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前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3.16W

學前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篇一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摘要:在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中,順應新時期幼兒教育對教師基本素質結構的要求,在重視政治思想素質,強調文化素質的基礎上,進一步凸顯未來幼兒教師的教學技能素質與教育理論素養,對整個課程科學合理地設置,從而滿足幼兒教師教育的實踐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個性的空間和施展才華的舞台,也為學生順利就業提供必要的專業與技能準備,有些課程必須整合。關鍵詞:學前;課程;整合;研究

21世紀是國際化、信息化、高科技和教育現代化的時代,學前專業培養的學生必須適應這一時代特點的需求,必須具備基礎理論紮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特點。學生不僅要掌握學前專業的基礎與專業知識,還應加強人文知識、科學技術知識和相鄰學科知識的培養;不僅要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知道如何學習,更要具備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既是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也是學前教育專業應用科學特點的需要。

一、專業課程體系必須從整體上進行改革

學前專業長期存在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等一系列問題沒能很好解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學前專業課程的設計人員、科研人員和任課教師之間缺乏整體意識。過去的改革,往往各自為陣,並沒有從整體上考慮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課程設計人員對學前專業培養目標的認識一直未能真正轉移到為基層幼教機構培養專業人員上來,雖有部分轉移,但不徹底。體現在課程設置上,就是並沒把學前專業學生從事幼兒教師工作必須具備的合理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的比率擺正,仍以培養幼師專業課教師的目標去設置課程,其結果是重學科專業理論課程,輕實際能力培養的課程。學生到幼兒園工作,從觀念上、從教師技能上均有很大的不適應。從科研人員看,開展科研往往只注重對具體的某一課程進行研究,對學前專業整體改革研究探索不夠;從教師看,他們更關心的是把自己這門課程教好,關心的是本學科的教材建設與改革。其結果是學前各科課程之間內容交叉、陳舊,不能充分體現最新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為培養目標服務。因而學前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應該由課程設計人員、科研人員和教師相互協作,將目標、內容、方法等多層面、全方位相互聯繫、相互滲透,進行整體改革。

二、課程的改革要根據社會的需要進行調整及整

首先學前教育培養目標的確定是至關重要的,必須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適應我國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對人才培養的基礎需要。學前專業培養目標的確定,應當從過去狹窄的、需求量較少的幼師教師轉移到為幼兒教育機構和教育行政部門培養高層次的人才上來,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學前專業。為此,我校確立的培養目標,即培養能夠熟練掌握本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具備幼兒教師教學、輔導、創作及幼兒教育研究、管理方面的能力,取得外語證書、計算機證書、普通話證書、教師資格證書、畢業證書五個相關證書。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健康的身心素質,為充分體現差異教育思想和拓寬就業途徑,學生除必修課外,從第三學年起可以根據個人意願學習家庭教育學或學前教育行政與管理,也可以同時選修兩個專業方向的課程。其培養目標應該定位為:培養掌握寬厚的學前教育科學理論知識,熟練掌握從事學前兒童保育與教育技能,能夠勝任托幼機構保教工作和研究工作,幼教行政管理人員及其他兒童工作機構的專門人才。這一目標的定位,是符合21世紀人才培養教育需求的。

課程設置要遵循基礎的原則,使學前專業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求,激發和調動教與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學生提供適合白己特點的全面發展的條件與機會。根據學生不同的才能、特長因材施教,使部分優秀學生脱穎而出儘快地服務於社會。實行學分制,提供大量選修課程,讓學生自主選擇,並允許學生在修滿學前專業教學計劃規定的總學分和必修、選修課學分,符合畢業條件的情況下提前畢業。此外,為培養複合型、應用型和創造型人才,發揮學生更大的學習潛力,並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性,在本專業課程學習達到良好或到三年級時,鼓勵學生輔修第二專業,取得第二學歷。

我校課程體系主要有三部分組成: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能力培養課程體系、技能實訓課程體系。從2014年到2014年進行了課程內容的調整,有些課程進行了整合。

1、素質教育課程體系。2014年設置的課程由馬列、思想品德、大學體育、外語基礎、文獻檢索、普通話、中外音樂史、音樂欣賞、音樂基礎理論、和聲學、素描、透視、色彩、中外美術欣賞、兒童文學、中國文化概論、學前教育心理學、幼兒衞生保健學、學前數學教育組成,經過修改後2014年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由思想品德與法律基礎、形勢政策、就業教育、體育、公共外語、計算機基礎、學前衞生學、普通心理學、學前心理學、學前

教育學、學前遊戲、學前課程與教育活動設計、幼兒園組織與管理、現代漢語、基礎樂理、音樂欣賞、美術鑑賞、幼兒文學與學前語言教育、中國文化概論、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等課程組成。

2、能力培養課程體系。2014年設置的課程有視唱練耳、聲樂、鋼琴、手風琴、電子琴、兒童簡筆畫、手工製作、色彩、圖案基礎、學前教育學、幼兒園教育活動、計算機基礎、教師口語。現在修訂為主要由素描、色彩、聲樂基礎、舞蹈基礎、圖案基礎、幼兒舞蹈、即興伴奏和聲學、教師口語、幼兒舞蹈創編、幼兒歌曲與創編、社會心理學、蒙氏幼兒教育、奧爾夫音樂教育等課程組成。

3、技能實訓課程體系。2014年設置的課程有學前教育教學法、幼兒舞蹈、營養學、即興伴奏和聲學、學前遊戲論、音樂欣賞、中外美術欣賞、幼兒歌曲創編、兒童文學、中國文化概論、書法、現代漢語、實習藝術實踐等。修訂後由鋼琴、手風琴、電子琴、視唱練耳、兒童簡筆畫、幼兒手工製作、硬筆書法、普通話、中國畫基本技法、兒童心理諮詢、多媒體課件製作、心腦珠算、藝術實踐、教育見習和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組成。

三、培養措施和特色

為培養獨具特色的複合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增強就業競爭力,我校學前專業一方面堅持強調學前藝術教育的特色,在加強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設置與教學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推行“七項技能”考核指標體系,即:一做二説四藝,“一做”是指課件製作,“二説”是指説課與講故事,“四藝”是指彈、唱、跳、書畫;另一方面積極引導學生參加職業資格培訓,畢業時力求取得“心理諮詢師”或“育嬰師”職業資格。

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論文 篇二

摘要:美術教育能夠促進兒童綜合素質的發展,幼兒園教師應具備相應的美術素養以培養兒童的美術能力。從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設置情況看,美術課程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時間較為有限,學生在課程內的學習難以達到未來工作崗位對他們所提出的要求。基於此,該文對當下幼兒園教師應具備的美術素養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美術課程的學習現狀進行了分析,並提出拓展學生美術學習的途徑。

關鍵詞:學前教育;美術課程;學習途徑

兒童美術教育是將審美和教育相結合,並藉助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等審美活動提高兒童的素質和修養,從而促進兒童綜合素質發展的教育活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明確了幼兒美術教學的目標,即培養幼兒感受美、欣賞美、表達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要達到這一教學目標,幼兒園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美術素養。

一、《指南》背景下幼兒園教師應具備的美術素養

美術素養是指個人瞭解與學習美術知識之後,所形成的與之相關的感知、想象、思維、表達、設計、審美、評鑑以及參與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包括與之伴隨的情感、意志、態度等個性品質。《指南》背景下幼兒園教師應具備的美術素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較高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是指個人發現美、認識美、評價美的能力,它包括審美感受力、判斷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幼兒園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審美能力,這是因為兒童早期的繪畫表現為一種塗鴉式的抽象畫形式,具有模糊性與不具體性等特點,這些與抽象繪畫藝術的構成形式非常相似。對兒童的這種抽象繪畫進行賞析,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審美意識,因為這時畫得像不像已經不能作為繪畫作品的評價標準了。抽象繪畫是一種非理性的表現形式,它所描繪的對象大多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客觀存在的,觀者需要從點、線、面的構成與色彩的搭配等方面賞析繪畫作品。所以,幼兒園教師需要立足大的美術觀、把握多元化的評價標準評價兒童的繪畫作品。此外,在幼兒園的環境創設等日常工作中,也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審美能力。

2、基本的造型能力在美術範疇中,造型能力是指能夠準確、概括、完整地把握物體造型的能力,通俗的理解就是對創作對象形狀的觀察、理解以及對物體外在和內在的形體結構的把握。美術又被稱為“造型藝術”,可見造型能力對於美術學習的重要性。造型能力可以説是一切美術活動的基礎,如果連基本的造型能力都不具備,拋開繪畫課程不説,就連欣賞課程或者手工課程都難以展開。如,欣賞一幅繪畫作品,很多時候需要對作品中的造型進行賞析。又如,在開展摺紙活動時,對於摺紙圖解的空間性解讀和對摺疊處在整個紙張中的大概比例的把握也對教師的美術造型能力提出了要求。此外,幼兒園環境的創設一般需要教師參與其中,有些環節甚至需要教師繪製完成,所以幼兒園教師必須具備基本的造型能力。

3、靈活運用色彩的能力兒童的好奇心十分強烈,更容易被鮮豔的色彩吸引。在美術教學中,繽紛的色彩對於兒童來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幼兒園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對色彩的好奇心,積極培養幼兒對色彩的感知能力,豐富幼兒的審美體驗。這就要求幼兒園教師能夠較好地感知色彩在各種對比、調和中產生的變化,並能根據需要正確地掌握和配置色彩關係,靈活運用色彩和搭配色彩。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現階段人們並不能完整地解釋人的情感與色彩之間的關係,但可以肯定的是色彩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折射出人的心理狀態。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心理系教授格羅姆在研究兒童通過繪畫表達情感的能力的實驗中,發現年齡越小的兒童越是喜歡用色彩表示不同的心境狀態。所以,幼兒園教師在正確把握色彩的情感知識後,能夠通過學前兒童的繪畫作品進一步瞭解兒童的情緒和心境。

4、紮實的手工製作能力手工製作是兒童十分喜愛的活動,包括紙藝、布藝、泥塑等內容。教育家陶行知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書中提到要“解放孩子的雙手”。手工活動對於培養兒童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空間概念以及創造性思維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時,這些手工活動都是以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為基礎,簡化製作工具後發展而來的,對於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承具有一定的作用。幼兒園教師應具備一定的分析與製作能力,並能根據自己的分析選擇合適的材料、工具和方法進行製作。

二、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學習現狀分析

1、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主要規定課程類型和課程門類,及其在各年級的安排順序和學時分配,並簡要規定各類課程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雖然各高職院校在具體的美術課程學習模塊與學時上有所差別,但總體的學習內容都是以幼兒園對幼兒教師在美術素養方面的要求為基礎,由美術鑑賞、圖案、繪畫、手工幾個方面整合而成。以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為例,美術課程設置情況如下:本課程的名稱確定為“美術應用與實踐”,屬於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專業課程。學生在第一學年完成基礎教學模塊共計64學時的學習,學習內容包括素描基礎、色彩基礎、美術欣賞和手工製作等。第二學年完成“應用教學模塊”共計64學時的學習,學習內容主要有簡筆畫、泥工、裝飾畫以及各種繪畫形式的學習。第三學年完成“職業能力模塊”共計32學時的學習,學習內容主要包括美術教學法、教玩具的設計與製作、幼兒園環境創設等。

2、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美術課程學習存在的問題

美術活動對於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的美術教育隨着素質教育的推行而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在這以前,美術教育在我國國民教育中不受重視,即便開設了美術課程,也是傾向於技能的學習,這種學習是十分片面的,而且課時量較少。以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情況看,除了參加美術大學聯考的學生,其他學生的美術素養較為缺乏。而美術大學聯考生也只是經過了幾年美術造型基礎的學習,這樣的美術教育是有偏差的。總體來説,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美術基礎存在不足。基於這個情況,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設置包含素描基礎、色彩基礎等大量的基礎知識的學習。此外,由於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需要學習的課程數量較多,按照教學計劃,每週只有兩個學時的美術課程學習時間。所以,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美術課程呈現出學生美術基礎差、課程學習內容多、課時量少等問題。美術課程學時是在整個專業發展需求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後安排的,要想通過增加美術課程的課時量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質量是較為困難的。因此,拓展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美術學習的途徑就顯得十分有必要了。

三、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美術學習途徑拓展的措施

1、開設美術課程興趣小組

一般來説,興趣小組是將課程教學中表現較為突出且對本課程有着積極學習態度的學生組織起來,在課餘時間開展課程學習活動的學習小組。學習小組的學生人數有限,但是帶來的積極效應是能夠放大的。因為小組成員參加學習活動會引起其他學生的注意,小組成員通過興趣小組能夠獲得成長,進而受到其他學生的關注。這個過程中,其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定能被帶動起來。同時,教師可以將這種正面的影響融入美術課堂教學。教師講授完教學內容後,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並請興趣小組的成員擔任組長協助教師輔導其他學生。開設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興趣小組時,小組學習內容可以結合美術課程的教學計劃,並超前於班級的學習進度,這樣興趣小組成員在輔導其他學生時就能更加準確、有效。開設美術課程興趣小組不僅能夠提升全班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對於提升小組成員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幫助。在開展美術興趣小組學習活動前,應該配備負責教師。小組的負責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學習內容提前做好計劃,結合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特點,主要安排繪畫、手工、欣賞三個方面的學習內容,可以參考小組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點,為學生的興趣與特長的發揮營造良好的氛圍,保證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在學習時間和地點上要有具體的規定,興趣小組管理應規範化,保證學生準時參加活動,這樣小組的學習活動才能持續開展。

2、舉辦畫展

利用校園資源舉辦畫展,可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選擇一個固定的場所,如走廊、空教室、教學樓大廳等,這樣有利於畫展的持續舉辦。畫展看似只為個別學生提供了展示美術才能的機會,實際上它對於渲染校園藝術氛圍、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和提升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都是有幫助的。舉辦畫展前,應在校內廣泛徵集學生的美術作品。可以擬定一個主題,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不限制作品的表現形式,繪畫、攝影、手工均可,為學生的創作留下足夠的空間,充分尊重學生的特長與個性。雖然最後展出的作品數量有限,但在徵集過程中,為畫展做準備的學生人數肯定是多於這個數量的,這樣就可以增強整個學生羣體對於美術的關注與興趣。同時,為了不打擊落選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利用學校網站展示所有投稿學生的作品。

3、互聯網課程學習

21世紀,人們的生活深受互聯網的影響,互聯網影響人們的交往、工作和學習等方面。互聯網有着資源豐富多樣、時空跨越性、信息更新速度快等優勢,而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學時安排的有限性和課堂學習的侷限性決定了教師只能講授基礎知識,所以美術課程應該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提高教學質量。課後,教師可以結合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為學生提供與課程相關的網絡資源,並要求學生根據網絡課程繼續學習。教師提供的互聯網教學視頻應該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鞏固與延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課堂上的學習情況自行選擇鞏固課堂練習或延伸課堂練習。同時,教師可以借用微信平台向學生分享美術相關的有趣的信息,以此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學習興趣。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將完成的美術作業發到朋友圈,通過朋友圈與教師、同學、朋友甚至家人交流學習情況。互聯網不僅能夠為美術課程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改進師生交流的方式。

4、充分利用美術館等社會公共資源豐富學生的美術欣賞活動

美術館具備獨特的教育資源,即藝術收藏品。美術館開展的教育活動多樣,除了陳列藝術品的形式,還有名家講座、藝術家公開製作、開放工作室、公演會等,這是很多高校都無法具備的。美術館有着相對先進的設備,部分美術館還配有講解員,並且場地較大,相較於美術課堂,可以展開大規模的美術活動。所以,美術課程應該利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將美術館教育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拓展與延伸。大多數學生的觀展經驗較少,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觀展活動。參觀畫展看似簡單,不過是進入美術館後走到每件藝術品跟前看一看,但學生如果以這種無目的的方式參觀展覽,最後有可能一無所獲。所以,教師應該分三步對學生的觀展活動進行引導:第一步,在學生參觀以前,教師應該為美術館的藝術展做一個導覽,向學生介紹展覽的基本情況和參展畫家的簡介。第二步,為學生分析、講解藝術展的典型作品。第三步,針對此次藝術展覽作品進行再創作。觀展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請學生分享自己觀展後的感受,再請學生根據此次藝術展中自己最喜歡的作品進行再創作,使學生能夠深層次地理解作品,拓寬學生的美術視野,提高學生的美術鑑賞水平。

5、手工體驗館

美術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鑑於課程課時量較少,而且學校資源有限,如陶藝類的課程內容是無法在課堂上展開的。這個時候,教師可以推薦學生到陶藝店或其他手工體驗館學習、體驗。雖然這種學習形式需要消費,但新鮮的內容仍然能吸引學生。任何一種手工藝品的製作,從材料的選擇到製作方法、步驟的確定,從動手製作到不斷修改和調整,都是一個提升創造意識和動手能力的過程。特別是在創作過程中,個人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交融是其他學科都無法取代的。此外,繪畫與手工看似相去甚遠,其實內容是相通的,主要通過色彩、造型進行創作。所以,製作手工的過程也是一個提高美術綜合素質的過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將繪畫、欣賞和手工等內容壓縮成一門課程,而且在學時安排上僅為每週兩個課時,要想進一步提高該專業學生的美術素養,拓展學生的美術課程學習途徑就顯得非常迫切。筆者認為,通過上述學習途徑,可最大限度地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增加學生的知識量,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美)格羅姆。兒童繪畫心理學:兒童創造的圖畫世界。李蘇,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3]樊鈺輝。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研究。美術教育研究,2016(5)。

[4]孫彥。論學校美術教育與美術館公共教育的關聯性。大眾文藝,2013(3)。

[5]晁樹梅。有效組織美術興趣小組活動的方法。畫刊(學校藝術教育),2012(9)。

[6]範帆。在高校美術專業教學中利用微信平台展開“微信教育”探討。河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4)。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篇三

[摘要]對於高等教育教學工作而言,實踐教學是其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應基於實踐教學需求,不斷優化並健全教學方法與策略,以科學合理的教育理念及成熟的教學經驗為輔助,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提升教育教學的整體質量。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十分關鍵,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能力與素養,因此,需全面完善實踐教學機制,優化實踐教學策略。本文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與重要性作了詳細分析,並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就是依據實際教學需求,引導學生在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中鞏固、深化理論知識,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並提高動手能力的教學方式,有利於學生素養的提高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實踐教學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不僅是培養學生良好職業能力的有效方式,還是實現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所在。因此,高校加強對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1]。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策略完善與優化的重要性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與專業精神,培養與市場行業所需相符的高能力複合型專業人才。

而採取科學有效的實踐教學策略,培養學生良好的實踐能力,是突出教育特色,提高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過程中,只有充分強化實踐教學,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學科體系傳統的教學模式。就職業工作過程教育理論來講,為進一步實現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目標,工作過程系統化的發展已經成為高校教育類課程開發設計的主題。在此基礎上,高校必須合理利用四年時間全面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構建完善、可行的實踐教學體系[2]。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係不明確

就現階段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現狀來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關聯並不充分,一些高校仍以理論教學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實踐教學。而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關鍵目標是強化學生的專業能力與實踐能力,因此,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密切相聯、不可分離,應在教育教學中將兩者充分結合,優勢交互,以全面提高教學效率。

2、實踐教學體系尚不完善

我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依舊處於初始發展階段,大部分理論都是從國外實踐經驗引進的,還未全面構建獨具我國特色且與國情相符的實踐教學體系,致使目前的學前教育專業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教師隊伍學歷普遍較低、專業化水平較差、科研能力較弱、院校缺乏對實踐教學的充分認識、教學資源匱乏等。為進一步推動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高校必須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

3、學生自主實習缺乏指導

高校應將學前教育專業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實現有機融合,不斷強化學生的自主實習能力。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自主實習時得不到教師科學有效的指導,主要是因為高校師資力量相對不足,缺少專業見習導師。許多教師身兼數職,不僅要負責理論教學還要承擔實踐指導責任,導致學生難以獲得有效的教學評估與指導,自主實踐教學成效不顯著。另外,實訓資源缺乏也影響了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實踐教學設施在功能和數量上尚不完善,有的自主實習地點過於分散,教師難以統一指導;在學生開始實習之後,極有可能出現專業與崗位不對口的現象[3],也會影響學生對實踐教學的積極性,致使實踐教學效果不理想。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策略分析

1、明確教學目標

首先,目標應切合實際。應以培養幼兒園準教師作為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的最終目標,將其與幼兒教師專業成長不同期的優秀教師標準相區分。教師成長髮展是一個系統過程,美國對於準教師、初級教師、優秀教師進行了專業界定,為教師分別打造了知識領域與能力標準等方面的明確區別,這也是高校師範生成長為優秀教師所需的歷程。其次,目標應基於學生的內在發展需求。現階段,許多高校把就業前的實踐教學目標確定為培養師範生的實踐智慧,而實踐智慧的關鍵是學生的實踐反思,指出實踐教學所追求的是學生從內到外的全面發展。所以,實踐教學目標不僅要積極關注社會需求與課程發展,還要對師範生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進行綜合考慮。

2、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

(1)課程內容多元化。為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實效性,構建完善、可行的實踐教學體系,高校教師必須先轉變教育理念,對幼兒園教師成長髮展的內在規律與特性進行綜合考慮,不僅要結合各個時期的理論知識,還要將多種形式的實踐內容與學前教育專業實踐課程相融合,即教育見習、課程實習、模擬教學等。同時,還要將與實踐課程體驗性與真實性相符的內容融入課程體系中,科學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以實現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的目標。

(2)實踐內容融合化。實踐內容的融合化主要體現在兩點:其一,不同階段實踐內容之間的融合;其二,相同階段理論與實踐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教師應基於《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以合格準教師專業成長不同階段所需具備的職業素養為核心,對相關理論與實踐的內容進行彙總,使培養合格準教師的目標得以順利實現。

3、加強高校內部實踐訓練

為有效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專業素質,使其進一步適應崗位需要,應基於學前教育專業特性,加強教學技能、專業技能的培訓與職業技能的訓練,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教師應依據幼兒園實際需要,把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訓練整合成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其中,教學技能包含説課、課件製作、公開課、教案設計等。待結束實習崗位後,每位學生都要進行一次20min的公開課,並提交詳細教案,不斷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反思能力、語言表述能力及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而專業技能則包含教師基本技能、藝術技能、綜合技能三項。教師基本技能是指教師口語、三筆字等能力;藝術技能是指彈唱、跳舞、畫畫、表演等能力;綜合技能是指幼兒園教育環境設計、活動組織、交流技能、科研能力等。此外,高校還應安排學生主動參與與學前教育專業相關的志願者活動,使其積極進行社會實踐。例如,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學生去農村或城鎮幼兒園支教,或者對某地區的學前教育發展狀況進行調研分析,使學生在為社會服務的同時,也能提升自身實踐能力與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其為社會提供服務的良好意識。與此同時,高校還要支持學生建立或者參加興趣小組與社團活動,通過這些實踐訓練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組織協調能力,強化其積極合作的意識與創新創造精神。

4、建立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作為學前教育教師,不僅要充分掌握理論知識,有專業實踐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兒童心理知識,這樣一來,才能夠形成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相結合的教學體系。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教學內容與學前教育有機結合,積極關注學生的日常表現,使其具備良好的知識與技能,成為能在實踐崗位上滿足專業能力要求的幼兒園教師。對此,高校必須要給教師提供更多平台與機會,使其能與時俱進,實時更新自身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此外,高校還應為教師提供更多參加學前教育工作的機會,鼓勵教師積累豐富的幼兒園工作經驗,構建真正高素質、高技能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5、積極開展教育實習、見習工作

教育實踐主要包含兩部分,即教育見習與教育實習,兩者均在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中佔據重要地位。首先,教育見習。學生在大一、大二的時候,每學期都應安排一週時間進行教育見習。針對大一學生,可通過幼兒活動觀摩或瞭解幼兒園一日常規、教師上課現場、座談會等,使學生與幼兒園實現密切接觸,幫助學生充分認知幼兒園教師崗位的特性與職責,形成專業理念與意識。針對大二學生,則可進行體驗式實踐,使其基於幼兒園保育活動、幼兒園遊戲活動、教學活動的設計與落實等,開展幼兒遊戲與指導、教育環境創設等實踐訓練。每學期教育見習的時間應嚴格控制在1周以上,以便學生充分了解幼兒園的生活組織形式與狀態。其次,教育實習。在實習指導教師與幼兒園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可嘗試開展幼兒園一日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向教師角色轉變。就幼兒心理特性來講,教師應引導學生合理選擇並設計幼兒遊戲活動、教學活動的具體實施,以活動提升幼兒能力發展。此外,實習學生還需獨立進行幼兒園保育工作,把校內實踐能力訓練與幼兒園的實際工作相結合,全方位提高自身教育教學能力。

6、強化高校與幼兒園之間的有機協作

(1)充分發揮政府協調作用。政府要明確意識到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關鍵目標與最終任務是為當地幼兒園培養師資力量,為學前教育事業作貢獻。因此,教育行政部門應承擔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部分責任,有效發揮政府的協調作用。(2)明確合作雙方的具體責任。政府對高校、幼兒園合作的科學協調,可有助於雙方合作的健康發展。然而,有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後,高校、幼兒園還應認真洽談,就雙方共同利益達成一致,建立長期、緊密的合作關係,實現雙贏。高校在辦學理念與服務方向等方面,應向實踐領域漸漸傾斜,將幼兒園的長遠發展融入雙方合作共建規劃中。同時,高校還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幼兒園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物資與設備支持。幼兒園則應根據實際情況為高校提供穩定、可靠的教育教學實踐基地,並將幼兒園發展規劃與準教師見習、實習項目相結合,安排專人進行監督管理,確保雙方能進行良好合作。

7、構建健全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機制

為了進一步實現實踐教學與學生自主實習效果的最大化,必須構建健全的教學考核評價機制,針對教師,可將其參與實踐教學的行為與薪酬掛鈎,以激勵機制推動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確保學生能夠獲得公平、公正的實習指導。同時,還需要完善學生實踐成效的考評體系,對於學生的評價不能單純地重視最終作品的呈現,還要注重整個實踐過程,對其進行全面跟蹤,充分發揮激勵性與導向性的作用。在對學生開展評估時,教師應對其進行全方位考評,既要考核表層成績,又要重視學生的內在素養、道德品質等[4-5]。

結語

總而言之,就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來講,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都非常重要,二者密切相關。在現階段教育發展形勢下,學前教育行業實現了快速穩定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迅速更新。學前教育專業不同於其他專業,其屬於實踐應用型專業,必須開展實踐教學,設計完善的實踐教學計劃,強化學生對於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並通過實踐教學檢驗理論教學的效果。對此,高校應依據自身實際,提高實踐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基於合適的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專業指導,促進實踐教學優化、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曉潛:《對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探索與思考》,《現代職業教育》2016年第24期。

[2]陳榮:《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19卷第1期,第88-89頁。

[3]張莉:《關於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策略的再思考》,《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4年第10期,第107-108頁。

[4]王小鶴:《關於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有效性的思考》,《教育探索》2015年第11期,第87-91頁。

[5]劉海利:《基於職業能力培養的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研究》,《中國成人教育》2016年第16期,第110-112頁。

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論文 篇四

隨着2004年《教育部關於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的實施,“訂單班”成為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但是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中,“訂單班”似乎並未得到學生青睞。鑑於此,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在建設“訂單班”時應以學生為本,做好與幼兒園之間的合作;幼兒園也應以“員工”的標準要求“訂單班”的學生;同時,學生本人應做好生涯規劃,儘快適應角色轉變。

“訂單班”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中校企合作常見的方式,是校企合作的手段,也是企業在與職業院校進行校企合作中,最能保證獲取“利益”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在我國目前希望在職業院校中實施現代學徒的大背景下,很多院校將現代學徒制的實施模式寄託於“訂單班”。但是,在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中,“訂單班”雖然能受到企業(即幼兒園或托幼機構)及學校的認可,但是就學生而言,似乎對“訂單班”的興趣不是很大。

一、“校”與“企”對“訂單班”的熱的態度

校企合作這一概念是我國2002年時,在《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首次提出的,“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此之前,校企合作也經歷了幾個不同概念,但是不管在哪個階段,職業院校中的校企合作往往是“企”冷“校”熱,多數企業對於校企合作僅侷限於每年招聘會的時候才會出現,日常對職業教育實際並無太多接觸。

但是2004年,《教育部關於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通過“訂單式”培養和“雙證書”制度等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企業也熱衷於加入職業教育中,形成“訂單班”,這樣無疑能最大限度地保證企業對未來人力資源的需求。但是,就在“校”與“企”準備對“訂單表”摩拳擦掌之時,學生卻出來説了“不”,特別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目前形勢下,對“訂單班”表現出了冷淡態度。

二、學生對“訂單班”的冷的態度

(一)學前的高就業率,導致“訂單班”的遇冷。

自2010年至今,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關於發展學前教育的文件,學前教育也在這個背景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其中幼兒園的入學人數由2009年的2658萬人增長到2014年的4051萬人,入園率由50。9%增長到70。5%,提前實現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20年完成的目標。2014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0。99萬所,比2009年增長51。9%,幼兒園園長和專任教師數量達到208。03萬人,比2009年翻了近一番。學前教育的迅猛發展,所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幼兒園師資的嚴重匱乏,但這也為高職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提供了發展契機。2013年我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就業率達到了97。5%,位列全國各專業第二,比2011年提高了4。2%①。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自己的就業問題有了信心。就業得到了保障,學生也自然不會將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裏,希望在畢業時能不受“訂單班”的限制。

(二)合作幼兒園發展存在變數及高職學生就業心理的不穩定性。

首先,幼兒園運營情況的不確定性。儘管我國目前學前教育專業發展得非常迅速,多數幼兒園都急需幼教師資,但是多數幼兒園,特別是中小型私立幼兒園在未來兩年或三年後,還是具有不確定性。而且,能與高職院校進行訂單合作的幼兒園多為私立幼兒園,所以學生選擇的熱情自然不會太高漲。

其次,高職學生就業心理的不確定性,高職學生的心理髮展雖然已趨近成熟,但他們對自我職業認知還比較模糊②。多數家長及學生選擇學前教育專業時,目的比較明確,就是希望畢業後能考取幼兒園教師資格證,能到地方公立幼兒園任教。但這只是家長與學生比較良好的一種願望,我國雖然加快了學前教育發展的步伐,但是目前公立幼兒園的招聘計劃還沒有達到足以消化大批量畢業生的程度,所以,大多數家長和學生對於目前的就業前景還不明確,對於自身的職業認知也比較模糊,對未來的職業的定位還不明確。

(三)“訂單班”與普通班之間難以對接。

從課程設置的角度而言,雖然“訂單班”與普通班並無大異,但高職普通班的課程設置根據的是學生本身及崗位工作能力,而“訂單班”則需要根據幼兒園自身的情況進行設置,要與幼兒園的特色、文化及定位相結合,所以學生特別是家長在選擇“訂單班”時會考慮,如果未來選擇離開“訂單班”,則能否符合其他幼兒園的要求。而且“訂單班”存在“斷單”的威脅,如果一旦出現“斷單”的情況,則學生也會面臨適應普通班的課程,從學生的角度而言,後續轉型比較苦難,需要一定的適應過程。

三、改變“訂單班”現狀的策略

想要改變“訂單班”在學生中遇冷的現狀,單純靠“校”與“園”中的某一方是無法完成的,需要“校”、“園”、“生”之間進行合作,而且要求每一個元素都做出適應性工作,方可達成既定目的——促進三方共同發展。

(一)基於學校的視角。

首先,在“訂單班”中追求的是企業與學校的雙主體,但是就中國現狀而言,學校獨大的情況比較常見。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及學生的個性發展。

在二戰後,德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重要原因就是職業教育,而其職業教育成功的祕訣在於“雙元制”。“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將在企業裏基於職業實踐的學習,與在職業學校裏基於工作過程的專業知識及普通文化知識的學習緊密結合培養技能人才的職業教育模式。但是“雙元制”的主體並不是職業院校,而在於企業,企業是學生進行實踐學習的重要場所,企業作為一個政府承認的“教育機構”,根據經濟、社會和企業發展的需求招收“學生”,而且要經過嚴格的個性心理與傾向進行職業適配度測試,方可“入學”③。而中國則是學校先入為主,先招學生,幼兒園後面試,導致幼兒園在整個“訂單班”成立的過程中非常被動。

其次,學校在選擇合作幼兒園時要有嚴格的標準和發展的眼光,如果條件允許,則可以嘗試第三方機構對合作幼兒園進行測評,達到一定標準後方可與其合作。學校在與幼兒園進行聯合辦學時,切忌被攀關係、走後門。學校應本着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對有意向合作的幼兒園進行嚴格審查,可聘請第三方機構,瞭解清楚幼兒園是否有辦園資質、對新員工的吸收能力、對待老員工的待遇及福利、幼兒園未來幾年的規劃藍圖、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等問題。甚至學校可以出台一系列文件,規定對合作企業的要求和標準。

再次,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相對固定,當與幼兒園協商好“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之後,受制於審批程序等,就很難再對其進行修改。幼兒園則可能會隨着經濟、市場、國家政策、家長要求的不斷變化而進行改革,這就凸顯了高職教育的滯後性④。另外,“訂單班”從實施時間的角度劃分,有三種類型——學前訂單,學中訂單和畢業季訂單⑤。建議將前兩種模式結合,在學生入學之初,幼兒園和學校共同根據學生與家長的意願和選擇,組建“訂單班”,但是入學第一年學生仍以通識性教育為主,與普通班學生的課程並無差異,以給學生一個從高中到大學,從學生到職工的緩衝階段。只是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除了進行通識性知識的教學之外,還應該給學生灌輸訂單幼兒園的文化、背景及學生角色已經轉換的事實。

(二)基於企業的視角。

幼兒園在校企合作中雖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受到了學校方面的重視,但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被邊緣化,從學生入學到人才培養的設定,再到課程設置等,受限於國家對高職院校課時及公共課的限制,導致幼兒園在課程設置上並沒有太多發言權。

首先,幼兒園應積極主動地參與“訂單班”的人才培養工作。部分幼兒園在“訂單班”建立之初,目的性非常明確,就是要解決用人問題,而沒把幼兒園的發展與“訂單班”中準幼兒教師聯繫起來,換句話説,就是幼兒園還沒完全把這些準幼兒教師當做自己的教職工。所以幼兒園應儘可能地在“訂單班”建設之初,及時提出自己的意見,與學校溝通,設立明確的培養目標,建設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

幼兒園需要將自己的企業文化融匯到學校的日常培養過程中,不要僅僅把學校教育當做學生入職前的培訓,而應把重心放在培養學生入職前的人文素養。人文教育關係到事業的成敗。一個人的事業成功與家庭的幸福,其原因80%取決於非智力因素,取決於情商;只有20%取決於智力因素,取決於智商。非智力因素中,主要內涵就是人格,就是人文教育。如果想要在事業中有所發展,則最終還是依靠非智力因素所支持的智力因素來完成⑥。

其次,幼兒園需要像德國“雙元制”學習,明確“訂單班”學生角色的定位。如果“訂單班”組建成功,幼兒園就應把這一部分學生當做是自己的員工對待,並與之簽訂《職業教育合同》。在《職業教育合同》中需明確規定學習專業、學習年限、起止時間、試用期、生活津貼及雙方在不同情況下的違約處理。而且這只是一份教育合同而不是招工合同⑦,這樣既能保證幼兒園的利益不受侵害,又能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

再次,幼兒園應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雖然幼兒園成立“訂單班”的目的是解決幼兒園的用人問題,但同時應考慮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歡迎學生繼續升本深造,但應與之進行有效溝通,協商把握好升本之後學生的就業意向,體現出一個大型幼兒園的氣度。當然並不是要幼兒園承擔損失,而是需要幼兒園在成立“訂單班”之初與學生協商好合同的內容與要求,以免後續出現不必要的問題(第二部分已做描述)。

(三)基於學生的視角。

首先,慎重選擇,明確“訂單班”的作用與目的。當學校和幼兒園準備成立“訂單班”時,對學生而言這或許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對工作的選擇,所以學生在選擇過程中一定要慎重。學生應根據自己的興趣、職業生涯的規劃、家長與教師的建議、學校對於合作幼兒園的評估調查及學生自己對幼兒園做出的初步分析進行選擇。切忌人云亦云,看到自己的朋友選擇了“訂單班”,自己也毅然決然想進入“訂單班”。

其次,學生應端正心態,做好角色轉換。對於“訂單班”的學生而言,他們的角色並不僅僅是學生,而更多的是要往員工這個角色上靠攏。現在高職生多是“95後”,而且立即就要進入“00後”的時代,他們生在一個經濟、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從小家庭條件優越,對於家長的依賴性較強,但是他們又想急於脱離家長的束縛力求證明自己。但是幼兒園招聘的是老師、是員工,而不是公主、太子,所以學生應儘快適應角色轉變。

再次,學生應該具有職業道德。雖然學生在“訂單班”期間暫未與幼兒園簽訂正式的聘用合同,但在簽訂《職業教育合同》,並作為準員工的情況下,也理應遵守職業道德,既然現在的“95後”想要獨立,想要自由,那麼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能在“訂單班”的學習過程中感覺無趣,就執意退出,更不能每月領取幼兒園發放的生活津貼,等畢業的時候發現有更好的工作,就執意跳槽,當然並不是要求學生不能跳槽,而是要履行合同,承擔責任。

學生也應在“訂單班”的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職業觀,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很多學生對職業生涯有誤區,認為只要有工資高的工作單位就立即跳槽,這就是生涯規劃,其實不盡然,這只是其中一個小環節,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現有的工作單位中體現自己的價值,能為現有工作單位的發展盡一份力量。

高職教育是受政府調控、市場(即用人單位)影響的一種特殊的高等教育機構,而學生的就業質量高低也是檢驗高職院校辦學成功與否的一項重要指標,基於此,高職院校在與幼兒園設立“訂單班”時,要明確“訂單班”只是一種形式,一種提高學生就業率的形式,一種保證園所人力資源的一種形式,但是論“校”與“園”以何種形式進行合作,最重要的是以學生為本,明確培養學生為高素質的技能型幼兒園教師為最終目標。

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 篇五

《3-6歲 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幼兒各年齡段特點做了很詳細的分析,小班幼兒主要體現在動作的協調性增強,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愛模仿,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要,有比較強烈的情緒反應時,能在成人的安撫下逐漸平靜等年齡特點。結合這些年齡特點,我們在選擇與投放材料時要注意以下要求:

(一)為安撫幼兒情緒,創設安全、舒適環境

小班幼兒剛入園時,缺乏安全感,有很強的焦慮情緒,喜歡玩自己熟悉、會活動,摸起來柔柔的、暖暖的玩具。教師可以在小班設置娃娃家之類的、能給幼兒帶來温暖和安慰的區域,在娃娃家中投放女孩子喜歡的玩偶,男孩子喜歡的汽車、變形金剛,大眾喜歡的動畫形象、娃娃家操作材料等,都可以幫助幼兒穩定情緒,給幼兒帶來温暖熟悉的感覺。除了娃娃家,還可以為喜歡安靜、不擅於交往的孩子設置一個比較封閉的“談話吧”,鼓勵這些孩子拉着他的好朋友去“談話吧”説説悄悄話,還可以在“談話吧”中提供抱枕、不同類型的圖書,如故事類、百科類;不同類型的卡片類玩具、圖譜卡、玩偶、頭飾、手偶、地墊、抱枕、錄音機等,幫助他們尋找話題,學會與人交往。

(二)選擇富有生活情境的材料,促進小班幼兒各方面能力發展

小班幼兒由於生活經驗缺乏,認知特點主要是好奇心強,愛模仿。因此在選擇與投放材料時要關注這些特點。如科學區《學習形狀相匹配》,可以以《小動物餵食》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活動目標是引導幼兒尋找與小動物相匹配的食物,讓幼兒模仿生活中餵食的情境,讓幼兒握好湯匙,能手眼協調地把對應的食物一個個送到小動物嘴巴里,孩子會一遍又一遍重複這些動作,直到任務完成。這樣的活動既能幫助教師觀察幼兒學習形狀認知情況,又能提高幼兒的小手抓握、手眼協調等動作發展。又如語言區,孩子都不喜歡主動表達自己,如果語言區只投放圖書會特別冷清,我們可以結合孩子最喜歡模仿生活情境打電話的遊戲,提供兩個舊電話,收集或自繪幼兒熟悉的故事圖片或生活情境,然後將故事情境中的人物或物品的名稱做成一張張字卡,讓幼兒看圖對講。還可以玩傳話遊戲,如拿一根長長的水管穿過隔板,讓幼兒站在東西兩端,互相交流傳話,孩子會非常感興趣。

幼兒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篇六

【摘要】幼兒學前教育對孩子的成長髮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幼兒學前教育中,應當立足於尊重幼兒、培養幼兒的角度,與時俱進,促進幼兒的全面成長。本文對如何在幼兒學前教育中尊重幼兒進行深入分析和探索,以供教育人員參考,從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幼兒學前教育;尊重;幼兒

一、尊重幼兒,尊重幼兒發展成長規律

就幼兒的心理髮展來看,它與生理髮展一樣,存在自然的內在規律,幼兒的世界具有簡單性,看待事物沒有客觀標準,他們也不會去分析事物的正確性和合理性,他們的所有行為否是自然地反應,都是他們根據自身感受所進行的表達。從幼兒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們發現幼兒教育的有效實現需要家長與幼兒教師通力合作,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幼兒的思想和行為,通過細心和責任心對幼兒進行培養和教育,順應幼兒心智和思想的自然成熟,減少誘餌成長中的人支付單和心理負擔,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在幼兒的認知和學習過程中,不免遇到困難,家長和幼兒教師在此時應當積極與幼兒進行交流和溝通,減少急於求成給幼兒帶來的壓力,家長要及時轉變自己教育思路,改善教育行為,對幼兒認知過程中的成功和失敗都予以接受,充分尊重幼兒,按照幼兒心理髮展的特點對幼兒進行引導和教育,從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積極客觀的面對成功和失敗。

二、尊重幼兒,塑造幼兒獨立人格

幼兒作為社會羣體中的獨立個體,儘管幼兒的心智尚未發展成熟,但是在面對新環境以及新事物的時候,他們也會形成對事物的獨特觀點和見解,也會有主觀意識和參與能動性,這是幼兒心理髮展的自然規律。這就要求家長以及幼兒教師在對幼兒的教育過程中,應當尊重幼兒的獨立人格,對幼兒的自我意識給予充分尊重並積極培養幼兒的主觀行為,促進幼兒“我自己做”、“我自己來”意識得到實踐。在幼兒的參與實踐的過程中,不要怕失敗,不要總是擔心幼兒做不好而不讓幼兒參與,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和行為意識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屬於嚴重剝奪了幼兒的自我鍛鍊的寶貴機會,這對幼兒的全面成長是尤為不利的。因而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和幼兒教師應當充分培養並尊重幼兒的自主意識和自我學習意識,給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勵,促進幼兒的獨立意識的增強,在幼兒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為幼兒預留出合理的發展空間,在適當時候進行鼓勵和幫助,以使幼兒在擁有自主意識的同時,也擁有家長以及教師的呵護,滿足幼兒心理成長的實際需求。從教育學的層面來講,對幼兒的教育應當充分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思維特點,不能單純進行打磨和雕刻,那樣的話就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幼兒的自我意識和自身特質,不利於對於幼兒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培養,對於幼兒成長過程中人格的發展和社會意識的形成也存在不利影響。

三、尊重幼兒,給予幼兒自由空間

就當前社會學前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家長為了促進幼兒在國小的學習效果,在學前教育的過程中,不斷給幼兒輔導新的知識,灌輸新的文化,渴望通過提前學習讓幼兒在後期的學習過程中佔據優勢,從而不斷進行循環,很多幼兒的學前教育中包括英語口語、抒發、鋼琴、繪畫等多種特長知識,導致幼兒的學前教育不斷處於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對於創造力、想象力和主觀意識並對進行充分的挖掘和發揮,導致幼兒過早的承受較強的學習壓力,這對於幼兒的未來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極易造成幼兒對學習的興趣降低。因而,在幼兒的教育過程中,應當尊重幼兒,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空間,促進幼兒自主意識和能動性、創造性的發揮,能夠對新事物進行自主的分析和探索,對幼兒的身心發展進行積極的引導和鼓勵,給予幼兒自由的發展空間,從而有效的保證幼兒的健康成長,促進幼兒在未來的生活中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並具備良好的創造能力。

四、尊重幼兒,重視幼兒間差異

受遺傳因素、家庭教育、生活環境的不同影響,幼兒間也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即不同幼兒都有自己不同的天性。因此,幼兒教師必須重視幼兒間的差異,尊重幼兒間的不同個性,平等對待每一個幼兒,對幼兒進行有效指導教育,努力為幼兒提供一個平等輕鬆的學習環境,促進每個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作為一個盡職盡責、合格的幼兒教師,必須要有勇氣承認不同幼兒間的差異,並在此基礎上懷着沉着、冷靜的心態耐心引導教育幼兒,避免橫向比較幼兒間差異,即對比哪個幼兒比較聰明、哪個幼兒比較調皮是不適合的。幼兒教師應多縱向比較幼兒成長、發展情況,不過多幹涉幼兒個性發展,任由他們以自己的方式發展自己的心智和個性,促進幼兒個性健康成長。由此可知,幼兒教師對幼兒的信任和尊重是確保幼兒健康成長的關鍵,而正視幼兒個性的差異,則是確保幼兒受到尊重的重要基礎。

五、結語

從宏觀層面來看,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對於人格的形成、社會意識的提升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響,因而加強幼兒的學前教育,充分尊重幼兒,是當前幼兒教育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幼兒是祖國的花朵,是未來國家和社會的中堅力量,對幼兒的教育應當採取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尊重幼兒的個性發展和思維意識,給予積極健康的教育和引導,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作者:郝慧琦單位:省直機關省委第二幼兒園

參考文獻:

[1]陳雲,郭夢。淺析在幼兒學前教育中尊重幼兒的重要作用[J]。教育前沿,2013(19)。

[2]榮祖琳。探究如何在幼兒教育中尊重幼兒和[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篇七

摘要:

舞蹈教學方式比較單一、舞蹈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評價不科學等問題是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堂常見問題,從這些問題切入,研究和分析“合作學習”在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堂中的應用。闡述了“合作學習”在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堂中的具體設計,依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進行分組,明確各個成員的分工職責和學習目標,優化學習內容,構建合理評價體系,以便促進“合作學習”在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堂中的應用。

關鍵詞:

合作學習;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堂;學習質量

合作學習作為現代教學比較常用的教學方式,是一種以學生共同體為一體的教學方式。在人數上規定兩人以上,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特點,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合理構建合作學習小組,促進學生互幫互助,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進步。小組合作,是以集體榮譽為目標,相互協作,對學習問題進行共同研究和探討,並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從而使整個小組成員都能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

一、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堂存在的問題

1、舞蹈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堂教學一直存在單調、枯燥的問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舞蹈教學以舞蹈實訓為主、舞蹈理論為輔的“滿堂灌”。這種教學方式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學習質量下降。舞蹈教學方式單一化問題,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包括教師觀念陳舊、教學設施不齊全等,這些因素導致舞蹈教學難以順應時代發展,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2、舞蹈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堂教學,關鍵在於以“幼兒舞蹈課程”作為專業教學系統的核心開展,把握幼兒舞蹈教育的內容實質所在,準確安排幼教舞蹈與專業舞蹈課程比例,保證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合理科學。但是,在實踐中,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設置不合理,出現幼教舞蹈與專業舞蹈安排混亂、舞蹈實訓與理論教學不同步等問題,嚴重影響舞蹈教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3、教學評價不科學教學實踐中,幼教舞蹈教學主要側重於理論評價,而對於學生的舞蹈技巧、舞蹈實踐、自編創新等方面有所缺乏,評價體系不夠完善,難以對學生進行全面、合理科學的評價,必然會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而教學評價不科學、不全面,容易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畢竟以“片面”評價學生的“全面”,存在較大的不合理性,也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此,為了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幼教舞蹈教學的質量,加快評價體系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二、“合作學習”在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堂教學中實施的優勢

為了順應時代發展,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堂教學應用“合作學習”教學法,有助於打破以往的教學觀念和教學形式,提升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其優勢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打破傳統教學觀念合作學習是素質教育的產物,將教學主導權利歸還於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尊重學生、關愛學生;使學生不再拘泥於傳統教學方式,打破“不敢問、不敢説、不敢學、不敢創新”的課堂局面;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2、構建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傳統教學中,由於教師的教學是“一對多”的方式,難免存在疏漏,而合作學習能夠很好地彌補傳統教學上的這一問題。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後,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小組進行補充學習,強化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三、“合作學習”在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堂中的應用

1、合理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小組合作學習應用在舞蹈教學中,能夠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合作學習”的實施,有賴於合理分組、相互協作,這要求教師深入瞭解每個學生的特點,依照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根據不同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集合不同學生學習能力、性格特徵、學習態度等合理分組,取長補短,幫助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強調每個學習小組的成員都是異質的,強調小組內各個成員之間的互補作用,同時又保證各個小組之間的同質性,促使組與組之間公平競爭,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以四名學生為例,小組成員一般是一名優等生、兩名中等生、一名學困生,使得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學生共同進步。諸如在學習“舞台方位”的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藉助當下的信息設備,廣泛收集這方面的資料(一人),由小組進行合理的站位安排(一人),同時融入相應的舞蹈動作加以驗證(二人),統一之後四人進行全面學習,以便驗證舞台站位的質量和效果。

2、優化小組合作學習內容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的開展,有賴於教學氛圍的營造。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營造輕鬆合作的學習氛圍,構建民主平等、相互信任的師生關係,尊重學生、關愛學生、積極引導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尤其要重視對舞蹈重點、難點問題的解決,要強化小組合作學習在其中作用,將合作學習小組打造成“敢於面對困難、敢於解決困難”的學習團隊,強化自我批評和他人監督,徹底歸還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便學生不斷完善自我,提升學習質量和效果。在營造教學氛圍的同時,還應結合教學任務,優化小組學習內容。教師在演示舞蹈動作之後,由小組組長帶領小組成員進行相應的訓練。為了避免差錯,教師可以將相應的學習資料(舞蹈視頻、舞蹈理論視頻等)下發給學習小組,實現資源共享,並以小組比賽的形式強化學生學習舞蹈相關知識和技能的主動性,通過個人榮譽與小組榮譽的捆綁,提升每個學生的責任感。同時,以小組競技的方式進行舞蹈學習,有助於提升學習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小組間相互指出對方不足並督促其加以完善,保證每個成員在原來的基礎上都有所提升。

3、合理構建評價體系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為了有效地驗證學生合作學習的效果,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結合教學目標,制定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該種評價體系要保證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統一,要保證理論性評價與實踐性的統一。也就是説,改變以往結果性評價的侷限性,重視每週、每月、每季度的階段性評價和檢測,督促合作學習小組認識自身錯誤和不足並加以糾正。改變以往以舞蹈實踐作為唯一評價的標準,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提升,以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四、結語

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舞蹈教學的形式也在發生相應的變化,教師從管理者轉向引導者,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這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民主平等。合作學習就是緊扣“民主平等”,發揮學生積極主動性,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開展相應的教學。舞蹈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教學方式,解決了教學方式的單一性、教學評價的不合理性等問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性,以小組形式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周慧君。合作學習在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中的運用[J]。湖南税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28(5):56-57+63.

[2]周丹。合作學習在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中的運用[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8):296.

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論文 篇八

摘要:由於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國策,現在的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裏享受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待遇。幼兒在入園前,由於家裏的一些不科學的教育,使其養成了很多不好的生活習慣,其中進餐習慣尤為顯得突出。入園後,一個班集體有很多的小朋友,小朋友不好的進餐習慣,給幼兒園裏的老師帶來了很大的工作壓力。這些不好的習慣的養成,對其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有着很大的弊端。本文針對這種情況,通過構建家園合作機制,來糾正幼兒的不良的進餐習慣。

關鍵詞:家園合作、幼兒、進餐習慣

1、前言

人們每天都要面對來自社會上的各種挑戰和競爭,現在的幼兒要想在以後的發展中處於金字塔的頂層,就需要從小養成優良的作風。幼兒的獨立性在一個人的未來生活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幼兒的獨立性首先表現在生活自理方面,生活自理首先表現在可以獨立的進餐,並在進餐後可以獨立收拾自己的餐具。

當前家庭裏的小朋友大多是獨生子女,家裏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對幼兒溺愛現象十分嚴重,如今的小朋友在家裏,享受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待遇。正是這種入園前的溺愛,使很多小朋友養成了挑食、厭食,吃飯時邊吃邊玩等很多不良的進餐習慣。很多的小朋友在入園前,一直都由家長餵食,使其到了幼兒園之後,不能獨立的自己進餐。家庭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 而家長就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行為直接影響到了幼兒,實施家園合作機制迫在眉睫。

2、幼兒的不良的進餐習慣的養成因素及解決方法

2.1 幼兒不良的進餐習慣形成的主要因素

幼兒在入園之前養成不良的進餐習慣,與很多因素有關,比如,家長在進餐時不僅沒有給幼兒起到榜樣作用,家長認為進餐不是很大的問題,幼兒園也沒有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1)家長沒有起到榜樣、模範作用

模範對於兒童來説是先天的能力,家長的某些行為,幼兒通過模仿可以很快“學會”。很多家長在家裏進餐時,有很多不良的習慣,比如,進餐時與人聊天,邊玩手機邊進餐,也會有挑食、厭食的不好行為。幼兒總認為,家長做的都是對的,無形中就把這些行為作為自己的標準。家長的言行不一的教育方式,也會對幼兒造成認識上的混亂,會誤導幼兒養成不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家長在進餐時一直説話,還不斷地對幼兒説,進餐的時候不要説話。家長只注意了一般的説教,而忽略了更重要的言傳身教。

(2)家庭的不科學的教育方式

家庭對於幼兒來説,是最初的社會性發展的地方。幼兒都是從家長那裏學習到基本的生活技能。所以,不科學的教育方式會給幼兒以後的發展帶來不好的影響。家長溺愛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大多數幼兒在入園前,在家裏進餐都是通過家長餵食的方式。使幼兒不能掌握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對於幼兒的挑食、厭食,家長都是默認的態度,長而久之,幼兒的挑食、厭食變的更為嚴重。

(3)幼兒園教育的現狀及分析

幼兒在入園之後,教師對這些剛入園的小班幼兒的執行能力的培養不夠。由於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幼兒教師對其自然知識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對幼兒執行能力的培養。雖然近幾年這種觀念有了轉變,但是仍舊沒有深刻意識到幼兒社會性的培養,沒有深刻認識到幼兒適應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幼兒的執行能力的培養對其以後一生受用無窮。幼兒教師不注重和家長的配合,不能和家長一起統一目標的基礎上,一起對幼兒進行教育。

2.2 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的養成

幼兒進餐習慣的養成是一項長期、持續而且複雜的工作,這不僅需要幼兒園與家長方面的耐心教育,更需要兩者合作、溝通和交流,形成責任明確,執行性強的教育方式。

(1) 少盛多添,逐漸加量的方法

剛入園的幼兒在進餐時,總是有吃不下的心理。幼兒在看見滿滿的一碗飯時,會產生一種恐懼的心理。面對太多的飯菜會加重幼兒的心理負擔,同時產生畏難情緒,使得幼兒對吃飯失去興趣。所以幼兒園的老師在給幼兒盛飯時,有意的不要盛滿。幼兒在吃完一次後,再次盛飯,會增加幼兒的自信心。這樣既不浪費糧食,又培養了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很多幼兒不喜歡吃綠色的蔬菜,這些習慣是長期形成的結果,所以也不要奢求馬上就改好。針對這些幼兒的這些習慣,採取逐漸加量的方法。開始的時候,少給幼兒盛一點綠色蔬菜,吃完之後,教師和家長要及時鼓勵,然後逐漸增加綠色蔬菜的量。比如,説“你太棒了,吃了這麼多蘿蔔”。家長與教師的鼓勵,會增加幼兒對於以前不喜歡吃的蔬菜的食慾,同時還可以逐漸改變幼兒的這些挑食的壞毛病。

(2)言傳身教法

由於幼兒都處於一個年齡層次比較低的一個羣體,他們對於一般的説教,沒有很好的接受能力。但是他們對於身邊的成年人的行為卻有着極強的模仿能力,所以,身邊的家長與教師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此在家園合作過程中,雙方都要注意自身言行舉止,尤其是在進餐吃飯的時候,一定要以身作則。此外,還可以講述爺爺奶奶年代的時候的那些吃不飽飯的經歷,使他們增加對糧食的愛惜之情,懂得節約糧食。

(3)“大拇指”教育法

平常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時候,應該與表揚為主。每個幼兒都希望得到家長以及老師的表揚,表揚對於幼兒來説是一種極大肯定。當幼兒在進餐過程中比上次有了進步時,我們應該及時表揚和鼓勵。及時的肯定與鼓勵可以有效的激發幼兒內心深處的積極情緒,還能夠把這些好的習慣進一步的加強。表揚方法可以為一個温暖的擁抱,也可以為一朵小紅花。教師在幼兒園中,還可以開展小朋友吃飯比賽,吃飯期間不可以講話,不可以把飯菜掉到地上。針對優勝者,老師要把他在全班面前表揚。另外,在遇到幼兒不好好吃飯的時候也要適當的批評教育,然後加以糾正,但必須掌握批評的方法與藝術,不可簡單粗暴地處理。

3、建立家園溝通互動機制 ,分享科學育兒理念和策略

幼兒健康的進餐習慣不僅需要依靠幼兒園的教育,還需要家庭中家長的配合。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的養成必須依賴家園長期的溝通、合作才能夠完成。家園合作,主要是通過協調兩方的教育力量,形成對幼兒進餐行為教育的合力,教師及時把幼兒在幼兒在園的表現反饋給家長,請家長也將幼兒在家情況如實轉告老師,對幼兒進行連續不斷的教育影響。只有雙方對幼兒的進餐情況進行教育,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比如,教師可以通過短信和電話的形式把幼兒在園中的飲食情況彙報給家長,家長再把幼兒在家中的飲食情況報告給老師。對幼兒在園中或家中的挑食厭食等問題,引起老師和家長雙方的重視。並及時溝通,找出原因並取得共識,一起尋找解決方法。還要求家長在家的時候要以身作則,積極主動幫助幼兒改善不好的進餐習慣。家長和老師還應該不斷調整和更新原有的教育方式,使之可以適應幼兒的不斷轉變的過程。

經過一段時間幼兒園生活的適應,小班幼兒的進餐習慣就會有明顯的好轉。絕大部分的幼兒可以獨立的進餐,大部分幼兒在吃飯的過程中可以做到桌子以及地面保持乾淨整潔,而且以前挑食厭食的幼兒,現在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通過長時間文化知識的教育,幼兒也懂得了糧食來之不易,大家應該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絕不浪費一顆糧食,其它的一些不良習慣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總結

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家園合作對促進幼兒形成較強的執行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家園合作還需要堅持,只有通過堅持才能夠使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意識。家長和幼兒園的教師還要根據幼兒的自身條件“因地制宜”,採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對其進行培養。幼兒的早期的行為習慣的教育,對其以後進入社會,更好的融入社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篇九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幼兒教育的現狀直接影響到未來人材資源素質,幼兒教育受到全社會高度重視和關注。幼兒園的玩教具成為了幼兒教育中重要的學習資源,也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和認知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兒對玩教具材料的操縱活動,是幼兒感知和發現問題的途徑,可以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能形成多種操縱性學習方式,能開展創造性學習活動,同時也是幼兒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培養途徑。玩教具的製作和使用過程是幼兒交往、合作性學習的物質條件,有助於實現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合作、終身發展的培養目標。自行開發和利用自制玩教具有助於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助於幼兒教育改革的整體推進。

一、自制玩教具的內涵

幼兒園自制玩教具,是一種教學或輔助教學的用品,它是成人(教師)根據教育需要和幼兒發展需求,對各種自然資源和材料,進行收集、分類、加工、改造、組合,重新進行玩具教育因素設計後的產物。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由於材料的形狀、用途的不固定和玩教具玩法的不受限制。這樣啟發性較大,聯想的範圍較大,探索餘地較寬,容易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行為。從改革教學方法的角度看,它會比一般的教具更具有教育的針對性,更能體現幼兒的發展需要。這樣的特點既發揮了師幼的主動性、創作性,又提高了幼兒活動的興趣,便於幼兒的身心發展。自制玩教具還可以集中運用當地的教育資源,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反映出當地的民俗特色、社會文化。這對幼兒園開展園本課程和特色校園的文化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自制玩教具的作用

(一)從幼兒的角度看

第一,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他們不能通過長時間靜坐聽講,以觀看成人演示的方式來學習。因此在操作自制玩教具活動中可以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而且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第二,幼兒在使用玩教具的過程中,遇到困難需要解決時,要通過不同的實驗反覆解決問題,這個決定問題的過程就鍛鍊了幼兒小製作活動的基本能力。在反覆操作中,也可以培養幼兒的良好個性,而且可以增加求知慾和增強自信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都有較好的發展和重要的作用。

第三,教師在指導幼兒自制玩教具的過程中,引導幼兒收集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