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淺談國小德育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6.05K

淺談國小德育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 篇一

國小德育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迴歸生活。學生的品德源於生活,並在生活中能動地表現。課程標準指出:“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這一觀點旨在闡明生活與道德的內在聯繫,核心是強調道德教育要回歸兒童的生活。直面新課程,思考課程改革對我們提出的挑戰,使筆者深深感到: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也應在這種變革中產生新的變化。以前教師“照本宣科”的“灌輸者”及忠實的教材執行者的角色已完全不適應新課標要求了,需要徹底地轉變。教師的素質、態度、適應和提高是課程實施中最關鍵的因素,在新的德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正確理解國小德育課程,轉變德育權威的理念,扮演好德育課程的開發者、兒童活動的支持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一、做孩子道德成長的同路人

首先,教師要樹立新的德育觀和學生觀,教師不再是一個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兩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線上共同學習、共同發展。相比較而言,學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較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平等意識,有比成人更強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這是我們不能漠視的。因此,教師應樹立與孩

子一同道德成長的觀念,不僅要以身作則,更要在學習和實踐中反思,在教學相長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孩子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問題、體驗道德感情、發展道德行為,成為孩子道德成長道路上的同路人。

二、做德育課程的開發者

教師是課程的最直接的實施者,是教學內容的決定者,教師最瞭解學生的興趣、能力與家庭背景。新課標指出:“本課程的教科書主要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來供教師講授的,它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靜態文本,它不是師生課程活動的指揮棒,其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空間,教師要由教材的忠實宣講者轉變為教材使用的決策者,確立起自己作為新課程教材的創造者和實施者的主體意識,擺正教材作為工具的地位,能夠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下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對教科書進行修正、開發和創造。同時,發現和利用好身邊的教育資源,更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學校和教師關注的事情。把課堂擴展到了無限豐富的大自然、生活中,以至整個人類社會,讓學生不僅學會書本上的知識,也學會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我們的地球從這個層面來講,課程內容已經賦予了不同的意義,教師已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課程內容的創造者。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充分地尊重與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主觀能動性以及創造能力,

讓課程最大可能地接近學生的生活、滿足學生的真實心理需要。所以,教師要走出傳統被動的課程忠實執行者的誤區,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潛在的創造能力。

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

構建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師生的合作過程應是愉快的,應是對學生的一種啟發過程。作為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對學生高高在上的距離感,要與學生平等對話、平等交流,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心理負擔,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學校是育人的專門場所,是傳播知識、生產知識的部門,在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教師不僅要有紮實的學科專業知識,還要注意吸取來自各方面的新知識,拓展文化底藴,瞭解教育要求,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使之不斷地改進和完善。

教師要置身於學習活動中,通過對問題的診斷、研究和解決來指導學生,提高學生的自我覺察水平和自我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和成就感。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善於與學生交流,收集學生信息,並善於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把感性的經驗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為與學生雙向互動的促進者,與學生同時得到提高。總之,教師與學生要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能把學生真正納入到一種民主、平等、理解、雙向的師生關係之中。在這種關係中,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也能在與教師的相互尊重、信任中,

全面發展自我,獲得成就感與價值體驗,並感到人格的自主和尊嚴,感受到個體存在的價值和心靈成長的愉悦。 作為國小德育教師,應努力實現角色的轉變,順應德育課改的要求,以真情為葉,智慧為花,生活為根,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達到教育無痕的目的,實現理想的教育效果。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 篇二

摘要:作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出於對學生成長的關愛和負責,對學生的缺點,錯誤進行批評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但如何在“責”的同時讓學生從情感上感受到愛,從心裏上樂於接受,就需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責”的目的,分寸,時機,方式。

關鍵詞:教育活動批評指正樂於接受

作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出於對學生成長的關愛和負責,對學生的缺點、錯誤進行批評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但如何在“責”的同時讓學生從感情上感受到愛,從心理上樂於接受,就需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責”的目的、分寸、時機、方式。

一、明確批評的目的

批評是為了讓學生完善自我形象。“責”可指為批評,作為教師,要使批評奏效,既達到教育目的,又不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對立,首先,要從自身的角度明確地樹立起一個觀念,批評的目的不是為了“殺一儆百”,不是為了“一棍子打死”,而是為了有利於學生認識到自身不足,加以改正,並逐步完善自我形象,即批評是為了幫助學生不斷修正自己,完善自我形象。

所謂自我形象,是指學生對自己整體和各方面形象的自我批價,許多研究表明,一個有良好自我形象感的學生更富於自信,在學習活動中更容易自覺督促自己,取得進步與成功,因此,批評既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我形象,又要促進學生完善自我形象。

二、堅持批評的原則

根據不同批評對象和不同批評內容要分別堅持如下兩上原則:

1、公開性

可以就班級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普遍性不良現象或學習中的不良風氣開展討論活動,班隊活動,讓正確的集體輿論代替教師單一的批評,形成正氣,這樣,存在不良行為的學生就在活動中驚覺,反省並悄悄地加以改正,從而消除與教師情緒上的對立,達到師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2、隱蔽性

對於個別的錯誤行為,或在公開活動中不能自覺改正的行為,應本着保護學生自我形象的原則,採取一對一的批評教育方式,注意隱蔽性,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並告之這樣做的原因,學生在情感上感受到教師愛的同時自然也就從心理上接受了老師的批評,並願意為了改正錯誤付出努力,也達到了師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三、講究批評的藝術

批評的方式有很多,但當眾不留情的數落,苦口婆心的勸説,粗暴的訓斥,無聲的責罰,都將給批評罩上一件冷漠、無情的外衣,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情感,導致口服心不服,甚至對立的不良後果,因此,要注意批評的藝術與技巧。

1、談話式代替指責式

學生犯了錯,教師常嚴厲地——指出其錯誤之處,並陳之以利害、曉之以利弊,希望學生明白錯誤對其自身的危害性,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一味地指責讓學生在心理上與教師產生距離,他在被動中聽,但未必主動地從心理上接納。

談話式以“我們來談談……”,“你能把今天的情況説一説嗎……”,“我想聽聽你對這件事的看法”等語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實現平等對話,消除對立情緒,這時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師生在心理上相互接近以至融洽,就成了聯手克服缺點、改正錯誤的同盟,學生更容易在這樣的交流中認識錯誤,體會到老師對他的關愛,尊重和信任,從而產生改正缺點,完善自我形象的信心和決心。談話起到了批評的作用,收到可能較批評更好的效果。

2、幫助法代替責罰法

學生在成長的階段中,出現這樣那樣的缺點,是在所難免的,如果教師過多地橫加指責,或告之家長加以懲罰,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立情緒既於事無補,又影響了他們健康成長。

當學生出錯時,教師要深入地瞭解出錯的原因,當時當地的情況,甚至於家庭狀況,誠懇地就學生所需去幫助他們。如:對於習慣性犯錯的學生,老師甚至可以幫助制訂改正計劃,幫助實施,幫助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困難。也許是物質上的,也許是精神上的真誠的幫助能解開他們心裏的疙瘩,解決實際問題,去除導致學生犯錯的根源,進而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3、利用情境批評

學生的表現,常受他們粗淺的是非觀,好惡感所左右,常從“自我”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逞一時之勇,求一時之快,對自己的缺點視若無睹。假如:

不珍惜時間,做事不嚴謹,學習不刻苦等等。

這種情況,可以採取遊戲,小品表演,諷刺與幽默,設計師之家等活動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適當地調換角色,成為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參與者,當他們感受到因自己的缺點導致活動的不成功或失敗時,教師再抓住時機幫助他們分析得失,啟發他們教育自己,這比教師命令、教訓、要求的效果要好得多。

4、泠處理代替熱處理

批評,在學生犯錯誤時立即進行,學生情感上難以接受,這時各種方式用盡也難奏效,使老師覺得采用紀律處分似乎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但是,紀律處分只是一種強制性的措施,它能讓學生認識到錯誤的後果,讓學生害怕、畏懼,卻不一定能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及其原因。這樣,紀律處分可能起到壓服的作用,但不能使之心服。因此,必須以冷處理代替熱處理,耐心等待、觀察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裏,給學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時間,再通過班幹部、好朋友、家長一起疏導,水到渠成的批評,可能更能奏效。

四、批評的注意點

1、要“批評”在理上

育人工作是一項十分複雜細緻的工作,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和千變萬化的情況,教師一定要堅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一把鑰匙一把鎖”,在進行思想教育時,不僅僅要做到“因人而教”,教師的批評應該是及時地“指點迷津”,析事論理,以理服人,對症下藥,才能切中學生心理矛盾,改變學生情緒狀態,達到藥到病除的`目的。

2、要“批”而有情

古人説: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教師要使自己的“批評”為學生樂於接受,就不但要做到曉之以理,而且要動之以情。教育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情通才能理達。否則,理雖直,情不通也是難以奏效的。只有理中藴情,情中含理,情理交融,這樣的批評才能起到警策,激勵,鼓舞,教育的作用。

3、批評註意分寸

批評有的宜在課堂上或大庭廣眾中公開“説”;有的宜在課後個談心時悄悄“説”;有的宜點到為止,留點“空白”,讓學生自己去思索領會;有的宜條分縷析,講清利弊教會學生分析得失,恰如其分,不侮辱挖苦。寓批評於尊重之中,於表揚之中,於談心之中,於諒解之中,於自責之中,於關懷之中,於希望之中,於玩笑之中,於幽默之中,於激勵之中。這樣的批評,沒有疾言厲色的指責,沒有錯一罰百的處罰,但是被批評的學生在汗顏愧疚的同時萌生的是知錯改錯的決心。

4、批評還要指出努力的方向

批評是為了幫助改正自身缺點,完善自我形象。批評時,教師還要注意適時地點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即如何完善自我形象,完善自我形象使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朝着預定目標前進,才能達到教師批評的真正目的——改正缺點,完善自我。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 篇三

國小德育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迴歸生活。學生的品德源於生活,並在生活中能動地表現。課程標準指出:“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這一觀點旨在闡明生活與道德的內在聯繫,核心是強調道德教育要回歸兒童的生活。思想道德素質,是衡量一個人素質的核心內容,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學校學生工作的一箇中心環節。作為國小教師我們應該做到:

一、做學生道德成長的同行者

教師要樹立新的德育觀和學生觀,教師不再是一個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兩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線上共同學習、共同發展。相比較而言,學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較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平等意識,有比成人更強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這是我們不能漠視的。因此,教師應樹立與學生一同道德成長的觀念,不僅要以身作則,更要在學習和實踐中反思,在教學相長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學生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問題、體驗道德感情、發展道德行為,成為學生道德成長道路上的同路人。

二、做德育課程的開發者

德育的基本內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行為養成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國小,主要向學生進行“五愛”為基本內容的初步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有關社會常識教育。教師是課程的最直接的實施者,是教

學內容的決定者,教師最瞭解學生的興趣、能力與家庭背景。新課標指出:“本課程的教科書主要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來供教師講授的,它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靜態文本,它不是師生課程活動的指揮棒,其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空間,教師要由教材的忠實宣講者轉變為教材使用的決策者,確立起自己作為新課程教材的創造者和實施者的主體意識,擺正教材作為工具的地位,能夠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下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對教科書進行修正、開發和創造。在統籌安排好德育的基本內容的同時,發現和利用好身邊的教育資源,更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學校和教師關注的事情。把課堂擴展到了無限豐富的大自然、生活中,以至整個人類社會,讓學生不僅學會書本上的知識,也學會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我們的地球增強道德意識,學校應以“五愛”為目的,以“五心”教育為中心,以《國小生守則》和《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為藍本,努力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造就高尚的社會主義新人,培養優秀的接班人。

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

構建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師生的合作過程應是愉快的,應是對學生的一種啟發過程。作為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對學生高高在上的距離感,要與學生平等對話、平等交流,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心理負擔,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學校是育人的專門場所,是傳播知識、生產知識的部門,在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教師不僅要有紮實的學科專業知

識,還要注意吸取來自各方面的新知識,拓展文化底藴,瞭解教育要求,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使之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教師要置身於學習活動中,通過對問題的診斷、研究和解決來指導學生,提高學生的自我覺察水平和自我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和成就感。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善於與學生交流,收集學生信息,並善於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把感性的經驗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為與學生雙向互動的促進者,與學生同時得到提高。總之,教師與學生要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能把學生真正納入到一種民主、平等、理解、雙向的師生關係之中。在這種關係中,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也能在與教師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發展自我,獲得成就感與價值體驗,並感到人格的自主和尊嚴,感受到個體存在的價值和心靈成長的愉悦。最終我們的德育課程也才能潛移默化,達到學生自我約束和分辨的目的!

國小德育論文 篇四

摘要:新課程標準對於國小德育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而社會對於人才的發展需求也要求學校必須注意德育教育工作。國小階段是德育教育工作開展的初級階段,德育的實效性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隨着素質教育的提出和付諸施行,關於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的培育曾經越來越遭到廣闊教育同仁的注重,新教改更是把進步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放在當代教育的首要位置。國小教學作為我國教學方案的初始階段,其對學生早期潛認識的培育至關重要。在德育教學方面更是如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講求“畢其功於一役”,更應該強調對學生德育方面的潛移默化的'培育,所以我們應該抓住國小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性展開教學工作。“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作為國小德育教學工作者的我們應該從教學過程中的一點一滴做起,調整本人的教學辦法,把培育學生的德育素質作為首要的教學目的,實在地做到進步學生的綜合素質。筆者分離本人在教學中的實踐經歷,談談對國小教學中學生德育教育的一些戰略。

一、肯定目的,進行德育教育

小()學生普通很喜歡集體活動,教師要從小在他們心目中確立“集體”這一概念,讓他們懂得集體的利益高於一切,不要由於個人緣由損傷集體利益,讓他們從小就有集體榮譽感。在活動中我們能夠經過各種行為標準的競賽、一次又一次以班級為單位展開的活動中,如學校展開的拔河競賽,讓學生逐漸培育起了集體榮譽感,曉得個人要為班級爭光,而班級取得的榮譽也是個人自我榮譽的表現,讓他們能努力在為班級的榮譽而標準本人的行為活動。這種集體榮譽感是樹立在學校實在可行的德育活動中的,能夠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經過日常行為標準教育,將與國小生年齡特性相順應的德育標準放入其中,理論證明,將德育的請求化為一條條班級的詳細的鬥爭目的,能夠鼓勵全班學生向着目的奮進,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到本人是和集體同呼吸、共甘苦的,經過集體的力氣培育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使學生遭到德育教育,這無疑是一個卓有成效的辦法。

二、強抓常規,施行德育教育

學校生活,請求孩子們樹立嚴厲的集體和時間觀念,恪守學校紀律。國小的孩子年齡小,僅懂得了道理,假如不經過重複鍛鍊,也不一定做到。因而從開學起,教員要對他們進行常規教育,對怎樣上課、下課、答覆問題、尊崇師長、團結同窗等等,都做了明白的請求,然後,進行重複鍛鍊,對做得好的同窗給予褒揚,並讓他示範給大家看。有的同窗做錯了,就讓他們重做一次,兩次。.。.。.誨人不倦,屢次重複,直到做好為止,不能由於錯了一次而批判,應真誠地鼓舞他們樹立自信心去做好。

三、課堂教學,進行德育教育

課堂是我們教員對學生教育的主戰場。對教材內容進行引申,讓學生大膽發表本人的見地,經過大家的討論,把課文通知我們的內容歸結出來,學生經過本人的討論能夠很容易控制應有的德育道理。從中學生能夠養成認真細緻的優秀習。各學科都可發掘愛國主義教育要素。國小生在道德學問的瞭解上是從比擬淺薄的、外表的瞭解逐漸過渡到比擬準確的、實質的瞭解。低年級國小生的瞭解常常是淺薄的、外表的,詳細性很大,概括程度很差。在課堂教學中,有的課文還要聯絡生活實踐進行行為指導,引導學生理論。這樣既明理,又導行,才幹使學生既曉得為什麼去做,還曉得怎樣去做。要讓學生分離本身進行比擬,確立明白的導行目的,構建課堂多維交往構造,採用小組討論等方式,就能夠滿足低年級國小生交流的願望,經過學生的自我教育、學生之間的互相教育從而產生德育效能。教員能夠在設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讓學生經過縱向比擬:看本人能否比以行進步,或者橫向比擬:看別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樣做的,本人是不是和他人做得一樣好,在比擬中,逐漸進步學生的道德認識。

四、褒揚為主,強化德育教育

愛聽褒揚是兒童心理特性,褒揚運用得恰當,學生的積極要素就會像原子裂變一樣發作連鎖反響。例如:上課了,大局部同窗在喧嚷,沒有做好上課準備,假如泛泛批判,收效甚微,假如點名批判,他人常常同病相憐;假使從亂糟糟中找個坐得好,不説話,書本都準備好的同窗進行褒揚,其他學生便會仿效,次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褒揚有批判的作用,是不傷害學生自尊心的批判。我常用褒揚某個學生道德質量、思想行為上的積極要素去影響和剋制後進學生中存在的消極要素,寓批判於褒揚之中。這樣有利於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到達揚長避短的目的。

五、以身作則,樹立德育典範

國小生模擬性很強,教員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學生都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工作中我嚴厲請求本人,處處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凡請求學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請求學生對人講話要有禮貌,我就帶頭運用禮貌言語;請求學生要保護環境,我就帶頭做好環保工作。

六、增強家庭德育教育

能夠展開家長學校活動,以活動為紐帶,構成家校德育合力。學校樹立教員家訪制、家校定期對話制、教員家長共評制、優秀家長及學習型家庭評選制等一系列制度,普遍展開家長開放周、家長接待日等活動,組織家長看校容校貌、隨堂聽課、評教風學風、議學校管理、談家教領會,做到了活動內容豐厚多彩。經過召開家長會、家長代表座談會,樹立家庭教育聯絡卡等家校“雙邊”活動,拉近了家校間隔,親密了家校關係,構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長學校為依託,進步家長綜合素質。

總之,“德育是做人的基本”。要進步德育的實效性必需樹立新觀念,必需從學生身邊的小事抓起,必需面向全體,必需抓德育活動,必需立足課堂,必需鍥而不捨,確保德育內容的落實。只要這樣,才幹最大限度地進步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 篇五

一、把握國小生的心理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在教育過程中“以心為本”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朱智賢説過:“學生在學習上出現的問題常與行為品德有關。不從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們健康成長。”因此,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掌握好學生的心理活動,從實際出發,找到問題的緣由,對症下藥,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認可。比如,學生之間鬧矛盾,作為班主任不能從主觀意識上去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來判斷誰對誰錯,不能有偏袒心理,要讓學生講清楚前因後果,然後指出雙方的不對之處,讓他們互相向對方道歉,不要讓其中一方感到委屈。

二、做好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

作為班主任一定要熱愛自己的學生,時常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心理變化、學習困惑等問題。針對每一個同學,要研究其性格特點、個人愛好與專長,關心他們的家庭環境,適當地去跟他們聊天談心,也可以通過其身邊的朋友來全面瞭解他們的性格,從而能因材施教,挖掘出每個學生的潛能。要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對待學生。班主任要用真誠的愛打動學生,以“親”為主,以“勤”為輔。當學生思想或行為出現異常的時候,要及時與學生談心,幫助他解決困惑;當學生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要幫助學生分析問題,鼓勵學生樹立堅定的意志與信心;當學生學習出現問題的時候,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用愛驅走他們的自卑心理,幫助他們及時調整心態努力學習。要帶好學生,班主任的“勤”也必不可少。對待班級工作,班主任應該兢兢業業,腳踏實地,盡職盡責,勤觀察,勤思考,勤交流,勤學習。無論上課還是課外時間,班主任要時常觀察學生的行為動向,分析他們心理變化,及時進行溝通與交流。學生出現的問題千變萬化,要勤思考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方法,以便防患於未然。最後,在多變的時代中,要想跟上時代潮流,班主任自己必須勤學習以適應變化的社會,做到與時俱進。

三、調整德育目標

班主任應該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正確調整德育目標,既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也要培養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學生。學校應該注重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雙向培養,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增強國小生的社會責任感,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提高國小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國小生的風險意識,敢於面對困難和挫折,找到自信。國小班主任應該根據國小生的知識水平和身心特點,選擇適合國小生的德育目標,鼓勵國小生努力學習、積極向上、保持良好心態。

四、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首先是營造良好的班級環境。班級是國小生開展學習的主要場所,對國小生的品格養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打造良好的班級環境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為了培養學生班級管理的“主人翁”意識,可以讓學生集體討論制定班級成員必須遵守的規定,提高學生的自覺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自我教育;要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特長和優勢,選好班級幹部,鍛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讓學生獨立開展工作;可召開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

其次是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當今社會網絡無孔不入,對學生封殺網絡是不現實的。網絡雖然有不好的一面,但也有好的一面,班主任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建立國小生專屬的網絡平台,是一個發揮網絡積極作用的有效方法。在學校網站上可設立班級專區,展示學生的文學、繪畫作品,提高學生參與網絡的積極性;開設聊天專區,方便學生之間交流;增設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及遊戲,方便學生在學習之餘進行休閒娛樂。通過網站,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還可以藉助網站宣傳正確的價值觀和輿論導向,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五、適應教育發展要求,不斷探索德育新方法

國小班主任要緊跟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對於德育教育新方法進行不斷探索。首先,為人師表。國小班主任要通過教書育人和授課過程中的言行突出個人魅力,以人格力量感染學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其次,以情感人。國小班主任對學生要充滿愛心,要設身處地地為學生着想,想方設法地為學生解決學習中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再次,建立德育評價機制和規章制度。國小班主任要逐步完善量化管理制度,在嚴格管理的同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兩者緊密結合,把規章制度的要求變成學生的自覺行動,從而為做好德育工作提供機制和制度上的保證。

德育工作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工作如春風化雨,於無聲處滋潤着學生的心田,只要每一個為師者心中有愛,用我們博大的胸懷去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善待每一個學生,讓每一片綠葉都閃光!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 篇六

1、構建學校與德育基地合作互動工作機制的研究

2、學校德育校本資源綜合應用的研究與實踐

3、蘇教版國小語文寓言教學的道德審視

4、論學校教育中的選擇性尊重

5、品德課教材中公民憲法義務的文本研究

6、國小公民教育實踐研究

7、用冰山理論指導工學結合實踐

8、以社會實踐為德育載體的可操作研究

9、減少師源性心理傷害的對策研究

10、學校德育空間研究

11、蘇北農村留守國中生學校生活幸福感的個案研究

12、“校本德育”的內涵研究與實踐探索

13、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內容與途徑探析

14、中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

15、學校心理團訓的嘗試與反思

16、全員德育中的班主任和學科教師的教育職能研究

17、關懷理論在兒童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與意義

18、兒童同情喪失與學校教育

19、非連續性教育:學校教育的重要維度

20、課外體育俱樂部--職校“問題學生”轉化的有效陣地

21、國中思想品德課程中的消費教育研究

22、特殊生教育的有效嘗試

23、青少年道德發展環境的研究

24、文化轉型:高職院校技術文化的構建

25、中職生異性交往中的問題及對策

26、道德同一性的心理髮展與建構

27、課程內涵及在德育中的方式研究

28、賞識教育在中職班級管理中的運用

29、網絡德育活動開展的可行性研究

30、高職院校新生和畢業生職業興趣和職業價值觀的比較研究

31、德育與學校網絡生活切入點的研究與實踐

32、舍勒人格思想研究及其對當前道德教育的啟示

33、教育中的國家主義及其道德後果

34、人本德育:一種新的學校德育範式

35、滿園春色更待綠葉襯

36、試論職業學校德育工作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

37、對近三年來“UPI”量表普查中“想輕生”新生的分析報告

38、“公共參與的限度”公約下的班級公共生活建構

39、構建和諧德育的思考與實踐

40、新疆維吾爾族中學生的民族認同研究

41、新課程背景下的全員德育研究與實踐

42、家庭教育成功模式創建與推廣研究

43、重拾節儉教育

44、中職生“文化休克”症探因及消解對策

45、高職生主觀幸福感與自我評價的相關性研究

46、社會化視野下的大學生基礎文明教育

47、職業學校和諧班級建設的幾點思考

48、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國小德育政策分析

49、終身道德學習:道德人的培養路徑初探

50、論“公共人”的培育

51、淺議如何處理和避免學生“不尊敬”事件

52、國小品德課程價值生成研究

53、道德視角下農村兒童閒暇生活的質化研究--以新鄉A國小中高段學生為例

54、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踐與研究

55、學校裏的病態競爭與道德教育

56、影響教師進行學科德育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問題策略的研究

57、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的思考

58、校園網絡陣地建設與管理研究

59、生活化德育的研究與實踐

60、從心育入手,抓好職校新生入學教育

61、以繪本為媒介實施品格教育的行動研究

62、社會主義榮辱觀與高職院校學生的品德培育

63、心理健康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模式的研究

64、公民教育視野下的國小班會研究

65、新時期社區教育有效模式探索

66、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德育的研究

67、對話式德育課堂的研究以“品德與生活”課堂為例

68、“問題學生”家庭教育的個案研究

69、讓遊戲替你説話

70、學校心理教育與新型師生關係的構建

71、蘇教版國小語文教科書中的生命教育探析

72、兒童休閒的缺失與彌補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

73、發揮社會實踐活動的綜合德育功能的研究與探索

74、用認知行為理論指導問題學生的轉變工作

75、中職學生習得無助狀態的成因表現及教育對策初探

76、分數崇拜與學校德育

77、道德教育方法,途徑年級層次探索

78、和諧校園視野下高職院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理性思考

79、當代大學生孝道現狀及其教育對策研究

80、國小品德教師專業認同的個案敍事研究

國小德育論文 篇七

孔子名言説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最可貴的是身體力行。兒童、少年學生,除了向書本上學習之外,主要是向教師學習。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的話就是真理,教師的言行就是道德標準,教師是智慧的象徵、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師的榜樣作用非常重要,教師的思想、行為、作風和品質,每時每刻都在感染、薰陶和影響學生。正所謂身教重於言教。一個好教師應十分重視言傳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表率,使學生從教師身上懂得什麼應為之,什麼不可為。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和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心靈溝通,向學生暢開心靈,既可以向學生談自己從人生中取得的寶貴經驗,也可以向學生坦誠地公開自己的生活教訓,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你不僅是良師還是益友。自古以來,人們所以尊師,根本原因在於人們認識到教師職業的重大歷史作用。教師是人類生產知識和社會知識的傳授者,是繼承和發揚人類文化遺產的橋樑。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説的,教師是克服人類無知和惡習的最活躍、最積極的成員,是過去歷史上所有高尚而偉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間的中介人,是那些爭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聖遺訓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過去和未來之間的一個活的環節他的事業,從表面上來看雖然平凡,卻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事業。確實,教師這一職業,在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人類知識的延續,社會文明的傳播,都和教師的辛勤勞動分不開。

為人師表,這是教師的本色。我國古代早有師表的提法。師表就是表率、榜樣的意思。為人師表,就是指教師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樣,成為學生學習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樹立威信的基礎威信就是指威望和信譽。教師的威信是教育學生和搞好教學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它是我們能否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重要因素。教師需要在學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才能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領導需要在師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才能被師生認可,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能。領導的威信是建立和諧教育氛圍的關鍵所在,是實現學校、教師和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自古以來的教育家和優秀教師,在教育事業上取得成就,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就在於他們在學生中有很高的威信。中國古代的荀子就十分注意樹立教師的道德威信。他説:尊嚴而憚,可以為師,只有具有尊嚴和威信的人才能為師。世紀初德國的教育家赫爾巴特在他的《普通教育學》中強調:樹立不容爭議的教師威信是絕對必要的。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説得好:對學生來説,教師的思想與他的個人品質是分不開的。

一個受學生愛戴的教師所説的話,比一個與他們格格不入的且受他們鄙視的人所説的話,他們接受起來是完全不同的,從後者口中説出的即使是最高尚的思想也會變成可憎恨的東西。的確是這樣,有威信的教師教的課,學生容易接受,教學效果就好;有威信的領導説的話,師生容易接受,教育效果就好。這是我們每一位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都能親身體會和認識到的。樹立威信是十分重要的。但威信的樹立,不能靠威嚇、粗暴的手段來實現,只能靠高尚的道德品質和精湛的業務能力,才能贏得師生的信任。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説:教師使用的強制手段要儘可有地少,學生對教師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於教師的德和才。我們要贏得師生的愛戴和尊敬,除了具有淵博的知識和高尚的品德外,還要給他們以真誠的愛護和尊重。沒有真誠的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渴望等到老師的愛護和關心是學生的普遍心理要求,渴望等到領導的認可和尊重是每一個員工的普遍心理要求。我們只有認識並做到這一點,才能引起師生對我們的尊敬和愛戴。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只要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諄諄教導是愛護他、關心他,就會自然產生對教師尊敬的心情,從崇敬教師到接受教師的一一教導。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教師講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更要注意用教師的示範和榜樣去影響學生。做為一名教師更要注意用自己的示範和榜樣去影響學生。

教師能否做到教書育人,是衡量教師道德水準高低的重要標誌。教書育人是開發學生智力、塑造學生美好心靈的教學活動。教師在教書育人中要從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關心學生、教育學生,提高學生能力,讓他們掌握人類創造的文化知識;同時,還幫助學生學會生存、學會思維、學會交往,使學生初步形成堅毅勇敢的心理品質,良好的人際關係,初步具有辨證思維能力,初步形成既能全面客觀認識社會現象,又能正確認識評價自己與他人的能力。教師要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

以身作則就是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別人。俗話説,説千言道萬語,不如做個好榜樣。因為,學生正處於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他們對真假是非、善惡美醜的辨別能力還不很強,需要教師正面引導和教育,同時,更希望在自己崇敬的老師身上看到應該做、學到如何做的問題。為此,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以身示範,言行一致。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講助人為樂,自己卻自私自利;在課堂上講文明禮貌,自己卻隨地吐痰,出言不遜,粗暴懲罰學生;在課堂上講遵守紀律,自己卻自由散漫,不遵守法紀教師講一套大道理,自己又做一套,言行不一,不能以身作則,學生就會把課堂上講的道理、傳授的知識,打上問號,化為烏有,這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現象。總之我們作為學生知識的啟蒙者,行為道德的示範者,成人成才的引導者,我們要努力學習,掌握豐富的知識,用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約束自己,培養自己的高尚人格和道德情操,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個學生尊重的教師。

國小德育論文 篇八

摘要:

國小階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啟蒙智力與能力、培養優良品德和良好生活習慣的最佳學段。國小教師的品德修養尤為重要,國小教師應從“斜事做起,牢記學校無大事,事事有教育,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的教誨。國小教師的師德應有以下幾方面的師德意識和修養。

關鍵詞:

芻議;國小教師;職業道德。

一、熱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由於國小生年齡小,必須有老師的“大”愛來呵護學生的成長。高爾基説“誰愛孩子,孩子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才會教育孩子。”教育根植於愛,愛心是打開國小生心扉,開啟國小生道德和智慧,塑造國小生美好人格的金鑰匙。在和藹可親、笑容可掬、民主寬容、公平無私、剛柔相濟的教師面前,國小生會覺得自由愉悦,與教師心靈相通,情感交融,國小生會親其師,信其道。面對升學競爭、面對分數第一的教育現實面前,老師一碗水端平,賞識好學生,喜歡“壞”學生。多一把尺子衡量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換回學生真心的擁護和愛戴。對暫時學習困難的學生,更要持寬容的態度,不厭棄,誨人不倦,耐心幫助,期待進步。愛學生就不會發生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事情。

、理解是熱愛學生的基礎理解學生就是要走進學生的心裏,洞悉學生的喜怒哀樂,瞭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適應學生活躍的思維和變化的情緒;理解學生就是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學生,教師以孩子的心態看待孩子,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學生的需求和期望;理解學生就是不對學生的所作所為求全責備,而是對學生的一點點成績給予充分的肯定,在學生的學習或者生活出現困難時及時送上精神和物質的援助。教師真正理解了學生,在學生學習成長中出現困難時給予理解和幫助,就能化解學生一時的焦慮和膽怯,學生也必定會把教師視為自己永遠的朋友。

三、尊重學生是成為優秀教師的前提國小生是公民,他們有一定合法權益和人格尊嚴。尊重學生首先要承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也就是承認學生作為“人”的一種文化存在,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蹲下來跟學生説話”,要少一點教育者的威嚴,多一點慈母般的温和;少一點公眾場合的批評指責,多一點兩人世界的情感交流。要滿腔熱情地給予鼓勵和肯定,使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要千方百計為學生創造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品嚐成功的喜悦。尊重學生還要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不斷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要徹底改變教師主宰課堂的現象,使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要讓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給他們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自己安排學習時間的機會。只有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習的主體地位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平等交往。

四、言談舉止的榜樣示範是師德的具體表現黑格爾説“教師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形象”。模仿是國小生良好學習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途徑,教師的“偶像”示範作用影響學生的一生。學校裏的國小生、小事、小節,必須用教師的大德來哺育和感染,才能培養出參天大樹。因此,無論是數學教師的簡單的加減乘除,語文教師的聽説讀寫,美術教師的畫畫寫寫,體育教師的蹦蹦跳跳,音樂教師的唱唱笑笑等等,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應當成為楷模。

一是儀表示範,教師隨時隨地都要給學生留下端莊的儀表、樸素乾淨、整潔大方的形象。

二是語言示範,臉上表情寫滿了一個人的情緒。我們工作對象是有生命、會思想的孩子,教師應時時要以飽滿的情緒、高漲的熱情去感染每一個學生。三是性格示範,教師良好的性格是積極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師對現實生活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有助於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熱愛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師有穩定的情緒,有助於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師堅韌的意志,有助於學生形成堅毅的品格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

四是行為示範,教師的行為應充分表現其教育性,在講課時應體現語言美,操作時表現出協調美,板書時表現出文字美,教態中展現氣質美,運動、勞動和其他活動中的動態美,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五是人格示範,學生是教師的鏡子,教師的人格時時處處影響着學生。教師要做到誠實守信,求真求直。要按照我校的教師行為準則的要求。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做到;凡是學生能做到的,教師必須做到。凡是答應學生的事情一定保證做到、做好,決不失言。國小教師的事業就如同泰戈爾説的“: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

國小教師就應像那最早露出泥土的一片嫩葉,在點點滴滴中體現教師的高尚師德,促進學生的發展成長。

國小德育論文 篇九

國小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基石,要為社會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不僅要培養國小生牢固的基礎知識,更要教育國小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國小生的感恩意識是其道德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係到他們今後對待生活和工作以及對待社會的態度,影響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多種原因,國小生感恩的缺失成為國小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新問題。因此,拓寬感恩教育途徑,推進和加強國小感恩教育,刻不容緩!

本人從事國小德育工作十餘年,覺得加強國小感恩教育,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推進:

一、課堂教學中重視感恩教育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途徑,也是國小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國小應通過各種方式加強感恩教育的課堂教學,以傳授理性的感恩知識為基礎,提高學生的感恩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感恩情感。

二、積極創設校園感恩文化

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基礎上,可以積極創設獨特的校園感恩文化,營造濃厚的感恩教育氛圍。一是可以設立校園“感恩節”。二是開展系統地感恩教育活動,營造濃厚的感恩教育氛圍。如開展以“感恩、自強、奮進、成才”、“感恩老師”、“感恩父母校”、“感恩幫助過我的人”等系列主題活動,讓學生時時感受到感恩文化的薰陶,感受到自己的責任,使學生們認識到,除了要感恩父母,還要感恩母校、老師和同學,感恩社會和國家。

三、拓展校園網絡渠道

建立感恩教育的網絡平台,通過網絡與國小生進行平等的、雙向互動的、真誠坦率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加之網絡教育教育形式多樣,教育方法靈活,寓教於樂,更能吸引廣國小生,產生良好的效果。

四、在管理和服務中進行感恩教育

在管理和服務中進行感恩教育是指寓國小感恩教育內容於學生管理和學生服務活動之中並與管理手段、服務活動相配合,運用感恩教育方法,更加緊密的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開展國小德育。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 篇十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方興未艾,國力日趨激烈,。各國之間的競爭,説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教育是培養人才和增強民族創新能力的基礎,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教育興,民族興,因此必須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沒有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就無法造就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數以億計的高素質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就難以提高全民族素質,難以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難以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近年來,隨着黨中央、國務院科教興國戰略的,教育事業的發展取得了歷史性跨越,國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知識貢獻。

一、崗敬業、獻身教育事業是師德的基礎。是底下最崇高的事業。人們常把教師比喻為紅燭、人梯、春蠶、鋪石,意在表達教育這一的無私和偉大。所以,教師從自己執教之日起,就該對教師這一職業有充分的,才能徹底清除拜金主義.仕爵主義觀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獻給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業。教師不僅僅是在奉獻、在燃燒,而且同樣是在汲取,在更新,在昇華。教師最大的就是照亮了別人,充實了自己。正是這種成就感、感,激勵着千千萬萬的教師不辭辛勞地為教育事業獻身。

二、學生、教書育人是師德的核心學生是的主體。你不愛他,他會愛你嗎?我們教師職業的價值,正是體現在一個個學生心靈的昇華上,教師的教育像涓涓的流,滋潤着一個個個體的心田,從而產生了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的一定性格,培養人的良好品德。通俗地講就是,教師的教最終是為了不教,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培養有、有、有文化、有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品質。這才是真正地生,愛學生,而不是簡單地教會他們認字、計算僅此而已。教師還要平等、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發揮自己的能力,讓學生得到不斷的發展。

三、更新觀念、努力創新是師德的新發展傳統意義的傳道、授業、解惑是對為師者職能的概括,今天教師的角色正在發生,從“傳道”者轉向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從“解惑”者轉向發現問題的啟發人,從“授業”者轉向解決問題的參與人。目前,一些教師常犯“三多三少”的毛病:對學生現狀看得多,學生髮展看的少;知識要求多,能力少;分數看得多,實際才幹看得少。這種育人的觀念與知識經濟對人才的要求距離甚遠。“育人”不能一般地理解為培養學生,而是應把它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中認識。教師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建設者的素質和德才要求,指導今日的教育教學。教師一定要目中有人,千萬不能“重術輕人”。

任何一名教師都不可能把學生步入社會後幾十年中所需要的知識都傳授給他們,但如果學生具備了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能力、動手的能力以及創造的激情與,同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就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終生受益不盡。要讓學生從分數的奴隸變為學習的主人。要從以“教”為出發點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教為學服務,教不是統治學生學、代替學生學,而是啟發學生學、引導學生學。課堂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用武之地,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獲取知識、訓練能力、發展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薰陶的場所。教師應是教練員,不是運,要讓學生運用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去學習、去實踐。

四、以身示範,情感育人“學高為師,德高為範。”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着的校風和學風,教師的形象直接關係着學生素質的培養。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範、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因此,可以説教師道德素質比教師文化素質更為重要。師德才是教師的靈魂,是教師人格特徵的直接體現。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範,這才能真正為人師表搞教育不能搞形式主義,學生的和發展有其階段性,不能強求一致,無法整齊劃一。而真正能夠給學生以偉大啟迪和深刻影響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細節。一個好受歡迎,其實並沒有什麼法寶,也許就是總能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的表揚,真誠地賞識他們。

我們的教師隊伍中,絕大多數心都很強,然而,僅僅有責任心是不夠的,變單純的“責任”為豐富的“情感”,去面對學生之間出現的各種。教師要模範履行師德規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響學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觀、世界觀、價值觀,從而成為一個有公民意識的人,一個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個真善美的人。高尚的師德就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學生的影響是耳濡目染的、潛移默化的、受益終生的。“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的教師,才能尊重、陶冶學生的,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無任何個性特色”。

這就要求教師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強,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要學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行動上為學生做出表率。五、終身學習、不斷進取是師德的昇華教師要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學識。博學多才對一位教師來説當然很重要。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需要有一桶水。”然而,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更應該是一條清澈的,不斷流動的小溪,吸引着學生到你來汲水。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解學生之“惑”,傳為人之“道”。

但知識絕不是處於靜止的狀態,它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每時每刻都在日新月異地發生着量和質的變化,特別是被稱作“知識爆炸時代”、“數字時代”、“互聯網時代”的今天。教師更不能滿足於先學於學生,而且要繼續學習,堅持終身受教育,具有勇於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己。人民教育德為先,在工作中要始終牢記人民教師的神聖職責,以培育人才、發展文化和推進社會進步為己任,把的成長進步同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繫在一起,並在深刻的社會變革和豐富的教育實踐中履行好自己的光榮職責。要向教師學習,學習他們學生、教書育人、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耐心引導,指導學生“做事”,在實踐中增長才幹,在勞動中創造價值,在與人中學會和發展的本領,指導學生“學會學習”,通過導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他們掌握學習,提高學習能力,會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抓住問題的關鍵,找出新舊知識的聯繫,促進知識和技能的遷移。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依法執教、愛崗敬業,認真貫徹教育方針,積極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工作中要為人師表、艱苦奮鬥、開拓創新,通過不懈努力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