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教育專業的論文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72W

國小教育專業的論文多篇

大學本科國小教育專業論文 篇一

國小教育的奠基地位、開端地位、黃金教育地位自然體現着國小教育的重要作用。國小教育的作用與國小教育的地位是緊密相連的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學生興趣各有不同,應根據所學內容因人而異進行任務安排。

關於國小教育專業的論文範文一:國小教育美術課程改革實踐性分析

【內容摘要】在新時期,一些地區國小教育階段中美術教學輔助優勢體現不足,美術美育影響力欠缺,從教者對於美術形式的應用能力顯得薄弱。

作者認為,應針對上述問題進行國小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改革實踐性探究,運用練習法、任務驅動法和模擬訓練法改進教學,提高從教者的應用能力與教學效果,為進一步的高校國小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國小教育專業;美術課程;課程改革

在以往的教學中,高校國小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教學方法通常按採用講授法、演示法和討論法來完成教學。

筆者通過對大慶地區國小教師的聽課結果進行總結,認為以往的課堂教學方法缺乏應用性和參考性,學生對於如何把美術形式應用在具體的課程講解中存在諸多困難,應加強這方面的探討和研究,故此筆者嘗試採用練習法來改進教學。

一、運用練習法改進教學

在講授完畢簡筆畫課程後,教師根據課堂所學內容,讓學生在講台上模擬課堂教學進行簡筆畫教學練習。

運用一邊寫板書,一邊繪圖、一邊講解授課內容的方法,簡稱為“書繪結合法”。

比如,教師在課堂上講解了“花”的簡筆畫繪製方法,在安排5分鐘的手繪練習後,讓學生們採用練習法來練習模擬課堂應用,並根據所學“花”的簡筆畫的繪製來講解國小語文三年級《荷花》這篇課文。

然後,根據學生們練習中存在的優勢和不足,教師進行評價並提出改進建議。

在練習中,可選三位學生在講台上模擬講解過程。

筆者的觀察總結為:學生A與學生B繪畫形象性與美感較好,學生C繪畫形象性和美感稍弱,學生A能夠很好地運用“書繪結合法”來講解,但講解時繪圖用時稍長,講解節奏有待調整。

學生B在講解時,採用先繪圖後講解的方法,因此繪圖用時較長,沒有照顧到台下學生,也是不可取的;學生C在講解時能夠較好利用了“書繪結合法”,對書、繪、講的節奏掌控很好,只要再提高繪製質量和美感就可以了。

對學生整體練習情況進行講評後,筆者為每一位學生提出改進方案,最後針對學生們的共性問題,筆者重新進行示範演示講解過程提供參考。

二、運用任務驅動法改進教學

學生興趣各有不同,應根據所學內容因人而異進行任務安排。

任務驅動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學生按照自我的興趣方向去自主選擇練習課題。

同時,對多個學科進行交叉練習的反饋情況,能對學生們相互學習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例如,課程學習了簡筆畫動物的畫法,設定任務為以動物為形象的課堂教學模擬。

課堂訓練後,筆者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備講,選3位學生上講台模擬:學生A運用蝸牛的畫法來講解國小數學問題,運用“書繪結合法”邊繪製邊講解蝸牛從井底向上爬3米下滑1米的問題。

學生A的繪製能力較強、美感較好,但節奏把握較差,原因是對於這種問題的講解,完全採用繪製方法不太妥當,用時較長,而選擇結合教具的方法來講解更為恰當。

學生B講解課文《小松鼠找花生》,繪製形象感和美感都較好,課堂節奏把握也恰當,由於很好掌握了“書繪結合法”,課程講解得生動有趣,但在圖和文字的排版上略有衝突。

學生C嘗試運用繪製動物形象講解英語字母,造型選擇也較為恰當,美感和節奏感都較好,講解直觀很生動,但對於動物形象的選擇缺乏典型性和概括性。

在學生講解完畢後,根據學生在模擬過程中的不同問題,筆者分別提出改進意見,並對關鍵步驟重新進行講解示範演示。

三、運用模擬訓練改進教學

(一)模擬方法探究

模擬訓練內容分為模擬“書繪結合法”、模擬教具製作、模擬教具應用、模擬多媒體演示製作這四個方面。

“書繪結合法”是根據授課內容來安排的,這種方法主要研究根據課程應選用何種繪圖方式、繪圖的速度與繪圖的步驟、如何“邊寫邊繪”、繪圖的安排和板書的關係、哪些課程內容適合此種方法等。

模擬教具的製作,主要研究怎樣根據授課內容來準備和製作教具,包括如何利用簡易材料製作主體、如何增強教具的美感、如何把握教具的實用性、如何增加教具的可操作性等。

模擬教具的應用,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教具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具體研究教具應用的適時性、教具的展示和操作規範性,以及如何利用教具進行互動演示等。

多媒體演示製作,具體研究為如何確定設計風格、如何增強制作的美感、如何增強操作性等。

例如,國小教材科學課《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通過示範製作不同溶液溶解鹽的多媒體課件來展示溶解鹽的過程,最後結合真實的實驗來了解一杯水溶解鹽的過程。

在演示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定位學科風格,如何合理地選擇和使用圖片。

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不但增強了授課的趣味性,還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授課效率。

通過模擬練習後,把學生分組,用任務驅動法分配給學生不同的任務,根據所給題目課下練習製作多媒體課件,在下節課進行展示反饋。

最後,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評價分析並提出改進建議。

(二)改進訓練內容

模擬教學內容即為訓練內容,即“書繪結合法”模擬訓練、教具製作模擬訓練、教具應用模擬訓練、多媒體演示模擬訓練四大內容。

訓練方式從易到難,從訓練單一內容訓練直到多種模擬內容的綜合應用訓練。

利用“書繪結合法”改進訓練,目的是使學生在繪圖與板書書寫交叉應用的協調性方面得到加強。

從繪製手段、不同繪製方法達到的不同繪製效果、繪製步驟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進行訓練,根據教學的不同需要來進行具體的選擇。

對於板書的書寫佈局安排、繪圖與板書文字的組織方法、文字書寫與繪圖的操作節奏與合理性安排進行鍼對性訓練。

利用模擬教具的製作方法改進訓練,使學生能夠獨立製作操作性和説明性強的教具,讓教具既具實用性又具趣味性。

從製作教具的材料選擇、加工方法、安裝和固定方法、藝術效果的渲染、趣味性的表現方法等方面逐一進行指導訓練,並加入了聲、光、影、風等特殊效果。

同時,對市場上已有的教具進行解析學習,讓學生們提出改進設想。

此外,可以安排學生對不同學科的應用需要和授課者需要,分析開發製作新型教具。

利用多媒體演示製作法改進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對多媒體的應用能力和教學能力。

教師應利用PPT進行課件製作的風格設定方法、增強設計美感的方法、圖片佈局安排的合理性、圖片與視頻資料的整合利用方法、講解與演示教學的操作規範進行分別訓練。

安排學生對於操作性展示視頻課下自己錄製短片並剪輯後回到課堂播放。

在課程結束前每節課給出固定時間進行模擬訓練的綜合應用,即綜合利用以上方法進行模擬課堂教學練習。

(三)改進訓練評價

對於訓練評價,增加了模擬訓練得分佔總分60%的評分模式。

分別從繪製應用能力、教具製作質量、教具應用能力、多媒體課件製作應用能力等四方面來考察。

對繪製能力應用能力進行評價,從繪製手段選擇是否合理、繪製方法是否規範準確、繪製步驟的科學性、“書繪結合”操作的合理性進行評價。

對教具製作質量進行評價,從教具材料選擇是否合理、加工方法選擇是否恰當、安裝和固定方法是否科學、教具的可操作性與實用性、教具的製作美感表現、教具的趣味性表現等方面進行評價。

對教具的應用能力進行評價,主要對於教具的應用時機選擇的恰當性、教具展示的合理性、教具操作能力與講解結合質量等方面進行評價。

對多媒體課件製作應用能力進行評價,主要對PPT課件的風格定位、圖片的佈局安排的合理性、講解與示範教學操作規範性進行評價。

四、實踐評價

此次教學實踐更加貼合時代發展需求,對從事國小教育的工作者在教學中的美術實踐應用更具指導性。

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在模擬課堂教學練習中有了實質性的收穫與提高。

首先,學生在板書和繪圖的綜合能力應用方面得到了提升。

之前學生對於繪圖手段的選擇有時還不夠恰當,但是經過改進教學和訓練方法後,學生對於“書繪結合”方法有了很好的掌握,真正做到了板書與繪圖較為恰當的結合。

並對不同學科特點能夠採用不同的“書繪結合”方法,使之更好地服務於教學。

第二,學生們在模擬教具的製作中,端正了學習態度,提高了學習興趣。

對於教具製作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認識。

製作中激起了學生們對趣味性的表現欲,對教具操作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加深了理解和認識。

在模擬利用教具的互動演示教學中,學生對受教者的操作效率也提出了新的想法。

第三,在模擬教具應用和訓練方法中,學生更切實地體會到了受教者的需要。

瞭解怎麼樣利用教具啟發學生興趣,怎樣操作教具才更具直觀性和説明性。

在模擬教學中對板書的書寫與教具操作,有了更加合理的結合,使教學效率得到了提升。

第四,在利用多媒體制作改進教學和訓練方面,學生的從教能力明顯得到了提升。

對於不同學科的PPT課件的設計風格的把握有了很大提高,對於圖片的篩選與板式的合理佈局有了正確的表現方法。

同時,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採用互動演示的方法和結合教具演示操作法使課堂效果更加豐富。

五、結語

通過此次改革實踐,學生的課堂練習質量和美術形式的教學應用能力均有了明顯提高,學生可以較好地掌握美術教學輔助功能,但在實際教學和訓練中仍然存在部分不足與困難。

例如,在某些基礎技能的掌握上,有些練習需要時間的積累,如繪製方法的。練習、繪製手段的選擇和應用練習、不同學科的教具的製作練習等。

因此,在某些同學作業的完成上,還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筆者還需要在訓練方法上繼續探究。

參考文獻

1、國小教育本科專業培養模式探究馬雲鵬; 解書; 趙冬臣; 李業平高等教育研究-04-30

2、“實踐取向”國小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研究陳威東北師範大學-11-01

關於國小教育專業的論文範文二:多元智能理論對國小教育的啟示探析

摘要: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引發了國內教育界對國小教育的思考,所以本文對多元智能理論給國小教育帶來的啟示進行了分析,以期為相關研究的開展提供一些理論參考。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 國小教育 啟示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國小教育也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而多元智能理論強調的就是人的發展,已經成為了許多國家實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可以為國小教育的開展提供指導。

因此,有必要從多元智能理論的角度進行國小教育的分析,以便給國小教育帶來更多的啟示。

一、從多元智能理論看國小教育

早於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就創立了多元智能理論。

該理論指出,人的認智功能是具有多元性的,至少擁有數學邏輯、身體運動、自我認識、人際關係和音樂等八項智能。

而儘管大多數人的智能光譜並不完整,但是每個人的認知特徵都具有一定的特點。

所以,教育的任務就是進行學生多種潛能的開發,以便使每個人都進行自我潛力的發揮。

而在該種教育理念下,教育就應該以人的發展為中心,需要進行發展這一終極目標的強調。

但就目前來看,我國國小課程具有明顯的學術性,更加註重知識的學習,卻忽視了對學生技能、情感、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等多種能力的培養。

從價值取向上來看,國內國小教育以知識為中心,卻沒有建立起教育與社會發展和學生生活的聯繫。

而一味強調學生的數學和語文智能,將導致學生其他認識方式的重要性遭到忽略,從而導致大量的人才資源遭到浪費。

二、多元智能理論對國小教育的啟示

1.建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從多元智能理論角度來看,國小教育應該建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首先,需要將學生當做是一個整體來看待,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思想建立教學目標。

所以,除了設立認知方面的教學目標,還要設立心理、生活、情感和身體等方面的教學目標。

同時,在每一教學目標確立後,還要設立具體的課程教學目標,比如情感方面就可以設立服務與認知的情感目標和思想品質的情感目標。

其次,教學目標的設立需要考慮到國小階段的教育任務,需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並養成一定的學習態度,以便打好國小教育的素質基礎。

國小教育的論文 篇二

摘要:多元智能理論着重闡述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獨特性,並引發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思想。多元智能理論的出現為我國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着重強調了在人類的認知構成中,人所具有的八種智能有一樣重要的地位,缺一不可,教育應該對每一種智能都平等的對待,不能以傳統的觀念來看低某些智能。但它更深層的意義是強調每一個人智力的好壞是不一樣的,我們應該在充分發揮自己智力優勢的同時,將自己優勢智能的力量輸入到到弱勢智能領域中,進而促進弱勢智能的發展。委員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也明確指出: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有與別人不一樣的特殊才能。國小教育是人生教育的一個初步而又關鍵的時期,把多元智能理論與國小教育相結合,充分培養學生的優勢智能,並進一步發展弱勢智能,是現今國小教育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

一、多元智能理論概述

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登納於1983年提出的。它包括以下八大技能:言語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視覺智能、音樂韻律智能、肢體運動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加德納認為,智力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面臨的真正難題和生產及創造出社會所需要的有效產品的能力”。每一種智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八種智能大體上可以説是“知識、技能和態度”這三方面的整合。每個人的智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組合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在加德納看來,智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以言語-語言智能和邏輯-數理智能為核心的認識能力,而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面臨的真正難題和生產及創造出社會所需的有效產品的能力,個體的智能結構具有多維性、開放性和個別差異性。這理論所藴含的尊重學生差異的學生觀、個性化的課程觀、多樣化的教學觀和多元化情景化的評價觀,深刻地體現了尊重學生個性多元化教學及評價的教學理念。

1.多元智能的核心智能

在《智能的結構》一書中,加德納首次提出並着重論述了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結構。加德納認為:“支撐多元智能理論的是個體身上相對獨立存在的、平等的、與特定的認知領域或知識範疇相聯繫的八種智能”。這八種智能分別是言語-語言智能,就是在聽、説、讀、寫中所表現的能力,主要與語言的運用有關。邏輯-數理智能,就是數學和邏輯推理的能力以及科學分析的能力。音樂-韻律智能,就是在唱歌和欣賞音樂時表現出來的能力。它包括對節奏和旋律的感受、欣賞和創作的能力。空間-視覺智能,就是準確地感知外部空間世界的能力。它包括對色彩、線條、形狀、空間以及這些成分之間的關係的敏感性以及能夠嫻熟地用圖畫等形式表達頭腦中想象的內容等。肢體-運動智能,就是運用身體和和身體的一部分解決問題和製造產品的能力。表現為用身體動作表達思想和感情及靈巧地操作物體,包括平衡、協調、力量、速度、靈活性等特殊的身體技巧以及對外界或自身刺激反應的能力。自知自省智能,就是對自己的內在情感和內心世界進行認識,並能有效地運用這種認識指導自己行為的能力。人際交往和自然觀察智能,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即理解和認識他人的動機是什麼?他人是怎樣工作的?如何能與他人更好的合作等。

以上八種基本智能既相互聯繫又相對獨立,對學生來説多種智能儘可能全面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加德納多元智能結構中沒有重要或不重要之分,只是在每個學生身上各有特點,並有着獨特的表現形式。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都能以自己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對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來創造價值,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要通過對智能的重新認識,以突破對舊教育理念的束縛,形成符合新時代發展的教師觀、學生觀、教育觀等教學新理念。

2.多元智能理論的特點

與傳統的智能理論相比,多元智能理論具有以下特點:

(1)整體性。即個體智能以多元的方式整體地存在着。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同時綁有相對獨立的八種智能,且以整體的方式存在於個體,並非以言語-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為核心,八種智能因素是同等重要的,因此要給予同等的注意力。

(2)差異性。即個體的智能組合具有差異性。儘管每個人同時綁有相對獨立的八種智能,具有完整的智能結構,但由於受遺傳、環境、教育和個體努力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優勢智能和弱勢智能的組合,因此每個人的智能類型具有獨特性,不同的人具有許多不同的相互獨立的認知能力,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認知發展水平和認知方式。

(3)情境性。即個體智能是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環境中的表現。智能離不開具體的生活環境,離開情境孤立而抽象地談智力是毫無意義的。

(4)實踐性。即個體智能的實質是個體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從多元智能理論對智能所做的界定可以看出,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智能是個體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生產及創造有效產品的能力。正如加德納所説:“按照我的觀點,大多數創造性的工作都發生在個體從事有意義且相當複雜的專題研究的情況下。”因此,專題作業在多元智能理論中被廣泛倡導,成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二、多元智能理論下的教學理念

1.多元化的學生觀

如何看待學生,形成怎樣的學生觀是教學實現公平的前提呢?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人生來都擁有多種智力,因環境和受教育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強項,即個人的發展程度和發展方向不一。因此,教師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學生之間的年齡、性別、家庭出身、生活背景等方面的差異是必然存在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形成具有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2.多元化的教師觀

加德納認為,我們的社會要留住最優秀的人來擔任教師,這樣教師的質量才會提高。優秀的教師應該是就一個概念打開多個窗户的人,覺察學生不同智能和不同學習方法的敏鋭性是教師所具有的必備心理模式。優秀教師的作用,就好像學生與課程之間的中介,能夠根據學生個體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學習模式,經常注意到那些能更有效地傳達有關教學內容的輔助教材,如課文、影片、計算機軟件等,並能儘量採用既有趣又有效的方法來運用它們。

3.多元化的評價觀

評價是教師教育活動中極其重要的一環,科學的評價對教師教育活動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傳統的教師教育,單純地依靠用紙筆的考試來考察教學效果,其評價也只注重學業智能,特別是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兩種,對其它智能均有所忽略。多元智能理論是從多角度,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的智能發展的,現代教師教育的評價體系應該超越過去靜態的傳統評價標準,用動態、情境、社會化的評價體系衡量教育教學質量,教育評價要通過多渠道、採取多種形式、在多種不同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境下進行,注重對學生差異性的評價。

三、多元智能理論對教育教學的啟示

1.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學生觀

多元智能理論所倡導的學生觀是一種積極、樂觀、平等的學生觀。在教師的眼裏,學生不應該有“優生”和“差生”的區分,他們只是各自具有自己的智力特點、智力組合形式、學習風格和發展方向。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尊重學生的特點,善於挖掘,提供機會,對每個學生都傾予希望,為學生的發展搭建一個平台。無論何時,教師應該樹立這樣一種信念:每個學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的發展潛力,只要為他們提供合適的教育,每個學生都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不同類型的人才。

2.教學方式多樣化,實行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

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智力特點、學習風格,選擇適宜的教學方式、手段,創設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促使其與學生的優勢智能傾向和學習喜好與發展偏向吻合起來,並將其優勢智能領域的特點遷移到弱勢智能領域中,有效地促進學生髮展。在現在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思維敏捷的學生,記憶力差;基礎不錯的學生,但理解和運用的能力又欠缺。因此,教師應該結合這理論,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好的智力發展,從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情感等實際出發,因材施教,使教學適應學生,讓學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探索來激發學習興趣和創新熱情。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對每個知識點的講解幾乎是千篇一律的,一些學生也許適應這種講解方式,可這種方式對有些學生也許不太適應。如果教師針對不同的內容,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會促進教學效果。對一些知識點教師也可以採用分小組學習的方式,不同的小組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完成教學任務,這樣可以發揮每位學生的優勢智能,可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3.評價多元化,注重過程性評價

評價多元化不僅僅是指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更應該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層次化。在教學評價中,要注重發展性、過程性的評價,而不僅僅是看考試的成績,還要看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及表現;評價內容應更為全面,不但要評價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掌握,還可以評價其在學習該知識點時,其它知識或能力的掌握;評價手段應更為多樣,除了教師評價,還可以進行學生互評和自評;評價標準也應更為科學,要擺脱不僅僅把分數當成評價標準的理念。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系統的總結分析加德納的教育思想在教育中的觀念和啟示對教師有重要的意義。多元智能理論讓我們認識到學生智能的多元化,讓更多的教育教學者重新思考教學觀念,並試圖改變現存的教學方式以期發展不同學生的智能,實現個性化教學。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觀點以及由此產生的對傳統教育觀念與實踐的挑戰,拓展了我們的思路、引發了我們的思考、激勵了我們的探索。

藝術教育專業論文 篇三

藝術教育專業論文

幼兒夥伴交往行為的分析及指導

摘 要: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很早就指出,兒童及其同伴形成的關係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功能上都與兒童和成人的關係不同。因為在同伴交往中,兒童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兒童可以有大量的機會來檢驗自己與同伴發生衝突的觀點和看法,協商和討論同伴提出的各種想法,決定認同或排斥某個看法。

幼兒只有在與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學會在平等的基礎上協調好各種關係,充分發揮個體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創造性,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為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基礎。

在幼兒交往過程中也存在着相應問題,等待我們去解決。

關鍵詞:幼兒 ; 交往 ; 問題

一、幼兒夥伴交往的重要性

隨着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中越來越需要人們具備與人合作與分享的品質。善於與他人合作分享是時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後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品質,分享不是一種失去而是一種互利,合作與分享之間存在着相輔相成的關係。一個沒有夥伴沒有朋友整天被關在商品房裏的孩子對其之後的生存和發展都是不利的,那麼同伴交往又有那些重要性呢?

(一)、同伴交往有利於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得到發展

1、現狀分析

一個整天一個人玩的小朋友他不用與他人對話,不用思考,自己一個人玩,而與同伴一起的小朋友則不同,他需要對話比如:兩人同樣在玩玩具,他們可能會交換玩具,那麼他就要想辦法進行交換,借我玩一下或我們交換玩好嗎?如果遇到拒絕,他還會想出其他辦法,他必須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意思提出自己的看法,再如:兩人同樣玩玩具,他們會邊玩邊聊“我是什麼”,會手舞足蹈,充分發揮想象出和別人不同的東西,幼兒也會兩人商量玩遊戲,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幼兒會商量玩什麼遊戲,怎麼玩,什麼規則,這些幼兒都需要表達,當然兩人交往過程中幼兒會出現矛盾或吵架,有些家長怕幼兒吵架不讓幼兒玩,其實吵架也是幼兒語言表達能力鍛鍊的機會,一些幼兒在吵架中口齒變的伶俐,用語豐富,不過幼兒前一分鐘“敵人”,一分鐘後又成了好朋友。又會玩的很開心。在這裏幼兒不得不去認識、理解他人的願望。

2、情感與觀念

幼兒必須學會處理與自己不同的觀念,協調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幼兒同伴交往中,會模仿他人的語言。幼兒在同伴遊戲中練習語言表達機會多,在遊戲中很輕鬆很愉快的學習了;在幼兒園,教師創設角色區讓幼兒學習是很好的,當然幼兒在同伴交往中需要家長朋友的正確引導,還要教幼兒一些交往技巧,促進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二)、幼兒同伴交往促進幼兒自信心的發展和社會交往能力

1、幼兒之間的交往有着成人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義

幼兒在角色區“小超市”的表現,他們可以象社會上的人一樣,自由表現,説錯了不會被罵,可以自己定價位,收銀員等超市人員還可以通過招聘等方法選取。這樣,孩子們可能會在一片笑聲中而過。

2、幼兒自信心的發展

幼兒在與同伴交往時他們會把自己最好的表現出來,他説的話做的遊戲也會被他人所採納接受,幼兒的自信心會得到發展,幼兒的自信心得到發展又會引起更強的交往主動性。如:一次小朋友在休息時間把我教的兒歌《小老鼠》變成了拍手歌,看到我肯定的眼神,她們玩得更起勁並希望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展示。

(三)、幼兒同伴交往有利幼兒身心健康

1、夥伴交往的表現

夥伴的行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同伴間相互交往,他們會相互學習,學習他人的知識、經驗得到互利,會懂得等待分享和謙讓,還會使幼兒身心愉快,當一個幼兒遇到困難、心情不好時,如果與同伴一起玩,馬上就會眉開眼笑。

2、同伴交往的作用

幼兒在交往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會積極地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問題的解決還可以使他們發現與體驗自己的能力,產生勝任感與成就感。有利於自信心與進取心的培養,又學習瞭解和理解他人的想法、觀點,情緒情感形成和發展了幼兒的同情心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學習了自我控制謙讓。

幼兒同伴的交往有着重要的意義,新的世紀對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有高智商的頭腦,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幼兒年齡小不懂事,容易發脾氣,作為培養祖國花朵的我們,要幫助他們建立好的同伴關係,鼓勵幼兒多結交新朋友,與同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關係,培養幼兒人際交往的積極情感,幫助他們獲得社交技能, 讓他擁有良好的心態,樂於與人交往,品德優良,人格健康的人。

二 、幼兒夥伴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幼兒同伴交往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普遍問題

當前在兒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中心的幼兒為人處世總是以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從不顧及他人。他們固執己見,很少關心他人,與他人不能和睦相處;只注重自己利益的得失,從不考慮他人的利益。我國由於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現階段的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就成為一個更加嚴峻的問題。在與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發生衝突時,他們往往表現得情緒變化過快或過於激烈。

2、心理特徵

有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表現得較孤僻、任性,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遊戲,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常常悶悶不樂,甚至過分敏感。他們喜歡一個人呆在一邊,不願讓別人接近他,更不會主動地與同伴玩合作遊戲。這些幼兒有時還伴有小心眼、愛鑽牛角尖的現象。這些不合羣的心理特徵嚴重影響着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3、特殊現象

除了以上所説的以自我為中心和孤僻、不合羣等不良行為的存在外,還存在一種更為嚴重的問題,即:有些幼兒有明顯的侵犯他人的行為,如:罵人、踢人、推人、對別人吐口水、爭搶玩具、叫別人外號、故意刁難小朋友等。這些行為如不及時矯正,會逐漸使幼兒形成驕橫無理、脾氣暴躁、冷酷無情等不良情緒。

(二)原因分析

引起幼兒同伴交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些原因包括幼兒先天素質和自身心理的發展,家庭、托幼機構以及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從收集的資料來看,家庭、托幼機構及社會的影響是比較廣泛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家庭因素的影響

幼兒生活中第一個接觸到的環境就是家庭環境。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與方法、家庭人際環境及家庭結構對幼兒的人際交往的影響特別重要。

父母錯誤的教養態度與方法(過分保護、溺愛、粗暴、冷漠等)對幼兒的人際交往都會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引起心理問題的發生。而父母對幼兒的過分保護和溺愛,對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來説,已成普遍問題。家長往往對獨生子女處處包辦代替,從而也限制他們活動的範圍和機會,使孩子很少獲得待人接物的經驗。當孩子與小朋友發生爭執時,因怕自己孩子吃虧,也會立即去幹涉,甚至不讓孩子與小朋友交往。父母的過分保護,限制和剝奪了孩子與人交往的機會,使孩子失去與他人交往的興趣,在交往中表現出退縮現象。對孩子溺愛的父母易對子女遷就,使孩子養成嬌氣、任性的性格,這會導致孩子與同伴交往時不會和同伴友好合作,隨心所欲,形成唯我獨尊的不正常心理。也有些家長對孩子粗暴和過於嚴厲,父母親的粗暴對幼兒是一種不愉快的經歷。孩子在這種環境下容易形成自卑、膽怯、孤僻和畏縮等不良心理品質。甚至由於模仿與學習,孩子還常常會表現出攻擊性行為,使其他的小朋友不願與其交往。

良好的家庭人際環境,有利於孩子與同伴的交往,而缺乏交往的家庭環境,則會影響他們的同伴交往。獨生子女生活在以父母為夥伴的家庭環境之中,他們沒有與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因此父母之間,父母與他人之間,以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往為他們學習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技能和行為提供了重要源泉。如果沒有人以平等的身份與他們交往,容易使獨生子女產生一切都是為他而存在的想法,表現出極強的利己性和以自己為中心。父母與他人的交往態度與方式也極易成為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模型。

在家庭結構中,父母的離異或不和對孩子的影響極大。在沒有雙親或雖有雙親卻沒有愛的家庭中,孩子常因缺乏愛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緒。由於喪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而產生的慾求不滿,使他們形成了攻擊、破壞的行為習慣,這對幼兒與他人交往的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2.托幼機構及社會的影響

託兒所和幼兒園是幼兒最早較正規地加入的集體生活環境,對培養幼兒社會適應能力起着決定性作用。幼兒從家庭走進集體環境,會對教師有着很大的依賴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師未能與幼兒建立起親密、融洽、協調)本站○(的關係,就會導致幼兒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也導致了幼兒與同伴之間交往的不協調。如果教師沒有注意到愛撫、關心、尊重和認可幼兒,甚至經常冷落或者懲罰幼兒,這會使幼兒產生不安全感,容易在心理上造成壓力,進而產生孤僻、冷漠、不合羣等交往特徵。

由於我國社會文化背景方面的複雜原因,教師對兒童人際關係這一維度上的心理健康判斷標準重視得不夠。在長期的習慣思維中,我們往往過於強調人的呆板的角色等級地位,即老師就是老師,任務是教學,學生在學校,任務當然是學習。在學前教育領域也是如此,教師往往容易忽視幼兒的平等、自由的交往活動。也有一些教師認為,是否樂於與人交往僅僅是幼兒個性的特徵所致,從而不重視為幼兒創造良好的交往環境。在今天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體制下,即便人們重視兒童的人際交往,也只是重視兒童與教師之間的交往,因為師生交往便於知識信息的交流,從而仍舊忽視具有生活氣息的同伴交往。在這一教育體制的影響下兒童缺乏與同伴交往的環境,而幼兒的所有社會意識(包括協作精神、尊重別人權利、理解社會規範、服從他人、同情他人、犧牲精神、正義感、堅韌性和服務精神等)都不是隻通過説教就能掌握的,只有在與其他孩子一起進行的交往和遊戲活動中,才能真正體會,真正理解,真正學到並能在生活中適時有效地應用之。

三、可採取的教育措施及對策

交往是孩子的天性,幼兒良好的社會性人格特徵是通過與他人尤其是同伴的交往發展起來的,交往也是孩子的需要和權利,應該得到尊重和滿足。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現代社會對人的要求。從教育者的立場看來,家長都希望孩子能與他人交往,並希望孩子有較強的交往能力,不願意看到孩子沒有玩伴,更不願意孩子孤獨。教師更希望每個幼兒都能夠與同伴友好相處,互相關心。相互幫助,團結合作。幼兒也希望自己有真正的朋友和玩伴,而且這種慾望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日益強烈。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正在逐漸失去交往的機會,在生活中出現孤獨或孤立化傾向。因此,成人要為促進幼兒的交往創造條件。

(一)、社區創設物質條件,社區多設立一些公園、草坪、兒童遊樂場所,使孩子有地方交往

由於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幼兒交往的地點越來越少,社區在考慮環境設施時,要考慮到幼兒的特點,儘可能多設立一些公園、草坪、兒童遊樂場所,使孩子有地方和別人玩,在交往中體驗與同伴遊戲的快樂,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二)、家長做好榜樣作用,多帶孩子走出去、請進來,鼓勵孩子與各類夥伴交往

家庭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基地,家長的言行、教育模式、人際交往方式習慣、與子女交往的次數等都會影響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父母有意識地給孩子一些良好的社交影響,平時注意以自己真誠熱情的待人接物態度感染幼兒,並利用帶孩子拜訪親友、到鄰居家竄門等機會,讓孩子能有機會參加到自己的社交活動中去,並從成人之間的交往中受到啟發和影響。鼓勵幼兒與各類夥伴交往,瞭解孩子的交友經驗與感受,引導孩子分析交友成功和失敗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並提供相應的指導,從而不斷提高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水平。

(三)、學校要保證和滿足幼兒交往的需要,同時要對幼兒的交往行為進行積極的指導,培養幼兒正確的交往行為,使幼兒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交往環境

幼兒園是同伴交往最集中的地方,幼兒園就要在創設條件鼓勵幼兒交往的同時,對幼兒的交往行為進行指導,可針對性地開展一些有關分享、協商、謙讓等方面的遊戲。教給幼兒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幼兒在遊戲中獲得初步的交往技能;比如:在一次的户外活動中孩子們突然發現了一隻蝸牛,多多激動地和我説了這件事希望得到更多相關內容,引來許多小朋友的觀看,藉此機會我請孩子們互相討論、交談,借用了一些户外活動的時間作為隨機教育請孩子們一起討論(他們討論了:蝸牛的出現,飲食,繁殖等),我做及時指導。並善於在日常生活中強化幼兒的技能,在幼兒運用已掌握的交往技能在於同伴交往的實踐中取得成功後,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幫助分析成功的原因,利用正強化鞏固幼兒的行為;對於攻擊性行為進行移情訓練,有目的地設置教育情景,靈活地加以引導,使幼兒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設想他人的興趣與需要,剋制自己並作出適當的反應,逐步矯正攻擊性行為。

(四)、加強家園共育,提高家長對幼兒同伴交往的重要性的認識

家長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兒園的教育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配合。作為幼兒教育的前沿,幼兒園要加強與家庭的聯繫,提高家長對同伴交往重要性的認識,解放幼兒的時間和空間,積極為幼兒創造和提供交往的氛圍,對交往能力較差的幼兒,教師應與家長共同分析原因並給予耐心的輔導和幫助,引導幼兒多參加交往實踐活動,鍛鍊各方面的能力。

總之,同伴關係是孩子最廣泛、最正常的社會關係,成人應給予尊重、理解和支持。對於不懂如何交往的幼兒,應給予正確的引導,使孩子在於同伴交往中,得到愉快的多方面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盧勤,《永遠的“知心姐姐”對媒體説》,《中國記者》,8期,第19頁

[2]卜衞:《兒童的權利》,《少年兒童研究》,4期,第25頁、23頁

[3]“快樂星球”網站

[4]陸曄,黃豔琳: 《重新認識“兒童”》,《現代傳播》,2期,第33頁、32頁

[5] 鄒曉燕, 李英玉 , 黃曉梅:《幼兒教育·教育科學》 第7期

國小教育的論文 篇四

課堂是學習知識、開拓視野、發展能力的主陣地,在這裏孩子們自由快樂地暢遊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的吸收各種新知識;老師則是天空中那顆明亮的啟明星,給予孩子們方向指導,教會他們如何飛得更高更快,面對各種風雨的挑戰將會變得遊刃有餘;那麼課堂教學,必須面向廣大的學生羣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學生們傳遞最充實的知識體系。教育是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才,因此要對學生們實施素質教育,創新教學方式,順應新時代的變化,轉化教學觀念,逐步轉化課堂中的角色,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同時也要結合實際,因材施教,用一顆“愛”心去教學。作為二十一世紀初期的青年教師,要大膽的創新教學方式,改變教學觀念,發揮學生們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獨立掌握學習技巧,培養其學會不斷的探索和創新精神。以下是我對國小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轉變教學觀念,轉變師生間的主次關係

1、老師樹立培養學生創新和能力的意識。在唯物辨證法中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作用,意識能動作用發揮是直接影響人們社會實踐活動的成功與否。在傳統的思維意識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也是傳道授業的主體。在課堂上,純粹的以“教學傳授知識”為第一目的,在這種教而學的模式中,老師往往忽視了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也間接的抹殺了學生們創新意識的萌芽,學生們成為學習中的被動者,成為老師台下的一羣觀眾,即形成了這種以教師為主的慣性教學思維。在這種情況下,創新意識的抹殺,形成了惡性循環,可能成為某些學生終生學習處世的一種惟上是從的思維意識。如果要改變這種狀況,教師需要逐步轉變教學觀念,從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向多元化方向轉變,形成以教師為課堂的輔導者、引導者,學生們成為課堂的主體者,即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知識和創新意識並重”的新時代教學觀念,樹立起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發掘和鼓勵學生不斷的創新動力,以新的意識形態,改變客觀物質世界的固有模式,達到最終創新的目的。同時這種創新在量的不斷積累創新中,達到質變,以最終的成功實踐為其證明。

2、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把握課前課後的統一關係。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設計好教學任務,分劃好知識體系的結構,然後通過課堂的不斷串聯,將知識串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這裏,教師純粹的主導將知識“硬生生”的塞進了學生們的大腦中,學生們在這種呆滯的學習過程中,那種活躍的思維,創新的意識慢慢被消磨,教師在初期教學有着良好的教學成績,但忽視了學生們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隨着時間的推移,創新意識不斷的被弱化,逐漸的喪失這種活躍的意識,因此學生喪失了創新的機會。

二、學校、課堂、家庭三點一線,創造有序和諧的學習氛圍

學校、課堂、家庭是影響學生成長的最關鍵點。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過程比喻為雕刻的大理石,他認為教師靈活教學,家庭輔助配合監督,孩子自主參與學習,集體的良好氛圍影響教學這四者的整合將會教育出一個叫優秀的學生。

1、學校為一切教育提供物質基礎。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向前發展,各種新式教學資源不斷的被髮明創造和應用在教育中,小到課桌椅大到用多媒體上課的班班通。這種教育資源的不斷更新和教育機構的大力投資、支持分不開。在教育資源中,安裝的計算機,讓學生學習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及思維想象,但是這些都是城市或者鄉鎮國小才有的待遇,對於偏遠的鄉下或者山村,那裏即使有部分電腦,但總會缺乏一些專業計算機授課老師,或是因某一些原因並未將計算機課程落到實處,因此那種資源無形中被荒廢,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利用;為了緩解這種狀況,學校有義務聘請計算機教師,把計算機課程落實到實處,讓學生們在物質基礎上與城市裏面的學生保持在同一起跑線,消除部分城鄉差距,讓貧困地區的學生也獲得同等的教育資源,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物質基礎得到充分的滿足時,相信學生們在受教育的質量上也會得到不斷的提高。貧困地區的國小如何才能留住青年骨幹教師也是一個值得令人反思的問題,因此學校和社會應該共同關注這類羣體,給予他們相關的福利和提供一定的物質保障,這樣才能建設一支強有力的師資隊伍,為學生提供強效雄厚的師資力量,有利於學生的“德智美體”得到全面發展,為祖國的未來提供多樣化的人才。

2、課堂環境決定該科目的教學成果。孟母三遷,為的是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那麼在課堂上,教師也有責任和義務為全體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氛圍,要不斷的反思教學方法。每個班總有一些“問題學生”,針對他們應採取相應的辦法,為其他的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任課老師要本着一顆責任心去教育每一位學生,相信這種責任心也會感化那些“問題學生”,對今後的教學工作起到相應的幫助。一位嚴厲的教師很在意課堂紀律,因此課堂上不斷的申明課堂紀律,這樣多少有點耽誤上課時間,但每一次提醒總會給某些學生帶來驚醒的作用。就像安慶市教育局局長説的一樣,不能一味的打罵學生,教師要用耐心、愛心、責任心去感化學生,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良知限制自己的言行。我想這對長期的教育有着一定的幫助。課堂的紀律性,嚴肅性伴隨着學生整個學習生涯,從小培養其紀律性和嚴肅性,堅信有益於其一生。教師的嚴厲必將引起學生的緊張與配合,那對該科目的教育有着一定的幫助,相信學生們最後也會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果。

三、指導實踐工作的一些實例

1、隨着時間的推移,科學技術的應用,上課不再是那麼的單調無色。通過利用多媒體設施,開展多媒體講課,相信這種新型的教育方式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用圖片、文字、音樂等方式呈現在學生們的面前,相信他們最直觀的接受這些,不再是黑白的襯托顯得那麼的乏味,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讓多媒體教學慢慢成為教學的主流,讓學生的好奇心成為支配其認真學習的動力,讓課堂便得豐富多彩。數學上,在學習物體形狀時,可以把學生們帶到操場上,去找那些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等,讓他們最直觀的瞭解圖形,把室內室外課堂相聯繫,讓學生們感受到學習無處不在和學習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應試教育的考核需要成績作為依據,成績往往是最直接的天氣晴雨表。老師可以通過類似獎勵的方式,給予進步的學生一定的物質獎勵,如本子,卡通片玩具等,從他們的世界中進行獎勵,讓他們的競爭意識得到肯定,對於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如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的,作業有錯題集等,給予他們更多的獎勵,讓學生們得到全面的發展,讓學生們的付出得到老師們的肯定。針對一些學科,在班級放一個“問題信箱”,只要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就應該寫出來投到信箱裏,然後老師給予一定的指導幫助,這樣有利於發現各類的問題,也有效的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到學期末,根據來信的數量和質量來評選“最勇敢的學生”並給予一定的獎勵,從而激發更多人蔘與其中。

國小教育在於不斷的創新與發展,而發展的前提是更多的認知,只有學校、老師、家長的提前認知,才能更好的落實這一系列的發展。教育不再是單純的依靠學校和老師,更多的離不開家庭的有效配合。堅持理論聯繫實際,通過實踐來證明理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避免盲目的套用造成難以預料的倒退。因此在新時期國小教育的發展中,教師的大膽創新也要結合相應的實際,用一顆有責任心去實施初等教育,使其不斷的理論化、科學化和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