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69W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新版多篇)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篇一

在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中,順應新時期幼兒教育對教師基本素質結構的要求,在重視政治思想素質,強調文化素質的基礎上,進一步凸顯未來幼兒教師的教學技能素質與教育理論素養,對整個課程科學合理地設置,從而滿足幼兒教師教育的實踐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個性的空間和施展才華的舞台,也為學生順利就業提供必要的專業與技能準備,有些課程必須整合。

關鍵詞:學前;課程;整合;研究。

21世紀是國際化、信息化、高科技和教育現代化的時代,學前專業培養的學生必須適應這一時代特點的需求,必須具備基礎理論紮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特點。學生不僅要掌握學前專業的基礎與專業知識,還應加強人文知識、科學技術知識和相鄰學科知識的培養;不僅要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知道如何學習,更要具備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既是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也是學前教育專業應用科學特點的需要。

一、專業課程體系必須從整體上進行改革

學前專業長期存在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等一系列問題沒能很好解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學前專業課程的設計人員、科研人員和任課教師之間缺乏整體意識。過去的改革,往往各自為陣,並沒有從整體上考慮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課程設計人員對學前專業培養目標的認識一直未能真正轉移到為基層幼教機構培養專業人員上來,雖有部分轉移,但不徹底。體現在課程設置上,就是並沒把學前專業學生從事幼兒教師工作必須具備的合理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的比率擺正,仍以培養幼師專業課教師的目標去設置課程,其結果是重學科專業理論課程,輕實際能力培養的課程。學生到幼兒園工作,從觀念上、從教師技能上均有很大的不適應。從科研人員看,開展科研往往只注重對具體的某一課程進行研究,對學前專業整體改革研究探索不夠;從教師看,他們更關心的是把自己這門課程教好,關心的是本學科的教材建設與改革。其結果是學前各科課程之間內容交叉、陳舊,不能充分體現最新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為培養目標服務。因而學前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應該由課程設計人員、科研人員和教師相互協作,將目標、內容、方法等多層面、全方位相互聯繫、相互滲透,進行整體改革。

二、課程的改革要根據社會的需要進行調整及整合

首先學前教育培養目標的確定是至關重要的,必須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適應我國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對人才培養的基礎需要。學前專業培養目標的確定,應當從過去狹窄的、需求量較少的幼師教師轉移到為幼兒教育機構和教育行政部門培養高層次的人才上來,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學前專業。為此,我校確立的培養目標,即培養能夠熟練掌握本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具備幼兒教師教學、輔導、創作及幼兒教育研究、管理方面的能力,取得外語證書、計算機證書、普通話證書、教師資格證書、畢業證書五個相關證書。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健康的身心素質,為充分體現差異教育思想和拓寬就業途徑,學生除必修課外,從第三學年起可以根據個人意願學習家庭教育學或學前教育行政與管理,也可以同時選修兩個專業方向的課程。其培養目標應該定位為:培養掌握寬厚的學前教育科學理論知識,熟練掌握從事學前兒童保育與教育技能,能夠勝任托幼機構保教工作和研究工作,幼教行政管理人員及其他兒童工作機構的專門人才。這一目標的定位,是符合21世紀人才培養教育需求的。課程設置要遵循基礎的原則,使學前專業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求,激發和調動教與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學生提供適合白己特點的全面發展的條件與機會。根據學生不同的才能、特長因材施教,使部分優秀學生脱穎而出儘快地服務於社會。實行學分制,提供大量選修課程,讓學生自主選擇,並允許學生在修滿學前專業教學計劃規定的總學分和必修、選修課學分,符合畢業條件的情況下提前畢業。此外,為培養複合型、應用型和創造型人才,發揮學生更大的學習潛力,並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性,在本專業課程學習達到良好或到三年級時,鼓勵學生輔修第二專業,取得第二學歷。

課程體系主要有三部分組成: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能力培養課程體系、技能實訓課程體系。近幾年進行了課程內容的調整,有些課程進行了整合。

1、素質教育課程體系。2008年設置的課程由馬列、思想品德、大學體育、外語基礎、普通話、中外音樂史、音樂欣賞、音樂基礎理論、和聲學、素描、色彩、中外美術欣賞、兒童文學、中國文化概論、學前教育心理學、幼兒衞生保健學、學前數學教育組成,經過修改後2010年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由思想品德與法律基礎、形勢政策、就業教育、體育、公共外語、計算機基礎、學前衞生學、普通心理學、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學前遊戲、學前課程與教育活動設計、幼兒園組織與管理、現代漢語、基礎樂理、音樂欣賞、美術鑑賞、幼兒文學與學前語言教育、中國文化概論、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等課程組成。

2、能力培養課程體系。2008年設置的課程有視唱練耳、聲樂、鋼琴、手風琴、電子琴、兒童簡筆畫、手工製作、色彩、圖案基礎、學前教育學、幼兒園教育活動、計算機基礎、教師口語。現在修訂為主要由素描、色彩、聲樂基礎、舞蹈基礎、圖案基礎、幼兒舞蹈、即興伴奏和聲學、教師口語、幼兒舞蹈創編、幼兒歌曲與創編、社會心理學、蒙氏幼兒教育、奧爾夫音樂教育等課程組成。

3、技能實訓課程體系。2008年設置的課程有學前教育教學法、幼兒舞蹈、營養學、即興伴奏和聲學、學前遊戲論、音樂欣賞、中外美術欣賞、幼兒歌曲創編、兒童文學、中國文化概論、書法、現代漢語、實習藝術實踐等。修訂後由鋼琴、手風琴、電子琴、視唱練耳、兒童簡筆畫、幼兒手工製作、硬筆書法、普通話、中國畫基本技法、兒童心理諮詢、多媒體課件製作、心腦珠算、藝術實踐、教育見習和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組成。

三、培養措施和特色

為培養獨具特色的複合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增強就業競爭力,我校學前專業一方面堅持強調學前藝術教育的特色,在加強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設置與教學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推行“七項技能”考核指標體系,即:一做二説四藝“,一做”是指課件製作,“二説”是指説課與講故事,“四藝”是指彈、唱、跳、書畫;另一方面積極引導學生參加職業資格培訓,畢業時力求取得“心理諮詢師”或“育嬰師”職業資格。

在實習過程中,我瞭解到普通話、幼兒心理學、教育學以及英語的重要性,每個小孩子的聽覺都是很敏感的,他們能夠很仔細的聽清楚老師講的每一句話,並能夠複述出來,而且會指出老師哪裏和哪裏説的不標準,因此普通話是幼師必備的條件之一。然而幼兒心理學也是很重要的,每個幼兒都有不一樣的性格,不能以一種方式去教育他。比如説:“有一個小朋友很調皮,每天上課不認真,還經常打小朋友。對於這樣的幼兒就要讓他有種成就感,讓他當一個小組長啊,管管班上其他的小朋友,這樣他會更好的約束自己,”所以對不同的幼兒要用不同的方法,這樣才能接觸更多,瞭解地更廣,對自己以後的教學也是一種幫助。在教學方面也是一種技巧,要讓小朋友學的開心,玩得開心!英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要和外交溝通班上的工作,如果英語不行,當小朋友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你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尷尬,而且會因為這樣讓班上的交接工作發生失誤?

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是指幼兒教師作為專業人員不斷成長和追求成熟的過程,是幼兒教師的專業知識不斷進步、專業技能不斷成熟、專業思想不斷完善的過程。幼兒教師專業發展對幼教質量的全面提高、幼教改革的順利推進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教育觀念的更新、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和教學行為的改進是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一、多元智力理論幫助幼兒教師樹立新的教育觀念

(一)重構多元的“智力觀”

以皮亞傑為代表的傳統認知發展理論認為:智力是指以思維為核心的幾種能力的組合。加德納教授則認為:智力不再是某一種能力或圍繞某一種能力的幾種能力的整合,而是“獨立自主,和平共處”的八種智力,即言語—語言智力、音樂—節奏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人際交往智力和自然觀察智力。這是一種全新的智力觀,讓我們曾經單一、平面的智力觀多元化、立體化了。由此可見,我們曾經對幼兒智力開發的理解僅僅限於開發幼兒的觀察、記憶、思維等幾種能力是十分片面的,幼兒教師應創設多彩的環境和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從多維度啟迪和開發幼兒的多種智能。開發幼兒智能是一個複雜的工程,而非一個簡單的工作。

(二)形成積極樂觀的“兒童觀”

正因為人的智能是由8種,甚至更多不同智力有機組合起來的,而這些智力在幼兒期已經顯現出來,並處在迅速發展階段。加德納稱幼兒期為“覺醒體驗”期,認為“他們至少對於人類經常使用的一些基本符號系統,如語言、數目、音樂、二度空間的概念等,具有了初步的判斷能力”。同時,每位兒童所擁有的智力數量以及智能強項和弱項各不相同,並以高度個性化的方式組合和運用着各種能力,他們的智能、風格、潛能像多彩光譜一樣表現出廣泛的多樣性。正如“每一朵花都有開放的理由”一樣,每一位幼兒都具有獨特的、較完整的、待開發的智能組合。因此,幼兒教師要真正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孩子,用欣賞的、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進而形成積極樂觀的“兒童觀”。

(三)樹立靈活多樣的“能力評價觀”

長期以來,教育工作者對於兒童智力和潛能的評價,多采用“智力測驗”的方式,目的是為了預測兒童的學業表現或為社會選拔人才,因而主要侷限於語言和數學邏輯這兩種能力的測試。多元智力理論的研究者則將兒童放在真實的活動情景中,採用觀察、錄像、錄音和文件夾等綜合性的手段,從7個領域的多項活動中,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對兒童的多種智能進行不同層次和多維度的評價,目的是為了發現和培養每個兒童獨特的智力潛能。因此,幼兒教師要擯棄以單一標準片面評價幼兒能力,尤其是僅僅以“IQ”為標準,簡單評價幼兒智力的傳統觀念。教師應在尊重幼兒興趣和需要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在幼兒的各種活動中,從多維度多層次評價幼兒的智能,從而樹立靈活多樣的“能力評價觀”。

觀念的更新較之知識的更新更為困難,也更為重要。幼兒教師教育觀念的重建關係到教師教育行為的改進和對教育實踐的反思,進而也直接影響新大綱的實施,素質教育方針的貫徹,以及每一個幼兒智能的健康、全面發展。

二、多元智力理論引導幼兒教師真正成為教育實踐的反思者

反思是幼兒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依據的教育理論、選擇的教學內容、實施的教育方案、採取的教學方法以及由此產生的教學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也是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波斯納曾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簡要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在反思過程中,幼兒教師能通過對教學經驗,特別是問題性經驗做出客觀理性的批判分析,探討各種與教學行為有關的因素,審視自己教學中所依據的觀念,並積極尋找新的教學策略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因此,反思對於幼兒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實施有效的教學行為,促進其專業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加德納自身的反思行為和他所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為幼兒教師對教學實踐的反思提供了以下幾方面的啟示:

幼兒教師應具有反思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作為多元智力理論的締造者,該理論提出伊始,加德納就開展了對該理論的反思,並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多次提升和修訂。幼兒教師應該以加德納教授為榜樣,具備探究的熱情和質疑的精神,形成反思的主觀意識,自覺地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並把它作為教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教師不僅要反思自己教學中所依據的理論、樹立的觀念和實施的策略,還要反思教學活動中每一個環節的組織、每一個問題的提出和每一次與幼兒的互動等。在反思中,教師可以及時地調整、修訂和改進自己的教學。只有這樣,幼兒教師才能真正成為教育實踐的反思者,也才會不斷完善自身的專業素質、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在整個實習教學的過程中,收穫了很多,成長了很多!每一次鍛練都是一個磨合的過程!需要自己慢慢的消化!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篇二

【摘要】

德國著名教育家弗裏德里奇·福祿貝爾認為:幼兒期是“真正的人的教育”開始的時期,對於發展中的人來説是至關重要的。幼兒期是兒童個性開始形成的時期,因為這時期個性的各種心理結構成分開始發展,特別是性格、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徵和自我意識已經初步發展起來,每個幼兒在不同場合、不同情景,不同事件都傾向於以一種自身特有的方式去反應。《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的成長固然離不開智力的開發,但是,影響成才的並不完全是智力因素,個性品質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將來事業的成就。科學家愛因斯坦説:“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性格的偉大。這一點往往超出人們通常的認識。”幼兒園教育中培養幼兒良好個性的研究這一課題有着深遠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個性及幼兒個性幼兒的良好個性巴學園幼兒園集體教育與個體教育

一、緒論

經過在幼兒園兩週的保育實習,對幼兒園大致的教育、保育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而不再僅僅侷限於書本的理性認識。

當今多數的幼兒園,毋庸置疑地成了“寄存”幼兒的場所。幼兒園本應是孩子的樂園,但是引導幼兒個性的發展成了幼教界的奢侈品。集體化教育的快捷便利似乎頗受各個幼兒園的歡迎。面對漸漸被抹殺掉的幼兒個性,我對集體教育與個體教育進行了研究。

對本研究,我採用查閲文獻資料及調查訪談的方法。

二、本論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以集體教育為主,但是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比如:過於注重活動的形式,缺乏過程與目標意識;只關注幼兒表面的興趣,難以提升幼兒真正的興趣;只關注幼兒動手的能力,而忽視幼兒思維的參與;處理不好生成與預設的關係,影響幼兒主體的發展。

50年代,前蘇聯幼教研究工作者把“學前教學”這一概念引入幼兒園,形成了以作業為基本組織形式的幼兒園教學活動模式。教學被看作智育的主要手段,被定義為“發展兒童的熟悉能力,用系統的基本知識武裝他們,按《幼兒園教育大綱》所規定的範圍培養他們的技能和技巧的有系統、有計劃和有目的的過程”。這是一種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觀。在這種教學觀指導下,學習被看做接受由教師預先建構好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因此,這種接受面廣、效率高的集體教學,就被視為傳授這種預先建構好的知識體系的“捷徑”。隨着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熟悉到: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過程,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過程。由於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與經驗的影響,同樣的事物與現象對於不同的學習者會有不同的意義。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注重發揮幼兒學習主動性的同時,承認和尊重幼兒學習中的個體差異。80年代以來,人們對個別差異的理解發生了變化,由過去認為的能力大小、強弱的差異及個性差異,發展為發展速度、認知結構特點的差異。這使人們熟悉到,要發揮幼兒學習主動性,就必須使教學內容、進度和方式方法,適合每一個學習者的身心發展水平、進度和特點。這種新的教學觀、個別差異觀,幫助我們熟悉到了集體教學對幼兒學習主動性發揮的侷限性。集體教學是全班幼兒在同一時間內以同樣方式與速度學習同樣內容的組織形式。在集體教學中,教師無法顧及幼兒發展的個別差異,無法真正滿足每個幼兒學習的需要,因而不利於每個幼兒學習主動性的發揮。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集體教學之引入幼兒園,曾經發揮過進步作用。“作業教學的引入幼兒園,對培養兒童有組織的行為、發展他們的熟悉活動、教他們學會遵從成人的指示,從而做好兒童的入學預備,的確起過良好影響,作業教學在歷史上的這一進步作用是應予以肯定的。今天我們不能因其侷限性,而全盤否定其存在價值。尤其是我國的幼兒教師大多有着比較豐富的集體教學經驗,讓她們用其他教學形式來完全代替集體教學,是短時期內不可能實現的,而且也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集體教學有其獨特的教育功能。我們應該在認清其侷限性的同時,更加註重發揮其優越性,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保育實習期間,有這樣的三個“問題兒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因為靠近他們,我才真正感受到現在幼兒園體制的缺陷——用同一把鑰匙是打不開所有兒童的心門的。

樂樂是個調皮搗蛋的小女孩,小夥伴們不喜歡和她玩,老師也放任自由。於是,她乘上手工課的時候自己偷偷躲在頂樓玩娃娃家。對於這樣的特殊兒童,作為教師,應該多給予關心,滿足她對愛的需求。

鋭鋭因為過於成人化的外在引起我的注意。平時顯得孤僻,冷漠。老師們給他的評價是“與老師鬥智鬥勇的壞孩子”。有一次,保育員給小朋友們梳頭的時候,木梳掉在地上。經過的幼兒沒有一個意識到,只有鋭鋭經過的時候順手撿了起來。當時,我就覺得其實他的本質並不壞,偷玩具的行為只是幼兒心理髮展過程中的一個障礙,而教師沒有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另外,我發現全班小孩都有全家福,唯獨鋭鋭的全家福上只有他和媽媽。所以,小孩子的心理髮展缺陷也是受家庭環境影響的。可是又有誰真正地去了解過他的成長了呢?

浩然因為沒有良好的午睡的習慣,幾乎天天要被老師批評。這天他被罰不準起牀,我走過去問他:“你為什麼今天又沒有睡覺?”他告訴我,他睡不着。我就告訴他,那麼從明天開始把眼睛閉起來假裝睡。他答應了我。第二天果然見效,他不僅沒有被老師批評,而且真的睡着了。由此我感慨,幼兒是需要你用心交流的。並且,集體午睡這樣的規定,也是不夠人性化的。

幼兒園一個班級平均有三十個孩子,兩個老師,一個保育員,可是在平時又有多少幼兒是真正被關心的呢?有多少幼兒的心理是真正被瞭解過的呢?我所耳聞的是老師聲嘶力竭的指令聲。“殺雞儆猴”也成了幼兒園教師普遍採取的措施,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學呢?幼兒的天性就這樣一點一點葬送在集體化的教育中。我們不是生產的流水線,所締造的不是統一規格的靈魂。

因為看了一部叫《小人國》的紀錄片,我對“巴學園”這個名詞產生興趣。

一本名叫《窗邊的小豆豆》的書在上個世紀80年代第一次被悄悄地翻譯成中文,那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譯本,但是有幸讀到過它的人都曾被深深地驚喜和感動——居然有那樣一座由六節車廂組成的“巴學園”,學生們每天帶着“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飯菜當做午餐,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心情自由選擇要上的課程,還有跳着校長髮明的韻律操,晚上在學校禮堂裏露營,這是一個多麼幸福的小豆豆啊!多年後,重新被引進出版的“小豆豆”不知不覺地爬到了暢銷書榜的前列,並且兩年來一直旺銷,至今勢頭不減。這個日本小女孩的成長故事不僅再次緊緊抓住了中國孩子們的眼睛,也俘獲着更多的成年人的心。

中國的孩子很辛苦,世界上都承認,早在我們當孩子的80年代,減負的論調就已經多有談及了,快三十年過去了,減負的後果還是應了人們當時的一句玩笑話——“減負之後,還是正”,我們的下一代還是沒有能輕鬆快樂地成長起來。所以,看過《窗邊的小豆豆》的孩子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真想在現實的“巴學園”裏學習生活,遇到一位像小林宗作一樣的校長。這本講述黑柳徹子童年真實經歷的作品對於今天的教育體制與環境下的孩子來説只能是一種美好的嚮往,他們熱切地關注着小豆豆的故事,好奇地問爸爸媽媽:為什麼不送我去這樣的學校?孩子們也許無法理解,其實學校本身沒有什麼神奇之處(除了校舍是由六節車廂組成的這一點),創造奇蹟的是小林校長和像小豆豆的媽媽一樣的父母們。他們抱持着最為真摯和寬容的心,成為孩子們童真的守夜人,在深沉的暗夜之中,為孩子們點亮前行中光明。從某種意義上説,《窗邊的小豆豆》再次被引進出版正是在召喚一種“兒童本位”教育精神的迴歸,讓孩子們更多地去自我成長,而非一種在長輩規劃下的“被成長”。作為家長,我們只需要做那個麥田裏的守望者,就像塞林格描繪的場景一樣:所有的孩子們生來就該在一大片麥地裏自由自在地奔跑和玩耍……但是,當他們一不小心,當他們終於要“沒辦法小心地”臨近懸崖邊緣、面臨某種掉落下去的危險——“我”就願是麥田裏永恆的守望者,一次次地伸出手臂、一次次地攔住他們。

如果説《窗邊的小豆豆》在召喚着一種“兒童本位”的教育精神的迴歸,那麼手頭這本剛剛出版的《我親愛的甜橙樹》則是在宣揚着一種“童心迴歸”的互動理念,當孩子們在麥地中奔跑玩耍,作為家長的你,不要孤獨地做個守望者,不妨忘掉自己已是一箇中規中矩的中年人,此時讓童心得以迴歸,盡情地參與到他們的奔跑和玩耍中來,讓他們真心覺得你也是他們中的一份子,是他們的夥伴。就像書中的那棵總是傾聽主人公澤澤説話的甜橙樹,和那個把澤澤當做朋友一樣的葡萄牙人,在他們的心中,澤澤並非是滿腦子惡作劇的壞孩子,他內心生長着最難能可貴的善良的種子——因為聖誕節受不了爸爸失業後的悲涼的眼神而去街上擦鞋只為了給爸爸買一包香煙使爸爸高興起來;班主任長得不美,別的老師有花收,而她沒有,澤澤沒有錢就從花店偷花送給老師;澤澤還喜歡逃課,常和一個賣藝人一起賣唱,只為每次能夠從藝人那裏得到一張歌譜,送給愛護他的姐姐……在艱難的生活面前,甜橙樹和葡萄牙人成了澤澤生命中守望相助的夥伴,他們沒有給予澤澤什麼實際的物質的支持,但足以讓在澤澤快樂地忘卻生活的艱辛,因為他們給予澤澤的是一種可貴的交流、一種傾訴,一份能夠忘卻孤獨的友情,這比優越的生活更讓這個孩子感到快樂。所以,我知道了為什麼當小説寫到甜橙樹被砍伐、葡萄牙人死於車禍時,所有讀到這裏的人會痛哭流涕,他們是為死者而哭,更是為活着的人而哭——為澤澤而哭,他們離開後,還會不會有人這樣温柔地對待這個可愛的男孩呢?與他一起聊心事,帶着他去兜風,在他生病時,為他送來温暖……這個故事在作者若澤·毛羅·德瓦斯康塞洛斯心中醖釀了整整42年,最後用12天的時間寫成。與黑柳徹子一樣,這個故事有着作者童年的印記,這既是獻給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故事,也是時過境遷後,一封寫給每個童年已逝的成年人的書信,它以孩子的視角帶着每一個成年人回味着逝去童年的陣痛、憂傷,還有甜蜜,也許你是幸運的,曾有一棵樹、有一個人走進你童年的歲月,將這些陣痛得以過濾,憂傷得以撫平,甜蜜得以分享,實現一種真正完美的成長!如果你已為人父、為人母,如果你有幸也讀到這個故事,不妨從今天開始,讓童心重新迴歸到你的心裏,和孩子一起成!

無論是小豆豆還是澤澤,無論是巴學園還是甜橙樹,兩部來自不同地域、風格決然不同的作品,在有意思的講述中向我們每個正在童年或童年已逝的人傳達着這樣的信息:無論何時,在內心的深處,我們都要留下那麼一點温柔的空間,讓童心得以安然地安放!

李躍兒創辦的巴學園受的是黑柳徹子的影響,提出“孩子是腳,教育是鞋”。

簡短的話,卻道出一番真理。我們的幼兒園應該去適應兒童,並且是適應每一個兒童。幼兒園應該實行小班制教育,幼兒多則不易被重視。巴學園式的教育,是開放式的教育,雖然給予幼兒一定的自由,但是不代表教師可以完全撒手。教師應該隱形地把握好尺度。每一天,抽出足夠的時間,和每一個幼兒交流。面對問題兒童,也要現實出足夠的耐心,去了解事情的本質,再去評價幼兒的行為。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遊戲,遊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遊戲藴藏着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機。發展的多樣性、差異性、自然性等特點,在遊戲中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遊戲同時是一種自發的學習,具有促進發展的功能。所以,教師要尊重幼兒在日常生活環節中的自發遊戲,尊重幼兒的自發探索過程。《綱要》中指出,孩子是通過遊戲及其一日活動來學習的,尤其是遊戲活動,往往是綜合性的,涉及多方面的學習內容,具有促進幼兒多方面發展的價值。同時,很多幼兒教育專家研究發現,孩子的創造力並不是通過集體活動教出來的。而是與生俱來,並在一次次的個性化創新活動中獲得鞏固和發展,成為穩定的品質。其實,只要教師細心觀察,就可以在一日活動細節中發現幼兒創新思維的火花。這時,教師所要做的是積極的關注和採取適當的態度呵護幼兒的創新意識和探究行為,而不是採取粗暴的方式遏制。

傾聽孩子的聲音,有時候,孩子的很多行為並不象上述案例中那樣能讓人直接看出其探索過程。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是不計後果的,甚至能造成破壞性。這時,我們就不能僅僅從孩子的行為表面直接作出判斷,而應該蹲下來傾聽孩子的聲音。這樣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和思考過程,有助於我們作出正確的判斷。

引導孩子的思考。《綱要》中指出,教師的角色定位不但應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還應該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所以,教師不但自身要關注孩子的一日生活全過程,善於從細節中正確把握教育契機。同時,還要幫助孩子在每一個活動過程中學會觀察細節,學會在過程中思考,從而發揮教育的最大價值。

孩子個性發展是在其天性的基礎上展開的,只有在天性的展現中我們才能把握孩子多種發展的可能性,使潛在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而孩子的天性更多體現在一個個生活細節和各種自發活動中。這就要求教師要以發展的趨勢去關注幼兒生活過程,關注尋常時刻,學會了解行為的發展意義,從而最大程度地促進幼兒個性發展。

除了幼兒園本身需要改革之外,家長的傳統思想也應該解放。我想,即便現在創辦了許多所巴學園式的幼兒園,硬件軟件條件都很充沛,有許多家長還是不願意選擇這種新式的教育方法。有許多家長不能夠接受孩子玩沙坑的時候把手和衣服弄髒。所以,既然我們選擇了學前教育,我們就有義務把這種巴學園的思想廣泛傳播,讓大眾對其瞭解、接受。堅持以下理念:

1、以幼兒為本,注重幼兒個性培養。

2、營造和諧生活學習環境,促進幼兒個性發展。

3、創新活動,拓展個性教育的空間。

4、發展特長展示個性風采。

5、開展個性化教育,優化發展幼兒個性。

6、在民主、和諧、自由的寬鬆環境裏,有效地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三、結論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幼兒園是一個提供各種各樣鞋的場所,而不是一個託管所。提倡巴學園式的個性化教育是每一個幼兒的個性得到健康發展的保證。不要讓傳統的集體化教育禁錮了幼兒的思維。包括幼兒人格品德的發展,也與個性化教育密不可分。孩子的每一個時刻都應該被關注。

參考文獻

1、《個性心理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葉奕乾,孔克勤主編。

2、《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中國發展出版社,瑪利亞·蒙台梭利著。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篇三

摘要:大班幼兒由於身體、動作、智力的發展,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喜歡探索,競爭意識強烈而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薄弱,因而生活、學習中的不安全隱患也隨之暴露。本文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實踐教學活動、日常生活及家園合作方面來研究大班幼兒的安全教育及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的方法,提出幼兒應當掌握基本安全知識和簡單的應急措施。

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是幼兒園工作最重要的內容,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的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根據統計,幼兒意外事故是這幾年來幼兒死亡的第一位死因。大班幼兒年齡都在5-7歲之間,這年齡段孩子由於身體、動作、智力的發展,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喜歡探索,競爭意識強烈而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薄弱,大班幼兒更容易暴露在危險之中,意外傷害也隨之發生。為了保證幼兒能夠健康的成長,開展有效的安全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出於對幼兒安全的考慮,筆者從如何在教學、日常、家園方面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把安全問題和領域內容結合起來,實現各種教育的整合。

教師應該抓住每次機會讓幼兒接受安全教育,懂得自我保護。在筆者的實踐教學中,大班上學期音樂活動《三隻猴子》這是藝術領域的活動內容,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本次活動含有深刻的安全教育契機,於是我抓住這次機會,引導幼兒認識:不能像三隻猴子一樣在牀鋪上跳來跳去,如果在牀鋪上跳來跳去,摔下去的話,就會受傷流血。通過本次教學活動,筆者發現幼兒在户外活動時,亂跑亂跳的現象減少了。實踐證明,幼兒對這些常識有一定的認識、瞭解後,在生活活動中幼兒也會加以運用。

二、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開展安全教育。

1、大班幼兒由於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的發展,喜歡自己動手或幫助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幼兒缺乏對危險的預測能力,同時又喜歡摸摸碰碰,極易發生危險。在筆者的班級中有幾位幼兒喜歡幫老師盛水,但在盛水的過程中,幼兒總會盛的很滿,一不小心很容易滑倒。這就存在兩種的解決方法:1)讓幼兒不去做危險的事情,限制幼兒的行為。2)鼓勵幼兒的行為,教會幼兒一些避免危險的措施。兩者比較,後者不但沒有限制幼兒的行為,而且還提出瞭解決的方法,大部分會選擇後者,教給幼兒安全常識:在盛水時,請幼兒把水杯放在水龍頭的底下,不要盛太滿,走時要慢,要端穩,這樣水不會灑出,就會避免幼兒滑倒。

2、隨着大班幼兒言語能力的發展,幼兒在進餐時喜歡開玩笑,邊吃邊講。針對這一情況,筆者認為可以在日常的進餐前將一些安全事故告知幼兒,比如某某幼兒因為吃飯時邊説邊笑不小心將食物進入氣管導致窒息的事例。這就讓幼兒掌握了吃飯的良好習慣:吃飯不説話,要細嚼慢嚥,不能狼吞虎嚥。教師在幼兒每次吃點心時都要不斷的重複,讓幼兒在教師不斷的提醒中掌握。

3、户外運動是幼兒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運動,也是幼兒活動的主要場所,而事故的多發點就是户外場所。大班幼兒身體、動作技能的發展,且競爭意識強烈,喜歡在活動時推擠,導致意外傷害的發生。比如在玩滑滑梯時,筆者在幼兒玩之前進行有關滑滑梯的安全規則教育,讓幼兒意識到玩滑滑梯時應該是一個一個的滑,不推擠,或者讓幼兒自己討論在玩的時候應注意的一些問題,提高幼兒的主人翁意識,與幼兒共同建立規則。在幼兒玩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在旁提醒,讓幼兒時時注意安全的防護。樓梯也是事故發生的頻繁段。大班幼兒由於身體動作的發展,上下樓梯時總喜歡跑,或順着扶手往下滑,一步多個台階,擁擠推人,容易造成傷害。筆者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不時的重複,教育幼兒上下樓梯的規則:一步一個台階,不擁擠,不推人,不在樓梯上跑,遇到樓梯有很多人時,要先讓別人。或組織幼兒討論生活中常見的不安全行為,放影片等讓幼兒觀察情景。

三、家園合作,共同開展安全教育

幼兒較多的時間是和家庭成員在一起的,家庭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場所。越來越多的家庭由於父母加班、忙等各種原因而把幼兒一個人留在家中,如果幼兒沒有一定的安全意識,這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故家長在家庭中開展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筆者實踐的班級中有些家長對幼兒的安全教育沒有足夠的重視,對幼兒的好奇心和冒險心理沒有防範,極易導致意外的發生。為了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筆者在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意識的培養時,還利用各種形式提高家長意識,改變家長觀念,如家長會、家園聯繫欄、接離園的談話活動等。如果在家中沒有同步的開展相關防範措施,幼兒的生命還是遭到威脅。所以説,家庭和幼兒園的合作對幼兒的安全教育的開展是十分重要的。

四、加強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及方法。

許多家庭中父母總喜歡擔負起幼兒的安全責任,限制幼兒的種種行為。而大班的幼兒由於個性且處於好動、好玩、好探索的年齡,幼兒往往不聽從家長的話,對家長的勸説置之不理。同時社會上的不安全隱患也無處不在,拐賣幼兒等現象的存在,所以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是十分必要的。

一)瞭解安全知識,加強自我保護能力。

隨着大班幼兒智力的逐步發展,幼兒的記憶力也在發展。懂得保護身體的各個部分的器官,不隨便和陌生人走或吃陌生人的東西。懂得撥打急救的電話110、120、119等。

二)讓幼兒掌握一些簡單的應急措施

火災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在幼兒園,教師可以告訴幼兒發生火災時應如何逃生。比如在着火時,可以用濕毛巾捂住嘴巴,要關緊門窗以防火蔓延,懂得撥打119。在教學中進行一些演練,讓幼兒獲得實際經驗。

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看着無數的幼兒喪失生命,我們無不為之痛心。如果學校在平時大力的加強安全教育,進行有關的演練,幼兒及國小生的傷亡也會降低。所以説在幼兒園中進行有關地震的安全知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向幼兒傳授相關的安全知識,教會幼兒如何自我保護:比如在地震時,不要心慌,千萬不要跳樓,不要站在窗外,要知道房子的緊急出口,要迅速跑到外面空曠的場地,避開建築物、危險物。

四、結語

總而言之,加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對幼兒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由於大班是國小的重要的過渡時期,大多數的幼兒園及教師只注重幼兒知識的教育,往往忽視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對安全教育的實行也沒有落實到底,對安全教育的力度還是遠遠不夠。有的教師自身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使幼兒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幼兒的生命也得不到保障。筆者認為應該結合社會、學校、家庭的資源共同來關注幼兒的安全教育,學校向家長傳播一些有效的方法,讓家長和幼兒園共同開展,學校也可以呼籲社會共同的來參與。

參考文獻:

1、幼兒園安全教育指導綱要》2007

2、柳惠英,淺談幼兒園安全教育管理,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11

3、高吉勝,淺談幼兒安全教育,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7-11-21

4、曾小莉,幼兒園幼兒的安全保護和教育,貴州教育,2007,15.

5、朱良,幼兒園的安全管理與安全教育,學前教育研究,2003,12.

6、郭麗,淺議學前兒童安全意識的培養,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4,08.

7、茅秀君,幼兒園意外事故的成因與對策,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7,04.

8、曾燕波,兒童安全教育現狀與思考[J]當代青年研究,2005,11.

9、温世平,防止幼兒園兒童意外傷害的研究,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06,1.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篇四

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期間,在教師缺乏的社會背景下,導師制作為一種幫助實習教師學習和發展的途徑,逐漸開始了在教師培養領域的探索和運用。隨着社會對幼兒教育的重視,學前教師職前培養的質量已然成為國家政策制定者、理論研究者和教學實踐者關注的重點。目前我國關於導師制在幼兒園教育領域的研究多集中於對新教師的引導作用,對其在教師職前培養中的實踐探索還很少見。同時,針對當前教師職前培養中“結合實踐對師範生開展的教師教育培訓與指導很少”的弊端,導師制為促進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專業認同感等提供了一種可能路徑。基於筆者所在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導師制活動開展的經驗總結和問題探析,筆者從導師構成、活動內容和形式、管理制度、外在支持等多個角度提出了導師制的優化策略。

一、推行“雙導師”,實行導師輪換制

導師的構成是“導師制”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經驗豐富的各類教師可以幫助在校學生突破視野、知識和技能的侷限,更好地進行其專業學習和成長。目前筆者所在院校的導師制主要涉及到幼兒園一線教師及管理人員對學生的指導和幫助。通過學生反饋發現,幼兒園教師的指導多偏向於教學現象和實踐技能,固然能夠提高學生專業技能,但由於學生能力有限,無法對教學現象和案例進行理論解析。因此,筆者認為在導師的構成上,應推行“雙導師”,將行業導師和專業導師相結合,共同促進學生的專業成長,更好地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其中,行業導師主要來源於幼兒園一線教師、教研員、管理人員等;專業導師主要來源於高校專職教師、理論專家、教授等。

為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獲得廣闊的專業視野,導師制的實踐運作可實施導師輪換制,保障導師資源利用的最優化。每位導師對於學生的專業培養及內容有着不同的見解,這直接導致了導師制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有所不同。筆者所在院校導師制活動的經驗表明,通過導師輪換制,學生能夠接觸到不同教育理念、不同研究專長、不同專業視野的導師,可以提供學生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形成批判意識。從專業導師的角度出發,專業導師的配備可依據不同年級學生的需求有所調整。低年級的導師以基本專業課教師和理論專家為主,引導學生關注教育規律、教學現象、幼兒發展特點等;高年級的導師以專業技能課教師為主,包括教法課、遊戲設計課、實踐實習等。從行業導師的角度出發,應定期輪換來自不同園所、教研所的幼兒園教師、管理人員和教研員,引導學生親身感受不同幼兒教育機構的教學理念和園所文化,體驗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等。通過以上輪換制,讓學生擁有“整個學校的體驗”,併為學生創設可在不同教育機構和班級進行觀摩學習的機會。

二、聚焦於問題解決,拓展導師制活動形式

“導師制”的開展過程是決定其成效的關鍵環節,尤其是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導師制的質量。通過筆者所在院校的實踐探索發現,行業導師展開的活動確實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但活動內容和形式較為隨機,無法滿足學生的即時發展需求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因此筆者認為,活動內容應指向不同年級學生的專業需求和問題解決,拓展導師制活動形式。

一方面,活動內容應指向不同年級學生的專業需求和問題解決。本院校導師制活動的經驗表明,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具體需求,且在專業學習中將遇到不同的問題,因此導師制活動內容應基於對學生需求的調查與分析進行安排,指向學生的問題解決。根據筆者訪談發現:大一學生處在一個懵懂的階段,導師可引導學生制定專業學習規劃、瞭解專業前景、建立專業認同感等;大二學生將開始初步的專業學習,導師可結合幼兒園的教學案例和工作任務,引導學生了解幼兒的學習特點、發展規律等;大三學生的導師制活動可依託於五大領域教學活動的設計與指導;大四學生的導師制活動可聚焦於就業指導、專業技能操練、心理輔導等。另一方面,擴展導師制活動形式,多角度解決學生問題。由於本院校導師制探索針對的學習對象是2015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因此本院校導師制的活動形式較為單一,主要涉及到校內專業講座、校外觀摩學習與參觀。在活動內容指向問題解決的基礎上,導師制的活動形式應根據內容的特點和性質靈活調整,拓展為案例分析、學生匯演、小組討論、專題講座、觀摩學習、教學模擬、分享教學材料等多種方式。

三、健全導師制管理制度,爭取多方支持和幫助

為保證“導師制”活動的質量和效果,建立科學規範的導師管理制度十分重要,尤其需要規範導師聘任制度、優化導師激勵政策,並在此基礎上爭取學院、教務部門、後勤部門等多方支持與幫助。

筆者所在院校導師制開展的經驗表明,規範導師的遴選和聘任制度可以幫助導師樹立強烈的責任心,主動參與導師制活動的設計和組織。首先,導師作為學生專業成長的引導者和啟蒙者,其素質能夠影響學生的觀念、能力及未來的專業成長。學院在遴選和任用導師的過程中,應優先考慮有能力、有責任心、樂於分享的教師。其次,重視行業導師的教學經驗。行業導師可以通過案例呈現、教學視頻、經驗傳授等方式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使學生儘早體驗未來的職業生活。再次,通過對學生訪談發現,學生對導師制活動報有極大的期望,且積極、認真地參與導師制活動,但是活動結束後往往很快就印象模糊,究其原因是活動內容往往難以與課堂學習聯繫起來。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應根據各年級的課程安排進行選擇專業導師。此外,為提高導師工作的積極性,學院應優化導師激勵政策。不管是行業導師還是專業導師,學院都應頒發正式聘書,並依據常規的工作量和學生人數,設定基本的指導報酬。同時,根據每學期學生和學校對導師的評價,可實施彈性工資制度:對於指導質量較高、態度認真的導師,給予導師物質和精神獎勵,並設立連任制度;對於指導不力、效果不好的導師,給予適當的懲罰。

導師制作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前培養的創新路徑,受時間、場所、班車、材料等諸多外在因素的影響,其運作依賴於學院、教務處、幼兒園等多方的支持與幫助。學院應通過多方宣傳,提高學生和幼兒園對導師制活動的關注和認可,創設獨有的導師制文化。對學生而言,導師制可為學生提供專業上的榜樣和支持;對幼兒園而言,導師制可提供幼兒園教師和高校教師共同探討和學習的機會,提高一線教師的理論水平;對高校教師而言,導師制可豐富高校教師的實踐經驗和技能。在三方共同成長的過程中,培育平等、尊重、互助互惠的異質性合作文化③。此外,學院和教務部門應為導師制的順利運作提供專門的物質資源,包括活動的場所、器材、運輸工具、資料等。

結語

導師制作為學前教師職前培養的重要途徑,能夠增進學生的專業認同感,提高理論聯繫實踐的能力,提高學前教育師資培養的質量。因此在導師制的運作過程中,應推行“雙導師”,實行導師輪換制;聚焦於問題解決,拓展導師制活動形式;健全導師制管理制度,爭取多方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