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心理學論文2000字【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8.19K

教育心理學論文2000字【精品多篇】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 篇一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師要由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的角色向知識文化的創新者和改革者角色轉變。而從數學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促進數學教師的角色轉變需要從優化數學教師的知識結構、更新數學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數學教師的能力、淡化數學教師的“權威”意識、增強數學教師的職業動力等方面入手。

一、優化數學教師的知識結構,促進角色轉變

數學教師的知識結構是數學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數學教學是一項複雜的認知活動,數學教師教學活動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教師的知識結構。因此數學教師要不斷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能夠以新的教育理念來支撐自己的教學工作。從數學教育心理學的角度,教師知識結構包括:知識的高度、知識的廣度、知識的深度、知識的精度、知識的新度等五個方面。數學教師所具備的知識不僅要有一定的高度、深度、廣度、新度,更要在知識精度上下功夫。數學教師對本專業的知識不僅要做到科學準確,而且要進行深層加工。知識的精度是在教師反覆學習、深入思考和鑽研的基礎上獲得的。要想轉變為科研型、創新型教師,既要精於所教專業,又要精於現代教育心理學理論。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是一個典範。他既精通於專業知識,又精通於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理論,並將二者有機融合起來。所以説數學教師只有不斷優化、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才能實現角色的轉變。

二、更新數學教師的教育觀念,促進角色轉變

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數學教師本着“以人為本”的精神,用“學生是否得到主動發展”、師生是否共同發展來檢驗教育教學工作的效果。而且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化時代裏,學生獲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時學生獲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師快,比教師多,數學教師在學生面前沒有了絕對的權威。因此在新課程中數學教師不能再居高臨下,而應與學生站在同一平台上互動探究,與學生成為合作伙伴的關係。數學教師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準備,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課程觀和教學觀,才能真正促進教師角色的轉變。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將扮演着多種角色,從多方面影響着學生的發展,教師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的楷模,教學過程的領導者,學生心理問題的心理治療者以及學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學活動是在師生雙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在教師主導作用下才能得以發揮,而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是建立在學生的主體作用之上的。只有當師生之間互相作用,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才能得以激發和培養,學生才能獲得充分的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成為組織者、引導者、解惑者,與學生是一種合作伙伴的關係。

三、提高數學教師的能力,促進角色轉變

數學教師的能力包含:數學能力、教育教學能力、自我意識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等。數學教師的數學能力是數學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如果一個數學教師自己的數學能力沒有得到提高,那麼就不可能對數學有深刻的理解,也不可能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數學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關鍵,也影響着教師的角色轉換,制約着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數學教師的自我意識能力直接影響教學行為和方式,從而影響教學效果。數學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往往被數學教師自己忽視,認為教師只要能教出成績優異的學生就是專家或能手。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可見,通過教育科研活動,能促使教師自覺地認真學習教育理論、提高進行科學分析的能力和技巧,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提高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從能幹的“教書匠”轉向科研型、創新型的新型教師。

新課程需要新型的教師,數學教師要適應數學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就必須正確認識自己在新課程實施中的角色定位問題,找到自身與新課程要求之間的不足,切實轉換以往形成的傳統角色觀念,把自己塑造成為具有多種角色的綜合型教師,以此推動數學教學工作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 篇二

音樂教育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的學科。它是音樂教育學與音樂心理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相互滲透的產物。它既汲取了與音樂學相關的諸學科的豐碩研究成果,又受到教育學與心理學深入發展的影響,並在學科的構建中確立了自己的研究對象、範圍與目的,使之既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又有相應的獨立品格。

一、研究對象與範圍

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音樂教育行為中的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規律。它既包括音樂教育活動中的教師與學生的心理結構的研究,亦內含教與學行為中相互作用的心理規律。正如曹理教授強調的:“音樂教育心理學,既不是簡單地應用心理科學的理論知識來解釋或説明音樂教育教學現象,也不是把音樂教育和教學過程當作心理活動的一般過程,而是要揭示在音樂教育教學情境中,學生的外部信息和內部信息的交換過程和師生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機能系統的變化與控制的規律。”筆者認為這種注重內外交換與師生交互作用的研究思路顯示了國內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新動向。

音樂教育心理學作為音樂教育學與音樂心理學的交叉學科,與教育學和心理學既有內在的聯繫,又有一定的區別。與音樂教育學相比,它研究形成外在教育形態的心理基礎,與主客體相關的人的心理現象,分析各種教育現象中深層的心理規律。與音樂心理學相比,它關注的是和音樂教育相關的心理過程,音樂傳承、傳授、教學與學習的心理規律,尤其是音樂教育情境中人類的心理與行為的特徵。音樂能力的誘發、培養、發展,音樂人才的培育亦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音樂心理學研究的成果對音樂教育心理的研究有重要的參照作用,但不能代替與等同它的研究。

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範圍應包括:對學科性質、研究對象和目的的分析及研究方法的介紹。對中外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史的回顧與評價。對音樂學習、教師與教學的心理研究,如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研究學生在不同年齡發展階段音樂學習心理的特徵;從音樂感受能力的層面分析學習者對音樂各要素的感知能力的培養;探索音樂反應與審美意識建構的關係;音樂技能訓練的心理規律等。再如音樂教師心理結構的分析、差異與建構,教師的聽賞能力與技能的研究、發展的規律,音樂教學法的心理學分析和課程設置的心理學依據,音樂教學成果的測試與評估等。

二、研究目的

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在於:一是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任何一種學科的創建與發展,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價值和人類的基本需要或特定需求是密切相關的,與人類發展的總體目標是一致的。二是民族發展的需要。眾所周知,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資源的競爭,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在於教育。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音樂教育改革的深化、對音樂人才與師資的培養,對音樂生活的健康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它對民族的振興作用亦不言而喻了。三是音樂教育學科建設的需要。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和繁榮,體現了音樂教育的研究由表及裏、逐步深化,從現象的描述進入深層的剖析。心理學的實證研究方法使教育學的研究更準確、規範,更具科學品格。比如,對學生能力的評估,僅依據課堂表現和考試成績,是不準確和不充分的。通過音樂心理學制定的系列音樂能力測試,對其音樂能力的結構會有較全面的把握。

三、研究方法

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方法基本上依循心理學的幾種主要方法,如測量法、實驗法、觀察法、調查法、個案法。

1、測量法。以測量的方法來分析人的各種心理特徵均屬於此方法。如智力測驗、能力測驗、情緒測驗等。按測量的方法分類,有個人測驗與團體測驗之別;以測量的素材劃分有文字測量與非文字測驗的不同。在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中一系列音樂能力和音樂成就測試都屬於該類型。

2、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試驗法與自然實驗法兩種。實驗室實驗法是在具有與研究目的相關的設備和條件的實驗室中進行,研究者根據研究課題對被試者在嚴格的條件下進行觀察得出較精確的結果。如通過實驗室錄製的歌唱家演出錄譜與原譜對照,分析歌詞中最佳的振動音在音高、音強和音色上的處理。自然實驗法是在日常活動中進行的'試驗,研究者可依照研究目的對被試者的實驗條件進行必要的控制和變化來獲取結果。

3、觀察法。觀察法分為客觀觀察法和自我觀察法。前者是在自然的條件下,對被試者的行為進行有目的、有步驟地系統貫徹,以便掌握研究對象的心理狀態和活動規律。自我觀察法是研究者對自己的心理活動、內在體驗進行觀察、分析和反思的一種方法。

4、調查法。調查法是通過當面的對話與書面的問卷,蒐集被調查者的有關資料,從而掌握其心理活動的方法。調查法可以分為談話法和問卷調查法。

5、個案法。是研究者對一個或幾個研究對象進行長期的、全面的、系統的分析和追蹤研究。

由此可見,音樂教育心理學已開始成為一些高師培養新型師資的必修課,也是在職教師繼續提高的研討學科。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 篇三

[摘要]教育心理學目前在教學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將介紹教育心理學在技校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具體主要表現在完善教育心理學研究體系、深化教育改革和加強各層次運用這三個方面。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技校教學;完善體系;深化改革

一、完善教育心理學研究系統

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上的,將理論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檢驗是進步的方式,將教育心理學運用在技校的教學當中,因為技校的學生有不同的個性,教師有不同的經驗和方法,再加上各種學科的複雜特性,為教育心理學的實踐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與具體情況不斷結合,教育心理學研究系統也得到了不斷的完善[1]。這些不斷加以完善的理論指導,更加豐富了教育心理學的體系,讓它在實踐過程中更加遊刃有餘,促成了良性循環。

二、深化教育改革

(一)教育課程

技校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首先培養學生的基本品質,使其成為一個優秀的公民,其次在學業上要有學有所長,成為專業技術過硬的技術工人。為了能夠達成這一目標,對學校的教師在教育心理學上的掌握和整個學校的管理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將教育心理學運用到技校的教學過程當中就逐步幫助學校達成了該目標[2]。技校對學生的專業素質要求很高,學生不能將所學的知識停留在書本的理論層面上,必須逐步在實踐操作中理解並提高。目前在技校中開展實訓課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在實訓課程中嚴格遵守教育心理學中提出的各項要求,如,保證自我體驗和以學習者為中心等。在實訓課程中具體體現為,雖然教師在課程中起到指導的作用,但是課程當中主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設計方案自己嘗試解決問題,最後進行分析和論證,在這個過程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學得更快更好。

(二)教學課堂

教育心理學認為,只有學生真正從心底認為所有的內容是有意義的,才能進行有效的教學工作,提高學生學習的課堂效率[3]。在技校的教學過程中,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但是教師不再僅僅按照傳統的方式照本宣科,而是首先向學生説明這節課的意義,以後哪些工作會用到,是哪些重要工作內容的基礎知識,學生不再為了考試而學,逐漸明白自己為了將來的工作應該進行學習,學生的主動性提高了,課堂的效率提升了,教學水平也提高了,而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掌握了重點和難點,能夠更加輕鬆地做到有側重點的學習。

(三)德育教育

為了使學生能夠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格公民,技校在注重學生專業課學習的同時還必須注重學生的德育教育。在教育心理學中,要不斷提升教師的素質,豐富德育教師的教學技巧。在這個過程中仍是以學生為主體,但是教師需要以身作則,在教授專業課的過程中,也潛移默化地傳授德育課程,將兩者不斷結合,使內容不因空乏而無趣,使學生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能想起教師的具體要求,這對學生成為一個健全的人是非常有幫助的。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有較強的技術水平,才能成為真正德才兼備的人才。

(四)教師素質

教師是與學生接觸非常頻繁的人,教師的素質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造成影響,因此非常重要。將教育心理學引入教師的管理系統,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水平,讓學生看見榜樣的力量,從而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三、各層次的運用

(一)職業培訓

教育心理學在技校教學當中各個層次都有具體的指導意見,而職業培訓作為學校和社會的重要銜接之一,也受到了重視。在職業培訓的過程中,在學生剛入學時,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去企業參觀;對於即將畢業的學生,如果學校有一定的條件應當組織學生去真正的企業上崗實習,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會更加領悟理論和指導的意義;在學校也可以開展職業培訓的講座,讓學生參與到其中,聽取真正的企業人講述工作過程中的規整制度,為學生進入崗位提前做好準備[4]。

(二)英語教學

在技校中開展英語教學一直是基礎課程的重點之一,將教育心理學切合實際地應用到英語教學當中,注重英語教學與所學專業的密切性,不同專業之間的英語教材可以進行改動,使其更加適合本專業的學習,這樣的英語教學有更強的目的性,也有更大的意義,教師在教學當中也要和未來職業聯繫起來,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看見所學知識在將來工作當中的用處,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教育心理學在技校教學中的主要作用表現在完善了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系統、深化了教育改革和在各個層次中取得了效果這三個主要方面,為技校的教學工作提高了質量和效率,應當繼續深化應用,不斷完善和推進。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 篇四

【摘要】本文通過對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的認識和應用實現對國中思想品德課程的優化,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教育心理學中的遷移知識理論和學習策略是本文的重點,以此使教師認識到科學的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的重要指導作用,促進教師水平的提高和專業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思想品德教學

心理學認為,“非智力因素雖不直接介入學習的認知活動,但它形成了個體意識傾向性中的學習態度,積極的個性品質不僅能激勵、驅策學習活動的有效進行,而且能促進和推動智力的充分發揮,而消極的個性品質則會阻礙、干擾學習活動的正常進行”。注重學生良好素質的培養是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要使思想品德課真正走進學生心靈,必須讓心理教育成為國中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並通過心理教育使政治教學充滿生機活力。

一、國中思想品德教學的研究對象

教育心理學作為心理學分支學科,針對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涉及的心理現象及其變化,揭示在教育、教學影響下,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學習在傳授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和個性等的心理規律,研究受教育者道德品質形成的心理特點,以及教育和心理髮展的相互關係等。圍繞國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逐個分析各元素對學生心理的影響,起到指導教育、教學,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的教學目的。制訂完整的教學計劃,環環相扣。

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羅森塔爾效應,切實地表明瞭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積極作用,該現象通過暗示改變老師對學生的認知,而且有意無意地通過態度、表情、體諒和給予更多提問、輔導、讚許等行為方式,將隱含的期望傳遞給這些學生,學生則給老師以積極的反饋,這種反饋又激起老師更大的教育熱情,維持其原有期望,並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照。循環往復,使學生的智力、學業成績以及社會行為朝着教師期望的方向靠攏,使期望成為現實。最終實現對學生產生良性影響的效果。2.鼓勵語言的積極作用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做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學生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影響學生一生;錯誤和武斷的結論,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更加註重細節,充分照顧學生的自尊心,學生在心智未成熟的狀態下,容易受到教師不經意的言行傷害,對待膽子小、性格內向的學生更是如此,易打消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積極性,會影響學生未來思想品德的發展。

三、教育心理學對國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意義

結合思想品德課程的知、情、意、行,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思想品德課程教育本身是針對學生道德進行培養的課程,而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大眾心理的評價,同樣屬於心理學範疇,教師要教好思想品德課程,避免不了要引入教育心理學的方式、方法。只有抓住和掌握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才能有效實現國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目的。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逐漸創新、融入教育心理學知識。教師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應注重自身衣着、行為和道德品質的修養,自覺總結和反思實踐中的道德知識,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發揮榜樣作用。如果平常教育學生的東西自己都做不到,對學生認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很難有説服力。要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的學習知識。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出正確的處事方式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教師與學生和諧共處,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蓉蓉。基於國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心理教育研究[D]。蘇州大學,2014

[2]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關於教育心理學論文範文二: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響分析 篇五

【摘要】人的教育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部分構成。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亦是教育的基礎,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響。本文結合社會實踐就家庭教育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予以綜述,對家長實施家庭教育行為和未來一代人的心理和意志品質的發展方向給予引領,以期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促進孩子心理健康良性發展,培養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響

教育是一種永恆的社會現象,這裏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地接受教育,每天都在感受着對新生事物的認知。每一個人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又時常在教育別人,影響着別人。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更加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教育是一項十分複雜的事業,學校教育擔負着學生從基礎教育到高級教育的漫長過程,成為每個國家的人才培養,社會進步的關鍵性教育。但是,學校教育又不是萬能的,需要家庭的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父母所從事的應該是最基礎最根本的教育,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並達到預期的目標,就需要家長深入研究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對孩子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做到循循善誘、身先示範、以身作則,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成心理健康,成績優異,身體強健的有用的人。

從《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中,我聆聽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來的育兒故事,找到了一個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是學生成長髮展的關鍵影響人物,家庭教育是系統教育的基礎階段,依次抓住孩子的心理特點,使他們在進入人生系統學習的開始就有健康的心理,對今後的成長起着關鍵作用。如何當好初級教育階段學生的良師益友,首先作為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對孩子平時生活中的不當行為及時予以指正。與孩子平等的溝通交流,配合老師進行教育,培養孩子具有高尚的品格。家長不僅是孩子最初的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孩子的監護者,更是孩子思想品德、行為動作的引領者,在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還應是智慧潛能的開發者。在學校、社會、家庭三者之間還應起到協調作用。作為優秀的父母,必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光有一顆愛孩子的心還不夠,過度的愛會成為溺愛,反而會害了孩子,有些家長一定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質,就會取得全面的收穫。

(1)家長需要不斷的學習新知識,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遭到孩子提出的各類問題讓你解答,不論是淺顯的還是深奧的,如果家長對此不是深入瞭解,就不能給出正確合理解答,幾次問題之後會在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印象,影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經常回答不上孩子的提問,不能給出正確的解答,孩子就不會有問題也不問父母了,給孩子造成心理障礙。

(2)家長是學生的楷模,一言一行都將會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特別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做到。哪怕是細小之處都應注意,如:衣着整潔,言談舉止,講究衞生,遵守時間等方面,否則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使孩子產生心理障礙。

(3)家長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要過分溺愛,對孩子所犯的錯誤要及時指出並馬上改正。過分溺愛害孩子、害家庭、害自己的事例不勝枚舉。中國古時候,有一個從小被母親溺愛嬌慣的少年,臨刑前要求再喝一口母親的奶,他媽媽解開衣襟喂他,這少年一口把母親的奶頭咬下。無獨有偶,著名的伊索寓言裏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偷竊的少年犯被當場捉住,犯縛了雙手,被牽到劊子手那裏。疼愛孩子的母親跟在後面,捶胸慟哭。兒子迴轉身來,説要對她説句心裏話。母親走近去,想不到卻被兒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來。那少年犯説:“假如我初次犯偷了同學的寫字板拿去給你的時候,你打了我,那我何至於膽子越來越大,被牽去處死呢!”孩子需要家長的幫助和保護。他們遇到了委屈會找家長訴説,遇到了虐待和威脅會找家長求助,遇到困難會找家長幫助,如果家長不是耐心傾聽,熱情關懷,合理解決,也勢必會給學生造成心理障礙。

(4)每個家長在培養孩子時,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沒等孩子出生時就有了自己的願望和規劃。希望自己家裏能出個“音樂家、美術家、舞蹈家、書法家、科學家”等,除了在校學習的課程以外,每天的放學後的時間、週六、週日的休息時間都給孩子安排得滿滿的,孩子沒有一點兒自己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出現厭學、悲觀、對社會和現實不滿等,輕者成績適得其反,重者會造成心理障礙、輕生等情況。所以,家長不僅要讓孩子學到更多的文化知識,還應創造條件讓有特長的學生得到發揮,注重孩子的特點,發揮自己特長的機會,如配合班主任老師在班級舉行演講比賽、舞蹈表演、牆板設計、書法展示等活動。在鍛鍊、培育學生特長的同時,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溝通,也是減少師生間心理障礙的方法。

(5)家長要經常和老師保持聯繫,溝通才能對學生的自然情況瞭解、溝通,便於根據學生各自特點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和關懷,如:有的學生父母離異,雙發相互推諉,生活上得不到家庭照顧,學習上得不到關心,必須的學習費用無着落;有的學生喜歡網絡遊戲,甚至着了迷不想學習;有的學生性格非常內向,不想和別人溝通。當然,家長與老師的經常聯繫,是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教育學生使其將來成為有用之人。絕不應發現孩子的毛病聽之任之,不和老師溝通、不採取措施;也不能簡單粗暴對孩子加以訓斥、打罵,這樣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還會給學生造成牴觸情緒,心理產生障礙,增加了今後的教育難度。

總之,作為家長必須要經常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要懂得教育心理學的內涵,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思路,不斷的總結經驗,多與孩子溝通,瞭解他們,懂得他們,掌握他們的心理,才能根據個人的特點進行教育和培養,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發揮特長,激發興趣來避免和減少學習中的心理障礙,克服逆反心理,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教育心理學論文2200字 篇六

《試論教育心理學在大學生情緒智力培養中的應用》

一、當代大學生情緒智力現狀

高校大學生經過了十多年的國小、中學寒窗苦讀步入高等學府,迎來的是社會各個層面讚許和尊重的目光。殊不知,雖然社會提倡素質教育,學校力求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的複合型人才,但在很大程度上衡量學生的標準主導還是考試分數及學習成績。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締造者和接班人,他們的情緒智力關係着我國經濟發展與富強,因此重視大學生的情緒智力培養至關重要。

中國兒童中心近期發佈的《中國兒童的生存與發展:數據與分析》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針對全國1260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表示,20.3%的學生碰到過情緒智力方面的問題,據教育部相關調查,因各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而休學、退學的大學生佔已休學、退學總人數的50%左右。

二、大學生情緒智力問題主要表現

1、人際關係問題。受應試教育影響,多數大學生在處理人際關係問題時較為封閉,交往能力比較弱,與人相處時有着較強的戒備、懷疑和嫉妒心理。每名學生待人接物的方式態度不同、個性特徵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特有的敏感、衝動、閉鎖和羞怯,感覺過敏,行為固執,對別人嫉妒羨慕,過分強調自我愛慕虛榮,都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各種狀況,進而產生困惑、彷徨、憂鬱、焦慮等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甚至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2、生活適應問題。大學生的家庭環境、受教育程度、成長經歷和學習基礎相差很大,來到大學之後,自我認知能力、朋友交往、自然環境等方面都需要迅速調整適應新環境。對子女管教嚴格的父母,子女在生活表現出細心、負責;有的父母過分保護,惟恐孩子受挫,這類學生依賴性強,自制能力和自理能力差;有的父母對子女放任自流,這種大學生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禮讓他人,缺乏挫折承受力,很難適應集體生活。

3、職涯規劃問題。大學生在考入大學後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興趣沒有及時找到合理科學的方式,不能更好地規劃四年的學習生活,致使成績下滑、考試焦慮造成心理失衡,無端心煩意亂,出現神經紊亂。同時,社會競爭的加劇和生活節奏的提速,對大學後生活目標的選擇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專業方向發展與擇業目標的不對等,使大學生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就業的壓力感,加劇了大學生內心的衝突,甚至造成大學生情緒智力的失衡,甚至出現自殺傾向。

4、生理情感問題:大學生處於青年中後期,個體的生理髮展已基本成熟,具備了成年人的體格及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情緒不穩定,加之大多數的學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夠,對異性的神祕感、恐懼感和渴望交織在一起,由此產生了各種心理問題,嚴重的產生心理障礙,如失戀、單相思、戀物癖等。這些衝突和矛盾如果沒有及時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對當代大學生情緒智力造成惡劣影響,形成心理障礙。

三、教育心理學培養大學生情緒智力的思考

1、合理運用大學生情緒智力教育的三級機構。

以素質教育作為當代人才發展教育的理念,用教育心理學方式加強大學生的情緒智力培養。根據大學生成長心理、情感變化的普遍規律,研究導致其生理、心理環境變化的根源。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教育心理健康機構,把心理健康普測週期化;加強心理健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個人心理健康檔案;打造教育心理三級機構,即以學校、教師、大學生形成以專業心理師資為主,學生工作隊伍和學生社團為輔的三級工作體系,全面瞭解掌握學生真實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況,發現可能存在情緒智力障礙的學生及時溝通輔導。

2、充分開發大學生情緒智力教育的網絡體系。

教育心理學工作者要積極開展情緒智力教育活動,如專題講座、開設課程、窗體宣傳、心理熱線、網站製作、心理諮詢面對面等,詳細調研分析。營造人人關心、主動參與的良好心理教育氛圍。通過互聯網發佈健康信息,打造教師教育情緒智力理念網、家庭學校教師互動聯絡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網、學生情緒智力應急網、社會心理輔導與援助網等,形成教師引導、家長配合、全社會參與的大網絡體系,有針對性開展心理教育、加強跟蹤服務、必要時進行危機干預,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大學生成長為一個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人。

3、有效發揮大學生情緒智力教育的主觀能動性。

情緒智力教育不光是心理學工作者的工作,也不是隻有心理學教師才能做,要構建全體大學生共同參與的理念,指導大學生成立情緒智力協會,讓大學生學會情緒識別、情緒表達,自我激勵;鼓勵大學生創辦改善情緒智力學報或期刊、製作情景劇、小品等活動;幫助大學生組織培養良好情緒智力的拓展訓練,和諧人際關係,增強集體榮譽感,培養團隊精神;引導大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處事、學會求知,建立自信不自負、自強不自狂,有堅忍不拔的自我意識和正確成熟的價值觀念,能從容應付各種危機與挫折,勇於承擔責任。

4、全面搞好大學生情緒智力教育的社媒平台。

高校應從教育理念、教育體制、教育管理、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將媒介素養納入學校教育心理課程體系中,提高大學生對社會輿論信息的吸收和加工,以及正確評判、使用信息的能力。利用社會媒介來發展和完善自我,形成“人―媒”和諧的共生狀態,獲得全社會對大學生情緒智力的積極關注,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加強創業意識的培養,打造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的、持之以恆的情緒智力教育系統工程,使大學生能夠快速適應社會,不怕挫折,磨練意志,勇擔重任,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 篇七

【摘要】本文通過對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的認識和應用實現對國中思想品德課程的優化,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教育心理學中的遷移知識理論和學習策略是本文的重點,以此使教師認識到科學的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的重要指導作用,促進教師水平的提高和專業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思想品德教學

心理學認為,“非智力因素雖不直接介入學習的認知活動,但它形成了個體意識傾向性中的學習態度,積極的個性品質不僅能激勵、驅策學習活動的有效進行,而且能促進和推動智力的充分發揮,而消極的個性品質則會阻礙、干擾學習活動的正常進行”。注重學生良好素質的培養是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要使思想品德課真正走進學生心靈,必須讓心理教育成為國中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並通過心理教育使政治教學充滿生機活力。

一、國中思想品德教學的研究對象

教育心理學作為心理學分支學科,針對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涉及的心理現象及其變化,揭示在教育、教學影響下,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學習在傳授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和個性等的心理規律,研究受教育者道德品質形成的心理特點,以及教育和心理髮展的相互關係等。圍繞國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逐個分析各元素對學生心理的影響,起到指導教育、教學,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的教學目的。制訂完整的教學計劃,環環相扣。

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羅森塔爾效應,切實地表明瞭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積極作用,該現象通過暗示改變老師對學生的認知,而且有意無意地通過態度、表情、體諒和給予更多提問、輔導、讚許等行為方式,將隱含的期望傳遞給這些學生,學生則給老師以積極的反饋,這種反饋又激起老師更大的教育熱情,維持其原有期望,並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照。循環往復,使學生的智力、學業成績以及社會行為朝着教師期望的方向靠攏,使期望成為現實。最終實現對學生產生良性影響的效果。

2、鼓勵語言的積極作用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做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學生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影響學生一生;錯誤和武斷的結論,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更加註重細節,充分照顧學生的自尊心,學生在心智未成熟的狀態下,容易受到教師不經意的言行傷害,對待膽子小、性格內向的學生更是如此,易打消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積極性,會影響學生未來思想品德的發展。

三、教育心理學對國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意義

結合思想品德課程的知、情、意、行,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思想品德課程教育本身是針對學生道德進行培養的課程,而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大眾心理的評價,同樣屬於心理學範疇,教師要教好思想品德課程,避免不了要引入教育心理學的方式、方法。只有抓住和掌握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才能有效實現國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目的。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逐漸創新、融入教育心理學知識。教師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應注重自身衣着、行為和道德品質的修養,自覺總結和反思實踐中的道德知識,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發揮榜樣作用。如果平常教育學生的東西自己都做不到,對學生認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很難有説服力。要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的學習知識。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出正確的處事方式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教師與學生和諧共處,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質量。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 篇八

摘要: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不斷加快對學生素質的要求也逐漸增高在當代社會發展的背景下運用教育心理學不斷完善高職教學管理成為必要本文結合教育心理學的內涵對教育心理學在高職教學管理中應用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教學管理應用

一、教育心理學概述

教育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對象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生的心理現象及其變化情況和規律對於道德品質的形成與心理教育和心理髮展兩者之間的關係進行深入分析不斷明確受教育者在教學的影響下技能、知識、個性發展等因素的形成特點以及變化情況

二、高職教學管理中教育心理學應用的必要性

(一)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作用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學校的管理學生的心理問題離不開教育心理學的疏導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就社會現狀來説對高職院校存在普遍的偏見由於這種偏見的存在使得高職教育在政策支持、建設環境、教學設施等各方面明顯落後於其他高校加劇偏見的形成和對學生的不利影響[1]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忽視使得學生長期處於消極的學習狀態加劇了高職學生的自卑感和自我認識的偏差多方面的來自家庭、社會、學校和自我認識偏差的壓力使得學生的心理壓力急劇增加心理問題多發

(二)高職學生文化素質水平不高

由於高職教學管理難度在學生整體文化素質水平的影響下不斷增加教育心理學在教學管理中應用的必要性提高隨着近年來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來源範圍不斷擴大職業學校中專畢業生、大學聯考低分考生等都被錄用到高職院校中學生在心理素質、文化水平等方面的整體水平不高[2]長期消極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環境使得他們對自身的學習信心不足從而產生消極的學習和生活態度這一系列的問題對高職院校的管理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將教育心理學應用到教學管理中來能夠有效地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和疏導為教學管理的順利進行提供基礎保障

(三)對高職教學管理的指導作用

在教育心理學的形成的過程中結合了教育學和心理學兩種理論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全面性對高職教學管理具有科學的指導作用對高職院校教學的管理不僅是對學生的管理也有對老師的管理同樣教育心理學的應用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為老師的教學和對學生的認識提供了幫助教育心理學的應用使得老師能夠對專業課的設置以及教學的手段進行合理的調整提高教學的效率在對學生的瞭解方面教師能夠利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並提供解決的措施

三、加強教育心理學在高職教學管理中應用的策略

(一)加強心理健康建設

1、建立心理諮詢室不同的學生成長環境不同心理髮展狀況也不同因此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合理引導一個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心理諮詢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遇到的問題進行諮詢對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疏導並解決重要的是心理資料屬於個人的隱私學校在建立心理諮詢室的同時要加強對學生隱私的保護以免出現由於隱私泄露引發的其他管理弊端

2、開設心理健康課心理課的開設可以更直接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教學生一些自我積極心理暗示和心理疏導的方法讓學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進行自我疏導在面對巨大壓力的時候能夠尋求正確的宣泄方式從而使得學習效率提高、對生活的熱愛度提升[3]

(二)班級管理制度的建立

高效的班級管理制度能夠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大家團結一致、共同努力能夠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環境從而帶動班級管理的實施另一方面來説班級管理制度的科學性使得學生的歸屬感和班級凝聚力不斷加強學生自主管理和自覺遵守管理制度的主體意識得以增強從而降低高職院校對教學管理的難度

(三)制訂教學計劃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教學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教學計劃的實施在教學管理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的現狀和發展的具體情況進行統籌考慮和科學的分析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不斷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素質降低管理難度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心理學在高職教學管理中的應用具有積極的意義在應用的過程中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利用教育心理學的指導作用不斷完善和改革高職教學管理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