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數學《分數的再認識》評課稿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6W

國小數學《分數的再認識》評課稿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分數的再認識》評課稿 篇一

一、説教材

(一)説教學地位與作用

《分數的再認識》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分數的再認識》(34~36頁)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學生在三年級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和拓展的,為後面學習分數的性質以及公因數、公倍數等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課在整個的國小數學學習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二)教學目標

過去教學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而《新課改》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將教學目標分為了三維。新課標指出“三維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有機整體,應該以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正確價值觀。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以知識技能的培養為主線,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把這兩者充分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新課標指出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我將教學目標以下三個方面: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的情境與直觀操作,體驗分數產生的實際背景,進一步理解分數,能正確用分數描述圖形或簡單的生活現象。

過程與方法:結合具體的情境,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感受分數的相對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能積極參與操作活動,主動地觀察、操作、分析和推理,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與挑戰性。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能力,我將本節課的

教學重點:

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深化對分數本質的理解。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感受分數的相對性。

二、説學情

《分數的再認識》是在三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結合情境和直觀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其次,五年級的學生求知的慾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強,對新鮮事物開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需要動手操作,理解知識需要具體的事物作支持。

三、説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我準備採用以下幾種教法和學法:

1、教學中,我將通過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

2、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通過故事“西遊記中的唐僧分餅”引入課題一天,在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路上又累又渴,於是孫悟空、沙和尚和豬八戒去摘果子解渴。不大一會三人騰雲駕霧回來了。唐僧很高興打開了乾糧袋,裏面裝着2張糖餅,3張油餅。同學們,你能用分數表示出糖餅佔餅總數的幾分之幾嗎?油餅呢?唐僧説:你們辛苦了,給你們一張油餅吧。怎樣用分數來表示徒弟們得到的這張油餅呢? 為什麼這樣表示?一張油餅分給三人吃吧。你們説怎樣分才公平啊?

通過講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互動探究、學習新知

首先讓學生猜測如果每個同學拿出自己所帶筆的1/2,是否相同。肯定會有兩種答案,再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驗證。在驗證過程中,先叫全班學生拿出所帶筆的偶數支。再是讓學生數出偶數支的1/2。最後全班交流,根據數據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通過拿筆的活動,讓學生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係,理解分數的相對性。同時,體現了學生的主題地位以及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對分數有更深的瞭解。

(三)運用新知,拓展延伸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比較兩本書的1/3不同,使學生認識到:

1/3對應的整體相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相同。

1/3對應的整體不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

使認識進一步提升的:

任何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相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相同。

對應的整體不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

(四)鞏固反饋,發展能力

在處理具體練習中,我覺得應該指出的是。

1、畫一畫中,無論如何畫,只要是整個圖形的1/4是一個小正方形既可。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既有利於加深學生對分數整體與部分關係的理解,又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2、練一練第1題重點是分割法、移動法、旋轉、合併這些方法的使用。

3、練一練第2題重點體現塗法的多樣性。

4、練一練第3題重點除了體現畫法多樣性之外,還要比較平均分之後,每一個圖形的兩個1/2是否相同;還要比較這三個圖形的1/2是否相同。這部分其實是“總數相同,同一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相同;總數不同,同一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的知識點內容的教學。讓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把已經形成的抽象認識,進行了及時的練習和必要鞏固和強化。

我們常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節課我不僅注重了知識的教學,同時也注意了學習方法的教學。讓學生在經歷猜測、驗證、總結的過程中解決問題,體現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小結

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主動回答這節課學到了什麼,這些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那些問題,學以致用。

(六)佈置作業

在佈置作業時,我設計了有層次的習題,分為必做題與選做題,使學有餘力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實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教學理念。

五、説板書

分數的再認識

在本節課中我將採用提綱式的板書設計,因為提綱式的板書設計條理清楚、從屬關係分明,給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於學生對教材內容和知識體系的理解

各位評委,你們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準備從説教材、説教法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五部分完成説課。

一、説教材

(一)説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概念和麪積單位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能為以後學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在國小數學學習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理解與內容的分析,按照新課程標準中掌握4-6學段空間與圖形的要求,以及學生所具有的認知結構特徵,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能應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能力目標:理解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三)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説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教學目標以及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能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能應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難點定為: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並能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二、説學情

1、在學習今天的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基礎之上學習的,有一定的知識積累。

2、五年級的學生求知的慾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強,對新鮮事物開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需要動手操作,理解知識需要具體的實物作支持。

三、説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我準備採用以下幾種教法和學法:

1、教學中,我將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利用多媒體教學,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

2、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學的原則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現已有的表象,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觀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

3、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靈活多樣的練習,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4、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通過創設情境:小兔樂樂想從三快草地中(有正方形、長方形以及平行四邊形),找一塊麪積最大的草地去吃草,卻不知道怎麼計算哪塊土地的面積最大,請同學們幫助解決。學生利用以前的知識能夠計算出其中正方形和長方形草地的面積,不能計算出平行四邊形草地的面積。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複習了舊知識,還體現出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二)主動探究,獲取新知。

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嘗試用不同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根據這些方法,展開其中的割補法,通過轉化-找關係-推導這一過程,讓學生經歷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交流,自己根據長方形面積公式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這一環節的設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三)練習應用,鞏固提高。

課後練習和一些變式的習題。

緊扣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設計多種形式的數學練習,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四)聯繫生活,深化應用。

聯繫生活,解決實際問題。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用學到的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

(五)總結:

總結內容主要讓學生清楚: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六)佈置作業:

自編一道有關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應用題。富有實踐性和應用性,鼓勵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五、説板書設計:

國小數學《分數的再認識》評課稿 篇二

一、對於課堂氣氛的營造。

海水因天體的引力而湧起,引力大則潮大,引力小則潮小,引力過弱則潮無,這就是通常所説的“海潮現象”。如果翻開事業成功者的奮鬥履歷,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經大致歷了這樣的三部曲:產生興趣——潛心鑽研——取得成功,成功起步於興趣,興趣是成功的基礎,成了支撐事業成功的重要支柱。

課堂教學要達到的理想效果應當是“課未始、興已濃;課正行,興愈濃;課已畢,興猶濃”。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用教師精湛的教學技藝吸引學生,使學生形成思維的狂潮,也就是產生“海潮效應”。

在以往的教學準備過程中,我所關注的只是對教材的把握,一心想的是如何使設計能夠行雲如水,一氣呵成,從而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但上完課總是感到不如心意,反思後的結果是:我所期望的可能是僅想用一個場景來完成一部戲,而一部精彩的戲至少應該包括若干個場景吧。意識到這一點後,應該説還是一個不小的收穫;止步於此,感覺到場景間的轉換成了一個問題,如何才能使場景間的轉換自然呢?真的,以前想到的只是如何使轉換自然,有點一個壯漢只想填飽肚子的感覺。自然就行了嗎?精彩才是每個人骨子裏的追求。如何才能實現精彩呢?僅靠死板的教材能實現精彩嗎?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用豐富而有個性的語言來創設一個個富有情趣的場景(以往只是注意在開頭創設一情境),讓每一個學生注目於這一個個場,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獲取知識的成就感,這樣才好。

從追求“行雲如水、一氣呵成”到心往“理想效果”,從關注知識本身到關注學生,這就是這次反思的最大收穫了。

二、幾點細節

1)“數”與“數字”。

在提問時用了這樣一句話:“半個蛋糕能用一個數字表示嗎?”自以為這樣表述很準確, 可惜事與願違。課後聽張老師一提,恍然大悟:數字指的是0、1、2、3、4、5、6、7、8、9,而分數是一個數,不是數字。

2)“筆誤”

“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是分別是一個圓的多少?”

上句是課件中一道題目的題目要求,但其中卻犯了兩個錯誤,一是真正的筆誤,在“分別是”的前面多了一個“是”,這一錯誤使得學生讀題時產生了不必要的困難,增加了理解的難度。二是由於出題時太過隨意,沒有仔細推敲用語,以致於出了科學性的錯,“分別是一個圓的多少?”應改為“分別是這個圓的多少?”一字之差,謬之千里啊。

國小數學《分數的再認識》評課稿 篇三

教學“假分數的認識”一課前,我認真研讀了相關的教學設計。假分數的認識是在學生掌握了真分數的含義及特徵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除了使學生知道真分數與假分數可以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外,還必須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同時可以表示“一個量是另一個量的幾分之幾”。因此,假分數的意義學習非常重要。從本課開始,逐漸滲透單位“1”的相關知識,為將來學習分數應用題打好基礎。

我在設計教學時,關注了學情的分析,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課。引導學生利用圖形塗色時,先塗出喜歡的真分數,然後繼續塗,知道出現等於1的假分數。使學生初步理解等於1的分數就是假分數,而且假分數比真分數相對要大。然後繼續引導學生髮現,假分數有的時候還可以比1大,這樣的設計,既分散了教學難點,又可以使模糊的概念在學生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

學生較好地理解了假分數概念和特徵,在接下來的練習環節裏,學生反應非常積極,課堂參與度和學生回答問題的準確率很高。尤其是學困生也能踴躍舉手發言,因為他們也能夠感覺到今天知識理解起來很容易,既能保護孩子們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也較好激發了這些學生的學習興趣。

《分數的再認識》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發展學生的數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結合具體的情境,進一步體會“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3、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

教學重點:

進一步認識分數能正確用分數描述圖形或簡單的生活現象。

教學難點:

體會在不同整體下,同一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不一樣。

教學關鍵:

引導學生聯繫實際情境進一步認識分數、運用分數。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今天老師有幸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同學們在三年級時已經學過了分數,掌握了一些簡單得分數知識,今天我們就進一步認識分數。

板書:分數的再認識

複習:出示:(5分鐘)師:誰能説説這個數的各部分名稱。

師:怎樣讀,讀作:(二分之一)

師: 表示意義是什麼?

2)、老師這裏有這些數,誰能幫老師讀一讀。 , , , 讓學生讀認。

師:像 , , , ……都是什麼數?(分數)

師出示圖形:

讓學生用分數表示上面各圖中的陰影部分。

二、創設情境,理解分數的相對性。

1、拿一拿:(10分鐘)

教師準備三盒糖果(數量不要告訴學生)

師: 我這裏有三盒糖果,老師想從每一盒糖果中取出它的 ,誰願意幫幫老師這個忙呢?

請三位學生到台上拿糖果。其他同學注意觀察。

師:你準備怎麼拿呢?

生1:

生2:

生3:

師:其他同學發現了什麼?生:他們拿出的塊數不一樣。讓三名學生回位。

師:他們三個都是拿出全部的 嗎? 拿出糖果的塊數卻不一樣多,這是為什麼呢?請想一想,然後小組交流一下。

生:三盒糖塊總數不一樣。

生:數錯了。

師:他們分的到底對不對呢?再請三位同學上台分一分,驗證一下, 注意觀察每盒的 是多少塊? (4塊、3塊、4塊)把所有的糖果都拿出來數一數告訴大家總塊數是多少(一盒有8塊, 一盒有6塊。另一盒有8塊)。

師:前後三名學生分得一樣嗎?

師:現在你知道每盒糖的 不一樣多的原因嗎?

生:是總塊數不一樣,

師:一盒糖的 表示的都是把一盒糖平均分成兩份,取其中的一份,但由於盒子裏糖塊總數不一樣多,所以取出的 的數量會怎樣?

生:也一定不一樣多。

強調:由於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也就是總塊數不一樣多),同一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一樣多。

2、説一説: (10分鐘)

出示教科書的情境圖:(一本書厚,一本書薄)

。 師:讓兩名同學各拿一本書。左邊的同學看了第一本書的 ;右邊的同學看了第二本書的 ;他們看的頁數一樣多嗎?為什麼?

生1:因為書的厚薄不一樣,總頁數不一樣(也就是整體“1”不一樣),因此它們的 就不一樣。

師:雖然它們都把整本書平均分成三份看,都看了其中的一份,但它們的整本書頁數同不同?也就是説什麼不同?

生:看得頁數不同,整體也不同。

師:請同學們再考慮一個問題。

明明喝了一瓶水的 ,楠楠也喝了一瓶水的 。明明説:“我倆喝的一樣多”。楠楠説:“我喝得比你多。” 它們誰説得對呢?

生2:如果瓶的大小一樣,他倆喝得就一樣多。如果大小不一樣,誰瓶大,誰喝得就多。(整體不同,同一分數大小就不同。)

師:為幫助印度洋海嘯受災地區災民,小明捐獻了零花錢的 ,小芳捐獻了零花錢的 ,小芳捐的錢一定比小明多嗎?請説明你的理由。

師:讓學生填數、觀察,小組合作體會這些分數之間的關係,你們有什麼發現?

一個分數它得分母表示把“整體”平均分成得份數,分子表示取出的份數。進一步強調單位“1”即整體相同,同一分數表示的具體部分相同。

提問:“1”裏面有幾個 ,有幾個 ,有幾個 ,有幾個 ,有幾個 ,……

3、畫一畫:(8分鐘)

進一步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師:小黑板出示題目

1、一個圖形的 是邊長1cm的□,畫出這個圖形。

a、請同學們先在練習本上畫一畫,教師巡視。

b、展示學生的各種畫法,由學生自己來評價。

c、還有其他畫法嗎?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

2、分別畫出個圖形的 ,他們的大小一樣嗎?

三、練一練:第35頁:(5分鐘)

第1題,用分數表示塗色部分,先讓學生獨立填一填,再交流:選兩題説思考過程。。

第2題:塗色。試問:()個 是 ,2個 是(),5個 是(), 裏有()個 。

四、總結:(1分鐘)今天老師和同學們再一次認識了分數,誰能告訴大家你這節課收穫到了什麼?

與分數有關的內容就可以由於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同一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一樣多。

師:現實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祝大家數學越學越好。

五、作業:(1分鐘)p36、5、6、題

分數的再認識

整體 分數 具體

書 一本書厚 頁數多

一本書薄 頁數少

一瓶水 大瓶 水多

小瓶 水少

由於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同一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一樣多。

國小數學《分數的再認識》評課稿 篇五

本課是三下學習分數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和掌握分數的意義,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係,發展數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初備這節課,感覺有點亂,因為這節課的練習的類型、數量都比較多。我利用週末的時間,坐下來好好分析了每個活動,每道練習的目的作用,把這些練習加以整理,提升,理出了這節課的兩條主線:

一、分數相同,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的量就不同。圍繞這個重難點我由淺入深設計了三個活動:

1、拿筆活動,這是課本上的例題,也是這節課的重點,我讓學生動手實踐,質疑,驗證,體會分數相同,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的量就不同。

2、聯繫生活説一説,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看書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我融合了那道捐款的練習,旨在讓學生體會:不同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不一定不同。同時也讓練習難度有所遞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

二、具體數量相同,對應的整體不一樣,用來表示的分數就不一樣。

在學生明白從“整體”到“部分”的關係後,更進一步的使學生完善從“部分”還原“整體”的過程。這樣做不但體現出學生的豐富想象力,更使學生加深了對分數的理解。圍繞這條主線也是設計了環環遞進的三個活動:

1、説説1個學生佔小組人數、大組人數、全班人數、全年級人數、全校總人數的幾分之幾?旨在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體會具體數量相同,對應的整體不一樣,用來表示的分數就不一樣。

2、選一選,讓學生用一根小棒的1/3來找出這根小棒。這是課本上的練習,但我更改了第二、三根小棒的長度,讓這兩根小棒的長度有點接近,主要是讓學生休會當目測不準確時,可以通過量一量,測一測,算一算來進行判斷。

3、估一估。這道題在難度上有所提高,旨在考核學生的綜合分析應用能力。

教後反思:

1、在對分數的再認識時,應注重對原有知識的提升,把總數提練成“整體1”,在學生回答時強調他們對“整體1”的表述。

2、在複習時的`提問:“對分數你有什麼認識?”學生由於對舊知識的回生,一時答不出來,這時我應該把問題再細化,如“你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嗎?”“你知道分數的讀寫法嗎?”等等。

3、對於上課堂的“意外事件”,我應適時改變預設,創造新的生成。當我發現在一道練習中多畫了兩個圓時,我勿勿地改正,課後想想,也許把這種“無意”轉變成“故意”,不急着去改,而是把問題拋給學生:“細心的你,如果有不同的答案可否與大家分享你的想法?”這樣,或許學生會更加來勁,更積極地思考,或許會有讓人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出現。

國小數學《分數的再認識》評課稿 篇六

真分數的認識對於學生來説,難度不是很大。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涉及到的都是真分數的相關知識。因此,教學本課時,應該找準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有效地引導學生真正理解真分數的內在含義和真分數為什麼小於1,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課堂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彙報並在練習本寫出了自己喜歡的分數,同時以這個分數為例,複習了“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分數的組成”和“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為新知學習提供了較好的鋪墊。引入新課後,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長方形紙,摺疊後,塗出了自己熟悉的分數,並初步感知這些分數如果沒有將所有的份數都塗滿,這些分數就小於這個整體“1”,也就是小於1。通過直觀操作和演示,學生才能較好地理解“真分數小於1”這個教學難點。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夠知其然,還能夠知其所以然,就算是實現了我們制定的三維目標。每一堂課都應該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學到相關的知識和經驗,獲得寶貴的學習經驗,體會到知識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