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學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6.2K

教育學論文精品多篇

教育學論文 篇一

摘要:

對教育學學科特性的思考,有助於人們正確認識教育學,擺脱迷茫和困惑。筆者認為教育學應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本文論證了其必備的三個特性。

關鍵詞:教育學 學科特性

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自其誕生之日起,“躁動、迷惘、困境、危機、解體、終結”以及“教育學成為別的學科領地、殖民地”之類驚呼依舊不絕於耳。教育學研究者自感“底氣不足”,既無法確立自身的獨立性,又無法就教育學的學科特性達成統一共識。教育學究竟是一門“純理論”的學科,還是應以“指導實踐”為主的學科,爭論之聲不絕於耳。一方面,教育學的研究無法規避借用其他學科如心理學、哲學的理論;另一方面,為了爭取教育學的獨立地位,研究者們又必須探討出本學科的學科特性,以此來區別於其他學科。教育學至少具備以下三個特性:

一、實踐性

教育學本質上是一門關於人類教育生活實踐的學科,與科學、藝術、宗教等社會意識形式和思想的社會關係一樣屬於社會精神生活,具有精神價值的特徵。——丁鋼

早在1929年,杜威在《教育科學的資源》中就明確地闡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他指出:“我們只是近來才感覺到教育過程的複雜性,意識到要使教育過程明智地按照指定的方向進行,必須援引多種科學。”,教育學的相關學科僅僅是教育學的`資源,還不是教育學的內容,必須“把教育科學的資源(The sources of educational science)和科學的內容(Scientific content)區別開來”。他認為這兩者常有混在一起的危險:“我們常因某種結果是科學的,便以為它已是教育科學了。我們要記住,那些結果只是給教育者利用的資源,使教育作用達到更完善的地步。”在他看來,“教育科學的最終實質,不在書本上,也不在實驗室中,也不在講授它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從事指導教育活動的人們的心中。有些結果,雖然對於從事教育活動的人們的判斷、計劃、觀察的態度和習慣,沒有什麼作用,仍可以是科學的。但沒有這種作用,它們便不是教育科學,而是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或者諸如此類的東西。”“在別的領域也許是科學的,但在教育上説來,則不是,等到它們對教育的目的有所貢獻,才可以説是科學的,至於它們是否真正對教育有貢獻,只能在實踐中發現”。

教育學應在直面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加強自身發展的原創性,改變被動地接受和選擇相關學科知識資源的狀況,最大限度地拓展接受和選擇相關學科知識資源的範圍,主動地參與相關學科的學科建設和知識生產。

有不少人認為,過去的教育學之所以難以發揮指導教育實踐的作用,主要是因為這些理論在追求普遍性的過程中,忽略了教育實踐本身的多樣性、情境性、不確定性、生成性等內在特徵,漠視了教師在實施教育理論過程中的主體性,以及教師個人經驗或知識的支撐價值。也就是説,它們造成了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間的斷裂。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者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探索。一是重新定位教育學研究與教育實踐的關係,如有人摒棄二元論思維,強調教育學研究與教育實踐的雙向滋養關係;有人在質疑“指導説”的基礎上,把教育學之於教育實踐的功能歸於“理智的啟迪”,等等。二是側重分析教師實踐的個人特徵,如有人廣泛汲取波蘭尼的認識論,探尋教師個人知識的樣態;也有人深入借鑑亞里士多德、伽達默爾的實踐哲學,開掘教師的實踐智慧或教育智慧,等等。此外,像“行動研究”、“敍事研究”、“反思性教學”等概念,無不透露出迴歸教師的實踐經驗、訴諸教師的實踐理性的初衷。

二、“人”性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

我們的教育太看重有形的教與學,認為明明白白的傳遞是教學和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實際上,“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東西教給人,另一方面還要使某些東西靠其自身發展出來:因此人不可能知道,在他身上自然稟賦到底有多大”。以往缺乏對人性的關注,缺乏對人的自然稟賦的關注,導致了一系列的教育問題,“以人為經驗對象的人文科學在數學、語言學和生物學的夾縫中生存,人的主體性價值在精神科學與人種學中不停地被拆解與消解……人的價值信仰喪失之後,在現代社會,人的意識、靈魂、主體性和人性遭遇到知識和權力的限制,人的意義和價值也跌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此時,現代教育不再是針對人的內在靈魂而傳授人文知識,而是對人的肉體進行制度化權力運作,把人規訓成為一個能自動生產和再生產權力/知識關係與話語的主體。正是因為這一點,教育學應重新立足於研究怎麼培養人,人才是教育學的邏輯起點,“人”性才是教育學的最重要的特性。詳言之,人性化教育具體體現在生命實踐、勞動實踐、交往實踐和審美實踐等教育實踐形式之中。

對人性的研究需以人性的可教性為前提。“如果人性是不變的,那麼,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都註定要失敗了。因為教育的意義的本身就在改變人性,以形成那些異於樸質的人性的思維、情感、慾望和信仰的新方式。如果人性是不可改變的,我們可能只有訓練,但不可能有教育。”

此外,教育學研究者應向文史哲以及政治學、經濟學、法律學等學科的研究者學習,把研究的基礎從單純的學科基礎擴展到更為廣闊的生活基礎,不僅利用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來研究教育問題,而且更要從師生的生活和整個的社會生活中探尋自己的價值根據和方向,進行價值的批判和引導。教育學研究者只有對現代人生和社會問題有更為深切而直接的人文關懷,真正關注師生的精神生活、情感和生命領域,才能對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不僅真正避免教育學成為其他學科的園地,而且改變教育學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邊緣位置,在有關人的學科中,從邊緣走向中心。

教育用什麼來穩固自己的根基,只能立足於它的本體價值和本體功能,這就是培養人這一永遠不變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有了這一穩固的基點,教育才有可能比較清醒和恰當地去應對紛繁複雜的社會變化,才能清醒和理智地隨社會的變化而變化。 教育學亦是如此。

三、複雜性

教育學是立足於人類的教育活動上的一門學科,這個先天性的學科特點,就讓教育學的研究在對於人類自身的影響上無法避開。所有的教育學都存在着傳授者,接受教育者,這兩個角色構成了基本的教育因素。而由於角色的特性,人類本身的主觀能動性與理解性都會隨着不同的個體而有着不同的教育過程的變化。並且,在教育目的與手段上,由於人類的個體不同,對於所有的教育手段都會有着差別與方法上的變化,同時對於教育的目的來説,每個傳授者的側重點與關鍵點鋪設都會不一樣,那麼再加上受教育者本身的主觀性因素,就讓教育學研究的複雜性得以提高。所以,在實際的教育學研究中,研究的高度是要站在人類與社會的背景下的,同時還要結合每個不同學科與人的不同,再來進行教育學的研究。所以,教育學研究的複雜性不僅體現出了強烈的社會性質還體現出了強大的人為性質。

結語綜上所述,由於社會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進程,對於教育學的研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教育學是一門關於人的學科,有人的地方就有廣義上的教育,不管是研究其學科特性還是比對與其他關聯學科的特點,其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為人類社會發展所服務。

教育學論文 篇二

[摘要]

社會的發展對護理教育和護理人才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必須關注一些新理論、新方法,並把其運用到日常教育工作中。“冬梅護理”品牌從成立以來,就對鄂州地區的護理教育和衞生事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了更好地進行研究,首先對“冬梅護理”的內涵進行了介紹,接着分析了冬梅護理對鄂州地區護理教育和衞生事業的滲透與影響,最後針對如何更好地推廣“冬梅護理”品牌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冬梅護理;護理教育;衞生事業;滲透;推廣

近幾年來,很多護理研究工作者對護理專業進行了研究,發現其本質就是關懷教育,也就是説人文關懷這一特徵在護理工作中日益重要。“冬梅護理”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它本着以人為本的護理原則,在護理過程中體現的更多是關懷服務,並對鄂州地區的護理教育和衞生事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此本文對此展開研究,以便進一步瞭解“冬梅護理”品牌的內涵,豐富護理專業教育的理論體系,將其更好地應用到社會中。

一、冬梅護理的相關概述

“冬梅護理”品牌是在鄂州市中心醫院成立的,並以原護理部主任蘇東梅的名字來命名,於20xx年10月在國家工商總局完成了註冊。“冬梅護理”品牌關注病人身心各個方面,主動為病人提供一條龍服務,能夠讓病人從入院開始就享受到優質、便捷和親情式的服務,充滿人文關懷。從註冊到現在,“冬梅護理”已經走過了十幾年的時間,在此過程中,該品牌不斷創新和補充,其理論不斷豐富和完善。從20xx年至2017年,“冬梅護理”先後開展了人文服務、親情服務、感動服務、心靈溝通以及温馨細節服務五大項目,這些項目已經成為“冬梅護理”的核心競爭力。人文服務就是要求工作人員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注意愛護照顧病人,理解病人,維護患者的尊嚴,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並採取合理的方式來為患者營造出良好的人文環境;親情服務就是讓護理工作人員運用自身的技能,向病人奉獻愛心,並根據病情定製差異化的“親情服務路徑”;感動服務要求工作人員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為患者提供暖心服務,讓患者和家屬產生驚歎的感覺,併為之感動,例如消化科的“電話告知提醒服務”等;心靈溝通即要做好與患者的心靈交流,通過各種方式,將有關病情知識、護理等內容告訴患者,並積極解答患者的問題,做好服務,適應角色轉換,幫助患者早日康復;温馨細節服務,顧名思義,就是要求護理人員從細節出發,觀察入微,為病人提供全面的、周到的貼心服務,從小事做起,不忽略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給予病人無微不至的關懷

[1]。經過多年的實踐,“冬梅護理”品牌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斷滲透影響着鄂州地區護理教育和衞生事業的發展,湖北省衞生廳還將其作為業內典範,並面向全省推廣學習,其真實的護理場景受到的高度讚揚,並要求全國護理戰線學習“冬梅護理”精神。

二、冬梅護理在鄂州地區護理教育及衞生事業中的滲透與影響

(一)冬梅護理在護理教育方面的滲透

1、學生態度的培養

冬梅護理對護理專業教育的影響與滲透主要體現在學習態度的培養上。之前我們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培養時,很難找到合適的載體或者切入口,學生也難以真正體會這種人文關懷情感態度的內涵,培養效果也不理想,一直以來這都是困擾教育工作發展的一個難點,甚至很多教育專家也難以找到合適的途徑來幫助學生獲得更加深入的瞭解。雖然我們在態度培養方面有過一定的成效,但是僅僅停留在淺層次上,畢竟涉及態度問題,就必然會存有差異,在態度培養的過程中,我們很難把握學生理解的方向是否發生偏差,也很難把握學生理解的深度,因此只能從大體上感知學生的領悟情況。“冬梅護理”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服務品牌,它囊括了病人從入院到出院一系列的服務,例如人文服務、親情服務、感動服務、心靈溝通以及温馨細節服務等,這些服務充滿了人文關懷的氣息。通過這些服務,學生能夠真正理解“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更好地掌握態度培養中的原則和要求,進一步豐富其自身的體會,將態度培養的抽象問題轉換為實際感悟問題。

[2]同時,我們相信學生在順利達到態度培養的要求後,就能具備一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開展“冬梅護理”服務,在實踐中產生新的理解,最終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冬梅護理”從本質上説是一種護理理念,也可以説是一種護理態度,但其護理態度存在承載實體,即服務內容,因此“冬梅護理”的引入對學生態度的培養來説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幫助,既解決了無素材的尷尬,又降低了個體態度的差異,提升了態度培養的教學效果。

2、重點專業的建設

“冬梅護理”品牌建設是我校骨幹建設重點專業———護理專業的特色,通過校企合作,我們能夠更好地明白當前學生所需要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及時地、有針對性地結合社會需求給予護理學生一定的鍛鍊平台。既然護理是我校的重點專業,那麼護理教育者必然會對學生提出很高的要求,這些要求包括個人溝通能力、專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而如果將“冬梅護理”的理念引進教學課堂,將“冬梅護理”的精神貫穿學生的能力和素養訓練中,從而使學生擁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感,成為新型的二十一世紀複合型人才,學生素質得到全面地提高,這為國家重點建設護理專業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為專業提升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具體來説,“冬梅護理”的引入會對人才質量產生如下影響:首先,“冬梅護理”改變了原有的教學觀念,重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並不是僅僅強調護理技術,其人文服務和感動服務充滿了人文關懷,這就要求學生要具有較高的思想、文化以及專業素質,注重全方位的培養與發展。其次,“冬梅護理”對學生的溝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心靈溝通方面。“冬梅護理”的心靈溝通是一種深層次的溝通,護理人員可以通過有聲方式或者無聲方式來幫助病人答疑,滿足病人生理、心理、社會及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因此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及時適應各種角色的轉變,做到病人滿意、社會滿意[3]。同時,“冬梅護理”還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在課堂上,我們鼓勵學生大膽參與護理實踐工作,結合“冬梅護理”的理念來感受不同類型的病人對不同事物的需求情況,從而總結出一般規律,實現從個性到共性的昇華,並做好分類,實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認識到原有護理服務的不足,不斷創新方法。

(二)冬梅護理在衞生事業方面的滲透

“冬梅護理”是由鄂州市市中心醫院創立,鄂州人深有感觸:那是一種心貼心的呵護,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可見,該護理品牌已經成為鄂州地區護理事業的光輝里程碑。另外,將“冬梅護理”引入護理教育課堂,在實現該品牌與專業院校融合的基礎上,其成立了“冬梅護理技術創新服務團隊”和“冬梅護理技術服務中心”,為全市的健康衞生服務,提供健康諮詢、急救知識教育、慢性病的預防與管理等服務。這有效地提高了廣大居民的衞生意識,進一步豐富了居民的健康知識和疾病預防知識,大大降低了疾病的發生率和傳染率,從而為居民的健康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除此之外,從長遠來看,我們還可以打造一套合適的健康服務機制,涵蓋疾病防範、自我保健等多項內容,從全方面來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使其知識理論化、系統化,及時根據不同疾病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選擇不同的服務項目,從而更好、更徹底地為廣大居民服務。

三、冬梅護理在鄂州地區護理教育和衞生事業中的推廣策略

(一)創辦校園活動,提高居民的參與性

每年的5月12號是護士節,這一天對所有的護理人員來説都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為了推廣“冬梅護理”品牌,我們可以通過創辦節日活動來增加社會的認識和認可,在潛移默化中推廣“冬梅護理”服務,尤其是對高校來説,一定要抓住這次機會。節日活動通常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致辭宣誓,讓學生認識到護理工作的神聖感,明確自身的使命感;第二部分全面介紹“冬梅護理”的理念和內涵,讓學生從宏觀方面對其有一個較好的理解,詳細分析其要求和技能;第三部分學生現場護理實踐,使學生臨場感受“冬梅護理”,增強個人體會,為後續教育工作奠定基礎。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學校可以邀請居民前來參加,這樣可以使廣大居民對“冬梅護理”有一個新的認識,同時這也是居民健康服務機制和“冬梅護理”服務相融合的一個表現,這樣居民就不僅僅是服務機制的接受者,而是成為服務理念的感受者,一方面可以解決居民在應用服務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擴大宣傳,依靠羣眾的力量,不斷增加受惠羣眾。同時,為了做好“冬梅護理”的推廣工作,學校還可以定期向居民調查服務情況,邀請居民指出服務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並對這些回覆進行整理,統籌解決,要做到在推廣的時候兼顧服務質量。

(二)舉辦主題班會,增強學生的互動性

學校每學期都會開展主題班會,內容多樣,形式亦是如此,其宗旨就是要讓學生愛崗敬業,培養學生的護理職業精神。我們可以將“冬梅護理”和主題班會結合起來,開展以“冬梅護理”理念為中心的班會,並要從大一就開始舉辦,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牢固的護理服務理念

[4]。其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1)組織學生觀看視頻,將原有的“冬梅護理”相關視頻進行整合和剪輯,將其精華部分展現給學生,使其發揮良好的教育作用;

(2)組織學生參與“冬梅護理”服務的流程,在實踐中感受其服務理念和內涵,從而使該品牌意識深入人心,並從會考查優秀的學生,為日後的專門訓練和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3)積極聯繫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平台,例如,去養老院照顧老人,與艾滋病患者零距離接觸,從而培養他們人文關懷的意識和能力,以便做好冬梅護理的各項服務。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哪種形式,活動結束後,教師一定要組織學生參與交流,談談各自的心得體會或者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經過學生的交流,相信一定會取得新的成果,從而促進主題班會的順利開展,將班會意義以更加直觀的方式顯示出來,提高其價值。

四、結語

“冬梅護理”作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國家註冊護理品牌,對鄂州地區護理教育事業和衞生事業的影響是深遠的,為此我們不僅要明確其影響是什麼,還要通過合適的途徑來推廣“冬梅護理”服務,積極創辦校園活動,舉行主題班會,進一步提高廣大居民的參與性,以便深入調查此護理品牌在地區的影響,掌握其規律,為進一步建設此品牌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羅小芹,李紅萍,熊娟,等。“冬梅護理”融入優質服務的實踐與成效探討[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6(2):174-175.

[2]範志紅,趙輝,嚴芳琴,等。“冬梅護理”應用於優質護理服務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1(11):180-182.

[3]趙輝,胡來娣,高麗華。“冬梅護理”心靈溝通對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病人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4(25):2341-2342.

[4]趙麗芹。“冬梅護理,親情服務路徑”在感染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3(2):30-31.

教育學的論文 篇三

關於教育學的論文:新課標下數學教育學教學策略

摘要:近些年來,新課標教學改革工作在我國各個省市地區如火如荼的進行,國小是打好學習基礎的關鍵時期。一直以來,數學教育都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點教學課程,在新課標改革工作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對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進行改良和創新已經成為了相關教學人員工作的重點內容,本文分析了新課標環境下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新時期提高數學教育人才培養效率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教學改革;國小數學;教學策略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空間變化等一系列綜合知識的學科,國小階段的數學教育對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興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下,數學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結果,更要教會學生方法。因此教育人員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參與,幫助學生將課堂中所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中所遇見的難題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從小培養一種全面的數學思維。

1國小數學教育培養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1數學教育人才培養理念落後。一直以來,我國教育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在進行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通常只是注重學生的成績和課堂表現,很少從本質上挖掘學生潛在的數學才能,這也是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高校所培養的教學人才是進行國小數學教育的中堅力量,新課標國小數學教育理念的不斷變化應該在高校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理念中體現出來,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高校在對數學教育學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學培養的過程中,使用的教材版本比較落後,在教學理念上也沒有做到與時俱進。並且很多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過於重視數學知識的傳授,在學生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內容不夠深入,因此目前很多國小教師在教學環節中經常抓不住重點,不能夠及時的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心理特點。導致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參與度不高,課堂效率偏低。

1.2數學教育的課程安排不夠合理。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所學習的觀點和理念與日後的教學水平存在着明顯的關聯性。可見對數學教育體系的課程安排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十分必要。但是從目前高校的數學教育體系來看,其課程的安排與規劃存在着突出的課程比例失調、課時安排不足等問題。目前,高等院校針對國小數學教育所開設的課程包括數學分析、幾何解析、高等代數、普通物理、微分方程、數學模型、近世代數、高等幾何等。這些課程通常在大學的一至三年紀完成,可見數學理論課程佔據了總教學時常四分之三甚至是以上的時間,在這個階段內,學生只能學習數學知識,但是並沒有真正的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起來,也沒有學習如何做好一名真正的老師。通常會在大四進行數學教育理論以及實習的相關課程,而教育心理學、數學思想方法等課程的開設更是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教學課時之內,學生對教學心理和方法的掌握知之甚少,在進行教學工作的過程中也會走很多彎路,降低教學效率。同時,分類過少、含糊不清的選修課程也是影響學生從教水平的主要原因。

2提高國小數學教育人才培養效率的有效策略

為了進一步提高國小數學教育人員的工作素質,實現新課標對學生數學素質培養的目標,高校在進行數學教育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該着重注意以下問題。首先,想要使學生充分理解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精髓,就一定要以同樣的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教育。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教師應當注重尊重學生的心理,聽從學生的意見,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討論的機會,使學生在課堂中暢所欲言,積極的表達自身的相反,這有這樣學生才能對所學習的理論知識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和理解,知識的掌握也會更加牢固。此外,這種平等、自由的教學氛圍與與新課程標準下國小數學教育的基本教學理念相互一致,當學生邁入工作崗位,進行數學教育的過程中,他們才能以同樣的思維和方法去教育學生,尊重不同學生之間存在的個性化差異,從而幫助學生從小培養起一種既善於思考又能夠實際應用的數學思維與能力。其次,數學教育人才的合理培養和需要對現有的教學體系和課程安排進行適當的調整與改革。高校數學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中應該適當的加入數學探究、數學文化、數學史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能充分明確數學教育的發展脈絡,使其真正瞭解數學知識所藴含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到作為一名數學教育工作人員所應該承受的責任。此外,為了提高學生進行教學工作的能力與水平,高校數學教育人才培養的體系中應該適當的增加數學教育心理等課程的比重,幫助學生提高在進行數學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應對一些突發問題的能力,以提高教學水平,成為一名合格的數學教育工作人員。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內容無論多麼豐富完善,如果沒有實踐行動的檢驗都是沒有意義的。因此,高校應該爭取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課程,讓學生在實踐的課程中,歸納並總結當代國小生的學習心理,梳理當前國小數學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與思考,找到新課標教學體系下,提高國小數學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

3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教學理念與應試教育下的數學教學理念存在着明顯的差異,為了提高教學水平,完成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高校在進行數學教育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一定要不斷的創新教學理念與方法,使學生成為合格的數學教育人才,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呂世虎,曹春豔,葉蓓蓓。數學教育學學科建設三十年:回顧與反思[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4,17(05):55-59.

[2]李興東,張睿。關於數學教育學核心概念的認識與思考[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5,12(02):118-122.

[3]蔣桂銀。對國小數學教育學課程構建的建議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5,22(12):33.

[4]劉小輝。實踐-意義取向的數學教育學改革探討[J]。實驗室科學,2011,26(06):209-212.

[5]朱華偉,徐章韜。教育數學:緣起、旨趣、現狀和意藴[J]。數學教育學報,2015,13(04):30-32.

教育學論文 篇四

【內容摘要】

案例教學法是近年來較為受歡迎的教學方法,這主要是其優勢明顯,它不僅能夠促進教師和學生能力的提升,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

此外,案例教學的優勢就是能夠真實和直觀的展現事件發生的全過程,這樣更加利於學生的參與。

在案例選取時,要遵循真實可信和典型性等原則,這樣才能保證案例發揮出好的教學效果。

同時,教師要能夠有效的組織學生進行案例討論,對案例進行詳細分析,從中揭示出教育理論。

教育理論貫穿教學所用到的案例,能夠有效培養學生髮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文就案例教學法在教育學原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作簡單的探討,提出幾點應用意見。

【關鍵詞】教育學課程;案例教學法;應用

一、案例教學法的定義及特徵

案例教學法,顧名思義就是利用精選的案例作為情境,在這個具體的情境中利用理論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所遇到的難題的方法。

和傳統的教學法比較,案例教學法具有特殊性。

首先,實踐性是第一特性,在案例教學實踐中,要從教育教學實踐中選取有用的案例,這些案例屬於教育涉及的真問題,這些案例材料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實踐性,

學生可以自覺運用學習到的教育學原理知識進行案例分析,並解決真實教學情境中所涉及的教學難題,這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能夠給學生更多學以致用的機會,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其次,情境性是案例教學法的第二特殊性。

案例教學就是教師利用案例為學生建造一個有多種教育問題的複雜情境,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在案例所創設的教育情境下開展,在案例情境中,運用案例內容,解決教育面臨的困難情境。

因此,案例教學法是有一定的情境性的。

再次,整合性是案例教學法的第三特性。

案例教學法中運用到的案例,不僅只涉及當前所學習到的新的知識,學生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分析問題時,新舊知識並行,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所以説案例教學法還具有整合學科教育新舊知識的過程。

最後,案例教學法還具有開放性。

案例教學中,教師為了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設想,就會運用到“頭腦風暴法”,在這種方法的刺激下,學生會提出一些與眾不同的看法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些都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體現。

二、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價值

(一)提升能力,師生共同進步

利用案例教學法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責任不僅是傳授知識,同時也在學習知識。

因此在進行案例討論時,教師不能旁觀,要和學生共同參與,在參與學生討論活動中,教師可以得到一定的啟發,促進自身的進一步思考,使自身和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共同提高,教學質量也得到提高。

(二)調動主動性,突出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教育學教學中,教師只注重知識的滿堂灌,只顧自身能夠講完要講的內容,對於學生能否接受,是否有自己的想法想發表是不關注的,這樣的教學導致學生參與不了課堂教學,也無法在課堂上和教師交流,學習過程只是被動聽課。

應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都有機會進行交流,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案例討論中,積極性被調動,共同進行問題分析,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也得到了培養。

(三)直觀呈現事件,更易於參與

案例是指在一個具體真實的情境中發生的客觀並真實的事件,利用案例教學法要求學生能夠設身處地的加入其中的角色,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動力。

以前的教育學教學主要是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對於教師講授的枯燥知識不感興趣,在案例教學法運用到教育學課堂教學後,學生能夠參與課堂進行案例討論,這些真實的案例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還能夠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此外,案例教學法不忽略任何一個學生,使全班都能參與到案例討論中。

三、教學案例的選用原則

(一)真實可信

真實性是指教育學教學中所運用的教學案例是對現實世界真實事件的描述。

教學案例反映的內容既要系統又要全面,要展示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還應該有相關的數據和圖片。

教學所選取的案例應該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真實發生的事件,對案例的介紹不能憑空想象,不能隨意增減案例情節,一定要做到如實的介紹。

真實的案例能夠給學生更為真實的感受,同時認識到學習的知識是現實生活所需要的,體驗到案例教學帶來的樂趣。

為此,教師必須廣泛涉獵,關注更多的領域,開拓自身的視野,使自身有更敏鋭的教育感悟性。

(二)矛盾衝突

案例設置核心是兩種矛盾的衝突,在這種兩難情境下,沒有特定的處理方法,教師和學生需要對案例進行討論,在爭論中形成不同的觀點並利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現實問題。

一個好的案例不僅是一個平台,更是一個橋樑,通過案例,教師可以將真實發生過的事件拿到課堂與學生分析,這樣的教學,學生不用參與真正的社會實踐,就能在案例討論中瞭解很多處理實踐問題的方法。

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要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組織學生對案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典型性

案例教學中,案例的選取有要求,要有價值和代表性,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同時也能夠將教育事件的矛盾和衝突展示出來,從現象揭示教育規律。

典型的案例所包含的關係更全面,涵蓋更多的知識,能夠給學生更多利用理論進行驗證的方向。

此外,在案例選取時,要注重與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教材有密切聯繫,這樣的案例,教師和學生在進行討論時,能夠將案例內容和所學理論知識聯繫起來,

以此來開拓學生進行問題分析的思路,讓學生從問題解決中整理出規律,並將這種規律運用到以後的學習中,使學生能夠做到學習的舉一反三。

四、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一)甄選案例

教師利用案例進行教學,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據教學的目的來選擇合適的案例。

教學中運用案例,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理解教育理論知識並提高自身的教育敏感性。

教師選擇案例時,要根據實施者、實施情境來進行遴選,教師對所選取的案例要有深層次的理解,能夠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案例分析中。

另外,教師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於案例選擇要考慮教學對象的知識和技能的實際情況,不能選擇難度過大的案例,內容不能太複雜也不能太簡單。

教師選擇的案例要貼近教育實踐同時要有矛盾和問題,這樣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還能提升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引入案例

在案例教學中,引入案例的時機很重要。

引入案例前,可向學生簡單介紹原理概念,再引出課程,最後進行案例分析。

也可以在新內容講授之前,將案例介紹給學生,學生私下進行案例分析,複習學習的知識,並提出新的問題,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和慾望。

此外,案例的呈現方式也有講究,教師要根據具體案例選擇文字、視頻、真實情境模擬或音頻等。

另外,案例也可以在課程教學中進行穿插。

當教師在解釋知識點,感覺言語已經不能準確闡釋時,就可以引進案例教學法來解釋這個內容,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加深學生對於這個知識點的認識。

(三)討論案例

案例教學中,討論案例是最關鍵的,通過討論,學生對於所學的理論知識會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學生參與到案例的思考、分析和討論,能夠更加深刻的瞭解案例,領會案例包含的教育理論,最終達到理論知識內化的效果。

學生在案例教學時,對案例模擬情境中的問題發表各自的看到,利用頭腦風暴進行陳述,最後達到一個較為理性的認知。

每個學生都可以挖掘出案例的不同意義,剝離一些細枝末節,就能夠看到教育所要呈現的規律,利用規律解決實踐中存在的關鍵問題。

同時,教師要創設平等和諧的案例教學氛圍,組織學生緊密圍繞主題進行討論,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於學生提出的看法,要給予公正和客觀的評價,並要表現出欣賞和認同的情感。

(四)總結案例

案例總結是案例教學的最後環節,這個是知識昇華為能力的環節。

在進行案例總結時,教師要緊密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課程中的原理來進行案例內容解釋。

幫助學生進行案例總結,體會通過案例學習教育學原理的意義,利用案例強化學生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問題分析和解決的能力,使學生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學技能。

另外,教師在案例總結時,對於學生的合理見解要進行肯定,並且尊重學生有創造性的見解,對於學生的不足,要指出並指導學生改進。

也可以通過問題,讓學生進行補充,切忌不可以直接公佈標準答案,不留時間給學生思考和探討。

五、結語

案例教學法是教育學課程中較為常見的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給學生提供一個解決社會實踐中難題的機會,通過選擇真實可以並且具有典型性的案例進行教學,組織學生討論案例,最後進行案例總結,真正達到案例教學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董明海,龐君,郭哲璐,郭永升。案例教學法在“船舶原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6)。

[2]張正茂,戴餘軍。案例教學法在食品工程原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6(03)。

教育學的論文 篇五

摘要

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的素質教育已經成了目前教學工作當中的重點。體育教學作為目前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主要手段,在促進青少年綜合素質提升當中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目前的教育工作當中,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不斷地應用,教學理念以及方法都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如何將這些教育學理論與方法應用到體育教學當中,已經成了目前體育教學工作必須要研究的重點。因此,必須要強化教育學理論與方法在體育教學當中的應用研究,從而更好地發揮出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與理念的作用,促進體育教學水平的提升,為現代化建設工作提供綜合素質強的優秀人才,促進我國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

教育學;體育教育;應用

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傳統的教育學理論與方法已經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不斷地應用,在促進整個教學水平提升當中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體育教育作為目前教學工作當中的重要環節,在促進學生身體素質以及綜合素質提升當中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體育教學工作當中,由於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許多教學工作還存在一定的不足,現代化的教育學理論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所以説,通過強化教育學在體育教育當中的應用研究,能夠更有效地促進目前體育教學工作水平的提升,從而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進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一、現代教育技術促進體育教學模式變革

教學模式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學理念以及理論的基礎之上,從而更好地進行教學實踐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最大限度提升教學工作的水平。對體育教學來説,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學生、教師、教育技術以及教學內容,這四個因素相互影響、相互結合,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更好地開展相應的體育教學工作。在以往的體育教學模式當中,應試教育的影響十分明顯,教師採用的也多是“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沒有給予充足的重視。而在現代教育學的應用之下,能夠更好地促進現代教育技術的實施,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更好地促進體育教學水平的提升。對現代教學體育技術來説,它不僅僅是教師教學工作當中的一種工具,還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刺激點,學生能夠在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當中,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主動去學習知識、發現知識。特別是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能夠更好地進行差異化教學工作,實現學生個性的發展,為其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教育學應用在促進學生思想素質提升中的作用

對體育教學工作來説,不僅需要讓學生進行基本體育常識以及體育技巧的掌握,同時還應該發揮出體育教學在提升學生思想素質水平當中的作用,從而保證學生能夠實現更為全面的發展。在傳統的教學模式當中,教師採用的往往是説教式的方式,學生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思想教育,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而在現代教育學理念的應用下,能夠更好地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比如,在教學工作當中,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給學生播放一些奧運健兒的優異表現視頻,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我國運動員的實力,更好地提升其愛國精神。通過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能夠讓學生在一種全新的教學環境下,更好地學習體育知識,促進自身思想素質的提升,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對體育教育工作來説,教育者必須要認識到其在整個教學工作當中的重要作用,通過現代教育學理論與方法的應用,更好地促進學生技能培養的同時,促進其思想水平的提升。

三、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科素養

在開展體育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體育教師應該提升自身對學生學科素養培養的重視程度,應該讓學生了解到體育學科的發展以及未來的用途,在掌握相關體育技能的同時,更好地強身健體。同時現代教育理念的應用,能夠讓學生的學習環境得到很大的改善,通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以及進行體育技巧的培養,更好地提升其體育學科的素養。對動作要領的教學工作來説,體育教師不能夠僅僅進行簡單的描述,而需要通過各種現代教學理念與手段的應用,提前進行課件的準備,從而更為有效地將體育技能的過程展示在學生面前。為了減少教師單調的講述,可以利用智能語音教具系統,製作相關內容的有聲課件,通過點讀筆的點觸,直接播放音樂和顯示節拍,方便學生的學習,也能寓教於樂,讓枯燥的課堂變成充滿活力的課堂。在目前的教育學工作當中,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不斷地應用,教學理念以及方法都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如何將這些教育學理論與方法應用到體育教學當中,已經成了目前體育教學工作必須要研究的重點。但是目前由於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許多教學工作還存在一定的不足,現代化的教育學理論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所以説,通過強化教育學在體育教育當中的應用研究,能夠更為有效地促進目前體育教學工作水平的提升,從而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進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教育學的論文 篇六

摘要:高校的教育一直是教育領域的重要部分,對於中國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高校中關於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也隨着中國的發展一直進行着,不斷的通過實踐和理論的結合,探索出新的教學模式。而高校之中“教育學”也是一門重要的教師教育類課程,關於“教育學”教學模式的改革也從未中斷,它關係着中國教育領域的發展和教育行業人才的培養,因此我們要重視高校“教育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不斷的進行教育領域新理論的探索,基於此,本文中筆者針對高校“教育學”課程教學模式的革新進行分析和論述,希望可為相關領域從業人員提供一定理論指導。

關鍵詞:教學模式;改革;教育學;學生

一、高校“教育學”課程教學模式現狀

當前高校“教育學”已經被十分的重視,隨着國家對教育行業的強力支持以及着力強調對於教學的培養,高校的“教育學”課程正同飛速發展的科技水平一樣,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也在飛速的變革中。高校“教育學”的重要性從很多方面的可以看出來,只有良好的教師培養模式才能夠培養出適應時代適應學生的高素質、高能力教師,而高校“教育學”課程教學本身也是高校教育、社會教育的重要部分。隨着當今高校“教育學”的重要性不斷的增加,國家教育局對於它的投入力度也是不斷增大。出台了很多關於高校“教育學”課程教學的方案:《教師教育課程標準》、《關於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等。當然教學模式的改革不是僅僅依靠頒佈相關的政策就能夠實現的,也不是僅僅通過這些就能夠改善、完善高校“教育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更新。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進步,各種各樣的網絡平台、大數據、雲計算、網絡視頻和網絡教學等等的方式不斷的更迭,教育學必須要站在科技的最前沿,不斷的改變,不斷地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因此,高校“教育學”課程教學模式的變革不容停歇,應當迅速打破當前“教育學”教育的瓶頸,提升教育學之中與現代科技和現代觀念的結合。加強對於新時代教師的綜合能力以及綜合素養的培養,使師範類學生具有更好的教育新時代學生的能力。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當前高校“教育學”課程教學模式所存在的迫切性問題

教育學領域的變革無時無刻都不在更新改進當中,隨着二十一世紀以來信息科技的飛速發展,教育學的變革便於時代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脱節,我們要重視這些問題,迅速找到問題所在從而去改變現狀。

1、當前世界的發展只能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信息模式豐富多彩,傳統的單調教學模式給當代的學生帶來極大的枯燥感,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難以找到學習的樂趣所在,因此我們必須要重視這個問題帶來的後果,學生對學習難以產生興趣。傳統的“教育學”教學是以“一綱一書一案”為教材,每一科的教學都是在教案的基礎之上按照知識結構來進行的,在授課過程中學生難以感受到課程中生動靈活的一面,主要是教師按照模板來講解案例,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難以得到真正的知識和理解,對於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產生了極大的摧殘。這種教學模式教育出來的學生看似什麼都懂什麼都會,其實一旦進行真正的教學模擬,結果一塌糊塗,完全沒有表現出的那種從容和生動。當教育失去了鮮活和生動的特性,學生的熱情和對於未來教學的憧憬就會喪失很大一部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2、當前的高校“教育學”課程教學模式之中,極大的缺乏了講課授課的真實性。“教育學”的授課本來就是一個很複雜很全面的一種授課過程。而當前的授課卻十分的單一,只採用了教師按照教案講課的形式,幾乎沒有基礎教育教學的時間課程,無法把教學當中的最重要的實踐經驗體現出來,沒有生動形象的教學實例進行演示,學生很難想象出真是的情景和形象。當然目前大多數高校對於“教育學”的課時安排很少,限於課時安排的時間短、場景單一,教師也只能進行單一的教學模式,盡力去給學生們示範真實的情況,去給學生傳授真實的教學經驗。但是着不僅僅是不能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而且也極大的浪費了學生對於教育事業的積極性,形成了教育上的各種浪費的同時也偏離了真正的教學目的。

三、對於高校“教育學”課程教學模式不足的改進方案

教育學的改革是中國教育領域的重中之重,不能出差錯也不能隨意採取方案。要不斷的實踐和改良,依託真實的案例和真實的依據去解決改進方案的更新。首先要結合時代發展,將具體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作為基礎,將學生的教學能力和教學素養作為核心,從整體出發,完成教學模式的變革。

1、採用靈活生動的授課模式,把教育事業的偉大性體現出來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對於教學方式靈活獨特性的理解。高校“教育學”專業的學生在是一名學生的同時,也是未來教師的儲備,因此要求學生不僅僅是去作為一名學生去學習,還要把自己帶入一名教師的身份去理解自己教師的課程特色和教學技巧,當自己成為一名教師時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學特點。不能單一的去作為一名學生去學習老師的教學內容,這之間的平衡需要老師很好的去把握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有學生和老師身份的未來教育領域的人的提升。

2、引導學生有自己的思考,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學習的不僅僅是老師教授的內容,更要思考老師教學過程所使用的技巧,用什麼方式去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學生對於學習的興趣,總結出屬於自己的教學經驗,形成自己的教學體系。老師可以適當的給學生留下一些能夠引導學生思考的選題,學生不僅僅從在做題的過程中鍛鍊自己的思考能力,也能很好的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每個人的教學理念的行程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於同學的交流與老師的討論之中,完善自己的教學概念。

3、督促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豐富的實踐經驗可以很好的幫助“教育學”專業學生形成自己的教學體系。學生可以在教學實踐之中同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進行對比領悟,加深對於知識的理解和感悟,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執行能力,處理課堂各種情況的能力。因此學校應當在這一塊增加課時,給學生更多的實習時間,去完成對於自己學到的知識的驗證。對於學生的排課,儘量集中實踐課程的時間。學校也應當去主動創建相關的教學情景,增加真實場景的學習和實踐,為學生精心選擇含有豐富知識和學術信息的案例,讓學生去更好的在好的實踐環境之中得以更好的提升[5]。

4、給學生更加自由和有趣的學術作業。這不僅能夠吸引學生對於作業的認可程度,更主動積極的完成作業,同時也能夠潛移默化的應到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全面自主的發展提升。充分利用學校的網絡平台,形成多樣式的交流模式,增加學生在學業完成過程中同其他學友之間的交流和討論,提升學生使用現代媒體技術的能力,幫助學生提升對於現代教育模式的理解。

四、結語

教育對於社會發展的作用亙古以來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對於教育從事者的培養更加是重中之重,對於高校“教育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勢不可擋。但是改革的內容要慎而又慎,要不斷的實踐,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將實踐同理論結合不斷的推動教學模式的改進。

參考文獻

[1]孫成林,楊甲睿。普通高校體育專業理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瀋陽體育學院學報,2017,(05):88-96.

[2]曾必好,鮑秀梅。高校轉型背景下的教師教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索--以“英語學科教育學”課程為例[J]。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17,(05):123-127.

[3]鮑淼芳。高職院校“教育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陝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4,(02):11-13+24.

[4]李娟,王東輝。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學前教育學課程改革探索[J]。職業,2014,(02):80-81.

教育學論文 篇七

[摘要]

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的素質教育已經成了目前教學工作當中的重點。

體育教學作為目前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主要手段,在促進青少年綜合素質提升當中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在目前的教育工作當中,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不斷地應用,教學理念以及方法都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如何將這些教育學理論與方法應用到體育教學當中,已經成了目前體育教學工作必須要研究的重點。

因此,必須要強化教育學理論與方法在體育教學當中的應用研究,從而更好地發揮出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與理念的作用,促進體育教學水平的提升,為現代化建設工作提供綜合素質強的優秀人才,促進我國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教育學;體育教育;應用

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傳統的教育學理論與方法已經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不斷地應用,在促進整個教學水平提升當中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體育教育作為目前教學工作當中的重要環節,在促進學生身體素質以及綜合素質提升當中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目前的體育教學工作當中,由於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許多教學工作還存在一定的不足,現代化的教育學理論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

所以説,通過強化教育學在體育教育當中的應用研究,能夠更有效地促進目前體育教學工作水平的提升,從而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進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一、現代教育技術促進體育教學模式變革

教學模式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學理念以及理論的基礎之上,從而更好地進行教學實踐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最大限度提升教學工作的水平。

對體育教學來説,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學生、教師、教育技術以及教學內容,這四個因素相互影響、相互結合,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更好地開展相應的體育教學工作。

在以往的體育教學模式當中,應試教育的影響十分明顯,教師採用的也多是“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沒有給予充足的重視。

而在現代教育學的應用之下,能夠更好地促進現代教育技術的實施,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更好地促進體育教學水平的提升。

對現代教學體育技術來説,它不僅僅是教師教學工作當中的一種工具,還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刺激點,學生能夠在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當中,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主動去學習知識、發現知識。

特別是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能夠更好地進行差異化教學工作,實現學生個性的發展,為其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教育學應用在促進學生思想素質提升中的作用

對體育教學工作來説,不僅需要讓學生進行基本體育常識以及體育技巧的掌握,同時還應該發揮出體育教學在提升學生思想素質水平當中的作用,從而保證學生能夠實現更為全面的發展。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當中,教師採用的往往是説教式的方式,學生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思想教育,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

而在現代教育學理念的應用下,能夠更好地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

比如,在教學工作當中,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給學生播放一些奧運健兒的優異表現視頻,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我國運動員的實力,更好地提升其愛國精神。

通過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能夠讓學生在一種全新的教學環境下,更好地學習體育知識,促進自身思想素質的提升,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對體育教育工作來説,教育者必須要認識到其在整個教學工作當中的重要作用,通過現代教育學理論與方法的應用,更好地促進學生技能培養的同時,促進其思想水平的提升。

三、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科素養

在開展體育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體育教師應該提升自身對學生學科素養培養的重視程度,應該讓學生了解到體育學科的發展以及未來的用途,在掌握相關體育技能的同時,更好地強身健體。

同時現代教育理念的應用,能夠讓學生的學習環境得到很大的改善,通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以及進行體育技巧的培養,更好地提升其體育學科的素養。

對動作要領的教學工作來説,體育教師不能夠僅僅進行簡單的描述,而需要通過各種現代教學理念與手段的應用,提前進行課件的準備,從而更為有效地將體育技能的過程展示在學生面前。

為了減少教師單調的講述,可以利用智能語音教具系統,製作相關內容的有聲課件,通過點讀筆的點觸,直接播放音樂和顯示節拍,方便學生的學習,也能寓教於樂,讓枯燥的課堂變成充滿活力的課堂。

在目前的教育學工作當中,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不斷地應用,教學理念以及方法都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如何將這些教育學理論與方法應用到體育教學當中,已經成了目前體育教學工作必須要研究的重點。

但是目前由於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許多教學工作還存在一定的不足,現代化的教育學理論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

所以説,通過強化教育學在體育教育當中的應用研究,能夠更為有效地促進目前體育教學工作水平的提升,從而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進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張細謙。新中國體育教學原則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體育學刊,2015(2)。

[2]許登雲。當前學校體育教學方法的弊端及改革趨勢[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13(2)。

教育學的論文 篇八

【摘要】隨着時代的發展,反思性教學已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嘗試着探索一種較為科學的、動態的反思性教學模式,為教師在反思性教學的實踐領域提供可操作性的理論參考,以利於對他們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反思,從而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儘快從經驗型教師轉變為反思型教師,從而適應現代社會對教師專業化成長的要求。運用文獻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圍繞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建構,探索了這一模式的理論基礎、目標、內容、過程、方法以及評價等,並初步探討了反思型教師的成長。介紹了反思性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進一步分析了該模式的結構及其內部運行的過程和方法,同時分析了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和條件。

【關鍵詞】教師專業成長反思性教學模式反思型教師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在改革傳統的教師學習與成長模式,並尋求新的教師專業成長途徑,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反思性教學開始興起和發展,並以其獨特優勢而受到教育界的推崇。反思性教學從本質上區別於經驗性教學,它最大限度地追求教學實踐的優化和合理化,從根本上要求改進教學實踐,不僅有利於促進教師教育理念的進步和對實際教學問題的解決,進而促進自身專業成長,而且有利於推動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基於此,本文嘗試着探索一種較為科學的、動態的反思性教學模式,以利於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反思,儘快實現從經驗型教師到反思型教師的轉變,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從而適應現代社會對教師專業化成長的要求。

一、反思性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意義

(一)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基本認識

1、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

有關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目前學者們的理解多種多樣。筆者認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教師自身專業素質的不斷提升、演進和豐富的過程。

教師首先是潛力無窮、持續發展的個體。美國的伯克認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這一概念的基本假設是:教師需要持續不斷的發展。教師也是一個普通人,是一個發展着的個體,任何教師在心智上還有着無限發展的可能和空間。其次,教師也應被視為“專業人員”,但是這種認識還不是目前教師的實然狀態。然而只有如此定位,才能達到激發教師的潛能,提升教育水準的目的。第三,教師要成為學習者、研究者和合作者。布蘭克曼(Blackman)認為教師始終都是持續的學習者,這種學習就是“專業成長”;教師也應該是積極的研究者,同時,在師生共同生活的世界中教學相長,學生在教師的發展中成長,教師在學生的成長中發展。

2、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分析

現行的教師專業性質的定位是:教師工作是一門正在形成中的專業,但還不是一門成熟的專業。這一定位是我們構建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的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基點。當前,我國教師專業成長活動實際是指是新教師的入職訓練和在任教師的培訓和進修,這種培訓模式往往強調知識的技術性,也就是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原理和技術的熟練程度。

應該指出的是,在我國當前現有的教育資源較為匱乏和地區性分佈不均衡的條件下,這不失為一條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但是問題在於,從本質上説,這種培訓模式忽視了中國小教師自身內在的因素,因而很難保障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從實際來看,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以及教學策略的優化,但沒有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獲得質的飛躍。具體表現為理論灌輸居多,內容、形式與教學實踐脱節。

當前的一些中國小教師在職培訓主要是對教師進行一些有關教育理論的短期培訓,使中國小教師獲得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識,促使他們的教學觀念發生改變,優化教育教學策略,提高教育教學技能。但這些培訓對教學實踐的指導作用甚微。

在國外,有關教師專業成長模式比較著名的是美國學者瓦利對反思性教學模式構建的觀點,瓦利總結了五種反思模式。在實踐中,教師應當在這五種反思模式之間建立有機聯繫,實現有機的互補。問題在於,瓦利的五種反思模式在教師專業成長中,要做到彼此的有機聯繫,只是一種美好的設想,在具體的實踐中缺少有效的指導或者説缺乏操作性。通過對國內外的分析,筆者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之一,而要展開反思性教學就不能不構建一種可操作的反思性教學模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二)何謂反思性教學

美國的舍恩認為,主宰着美國專業教育的是“技術性教學”的思想,教育實踐中過於強調單純的理論灌輸,輕視實踐問題解決,忽視對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從這種意義上來説,師範院校開設的廣泛的學科課程和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的課程最多隻能為學生將來做一名教師作好知識及思想上的準備。由此,傳統的教師教育是按照一條“先理論,後實踐”的思路來設計的。這種“先理論,後實踐”的思路正是目前教師培訓模式的思想基礎,於是培養“技術熟練者”成為了教師教育的實質性目標。舍恩的這一批判性的觀點,無疑為反思性教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筆者認為,反思性教學的內涵實際上代表了其優於傳統的教師專業成長途徑的進步之處。因此,應當這樣來認識反思性教學:它是以優化教育理念,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為目的,以向更合理的教學實踐改進為動力的教師全面發展成長的過程。

(三)反思性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

教師的專業成長客觀上要求教師個人和羣體具有強烈的專業成長意識,只有教師對自己的專業成長保持一種自覺的狀態,使之成為自覺的行動,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活動方式,才能最終實現理想的專業成長。具體地説,反思性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反思性教學有利於促進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

專業信念在教師專業素養中處於最高層次,直接影響和制約着教師專業素質結構的其它方面。通過以下案例可説明反思性教學是如何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的。

向學生道歉

(某國中一年級某老師講述)

上課鈴響後,我發現坐在靠牆位置的同學還在交頭接耳,我立刻點名批評了他們。在接下來的課堂學習中,我發現剛才那個被我批評的女同學一直含着眼淚。為了不影響課堂教學,我沒有去過問,一直等到下課,我把她叫到我辦公室想問情原因。起初,她耷拉着腦袋一聲不吭,在我的一再追問下,她才説出原因。其實,上課鈴響時,她的同桌還在講閒話,她是在提醒他,可正巧被我瞧見了,我不分青紅皂白給了她一頓批評,所以她感覺挺委屈。我才知道是我錯怪了她,連忙向她道歉。可是,之後幾天她心裏一直有這個陰影,沒有露出過笑臉。

都説“眼見為實”,可我親眼所見,還是錯怪了學生,這是深刻的教訓。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傷害了就很不容易癒合。我們作為教師,每當批評學生之前,一定要先問問自己,事情搞清楚了沒有?事實是這樣嗎?我批評得有理有據嗎?千萬不能憑主觀想象就草率行事。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有着豐富複雜的特性。案例最後的一系列反問,改變了該教師對課堂教學性質的看法,引發了他的課堂教學觀的變化。在教育教學中,類似這樣的教學案例不勝枚舉,只要教師善於觀察、思考和反思,並把觀察、思考和反思的結果轉化為切實的教育行為,他們的教育信念就會不斷得到修正和完善,就越有利於教育教學工作。

教師要通過反思性教學對自己的教學行為表現、教學行為依據和教學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不斷優化和改善不良的行為、方法和策略,使教學實踐更具合理性,從而提高教學實踐能力。在實施新課程的當前,教師必須注重反思性教學,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努力實現由經驗型教師向反思型教師的轉變。

其二,反思性教學有利於促進教師教學理論素養的提高。

教學理論素養是構成教師專業素質的核心內容。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每位教師都會形成一些對教學問題的理解和認識,而支持這些理解和認識的教學理論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外顯的理論,教師容易意識到,容易報告出來,更容易受到外界新信息而產生變化,但這類知識並不能對教學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另一類是內隱的理論,這類知識在直接對教學行為產生重要影響,但卻不容易被教師意識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響而產生變化,而是更多地受文化和習慣的影響。當然,這兩種理論知識也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外顯的理論可以轉化為內隱的理論,對教學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由於教師意識不到自己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究竟採用了什麼理論,因而不容易發現自己的教學行為與外顯的理論之間的差別,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教學行為自然不會產生改變。教師對教學中自己的活動以及學生的表現進行認真觀察和分析,並通過教師之間的相互觀摩與討論,使外顯的理論應用到教學中去,在不斷的應用過程中,使內隱的的理論得到豐富和發展。

其三,反思性教學有利於促進教師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

新課程賦予了教師工作新的內涵和要求,需要教師成為一名研究者,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逐漸成為研究型教師。反思性教學強調通過教師成為研究者,使教師工作獲得尊嚴和生命力,表現出與其他專業如律師、醫師相當的學術地位,使教師羣體從以往無專業特徵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專業性質的學術層級上來,進而改善自己的社會形象與地位。

二、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反思性教學模式探索

(一)反思性教學模式的結構

在反思性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自己教學經驗的反思,來增進其對教學現實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關於反思性教學實踐的操作模式,比較著名的有埃拜(y)模式和拉博斯凱(skey)模式,埃拜指出,反思性教學應由反思性計劃、反思性教學、反思性評價三個環節構成,其中,反思性計劃是起點。拉博斯凱認為,反思性教學由動力環節(包括內部的和外部的)、行動環節(包括情景、過程、態度和內容)和結果環節(包括新的理解力和解決實踐問題)。

反思性教學模式的結構應當是由這樣的四個步驟或者階段組成:

動機階段:包括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兩個方面。教師職業內部動機來自教師個人和羣體在教學實踐中的感悟,其中包含着教師對教學現狀的不滿和改進教學實踐的要求,這是反思性教學的心理因素,也是根本因素。另一方面,適應教學實踐發展的要求則構成了反思性教學的外部動機。

計劃階段:教師個人和羣體的反思動機及這一動機在適當條件下的強化,推動教師形成反思性教學的計劃醖釀。在計劃醖釀過程中,教師個人和羣體基於研究的需要,收集資料,整理分析資料,並對教學實踐加以不斷的反思,作出合乎規律性和目的性的判斷,這一判斷導致了計劃的制定,並創設必要的條件,思考計劃如何執行。

行動階段:即反思性教學計劃的執行階段。在行動中,行動涉及到具體的反思內容、反思的情景、條件和反思的過程,也就是反思的具體步驟、環節,教學反思行為發生的內外環境因素,教學的動態變化過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同時涉及到教師個人和集體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變化,也就是對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優化和對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態度和情感變化,以及教師本身職業理想、價值目標的確立和達成能力的培養和形成。

評價階段:對教學反思行為的評價,標準只有兩個:一是對現實教育問題的解決,二是教師自身教育理念的優化。

為了對反思性教學模式有更為清晰、明確的理解和運用,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扮演一個雙重的角色:一個角色是舞台上的演員,另一個角色是台下觀眾或者評論者。這種雙重角色使教師能夠發現他們潛意識中存在的東西,對自己的個體教學行為能夠獲得一種置身局外的、全新的認識,發現新的更好的促進行為變化的方法,瞭解怎樣進行教學反思。

(二)反思性教學模式的運行過程

關於反思性教學的運行過程,筆者認為,源於教師個人和羣體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深刻體悟,以及對教學實踐的強烈不滿,即教師職業內部動機的強化,這是反思性教學的心理因素,也是根本因素。另外,適應教學實踐發展的要求構成了反思性教學的外部動機。這兩種動機促使教師努力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推動教師形成反思性教學的計劃和行動。在計劃醖釀階段,教師個人和集體因為有改變教學實踐的強烈動機,產生了對教學實踐的反思,並進一步促成反思性教學實踐計劃的制定,在此一過程中,需要收集資料,整理分析資料,並作出合乎規律性和目的性的判斷,這一判斷導致了計劃的誕生,並創設必要的條件,思考計劃如何執行;在行動階段,行動涉及到內容、情景和過程,也就是行動的具體步驟、環節和細節,教學行為發生的內外環境條件,教學的動態變化過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同時涉及到教師個人和集體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變化,也就是對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優化和對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態度和情感變化,以及教師本身職業理想、價值目標的確立和達成能力的培養和形成。這也許是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不得不發生的事情,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和根本要求;對行動的評價,應當考慮的,一是對現實教育問題的解決,二是教師本身的教育理念的優化。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會遇到新的具體經驗,發現新問題,從而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開始新的循環。

(三)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

反思性教學有許多可行的形式和手段,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教學條件採取不同的方法。筆者認為最為有效的方法是寫作教學日誌,聽課和觀摩,個案研究。

其一、寫作教學日誌

教學日誌是教師個人的記錄文件。因此,它既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思考型的。它主要記錄教師在教學和研究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個人的困惑、個人的認識、對問題的解釋和看法等。

教師在一節課或階段性工作之後,用教學日誌的形式記下自己對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感受和體會,作為反思的基礎。教師或者獨自展開反思,或者與自己的同事展開討論,圍繞大家所關心的問題,一起分析原因,提出解決辦法,以及在下次教學中應注意的方面和採取的措施,這種討論很容易使教師從其同事那裏得到許多啟迪和經驗。日誌使教師經常地反思教學經歷,教師也可以把日誌作為自己教學案例的一個發展史的記錄,以反饋教學的成功與不足。蹩腳的日誌通常有兩類:一類是記流水帳,一類是一般性經驗總結。

通過記日誌,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並使反思成為一種習慣,為行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每位教師都應養成寫教學日誌的習慣,作為反思的手段,時常歸納、總結,往往可獲得對自己教學實踐比較全面的認識。久而久之,一定能成為一名對教學充滿熱情、有自己教學特色和風格的優秀教師。

其二、聽課與觀摩

互動和交流是教師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聽課主要是以相互聽課為主的形式,觀察和分析同事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教研室為單位,相互聽課,相互學習,觀察教師是否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如:課堂管理、教學方法、學生反映、師生關係等,如何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問題,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進行。聽課能使教師彼此切磋,集思廣益,互相借鑑,共同進步。這與傳統的聽課形式有根本的不同,它不是教學的檢查、評估,而是通過聽課這一形式,教師相互觀摩教學,同時記下所觀察到的情景,發現的問題等,然後彼此客觀地交換意見,提出改進措施,以達到共同提高、共同發展的目的。

課堂觀摩是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根據課堂觀摩情況,教師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設計改進方案,並再次回到課堂,直到取得相應的結論。課堂觀摩能夠促進教師自我反思,調整教學思路,提高教師專業素質,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應保持開放心態,解放思想,積極參與校內外的交流活動,以求發展。

其三、個案研究

教學個案是對教學實踐的描述,它以講故事的方式展示教師與學生的行動、思維、感受。個案不僅僅是講故事,在特定的個案裏還包含抽象的理論和原則。個案研究有助於發展和培養教師們對不同觀點和理論進行權衡的能力,有助於他們從多重角度看待某一問題。個案研究首先要使教師們熟悉有關概念,然後從所提供的個案中進行概念和結論的研究,同時使教師們尋求與概念和結論相關的問題,並使之與他們的直接教學經驗相聯繫,就先前階段的問題和所提出的解決辦法進行深思和討論,最後運用有關的概念和理論進行論證,鼓勵教師們為個案尋求可能選擇的結論。

(四)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和條件

在教學實踐當中,反思性教學的策略有兩種:一是內省,一是交流。內省和交流都是教師對改進教學實踐的內部動機作用的結果,內省源於教師的道德感和責任心,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要求有所改變,有所提升;交流則訴諸於集體的力量和智慧的交融和碰撞,共同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但是,無論是內省還是交流,反思性教學得以實施的前提性條件都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水平,而教師的職業道德源於對學生髮展的責任感。對於職業道德修養水平不高的教師而言,即使教學效果不好,受到各方面的壓力,也往往把責任歸之於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差,歸之於家長素質不高和不配合,歸之於社會、社區的環境不理想,而不願意自覺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的缺失。因此,對於他們來説,喚醒他們的職業道德的良知比什麼都重要。另一方面的問題是,有的教師所任班級學生的成績不錯,而實際上,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對學生的嚴厲苛刻以及居高臨下的權威地位,以犧牲學生休息時間和文體娛樂為代價,通過大量的練習強化記憶以應對考試,“好”的成績完全是用時間磨出來的。當這些教師陶醉於學生成績並把它看做是專業水平標誌的時候,是否應該反思他們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所做的事情,離“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宗旨又有多遠。

當教師由於責任感的缺失而導致教學行為不當時,學生受到的影響往往是內隱的、深層的,對其今後的發展勢必產生長期消極作用,甚至影響其一生的發展走向和進程。沒有教師自我反思意識的增強,就缺少了教師走向專業成熟的內在動力和條件,反思性教學也就無從談起了。同時,教師還要有較強的教育理論、心理學理論和專業理論修養,並具有開放的心態和執着的精神。

三、反思性教學模式促進反思型教師的成長

(一)反思型教師的實質

反思型教師代表了教師專業成長前進的方向,他們在教學過程、教學行為、教學實踐、角色定位等方面表現出了不同於經驗型教師的特點,是教師專業成長中的進步。反思型教師強調教材與師生間的對話,由學生主動去建構知識;而經驗型教師只關心與教材的對話,認為教學過程是知識和信息的單向傳輸過程。在教學方法上,反思型教師在監控自己的教學行為時,進行理性推理;對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持懷疑態度。經驗型教師依賴於機械模仿和經驗習慣,順從權威而又依賴已有經驗。在教學實踐上,前者把教學看成一門藝術,強調因材施教,因情(境)施教,後者把複雜的教學過程簡化成一種技術性的控制過程。

(二)反思型教師的教育途徑

反思型教師的教育途徑要在宏觀的層面上實現,而不僅僅是侷限在微觀領域的操作。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以下途徑實現專業成長。

其一、教學研究

反思使教師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雙重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教師在認真從事教學活動的同時還應把自己看成是研究者,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做出分析和評價,對於出現的問題給予注意,對經驗加以總結,使之形成理性的認識。自覺的教學研究是教師自我成長的必經之路。

作為教師,有了教學科研的自覺性之後,還應掌握一些研究方法。比如,對問題的分析研究、課題論證、課題申報、資料的收集整理、研究方法的選用以及研究成果的提取與展示等等,都需要採用合適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其二、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近年來國外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研究方法。所謂行動研究,即教師自身採取措施改進教學行為的行動過程,其中貫穿着自我質疑、自我解惑。行動研究不同於一般意義的教學改革實驗研究,規模比實驗研究小,它主要瞄準具體的某個教學環節、步驟、方法,通過蒐集教學素材,發現其中的問題,然後開展研究。教師可獨立思考,或與其他教師進行討論,也可參考有關理論、模式以及與學生座談,提出設想,制定出計劃;然後在教學實踐中試驗計劃以確定其有效性。教師對這一系列研究過程、方法及有效性進行歸納總結並寫出行動研究報告。行動研究又不同於一般的教學經驗總結,而是與教師自身的長遠發展緊密相連的自我教學研究。

其三、終身學習

反思與不斷學習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保證,反思性教學建立在教師的職業發展能力基礎上。職業發展能力的形成,一部分來自於反思,一部分來自於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因此,加強教育科學理論的學習是反思的必要基礎。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實施要求教師具有反思性教學能力,形成職業發展能力,而這一能力必須也只有通過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來培養。教師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需要精選幾部重要理論著作,反覆研讀。專家學者的文章、相關教學研究的期刊也能幫助教師開拓視野,接觸最新的理論觀點和思想,促進教師批判性思維習慣的形成。教師也需要結合實踐深入思考,培養問題意識,將教學現場所存在的實際問題納入科研課題之列,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堅持自學是教師終身學習以獲得不斷髮展的重要途徑。

四、結論

隨着時代的發展,反思性教學已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反思性教學既是一個促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過程,又是促進自我變化的一種有效工具,它不僅會對教師個體和羣體的學習經驗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會改變教師職業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反思性教學的過程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教師首先探討世界變化的觀點並以一種新的不同的方式來解釋新的世界,進一步探討態度信仰上的變化和新意義上的變化,然後探討自身教學行為的變化。上述變化會深刻地影響他們的職業觀點,影響其團隊觀念以及具體的教學行為。

從經驗型教師轉變為反思型教師是新時期對教師的要求,要滿足這一發展要求,結合教學實踐,建構一種可操作的反思性教學模式,將教師的反思納入這一動態的模式中,不僅是有效的而且是必要的。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曾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公式。這一公式清楚地指明瞭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和方法。而教師的反思型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在反思性教學的過程中也具有重要意義。杜威在1932年就提出了人格性因素在教師“反省性教學”中的作用。有的教師不能進行好的反思性教學,不是他們沒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思想,而是他們自身的人格出了問題。因此,反思不是制度化的或者技術性的,也不是具體的條條框框,我們必須按照人格發展的原理和特點來進行反思型教師教育。關注教師反思性人格的發展拓展了我們的反思型教師教育途徑:反思型教師教育不單單是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視角來進行的,也主要從教師人格發展的視角來進行的。

總之,反思性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無疑會有力地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2]饒從滿。楊秀玉,鄧濤。教師專業發展[M]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39-55.

[3]李金巧。楊向誼主編,思考·追問·探究--培養反思型教師的探索[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51.

[4]呂洪波。教師反思的方法[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5]易森林。教師專業發展基本途徑的探索[J]。《外國中國小教育》2005(4)。

[6]鍾秀英,周先進。教師專業發展:反思性教學視角[J]。中國教育學刊,2006(11)。

[7]盧真金。反思性實踐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舉措[J]。比較教育研究。2001(5)。

[8]楊國燕。反思性教學: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4)。

[9]張貴新,饒從滿,反思型教師教育的模式述評[J]。東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

[10]樑燕玲。教育反思:一種促進教師成長的科研範式[J]中國教育學刊。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