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45W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溝通分數與平均分的關係,加深對分數含義的理解,能解決有關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

2、在圖形、語言與算式表徵不斷轉化的過程中提升思維的邏輯性。

教學類型

實物操作型、小組討論型、講授型

教學資源與環境

PPT、CAMTASIA STUDIO軟件、教室

設計理念

學生對新事物的認識得有個過程,同時有他的侷限性和規律性。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先複習舊知,然後從生活實際入手, 引出問題,接着提供操作提綱,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然後通過學生分小組的討論交流與PPT的演示,使學生掌握“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 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最後利用兩題不同層次的練習題的講解,讓學生把新學的知識和生活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聯繫起來,使得新知識得以深化和鞏固。這樣逐步推進的過程,既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及特點,也有助於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

設計思路與特色

本節微課圍繞“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內容來進行,它是在學生充分理解分數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根據分數的含義,用整數乘除法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微課的教學設計在編排上分三步來展開。首先是“閲讀和理解”,引導學生從問題題收集、提取和解讀信息;接着是“分析與解答”,藉助孩子們的討論形式,把直觀圖分析、動手操作分析數量關係的策略展現出來,並結合孩子們之間的對話説明解決問題的兩個步驟;最後是“回顧和反思”,對解答的步驟和結果進行檢驗與小結,並結合練習題的講解進行實際運用。這樣的設計,使得整節微課層次清晰,自然流暢,易於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教學過程

環節,內容,時間:

一、複習回顧,提出問題。利用PPT把上一節課的知識點展示出來,既是對上一節課知識點的回顧,也順勢提出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0-55秒

二、閲讀與理解,提操作要求。結合PPT的演示逐步分析問題,把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展現,並提出接下來的動手操作的要求。 56秒-2分05秒

三、學生操作,小組討論。學生根據老師提出來的操作要求進行實踐,並嘗試列式解答。然後進行小組內的討論與交流。 2分06秒-5分05秒

四、回顧與反思。利用PPT的演示把孩子們的思路整理並展現出來,再次小結解題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 5分06秒-6分00秒

五、實際運用。利用PPT講解兩道比較經典的習題。第一題是基礎題,通過講解,鞏固孩子對“分數的簡單應用”知識點的掌握;第二題是提高題,通過對比與分析,讓孩子進一步把握本節微課的知識點。 6分01秒-9分46秒

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 篇二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59-61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並知道1分=60秒。

2、讓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通過各種活動準確的體驗一分、一秒。

3、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品質,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

認識秒,並準確建立一分、一秒的時間觀念,知道分秒之間的關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鐘錶,自制鐘面。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識

出示鐘面喚起學生記憶,並撥幾個學生熟悉的時間讓學生認讀。

師:大家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麼?誰能説説關於時鐘你知道些什麼?

生:我知道有時針和分針。(與學生共同説説它們分別是什麼樣子的,是及時補充)

生: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鐘,走一大格是5分鐘,走一圈是60分鐘,也就是一小時。(若是學生説的不夠完整,教師引導學生共同進行復習)

生:……

師:同學們的記憶裏可真好,看來大家學過的知識是難不倒你們了!那你們能正確迅速的説出鐘面上的時間嗎?來比比賽!(教師撥時間,學生認讀, 對於不正確的給予指正,並説説是怎樣認讀的? )

二、導入新課

1、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可真聰明啊!敢不敢繼續挑戰自己?大家仔細看看老師出示的這些鐘面上針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麼不同嗎?

生:有的鐘面上有三種針,有的鐘面上有兩種針。(師提示:較短的一根指針叫時針,它表示多少時;較長的一根指針叫分針,它表示多少分。)

師:你知道最長最細的是什麼針嗎?秒針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對,就是一秒!

今天咱們就來一起來認識一下秒。(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2、説説是幾秒,教師提問:秒針走一大格表示幾秒,從1走到4表示幾秒,從7走到1是幾秒,……同桌再互相説一説。

3、正確認讀鐘面上的時間(適當的給學生講解秒錶的讀法)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這是什麼發出的滴答聲?

鐘錶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着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看了你們剛才的表演,你覺得1秒的時間過得怎樣?(學生暢談1秒時間感受)是呀,1秒的時間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裏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幾個具有説服力的數據説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學習1分=60秒,並體驗1分鐘

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麼變化。秒針走一圈是60秒,分針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讓學生靜靜地觀看鐘面上的秒針走一圈。

問:1分鐘我們能做些什麼呢?請你選一個你喜歡的活動,咱們來做一個1分鐘的體驗活動。

師生共同總結一分鐘可以做的事。

三、聯繫鞏固

1、填單位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時間單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們還學過哪些時間單位呀?現在老師想來考考你們,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人每天睡覺大約9( ) 系紅領巾大約20( ) 煮飯大約30( )

2、説一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課堂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計量時間的單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過得快不快?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能浪費1秒鐘!

五、課外作業。(略)

板書設計:

秒的認識

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

1分=60秒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三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70頁到74頁“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內容。

【教材解讀】

《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國小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做面積單位,以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難點】

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積的含義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什麼是面積

⑴情境導入

老師手中有兩張紙,想請兩名同學來進行塗色比賽,看誰塗的快一些,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一張?為什麼?

生可能回答,選擇小的那張,因為它小,就塗得快。

師:其實剛才同學們説的,這張紙小,是指的它的面小,這張紙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實每一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請你摸摸數學課本的封面在哪裏,桌子的面在哪裏,你感覺誰的面大一些學生可能説桌子的面大一些。

再摸摸椅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覺誰的面大?

⑵、教師小結:剛才我們通過摸和看知道物體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就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出示課件:課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課本封面的面積,鐘錶表面的大小就是鐘錶表面的面積。誰還能舉例説一説?

2、、通過封閉圖形理解面積的含義

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是物體表面的面積。現在老師把這幾個物體的面給大家請下來,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現在同學們看到的就是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像這樣,首尾相連,密封起來的圖形就是我們學過的封閉圖形

它們有大小嗎?誰大?誰小?(生交流方法)

像剛才我們研究的這些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面積。

板書封閉圖形

長方形的大小就是長方形的面積,不規則圖形的大小就是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圓形的大小就是圓形的面積。你還能舉例嗎?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積等等。

3、小結歸納面積的含義

誰能來説説,什麼是面積?

師:物體表面或封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補充板書:或

二、動手操作,建立面積單位表象

(一)認識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設疑。

出示兩個長寬各異,但面積相同的長方形紙,它們相比較,誰的面積大?(生交流)同學們意見不統一了,用觀察法更無法確定誰大誰小,用重疊法試一試。也不行,怎麼辦?誰來想個好辦法?

2、請學具幫忙:那就藉助學具袋中的學具在這兩張紙上擺一擺,比出它們的大小吧!動手操作要求:請同桌兩人,每人選擇一個長方形,任意選一種學具來測量長方形的大小,比比看哪個長方形大?

(1)全班彙報交流: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

A:同桌兩人,一人用正方形擺,一人用圓形擺,但由於原形沒有全部覆蓋整個長方形,不能確定哪個圖形大,哪個圖形小。

B:同桌兩人,一人用正方形擺,一人用長方形擺,由於所選的圖形大小不一樣,也不能根據小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個數來確定兩個長方形的大小。(關鍵是兩人的標準不一樣)

C:可能有的同桌都選用正方形來測量由於所選的圖形大小一樣,所以能根據正方形的個數來確定兩個長方形的大小。、

D: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長方形

師質疑:為什麼不用圓形?

生展示時,教師不做評價,讓學生交流,質疑。(如果學生沒有用到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長方形,師可質疑,為什麼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長方形沒混着用呢?)

3、師小結:大家都認為要用同樣的學具,也就是要統一標準。有的小組用長方形作為標準,有的小組用正方形作為標準,都比較出了這兩張紙面積的大小!

到底使用哪種標準比較方便呢?人們習慣上用正方形的面積作為面積單位。

學到這裏,讓我們不禁想起了長度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二)認識面積單位:

1、為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國際上也規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書)

2、請同學們自學課本內容

3、彙報學習收穫:

師:你們學會了嗎?老師來考考你

(1)1平方釐米到底有多大?數學上是怎樣規定的?(生交流)從學具中找出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邊長是一釐米嗎?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

如果讓同學們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橡皮有多大,能不能量出來?如果讓你用它去量你的課桌呢?請同學們試一試?

感覺怎樣?太麻煩了?那麼有沒有更大的面積單位適合量課桌呢?(一平方分米)

(2)一平方分米在數學上是怎樣規定的呢?(誰來説)

在學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邊長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閉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桌兩人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

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一平方分米

量一量課桌的面大約是多少平方分米?

(3)如果讓你拿這張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們的教室,你感覺怎樣?(太麻煩了)老師這兒還準備了更大的面積單位?

出示一張一平方米大的紙貼到黑板上,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小。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計我們的黑板大約是幾平方米?

三、表象運用,形成技能

1、做課本76頁第1題,做完後交流。

2、做課本76頁第4題

在括號裏填上適當的單位名稱

黑板長4()一枚郵票的面積是4()

小明身高128()一塊手帕的面積是4()

小華腰圍6()一塊黑板的面積是4()

四、全課交流,知識提升:説説你這節課印象最深的地方?

板書課題:面積和麪積單位。

一節課馬上就要結束了,我們對面積和麪積單位的研究卻剛剛開始,老師給大家留下個課下小調查:除了今天學的,還有哪些其他的面積單位?把你的調查結果與同學和你的數學老師交流。

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 篇四

設計説明

噸這個質量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觸,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本節課,教師通過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組織算一算、估一估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感受和體驗質量單位噸。

1.創設情境,豐富學生對噸的感性認識。

三年級的學生,生活經驗很少,接觸這些質量單位的機會更少。針對這種情況,光靠教師的講解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創設學生喜歡的情境,充分利用PPT課件,讓學生在愉悦的氣氛中主動接受信息,豐富學生對噸的感性認識。

2.結合已有知識經驗,讓學生利用各種推理方法來解決問題。

在學生認識了噸,掌握了噸與千克的關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獨立完成例8,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各種推理方法來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猜一猜同學或老師的體重。

2.講故事。

張伯伯的農場今年獲得了大豐收,收穫了好多的大米,張伯伯要把這些大米裝在袋子裏,準備運到城裏出售,他會選擇什麼樣的車呢?

設計意圖:通過猜測遊戲和故事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師生交流,探究新知

1.認識噸。

(1)出示課件,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張伯伯要運送大米,選擇集裝箱和火車運送,你知道它們分別能裝多少噸貨物嗎?(學生看車廂上的數,説出它們的載質量)

(2)1噸到底有多重呢?還是讓這些大米告訴我們答案吧!

課件出示: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學生通過計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揭示課題:這10袋大米的質量就是1噸,噸是比千克還大的質量單位。(板書:1噸=1000千克)

2.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

(1)在班級裏找到一名體重約25千克的同學,問:10名這樣體重的同學大約共重多少千克?

40名這樣體重的同學呢?(指出:40名這樣體重的同學大約共重1噸。然後讓班級的40名同學到前面站成密集隊形,體會1噸的視覺效果)

(2)讓學生完成課堂活動卡,豐富對噸的感性認識。

(3)聯繫生活實際,找一找質量是1噸的物體。

(4)説一説日常生活中什麼情況下用噸作單位。

(計量鯨、大象的體重,計量煤炭、建築用的沙石的質量等)

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 篇五

教學內容:教科書P55、56

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到運用有餘數的除法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説説從圖中瞭解到什麼信息可以提出什麼問題?

板書:有32人跳繩,6人一組,可以分幾組?

二、新課

師:這個活動有沒有進行平均分?

該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小組討論)

彙報,師板書:32÷6

學生獨立算出結果。

彙報:可以是橫式,也可以是豎式。

師問:得到的5是什麼意思?2又是什麼意思?所以單位是什麼?

師:在解決這樣的題目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來選擇用什麼算式解決。注意結果的單位。

三、做一做

出示食品飲料櫃,問:你瞭解到什麼信息?

(1)師:現在小麗有20元,全部買礦泉水,最多可以買幾瓶?剩幾元?

思考:買同樣的東西是不是把錢進行平均分?

學生獨立完成在書上,注意對橫式單位的檢查。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個減法、一個有餘數除法、沒有餘數的除法問題嗎?(小組討論、彙報)

四、練習

練習的第3題

出示四月份的日曆。從日曆上你發

現了什麼?師提出問題:四月份有幾個星期?

要求有幾個星期,必須知道什麼信息?

四月份有幾天?一星期有幾天?

學生得出解決的辦法。30÷7

既然有4個星期,那麼一定會有幾個星期六和幾個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個星期六和5個星期天,那麼剩下的兩天就分別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業:練習十三的第1、2題。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 篇六

教學內容:

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99-101頁例1、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練習二十三的1、2題。

教材分析:

本課題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第五冊》第七單元《分數的簡單計算》。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認識了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的分數,並能比較分數的大小,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為他們探究同分母(分母小於10)分數加減法及1減幾分之幾的計算奠定了基礎。但受整數加減法的影響,學生很可能認為+等於,鑑於這一點,教學時着重引導學生在情景中感知,形成正確表象;在操作中體會,得出正確結論;在交流中明理,認識到分數計算中分數單位並沒有發生變化,從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理念,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2、通過小組合作探索、對比觀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3、學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4、解決簡單的有關分數加減法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算理,正確計算。

教學方法

通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後經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算理,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採用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動眼以及採用對口令搶答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效、有益。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複習舊知,夯實基礎

⑴、讓學生任意説説想到的分數,師隨機扳書這些分數:、、……)

⑵、根據板書,用“幾分之幾裏面有幾個幾分之一”的話説一説。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之前已經學過有關分數的知識引入新知,不僅進行了有效的複習,而且由問題引發學生猜測推想,滲透新課所要運用的知識,為後續教學打下基礎。)

2、巧設情境,生成問題

分吃生日蛋糕的情景:

⑴、小明今天過生日,全家為他準備了生日蛋糕,媽媽將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小明吃了1塊,媽媽吃了2塊。

⑵、(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小明吃了蛋糕的,媽媽吃了蛋糕的)

⑶、情景存疑:“根據這兩個信息,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學生可能提出:

①小明和媽媽一共吃了蛋糕的幾分之幾?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 篇七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P7—8千米的認識

二,教學準備

教具學具:米尺一張,學校周圍交通圖每小組一張,多媒體及課件一套。

課前活動:

先估一估100米的距離,再量一量,走一走100米的距離,看看需要走多少步。

沿學校200米操場走一圈,大約要幾分鐘

步行的同學瞭解一下自己從家走到學校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千米(公里),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表象,並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2,利用遷移的規律,體驗探索千米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學會估算和分析問題。

3,感受千米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理

(二)教學策略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在學生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由於"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離學生"可視性"的體悟和感受經驗比較遠,對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學習的難點。因此,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從教材的設計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改造和組織了教學過程。首先,通過課前,課中,課後三段教學的融合,讓學生在體驗中發現,在發現中建構,在建構中實踐,在實踐中內化和提升。其次,在採集教學素材時,緊緊抓住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感受,環繞着教學重點"千米的認識",組織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研究和發現,讓學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構"千米",應用"千米"。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交流導入,引出千米

(一)交流信息

提問:課前老師帶你們去操場瞭解相關的信息,誰願意把你瞭解到的信息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生交流信息後教師板書:

1,走100米的路大約需要200步。

2,沿學校200米的操場走一圈大約需要3分鐘。

(二)揭示課題

師:剛才同學們彙報的時候用到了一個長度單位——米,如果我們想要測量温州到杭州的距離,該用什麼單位來計量呢(引出千米)

師: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長度單位家族裏的新朋友:千米(板書課題)

二,聯繫生活,建立表象

(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

1,引導:對於"千米"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麼(千米有什麼用1千米到底有多長什麼地方用到千米)

2,探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有關千米的這些知識,同學們,在你的印象裏,你認為1千米有多長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1千米=1000米。

(二)進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聯繫實際: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你能否具體説説你心目中1千米的長度可以結合課前瞭解到的信息來描述它們與1千米之間的關係。

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實際進行分析,先自己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説一説。(學生能説幾種就幾種)

方案一:用米尺要量1000次。

方案二:走這樣100米的路,要走10次。

方案三:走100米的路大約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約20xx步。

方案四:繞學校200米的操場要走五圈。

方案五:繞200米操場走一圈大約3分鐘,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約需要15分鐘。

……

(三)估計1千米的距離

1,初步估計:從我們學校門口出發到哪裏大約是1千米

學生估計,師生共同評價

2,引導(播放錄像):讓我們跟着攝像機的鏡頭從學校門口出發到街上走一走,看看1千米究竟有多長

3,想象:請大家閉上眼睛,跟着老師在腦海裏把這段路再走一遍。我們從學校門口出發向東經過十字路口,再向北經過建設銀行,又經過小賣部門口,一直向北就來到了甌海第三人民醫院門口。這段路程大約是1千米。

4,體會感受:如果讓我們步行1千米的路,你會有什麼感覺

5,進一步估計:(出示一張學校周圍交通圖)

師:老師還準備了一張學校周圍的交通圖,你們的桌上也有一張,請你畫一畫,從學校出發走1千米,還可以到哪些地方

學生獨立操作後交流彙報:(學生能彙報幾種就幾種)

方案一:從學校門口出發一直向西至蟠鳳路口。

方案二:從學校門口出發向西經一幼門口,再向北至經梧田高中。

方案三:從學校門口出發向東經十字路口,再一直向南至温州中學門口。

……

三,瞭解用途,體會價值

(一)引導學生舉例

師:千米也稱公里,用字母Km來表示。(板書:公里,KM),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用途理想想看,你在什麼地方見到過千米(公路上,摩托車錶盤上等)

(二)欣賞生活中的"千米"

師:同學們真是生活中的細心人,老師也從生活中收集了一些"千米",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1,(電腦出示指路標誌)甌海實驗國小距温州世紀廣場約7000米

師問:你看到了什麼7000米等於多少千米呢你是怎麼想的(板書:7000米=7千米)

2,(電腦出示珠穆朗瑪峯山峯圖)珠穆朗瑪峯,高度約9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峯。

師問:你又看到了什麼9千米是多少米啊你能説説你思考的過程嗎(板書:9千米=9000米)

3,(電腦出示《汽車速度表》)汽車每小時行駛的路程大約是80千米。

4,(電腦出示自行車行駛圖)自行車每小時行駛的路程大約是15千米。

5,(電腦出示温州至杭州高速圖)温州到杭州高速公路連線全長約410千米。

6,(電腦出示萬里長城圖)我國的萬里長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之一,大約長6700千米。

(三)小結:千米常用來計量比較長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時行駛的路程,還可以表示比較長的物體長度。

四,實際應用,鞏固新知

(一)應用練習

1,孫老師家離學校大約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讓你選擇,你會選擇什麼交通工具來學校為什麼大概需要多少時間

2,媽媽帶小明坐長途汽車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們早上8時出發,汽車平均每小時行80千米,中午12時能到達嗎

(二)課外拓展

1,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每小時不能超過()千米,磁懸浮列車每小時可行駛()千米,地球繞太陽每秒運行()千米。馬拉松長跑比賽全程大約()千米。(課後可在父母的幫助下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這些資料。)

2,寫一篇數學日記:《我心目中的千米》

通過課前活動,即為學生課中研究1000米,認識千米提供了想象,折算,感受和思維的現實背景基礎,又解決了因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的制約而不便操作的實踐體悟問題,為千米的教學提供了有利的認知階梯。

在"千米"概念的揭示及空間觀念的構建過程中,引導學生把1千米與課前瞭解到的信息進行聯繫,給學生提供一個具體的參照物,增強了學生對1千米距離的感性認識。

利用多媒體(播放錄像)喚起對行走本地區主要街道實踐活動的回憶,以情激情,既使學生感到身邊處處有數學,又助於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確的"表象",從而加深對"千米"的認識

交流活動不僅使學生獲取了有關千米的應用知識,拓展了數學知識視野,而且在實際中進行換算,豐富了學生對原本枯燥的概念"千米"的學習情感,使學生感受了"千米"的數學和生活價值。

課後延伸探索,拓展"千米"價值,教師在落實了教材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後,課末佈置了學生課後實踐調查活動,把學生帶向了研究性學習的行為中,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環境。

五,教學片段實錄

片段一:初步估計

師:看來我們班同學真不錯,想出那麼多好辦法來描述1千米的距離。現在請同學們估計一下,從我們學校門口出發到哪裏大約是1千米呢

生1:從學校門口到美能達照相館那裏。

師:為什麼

生1:因為我家住在梧田街54號,我每天步行回家,不用10分鐘,所以我想1千米肯定比我家還要遠。

師:恩,你説的有道理,不過從學校門口經梧田街再直到美能達照相館那裏還不到1000米,大約800米左右。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 篇八

教學內容: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104—105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情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2、能夠列出簡單實驗中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的態度。

教學重、難點:

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教具準備:

課件、盒子、棋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師:同學們,喜歡過元旦嗎?

生:喜歡。

師:元旦你想為同學們表演什麼節目?

生1:唱歌。

生2:跳舞。

……

師:(課件出示教科書104頁圖片)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片,你知道了什麼?誰能説一説?

生1:元旦聯歡會上,同學們每人表演一個節目,並且是抽籤決定自己表演什麼節目。

……

師:如果我們也以這種方式表演節目,你還能表演你準備的節目嗎?

生1:不一定。

生2:可能。

生3:不確定。

……

師:這就是今天我們要研究的新問題,可能性。(板書:可能性一)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新年聯歡會上抽籤表演節目”的場景生成問題,目的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體驗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着不確定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一)教學例1

1、引領思考,探索方法

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坐好,拿出準備好的2袋棋子和2個盒子,將1號袋的棋子倒入1號盒子,2號袋的棋子倒入2號盒子。

請小組長將兩個盒子的棋子搖勻。(1號袋棋子為紅色,2號袋棋子有紅、黃、綠、藍四種顏色,棋子除顏色外完全相同。)

師出示問題:幾號盒子肯定能摸出紅棋子呢?

師:誰來猜一下?

生1:1號盒子。

生2:2號盒子。

。.。.。.

師:我們來試驗一下。

教案《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可能性(一)》教案》,

注意,每個同學摸之前要先搖勻棋子,摸完後放回,並且不能偷看。

生在小組內試驗並交流。

師:哪個小組説一下你們驗證的結果?

生1:通過實驗,我們小組知道1號盒子一定能摸出紅棋子,2號盒子可能摸出紅棋子。

生2:我們小組知道1號盒子裝的都是紅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紅棋子。

生3:通過實驗,我們小組發現2號盒子裏有紅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紅棋子,也可能摸出的是黃棋子、綠棋子或藍棋子,不一定能摸出紅棋子。

(要求學生列舉出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對發言積極、完整的學生及時表揚,激勵學習。)

……

(設計意圖:通過猜測驗證,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4)師小結:通過猜測、驗證,我們知道1號盒子裝的都是紅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紅棋子;2號盒子裏有紅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紅棋子,也可能摸出綠棋子、黃棋子、藍棋子。

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買書”的問題情境,探索小數加減法(沒有進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並經歷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2、能力目標:能用小數加減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3、情感目標:增加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豎式計算。

教學難點:

探索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學過程:

一、創境激趣

師出示:星期六,淘氣和笑笑一起到書店買書。笑笑買了一套《中國兒童百科全書》,花了148元,還剩下53元。笑笑帶了多少錢?學生獨立解答問題,師巡視。學生計算結果,師注意關注學生計算過程中的進位問題。才同學們幫笑笑解決了這個問題,真棒!在買書的時候,淘氣也遇到了一個問題,你能幫他解決嗎?

二、互動解疑

1、師出示:淘氣在書店買了一本《童話故事》花了3。2元。他又買了一本《數學世界》,花了11。5元。淘氣一共花了多少元?學生自主列出算式並彙報

板書:3。2+11。5=

2、師:為了幫淘氣解決買書付錢的問題,大家都正確地列出了小數加法的算式。可是我們從來沒有嘗試過兩個小數怎麼相加,現在就來試一試,看誰能獨立發現小數加法的算法。

(1)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交流。

(3)彙報交流結果。

師:你是怎樣計算3。2+11。5的?

生1:3。2元=32角,11。5元=115角,32角+115角=147角,也就是14。7元生2:可以用豎式計算。 3元2角3。2元+11元5角+11。5元16元7角16。7元

(4)小組討論。

(5)完成課本試一試的題目,你會做嗎?

三、啟思導疑

師:同學們真棒,想出了這麼多好的方法,這幾種算法各有什麼特點?小數相加時,為什麼智慧老人特別強調“小數點一定要對齊”?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師:多位數相加時,個位數字一定要對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相同數位(單位)上的數才能相加;個位對齊了,所有的數位也都對齊了小數相加時,小數點一定要對齊,也是這個道理;只要小數點對齊了,所有的數位也都對齊了。教材中前兩種算法的共同特點是化去小數點,把小數相加變成整數相加,但“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相加”的算理沒有變。所以,只要把小數點對齊了,小數加法的計算與多位數的加法計算就沒有什麼不同了。

四、實踐應用

1、完成課本第7萬狀的第1題。

2、用豎式計算。

2。5+0。2 3。9—2。9 6。5+3。1 3。小小文具店:小麗到文具店購買文具。一把尺子1。5元,一本筆記本2。1元,一個文具盒5。3元,一支鋼筆4。4元。

(1)一把尺子和一支鋼筆一共多少元?

(2)一個文具盒比一本筆記本貴多少元?

(3)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五、總結評價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