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23W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一

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總一第課時)

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

預習目標:

1、瞭解我們生活的地理環境中存在的地理問題。

2、知道在日常生活、經濟建設、社會文化等方面離不開道理知識。

預習重點:

地理與日常生活、生產建設的關係

預習任務:

1、從日常生活出發,提出地理知識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

2、列舉一些人類的生產活動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

3、歸納各地風土人情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預習珍斷

一、選擇:

1、下列體育活動與開展地區的組合正確的是:

A衝浪內陸地區

B冬季運動會廣州

C登山運動平原地區

D滑雪運動東北地區

2、下列農作物,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的是:

A、水稻

B、小麥

C、玉米

D、大豆

二、綜合題

學校所在地和你的家鄉羣眾最喜歡的體育活動是什麼?與當地的道理環境有什麼關係?

預習質疑

探討如何解開道理之“迷”的方法。

地理學科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時(總二第課時)

第二課時

預習目標:

調查家鄉農業生產主要農作物的種類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預習重點:

農作物生長需要的條件

預習任務:

調查訪問收集有關農作物生長的條件

預習診斷:

小麥、玉米等需要熱量、水、肥沃土壤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二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第一節大洲和大洋,是學習陸地和海洋的基礎,內容包括海陸分佈、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線三部分內容。

1、海陸分佈:教材利用圖文來説明世界海陸分佈及其特點,使學生了解“地球”“水球”稱謂的依據。

2、七大洲和四大洋:從大陸、島嶼、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們把全球陸地劃分為七大洲。通過“讀圖”,分別認識七大洲的名稱、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線並認識各大洲的輪廓。四大洋:説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陸地分割,又相互連通。然後“閲讀”介紹大洋、海、海峽。

3、各大洲的分界線:利用圖片來説明各大洲的分界線。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和地圖等基本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已經涉及到若干本節課的內容,已初步具備了學習本課的基礎,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不斷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學生在學習時主要利用地圖和學生的參與,培養讀圖分析能力,並指導學生用“圖上記憶法”記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全球海陸分佈,瞭解海陸面積比例。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並能在世界地圖上説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界線。

2、能力目標:

使學生會用地球儀、世界地圖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分析資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

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同時滲透開放性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比例。

2、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3.七大洲的名稱、面積排序。

4.四大洋名稱、面積排序。

難點: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現實體驗出發,舉例説出氣温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係。

2、初步學會閲讀世界年平均氣温分佈圖,並説出世界氣温的分佈規律。

3、學會使用氣温資料,繪製氣温曲線圖,並能讀出氣温的變化規律。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讀圖,用圖及簡單的繪圖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閲讀氣温變化曲線圖及氣温分佈圖。

教學難點:

理解氣温的變化規律及分佈規律。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可在上本節課前將學生分成三組,讓學生注意收聽連續三天的天氣情況,每個小組分別關注一天的天氣情況,每組代表作好記錄並填在以下表格當中。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每一天都會關注當天的天氣情況,那麼,每天的天氣狀況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呢?請同學們拿出你們自己記錄的天氣狀況表格,然後看看,在這個季節裏,你們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項?是風力,陰天、晴天,還是氣温?

現在天氣逐漸轉涼了,變冷了,氣温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氣温的有關知識。

教學新課

一、氣温與生活

提出問題: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氣現象是與氣温有關的?

學生討論: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討論,然後每組派一位或幾位代表站起來發言。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説一説

學生回答完後,讓學生閲讀書上的“活動”部分的五則生活實例,再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每則例子分別説明了氣温與穿衣、飲食、住房、農作物、交通等的關係。如果同學思維較活躍的話,還可引導學生説出氣温與其他的人類生活、生產方面的關係。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剛才的這個表格,最後兩欄是什麼?那麼最高氣温和最低氣温是怎麼測出來的?再看到書上的表3、10,請讀出一天中,8時、14時、20時、2時的氣温是多少攝氏度?從這個圖表中,你能觀察出氣温與時間的關係嗎?你會用數學方法來計算該地的日平均氣温嗎?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既然一天當中,會有最高氣温和最低氣温,那麼我們在不同的時刻測出來的氣温是不是一樣的呢?下面,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在橫線上填出幾個字,來概括一下氣温狀況。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們這裏的氣温是不是相同的?那麼,現在,這個季節,我國的南方與北方,中國與澳大利亞的氣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氣温是變化的。從而過渡到第二個問題的學習。

二、氣温的變化

提出問題:同學們請看課本上的圖,你們能從這兩幅圖上看出一些什麼信息,然後又能間接地得出一些什麼信息呢?

大屏幕投影:讀一讀 想一想

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討論、比較,然後經過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結論:

1、圖的縱座標都是表示氣温,橫座標都是表示時間。

2、一天中,最高氣温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數值約為31℃,最低氣温出現在日出前後,大概4時左右,數值約為24、5℃。

3、一年中,最高氣温出現在7月,約為24℃,最低氣温出現在1月,約為—6℃。

4、圖中的曲線形狀都是中間向上隆起,呈波峯式。(當學生得出這個結論時,可趁勢引導他們得出南半球的氣温曲線呈波谷式,這是判讀氣温曲線圖的要領之一)

5、可以間接得出的結論是:通過計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氣温與最低氣温之差就是日較差,約為6、5℃;一年中,月平均氣温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為年較差,約30℃。

(學生在經過這樣的自己分析讀圖,討論整理之後,已經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

師小結:由此可見,這種用曲線的彎曲變化來反映一個地方的氣温變化情況的圖就是氣温曲線圖,它能更直觀地反映出氣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變化規律。

好的,下面我想問問大家,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一些什麼知識?

學生經過回憶,思考,先後回答出:

1、瞭解了氣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2、知道了氣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會計算氣温的平均值

4、學會了怎麼讀氣温變化曲線圖

下面,我就想來考考大家,看同學們掌握得怎麼樣了,我們自己動手來繪製一幅氣温曲線圖。

大屏幕投影:畫一畫 比一比

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可相互討論,商量,教師可在下面進行適當地引導、指點,然後繪圖,最後,各小組選出一到兩幅畫得比較好的圖放到屏幕上投影,讓大家進行點評,這樣可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第二課時

複習舊課,引入新課。

教學新課

三、氣温的分佈

教師引導讀圖並提問,這是一張什麼圖?你是怎麼判斷出來的?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能夠回答出來。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問:世界的氣温是怎麼分佈的呢?有什麼規律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要先學會讀等温線圖。

引導學生讀書上圖3、16,然後回答下列問題:

1、什麼是等温線?它與我們以前所學的等高線有什麼不同?

2、同一條等温線上,各點氣温是否相等?

3、相鄰兩條等温線之間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線的稀疏與氣温差之間有什麼關係?

5、在等温線閉合處,如何判斷是高温中心還是低温中心?

等學生答出這些問題後,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氣温分佈圖”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中的等温線,並找出下列問題的答案:

1、等温線分佈有什麼特點?與緯線有什麼關係?

(經過小組討論思考,學生可以答出:等温線大致與緯線平行,並且,低緯度氣温高,高緯度氣温低。)

2、在圖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線,看看它的分佈怎樣?在經過陸地與海洋時,等温線是不是平直的?這説明影響氣温分佈的因素有什麼?還有什麼因素也會影響氣温分佈?

(不平直,等温線會發生彎曲,這説明除了緯度會影響世界氣温的分佈外,還有海陸的分佈也會影響氣温的分佈)

3、在炎熱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終年不化的積雪,為什麼?

學生對這個問題,可能還不太熟悉,教師先引導學生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説明氣温受海拔的影響,比如,我們爬山的時候,會感覺爬到山頂就很涼爽;夏天,人們願意去城市郊區附近的山地乘涼,然後再引導學生看看書上的圖3、18,並根據有關的提示,計算出該座山頂的氣温應該是24℃。所以説,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氣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夠高,山頂也可能終年白雪皚皚。

歸納小結: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上氣温的分佈,會受到緯度、海陸分佈、地勢等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得氣温的分佈變得很複雜了。

做一做:

最後,讓學生做一做書上57頁的“活動”題,並進行講解,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授課體會:

這節課部分知識有一定難度,對於“世界年平均氣温分佈規律”,雖然使用了掛圖,但同學們還不是很理解。在根據“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温約下降0。6攝氏度”這一規律,計算某些些題目時失分率還是很高。下節課對於這個知識點還要加以練習。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道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

2、在地圖上正確辨別方向;會比較比例尺的大小,並能根據比例尺,量算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能夠根據地圖的圖幅大小、所示範圍大小,正確選取比例尺。

3、瞭解地圖的製作原理和地圖的分類;實例引導讀圖嘗試,學會判定生活中地圖上的方向。

4、體驗演示判定方向的快樂;領略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方向的判定,熟知比例尺大小與表示範圍大小、內容詳略的關係。

教學方法

以學案為載體,實行小組教學形式,實施零距離課堂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儘可能給學生提供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謎語導入:“四四方方一張紙,世界各地都容納,有山不能爬,有水它不流。”—引出“地圖”。“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學會看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徑之一。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學習任務(一)繪製地圖的一般方法

1、自主學習:

讀圖1—7和圖1—8,思考:

(1)是不是圖中那所學校象圖中的那樣小?畫我們學校的校園平面圖,要用一張象校園那麼大的白紙來畫嗎?

(2)把校園中的事物象畫美術作品那樣真實地畫在紙上嗎?

(3)如何讓人看明白哪裏是教學樓?哪裏是運動場?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

3、合作探究:

地圖是怎樣製作出來的?

把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縮小(比例尺),用不同的符號表示不

同的地物(圖例),並用文字、數字標明(註記)。

地理事物按一定的________縮小,並用_______畫在平面上,註上必要的_______,就成為一幅地圖。

鳥瞰圖—平面圖—地圖

學習任務(二)地圖的分類

1、自主學習:讀第7頁第一段,思考:地圖都有哪些種類?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

3、合作探究:

《肥城市各年齡段人口統計圖》、《山東省河流分佈圖》各屬於哪一類地圖?

一般來講,閲讀地圖時,應先看圖名,知道地圖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接下來是看圖例,瞭解地圖內容的表達方式怎樣;閲讀地圖內容時,應該是先整體,後局部,先綜合,後要素。儘量多地發掘地圖內容,達到“圖”盡其用的目的。

儘管地圖的種類多種多樣,內容不一,但每幅地圖的製作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地理事物後,用符號、文字來表達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圖必須具備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註記。

學習任務(三)方向判定

1、自主學習:讀課本第7頁,思考下列問題

(1)地平面上的方向如何判定?

(2)判定地圖上的方向:

①普通地圖的方向如何判定?在右側“米”字形示意圖中標出。

②指向標地圖中如何判定方向?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右圖中A點在B點的_______方向。

指向標地圖中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箭頭前方為北,後方為南;箭頭左方為西,右方為東。

正北方

通過實踐明確方法:

1、扭身子不如扭圖

2、指向標太小可放大

3、為求精確可平移指向標

學習任務(四)比例尺

1、自主學習:請大家自主學習第8、9頁,完成下列問題

(1)比例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例尺可以用、和三種形式表示。三種表示方式的轉換時,應該注意什麼問題呢?______________

(3)如何比較比例尺的大小?(由分式大小的比較規則,得出比例尺的大小的比較規則)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比例尺的大小與範圍、內容的關係:

北京市地圖

中國地圖

比例尺大小

表示範圍大小

表示內容詳略

(1)兩幅圖的比例尺哪個大?哪個小?

(2)兩幅圖表示的範圍哪個大?哪個小?

(3)兩幅圖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圖詳細?哪幅圖簡單?

圖幅相同的情況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範圍,表示的內容越。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範圍,表示的內容就越

分母

比例尺

表示實際範圍

內容

越大

越小

越大

越簡略

越小

越大

越小

越詳細

三、學以致用,拓展延伸:

1、讀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醫院在學校的______方向。

(2)小明從水電站步行到學校,速度為每分鐘50米,則大約分鐘可以到達。

解析:

(1)首先要看地圖上有無指向標。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根據指向標所指的北方確定方向,把指向標平移到學校,可判定醫院在學校的東南方。

(2)先量得水電站到學校的圖上距離為2cm,代入實地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實地距離=2/1﹕20000=40000cm),即400m,用距離/速度(400/50=8)即得出時間。

答案:(1)東南方(2)8分鐘

2、下列四幅圖中,按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

A.④①③②B.②④③①

C.②③①④D.③①④②

解析:一般説來,在地圖圖幅大小相同時,比例尺越大,地圖所表示的範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的地圖所表示的範圍越大,內容越簡略。故D符合題意。

3、完成教材10頁活動題1、2、3、4、5。

充分用好圖中的比例尺數據,並可提供沒有比例尺但圖幅大小相同但範圍明顯不同的兩幅地圖來對比,以深化認識。

通過減0後明確1釐米代表的實地範圍,以乘法口算即可。

四、總結梳理歸納方法: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學會看地圖,其中方向判定和比例尺是本節課的重點,我們要學會學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記住並應用比例尺定義、公式表示形式及其轉化、大小等,初步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工具”的觀念,建立正確的空間概念。

五、鞏固練習,達標檢測:

能力訓練P7基礎鞏固:2、3、4、5綜合運用1、2、4、5

六、附板書設計:

第二節我們怎樣學地理

一、學會看地圖

(一)地圖的製作與分類

1、製作2、分類

(二)地圖的三要素:

1、方向:一般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指向標地圖:根據指向標定方向

2、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1)表示方法: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

(2)比例尺大小與內容簡略的關係

這節課重點在比例尺,與數學知識聯繫密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稍一粗心就會做錯,所以這節課重在理解,讓學生自己動腦得出結論。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東南亞地形、氣候的一般特點,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在地形、氣候方面的差異;

2、瞭解東南亞的範圍及包括的國家;

3、通過使用地圖,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4、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係的分析,瞭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難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氣候和地形特點

學習方法指導:

1、學會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資源等方面描述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特證。

2、學會分析位置地形氣候等要素在地裏環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從而總結出一個區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徵。

3、學會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比較區域之間的差別與聯繫。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旅遊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獅城是那座城市嗎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在哪個國家嗎

讓我們一起到東南亞去旅遊,你就會得到答案!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讓學生了解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並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2、瞭解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3、讓學生理解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特徵。

4、讓學生認識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並認識相應的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辦法與經驗

能力目標

1、通過閲讀地圖説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並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後果。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複雜關係。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教學重點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2、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及成因。

教學難點

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教學方法

導學法、談話法、講述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1、有關課本插圖和圖像資料或多媒體教學軟件。

2、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中國水土流失分佈圖。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有960萬km2的陸地面積。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景觀不同。下面我們看一段電視片斷(播放黃土高原的電視片)看一看這是什麼地形區,主要地貌有哪些?(黃土高原地貌有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樑)引出新課。

板書: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講授新課]

教師出示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讓學生在圖上找出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以及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並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然後教師可根據有關資料把黃土高原給學生簡單介紹。

板書:一、世界的黃土堆積區

承轉過渡: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山西省、陝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在這片廣闊的區域內黃土的厚度一般超過100米。這麼厚的黃土到底是從哪裏來的?為什麼別的地方沒有?請同學看課本第57頁活動2題,分組討論,尋找答案。學生分析討論後教師通過提問來了解情況,然後幫助學生歸納總結。

關於黃土高原上那麼多的黃土是從哪裏來的呢?科學家曾經提出過很多假説:有“風成説”“水成説”“風水雨相説”。其中,“風成説”得到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其證據是: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説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衝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説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説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説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板書:黃土高原黃土物質的來源——“風成説”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們從電視片和課本插圖“黃土高原景觀”中可知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樑是黃土高原地區典型的地貌,三種不同的類型同時也顯示了黃土地區被流水侵蝕的不同程度。(教師可把三種地貌給學生簡要介紹)為什麼會這樣呢?下面我們來學習:

板書: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書)

首先讓學生讀圖“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進行分組討論,然後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進行歸納總結。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流速越快,對地面物質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彙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黃土丘陵區,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達30°,坡長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長。每年每公頃流失25噸~100噸,甚至225噸以上。

②降雨。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徑流,造成對地表的沖刷侵蝕。黃土高原地區降水集中在7、某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劇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質組成。黃土高原幾乎為黃土所覆蓋,黃土多為風積物,土體疏鬆、多孔隙,垂直節理髮育,乾燥時較堅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蝕後易崩解,抗蝕力很低。

④植被。達到一定鬱閉度的牧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鬱閉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強。

為了使學生對這個問題認識的更清,可讓學生閲讀圖“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討論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係。在讀圖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三點:①三個實驗中植被狀況差異;②燒杯內水量多少;③燒杯內沙土的情況。從而得出:植被覆蓋率越高,涵養水源的能力就越強,水土流失狀況相對就不會特別嚴重。

2、人為因素

讓學生閲讀圖的對話,分組討論認識人類活動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響,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這段對話表面上看起來是矛盾的。因為男孩的意思是“千溝萬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卻認為“水土流失造成千溝萬壑”。實際上這兩個孩子的話都有道理,只是所處的時間平面不同,女孩站在歷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則是針對目前狀況來講的,同時這也説明了黃土高原已經形成了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這也同時説明人類在這個循環當中始終起到了“引發”和“加劇”作用。具體有哪些讓學生回答,教師幫助他們總結。

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廢土棄石隨意向河溝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國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至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達356萬平方米。為什麼會這樣呢?請同學們閲讀圖,找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佈,並根據圖上信息,分析這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導學生確定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除了黃土高原外,還包括哪些地區,請學生描述。

第二,讓學生從地形、地勢着手,看一看這類地區分佈在哪些地形區內,又在第幾級階梯上。

第三,讓學生看等降水量線,觀察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其降水量分佈情況。

最後歸納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一般降水量較大,降水季節差異大,地形一般為山區,地表坡度較大。

[課堂小結]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黃土堆積區,黃土物質的來源有很多假説,其中“風成説”得到廣泛支持。因黃土多為風積物,遇水侵潤後易崩解、抗蝕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麼後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反饋練習]

1、填空

(1)黃土高原東起、西至、南連、北抵。跨越、、、等省區。

(2)黃土高原黃土物質是由作用形成的。

2、選擇題

(1)關於黃土高原敍述正確的是( )

A.黃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佈最廣泛的地區

B.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分佈最廣泛的地區

C.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D.黃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許多山間小盆地

(2)黃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黃土坡B.黃土塬C.黃土峁D.黃土樑

3、簡答題

簡述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山西、陝西、寧夏、甘肅。(2)風力

2、(1)BC (2)BCD

3、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為因素:毀林開荒破壞了植被,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

板書設計

第一節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一、世界的黃土堆積區

1、位置和範圍: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晉、陝、寧、甘等四省區。

2、黃土物質成因:“風成説”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2、人為因素

①毀林、毀草開荒破壞了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

活動與探究

結合本節所學內容,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是否有水土流失現象,並分析其原因,提出解決方法。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七

一、xx學習目標

課標要求:

在地圖上指出某一地區的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運用地圖和資料,説出某一國家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和突出的自然災害,並簡單説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繫某一國家自然條件特點,説出該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實例。

運用資料和地圖,説出某一國家交通運輸特點以及主要城市。

課標解讀:

1、運用地圖説出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領土範圍和首都。記住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獨佔一塊大陸的國家。

2、運用氣候類型分佈圖,説出並記住澳大利亞氣候特徵及其分佈特點。

3、知道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並運用資料説明澳大利亞生物的獨特性及其成因。

4、記住澳大利亞地形的主要特點、主要地形區和河流。

5、瞭解澳大利亞的經濟特點,記住其主要出口的農礦產品。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對農牧業和工礦業發展的影響,樹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觀念。

6、運用地圖,記住澳大利亞主要城市和人口、城市、交通分佈的特點並分析其成因。

重點:

(1)澳大利亞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

(2)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特點;

(3)xx澳大利亞人口和城市的分佈。

難點:xx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與農牧業、工礦業發展的關係。

二、xx過程與方法

學習主題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1、看以下圖片,回答問題:

(1)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被稱為活化石的有xxxx等。

(2)登上澳大利亞國徽的是:xxx和xxx。

2、讀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填寫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

Axx(國家)、

Bxx(國家)、

Cxx島、

Dxx洲、

Exx洋、

Fxx洋。

(2)圖中紅色粗線為xx緯線,這説明A國位於xx半球。

(3)從圖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亞大陸上有xx個國家,國名是xx。

(4)A國領土包括xx大陸、xx阿xx島及附近的一些小島。

3、閲讀下面的資料,回答問題:

據統計,澳大利亞有植物12000種,其中有9000種是其他大洲所沒有的,佔植物總數的75%;有鳥類650種,450種是特有的,佔鳥類總數的69%。全球有袋類動物150種,南美洲只有幾種,大部分都分佈在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特有生物,是在地球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古老生物種類。在今天看來,他們雖然顯得有些原始,但是卻成為人類研究地球演化歷史的活化石。澳大利亞也因此被譽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1)這段文字説明,澳大利亞的特有生物數量和種類xx。

(2)澳大利亞被譽為xx。

(3)為什麼只有在澳大利亞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

①位置(聯繫大陸漂移學説);

②自然條件(對比南極大陸)xx。

學習主題二:"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1、閲讀下面的資料,回答問題:

澳大利亞的養羊業

在200多年前,澳大利亞沒有羊。18世紀後期,歐洲的殖民者隨船帶到澳大利亞29只綿羊。由於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適於綿羊的生長和繁殖,綿羊的數量迅速增加。歐洲殖民者看到了養羊業的大好前景,隨後又從西班牙引進了美利奴羊。經過不斷選種改良,培育成產毛量高、毛質細長柔軟的美利奴新種細毛羊。現在,澳大利亞的綿羊大部分是這種羊。

(1)這段文字説明,澳大利亞養羊業發達,羊的數量多的原因是xx自然xx條件和人為因素:xx挑選優良品種xx等,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沒有大型的食肉動物。

(2)自然條件一般包括xx地形、氣候、水文、xx等因素。

2、讀澳大利亞地形圖,回答:

(1)澳大利亞大陸地勢xx,地形大致可分為西部xx、

中部xx、東部xx。

(2)中部地勢最低處有湖面海拔為—16米的xx湖。還有地下水豐富的xx盆地,在低處鑿井,地下水可以自動流出地面,成為xx井,但井水鹽度高,不宜作灌溉用水,可作牲畜飲水。

(3)東部有自北向南縱貫的xx(山脈)。

(4)全國最大的河流xx河,從大分水嶺西側發源,向xx注入xx洋。

(5)在東北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羣xx。

(6)對照課本P74圖8。37,回答澳大利亞農牧業的分佈與地形的關係:

①西部、北部和中部地區,是低矮xx的和大面積的xx(地形),xx豐富,有優良的牧草,沒有大型野生食肉動物,因此適合露天圍欄放牧,所以這些農牧業區為xx帶和xx帶;

②東南部和西南部沿海xx(地形)地區,既適合牧羊,又適合發展耕作業,而且二者在時間上不會發生衝突,所以發展混合農業——xx帶和xx帶。

3、關於澳大利亞,讀下圖回答:

(1)判斷下列各圖所表示的氣候類型,寫在圖下橫線上,並將其代表字母填到澳大利亞氣候分佈圖的相應位置

(2)這裏氣候具有xx半環狀xx分佈特點。

(3)xx緯線橫穿澳大利亞中部,澳大利亞大部分位於xx帶和xx帶,南部一小部分位於xx帶(填温度帶)

澳大利亞氣候分佈

(4)對照課本P74圖8。37,回答澳大利亞農牧業分佈與氣候的關係:

①中、北、西部地區為廣大的熱帶沙漠氣候區和熱帶草原氣候區,氣候xx乾燥xx,適宜牲畜過冬和繁殖,農牧業生產方式為__粗放_式畜牧業;

②東南部為夏季xx高温多雨xx,冬季xx温和濕潤xx的xx温帶海洋性xx氣候和xx亞熱帶濕潤xx氣候,南部和西南部是冬季xx温和濕潤xx,夏季xx高温乾燥xx的xx地中海xx氣候,既適宜發展畜牧業,也適宜耕作業,農業生產方式為xx混合xx式農牧業。

(5)澳大利亞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東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經營地帶,其他廣大地區放養的羊只相對較少,養羊業地區差異大的自然原因是:

東南部和西南部地區地形較平坦。而南部地區,氣候適宜,降水相對於其他地區較為豐富,東南部地區雖然只處於大分水嶺的雨影區,但引水灌溉可以滿足其小麥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利用,因此這個地區發展混合農業比較有利,澳大利亞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這裏。其他地區大多屬於半乾旱區,實行的是利用天然草場實行粗放的放牧飼養,低投入低產出。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一)在圖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領士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結合美國國旗圖案設計上的變化,利用不同時期的美國地圖,探討美國領土的擴張情況。

(三)運用地圖和資料,瞭解美國農業發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突出自然災害。

(四)運用地圖和資料,比較美國傳統工業與新興工業的基本特點。

(五)舉例説明美國在工業化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與教訓,並作簡單分析。

(六)根據資料和地圖,説明美國人口和種族方面的基本概況以及華人與華僑對該國科技與文化發展的貢獻。

(七)根據資料和地圖,説明美國主要城市及交通運輸特點。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出示圖“美洲”圖,取一面美國國旗,設問:“這是哪個國家的國旗?”並請回答正確的學生將星條旗貼到地圖上美國範圍內。

“領土組成”部分

1、出示國旗並簡單介紹墾區和條紋區的含義。

2、讀圖3-31,觀察美國所臨海洋和鄰國,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帶、熱帶、大洋洲等)。觀察本上的慶要山脈、河流、“平原、湖泊等。

3、介紹首都華盛頓和哥倫比亞特區。

“高度發達的經濟”

經濟概況部分:

農業大國部分:

1、指導學生閲讀圖3-33,分組討論:a.農業地區專門化與美國農業;b.農業生產專門化與美國農業。

2、歸納學生觀點,指導:農業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水、土、光、熱等),有效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並可集中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3、小結;美國的農業模式使之成為世界上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

4、設問:美國是世界糧食出口國,為什麼還要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等農產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生產地在熱帶;b.美國本土在北温帶,缺乏大面積的熱帶地區。

6、小結:美國儘管糧食產量多,是世界農業大國,但由於緯度位置的原因,還需要大量進口生長在熱帶地區的農業產品。

工業大國部分:

1、介紹美國工業經濟特點:一方面是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術的研製與開發居世界地位。這説明美國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經濟實力和技術力量的國家。教師在介紹時可列舉美國各工業部門的產量及世界排名情況,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2,介紹美國“夕陽工業”與新興工業的競爭狀態,可出示一些數據或產值對比,讓學生從數字上領悟到:傳統工業逐漸衰落,新興工業蓬勃興起。

3、引導學生提升到理論認識層面:能源、資源密集型的傳統工業與技術知識密集型的新興工業的劣勢和優勢。

4、可安排學生對就近的科技工業園進行參觀訪問。

生態、環保問題部分:

本部分實際上是將教材編排稍作組合,分兩大方面探討美國的生態環保問題:一是美國農業開發使“黑色風暴”多次發生。二是經過不斷的治理,現在美國的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已不太嚴重。

人口部分:

人口構成和人口分佈。人口構成主要有歐洲白人後裔、亞洲移民後裔、黑人和印第安人;

城市部分:

1、在圖8-48上找出美國的重要城市,確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個主要城市的資料,收集課外資料並補充休斯敦的有關資料。

3、課堂小活動:請你當導遊員,向遊客(同學)介紹美國的8個主要城市。看哪位導遊員講解得最詳細準確,掌握的資料最多。

4、評出導遊。

課後活動:

收集資料,瞭解華人與華僑對美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也可舉辦小型的相關人物及事蹟介紹會,如李政道、楊振寧的事蹟介紹等。

小結:很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環境遭到破壞是很難恢復的,我們應當有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