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淺談語文教學論文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88W

淺談語文教學論文多篇

淺談語文教學論文 篇一

摘要

新課改的的中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堂教學作為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顯得尤為重要,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師更加註重的是課程方案和試驗教材的編寫,忽略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闡述了當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探討了出現問題的原因,並提出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關鍵詞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變化,課堂教學中採用的教學方法日益多樣化,但是探究性等教學方法雖然運用於日常教學中,但是往往空有其名,並沒有真正實施到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有待探討。

一、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1.教學目標形式化

新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三個方面缺一不可,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並沒有認真解讀新課程標準,也沒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目標,使得教學目標機械化、程序化,不能體現特殊性,多流於形式。

2.教學方法表象化

語文教學應該遵循的原則是“因文而定,因課而改,因時而變,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同樣的教學內容,如果教學目標不同,面對的學生不同,就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呈現不同的教學效果,而當前的教師一味地追求潮流,看到好的教學方法,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生搬硬套,刻意模仿,例如有的教師堂堂課採用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而其設計的問題不值得探討,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還不能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只有自己研讀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設計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3.課堂組織無序化

課堂組織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整個課堂教學流程的把握,有效的課堂組織應該是從導入到新課的講授再到後面的總結,如行雲流水般有條不紊進行,而當前老教師們上課的隨意性大,想到什麼就講什麼,教學活動顛來倒去,沒有條理性,給學生感覺是亂,不利於其知識結構的建構。

二、影響語文課堂效果的原因

1.教師方面

首先是教師的觀念問題,時間效率觀念不足,不注重通過優化教學的雙邊活動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是強調增加學習時間來提高語文素養,有的教師課前不認真備課,課堂上任意發揮,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這都是時間觀念薄弱的表現,教師經常認為教師教得多,學生就能學得多,當前的教學效果不是看教師教了什麼,而是看學生學到了什麼,所以傳統的教學觀念必須轉變,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效率才能得以提高,其次,教師的備課問題,當前的備課更多的是注重對知識傳授的設計,而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過於籠統,沒有針對性,更多的是關注短期目標,而忽視了長遠目標,再次,教師的課堂組織問題,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主體,而當前的語文課堂,仍然是以教師的教為主,滿堂灌的教學形式,並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語文學習重積累、感悟,一味地採取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只會使語文課華而不實。

2.學生方面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而長久以來,學生對語文學科不夠重視,語文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強調長期的積累,要想在短期內大幅度提高語文成績的可能性比較小,正是因為這樣的學科性質,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缺缺,第二,學生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以被動學習為主,主動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積極性不夠,第三,學生的自控能力比較弱,語文不同於數理化,要做大量的習題,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課後多讀書,多感悟,這種隱形作業的完成需要學生要有較大的自控力。

三、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1.設計高質量的教學方案

教學方案的設計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目標主要是指一節課需要讓學生達到的目標,教學目標的確定首先要與課程標準相一致,其次要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所制定的目標要基於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又高於已有的知識體系,從三維角度整合教學目標,目標設置要簡單明瞭,有針對性。另一個是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方案要包括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對教學活動的組織、對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的選擇等教學環節,在設計教學方案時,一定要認真分析學情,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一定要以學生為本,使學生能夠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實現與新知識的同化,從而實現自我。

2.開發豐富的課程資源

語文課程資源是語文課程設計、編制過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語文作為一個綜合性比較強的學科,不僅要充分利用課堂的教學資源,還要充分利用課外資源,不僅要注重顯性資源的利用,還要重視對隱性資源的開發。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深入挖掘語文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也可以通過《語文讀本》,彌補教材的不足,其次,師生之間要加強交流,注重師生之間隱性資源的開發,教師作為語文知識的傳達者,他的人格魅力、語文素養都是一種隱性的教學資源,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容易產生思維的迸發,從而產生新的課程資源,再次,要貼近生活,語文源於生活,開發生活中語文教學資源,有利於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養。

3.提高教師的課堂應變能力

“計劃趕不上變化”,即使有完備的教案設計,在課堂上,還是會出現很多狀況,所以教師要有較強的課堂應變能力,要懂得變通,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適時更改自己的的教學方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這種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多積累、多反思。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過程中,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是由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引起的,在日後的語文教學中,要通過制定完備的教學方案、開發豐富的課程資源等措施提高中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沈萬鳳,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蘇州大學,2009.

淺談語文教學論文 篇二

摘要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中的作用。早在宋代,理學家程頤便提出,“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這一“樂學”理念,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依舊有着啟示作用。

關鍵詞

國小語文;興趣教學法;因材施教;探索發現

語文教學尤其要尊崇樂學思想,注重興趣的培養,特別是國小語文,面對的是一羣剛入學的兒童,他們精力充沛,求知慾強,然而又稚氣未脱、定力不足。如果教師能夠順勢引導,以興趣激發學生的熱情,學習將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反之,如果不注意培養興趣,隨着時間的推移,學生難免會興致減弱,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鑑於興趣的重要性及語文學科的特點,在國小語文的教學實踐中,可以實行“興趣教學法”。

1課外因人生趣,和諧師生關係

教學不是一種死板的機械運動,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學生對教師感興趣,自然就會對其所授學科產生興趣,是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因此,教師,特別是國小教師,尤其不能忽視課外的'環節,要注重感情的交流,和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作為教師,要主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做學生的益友。這樣,學生就會信任教師、愛戴教師,對教師產生一種天然的興趣和依賴,學習興致自然也會高漲。另一方面,教師本身的綜合素養和人格魅力也是增加學生好感,使其產生興趣的關鍵條件,一個優秀的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豐富自己的內涵,更新自己的知識,讓學生覺得可愛、可敬、可親。

2課前熱情生趣,調動學生激情

學習是需要興致的,在精力集中、情緒高漲的狀態下,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針對國小生注意力不集中、熱情來得快去得也快等特點,就要在課前充分調動他們的情緒,昂揚士氣、迸發激情,營造一個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有了熱情,學生就會踴躍參與,自然就有了興趣。在課前,可以準備一個簡短的活動,放一首歌曲,講一個故事,或者在黑板上抄錄一些經典詩詞、名言警句,師生一起誦讀。雖然只有三五分鐘時間,學生卻可以投身其中,調動情緒。同時,也可讓學生感悟音樂的優美,品位語言的深邃,從中攝取養料,激發其求知慾和學習興趣。這比簡單的“起立、坐下、開始上課”等傳統課前三段論效果要好的多。

3課時因教生趣,創新授課方式

語文教學堪比一門綜合藝術,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應當宛如一名藝術巨匠,能夠在課堂上輕鬆駑駕“興趣”這根魔棒,別開生面的進行授課,讓學生樂在其中,就染自醉。

3.1導語引趣。好的導語,是對課堂內容的總結提煉,既能有效引出授課的內容,又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注意力,讓其對課堂的內容保持興趣。如在講授《孔子拜師》時,可以一上來便向學生拋出幾個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了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有達爾文、柏拉圖,那大家知道排在十大名人之首的是誰嗎?那就是我們中國的孔子。世界排名第一的孔子為什麼還要拜師?他的老師又是誰呢?我們應該向孔子學習什麼?這樣的導語,既可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讓他們產生一連串的疑問,自然會集中精力的投入學習中。

3.2旁徵添趣。國小生求知慾強,知識儲備又少,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拘泥於課文的內容,那不僅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需要,也難以讓他們深刻了解文章的精髓。因此,語文教師必須能夠旁徵博引,儘可能的給學生展現文章的整體風貌。如在講授《將相和》時,不能簡單的羅列出“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幾個事件即可,最好能將戰國的時代背景、列國的地理分佈與勢力對比、趙國的興起與衰落、秦國的變法與強大等,通過故事的形式,生動形象的向學生講述。如此,學生就可更深刻的瞭解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真正體會到趙國當時處境的危險,以及藺相如的剛毅與聰慧,對課文的內容也會更感興趣。

3.3情景激趣。國小生想象力豐富,對事情往往會有獨特的見解。教師在教學中要加以引導,既可增進興趣,又能開發智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一個場景,讓學生投身其中,假設他們是主角,遇到同樣的事情,會如何處理。之後再與課文作比較,看哪一種方式更好,如此,學生的興致會非常高漲,而且在對比的過程中也有利於思辨思維的形成。如在講授《西門豹》時,可以讓學生想象,假如你是西門豹,遇到河伯娶親的事情,你是否會去制止?又會如何揭穿巫婆的騙局?同學們在思考回答之後,再對比課文中西門豹的做法,就會深刻體會到古人的正義與智慧。

3.4遊戲增趣。國小生往往好動,表演慾望強。針對這一特點,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在課堂上安排一些簡單有趣的遊戲,讓學生樂在其中,又能增進學生的交流能力。如在講授兒歌《小熊過橋》時,可以把講台當作小橋,讓兩組同學分別站在小橋兩端,扮演“山羊公公”和“小熊”,然後,下面的同學朗讀,上面的同學表演過橋。通過這樣一個寓教於樂的小遊戲,學生們很快便能記住兒歌,此時再加以引導,學生們便懂得要像小熊那樣尊老愛幼,禮貌相讓。

4課後實踐生趣,實現知行合一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學的定位,並不能僅侷限於三尺講台。課後的繼續學習與實踐,也是“興趣教學法”的重要內容。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應當認真尋找課堂與課後的結合點,帶領學生感受自然,嘗試實踐,實現知行合一。比如講完《望廬山瀑布》,便可在週末組織學生郊遊,看一看真正的瀑布,講完《農業的變化真大》,完全可以帶學生去感受一下新農村的風貌。通過躬身實踐,學生就會切實體會到所學知識的意義,進而萌發更大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總之,從教學實踐來看,興趣教學法可以充分調動師生兩方面積極性,使教師善教、學生樂學。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推行興趣教學法,既是時代的要求,更是遵循“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必須。

參考文獻

[1]杜娟;國小語文遊戲化教學研究[J]。《國小教學參考》,2010.07

[2]陳美麗;興趣教學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課程教育研究》,2011.02

淺談語文教學論文 篇三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發展,對於國小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夠採取科學的策略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與綜合能力。基於這樣的目標,依靠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國小語文教師擺脱應試教育的理念,用創新的思路來組織作文教學,讓學生樂於表達,同時注重引導他們關注生活,在寫作中流露出真情實感,讓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與寫作思維得到提升。那麼我將針對國小語文作文教學,淺談創新教學的思路。

一、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誕生了多種教學思想,其中,情境教學法就是廣大教師值得采納的一種主流思想,其旨在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中感悟,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這樣的教學方法相比填鴨式教學更具有感情色彩,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思考與感悟。例如在完成《龜兔賽跑》的學習後,教師往往會要求學生談一談學習之後的感悟,為了讓學生獲得更深層的感悟,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直接還原龜兔賽跑的故事,同時要利用具有情感的語言讓學生進入到情境中,使學生感覺龜兔賽跑的故事就直接發生在眼前。這時教師一步步地對故事的內涵進行透徹講析,讓學生了解到這一則故事背後的寓意,隨後讓學生在自由時間裏進行思考與討論,深化對故事的領悟,最後再用文字將自己的感悟寫下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將情境教學法得以落實,改變了傳統機械的教學模式,獲取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

寫作並不是只能在課堂上完成的學習任務,它滲透在學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教師要培養學生寫作的習慣,讓學生將寫作作為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愛上寫作。對此,教師可以將日記式教學有意識地運用在學習中,讓學生養成寫作的習慣。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每天寫一篇日記,日記不限於內容與字數,只需要記錄好當天發生的事情以及其中的感悟,做到真情實感、有感而發。再者,教師還可以將日記與週記的形式有效地結合起來,將日記與週記成為學生總結自我,練習文字運用功力的平台。這樣一來,教師一方面將學習的平台擴展到學生的生活中,實現生活式教學,讓學生完成生活總結與感悟,另一方面,簡單的練習方式讓學生愛上了文字表達,培養了寫作的習慣,克服了作文學習的困難。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寫作習慣,從而在生活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寫作練習,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三、閲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有機結合

閲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在對國小語文作文教學進行創新的過程中,教師不妨考慮將閲讀教學與寫作教學進行有機結合,這樣可能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教學為例,這是海倫凱勒的經典作品,對國小生思維的養成有着積極的意義,恰好在寫作教學中有一章便是要求學生以“假如……”為題展開想象,寫一篇文章,於是教師可以將二者進行融合式教學,在完成文章的基礎教學之後,要讓學生進行深層的討論,理解文章的內涵與情感,教師再將教學重點過渡到寫作當中,學生就要想假如自己只有三天光明,會做一些什麼呢,在想象中思考,更是對人生的一種感悟,最後再利用文字表達出來,使情感得到昇華。通過這樣的方式,將二者有機結合,獲取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使作文教學煥發新的活力。

四、有效實施感悟式教學

具有情感的文章才算是真正的好文章,在當前的作文教學中,教師要逐漸將教學重點從技法傳授轉移到情感感悟上來,讓學生寫出的文章具有真情實感。基於這樣的目標,教師要有效地實施感悟式教學,讓學生針對客觀事實進行感悟,將自己的觀點與情感融入文章。比如每年的三月五日是學雷鋒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完成各種實踐活動,如可以帶領學生走上街頭幫助環衞工人維護城市清潔,也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敬老院慰問老人。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感悟其中的經歷,然後用文字將過程記錄起來,再一次地進行思考與感悟,從而從活動中獲得啟發,在字裏行間流露自己的情感,更深刻地感悟這樣的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寫出的文章具有真情實感,並且使學生的人格素質得到顯著提升。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感悟式教學有效落實,獲取理想的教學效果,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而言之,對國小語文作文教學進行創新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學生取得理想學習效果的必要保障,可以説,要培養好學生的文學素養與綜合能力,離不開具有創新性的國小語文作文教學。那麼在今後的教學中,國小語文教師應該意識到對作文教學進行創新的重要性,選擇科學的教學策略,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創建良好的教學氛圍,聯繫日常生活中的語文知識,幫助學生學會表達真摯的思想情感,提升語言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夏蕾。論當今國學教育的系統化及其在中國小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教學與應用,2014(8):97-99.

[2]王超傑。試論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D]。西北師範大學,2012.

淺談語文教學論文 篇四

摘要

新課改所做出的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要求教師要充分尊重國小生,不僅要設計出能夠激發國小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教學活動,還要堅持多元智能理論,允許不同的國小生以不同的速度來獲得不同的發展,這對於正面臨“小升中”學習壓力的六年級學生是十分重要的。對多元智能理論下的國小六年級的語文教學進行分析。

關鍵詞

多元智能理論;國小語文;理論研究

六年級的國小生會在一年的學習之後面臨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第一個大型考試——“小升中”。在六年級的語文課堂上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思想,可以讓國小生的個人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使得六年級國小生在心理、精神上都獲得學習自信,消除考試所帶來的焦慮感、緊張感,有效解決六年級國小生的厭學問題。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優勢,一個擅長寫作的人不一定擅長説話,一個不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學生也不代表他們的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水平的低下。教師必須要有一種善於發現、善於挖掘的能力,促使六年級的語文教學走向個性化、全面化。下面,筆者從學習任務的多元化、語文練習的多元化、評價標準的多元化三個角度,來討論多元智能理論在國小六年級語文中的具體應用。

一、學習任務的多元化

當國小生進入六年級之後,許多教師都會在“時間少,任務重”的緊迫感的驅使下,恨不得將所有的語文知識一股腦地倒給國小生,也會下意識地要求所有的國小生用同樣的學習效率來完成同樣的學習任務,這就讓許多語文能力不足的國小生承受着過重的學習壓力。多元智能理論允許國小生的智能、學習能力存在顯著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要使學習任務多元化,讓國小生根據自身的語文水平來選擇相應的任務,使其保持鬆弛有度的節奏來完成六年級的語文學習。

在新知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幾個不同的學習任務,比如在《山中訪友》這一課中,教師就可以分別設計四個學習任務,即學會讀寫清爽、吟誦、陡峭等新字詞,瞭解這些漢字的內涵;充分調動自己對散文知識的瞭解,分析課文中所具有的散文特點,並且就文章所使用的擬人、比喻等修辭進行鑑賞;通過朗讀初步瞭解文章的大致內容,就文章中的優美語句進行摘抄與鑑賞;通過學習,品味作者的情感所在,體會作者所表達的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在公佈了這四個學習任務之後,國小生可以就自己的語文水平來進行學習,他們不必完成所有的學習任務,這可以讓國小生以輕鬆的心情面對語文學習。

二、語文練習的多元化

“題海戰術”似乎成為傳統語文教師在短期內提升六年級國小生語文成績的基本戰略,教師很少會考慮哪些知識已經被國小生掌握,哪些語文知識還需要國小生重點練習,只是一味地佈置大量的練習題,讓六年級的國小生疲於應付。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教師要改變這種毫無重點、毫無層次的語文訓練方式,而是要將語文練習進行分層,或者是以專題訓練的方式進行,使得國小生能夠有計劃、有重點地來訓練自己的薄弱環節。

在組織六年級國小生進行語文練習的時候,我會設計語文基礎知識專題、閲讀理解訓練專題、習作練習專題、古詩詞背誦專題等幾個專題模塊,並且將其整理成練習冊,將其分發給每個國小生,國小生要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來進行選擇。但是,有一部分國小生對自己的語文知識結構的認識並不清晰,所以他們不知道該選擇哪項專題。為此,我會結合他們在語文課堂上的表現以及語文試卷中的具體得失為他們提供練習建議。

三、評價標準的多元化

“一刀切”是導致六年級國小生不喜歡學語文的基本原因。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教師不應該只用語文成績來評價國小生的語文學習效果,而是要綜合考慮每個國小生的整體表現,促使評價標準的多元化,讓六年級國小生接受全面的、客觀的語文學習評價,使他們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變得更加快樂、自信。

在評價教學中,教師應該要對不同的國小生進行鍼對性的評價與甄別,要因人而異、因勢而定。如果一個國小生的閲讀能力水平較高,那麼教師就要對他的閲讀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國小生的日常表現比較好,但是在考試中的表現卻屢屢不盡如人意,那麼教師也要對國小生的學習表現進行肯定性評價,避免國小生因為成績不夠優秀而產生失望情緒;如果國小生在某個階段的心理壓力過大,那麼教師就要暫時放低對這個學生的語文學習要求。

總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論是以促進國小生的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發展為基本目的的,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指導、促進、啟發等多重作用,真正將國小生的發展放在心上,使得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更加突出,也讓更多的國小生真正喜歡上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1]白光沂。語文教育中的智能開發:多元智能理論下的教學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3):52-53.

[2]馮文全,田仙菊。多元智能理論框架下的農村國小語文教學改革[J]。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15,36(4):107-111.

淺談語文教學論文 篇五

摘要:

針對高中語文閲讀教學現狀,就課內外閲讀教學探究,探討閲讀習慣的養成教育。

關鍵詞:

閲讀 課外課堂 主體作用

斯普朗格説“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學生傳授已知的東西,而是要將學生的創造力誘發出來”。縱觀多年閲讀教學,比對大學聯考學生解題現狀,兩者沒較好銜接,失分較多,這引起我的教學反思。閲讀是什麼?“讀”是種閲讀活動,由“讀者、作者、作品”三者構成的“三邊”活動。作者潛藏作品中,讀者與作者通過作品發生心靈碰撞和情感交流。閲讀教學卻教師講代替學生讀。嚴重背離閲讀的本意。其次,受條件限制,以教材、教參為中心,教參牽着鼻子走,教師牽着學生鼻子走。課堂閲讀教學不是引導學生自己閲讀、感悟、整體把握,學生學到的東西有限。第三,教學過程中,不引導學生讀書,感悟,發現,把“有創意”的教學手段搬進課堂,讓學生“活躍”,如同桌、小組討論,猛看熱鬧非凡,美其名曰“閲讀教學創新”,實效是學生討論、收穫了什麼?第四,學生生活、閲讀積澱太淺。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閲讀源於社會生活,用於社會生活,一旦離開社會生活,也就喪失了生命力。語文閲讀教學往往遠離現實,學生固定在教室裏,框定在教材裏,缺乏必要的生活積累。課堂上的閲讀被教師的繁瑣分析和提問佔有,多數學生除課本,幾乎無課外閲讀。

任何能力都是學習主體“悟”後“練”出的,絕非“講”或“聽”出的,缺少閲讀的語文閲讀教學付出太多,收穫很少。怎麼改進呢?

我想首先是課外閲讀教學。語文學習是長期積累的過程。“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累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充滿靈性。這就要創設情境,培養興趣。興趣是產生學習動力、激發主體意識的前提。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和認識規律,挖掘教材自身樂趣;善於啟發利用學生好奇心、求知慾,精心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所以,高一應抓興趣,讓學生變自主閲讀為主動閲讀。敢放手,多給閲讀時間,尊重學生原始閲讀。即從學生主體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對學生的閲讀範圍、角度和思路等少干涉,甚至不干涉,由着學生“性子”選擇閲讀對象。只要內容不暴力、淫穢、反動。這種個性興趣探究性閲讀,目的是錘鍊學生的自主探究性閲讀習慣和方法,為深入自覺學習語文錘鍊基本功。當然,由着“性子”閲讀,並非放任自流。閲讀進度,專題選定等都要精心策劃,適合的時代著作,流行佳作,要及時推薦,以免學生不擇而食。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要求不解字詞隨時翻閲,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閲讀。學生要有自己的看法,我要求的是學生做少許讀書筆記,可以對作者、人物、片段寫點自己的看法,體悟,也可當練筆(週記)交,甚至可作為演講內容向同學推薦。

新課改最終面對大學聯考,所以光靠個性閲讀是不夠的,還須建立閲讀層次序列。所以高二的指示閲讀範圍很必要。藉助高一個性閲讀形成的習慣方法,促成學生閲讀自覺;讓學生視線收縮到老師指示的體裁上,並要求把興趣愛好閲讀經驗加以運用;引導學生基本定型各類文體的閲讀技法,儘量使其參差不齊的感悟、認識能力趨於統一。高二課外閲讀教學教師應參與做好指導工作。

餘秋雨説:“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的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使你馳騁古今,經天緯地。”教師應想方設法讓學生廣泛閲讀,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書籍“資源共享”;舉辦朗誦會、讀書競賽等促進多讀;充分利用牆報、校報定期刊出學生作品,互相傳閲,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促讀。

其次是課堂閲讀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初始化閲讀。在學生沒接觸文本時,不設計教學活動,在接觸文本獲得原始體驗後,教師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矯正、引申原始體驗,並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原始體驗基礎上生成、引導、訓練。這樣才符合學情,真正使語文素養得以提升。如何發揮主導作用呢?

一、精心設計活動。

結合課文和學生特點,既生動有趣又高效藝術地將文本學習轉化為一個個活動,體現學生主體,課堂教學易於生成,鍛鍊綜合能力,而教師對活動的設計、調控、引導也彰顯其主體地位。需強調的是,語文學習活動設計必須合乎實際,有提高語文素養的實效。

二、促進溝通。

閲讀教學主要要素——教師、學生、文本之間有多重對話:生本對話的深層次推進離不開教師的藝術介入,生生對話的有效展開離不開教師的藝術引導。學生和文本、學生和學生的對話能否促進動態的生成最能顯示教師的調控藝術。另外,在學生忽視、曲解或難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師要適時點撥,發揮主導作用。

參與對話過程中,教師當講則講,當導則導,當練則練。立足“高效、實效”。在課堂教學之前,思考學生要有何提高,何種教學形式最有利。課後反思學生所獲幾多,是否發揮促進學生髮展。課堂教學應也必須是生成和預設、習得和學得、探究和接受、自主和引導的、過程和結果的統一。

三、指導語文學法。

閲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研究學法比教師研究教法更重要。語文能力主要是習得和學得的,要引導學生研究如何學,探討科學的學習規律和方法。具體引導學生探索適合的聽課方法、討論方法、具體閲讀方法等。使教與學形成合力,更好促進學生髮展。特別高三針對大學聯考,要學生用錘鍊的探究性閲讀本領,進行探究性閲讀訓練。在大學聯考閲讀答題中,必須要學生依題意答題,進行探究閲讀,總結解題“程序”、思路,使答題逐步科學化、規範化。

四、延伸課堂。

語文課應無條件地擴展和延伸,以培養語感,增加積累。閲讀教學要結合課文有意識地開拓閲讀教學新空間,激發廣泛閲讀興趣,糅合歷史、人文、科學等。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課堂,出課堂。把課堂變成思維的碰撞所,每節課上成問題課,激發學生在教師指導、學生嘗試、合作、探究中發現問題。使課堂教學自然就延展到課外。比如新課標人教版高中教材編有名著導讀,課文後附相關鏈接就是一個較好的拓展線索。學生獲得大容量的“庫存”,必能啟發心智,拓展視野,活躍思維,培養文字的敏感。

語文是有生命的,閲讀更是充滿靈性的。人生的學習工作中,閲讀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是教學生以語言為工具,自由、廣泛地吸取思想,擴充知識,接受人類的認識成果。作為語文老師,唯有不斷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養,豐富自身底藴,不斷探索教育教學新方法,才能做好學生的領路人。

參考文獻:

[1]《高中語文閲讀題型技巧點撥》

[2]《高中語文閲讀教學的重新審視》陳維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