四邊形邊的特徵,能把四邊形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

過程與方法方面: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梯形的種類特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靈活的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自我探索的意識和勇於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

1、通過觀察、比較、分類等活動,瞭解梯形的特徵,進一步認識平行四邊形。

2、知道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教學難點:

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二、説學情

四年級學生處於從低年級向高年級的轉化階段,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大部分學生思維靈活、動手能力強。通過三年的學習,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空間觀念,但幾何初步知識,無論是線、面、體的特徵還是圖形的特徵和性質,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講,都比較抽象,也較難掌握。 因此,在課堂上我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 “做中悟”,“悟中創”,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通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等多層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邊形進行分類,概括出特徵。

三、説教法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是國小數學幾何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和空間與圖形有關,他們的生活經驗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 根據中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形式的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我將運用直觀的教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將情景教學法、小組探究法、直觀演示法和快樂教學法等有機地貫穿於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動眼以及密室闖關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的有趣、有益、有效。

四、説學法

達爾文曾説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論的知識。”這充分説明了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通過師生交流、合作探究、生生交流等活動,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指導學生運用動手操作法、小組合作法、觀察比較法、交流法來學習知識,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組合,使全體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探究新知識的過程。

五、説教具準備和學具準備

課標強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因此,為了體現這一理念,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課堂教學中我主要採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增加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突破了難點,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效益。

另外,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我又準備了本節課所需要的12個圖形、表示圖形之間關係的集合圖和學生練習環節所需的圖形和剪刀,為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做了充分的準備,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水平。

六、説教學過程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根據課標理念和學生特點,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成 “激趣導課——探索新知——鞏固應用——課堂總結”四個環節。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激趣導課

多媒體顯示四根不同長度的線段,問學生:用這四根線段你能圍成一個什麼圖形?從而引出四邊形的概念。緊接着出示各種四邊形,讓學生説出各個圖形的名稱,並且指出,無論是平行四邊形還是梯形,都是四邊形。告訴學生在四邊形這個大家族裏,你若仔細觀察,會發現它們各有特點,從而引導學生髮現四邊形的特點,讓學生明白這節課咱們就根據四邊形邊的特點給它們分類。(板書:四邊形分類)

這樣,賦於數學知識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促使學生主動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1)觀察課前準備好的12個四邊形。“觀察-比較”是現代科學探索中常用方法。讓學生觀察四邊形的邊有什麼特點,再進行比較。使學生從具體的實物中建立了豐富的表象。

(2)小組合作。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並分類擺放,再説一説你分類的依據是什麼,這樣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確或錯誤的分類方法。

(3)反思評價。多媒體展示將12個圖形分為三類的方法,讓學生仔細觀察每一組圖形的對邊的特點,從而概括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定義,引導學生明白長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師生共同概括分類的方法,同時利用集合圖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讓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悦。

(4)欣賞生活中的四邊形,讓學生從中感悟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3、鞏固應用。

為了鞏固所學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我將練習環節與綜藝節目“瘋狂的麥咭”聯繫起來,帶領學生進入密室闖關,設計了“搶答密室”(問學生下面的圖形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哪個是梯形?);“拼圖密室”(下面哪兩個圖形能拼成長方形?哪兩個圖形能拼成平行四邊形?哪兩個圖形能拼成梯形?)和“魔術密室”(讓學生用剪刀動手操作,只剪一刀,將告訴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剪成不同的兩個圖形),這三個習題的設計,既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人人都獲得成功的體驗”的理念。

4、課堂總結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兩個問題:(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讓學生總結本節課你所學到的知識。 通過學生自主總結梳理知識,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2)你覺得自己這節課表現如何?讓學生學會評價,激勵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學習的信心。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能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開發並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吧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樂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來,體現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七、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節課教學內容的體現,為了突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將標題《四邊形分類》醒目的寫在黑板上方的正中間,在標題的下方將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定義準確的書寫出來,並將四邊形、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關係用集合圖的形式展示在定義的下面。整個板書的設計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給人直觀、醒目的感覺。

四年級上冊數學積的變化規律教案2021最新 篇三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三角形邊的關係”。

教材分析:

《三角形邊的關係》是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四課內容,是國小 “空間與圖形”領域中新增添的內容,是在線段、角、頂點、三角形分類等三角形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的延伸。為今後學習三角形面積和應用提供了重要條件。

學生分析:

從接觸三角形以來,都是針對已成立的三角形進行學習和研究的,從未涉及到:“兩邊之和小於第三邊的三條線段不能圍成三角形”這一陌生領域。在生活實際中缺乏鮮活實例和經驗,固而學生在學習該段內容時,會有與生活實踐相割裂的感覺。學生對較抽象的問題無法明白其含義。所以這段知識的理解對學生來説有相當的難度,學生不夠自信,沒有勇氣參與,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不足,無法完全獨立的進行探究活動。需要老師以學生體驗過程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為重,給予指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髮現並理解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並能運用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歸納、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分析數據,體驗探索和發現三角形邊的關係的過程,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意識及提出問題的能力,積累探索問題的方法和經驗。

3、情感態度價值觀:提高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發對數學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樹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氣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同學們,最近幾天咱們一直在圍繞哪種圖形進行學習?

(生:三角形)。

師:什麼是三角形?

(生:由三條線段首尾相接圍成的平面圖行就是三角形。)

師:圍成三角形的三條線段是三角形的什麼?

(生:邊。)

2、解釋課題

今天咱們就來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有什麼奧祕。

二、探究活動

1、用4組不同長度的小棒圍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擺成三角形與小棒的長度有關。

①師:剛才咱們説了“由三條線段首尾相接圍成的平面圖行就是三角形”,那麼如果用小棒代替線段來圍三角形,得用幾根小棒?

師:是不是隻要給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師:怎麼驗證咱們説得對不對呢?

(生:實際動手擺一擺、圍一圍。)

師:那好,課前咱們都準備了幾組長度不同的小棒,接下來咱們就來擺一擺。在動手之前咱們先來一起看一看“活動要求”。

②課件出示“活動要求”。

學生自讀活動要求,師:清楚活動要求了嗎?開始吧!。

③學生動手擺一擺並完成活動記錄表。

④彙報活動結果。

師:通過剛才的活動,是不是隻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擺成三角形?(生:不一定。)

師:在剛才的4組小棒中,那幾組能擺成三角形?哪幾組擺不成三角形?你覺得能否擺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麼有關?(生:小棒的長度。)

2、進一步探究怎樣的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

①課件分別演示4組小棒擺三角形的過程。

②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後小於長小棒時擺不成三角形。

出示第3組小棒(2,3,6)。

師:這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嗎?最後會出現什麼情況?(2釐米和3釐米的兩個短小棒與6釐米的小棒重合並且沒能首尾相接。)

師:為什麼這3根小棒擺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

師:為什麼太短了?(生:2釐米加3釐米都不到6釐米,有缺口,接不上。)

師板書:2+3<6

師:這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嗎?(1,2,5 2,2,8)

師:咱們來觀察一下這幾組小棒之間的關係,什麼情況下的3根小棒擺不成三角形?

歸納: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後小於長小棒時擺不成三角形。

③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後等於長小棒時擺不成三角形。

師:既然你們覺得小棒太短了圍不成三角形,那我現在把2釐米的小棒延長1釐米,這時就成了第4組小棒(3,3,6)的長度,你們剛才擺成三角形了嗎?

課件演示。

師:出現了什麼情況?(3釐米和3釐米的兩個短小棒與6釐米的小棒剛好重合。)

板書:3+3=6

師:那麼3,5,8這3根小棒能擺成嗎?5,6,11呢?

師:那麼怎樣的3根小棒也擺不成三角形呢?

歸納: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後等於長小棒時也擺不成三角形。

④小結

師:咱們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擺不成三角形的兩種情況?

生: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後小於或等於長小棒時擺不成三角形。

⑤探究怎樣的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

師:現在咱們知道了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後小於或等於長小棒時擺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膽猜測一下,怎樣的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

生: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後大於長小棒時能擺成三角形。

師:是這樣嗎?咱們再來看看能擺成三角形的那兩組小棒的長度,算一算是否驗證了咱們的猜想。

學生算一算驗證猜測。

師:那麼怎樣的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

歸納: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後大於長小棒時能擺成三角形。

3、進一步探究三角形邊之間的關係

①師:這是咱們擺成三角形的那2組小棒。當我們用小棒擺成三角形後,小棒相當於三角形的什麼?(生:三角形的邊。)

②師:請你算一算,比一比。

學生同桌兩人交流。

個別學生彙報計算結果。

③師:那麼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有什麼關係?

學生思考。

④歸納總結

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板書)

師:這就是三角形邊之間的關係。剛才咱們是從這兩個三角形發現的這個結論。現在咱們利用課前畫的任意三角形來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個三角形都具備這樣的規律。

(學生計算驗證)

三、隨堂練習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規律。但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下面陳老師準備了一些習題,敢不敢試一試?

1、淘氣從家到學校有兩條路可以走。從下圖中你能看出那條路近嗎?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説説你的理由。

《三角形邊的關係》教學設計

2、完成“練一練”1-3

四、佈置作業

練一練。4

五、全課小結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 篇四

第一輪“達標立標”課,已圓滿的結束,經過三年級數學組老師的共同努力,從選定內容,到一次次備課,修改教案,再到重新上課,在於主任的引領和郭老師的幫助下,我們順利的完成了《積的變化規律》的研討。在一次次的磨課中不斷有新的靈感,而課堂也日趨完善,在整個磨課過程中自己成長並收穫着。

第一次上課是由杜老師執教的,通過呈現課本情景圖,讀信息,由談話導入,通過讀信息提問題,拋出需要學生解決的問題,從而引出了課題,學生通過老師提供的自學指導進行自學,師生交流規律,然後就是規律的應用。整節課符合先學後教的原則,等杜老師上完這節課之後,我們又靜下心來反思,課是上完了,但是是否所有的學生都感受到積的變化規律了?是否每個學生都按照先學後教進行學習了? 在於主任的及時點撥下,我們沒有靈活的運用先學後教,從而使整節課的教學流程及環節顯得有些牽強。本節課是一節找規律的課,學生應該經歷從“猜測→驗證→得出正確結論”,通過這些環節,讓學生充分感知規律的來源和學習數學的嚴謹性。在教研組老師們的質疑與提醒下,我們又對課進行了重新的修改,讓學生真正體驗“猜測→驗證→得出正確結論”。 同時把結論從原來的“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到原來的幾倍,積就擴大到原來的幾倍”,修改為便於學生理解的“一個因數乘幾,積就乘幾”。同時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適當的擴展”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

對課進行了調整,第二次上課是有畢老師進行執教。先由一組口算導入,交流解題的好方法,從而引出課題,以以温馨提示出示自學指導,整節課經歷了學生大膽的猜測,驗證,最後得出結論, 整節課充分體現了“找規律”課型的特點。在整個授課過程中,畢老師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如果能夠認真傾聽孩子的問題,對孩子的問題進行跟蹤提問,這樣的課堂還會更緊揍,更有激情一些。

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

我是三年級組最後一輪上課的老師,在錄播教室上課給了充分學習的機會,不禁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充分的瞭解,而且能更好的學習到優秀老師的亮點。講完課,沒有感覺到輕鬆,反而多了幾分沉重。通過這節課,認真總結了自己在教學上的一些不足之處。

1、要認真備好課,每個細節落實到位

講課之前聽了同組三個老師的授課,以為自己對整個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都有了一定的瞭解,所以在備課方面沒有盡全力去認真對待,導致整節課過度環節過渡語不夠完善,顯得課堂不夠緊湊。如,做完口算後,問“有什麼好方法做的這麼快” 應該説設計具有開放性,起到了激活學生思維的作用。可上完課,細細一琢磨,感覺很不好,我的“預設”沒有達到目的,對課堂提問的“度”也沒有把握好,課題出現的有點突然。所以一節課不單單是備好教案,更要備好孩子,考慮好孩子會出現的問題,自己能夠及時的應付。

二、規範自己的課堂語言

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自己激勵和表揚孩子的語言用的較少,而孩子則更多的需要老師的鼓勵和評價,而更多時候用的則是命令孩子的語言。另外,課堂上應該靜下心來認真傾聽孩子的發言,而自己的課堂則是老師説的多,説多了孩子就會用依賴性。課堂真的應該放手多讓孩子説,但是老師的總結要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認真對待每一節家常課,鍛鍊自己

一節課40分鐘,而學生知識的取得正是靠這一節節的家常課。針對這次講課,自己一定要認真反思克服不足,認真準備好每一節課,要運用好課堂40分鐘。

同一教學內容不同教學風格,使我又一次深刻體驗到,磨課的重要性,如果每節課能從研究備課和上課開始,一節課一節課地加以研究和積累,就能增強自己可持續教學的能力,促使自己專業化成長。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嚴格要求自己,儘自己最大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好老師。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 篇五

《積的變化規律》是在學生掌握一定的乘除法計算方法和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本課用計算器來探索一些積的變化規律。

本課的教學思路:用口算導入,其中口算中安排了一些因數變化的對比題,如:25×4和25×8等。口算完成後,教師板書:3564×158=?你能口算嗎?怎麼辦?使學生明白用計算器方便我們進行大數目的或複雜的運算。

新課教學,出示教材中的例題,幫助學生理解題意:積的變化是什麼意思?跟誰比變化了?怎樣計算?在計算前,先讓學生猜一猜:你覺得積會怎樣變?能提出你的猜想嗎?然後學生藉助計算器進行計算,填寫教材中的表格。集體交流,提出問題:你的猜想正確嗎?那在其他的乘法算式中還有沒有這樣的規律呢?寫出一道算式,運用剛才的方法去試一試,並在你的小組裏交流。小組彙報,並總結出積的變化規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得到的積就是原來的積乘幾。

鞏固練習,由淺入深。先是模仿例題的練習,根據規律直接填表;然後是直接根據一道算式填出變化後的得數;最後是應用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購買同一種商品,數量發生變化,總價也跟着發生相同的變化。

課堂小結,一是所學知識,二是研究問題的方法(提出猜想——舉例驗證——得出規律——解釋應用),同時進一步激勵學生進一步研究:如果乘法算式中兩個因數同時變化呢,積會怎麼變?

教學後,有幾點體會:

一、在充分經歷中感悟。

在本課教學中,我就充分注意這一點,注重讓學生充分參與積的變化這個規律的發現,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大量的舉例、充分地觀察中去感悟積的變化的規律,初步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

二、在充分感悟中提煉。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通過舉例、觀察對積的變化規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學生在描述規律時,語言總是不夠準確、表述總是不夠完整。此時,我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抓住一些關鍵的例子、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讓學生去推敲、去體會,最終引導學生完整、準確地描述出積變化的規律,並通過一些重點詞的理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規律,構建起完整的認知體系。

不足之處:

一、教師的語言不夠凝練。如:引導學生用計算器探索變化規律時,提的問題太多,不利於學生獨立分析和思考。

二、缺乏耐心,不善等待。如:第1題練習,當學生沒有自覺地應用規律進行計算時,教師缺乏耐心,直接請發現規律的同學起來説。如果當時能引導這位同學觀察一下,因數怎樣變化的,能不能不計算就報出積是多少?等待會讓課堂和諧和大氣。

三、練習設計可以更有深度。如:設計逆向思維的練習,在表格中加入已知積的變化求因數的變化;拓展練習——因數同時變化,求積等。

四年級上冊數學積的變化規律教案2021最新 篇六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四年級下冊第二部分的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認識四邊形的知識基礎上進行的。本課的內容是對四邊形進行分類,通過分類讓學生了解梯形的特徵,並進一步認識平行四邊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四邊形按兩組對邊是否平行可分為平行四邊形、梯形和其它四邊形。教材給出的三組圖形是根據兩組對邊是否平行來進行分類的,教材主要是對A組和B組進行研究。教學分類方法後,教材還適時安排了一些練習,旨在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滲透集合的數學思想,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分類等活動,瞭解梯形的特徵,進一步認識平行四邊形。

2、知道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3、培養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觀察、比較、分類等活動,瞭解梯形的特徵,進一步認 識平四行邊形。

2、知道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比較、分類等活動,瞭解梯形的特徵,進一步認識平行四邊形。

二、教法、學法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法為主,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形成過程,有目的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總體思路,我設計了“激趣導課——探索新知——鞏固應用——課堂總結”四個環節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展。

1、激趣導課

出示各種四邊形:在四邊形這個大家族裏,你若仔細觀察,會發現它們各有特點,這節課咱們根據四邊形各自的特點給它們分分類。(板書:四邊形分類) 這樣,賦於數學知識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促使學生主動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1)觀察課前準備好的四邊形。“觀察-比較”是現代科學探索中常用方法。讓學生觀察四邊形的邊有什麼特點,再進行比較。使學生從具體的實物中建立了豐富的表象。

(2)小組合作。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並分類擺放,再説一説你分類的依據是什麼,這樣,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確或錯誤的分類方法。

(3)反思評價。學生到前面黑板上演示分法,並説出每一組四邊形的特點,再給每一組四邊形起一個名字。師生共同概括分類的方法,同時利用集合圖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最後讓學生看課本,體驗成功喜悦。

3、鞏固應用。

為了鞏固所學知識,發展學生思維,我設計了填一填、剪一剪、拼一拼、試一試四個練習題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體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人人都獲得成功的體驗。

4、課堂總結

(1)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2)我們是通過什麼方法來把四邊形分類的?

通過學生自主總結梳理知識,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特別對學習方法的總結有利於學生可持續發展,是發展性教學目標在課時的體現。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也許不夠完美,但在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會體現出極大地熱情,非常投入,獲得強烈的感受。這是單純靠書所達不到的。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更大的自主空間,不僅可以掌握相關的學習內容而且會體驗到用多媒體形式表達和組織信息的特點,逐漸掌握通過多媒體形式學習知識的方法,最終形成一種信息素養。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 篇七

《積的變化規律》主要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通過這個過程的探索,不但讓學生理解兩數相乘時積的變化隨其中一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體會事物間是密切聯繫的,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這堂課我以幾組口算乘法算式為載體。口算環節結束後,我問:“你能根據每組算式的特點接下去再寫2個算式嗎?”通過這一環節,只要學生能寫出算式,那麼他基本上對規律就有了大致的瞭解,雖然説不出,也心領神會了。

但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學生突出的表現是不能準確的找到積的變化規律,學生似乎只停留在知識的表面,在教完這節課後,留給自己是無盡的思考,為什麼學生開始學習時興趣高漲,到後來的沉默,説明學生沒有正真的掌握,接下來只好培養學生遷移類推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通過學生多説多練來改善了。

《積的變化規律》優秀教學反思 篇八

《積的變化規律》是在學生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充分參與積的變化這個規律的發現,讓學生在充分地觀察、大量的舉例中去感悟積的變化的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初步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讓學生自己經歷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體問題——歸納發現規律——解釋説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索與交流。老師只是適時補充或糾正。我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既注重了基礎知識的鞏固,又注意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我不僅使學生了解課本上的積的變化規律: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就乘幾;我還通過練習,讓學生感知了: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乘幾,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不變的規律;兩數相乘,兩個因數分別擴大若干倍,積就擴大兩因數擴大倍數的積的倍數。如:6×2=12 60×20=1200。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我認為平時的教學不應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適合自己,適合學生,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課堂上的一個現象就是:學生通過舉例、觀察對積的變化規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學生在描述規律時,語言總是不夠準確、表述總是不夠完整。“語言表達是學生思維的全面展現”,學生們對於新知內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語言描繪去反饋,當學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時,我想:首先應該反思的是我們的教學是否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當學生真正明白了一道、兩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題目後,怎樣概括,而不是讓學生就題論題似乎也是個問題。今後我要不斷嘗試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怎樣抓住一些關鍵的例子、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讓學生去推敲、去體會,最終引導學生完整、準確地描述出積變化的規律,並通過一些重點詞的理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規律,構建起完整的認知體系。切不可因為怕耽誤進度、怕麻煩、怕羅嗦而剝奪了學生説的權利,剝奪了鍛鍊學生思維的機會,使主導霸道地代替了主體。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 篇九

本節課的課題是積的變化規律,是在學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的基礎上探索積的變化規律。

在講新知識之前,讓學生先明確關係:因數X?因數=積。引導學生思考:若改變其中的一個因數不變,改變另一個因數,積灰髮生怎樣的變化?教師作出正確的指引,可以節約課堂時間。隨後給出兩組算式(教材例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發現和歸納出積的積的變化規律,再讓學生分別用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和運用規律求得數的方法,對積的變化規律進行驗證,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嚴謹性,最後進行鍼對性習題鞏固。

在練習設計上,難度層次分明。先是運用規律計算有規律算式,進而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上發現還有一些環節有待進一步完善:

1、??在引入方面,學生更能接受把舊知識向新知識過度的方式的學法

2、在驗證環節上,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題目難度,本課上驗證環節應降低難度,計算太難會導致重點發生偏離,無法突破。

3、在進行一些探索活動的設計時還應更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課堂成為學生展示個性的舞台。?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 篇十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例4---“積的變化規律”。在乘法運算中探索積的變化規律是整數四則運算中內容結構的一個重要方面。教材例題以兩組乘法算式為載體,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在這個過程的探索中,我讓學生理解兩數相乘時,積的變化隨其中一個因數(或兩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體會事物間是密切相關的,受到辨證思想的啟蒙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點感覺還不錯的地方:

1、我設計了讓學生自己舉例像書上那樣寫出2組算式,還設計了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發現,這樣讓學生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也對後面規律的揭示起到鋪墊的作用。

2、通過規律過程的探索,不但讓學生理解兩數相乘時積的變化隨其中一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體會事物間是密切聯繫的,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3、練習的設計能由易到難,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輕鬆自如,並且重視每次練習的反饋,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這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1、教師的語言不夠簡練,在教學2的規律時讓學生探究規律的時間太多,有的時候學生已經説的很好了就不要讓其他學生再説了。

2、教師的提問要精練,例如教師提問“你能用我們今天學的知識來解決下面的問題嗎?”可以換成“這節課我們用積的變化規律來解決下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