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英語教育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34W

英語教育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英語教學教育論文 篇一

《英語教學與文化教育》

摘要: 語言和文化聯繫密切,語言是載體,文化是內涵。因此外語知識的傳授應與文化知識教育緊密結合。本文主要論述了語言和文化的關係、中西文化的融合與差異,以及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 文化教育 文化差異教學方法

語言和文化聯繫密切,語言是載體,文化是內涵。外語教學不能單純只是外語知識的傳授,而是要與文化知識、社會背景等知識的講解緊密結合。例如,英語中有這樣一個句子:“I see men as trees,walking.”如果僅僅從字面上來看很難理解它的真實意義,這實際上是《新約?馬可福音》中的一句話,意思是“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用來比喻重見光明。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在英語教學中要注意語言和文化的關係,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教育。

一、語言和文化的關係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中儲存了一個民族所有的社會生活經驗,反映了該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徵。語言和語言的應用不可能脱離文化而單獨存在。不瞭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瞭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就會出現歧義、誤解和語用失誤的現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卻不知道這是一句冒昧的問話,會因為侵犯別人隱私而引起對方反感。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當外國人稱讚中國人某一方面的特長時,如果中國人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過獎)來應答,就會讓對方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而用“Where? Where?”來回答,則會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因此,作為語言學習者,不學習這個民族的文化,就無法真正學好該民族的語言。外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進行聽、説、讀、寫技能訓練,更應該把這種學習與訓練放到文化教學的大背景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二、中西文化的融合與文化差異

人類生活的世界、人類的思維和情感有共通之處,各種文化和語言也表現出一定的相融性和共同點。在英語和漢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公正”英語為“fair and square”;“為……説句好話”英語為“put in a good word for.。.”;“同舟共濟”英語為“in the same boat”;“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三思而後行”英語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藍圖”英語為“blue print”,等等。中西文化的這種融合現象,可以促進語言學習。

但是,不同的民族由於生存環境的差異,對相同的事物產生了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導致了他們獨特的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説軼事。中西文化的這種差異可以從英漢習語的差異上窺見一斑,因為習語承載着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與文化傳統密切相連,不可分割。

1、生存環境的差異方面。

習語的產生與人民的勞動和生活環境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生存環境的不同,直接產生了不同的習語。如: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於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2、習俗差異方面。

英漢習俗差異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過於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度上。狗在中國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意,如“狐朋狗黨”、“狗急跳牆”、“狼心狗肺”、“狗腿子”等。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卻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等等。

3、宗教信仰方面。

與宗教信仰有關的習語也大量地出現在英漢語言中。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而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____,相關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詛咒。

4、歷史典故方面。

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由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這些習語結構簡單,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聖經》和希臘羅馬神話,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塗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異還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間打招呼時的差異(中國人見面多問“你吃了沒有?”“你到哪裏去?”;而外國人則説“Hello”);人們接受禮物時表達自己態度的差異(一般中國人不會當着送禮物人的面看禮物;而外國人往往會當面拆開禮物並高興地向人家連聲謝“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體態語的差異(如:中國人召喚他人走近時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內連續彎曲的手勢,這種手勢在英語中是在使喚小動物走近時用的;外國人在召喚他人走近時使用四指彎曲食指向內勾動的手勢,而這種手勢在漢語中則是極富挑釁的)。

三、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方法

文化知識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瞭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於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傳授文化知識,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1、講解語音、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

例如在講到單詞lion時,就不能只翻譯為“獅子”,而應該着重講解單詞所涵蓋的文化內容:lion在英語中是百獸之王,是“勇敢、兇猛、威嚴”的象徵,英國國王King Richard I 由於勇敢過人,被稱為the Lion-Heart,英國人以lion作為自己國家的象徵,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國。除此之外,可以介紹一些英語中與lion有關的習語,如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頭蛇尾),like ()a key in a lion’s hide(狐假虎威)。同時需要注意lion譯成漢語時,習慣上用“虎”代替“獅子”,因為中國人認為“老虎”是百獸之王,用“虎”來表示勇敢、兇猛、威嚴。如:虎視眈眈、放虎歸山、談虎色變、為虎添翼、猛虎下山等。

又如講到“dragon”(龍)這個詞,就應講清它在兩種語言中的文化差異。中國人對“龍”懷有至高無上的尊重,認為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而西方人對“dragon”卻沒有好感,認為它是一種能噴煙吐火、兇殘可怕的怪物,是災難的象徵,英語中,如果把一個人叫做dragon,意思則是他很兇狠,令人討厭。

2、課前練習。

在課前的幾分鐘做一個關於英美國家文化知識的練習或文化差異的練習,通過學生的討論來進行中西文化的比較和了解。例如:學到禮儀知識時,可以讓學生對比中國和英語本族人的行為舉止差異,以及飲食習慣的異同,來掌握相關的文化差異。

3、專門講解。

在講解語言知識的同時,結合教材內容對相應的文化知識進行詮釋。例如:講到有關英國曆史的知識時,可以在一定時間內介紹相關歷史背景、歷史事件等文化知識。

4、對比講解。

教學中通過對比兩種文化的差異來講解英美文化知識。例如:對比英美人和中國人對稱讚的不同反應;對比英漢兩個民族對家族關係稱謂的區別等,讓學生既學習英美人的風俗習慣又掌握了本民族的習俗。

5、圖片、實物展示。

用圖片或實物來解釋某一個“文化現象”。如教材中遇到的hamburger,pudding,sandwich,salad等均是西方文化所特有。通過給學生展示圖片或照片,可以讓學生對它們有一種感性認識,也可以採用實物展示的形式給學生講解中西方習慣上的差異,如講到信件、信封的格式、式樣時,找一封英美國家的來信,直接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有確切的認識,以免在實際運用中出錯。

6、分組討論。

英漢兩種語言中許多詞語的聯想意義和詞的文化內涵不同。對此,可採用遊戲的方式給學生講解語言所負載的文化內涵。例如,在講解landlord,owl,peasant,restroom等一些具有文化涵義的詞彙時,可以把全班學生分成兩組,讓其中一組列出這些詞在英語裏的聯想意義,讓另一組列出這些詞所對應的漢語詞的聯想意義,然後進行對比分析。

7、大量閲讀。

要求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大量閲讀英美文學原著、英文報刊、雜誌,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或者觀看一些有關西方文化的影片、電視節目,感知和體會英美社會文化。

總之,英語教學與文化教育的關係密不可分,只有通過滲透在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才能幫助學生真正掌握語言。

參考文獻:

[1]葉紅。淺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中國建設者,2005年第2期。

[2]劉潤清。漫長的學習道路。外國語,2003年第4期。

[3]汪福洋。漢譯英中的習語翻譯。外文出版社,2007年第1版。

[4]謝金良。英漢聖經名言。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2年10月第1版。

[5]劉海化。論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五角星,2006.10.

英語教學教育論文 篇二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

摘要: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一個企業若想讓自己的產品暢銷國際市場,不僅需要高超的經濟和技術手段,而且需要深入瞭解對象國的文化,使該產品在包裝設計和實用性方面符合對象國民眾的心理需求。

關鍵詞:文化教育 教育內容 教育方式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語言是隨着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的,語言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也離不開文民族的文化教育。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要想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進行好文化教育,就必須充分地瞭解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文化教育的內涵,在進行文化教育時的方式方法等。

一、文化教育勢在必行

(一)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一個企業若想讓自己的產品暢銷國際市場,不僅需要高超的經濟和技術手段,而且需要深入瞭解對象國的文化,使該產品在包裝設計和實用性方面符合對象國民眾的心理需求。

(二)文化教育是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關鍵

發展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並不意味着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説、讀、寫)加上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但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即培養學生造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麼場合該説什麼話,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交際能力。

二、文化教育內容豐富多樣

(一)稱呼語

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現過“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語。“c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以comrade相稱,他們將會感到莫明其妙。

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學生們稱呼一位工人為“Uncle Wang”,這也是中文思維套用英語的現象。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於非親屬之間 :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於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ie Brow 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係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後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

(二)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説,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係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於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説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麼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麼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我們通常習慣於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説聲“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説“No, thanks.”就行了。

(三)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於問:“你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説,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四)介紹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現的頻率相當高,但對於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説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説“ You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將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五)節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 April Fool's Day(愚人節),Mother's Day(母親節),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和Christmas Day(聖誕節)等。

三、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讚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二)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學生推薦閲讀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瞭解;邀請中外“英語通”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