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地理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76W

八年級地理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八年級地理教案 篇一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1.課堂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1)教學大綱和課標要求

本節課在學生上完大洲和大洋後進行,前一節為本節課的部分內容做了基礎。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本節課的內容是海陸變遷的原因、大陸漂移説、板塊構造説,重點在於學生通過閲讀板塊分佈圖,瞭解六大板塊的分佈,並能運用板塊構造學説的基本觀點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通過閲讀世界火山地震帶分佈圖,能夠説出。説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佈與板塊運動的關係。通過學生學習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説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2)學生在以往同樣的課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海陸變遷中地殼運動是學生在這部分學習的一個難點,六大板塊的分佈,各大洲在六大板塊中的位置,以及用板塊構造學説解釋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學生比較難掌握。

(3)心理學與教育學上的有關思想以及相關理論

教學要符合“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認知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根據“逐漸分化”的原則,學生首先應該學習最一般的概念,然後根據具體細節對它們逐漸加以分化。這種呈現教學內容的順序,不僅與人類認知內容的自然順序相一致,而且也是與人類認知結構中表徵、組織和貯存知識的方式相吻合。適合學生認知結構的組織特點,有效保證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教學背景分析

學生已經進行了一年的地理學習,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個認識,海陸變遷有部分知識學生了解,但並不系統,學生對大陸漂移説和板塊構造學説基本都是一知半解,用板塊構造學説解釋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學生分析起來會存在一定的問題。這部分知識必須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和原有的認知能力出發,因為原有的認知結構是學生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在自己頭腦裏已經形成的知識經驗系統,按照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學生對某一知識內容的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的能力。

教學背景分析

1.學生情況

本節內容抽象,八年級學生空間想象力不夠,對本節內容的理解較為困難,學生希望探索山脈起源等因素,因此學生比較喜歡學習這部分內容,八年級學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識基礎,可以為學生分析問題提供一定的依據,但知識面不廣成為分析問題的限制因素,為了解決這個限制因素,我給學生引發了分析材料,學生從所給材料中分析此問題是否是海陸變遷,以及原因。

2.教學方式

啟發式教學

3.教學手段

本節課主要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其中大陸漂移示意圖、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示意圖、以及火山地震帶分佈與板塊構造分佈圖對比分析等,能比較鮮明的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能在學生頭腦中建立基本的概念。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使課堂具有直觀性和生動性,可以給學生感性的認識,通過演示使學生實現感性到理性的轉化,達到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計算機多媒體課件可以提供一些模似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

4.技術準備

本節課主要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內容框架)

1.通過學生列舉海陸變遷的事例,以及對海陸變遷原因的分析,瞭解海陸是在不斷運動和變化的,使學生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2.通過學生講述魏格納大陸漂移説的故事,記憶聆聽教師補充大陸漂移説的基本內容,學生觀看計算機然見模擬“大陸漂移”,使學生對大陸漂移説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並使學生認識到獲得成功是需要付出艱辛努力的。

3.通過閲讀板塊分佈圖,瞭解六大板塊的分佈,並能運用板塊構造學説的基本觀點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通過閲讀世界火山地震帶分佈圖,能夠説出。説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佈與板塊運動的關係。通過學生學習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説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八年級地理教學設計 篇二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西北地區的範圍、及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

2、使學生掌握西北地區以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3、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並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認識與分析一個地區區域特徵的方法。

重點

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徵

難點

以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請同學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範圍,找出兩個地區的分界線(秦嶺—淮河線),並説説兩個地區有哪些差異。

【引入新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它們都位於東部季風區。今天我們學習非季風區的西北地區。

一、乾旱的西北地區

【讀圖講解】西北地區大體上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崑崙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x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北部。

【讀圖】P5的5.5圖、5.7圖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

學生回答課後的活動練習題。

【歸納】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處於東部季風區,比較濕潤,特別是南方地區更加濕潤,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區因深居內陸,並有山嶺阻隔,年降水量多小於400毫米,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乾旱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徵。

2、西北的氣候類型:温帶大陸性氣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徵:乾旱

原因:西北地區位於非季風區,降水稀少。

學生讀圖:5.14,然後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周圍的胡楊林耐鹽鹼、生長快,是西北地區重要造林樹種。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國面積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3、西北地區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東向西,地表植被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降水變化規律是:本區降水從東部向西逐漸減少。胡楊林耐鹽鹼、生長快,是西北地區重要造林樹種。

(2)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是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小結】通過學習這一節,我們瞭解了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氣候乾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徵,也瞭解到本區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發達。通過“乾旱”這一主導因素,逐層分析區內其他因素、歸納區域特徵的方法。

佈置作業

完成P14的活動題

板書設計

第三節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一、乾旱的西北地區

1、地形

2、氣候

3、自然特徵

八年級地理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利用地圖説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結合地圖説明我國區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後廠”。

3、知道三角洲、城鎮化等概念含義。

能力目標

1、能夠在地圖上準確填寫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有關的地理名稱。

2、通過有關地圖和材料,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比較能力及相互協作等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經濟和城鎮的發展情況,認識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性;

2、激發學生對愛國華僑的敬佩之情和身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自豪感;

3、懂得環境保護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對外開放的前沿”、外向型經濟及城鎮的發展。

※教學難點

1、“對外開放的前沿”空間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經濟的主要特點。

※教學方法

讀圖法、比較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具準備

有關彩圖、自制投影片、錄像片等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方法1:請到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旅遊過或從電視上看過該區新聞或專題報道的同學談談他(她)對那裏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所見所聞。在學生對所學知識具備初步經驗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會形成這種特點?帶着問題進一步學習課文內容。

方法2:請問哪一位同學知道目前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省內區域有哪些?同學們在發言中可能會提到蘇南、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然後教師設疑:“那麼為什麼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會成為我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呢?”在學生優先發表見解後,再繼續深入分析,使學生真正明白本區各方面的優勢所在。

方法3:播放一段有關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錄像,為學生提供關於該區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感性材料,然後再利用有關地圖引導學生分析珠江三角洲發展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

正是由於珠江三角洲地區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優越,它才成為我國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

板書:第一節 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

一、對外開放的前沿

[講授新課]

設疑思考:人們説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那麼它為什麼能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

讀圖觀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區”彩圖,引導學生觀察本區地理位置後,分析上述問題。

評價點撥:對學生的發言加以激勵評價後,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區之所以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與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關。珠江三角洲地區位於廣東省東南部,南部沿海地區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鄰港澳,面向海洋,海陸交通便利,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

讀圖分析1:引導學生觀察珠江三角洲地圖,並在圖上描畫出北迴歸線,並利用已學知識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屬於地球上哪個熱量帶和我國的哪個温度帶?〔學生:熱帶、亞熱帶;教師:同學們判斷得很對。接着出示“我國温度帶的劃分圖”(投影圖)印證學生答案〕在此基礎上再出示“我國乾濕地區劃分圖”(投影)引導學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降水條件和乾濕狀況(珠江三角洲地處濕潤地區,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進而得出這裏的氣候條件優越,農業基礎好,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等環境特點。

我國温度帶的劃分圖

我國乾濕地區劃分圖

讀圖分析2:引導學生觀察投影圖《東南亞地圖》,重點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與周邊地區以及隔海相望國家的相對位置關係。

評價點撥:對學生的分析激勵評價後,教師指出:與周邊地區的位置關係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的根本條件。正是由於具有這樣的位置條件,歷史上才會有大量的移民從這裏流向“南洋”,廣東和福建才成為華僑的主要故鄉,而今日的華僑故鄉又能獲得境外資金、技術、管理、市場等現代經濟發展條件。

設疑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僅憑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條件能行嗎?(學生:僅憑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條件還不夠。教師及時激勵評價學生)那麼還應具備哪些因素才能使珠江三角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呢?

讀圖分析3:引導學生閲讀投影圖《珠江三角洲地區吸引的外資佔全國的比例》(圖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利用外資上有哪些特點呢?學生分析後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區利用外資有數量大、增速快、約佔全國的30%,在全國佔居首要地位等特點。學生回答後,教師及時給予鼓勵。

設疑思考:為什麼珠江三角洲地區吸引的外資無論從數量上還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國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優勢呢?

分組討論:教師巡迴指導,適當啟發。

評價點撥:學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後,教師給予激勵評價,然後指出: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資之所以在數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國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優勢:(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優越,位於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與東南亞隔海相望,海陸交通便利,是我國的“南大門”;(2)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1980年國家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廣東佔3個,珠江三角洲地區就佔了兩個經濟特區(即深圳、珠海經濟特區),1985年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被闢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廣州成為沿海開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區為全國著名的僑鄉,華僑、海外華人眾多,吸引了大量海外華人、華僑的投資。珠江三角洲地區正是利用其優勢條件,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而且對全國其他地區起了很好的示範和帶動作用。

閲讀材料:引導學生閲讀課本P51下面材料,瞭解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不僅自然條件優越,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還是全國著名的僑鄉。

播放錄像1:引導學生觀看有關華人、華僑的事蹟錄像片,之後講解:歷史上華人、華僑有着不可磨滅的愛國、愛家鄉和愛人民的光榮傳統。每當祖國危難之際,他們都會省吃儉用,慷慨解囊,為我們祖國捐錢、捐物,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如陳嘉庚、李林、李嘉誠、霍英東、邵逸夫等等。祖國改革開放後,廣大華僑、海外華人為了改變祖國的落後面貌,獻計獻策,還大量向祖國內地、家鄉投資辦廠、捐資助學等。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狀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為有這麼多愛國華僑、華人而自豪,都應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而驕傲!

播放錄像2:引導學生收看國家為經濟特區制定的優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經濟特區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帶來巨大變化的錄像後,指出:我們黨和國家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對珠江三角洲這個祖國的“南大門”採取對外開放、優先發展的戰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帶動其他地區發展的思路是正確的,效果是明顯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説明了國家的政策對區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説明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是大有發展前途的,是充滿希望的。

分組討論:將全班學生分成A、B、C三個組,結合以上所學知識,分別從區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個方面討論,歸納總結珠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有利因素:

A組:區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廣闊,氣候温暖濕潤,水網密佈,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B組:人文因素: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很多地方是著名的僑鄉。

C組:政策因素:國家對珠江三角洲地區實施了“對外開放,優先發展”(設特區,全開放;先富帶後富)的策略。

評價點撥:學生小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及時激勵評價並點撥(歸納總結見上面答案)。

[課堂小結]

總之,珠江三角洲地區正是具備了天時(政策因素)、地利(區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為我國最早開放的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

[反饋練習]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位於我國廣東省的 部, (河流)下游,毗鄰 、特別行政區,與 地區隔海相望, 交通便利,被稱為我國的“ ”。

(2)1980年我國建立的四個經濟特區是: 、、和 ,其中, 省就佔了三個,位於珠江口東西兩側的經濟特區分別是 、。位於福建省的經濟特區是 。珠江三角洲的 (城市)為我國著名的沿海開放城市。香港位於 (經濟特區)以南,澳門位於 (經濟特區)以南。

2、歸納總結珠江三角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最早的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的有利因素。

(1)區位因素:

(2)人文因素:

(3)政策因素:

答案:1.(1)東南 珠江 香港 澳門 東南亞 海陸 南大門

(2)深圳 珠海 汕頭 廈門 廣東 深圳 珠海 廈門 廣州 深圳 珠海

2、(1)區位因素:本區地處熱帶、亞熱帶,降水豐沛,水源充足,平原廣闊,河網密佈,人口集中,經濟發達,海陸交通便利。

(2)人文因素: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為全國著名的僑鄉。

(3)政策因素:國家對本區實施了“對外開放、優先發展”(設特區,全開放;先富帶後富)策略。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引導學生課餘從報刊、雜誌、畫冊等媒體上搜集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做出過突出貢獻的著名華僑、海外華人的事蹟和照片,並想想他們為什麼這樣做?

2、引導學生課餘從報刊、雜誌、畫冊等媒體上搜集有關珠江三角洲改革開放後取得的巨大成就方面的資料,並想想該區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八年級地理教案 篇四

一、設計思想

通過實例和新聞材料及親身體會等,讓學生認識到交通運輸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現代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能舉例説明交通運輸在生活和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刻苦學習、掌握科技、立志報國的思想以及環保觀念。

三、教學重點:交通運輸的重要性

四、教學難點:學會舉例説明交通運輸的重要性

五、教學方法:談話法、讀圖分析法

六、課前準備:

學生:蒐集能説明交通運輸重要性的信息和資料。

教師:將全班分成6個小組。

七、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大家都知道,交通運輸與我們生活的關係十分密切,那麼,什麼是交通運輸呢?它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如何呢?

【展示投影】這組投影片説明了什麼?

1、貴州有西南煤海之稱,煤炭探明儲量有幾百億噸,居南方各省區之首,然而,豐富的煤炭資源受交通限制,有些煤炭運不出去;貴州林木總蓄積量有1億多立方米,由於交通不暢,有的地區採伐的木材,腐爛和運出的一樣多。因此,貴州民間流傳這樣的説法:“要致富,先修路。”

2、新中國成立以前,從成都到拉薩,翻山越嶺,要走好幾個月。現在坐汽車只需幾天,乘飛機只要幾個小時就可以到達了。

(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歸納能力,同時形成感性認識──交通運輸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非常重要。)

【學生回答】説明交通運輸業對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

【教師小結】這兩個事例分別從貨運、客運兩個方面説明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發展旅遊事業,加強各地區、各民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繫等,都要優先發展運輸業。所以説,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出示板書】一、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教師承轉】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交通運輸,我們每個同學也都感受到它的作用,下面請同學們在班內談一談對它的體會。

【學生活動】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在班內分別交流;教師注意總結交通運輸的定義及現代主要交通方式。(應讓學生明確地鐵、管道也屬於交通運輸工具)

【教師引導】指導學生讀P87的兩則新聞報道,讓學生思考其説明的問題。

(加深學生對交通運輸的重要意義的理解)

【教師承轉】每一種交通工具都發揮着重要作用,但是交通工具的發展是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的。

【教師引導】讀圖4.1思考:①現代主要交通方式有哪些?②三階段的發展説明了什麼?③三個階段,哪個對環境的影響最大?這説明了什麼?怎樣解決?

【歸納小結】讓學生簡單歸納、總結交通運輸的作用。

【展示投影】歷史上的四大米市

【教師引導】1.引導學生分析四大米市形成的原因。

(聯繫實際從氣候、交通、市場三個方面分析)

2、指導學生做P88第二題。(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自由討論,對於第⑷題,每條建議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放在首位的應是“再多修些公路”)

【教師指導】聯繫實際請再舉一些説明交通運輸作用的例子。如:①沂水縣城長安路改造工程竣工。②沂水縣積極實施“村村通公路”工程。③沂水縣第一條鐵路──膠新鐵路已建成通車。④沂水熱電廠建設正在緊張施工,有望年底投入使用。

八、評價建議

評價時關鍵看學生能否聯繫實際説明交通運輸的作用。

九、教學後記

本節教學,不應太侷限於教材,抓住課標要求,聯繫實際,通過談話法、討論法教學,效果較好。

八年級地理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遼闊的疆域》是八年級第一章的內容,它是中國地理的基礎章節。僅從教材內容看,它既是學習中國地理的起點,又是聯繫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橋樑。就本節課而言是學生認識中國位置特點的延續和深入。教材通過大量的讀圖活動讓學生獨立獲取知識,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對學生今後的學習,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我國瀕臨的海洋、領海、內海、島嶼、半島及鄰國,知道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2、能力目標

通過閲讀,查找地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讀圖用圖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中國遼闊的疆域及優越的地理位置,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難點和重點

1、重點:要求學生理解我國地理位置及優越性是本節的重點。

2、難點:要求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和課後活動是本節的難點。 (沒有難以理解的知識,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難點)

二、教學方法

1、讀圖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圖”中查找我國陸上疆界找出14個鄰國,沿我國海上疆界找出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有一定的幫助。

2、討論比較法:在學習我國的優越時,設置課本P3的活動,對比我國與俄羅斯等國位置的比較,從而使學生對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認真閲讀地圖,記憶地理事物空間分佈方法。

2、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讀圖能力和地理空間概念。

3、開展謎語活動,活躍課堂氣氛。

四、新課講述:

導入:用謎語導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藍色星球浮太空,一隻雄雞在其中,南北兩分它在北,東西二分它居東,頭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陸。”謎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現象(中國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優越

1、半球位置

我國位於北半球、東半球。

2、緯度位置

我國領土,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温帶,沒有寒帶。

3、海陸位置

我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活動:評價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1、與俄羅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國的緯度位置有什麼不同?所説我國緯度位置的優越性。 (圖)

答:中國大部分在中緯度,温帶面積廣大,有少部分在熱帶,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2、與蒙古、日本相比,我國的海陸位置有什麼不同?説説我國海陸位置的優越性。 (圖)

答:我國疆域遼闊,海陸兼備。東臨世界的大洋太平洋,能帶來豐沛的降水,使我國東部氣候濕潤,又有利於海上的對外交往。

(二)、國土遼闊

1、國土:是指主權國家管轄下的領土、領海和領空的總稱,通常涉及領土和領海。

(附圖)我國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匯合處(東經135°),那裏是祖國每天最先迎接太陽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約在凌晨2點20分。

我國最西端:新疆烏恰縣帕米爾高原上(東經73°),過國境線不遠處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國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羣島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緯4°)這裏是一個隱沒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點距離海面還有17.5米。我國漁民歷來在這裏捕撈作業,海軍與科學考察船經常在這裏巡行和調查。

我國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北緯53°)夏至日白晝長達17小時,東至日白晝短至7小時,是全國白晝最長與最短的地方,有“北極村”之稱。

2、中國的陸地領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羅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國的疆域綿長: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4個。

4、東臨“四海一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國的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分佈着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羣島和南海諸島。

活動:

1、閲讀世界政治地圖,按逆時針方向沿我國陸上疆界找出14個鄰國,沿我國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

(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3、閲讀下圖,説説我國東西端的晨昏差異和南北的季節差異,並解釋原因。

(三)補充:我國的領海與內海

領海

1、領海是指毗連某一國家海岸的水域,這個國家對這些水域實行專有管轄權。世界所有國家領海寬度都是由各國自行確定的,從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國確定領海寬度為12海里,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許可,不得進入中國的領海和領海上空。

2、我國瀕臨的海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島以東的太平洋海域。

3、我國領海及內水的面積為37萬平方千米,管轄的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海洋大國之一。

4、我國有美麗多樣的海洋環境,有富饒多樣的海洋資源。(參看教材上的閲讀材料)

自然地理學上:內海是伸入大陸內部的海,面積不大,僅有狹窄的水道與大洋或邊緣海相通(如渤海)。

內海

政治地理學上:內海是指國家內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領海基線以內的海域,以及為陸地所包圍但是入口較狹的海灣和通向海洋的海峽(瓊州海峽是政治地理上的內海)。

八年級地理教案 篇六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初步瞭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和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初步分析理解我國土地資源分佈差異的原因。

2、從生活、生產實例出發,使學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

3、教育學生樹立土地是立國之本、要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資源觀,培養資源保護意識。

結構分析

本節內容知識結構如下:

內容點析和教學建議

1、土地資源的利用

教材用一首詩來描述“什麼是土地?”,啟發學生解釋這幾句話的涵義。這樣的安排比直白的説明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

圖3.6以圖片的形式展現了不同的土地利用類型,並結合文字説明,體現由於自然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差異,人們對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徑不同。這種更注重感官體驗的教學十分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時應啟發學生注意觀察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地貌差異及經濟差異。

2、我國土地資源現狀──突出“人與土”的矛盾

教材就我國的土地資源現狀,力求引導學生,結合我國的地形和氣候等知識,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方面做出分析。

有利條件:國土遼闊,地形複雜多樣,氣候複雜多樣;土地資源總量豐富,土地利用類型齊全;有利於在農業生產上因地制宜,開展多種經營。

不利條件: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土地資源構成比例不合理,各類土地資源分佈不均且破壞嚴重等。其中,教材着重對我國耕地不足的現狀做了分析。

圖3.7和3.8以數據和統計柱狀圖的形式説明了我國人均耕地少及土地構成不合理的問題。而“閲讀材料”補充説明了“我國耕地後備資源匱乏”的國情現狀。應當通過指導學生讀圖,使其學會初步分析我國土地構成的狀況及問題所在,尤其要引導學生關注人口與耕地的矛盾:我國人口眾多,耕地作為農業之本,承擔着解決十餘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的重責。一方面,我國本來就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另一方面,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建設用地將不斷增加,耕地還將進一步減少;而人為破壞,不合理的亂佔耕地現象,以及自然界中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劇,則使本來就不容樂觀的耕地、林地不足問題更加突出。耕地後備資源匱乏,又使得以上問題變得雪上加霜。

教材中的“活動”不是作為課後反饋練習出現在這裏的,而應作為學生們學習新課的一個重要活動加以展開。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先結合課文提供的資料以及前面學習過的地形、氣候知識,對我國土地資源的優、劣做出評價,再深入分析我國土地資源的國情現狀及問題。

3、我國土地資源分佈不均──突出“水與土”的矛盾

我國土地資源分佈不均的特點,既可作為我國土地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可作為一個單獨的專題加以學習。

圖3.9如果和“中國地形圖”、“中國季風區圖”、“中國乾濕地區圖”配合使用,將起到更直觀的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列表比較,自行歸納總結出我國土地分佈的規律,並説明各類地形分佈與地形區、季風區及乾濕地區的相互關係。這也是教材第69頁活動1的主要內容,它體現了知識間的相互聯繫,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都大有裨益。

活動2則通過要求學生比較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的差異,將土地資源與水資源的配置問題擺在學生面前,突出“水與土”的矛盾: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為主,多發展灌溉農業;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為主。該活動引導學生從水土資源的匹配情況,去分析地區農業生產的合理性,不僅旨在增加學生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也旨在加深學生對各類自然資源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關係的理解。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通過以上內容的鋪墊,保護土地資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別指出:土地作為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恰當,能夠供人類永續利用,如果利用不當,或遭人為破壞,則可喪失其生產能力,不能再生。

我國各類土地資源都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壞,教材選擇了最具代表性問題──水土流失、亂佔耕地及土地荒漠化來加以説明。建議教師在這一部分教學中,充分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指導學生們收集更多的資料和新聞報道,結合自身的體驗,例如北方沙塵暴越來越頻繁,農村私建住房亂佔耕地、墓穴佔地等現象,通過自學和班內交流的方式,列舉更多的土地資源遭受破壞並造成嚴重影響的實例,來共同加深對國土資源現狀的關注。

八年級地理優秀教案 篇七

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積等及自然環境特徵,並能對北京的位置做出簡要評價;

2、使學生了解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掌握北京的城市職能和未來發展方向。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整理資料的能力;

2、使學生掌握瞭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學習,加深學生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刻文化底藴的認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徵、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職能;

2、北京市的未來發展方向。

●教學難點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評價;

2、北京市城市建設中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

●教學方法

討論法、啟發式講述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展示台、景觀圖片等。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上冊書中我們學過了我國的行政區劃,請大家回憶我國共劃分幾級行政區劃?級別的有多少個?分哪幾類?

提問,學生回答。(略)

講述:我國幅員遼闊,面積廣大,為了經濟發展和管理方便,共劃分了三級行政區劃,其中級別的共34個。分別為直轄市4個,省23個,自治區5個,特別行政區2個。那麼,大家知道在這34個省級行政區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個嗎?

學生齊答:北京

對,北京。北京簡稱京,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大家對北京瞭解多少?有誰去過北京?請舉手。好,我們請--同學給大家介紹他所瞭解的北京。

學生介紹。(略)

通過剛才幾位同學的介紹,我們大家對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還不全面、不繫統。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瞭解、認識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書:第六章 認識省級區域

第一節 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講授新課]

北京之所以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與它的位置、範圍、地理環境等密不可分。

學生活動:請大家閲讀圖6.1“北京市略圖”和圖6.3“北京城區的地理位置”,以及相關文字內容。

分析、討論、回答以下問題:(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座標;

2、北京市在什麼部位與哪幾個省區相鄰?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麼優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圍的地形地勢有什麼特點?

5、北京市屬哪種氣候類型?有什麼特點?

6、流經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幾條?

7、北京市的對外交通有什麼特點?

學生討論:(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教師巡迴參與指導。(根據時間要求,可安排1、2組討論1、2題,3、4組討論3、4題等)

提問,小組代表回答,組員補充。(略)

板書:一、北京概況

位置、面積、人口

歸納講述:北京市位於華北平原北部,東部距渤海150 km;東南臨天津市,其餘三面被河北省包圍。北京市的地理座標為40°N,116°E。

北京市面積1.68萬km2,現有人口1382萬人(2000年)。

板書:二、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徵

1、地形(板書)

指圖(顯示北京市地形圖)講述:北京的地勢西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板書),地勢較高。西部的山地總稱西山,是太行山的餘脈,由幾條東北—西南走向的褶皺山嶺組成。門頭溝西部的靈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峯。北部山地屬燕山山脈,統稱軍都山。聞名世界的萬里長城沿着燕山山脈蜿蜒起伏,雄偉壯麗。越山地,北與內蒙古高原相連,西與黃土高原銜接。在重疊的羣山之中,由於河流侵蝕,形成了不少隘口,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

北京的東南是華北平原(板書)的一部分。由於靠近燕山和太行山,平原大部分為山麓沖積扇。北京城就位於永定河的脊部。平原東南地勢低窪,屬於沖積平原,整個平原自西北向東南平緩傾斜。

板書:2.北京的氣候

(顯示北京市氣温曲線和降水柱狀圖)

講述:北京屬典型的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板書)夏季高温多雨(板書),春秋短,冬夏長,年平均降水量609 mm。

北京的春季氣温回升迅速,多風;夏季當東南季風來臨時,形成7~8月間的高温多雨天氣。夏季降水佔全年的70%,對農業生產極為有利;秋季雲淡、天高、氣爽,為北京最舒適的季節;而冬季則盛行西北風,經常出現大風、降温、寒冷、乾燥天氣。

板書:3.北京的河流

講述:北京市的河流屬海河水系(板書)。永定河、温榆河和潮白河是全市三條大河,分別自西北和東北向東南流入天津,匯入海河,最終流入渤海。

注:以上各部分內容的講述順序可在學生回答了相應問題之後,內容的詳略程度視學生接受程度和時間而定。

在瞭解了北京的自然環境以後,我們來看作為一國之都的北京的交通。

板書:三、北京的對外交通

講述:(大屏幕顯示北京市交通圖)北京市的對外交通十分便利。北京是全國的鐵路樞紐。有京滬、京九、京哈—京廣、京包—包蘭等密集的鐵路網;北京市還是中國的航空港之一,有多條國際航線通向世界各地;北京的公路密度也是全國的,有多條高速公路連接(全國各地);北京雖地處內陸,但東距大海只有150千米。

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分析概況出北京市位置的優越性。

提問,學生回答:略。

歸納講述:北京位置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優越。北京地處中緯度暖温帶,地處內陸但距海不遠,這樣的位置使北京有適合城市發展的冷熱、乾濕都適中的氣候優勢。

2、戰略位置優越。北京的地形地勢決定了北京市戰爭年代易守難攻,和平年代適宜經濟發展、城市建設。

3、經濟區位優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國黃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鄰糧、棉、油等物產豐富的黃淮海平原,北抵我國的牧區內蒙古牧區,這些區域為北京市的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承轉:正是由於北京的地理位置優越,所以北京自古就是我國的戰略重鎮,金、元、明、清先後在此建都,新中國成立後,又一次定都北京。

提問:作為一國之都,北京最重要的職能是什麼?

學生回答:略。

講述:(板書)四、北京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城市。

活動:請大家閲讀課文和圖6.2、6.4,看看從哪幾個方面可以説明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

提問,學生回答,略。

歸納: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中國的權力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的行政機關——國務院以及黨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國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華、人大、中科院等數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還有眾多的體育場館,各類博物館,眾多文藝團體等。

北京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往中心。北京有許多外國大使館、國際組織代表機構,海外企業代表機構,外國新聞駐京記者站等國際交往機構,各種國際會議也在此頻繁召開。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氣候等地理環境特徵,知道北京位置優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職能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城市。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已經成為中華兒女最嚮往的地方。

八年級地理教案設計 篇八

乾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鎮、綠洲及交通線的分佈特點。

2、舉例説明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對河流、綠洲分佈的作用和影響。

3、根據資料,瞭解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以西氣東輸為例進行説明。

【過程與方法】

通過豐富的圖文資料和層層遞進、互為關聯的問題探究活動,説出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鎮、綠洲及交通線的分佈特點;歸納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對河流、綠洲分佈的作用和影響;通過活動,以西氣東輸為例,瞭解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的開發利用。將要教與學的內容通過順次開展的方式來實施和完成。讓學生在各項活動的積極參與中體驗、探索、求知、收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地理學習興趣,關心我國油氣資源國情,增強因地制宜、區域共謀發展的觀念以及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鎮、綠洲及交通線的分佈特點。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西氣東輸工程。

【教學難點】

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對河流、綠洲分佈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看一下這個字“疆”應當都認得吧?這是新疆的地形圖我們來看一看有趣的地名出示

疆字的右半部形象地概括出新疆的地形特點和國防重要性,弓是古代武器,“土”寓意被沙俄強佔的5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新疆地處祖國的西北邊陲,遠離政治中心,提醒我們要時刻握緊手中的武器,保衞祖國的疆土。這節課,我們就一同走進新疆瞭解乾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

進入新課出示課件

教學目標:

出示新疆衞星影像示意圖,學生説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塔里木盆地位於中國新疆的南部,是中國面積的盆地。盆地處於天山和崑崙山之間。面積達53萬平方千米。在盆地的中部是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我國面積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面積的沙漠,面積達33萬平方千米。平均年降水量不超過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左右,是我國極端乾旱的地區。

合作探究一:1.讀喀什氣候圖,分析塔里木盆地的氣候特點,總結塔里木盆地的氣候類型。喀什的氣温與降水

冬冷夏熱,降水稀少,氣候乾旱, 屬於温帶大陸性氣候。

:2.討論分析塔里木盆地氣候乾旱的原因:出示課件

塔里木盆地遠離海洋(海陸位置),周圍又有高大山脈環抱(地形),來自海洋的氣流不易到達,氣候乾旱,降水稀少,成為我國極端乾旱的地區。在盆地內部形成我國面積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合作探究二:讀圖8.18,小組討論完成以下各題

找出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城鎮,説出它們的分佈特點。

城鎮主要分佈在有水源的綠洲上,沿着塔里木盆地邊緣呈環狀分佈。

觀察圖中綠洲的分佈有什麼特點?找出這裏重要的河流—塔里木河。

綠洲是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綠地。綠洲分佈在盆地邊緣的山麓地帶和河流沿岸。綠洲是星星點點分佈的而且相距遙遠。綠洲面積小,限制了農業生產;綠洲之間相距遙遠,造成新疆交通不便,影響了經濟的發展。

討論塔里木盆地的城鎮、交通線分佈與水源、綠洲分佈的關係。

城鎮主要分佈在有水源的綠洲上,交通線串聯起各座城鎮,沿着塔里木盆地邊緣呈環狀分佈。

圖中有兩條縱貫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公路,猜測修建這兩條公路的原因。

主要為了開發利用塔里木盆地中的油氣資源。

油氣資源的開發

塔<>裏木盆地油氣資源簡介

塔里木盆地是我國的含油氣盆地,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根據中石油、中石化最新一輪資源評價數據統計,塔里木盆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約為162.9億噸,其中: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150億噸;中石化塔河油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12.76億噸,中石化河南寶浪油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2020.94萬噸。

截至2012年,盆地剩餘油氣資源總量在全國各大油氣田位居第一,天然氣資源量列全國500多個盆地之首,現階段仍處於勘探早期階段,具有巨大的資源潛力。(來源:巴州油地項目研發中心 發佈時間:2012-11-27 )

西氣東輸:播放影像資料

西氣東輸工程的兩條線路及意義:

出示課件:

合作探究三:

1、什麼是“西氣東輸”?

西氣東輸工程是指中國西部地區天然氣向東部地區輸送,主要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氣輸往長江三角洲地區。

2、那沿途一定經過哪些地方?

西氣東輸工程分兩條線路。一線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東到上海、杭州,年輸氣量120億立方米 。二線工程主幹線於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將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向南運至廣州、廣西,年輸氣量300億立方米。西氣東輸管道,可是我國距離最長、口徑的輸氣管道。

3、西氣東輸主幹管道自西向東經過了哪些地形區?

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第江中下游平原

4、討論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為東西部地區帶來的益處。

西氣東輸工程對東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對西部地區的影響:發揮西部地區能源優勢;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擴大就業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對東部地區的影響:

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短缺;優化東部地區能源結構。改善東部地區環境質量

5、塔里木盆地開發油氣資源應重點關注的問題是什麼?

塔里木盆地環境脆弱,開發油氣資源應重視環境保護。

6、西氣東輸工程對塔里木地區的能源、環境保護方面帶來哪些好處?

西部地區的人們普遍使用了廉價、潔淨的天然氣能源,緩解了周邊地區因薪柴砍伐帶來的環境壓力。

八年級地理優秀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説明三江源地區高海拔的地勢,高寒的氣候,廣佈的雪山冰川,星羅棋佈的湖泊、沼澤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並能據此説明三江源地區是多條大河源頭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區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理解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瞭解三江源地區保護江河源地與生態環境的成功經驗。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獲取圖文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3、通過課堂活動、練習等,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鍛鍊學生學習區域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以及拓寬視野,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以及運用知識的能力。通過對區域生態環保的學習,提高學生對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認識,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1、分析三江源地區是大河源頭的原因 ;

2、理解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直接引入:同學們知道長江、黃河是i我國兩條重要的大河,但你們知道他們發源於同一個地區嗎?這個地方除了孕育了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之外,還孕育了國際河流瀾滄江。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和認識這片偉大、神聖的土地--三江源地區。(展示三江源相關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板書:

第二節 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

[講授新課]

展示三組圖片:①高海拔,高寒氣候影響下的地貌景觀--雪山連綿、冰川高懸、冰塔聳立;②高原濕地景觀--湖泊星羅,沼澤密佈、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樣性及獨特的高原生態系統--細草如毯、羽族炫翎、蹄類競驕。

通過圖片的展示,培養學生審美情操的同時,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

教師:介紹“三江源”名稱的由來。“三江”為長江、黃河、瀾滄江;“源”即源頭,發源地;“三江源”就是長江源區、黃河源區、瀾滄江源區的總稱。

板書:一、江河的源地:

1、包括:長江、黃河、瀾滄江源區

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區域圖,請學生描述三江源地區的地理位置

學生:利用地圖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師指導並板書。

板書:

2、地理位置:青海省南部

閲讀:結合圖9.17、9.18閲讀教材92頁文字,引導學生了解“三江”水量數字,感受並理解三江源地區海拔之高、水系之多,被稱為“中華水塔”,是我國巨大的蓄水池和河流的輸水管。(板書)

轉折:既然被稱為“水塔”,就要有水源;(展示中國年降水分佈圖)請同學們閲讀我國年降水分佈圖,從乾濕狀況來看,我國説與半乾旱地區,降水量比較少,那麼三江源水塔的水是從哪裏來的?(板書)

4、水源

學生:發表見解,教師指導: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青藏地區的高寒環境下的地貌景觀--雪山連綿、冰川高懸、冰塔聳立;高原濕地景觀:湖泊星羅、沼澤密佈、小溪潺潺。結合教材的資料,我們知道水源除了少量的降水還有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討論:冰川、高山積雪和湖泊、沼澤是怎樣發揮作用,使“三江”水源源不斷地流向大海的。

學生:閲讀、小組討論併發言。最後教師總結:温暖季節,“固體水庫”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細流,最後彙集成江河的源流;湖泊和沼澤是河流天然的調蓄器,雨季和冰雪融水豐盈時,湖泊起着消減洪峯的作用;冬、春季節時候。冰雪封凍,河流水量減少,湖泊講存儲的水補給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對穩定,因此湖泊和河流是天然的調蓄器。(板書)

4、水源

活動:教材93頁活動:模擬科學考察、探究黃河源頭通過師生互動,引導學生“體驗”地理科學家是如何確定河流的源頭同時從中受到地理科學方法、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的教育。

轉折:在地球上,哪裏有水,哪裏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動都是起源於水,水對我們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三江源作為三大河流的源頭,我們必須要保護好三江源的環境,保護水源不僅對當地人們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而且直關係到下游的流域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

板書:

三、三江源地區的保護

1、意義:①對三江源地區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

②對下游地區的意義

講述:但是,目前的三江源地區正經歷着令人擔憂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展示幾組圖片:淘金挖礦、樹木砍伐、源區污染、冰川消融、蟲鼠破壞、過渡放牧。從上面的圖片中我們瞭解到,三江源區受到不同程度的環境破壞。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導致的環境問題。(板書)

2、三江源地區的環境問題:

①自然原因:冰川消融、濕地縮小、蟲鼠猖獗、野生動物鋭減等

②人為原因:過度放牧、亂採濫挖、水土流失、草場退化等

講述:三江源地區的問題不僅會影響它本身,也會給長江、黃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區帶來不利影響。下面我們來完成96頁活動題:三江源如果遭到嚴重破壞,會對我國長江、黃河中下游帶來哪些影響?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堂指導;學生整理討論結果,並反饋小組討論成果,教師指導並評價以及總結。

轉折: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採取措施,你有什麼好方法去保護三江源地區啊?

學生:積極發表個人見解,教師知道並歸納板書。

4、措施與對策:設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退耕還草(林)全面禁獵 禁採砂金 休牧育草

天然林和天然牧場保護工程等

課堂小結:今天我們主要了解三江源地區,那麼你有收穫嗎?

學生分享個人收穫,教師適當指導。

八年級地理教學設計 篇十

海陸分佈

一、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了解地球是人類成長的搖籃,也是人類生活的家園。

2、瞭解世界海陸分佈的基本情況以及海洋與陸地面積的比例關係。

3、要求學生撐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及分佈。

4、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二、教學重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佈和大小;大陸、大洲、島嶼、半島、海峽的概念。

三、教學難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狀和相對位置。

四、教具準備:世界政區圖和空白填充圖。

五、教學方法:閲讀讀圖法、對比法。

六、課時安排:2課時。

七、板書設計

一、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1、海陸面積

類別面積(億平方千米)比例

海洋3.6171%

陸地1.4929%

地球表面3.61+1.49=5.1100%

2、海陸分佈

類別南北半球東西半球

海洋南半球西半球

陸地北半球東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陸、島嶼、半島。

2、大洲的名稱及分界線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有的藉助了天然的界線,如山脈、河流、湖泊、海峽等;有的藉助了非天然界線,如運河等。

如:亞洲¬¬―――歐洲(天然界線);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線)。

3、大洲的大小

是亞洲,最小是大洋洲。順口溜: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峽

2、分佈

太平洋:東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亞洲和大洋洲北部憑藉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於南、北美洲與歐洲及非洲之間南接南極洲,北通北冰洋,形狀如“S”。

4、大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新課

入:同學們,上一學年我們學習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但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星球裏,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樣的呢?(讓學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見)

生:各抒己見。

師: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地球的認識越來越多,發現地球是太陽系裏最美麗的一個星球。

活動:指導學生完成“觀察月球瞭解地球”的活動。(地球上具有液態水)

承轉:正是因為這樣,地球具備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條件之一,所以我們首先認識地球的表面。

【板書】一、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1、海陸面積(略)

師:同學們通過“觀察月球瞭解地球”的活動,已經知道了海洋的面積比陸地的要大得多,那麼,它們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樣的呢?

生:閲讀、看圖C、D、E。海洋麪積為3.61億平方千米,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面積為1.49億平方千米,約佔地球表面積的29%,因此人們通常説“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師:那麼,陸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別集中分佈在一個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師:它們的分佈有什麼規律嗎?

生:閲讀、看圖E。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海洋相互連成一體。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佈在南半球,陸地主要分佈在北半球;按東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佈在西半球,陸地主要分佈在東半球。

【板書】2、海陸分佈(略)

承轉:既然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我們用什麼方法去記憶它們呢?

生:我們可以給它們都起了名字。

師:對。

【板書】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師: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幾個概念:大洲、大陸、半島、島嶼。

生:閲讀、討論、對比,找出自己的記憶方法。

師:我們瞭解了大洲的概念,那麼把它們分成了多少個大洲?又起了什麼名稱?

生:七個大洲,分別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板書】2、大洲的名稱及分界線。(略)

生:讀圖F、G、H、I進行分析比較。

【板書】3、大洲的大小(略)

師:通過對圖I的比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樣的呢?

生:?(各抒己見)

師:我們可以通過這個順口溜來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海陸分佈和七大洲的分佈,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家園,在地球表面分佈着寬廣的陸地,但是從海陸比例來看我們得知海洋的面積比陸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紀裏將海洋的世界。

作業佈置:

收集有關海洋和陸地的資料。

第二課時

引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海陸分佈和七大洲的分佈和置,現在我們又來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轉: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反過來陸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塊,把海洋分成多少塊?

生:四塊。

【板書】三、四大洋(略)

師:首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海峽?

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體部分,大洋的邊緣部分稱為海,溝通兩個海域之間的狹窄水道叫做海峽。

師:對,同學們對課文的預習很充分,那麼,這四大洋的名稱、大小及特點又是怎麼樣的呢?

生:思考、討論、發言。(略)

課堂練習:課後的複習題1、2、3題。

師:示出第1、2題的空白掛圖。

生:讓學生上講台填,其餘在課本上填。

師:巡視學生填寫情況。

師:示出第3題的世界政治地圖。

生:自告奮勇上講台指出劃定這些界線藉助的地裏事物名稱。

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陸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佈,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家園,在地球表面分佈着寬廣的陸地和浩瀚的海洋。陸地是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間,海洋為人類提供着豐富的資源,在21世紀裏將是海洋的世界。

作業佈置:

1、課後查閲世界地圖,辨認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和位置。

2、收集海陸變遷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