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教育的論文選題(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45W

國小教育的論文選題(新版多篇)

國小教育學畢業論文 篇一

摘要:素描基礎課是大學美術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不僅有益於提高學生的繪畫技能,對於提高學生的綜合審美能力也有巨大的作用。然而就現階段的實際情況而言,我國的大學美術素描基礎課教學過程存在問題,不僅影響了素描基礎課的落實效果,更影響了學生繪畫技能和綜合素質的有效提高。本文就此展開討論,希望能夠為大學美術教育素描基礎課程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大學美術;美術教育;教改模式;素描基礎課

大學美術教育素描基礎課程教育對學生的發展意義是十分巨大的,一方面它可以豐富學生的美術知識、提高學生的美術技能,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美術創造力、昇華學生的美術鑑賞力。然而現階段的大學美術素描基礎課程教育普遍存在問題,大學美術素描基礎課程教育質量也因此一直未能“盡如人意”。

一、大學美術素描基礎課程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的模式過於呆板

傳統教育教學理念至今仍然束縛着我國教育者的教學思維,很多教育者習慣於遵循傳統教學模式開展教育工作。正因為此,大學美術素描教育的重點被落在了觀察能力培養、表現物體形象兩方面。雖然此舉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夯實繪畫理論基礎,幫助學生掌握繪畫的重要技法,但是此種教學手段非常的呆板,教學的內容相對陳舊,所涉及的面也非常的狹窄,因而很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被動的練習很難全面挖掘學生潛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課程安排缺乏靈活性

對於美術專業學生而言,在接受大學教育的過程中,學校方面會根據教學大綱為學生安排各個階段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課時,從整體角度看,這種課程安排有着較為清晰的目標,有益於教學工作按部就班落實,然而,這種課程安排也侷限了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工作,教育者無法根據學生的需要及時調整課程,加之很多課程內容相對較多,然而學校方面安排的課時可能根本無法保證教學所需時間,這就使得美術素描基礎課程的安排嚴重缺乏靈活性,難以幫助學生領悟素描教育的內涵。

(三)個性教育需求被忽略

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對教育的需求也不盡相同,然而傳統教育以模板式教學手段落實教育工作,學生被當作模板雕刻,完全沒有依照自身意願發展的平台和途徑,很多大學美術素描教育者所教授的知識過深或是過淺,不僅影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也容易扼殺學生的藝術天分。此外,美術教育是一門藝術,與其他課程存在較大的差異,美術教學需要目標,但並不是説完成了某一個目標就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學生的創作需要靈感和激情,而這恰好是現階段大學美術素描基礎課程教育所難以提供給學生的。

二、改革大學美術素描基礎課程,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一)多元化教學模式

素描基礎課程教育一直在發展,然而很多教育者一直沿用着“寫實畫法”的教學模式,因此,教育者應有意識地打破這種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積極地在自身的教學過程中引入外國藝術學院的相關教育教學模式,並逐步形成自身特有的教學風格。例如,可以將素描基礎課程教育分割成三部分,從明暗素描、結構素描、人體素描三個角度出發,全方位鍛鍊學生的繪畫技能,幫助學生感悟不同的繪畫手法,進而形成自身特有的創作風格。

(二)靈活化課程安排

首先,教育者可以積極參與學校方面的課程安排工作,將教學需求與課程安排相結合,儘可能地妥善安排課時。其次,教育者需要充分考慮自身的教學實際情況,在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知識掌握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調整教學。例如,可以基於學生的領悟能力和學習能力將學生分組,對於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可以重點講授基礎性知識,對於成績相對較好的學生,可以適當將教學內容前置,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三)落實個性化教育

個性化教育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指教師教學工作的個性化,另一方面指學生髮展的個性化。教師教學工作的個性化要求教育工作者應該有意識地打造具備自身屬性、自身特色的個性化教育教學模式,如以素描工具為載體的素描基礎課教育模板、以風景素描為對象的素描基礎課教育模板。學生髮展的個性化要求教育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貫徹落實“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教育理念,不制約學生的發展,而是能夠鼓勵學生在不斷的比較、思考中發揮自身的天賦,逐步形成自身獨特的繪畫創作風格。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美術教育素描基礎課程教育與學生的發展關係密切,教育工作者必須對之予以重視。現階段我國的大學美術教育素描基礎課程教學存在問題,教育者應深入研究自身的教學,積極採取措施優化自己的教學模式,與時俱進地發展自身的教學,優化素描基礎課程教育質量,為提高美術專業學生的美術技能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楊虹菲.淺析大學美術教育素描基礎課的教改新模式[J].美術教育研究,2016(10):124.

[2]範軍.大學美術在數字媒體時代下的教改思考[J].美與時代(中),2016(8):83-84.

[3]鍾俊韜.對高校美術基礎教學的分析與思考———以素描教學為例[J].大舞台,2013,No.306(11):143-144.

[4]李婧.淺談大學美術教育素描基礎課教改的新模式[J].通俗歌曲,2014(8):154.

國小教育學畢業論文 篇二

課題名稱:中學語文單元教學的研究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中學語文單元教學就是把中學語文課本中的閲讀,寫作,語文常識三部分按一定的要求組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教學體,各單元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幾個單元構成一個學期的教學目標,全套中學語文課本又構成一個深入淺出,符合大綱規定的中學語文教學體系。中學語文單元教學應樹立單元整體觀,培養各種技能,建立一定的教學模式,檢測系統,正確布點,靈活運用。

語文單元教學是近幾年來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方法並得到了廣大專家和教師的認可,語文單元教學符合當今社會講究效率的發展趨勢,與傳統的單篇教學相比較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首先 單元教學將相同文體的文章放在一起組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有利於加強語文教學的系統性,貫徹了教材編排的意圖,突出了重點,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原則,反映知識的系統性。

其次,有助於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習慣,提高自學能力,把單元課文裏的一篇或兩篇作為精講課文,即所謂的“舉一”然後剩下的課文由學生去自讀,即所謂的“反三”把單元中的幾篇文章進行思想內容,結構特點,語言運用等方面比較出異同點,這樣做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再次,採用單元教學,可以進一步搞活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由於單元組合方式的多元性,教者可以在着眼單元教學整體目的前提下,靈活機動的指導下,確定本單元各部分內容的重點,並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極大限度地發揮單元教學的優勢。

綜上所述,單元教學在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特別是在培養學生自讀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其意義十分深遠。

二、與課題相關的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及其前沿水平:

從目前的情況分析,關於中學語文單元教學的研究呈現出了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面。1980年8月25日,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霍懋徵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我怎樣在一學期教九十五篇課文》一文,其中介紹了他的高效率教學經驗,其經驗歸結為三條:精講;課堂上多練;合理地組織課文。而他所説的“合理地組織課文”實際就是單元教學法,它對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起着重要作用。此後不久,朱紹禹教授就撰寫文章高度讚揚了霍老師的教學經驗,他從理論上論證了單元教學的可行性。正是從那個時候起,被“遺忘”已久的語文單元教學重新引起了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此後單元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日趨活躍、深入,報刊雜誌連篇累牘地發表研究文章,各種不同類型組合的單元教學方法相繼問世,如錢夢龍的“自讀、教讀、練習、復讀”單元教學法,黎世法的“五步三課型單元教學法”;張沛元的“二單元四步教學法”;萬興厚的“比較歸納教學法”2007年林海鵃提出的新課程背景下的單元教學構想,2008年江鵬峯的淺談語文單元教學的基本原則2009年徐麗君的論語文會考複習的單元重組等等,均為其中之卓有成效者。

以上這些成就對語文單元教學的研究可以説是很詳盡並且可以説是成就頗高了,也為語文單元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但前人的研究方向多是從教師的教學方法上入手,對語文單元教學的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討論。但是所謂教學就是一個教與學的過程,學生才是這個過程的主體,教師的教學的效果主要表現在學生的接受程度上,而單元教學實行這麼多年來,只有教師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學生並沒有感覺到現行單元教學和以前的單篇教學有什麼區別,並沒有認識到單元教學的優勢和意義,我的論文力求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學生的角度入手,就如何使學生了解接受語文單元教學這種方法,從被動轉為主動,進而在教師重點講解課文之後,能主動的進行自讀課文的學習,進而真正的實現單元教學的意義。

三、擬研究的主要問題及其新穎性:

中學語文單元教學的研究

主要問題:

本文主要解決的是關於“中學語文單元教學”中學生對語文單元教學的認識理解程度及教師對學習環境空間的開放和如何深入有效的在當前的考試製度下實施語文單元教學。

本文分為兩個大部分,是按照以下程序來行文的:

首先:闡釋語文單元教學的內涵,讓大家對中學語文單元教學有一個理性上的認識,瞭解語文單元教學的重要性。

其次:分析中學語文單元教學的發展歷史及其前沿水平,結合當前的教育制度的現狀,發掘中學語文單元教學在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再次:從學生對單元教學的理解以及應用的程度入手,討論應如何使學生理解並自主進行單元學習,教師應如何克服應試教育,真正的實現語文單元教學的優勢,和教師對學習環境空間的開放。

最後:聯繫實際分析當代語文單元教學的發展前景。

新穎性:

以往關於這一命題的研究多數是從理論上從教師的角度入手,來研究中學語文單元教學的原則,方法及發展前景,而本文不僅從理論上和教師的角度分析語文單元教學,還聯繫實際從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方面入手,讓學生了解語文單元教學的特點及優勢進而樂於接受,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語文單元教學得到長足的發展。

四、研究的基礎及主要參考文獻:

(一)研究基礎

1、大學四年的專業知識積累,以及對“教師學”,“教育原理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等專業課的重點研讀為本課題研究奠定了比較完實的專業知識。

2、研究所需要的資料較充分見兩年來對單元教學的研究,尤其是在語文新課改的帶動下相關的書籍和論文很多,為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準備還可以通過過刊室,圖書館,收集相關資料。

3、研究時間較充裕。

4、能得到老師的幫助。

五、擬採用的研究方法、步驟和進度:

(一)研究方法

主要採用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方法比如通過對前人資料的分析與綜合,對新課改後的大綱的分析與歸納等。

(二)步驟

1、收集相關材料,通過圖書館,過刊室,期刊網以及上網等途徑蒐集相關材料。

2、閲讀材料,對已佔有的材料進行分類閲讀,找到側重點。

3、研究資料,把握與課題直接相關的資料仔細研讀思考。

4、撰寫論文,確立基本論點。確定基本思路,完成論文撰寫工作。

(三)進度

1選擇開題:11月6日——12月1日

2開題報告:12月2日——12月15日

3提交提綱:3月3日——3月10日

4完成初稿:3月10日——5月20日

5修改定稿:5月20日——6月12日

六、預期成果形式及提交時間:

(一)預期成果形式:學士學位論文

(二)提交時間20XX年4月

國小教育學畢業論文 篇三

【摘 要】美術教育的定義是將人類在視覺藝術方面創造的理論,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規律再創造成適合不同對象的教學材料,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來培養公民對美的認識、判斷、創造能力的教育活動。可見美術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公民的素質,也是立足於提高學生的文化層次,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上。

【關鍵詞】美術教育 素質培養 智力發展

一、課題的依據及指導思想

1、《美術教學大綱》明確了美術教學的目的、性質、任務,並要把美術教學的重點放在提高全體學生的美術素質、審美修養和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上。在教學中利用本學科的特點,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學習基礎知識進行簡單訓練的同時,進一步加強美術欣賞、藝術原理、美學知識的教學,變單一的知識技能為多元的知識結構,使美術教學真正落實素質教育。

2、美術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有着特殊意義。把藝術教育由專門傳授技法技能轉為培養素質這是美術教學的革新。符合現代教育思想與規律,在基礎教育中,學生應具備的基礎素質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審美素質等,學生的素質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忽略和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健全。

3、結合美術科特點,發揮其特殊優勢,發展學生的智力,學生的素質如何,與其本身智力有着莫大的關係。智力,包括了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幾方面,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藝術教育對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和創造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許多著名的教育家對美術教育的功能有着共識,他們認為美術教育直接的目的是尋找種種機會,用種種方法訓練兒童身心和各種感官,使他們的各種感官及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及道德情感等本能漸漸地自由生長髮育。

二、課題的實驗和策略

1、遵循四大原則,開展教學實驗。美術教學除了遵循教育學提出的教學原則外,根據美術學科特點以及目的任務和教學規律,還提出四項原則:

①審美原則,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區別美與醜的能力,通過參與學習逐步提高審美能力,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這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基本保證。

②直觀性原則,重視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直接觀察對象,認識對象,運用現代先進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馬蒂斯曾説過:“創造始於觀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需要一種努力。”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深入觀察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進而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

③實踐性原則,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掌握美術雙基,通過參與實踐,大膽表達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眼的觀察力、腦的思維力、手的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眼、腦、手的協調運用。

④創造性原則,這是研究的重點,創造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核心,藝術教育貴在創造,藝術學科要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才能,促進學生其他方面的綜合性的有造才能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注意營造一種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愛因斯坦説:“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襄括世界。”從形象思維入手激發豐富的聯想,提倡獨創精神,加強創新意識,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並促進抽象思維的發展。突出創造力的培養。

2、大膽改革課程內容,適當增加鄉土教材。開展第二課堂,依“綱”還需靠“本”,我們使用的美術教材,內容較為豐富,體現了美、新、活三大特點,有利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在課程內容安排時,我們作了一些調整,根據本地本校實際,適當增加鄉土教材及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使學生對家鄉增進了解,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感,並使他們學會結合生活,聯繫實際,有條件的學校,還增設了陶藝、電腦美術等課程。各校還開展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學生的藝術素質和美術技能往往是在活動實踐中得到培養和提高。因此,堅持開展第二課堂、美術興趣小組活動使學生的藝術潛能得到發掘,綜合素質也在活動中不斷提高。

3、實行開放性美術教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革課堂教學,營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諧的教育氛圍,師生平等,尊重個性,有效地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發揮其各自的專長。課堂教學力求“教”與“學”的優化,教學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想方設法激活學生的原動力,最大限度地把他們的智力潛能發揮出來。

面對21世紀教育形勢的迅猛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特別是現代化教育手段的發展和提高,多媒體教學的普及,校園網絡化。要使自己不掉隊,與時代同步,就要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斷“充電”,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教育教學水平。前段,我們絕大部分的美術教師已通過了計算機初級考試,促進了大家的計算機學習,今後我們還要學習有關教學軟件的設計製作。根據教學教學的需要,設計制定相應教學課件,以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在新的學年,我們在安排教研活動時,就注重開展有關美術CAI課件設計製作的講座學習。同時也要加強美術教育理論素質教育理論的學習,踏踏實實為美術教育發展,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作貢獻。

國小教育的論文選題 篇四

1、朗讀教學研究綜評

2、朗讀與朗讀教學研究

3、國小語文教學與文學教育之關係探討

4、語文教學有效性研究

5、閲讀教學對話研究

6、口語交際教學策略研究

7、作文教學研究

8、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

9、培養學生閲讀的策略研究

10、國小課堂教學設計探新

11、家庭文化氛圍與國小生個性

12、國小學科教學中語言表達能力培養

13、國小學科教學中發散思維的培養

14、國小學科課程軟資源開發研究

15、國小生問題意識和質疑能力培養的研究

16、國小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17、國小課堂的時間管理策略

18、國小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養成

19、國小學科教師的心理教育能力研究

20、課堂教學與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21、試論赫爾巴特教學形式階段論的合理因素及其缺陷

22、試比較儒墨兩家關於人性論及教育作用問題的異同

23、孔子關於師德的論述及現實意義

24、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探析

25、歌曲與童謠在國小英語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26、遊戲教學,適應天性

27、淺談“任務型”教學在國小英語課堂中的運用

28、激勵英語學習興趣之我見

29、現代教育條件下的國小班主任素質結構研究

30、獨身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研究

31、家庭環境對國小生優良個性養成的影響

32、影響學校德育的社會環境因素的研究

33、國小教師現狀的調查研究

34、國小課堂教學改革困境的研究

35、班主任素質與良好班集體形成的相關研究

36、學生厭學、輟學、出走、青少年犯罪的調查及其教育對策

37、國小生理想、學習目的、興趣、自主意識以及價值觀、道德觀的調查與教育研究

38、國小生勞動觀念、勞動習慣的現狀調查研究

39、“品行弱勢學生”的教育策略

40、網絡不良文化對國小生的負面影響的研究

41、國小閲讀教學策略淺論

42、洛克教育思想與當今新課程改革之異同

43、洛克教育思想淺析

44、國小口語交際教學策略淺論

45、國小寫作教學策略淺論

46、國小漢語拼音教學策略淺論

47、國小識字寫字教學策略淺論

48、國小語文教學的訓與練

理論與實踐

50、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

51、拼音教學與創新思維啟蒙

52、識字教學與創新思維的發展

53、詞語教學與主動學習精神的培養

54、句子教學與“閲讀鏈接”

55、文本解讀與教學策略

56、教學設計與以學定教

57、閲讀教學中的“悟”與“解”

58、如何使語文教學走向自主學習

59、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機制

60、國小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國小教育學畢業論文 篇五

【摘要】

教師的教學風格已經成為新課改下備受關注的議題。如何將沉悶、枯燥、凝重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舊貌換新顏,使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充滿生機、充滿信心是廣大國小數學教師的不懈追求,而教師具有獨特的教學風格無疑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良方。

【關鍵詞】

教學風格 國小數學 國小教師

教師的教學風格是教師在教學理論指導下,經過長期教學實踐的探索和追求形成的、並逐步完美的教學活動,並且在教學觀點、教學方式方法、教學技巧、教學作風、教學效果等方面綜合體現出來的、穩定的、具有獨特個性的教學特點與審美風貌。那麼,探討研究那些因素影響國小數學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和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要注意哪些問題,這有助於教師個性化教學風格的形成,從而成為名師名家。

一、影響國小數學教師教學風格形成的因素

(一)內在因素

1、教師受教育的程度和更新知識的理念

記得初為人師時,我們把“教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作為座右銘,認為教師就是知識的傳授者,只有具備紮實深厚的專業知識,才能居高臨下,駕馭自如,向學生輸出知識的精華。一個知識貧乏的教師,即使用最好的教學手段也教不出好學生。固然,教師自身受教育的程度的確是教師風格形成的前提。一般來説一個教師文化層次越高,他的知識越淵博,在教學過程中能提高教學內容的深度和新知識的含量,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具有一桶水。但常識告訴我們,水也是有區別的,有清水、活水,也有死水、髒水,甚至腐水、臭水,那麼,老師有了一桶水是不是就夠了呢?顯然是不行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具備了紮實深厚的專業知識和不斷更新知識理念對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起到促進作用。

2、教師的樂教敬業精神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以其光輝的一生鑄造了教師的理想人格: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對教學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理論聯繫實際,重視革新創造,時刻堅持“學高為師,身正是範”。正是他的這些優良品質影響着學生,才塑造出眾多社會棟樑之才。中國有這樣一句老話:“師徒如父子”。這句話説明老師可以像父親一樣的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當老師一臉陽光地走進教室時,學生們的心情就會很舒展、很輕鬆;當老師一臉怒氣地走近他們時,學生們則噤若寒蟬,生怕自己撞到老師怨氣的槍口上;老師在課堂上以熱情的語氣肯定學生,以讚賞的眼光激勵學生,他們的心裏會充滿幸福與喜悦,表現得很興奮,使學生產生求知慾望;老師指責、挖苦、嘲諷學生,則無疑是給他們心靈的天空濛上一片沉重的烏雲。

一個教師只有樂教敬業,才能認真地對待每堂課的教學,才有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強烈願望,才能力求自身教學技術和教學效果的完美。教師的樂教敬業精神程度對教學風格形成具有決定作用。

3、教師個性特徵產生的影響

文如其人,課也如其人。有的人熱情開朗,激情澎湃;有的人沉着冷靜,思維慎密;有的人機智敏捷,幽默詼諧……,個性特徵的不同教學風格就會有所不同。

瑪蘭德在《教室裏的雕塑藝術》中指出:“教書育人就是一門雕塑藝術,每一位優秀教師都是一位雕塑家。雕塑家依據自己的風格作用於他的工作對象,那麼他的作品必然也會體現出他的風格特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如一位雕塑家,有的教師習慣於一種教學方法;而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斷變換教學手段和方法;這種風采各異的教學風格主要來源於教師的個性特徵。正是由於這個個性特徵在講台上表演才使教學風格呈現多樣性,使教學成會豔麗多彩的藝術。

4、教師自身教學經驗的積累和創新意識

教學風格形成是教師大膽實踐、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結果。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學資源,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外部環境,諸多不確定因素決定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經歷各種常態的接觸,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特長的比較穩定的教學風格。正如優秀教師所説“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教師在積累教學經驗的同時,更要不斷地創新,千學萬學,都應在自己的風格基礎上不斷完善變化,唯如此,才能在教學上自己得心應手,教有成效。在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不斷進行教學技術創新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一種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

(二)外在因素

1、社會傳統和時代要求的影響和制約

蘇聯著名教育家凱洛夫提出的“五步教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教師,因而成為我國教育界倍加推崇的通用模式。組織教學、複習舊課、講解新課、鞏固新課、佈置作業。這五步法已寫入國小數學教法的教科書,也作為我們評價教師一堂課的標準,由此,就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固定的教學風格。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經濟的全球化及教育的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對21世紀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育思想觀念與教育模式都產生了根本的變革。而站在培養人才講台上的教師如果不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將無法適應新時代的教育工作,成為現代教育的落伍者。

近年來,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在教學中創建了許多新型的教學模式。江蘇省特級教師邱學華,他的“嘗試教學法”,顧名思義,就是特別強調“先試後導,先練後講”,提倡學生要能嘗試,多嘗試。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也在這個時期提出了“六步教學法”,即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比較著名的還有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盧仲衡教授,“自學輔導模式”,就是主張“先學後教”。

2、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是影響教學風格的一個重要因素

不同的教學內容要採取不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如國小數學包含:國小數學的概念、計算、問題解決、幾何等不同教學內容。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風格不能一成不變的,應在自己形成的較穩定的風格基礎上去應和不同教學內容的要求。比如:國小數學概念“1”,誰能見到真正的“1”,我們只能見到一棵樹、一支筆、一個人、一頭牛,而絕不會見到作為數學概念的“1”,數學概念的這種抽象性就決定了國小數學的學習,就要以相應的感性經驗為基礎,經歷一個將感性材料在腦海裏來回辨析,從模糊到逐漸清晰的過程。特別是新概念的引入,概念形成,更要關注如何給學生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俗話説:“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課堂上學生對教學內容難免會有不同的意見,作為老師,不能按照預設一味尋求答案標準性,而應注重課堂的生成性。由於學生實際情況的不同,比如:學生的年齡大小,智力的差異,學習基礎的好壞等等也會對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產生極大的影響。

3、學校的教學民主和氛圍

學校教學環境主要是指校內的教學民主和研究氛圍、學校對教與學的評價體系、學生狀況、教學設施等等。在一個寬鬆的、民主的、探索的教學藝術環境裏,教師經常研究切磋不同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取長補短。這對於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教學技術的創新都是極其有利的,特別是年輕教師隨時隨地都可以學到新鮮的東西,促進年輕教師快速成長,同時對每個教師的教學風格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

4、學校對教與學的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説教學評價對教師教學風格形成和發展將起到導向作用。目前學校教與學的評價體系存在種種弊端,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核心,着重考查學生對教師授課內容的記憶和再現情況,注重答案的標準化和統一化。沒有給學生的獨特闡釋和創新理解留下必要的空間。從而造成嚴重的應試教育現象。

數學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和評價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與學的評價體系對教師形成什麼樣的教學風格產生重大的影響。

5、教學設施及學校環境

上世紀八十年代那種“一支粉筆,一本書就可以走上講台講課”早已過去。隨着教育事業的日新月異,隨着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具有圖,文,聲,像合一的特點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它可以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形象,直觀。多媒體技術如何恰當地與國小數學教學的整合,改變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達到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比擬的良好效果,同時也影響到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

二、國小數學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做有激情的智慧型的國小數學教師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藝術最本質的東西是以情感人。一個不喜歡甚至厭惡自己所教學科的教師,即使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也難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激情是一切藝術之母。激情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瘋狂,而是你對國小數學這門學科深沉的愛,在平時的交流中要讓學生感到老師同他們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無視學生或者看不起學生,可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痛苦,摧毀自信,醖釀敵視。當然我們熱愛學生,就要在我們的行為中清清楚楚地表露出來,熱愛學生包括對他們的需求和興趣愛好的欣賞。創設問題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於解決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國小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對學生有建設性的想法,要尊重理解,並給予賞識性評價,少説“你不行,你不對”多説“你真行,太棒了”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學習,使課堂高潮迭起,充滿生機。

2、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是對自己心理傾向、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過程的認識與評價。正是由於人具有自我意識,才能使人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使自己形成完整的個性。自我意識的內容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因素方面,要全面瞭解自己在觀察力、思維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等方面的優勢和劣勢所在。特別是數學學科的特點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而不同於其他學科。例如對於自然數的認識:1,2,3,…,101,102,103,…,1001,1002,1003,…無限制地繼續下去時,很遠很遠的大數是決不可能由真實事物中直接抽象出來的,而只能依靠人的想象。這種想象的數,實際上是人的思維的產物,把它看成是一種“理想元素”。類似地直線的無限性,有理數的稠密性,實數的連續性等概念,也都是理性思維的結果,不可能直接為人們所感知。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緒、意志、興趣、性格等因素。教師要清楚地瞭解自己屬於哪種氣質,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鬱質,因為不同的氣質體現了不同的個性特徵,因而分別適合於創造不同教學風格。可見,這種知“己”是相當重要的。

3、要有不斷學習的意識

陶行知先生説過:“惟其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如果天天賣舊貨,索然無味,要想教師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難的了。”又説:“好學是傳染的,一人好學,可以染起許多人好學。就地位論,好學的教師最為重要。想有好學的學生,須有好學的先生。”換句話説,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同學也互相感化。好學的同學能引別的同學好學。教師一旦停止學習,教師的工作如同機械的運作,在機械枯燥的活動中,教師會喪失人的本質,會覺得生活毫無意義,會沮喪而沒有活力。現在知識更新的速度在不斷地加快,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地在推陳出新,教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沒有堅持終生學習的思想,就不會達到一個新的境界,因此不斷地學習就成為當今社會對教師的要求,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勤於學習、學會學習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4、要有一個良好的心裏定勢

定勢理論認為,定勢是指一定的心理活動所形成的一種預先的心理準備狀態,它使人們以比較固定的方式去進行認知或作出反應,並影響着問題解決時的趨向性,這種趨向性,有時有助於問題的解決,起到正效應;有時會妨礙問題的解決,帶來負效應。國小數學教師的心理定勢對國小數學教學有較大影響,積極的心理定勢推動教學的進展,消極定勢妨礙教學的深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即反映認識上的心理定勢,又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教學風格的形成有賴於一種穩定的積極的心理定勢,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自由、寬鬆、安全的氣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發揮。為此,我們應採取相應的對策,既要強化心理定勢,又要適時地突破定勢的束縛,不斷完善心理結構,從而形成一個獨特的審美情趣、思想傾向、思維方式的教學風格。

總之,具有獨特的穩定的教學風格是每一位老師的追求,不是名師、特級教師才有的追求。教師的全面成長和教學風格的形成,只有通過每位教師的刻苦努力,不懈的追求,從現在開始,從你的每一節課開始,朝着一個屬於自己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