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4.37K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能正確地口算整百整十數加、減整百整十數,以及整萬數的加、減法。

2.通過大量的計算培養同學們仔細認真的習慣。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口算卡片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算(教師出示口算卡片)。

27+38 64-38 670+80 530-400

2.把下面各數簡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

40000 70000

二、新課

1.教學例1。

教師出示例1口算:250+470。

讓學生自己先想該怎樣算,然後説出不同的算法,教師把有代表性的幾種想法板書出來,如:因為25+47=72,所以250+470=720,共同討論,看一看這些想法都對嗎?再看一看課本中小明和小華是怎樣想的,他們都算得對嗎?誰跟他們想的一樣?然後教師告訴大家只要算得對,用哪種方法都可以。

2.教學例2。

教師出示例2口算:540-370。

先讓學生自己想一想這道題該怎樣口算,想好後同桌同學互相説説自己的想法,然後再指名説,要啟發學生説出不同的想法。如果有的學生這樣想:因為54-37=17,所以540-370=170,也是可以的。學生説完後,再看一看課本中小強是怎樣想的,看看他算得對嗎?誰的想法跟他一樣?然後教師告訴大家,做這樣的口算題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口算方法,怎樣算得快就怎樣算。

3.做教科書最上面的做一做中的習題。

第(1)題,讓同桌同學互相説説口算過程和得數,然後指名叫幾個學生在全班説一説。

第(2)題,讓學生獨立做,做完後集體訂正。

4.教學例3。

(1)讓學生翻開書,找到例3,看一看題目要求,然後在書上直接填寫得數。填完後,指幾名同學説一説口算過程,如因為17+8=25,所以17萬+8萬=25萬。

(2)做教科書下面的做一做。

三、課堂練習

做練習四的第1~5題。

1.做第1題時,讓學生把口算得數,按題目的順序一欄一欄地寫在作業本上。然後集體訂正,對算錯了的同學,要讓他們説説是怎樣口算的,幫助他們檢查錯誤原因,及時加以糾正。

2.第2、3題是加減法口算練習,這兩題練習形式相同,都是用表格的形式讓學生把得數填在表格的空格里。練習時,可以讓學生獨立在書上做,也可以把表畫在黑板上,教師任意指兩個數,讓學生很快説了得數。

3.第4題和第1題一樣,可以直接把得數寫在作業本上,集體進行訂正。還可以抽問幾題,讓學生説説口算過程。

4.第5題,是前面學習過的有多餘條件的兩步應用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分析數量關係進行解答。訂正時,指名説一説是怎樣解答的,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為什麼這樣做。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二

億以內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知識點較多,感覺孩子應該是比較容易掌握的,但在課堂教學中,仍然出現了很多問題,雖然自己也提前意識到了,可這些問題卻讓學生一時消化不好。

這部分內容方法掌握不好的話,特別容易出錯。由於這個單元的內容涉及到的數字大,再加上剛開學,孩子們的心思還沒能真正地回到課堂,所以這些都是難免的。

主要存在的問題:

1、不分級

由於都是大數,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了分級的方法來進行教學,這樣學生能夠更清晰的讀數寫數。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明白分級的好處,採取分級和不分級的方法,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分級的好處。雖然學生知道分級的好處,在教學中,我也時刻提醒學生要先分級,可是在課堂上做作業和課後作業中,仍然有學生不分級就讀數,有人出錯有人不出錯,課後瞭解到,有的學生對這些大數早已會讀會認,已經熟悉,習慣了。而有的學生是因為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根本就沒考慮過,只是為了做作業而做作業。

2、大小寫混淆

學生做題時的心不在焉,沒有良好的做作業習慣,總是在讀數的時候把大小寫混寫。

3、有0的寫數

讀數對於學生來説,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寫數的時候,出現的問題很多。除了不分級,還有一個原因,不使用數位順序表。但每一級中間出現零和末尾出現零時,學生寫數的時候,總是丟掉零,或者添上零。

尤其是“寫出由下列各數組成的數”這種類型的題目,學生做容易對0。

4、數位與計數單位的混淆

學生在數位和計數單位這兩個概念上總是犯糊塗了。課堂上反應的很好,可在做作業的時候,個別學生不知道什麼是數位什麼是計數單位,全混在了一起。

針對這些情況,我的解決辦法是:

1、在課堂上不斷地提醒學生要分級,把沒有分級習慣的學生留下來單獨輔導。

2、其次嚴格要求學生的做作業習慣。我發現個別孩子的作業不僅不按時交,更重要的是作業的整潔度。很多孩子的作業本剛做了兩天,就髒的不得了,書寫不認真,錯了的地方居然用筆劃掉,雖然我在開學前已經強調。所以要嚴查作業的整潔度,把漂亮的作業進行展示,讓那些沒有養成良好的做作業習慣的學生,去欣賞一下別人的作業。

3、多練習,及時反饋。因為第一單元知識點多,再加上不能得到更多的練習,所以學生掌握的不是很好。因此,在後面的教學中,我在備課時要精備,課堂上精講,給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多練習。當然是在掌握方法的基礎上去練習,並非是盲目的多做作業。

通過這一個階段的教學,學生出現的問題諸多。當然也就看出我在備課和教學中沒有更多的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學習習慣。在心裏還是把新生跟老生看成一致的標準來要求了,所以説,下個階段的重點不光是課堂教學,更要狠抓學生的學習習慣。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三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能正確地口算整百整十數加、減整百整十數,以及整萬數的加、減法。

2、通過大量的計算培養同學們仔細認真的習慣。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口算卡片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算(教師出示口算卡片)。

27+38 64-38 670+80 530-400

2、把下面各數簡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

40000 70000

二、新課

1、教學例1。

教師出示例1口算:250+470。

讓學生自己先想該怎樣算,然後説出不同的算法,教師把有代表性的幾種想法板書出來,如:因為25+47=72,所以250+470=720,共同討論,看一看這些想法都對嗎?再看一看課本中小明和小華是怎樣想的,他們都算得對嗎?誰跟他們想的一樣?然後教師告訴大家只要算得對,用哪種方法都可以。

2、教學例2。

教師出示例2口算:540-370。

先讓學生自己想一想這道題該怎樣口算,想好後同桌同學互相説説自己的想法,然後再指名説,要啟發學生説出不同的想法。如果有的學生這樣想:因為54-37=17,所以540-370=170,也是可以的。學生説完後,再看一看課本中小強是怎樣想的,看看他算得對嗎?誰的想法跟他一樣?然後教師告訴大家,做這樣的口算題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口算方法,怎樣算得快就怎樣算。

3、做教科書最上面的做一做中的習題。

第(1)題,讓同桌同學互相説説口算過程和得數,然後指名叫幾個學生在全班説一説。

第(2)題,讓學生獨立做,做完後集體訂正。

4、教學例3。

(1)讓學生翻開書,找到例3,看一看題目要求,然後在書上直接填寫得數。填完後,指幾名同學説一説口算過程,如因為17+8=25,所以17萬+8萬=25萬。

(2)做教科書下面的做一做。

三、課堂練習

做練習四的第1~5題。

1.做第1題時,讓學生把口算得數,按題目的順序一欄一欄地寫在作業本上。然後集體訂正,對算錯了的同學,要讓他們説説是怎樣口算的,幫助他們檢查錯誤原因,及時加以糾正。

2.第2、3題是加減法口算練習,這兩題練習形式相同,都是用表格的形式讓學生把得數填在表格的空格里。練習時,可以讓學生獨立在書上做,也可以把表畫在黑板上,教師任意指兩個數,讓學生很快説了得數。

3.第4題和第1題一樣,可以直接把得數寫在作業本上,集體進行訂正。還可以抽問幾題,讓學生説説口算過程。

4.第5題,是前面學習過的有多餘條件的兩步應用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分析數量關係進行解答。訂正時,指名説一説是怎樣解答的,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為什麼這樣做。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動中,經歷認識三角形的過程。

2、認識三角形各部分名稱,會畫三角形的高,瞭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特徵。

3、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幾何圖形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學具、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聯繫實際,引出課題感知三角形

1、談話導入。

2、學生彙報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三角形信息。

3、教師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

談話引出課題:“你想學習有關三角形的什麼知識呢?(板書課題:三角形的認識。)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動手製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義。

(1)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動手操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一個三角形。(製作材料: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學生展示交流製作的三角形,並説説自己是怎麼做的。

(3)觀察思考:這些三角形有什麼相同地方?

(4)認識三角形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義。

(5)教師出示有關圖形,引起學生質疑,通過學生思考討論,正確概括出三角形定義。

(6)判斷練習。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創設。

“美麗的南寧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橋,從側面看大橋的框架就是一個三角形,工程師想測量大橋從橋頂到橋面的距離,你認為怎樣去測量?”

(2)課件出示白沙大橋實物圖和平面圖。

(3)學生在平面圖上試畫出測量方法。

(4)學生展示並彙報自己的測量方法。

(5)學生閲讀課本自學三角形底和高的有關內容。

(6)師生共同學習三角形高的畫法。

(7)學生練習畫高。

3、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

(1)聯繫實際生活,為學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做準備。

(2)動手操作學具,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4)學生聯繫實際,找出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5)欣賞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總結本課內容

1、學生説説本節課收穫。

2、教師總結。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五

1.本單元教材內容

本單元是本冊教材的起始單元,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既是萬以內數的讀寫鞏固和擴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之一。本單元由億以內數的認識和億以上數的認識兩個部分組成。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安排如下表:

課 題 內 容

億以內的數的認識

主題圖 出現5個省(市)、自治區的總人口數,讓學生初步感知大數,瞭解中國的人口狀況,滲透國情教育。

億以內數的讀法

例1北京天壇圖。呈現首都北京市人口數。讓學生知道生活中有比萬大的數。類推每相鄰兩個計算單位之間的關係,知道數級、數位。

例2讀含兩級的數。

億以內數的寫法

例3寫含兩級的數。通過電視新聞呈現億以內的數,讓學生對照數位表寫出相應的數。滲透環保教育。

例4億以內數的大小比較。

例5將整萬的數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

例6將非整萬的數用四捨五入的方法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近似數。

數的產生

介紹古時人們的記數法、記數符號(數字),介紹阿拉伯數字,自然數。

十進制計數法

介紹數位順序表,由萬級數位擴展到億級數位;介紹十進制計數法。

億以上數的認識

例1 讀含三級的數。

例2 寫含三級的數。

例3 將整億的數改寫成以億作單位的數;將非整億的數用四捨五入的方法改寫成以億作單位的數。

計算工具的認識

介紹算盤、電子計算器。

用計算器計算

運用計算器進行四則運算,探索計算規律。

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知道億以內及以上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係。

(2)掌握數位順序表,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大數,會比較大數的大小,會將整萬、整億的數分別改寫成用萬和億作單位的數,會用四捨五入法把一個大數省略萬位或億位後面的尾數,求出它的近似數。

(3)在認數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和感受大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培養數感。

3.教學重難點

億以內數的讀法及寫法,培養學生的數感。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六

一、缺乏對學生已有知識的深入瞭解。

學生已認識了萬以內數位順序表和萬以內數的讀寫,在創設情景引入環節,我設計了新世紀國小上學期與這學期的教職工人數和學生人數的對比,旨在讓學生了解學校的情況,同時也複習萬以內數的讀法,但沒有對萬以內數讀法進行回顧。對已有知識的複習停留在表面,影響了對含兩級的大數讀法的積極探究。

二、沒有充分利用和開發教材資源。

教材給我們提供了20xx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六個省、市、自治區的情況,還附有這些地區的風土人情、標誌性建築的圖片,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反覆考慮要不要拓展,拓展可以增強學生的見識,讓數學課具有文化味,但時間肯定要被佔用。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回答“看圖你得到哪些信息時?”首先説到了人口數,我也騎驢順坡走,沒有再延伸。為了讓兩課時的過度自然,我和學生們藉助數位表上討論了北京市的人口數的組成並試讀後,直接出示了例2的典型數據,試讀並討論讀法。把第一課時後面的做一做刪掉了,學生沒有去感受“你知道嗎?”中的大數。這些隱形的知識效果肯定是短時顯示不出來的,但學生的知識拓寬被限制了。我在思考假如我不整合課時又該如何充分利用和開發教材資源。

三、缺乏練習鞏固知識的時間

兩個平行班上完後,都只完成對讀法的討論。缺乏必要的訓練。而鞏固練習是幫助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課後的作業中,我發現學生的正確率不高。鐵一般的事實告訴我,我的設計思路是錯誤的,我可能要付出雙倍的時間去彌補我的過失了。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七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79、80頁上的例2、例3,議一議及相應的課堂活動,練習十五第3~6題。

【教學目標】

1.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自主遷移出因數中間、末尾有零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

2.掌握行程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係,感受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培養學生遷移類推能力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視頻展示台。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計算下面各題。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學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筆算,如果用筆算的可進行板演。

教師:我們已經學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中間、末尾沒有零的筆算,那麼中間、末尾有零的又該怎樣計算呢?今天我們繼續研究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2。

(多媒體課件出示例2情景圖)

(1)學生獨立思考,解答,抽一個學生板演。

(2)彙報思考過程及結果,在視頻展台上展出學生計算的豎式,可能有以下兩種:24024 0×30000×3 072 00720

7200

(3)討論:這道題和我們前面研究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有什麼不同?以上兩種算法哪種更簡便?這道題為什麼可以這樣來計算?

學生討論,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重點圍繞豎式的簡便寫法進行討論。如果學生探討有困難,則可用以下的教學設計。

教師:第二個豎式把240和30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兩個0,24×3和240×30的結果一樣嗎?

學生:不一樣。

教師:哪一個算式的乘積小?

學生:24×3

教師:算一算24×3的結果。

學生算出24×3=72。

教師引導學生説出72與7200相比,縮小了100倍,為了保持積的大小不變,我們把積擴大了100倍。

配合學生的回答,教師作如下板書:教師:誰能完整地説一説這個計算過程?

學生:略

教師:你認為末尾有0的乘法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引導學生歸納出: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乘完後,看因數末尾一共有多少個0,就在乘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4)及時鞏固,算一算課堂活動的第2小題的前兩小題:230×40,380×87。

2、教學例3。 多媒體課件出示例3題目。

(1)根據題意,學生列式:108×18。

(2)引導學生觀察算式有什麼特徵?

學生:因數中間有0

(3)學生獨立思考

計算,抽一學生板演。

教師巡視,重點圍繞豎式的書寫,從而歸納出中間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方法、要點。

3.結合兩個例題,小結行程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係。

教師:在這兩個題目中,王師傅每分行240m和列車平均每時行108km都叫做什麼?

學生:速度

教師:30分和8時都叫做什麼?

學生:時間

教師:要求路程,你發現了怎樣的數量關係?

師生共同歸納得出:速度×時間=路程。

[點評:這個教學片段主要展示學生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自主遷移出因數中間、末尾有零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並歸納出行程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係。這個過程主要由“發現、探索、小結”三個環節構成。這三個環節層層相扣,體現了學生探索新算法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

4.課堂活動。

(1)怎樣用豎式計算34×386?

學生按書中的程序計算完成後,通過兩個豎式的對比,討論得出:三位數和兩位數相乘的時候,為了計算簡便,我們更習慣於把位數多的因數寫在上面。

(2)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的後面兩個小題:65×408,207×20。

三、鞏固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五第3題,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小結(略)

五、課堂作業

練習十五第4~6題。

(本案例由袁登維提供,由彭承志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