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經驗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5.52K

教育經驗論文【精品多篇】

關於教育論文 篇一

一、幼兒美術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美術觀念落後、片面

我國很多幼兒園的美術觀念落後並且片面,並且大多集中在家長身上。很多家長的認識是不全面的、膚淺的,把美術與畫畫混為一談。當今社會的發展,尤其是教育的發展,受到了某些功利主義的影響,有些人認為美術是不實用的,認為畫作是浪費時間才完成的有技巧的廢紙,除了美術特長生,考大學也不看畫畫怎麼樣。這樣的家長,沒有注意到在幼兒時期美術對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意義,即使讓孩子去學習繪畫,也不能真正理解學習美術的教育價值,也不能轉變其根深蒂固的思想與觀念。美術教育不僅是幼兒教師的責任,更是社會和家長自身的責任。

(二)教學方式過於死板

我發現很多幼兒園的美術教學方式都過於死板,缺少靈活機動的教學方法。很多教師都模式化地進行教學:教師先把範畫展示給幼兒,接着幼兒照着畫,最後教師進行評價。這種千篇一律的美術教學方式,更加傾向於專業繪畫的基礎教育,已經遠遠超出幼兒美術教育的範疇。過於機械和死板的教學方式,不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雖然教授了一些美術知識與技巧,但從本質上限制了幼兒思維的擴展,抹殺了幼兒與生俱來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與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兒對藝術的感悟能力降低,從而導致幼兒對美術的興趣消失殆盡。

(三)師資力量不足、匱乏

在幼兒美術教育中,教師是幼兒獲得美術知識與技能的主要啟蒙者,但很多幼兒園的美術教師都不是美術學院畢業,甚至都不是美術專業,因此很多教師缺乏相對專業的美術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非科班出身的美術教師,不能從整體上啟發幼兒的思想,不能引領幼兒理解藝術領悟的真諦,不能及時發現幼兒的藝術天賦等。缺乏美術專業培訓的教師在開展美術教育活動時,其教育方式和理念往往不是從專業的角度出發,會把自己的思維方式強加給幼兒,長此以往,不利於幼兒的美術思維的鍛鍊與提高,甚至會使幼兒失去對美術的興趣,阻礙其發展。

(四)課程方式內容單一

教師在課程設計時對選擇的內容與方法都相對單一。尤其在進行教學評價時,一般採用現場的即時評價,讓幼兒之間進行橫向的比較,而且評價內容集中在所學的課程內容上,注重幼兒的知識和技巧等,而對於幼兒的情感、創造力、價值觀等都不是很重視,在課程設計時,不能及時發現幼兒的興趣所在,沒有研究幼兒的實際接受能力與認知水平,導致課程內容與實踐相脱離,致使課程設計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二、幼兒美術教育發展的策略

(一)轉變幼兒美術的陳舊觀念

家長和教師的角度,都應從思想上轉變對美術教育的觀念,應把美術教育從“世俗態”逐步轉變為“啟蒙態”。轉變某些家長的不全面的認識,在社會上加大對美術及美術教育的宣傳,通過媒體等宣傳,使家長真正理解美術教育的深層次含義及美術教育對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性。只有更新了家長和教師對美術教育的陳舊觀念,支持幼兒學習美術知識與技能,並且把圖畫與精神相結合,才能豐富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使幼兒真正感受藝術的魅力,啟蒙幼兒的審美意識。

(二)教學方式採用多元化

幼兒在不同時期的接受與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齡段的幼兒其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的所開展的教學方式也應該多元化。教師首先要從實際出發,掌握班級每一個幼兒的特點與習慣,從幼兒的角度思辨,因材施教,擺脱單一的填鴨式教學。傳統的教學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兒的繪畫能力與技巧,但從長遠上看會抑制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因此,在教學方式上要把理念與實際相結合,要懂得變通。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時,最好從美術欣賞入手,逐步把遊戲、故事、識字、數學都融進其教學中,這樣不僅能豐富教學方式,更能增強幼兒通過美術對多種知識的融會貫通,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三)提高幼兒教師的師資力量

美術教師不僅要掌握美術相關的各種專業知識、基礎理論、基本技能、藝術鑑賞能力等,更應懂得如何將專業的知識傳授給幼兒,激發幼兒對美術的興趣。因此,幼兒美術教師師資力量直接決定着幼兒園美術教育的開展,也影響着幼兒園整體教學水平。提高美術幼兒教師的師資力量,除了要加大對美術專業教師的引進力度外,還要對現有的教師實施“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培養策略,每學期派教師到美術學院進修,不定期邀請國內外著名美術教師進園進行講座。此外,教師在平時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補充美術知識與技能。

(四)採用多元化的教學課程

在教學課程中,任何一種教學課程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每一種課程方式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都有其特定的範圍和界限。因此,教師在設計美術課程時要注意採用多元化的形式,應把激勵性與遊戲性進行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激發幼兒對美術的興趣。首先,課程設計體現激勵性。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要以鼓勵幼兒為主,多留意其優點,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當幼兒得到正面評價時更能發自內心地去進行美術創作。其次,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中要有趣味性與遊戲性。比如,大班幼兒在秋天的落葉時,教師可以藉助大雁的教具來進行評價,教師可以提醒幼兒:“大雁往南飛了,是什麼季節來了?”由此導入到課程當中,並把幼兒分成幾組,分別完成畫作後,一起來學大雁飛行的動作與樣子,最終由教師進行點評與打分。大雁的遊戲自然融入到課程中,讓幼兒感到趣味無窮,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於教育論文 篇二

摘要:伴隨着社會的迅速發展,我國的體育事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就。然而在我國的體育事業中,足球項目明顯比較薄弱。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對於我國未來足球事業的發展有着重大的意義,故要想促使我國的足球水平能夠有所提高,那麼相關體育部門應該注重青少年的足球訓練。然而,我國在青少年足球訓練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難題,急需相關人員加以解決。文章將詳盡闡述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並結合實際情況來探析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青少年;足球訓練;問題;策略

在競技體育項目中,足球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對於足球運動員來説,他們的綜合素質必須達到較高要求,而要想做到這點,那麼就需要開展科學的訓練。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對於我國未來足球事業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故在針對青少年進行訓練中,應採取措施來確保訓練具有較好的效果。然而,我國在青少年足球訓練過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之處,致使訓練的綜合效果偏差,故急需採取措施來加以處理,以此來促進訓練的質量不斷提高。

一、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練的素質參差不齊

在青少年足球訓練過程中,教練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當前情況下,一些教練的綜合能力明顯達不到相關要求,通常可以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態度不端正。通過調查不難發現,部分教練自身的素質未能做到與時俱進,在訓練過程中他們依然沿用以往的方法,這明顯與時代發展的要求相沖突。②價值觀仍需改正。當前,教練在針對青少年足球運動員進行訓練的過程中,依然僅僅只看重運動員的成績,忽視其他方面的培養,從而導致青少年運動員的綜合素質水平偏低。③訓練方法不適宜。許多教練依然通過超負荷方式來達成培訓的目標,這種培訓方式明顯不合理,長時間過後,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熱情必然會降低。

(二)青少年訓練與聯賽相脱離

在進行青少年足球訓練過程中,青少年基本很難參與到聯賽活動中來,此外,在訓練過程中,訓練與聯賽脱節的情況極為常見。足球俱樂部在發展過程中,僅僅只看重聯賽活動的開展,但是未能認真完成青少年的足球訓練,從而使得兩者無法有效結合起來,這樣不利於足球人才的培養。再者,相較於職業運動員,青少年運動員的足球水平明顯偏低,由於青少年運動員與職業運動員之間缺乏溝通交流,從而使得不同年齡段足球運動員的足球水平參差不齊。

(三)足球大眾化程度仍需提高

在世界範圍內看,足球是影響最大、開展最廣的體育項目之一。[1]可以這樣説,國家足球的發展離不開大眾足球的撐持。從我國當前情況來看,不難發現足球大眾化的程度並不高,全民足球意識仍需強化。大眾化程度偏低的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原因:①足球主管部門的輕視;②其他體育項目的興起。

二、提升我國青少年足球訓練效果的有效舉措

(一)落實合理的訓練理念

現代社會是綜合科學與信息的社會。在青少年的足球訓練過程中,教練應該選用符合青少年實際情況的訓練方式。青少年的心理常常會出現波動,並不穩定,這樣自然而然會降低訓練效果,故在具體的足球訓練過程中,教練需要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適宜的足球訓練項目。除此之外,在訓練之前,教練還可以組織一些基礎活動,以此來激起青少年對足球的興趣,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足球訓練中來。在足球訓練過程中,除了青少年這一主體,另一重要的主體便是教練。[2]在具體訓練過程中,教練首先需要落實科學化的訓練理念,並針對不同足球水平的青少年進行分組,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足球訓練,以此來達到最佳的訓練成效。

(二)促進教練自身綜合素質不斷提升

在足球訓練過程中,足球教練員的指導是至關重要的,在整個訓練過程中,教練員的綜合素質與足球訓練效果緊密相關。要想確保足球訓練更具成效,那麼教練員就需要通過學習來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首先,應該對教練員的整體情況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找尋出其中所存在的問題,並加以處理,這樣不僅能夠確保教練員隊伍變得愈加穩定,而且可以促進教練員的綜合素質水平不斷提升,進而能夠培養出更加優秀的足球教練人員。足球教練需要不斷學習各種足球方面的知識,同時相關部門還可以聘請專人來授課,帶動教練員的教學水平不斷提升。

(三)做好青少年文化素養培養工作

當前,我國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文化素質明顯偏低,這對於我國足球事業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包括兩個方面,即訓練過程中教練的輕視以及青少年自身的鬆懈。一般來説,青少年均需要掌握相應的文化知識,足球運動員也一樣。

關於教育論文 篇三

摘 要:教育管理中人性觀的問題,是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中的核心問題。筆者認為求生存求發展是人的本性。這是一種重“智性”而強調“智慧人格”的人性觀,這種人性觀要求教育管理要重視“智慧”在人生存發展中的作用從而使人獲得自由發展。為此,在觀念上要樹立教育管理就是為人的自由發展服務的觀念;在制度上要建立有利於人自由發展的規範並保障這些規範的有效實施;在人與自然、社會和他人的關係上,要做到人自身的自由發展與自然、社會發展的和諧統一,避免發生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的現象。

一、教育管理的人性觀內容

(1)尊重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公平、公正、公開、平等是每個人都想追求得到的。每個公民都有追求公平、公正、平等的義務,都有維護自身利益的權利。但是真正的公平、公正是做不到的,它並不是絕對的平均,只可能在金錢上,權力上,地位上平等。

(2)尊重是人性的本質需求。人們是生活在尊重與被尊重之中,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得到理解。所以説,人性最本質的需求就是理解與尊重。無論在哪方面都需要相互尊重,尤其在教育管理方面,只有我們懂得尊重別人、理解別人,保持尊重他人的理念去實施教育管理,才能在教育管理中取得好的成績。

(3)關心產生動力。當今社會,人際關係是至關重要的,它與自身的發展密不可分。正確的利用好人際關係,將是向好的方向發展的潛在生產力,也是我們的軟資本,人際關係所釋放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那就要看你的心誠不誠了,真誠是處理好人際關係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真心實意的關心是最有效果的“管理”。

(4)歸屬感和認同感促進主動性和創新性。每個人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一句讚美勝過百句責備。通過對教學目標的統一,具體規劃教職員工的人生目標,可以促進廣大教職員工之間的親近感,有助於產生心理認同。只有教職員工建立了認同感和歸屬感,才可能盡情的發揮他們工作的敬業性和創新性,使教育管理日益提升。

(5)民主是管理的核心。無論是一個家庭,還是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民主管理都是實施教育管理的核心。民主的基本內容包括: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決策權。在各個領域,我們都享有以上民主權利。廣大教職員工可以通過上述各種民主權力,制定相關的民主管理制度,使得擁有參與、管理、行使民主的權利。

二、教育管理人性觀的意義

(1)有助於教學目標的完成。教育管理的人性觀的優勢在於:能夠調動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教師本着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的向着好的方向發展。通過教育管理的人性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並且還提升了教育教學水平。

(2)有利於構建和諧校園。教育管理人性觀的實行,構建了科學的管理體系、友好的的師生關係、和諧的的黨政關係、和諧的管理體系,使得學生在一個充滿友愛、和諧、融洽的環境裏學習。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三、教育管理人性觀的實施

(1)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提供開放互動式教學空間。以往的教育教學當中,都是以學校為中心地位,一切教育活動圍繞學校來開展。學校安排什麼課程,學生就上什麼課程、學什麼課程,學生根本無法參與教材的難易程度、教學方式方法、教學進度計劃等問題。學生只有無條件的服從。但是現代教育管理就與以往的教育方式不同了,它以學生為主體,學校所開設的課程、課程的難易程度、課程進度都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的改動,實行人性觀教育管理。學校要從以自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開展開放互動式教學活動。在教學內容上能夠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2)轉變觀念。若想開展教育管理的人性觀活動,就要從思想上發生改變,學校領導以及全體教職工必須轉變觀念,提高對人性觀的認識。在教育教學管理中,要樹立以學生為本位的理念,一切教育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實現教育教學目標和培養目標為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根本。

(3)建立系統化的人性化管理機制。開展教育管理的人性觀活動,一定要構建一套完美的人性觀管理機制。從教育管理機構的設置、教育管理體系的建立、教育管理的實施都以人性觀為根本,充分發揮人性觀的優勢,體現教育管理的文化屬性。

教育管理的人性觀,歸根結底就是要更新觀念,將以往的舊思想拋開,讓觀念徹底發生改變。只要堅定不移的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教育管理的的人性觀就一定能實現,教育的目的也就一定能更好的完成。

關於教育論文 篇四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1美國麻醉護理教育內容的描述

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麻醉護理教育項目分為三類:碩士項目、臨牀型博士學位項目和聯合項目。聯合項目以碩士層次為主,但學生可選修博士課程。所有培訓項目均為職後教育,即申請項目的學生必須為弗吉尼亞認證的註冊護士,並具備一定的臨牀工作經驗。教育課程以麻醉護理專業課程為主,輔以麻醉基礎課程和科學研究,臨牀實踐貫穿了整個培訓週期。

1.1.2中國麻醉護理教育內容的描述

中國徐州醫學院現有的麻醉護理相關教育以“護理學———麻醉護士專科方向”的形式出現,歷經中專、大專和本科三個層次,為職前教育,即學生尚未獲得中國法律認證的註冊護士資格,也沒有臨牀工作經驗。教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歷時2.5年的普通護理學教育,第二階段為歷時1.5年的麻醉專業課程教學階段,最後一年為臨牀實習階段。

1.2方法

採用教育家貝雷迪提出的教育比較四步法對中美課程進行描述、解釋、並置和比較。描述:包括中美兩國麻醉護理教育的教育類型、教育層次、學生准入要求和培訓課程;解釋:歸納中美兩國麻醉護理教育在以上4個方面的內容和特點;並置:對兩國麻醉護理教育內容進行分析,形成比較概念,提取比較要素並以表格形式呈現;比較:對上述三步形成的所有內容進行全面比較,得出結論。

2結果

2.1中美兩國麻醉護理教育的比較

以麻醉護理的教育類型、教育層次、學生准入要求和培訓課程內容4個維度作為框架,對中美兩國現有麻醉護理教育形式進行比較。

2.2教育類型和教育層次比較

美國的麻醉護理培訓在1933年前由當地醫療機構承擔,為非學位教育。隨後,經國家出台相關學位文件,麻醉護理開始向學位教育變革,培訓機構也由當地醫療機構向大學轉移,直到1998年美國麻醉護理教育最終確定碩士學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標準。在美國發展麻醉護理教育的過程中,其教育類型一直都為職後教育,教育層次自1998年開始提升為碩士及以上層次。中國的相關教育主要以“護理學———麻醉護士專科方向”的形式出現在極少數醫學院校,在1993年徐州醫學院率先與南京六合衞校聯合開辦三年制中專層次的麻醉與急救護理專業;此後又與福建閩北衞校合作開辦大專層次教育;直到2004年徐州醫學院開設本科教育層次的“護理學———麻醉護士專科方向” 本站…,除了學院派的麻醉護理教育形式外,各地醫院也開始自發組織小規模的麻醉科護士的崗位培訓,但形式各異,缺乏統一的系統,在此不做詳細比較。由此可見,中國的麻醉護理教育發展史並不長,具有一定規模的麻醉護理教育均屬於職前教育,教育層次經歷了中專-大專-本科的提升過程。

2.3學生准入要求比較

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碩士學位麻醉護理教育項目每年僅招收24~36位學生,解讀項目的培養目標發現,其以培養能在臨牀為患者提供專業麻醉護理服務、制訂完善的麻醉護理計劃的實踐型護理專家為目標,因此,對學生的准入要求比較嚴格,從教育背景、工作經驗、學習能力、知識基礎等多方面對申請參加培訓項目的學生做了相關規定。可見,美國的麻醉護理教育屬於精英教育,要求學生具備高水平的綜合能力。中國的麻醉護理教育以學院派的職前教育為主,是在通科護理教育的基礎上加入麻醉護理特色,對於學生的准入沒有設定特殊要求。申請參加麻醉護理教育的學生只需要具備相應教育學歷,並通過國家組織的適用於所有專業學生的統一招生考試即可。

2.4培訓課程內容比較

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碩士學位麻醉護理教育項目的課程可分為三類:麻醉護理的高級醫學課程、麻醉護理的專業課程和麻醉護理的研究課程。其中,麻醉護理專業課程佔據了重要地位。從麻醉護理教育的課程設置可以看出,美國採用的是模塊式教學模式,即根據學生的能力及水平,將一門課程分為多個層次分段教學,如麻醉護理的原則和實踐分為了五個層次,即Ⅰ~Ⅵ。這是一種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培養個體,使其具備優秀的職業素質。其次,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麻醉護理教育為碩士以上層次的學位教育,因此,對於學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課程中專門開設了研究方法的課程,以此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維方式。此外,由於麻醉護理教育的專業實踐性強,臨牀實習也為麻醉護理專業教育的重中之重,劃分了6個階段進行(即臨牀實習Ⅰ~Ⅵ),時間佔據整個培訓週期的50%,約12~18個月。中國的麻醉護理教育以通科護理教育課程為主要部分,即基礎醫學課程和護理專業課程,麻醉護理專業課程僅佔據全部課程比重的15%左右。研究方法類課程沒有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另行開設。徐州醫學院的“護理學———麻醉專科護士方向”分為三個階段,第三階段為歷時1年的臨牀實習,其中半年為內外科實習,半年為麻醉科實習,臨牀實習時間在整個教學週期中僅佔據10%。

3討論

3.1形成系統的課程是培養麻醉護理人才的前提

美國麻醉護理學會已有全國統一的指南對麻醉護理教育應該涉及的課程領域、培訓週期、理論/實踐課時的比例等做出了明確規定,保證了麻醉護理教育的統一化和系統化。我國職後麻醉護理培訓僅在各地醫院內部小規模開展,缺乏統一標準,在培訓週期、課程領域等方面存在百家爭鳴的現象。因此,我國的護理界學者應儘快開展麻醉護理職後教育的相關研究,運用科學方法形成系統的麻醉護理課程,推動我國麻醉護理職後教育規範化,以促進我國麻醉護理教育的發展,同時為我國出台相關政策文件提供依據。

3.2職後教育是中國麻醉護理教育的發展趨勢

首先,麻醉護理工作本身的複雜性和技術性,以及麻醉患者圍麻期意識狀態的特殊性(非清醒或半清醒狀態),都對麻醉護士的素質、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接受沒有任何臨牀工作經驗的學生參加麻醉護理教育並不合適,可能導致他們進入麻醉科工作上手慢,無法快速勝任高強度和高難度的麻醉護理工作,這將對圍麻期患者護理安全存在一定隱患。其次,中國目前的麻醉護理教育形式,即“護理學———麻醉專科護士方向”是在普通護理教育的基礎上增加部分麻醉護理相關課程,使得學生早期、初步地接觸麻醉護理的概念。在課程設置中,應該處於核心地位的麻醉護理專業課程僅佔據課程比重的小部分,培養的學生在實際進入臨牀麻醉科後,還需要進一步接受崗位的繼續教育,才能完全勝任麻醉護理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導致教育成本效率不高。最後,麻醉護理教育走職後教育路線是國際發展大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科技大發展的當今社會,中國應緊跟國際麻醉護理髮展潮流,向職後教育轉型。職後教育的發展將從兩方面進行。

3.2.1以核心能力模型為指導培養麻醉護理人才

“以能力為本位”是近些年國內外職業教育所提倡的方式,這種以職業能力為培訓立足點的教育能夠針對性的培養具有專業工作能力的護理人員。麻醉護理作為一門臨牀專科性強、能力要求高的專業,採用以能力為本位的培養模式,能夠更好地適應臨牀對於麻醉護理專業人才的需求。蔣莉莉、胡嘉樂等對麻醉護士的工作範疇和核心能力做了系統研究,這對開設以能力為本位的麻醉護理課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未來接受此類職後專業教育的學生將被授予相關證書,並能從事臨牀麻醉護理工作。

3.2.2麻醉護理教育走專業學位道路是未來展望

美國的麻醉護理教育經由非學位職後教育向學位教育發展,截至1998年全部轉型為學位教育,並以碩士學位為最低教育標準。它的發展軌跡可為我國所借鑑,我們應以能力為本位的職後教育為起點培養麻醉護理人才,首先發展非學位教育,隨着麻醉護理教育發展逐漸成熟,可在能力為本位的教育課程基礎上增加科研類課程,使之逐漸達到研究生教育水平,發展麻醉護理的學位教育。這一方面可為臨牀優秀護理人才提供深造機會,開拓護理人才發展道路,在中國特色社會背景下穩中求速,既保證了臨牀麻醉護理質量,又加快了麻醉護理專業發展;另一方面,可推動護理學科下屬二級學科的發展,為護理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提供發展借鑑和依據。

4小結

中美兩所學校麻醉護理教育在教育類型、教育層次、學生准入標準和培訓課程內容等方面存在差異。美國麻醉護理為職後教育,碩士學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標準,參加培訓項目的准入學生均具備一定的教育背景,並且是在臨牀相關科室工作過一定年限的註冊護士,教育內容以麻醉護理專業課程為主。我國以“護理學———麻醉專科護士方向”的形式開展職前教育,教育層次歷經中專-大專-本科的過程,學校對於接受麻醉護理教育的學生沒有特殊的准入標準;教育內容以普通護理教育課程為主。經過中美比較,我們對中國麻醉護理教育提出以下建議:

(1)形成系統的麻醉護理教育課程;

(2)職後教育是未來發展趨勢:

(3)以能力為本位的職後教育為起點,以護理學位教育為未來目標。通過以上努力,以保障患者臨牀麻醉護理安全,推動麻醉護理學科發展。

關於教育論文 篇五

摘要

隨着科技的飛速發展,迎來了多媒體信息化時代。根據時代的變化特點,教育機構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旨在教育出能夠適應並推動社會發展的青年。幼兒園作為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在其中接受基礎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了兒童將來的發展。近年來,家長們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也同樣深刻的認識到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在幼兒園中建立科學的教育機制,以便維護兒童身心健康的成長,逐漸成為了整個社會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

關鍵詞

幼兒園;教育模式;兒童;身心健康

幼兒園中的學前教育,是兒童學習和智力的啟蒙階段,教育尺度的拿捏非常關鍵。教育尺度如果過於緊張,將放大兒童的負面心理;如果過於鬆散,則不易激發兒童的智力成長。所以,幼兒園中的學前教育模式,一定要注重科學性,做到鬆弛有度,注意維護兒童的身心健康,以確保兒童能夠從心理上和身體上進行全面發展。然而在現實的幼兒園學前教育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待改善。本文根據自己多年的幼兒園教學經驗,接下來從四個方面探究如何樹立科學教育觀、維護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策略。

一、改善傳統的教育理念,以兒童自身為本

在傳統教育模式中,通常都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幼兒在大多數的時間裏都是充當着聽眾的角色。然而隨着時代的進步,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因為傳統的教育模式不能及時掌握兒童真實的學習狀況,不易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不利於開發兒童的學習思維,也無法監管兒童心理健康成長。因此,傳統的教育模式需要改變,以適應新社會的發展需要。科學的幼兒園學前教育模式,應該以人為本,也就是以兒童自身為本。讓幼兒成為教學的主體,將傳統的“教學為主”的理念轉變為“教人為本”。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課堂互動等方式,及時關注兒童的學習狀態,以便做出相應的調整。比如,教師可對兒童普遍不易掌握的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在兒童精神疲勞時講授一些有意思的非重點內容,針對大多數兒童喜歡的課題進行探討等。教師通過改善傳統的教育理念,以兒童自身為本,就可以及時糾正兒童的不足,或為兒童及時進行解惑,從而確保他們身心能夠健康成長。

二、適當採取遊戲教學法,鍛鍊兒童的身體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若想從身心兩個方面對兒童進行培養,就需要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但必須保證每種方法的科學性。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對幼兒的文化教育佔據了絕大部分,而對幼兒身體素質方面的教育比較欠缺。幼兒園學前教育課程安排相對較少,而且對兒童將來的影響很大。所以,在幼兒園學前教育中,要保證兒童在接受文化教育和身體鍛鍊兩個方面不能失衡。為了保證兒童能夠從身心兩個角度全面發展,在幼兒園學前教育中可以多開展“遊戲教學法”。例如,幼兒園教師在講授某篇課文時,可以按照課文中的情節組織開展活動,讓兒童們都積極的參與進來,從而鼓勵兒童進行動手、運動、勞動等,鍛鍊兒童的身體機能協調能力,教給他們一些運動技巧或勞動技能,有效鍛鍊兒童身體的同時,使他們更加有效的接受文化教育。

三、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兒童的思維

傳統的教學方式通常都是以教師的説教為主,教師的表達方式通常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幼兒的聽課質量。在當代的多媒體信息技術下,兒童大都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比如兒童喜歡看動畫片、喜歡玩手機等。所以,如果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的運用多媒體技術,勢必會有效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確保他們身心能夠健康的成長。另外,在學習比較複雜的章節時,通過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將學習內容“化難為簡”,將抽象難懂的知識轉化為形象直觀的圖畫或視頻,從而幫助兒童更好的理解相關內容。同樣,多媒體技術在降低兒童學習難度的同時,會有效激發兒童的思維,從而確保他們身心能夠健康的成長。

四、充分拓展家庭教育,確保兒童身心健康

對兒童的教育只依靠學校是明顯不夠的,應該充分拓展家庭教育的比重。因為,家庭教育是兒童接受教育的開始,也是伴之一生的教育。家庭中成員的行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會決定兒童的行為思想。所以,家庭教育是確保兒童能夠身心健康成長的源泉。在幼兒園學前教育時,教師可以通過開家長會、建立(QQ、微信、博客等)交流平台、定期組織需要家長參與的活動等,引導家長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方式,保證兒童能夠時刻在健康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從而確保他們身心能夠健康的成長。總之,幼兒園學前教育是莘莘學子學業生涯最關鍵的階段之一。幼兒園校方和教師都應該以兒童將來的發展為出發點,並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既要注重兒童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長,也要注重兒童身體上的健康成長。為了達成此目的,幼兒園校方或教師可以參考以上四個方面進行着手,從而更好的維護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孫惠;邊防。幼兒科學教育下實施新課程教學創新實踐與研究。現代教育科學(國小教師)20xx—09—10

[2]袁慧。淺談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學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影響。新課程(上)20xx—01—08

作者:孫宇丹 單位:遼寧省本溪市本鋼欣欣幼兒園

關於教育論文 篇六

論文摘要:學校教育丟失了什麼

論文關鍵詞:學校,教育,丟失,什麼

最近又有文章《中國該如何應對“人才外流”》,其中説中國“是精英人才第一大流失國”,“中國人才外流後是大部分優秀人才都沒回歸”,“美國《科學》雜誌把清華、北大稱作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

這似乎説我們的學校教育,多年來,既丟芝麻、更丟了西瓜。

何謂芝麻,何謂西瓜?

中國的教育是寶塔形,基礎很大,越往上越小。特別是在沒有擴大大學招生數量的那些年,能上大學的學生,那簡直就是鳳毛麟角的少數人了。就是擴大大學招生數量後,能上大學的學生,也還是少數。能上大學的和不能上大學的,其數量關係就是芝麻和西瓜的關係。而學生的素質基礎又主要是在中國小這十幾年打下的。

那麼,我國的中國小教育,在改革開放這三十多年是在怎樣辦學呢?那就是,家庭的、學校的一切人力、物力都在為學生考大學備戰。從學生到老師,從國小一年級(有的是從幼兒園),一直到高三,都在為學習考大學要考的科目日夜忙碌。因此,一切與這神聖使命無關的事情及時間,通通靠邊讓路。所以,學校的一切,就為那少數可能升學的學生大開綠燈。給他們提供最好的寢室,為他們辦尖子班,為他們配備最好的教師,在可能的情況時,甚至為他們包庇缺點或錯誤……如此這般之後,剩下的才去考慮大多數學生的事。這就是“芝麻們”和“西瓜們”在學校接受的差別教育,學校的工作重心在為那些少數學生服務,把“西瓜”丟在次要的位置了。

學校如此操作當然是有其原因的。因為,主管部門和社會要求是以升學人數,或入名校的名額來衡量學校的(也是間接的以分數評價學校)。所以,為了適應形式的需要,為了搶到好生源,學校每年也不得不把升學的宣傳文章,想方設法做到極致,校內外張貼的海報,大街小巷懸掛的橫幅,電視屏幕裏的廣告,網絡裏的消息,甚至還有宣傳車的高音喇叭的吼叫,只要想得到的,只要能放大宣傳效應的一切手段和方法都要用上。唯恐那家的小貓小狗還不知道!所以,每年都要習慣性地熱鬧和折騰一陣子。

人們常説,怎麼拿來怎麼賣,既然主管部門和社會要求是這樣,所以學校長也就如法炮製,以此評價教師,教師只好依樣畫葫蘆來評價學生。教師的獎金、晉級、評職、評優、評先等全憑學生成績。一肥遮百醜,只要學生分數考好了,校長有名了,教師有利了,家長有臉了,學生有光了。學科教學可以帶來如此多的好處,傻瓜才有那份閒心去認真抓學生思想教育。

為了適應主管部門和社會的要求,學校就不得不把工作基調和重心放在教好升學要考的科目上。所以,就常造成升學不考的科目的教學時間被擠佔,義務教育名存實亡,學校的其他工作走了些過場。最最嚴重的還是,放鬆了學生的德育教育,丟掉了思想教育這個大西瓜!

為什麼説思想教育是個大西瓜?

因為,人的素質是多方面的,而思想素質是其核心。所以,中國古代教育早就十分重視思想教育了。

在古代,尚無科學知識。從孔子的學生樊遲問他怎麼種地和種菜時,遭到孔子的拒答這點來看,孔子主要是傳授他的思想,換種説法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主流,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佔統治地位的。還可從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中看,也是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的。

新中國成立後的教育方針,幾經修改,仍然還是把思想教育擺在第一位。就是其他行業的師傅教徒弟,也十分注重弟子人品的培養。在最時新,最熱門的武林文化中,更突出了這一重點。

然而,作為幾千年傳承的文化教育的專門行道的學校教育,近幾十年來,我們是這樣做的嗎?不是!。

有人説,日本人一手抱論語,一手拿算盤治理國家,韓國人也把儒家學説視為珍寶。

而且20xx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設立國際“孔子教育獎”,中華儒家思想遠播世界各地。

縱觀中國教育史,橫看其他國家的教育,都沒有不重視思想教育的。恰恰就是我們這個有着幾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的。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來,也就是黨的十屆三中全會後,教育行業率先徹底撥亂反正,恢復了大學聯考制度。意識形態的那套漸漸淡出了歷史舞台,教學質量就是學校的生命線。大會喊,小會講,飯後茶餘,街談巷議,都是學生的分、分,真是分分分,命筋筋,繫着多少人的命,拴着多幾代人的心。

於是,各級各地,各類學校都把複雜系統的教育工程簡單化,都習慣地以分評價學校,以分考核老師,以分衡量學生,以分判斷風水,以分標榜家族,以分光耀門庭。於是乎,人們當然會像變戲法似地變着花樣去追求分數,也就必然會產生一些不良惡果。致使教育從一個極端(從政治思想掛帥)走向另一個極端(以學科考試分數代替一切),後一個極端一走就是三十多年,待問題嚴重了,人們才開始醒悟,才去反思所走過的路。有人説,中國人,瞎折騰。好多事,折騰來,折騰去。

中國教育走的後一個極端的全程,我是在基礎教育一路走來的,教師們都在跟着上面的指揮棒在轉,上面怎麼指,我們就怎麼幹。因為,錢是國家出的,上級部門是代表國家的,當然得聽上面的,這無容質疑。教師為什麼要這樣做?形勢所迫,校長也只好如此這般的了,老師也只好為了那“五斗米”而折腰了。

由此可知,這都是因為以考分衡量一切造成的,忽略學生的思想教育是不得已而為之。

由於片面追求升學率而放鬆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思想教育陣地,社會主義不去佔領,資本主義就必然會去佔領。”而忽視思想教育,就是教育忘記“做人造士”的根本。

也正因為如此,那些天之驕子的“芝麻們”在大學前的時間裏,學校都一味地在向學生的大腦裏灌學科知識,少有,甚至沒有真正塑造學生的靈魂(或者説,思想教育的方法沒有跟上改革開放的步伐)。學生的學科知識多了,而中華民族的靈魂少了,甚至是沒了。他們既缺少了新中國成立後,以錢學森為代表的,第一代科學家的熱愛祖國,忠於人民的精神,更缺少他們的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也缺少他們的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由於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西方的那些東西接受多了,他們就自然會嚮往西方的那些生活,就自然而然去多少回,肉包子打狗有去不回。大約是在十年以前了,也有篇文章報道我國的最高學府清華和北大的畢業生的留學情況,有的學科是整班學生都出國了。而學業完成後,絕大多數留學生選擇留在國外。星移斗轉,彈指揮間。十年後的今天,中國大陸留學生博士滯留比例居然得到了87%。

這些“芝麻們”從小到大,一路走來,得到了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呵護。享受着同齡人中最優的教育待遇,吸收着最豐富的營養,才使自己不斷壯大。此時他們卻嫌起了“母醜”來,其中很大的成分都是學校沒重視思想教育,造成他們有去不回,使其高智商的人才丟失。

而那些“西瓜們”從來都沒享受過“芝麻們”的優厚待遇,卻留下來建設自己的祖國。他們是雙丟失,丟失的是文化知識和一些思想素質,我們的教育豈不是在犯罪麼?

終上所述,無論是學校把絕大多數學生放在次要的位置,還是沒真正重視思想教育,都是在丟大西瓜,去揀升學率這小芝麻,結果是飽滿亮色的好芝麻都被外國的“收割器”收去了。這豈不是中國教育,芝麻、西瓜兩丟失。

怎樣才能避免不重蹈覆轍?那就是,首先要改變以單獨的學科考分作為考核教師的唯一標準,把學生的思想教育納入對教師的考核。學生們都應享受教育的均衡待遇,讓其個性自由全面發展,不急功近利,不刻意追求任何一個目標的實現。如此可使“西瓜”不丟失,“芝麻”也只能説是少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