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教育畢業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68W

國小教育畢業論文【新版多篇】

國小教育論文 篇一

1、鄂西南農村中國小學生體育參與行為的現狀及分析

1、1中國小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行為態度

通過對中國小學生體育活動參與情況的調查分析發現:鄂西南農村中國小的大多數學生能夠認識到體育的本質功能,但對目前體育課的滿意度較低,不願意上有教師指導的體育課;在體育參與的態度方面,主動參與型人數較少,被動、消極參與型的人數居多,同時對教材、教法的認同度和滿意度也不高。原因是從國小到中學,體育課的內容及組織形式單一,一直沿用傳統的授課模式。

1、2體育活動項目、時間、頻度

鄂西南農村中國小的大多數學生喜歡球類項目,但不經常參加,對健美操、體育舞蹈等塑造形體、陶冶情操的體育項目,也沒有興趣去學習;學生們的課外活動的時間與國家陽光體育所倡導的時間差之甚遠,沒有形成固定的課外體育鍛煉時間;學生每週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頻度也不足三次。這些都是由於受場地器材缺乏、課時多、學習壓力大等因素造成的。

1、3學生的課外鍛鍊缺乏理論性指導,參與性差

學生充分認識到了體育信息的重要性,渴求獲得科學的訓練知識與方法來指導自己的課外鍛鍊,但由於獲取體育知識的途徑少,不能滿足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和維護自身健康的需要,致使其參與性較差。

2、阻礙學生體育參與行為的因素

2、1學校體育資源匱乏,體育經費少

由於鄂西南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國家或地方對學校體育的投入經費少,造成學校的體育設施陳舊,器材缺乏。學校體育設施陳舊、落後會直接影響學生體育參與行為的積極性。體育的趣味性多半是來自對體育器材的操控,單調乏味的走、跑、跳、投等動作的重複難以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

2、2學校不重視體育活動,只注重最終的成績考核

在“分數第一”、“升學第一”等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下,鄂西南地區的農村學校忽視了體育活動的健身及其他的功能。對學生的體育考核多采取技術評定的方法,這種體育教學評價的一致性,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檢驗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自我,從中獲得激勵,不斷鼓舞自己向新的目標努力。體育成績的評定方式不僅影響着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也間接影響着學生體育行為的形成。

2、3農村中國小體育教師整體化狀況堪憂

在經濟不發達及市場經濟的影響下,農村中國小體育教師由於經費緊缺、人員緊張等原因,無法進行正常的進修及培訓,教師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等不能滿足當今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需要,必然會阻礙學生體育行為參與的積極性。

3、提高學生體育參與行為的策略

3、1加強思想、理論教育,使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

體育工作者應強化“教書育人”的理念,加強“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力度,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終身體育意識,激發學生參與體育的主動性和鍛鍊的興趣。只有不斷加強思想、理論教育,才可能樹立正確、遠大的目標,促進學生體育參與意識和行為的形成。

3、2加強溝通,充分發揮現有器材的作用

體育教研室應加強與學校領導的溝通,爭取獲得更多支持,以加大學校體育設施的建設。學校各級領導也應重視並努力改善學校體育的設施條件,促進學校體育改革與調整的實現。在現有體育場地設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作用,為學生體育參與行為的有效開展提供有利條件。

3、3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開設地方特色體育項目

依據學校實際情況,有計劃地對現有體育教師進行培訓,加強體育教研組間的交流、學習,提高綜合素質。體育教師可根據各地的經濟及地理條件,開設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並利用現有的體育資源,進行有效地改革,緩解學校場地器材不足的現狀,為學生體育行為的多樣性發展奠定基礎。

國小教育專業畢業論文 篇二

《試談期望效應在國小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國小是義務教育的初始階段,更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良好的國小教育是一個人成功發展的基石。根據心理學家埃裏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處於學齡期(6-12歲)的兒童主要發展衝突為“勤奮對自卑”,這一階段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必需知識和技能的地方,這個階段的兒童十分在乎周圍人對他們的評價,在別人評價中形成對自我的認識。

大多數兒童進入國小時,都認為自己沒什麼做不了的,但不久,他們就會發現自己可能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優秀,因此,為了受到大家的歡迎,引起老師的關注,他們會努力展現自己最棒的一面,如果成功,他們的能力感就會增強,使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成為積極的、有成就的社會成員。失敗的體驗則會使兒童產生無能感,導致對創造性與幸福感的不良預期。這個時期,兒童要麼形成勤奮感和對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心,要麼形成自卑感和對自己天分與技能的低評價[1]。因此,這個階段兒童對外界的積極評價是十分渴求的,環境的積極期望將有助於兒童形成勤奮感,進而形成健康人格。

一、什麼是期望效應

期望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源於一個古老的希臘神話。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的塞浦路斯國王,善雕刻,不喜歡凡間女子,於是將全部精力、熱情、與愛戀賦予一座自己雕塑的象牙少女像。最終,他的執着打動了愛神阿芙洛狄忒,於是賜予雕像生命,並讓他們結為夫妻。“皮格馬利翁效應”成為一個人只要對藝術對象有執着追求精神,便會發生藝術感應的代名詞,後來被用於教育心理學中。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了一個關於“在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實驗。實驗研究了教師的期望與學生智力發展間的關係,試驗先對1至6年級的學生進行了一次所謂預知未來發展的智力測驗(實則不然),而後在各班隨機,抽取了一部分學生作為實驗組,稱這些孩子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其餘學生則作為控制組。8個月後,又對全體學生進行了一次同樣的測試。結果發現實驗組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智力提高得更快[2]。試驗中,教師因受到實驗者的暗示,對實驗組學生抱有更高期望,並以實際行動傳達給這些學生,學生接收到教師的期望後給予教師積極反饋,維持或發展教師原有期望,教師進而會給予這些學生更多關注,如此反覆,使期望效應變為現實,這樣的期望效應稱為正期望效應[3]。實際生活中負期望效應隨處可見,主要有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教師、家庭、同伴羣體的消極評價、否定、嫌棄等都將導致學生智力衰退、精神不振等心理問題,一種是過高的期望使學生因達不到期望值而造成較重的心理壓力,對自己進行消極評價。近年來,期望的負效應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由此可見,合理運用期望效應在國小教育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

二、如何有效運用期望效應

由於期望效應包含正期望效應與負期望效應兩類,負期望效應會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有效運用期望效應變得尤為重要。

(一)真正瞭解學生

想要合理運用期望效應,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了解學生。只有深入瞭解學生才知道其目前處於怎樣的發展階段,他的需求是什麼,有怎樣的價值觀念,在此基礎上才能合理、有效地對其提出期望,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1、瞭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理論是由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的兒童教育發展觀。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能達到的解決問題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這提示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應着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期望效應有效運用的前提就是尊重學生的現有發展,順應其發展過程,教師對學生提出的期望應基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期望應具有一定的高度,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同時保證學生通過努力實現,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期望的效果。

2、合理運用多元智力理論

多元智力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通過對腦損傷病人的研究及對智力特殊羣體的分析,提出人類的神經系統經過100多萬年的演變,已經形成了互不相干的多種智力。加德納認為,智力的內涵是多元的,它由8種相對獨立的智力成分構成。每一種智力依據某一社會對它的需要、獎賞及對社會的作用,其價值不同。八種智力分別為言語智力、邏輯-數學智力、空間智力、音樂智力、運動智力、人際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4]。這或許就是為什麼“術業有專攻”的另一種解釋。

實際教育教學中,很容易看到這樣的現象:有些同學在言語智力方面有着優秀的表現,出口成章、妙筆生花,然而在數理邏輯方面卻怎麼也不開竅,這就是我們常説的文科生與理科生的區別,同時是多元智力理論的體現。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要求那些在邏輯-數學智力方面有侷限的同學要像擅長此領域的學生一樣考取高分就顯得不切實際,只有結合自身情況給予適當期望值,才有可能產生積極影響。

由此可見,教育教學中我們應該多關注學生,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理性地分析其優勢與不足,進而提出合理有效的期望。

(二)學校、家庭、同伴羣體發揮合力

以往研究表明,外界環境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一個人對自我的認識,從而進一步影響人格形成。處於國小階段的兒童面臨的人格發展矛盾為“勤奮對自卑”,兩種截然相反的人格的形成有賴於環境評價。 對於處於國小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接觸到的環境主要由學校、家庭及同伴羣體三個因素組成。家庭是兒童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在這裏,他們學到了最初的與人交往方式,培養了一定的行為習慣,同時根據家人的期望、評價對自己有了一定的認識。學校是兒童積累知識與經驗,進一步社會化的場所,這裏,他們開始接觸集體生活,學習如何與老師、同學相處,培養良好學習、行為習慣,通過老師及同學的評價與期望進一步瞭解自己。同伴羣體是由一些年齡、興趣、愛好等方面較為接近的人組成的非正式初級羣體。對國小生而言,同伴羣體主要就是周圍玩伴、同學,他們的期望與評價對兒童形成自我認知十分重要。

可見,學校、家庭、同伴羣體的期望對國小生成長及健康人格形成起着關鍵作用。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期望作用。

三、期望效應帶給國小教師的啟示

根據以往研究不難看出,期望效應無論在國小生的智力發展、學業成績方面,還是在健康人格形成方面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對廣大一線國小教師帶來以下幾點啟示:

(一)“相信”的力量是偉大的

有人説:“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等待。不要看着別人怒放了,自己那棵還沒有動靜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呵護自己的花,慢慢看着長大,陪着他沐浴陽光風雨,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相信孩子,靜等花開。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教育教學過程中,作為孩子步入校園後學習生涯中的第一任教師,我們要學會“相信”,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獨特之處,都有隱藏潛能,都能有所成長,我們相信了,他們就會相信,就會有所行動,就會有所成長。

(二)不吝惜你的讚美

太多實例告訴我們,老師一個讚賞的眼神、一個鼓勵的動作、一句讚美的語言,都有可能對學生成長起到深遠影響,他們在你的讚美中看到了自己的閃光之處,為了不負你的期望,定會將得到你讚美的行為延續下去,不斷完善自己,以期得到你的肯定。

(三)發自內心地愛每一個學生

孩子天生對愛有着強烈的感知能力,一定知道你到底愛不愛他,因為你的愛會透過語言、動作、神態等一切他們可以感知到的方式展現出來,你的愛會點燃他們心中的熱情,開發他們的潛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成為他們不斷完善的動力。發自內心地愛每一個學生,他們一定會有所察覺、有所改變。

拼音教學生活化實踐分析 篇三

漢語拼音是學生進行識字、閲讀、學好普通話的工具,它對學生學習語文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剛入學的兒童在學習上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就是拼音。

在7~8周的時間內,這些剛入學的兒童需要掌握這麼多相對單調、枯燥、抽象的符號,確實有困難,所以部分學生在學習上產生畏難情緒就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