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地理的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5.58K

地理的教案【精品多篇】

地理教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夠解釋城市對自然地理環境的改變,不合理的城市化帶來的環境問題。

(2)針對問題,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措施。

(3)瞭解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主要措施和我國城市發展的趨勢

2、過程與方法

(1)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分析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2)歸納城市環境污染的主要表現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能全面的、辨證的、發展的來看待城市化過程中積極的一面和出現的問題。

(2)明確發達國家城市化帶來的環境問題和我國城市化過程中的成就,增強愛

國主義情感。

【重點難點】

1、重點: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帶來的環境問題

2、難點:分析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案例一〕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

1.什麼是城市化?它的主要標誌是什麼?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發展有哪些差異?

〔學生回答〕

〔教師糾正並導入〕隨着城市的不斷髮展,城市地域的日益擴大,土地利用方式發生了改變,環境也相應地受到了影響,使得地理環境各要素髮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導致了城市建設的無序開發和城市破壞的不可逆轉。比如,現在的城市交通越來越擁堵,這是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典型的“城市病”。那麼,在城市化過程中有哪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過渡〕先請同學們閲讀圖2—17、P41第一自然段思考城市化對農村生活和城市生活影響

〔板書〕一、城市化與我們的生活

1、城市化過程對生活的影響

〔點撥〕對農村生活的影響是:城市文明影響着傳統的生活習慣和勞作方式。

〔板書〕(1)對農村生活的影響

〔點撥〕對城市生活的影響是:改變了城市交通,促進了城鄉交流,縮小了城鄉差別

〔板書〕(2)對城市生活的影響

[討論] P41“活動”---城市應當優先發展什麼交通工具

〔點撥〕城市應當優先發展什麼樣的交通工具,根據以下因素確定:(1)比較各種交通工具的優劣(運載量、速度、靈活度、污染);(2)城市的實際情況(城市規模、人口密度、道路狀況)。

〔過渡〕城市化在影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不同程度的破壞了人類的生存環境,那麼它對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都產生了哪些影響呢?讀P41“閲讀”,總結城市化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填寫下表

[點撥]

1、大量移植大樹對樹木原生存地會造成嚴重的環境破壞,直接影響當地的生態羣落,還會引發水土流失、泥石流、山體滑坡、洪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並且違反國家保護古樹的有關法規。

2、因為森林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上游失去了森林,則下游失去水源補充,致使水資源缺乏;使河湖淤塞,增加了洪災的機率,加大了防洪投入。城市是區域生態環境的一部分,區域環境受破壞,城市也會遭殃,產生一系列城市病。

3、生態城市是指符合自然生態規律和適合人類生存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做到:①統一規劃; ②城郊防護林和城內綠地構成層級系統; ③儘量種植適生的本土草和樹; ④要花、草、灌、林相結合; ⑤依法保護綠地。

〔過渡〕以上是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有利與不利影響,那麼,我國的城市化是一個什麼情況呢?閲讀圖2—22總結我國城市發展趨勢(PPT展示圖2—22)

〔板書〕三、我國城市發展趨勢

[點撥]城市經濟逐步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大型中心城市加速發展,輻射帶動功能顯著增強;有更多的農業人口進入大城市或當地的小城鎮;運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現代化水平;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治理各種“城市病”;強調以人為本,注重構建和諧的人居環境。

〔過渡〕結合P46“閲讀”,討論P47“活動” 議題1、議題2、

[點撥]

議題1:不切實際。任何高水平的城市規劃模式,都不可能普遍適合於中國的國情。因為中國的國情國土遼闊,人口眾多,各地的歷史文化和風俗民情也不盡相同,城市發展模式應因地制宜,並形成城市特色。

議題2:合理。

〔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講述三個問題:城市化過程對自然與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自然與人文方面的問題及我國的城市化。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是:影響、問題、對策;一個主題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即人與城市的協調發展。請同學們結合開展的創建文明城市活動,從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關注我們這座城市,愛護這座城市,把它建設好,把它保護好。

〔課堂練習〕

1、城市的空氣污染源主要有

①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排放②工礦企業排放③居民生活燃煤排放④光合作用產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A、城市垃圾的不合理處理是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B、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是生活污水

C、目前城市水質受到嚴重污染,特別是飲用水的水質不斷下降

D、地形封閉的城市利於空氣擴散,大氣污染較輕

3、英國泰晤士河曾受過嚴重污染,除偶爾能發現鰻魚外,無其它魚類。如今,經過治理的泰晤士河,已被認為是世界大城市中比較乾淨的河流之一,河中重現了上百種魚類。倫敦原來是個著名的“霧都”,近年來,由於英國政府採取措施,幫助居民和工廠企業改用煤氣、柴油等無煙燃料,並限制私人小汽車在市內使用,空氣中煙塵大為減少,霧日已不多見。

(1)1950年倫敦市發生了震驚世界的酸霧事件,數百人死亡,造成酸霧的主要污染物是 ,其合理的防治措施是 ,酸雨對生物界的危害是

(2)泰晤士河河水的污染物主要來自 和 。污水排入河流,導致魚類死亡的原因是 。 (3)倫敦市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措施有 、、等。

〔答案〕

1、B 2、C

3、(1)硫氧化合物 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使植物營養體受損,導致植物(林木)死亡(2)城市工業廢水 生活污水 河水污染嚴重,水中溶解氧減少,導致魚類缺氧死亡 或 排入的有毒廢水,使魚類死亡(3)建立新城和衞星城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國中地理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範圍及包括的國家,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東南亞地形、氣候的一般特點,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在地形、氣候方面的差異。

2.通過指導學生使用地圖,分析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特點,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並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3.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係的分析,瞭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東南亞的地形、氣候特點。

教學用具

《東西半球圖》、《東南亞地形圖》、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

教學方法

講述法與談話法相結合。

教學提綱

第一節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一、範圍、地理位置及國家

1.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

2.聯繫兩大洲、溝通兩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於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

二、自然條件

1.地形: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佈:馬來羣島多火山、地震。

2.氣候:①熱帶雨林氣候②熱帶季風氣候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我們在學習東亞區域地理時,是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東亞的?(範圍、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條件和經濟特點。)

引入新課我們今天學習東南亞的區域地理,仍然是從這幾個方面分析,找出它與東亞的差異,/Article/>總結出東南亞區域地理特徵。

學習新教材

一、範圍、地理位置及國家(板書)

[讀圖]讀《東西半球圖》,教師指圖明確範圍,在圖中找出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教師做簡單介紹。

[提問]從圖上看東南亞位於哪兩個大陸和哪兩個大洋之間?(從海陸位置看,東南亞在亞洲東南部,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正處於亞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從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馬來半島南面的馬六甲海峽,是通過這個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

2.聯繫兩大洲、溝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讀圖]讀“馬六甲海峽的航線”圖。教師介紹馬六甲海峽。

[提問]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這是為什麼?提示學生可參看“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回答。(日本的工業原料依賴於進口,需從亞洲、非洲等地進口石油、鐵礦石等,而馬六甲海峽是它必經之地。日本向亞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業產品,同樣需經馬六甲海峽,它直接關係到日本經濟的發展。)

[讀圖]讀《東南亞政區圖》引導學生思考,東南亞地區和東亞地區所佔緯度有什麼不同?哪些國家位於赤道兩旁?(東亞大部分在北迴歸線以北,東南亞則位於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絕大部分在北迴歸線以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位於赤道兩側。)指導學生從圖上找出東南亞包括的國家和地區,參看課本附表,東南亞國家概況,做/Article/>總結歸納。

3.位於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

東南亞的這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對其自然環境有什麼影響呢?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地形

[讀圖]讀《東南亞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並回答下面的問題:總的看地形有什麼特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有什麼區別?(學生回答略)教師指圖介紹主要地形的分佈。

[教師歸納]總的看東南亞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從中南半島看,(教師邊講邊繪中南半島山河示意圖,要求學生從圖上找出主要山脈及河流名稱)與我國西南部山水相連,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佈的形勢。

[提問]這種山河大勢給當地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什麼影響呢?(上游流經山區,地勢險峻,水流湍急,藴藏着豐富的水力資源,為工農業生產提供動力。下游水流緩慢,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土質肥沃,灌溉便利,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提問]在圖上找出中南半島上五個國家的首都,它們所在位置有什麼共同點?為什麼?(都在河流沿岸。這一帶為沖積平原,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寫課本第114頁表格。

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佈(板書)

[提問]指導學生讀《東南亞地形圖》後問馬來羣島與中南半島相比較,地形有什麼區別?(同樣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嶇,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有“火山國”之稱。)

[看景觀圖]指導學生看課本“坦博臘火山大爆發”圖。

[讀一讀]指定學生朗讀課本第115頁的“讀一讀”。

[提問]為什麼馬來羣島多火山?提示學生參看《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佈示意圖》,並注意與日本比較。

[教師歸納]馬來羣島與日本羣島一樣,也是位於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不穩定。所不同的是,馬來羣島處於印度洋、太平洋兩大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

[提問]火山爆發會給當地帶來什麼影響?(一方面會帶來巨大的災難,另一方面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富多種元素,也會使當地的土壤肥沃。)

馬來羣島多火山、地震(板書)

總的看東南亞的多山地形與其所在位置是分不開的。它不僅影響了東南亞的地形,也影響了東南亞的氣候,我們來分析一下本區氣候特徵。

[提問]東南亞屬於哪個氣候帶?提示學生參看“世界氣候的地區差異”圖。(屬熱帶多雨地帶。)

[提問]這裏的氣候有什麼特點?指導學生看《世界年平均氣温圖》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圖》(這裏年均温可達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xx毫米以上。因此是終年高温多雨的氣候。)

[教師講述]但由於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所在位置不同,它們之間的氣候也存在差異,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為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

2.氣候

①熱帶雨林氣候(板書)

[讀圖]指圖,明確熱帶雨林氣候的分佈地區——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羣島的大部分。

[提問]這一帶緯度位置特點是什麼?(赤道附近。)

[提問]這一帶每天的天氣變化過程怎樣?指導學生讀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請一學生按圖分析一天的天氣變化情況。(日出以後,氣温逐漸升高,地面上的空氣受熱上升,天空雲量逐漸增多;午後兩三點鐘,天空濃雲密佈,雷電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雲量減少,天氣轉晴。)

[提問]這裏為什麼會經常產生這樣的天氣變化叱?提示學生可參考“降水的分佈和變化”一節的內容。(馬來羣島位於赤道附近,全年氣温高,氣壓低,同時四周為廣闊的海洋,水汽來源充足。日出後,地面空氣受熱上升,上升過程中温度不斷下降,空氣中的水汽容易達到飽和而凝結成水滴,產生對流雨。)講課過程中,繪製上升氣流降水示意圖。

正是由於這裏有充足的熱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長終年常綠茂盛的森林,我們叫這種植物類型為熱帶雨林。並且這裏的農作物全年可以播種,都能收穫。

②熱帶季風氣候(板書)

[讀圖]指圖,明確熱帶季風的分佈地區——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羣島北部。

[提問]什麼是季風氣候?中南半島的風向有什麼變化?指導學生參看“亞洲東部一、七月的氣壓和風向”圖。(季風氣候是指在一年之內,隨季節不同,風向有規律的變。這裏一月為東北風,七月為西南風。)

[教師講授]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羣島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東北風,是來自亞歐內陸的風,所以較乾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風,它來自濕熱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問]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最大的區別是什麼?(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而熱帶季風氣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師補充]由於熱帶季風氣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這裏的農作物多在雨季播種,在旱季收穫。

複習鞏固按照板書,引導學生回憶本課所學的重點知識。

佈置作業填寫課本第116頁[做一做]中表格;閲讀第116頁“讀一讀”。

地理教學教案 篇三

一、導入。

〔導語〕“古往今來曰宇,天地四方曰宙”。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帶着太陽女神的問候和祝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印入船長阿姆斯特朗上校眼簾的地球是一輪藍色的圓圓的星球。〔投影:地球衞星照片〕人類是怎樣逐步地認識到地球的形狀的呢?〔設問導入,板書課題〕。

二、新授。

1、天圓地方。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生活的空間: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投影:天圓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隻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龜。

〔雄偉高大的喜馬拉雅山隔斷了古印度同亞洲其它地區的陸上聯繫,孟加拉灣、印度洋、阿拉伯海三面環繞,使古印度人無法理會海外的世界。〕

3、有趣的地理現象:

〔1〕在海邊看到有帆船的遠方駛來,總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遮住了月亮,影子的邊緣是圓的。

4、地球是球狀的樸素地理思想的產生。

〔1〕古代人們在沿着任一直線上的不同地點,每天同一時刻觀察天象,天空星辰高度有規律地升降。説明地球是球狀的〔理解的地面相當於現今的大地水準面〕。

〔2〕人們觀察到太陽、月亮的形狀是球狀的,推測地球是個球體。

〔3〕如果地球是球狀體,那麼沿着一定方向航海,一定能回到出發點〔起點〕。為證明這一點,航海冒險家們進行了艱苦的冒險歷程。

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羣島〔美國以其姓名命名哥倫比亞州、哥倫比亞特區〕。

亞美利加發現美洲大陸〔以其姓名命名的大洲:南、北亞美利亞洲〕。

5、麥哲倫探險船隊完成環球航行--劃時代的地理意義。

〔放錄音: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麥哲倫船隊,以近200名航海家的生命為代價,實際證明了地球是圓的,具有劃時代的地理意義。

6、人造地球衞星升空和大地測量技術的突飛猛進,從理論和實際上證明了地球是球體這一客觀事實。

〔過渡:從七千萬年前的第三紀結束人類誕生以來,人們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自然的探索,亞里士多德、哥白尼、布魯諾、開普勒、伽利略、哥倫布、亞美利加、牛頓、阿姆斯特朗,我們永遠記住了這一串名字。那麼已得到證明的球狀的地球有多大呢?〕

7、地球的大小:〔投影:地球的大小〕

引導學生讀出相關數據:

R=6371km〔記憶:在祖國風景秀麗的廬山上吃魚的感覺一定是很美妙的〕。

C=40000km〔毛澤東:坐地日行八萬裏〕。

S=5.1億平方km

三、小結:

1、人類為探索地球的形狀進行了不懈地努力。

2、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的大球體,其5.1億平方千米的表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四、教學反饋與發散思維訓練:

1、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體會“天圓地方”的説法。

2、從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談談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五、基本訓練:

1、首次完成環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2、地球的平均半徑是千米,赤道周長是千米,表面積是平方千米。

六、板書設計:(略)

七、教學反思

地理的教案 篇四

第一章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形狀及大小;認識地球儀,並能識別經線、緯線、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瞭解經線、緯線的特點;掌握運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點位置的方法。

2.通過學生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及培養勇於探索、深入鑽研的精神,形成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地球的形狀認識及用數據表示地球的大小;經緯線的意義及特點。

難點:經緯線的含義;經緯度的概念;運用經緯同確定地理位置。

第一課時

教師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麼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麼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麼形狀的嗎?

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麼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圖1:“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圖2:“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圖3: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衞星照片

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

隨着人們活動範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現大地並不是那樣平坦。於是人們意想中的大地變成了一隻倒扣的盤子,天像一頂半圓分得斗笠。

從海邊看帆船到發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

最著名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球探險航行。

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

現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併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而且在生活中證明地球是球體的實例有 :

①在海邊看到有帆船從遠方駛過來,總是先看見船桅杆,在看到船身;而目送遠離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後消失;②發生月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到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麼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我們現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説,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據來説明球體的大小。

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説,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於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是有地軸的,而現實中並沒有地軸。

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並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製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瞭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瞭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佈情況。今後,我們經常要藉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瞭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