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7.66K

國中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地理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①通過對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若干證據的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

②通過對相連證據的找尋方向的探究,提高學生研究手段的科學性、指向性,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

③通過從現象到本質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通過魏格納的故事,激發學生勇於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利用大陸漂移假説解釋一些現象。

難點:尋找大陸源移的證據。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海陸是變遷的

導入:歌曲<東方之珠>引出“滄海桑田”這個成語。

提問:“滄海桑田”是什麼意思?

生: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師:其實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陸的變遷。其實古人早就覺察到海陸是變遷的,因而在我國就有了“滄海桑田”的成語。

二、海陸變遷的方式

師: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麼呢?出示海陸變遷的動態/Soft/>課件。(可以出示喜馬拉雅山、我國東部海底、荷蘭圍海造田圖片。)

活動:(觀察、分析、討論)

提示:

1)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説明了什麼問題?

2)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蹟反映了該海域過去是狀況?

3)荷蘭的國土面積在過去的百年中為什麼在不斷擴大?

(總結)生:變遷方式有三種:

1.地殼變動;

2.海平面升降;

3.人類活動。

師:海陸是變遷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變的呢?20世紀地理科學史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機會總是垂青善於觀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頓坐在樹下看到蘋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體運動定律一樣,這一次是一個躺在病牀上的氣象學家解決了這個問題。

下面我們來閲讀一下《偶然的發現,偉大的假説》。

生:閲讀。(最好出示資料片)

三、魏格納創立大陸漂移假説過程

師:魏格納發現非洲大陸、美洲大陸輪廓吻合後能不能直接提出它們原先是連在一起的?為什麼?同學們都學過剪紙能否用這種剪紙的辦法證明一下你的觀點。

生:討論,用剪刀、白紙活動。

師:巡視,指導

師:誰能把你們討論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師:結合學生演示評價。事實表☆☆明不能看到輪廓吻合就主觀認為二者是連接在一起的。咱們同學做事也是一樣,要注意認真求證,不能想當然。誰來介紹一個魏格納尋找證據的過程?

生:(簡單介紹)魏格納最終為科學而獻身。

師:從魏格納發現並創立大陸漂移假説的過程,你能得到什麼啟發呢?

生:認真觀察,大膽質疑,敢於創新,勇於實踐。

四、大陸漂移假説觀點

師:魏格納用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大陸漂移假説的建立,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大陸漂移假説。(出示大陸漂移課件)它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生:兩億年前,各大洲是連在一起的,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後來才分裂為幾塊,(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東北漂移,南極洲向南漂移。)緩慢漂移逐漸形成今天的佈局。

國中地理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地圖分析,初步認識黃土高原地區的特點和意義;

2.結合資料認識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並能舉例與黃土高原自然環境的關係;

3.掌握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徵,並能解釋黃土的成因及黃土高原的形成;

4.學會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和危害,進一步瞭解黃土高原環境綜合治理的對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閲讀、整理、運用資料的能力;

2.利用舉例説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3.根據資料,分析黃土高原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並認識應對措施;

4.通過課堂活動、課堂練習。增強學習興趣、落實知識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落實學生對黃土高原地理環境的認識,培養學生地理差異觀;通過了解黃土風情,增強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情懷;通過區域環境問題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分析,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小組合作學習,激活課堂氣氛,增強學習的熱情,並鍛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黃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徵;

2.水土流失的成因與黃土高原環境綜合治理的對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視頻: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陝北民歌《信天游》視頻,讓學生感受黃土風情,通過視頻簡單瞭解黃土高原的地貌狀況。

講述:歌詞以及視頻畫面有簡單介紹了當地的一些景觀,今天我們就一齊走進黃土高原地區,瞭解該地的位置範圍、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地貌特徵、環境問題以及措施等,學習任務比較多,希望我們能通過圖片結合自己擁有的地理知識,分析學習地理現象。

[講授新課]

板書:一、文明的搖籃

教師:請同學們閲讀書本23-25頁的內容,文本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什麼呢?請共同歸納主要的知識點。

學生:閲讀、討論,教師巡堂並檢查學生討論情況,適當給予指導。

教師:請小組在黑板上把小組的探討結果板書出來。剩下的同學完成25頁活動題。

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教師:評價小組板書,糾正、歸納、整理,引導學生形成知識框架:

板書:一、文明的搖籃

1.位置範圍:

2.地形:高原

3.河流:黃河(黃河流域)

4.氣候:温帶大陸性氣候

5.對歷史文明、風俗的影響:

教師:通過同學們的小組學習,對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特徵以及歷史文明、民俗風情等有了初步的瞭解,這裏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下面我們通過25頁的活動題,認識黃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風民俗,看看這些“黃土風情”跟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展示:展示圖片並請學生舉例分析。

學生:根據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氣候、地形、土壤、河流情況等解釋圖片現象或舉例分析黃土高原民風民俗的來源。

教師小結:通過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們對黃土高原環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大家都清楚知道黃土高原地表有着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麼大家知道黃土高原表層的黃土怎麼來的嗎?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同學們都有個人的看法,希望通過更多的學習,我們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的看法是可靠的。對於黃土的來歷,我們來認識前人的推測“風成説”。

板書:二、風吹來的黃土

1.風成説

學生:閲讀教材26頁“閲讀材料”,認識“風成説”。

課堂活動:通過閲讀,請同學們繼續來完成27頁活動題第1題。

學生:閲讀活動題材料,思考並分析材料説明的情況。

1.黃土就像冬季地面積雪那樣,以差不多的厚度覆蓋在起伏不同的各種地形上。

2.黃土高原自西北到東南,黃土的顆粒越來越細。

3.黃土的礦物成分與其下面的基巖成分不一樣。

教師:好,通過閲讀理解,“風成説”對黃土高原中黃土的來歷這樣一種解釋,大家認同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關注下去。

過渡:我們知道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徵由於黃土土質疏鬆、極易遭受流水的侵蝕,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溝壑縱橫的地貌特徵,下面我們來閲讀圖6.29,認識黃土高原地貌的形成過程:

板書:

2.地貌特徵:地貌破碎、溝壑縱橫

3.形成過程:

展示:展示圖6.29,為學生解釋黃土高原地貌的形成過程。

課堂練習:完成多媒體展示的練習題,鞏固知識。

課堂小結:通過我們一起學習,黃土高原的歷史文明以及環境特徵都基本瞭解了,重點把握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徵是千溝萬壑、支離破碎,以及“風成説”的看法,和黃土高原地區的民風民俗。希望同學們能夠通過知識框架把握重難點,下一節課我們會繼續學習黃土高原的環境問題,希望同學們預習。

國中地理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東南亞處東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兩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農作物及分佈;瞭解東南亞人口和城市的分佈、人口構成;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發達的旅遊業。

2、能力目標:

學習蒐集資料,製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據圖和相關資料,分析東南亞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學習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結合中南半島地形、河流特點,分析東南亞的自然條件對人口和城市分佈的影響,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佈的一般規律。

3、情感價值目標:

培養尊重不同地區文化和傳統的意識;通過了解華人和華僑對所在國經濟建設和我國經濟建設做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點:

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產。

三、課前準備

1、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小組(位置交通、氣候與農業、自然條件與城市分佈、華人華僑及風光導遊)。

2、向各組佈置閲讀教材圖文,上網蒐集資料,製作演示文稿的任務。

3、教師對學生蒐集資料、製作過程予以指導和幫助,並準備一些學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強調的問題向學生提問、補充,或給學生以提醒。

四、教學過程

1、位置交通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東南亞政區”,“馬六甲海峽的航線”

文字説明:位置:亞洲東南部,23?N—10?S,90?E—140?E

組成:兩大部分——中南半島,馬來羣島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其中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組間互動:請其他組的同學在投影屏幕前據圖認識和尋找教材P28活動1中的有關內容;在屏幕前據圖指出馬六甲海峽連接的地區。

(3)師問:“為什麼有人説馬六甲海峽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線?這條航線對我國有沒有重要意義?”

生答:日本是個礦產資源極為貧乏的國家,我們在網上看到過,日本進口物資的一半,進口原油的80%以上均從該海峽輸入,馬六甲海峽被日本人稱為"經濟命脈"

師補充: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遠遠滿足不了需求,進口量巨大,其中從中東和非洲地區進口的石油數量佔進口石油總量的70%以上,全部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另外,我國與東南亞、西亞和非洲等地區的其他貿易運輸也要經馬六甲海峽航線,因此,馬六甲海峽對我國的能源安全和貿易暢通意義非常重大。

2、氣候與農業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曼谷年內各月氣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內各月氣温和降水量”,“亞洲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區一天中的天氣示意”,“東南亞居民喜食米飯”,“東南亞的梯田”,“東南亞國家主要農作物的分佈”,圖“東南亞的橡膠種植園”,“東南亞的油棕種植園”,“東南亞的椰林”,“馬尼拉蕉麻”

文字説明:東南亞地區處在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地區,屬於兩種熱帶氣候類型。曼谷——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這種氣候主要分佈在中南半島。新加坡——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温多雨,這種氣候主要分佈在馬來羣島。

(2)組間互動:請其他組的同學一起分析兩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及主要分佈區;對熱帶雨林氣候區的天氣過程進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認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

(3)據圖介紹:大家吃過泰國米嗎?很香!東南亞人民的主食和我國南方人一樣,也是大米飯。水稻是東南亞主要的糧食作物。東南亞濕熱的氣候條件,還適宜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這裏是世界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是世界上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產地

(4)導遊:請大家參觀東南亞熱帶作物種植園(據查閲資料對圖片進行講解)。

(5)師問:東南亞為什麼以水稻為主要的糧食作物?

生答:教材有説明,水稻單位面積產量高,生長需要高温多雨的氣候,生產需投入大量勞動力。東南亞人口稠密,耕地少,氣候高温多雨,所以必然選擇水稻作為糧食作物。

3、自然條件與城市分佈組展示活動

演示文稿:圖“中南半島的地形、河流與城市的分佈”

文字説明:中南半島山脈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間,縱列分佈;河流上游流經山區,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寬,形成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農業區;城市主要分佈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華人華僑及風光導遊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比重”

文字説明:華人——中國人旅居國外,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

華僑——中國人旅居國外,仍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

(2)介紹:大家聽説過“下南洋”嗎?“南洋”就是指東南亞地區,“下南洋”指的是過去我國廣東、福建沿海一帶人民到東南亞一帶去謀生。現在東南亞是華人、華僑分佈最集中的地區。東南亞地區的華僑華人佔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的80%以上,他們之中絕大多數已加入當地國籍,成為居住國公民。東南亞的華僑華人不但與當地人民一道披荊斬棘,艱苦創業,遵守法律,和睦共處,為居住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而且他們在融入當地社會的同時,與祖籍國交往密切,對促進我國的經濟建設和推動居住國與我國的友好關係發揮了重要作用。

(3)演示文稿:圖“越南的下龍灣”,“花園城市新加坡”,“泰國曼谷的水上市場”,“曼谷佛塔”,“緬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等

民俗風情:“沙爹、加釐飯、幹加釐牛肉”,“水果天堂”。

(4)介紹:東南亞發展旅遊業有很大優勢,有豐富的熱帶自然景觀,眾多美麗的沙灘和島嶼,許多名勝古蹟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遊客。新馬泰旅遊是近些年來國人出國旅遊的一大熱點。現在請大家跟着導遊一起觀光(對圖片及當地民俗風情的內容加以講解)。

師總結:各組的展示活動非常出色,體現了同學們的智慧和才能及團結協作的精神。祝賀大家的學習和展示活動取得成功。

五、課後作業:

隨常練習第二節

六、課後小結:

第一課時

板書設計:

一、地理位置和範圍

1、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3、5N

2、範圍:中南半島,馬來羣島(11個國家)

二、地形特徵

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佈

2、馬來羣島:地形崎嶇,河流短促,平原少,火山多。

三、十字路口的位置:

1、用圖示的方式描述東南亞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

2、介紹馬六甲海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課時

板書設計:

四、物產和旅遊資源:

1、主要物產:橡膠、椰子、油棕、水稻、錫、石油等。

2、物產的分佈:P15活動。

3、旅遊資源:介紹新、馬、泰的旅遊資源。

五、華人、華僑:

1、華人:中國人旅居國外,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

2、華僑:中國人旅居國外,仍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

3、東南亞是華人華僑分佈最集中的地區,華人和華僑總數在20xx萬人以上。

國中地理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瞭解巴基斯坦的基本地理特徵,記住卡拉奇。

2、知道印度河對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3、通過分析自然條件對巴基斯坦農業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1、關於“巴基斯坦”的教材分析:

巴基斯坦為新增加的選學內容,教材講述的內容較少。主要是瞭解巴基斯坦的自然和經濟發展的一般特徵。由於其內容許多在總論部分已經涉及到,為了避免重複,所以只是重點突出的設計了兩個標題。

“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概括了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巴基斯坦位於南亞西北部,這一點對它的氣候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宗教問題是南亞尤其是印巴之間的一個重要問題。

“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徵,説明印度河平原對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該地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農業、城市、工業的發展,主要以印度河為中心進行。

2、關於“巴基斯坦”的教法建議:

巴基斯坦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應使同學瞭解其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宗教及風俗習慣等,可以佈置學生查找一些有關的。資料,以事例説明印度與巴基斯坦在領土、宗教等問題上的爭議,關注南亞與我國西南相鄰國家局勢的發展變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收集資料的能力。

對於巴基斯坦自然條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該節體現得較充分,可以將該節作為一個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教學重點】

印度河對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

【教學用具】

巴基斯坦景觀圖片;巴基斯坦地形與降水圖;印度河與印度河平原圖;巴基斯坦鐵路線、主要城市等分佈圖

【教學過程】

(引入)上節課學習了印度,這節課學習與印度關係非常密切的國家----巴基斯坦

(板書)第三節巴基斯坦

(提問)談談你對印巴關係或巴基斯坦的瞭解(學生自由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景觀圖片)

【板書設計】

第三節巴基斯坦

A.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歷史

3、民族與宗教

B.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

C.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蘭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D.探究活動

國中地理教案 篇五

河北省

教學目標:

(1)瞭解 河北省作為我國農業大省在發展農業過程中的優勢和問題。

(2)瞭解河北省利用其區 位優勢,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 發展新型農業的意義。

(3)瞭解唐山大地震的歷史,認識美麗壯觀的新唐山。對學生進行"艱苦奮鬥,愛我家園,建設家園"的情感教育。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方案①:大家都學過歷史上 的"戰國七侯",即齊、楚、燕、韓、趙、魏、秦。你們知道當時趙國和燕國所在的地理位置嗎?今天, 我們就來進行我們沿海萬里行的第三站:"燕趙大地"--河北省。

方案②:設問:在"中國政區"圖上,環抱北京、天津兩中央直轄市 的省份是哪個?

講述河北省"自然環境"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出示"中國政區"掛圖,請學生説出河北省地理位置:環抱 北京、天津,東臨渤海,四周與遼寧、內蒙古、山西、河南、山東為鄰。

2.用多媒體展示"河北地形"圖,或出示"河北地形"掛圖,請學生回答河北省的主要地形特點:西北多山地,東南以平原為主。並讓學生在圖中找出黃河、海河、燕山、華北平原、太行山和長城。

3.出示課前蒐集的資料:"元明清時期的國都位置"。説明河北省長期鄰近國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4、在河北省城市與交通圖上,找出穿越河北省的鐵 路幹線及海港。

5.小結河北的區位優勢:環渤海、環京津、水陸交通便利。

講述"唐山大地震"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讓學生學習"唐山大地震"的閲讀材料。

2、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地震後被夷為廢墟的唐山,隨後切換畫面,展示高樓林立,環境優美的新唐山,並對學生進行"奮發圖強,愛國愛家"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講述"以農業為主的省份"時,可按下列步驟:

1.設問:河北省的自然條件如何?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有什麼影響?(河北省屬温帶季風氣候,其中南部為華北平原一部分,地勢平坦,耕地面積多,土地肥沃,光照條件好,是我國的小麥和棉花的重要產區;但華北平原也存在着不利於農業生產的劣勢:地表排水不暢,土壤鹽鹼化,由於是季風氣候,春旱夏澇,農業生產不穩定。)

2 討論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北省 ,除了自然條件外,有哪些良好的社會經濟條件促進了河北農業的發展?要指導學生列舉一些社會經濟因素如:區位優勢、市場需求、農業結構調整等。這部分內容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作如下講解:(1)環京津一一農產品市場需求量大;(2)交通發達--農產品外運銷售便利;(3)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反季節蔬菜、花卉、草皮、中高檔水果。物以稀為貴,經濟效益高。

3.讓 學生完成教材P.37活動題,教師可補充説明反季節蔬菜的含義:

我們知道,一年中有的季節寒冷 ,有的季節炎熱,有的季節温暖。對於蔬菜來説,有的種類怕冷,有的種類怕熱。在通常情況下,怕冷的蔬菜在寒冷季節難以生長;怕熱的蔬菜在炎熱季節不適合種植,從而形成蔬菜生產和市場供應的季節性。所謂反季節蔬菜,就是通過一定技術,使炎熱或寒冷季節能成功種植怕熱或怕冷的蔬菜種類供應市場。反季節蔬菜由於是在 市場缺乏某種類型菜時上市這種類型蔬菜,由於物以稀為貴,所以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

課後活動:

1.在互聯網上查詢:反季節蔬菜栽培方式有哪些?經濟效益如何?

2、查詢資料_瞭解人們在華北平原上採取了哪些措施克服農業生產中的不利因素。

3.蒐集資料瞭解河北省的礦產資源及其主要工業部門。

4.走訪附近的集貿 市場,調查一些反季節蔬菜和水果來源。

附板書:

一、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

(2)地形特點

(3)區位優勢

二、唐山大地震

三、以農業為主的省份

1.自然條件

2.社會經濟條件

(1)市場的需求

(2)發達的交通

(3)農業結構的調整

國中地理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並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

2.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交替。

3.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並説明再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的知識。

4.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説明四季的變化。

5.利用圖説明五帶的界限,並舉例説明各自的特點。

教學準備:地球儀、地動儀、手電筒、《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課件、投影

教學方法:演示、觀察、討論、比較、歸納

學法:觀察現象、結合生活實際、填表比較

課時: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入]當遇到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時,我們通常説:“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那麼太陽有可能從西邊出來嗎?(太陽東昇西落)那麼真的是太陽在升落嗎?

一.地球的自轉

[學生演示]地球繞着地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

[小組討論]地球自轉的規律,填寫下列表格有關自轉規律的項目。

(表1)

自轉公轉

方向自西向東自西向東

週期24小時(一天)一年

旋轉中心地軸太陽

轉動特點地軸傾斜地軸傾斜,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產生的地理現象晝夜交替和時差

四季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學生結合實際説明]太陽東昇西落其實就是地球自轉方向的證據

[設問]地球的自轉會產生什麼地理現象?

[學生演示]一名學生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轉,地球表面會產生什麼現象?(有晝半球和夜半球,卻不會有每24小時一次的晝夜交替)

[演示]老師在地球儀上用紅筆標出廣州的位置,自西向東轉動地球。。

[觀察討論]

(1)廣州在地球儀轉動一週的時間裏出現什麼現象,説明什麼?

(2)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天我們處在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大約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晝夜交替需要多長時間?(24小時)

地球的自轉會產生晝夜交替的地理現象

[學生閲讀]課本第10頁“暢暢和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

[觀察演示]在地球儀上標出北京、紐約和東京,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老師自西向東轉動地球。觀察北京、紐約和東京分別被光源照到的時間。

[教師説明]地球自轉還使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區產生時間的差異。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時刻,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經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時,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時刻的計算一般是“東早西晚,東加西減”。

地球自轉還會產生時間的差異

[設問]1、日本東京於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日足球賽,在北京中央電視台直播的時間應是幾點?(下午2點)

2、俄羅斯的莫斯科也於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俄籃球友誼賽,我們應在幾點鐘打開電視收看直播?(15+5=20點)

[學生填表]將地球的自轉產生晝夜交替和時差的地理現象填在表1。

[課後想一想]我們為什麼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現在的廣州處於什麼季節?你最喜歡什麼季節?為什麼會有季節的變化?

[地動儀演示]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的公轉。

二.地球的公轉

[學生觀察討論]地球公轉的規律,將結論填在表1

[設問]地球的公轉與四季變化有什麼關係?

[學生演示]用手電筒在黑板上演示陽光直射和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的多少。(陽光直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多,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少)

[分組討論]結合生活實際,逐一討論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與中午三個時段相比,哪個時段我們感覺到太陽光照射的最厲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厲害)這一現象説明什麼規律?(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與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同理,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年中的變化有什麼規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廣州什麼季節的中午太陽照射的最厲害?什麼季節最温和?為什麼?(夏季中午太陽升得最高,冬季較低)

(4)一年之中,廣州每天白晝的時間一樣長嗎?什麼季節較長?什麼季節較短?(不一樣,夏季白晝較長,冬季較短)

[教師引導]綜上所述,由於地球表面在不同季節得到的太陽光熱

有多有少,而產生了季節變化。這一現象與地球的公轉有什麼關係?

[演示觀察](1)假設地球直立着(地軸不傾斜)自轉和公轉,太陽直射點在那裏?(赤道)

(2)假設地球傾斜着自轉,但沒有公轉,太陽直射點有變化嗎?(直射在某一緯度不變)

(3)當地球傾斜者自轉的同時又公轉,太陽直射點會有變化嗎?

[CAI演示]地球的公轉,顯示地球公轉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學生觀察思考]觀察二分二至日時能夠受到太陽直射的緯度位置,總結太陽光照射情況在一年中的變化規律。完成下表(斜體字為填寫內容)

(表2)

節氣太陽直射的緯度北半球獲得的太陽光熱北半球白晝時間季節(月份)

夏至

6、22前後北迴歸線接受光熱多,氣温高最長夏季(6、7、8)

秋分

9、23前後赤道過渡,温和晝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後南迴歸線接受光熱少,氣温低最短冬季(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