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精品高一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95W

精品高一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高一地理教案 篇一

一、課標以及課標分析

1、課標要求: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説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2、課標分解:①什麼是水資源?衡量水資源豐歉程度的標準是什麼?②世界和我國的水資源的時空分佈?③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各怎樣影響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④水資源數量、質量如何對人類的生產活動產生影響⑤如何從開源、節流兩個方面來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

二、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水資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資源的具體指標。

②運用圖表説明我國和世界水資源時空分佈特徵。

③説明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

④瞭解水資源面臨的問題和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閲讀有關資料和圖片,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②通過案例分析和活動設計,培養學生思維方式,挖掘學生潛力,激發學生的求知精神。

③通過開展小組合作作業,倡導合作探究和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樹立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觀點。

②增強學生水資源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資源觀,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

三、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

難點:説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四、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教學法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手段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按學習小組分6人一組,共10組。

2、預習教材內容,按課本的活動和案例要求,由小組集體討論的方式,試得出答案。

3、蒐集陳埭水資源狀況(水資源問題、如何解決等)。

(二)新課導入:

用一張圖片引入本節課的內容(沒有水就不能“活”)

(三)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 水資源及其分佈

水資源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們居住的星球有液態水的存在。水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那麼什麼是水資源呢?請同學閲讀書本上的第一部分內容,然後談談你對水資源的理解。

學生回答:廣義上的水資源是指水圈內的水量總體;狹義的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

問:這些淡水資源是不是全部能為人類所利用呢?

答:目前人類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教師總結:可見,陸地上的淡水資源本來就比較有限,加上這些淡水資源並不能全部為人類所開發利用,所以,“水的星球”實際上嚴重缺水。那麼這些水資源是如何分佈的呢?如何判斷一個地方水資源的豐歉程度?請同學接着看第一部分的內容,稍後進行搶答。

一、判斷題

(1)影響水資源數量的因素是徑流量。(錯,降水量和蒸發量)

(2)判斷正誤:衡量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水資源豐歉程度的指標:多年平均降水總量。(錯,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3)判斷正誤:降水量大、水資源活躍的地區,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少、水循環不活躍,水資源貧乏。(對)

二、讀《世界各大洲的水資源》圖搶答:

(1)從大洲看,哪個大洲最多?哪個大洲次之?最少的是哪個大洲?

答:亞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

(2)各大洲按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由多到少的是怎樣排序的?

答:亞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歐洲、大洋洲

問:為什麼非洲的降水量比南美洲多,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卻比南美洲少呢?

答:雖然非洲的降水量多,但非洲的蒸發量卻比南美洲要大的多。

導出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的公式: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一 多年平均蒸發量

三、讀《中國水資源分佈圖》搶答

1)、我國的水資源的空間分佈狀況

答: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

2)、我國水資源時間分佈狀況

答: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較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較貧乏

3)、導致我國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的原因

答:受季風、地形條件的影響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1)影響水資源數量的因素:降水量和蒸發量

(2)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水資源的豐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一 多年平均蒸發量

(3)水資源的分佈規律

A、降水量大、水循環活躍,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少、水循環不活躍,水資源貧缺。

B、從世界範圍看:按大洲説,亞洲最多(南極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按國家説,巴西最多,俄羅斯次之,我國居第六。

C、從我國看:從地區分佈上看,我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水多,西部水少。從時間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較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較貧乏。

承轉:由於水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因此水資源對人類社會發展影響很大。它的數量跟質量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由於水資源的分佈存在地區差異,從而影響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第二部分 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晉江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200~20xxmm,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勻。徑流量自西北山區向東南沿海遞減,在經濟相對欠發達的西部西北部流域中上游地區是多雨徑流豐富區,水資源豐富,而在經濟較發達、人口稠密的下游沿海地區降水徑流少,水資源較貧乏。加上晉江工農業的發展對水的需求量的增加,導致晉江的水資源嚴重短缺,部分城鎮(如陳埭)出現了嚴重的用水問題。由此可見,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十分密切。

問: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係表現哪些方面呢?

答: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問: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如何對區域經濟產生影響?

答:1、水資源的數量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

(同時要求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説明)

2、水資源的質量也會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

(同時要求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説明)

在不同的時代,水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對區域經濟的影響程度有所不同。請同學閲讀教材P67,圖3.12“水資源利用的進步”回答:

(1)20xx多年前,羅馬人用輸水渠,引用地表水發展農業生產,農業生產靠近哪裏發展?

答: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業沿河湖地區分佈

(2)1870年美國大平原的移民利用哪些水體發展農業生產,生產規模有什麼變化?農業生產分佈向哪裏發展?

答:採用地表水,生產規模變大;農業生產開始向有豐富地下水的地區分佈

(3)20世紀50年代以來,海水淡化技術發展使人類生產活動的範圍擴展到哪裏?

答:水資源缺乏但又靠近海岸的地區

(4)從這個變化過程中,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答:在科技較落後的時代,人類生產活動主要是靠近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隨着科技的發展,拓展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人類生產在沒有自然資源的地區同樣得到發展。

教師總結:可見,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資源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小。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係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但是隨着工業的發展,水資源的污染情況越來越嚴重,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就有陳埭的“水污染”事件。課前曾佈置同學去搜索相關的資料,接下來我們請部分小組來分享他們的成果。分析陳埭水資源問題及導致這種問題的原因。

(學生上台進行資料交流)

教師總結:可見科技進步、工業發展的同時,雖然給人類帶來了物質上的收穫,但是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增加,過度利用和污染等加劇了水資源短缺。

承轉: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的廣度和深度擴大了。隨着人口的持續增長,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水資源短缺形勢越來越嚴峻,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呢?

第三部分 合理利用水資源

探究一:解析以色列水資源利用的成功之處

1、以色列的自然環境適應發展農業嗎?

答:不適合,只有小部分是地中海氣候,其餘多數為熱帶沙漠氣候,常年乾旱少雨,不適合於發展農業

2、以色列如何將水資源由少變多?

答:1、開源:海水淡化;2、節流:採用噴灌與滴灌技術、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等

3、從以色列發展農業的奇蹟中,對中國西北農業發展有何啟示?

答:採用噴灌與滴灌技術,發展節水農業

探究二:解析鹹海的憂慮

1)鹹海憂慮什麼?

答:鹹海的面積不斷減少

2)導致這種後果的原因是什麼?

答: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原因,但主要是人為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人類無節制的地灌溉,特別是從鹹海的兩大入湖河流——錫爾河和阿姆河中提水,導致鹹海水量大減,湖面面積不斷縮小。

3)產生怎樣的後果?

答:使該地區大量動物滅絕,位於鹹海湖濱的城鎮出現飲水短缺問題,傳統漁業衰落等問題。

探究三:我國華北平原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以及解決措施

原因:

1.我國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是導致華北地區水資源緊張的主要原因。

2.人口增長過快,工農業發展迅速,加劇了水資源緊張程度。

3.水資源綜合利用率低,浪費和污染嚴重。

4.生態環境惡化,乾旱頻率加大。

解決措施:

1.加強對水資源的綜合管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

2、跨流域調水工程是解決華北地區水資源不足的根本途徑。

3、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積極推廣耐旱作物;改革灌溉技術,如實行管道輸水、噴灌、滴灌。

探究四:調查陳埭水資源狀況(題目由各小組討論自行確定)

本節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水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人類容易利用的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只是水資源的一部分,加上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勻,使許多地方不同程度地缺水,制約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與人類活動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但科技進步又能對水資源的利用上又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如修建水庫、海水淡化等,然而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的短缺,因此必須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途徑主要是開源、節流。但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要根據各地方的實際來採取開源節流等相應措施,才能令水資源“以少變多”,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八、佈置作業

小組合作性作業:陳埭水資源的調查報告

九、板書設計

第二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資源及其分佈

1、水資源的概念:

廣義:包括水圈內的水量總體。

狹義:主要是指陸地淡水資源。

2、衡量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水資源的豐歉程度標誌:多年平均徑流量

3、世界水資源分佈不均

1)大洲:最多亞洲,其次南美洲;最少大洋洲

2)國家:最多巴西,其次俄羅斯,我國居第六

3)我國水資源特點:

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空間)

夏秋多,冬春少;(時間)

二、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1、水資源的數量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

2、水資源的質量影響經濟活動的效益。

3、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影響。

1)在科學技術較落後的時代,人類主要靠近自然資源豐富地區發展。

2)隨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發展不一定靠近自然資源豐富地區。

三、合理利用水資源

1、開源:

2、節流:

十、教學反思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方式的轉變。因此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整節課以“問題、案例”組織教學內容,又以“搶答、分析、討論等”活動組織、開展教學,“激活”地理教學,實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教學的過程中,比較重視在分析水資源案例的過程中分析方法的掌握,作業又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份陳埭水資源的調查報告,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高一地理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係,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2、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

1、水圈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類型;

2、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3、陸地水體的補給關係

【教學手段】

1、多媒體教學法;

2、讀圖分析討論法;

3、案例分析法;

【教學過程 】

[導入新課]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環境》一節中也講過: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之一是因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種水體共同組成的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就是水圈。

一、水圈的組成(板書)

1、水圈的組成(板書)

【播放視頻】1、從宇宙看地球為藍色的水球 2、地球表面浩瀚連續的海洋水和南北兩極潔白連綿的冰川。

【明確】地球表面僅29%是陸地,71%是海洋。

【教師提問】 讀課本圖2-3-2地球水體的存在形式及所佔比例,説出地球上的水體主要有哪些?它們所佔的比例各是多少?

【學生回答】(略)

【分析提問】由比例圖可看出,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極其有限,那麼淡水的主體是什麼?

【學生回答】南北兩極的冰川。

【教師提問】在這些淡水資源中我們目前可利用的是哪些?為什麼只能用這些?

【學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其他水體人類目前還不能有效利用。

【強調】:保護有限的水資源、平日節約使用每一滴水是每一個地球人的責任和義務。

【引導討論】看書討論一下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有哪些特點,使其成為人類生產和生活主要淡水資源?

2、可利用的水資源(板書)

【學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週期較短,利用後在較短時期可恢復。因此,它們可以循環利用,與人類關係也最為密切,成為人類目前開發利用的主要水體。

【拓展引導】不知同學們注意到了沒有,在許多地方有河流、湖泊等其實並不缺少淡水,但當地為什麼還是缺水?

【討論回答】當地水被污染,不能用了。

【拓展引導】下面我們討論一下,哪些不良行為能污染水源?有哪些解決措施?

【學生回答】不良行為:工廠不經過處理的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過量農藥等。

解決措施:嚴格執法,工廠污水達標排放、處理生活污水,回收垃圾、使用低毒高效農藥等。

【分析引導】在這些有限的淡水資源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例如:時間、空間分佈的不均勻。下面請同學們思考:我國許多地方修建水庫,以及“南水北調”工程,主要是解決什麼問題,有何作用?

3、淡水資源分佈不均勻及解決措施(板書)

【教師歸納】修水庫,主要是解決水資源年內分配不均(季節變化大)的問題。水庫的作用是在河流的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從而調節河流水量的季節變化。

“南水北調”工程,以及前些年搞的城市引水工程,如“引黃濟青”、“引灤入津”、“引黃入晉”等,均屬跨流域調水工程,主要是解決水資源空間分佈(地區分佈)不均的問題。

【承轉、過渡】各種水體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在不斷的更新。有的更新速度快,平均每16天多就可更換一次,如河流水;有的則更新很慢,如冰川、深層地下水,需要“千年等一回”。那麼水體是如何更新的呢?

二、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板書)

【讀圖分析】教師放動畫,看示意圖引導學生分析

1、水循環的過程及主要環節(板書)

【教師提問】何謂。水循環?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因為發生的領域廣、範圍大,所以稱為海陸間大循環。而在陸地上和海洋上,也存在着水循環運動,稱為內陸循環和海上內循環。因為它們發生的領域較小,稱為小循環。

【觀察提問】觀察圖上閃動的箭頭回答:三類水循環分別由哪些主要環節組成?

【學生回答】(略)

【承轉、過渡】那麼,三類水循環水循環有什麼地理意義呢?請同學們根據 圖示、課文來分析歸納、總結。

2、水循環的意義?(板書)

【學生歸納、總結】)

第一,水循環維持着全球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促使水資源不斷得以更新;

第二,促使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

第三,影響着全球氣候,塑造着地表形態。

【拓展探究】大家看屏幕材料:我國水資源分佈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比較缺水的華北地區雖有大河——黃河流經,但仍是全國最缺水的地區。不少城市引河流水緩解城市用水危機。如“引灤入津”、“引黃濟青”等工程。但是北方河流徑流量不穩定,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甚至出現斷流現象。1972—1998的27年間,黃河有21次斷流,進入90年代後幾乎年年斷流,黃河斷流不僅導致黃河沿岸用水緊張,而且黃河三角洲濕地幾乎萎縮一半,魚類減少40%,鳥類減少30%,海水步步回逼,1997年斷流,僅山東一省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元。

現在同學們思考兩個問題:

1、水循環的各個環節中,人類可直接施加影響的是哪一個環節?舉例説明。

【教師歸納】人類可直接施加影響的是地表徑流。如南水北調工程

2、既然通過水循環可使陸地水得到補充更新,能否説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呢?

【教師歸納】在空間上、時間上一個地區的水資源是有限的,而且水體還存在更新週期的限制,所以我們不能説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類只有保護好水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才能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承轉過渡】陸地水體彼此之間並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既有運動轉化,也存在着水源補給關係。

三、陸地水體的補給關係(板書)

學生讀圖分析,教師提出問題:河流徑流與降雨量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學生回答】河流的徑流量與降雨量兩者基本上是一致的。降雨多的時候,河流的徑流量就會增加;否則,便減少。

1、大氣降水補給 水量變化與降水變化相關(板書)

【教師提問】這樣的河流屬於內流河還是外流河?在我國主要分佈在哪一地區呢?

【學生回答】這種河流屬於外流河,最終流入海洋。在我國主要分佈在東部季風區。

(承轉)但情況也不都是這樣,再看下面這幅圖:

【教師提問】這幅圖上只畫出了氣温曲線,而沒有降雨量的變化。氣温與河流流量之間是個什麼關係?圖中1、2、11、12月份為何空缺?

【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這幅圖反映的是處於乾旱地區的河流(大多為內流河)的水源補給狀況。處於乾旱地區的河流,由於降水較少,水源主要靠高山、高原上的冰雪、冰川融水來補給。而冰川融水量的多少,與氣温的高低有直接關係。氣温升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河流的流量就會增加。

2、冰川補給 水量變化與氣温變化相關(板書)

(播放多媒體課件:河水與地下水互補示意圖思考)結合示意圖説明河流與地下水之間的補給關係特點是什麼?根據河流與地下水的補給關係,分析説明河流與湖泊之間的補給有什麼特點?

【學生活動、回答】

【教師歸納】在豐水期時,河流的水位可以高出湖面或兩岸的潛水面,這樣,河水就可以補給湖泊水或地下潛水;圖的右半部分剛好相反,當河流處於枯水期時,河流的水位低於湖面或潛水面,這樣,湖泊水或潛水就會補給河流。不僅如此,湖泊水或潛水就會補給河流。不僅如此,湖泊對河流還具有調蓄作用,在河流漲水時可以蓄存一部分洪水,從而延緩、削減河川洪峯。

3、河水與地下水相互補給(板書)

4、湖泊對河流起調蓄作用(板書)

【教師歸納】以上3、4類型的補給關係其實挺簡單:誰的水位高,誰就是補給源; 誰的水位低,誰就是被補給者。

好了這節課講完了,謝謝大家!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水圈和水循環

一、水圈的組成

1、水圈的組成

2、可利用的水資源

3、淡水資源的分佈不均勻及解決措施

二、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

1、水循環的過程及主要環節 ?

2、水循環的意義

三、陸地水體的補給關係

1、大氣降水補給 水量變化與降水變化相關

2、冰川補給 水量變化與氣温變化相關

3、河水與地下水相互補給

4、湖泊對河流起調蓄作用

【教學反思】

本節教材無論是講述陸地水體類型,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還是陸地水的更新,始終圍繞着水資源以及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這一主線展開,因此在教學設計中,也應對此有充足的體現,通過對三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水資源的危機和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對於本節教材中原理性內容或知識間相互關聯性的內容,教學中力圖通過動畫、課件、示意圖等形式使學生易於理解。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設計注重了對學生讀圖技能的訓練以及認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養。

【專家點評】

該教案緊扣人類與水資源的關係這一中心環節,由淺入深的講述了陸地水體類型、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陸地水的更新等知識內容,其間配以動畫、課件、示意圖等形式進行教學,直觀、形象便於學生理解,效果好;教師層層設疑尤其設計了一些拓展性材料和題目,不但利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也體現了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新理念。

建議在以後的教學中,加強學情分析,精講精練,更突出強調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諧、高效”,切忌盲目走形式,不求實效。

高一地理教案 篇三

[課程標準分析]

這是課程標準中“根椐有關資料,説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條標準的要求。分析這條標準,其中包含的具體要求如下:

1、閲讀圖表資料,瞭解全球氣候的變化週期,並據此歸納各時期氣候變化的規律和特點。

2、閲讀圖表資料,瞭解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

3、根據資料説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可能影響。

學習的重點不在全球氣候變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氣候變化看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而探討其對人類活動的可能影響。

不必具體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但在教學中要強調人類活動對氣候變暖的加劇作用。

應通過資料認識全球氣候一直處於波動變化之中並呈現一定的變化週期。並從資料中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材分析]

1、教材的順序是:

(1)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出不同時間尺度下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以閲讀的形式解釋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要比全球性氣候變化複雜得多。

(2)圖文結合案例説明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以“活動”的形式預測其它可能影響。

(3)以角色模擬的形式説出人們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以“活動”的形式分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

2、教材的順序和要求與課標要求、學生認知規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組教學的順序——先由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的例子來設置懸念,激發學生認識的_,探究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推測其可能影響,最後尋找解決措施。

[學生基礎分析]

(1)學生對太平洋島國的遷移、南極企鵝的生存問題等事件比較感興趣,在導入新課時,選取有關全球氣候變暖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等的事例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

(2)學生在學習地理時所需要具備的時間、空間概念和跨度還不夠。

(3)學生學習本課時內容可能遇到的障礙有:分析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只考慮人為原因而忽略自然原因,歸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可能影響不夠完整,尋找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問題的措施找不到突破口。

[三維教學目標]根據對教材內容的分析,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特徵,按照地理新課標的要求來確定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認識全球氣候一直處於波動變化之中並呈現一定的變化週期,説出不同時間尺度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

②舉例説明全球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③舉例説出人類對全球氣候變化採取的對策。

2、過程與方法:

①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有關的氣候資料,並將氣候變化資料進行整理分析運用在地理學習過程中。

②通過閲讀圖表,歸納不同時間尺度全球氣候變化的週期和規律。

③通過閲讀圖2。27“近現代全球年平均氣温變化曲線”中模擬曲線(灰色)和實際氣温變化曲線(紅色)的不重合,得出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為原因起了加劇的作用。

④推測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代表性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去發現問題,並以小組的形式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探究解決目前氣候變化的應變措施與對策。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態度

②培養學生能時時刻刻用一雙“地理眼”看待周圍的地理事物和現象

③培養學生尊重自然規律、積極地適應自然規律,並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觀念。

④使學生關注全球的環境問題,培養具有人文關懷和國際視野的人

[重難點突破]

1、通過閲讀圖表歸納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的週期和特點。

2、結合“水循環”知識和農業生產和氣温、降水之間的關係分析得出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3、引導學生從原因中去尋找措施,掌握地理學科的基本思維方法(即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得出氣候變化的緩解對策、適應對策和根本對策。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合作討論法、讀圖歸納法、問題探究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平台、自制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及教學內容設計

[展示資料,設疑導入]

(投影)珠峯、島國圖瓦盧美麗海岸線、企鵝照片

1、據新華社瀋陽2003年9月14日電(記者張玫、沈科)中國科學家測量發現,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峯峯頂覆蓋的千年積雪30餘年來正在不斷融化變薄。使珠峯的雪面高程33年持續下降了約1。3米。

2、2004年2月19日拍攝的照片顯示了南太平洋島國圖瓦盧的美麗海岸線。這個四季風景如畫的南太平洋小國目前正面臨被海水吞沒的危險。

3、據報道,南極地區的阿德利亞企鵝數目從1975年的1。5萬對減少到目前的9000對左右。你們知道這與什麼因素有關嗎?

提出問題:這是為什麼?

充分關注學生的興趣:“全球氣候變暖”——這不是一個新名詞,是大家似是而非知道

的,現在的任務就是讓學生有把“全球氣候變化”的來龍去脈弄得清清楚楚的意願。

[問題探究1]:是否自地球誕生以來全球氣温就在不斷上升呢?

展示資料:據資料考證,在距今約3000多年前,我國中原地區的氣候比現在暖和得多,那裏生存着許多熱帶和_帶動植物。熱帶標準動物——大象幾乎隨處可見。因此,當時得河南省稱為豫州,“豫”字形象比喻為一個人牽了一頭大象,直到現在,河南省仍簡稱“豫”。

展示圖片:重慶梁平縣發現的第四紀冰川遺址

展示資料:我國樓蘭文化消失的原因有:

①氣候的變化導致了樓蘭人的遷移,降水的減少;

②政治軍事的原因:當地有古羅馬軍隊的遺民;

③地質原因:樓蘭的汲水河流的上游因為地震的原因而形成了兩個湖泊,造成下游來水的減少。

得出結論:在漫長的年代中,地球上的氣候變化有一定的規律,例如有個時期緩慢地變暖或變冷;有個時期緩慢地變幹或變濕,這種變化稱為氣候變遷。

教師講解:二十多億年以來的地球氣候,冷暖乾濕相互交替,變化的週期長短不一。

受太陽輻射的變化、下墊麪條件的改變、大氣環流的變化等自然原因的影響,地球氣候是在不斷變化的。現代的氣候類型,可以看作是地球氣候變化長河中的一個發展階段。

充分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地理事物與現象,該事物或現象與其認知產生了衝突,激起學生尋找地理規律的認知_。

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第一步:展示圖片和資料

展示圖片:①廬山山頂的“飛來石”;

②熱帶地區的冰川遺蹟;

③U型谷與V型谷。

資料:在地球歷,曾經發生過三次大冰川時期,這三次大冰川之間的時間間隔大約為三億年左右。在兩次大冰川期之間是間冰期。大冰川期氣候寒冷,間冰期氣候則較温和。在間冰期裏氣候也是波浪式發展變化的。

(一)地質時期(距今22億年—1萬年)的氣候變化,曾反覆出現過3次大冰期,氣温呈下降趨勢;大冰期之間為間冰期,氣温呈上升趨勢。

建議:大家在以後的旅行或者遊覽路途中也會發現一些可以證明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的例子哦。到時候大家就可以給別的遊客當導遊來解説了。

對於距離學生時空非常久遠的地理現象,教師以展示生動靈活的資料和直觀典型的圖片來解決學生認識的難點。

第二步:

提問:我們發現現在我們全球的氣候是處在比較温暖的間冰期。是否處在間冰期的話全球氣温就在不停的上升趨勢中呢?導致了現在所謂的“温室效應”?

引導學生閲讀圖2。25“過去一萬年的氣温變化”及右邊的小字部分,歸納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規律和特點。

(二)歷史時期(一般指1萬年左右)的氣候變化,氣候仍然是波動的,有時為温暖時期,有時為寒冷時期。呈波動上升趨勢。

古氣候變化對中國人類活動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樣對世界人類的文化和經濟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展示圖片:歷,北方牧民因氣候變冷而週期性南遷

對於距離學生時空比較久遠的地理現象,教師結合歷史事件,並展示生動靈活的圖片來解決學生認識上的難點。學生感覺到學習地理是有用的,能解釋他們在日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第三步:

讀圖分析:氣温變化曲線説明了氣候不斷變化的事實。再請大家看圖2。26,通過讀圖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三)近代氣候變化(最近一二百年),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温升高,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温升高了0。6℃。

培養學生的讀圖歸納能力

[過渡]:從時間上看,這三個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有什麼關係呢?

[小結]:全球氣候變化規律在不同的時間尺度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地區也是不同的。

使得學生初步建立地理時空跨度大、時空變化複雜的思維。

第五步:

請大家觀察P50“活動”中的圖2。27“近現代全球年平均氣温變化曲線”

①回憶讀圖的主要步驟。

②你能從圖中發現什麼?

③你能解釋這種現象嗎?

通過回憶讀圖的主要步驟,掌握並鞏固讀圖的方法:先讀圖例或者座標,然後分析具體內容。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結]:近現代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但人為原因起到了加劇的作

用(工業革命之後,大氣中的温室氣體的含量在不斷增加,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導致全球氣温上升趨勢加劇)

優秀高一地理教案 篇四

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第一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域類型;

2、在簡單地圖上進行區域劃分;

3、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域的地理位置、範圍及劃分原因;

4、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説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範圍及劃分原因。

教學難點

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啟發式講述、學生活動、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投影片、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x疆高山牧區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台詞(課文中的敍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這項活動完畢後,再叫一、兩名同學試着描述自己家鄉的特點。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説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瞭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板書)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想一想:(大屏幕顯示)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地理區域呢?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做點撥,最後總結:它們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的。

同學們請看屏幕。(課本圖5.1)

按學生座位分成四組,每個組負責在其中一個地理區域中找出有關區域的術語,最後每組選一名代表,陳述結果,教師彙總:(大屏幕顯示)x疆維吾爾自治區——牧區

東南沿海——經濟特區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熱帶——旅遊區

長江三角洲——農業區——工業區

想一想:一個地區只能屬於一個地理區域嗎,可以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嗎?

學生思考後回答:不是,可以。

活動1:(課文第3頁活動第1題)做完後,讓同桌的同學相互交換劃分結果。

提問:你們是不是發現劃分結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

引導學生認識到劃分區域要有明確的指標。

同學們,假如美國有一位朋友想給你寄信,你能告訴他你的詳細地址嗎?(提問一到兩名同學)

(大屏幕顯示)

-省(自治區)-縣(自治縣、市)-鄉(鎮)

幾位同學都是首先説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區)然後是縣(自治縣、市),再者是-鄉(鎮)等,大家想一想,這個順序有什麼意義呢?不這樣可以嗎?請同學説明,若學生有疑問,教師舉例説明。

(大屏幕顯示)

-省(自治區)——一級行政區

-縣(自治縣、市)——二級行政區

-鄉(鎮)——三級行政區

總結:(大屏幕顯示)

同一類型的區域,還可以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板書)

舉例:(大屏幕顯示)

活動2:(讓學生自己調查、瞭解郵政編碼與不同級別的行政區域之間的聯繫)檢查學生調查結果:

第一、二位編碼表示一級行政區

第三、四位編碼表示下一級行政區

第五、六位編碼表示投遞局的代碼

同學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區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呢?

如:長途電話號碼:區號+電話號碼

承轉: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根據不同的理由(或滿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地理區域。(利用多媒體大屏幕顯示中國地形圖)同學們請看大屏幕:我國疆域遼闊,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差異很大。下面我們將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進行區域劃分。(這時,在中國地形圖上出現閃動的區域界線,並附有區域名稱)教師用光標指到哪個區域,即請同學們集體讀出這個區域的名稱。

總結:這就是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板書):第一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下面我們瞭解一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原因及區域位置和範圍。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活動,探究)——做第5頁活動題,同學們可互相討論,交流活動結果,最後教師總結,把區域界線、位置與範圍都落實到圖上,並做板書。

活動題目參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線A的確定,主導因素是夏季風的影響,大致與400mm等降水量線一致——西北地區深居內陸,很難受到夏季風的影響,降水較少、乾燥。東部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較多,降水較多,屬於濕潤、半濕潤區。

2、①界線B大致與1月0℃等温線的分佈最接近。

②界線B大致與800mm等降水量線的分佈最接近。

③界線B的確定,主導因素是氣温和降水——綜合的氣候方面影響。

④秦嶺—淮河。

3、第一、二級階梯的界線基本吻合。

界線C的確定,主導因素是地形因素。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了解了人們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地理區域,一個地區可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同一類型的區域,還可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在此基礎上,我們重點學習了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位置和範圍。正是由於區域間存在的差異性較大,而同一區域內相同或相似性較多,我們才有必要對它們進行區域劃分,有利於人們因地制宜安排生產、生活。

知識要點與檢測

[反饋練習]

1、填空

(1)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與(山脈)、(河流)一致。

(2)西北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是影響的界線,大致與mm等降水量線一致。

(3)青藏地區與西北地區及北方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與、級階梯分界線一致。

2、判斷

(1)一個地區只能屬於一個地理區域。(×)

(2)同一類型的區域沒有級別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區別。(×)

(3)我國的地理區域只有四個。(×)

(4)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或全部位於哪個地理區域。

疆維吾爾自治區北方地區

藏自治區南方地區

北京西北地區

上海青藏地區

4、填圖(圖見課本)

在中國政區空白圖上填繪下列地理事物:

秦嶺、淮河、崑崙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脈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為魯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第一節《城市發展與城市化》,本節介紹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發展,重點探討了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城市化的差異、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四個問題。城市化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是互相促進的,但城市化也給化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城市起源的條件和發展的三個階段;瞭解城市化的含義、標誌和當代

城市化的特點;理解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圍繞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發展;從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圍繞着城市化的三個標誌,分析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從城市數量、規模擴大所引起的變化角度分析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影響;領會當代城市發展的趨勢;重視城市環境問題。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城市化及其特點,城市化帶來的環境問題

難點:郊區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學情分析:

學生對城市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但對於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沒有什麼知識基礎,要求教師多蒐集資料、圖片,讓學生有一個細緻的瞭解,給下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五、教學方法:

1、圖表、圖片展示法

2、學案導學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優秀高一地理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⑴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係,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⑵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

⑶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水圈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類型;

2、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3、陸地水體的補給關係。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考情分析】大學聯考中多以水循環示意圖、區域圖、熱點材料為載體,突出查水循環的原理、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以及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大學聯考預測】1.以大型工程建設如南水北調,三峽大壩,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及城市化建設為切入點考查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環節的影響

2、以區域圖、水資源分佈及利用圖表為背景,考查水資源的分佈特點及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結合有關水資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措施。

水圈的組成

1、圖解水圈的組成

2、特點:地球上各種水體共同組成的一個________但不規則的圈層。

知識點一:水循環的類型及環節

【雙基落實】

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層通過各個環節

________運動的過程。

2、類型及主要環節:畫出水循環的過程和環節

(在右中畫出水循環環節箭頭方向,標註各環節

及水循環的三種類型)

【真題選粹】

(2008山東卷)下圖是我國某地區略圖,圖中景觀圖片為黃土塬(黃土高原地區面積廣闊、地面平坦的黃土高地)。黃土塬上水循環過程不同於黃土高原其他地貌類型區,其最弱的環節是

A.降水 B.下滲

C.蒸發 D.地表徑流

知識點二:水循環各環節的影響因素

【高頻考點】

【真題選粹】

(2014課標卷II)閲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蝕、沉積及沼澤的吸收(附)影響河流泥沙和營養物質含量,水體中營養物質含量影響浮游生物量,與水温共同制約魚類資源數量。根據大屏幕展示圖片可知:西西伯利亞平原地勢低平,凍土發育,河流眾多,沼澤廣佈。

分析西西伯利亞平原沼澤廣佈的原因(8分)

提示:沼澤廣佈的原因從水循環的角度考慮主要是地表水來水量大,排水不暢、下滲少、蒸發量小,其影響因素與地形、氣温、凍土、凌汛等有關。

【深度探究】

(分組討論,利用水循環的原理分析以下四個問題的形成原因)

1、分析死海面積縮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庫對河流徑流及庫區的影響

3、分析土地鹽鹼化的形成原因

4、分析城市內澇的原因

【大學聯考選粹】

(2015o新課標I卷)雨水花園是一種模仿自然界雨水彙集、滲漏而建設的淺凹綠地,主要用於匯聚並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並通過植物及各填充層的綜合作用使滲漏的雨水得到淨化。淨化後的雨水不僅可以補給地下水,也可以作為城市景觀用水、廁所用水等。結合大屏幕上的圖片完成下列小題。

1、鋪設樹皮覆蓋層的主要目的是( )

A.為植物提供養分 B.控制雨水滲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對下滲雨水淨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層是( )

A. 樹皮覆蓋層和種植土層 B. 種植土層和砂層

C. 砂層和礫石層 D. 樹皮覆蓋層和礫石層

知識點三: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雙基落實】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實現了________、大氣圈、巖石圈和____________的相互聯繫;

(2)促進了地球上各種水體的更新,維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________;

(3)調節圈層間的________________,進行能量的轉換,改造地表形態;

(4)使地表物質發生________。

【高頻考點】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提示:自然原因(空間分佈不均、時間分佈不均、氣候乾旱,水資源總量少)

人為原因(人口劇增,工農業發達,需求量大;水資源浪費;水資源污染)

【考向透視】

亞馬遜雨林在地球的水循環和碳循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讀“亞馬孫平原大氣環流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來自本地區的水汽經上升、冷卻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相當於亞馬孫河流域總降水量的50%,另外50%降水量來自( ) 帶來的水汽。

(2)據調查,近年來亞馬孫河流域某些地區空氣濕度下降,降水量減少約20%,但是流入亞馬孫河的水量及洪水次數反而有所增加。結合水循環原理,解釋以上現象。

優秀高一地理教案 篇七

《農業的區位選擇》

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

從容説課

本節內容較為系統、詳細地分析了影響農業區位的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農業的區位選擇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因此在發展農業生產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過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和澳大利亞牧場的對比,引出區位的概念以及農業不同區位選擇的原因。泰國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東南部在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生產特點方面的區別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加以對比。使學生理解:農業的區位因素主要有哪些?農業的區位選擇在本質上就是綜合考慮多種區位因素從而對土地的合理利用。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就較容易回答出兩地農業生產存在巨大差異的原因了。

圖3.3是本單→←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圖,是本單元的其他內容的基礎,教學中應在分析各個案例和“活動”的過程中反覆運用,從而達到熟練應用的目的。P43的三個活動的設計在於幫助學生理解農業生產的佈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好這一內容,以提高對學生探究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活動l和活動2在教學時應出示地圖,讓學生找到孟買、羅馬、江西泰和縣的地理位置。使學生建立空間概念,進而幫助他們分析這三個地區的地理區位條件。活動3是“我國-帶沿海地區農業景觀的變遷”,教學中需要出示一些這一地區的土地利用變化資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種作物的市場價格,最後引導學生分析説明農業區位的選擇受市場因素的影響。

P44案例1的目的在於説明農業的區位選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且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分析地中海農產品種類及消費地的變化,通過對法國和西班牙兩國的農業區位差異的比較,使學生學會進行地理區域比較的方法和思想。

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結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的形成過程為例來説明這一問題,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圖綜合,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同時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l.從地理位置、自然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理解農業生產的佈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説明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通過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訓練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不同農業地域景觀圖的比較,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利用圖表分析法、比較法幫助學生理解農業生產的佈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

3、以具體案例引導學生理解法國和西班牙兩個國家農業區位差異,學會進行區域比較。

高一地理教案 篇八

課標要求:

根椐有關資料,説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材分析:

從標準的要求看,學習的重點不在全球氣候變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氣候變化看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而探討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所以教材並未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而從資料中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內容:(1)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2)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3)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三方面説明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氣候變化的各種尺度及相互關係

2、瞭解全球及中國氣候變化的趨勢

3、瞭解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二、能力目標

1、培養資料收集和資料分析的能力

2、培養辨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樹立學生的環境、全球觀念和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教學重點: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教學難點: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教具準備:錄像帶、投影儀、投影片、全球變暖的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閲讀資料:①1982年冬,美國紐約出現22℃高温,創百年紀錄;1987年夏,希臘雅典出現罕見持續46℃高温天氣;1988年7月,中國武漢高温天氣持續25天之久。20xx年也出現了持續40多天的高温天氣。

思考:上述現象反映什麼問題?

學生回答:全球變暖。

教師引入:全球變暖已成為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它直接造成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基礎的破壞。因此,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就是:全球氣候變化。

板書:第四節:全球氣候變化

請同學們快速閲讀教材P46—47《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麼是氣候變化?

②氣候變化主要表現是什麼?

③氣候變化按時間尺度不同,可以劃分為幾種類型?

④各種不同尺度氣候變化的概念分別是什麼?

⑤不同尺度的氣候變化的相互關係?

2、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什麼?我國的情況如何?

3、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與全球性氣候變化的關係?

板書: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學生回答:

1、①氣候變化是長時期大氣狀態變化的一種反映。

②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為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或乾濕變化。

③氣候變化按時間尺度不同,可以劃分為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近代氣候變化三種類型。

④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時間跨度,變化週期最長的氣候變化,稱為;距今1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稱為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氣象觀測記錄時期的氣候變化,叫做近代氣候變化。

⑤大尺度的氣候變化是小尺度氣候變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據,而小尺度氣候變化則反映了大尺度氣候變化中的細節。

2、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温升高,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温升高了0。6℃。我國氣候變化的趨勢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總趨勢基本一致;近百年來,我國氣温上升了0。4—0。5℃,略低於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氣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狀況而言的,並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區氣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國北方地區氣温增高比較明顯,而有些地區(如我國長江流域一帶)氣温上升並不明顯,甚至下降。這説明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要比全球性氣候變化複雜得多。

板書:

1、概念、表現、分類

2、顯著特點:氣温升高

1)單純考慮自然因素得到的氣温模擬結果,能否解釋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問題?為什麼?(2)近現代氣候變化主要受哪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對於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導作用?收集相關資料,説明該因素是通過什麼方式促使氣候變暖的?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

(1)單純考慮自然因素得到的氣温模擬結果,不能解釋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問題。二者的變化差別很大。

(2)近現代氣候變化主要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對於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人為因素起主導作用。該因素是通過燃燒礦物燃料向大氣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毀林等方式促使氣候變暖的。

過渡: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大家公認的事實,那麼全球氣候變化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呢?請大家閲讀結合教材P51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部分思考這一問題(全球氣候變化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

板書: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對於有些地區來説,許多影響是負面的或不利的。

板書:1、最明顯的後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介紹:海平面上升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熱膨脹引起的海水上漲現象,它是長期緩慢進行的。許多科學家預測,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將會上漲88釐米。海平面的上升會改變海岸線,給沿海地區帶來巨大影響,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將面臨被淹沒的危險。太平洋島國圖瓦盧將由此成為全球第一個因海平面上升而進行全民遷移的國家。

板書:2、通過影響温度而影響氣候和農作物,甚至會加重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

介紹:温度是農業生產重要的外部條件之一。全球氣候變暖預示着積温增加,生長期延長,對提高作物產量無疑是有利的。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隨着乾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這又會使作物減產。科學家預測,就地區而言,位於低緯度的大部分國家,農作物的產量將減少;而位於高緯度的國家,農作物產量有可能增加。由於不少發展中國家位於低緯度地區,因此,氣候變化的這種區域差異性,可能會使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更為嚴峻。

板書:3全球變暖將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

介紹:全球變暖會影響整個水循環過程,可能使蒸發加大,改變區域降水量和降水分佈格局,增加降水極端異常事件的發生,導致洪澇、乾旱災害的頻次和強度增加,以及地表徑流發生變化。隨着徑流減少,蒸發增強,全球變暖將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

轉折:既然全球變暖會引起很多不利影響,那麼作為人類應如何面對這一挑戰呢?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第三個問題。

板書:三、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

討論:請大家閲讀結合教材P53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部分討論人類應如何面對全球變暖這一問題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

1、控制温室氣體排放(如減少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量,世界很多國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效率,採用新能源)

2、增加温室氣體吸收。(如植樹造林和採用固碳技術)

3、適應氣候變化(如培養新的農作物品種,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規劃和建設防止海岸侵蝕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採取的政策手段(如實行直接控制、應用經濟手段、鼓勵公眾參與等措施)

5、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課堂總結:

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1、概念、表現、分類

2、顯著特點:氣温升高

3、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要比全球性氣候變化複雜得多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1、最明顯的後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2、通過影響温度而影響氣候和農作物,甚至會加重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

3全球變暖將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

三、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

教學反饋:

1、與“温室效應”的產生有關的主要是下列氣體中的:B

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氧化氮

2、全球變暖的後果有:C

A、因蒸發強烈,海平面下降

B、中緯度温帶地區降水倍增

C、對人們的生存環境產生重大影響

D、高緯度地區會因氣温升高而使降水減少

3全球氣温升高和生態環境惡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就全球氣温升高對今後100年內地

球環境的潛在環境的潛在後果,表述不正確的是B

A山地零度等温線將上移150~500m

B全球將普遍變的乾旱

C森林帶將向兩極推移

D海平面將上升10~95cm

4太平洋海域附近某珊瑚礁島國因環境變遷將_舉國移民,這裏所講述的“環境變遷”最可能的是A

A海平面上升B火山爆發

C酸雨侵蝕D臭氧層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