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參考【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61W

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參考【精品多篇】

八年級優秀地理教學設計案例 篇一

一、説教材

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佈、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後面第四單元氣象災害颱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説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

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2、能力目標:通過閲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閲讀識圖能力。

通過閲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閲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説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八年級地理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閲讀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説出我國降水的分佈特徵;閲讀乾濕地區分佈圖,説出我國乾濕地區的分佈,知道它們的劃分依據,提高學生讀圖、分析、綜合、比較的能力,掌握分析氣候特徵的方法。

2.瞭解我國降水特點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滲透“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知道我國季風的概念、特點、原因和影響範圍,瞭解季風對我國降水時空分配和東部鋒面雨帶推移的影響,能從利、弊兩個方面初步評價季風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我國降水的分佈特點及差異。

(二)教學難點

1.乾濕地區與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關係。

2.季風氣候的成因及其影響。

三、教學策略

根據課標要求,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閲讀並分析地圖。以啟發式教學為主,以問題推動學生的學習,理論聯繫實際,逐步形成區域地理學習的策略與方法。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製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根據教材的導學問題自學課文、繪製中國輪廓地圖備用。

五、教學過程

講授新課——讀“中國年降水量分佈圖”,描述我國降水特徵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我國的氣温特徵和氣温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下面的圖片展示了哪個自然因素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展示不同區域的建築形式)

學生回答預設:降水。

教師:(展示建築所在位置,學生競猜)剛才的圖片反映的情況,我們結合我國年均降水量的分佈來看一下。請同學們讀中國年降水量分佈圖,回答以下4個問題。

1.指出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區。

2.年降水量超過1 600毫米的地區大多在 。

3.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___嶺、__河附近至_____高原東南邊緣。它與我國1月份的___℃等温線大體是一[]致的。

4.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 嶺、張家口市、____ 市、_____ 市至喜馬拉雅山脈東緣。

5.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區大多在 。

6.我國降水的地區分佈規律是什麼?為什麼?

【設計意圖:問題鏈式的任務,讓學生獨立讀圖。】

教師:觀察到現象後,我們需要思考原因,為什麼我國降水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學生回答預設:西北內陸離海較遠,東南靠近水汽源頭。

教師:同學們的意思是含有豐富水蒸氣的雲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運動,所以使得降水出現這種變化趨勢,是什麼推動了雲的運動呢?

學生回答預設:風。

教師:由於我國地處世界最大大陸——亞歐大陸,面臨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西南臨近印度洋,海陸性質差異明顯,因此,每年夏季我國盛行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夏季風——從太平洋吹來的東南季風和從印度洋吹來的西南季風。來自大洋的風,温暖濕潤,帶來豐沛降水。在夏季風從東南進入西北內陸的過程中,隨着距離的增加和不斷受到山脈的阻擋,影響越來越小,所以我國降水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展示廣州、武漢、北京、哈爾濱年降水量柱狀圖)

請大家思考兩個問題:

1.四城市降水的季節分配均勻嗎?降水集中在哪個季節?

2.四城市的雨季長短有何差異?

學生回答預設

1.不均勻,集中在夏季。

2.廣州最長,武漢次之,北京和哈爾濱最短。

教師:請大家思考原因。

學生回答預設

每年冬季,我國盛行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東北季風,寒冷乾燥,使我國降温減濕。因此,我國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教師:第二個問題讓我們通過夏季風的運動過程來了解。

夏季風進入陸地後,與陸地氣團相互作用,它帶來的暖濕氣流在上升過程中,由於氣温不斷降低,水汽會冷卻凝結,成雲致雨,這種雨稱為鋒面雨。

冬季,我國大陸一直被冷空氣控制,5月夏季風開始從我國南部沿海登陸,冷暖氣流相遇,這時就會發生一件神奇的事情——鋒面雨(轉PPT)——因此,隨着南部暖氣團勢力的逐漸加強,我國東南地區自5月起就進入到了雨季。

隨後,暖氣團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夏季風向北推移。6月,夏季風北上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我國雨帶隨之向北擴大,此時冷暖氣團勢力相當,在長江中下游徘徊,於是形成了細雨綿綿的“梅雨”季節。

之後,夏季風繼續北上,在7、8月份到達華北、東北地區,全國降水達到最多,而此時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卻處於下沉暖氣流的控制之下,出現了伏旱天氣。

進入9月,冷氣團勢力增強,暖氣團勢力減弱,夏季風迅速撤回到南部沿海地區,10月,徹底退出我國大陸,我國雨季結束。

歸納總結:我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帶示意圖

學生:掌握我國夏季風運動過程。

教師:由於季風的不穩定,我國降水不僅存在着季節的變化,不同年份之間的降水分佈也很不穩定。(出示我國北京1951~20xx年降水量變化曲線圖)標註降水量最高和最低年份,分析這兩年可能的夏季風進退情況。

學生回答預設:夏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降水量大,此時可能會出現洪澇災害;夏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降水量小,這時容易引發旱災。

【設計意圖:理論聯繫實際,加深印象。】

講授新課——讀“中國乾濕地區的劃分圖”,掌握我國乾濕地區的特徵及分佈

教師:降水量對自然環境影響很大,一個地區水分的多少並不只受降水多少的影響,讓我們通過一個動畫來看一下。(展示蒸發量動畫)大家説,還有哪個因素影響了區域的水分的多少?

學生回答預設:蒸發。

教師:當降水量>蒸發量時,氣候比較濕潤,反之則氣候比較乾燥,據此我們將全國劃分為4個不同的乾濕地區。請大家對照我國乾濕地區劃分圖和降水量分佈圖,找到每個地區對應的降水量。

【設計意圖:深化讀圖能力。】

教師:地區的乾濕狀況不同,會影響到植被的種類和農業的類型,請同學們判斷下面四幅景觀圖,分別屬於哪個乾濕地區?

學生回答預設

濕潤區——植被以森林為主,耕地以水田為主

半濕潤區——植被以森林和草原過渡地帶為主,耕地大多是旱地

半乾旱區——以温帶草原為主,是我國重要牧區

乾旱區——遠離海洋,植被稀疏,沙漠和戈壁廣佈

教師:其中半濕潤區和濕潤區的分界線是什麼?

學生回答預設:秦嶺—淮河一線。

教師: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條線的意義。

學生回答預設:秦嶺—淮河一線以南河流無結冰期,主要為水田;以北的河流有結冰期,主要為旱地。

八年級的地理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我國水資源分佈特徵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知道我國水資源的現狀,瞭解我國解決水資源問題的對策;繼續培養學生使用地圖和相關圖表、材料及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通過本節課對地圖和圖表的綜合分析,引導學生用過去所學和教師提供的資料,自主探究和分組討論等方式學習新知識,並使學生認知知識的連續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珍惜水資源的重要性,初步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並從自己的實際生活出發,節約用水,有意識的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保護有限的水資源。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我國水資源的現狀及解決措施;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教學難點:分析我國水資源存在的問題、造成影響及解決方法;幫助學生樹立對淡水資

源危機的意識,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做節水、護水的模範。

教學方法

本節課的內容和我們日常生活較為密切,許多內容是我們身邊發生的事。為了保證課堂

教學效果,主要採用“角色扮演”和“討論法”。通過“角色扮演”和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理論聯繫實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並通過活動設計,有意識地讓學生親自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分組,收集相關資料和數據,準備課堂討論。

2、教師收集相關資料數據、圖片,準備相關投影片。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背景音樂——高山流水。教師:聽着這美妙的音樂,請閉上眼睛想象:青

山削翠,流水潺潺,飛泉瀑布,水天一色,相映成趣,好不愜意,我們好像聽到高山對流水説:高山仰止,流水不斷;流水對高山講:萬流歸宗,生命永恆!(學生聽音樂跟隨老師一起體會。)

板書課題:第三節水資源

一、時空分佈不均

新授:

(1)水資源的概念和作用。(學生看書並結合生活經驗討論,教師總結。)

明確:水資源概念

廣義:包括海水在內的地球水量總體。

狹義: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資源。

作用:人的生命活動和動植物的生長都離不開水。水不僅維持地球一切生命,而且對一切經濟問題都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意義。

(2)多媒體展示“中國主要河流徑流量分佈示意圖”,讓學生觀察我國河流徑流量的南北、東西差異,教師總結。

明確:我國水資源在空間上分佈不均,東多西少南多北少。另外我國水資源從時間 配上來看:夏秋多冬春少。

(3)思考:我國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何影響?(先給學生展 資料,學生舉例並討論,教師總結。)

明確:我國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如:南、北方農業土地利用方式差異明顯,南方以水田為主,北方以旱地為主。我國將水和徑流的季節、年季節變化大,是造成水旱災害頻繁、農業生產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在西北乾旱地區,水資源的不足更是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

(教師展示我國各地水資源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圖片或播放相關視頻。)

板書二、合理利用與保護水資源

(4)如何緩解我國的缺水狀況?(提示學生根據我國水資源問題尋找解決途徑和方法)

明確:由於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我國自古以來一直重視水利工程的建設。興修水庫是解決水資源季節變化大的措施之一;(列舉生活中的事例,並提示學生我們周圍的水庫的意義,引導學生通過類比理解水庫的作用。)跨流域調水是解決水資源的地區分佈不均的有效辦法之一。(多媒體出示南水北調示意圖,並簡單解説引灤入津、引灤入津、引黃入晉工程的作用及意義,從而提示學生分析理解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5)我國水資源總量大,但人均僅為世界水平的1/4,總體上我國缺水情況日益加劇。然而在水資源利用過程中,水污染和是浪費的狀況也很嚴重,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不合理用水的狀況?(學生回答)引出“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話題。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角色扮演:從以下角色中任選一個,從角色出發,談談如何節約用水,你現在的身份是:農民、水利工程師、政府官員、造紙廠廠長、家長、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尋找節水的方法,使學生認識到節水是社會各部門各方面需要進行的共同的工作。節水是社會問題。)

明確:

A、我國為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所做的努力:?制定法律、法規;?有償使用;?制定“中國水周”;?制定“節水標誌”。

B、農業節水:幫助學生了解我們周圍的農業用水情況,並把幾種主要的灌溉方式提供給學生。

C、工業節水:提示學生根據教材瞭解。

D、城市節水:簡單瞭解。

E、家庭節水:調查學生的家庭用水情況,並評出家庭用水小模範,使學生找到身邊的榜樣。

F、出示節水標誌,並通過讓學生介紹這一標誌,強化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節水意識。(觀察節水標誌圖,通過觀察你有哪些想法,這些會不會對你今後的生活產生影響?記住節水標誌,時時不忘節約水資源。)

(6)動畫“沒有水我們還有什麼”。

結束語:不要讓我們的眼淚,成為最後一滴水!祝願我們美麗的地球,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播放音樂:《竹林晨曲》。

教學反思

1、通過本次教學活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學生對於水資源的現狀問題以及如何保護水資源有更深入的理解。初步形成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觀。

2、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發現並解決問題等能力,發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最後,我想説的是:我們的實踐和我們的理想可能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在不斷的探索與思考。這節課我和我的學生一起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相信我們會走得很遠。

八年級地理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峯、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教學重點:

1、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峯、山脊、山谷等。

教學難點:

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章第四節地圖第一課時

導入:地球表面有陸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別很大,這些不同的地形對我們生產、生活有着不同的影響。那麼,如何將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徵比較準確、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圖上反映出來呢?

學生回答教師講解,我們要通過地形圖來反映這些內容。

板書:一、地形圖的判讀

過渡:珠穆朗瑪峯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看它只不過4000多米高,這是為什麼?

(因為觀測的基準面不同,測得的高度就不同)

學生讀圖:讀課本P126圖B“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

導讀:看圖,以海平面為基準面,B點的高度為500米,A點的高度1500米,以B點為基準面則A點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為A點的絕對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為A點與B點之間的相對高度。

板書: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講解:在地圖上,必須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單位用米。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

板書: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講解:地面經過地形測量,測出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注在圖上,然後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線,這就是等高線。

補充:我們如果用一個水平面去橫截地形,這個水平面與地面的交線就是一條等高線。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層次等高線,再將它們轉繪到平面圖上(實質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圖上)。

補充:強調一下,必須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起來,用平滑的曲線來連接。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這樣,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況。

看圖:地圖冊“坡度陡緩與等高線疏密的關係”。

提問:坡度陡的地方與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的狀況有什麼不同?

板書: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過渡:同理,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從等深線上所標註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淺。

提問:我們已經知道等高線和等深線,那麼由於地表的形態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現也不一樣。

板圖:《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示圖》,邊板圖,邊講解。

板書:

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做練習鞏固:

寫出地形名稱:

⑴⑵

⑶⑷

⑸⑹

讀圖:讀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問:比較一下這幅地圖與我們所講的等高線地形圖有什麼不同?

講解:這幅地圖有等高線,但沒有海拔高度的註記,它是用不同顏色來反映地勢高低的,這種地圖叫做分層設色地形圖。

講解:分層設色地形圖立體感強,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看圖: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陸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麼顏色?表示什麼地形?

200m以下用綠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淺綠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淺黃色,表示丘陵

20xx~3000用深黃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黃色,表示山地

講解: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着上不同的顏色。一般規律是: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新|課|標第|一|網

過渡:在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閲讀地圖。還有一種更直觀的圖可以使人一目瞭然地看出地勢的高低起伏,這就是地形剖面圖。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讓學生觀察地形剖面圖的特點。

講解:地形剖面圖能直觀地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提問:我們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線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樣?(不一樣。)

講解:地形剖面圖可以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狀況。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沿着某個方向畫一直線,如P30圖I中的直線AB。然後將該直線與等高線的交點——投射到間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線上,得到不同的交點,把這些交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就得到地形剖面圖。請同學們看下圖(課本插圖P30圖I地形剖面圖的繪製方法)

課堂小結:

由各小組同學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選一名代表總結本節學習內容。

佈置作業:

課內作業:畫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

課外作業: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製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書設計:

一、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高度的確定:

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等高線與等高線地形圖

⑴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⑵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3、分層設色地形圖

4、地形剖面圖

八年級地理知識點

第一節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1、東北地區位於中國東北部,地處東北亞的核心位置。東北地區包括黑、吉、遼三省,東、北兩面與朝鮮、俄羅斯為鄰,南連河北省,西接內蒙古自治區,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2、東北地區地理地位十分重要。東北地區陸上與朝鮮、俄羅斯接壤,有利於開展對外貿易;通過南面渤海、黃海海域可與韓國、日本等眾多海外國家進行經濟交流,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3、地形特徵:東北地區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為主,地表結構大致呈半環狀的三帶:外圍是黑龍江、烏蘇里江、圖們江和鴨綠江等流域低地,中間是山地和丘陵,內部則是廣闊的平原。(山環水繞,平原居中),東北平原由三江平原、鬆嫩平原、遼河平原組成。

4、氣候類型及特點:東北地區屬於温帶季風氣候,特點:夏季温暖短暫,冬季寒冷漫長。(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東北地區最突出的氣候特徵是長東嚴寒。

第二節東北地區的人口與城市分佈

1、東北地區人口分佈不均勻。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區人口多,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發達的地區人口多,其中鬆嫩平原和遼河平原人口較為稠密。平原地區人口多,山地地區人口偏少。

2、東北地區是中國少數民族的民族的主要分佈區之一,主要少數民族有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滿族在東北地區分佈較廣,是東北地區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赫哲族是我國北方長期以漁獵為生的民族,有吃生魚的飲食習慣。旗袍是中國女性特色服飾之一,源於滿族女性傳統的旗裝。

3、在東北地區的交通運輸網中鐵路佔主要地位,縱橫交錯的鐵路連接着全區各主要城市和工礦中心。

4、東北地區是我國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區域。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幹線沿線地區,特別是哈大線(哈爾濱—大連)、濱綏線(哈爾濱—綏芬河)、濱洲線(哈爾濱—滿洲里)。

5、哈爾濱市東北地區北部的中心城市長春是東北地區中部的中心城市,、瀋陽是東北最大的綜合性城市中心和交通樞紐。1大連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港口,是東北地區重要的出海門户,素有“北方香港”的美譽。

學好八年級地理的幾個方法

第一步

學地理,説白了就兩個字‘看,背’

看,就是你要學會看圖,要學好地理,會看圖是最最重要的,如果一個人連地圖都不會看,那麼,他/她的地理絕對很差。

背,就是你要記住概念,記住它的地形,地貌,地勢,還有氣候特徵,海陸位置,緯度位置

第二步

要知道所學習的那個區域在什麼地方?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儀和地圖,知道所學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和空間聯繫。

學會使用課本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着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繫,要經常翻閲,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説明的問題。

第三步

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產生的原因。比如,為什麼一個地區同另一個地區有差別,為什麼有些地區又很相似?

重視地理觀察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鍊我們的才智。

第四步

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帶來的影響。是有利,還是不利。

要認識學地理的重要性,才能自覺地對待學習。我們要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不具備中國地理知識是不行的。試想一個地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一點不懂,何以動手去搞建設?要知天下大事,不知世界地理,同樣不行。

第五步

要明確學習的內容。是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內容,還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內容?還是一個區域或是一個國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綜合情況?

學會使用地圖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佈。

其次,要用聯繫的觀點學習,例如,氣候和農業有密切的關係,礦產和工業有密切的關係,人口的分佈和自然環境有關係。各種自然條件彼此又有關係,如:氣候和水文,水文和植被等等,不能孤立地學習,不能死記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此外,學習地理,既要了解課本中的內容,學會閲讀、使用、繪製地理圖表等技能,還要留心觀察自然和社會,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觀察時,要動腦筋想一想,多問幾個為什麼。做好以上幾點,就不怕7年級地理學不好了。

八年級的地理教案 篇五

(板書)一、寒潮

1、寒潮及其運行路徑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過渡)除了上邊提到的災害性天氣寒潮和旱澇災害以外,我國東南地區還常受到颱風的侵襲。

(學生活動)學生觀看有關“颱風及其對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的錄象。

請同學們閲讀課本第60頁和第70頁“颱風”一節課文和“西太平洋颱風移動路徑示意圖”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1)參看課文標記了解什麼是颱風?它發生在什麼時間?

(2)觀察課文圖象,瞭解颱風能影響我國哪些地區?

(3)颱風對當地的天氣產生哪些影響?對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有哪些影響?

經過小組的合作學習,特別是學生對中央電視台有關的預報和有關的錄象資料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基本明確了颱風及其危害。然後請一名同學到前邊向全體同學介紹颱風的形成及其運動路徑、影響我國的範圍、帶來的危害和好處。

(教師歸納)

(1)影響我國的颱風是產生在西太平洋熱帶海面上的一種十分強大的大氣渦旋,它在每年的6至10月影響我國的廣東、台灣、海南、福建等省區,我國東南沿海的其他地區有時也受其害。

(2)颱風經過的地區常出現大風、暴雨天氣。

(3)大風回破壞建築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回引發洪水,形成洪澇災害等,但也可緩解當地的旱情,如緩解長江地區的伏旱天氣。

(板書)二、颱風

1、颱風的形成及其運動路徑

2、颱風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師總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影響我國的寒潮和颱風等災害性天氣和旱澇災害。這些災害性天氣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和損失。因此,聯合國將20世紀的最後10年,定為國際減災10年。特別是氣象災害對人類的威脅,我們要研究這些災害性天氣發生的規律,防禦和戰勝災害,採取有利的措施,加強預報災害的研究,使我們儘可能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八年級地理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對中國區域地理有了一番瞭解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的學習,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跨省區域並能夠舉例説明某區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使學生認識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係,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

【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和後果

4、黃土高原生態建設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閲讀地圖説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圖的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並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後果,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雜關係,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導入】

一、導入(以黃土高原的圖片來導入本節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目標及重難點

師出示,生代表朗讀,生明確目標。

【教學過程】

一、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

(過渡語句:學習一個地方我們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

(師出示圖片,生讀圖找到黃土高原的位置和主要跨越的省區,小組派代表回答,師出示答案)

1、位置: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

2、主要跨越的省區:跨越了晉、陝、寧、甘等四省

3、黃土的厚度:一般超過100米

(過渡語句:這麼多的黃土是怎麼形成的?)

(師佈置學生關於黃土高原形成的説法)

4、成因:科學家提出了多種假説,其中“風成説”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高原的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來的。

(師出示出示圖片,生思考“颳得風的方向”師提問,生代表回答)

(過渡語句:專家們到底找到了什麼證據證明“風成説”説呢?)

(師佈置學生從課本上找到證據,並理解這些證據的所證明的東西)

5、證據

第一條證據“黃土的厚度均勻”,説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衝來的;

第二條證據“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説明帶來黃土的流質(風或流水)的運動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第三條證據説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第四條證據説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過渡語句: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瞭解了黃土高原的位置和形成,現在我們來學習為什麼它呈現給我們的是溝壑縱橫的模樣)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師佈置學生看課本,總結其水土流失的原因;師提問,生回答,師出示)

1、原因

(1)自然原因:植被、土壤、降水、地形

(2)人為原因

(為了使學生對這個問題認識的更清,是出示“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圖”,讓學生髮現其不同,得出自己的結論,生代表發表自己的結論,師最後總結)

(師佈置學生記憶“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生互相檢查,師巡視抽查)

(過渡語句:水土流失會帶來什麼樣的問題呢?)

2、後果

(過渡語句:最直觀的後果就是使得黃土高原變得溝壑縱橫,但是整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程度不同,所以呈現的景觀也不同的)

(師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認識黃土高原不同的景觀;讓學生思考人口和村莊主要分佈在哪種區域;生代表回答)

黃土塬(人類和村莊主要分佈的區域)、黃土樑、黃土峁

(過渡語句:除了這最直觀的後果,還有哪些呢?)

(1)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農作物產量下降;

(2)使溝谷增多、擴大、加深,從而導致耕地面積減少;

(3)還向黃河下游輸送了大量泥沙,給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難

(師生一塊分析水土流失帶來的後果)

(過渡語句:地形和氣候條件確實是造成水土流失嚴重的一個主要因素,其實,這兩個因素還會產生其他不利影響)

三、脆弱的生態環境

1、氣候

(師佈置生完成P83活動題,做完後小組內討論;組內派代表回答,師總結,

口述答案)

(過渡語句:通過剛才分析黃土高原的氣候,我們瞭解黃土高原會產生旱、

澇災害,黃土高原那麼疏鬆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會有什麼後果?)

2、常見災害:乾旱、洪澇、滑坡、泥石流、塌陷

(師通過引導使學生意識到黃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得出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的脆弱,也瞭解了其脆弱的自然原因)

(過渡語句:人類活動又對黃土高原造成了什麼影響呢?)

3、人類活動——人為原因

(師出示黃土高原人地關係惡性循環示意圖,師引導學生理解該圖)

(過渡語句: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脆弱,已嚴重製約着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四、生態建設

1、採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

五、小結

(生代表總結本節知識,不足之處由另一名學生補充)

八年級的地理教案 篇七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知道水是寶貴的、有限的資源,瞭解地球上各種水體的分佈,知 道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的分佈 和比重,瞭解水資源緊缺的原因:掌 握水資源時空分佈的特點,知道我國 水資源的時空分佈不均的原因及相 應的解決途徑,瞭解南水北調工程的 路線及影響;瞭解水資源的利用狀 況,以及水浪費和污染現象,知道在 某種意義上節水比調水更重要。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閲讀各類圖表,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用圖、析圖、釋圖的能 力;通過學習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佈 特點、原因及解決途徑,培養學生分 析、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通過學習水資源利用狀況,培養學生從資料中 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過收集有關 水資源緊缺、水資源利用狀況等資 料,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通過學生對水資源利用狀況 的調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對問題的具體分析評價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瞭解華北地區嚴重缺水的事實及缺水對工農業生產的影響,使學生能全面、正確地認識水資源的價值,從而樹立正確的節水惜水、保護水資源的觀念。

二、教學重點

(1)地球上的各種水體,以及目前人類利用的主要淡水資源。

(2)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佈特點以及對應的解決途徑。南水北調工程的主要路線及意義。

(3)理解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分析圖像、表格、文字等各種信息資料。

三、教學難點

(1)學會分析某千地區水資源緊缺的原因。

(2)理解水利工程的作用,如三峽、小浪底工程。

(3)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講,節水比調水更重要”。

四、教學準備

(1)課前,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活動小組,每小組以4~6名同學為宜。(2)教師課前收集與教材內容有關的資,料,製作本節3課時相關內容的多媒體課件。(3)學生根據教師要求,做好預習,課前收集有關水資源危機及水資源浪費、污染等利用狀況的資料,收集有關三峽工程和小浪底工程的資料。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組織教學: 當今世界面臨着人口、資源與環境三大問題:水資源是各種資源中不可替代的一種重要資源。水資源與環垮 密切相關,也與人類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水資源問題已月為舉世矚目的重要問題之一。今天我們就學習“水資源”。

2、講授新課

教師板書: 第三節 水資源 -

教師板書: 一、水是寶貴的資源

教師提問: 水是寶貴的資源,想一想,它有什麼作用呢?

教師板書: 1.水的作用

學生回答: (略)

教師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課下蒐集的有關資料(略)

教師利用多媒體或投影儀展示資料(略)

師生互動,、共同歸納總結: 由此可見,人的生命活動和動植物生長都離不開水。不僅為維持地球一切生命所必需,而且又一切經濟問題都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意義。

教師提問: 水是生命之源,水又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想—想,什麼叫水資源?

教師板書: 2.水資源的概念

學生回答: (略)

教師總結: 水資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水資源是指力球上所有水體的總稱。狹義的水資源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水資源,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或投影片出示“地球上水體的分佈圖”

教師提問: 地球上的水儲存在哪裏?我們目前大量利用的水體主要是哪些水體?

教師板書: 3.地球上的水體

學生讀圖觀察

學生回答: (略)

水是日常所必需,在本課教學中注意與日常生活事例相聯繫。 可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導入新課,引發學生對水的作用的認識。 教師可要求學生依次介紹水對人類和動植物的作用、對工農業生產的

作用。條件不具備的學校,可以讓同學們朗讀或介紹相關材料。 使學生認識水的價值。

資料:水是一切生命過程得以正常進行的生理要素。水分是生物體的主要組成成分,如昆蟲體內含水量達46%~92%,人體內63%是水分,一般植物都含60%~80%的水分,有時甚至達9Q%以上。 若條件不允許,教師可畫板圖示意。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教師組織教學: 請同學讀課本圖3.16,歸納填表。

學生活動: (學生填表)

教師歸納講解: 地球上的水儲存在海洋、陸地和大氣中。海洋水佔地球上水體儲量的97%,是地球上水體的主體。大氣水,主要以氣態存在,比重最小。陸地水根據含鹽量不同分為淡水和鹹水,鹹水多分佈於內陸湖泊;淡水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以及冰川水,冰川水和深層地下水比重大,佔淡水儲量的98%,但目前技術條件下難以利用。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僅佔全球淡水資源的0.3%。可見地球上可以供人類利用的水資源是有限的。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資料

淡水資源的缺乏不是個別國家所獨有的問題,而是全球發展中面臨的問題。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1977年聯合國水事會議都提出了水危機不久將成為繼石油危機之後另一項嚴重的社會危機。世界銀行1995年的調查報告指出:佔世界人口40%的80個國家正面臨着水危機,發展中國家約有10億人喝不到清潔的水,17億人沒有良好的衞生設施,每年約有2 500萬人死於飲用不清潔的水。

教師提問: 這段文字説明什麼問題?

學生回答: (略)

教師組織教學: 20xx年12月12日,聯合國鄭重宣佈:20xx年為“國際淡水年”。在我們剛剛進入的這個新世紀,水資源的短缺問題將越來越嚴重。有專家預言,水資源短缺將成為人類2l世紀面臨的最嚴重的資源問題。請同學們以組為單位討論全球水資源短缺的原因,並舉實例説明。

教師板書: 4.水資源短缺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 (略)

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歸納總結:由於世界人口的增加、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致使水資源的消費與日俱增;人類的生產活動造成水資源的污染和浪費,使水資源的利用價值降低,可用水資源減少所以水資源日益緊缺。

教師提問: 讀圖3.17“就地取材”,這幅漫畫的含義是什麼,就 地取材的“材”指什麼?

學生回答: (略)

教師調查並提問: 我們大多數同學家中都飲用純淨水、礦泉水,而且在我國城市中,購買純淨水、礦泉水飲用,已成為人們消費時尚。你們知道為什麼?

學生回答: (略)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資料組織教學:

資料:水污染對人的健康影響有以下兩個方面:(1)污染的水和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和病毒等。(2)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會引起人的中毒。這些有毒物質還會在水生蔬菜或水生生物體內蓄積,食用後會造成中毒或慢性中毒。

學生回答: (略)

教師總結並提問: 地球上的水資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想一想,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回答: (略)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師生互動、歸納總結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資料和問題

讀表格資料並結合課本第76頁內容,説説我國水資源的數量有什麼特點?

教師板書: 5.我國的水資源

學生讀表、看書回答: (略)

教師歸納總結: 我國水資源總量豐富,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印度尼西亞,居世界第六位;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少,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l/4;我國水資源緊缺。

教師板書: 總量豐富 人均佔有量少

教師課堂小結: 同學們總結一下,這節課我們學習的主要知識要點。下

課堂思考: 瞭解“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我們能在水日、水周做些什麼呢?

六、課外作業:

石家莊市居民用水主要來源於哪裏,現在和過去是否一樣?

國中八年級地理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掌握我國的地理位置的特點及其優越性,

學會運用世界地圖分析我國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3、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4、通過學習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並進行熱愛祖國、衞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是如何理解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討論比較法

教具

世界地圖中國疆域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七年級我們學習了世界地理,從本學期開始,我們將學習中國地理,瞭解祖國的大好河山。同學們都知道我們中國是文明古國,東方大國。那大家對我們的祖國瞭解多少呢?我國的疆域範圍?我國的地理位置究竟如何呢?這節課我們就先從我國的疆域來進行了解。

板書:第一節:疆域

疆域主要包括優越的地理位置、海路兼備的大國和行政區劃三個內容,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個內容——優越的地理位置,看看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同學們先花兩分鐘時間大致瀏覽一下課本,在圖1.1上找到中國的版圖,判斷它的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

1、半球位置

師:請同學們回顧一下,分析一國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去進行分析?

生:可以從它所處的半球、維度和海陸位置進行判斷

師: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是?

生:東西半球劃分界線是西經20°和東經160°,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是赤道。

歸納:從地圖可知,中國的經度範圍大致在東經75°和東經135°之間,緯度位置在赤道以北,即位於東半球,因此,從半球位置看,中國位於東半球、北半球。

2、緯度位置

師:請問地球上五帶的劃分界線是?

生:略

歸納:熱帶與温帶的劃分界線是南北迴歸線,温帶與寒帶的分界線是南北極圈,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南部少數地區位於北迴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但在我國的高山地區也會出現類似寒帶的終年冰雪帶。

3、海陸位置

師:在學習世界地理的時候,知道了大洲與大洋的具體位置,現在我們一起來複習一下。有哪幾大洲和大洋以及他們所處的位置?

生:略

歸納:從世界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位於亞洲東部,瀕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路兼備。而我國西部深入亞歐大陸腹地,與許多國家接壤;東部海域廣闊,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

過渡:知道了我國的地理位置,現在同學們來猜個謎語,謎面是:“藍色星球浮太空,一隻雄雞在其中,南北兩分他在北,東西二分它具東,頭只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陸。”謎底是大一地理事物現象(中國的地理位置)。這個謎面主要是從地理位置方面去描述的,我們剛剛瞭解中國的地理位置,是不是很容易就猜出來這個謎底是我們中國。

既然知道了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那同學們從我們生活中感受來看,我國所處的位置究竟如何?

正所謂“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要判斷我國的位置是否優越,我們就將我國和其他國家相比較。

同學們看圖1.2

“中國、俄羅斯、加拿大、巴西、蒙古、日本在世界的位置”與俄羅斯、加拿大、巴高西相比,我國的緯度位置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同?説説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歸納:俄羅斯、加拿大大部分位於北温帶和北寒帶地區,氣候寒冷。巴西大部分位於熱帶地區,終年炎熱。而中國大部分在中緯度,温帶面積廣,那被跨度大,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如我國北方和南方種植的農作物有明顯差別,北方適宜種植小麥、花生、甜菜,而南方適宜種植水稻、油菜、甘蔗;北方水果主要有蘋果、梨,南方盛產柑橘、香蕉、菠蘿等。

師:與蒙古日本相比,我國的海陸位置有什麼不同?

生:略

歸納:蒙古深居內陸,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國,降雨量少。日本是四面臨海,是一個島國,氣候濕潤,降水豐沛。而我國疆域遼闊,海陸兼備,東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能帶來豐沛的降水,是我國東部氣候濕潤,又有利於海上的對外交往。背靠亞歐大陸,有利於與歐洲、中亞等地區的對外交往與貿易合作。如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現在的“亞歐鐵路大陸橋”都經過我國西部與中亞相通。

那同學們看下我國的地理位置還有哪些方面的優越性呢?

位置的優越性

發展農業生產南北跨度大氣候差異明顯有利於發展多種農業經濟對外交往與合作海陸兼備有利於對外交易與對外開放發展海洋事業東臨太平洋

多港灣和島嶼海上交通便利利於水產業的發展其他旅遊資源豐富如:海南熱帶風光內陸沙漠北國冰雪海濱風光等

本課小結:這節課我們共學習了兩方面的內容,首先了解了我國在第球上的位置,其次通過讀圖分析了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及其特點。

板書設計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北半球東半球

緯度位置: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屬於北温帶,小部分位於熱帶,沒有寒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西岸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本節知識的學習,要求學生知道領土包括陸地領土和海洋領土,並要學生掌握我國的陸地面積、我國疆域的四至點、陸上疆界以及陸上鄰國。

2、海洋國土中要求掌握東鄰四海一洋,我國的領海和內海、大陸海岸線、主要的島嶼和羣島以及隔海相望的國家等知識。

3、通過對我國陸疆和陸上鄰國、大陸海岸線和隔海相望的國家等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我國的領土面積和四至點、瀕臨的海洋、以及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難點是我國疆域的四至點、我國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的名稱。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討論比較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七年級時已經知道我國是一個大國,那我國到底有多大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於我國國土這一方面的內容,進一步瞭解我們國家之大。請大家打開教材P3,進入我們今天學習的正題-------海陸兼備的大國。

板書二、海路兼備的大國

師:同學們看課本第三頁內容,找出我國的四至點。

學生:略

歸納:我國領土的四端為:

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31′N);

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羣島的曾母暗沙(3°51′N);

最東端----在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

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73°E)。

下面我將用一首口訣來幫助大家記憶四至點。口訣是“頭上頂着黑龍江,腳踏曾母暗沙島,嘴喝兩江匯合水,帕米爾上擺擺尾。”(説明:曾母暗沙只是一個暗礁)下面請同學們背誦口訣,看誰記得又快又準。(需在地圖上找出這四個點並且把他們標出來)

讀圖1.4和圖1.5四幅圖,説一説引起其變化的原因。

1、冬季由於緯度的跨度大,受緯度的影響,南北氣温差異大。

2、東西經度跨度近60°,時間相差近4小時。所以當烏蘇里江灑滿早餐金色陽光的時候,帕米爾高原還是漫天星斗的漫漫黑夜。

過渡:我國疆域遼闊,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有漫長的陸上國界線和大陸海岸線。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往下學習。

師:快速閲讀第五頁內容,找出我國的陸上國界和海岸線分別長多少?並通過圖1.3“中國的疆域及鄰國”找出我國的14個陸上鄰國及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

學生:略

師:我國的陸上國界長2.2萬多千米,相鄰的國家共有14個,逆時針數來分別是:朝鮮、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三字經記憶: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和不、緬老越)

我國大陸瀕臨海洋,由北往南依次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韓國、日本、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找到相應國家的位置)

另外我的還有兩大內海、三大海峽、三大半島。

兩大內海:渤海和瓊州海峽

三大海峽:渤海海峽、台灣海峽、瓊州海峽

八年級地理的教學計劃 篇九

1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2、揣摩體味相關詞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學習細膩描述人物言行的寫法。

4、體會愛心獻給他人的美好情感。

2重點難點

1、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與主旨。

2、揣摩詞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會愛心獻給他人的美好情感。

3教學過程 3.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藤野先生第一學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

1、導入語:人的一生中總會有些令人難忘的經歷,有些經歷讓你感受到温暖,有些經歷讓你感受到痛苦,有些經歷讓你感受到奮鬥的樂趣。在魯迅先生的一生中也有過這樣的時候,那就是他的老師。我們已瞭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老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魯迅先生寫的一篇回憶性的文章,看看在魯迅先生的記憶中的另外一位老師。

2、簡介時代背景:國情,作者人生、思想。

二、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教師糾正字音,並思考:

(1)文中“我”的活動變換了3個地點,它們是東京、仙台、北京。

(2)“我”的這些活動是按照時間順序來組織的,文章的線索是什麼?

(3)根據地點變化,將課文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以及轉到仙台求學的原因。這為與藤野先生的相識埋下了伏筆。

第二部分(第—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台結識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讚揚先生的崇高品質,以及“我”棄醫學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段)寫“我”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2、再讀課文,找出魯迅對藤野先生感情的句子,讀一讀,並説説作者對老師的感情如何?

——感激、敬仰、懷念……

三、研討人物

1、本文寫了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哪幾件事?用簡要語言加以概括。

(1)寫藤野先生檢查並從頭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講義。表現了先生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

(2)寫藤野先生指出“我”繪的解剖圖中的錯誤。表現了先生熱情關心,嚴格要求的工作作風。

(3)寫藤野先生為“我”不信鬼神,敢於解剖屍體而感到高興和放心。表現了先生的正直無私,直摯誠懇的工作精神。

(4)寫先生向“我”詢問,瞭解中國女人裹腳的情形。表現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實事求是的精神。

2、根據上面事例,你認為藤野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在中心詞前面用恰當的修飾語作概括。 答:魯迅描寫了一個的藤野先生。

(認真負責、嚴格要求、循循善誘、關心愛護、從嚴治學、熱情關懷、正直誠懇、毫無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

四、探究閲讀

1、為什麼魯迅對先生會有這樣深厚的感情?(介紹魯迅當時在日本的處境)

當時中國落後捱打的背景,中國留學生在國外處境的介紹,以利於學生理解魯迅在碰到象藤野先生這樣的老師時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2、文章主要寫藤野先生,為何要寫東京的留學生和初到仙台的情況?或交待動機或正面襯托或反面襯托要區別對待。

在這樣的處境中碰到這樣的一位導師,真的令人一生難忘。所以在20年後,魯迅依然記憶猶新,特別是在陷入困境的時候,更會想起他來。

3、閲讀課文最後一個小節,思考:在這段文字中先生要説出的是些什麼話語。我為什麼良心發現的,增加了勇氣,繼續寫文章?

“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説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五、拓展延伸

在你的人生經歷中有沒有最感動的時候?什麼事情,什麼人,對你有什麼啟發?

(這一組問題,其實是由問題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情引出的,由這個問題帶學生進入對藤野先生的瞭解,對魯迅當時處境的理解,對魯迅對藤野先生情感的理解,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自己的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感動。)

六、課外作業

課外閲讀《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回憶《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將壽鏡吾、章太炎、藤野先生加以比較,寫一段話來,看看他們各有什麼不同的特點?

1 藤野先生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1 藤野先生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藤野先生第一學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

1、導入語:人的一生中總會有些令人難忘的經歷,有些經歷讓你感受到温暖,有些經歷讓你感受到痛苦,有些經歷讓你感受到奮鬥的樂趣。在魯迅先生的一生中也有過這樣的時候,那就是他的老師。我們已瞭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老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魯迅先生寫的一篇回憶性的文章,看看在魯迅先生的記憶中的另外一位老師。

2、簡介時代背景:國情,作者人生、思想。

二、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教師糾正字音,並思考:

(1)文中“我”的活動變換了3個地點,它們是東京、仙台、北京。

(2)“我”的這些活動是按照時間順序來組織的,文章的線索是什麼?

(3)根據地點變化,將課文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以及轉到仙台求學的原因。這為與藤野先生的相識埋下了伏筆。

第二部分(第—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台結識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讚揚先生的崇高品質,以及“我”棄醫學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段)寫“我”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2、再讀課文,找出魯迅對藤野先生感情的句子,讀一讀,並説説作者對老師的感情如何?

——感激、敬仰、懷念……

三、研討人物

1、本文寫了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哪幾件事?用簡要語言加以概括。

(1)寫藤野先生檢查並從頭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講義。表現了先生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

(2)寫藤野先生指出“我”繪的解剖圖中的錯誤。表現了先生熱情關心,嚴格要求的工作作風。

(3)寫藤野先生為“我”不信鬼神,敢於解剖屍體而感到高興和放心。表現了先生的正直無私,直摯誠懇的工作精神。

(4)寫先生向“我”詢問,瞭解中國女人裹腳的情形。表現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實事求是的精神。

2、根據上面事例,你認為藤野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在中心詞前面用恰當的修飾語作概括。 答:魯迅描寫了一個的藤野先生。

(認真負責、嚴格要求、循循善誘、關心愛護、從嚴治學、熱情關懷、正直誠懇、毫無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

四、探究閲讀

1、為什麼魯迅對先生會有這樣深厚的感情?(介紹魯迅當時在日本的處境)

當時中國落後捱打的背景,中國留學生在國外處境的介紹,以利於學生理解魯迅在碰到象藤野先生這樣的老師時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2、文章主要寫藤野先生,為何要寫東京的留學生和初到仙台的情況?或交待動機或正面襯托或反面襯托要區別對待。

在這樣的處境中碰到這樣的一位導師,真的令人一生難忘。所以在20年後,魯迅依然記憶猶新,特別是在陷入困境的時候,更會想起他來。

3、閲讀課文最後一個小節,思考:在這段文字中先生要説出的是些什麼話語。我為什麼良心發現的,增加了勇氣,繼續寫文章?

“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説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五、拓展延伸

在你的人生經歷中有沒有最感動的時候?什麼事情,什麼人,對你有什麼啟發?

(這一組問題,其實是由問題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情引出的,由這個問題帶學生進入對藤野先生的瞭解,對魯迅當時處境的理解,對魯迅對藤野先生情感的理解,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自己的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感動。)

六、課外作業

課外閲讀《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回憶《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將壽鏡吾、章太炎、藤野先生加以比較,寫一段話來,看看他們各有什麼不同的特點?

八年級地理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髮解西北地區的範圍,主要地區、主要地形區、主要礦產區和工業城市的位置,主要鐵路線的分佈;使學生掌握西北地區以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用圖、畫圖的能力概括出西北地區自然特徵——乾旱,並分析以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講述本區自然資源豐富、地域遼闊、草場眾多,看到本區農牧業發展前景很好,從而對學生進行熱愛邊疆的教育,激發學生開發邊疆、建設祖國的決心和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以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提問] 在中國分區地理的學習中,我們已學過了哪幾個分區?誰能概括各分區的區域特徵?(從位置、自然條件、經濟特點等角度引導。)

[展示圖片] 西北地區景觀圖。

[提問] 你知道這是我國哪個地區的景象嗎?和我們學過的幾個分區一樣嗎?

為什麼有這樣的景象呢?今天,我們來學習西北地區。

[展示地圖] 西北地區圖。

[提問] 誰能指圖説出本區的範圍和作為地理界線的事物,及所包括的省區和相鄰的國家,然後概括出本區的位置特點?(從緯度、海陸和相對位置不同角度引導。)

[歸納] 西北地區位於我國北部和西北邊疆,屬於內陸地區,跟海較遠,越往西跟海越遠。

[教師提問] 本區深居內陸,距離海洋遠,這對本區的降水有何影響?

[學生回答] 降水少,跟海洋越遠降水越少,即越往西降水越少。

[讀圖指導] 指導學生用地圖冊“中國年降水量”圖進一步説明本區降水量的分佈:在內蒙古東部為400毫米,往西逐漸減少到200毫米以至50毫米以下。所以,乾旱成為本區的主要自然環境特徵。

[提問] 除海陸位置外,還有什麼能影響到水汽深入西北內陸呢?(地形)本區有哪些主要地形區?

[讀圖] 請同學們在圖中找出:內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天山、吐魯番盆地、塔克拉瑪干沙漠。説明本地主要以什麼地形為主?

[講述] 本區主要地形區有內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等。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開闊,西部風蝕作用顯著,戈壁灘上形成奇形怪狀的風蝕城堡、風蝕蘑菇等;塔裏森盆地中部有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碼幹沙漠,沙漠地區隨處可見綿延起伏的新月形沙丘。由此可見,西北地區地形主要是以高原、山地為主。

[提問] 請同學們在地形圖上找找新疆境內的主要山脈、盆地,説説新疆地形的顯著特徵是什麼?

[板圖] 新疆“三山夾兩盆”示意圖(教師在黑板上畫,並指導學生在書本上畫)。

[指圖講解] 新疆的地形就像“疆”的右半部分——“?”,從北向南三條橫線依次代表阿爾泰山、天山和崑崙山脈,兩個“田”分別代表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形成“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結構特點,天山橫亙在塔里木盆地與準噶爾盆地之間。

[出示投影片] 西北地區的草原和荒漠分佈圖。

[提問] 本區地表植被,由東向西有什麼變化?為什麼?

[回答] 由東向西,地表植被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指圖講述] 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草原,夏季降水稍多,水草豐美,馬牛羊成羣。賀蘭山以西的內蒙古西部、甘肅河西走廊、新疆兩大盆地,由於降水越來越少,草原上的牧草越來越矮小稀疏,逐漸成為荒漠。

[讀圖] 在“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圖”上找出塔里木河。觀察本區河湖有什麼特點?為什麼?

[講述] 本區河流稀少,且多為內流河,其中最長的是塔里木河。湖泊也多為內流湖。與南方地區的“水鄉澤國”形成鮮明對照。原因是:深居內陸,降水少,蒸發強烈,所以河流稀少,水量也小。河流沿途多沙漠、戈壁,水分大量蒸發、滲漏,因而水量越來越少,下游多消失在沙漠中或流入內流湖,不能流入海洋。

[提問] 有人説,在西北地區水貴於金子,你同意嗎?為什麼?

[講述] 因為本區氣候乾旱,水是多麼稀少,所以水對於人類生產和生活來説,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就農業來説,水源就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首要因素。

[提問] 請問西北地區主要適宜發展什麼農業呢?(畜牧業)

[板書] 農業以畜牧業為主

[提問] 假如你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一位農場主,要建個畜牧業基地,你覺得建在哪裏比較合適呢?能在圖上畫出來嗎?

還有什麼地方可建畜牧業基地呢?

[展示投影] 由山麓到山頂植被有什麼變化?如何利用這裏的草場資源呢?山上是冬季牧場還是夏季牧場?為什麼?

這就是新疆天山山地牧場,因水熱條件引起牧場分佈具有垂直分佈的特點。

[提問] 除了發展畜牧業,在西北地區還可適當發展什麼農業?(種植業)

水是農業發展的基本自然條件之一,在西北,大氣降水的可性不大,那麼水從何而來呢?請你幫助找水,並設想一下種植農業區可能分佈在哪兒?為什麼?

[學生] 略

[講述] 對,大家的眼光不錯,在河套平原、寧夏平原,可以引黃河水灌溉,這裏因為有了水,而發展成為物產富饒的綠地,因而被譽為“塞外江南”。

[提問] 還有哪兒可發展農業?怎樣解決水的問題?

[講述] 夏季,因為夏季時氣温高,冰雪融化。

[提問] 那麼,怎樣利用地下水呢?

[展示投影] 介紹坎兒井原理。

[講述] 坎兒井真是保護灌溉、節約用水、防止蒸發的一處好方式。

[小結] 在西北地區發展農業,必須要有水灌溉,那麼這種農業,我們叫做“灌溉農業”。

[承轉] 西北地區流行一句話:麻雀、孔雀東南飛,這話什麼意思呢?

[講述] 要想發展西北就必須有世界眼光,而世界發展的出路無非是工業化問題,怎樣才能邁上工業化的道路呢?讓我們找找西北地區發展的優勢。

[展示] 西北地區礦產資源、主要城市、交通分佈圖,請完成課本P.17活動1.

[提問] 西北地區要發展經濟,靠的是什麼?工業分佈有什麼特點?西北的交通情況怎麼樣呢?

[學生回答] 略

[小結] 西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近幾十年來,利用本區資源和特有的地理環境特點,大力發展相關工業,交通運輸條件也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展示圖片] 有關西北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動物遭殺的圖片。

[承轉] 但是,西北地區氣候乾旱,沙漠廣佈,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所以,在資源開發中必須要注意什麼問題?

[學生] 生態環境的保護。

[小知識] 瞭解歷史古城——樓蘭古城消失的原因,並且完成書本JP.17活動2。

[板書] 生態環境脆弱。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