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15W

目錄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第二篇: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筆算乘法不進位第三篇:新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四邊形》教案第四篇: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第一週第五篇:人教版新課標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分數的簡單計算來源:網絡 2014-08-03 21:05:02[標籤:三年級 人教版 教案]奧數精華資訊 免費訂閲1.例1(見下頁圖)。編寫意圖:教材從分吃西瓜的情境引入同分母分數的加法。圖中將一個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一個男孩吃了2塊,一個女孩吃了1塊,要求一共吃了多少塊,即計算2/8+1/8是多少,教材通過小精靈提示思路和答案。教學建議:(1)展示此情境,讓學生觀察並尋找其中的數學信息,引導他們提出數學問題,由此引出分數的簡單計算。(2)受整數加法的影響,學生很可能將2/8+1/8寫成3/16。這是由於學生對幾分之幾的含義不理解所致。教學時應允許學生試錯,在交流探討中理解分數加法的算理。(3)為了突破算理理解上的難點,教學前,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填空練習,加強對幾分之幾裏有幾個幾分之一的練習。如4/9裏有()個1/9等。國小三年級全科目課件教案習題彙總

語文數學英語2.例2(見下頁圖)。編寫意圖:教學同分母分數的減法。通過一個女孩從5/6中拿出2/6,來展示計算過程,形象直觀,便於學生理解算理。接着讓學生通過填(),來呈現思考的過程。這樣逐級展現算理,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有助於學生對分數減法算理的理解。教學建議:教學時,可以將減的過程,動態地展示出來,引導學生説出算理,再填(),這樣有助於加深對分數含義的理解,並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數才能直接相加減。3.例3。編寫意圖:(1)教學“1減幾分之幾”。有了前面例6的基礎,學生很容易理解1可以改寫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數,再減就不會有困難了。不過教材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點仍然安排了直觀圖。(2)“做一做”的第1題,加減法各安排一題,並配有圖示,以便學生藉助圖來思考。第2題,是分數加減法式題,不再出圖,讓學生根據分數的意義進行計算。教學建議:教學例3時,可先出示一圓片,提問學生:整個圓可以用幾表示?用分數表示是幾分之幾?如果製成課件,可隨機生成若干份。隨後出示1-1/4,由學生説,這裏的1應看成幾分之幾?為什麼?也可組織學生議一議。然後用課件展示減的過程。為了讓學生獲得正確的印象,整個計算過程可讓學生寫出,學生熟練後就不再作統一要求。教學中還要注意多讓學生進行説理訓練,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4.關於練習二十三中一些習題的教學説明和建議。(1)第1~4題,是配合例1~例3的習題。習題的編排體現了訓練的過程,逐步提高要求。如第1題是單項訓練,第2題是混合練習。編寫做到了要求、題量、題型的整體協調,同時又做到了練習形式的多樣性。習題中的素材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具有現實性。教學時應做到根據要求有序進行,不要任意拔高要求,選擇有代表性的習題讓學生講一講算理。(2)第5~10題,是本節的綜合練習。素材選取體現了多樣性。如第5題,用分數表示鐘面上的陰影部分,第7題選用種植蔬菜情況的素材等。思考題的安排具有開放性,體現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要求,使不同的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應有的發展。教學綜合題時,確保基本題的落實,同時也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第二篇: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筆算乘法不進位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筆算乘法(不進位)》

教學內容

課本第五冊第74頁例1,練習十六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過程。

2、初步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瞭解豎式每一步計算的含義。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和積極的學習態度,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掌握計算方法。

難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出問題

(出示主題圖)

師:元旦到了。小明、小華和小英正在用彩筆畫畫,準備佈置“迎接元旦”專刊。他們要用美麗鮮豔的彩色圖畫歌頌偉大的祖國,迎接新年的到來。從這幅圖畫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呢?引導學生提出:他們每人都有一盒彩筆,每盒12枝。他們一共有多少枝彩筆呢?

先請同學們估算一下,3盒大約有多少枝彩筆?

教師提問:如果我們要知道準確的枝數,該怎麼辦呢?

小精靈問了:怎樣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筆?

二、探討交流

請同學們説一説:

(1)用什麼方法計算?怎麼列式?

(2)12×3表示什麼意思?

(3)這道題與我們以前學過的乘法計算有什麼不同?

教師提問:這道題該怎樣算呢?

讓小組內每個同學先思考3分鐘,在紙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來。也可以擺出小棒(或其他學具)或畫畫圖等。如果能想出幾種算法的,就把幾種算法都寫出來。

完以後,在小組裏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説給同組的其他同學聽。

小組長歸納一下本小組一共想出了哪幾種算法。這時教師巡迴瞭解各組的情況,尤其要鼓勵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參與小組的活動。

全班彙報。由各小組的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自己小組的各種算法,教師將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類評價

教師提出要求:現在同學們想出了這麼多種算法,我們能不能把這些算法分分類,看看一共有幾種思路。

估計學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幾類:

1.擺學具求得數。

引導學生擺。因為一個因數是12,所以一行擺1捆零2根;因為另一個因數是3,所以擺3行,一共擺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畫圖求出得數。

例如畫出如下的圖:

3.連加法。

12+12+12=36

4.數的分解組成。

10×3=302×3=630+6=36

5.拆數法。(轉化成表內乘法)

8×3=24或7×3=21或6×3=18

4×3=125×3=1518+18=36

24+12=3621+15=36

評價各種算法,組織學生議論,每一種算法是怎麼算的,各有什麼適用範圍。

1.擺學具和畫圖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我們學了數學以後就應儘量使用計算的方法來算。

2.根據乘法的含義用連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數的個數比較多,算起來就比較

麻煩。

3.把一個因數分解成幾個十和幾個一,分別與另一個因數相乘,再把幾個乘積加起來。這種方法不管因數是幾都能算。

4.把一個因數拆成幾個一位數,再分別和另一個因數相乘,然後把幾個乘積相加,這種方法不管因數是幾也都能算,但有時也比較麻煩。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紹豎式

從剛才議論的結果來看,用數的分解組成方法來算比較簡便。那麼我們能不能把這三個算式像加法豎式那樣合併成一個豎式呢?下面就請大家打開課本第74頁看看小英是怎樣列出乘法豎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積相加的豎式,再出示簡便豎式,並説明為什麼可以寫成簡便豎式。

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題,教師巡視瞭解情況。如有發現錯誤,指導訂正。

五、鞏固練習。

學生完成練習十六的作業。每道題先讓學生估算,然後再用豎式計算。

第1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後,説説為什麼是用乘法計算。

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後,同桌互相檢查並説説自己是怎麼算的。

第3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後,再交流這道題有哪幾種算法。

六、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在筆算時你認為要注意什麼?

第三篇:新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四邊形》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四邊形》教案

【教材分析】

“四邊形”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前面“空間與圖形”的基礎上繼續認識的幾何圖形,通過圍一圍、塗一塗、剪一剪、説一説、找一找等系列活動,充分感知四邊形,抽象出四邊形的特徵。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

【學生分析】

在一、二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學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本節課將和老師共同參與一系列活動,認識四邊形,掌握一定基礎的學習技能,形成合作意識,並具有一定的觀察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思維活躍,應充分給他們動手和表達的空間和時間

【設計理念】

1.在實際情景中豐富學生對四邊形的認識。(來源於生活)

2.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學生自己的活動來體現)

3.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4.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用於生活中)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34~36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們的角都是直角。

2.通過圍一圍、塗一塗、剪一剪、説一説、找一找等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將數學知識用於生活中。

【教學重點】能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不規則形狀紙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釘子板,水彩筆,學具袋(各種形狀的學具)。

【教學過程】

一、導入部分

多媒體課件播放同學們放學時的情景(主題圖)。

師:這是我們熟悉的場景,你都發現了什麼?(小組討論)小組反饋,彙報結果。(學生説的同時,課件閃出各種圖形)

師:你能將這些圖形進行分類嗎?

各組拿出準備好的學具袋(各種形狀的學具),分一分,看哪組分得合理。(小組合作,分一分)

(注:教師參與小組合作,瞭解情況)

小組反饋,彙報結果。(課件同步顯示分類情況)

二、討論、抽象出四邊形的概念

1.課件隱去其他圖形(三角形,圓形),抽象出四邊形。

問:這些圖形是一類的,叫什麼名字呢?(四邊形)(板書課題)為什麼叫四邊形?它們有什麼特徵?(小組討論)

反饋:有四條直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圖形就是四邊形。(課件在圖形下閃現相應文字)

2.引申。

師出示長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兩個不規則四邊形。

師:它們都叫四邊形,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呢?

師: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們的角,量一量它們的邊,你們能發現什麼?

小組彙報: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它們是特殊的四邊形。

三、動手實踐,尋找四邊形(活動中配以音樂)

1.圍一圍。

活動內容:請學生在釘子板上圍出自己想象的四邊形,教師參與活動。

反饋展示。(有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不規則四邊形)

(注:不同的四邊形各展示一個,讓學生全面感知四邊形。)

2.塗一塗(教材35頁例1)。

活動內容:(課件)把你認為是四邊形的圖形塗上你喜歡的顏色。

反饋展示,適當評價。

3.剪一剪。

活動內容:拿出準備好的紙、剪刀,每個學生剪出自己喜歡的四邊形。(1分鐘,看誰剪得又快又好又多)

反饋展示,教師評價。(邊要求直直的)

4.説一説。

活動內容;現實生活中,在哪兒見過四邊形?

5.找一找。

活動內容:在我們的教室,你能找到四邊形嗎?(允許下位尋找)

四、生活中的四邊形

師小結:同學們活動得開心嗎?你們和四邊形成為好朋友了嗎?(配以主題圖放學場景),今天放學後,請你們在回家的路上和家中,找出我們的好朋友──四邊形,並請爸爸、媽媽一起認識它,好嗎?

【評析】

1.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本課通過創設實際情境豐富學生對四邊形的初步認識,使學生感知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找生活中的四邊形,使學生體會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的意識。

2.多樣化的教學才是智慧的。

本課中,教師通過讓學生圍一圍、塗一塗、剪一剪、説一説、找一找等多種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四邊形的特徵,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交流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本課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充分張揚了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學生的智慧在活動中得到昇華。

第四篇: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第一週

人教版新課標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測量第一課時

認識長度單位 —— 毫米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釐米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3、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並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估測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言

二、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

師:請同學們觀察數學書的長、寬、厚,並估一估大約有多長,然後把估測的結果填入下表?

估計 實際測量

數 學 書 的 長

數 學 書 的 寬

數 學 書 的 厚

三、學生動手測量實際長度

1、讓學生用學具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

2、讓學生先在小組上交流,然後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課題:

板出:毫米的認識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認識尺度上的1毫米有幾長。

2、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然後再比一比1釐米和1毫 米,你發現了什麼?

3、舉例子説説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長度是1毫米。

六、認識釐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讓學生看尺子,數一數1 釐米長度有幾個小格,然後彙報小結1釐米裏面有10個1毫米。

26

板出:1釐米=10毫米

七、鞏固發展

3、找出自己周圍物品,並用毫米作單位量一量它的長度。

第二課時

分 米 的 認 識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意識到量比較長的物體的的長度可以用分米作單位。

2、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3、培養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選用合適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寬。

師:昨天同學和聰聰已經量出了這本數學書的長、寬、厚,你們還想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

2、全班交流。

3、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髮現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釐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間觀念

1、讓學生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釐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釐米

2、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

4、用手比劃1分米有多長。

5、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

三、認識幾分米

1、在尺子上認識幾分米。

2、出示課件讓學生認識幾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繩子的長度(讓學生先估測,然後再測量)

五、鞏固發展

1、練習一的第三題

2、判斷下列的説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2)一張牀長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釐米 ()

3、填空:

5分米=()釐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釐米=()分米2米=()釐米

第三課時

千 米 的 認 識

教學目標:

1、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於1000米。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過程:

一、認識千米

1、學生彙報到路邊觀察到什麼。

2、出示老師製作的第一塊路標,讓學生理解、體會從某路口到南寧市外環線6千米的含義,

3、讓學生看書第七頁的例三,理解到葉鎮21千米、靈山23千米的意義。

4、小結: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師:從某路口到南寧外環線6千米,那麼你是否知道從某路口到那裏大約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長呢?

生:想

師:從某路口到某處就是1千米,運動場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讓學生到運動場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約有多長。

2、讓學生動手測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彙報板出:1千米=1000米

3、舉出例子説一説在我們生活周圍有1千米長的物體嗎 ?

一、複習

1、讓學生説説1千米有多長,1米、1分米、1釐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米1米=()釐米

1米= ()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學生實踐( 把全班學生分為10個小組進行測量)

1、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走一走,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00米有多遠。

3、彙報:

(1)請學生説一説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幾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約走了多少步。

(2)提問;一個小組量出100米,10個小組一共量出多少個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讓學生討論從學校門口到什麼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體驗1000米有多遠。

第五課時

米與千米之間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圖:

師:師:今天我們一起去數學王國旅遊好嗎?(出示小精靈和數學王國,圖,小精靈説:歡迎聰明同學來數學王國遊玩!)

2、選鑰匙開門(先出示第一道門,再出示第二道門,然後出示第三道門)

第一道門:小精靈:這扇門有二把鎖,(二把鎖分別標上:400釐米,5分米)下面這裏有很多把鑰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會選鑰匙開鎖了嗎?能説説為什麼?

第二道門:小精靈:這扇門同樣有兩把鎖(兩把鎖分別標上:3千米、5000米),下面這裏有4把鑰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會選嗎?你知道為什麼嗎?

小結把千米和米之間換算的方法。

第三道門:鎖上標有5千米-2014米、1000米+4千米

6把鑰匙分別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讓學生先選後説想法。

二、鞏固、運用(出示數學王國裏的數學景象)

師:譁!數學王國多美呀!有樹,有花,還有??。

1、看一看大樹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頁的做一做設計成填寫大樹的高度)

2、同學們來到雙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來到村口迎接同學們,請同學找一找,誰跟誰

是同一胞。

3、摘蘋果(出示蘋果樹,樹上掛有很多蘋果,每個蘋果寫上帶有長度單位的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們帶同學們到數學奧宮去玩,數學奧宮距離雙胞胎村200千米。他們早上8時乘汽車出發,汽車平均每小時50千米,中午12時能到達嗎?

三、全課總結

讓學生説説你遊數學王國你的有什麼收穫!

第六課時

噸 的 認 識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2、學會換算質量單位。

3、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這些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教學難點:學會估計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體 的質量

(1)老師手裏握着一枚胸花,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手裏有什麼,並估測它的質量。

(2)、猜一猜老師約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頭牛媽媽、一匹馬爸爸、一頭豬姐姐、一隻熊哥哥約重多少千克?

2、講故事

師:這些動物們都住在美麗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條河岸上,這條河,河水很清,在河對岸也有一個村莊,這個村莊住着白兔、小猴等動物,??。

3、認識噸,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

師:(1)牛媽媽、馬爸爸、豬姐姐、熊哥哥能一起過橋嗎?請同學們打開書,翻到第十一頁,看第十一頁的例6。

(2)各學習小組議一議,這四隻動物能一起過橋嗎?為什麼?

(3)彙報;

4、小結:(1)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

(2)1噸=1000千克

5、請學生説一説生活中什麼東西大約重1噸。

二、單位名稱之間的換算

1、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彙報

3、總結單位名稱的換算方法。

三、鞏固、運用新知

1、讓學生説一説用噸作單位的物品有哪些?

第七課時

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千米和質量單位噸,牢記單位之間的進率。

2、能聯繫生活,理解生活中處處存在這些數學知識。

4、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能聯繫生活,説出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過程

一、複習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

1、複習長度單位:

(1)讓學生説一説你認識了哪幾個長度單位。

(2)舉例子説一説1毫米、1釐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長度。

2、複習質量單位

(1)讓學生説一説你認識了哪幾個質量單位。

(2)舉例子説一説1克、1千克、1噸有多重?

二、聯繫生活,瞭解生活中的數學

(一)自學課本第一十四頁的內容

1、學生看書第十四頁的內容。

2、各學習小組交流,你看到了什麼?

3、全班交流

師:請各小組代表彙報你們組發現了什麼?

生:我們組發現一輛汽車限載重量8噸,??。

(二)學生彙報社會調查情況

師:請同學們彙報這兩天來你通過什麼方法,發現生活裏存在我們學過的長度和質量知識。

生1:我爸開摩托車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時40千米,我家到學校的路程大約是2千米。

第五篇:人教版新課標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教第九單元數學廣角

簡單的組合(一)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者112頁例1簡單的組合。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組合數。

2、經歷探索簡單事物組合規律的過程。

3、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組合規律的過程。

教學難點:能用不同的方法準確地計算出組合數。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學具準備:每生準備主題圖中相關的學具卡片或實物。

教學過程:

(一) 創設問題情境: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老師漂亮一點呢還是喜歡老師醜一點?

生:大多數的小朋友説喜歡老師漂亮。

師:那你們幫助老師打扮打扮。我最喜歡紅色體恤和這三件下衣,到底怎樣搭配最漂亮呢?請小朋友們給老師出出主意。小朋友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説出了自己的理由。

師:謝謝。你們的建議都不錯。那我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呢?

老師接着問:那我有兩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呢?有説4種、有説5種、也有説6種的,到底有幾種呢?

(二) 1. 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試一試

師:請同學們也試着想一想,如果你覺得直接想象有困難的話可以藉助手中的學具卡片擺一擺。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2. 發現問題 學生彙報所寫個數,教師根據巡視的情況重點展示幾份,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有的重複了,有的漏寫了。

3. 小組討論 師:每個同學算出的個數不同,怎樣才能很快算出兩件上衣、三件下衣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呢?並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呢?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

4. 小組彙報 彙報時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

(1)、無序的。用學具卡片或實物擺,然後再數。

(2)、用連線的方法算出。

(3)、用圖式的方法算出。 引導學生及時評價每一種方法的優缺點,使其把適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來。

5. 小結 教師簡單小結學生所想方法引出練習內容見課本112頁。

(三) 拓展應用

數字2、3、4、5、6、7寫出不同的兩位數?寫完交流。(或者也可用這樣一道題:用△○□能擺成6種排法,例如:□○△請你試着擺出其他幾種排法。

教學反思:

簡單的排列(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例題2 。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

2、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規律的過程。

3、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規律的過程 。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

學具準備:每生準備3張數字卡片,學具袋 。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師:森林學校的數學課上,猴博士出了這樣一道題(課件出示)用數字1、2能寫出幾個兩位數? 問題剛説完小動物們都紛紛舉手説能寫成兩個數:12、21。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個數字3,問:“用數字1、2、3能寫出幾個兩位數呢?”

小豬站起來説能寫成3個,小熊説6個,小狗説7個,到底能寫出幾個呢?

小朋友們回答能寫6個。

請問:“用數字1、2、3能寫出幾個三位數呢?”

(二) 1. 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師:請同學們也試着寫一寫,如果你覺得直接寫有困難的話可以藉助手中的數字卡片擺一擺。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本站:)

2. 發現問題 學生彙報所寫個數,教師根據巡視的情況重點展示幾份,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有的重複寫了,有的漏寫了。

3. 小組討論 師:每個同學寫出的個數不同,怎樣才能很快寫出所有的用數字1、2、3組成的三位數,並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呢?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

4. 小組彙報 彙報時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

(1)無序的。

(2)從高位到低位,數字由小到大。先寫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寫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寫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從高位到低位,數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 小結 教師簡單小結學生所想方法引出練習內容:課本113頁例2 ,小組討論完成。

(三) 拓展應用 1、數字2、3、4、5寫出不同的三位數?寫完交流。請你試着擺出其他幾種排法。

教學反思:

簡單的組合(兩兩組合)

教學內容:教科書114頁例3及“做一做”。

教學目標:

1、通過擺一擺、玩一玩、畫一畫等實踐活動,2、瞭解有關兩兩組合的知識。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問題意識。

4、培養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思維的學習品質,5、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6、學生能應用組合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兩兩組合規律的過程

教學難點:能用不同的方法準確地計算出組合數。

教學用具:主題圖的課件、學具卡片、鉛筆、直尺等。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2、激趣導入。

導語:小朋友們喜歡什麼樣的球類運動呢?讓學生各抒已見。當有人説到足球時。老師馬上引到學校冬季運動會,我們三年級3個班的比賽情況,結果我們班得了第一。那我們班比賽了幾場?學生回答兩場。三個班比賽,每兩個班比賽一場,那一共要比賽多少場呢?四人小組合作完成。然後彙報,並説理由。

3、引導參與。

4不 48、共同探究。

師:2014年世界盃足球c組比賽有幾國家?是哪幾個國家?讓學生髮表意見。他們説不出,老師再告訴他們。

師:如果這四個隊每兩個隊踢一場球,一共要踢多少場?(課件演示主題圖)

1、讓學生大膽説一説、猜一猜。

2、四人小組用學具卡片擺一擺、討論討論。

3、學生彙報。

4、彙報時可讓學生利用學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們求組合數的方法。

5、一小組演示。

6、其他同學認真觀看。

8、然後在相互探討、補充。

9、力求能準確算出比賽場數。

10、方法允許多樣。每種方法都放手讓學生相互交流、學習。老師適當引導。

11、師生共同。

12、小結。

a、用畫“正”字數出要踢多少場。

b、把巴西、土耳其、中國、哥斯達黎加四個國家擺成正方形用連線的方法求出場數。

c、把巴西、土耳其、中國、哥斯達黎加四個國家擺在一直線上在用連線的方法求出場數。

13、用課件將上面第二、第三種方法直觀演示。

14、讓學生把這些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具體化。

15、老師總結。

剛才同學們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況逐一羅列出來,有的同學是用圖示法求出兩兩組合數的,用哪一種方法求都可以,只要這種方法是你喜歡的。

16、比賽結束了。運動員相互握手告別。問題是:四個人每兩人握手一共要握幾次手呢?

(1)進行禮儀教育。

(2)四人小組進行實踐。

(3)請1-2個小組代表上台演示。

三、拓展練習。

提問:如果是5個運動員每兩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幾次手呢?

討論、彙報。

教學反思:

本單元練習課(4)

教學內容:簡單的排列組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驗證等活動,找出簡單事件的排列數或組合數。

2.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過程:

1.藉助操作活動或學生易於理解的事例來幫助學生找出組合數。師生共同分析練習二十五第1題。讓學生小組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2.利用直觀圖示幫助學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早餐搭配的組合數。

3、出示練習二十五第3題。

學生看題後,四人小組討論出有多少種求組合數的方法。

4、學生彙報。

(1)圖示表示法(兩種)。引導學生用畫簡圖的方式來表示抽象的數學知識。

(2)其他的方法,例如聰聰或明明分別可以和每一個小朋友合影(分步時,可以把確定聰聰作為第一步,也可以把確定明明作為第一步),教學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至於學生用哪種方法求出來,都沒關係。但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發展學生有序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學生自己用圖示表示時,可以很開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聰聰,圓形表示明明,並分別在正方形和圓形裏標上序號。實際這是發展學生用數學化的符號表示具體事件的能力的一個體現。

(4)如果學生用簡圖的方式來表示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二年級上冊的例子或藉助學具卡片擺一擺。

2.“做一做”

(1)練習二十五第7題。

通過活動的方式讓學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錢的情況寫出來。

(2)練習二十五第9題。

用兩種圖示法表示兩兩組合的方式(比較簡單的兩種方式)。在教學中也要允許有的學生把所有的情況逐一羅列出來,只要他通過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組合數,都是應該鼓勵的。

教學反思:

實踐活動擲一擲(五)

活動內容:課本118頁和119頁。

活動目標: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2.使學生學會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3.使學生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進行比較。

三、活動過程:

以連環畫的形式來展示活動的過程。

(一) 示範遊戲

1.體驗確定現象與不確定現象,列舉所有可能的結果。(運用組合的知識,判斷哪些和不可能出現,哪些和可能出現。)

2.教師提出遊戲規則,學生猜想結果。11個可能結果中教師選5個,學生選6個,學生錯誤地認為贏的可能性比教師大。

3.開始遊戲。學生總是輸,產生認知衝突,從而引起進一步探索的慾望。

(二)小組內遊戲,探索結論。

通過小組內遊戲的方式,進行實驗,利用統計的方式呈現實驗的結果,初步探索教師總能贏的原因。要引導學生在實驗的結果中尋找統計學上的規律。

(三)理論驗證

通過組合的理論來驗證實驗的結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組合,讓學生探討每個“和”所包含的組合情況的多少與這個“和”出現的次數之間的關係。

四、師生共同小結本次活動。

本次活動通過讓學生猜想、實驗、驗證等過程,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自主探索,解決問題,既發展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默認推薦更多文章: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教案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第一單元第一課時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可能性》教案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可能性》教案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可能性》教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