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4.19K

教育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中國教育的論文 篇一

淺談中國教育問題

“教育”是以知識為工具教會他人思考的過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擁有的創造更高的社會財富,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

從社會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可以把“教育”定義區分為不同的層次:

(1)廣義的,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教育”看成是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分配着且承擔着一定的社會功能。

(2)狹義的:指個體精神上的昇華。這種定義方式強調社會因素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把從個體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於個體的學習或發展過程。

(3)更狹義的,主要指學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這個主要指的中國校園的應試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

一、應試教育―根深蒂固

許慎《説文解字》中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可見教育的本質應是人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人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同時教會人們如何做人。而中國的教育則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學校、社會和家長採取單一的評價方式,把“成績搞上去”當做唯一要求,使學生深感挫敗。通過考試,以分數來衡量學生水平。在中國,絕大多數學校採用應試教育。以把少數人從多數人中選拔出來送進高一級學校為目的的教育模式,完全違背素質。人們往往認為一考定終身。中國的應試教育在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同時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

(一)過度重視升學率

據悉,美國每年都會有七次大學聯考,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在適合自己的時間參加大學聯考,可以參加多次大學聯考,以最高成績作為最終成績。這與中國一年一次的大學聯考形成對比,每年大學聯考有多少學生因為身體不適依然參加大學聯考,以致發揮失常,大學聯考失利抱恨終身。同時正因為這一年一度的大學聯考使得學校更加重視升學率。學生從小就被灌輸了為了考上大學而學習的思想,考不上大學就接受不了更高的教育,以後就沒有好的生活。

(二)教書不育人

俗話説女子無才便是德。德,是指人要有良好的修為,本心向善。一個人如果有很高的才能,卻無惡不作,沒有好的品德,那麼這個人是十分可怕的。中國教育素來強調教書育人,《中華人您共和國教育法》中也一再強調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而現實中從國小開始就開設的思想品德課成為一門副科在進行教育,僅僅是一門老師需要講解,學生需要背誦的一本書。對於學生良好品德培養毫無意義。

二、素質教育―任重道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當前教育還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羣眾的的新期待。不論是學生抱怨課業負擔沉重,還是家長感慨為子女“擇校”的奔波不論是人們詬病各種“補習班”的畸形發展,還是老師訴苦在升學率面前“壓力山大”,都反映了全社會共同的呼聲―改變應試教育現狀,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個性,注重開發人的身心潛能,並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就是把具有人的基本形態的高等動物培養成為具有人的基本素質的真正人的教育。

三、教育公平問題

雖然國家在法律層面上保證了教育的公平,但在地區與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性別之間仍存在着教育不公平的現象。這些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在於經濟,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同,教育投入也就不同,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就不同。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慢,教育投入少,加上思想觀念的束縛,使得貧困地區真正通過大學聯考改變一生的人很少,女生更少。

結語:

教育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着一個國家的命運,國家需要有創新意識的人才為來國家創造更多的財富,而不是隻會拷貝知識的機器。總而言之,我們要使學生明確個人的人生目標,並明白受教育是實現人生理想的途徑而非目的。

教育畢業論文 篇二

摘要:

在中職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巧妙運用合作小組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首先教師要組建中職生物合作小組,並強化小組合作指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合作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同時,教師要把握教材重、難點,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關鍵詞:

中職生物;合作小組;運用

在中職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巧妙根據中職生的特點實施小組合作教學,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強化對學生在合作小組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還要精選適合合作小組學習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確保高效運用合作小組進行中職生物教學,讓學生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提升中職生物學習能力以及生物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

一、組建中職生物合作小組,並強化小組合作指導

1、組建中職生物合作學習小組

毋庸置疑,中職生在進行生物學習的時候,對於生物學習的興趣是不同的,學習生物的能力也是不同的。首先教師要考查本班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考查每一個學生喜歡生物知識的程度,瞭解每一個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在這個基礎上,教師根據同組異質的原則按照每組四到六人組建合作小組,同時教師選擇合作學習能力強、組織能力強、對生物學習感興趣的學生擔任小組長,負責組織學生在教師佈置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組織組內合作學習。

2、強化小組合作指導,讓每一個學生真正進入到小組合作狀態

目前的生物課堂中,儘管有些教師也運用合作小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有些合作小組成了學生的“自由市場”,學生想説什麼就説什麼,甚至説一些與課堂無關的話。因此,需要教師注意的是,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要強化指導,不能讓小組合作學習成為一盤散沙,而是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合作交流中來,能夠在組內探究以及合作中真正提高自己。因為組內討論人數比全班集體討論人數精簡,這就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小組中發言,都能夠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因此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以最快的速度發現自己的問題。當然,也能夠讓學生在其他同學肯定的目光中尋找到自信,因此更加喜歡學習生物。教師要指導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時運用合作學習方法,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學會傾聽和交流。

二、在合作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1、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合作中創新

中職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對中職生物的學習,提高對科學和探索未知的興趣,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樹立創新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因此在中職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不斷強化自己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創新中發展,在合作中創新。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職《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涉及一些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生物學實驗操作技能的生物實驗,教師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之前,就要告訴學生合作探究的目標。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熟記本組內的合作學習目標,還要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層次的學生不同的探究目標。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要敢於放手,讓學生在探究中創新思維,樂於在生物實驗的過程中,養成質疑、求實、創新以及用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2、教師要善於把握合作時機,使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在創新中發展

學生在進行生物學習的過程中,一些創新思維可以説是轉瞬即逝的。作為中職生物教師,也要具備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能夠形成科學的世界觀,要在熟悉掌握生物體結構和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一的科學觀的基礎上對任何創新的思維勇於把握。對於學生提出的創新觀念,教師要組織學生深入合作探究,形成成型的創新思維,提升每一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把握教材重點難點,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1、中職生物教師要把握教材重點難點

教師在教學之前,要通過教研組的集體備課瞭解並掌握每一個教學單元以及每一堂生物課的教學重點以及教學難點。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要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適合本班的導學案。在導學案上,教師要明確哪一部分的教學內容以及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哪一部分的教學內容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就可以完成。教師要精選適合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而不是動輒就合作,徒然浪費了課堂的時間,卻不能確保高效課堂的實現。

2、課上教師要組織學生恰當運用小組合作學習

在課堂上,教師精選適合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教學內容進行合作學習,要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準確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如,在《細胞中的無機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精選適合合作學習的內容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辯論,在這個過程中澄清概念不清的地方,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教師在學生進行合作的時候,要運用平等的狀態加入到學生的討論之中,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恰當地調控。

總之,在中職生物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恰當地運用合作小組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生物合作學習能力,而且能夠讓班內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提升自身的生物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劍芳。提高討論學習有效性的幾種策略[J]。成功:教育,2010(12)。

[2]黃曉俠。淺談“三案六環節”教學模式下的小組合作活動[J]。成才之路,2010(30)。

[3]張玉華。在研討中充盈在反思中昇華[J]。教育教學論壇,2010(13)。

中國教育的論文 篇三

淺談中國教育

摘要:本文通過探討中國教育的現狀,發現中國教育上存在教育經費不足,教育思想落後,教育制度不合理等弊端,並針對這些情況提出了相應得對措。

關鍵詞:教育 素質教育 教育思想

1983年,鄧小平同志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自此中國的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未來社會是一個高科技,學習化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中國的學校教育應該發生怎麼樣改革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呢?

知識經濟的來臨,是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面臨巨大的挑戰,同時也為教育的跨世紀發展提供了契機。在巨大的挑戰面前我們慢慢的明白學校教育只有主動的走向社會,適應社會,迎接社會的挑戰,才能是教育方法更符合社會的要求,也只有這樣學校教育才能真正更有力的促進社會的發展。隨着社會的發展傳統學校教育的弊端漸露端倪,總體來説我們覺着有以下幾點弊端,並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

一 教育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這些年隨着改革開放的進行,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實現九年義務教育的前提下,國民的基本素質和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1、教育資源嚴重不足

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一國綜合實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其全民素質和教育水平。我國目前教師資源嚴重短缺,尤其是基礎教育,不僅總量短缺,而且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很多地區難以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任務,面臨着極其嚴峻的形勢。

江澤民同志在慶祝北京師範大學建校10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明確指出,要進行教育創新,掃除制約教育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努力提高交於資源的利用效益,優化教育結構,擴大教育資源[1]。教育經費的嚴重不足和教育經費的匱乏,造成了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大批孩子被擊落淘汰的慘狀,是社會不能承擔起培養大量高素質人才的責任。此外教育經費和資源的分配不均既得城市與農村,名牌重點院校於普通學校的差距越拉越大;也造成了東西部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富裕家庭和貧困子女的受教育部平衡。

(1)教育經費短缺

參照國際標準,教育經費應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我國現在尚未達到。教育撥款的增長速度低於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也是近年來的一個基本情況。尤其是在農村跟一些偏遠地區,教育經費不足的現象更為嚴重,有的地方甚至是學生家長負債累累。我國人口多底子薄教育經費短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國教育撥款水平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這不是僅用沒有錢就可以解釋的。在這經費的不足是要通過合理的解決辦法而不是學校向學生家庭亂收費來實現的。近年來我們更加的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馬克思主義也説過教育是第一生產力,現在“科教興國”的的口號業越喊越響,但教育的落實很大程度體現在教育科技經費是否落實上。看來,所以如何提高教育經費講是我們急待解決的問題。

(2)師資力量薄弱

中國的教育尤其是偏遠貧困地區的教育師資力量非常薄弱。在以人為本的今天誰擁有了良好的師資力量誰的教育就能飛速的發展。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具有堅實的知識功底和廣泛的知識儲備,更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這是教書育人必不可少的條件。但是由於教育投入不足,教師待遇較低,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很多人不熱衷於教育,或不能安心教育。這嚴重影響了教育的發展。經進一步調查還發現,在鄉村學校,工作最認真的是代課教師,其次是民辦教師。中國小普遍存在老教師多,身體弱的教師多,女教師多等不正常現象。中國小普遍缺乏美術、音樂、體育、外語、幼教等專業教師。

(3)教學設備落後

可以説,國家對教育多年來的財政投人和大力發展,使我國基礎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但這種投入體制在經濟體制轉軌這一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穩定性、不完善性,造成了我國礎教育設備相對薄弱,很多學校設施不全,不能使學生使學生將很好的理論聯繫實踐。有很多教育家認為應採取部分外國的先進教材,但是反過來想想我國目前的教育設備能消化得了那種教學方式麼?很多地方的國小連一台電腦都沒有,即便是一般縣級市也存在教育設備不夠用的情況,也有一些教學應有的設備,現在並不具有。很多學校也沒有拓展學生知識面所必需的圖書館。如此的教學環境怎樣培養出大量適應時代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 教育思想封閉落後

為什麼當今中國人沒有獲得獲貝爾獎的?但是楊振寧,李遠析、李政道、朱棣文等幾位美籍華人,為什麼生活在國外就獲得了諾貝爾獎?問題在哪裏?是什禁銅了我們的思維,束縛了民族的想象力、創造力?我想這正是教育思想的問題。先進的教育思想把學生自己發現、總結看作學生獲取知識的有效方式;落後的教育思想主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先進的教育思想則主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激發、引導學生去探索。不無否認中國具有悠久的文化教育歷史,也取得了輝煌的成果,但是在很多地方教育思想的目標還不是很明確,這不僅會影響一個學生的思維方式更會影響一個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定。在今後的教育中每一個教育界人士都應明確不但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傳統的學習方式將讓位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教師則在學習過程中發揮指導或輔導作用。但是現在的中國為了升學率,往往片面的進行應試教育。

(1)忽視個性培養

我國的學校紀律相對較於死板,對比中國與美國、日本的教育,中國教育重視共性而忽視個性的培養。在中國,課堂紀律井然有序,保持安靜。甚至連坐姿都有嚴格的要求,我們常對學生説課堂四十五分鐘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的課堂教育大多是老是講,而學生的目的是聽和記。在考試的時候試卷的答案是很標準的,教事業以此作為評判的標準。我們不能不説這種死板的教學方式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而相對中國而言日本的教育相對開放,課堂氣氛較為活躍,學生課堂發言比較多,跟老師的關係也更近於朋友關係他們敢説、敢想、敢幹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創造力和積極性。

(2)教育制度的不合理

相對於美國“寬進嚴出”的教育制度,中國則是“嚴進寬出”。中國的大學聯考更是一紙定江山,但是一旦步入大學,學生就像大功告成一樣輕鬆了許多。一般不至於太差都會畢業,這樣大學的競爭就相對小了很過,競爭小了同學們的壓力也就小了,從某中角度講壓力小了,動力也就小了。但美國則不然,在美國只要中學成績記及格能交得起學費,就有繼續深造的機會。但入學後他們相對來説必須掌握堅實的專業知識修足相對較多較難的學分才能畢業。

此外中國 九年義務教育現在已經實施的相對較好,但是接下來的高等教育對很多家庭來説都存在經濟上的困難,我們希望國家能夠延長義務教育的年限。還有國外不拘一格降人才很多而中國則不然,只要特長突出的學生,學校會個別面試接納他們,但在國內這種情況相對較少。美國的中國小生允許跳級和降級,包括允許學生單科跳,降級即使在一個班裏,已經聽懂的學生允許看別的書,甚至出去玩,各種管理都面對教學實際,以適應個體的差異中國的大多數學校無視個體差異的存在,統一編班,統一課程設置,統一教學進度,統一作業…

這種無區別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必然會抹殺一些學生的創造性,有礙於個人的發展。

(3)家庭教育的不完善

家長的言行舉止和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與美國瑞典等一些國家相比中國的家庭教育建立的親子關係融洽力較差,很多家庭還存在過於溺愛孩子的現象,孩子處理困難面對挫折的能力較差。對孩子的引導教育也有誤區,比較囿於社會現實和傳統觀念。

沒有鼓勵和開發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和特長。大多家長認為似乎不哭不吵不鬧才是好孩子,事實上孩子有時不聽父母的安排有反抗心理這是正常的,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以下的實驗:他對2至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追蹤觀察到青年期。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作出決定的能力。而後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這一研究説明,反抗行為強的孩子,長大易有堅強的獨立意志,而這一點正是21世紀的人才應具備的素質。因此家庭更重要的是為孩子提供精神家園,孩子要適合家庭教育,也要讓家庭教育適合孩子。但是現在家庭教育缺少主動性似乎只圍着學校教育轉,優秀的家長應把握這一好機會,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學到學校所不能學到的東西,畢竟學校要照顧到大多數孩子的思想水平。家庭教育不要限制孩子太多的自由,要學會鼓勵孩子的特長。

二 教育改革措施

1、加大教育經費,增強政府和社會對教育的支持

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一條有利的條有利的途徑是建立教育分擔機制。國家加強宏觀調控,合理規劃,調招大、中、國小的規模,佈局和教育結構,建立規模適當,佈局合理,教育組織系統,走內涵式發展道路。近年來已頒佈的有關法規和中央、國務院已出台的關於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落實起來舉步維艱。所以要加強監督檢查機構,使教育經費財盡其用,物盡其功。也希望學校能夠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擴大學校教育對象的範圍,滿足社會對對教育的巨大要求,在堅持基礎教育國家投資管理為主的前提下,應鼓勵各種社會力量辦學,特別是一些條件比較艱苦的地方。這樣可以有利於解決政府高等教育投資於人們對高等教育需求的矛盾。

2、學校應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重地,在學生的青少年培養上學校擔負着巨大的責任。所以學校效應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學生,不能僅僅為了升學率片面的進行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等主體性品質為根本特徵的教育。

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四個方面: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生活技能素質。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在進行素質教育的同時我們認為尤其要注重德育教育。澳大利亞著名學者李瑞智曾經講過:“21世紀儒家文化將不戰而勝” [2]。

199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宣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必須級去中國孔子的智慧,發展人類文明。也許這也正是為什麼新加坡李光耀要一直認為,“儒家西想深深影響着我們東方的言行思想,是我們的精神支柱” [2]。所以我們應把德育教育作為是學校素質教育的核心,我們要始終以學生的德育教育作為重中之重

3、家庭教育,學學教育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最重要走向社會服務於社會,因此在處理好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使它們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同時,也應使其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社會實踐作為開放性的教育手段是提高大學生將理論聯繫實踐,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的重要手段。也是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最直接方法。也只有家庭學校社會相互配合了學校的改革才有了強有力的保證,學生才會有更好的教育環境,教育事業才能飛速發展。比如片面追求升學率現象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和家庭的引導問題,在現階段,教育只要還是選拔和甄別人才的尺度,它就無法擺脱它的工具意義上和功利價值。因此家庭社會和學校首先要做的是給教育一個合理的定位。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來進行

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教育改革的不斷深人,現代教育技術是當代教育改革的制高點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是有效地進行教育教學改革,落實教育目標,保持領先地位,發揮示範作用的保證。做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接受過正規的教育理論的訓練,否則,即使專業知識水平再高,也無資格擔任教師。另外,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還體現在對教師學歷的要求上,大多數國家,首先要求教師具有大學畢業文化水平或研究生水平。例如,韓國認為,21世紀教師的概念將與現在有很大的不同,教師所承擔的教育作用將在更深層次上影響着教育過程。因此,韓國今後將通過繼續教育,使許多中國小教師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除此之外,作為一名教師還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身心素

5、建立完整的教育體制

建立完整教育體制,首先要營造一種活躍的、開放型的、有利於創新的環境。在學校,要給學生一定的自由,讓他們能自主思索、想象。此外還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評估體系,使孩子既有學習的動力有不至於壓力過大,最好能夠提高他們的積極行。改變招生制度使更多的孩子能夠接受高等教育,讓孩子多次選擇、多次競爭,多次定位,不斷追求,積極進取,儘可能地發揮他們自身的特長。

總之,我們認為經濟社會的發展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教育水平是培養四化建設所必須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江澤民。 在北京師範大學建校10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 人民日報,2002年9月9日

[2]張志祥,方鳴。國外德育的發展趨勢和我們的德育立足點[ J]。基礎教育研究究,2000( 4)。

[3]陳俊坷。國外中國小德育的發展趨勢[[ J]。中國小管理 , 2001( 7 一8)。

中國教育的論文 篇四

試論洋務教育對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影響

一、洋務教育的興起

19世紀60年代,晚清社會面臨外侮內辱的境況,一大批標榜“自強”、“求富”的仁人志士進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稱洋務運動。一直到19世紀90年代,30餘年間,晚清政府採取一些列措施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大力興辦實業,操練軍隊,並通過洋務教育培養新型人才,旨在挽救清朝封建統治危機。其中,洋務派推行了一些教育措施,例如創辦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批新式學堂,培養中國第一批新型人才,派遣國內最早的官費留學生,較為系統地翻譯西書、傳播西學等,這就是洋務教育的由來。1862年,京師同文館的成立標誌着洋務教育的開始,由此拉開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序幕。期間,洋務運動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課程內容、教學組織形式以及學制等,推進中國教育向近代化演進。儘管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但是洋務教育併為戛然而止,它不僅打開了僵化的封建教育的缺口,而且對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影響依然深遠,如1898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就可以看成是洋務教育的產物。

二、洋務教育的主要內容

洋務教育主要體現在三大領域: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和翻譯西書、傳播西學。

(1)創辦新式學堂

以京師同文館為代表的新式學堂紛紛建立,大致分為三種。其中,一種是為學習外語以熟悉各國情況的外國語學堂,如同文館和方言學堂;一種是諸如陸師學堂這類為發展軍工而創辦的軍事學堂;還有一種是為學習西方技術來製造本國機制設備而興辦的技術、實業學堂,以船政和機械學堂為代表。截止到甲午中日戰爭前夕,洋務派創辦的各類新式學堂已達40所左右。

(2)派遣留學生

留學生的派遣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幼童留學美國,一類是福州船政學堂學生留學歐洲。派遣留學生,一方面是為了解決培養外交人才的需求,儘管洋務教育也得到了初步發展,但是當時無論是師資水平,教學方法還是教學管理等都還與西方存在很大差距,侷限性明顯,並沒能培養出出色的人才,使得在真正接觸外交事務時不能很好地交流,也不能學習到地道的西方知識和技術,甚至是漏洞百出,那麼派遣留學生成了當時培養人才的主要途徑。另一方面是滿足洋務企業生產的需要。派遣留學生,把他們培養成掌握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人才,才可以為近代中國的實業發展、企業生產提供有力支撐。

(3)翻譯西書,傳播西學

在洋務學堂上,設置了大量的西學課程,但是大部分人需要依靠譯著閲讀。為此,洋務派開設了大量的翻譯西方涵蓋諸如算學、火藥、行船、武備、採煤、賦税、律條等西政知識和軍事加工業技術知識的書籍和著作的機構,從而為洋務運動的實業和軍工等方面提供服務。如當時比較著名的江南製造局翻譯館。洋務運動期間,西方書籍的翻譯出版在傳播西方理論知識,培養現代科技人才和外語人才,提高我國知識分子的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洋務教育對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影響

(1)推動了封建傳統教育變革,開創了中國近代教育的先河

洋務教育是對封建傳統教育的否定,是中國近代教育的開端。此外,與傳統教育不同,洋務教育開創國內近代教育的先導作用,更多地體現在現代教育的課程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等特徵上。首先,在課程內容上不再單純講授儒學,而是轉向傳授實用技藝;其次,在教學的組織形式,實現了由個別教學、記誦教學向現代教學方式的轉變,在教學方法上注重理論與實際操作的結合。以課程內容為例,洋務教育的顯著特點是:一是實用技藝型的課程價值取向;二是課程的重心向西學課程轉化。這不僅體現了“求強”、“求富”的教育價值取向以及注重技藝型人才的培養需要,而且彰顯了中國教育邁向近代化的姿態。

(2)促使了教育觀念的轉變,為中國教育近代化掃除了障礙

在興辦洋務教育的過程中,洋務學堂的洋教習、學生以及從事洋務事業的人翻譯了大量西書。這些西方譯著不僅向中國傳播了西方自然、科學、思想等知識,也改變了傳統的自我封閉的文化優越感和一成不變的夷夏秩序。並且,還使得許多知識分子接受了西方資本主義的新觀點,破除了一些陳舊的傳統思想和封建迷信意識,改變固有的“重義理,輕藝事”的價值觀念,逐漸承認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為有用之學。這一作用主要體現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洋務學堂辦學者們不斷地擴大西學輸入的渠道和規模,不僅注重對西方語言、船政、軍工等實用知識引進,還把眼光投向自然科學領域和經濟領域。這種認識和實踐的變化,直接衝擊了“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為主,為政以德,重德輕技,德成而上,藝成於下的”傳統教育價值觀念,實則為中國教育近代化掃除了障礙。

(3)出現了開放式教育格局,培養了一支近代化的師資隊伍

一方面,洋務教育打破了原有的封閉式的教育機構,形成了開放式的教育格局。歷來都是周邊夷國向我“天朝上國”派遣留學生,尤其是受傳統觀念影響,我國對外強調“以華變夷”嚴防“以夷變夏”,且“德成於上,藝形於下”觀念根深蒂固,因此封閉式教育阻礙着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但在洋務教育過程中,洋務派大批派遣留學生走出國門,遠赴歐美等西方國家學習“西藝”,並把西學的知識理論等引入到國內,有效服務於實業和軍工,不僅是對傳統教育觀念、社會心理的一次大的挑戰和衝擊,更是加速了傳統、封閉式教育的瓦解,形成了開放式的教育格局。

另一方面,洋務教育培養了一支近代化的師資隊伍。洋務教育期間,為緩解聘請外教的成本壓力,洋務學堂在聘請國內人士擔任教習的同時也在有意栽培自己的西學人才。如席淦、杜法孟、胡玉麟等優秀畢業生被留在京師同文館內擔任副教習以充實洋務教育事業的師資隊伍,他們成為促進中國近代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國師範教育滯後的狀況,為我國近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師資力量。

(4)引發了新學制的誕生,促進了中國近代新教育體制的建立

洋務教育經過30餘年的實踐,已初具規模,並積累了各級各類學堂的辦學經驗。無論是京師大學堂,還是各府、州、廳、縣以及鄉鎮創辦的高等、中等和國小學堂,其規章制度、課程設置,教學設施等都已經相當完備,但洋務教育暴露出的諸如各學堂自成體系、互不銜接,課程設置隨意、互不統一等問題卻很嚴峻,成為近代制定全國統一的學制的導火索。近代學制經歷了由張百熙和吳汝綸參與起草的“壬寅學制”到由張百熙、張之洞、榮慶等擬定的“癸卯學制”的轉變。其中,“癸卯學制”對學校系統、課程設置、學校管理等都作了具體規定,並明確是由普通教育、師範教育、實業教育三大系統組成。這是中國近代由中央政府頒佈並首次得到實施的全國性法定學制系統,標誌着中國教育開始走向近代化的歷程,並在此基礎上更加成熟完善。

總之,洋務教育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開端,其產生和發展,探索和實踐都對中國教育近代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和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