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淺談羣文文學鑑賞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66K

摘要:羣文文學不外乎就是詩歌、散文、小説、戲曲。如今打工詩歌在羣眾中影響極高,打工詩人嶄露頭角。對羣文文學鑑賞也是提高羣眾思想文化水平的重要舉措。

淺談羣文文學鑑賞

關鍵詞:羣文文學;傳統文化;詩詞;鑑賞

羣文文學詩歌的特徵

在各種文學樣式中,詩歌是重要的抒情文體,詩言志,是人們對詩歌的普遍認識。志就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詩歌對社會生活的反映不是通過客觀的描繪,而是主觀的表達,抒情是詩歌本質的審美。

與其他文學形式相同,詩歌抒情需要藉助想象,一般來説我們抓住主要意向就可以了,從詩歌的意象起抒發主觀感情。我們在鑑賞的時候先要推敲詩歌的主旨,看人先看頭,賞詩先賞題,從題目中能窺見一些暗示。懷古詩歌標題出現懷古字眼,或者詠懷字眼,或者詠字眼,這類詩歌多表現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和對現實不滿,借古諷今。羣眾藝術中説的是指桑罵槐。詠物詩歌題目讀出現詠和題的字眼,多事借物來表現自己的品質。一般情況詩人自己説自己品質高肯定不好,借用植物動物來説自己也是這個樣子就很好了,物我合一。山水田園詩歌是屬於休閒文化範疇,描寫山川秀麗表達喜愛之情。之類詩歌多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大夫階層。

羣文文學鑑賞的語言藝術

其實,古時候的詩歌誕生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獨立之後相當長時間保留着歌曲的特點。詩歌語言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節奏和韻律上。所謂節奏,是指詩歌語言的輕重、緩急、強弱、高低、長短的變化。中國詩歌語言上的節奏主要是以漢字的單音節和平仄聲調來完成的。韻律是指押韻的規則,構成了詩歌抑揚頓挫的聽覺美,朗朗上口又便於記憶。

我們在品味詩歌時要品味它的語言美,詩歌的語言是最特殊的語言,具有高度概括和精煉性,為了情感的需要,往往刪去了一些語言,突破詞語的搭配習慣,從而達到了化腐朽為神奇。一般地,我們把詩歌按語言分成了四大特色,清新,平淡,絢麗,明快。清新一般用於寫景中,他的語言比較靚麗的。平淡是語言平白如話,一目瞭然,不拐彎抹角,乾淨利落。絢麗辭藻華麗,明快是指節奏通暢。

羣文文學鑑賞的意境藝術

在羣文文學鑑賞中,還需要領悟詩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它是一個美學範疇。比如柳和留諧音,所以柳多用於惜別懷遠。月和霜因為景色悽清,多用於思鄉懷人。松竹梅蘭多用於品行節氣,流水落花多用於愁苦,鴻雁杜鵑多用於思鄉,而燕雙飛當然代表愛情了,一般情況下,燕子是不能亂用的。

意境詩人的思想感情,境是描繪的生活圖景,意境的特點就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我們又可以從二個方面來欣賞。

情景交融。借客觀的景物來表達主觀感情,景中有情,一切景語皆情語。比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將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結合起來,構成了一幅融情於景的畫面。情中有景,這種意境的創造達到了情與景的高度統一。

虛實相生,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實,是指圖畫中勾畫出的實物、實景以及筆畫細緻豐富的地方。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已逝之景之境。設想的或者未來之境虛與實是相輔相成的,既然二者能相生,則表明虛也是一種存在,虛絕不是無。這種存在,是靠實生髮出來的,是在實的基礎上通過大腦的想象創造出來的。而虛和實又是一對相對的概念。“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繫,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

意境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富有人情味的藝術空間,所以才把那麼悠遠的詩意顯得含蓄空靈。在意境的感悟中,往往是耐人尋味的,王國維説,“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對意境有了這樣的解讀,我想,大家對詩歌的深奧和祕密也就迎刃而解了。

羣文文學現實創作羣體分析

羣文文化文學鑑賞,當然不止有詩歌鑑賞,我們只對詩歌藝術形式進行了客觀分析。也就是有這樣一羣人,他們出生社會底層,有詩歌的形式吶喊生命的意義,這和古老的《詩經》不也有着某些緣分,由於大部分的打工詩歌作家都來自於打工羣體一線,所以他們有着活生生的經歷,他們見證了農民工進城謀生的點點滴滴。打工詩歌的寫作是一種帶有經驗的情感性寫作,深深地融入了他們的血液、呼吸甚至生命,往往帶給人一種揮之不去的親歷感,讓人聽到詩歌和生活的摩擦聲。打工詩歌中那種誠實的原生態敍述,讓我們感受到真相藴含的力量,以及這種力量給人的內心造成的巨大的震撼感,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是無法如此真實得表達出來的。

羣文文學的社會教化價值

羣文文化文學作品我認為更應該關注社會底層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狀態,打工詩人説:“矗立在中國這塊打工者熱血湧動的土地上,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時時激勵着我們的內心:千百萬打工者背井離鄉,以汗水淚水血水。我們羣文文化文學作品就應該多一些底層人的心聲,關注社會。

那麼,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們對詩歌文學的鑑賞應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與羣文結合起來,將會產生非凡的火花,這些火花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大膽的想象,虛實結合也罷,情景也罷,這都是老百姓的生活寫照,這都是融入了老百姓的情與心靈。

參考文獻:

馮四東 文學欣賞 2007年江西高校出版社

趙炎國文學理論教材 嶽麓書社2004

李政外來文化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6

萬偉羣文薈萃 河北美術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