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84W

七年級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地理教學設計 篇一

《地圖》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讀圖方法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明確掌握地圖知識和技能,也是今後建設祖國所應具備的文化素質之一。

[知識和能力]

1、初步瞭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註記以及等高線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初步學會在各種地形圖上判斷地勢高低起伏狀況,以備將來能用在生活和生產上。

4、在地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種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離,在地圖上識別方向、填繪常用圖例和註記。

6、在各種地圖上,學會判斷地勢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7、能夠使用目的(如旅遊)確定所選擇的地圖類型及其比例尺。

8、舉例説明一到兩種現代高科技地圖(例如遙感圖像和電子地圖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學重點

1、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線段比例尺。

2、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用海拔計算地面高度。

4、等高線稠稀與坡度徒緩。

5、分層設色地形圖。

教學難點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別以及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係。

2、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各種地表形態 。

教學設計[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圖“對話”,獲取我們所需的信息,這是不夠的,還必須認識和熟悉地圖的“語言”——圖例。

板書

地圖的基本因素——圖例

[講授新課]

提出問題

什麼是圖例?

指導閲讀

指導學生閲讀課本P13圖1.22中有關圖例的文字説明,以及課本P14第3自然段,使學生知道圖例是指: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説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説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數字,又稱註記。

組織活動

1、讓學生看課本P14圖1.24“一些常用圖例”,自己想辦法儘快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

2、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記憶的好方法。教師給予指導啟發,如點狀的符號有哪些?分別表示什麼地理事物?線狀的呢?面狀的呢?等等。

3、教師可用電腦逐個展示各種圖例,讓學生辨認,也可用課前準備的“圖例卡片”,進行“找朋友”或“對號入座”等遊戲。

4、組織學生進行繪製自己居住房間平面圖的比賽,看誰畫的又符合實際又美觀,圖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設計的圖例等要素。

評價點撥

展示若干學生繪製的平面圖,點撥評價後説明記住圖例固然很好,但地圖一般都附有圖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記硬背,關鍵是要掌握識圖的方法和步驟。結合繪圖中的問題,強調在繪圖和填圖時,圖例要規範準確,特別是註記,應該字體清晰勻正,大小合適,排列應“橫寫自左向右,豎寫自上而下”,點狀事物不離點,線狀事物也是線,面狀事物不出面。

小結過渡

同學們,比例尺、方向、圖例是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只有熟練掌握了這些閲讀地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與地圖“對話”,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板書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提出問題

1、當前人們的哪些社會活動會用到地圖,各需要什麼樣的地圖?

2、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你是否知道人們除了

利用地圖之外,還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地獲得有關地表環境狀況的信息?

討論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閲讀課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閲讀材料“地圖家族一覽”,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列舉説明。

評價點撥

教師根據學生髮言情況評價後小結點撥。

①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地圖,如氣候分佈圖、農作物分佈圖、工業區或工業城市分佈圖、鐵路、公路分佈圖、旅遊景點分佈圖、商業中心分佈圖、政區圖、軍事地圖等。

②根據地圖的內容,通常可以劃分為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兩類。普通地圖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經濟一般特徵的地圖,概括程度高,多為小比例尺地圖。專題地圖則是根據專門用途着重反映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現象的地圖。

③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在地圖繪製中的廣泛應用,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地圖,地圖家族中新貴族不斷湧現,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使傳説中的“千里眼”“順風耳”變成了現實,人們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傳輸和獲取地理信息,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更大的方便。

④根據目的和需要,選擇和使用地圖,查找和獲得所需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好習慣。特別是地理課的學習過程中更是離不開地圖,正如人們説的那樣:“地圖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圖學好地理呢?

討論引導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地圖在自己學習地理過程中的體會後進一步引導:

1、運用地圖的方法——上課時要做到左圖右書,圖文結合,養成讀圖、用圖的好習慣。

2、運用地圖的步驟:

①看和指——在圖上找到所學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讀和寫——生疏地名反覆讀,同音、近形、近義的地名要多寫。

③想和説——看到的事物要多動腦想,想好以後要表達出來,能夠“看圖説話”,把“啞圖”變為“活圖”。

④變和畫——變是指在地圖上獲取的信息,要善於遷移應用(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畫是指要多動手進行畫圖練習。如照着畫、默着畫、反着畫(如圖上畫的是南半球某種現象,你就畫北半球相反的某種現象)、繁化簡、圖配文、創新畫等。

總之,學地理,在腦海裏時時、事事都要裝有一幅活地圖,逐步建立空間概念。

反饋練習

1、電腦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件事,讓各小組去組織分配的活動,看看需要選擇什麼樣的地圖,為什麼?

2、各小組再去韓國漢城乘坐地鐵,讓學生完成課本P21活動2。

[課堂小結]

根據以下電腦展示,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地圖基本要素的內容,強調養成運用地圖的好習慣。

板書設計

作業佈置每個學習小組,用16開紙把學校的平面圖設計出來,以“我為學校提建議”為形式設計未來的學校建設方案;或以“我浪費時間了嗎”為主題,結合現有城市地圖分析本組同學上學的路線是否最為簡捷。地圖上要有自己設計的圖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繪圖小組同學的姓名,一週後,大家評比,看哪個組繪的最準確、最美觀。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二

學習目標:

1、瞭解世界各地區的氣候差異地;

2、在世界氣候分佈圖上説出主要氣候類型及分佈地區;

3、瞭解影響氣候的幾個因素及其基本道理。

學習重難點:

1、世界主要氣候的類型及分佈。

2、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佈、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學法指導:小組合作探究,合作完成,個別指導重點點拔。

導學過程:

1、請同學們結合前兩節學習的知識,能説出來“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2、天氣的特點是什麼?氣候的特點是什麼?

3、課本p57的A、B、C三幅圖是描述哪些地區的氣候的?

4、其中A、B兩幅圖中,都有“一年到頭”這幾個字,同學們想一想,這裏的一年指的是某一特徵的年份,還是一般而言呢?

5、人們描述天氣,關注的時間是一天,常用到氣温、降水、風、雲、霧等要素。從圖3.22的談論中看,人們描述氣候,關注的時間是多長?一般只注意哪兩個要素?你們能用一句話概括當地的氣候特點嗎?

6、在前兩節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世界上氣温和降水的地區差異很大,同學們想想,世界上哪些地區温度高,哪些地區温度低?哪些地區降水量多,哪些地區降水量少?

7、課本p58,看圖3.23能説出世界上有哪些主要氣候類型。

8、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除了自然因素,人類活動對氣候有哪些影響?

達標檢測:

1、課本p58活動題2。

2、課本p59—60活動題1、2、3、4。

3、課本p61—62活動題2、3、4。

教學反思:

1、本節課我採用複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的方法,得出影響氣侯的主要因素,由淺入深,易化難點。

2、影響降水的主要因素理解起來有困難,通過小組間的互助學習加深理解。

最新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三

教學重點:

1、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

2、我國氣候為農業生產提供的有利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歸納、概括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

教學媒體:我國温度帶和乾濕區掛圖或投影片,幾個城市的氣温曲線圖、降水柱狀圖。

課時安排: 計劃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前幾節我們雪線了中國的氣温和降水等知識,請同學們回憶兩個問題:

(1)我國冬季和夏季氣温分佈的有什麼特點?

(2)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分佈和幾節分配上有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

〔導入新課〕知道了我國氣温和降水的一些特點,我國氣候有什麼特徵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將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歸納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我國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板書〕第四節 氣候特徵

〔讀表提問〕請同學們閲讀課本第57頁,“我國與世界緯度相近地區氣温的比較”表,回答下列問題:

(1)1月份,我國的齊齊哈爾、北京的平均氣温,分別比法國的巴黎、美國的紐約低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分別低22.7°C和3.7°C。

(2)7月份,齊齊哈爾、北京的氣温分別比巴黎、紐約高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分別高26.3°C和7.3°C

(3)齊齊哈爾、北京的氣温年較差,分別比巴黎、紐約大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齊齊哈爾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紐約大7.3°C。

〔提問〕對上述問題,你能得出什麼結論?(學生討論回答)

〔分析歸納〕冬季,我國比同緯度地區冷,夏季我國大部分地區又比同緯度除沙漠地區以外暖熱。因此,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温年較差比同緯度地區的氣温年較差偏大。由此得出氣温冬冷夏熱的特點。大陸性氣候顯著。

〔展示〕北京、齊齊哈爾、巴黎、紐約降水量柱狀圖。使同學們閲讀柱狀圖,比較四個城市降水的季節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

〔歸納總結〕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的季節分配很不均勻,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節變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際變化也較大,由此得出我國冬季乾燥,夏季多雨,大陸性強的氣候特點。歸納起來,一是説明我國季風氣候顯著,二是具有大陸性的特點。

〔板書〕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季風氣候顯著 冬季寒冷乾燥

夏季高温多雨

〔讀圖提問〕展示北京、武漢、哈爾濱等城市氣温曲線降水量柱狀圖。請同學們讀圖,思考我國夏季氣温、降水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學生回答:我國夏季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總結〕這就是我國氣候的第二個特徵:雨熱同期。

〔板書〕二、雨熱同期

〔啟發提問〕雨熱同期。夏季我國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數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是世界同緯度除沙漠以外最暖熱的地區。因此,我國熱量條件優越。這種優越的熱量條件對農作物生產有沒有好處?請同學們思考回答。

學生討論、回答。

〔概括總結〕正如同學所説,我國優越的熱量條件,對農業生產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温的高產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國廣大北方地區也有大面積種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種植界線的緯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由此可見,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勢。

〔板書〕1、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勢。

〔啟發提問〕在高温的夏季,也是我國降水量集中的季節,雨熱同季對農作物有什麼影響?

學生討論、回答。

〔歸納、總結〕農作物在高温的季節生長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國高温多雨的夏季,正適合農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長。因此,高温期多雨期與農作物的生長期一致,是我國氣候資源的又一大優勢。

〔板書〕2、高温期與多雨期一致,對農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長十分有利。

〔啟發提問〕請同學們回憶一下:(1)西亞、北非在北緯15°-30°的地區,氣候景觀有什麼特點?

(2)為什麼我國處於同一緯度地帶的長江以南地區,卻成為降水豐沛的“魚米之鄉”?

學生討論、回答。

〔概括總結〕在世界上北緯15°-30°的緯度帶內,由於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影響,氣候炎熱乾燥,大多數呈沙漠和荒漠景觀。我國處於同一緯度地區的長江以南地區,由於受到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並且雨熱同季,利於水稻的生長,是我國重要的稻米產區,河湖眾多,淡水魚產量很大,從而成為我國的“魚米之鄉”。

〔展示掛圖或投影片〕展示我國温度帶和乾濕地區劃分圖。

〔複習提問〕請同學們讀我國温度帶劃分圖和我國乾濕地區劃分圖,説説我國可劃分為哪幾個温度帶和乾濕區?

學生指圖回答。

〔講述〕我國既有五個温度帶和一個高原氣候區,又有四個乾濕地區,(投影片迭加演示)多種多樣的温度帶迭加在多種多樣的乾濕地區上,這説明我國的氣候複雜多樣。氣候的複雜多樣是我國氣候的又一顯著特點。

〔板書〕三、氣候複雜多樣

1、多種多樣的温度帶和乾濕區是我國氣候複雜多樣的一個重要標誌。

〔讀圖思考〕請同學們讀課本第38頁4.23圖,“橫斷山區氣候和植被的垂直變化”,和第59頁4.24圖,“秦嶺南北”,思考説明地形對氣候和植被有什麼影響?

〔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回答問題〕橫斷山區海拔很高,達數千米,隨着山勢的增高,氣温降低,植被隨之發生變化,從山下的常綠闊葉林依次過渡到針闊混交林-針葉林-高山草甸-雪線以上。説明地勢的高低對氣候影響很大,進而影響植被種類的生長分佈。

秦嶺南北一圖,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觀上的差異。山南生長的是亞熱帶植物――柑橘樹,山北生長的是温帶植物――蘋果樹。這是因為秦嶺在氣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擋北部冬季風的南下。所以秦嶺南坡氣温高,為亞熱帶景觀;北坡氣温低,為暖温帶景觀。

〔講述〕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地形複雜多樣,地勢高低懸殊,使得我國的氣候更加複雜多樣。

〔板書〕2、地勢高低懸殊,地形多樣,使我國氣候更加複雜多樣。

〔啟發提問〕我國氣候的複雜多樣,對農業生產有什麼好處,多樣的温度帶和乾濕區對各種植物和農作物品種的生長有什麼影響?

學生討論、回答。

〔歸納總結〕我國氣候複雜多樣。因此,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在我國找到適合生長的地區,使我國的農作物及各種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板書〕3、氣候複雜多樣,使得我國的農作物和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複習鞏固〕選作複習題

(1)我國氣候有哪些主要特徵?(3條)

(2)我國氣候對農作物生產提供了哪些有利條件?

板書設計

第四節 氣候特徵

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二、雨熱同期

1、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勢。

2、高温期與多雨期一致,對農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長十分有利。

三、氣候複雜多樣

1、多種多樣的温度帶和乾濕區是我國氣候複雜多樣的一個重要標誌

2、地勢高低懸殊,地形多樣,使我國氣候更加複雜多樣。

3、氣候複雜多樣,使得我國的農作物和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探究活動

活動目的: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方式:

學生根據所給資料分組討論——同樣是在北緯15°-30°範圍內的西亞、北非和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在氣候特徵上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教師提供資料,包括兩個地區的景觀圖、氣温降水圖、洋流圖。

學生分組討論後,派代表發表結果,最後由教師總結。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四

學習目標:

1、準確説出地球的形狀,學會運用有關地球的基本數據來描述地球的大小。

2、認識地球儀,能在地球儀上準確找出地軸、南北兩極、經線、緯線、赤道和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

3、瞭解赤道、緯線、緯度的定義。

4、分析掌握緯線的特點、分佈變化規律,明確南北緯度、南北半球、高中低緯度的劃分。

5、根據所給出的緯線圖準確説出某一點的緯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的緯度區位置。

學習重點:

1、瞭解赤道、緯線的定義,能夠在地圖、地球儀上準確地找出。

2、掌握緯線的特點、分佈變化規律,南北半球的劃分。

學習難點:

掌握緯線的特點、分佈變化規律,並能準確説出某一點的緯度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緯度區。

學生自學

學習任務(一)自學課本14—16頁地球的形狀部分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1、説出地球的形狀。

2、利用圖中有關地球的基本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組內:相互交流自己的認識,比較出不同之處,提出疑問並記錄。

組間:以各組代表為代表交換各組記錄,作出彙總。並互相解答。

學習任務(二) 自學課文第16—17頁地球儀部分思考回答:

1、什麼是地球儀?

2、在地球儀上準確指出地軸、南北兩極、赤道、南迴歸線、北迴歸線、南極圈、北極圈、經線及緯線。

3、説出赤道、緯線、緯度的概念,南北緯度的是如何劃分的,南北緯度各用那個字母表示。

4、觀察“緯線與緯度”圖分析緯線的特點、分佈變化規律。,填下表。

緯線(圈)

形狀特徵

指示的方向

長度的特點

緯度的範圍

度數的變化規律

相同度數的區分

零度線的確定

劃分地球半球的界線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五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説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

2、運用地圖分析説明非洲地形特徵,並能夠在地圖上找出非洲幾個著名地形區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説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運用地圖分析説明非洲地形特徵,並能夠在地圖上找出非洲幾個著名地形區

教學難點:訓練讀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啟發討論講授式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海陸分佈的內容,可以考察學生亞洲、歐洲相臨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稱“阿非利加”的本意是“陽光灼熱”的意思。為什麼會這樣呢?在上學期的學習中我們也瞭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種,這又是為什麼呢?創設地理情境,提出假設,調動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指導學生讀圖。

板書:

㈠國家最多的大洲

二、講授新課

1、通過讀圖總結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陸位置:

北面與歐洲之間隔着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東北與亞洲之間隔蘇伊士運河、紅海;東臨印度洋,與大洋洲隔海相望;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西臨大西洋,與美洲隔海相望。

經緯位置:

最北在30oN以北,最南在30oS以南;赤道、北迴歸線、南迴歸線都穿過非洲;最東在50oE以東,最西在20o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東半球通過閲讀課文了解非洲的民族鬥爭歷史,重點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國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為主的地形

學生回答問題。引導學生自學,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自己總結。通過讀地形圖和各種統計圖表,逐步回答問題總結亞洲地形的特點。

1.根據“不同海拔高度的陸地面積佔總面積的比重”(餅狀圖)及地形圖上山脈高原的名稱總結“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有“高原大陸”之稱。

2.根據“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較”(柱狀圖)總結“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定基礎。

3.根據“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較”(柱狀圖),計算相對高度,總結“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根據地形圖,總結“非洲地勢東南高,西北低”通過地圖、課本使學生觀察到非洲的幾處特別之處:

非洲東部的東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陸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剛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線十分平直。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對氣候資料、地圖的分析,瞭解非洲以熱帶為主的氣候。

2、讀圖分析非洲氣温、降水的特點,以及氣候類型對稱分佈的特點。

能力目標

1、練習看各種氣候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2、判讀自然植被的垂直分佈圖。瞭解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

3、學會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瞭解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水文特徵。

教學重點:

1、氣候資料、地圖的分析,瞭解非洲以熱帶為主的氣候。

2、分析非洲氣温、降水的特點,以及氣候類型對稱分佈的特點。

3、自然植被的垂直分佈圖。瞭解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

教學難點:

1、練習看各種氣候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2、讀自然植被的垂直分佈圖。瞭解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等直接過渡到非洲的氣候

二、講授新課

讀圖6—21非洲1月平均氣温

1.看讀數,

2.看分佈,等温線稀疏

3.看走向,大致與緯線平行,西北、東部、南部有小面積閉合曲線。用一連串的小問題引導學生讀圖分析大部分在20℃~30℃之間,北部以及10℃左右。

學生根據以前所學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讀圖分析

讀圖6—22非洲7月平均氣温

1.看讀數,

2.看分佈,等温線稀疏,比1月時密集

3.看走向,大致與緯線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區為明顯的閉合曲線,是非洲的炎熱中心。

通過這兩幅圖可以總結,非洲無論冬夏氣温總在0℃以上,且絕大部分地區在20℃以上,説明非洲是“熱帶大陸”並試着分析其中原因。

三.讀圖6—23非洲年降水量

1.看讀數,小於200㎜,到大於20xx㎜的地區都有分佈。

2.看分佈,等降水量線密集,差異顯著

3.看走向,北部地區大致與緯線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區大致與海岸線平行。

四.讀圖6—24非洲氣候類型

1.看類型,非洲的氣候類型很少,除高山氣候外都是熱帶氣候類型

2.看典型,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在各大洲中最大;非洲的熱帶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積在各大洲中面積最大;非洲剛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熱帶雨林區之一。

3.看分佈,氣候類型呈帶狀分佈,以赤道為軸南北對稱。

五.氣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佈

指導學生讀圖歸納

讀圖6—25完成題目要求學生讀圖分析

調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練習讀圖分析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圖分析。

1.乞立馬紮羅山位於赤道附近,為什麼山頂卻終年被積雪覆蓋,成為“赤道雪峯”乞力馬扎羅山以5895米的海拔為非洲的最高峯

2.説説從山下至山頂自然景觀發生了哪些變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根據上學期所學的知識總結原因(而海拔每增高100米氣温下降℃。非洲的降水分佈很不平衡,也就使得非洲的河流作用顯著。讀圖6—26尼羅河和剛果河

1.説出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條河的支流更多。 2.尼羅河和剛果河的幹流各流經哪些氣候區?想一想,哪條河的水量較小、水位季節變化大?

3.找出尼羅河的兩個源頭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結合圖6—24,看看他們分別位於哪個氣候區。你能解釋歷史上尼羅河定期氾濫的原因嗎?

4.尼羅河與剛果河在流經山區時,形成一系列峽谷,多險灘瀑布。所以,尼羅河與剛果河的水利資源都很豐富。請問這種推斷是不是正確?

七年級地理人教版教案 篇六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1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會運用地圖説明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認識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蘇伊士運河、霍爾木茲海峽、波斯灣、土耳其海峽。

能在西亞的填充圖上準確的填出西亞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過程與方法

瞭解西亞居民以阿拉伯人為主,西亞地區的宗教特色以及與宗教有密切關係的兩個城市——麥加、耶路撒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西亞也是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猶太教、_的發源地。

四、教學重點:

學會運用地圖説明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能夠正確填圖

五、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地圖説明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提高學生的讀圖、填圖能力

六、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七、教學用具

教學掛圖、板圖、班班通

八、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課主要內容。

(二)、導入新課

由新聞直接指出硝煙瀰漫的戰場——伊拉克。找學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屬區域——西亞地區。聯繫實際、從新聞出發吸引學生興趣。

板書:第三節西亞

(三)、講授新課

通過讀圖確認伊拉克的位置,瞭解西亞的範圍

讀圖找出亞洲歐洲、非洲,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裏海、大西洋、印度洋

五海三洲之地

通過讀圖掌握西亞的地理(海陸)位置:

間接的溝通着大西洋與印度洋

位於亞洲的西南,地處亞、歐、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帶

位於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和阿拉伯海之間

所以被稱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

交通要道(古代、現代)

找學生介紹歷所學的古代絲綢之路的知識。

從古代起,西亞地區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簡單介紹現代鐵路、公路、航空運輸途經西亞的情況。強調其重要性

主要國家、首都

指導學生讀世界地圖以及圖2-17西亞的國家圖。在圖2-17中找出西亞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伊拉克—巴格達、阿富汗—喀布爾、

土耳其—安卡拉、科威特—科威特、

伊朗—德黑蘭、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敍利亞—大馬士革、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布扎比等國

利用填充圖冊12頁的題目進行練習。填注兩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線、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稱的位置。

阿拉伯國家、宗教

啟發學生根據所看新聞報道回憶西亞地區居民的外貌、穿着打扮,西亞居民多數為阿拉伯民族,主要為白色人種,日常生活中以白色頭巾、白色長袍包裹全身,男子蓄鬚,女子以面紗遮臉。語言以阿拉伯語居多。宗教以伊斯蘭教為主

麥加是伊斯蘭教第一聖城。伊斯蘭教、_、猶太教都將耶路撒冷做為聖城。

簡單介紹巴勒斯坦地區以及巴以之間的矛盾衝突。試着分析引發矛盾、戰爭的主要原因。

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以及培養學生關注時事新聞的良好習慣。

(四)、小結與作業:

目標檢測上的題目

板書設計

西亞(1)

五海三洲之地

交通要道

主要國家、首都

宗教

西亞(2)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2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西亞的自然地理環境,比如地形特徵、氣候特徵、主要河流等。

瞭解自然環境與當地農牧業生產的關係,以及當地發展節水農業所取得的成就。

掌握西亞石油資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佈特點和主要產油國。根據地圖,瞭解西亞石油輸往西歐、美國和日本的路線。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西亞石油資源的強調,指導學生認識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培養學生科學的人地觀。

四、教學重點:

掌握西亞石油資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佈特點和主要產油國。

根據地圖,瞭解西亞石油輸往西歐、美國和日本的路線。

五、教學難點:

通過對西亞石油資源的強調,指導學生認識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培養學生科學的人地觀。

六、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七、教學用具:

教學掛圖、板圖、班班通

八、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複習提問上節課主要內容。學生回憶,並回答問題。通過複習總結西亞獨特的人文特點,並指出西亞的自然環境也很獨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過複習總結西亞獨特的人文特點,並指出西亞的自然環境也很獨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

二、講授新課:

以高原為主的地形特徵

指導學生讀圖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徵的四個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對高度、主要地形類型、地形分佈特點)學生分別分析西亞地形的四方面特徵。

炎熱乾旱的氣候

大部分為熱帶沙漠氣候,伊朗高原和小亞西亞半島中東部屬於温帶大陸性氣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屬於地中海氣候,阿拉伯半島的西南有小部分熱帶草原氣候。大部分較乾燥。在如此乾旱的地方,對於人、動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強調西亞地區大部分屬乾旱地帶。

河流

找出西亞兩條的河流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並指出這裏是古代巴比倫文化的發源地,以此來增加趣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伊拉克戰爭引出1991年海灣戰爭,從而引出西亞豐富的石油資源

世界石油寶庫

西亞石油的儲量、產量、輸出量居世界首位。

西亞石油主要輸往西歐、美國、日本

51頁圖2-24西亞石油海上運輸路線

強調霍爾木茲海峽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線”。

閲讀“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閲讀材料,“西亞石油資源和生產特點”

三、作業:

目標檢測上的題

四、小結:

本課主要內容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七

學習目標

1、理解地球自轉的基本規律

2、理解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原因和地理意義

3、初步瞭解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知識重、難點理解地球自轉的基本規律和晝夜交替現象產生的原因和地理意義

教學方法討論法、假設法、提問法。

導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地球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我們為什麼感覺不到地球在運動呢?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如果地球變慢或變快,即週期變長或變短,將會發生上面變化?

2、完成地圖冊6頁第二題

3、中秋節,當我們在杭州西湖欣賞三潭印月的夜景時,美國紐約卻是豔陽高照。你能解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

三、解疑釋疑,拓展昇華

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使其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於受到太陽、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

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約21千米。

地球的基本參數:

赤道半徑:ae=6378136.49米

極半徑:ap=6356755.00米

平均半徑:a=6371001.00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ge=9.780327米/秒2

平均自轉角速度:ωe=7.292115×10-5弧度/秒

公轉時間:T=365.2422天

離太陽平均距離:A=1.49597870×1011米

表面温度:t=-30~+45

自轉週期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

公轉週期1恆星年

黃赤交角23度27分

地球海洋麪積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殼厚度80.465公里

地幔深度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徑3482.525公里

表面積510067866平方公里

我的疑問:

老師解答: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八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學會運用地圖説明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認識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蘇伊士運河、霍爾木茲海峽、波斯灣、土耳其海峽。

能在西亞的填充圖上準確的填出西亞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能力目標

瞭解西亞居民以阿拉伯人為主,西亞地區的宗教特色以及與宗教有密切關係的兩個城市——麥加、耶路撒冷。

教育目標

瞭解西亞也是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猶太教、基督教的發源地。

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説明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能夠正確填圖

教學難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説明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提高學生的讀圖、填圖能力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教學掛圖、板圖、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課主要內容。

二、導入新課

由新聞直接指出硝煙瀰漫的戰場——伊拉克。找學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屬區域——西亞地區。聯繫實際、從新聞出發吸引學生興趣。

三、講授新課

通過讀圖確認伊拉克的位置,瞭解西亞的範圍

讀圖找出亞洲歐洲、非洲,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裏海、大西洋、印度洋

㈠五海三洲之地

通過讀圖掌握西亞的地理(海陸)位置:

1.間接的溝通着大西洋與印度洋

2.位於亞洲的西南,地處亞、歐、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帶

3.位於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和阿拉伯海之間所以被稱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

㈡交通要道(古代、現代)

找學生介紹歷史上所學的古代絲綢之路的知識。

從古代起,西亞地區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簡單介紹現代鐵路、公路、航空運輸途經西亞的情況。強調其重要性

㈢主要國家、首都

指導學生讀世界地圖以及圖7—21西亞的國家圖。在圖7—21中找出西亞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利用填充圖冊12頁的題目進行練習。填注兩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線、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稱的位置。

㈣阿拉伯國家、宗教

啟發學生根據所看新聞報道回憶西亞地區居民的外貌、穿着打扮,西亞居民多數為阿拉伯民族,主要為白色人種,日常生活中以白色頭巾、白色長袍包裹全身,男子蓄鬚,女子以面紗遮臉。語言以阿拉伯語居多。宗教以xx教為主、

麥加是xxx教第一聖城。xx教、基督教、猶太教都將耶路撒冷做為聖城。

簡單介紹巴勒斯坦地區以及巴以之間的矛盾衝突。試着分析引發矛盾、戰爭的主要原因。

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以及培養學生關注時事新聞的良好習慣。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西亞的自然地理環境,比如地形特徵、氣候特徵、主要河流等。

2、瞭解自然環境與當地農牧業生產的關係,以及當地發展節水農業所取得的成就。

3、掌握西亞石油資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佈特點和主要產油國。根據地圖,瞭解西亞石油輸往西歐、美國和日本的路線。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教育目標:通過對西亞石油資源的強調,指導學生認識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培養學生科學的人地觀。

教學重點:

1.掌握西亞石油資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佈特點和主要產油國。

2.根據地圖,瞭解西亞石油輸往西歐、美國和日本的路線。

教學難點:

通過對西亞石油資源的強調,指導學生認識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培養學生科學的人地觀。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教學用具:教學掛圖、板圖、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複習提問上節課主要內容。學生回憶,並回答問題。通過複習總結西亞獨特的人文特點,並指出西亞的自然環境也很獨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過複習總結西亞獨特的人文特點,並指出西亞的自然環境也很獨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

二、講授新課:

㈤以高原為主的地形特徵

指導學生讀圖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徵的四個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對高度、主要地形類型、地形分佈特點)學生分別分析西亞地形的四方面特徵。

重點強調

1.以高原為主的地形

2.中部為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波斯灣

(可將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波斯灣連成一條線作為西亞東側邊緣的高)以此加深印象

㈥炎熱乾旱的氣候大部分為熱帶沙漠氣候,伊朗高原和小亞西亞半島中東部屬於温帶大陸性氣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屬於地中海氣候,阿拉伯半島的西南有小部分熱帶草原氣候。大部分較乾燥。在如此乾旱的地方,對於人、動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強調西亞地區大部分屬乾旱地帶。

㈦河流

找出西亞兩條著名的河流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並指出這裏是古代巴比倫文化的發源地,以此來增加趣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伊拉克戰爭引出1991年海灣戰爭,從而引出西亞豐富的石油資源

㈧世界石油寶庫

1.西亞石油的儲量、產量、輸出量居世界首位。

2.西亞石油主要輸往西歐、美國、日本

3.西亞的石油資源主要分佈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是重要產油國。分析書52頁圖7—29西亞石油海上運輸路線

閲讀“霍爾木茲海峽”強調霍爾木茲海峽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線”。

閲讀“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閲讀材料,“西亞石油資源和生產特點”

七年級地理集體備課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瞭解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理解我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和民族分佈特點。

2、過程與方法:課上通過小組合作,課下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有關少數民族的服飾、風土人情和文化的圖文資料,然後進行整理,開拓視野,瞭解我們祖國豐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樹立各少數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正確觀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的民族構成和分佈特點及民族政策。

難點: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視頻引入(視頻內容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暉》),請大家看一段錄。

(講述)前面我們學習了我國人口數量、人口分佈的特點,剛才大家也看了視頻,我們知道在我國遼闊的國土上,不僅生活着漢族同胞,還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們漢族一起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書:第三節 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構成與數量

【承轉】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個民族呢?生(56個)請同學們閲讀課文第一段內容回答屏幕上的問題。請生回答。出示答案教師總結:相對於漢族而言,其他的55個民族在人口數量上處於少數,因此,稱除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為少數民族。

3人口超過四百萬的少數民族有哪些?4人口數量最多的少數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圖片歸納知識。

三、民族文化

【承轉】師:同學們請你觀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幣,除了漢字,還有其他文字嗎?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對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幣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學生活動:對照文字。蒙古 維吾爾 藏族 壯族。

【承轉】由於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節日風俗等生產和生活方面獨具特色。讓我走進民族村去領略他們的風采。

播放圖片

思考:為什麼有的民族喜愛-,有的喜歡賽龍舟?師:出示答案。騎馬是北方草原牧區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所需,當地具有良好的-條件,同時,通過-活動能鍛鍊提高騎馬的技能因此盛行-。南方地區氣候暖濕,多河湖海灣水域,舟船是當地重要的傳統交通工具,因而人們喜歡賽龍舟。

四、民族分佈

【承轉】瞭解完我國56個民族的人口構成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國民族的分佈情況又如何呢?

請大家讀課本19頁中華民族分佈示意圖。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我國各民族的地區分佈狀況是:漢族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在這些地區,漢族與各少數民族雜居在一起。我國幾乎沒有一個縣或市的居民是單一民族的。這充分印證了我國民族分佈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板書)

五、中國的民族政策

【承轉】我國的少數民族多分佈在邊疆地區,那麼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我國是如何管理的呢?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問題。請學生讀課本,回答我的民族政策。

課後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瞭解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共有56個民族構成,漢族人口最多,約佔全國總人口的92%,另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被稱為少數民族。,他們雖然人數較少,但同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為祖國的強盛貢獻自己的力量56個民族,猶如56枝花盛開在祖國大地上,平等互助,親密團結,為祖國的強盛,為中華民族的統一不斷努力,奮發進取。今天的學習就到這裏。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徵;

2、明確印度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理解印度人口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讀圖説明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數據、地圖等資料,説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口觀;

3、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問題。

2、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

3、印度的糧食問題。

4、印度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1、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與成因。

2、工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多媒體課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電影,並提問:該片反映的是哪個國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們就學習我們的鄰邦——印度。

2、設問方式引入:《西遊記》同學們都看過,唐僧要去西天取經,西天指哪裏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印度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今天咱們也去取一回經。

講授新課:

1、課件展示:圖7。34“印度的地形”,明確印度的方位、鄰國,找出喜馬拉雅山、恆河平原、德干高原,説説印度地形分佈的特點。

2、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印度位於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課件展示P34的閲讀材料:世界文明古國——印度)。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喜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恆河平原,南部為德干高原。

3、課件展示:圖7。35“印度人口的增長”,並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經超過多少億?

②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多少倍?

③從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淨增人口數的變化趨勢如何?

4、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目前印度總人口已經超過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3倍,從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長數是越來越多。讀圖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是:人口增長速度過快。

5、學生朗讀P36頁的一段文字資料,並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①説説你對印度未來人口趨勢的看法。

②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6、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①從文字資料中可以看出,20世紀70年代印度政府開始採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由於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淨增量會越來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紀中葉,印度總人口將會超過中國,而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②課件展示:圖表7、1“印度部分資源、產品的總量和人均佔有量(1998年)”,從表中我們可以發現印度的資源總量和產品總量都相當豐富,但是由於人口眾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説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的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課件展示:圖6、10“亞洲的氣候”和圖7、38“孟買各月氣温和降水量”,並思考:印度以哪種氣候類型為主,其氣候特點是什麼?

8、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印度大部分地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以孟買為例,可以看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温,雨旱兩季。雨季(6~9月),特別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為什麼印度的降水會有旱季、雨季的差別呢?

9、課件展示:圖7、39“南亞1月風向”和圖7、40“南亞7月風向”,並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風向有何差別?

②西南風的幾種變化情況,並填表。

10、學生討論,代表發言,教師總結。

課件展示:

表格1

月份:風向:吹向:降水季節

6~9月:西南風:海洋—陸地:雨季

10月~次年5月:東北風:陸地—海洋:旱季

表格2

:水災:旱災

西南風的變化: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

由於受季風(特別是西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過於集中,且年際間變化極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災害頻繁。

11、課件展示:圖7、36“印度的洪災”和圖7、37“印度的旱災”以及一些印度抗洪抗旱工程的圖片。

從圖片可以看出,水旱災害給印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為了抵禦災害,印度人民修築了很多水利工程,但還遠遠不能滿足抗災的需求,任務仍然十分艱鉅。

板書設計:

印度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二、水旱災害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