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心理學專業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25W

教育心理學專業論文精品多篇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 篇一

[摘要]職業教育心理學是職業教育師範類學生的必修課之一,是一門應用性的課程。案例故事法是來源於案例教學法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系統分析了案例故事法在職業教育心理學教學中的五個步驟:自由寫作、編寫案例故事、講或聽案例故事、討論和總結,以期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案例故事法;職業教育心理學;教學

職業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心理學分支課程,目的是為職業院校培養合格的隊伍[1]。然而,長期以來職業教育心理學一直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教學效果不佳。案例故事法是案例和故事的結合,是基於案例教學法提出的一種提高教學技能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編寫案例故事、講故事和討論來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案例故事教學法根源於杜威的反思學習理論。杜威提出個體與環境之間互動的經驗對於學習者比較重要。通過運用故事教學案例,給學生提供對所學知識反思的機會。雖然對案例教學法的研究較多,但是以“案例故事法”為關鍵詞搜索知網發現,案例故事法的研究幾乎為空白。因此,根據案例故事法的五個步驟將案例故事教學法融入職業教育心理學的教學改革中,以期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為培養合格的職教師資隊伍做好準備。

一、自由寫作

自由寫作階段主要是學生案例故事寫作過程的熱身,可以跟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問題。在這個階段,有些學生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在自由寫作之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呈現一些案例故事,並讓他們自己寫下可能遇到的問題。在自由寫作結束後,教師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分別由學生報告自己可能遇到的問題,別的學生可以提出建議。

二、編寫案例故事

自由寫作後,開始編寫案例故事。教師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編寫出一個真實情境下的案例故事。以“學習動機”這一節內容為例,由於職業院校的學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缺乏學習動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編寫一個職業學校學生缺乏學習動機的案例故事。動機可以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只有職校生對所學專業感興趣,才能激發其內部動機。社會對職業院校學生的認可則可以激發學生的外部動機。不同的學生缺乏動機類型不一樣,教師可以建議學生針對不同類型的動機結合自身的體驗編寫案例故事。案例故事需要有事實,還要呈現問題,此外在細節上還可以建議學生從人物的性格和教師、學生,以及家長之間的對話等這些方面入手。

三、講或聽案例故事

編寫完案例故事後,再次將學生分組(跟第一次分組不一樣)。每個小組中分配三位學生,一個負責講案例故事,一個重點記錄和聽故事,另外一個學生負責監控時間。每五分鐘為一輪,一輪結束後,三個學生輪換角色。講故事的學生需要大聲講出案例故事,別的學生不能打斷其講故事。講完以後參與者總結出案例中提出的問題。案例故事講述者和傾聽者之間應該多交流。在課堂中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技能,並促使他們參與別人的案例故事。

四、討論

一些研究者認為討論是案例故事教學的重要環節。皮亞傑提出同伴間的相互交流可以促進知識的內化[2]。案例的討論對準教師的職業發展是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學生可以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自由發表自己對案例故事的觀點。討論以6名學生為一組,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如學生的案例主要解決什麼問題,相關的理論基礎是什麼,你對這個案例故事還有沒有別的觀點?教師要引導、啟發學生始終圍繞案例故事進行討論。同樣以學習動機這一課為例,引導學生分析所呈現案例中不同學生動機不足的原因。如有的學生缺乏內部動機,對職業教育沒有認同感,覺得職業院校地位較低。另外一些學生沒有外部動機,覺得職業院校畢業以後收入不高,企業不認可等。根據需要層次理論,有的學生可能是低層次的需要沒有滿足,如家庭經濟困難、吃不飽、穿不暖。而有的學生則是缺乏相對高層次的需要,如缺乏父母的關心與愛。針對不同學生寫的案例故事,讓學生提出解決方案,如何根據誘因理論,歸因理論等來提高該案例中不同學生的學習動機。

五、總結

老師需要對學生案例故事進行分析總結,分析理論在案例故事中的運用。教師在總結中要對每個學生的案例故事及課堂表現作出合理的評價。學生也要對自己案例故事的情況進行反思,可以在個體層面反思也可以集體反思。前者包括自我問詢,後者包括同伴間相互經驗的交流。集體反思因為涉及跟學生或老師的外部對話,比自我反思程度更深。總結與反思是案例故事教學法的最後一個環節,既可以鞏固案例故事教學法的成果,還可以為以後的案例故事教學提供建設性的意見。

參考文獻:

[1]包昆錦。《職業教育心理學》課程改革行動研究綜述[J]。職業技術教育,2006(1):57-60.

[2]Jean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M]。Simon Schuster,1997.

教育心理學專業論文 篇二

[摘要]教育心理學目前在教學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將介紹教育心理學在技校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具體主要表現在完善教育心理學研究體系、深化教育改革和加強各層次運用這三個方面。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技校教學;完善體系;深化改革

一、完善教育心理學研究系統

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上的,將理論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檢驗是進步的方式,將教育心理學運用在技校的教學當中,因為技校的學生有不同的個性,教師有不同的經驗和方法,再加上各種學科的複雜特性,為教育心理學的實踐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與具體情況不斷結合,教育心理學研究系統也得到了不斷的完善[1]。這些不斷加以完善的理論指導,更加豐富了教育心理學的體系,讓它在實踐過程中更加遊刃有餘,促成了良性循環。

二、深化教育改革

(一)教育課程

技校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首先培養學生的基本品質,使其成為一個優秀的公民,其次在學業上要有學有所長,成為專業技術過硬的技術工人。為了能夠達成這一目標,對學校的教師在教育心理學上的掌握和整個學校的管理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將教育心理學運用到技校的教學過程當中就逐步幫助學校達成了該目標[2]。技校對學生的專業素質要求很高,學生不能將所學的知識停留在書本的理論層面上,必須逐步在實踐操作中理解並提高。目前在技校中開展實訓課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在實訓課程中嚴格遵守教育心理學中提出的各項要求,如,保證自我體驗和以學習者為中心等。在實訓課程中具體體現為,雖然教師在課程中起到指導的作用,但是課程當中主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設計方案自己嘗試解決問題,最後進行分析和論證,在這個過程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學得更快更好。

(二)教學課堂

教育心理學認為,只有學生真正從心底認為所有的內容是有意義的,才能進行有效的教學工作,提高學生學習的課堂效率[3]。在技校的教學過程中,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但是教師不再僅僅按照傳統的方式照本宣科,而是首先向學生説明這節課的意義,以後哪些工作會用到,是哪些重要工作內容的基礎知識,學生不再為了考試而學,逐漸明白自己為了將來的工作應該進行學習,學生的主動性提高了,課堂的效率提升了,教學水平也提高了,而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掌握了重點和難點,能夠更加輕鬆地做到有側重點的學習。

(三)德育教育

為了使學生能夠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格公民,技校在注重學生專業課學習的同時還必須注重學生的德育教育。在教育心理學中,要不斷提升教師的素質,豐富德育教師的教學技巧。在這個過程中仍是以學生為主體,但是教師需要以身作則,在教授專業課的過程中,也潛移默化地傳授德育課程,將兩者不斷結合,使內容不因空乏而無趣,使學生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能想起教師的具體要求,這對學生成為一個健全的人是非常有幫助的。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有較強的技術水平,才能成為真正德才兼備的人才。

(四)教師素質

教師是與學生接觸非常頻繁的人,教師的素質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造成影響,因此非常重要。將教育心理學引入教師的管理系統,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水平,讓學生看見榜樣的力量,從而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三、各層次的運用

(一)職業培訓

教育心理學在技校教學當中各個層次都有具體的指導意見,而職業培訓作為學校和社會的重要銜接之一,也受到了重視。在職業培訓的過程中,在學生剛入學時,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去企業參觀;對於即將畢業的學生,如果學校有一定的條件應當組織學生去真正的企業上崗實習,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會更加領悟理論和指導的意義;在學校也可以開展職業培訓的講座,讓學生參與到其中,聽取真正的企業人講述工作過程中的規整制度,為學生進入崗位提前做好準備[4]。

(二)英語教學

在技校中開展英語教學一直是基礎課程的重點之一,將教育心理學切合實際地應用到英語教學當中,注重英語教學與所學專業的密切性,不同專業之間的英語教材可以進行改動,使其更加適合本專業的學習,這樣的英語教學有更強的目的性,也有更大的意義,教師在教學當中也要和未來職業聯繫起來,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看見所學知識在將來工作當中的用處,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教育心理學在技校教學中的主要作用表現在完善了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系統、深化了教育改革和在各個層次中取得了效果這三個主要方面,為技校的教學工作提高了質量和效率,應當繼續深化應用,不斷完善和推進。

參考文獻:

[1]張錦偉,張華。技工院校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調查研究[A]。中國職協2015年度優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上冊)[C],2016:16.

[2]晏莉,張錦偉。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存在問題和對策[A]。中國職協2015年度優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上冊)[C],2016:10.

[3]張生弟。如何實現更高質量的技工院校學生職業指導[A]。中國職協2015年度優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上冊)[C],2016:18.

[4]張薇。打造學生積極心態提升教學活動質量:積極心理引領課堂教學活動的探析[A]。中國職協2015年度優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上冊)[C],2016:5.

教育心理學專業論文 篇三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國小生生理、心理髮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國小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國小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號文件《關於加強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走近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撲面而來,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更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更關注學生的尊嚴。這意味着,今後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

在通過對社會、學校、家庭進行走訪調研,並對不同程度厭學的學生採取問答測驗、調查問卷、個別談話和調查研究等方法後,發現學生厭學的原因絕大多數是源於非智力因素,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長教育方法不當

國小生特別是低、中年級學生,其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很大。常見的不良方法如下:

1、順其發展的思想嚴重

部分家長對孩子關心不夠,只要把孩子送進學校,就完成了任務,對於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如何很少及時過問,孩子做得好與壞不及時採取措施給予肯定,指出努力的方向。導致學生缺乏責任心與上進性,如上課自由散漫、自主性、積極性較差、不愛説話、不按時完成作業,久而久之,學習自然跟不上,越是跟不上,越是不願學習,形成了惡性循環,從而產生厭學的心裏。

2、期望過高的現象嚴重

部分家長自己沒有文化,把希望全部寄託在孩子的身上,對孩子要求無限度地升高,不講究方法,手段粗暴,這樣非但達不到要求,反而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而導致厭學。如新圩鎮沙路國小的姚俊秀同學,女,11歲,國小四年級學生,一至三年級時都是班上學習委員,酷愛學習,遵守紀律,聰明活潑,是老師心目中的尖子生,父母的驕傲。但由於父母對她的期望過高,過於完美,父母要求女兒每門課的成績必須在90分以上,由於試題的難易程度所致,有時考試成績雖然在班級名列前茅,但父母仍不滿意,對她嚴厲批評。在父母的嚴厲管教下,各種學習絲毫不敢怠慢,姚俊秀同學的心理壓力很大。從四年級開始,她感到力不從心、疲憊不堪,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對學習也產生了厭倦,尤其對考試產生了恐懼。結果使孩子疲於奔命,以致嚴重的身心疲勞,厭煩學習,造成逃學。

3、教育方法不和諧的現象較為普遍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本來就很難達到統一,尤其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較多,農村家庭中的父母大部分外出打工,一年四季在外,偶爾回家對孩子特別疼愛,甚至溺愛,造成對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其次,農村三世同堂的家庭較多,爺爺奶奶與爸爸媽媽的要求又有很大的差距,造成對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使孩子總覺得有避難所。

二、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評價方法欠妥

實施素質教育雖然多年,但由於農村教師嚴重缺乏,造成教師承擔的教學科目多、教學任務非常重、壓力特大、教學評價還片面的以分數為主,這些導致教師無法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相當一部分教師仍然採用填鴨式教學,急功近利,不顧學生的身心健康,進行疲勞轟炸,評價方式單一,致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畏懼心理。正如新圩鎮沙路國小五年級的寧旭同學説得好:我原本是一位很愛學習的孩子,但是有一次我因一道題不會做,老師隨口就是一句:你怎麼像豬一樣笨!難道我真的這樣笨嗎?從那以後,我再不想上數學課了??老師一句不恰當的評語,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嚴重地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一生中留下

創傷,這位學生從此不再喜歡數學課了。為了逃避數學課,造成厭學、逃學。

三、學生的學習障礙

1、缺乏良好的學習方法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每個孩子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不同的學習方法,但大多數學生缺乏老師的及時指導,難以形成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獲取知識的能力欠缺,學習效率不高,導致其產生厭學心理。

2、注意力缺乏和多動現象嚴重

原因之一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評價方法欠妥,原因之二實施新課程以來,提倡教師教學方式多樣化,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教學內容以活動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課堂活了。但教師對新的教學方法應用、駕馭課堂、調控課堂能力還很欠缺,導致學生更有可乘之機。

3、學生惰性現象嚴重

實行計劃生育以來,每個家庭中的孩子急劇減少,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家長很少讓孩子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長期以來學生養成懶惰習慣。主要表現在:學習被動,上課精神不振,毫無參與慾望,自我管理能力極差,在學習任務稍微重的情況下就對學習厭倦。

四、校園生活單調

1、過分的強調安全,取消一些體育活動。

由於經費的制約,農村國小本來體育器材就少的可憐,學生的課間幾乎沒有活動,再加上這幾年學校過分的抓安全,為了安全將學校僅有的體育器材收放起來,如高低槓、山羊、木馬、鐵環等。取消一些傳統的體育活動,如爬山活動,春秋遊活動,野炊活動,一年一度的學校運動會等。

2、圖書的借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近年來學校的各種檢查一波接一波,學校為了迎接檢查,寧可把貼着整齊劃一標籤的圖書放的陳舊,也不借給學生閲讀,學生除了僅有的課本以外,幾乎無別的書可閲讀。

3、學校的校園文化氛圍跟不上。

五、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

社會中缺乏文化氛圍,學生常常見到的活動多為喝酒、打麻將、聊天、遊戲、網上聊天、玩枱球。很少見到具有文化氣息的活動。

改變農村國小生厭學現象的教育對策:

對於厭學的學生,教育的關鍵不在於對其增加學習的壓力,而是要培養其學習的良好習慣和興趣,教給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教師和家長要戒急、戒懲、戒棄。教育的急和懲會使孩子產生嚴重的挫折感,從而失去自信和自尊。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心態和科學的方法,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看待。勤於交流,及時瞭解孩子的困難,並及時幫助。以鼓勵為主,不能用懲罰代替教育,在遇到挫折或學習效率不高時,要有持之以恆的決心,不輕言放棄。

一、我國心理學工作者隋光遠的研究表明,向學生講明積極的、正確的特點及其在學習中的作用,闡明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勤奮學習,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並組織學生就此進行討論,可以讓學生更多更好地將學習成敗做出正確的、積極的判斷。影響學生學業的因素除努力外,學習方法、家庭環境、教師等也不同程度地對學業產生影響。與此同時, 由於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認知結構特徵、成就動機水平不同、以前在學業上成功或失敗的經歷不同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他們各自獨特的、相對穩定的歸因風格。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既要使學生意識到影響學習的多個因素,又要考慮到他們的不同學習的風格, 使學生在努力學習時與現實相聯繫,針對自己個別差異進行學習。這樣就有利於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從而使學生樹立學習信心,提高學習積極性,克服厭學情緒。

國小生的注意力具有不穩定的特點(尤其是國小一、二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只能持續7—8分鐘。教師要不斷轉變教育觀念,學習新的教學方式,應用不斷變換的教學方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努力挖掘孩子的優點,對孩子微小的進步都要給予真誠及時的評價,幫助孩子樹立自尊和自信。可以充分利用班隊會、主題會、興趣活動等適時對學生進行學習目標教育。給厭學學生更多的關愛,充分挖掘厭學學生的特長,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引導其一步一步努力向好的方面發展。要以身作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孩子掌握科學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孩子就如同找到點石成金的手指。

科學奠基人貝爾納曾經説過:良好的學習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

2、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論強調了“自我效能”的高低對學生學習的影響。認為那些自我效能低的人,在選擇和完成任務時經常流露出“我不能”的信念,把成功看作是外部不穩定因素所致,而把失敗歸結於自己能力差,從而使個體對自己失去信心。由此可見,教師如果能採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就有利於學生進行積極正確的,克服學生厭學情緒。為此應注意一方面,使每個學生有多次成功的體驗,使學生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強,增強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使用恰當的情緒表達和言語評價。對不同的學生區別對待,使其增強學習自信心。另外,把握好教材和考題的難易程度,過易或過難的教材和考題不利於學生恰當自我效能感的培養,不利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培養。

3、教師應控制自己的行為。學生對學業成敗常常受到一些重要人物的影響,如教師、家長和夥伴等,而其中教師對學生學習成敗的影響最大。因此,要使學生對其學業進行適當的引導,應注意以下幾方面:其一,教師要有民主型作風。教師的作風可劃分為專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類。不同的教師作風導致不同的教學心理氣氛和師生關係,並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敗。只有教師具有民主作風,才有利於學生進行適當的自我學習。其二,教師要寄予學生適當的期望。教師對學生的不同期望水平,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感,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模式。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寄予高期望, 學生成就不高,會產生壓力和過度焦慮,對能力不高的學生,教師期望低,並伴有同情和額外幫助,這些學生有自卑感,甚至產生習慣性無助感。因此,教師對不同學生寄予適當的期望水平有利於學生的自我學習,從而對學習產生興趣。

4、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教育要達成共識,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並承認孩子在智力、能力上有差異,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多關心愛護孩子,給孩子創造良好學習環境,要固定的學習時間。購買必要的讀物和學習資料。有時家長應帶頭學習,為孩子做學習的表率,並與孩子一起學習,相互學習,創建學習型家庭,讓孩子以學為樂。合理安排業餘生活,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在分擔其所遇到的困難和壓力,努力創造公平、和諧的家庭氣氛,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不要對孩子施加題海戰術和培養所謂的特長,使孩子精力充沛健康成長。

5、要與社會、家庭教育相結合。定期召開家長會,談心會,教師與家長要勤聯繫,對學生一段時間的表現及時溝通,發現瞭解步進與不足,採取家長配合教育,步調一致選擇適合的方法教育。同時希望各級政府部門加大力度,對學校周邊環境進行經常性檢查,還學校一個清靜的學習環境。

6、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積極開展體育、文藝、遊藝活動,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還可以自制體育活動器材,比如胡拉圈、毽子、乒乓球枱,跳繩等,經常開展集體活動,比如,跳校園集體舞,編演課本劇等有趣的活動。

二、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國小生生活、學習和遊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係,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

1、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設和諧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悦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鬆。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併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2、師生真誠相對,理解鑄就成長。

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蒙台梭利説:“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許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們:不理解何來教育。我們只有通過各種途徑,深入地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達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如果不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不與他們真誠的相處,他是難以順利開展工作的。隨着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着。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於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現兒童的最新動態,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後的道路。 現代的教育觀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教育的主宰,不應該再有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強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把軟刀子,不但否定了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創設寬鬆、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裏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

3、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瞭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總之,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的新視角,它注重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發展,雖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有很多,但我個人認為,事實也證

明瞭,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真情的愛,才能更好地塑造、淨化學生的心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學生只有在教師“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與手段。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 篇四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不同的生活體驗會對思想觀念有不同的影響。中職學生中也有這樣一些迷茫的少年,他們是經歷了長期應試教育影響後的“淘汰產品”,他們在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問題。《變形記》給教育工作者帶來很多啟發和思考。

一、“南風效應”——用和風細雨打動人心

《變形計》第八季之《少年少年》的廖洪毅一直感念在他飢寒交迫時為他送第一頓飯的老奶奶。在因給豬治病四處借錢,老奶奶遞過來僅有的15元錢時,這位平日裏一擲千金的富家子再次被感動哭泣。這是典型的教育心理學“南風效應”的應用。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一則著名的寓言,説的是北風和南風比賽,看誰先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就證明誰更威猛。北風颳起了猛烈的寒風,行人為了抵禦寒風的侵襲,裹緊了衣服。而南風只是輕輕拂動,人們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不自覺地敞開大衣,最終南風取勝。“南風效應”告訴人們温暖勝於嚴寒。俗話説:“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夏日寒”。教師教書育人,建立好的師生關係,是好的教育的起點。教師日常的關心體貼,噓寒問暖,非常容易拉近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心近了,學生就能向教師敞開心扉。經常性的溝通交流會促進教師教育手段的貫徹和執行。

二、“四顆糖果”——用寬容替代懲罰

《變形記》中的城市孩子大多數與父母關係極為緊張。有一位母親傷心無奈地説:“有的孩子是來報恩的,我的孩子是來報復的。”為什麼母(父)子成仇?仔細觀察,他們的父母經常指責、訓斥甚至打罵孩子,等到孩子長大了,對抗開始。所以父母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孩子都會犯錯,父母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和糾正孩子的錯誤呢?教師是學生在學校的“衣食父母”,教師對學生犯錯後的處理方式決定着師生關係的走向。鑑於學生已經經歷了父母“野蠻粗暴”的教育方式,教師的批評懲罰也是蒼白無力的。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用“四顆糖果”的故事為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要用寬容去對待學生的錯誤,用獎勵替代懲罰,發現學生行為的閃光點,要尊重學生,使他們對教師產生信賴感,變成學生心目中可親可近、可以推心置腹的人。

三、“瓦爾赫效應”——發現學生的長處

瓦爾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學過文學和油畫,但是因為沒有天分,表現平平,老師們認為他是平庸之才。化學老師看中他做事一絲不苟的精神,把他引領上了化學的道路,使得他在化學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變形記》第八季《遠山的抉擇》中也記錄着同樣的一個故事,主人公城市少年高澤文利用英語特長,給農村孩子當起了英語老師,受到學生的歡迎。在這個過程中,那個老師眼中在課堂上不是沉睡就是擾亂課堂、逃課的問題少年,重新發現了自己的價值,找回了自信。瓦爾赫的成功和這個故事説明每個人都有其強項和弱項。教師要幫助學生尋找他們的閃光點,為普通學生特別是後進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發展的機會。可以結合學校各種形式的活動,如辯論、演講、手抄報比賽、主持主題班會、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讓同學認識到社會生活的多樣性,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特長,增強學生適應生活和走向社會的自信心。

四、“門坎效應”——循序漸進,慢慢地將學生引入健康軌道

一個人接受了低層次的要求後,適當引導往往會使其逐步接受更高層次的要求。教師在轉變學生行為規範的時候,可以借鑑“門坎效應”,考慮學生的心理髮展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制定不同層次的具體目標,使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再加上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使學生嚐到成功的喜悦,然後逐步提高目標的層次。綜上所述,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漫長的反覆的過程。教師在施教時,要耐心、細心,同時還要有樂觀的態度、積極恰當的行為能力。如果你把學生看作惡魔,你就如同生活在地獄;如果你把學生看作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 篇五

[摘要]教育心理學目前在教學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將介紹教育心理學在技校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具體主要表現在完善教育心理學研究體系、深化教育改革和加強各層次運用這三個方面。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技校教學;完善體系;深化改革

一、完善教育心理學研究系統

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上的,將理論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檢驗是進步的方式,將教育心理學運用在技校的教學當中,因為技校的學生有不同的個性,教師有不同的經驗和方法,再加上各種學科的複雜特性,為教育心理學的實踐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與具體情況不斷結合,教育心理學研究系統也得到了不斷的完善[1]。這些不斷加以完善的理論指導,更加豐富了教育心理學的體系,讓它在實踐過程中更加遊刃有餘,促成了良性循環。

二、深化教育改革

(一)教育課程

技校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首先培養學生的基本品質,使其成為一個優秀的公民,其次在學業上要有學有所長,成為專業技術過硬的技術工人。為了能夠達成這一目標,對學校的教師在教育心理學上的掌握和整個學校的管理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將教育心理學運用到技校的教學過程當中就逐步幫助學校達成了該目標[2]。技校對學生的專業素質要求很高,學生不能將所學的知識停留在書本的理論層面上,必須逐步在實踐操作中理解並提高。目前在技校中開展實訓課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在實訓課程中嚴格遵守教育心理學中提出的各項要求,如,保證自我體驗和以學習者為中心等。在實訓課程中具體體現為,雖然教師在課程中起到指導的作用,但是課程當中主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設計方案自己嘗試解決問題,最後進行分析和論證,在這個過程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學得更快更好。

(二)教學課堂

教育心理學認為,只有學生真正從心底認為所有的內容是有意義的,才能進行有效的教學工作,提高學生學習的課堂效率[3]。在技校的教學過程中,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但是教師不再僅僅按照傳統的方式照本宣科,而是首先向學生説明這節課的意義,以後哪些工作會用到,是哪些重要工作內容的基礎知識,學生不再為了考試而學,逐漸明白自己為了將來的工作應該進行學習,學生的主動性提高了,課堂的效率提升了,教學水平也提高了,而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掌握了重點和難點,能夠更加輕鬆地做到有側重點的學習。

(三)德育教育

為了使學生能夠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格公民,技校在注重學生專業課學習的同時還必須注重學生的德育教育。在教育心理學中,要不斷提升教師的素質,豐富德育教師的教學技巧。在這個過程中仍是以學生為主體,但是教師需要以身作則,在教授專業課的過程中,也潛移默化地傳授德育課程,將兩者不斷結合,使內容不因空乏而無趣,使學生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能想起教師的具體要求,這對學生成為一個健全的人是非常有幫助的。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有較強的技術水平,才能成為真正德才兼備的人才。

(四)教師素質

教師是與學生接觸非常頻繁的人,教師的素質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造成影響,因此非常重要。將教育心理學引入教師的管理系統,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水平,讓學生看見榜樣的力量,從而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三、各層次的運用

(一)職業培訓

教育心理學在技校教學當中各個層次都有具體的指導意見,而職業培訓作為學校和社會的重要銜接之一,也受到了重視。在職業培訓的過程中,在學生剛入學時,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去企業參觀;對於即將畢業的學生,如果學校有一定的條件應當組織學生去真正的企業上崗實習,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會更加領悟理論和指導的意義;在學校也可以開展職業培訓的講座,讓學生參與到其中,聽取真正的企業人講述工作過程中的規整制度,為學生進入崗位提前做好準備[4]。

(二)英語教學

在技校中開展英語教學一直是基礎課程的重點之一,將教育心理學切合實際地應用到英語教學當中,注重英語教學與所學專業的密切性,不同專業之間的英語教材可以進行改動,使其更加適合本專業的學習,這樣的英語教學有更強的目的性,也有更大的意義,教師在教學當中也要和未來職業聯繫起來,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看見所學知識在將來工作當中的用處,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教育心理學在技校教學中的主要作用表現在完善了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系統、深化了教育改革和在各個層次中取得了效果這三個主要方面,為技校的教學工作提高了質量和效率,應當繼續深化應用,不斷完善和推進。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 篇六

音樂教育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的學科。它是音樂教育學與音樂心理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相互滲透的產物。它既汲取了與音樂學相關的諸學科的豐碩研究成果,又受到教育學與心理學深入發展的影響,並在學科的構建中確立了自己的研究對象、範圍與目的,使之既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又有相應的獨立品格。

一、研究對象與範圍

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音樂教育行為中的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規律。它既包括音樂教育活動中的教師與學生的心理結構的研究,亦內含教與學行為中相互作用的心理規律。正如曹理教授強調的:“音樂教育心理學,既不是簡單地應用心理科學的理論知識來解釋或説明音樂教育教學現象,也不是把音樂教育和教學過程當作心理活動的一般過程,而是要揭示在音樂教育教學情境中,學生的外部信息和內部信息的交換過程和師生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機能系統的變化與控制的規律。”筆者認為這種注重內外交換與師生交互作用的研究思路顯示了國內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新動向。

音樂教育心理學作為音樂教育學與音樂心理學的交叉學科,與教育學和心理學既有內在的聯繫,又有一定的區別。與音樂教育學相比,它研究形成外在教育形態的心理基礎,與主客體相關的人的心理現象,分析各種教育現象中深層的心理規律。與音樂心理學相比,它關注的是和音樂教育相關的心理過程,音樂傳承、傳授、教學與學習的心理規律,尤其是音樂教育情境中人類的心理與行為的特徵。音樂能力的誘發、培養、發展,音樂人才的培育亦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音樂心理學研究的成果對音樂教育心理的研究有重要的參照作用,但不能代替與等同它的研究。

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範圍應包括:對學科性質、研究對象和目的的分析及研究方法的介紹。對中外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史的回顧與評價。對音樂學習、教師與教學的心理研究,如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研究學生在不同年齡發展階段音樂學習心理的特徵;從音樂感受能力的層面分析學習者對音樂各要素的感知能力的培養;探索音樂反應與審美意識建構的關係;音樂技能訓練的心理規律等。再如音樂教師心理結構的分析、差異與建構,教師的聽賞能力與技能的研究、發展的規律,音樂教學法的心理學分析和課程設置的心理學依據,音樂教學成果的測試與評估等。

二、研究目的

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在於:一是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任何一種學科的創建與發展,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價值和人類的基本需要或特定需求是密切相關的,與人類發展的總體目標是一致的。二是民族發展的需要。眾所周知,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資源的競爭,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在於教育。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音樂教育改革的深化、對音樂人才與師資的培養,對音樂生活的健康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它對民族的振興作用亦不言而喻了。三是音樂教育學科建設的需要。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和繁榮,體現了音樂教育的研究由表及裏、逐步深化,從現象的描述進入深層的剖析。心理學的實證研究方法使教育學的研究更準確、規範,更具科學品格。比如,對學生能力的評估,僅依據課堂表現和考試成績,是不準確和不充分的。通過音樂心理學制定的系列音樂能力測試,對其音樂能力的結構會有較全面的把握。

三、研究方法

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方法基本上依循心理學的幾種主要方法,如測量法、實驗法、觀察法、調查法、個案法。

1、測量法。以測量的方法來分析人的各種心理特徵均屬於此方法。如智力測驗、能力測驗、情緒測驗等。按測量的方法分類,有個人測驗與團體測驗之別;以測量的素材劃分有文字測量與非文字測驗的不同。在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中一系列音樂能力和音樂成就測試都屬於該類型。

2、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試驗法與自然實驗法兩種。實驗室實驗法是在具有與研究目的相關的設備和條件的實驗室中進行,研究者根據研究課題對被試者在嚴格的條件下進行觀察得出較精確的結果。如通過實驗室錄製的歌唱家演出錄譜與原譜對照,分析歌詞中最佳的振動音在音高、音強和音色上的處理。自然實驗法是在日常活動中進行的'試驗,研究者可依照研究目的對被試者的實驗條件進行必要的控制和變化來獲取結果。

3、觀察法。觀察法分為客觀觀察法和自我觀察法。前者是在自然的條件下,對被試者的行為進行有目的、有步驟地系統貫徹,以便掌握研究對象的心理狀態和活動規律。自我觀察法是研究者對自己的心理活動、內在體驗進行觀察、分析和反思的一種方法。

4、調查法。調查法是通過當面的對話與書面的問卷,蒐集被調查者的有關資料,從而掌握其心理活動的方法。調查法可以分為談話法和問卷調查法。

5、個案法。是研究者對一個或幾個研究對象進行長期的、全面的、系統的分析和追蹤研究。

由此可見,音樂教育心理學已開始成為一些高師培養新型師資的必修課,也是在職教師繼續提高的研討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