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淺談作文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51W

淺談作文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淺談作文教學論文 篇一

淺談中學作文教學現狀及其對策論文

作文教學應該是彰顯學生個性,健全學生人格的一種有效載體,是教師在主導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髮展自我,逐漸成為一個自我完善的大寫的“人”的運動歷程。但應試教育體制炮製出來的教師依舊沒能完全走出模式化“精英教育”的思維圈子,致使他們在作文教學中特別注重其結果,忽視其過程,漠視學生主體作為自然人的客觀存在,把“人的價值倫為物的交換價值:分數、學歷、稱謂、頭銜等”①。這樣,學生作文個性化色彩完全尚失,模式化和功利色彩劇增,學生在作文中丟失了自我,讓作文過程遊離於創作中的現實主體與偽主體之間,產生無所適從之感,他們故然不能創作出有靈性的佳作,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必然要從最本質的教育體制和作文評價體系入手,否則都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在“治本”無法企及的情況下,只能就作文現狀與對策作簡單的思考。

一、現狀

當前,中學作文教學現狀令人堪憂。學生寫出來的作文除了教師的或從別人那裏借鑑來的,就很少有自己的,在作文創作中缺失自我創造內容。此情形恰似張志公先生所講:“語文教學在普通教育中恐怕算得上是一個‘老大難’②,而作文教學恐怕又是這個‘老大難’中的‘老大難’”。具體言之,我認為中學作文教學這個“老大難”,主要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

學生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共性凸現而個性全無,文中難以找到自我主體思維的影子。

中學生作文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我認為原因有三:

其一、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常以眩目的政治道德泡沫掩飾社會現實與精神現實的真相。教師為了讓學生在各種考試中獲取高分,以達到自身功利目的,於是在教學中便一味地宣揚“崇尚+光明”這一主題,使中學生作文普遍出現情調輕淺甜膩的狀況。讓林黛玉似的病態審美的文章逐漸登台亮相,有時反而成為上乘之作。

其二、教師指導學生作文常以主流與支流的堂皇託詞反對學生在作文中展示生活的全貌(包括對社會陰暗面和人性缺陷的展示),導致學生為文與做人之間出現兩極對立。即“對作文中所描寫的生活形態與作者所經歷的生活原生態之間的完全背離”③,讓學生在寫作文時總在客觀現實生活與“虛擬生活”之間徘徊,出現文學與人學、作文與做人的理論與現實的脱節。學生為了能在作文中實現為自己邁向成功,以達到濃墨重彩地塗抹一筆的功利目標,不得已之時,只得以主流內容的寫作來博得評價人的“好感”。久而久之,文學與人學就會完全在兩條線上相悖而行。

其三、學生理性認識水平較低,理性思考能力薄弱,加之中學生生活閲歷較淺,對生活本質尚缺深層次思考和探索。本來,寫作活動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活動,它以“對生存意義的揭示去喚醒人類的靈魂,去洞見被遮蔽的生活底藴”④,作者既要有對生活的外在表象性的認識,更要對生活現象和本質內容作深層次的理性思考,才能激發出他們智慧的火花,誘發其創作靈感,從而揭示出生活中深刻的哲理和意藴,才能創造出來源於生活而更高於生活的精神產品。由於中學生對生活理性思考的缺失,使作文創作自然地停留在生活表象的展示上,既不能“雜取種種”地嫁接、濃縮生活內容,也無法挖掘現實生活中表象背後的實質性的東西,所以寫出來的作文總是顯得平淡無奇。

中學生作文假、大、空現象突出,在作文創作中把生活概念化和理想化,教師把作文教學模式化,未讓學生在作文中尊重客觀現實生活和洞察、反映社會生活軌跡,於是,作文教學中偽主體和偽科學現象十分明顯。

其實,生活就如萬花筒。有人認為它是一杯濃濃的咖啡,苦澀之中藴含着幾分纏綿與悠長;有人認為它是一朵美麗的浪花,讓人充滿着奇妙幻想;也有人説它是一杯苦酒,牽腸掛肚,絞痛難耐。其實,這樣的理解才是生活的本真,才是尊重客觀現實生活,把生活內容融入作者自身情感體驗,從而產生獨特的理解、感悟和思考。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作文。()無獨有偶,但在我們的許多中學生筆下,要麼把五彩繽紛的生活概念化,要麼通過作變形手術進行美容,把它理想化,以扭曲客觀現實生活的本來面目,編造出自己“心中的生活”以服務於寫作。一旦他們寫老師,就離不開深夜窗前的那縷燈光,寫父母就逃脱不了雨中送傘、冷天送衣等生活情節。這在學生心中已把豐富多彩、變幻莫測的生活模式化、概念化、理想化了。

我們主張在閲讀文學作品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充分體現閲讀欣賞過程中讀者思維的再創造。其實,作文亦然,有一千個人就應該有一千種思維,對某一事物就會產生一千種體驗,引發出一千種、一萬種思考,而今天的情形正好相反。在廣大語文教師“大一統”教育觀念和學生作文為適應單一主流主題去創造生活的思想影響下,出現一千個人只有一個鼻孔出氣,一張嘴巴説話的狀況。而且,不少學生在寫作中沒有生活素材編素材,沒有語言套語言。他們所編出的生活素材要麼與客觀現實遠離萬里,要麼麻皮不爬豆杆,風馬牛不相接。他們為了向老師交差,編造出一系列的偽素材和偽語言,使作文完全遠離客觀現實生活,遠離自我,把寫作主體完全置於理想化的“真空”世界。

由於中學作文教學中學生創造精神和自主精神缺乏,於是在學生潛意識中出現“我寫的不是我”,致使教師命題中的“無我”和學生寫作中的展示“自我”之間進行抗爭。尤其是教師總要求學生寫帶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為國、為民、為時、為事的題材,總是把“利他”放在首位,學生的“自我”意識得不到渲泄,自我形象得不到展示,個性得不到張揚。在老師必須要求學生作文與學生無心作文的矛盾中,使作文中並非自我的偽主體形成。在老師的強硬要求下出現的偽主體寫作,並非是學生自我主體的情感自然流露,何以讓他們寫出有血有肉有骨頭的富有靈性的佳作呢?

再者,不少語文教師在學生習作時習慣性地運用程式化方式教學作文。當然,作為初習者,這種方法能很快地讓他們掌握一些作文套路,不致於讓寫作天馬行空,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情況。但作為中學階段學生而言,老師依舊有意無意識地在作文教學中強調“三段式”、“四段式”謀篇佈局,強調作文審題、立意上的“魚池”和禁區,學生在寫作時自覺不自覺地被教師思維所左右,並逐漸地把鐐銬箍緊,因為他們生怕考試時由於作文失敗而招致十年寒窗付之東流,生怕因大學聯考、會考失敗而改變人生航向。這樣,在學生潛意識裏,他們毫無知覺地利用“學業上的功利性代替了學問上的進取性、探索性。”⑤由於作文教學中教師強調太多,要求太規範。再加之教師以程式化的思維去要求和影響學生創作,不但會使其喪失對自然生活本真的領略和感悟,反而扼殺學生個性發展和創作靈感的產生,這便使作文教學中的偽科學現象出現。這對中學生作文創作是極端不利的。

二、對策

首先,教師須轉變教育觀念,要從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主體意識、獨立意識、自主探究意識等方面入手,大膽實施學生作為自然人的影響和教育,把他們逐步培養成“學會創造,敢於向權威挑戰”的具有個性色彩的、完整的、鮮活的“人”。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人文思考貫穿於教學的各個環節,以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激活寫作內驅力,引導他們把對生活的體驗、感悟,逐漸“內化”為能力,並以此促進學生個體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他們逐步踏上展示和超越自然人的坦途。

其次,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大膽放手引導學生探索生活的奧祕,找回缺失的自我,滿足自己作為人的本能的基本心理需求,引導他們多寫解剖自我,表現自我的作品,從而找回自我的存在價值。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在動力,培養其寫作興趣。

1、強化學生“我能行”的潛意識信念,克服他們的懼怕、怯懦和悲觀心理。因為“培養心靈力量的唯一要求是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只有樹起他們的強者信念,才能讓他們找到自信心,產生我不是弱者,我能把作文寫得更好的慾望。這恰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一個少年,只有當他學會了不僅仔細地研究周圍事物,而且仔細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時候,只有當他不僅努力認識周圍的事物和現象,而且努力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的時候,只有當他的精神力量用來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完美的時候,他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⑥因此,作文教學要讓學生首先認識自己,引導他們把自己的內心情感與外界事物巧妙融合,方能逐漸培養其寫作熱情。

2、大膽鼓勵學生寫作“放膽文”,引導他們多角度展示現實生活和精神風貌,使其在作文中講真話,抒真情、探真理,從而實現做人與為文、理想與現實、客觀主體與創作主體的吻合。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切忌用功利眼光去權衡得失,因為這樣反而會鉗制自身思維發展,不能引導學生大膽為文。其實,學生作文只要是積極的健康的,只要寫出了真情實感,哪怕是他用自己獨特的審美眼光去揭示社會的陰暗面或人性的弱點,均可進行大膽鼓勵。這正如蕭統在《文選》中所語:“文章之道與立身異,立身須謹慎,文章且要放蕩。”如果教師不能讓學生放膽寫作,學生在文中就無法“放蕩”,無法表現出生活的多面性和複雜性,個性就難以張揚。

3、在作文中教師要不斷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鼓勵他們寫“我想寫”

、“我願意寫”的作品。雖然古之有“不依規矩,不成方園”之説,但規矩太多也會阻礙學生潛能開發。作文教學要切實改變輕生活、重技法的狀況,要把學生生活寶庫的開掘與探索放在首位,引導學生多作寫作生活素材和語言的積累,讓寫作源頭活水逐漸豐富起來。教師不可只在技法指導上打轉,要引導他們打破一切寫作中的固定框框套套,並且把寫作內容、形式、主題的選擇權完全交給學生,賜予學生自主選擇的力量,使他們在寫作中逐漸學會“獨立行走”,定能寫出“我樂意寫”的好作品。

4、鼓勵學生把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醜、惡、人文,以提高學生審美價值,使人本精神在作文實踐中得以復歸。

在作文教學中,要把作文的工具性、實用性和人文性有機統一起來,引導學生在創作中實現審美教育和人格教育,把變化多端的人間萬象、千姿百態的人文景觀、奧妙叵測的精神世界和神祕懸妙的社會自然完全滲透到作品之中,通過展示人與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繫來提高作品的藝術審美。因為,要使作品震憾人心,除要表現一種原生態的要義外,還必須把人的精神、情感融於外物之中,才能產生出超然於物外的東西。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作文時,要鼓勵他們大膽地挖掘出他們作為自然人與社會人的內涵,並恰當入文,不斷在創作中完善自己,健全自己,並在龐大社會體系中學會恰如其分地進行人生定位。這樣,人本精神在作文中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復歸。

改變中學作文教學現狀的策略頗多,在此,我反從未能徹底改變當前教育體制和作文評價體系的前提下,對如何暫時改變這種不堪的狀況,表徵性地提出幾點思考策略。但作文教學歸根到底落實到一點,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塑造自身人格,實現人本精神的復歸,是讓他們健康成長,形成健全人格,最終達到“為文 ”與“做人”和諧統一的一個有效措施。

參考書目:

①《教育探索》20xx.11.18

②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版

③陳斌等《當代語文教育的改革及對策》《天津師大學報》(基教版)20xx(第二卷)。1.8

④樑惠娟《形象思維能力的重要體現》《語文教學通訊》20xx.3.28

⑤吳敬東《從兩份大學聯考模擬作文分數説起》《語文教學通訊》20xx.3.34

⑥(蘇)蘇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與自我教育》北京出版社 1943年

再談作文教學論文 篇二

摘要:國小生作文常常感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乏體驗,經歷少。本文着重探討作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在活動中、在閲讀中增強體驗,品味生活,從而描述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關鍵詞:國小作文 體驗式教學 感知 感悟 體驗 發現

漢語言是我們的母語,是學生必須掌握和熟練應用的語言。“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縱觀學生作文,覺得寫作是一件非常痛苦和無奈的事。學生在寫作時往往不知該寫些什麼或怎麼寫,心中無物無形,或者心裏有但不知如何表達。有的是缺乏生活的體驗,沒有感知確實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無奈;有的是缺乏細心的觀察,對所見事物走馬觀花便不能細膩地表達。《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建議“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體驗式作文教學即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老師引導學生主動地感知自然、人情、社會,樂於表達心中的感受感知,水到渠成地形成作文。體驗式作文教學是長期訓練的系統工程。

體驗式教學要善於創設情景讓學生感受。體驗式教學貫穿在教學的始終,如低年級段的説話、寫話訓練,要求學生每天寫一句自己想説的但完整的話。學生只有想得到才寫得起,這是連貫的心理歷程。如果學生缺乏細微的體驗,他會覺得生活、學習天天一如既往哪裏有什麼可寫的呢?如果老師在課堂上有意表揚某個學生,並告知其他同學表揚的緣由,想必受表揚者定能夠把自己當時的心情、緣由表述得很完整,或許有的學生還會寫上今後的打算,內容就更加充實。如果老師在課前煞有介事地表述當天的心情或收穫,學生依樣畫葫蘆也會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心緒,喜悦、憂傷、難過、鬱悶等都言之有物。一句話日記內容包羅萬象,可寫的很多,同時也是打開學生心扉想要訴説的鑰匙,體驗得法,訓練得當,會將學生輕鬆地引導到寫片段、寫完整的作文上。誠然,體驗式寫話,只要學生言之有理,長短皆可,不必強求,只要有表達的慾望,敢於表達就是一種成功。創設情境不侷限於學生親身經歷事情的始末,也可用多媒體將有關的情境展現,讓學生雖非在事件的現場,卻猶如身臨其境,用各種感官去體驗。從細微處入手,讓學生真切感受,點滴積累,定能成就其豐滿。

體驗式教學要善於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體驗。活動既能陶冶學生的性情,也能讓學生在活動中加強體驗。經歷過的事印象才深刻,切身感受過的才具有真實的力量。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參與活動,讓學生體會活動的快樂、組織活動的意義。如在室內可開展故事會、手工製作、班幹部競選、朗誦比賽等;條件成熟可將學生帶到野外,開展春遊、秋遊、野炊等活動。學校組織的常規活動如一年一度的運動會、六一文藝演出等,只要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其中的某一個角色,做到有事可做;相信每個學生都能置身其中,全身心地投入,感受到活動的歡愉、緊張的氣氛、激情的怒放等,角色不同,體驗就不一樣。活動的組織,面面俱到當然完美,如若有些不傷大雅的不周也未為不可,讓學生體驗完美也感受殘缺。有聲有色的活動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心智的啟迪。觸動心房的即是能引起共鳴的。

體驗式教學要善於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生活的千姿百態,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並養成及時記錄的習慣。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説“生活中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老師即要引導學生擦亮一雙慧眼,用澄明的心去發現生活的美。一年四季,風物四時不同;人生百味,甘苦自在人心;芸芸眾生,善惡忠奸可辨。老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做生活的熱心觀察者。如讓學生觀察春天,一學生寫道“春寒料峭,校園的楊柳上綴滿了嫩嫩的芽胞,長長的柳枝便有了生機多了靈動。芽胞一天天長大變長,春風已暖時,校園裏‘萬條垂下綠絲絛’。一排排的垂楊,讓校園多了幾條綠色的長廊。微風過處,柳枝婀娜,隨風飄揚。”另一學生則寫道“院裏高大的黃角樹經歷一冬的嚴寒,樹葉漸漸枯黃。風乍起,片片黃葉紛紛飄落,鋪滿一地。黃葉紛飛,是春姑娘發來的春之電報吧。一兩天,黃葉落盡,粗壯的樹枝上長出了長長的黃角苞。幾場春雨,飽滿的黃角苞褪去了軟軟的膜,一樹的鵝黃嫩綠,樹下全是已經失去光澤的軟膜。不幾天,滿樹葱翠,鬱郁蒼蒼。”如若沒有用心觀察,定然寫不出楊柳、黃角樹的這般變化。感悟是無法替代的,唯有學生熱愛生活,走進生活,品味生活,才能感悟真善美,識別假惡醜;而或謳歌,或鞭撻;或熱愛,或不齒。發現、感悟並記錄之,素材便逐漸豐腴,思想便日漸圓熟。

體驗式教學要善於從閲讀中吸取力量,學以致用。葉聖陶先生曾説“閲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於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繫。”閲讀別人的文章是一種別樣的體驗,用心靈去感悟別人的生活,也形成自己的見解。閲讀是一種積澱,體驗是一種思想的交融,是成就厚重的必然途徑。老師要善於向學生推薦好的書目;學生讀得多了,接觸的好文章多了,積累的好詞佳句多了,自然而然地可用的語句就多了,寫起來便能得心應手;也就更容易做到表達圓潤生動。這也是古人説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胸中有丘壑,方能一氣呵成;胸無點墨縱有萬千情思也難成文。引導閲讀即要學生做到:摘抄好詞妙言,留意表達方式,將文意與生活相結合。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仿寫,朱熹曾説:“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文既久,自然純熟。”在閲讀中體驗,在寫作中沉思,逐步達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境界。

國小生作文難,難在沒有深入到感知,難在沒有細細地咀嚼。作文教學要善於抓住國小生好奇、好玩的天性,儘量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在活動中共鳴,在大千世界中發現,在閲讀中昇華。日積月累,好文自會在胸中醖釀,在筆尖流淌。

參考文獻

〔1〕 李秀華。向生活要作文的米〔J〕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09年03期

〔2〕 楊洪豔。在文本中尋求作文素材〔J〕 。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0年09期

淺談作文教學論文 篇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老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然而學生普遍表現出“談文色變”, 國小生怕作文,厭作文,感到作文難寫,寫起作文來總是咬着筆桿冥思苦想,覺得無話可説,無內容可寫,無從下筆或者總是口號式的幾句,空洞無物。畏難情緒嚴重,每次作文總是拼拼湊湊地寫上那麼幾段,作文思路狹窄,內容空洞,言之無物。面對這樣的情況,作為教師應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國小生作文的興趣,提高國小生的寫作水平呢?通過本人對作文教學的不斷探索和嘗試,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消除學生對作文的恐懼,一定要提升學生的作文興趣。為了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我做了一些嘗試:

1、遊戲作文,培養寫作興趣。

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用遊戲的方法教孩子們寫作十分有效,既可以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提高興趣,調動積極性,又啟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所以我常將遊戲融入到課程中,教學生玩中寫作。例如,我曾在作文課上和學生玩了一個“猜詞遊戲”,規則是一個同學看了老師指定的詞語後,用動作表達出來讓另一個同學猜詞語。我把學生分成四組,比賽哪一組猜出的詞語多。遊戲中,學生都表現得很興奮,場面很熱鬧,我在旁儘量用輕鬆的語言啟發學生注意觀察遊戲者的動作、語言、神態等。遊戲結束後,我讓學生談談這次遊戲的感受,並寫下來。這一次學生們的作文寫得自然真實,情緒場面及遊戲者的動作、神態、描繪得栩栩如生。

2、暢談作文,提高寫作興趣。

作文教學,必須遵循從説到寫的原則。“説”是“寫”的基礎,只有“會説”,才能“會寫”,所以每次上作文課,我不會告知學生現在要寫作文,以免增加學生思想負擔,讓學生感到壓抑。我先指定一個主題,然後讓學生交流、討論,我也參與其中,並從旁指導他們如何正確用語言表達,或對學生的發言作出評價。在這樣無拘無束、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生們能暢所欲言,把心裏話説出來。“我手寫我口”,既然能説得流利,自然寫能流暢。所以暢談作文操練學生的口語表達,同時也為寫作做好最為堅實的基礎,提升會話興趣同時也提升寫作興趣。

3、以成功的喜悦,激發寫作興趣。

我覺得要學生願意並自覺地寫作文,最關鍵的是讓學生嚐到成功的喜悦,從而滿懷信心地去寫。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習作能得到教師的肯定,所以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不能過高,以免打擊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在作文教學中,我注意用鼓勵性的評價堅定學生的自信心。哪怕學生寫得不成功,也要給予鼓勵性的評價。例如,我會特別注意發掘後進生文章中的閃光點,一個好詞或好句我都會為他們圈出來,為之叫好。有時候我還會把一些後進生的作文修改好後在班裏讀,以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覺得自己原來有能力把作文寫好,消除恐懼心理,從“願寫”過渡到“好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文一定要有感而發,這就要求學生要善於抒發自己的真實情感。在寫作時找“動情點”,要細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樂。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用遊戲的方法教孩子們寫作十分有效,不僅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還激發了他們的創造思維。所以我常將遊戲融入到課程中,教學生玩中寫作。例如,我曾在作文課上和學生玩了一個“猜一猜”的遊戲,規則是一個同學看了老師寫的詞語後,用動作表示出來讓另一個同學猜詞語。比賽哪一組猜出的詞語多。遊戲中學生都表現的很興奮,場面很熱鬧,遊戲結束後,我讓學生談談這次遊戲的感受再寫下來。這一次學生們的作文寫的自然真實,描繪的動作;神態栩栩如生。

另外,作文教學要遵循從説到寫的原則。“説”是“寫”的基礎,只有“會説”,才能“會寫”,所以每次上作文課,我先指定一個主題,然後讓學生交流、討論,我也參與其中,並從旁指導他們如何正確用語言表達,或對學生的發言作出評價。在這樣無拘無束、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生們能暢所欲言,把心裏話説出來。“我手寫我口”,既然能説得流利,自然寫能流暢。所以暢談作文操練學生的口語表達,同時也為寫作做好最為堅實的基礎,提升會話興趣同時也提升寫作興趣。

二、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葉聖陶先生説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對國小生而言,他們缺少的不是具體的生活,而是缺乏對生活的觀察和自我體驗。讓學生感到有話可説,有情可抒。首先要讓作文融入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們感受生活的充實。生活是取之不盡的源泉,只要把學生引向生活,讓他們在生活的廣闊天地裏,以飽滿的熱情去體驗生活,才會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來。其實,孩子們的生活內涵是很豐富的,家庭、學校中每天發生許多有趣的事情,教師應組織學生經常開展有趣的班隊活動,帶學生參觀遊覽,領略大自然無限的風光;走進社會,認識社會的真、善美;參加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用心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如開展體育比賽、文娛表演、小實驗、小製作、遊戲、勞動等活動,引導他們在活動中體驗並關注他人在活動中的表現。只有將生活和作文聯繫起來,用國小生的眼光和語氣把這些事情寫下來,就會是一篇感情真摯的作文。學生的視野別有一片天地,我們教師應引導學生把這些看到的、聽到的隨時記錄下來,在寫作時就會有述有敍、有情可抒、有感可發了。學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觀察,用心思考,寫作之源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三、要讓學生言之有物

剛開始作文的學生最大的困難就是會碰到“無話可説”,“無材料可寫”的困難,如果單靠老師傳授抽象的寫作知識,是難以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的。因此為了讓學生的作文“言之有物”,我覺得應做好以下兩點:

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老師在作文教學中應加強觀察的指導,使學生養成善於觀察生活,抓住事物特點的習慣,從而克服“無材料可寫”的缺點。其實,學生的生活內容極為豐富多彩。在學校裏,有多種多樣的活動,如學習、文娛、課餘興趣等活動;在家裏,有生活、外出旅遊等各種形式活動。然而學生面對這麼多的材料仍無從下筆,那是因為他們不留意身邊的事情,缺乏體驗。所以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用他們的眼睛留心觀察周圍的一切,訓練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認識世界。這樣學生才能捕捉素材,開發寫作的源泉。例如,在教學《美麗的校園》時,我組織學生參觀了學校,引導他們去發現、捕捉平時忽略的美麗。觀察時,我給予學生明確的目標,仔細觀察成為他們自身的需要。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觀察動機和寫作的慾望,所以他們能寫出了一篇篇描寫細緻、富有真實感的作文。

2、注重詞彙的積累

閲讀是寫作的基礎,魯迅先生講過,要把作文寫好,最可靠的是看課外書。但讀課外書只求數量,不求質量,閲讀的作用就會大大減弱。因此,閲讀要注意精讀,積累詞彙,把文章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如能把平常的積累運用到寫作當中,作文一定增添光彩。可見詞彙的積累對寫作非常重要,我們應重視:

(1)積累語文內容,重視文本知識。“重視文本”是新課標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有“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一些好詞佳句為寫作做好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説。比如:在教完《桂林山水》這節課後,我就讓學生摘抄好詞佳句,並用其來寫寫熟悉的景物(如家鄉)。

(2)多讀課外書或報刊、雜誌,摘抄好詞、佳句。單從課本里學到知識、積累素材還是不夠的,老師要引導學生除了認真學習課文外,還要多讀課外書籍、報刊、雜誌,擴大知識面,充實寫作材料。在閲讀時,提醒學生做好筆記,勤寫心得,同時要求學生準備一個記錄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及典型事例就摘錄下來,還可以做佳作摘要。這樣,學生的的知識豐富起來了,那寫起文章就會得心應手,文章自然不會空洞,生澀。

四、閲讀是寫作的基石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所以要讓學生廣泛地閲讀,不斷增加詞彙量,並在積累中有所發現。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外閲讀對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為妙手,就得有得有廣泛的閲讀。國小生所處條件有限,腦海中的詞彙單一,往往表達非所想。為了開闊學生視野、擴大知識面、豐富詞彙的積累,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採取以下的做法:鼓勵學生積極借閲圖書室的圖書進行閲讀,另外利用每週的課外活動時間安排全班學生進行課外自主閲讀。為了避免學生讀書的盲目性,使課外閲讀能真正落到實處,每次讓學生閲讀之前,教師應根據學生認知水平、興趣愛好讓學生選好書,然後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讓他們運用所學的讀書方法進行有目的地廣泛閲讀。同時,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讀書筆記”,鼓勵學生把課外讀物中的優美詞句、精彩片段摘抄下來,也可把對文中主人公的評價及自己讀完後的感受寫出來,隨時翻閲欣賞、細細品味。最後每月開展一次“讀書成果彙報”活動,在活動中把自己的“讀書筆記”拿出來相互交流、欣賞,激發了學生讀書興趣,樹立了讀書信心,享受到了讀書帶來的成就與快樂。這樣長期堅持,學生的語言積累豐富了,提起筆來就不會難了。讀書筆記指的是人們在閲讀書報時所作的一些文字記錄。寫讀書筆記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寫讀書筆記可以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所以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要做好課內課文的讀書筆記,但這還遠遠不夠,還要指導學生大量閲讀課外讀物,並作好讀書筆記。具體的方法在閲讀時摘錄書中的優美詞語,妙語妙句,精彩片段……並反覆吟誦,只有經過長期積累,語言才會豐富,寫作時大量生動的語句就會湧向筆端。教師還要讓學生隨時摘錄,寫感受,有意識地背誦。因為國小生正是發展記憶力的黃金時段,記憶是智慧的倉庫,國小階段讓學生多記住一些東西,對他們的一生都大有益處。

五、要適當地欣賞學生

國小生年齡小上進心強,榮譽感強。他們非常看重教師對他們的評價, 因此,教師適當地欣賞學生,讓學生嚐到成功的喜悦。教師要把作文批改看作是與學生的一種閲讀的交流、一種心靈的溝通。肯定學生的成功能激活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強信心,從而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習作能得到教師的肯定,所以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不能過高,以免打擊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在作文教學中,我注意用鼓勵性的評價堅定學生的自信心。哪怕學生寫得不成功,也要給予鼓勵性的評價。例如,我會特別注意發掘後進生文章中的閃光點,一個好詞或好句我都會為他們圈出來,為之叫好。有時候我還會把一些後進生的作文修改好後在班裏讀,以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覺得自己原來有能力把作文寫好,消除恐懼心理,從“願寫”過渡到“好寫”。 還有很多可以提高學生興趣和寫作能力的方法,教師在給學生習作評價時寫上具有鼓勵性的語言,讓學生既看到老師對他的肯定評價又嚐到了成功的喜悦,這樣增加了學生對寫作的信心。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聯繫學生的作文實際情況,大膽創新,總結經驗,探求新教法,使寫作成為學生心靈的樂園,如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文時,要以朋友的口吻,長輩的愛撫,善於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點滴成績,微小的閃光點,哪怕是一個標點、一個詞、一句話,應毫不吝嗇地給予肯定和鼓勵。教師評改作文時,要實行高分政策,欣賞學生,激勵學生,再加上自己的閲讀感受,如“你把人的心理活動寫得逼真形象,合情合理,老師非常欣賞。”“你把這次活動過程寫得這麼精彩,説明你觀察仔細認真,想象豐富,老師真想和你們再玩一次。”“你的書寫進步了,繼續努力!”……學生看到這樣的話語,定會激發強烈的寫作慾望,產生濃厚的寫作興趣。學生在這種情緒下,必然會主動熱情地去寫他們熟悉和喜愛的人、事、物,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定會得以提高,也就達到了作文教學的理想目標。 因此,教師只有欣賞學生,鼓勵學生,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靈活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表達方式,寫出具有真摯情感而又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

總之,老師在作文教學中,不光教給學生寫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的方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攝取寫作材料,在名人名篇中吸收營養,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和作文表達。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相信通過各種渠道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思考,多練筆,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攝取寫作材料,在名人名篇中吸收營養,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一定能培養出學生對作文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和作文表達。

再談作文教學論文 篇四

一、“微寫作”的概念、內涵及時代背景

“微寫作”作為一種正式的寫作題目已經名正言順、堂而皇之地進入2014年北京市大學聯考,大有與傳統大學聯考作文一小一大、分庭抗禮之勢。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微寫作”本身,還是以“微寫作”帶動傳統寫作,於高中作文教學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微寫作”與中國寫作傳統的聯繫

“微,隱行也。”從漢字源流來看,“微”的本義是隱蔽,藏匿,引申為“祕密的,不顯露的,暗暗的,”“細微的”“精妙、深奧的”等。從“微”字的釋義來看,或可對“微寫作”的特性有所瞭解,即私密性、隱蔽性、微小、精短、玄妙而見性靈等,總之一句話,微寫作是貼身寫作,是及物寫作,是性靈寫作。它必定是從作者的切身事物出發,抒寫真情實感且頗見獨特性靈的寫作。立足生活,觀照自身,及物而抒寫性靈,正是中國古典寫作傳統之一翼,從對聯到詩詞,以及後來晚明小品,無不與瞬間靈感迸發的即興式性靈寫作有關。此間之道,正與今日“微寫作”暗合!而貼身的、及物的、見性靈的寫作又幾乎是一切成功寫作的必備條件。如果能深入挖掘“微寫作”這一與生俱來的特性,引領學生從短小而靈妙的角度切入寫作,涵養文字,陶冶文思,練成開口即成金玉良言的能力,那無論是對繼承中國優良寫作傳統,還是開拓當今高中作文的新文風,都是一件功德無量之事。

三、微寫作與高中作文教學

當前高中作文教學,大弊有二,一是喪性靈,二是失魂魄。二者互為因果,以致惡性循環,漸成絕症。今日普遍意義上的高中作文教學,重在呼喚靈性的重歸,有靈性方能從內向外生出興趣。而“微寫作”的即時性、趣味性,恰可在消解寫作這一顯在目的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一)“微寫作”可賦予傳統高中作文以久失的性靈

任何意義上的寫作,其實都是作者性靈的舞蹈。而性靈的生長與呈現是需要寬容而自由的環境的,是需要一種私密甚至幽暗的環境來蔭庇的,是需要興趣的激發的。但在當前高中作文教學的現實景觀中,老師視學生作文如做賊,非當堂布置,當堂完成不可,且嚴加監督,嚴加剪伐,將本來活潑潑如幼樹的學生束縛修理成了了無生趣的盆景,或者即如梵蒂岡內的園林植物,整齊劃一而僵硬呆板,不見一絲一毫的性靈。此一弊,梁啟超先生早在九十年前就已教訓道“:我是教他作文,不是教他做賊。”意即學生作文需有自由與空間,教師也正該為其創造自由與空間。而“微寫作”恰可在自由抒寫中重新賦予學生以性靈。“微寫作”文字精短,基本在140字到200字之間,學生不視其為畏途,且“微寫作”多切學生之身,與其生活距離甚近,言之可有物,不至於強為文而空洞言。尤其重要的是,“微寫作”有一定程度的私密性,學生多可在其中表達自己的真實心聲,抒寫內心真正的情感,而這些恰可為學生營造一定的寫作自由與寬鬆的言説空間。如果能在高中作文教學中重視“微寫作”,並將其特點與傳統作文教學有機相連,則不但“微寫作”能有所成,傳統的作文亦可性靈頓顯,面目一新。

(二)“微寫作”可使傳統高中作文魂魄立顯

當前高中生作文,因喪失性靈而導致學生好空言,洋洋灑灑、連篇累牘,卻難見中心,此為空具其形而失其魂魄之病。而要想使文章魂魄立顯,必須具備迅速呈現文章核心內容、意旨的能力。其實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將某一事物描述清楚,將某一事件敍述完整,或者將某一情感抒發到位,將某一觀點論述明白,根本無需長篇大論,只要具備迅速呈現中心的能力,即可在限定字數內直達目的。而“微寫作”140字的字數限制,恰恰具備使作者專注於呈現核心內容的功能。所以我們認為,“微寫作”所具備的言簡意賅以及直接呈現核心的寫作技巧,對當前高中生作文長篇累牘卻難以抓住中心,難以説清問題的“失魂病”是有對症下藥之效的。

四“、微寫作”忌淺俗與零碎

微信、微博、QQ説説以及陌陌的動態留言評論,已經構成了當前高中生“微寫作”的主要載體。但是“微寫作”也存在一個“禁忌”問題,也即“微寫作”要想發展自身,並真正對高中作文教學形成正面影響,就必須去淺俗、去零碎。因為任何文本一旦淺俗,就有粗陋之弊。這個淺俗又體現在思想與文字兩方面。微寫作雖然字數“微”,但文字卻必須精微、意趣必須精緻、思辨必須嚴密。而“零碎”主要是就結構而言,在短小的篇幅之內,如何有效起承轉合,如何“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是一個值得鑽研的大題目。目前《語文報》《意林》等面向中學生的報刊已經就“微寫作”做出有益的嘗試,都開設了“用最簡短的文字描述心中最真的感動”的微寫作欄目,並附有編輯的“微評”。高中語文教師不妨引導學生以各種形式參與這樣的投稿,大力鍛鍊“微寫作”能力。我國著名圖書館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周文駿老先生在文中提出了“碎片閲讀”與“小微寫作”的概念。他説“:碎片和小微具有易操作、可掌握、廣適應的特性……人的本性是美的,學習是美的,閲讀和寫作是美的,碎片和小微同樣都是美的。”這啟示我們,“小微”可堪大用,“小微”可創大美,只要我們高中語文教師注重“微寫作”,並將之納入作文教學體系,便可使之開拓出作文教學的新風景。

再談作文教學論文 篇五

長久以來,國小作文讓教師深感困惑,學生也經常發出 “作文好難、提筆不知如何下手”的感歎。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也有同感。 總結個人的教學經驗, 我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的作文教學不顧學生是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基調太高、太空,存在揠苗助長的現象,用成人的寫作標準要求國小生, 講求所謂的 “有價值”“有意義”,導致寫作中的的假、大、空的現象時有發生。 再者,傳統的作文教學過程,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難免千人一面,沒有新意。導致學生喪失了習作的興趣。要想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寫,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體驗到才思泉湧,落筆生花的作文樂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激發情趣,點燃寫作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嚮導。 不管從事任何的活動,都需要一定的活動動機、興趣。 激發寫作興趣和愛好是提高國小生作文能力的關鍵所在。 創設合適的情境,激發寫作興趣,使情動於衷而成於言。 為此,教師要充分發揮“情感”的作用,強調情感的共鳴,通過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情感體驗,縮短學生與文中人與物、物與情的心理距離,使學生設身處地、身心投入地去感受、去領會、去寫作。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如利用電教媒體展現各種各樣的貼近實際的圖畫、圖片,利用小品表演揭露一些社會現象,通過遊戲調動學生的激情, 集中學生的精神等)。 總而言之,要充分發掘語文教學的情感要素, 激起學生共鳴, 並營造輕鬆的心理氛圍,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消除學生對寫作的恐懼厭煩心理, 真正地愛上寫作文,這也為學生自由表達打開通道。 寫作就是寫心中所想,抒發個人的感悟。 敢想、敢寫才是寫作的前提。 例如,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有寫日記的習慣,抒發自己的真實想法。 筆者就試着讓學生寫“生活日記”“觀察日記”等,教師的鼓勵使學生明白了作文就是記錄真實生活,並沒有想象的那麼複雜,從而產生強烈的情趣。 例如,在講完《頤和園》這一課時,我就讓學生試着描寫生活中的建築, 或是旅行中的見聞,注重描寫的方法,可以模仿頤和園的描寫特點,加上自己的自由發揮。

二、積累素材,拓展視野

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好作文, 首先要從內容入手。 有一些寫作文困難的學生即使興趣被激發出來了, 但還是 “無話可説”“無事可寫”。 因此,教師有必要指導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多方面地,廣泛蒐集各種素材。 寫作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活動, 國小作文是基礎性的, 但依舊是源於實際生活的。 因此,重視生活實踐是指導國小作文的準則。 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進行豐富和發展,進行藝術的再造和加工,這樣,作文的素材也就累積起來。 一方面,教師可以經常給學生布置觀察任務, 明確具體的觀察任務有利於教師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仔細觀察事物,展開想象。 另一方面,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生活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體驗,切實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開闊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從而積累生活素材,為寫作開啟鮮活的源泉。 最後,讀了萬卷書,下筆才能如有神, 增加學生的閲讀量也是積累素材的方法。 寫作是日益積累的過程,作文所需要的字詞句篇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閲讀。 因此,在作文教學中, 教師要引導學生積累美妙的語言,要賦予語言生命的氣息。 養成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也十分重要。 在課外閲讀中,摘抄自己喜歡的名言警句,好詞好句,並理解它的意思,及時修改加快思想交流。

學生努力寫好作文後, 總是希望得到教師的表揚和讚許,而且短時間內,對作文的印象很深刻,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評價,並提出作文的修改意見。 然後與學生就修改意見進行交流,使學生理解並接受教師的修改意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説,及時的反饋,有利於知識的記憶和遷移。 學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別人的作文,或輪流交換互相閲讀批改等。 教師讓學生明確修改作文的目標,精益求精,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因此,提高學生的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丁有寬主編的 《國小語文教材》是以培養、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為中心的,以培養自學自得、自作自改的作文能力為目標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國小生聽説讀寫的能力為目的。 這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體現, 同時也指出了作文能力培訓的一條重要途徑。 “自改”作文,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在多年的國小語文作文教學中, 本人一直嘗試讓學生自己參與作文的評改。 學生把自己的作文反覆看,通讀幾遍後,看它是否通順,自己發現錯漏之處,進行修改,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仿寫和專項寫作相結合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 模仿優秀作文的寫作手法,加工內化成自己的寫作風格,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徑。 模仿寫作就好比“學步車”,國小生的模仿能力是極強的 ,這一點教師應該充分利用。 但是仿寫並非不加指導地盲目仿寫。 因而,教師要加以指導,先選擇幾篇同類型範文帶領學生學習、領悟。 寫同一件事,描寫同樣一件東西,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寫法, 教師要讓學生有意識地比較它們的相同之處、不同之處,找出每篇文章的成功之處,啟發學生思考。 這樣堅持練習寫作,就能夠提高作文水平。

以上幾方面,既相對獨立,又相互影響。師生共同切實抓好各個環節,努力創造條件,在實踐中不斷加強國小生作文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洛倩。創設良好的英語氛圍,提高學習興趣[J]。現代閲讀:教育版,2011(2)。

[2]顏移秧。職專思想政治課新課導入淺析[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6)。

[3]錢霞。注意各個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09(5)。

[4]韓榮。淺談英語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教育革新,2010(1)。

[5]胡娜。對如何改善高校英語大班教學課堂氣氛的探究[J]。考試周刊,2011(11)。

[6]陳惠珍。新課標下中學體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井岡山醫專學報,2009(4)。

再談作文教學論文 篇六

當我再次進行中年級的作文教學時,不由引起我深深的思考:長期以來,我們的作文教學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中國小生普遍厭惡作文、畏懼作文的心理狀態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能夠把作文看成是一種“生活的需要”,是一件“愉快的事”,從而進人“引筆行墨、快意累累”的作文境界的學生畢竟太少。特別是面對三年級的學生,怎樣把這些不會寫作的天真兒童帶進習作的樂園,引起了我作為一名一線教師的深深憂慮。

國小生作文以寫記敍文為主。記敍文的內容詳略得當才能重點突出,才能很好地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但是,學生往往不分主次,要麼都很簡略、空泛;要麼處處詳寫,繁瑣宂長;甚至主次顛倒,喧賓奪主。總之,如何做到有詳有略,詳細得當,成了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一個難點。

把這兩方面的問題提出來放在這裏,是一個很值得我們研究的課題。面對這個課題,我深知“憂”不如“思”,“思”不如“做”。於是,在教學中,我努力探究,大膽實踐,努力尋求一條幫助學生突破作文難點,讓學生走出作文困境的方法。怎樣幫助學生突破作文難點,走出作文的困境呢?下面,我就談一談自己的做法和膚淺的認識。

一、突破作文難點,引導學生思維規律,讓學生嘗試習作的樂趣。

怎樣突破記敍文內容詳略得當這個難點,讓學生很好地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呢?我是這樣指導的。

(一)是佈置觀察提綱,使學生有詳有略地進行觀察;二是指導學生擬定作文提綱,教給詳寫和略寫的方法。比如寫《參觀自然博物館》這篇作文。這裏展出了成千上萬的生物標本,學生寫作的難點就是怎樣選取素材,怎樣安排詳略。為了備好課,我分三步走。我事先去參觀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學生觀察什麼?怎樣觀察?記些什麼?指導課上突破什麼難點?老師的頭腦中要有藍圖。回來後給學生上參觀前的“預備課”,課上指導以下幾點:

1、介紹展覽室的佈局與內容。

2、指導怎麼看,提三點要求:

①按展廳的空間位置觀察。

②分門分類地看(有的瀏覽,有的詳看。

③注意觀察生物的特點。

3、指導參觀時記哪些內容。

①瀏覽的內容,只記自己喜愛的生物名稱。(展出的系目有“門、綱、目、科、屬、種”如腔腸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等,學生記起來困難。)

②細緻觀察的動物,從各展室中選自己最喜歡的一兩種生物的名稱、形狀、顏色、神態記下來。

③把同學們參觀時讚美的語言及自己的想法,感情摘記下來。

(二)參觀時做現場指導。講解必要的知識,提示要點。學生邊看邊記,邊聽邊想。有的粗看,有的細看,有的記得多,有的記得少。觀察的粗細,記錄的多少,為作文的詳略做了必要的準備。

(三)是作文指導課。課上,我和同學們共同回憶參觀時的情景,在頭腦中重現了一幅幅的畫面。我引導學生談參觀的感受,他們都説,大自然是美好的,是奇妙無窮的,激起了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探索的興趣。這實際上是確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後指導學生按參觀的順序組織、選取材料,圍繞中心安排詳略。同學們憑藉參觀時的印象和手頭的摘記,對於自己最喜愛的那一兩種動物,寫得都比較詳細、具體。對於三個展廳的主要內容都能簡略地記敍。作文中的難點迎刃而解了。

文章有了詳略,如何進一步把詳寫部分寫得具體、形象,還需要老師進一步指導。

二、讓學生走出習作“困境”,享受習作的樂趣。

1、教學生觀察生活,走出“沒的可寫”的困境。

國小生的生活是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課堂學習,課外生活;剛學會的實驗,親手製作的工藝;起飛的飛機,喧鬧的山泉……這些都被學生感知、經過情感體驗而貯存在記憶庫房之中。學生感到“沒的內容可寫”的根本原因是學生不會觀察生活,不會感受生活。

(1)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 。

課程標準對各個年級的作文教學都有明確的規定,而且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在課內落實。課內作文,要求具體,學生各方面都受到約束,往往顯得比較被動,但又是必不可少的。為此,我在作文教學上一直是採取“雙管齊下”的辦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課內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數量的課外練筆。比如,每接一個班,除了兩週一篇大作文外,我要求每個學生每週至少寫一篇隨筆,隔週抽查一次,並進行講評。 寫隨筆,就是給學生充分的自由:選材自由,命題自由,字數自由。只管寫自己最熟悉、最感興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有話則長,無話可短,盡興而寫,隨意而止。這樣不自覺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事物的興趣和能力 。他們寫的內容起初比較簡單,漸漸地,觀察視野不斷擴大,寫班級、寫學校、寫社會……。作文內容越來越豐富:班級的生活與**,家庭的歡樂與憂愁……真是小到自我,大到宇宙,盡入筆下。學生説到隨筆,有的説:“我每天都要瞪大眼睛在生活裏尋找。”有的説:“由於寫隨筆的需要,無論在那裏,我無時無刻不在觀察、在諦聽……”漸漸的,學生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

(2)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

在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的同時,還要指導學生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去觀察。 在觀察中,我引導他們運用正確的健康的思想去觀察。比如,有的學生看到了社會現實中的種種不良現象,便認為在作文中聯繫實際發發牢騷就是有真情實感 。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我跟學生分析,生活中確實有不平等、不公平……這些不承認不行。但是必須注意:什麼才是我們生活的主流?從你呱呱落地到現在成為一名優秀的國小生,是承受的陽光雨露多,還是遭受的急風暴雨多?再者,生活中的不正之風確實今人痛恨,應該唾罵,但決不能因此而使我們喪失了對生活的信心,讓醜惡的東西佔據我們的心靈,而應該讓我們的生活處處都充滿陽光。經過我的引導,許多學生認識到,通過觀察寫出的東西一方面是真實的,發自內心的;另一方面還應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 是的,我們只要留心一下,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物都會使我們有所發現。不是嗎?,牛頓從蘋果落地中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在壺水翻滾的啟發下發明瞭蒸汽機……這就是説,生活中時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

2、教學生具體描寫,走出“不會寫作”的困境。

當學生解決了“寫什麼”的問題之後,再遇到的難題就是“怎麼寫”了。幫助學生走出這一困境的辦法是:

(1)選擇真實事情,寫出真實感受。

今年春天,沙塵暴天氣時常發生,有一個同學在文中這樣寫到:“今天的風太大了,天空變成了灰黃色,太陽已不在刺眼,變得暗暗的。小鳥不見了,不知躲到哪裏去了。樹葉在天空中飛舞,怎麼落也落不到地上。校園裏的地面被風颳得跟掃過一樣。”這段描寫生動具體,這與學生的親身經歷不無關係。如何是親身經歷的真實的事情,即使平時並不太善於表達的學生,寫出的文章也具體生動多了。

(2)認清事物聯繫,寫出事件細節。

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發生在一定的環境之中。學生在開始寫一件事情時,不懂得敍述周圍的環境。以後逐步懂得寫環境的重要性了,卻常常只是寫上一兩句比較空洞的話。如寫“六一”聯歡會,有的學生在文章的開頭寫:“一年一度的六一兒童節又到了,我們在班裏開了一個隆重的聯歡會。我們的教室佈置得很好看。同學們都很高興。”顯然這個同學知道佈置教室開聯歡會與學生高興的心情有聯繫,但就不知道怎麼才能把這一過程寫具體。我就引導學生回憶:我們在教室裏擺放了哪些東西?,怎麼佈置的?學生們這才回憶起那天我們的教室裏掛了許多拉花,吹起許多歡樂球以及做遊戲的物品……於是同學們把這些內容寫下來,文章就具體多了。

3、教學生學會想象,走進 “享受作文”的境界。

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在作文教學中,想象力的缺乏是制約學生作文成功的最大因素,因此,作文教學還應努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上課開始,老師激動地説:“同學們,21世紀是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是物質極其豐富的時代,是變幻難以置信的時代。未來的家鄉、未來的學校、未來的衣服以及未來的你們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又會是什麼樣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給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時空的界限,來到五彩繽紛的未來世界,好不好?”“好”學生異口同聲地説。有人説:“題目是作文的眼睛,好的作文題目能吸引讀者,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那麼,你們準備為自己的習作起一個怎樣的題目呢?”

生:我的習作題目是——2040年我的一項設計

生:我的習作題目是——我夢見自己……

生:我的習作題目是——未來的學校……

你們的作文題目彷彿是一雙雙清澈明亮的眼睛,那樣的引人遐想,讓人深思。透過精彩的題目,老師彷彿看到了一個個神奇的畫面,一個個醉人的故事。聽着老師的導語,學生都很興奮。

三、利用課堂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習作方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習作。

1、從讀學寫,讀寫結合。

國小語文教學中,閲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閲讀是寫作的基礎,學生從閲讀中汲取營養,利於學生從讀學寫,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這也是作文教學的基本途徑。

(1)從閲讀中學習文章的結構和表達方法。

我們在寫作教學實踐中,作為教師要有意識地把作文指導滲透到閲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每學習一篇課文後,注意對該文的結構和寫作方法進行分析。在教學中持之以恆地把寫作指導滲透到閲讀教學中,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聯繫課文,適當摹仿,仿中求創。中外作家歷來強調創造,但在寫作中可以適當摹仿。在指導仿寫的同時也注意求創,寫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習作。

作文教學的論文 篇七

一、對中學生“自主式”創新作文教學的認識

創新教育的時代要求決定了教學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探究精神,新的世紀,競爭激烈,知識爆炸,培養創新人才已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任務,創新人才的重要特徵是能打破常規,積極發揮主體意識。近幾年國家也認識到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提出了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給學生創造一個適宜於學生髮展的良好環境,體現學生的主體原則,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在語文教育領域有一個很知名的“三主論”,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這實在是一個科學的命題,指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可是,我們的教育卻違背了“三主論”的精髓:“主體者”的“主動”。教師的主導演繹成了潛意識的領導。由於教師過分主動,壓抑了“主體者”的主動,學生的主體意識還沉睡在四周禁閉的“鐵屋子”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但現實是作為語文教學重頭戲的寫作教學,隨意性大,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個性,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中,雖有幾篇好作文,但總體情況不能令人滿意。學生作文要麼人云亦云,缺少自我;要麼內容空洞,胡編亂造;要麼詞彙貧乏,錯別字連篇。作文是反映學生語文水平高低的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看出中學語文教學特別是中學作文教學的境地依然尷尬。步入這種難看處境的原因是作文教學觀念落後,方法陳舊,最根本的就是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沒有讓學生真正表達自己的思想,發揮自己的見解。因此,走出作文教學的困境,提高寫作能力,讓學生充分張揚個性,提高中學生“自主式”創新教學應該是當前中學生作文教學的首選突破口。

二、對中學生“自主式”創新作文教學的探究

1、探究的內容

“自主式”創新寫作教學與語文教師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有創意地表達;寫作教學中興趣的培養;課程寫作資源的開發;利用網絡寫作;寫作英才的發現和培養等。

2、探究實施策略

本課題以自主探究為作文理念,以學生生活感悟為基點,以課堂作文教學為中心,以課外閲讀和練筆為兩翼,努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1)放飛學生的心靈世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寫作目標中提出了“寫自己想説的話”,“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自信心。”正如葉聖陶所説:“要我手寫我心。”因此,應該把握好作為寫作主體的不同心理,以及在不同狀態下的心理特徵。“自主式”創新作文追求學生寫作的最好心理狀態,盡力尋找學生寫作的最佳興奮點,並努力使學生在有興趣寫作的時候寫作,儘可能讓他們有自由寫作的空間,激活寫作才思,發揚他們的寫作激情,培養寫作興趣。

(2)實現作文教學的開放

寫作是最具開放性的,但傳統的作文教學拘泥於書本,往往先傳授作文“套路”給學生定規矩,使學生失去“自主性”,開放的作文教學,教師不預設刻板的教學目標,不勾畫教學流程的運行軌跡,而是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學生走進多彩的生活空間,積極指導學生上圖書館或上網閲覽,開闊視野,不但開放空間,還注意拓展學生的思維,創設民主化、立體化的思維場景和和諧的思辨氛圍,放開學生手腳,張揚學生個性,拓寬寫作空間,寫出新意作文。

(3)提創作文的全程指導

“自主式”創新教學作文就要將寫作指導貫穿於寫作的全過程,包括寫前、寫時和寫後,寫前指導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學生準備寫作的材料和培養構思能力,寫中指導主要是指教師在作文過程中指導學生自行修改和相互修改,它能發現學生作文的不足,比寫後寫前更具有實際意義和價值。另外,提倡教師寫下水作文,給學生提供鮮活的經驗,提高作文指導的`生動性、趣味性和實效性,寫後指導一般是指批改和講評,教師認真組織講評,師生共同參與,以學生為主,並對每篇作文給予熱情的鼓勵,保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4)建立新的作文批改模式

傳統的批改方法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不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基本都是老師批改,二是寫作週期長,作文數量不足。作為“自主式”創新作文教學,強調學生作文的主動研究精神,採用多種批改方式。除教師有選擇地重點批改外,讓學生自批或互批,更多地是讓學生把文章發到校園網或中學生網站上,大家一起來評論,提高作文水平。

另外,還應自主開展深入廣泛的文學閲讀,在閲讀中積累寫作素材,在閲讀中提升文學素養,在閲讀中仿寫經典文本。創造多元開放的文學對話,引導學生與學生、老師、周邊環境、生活對話,培養學生關注他人,關注生活。創建真實的文學活動,成立班級文學興趣小組,學生自主作文,自編刊物,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文學專題活動,參加各種正式的作文比賽,在報刊發表文章,培養文學英才。

再談作文教學論文 篇八

一、拓展寫的思路

和所有從事三年級語文教學的老師一樣,剛剛接觸到作文,我也是一個頭兩個大,不知從何着手。經過一番培訓,我發現新課程特別重視學生“勤練筆”,把寫作與閲讀教學、綜合性活動,以及生活結合起來,所以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我總是細緻地做好備課工作,備教材,備學生,特別是一個單元之間的聯繫,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練習,以拓展寫的思路。

在第三單元語文天地的筆下生花部分,習作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根據教材擬的題目寫,二是圍繞“初顯身手”的內容展開。其中有一條特別引人注目:學困生可記錄“暢所欲言”的內容,學習語言表達。這充分顯示了新課程的人性化、個性化設計。在這一單元的習作要求裏,還是堅持同樣的原則性:儘可能開拓思路,使學生願意寫,有得寫。習作與閲讀結合,與生活結合,與活動結合。二是具有選擇性,所以在我教完《國徵》這一課之後,就着重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做什麼事能為國徵增添光彩?先讓學生思考,然後進行全班交流,最後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在有感而發的基礎上,結合旁邊的吐白,指導學生進行落筆。

二、我手寫我口

國小教材裏有許多優美的課文,不僅詞句優美,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強的思想教育力,這不僅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的文字美,更讓學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我手寫我口”,強調的是學生的有感而發;應該説,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在於教師的勢時引導。在教授第一單元的《愛什麼顏色》之時,我通過讀、感受、聯想激發學生的情感,再引入課後習題二:你愛什麼顏色?由於學生的情緒已經到了一個高潮,所以這個時候,他們也渴望自己像個小詩人一樣,能寫出優美的詩句。我抓住時機,先引導學生説,再讓學生寫,然後朗誦自己的作品,讓學生進行評價,極大地滿足了他們的創作慾望,從而在開始之初就激起了他們的創作慾望,打下良好開端。

《七色花》是一篇童話故事,學生深深地陶醉於這美好的童話故事,多麼希望自己也能有一朵七色花呀!在我拋出了“假如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會用來做什麼?”這個問題之後,課堂上頓時像開了鍋一樣,學生饒有興趣地與同學們交流了起來。看到他們交流得差不多了了,我讓他們寫下了名為《如果我有一朵七色花》的作文,同時強調要用七色花來做有意義的事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練習落筆

有的學生會説,説得活靈活現,但是讓他寫的時候,卻不知道要怎麼樣寫出來。新教材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在教材編排上也突出了這個特色,在相關的語文天地中穿插了對作文落筆的指導。在第四單元的筆下生花部分,我們可以發現有三個小朋友的吐白,這就是關於如何開頭的提示。

第一個小朋友説“看看課文是怎麼樣開頭的。”提示學生要從閲讀中學習寫法。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有特別引導學生比較各種課文的開頭方法。《你一定會聽見的》就採用了反問的形式,《葡萄溝》開門見山……我例舉了幾種開頭方法,然後學生自己看書討論,進行總結。

第二個小朋友説:“我模仿《葡萄溝》的開頭寫。”在上面的講述整理之後,我鼓勵學生大膽地運用從課文中學過的東西。其實我從來都不反對學生模仿課文;在學生對作文還不是瞭解的情況之下,這樣子反而讓他們心中有底,更何況隨着年級的增長,他們也越來越有自己的風格,所以在開始模仿之初,教師不要操之過急,循序漸進,讓學生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儘可能地鼓勵學生模仿,模仿出自己的特色。

第三個小朋友説:“我覺得怎麼開頭都可以。”寫無定法,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的。當學生能寫出與眾不同的開頭時,教師更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落筆,寫出自己的特色,形成個人風格。

這樣的編排在文中隨處可見,只要教師善加應用,就可以發現一番新天地。

關於作文教學,每個老師都有每個老師的方法,這也僅是個人的一點心得。教學之路,漫長而上下求索。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必然不斷地加以精進,確實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使學生不再望文生畏,真 “我手寫我口”。

作文教學的論文 篇九

摘要:

目前農村的學生不會作文,怕作文的現象很嚴重,針對這現象提出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

農村 作文教學 積累 特色 防寫

本人1997年參加工作,一直在農村教語文,多年來,對於農村作文教學頗有感觸。農村的作文課一般為兩課時。對作文教學無非是“寫前指導——學生構思——學生寫作——老師批改”這樣的模式。教師根據每單元的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先做些簡單指導後,學生再構思作文,把學生“封閉”在教室中苦思冥想,把作文課教成了純寫作課。在指導學生作文時,不從實際出發,孤立地給學生大講寫作技巧。最終寫出的文章枯燥無味,內容雷同,人人都覺得寫作文難,使作文成為語文學習中的攔路虎。學生稱寫作文為“狼來了”。怎樣才能讓他們自己説:“狼來了,我不怕”呢?我認為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農村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我們農村中學作文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或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農村現實生活,開發和利用各種課內外教學資源,讓學生閲讀社會這本“無字之書”,並讓學生養成認真觀察和寫日記的習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認真觀察,寫出農村特色

提醒農村中學生多留心自己所處的環境,多觀察自己身邊的獨具特色的人、事、物,隨時隨地積累寫作素材。

(1)觀察農村自然景物

農村是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農村孩子他們從小頻繁地接觸大自然,對大自然有着豐富的感性認識和深厚的感情。樹木、田野、藍天、白雲、落日、晚霞、青山、綠水……這一切無不烙上了農村的印記,又無不給農村孩子以美的薰陶,只要認真觀察,用記錄手冊的形式、最經濟的筆墨勾勒出所見的景色,這些就為他們描寫田園生活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奠定了抒寫真善美的基礎。

(2)體驗農村田園生活

體驗就是積累農村生活經驗,如果沒有實際農村生活經驗或經驗不豐富,寫出來的東西常常不切實際,乾巴巴的,甚至言之無物。農村學生在家鄉也別有一片天地,上樹摘果、下河摸魚、上山放牛、砍柴割草,這些趣事會給孩子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鋤草間苗、插秧施肥等這些勞動實踐給學生帶來深切的感受。讓學生以日記或作文的方式記錄這些豐富多彩的生活感受,這就為學生的習作積累了豐厚的素材。農村中學生在節假日常要幫家長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農活,這都是他們體驗農村生活,積累寫作素材的大好機會。因此,在教學中,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把做家務、幹農活的過程寫下來,把觀察到的有意義的場面記錄下來。例如種稻谷,指導學生觀察什麼時間播種,什麼時間鋤草,施肥,收穫,並且把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又如很多同學都親身參加過鋤草、割稻的勞動,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在勞動中,你是怎麼做的?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討論之後指導學生寫出文章,這樣既學到農技知識,又擴大了寫作範圍。

(3)收集農村經典諺語

“雨打清明節,幹到夏至節。立夏到小滿,種啥也不晚。 立秋雨淋淋,來年好收成”,這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來判斷天氣及播種、收割、收穫的農諺。又如“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講的是動物的各種行為可以預報天氣。學生通過收集這些豐富的農村諺語,既提高了農事作文的科技含量,又積累了寫作素材,可謂一舉兩得。

(4)觀察農村飛速變化

隨着社會的發展,國家提倡構建新農村,不僅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農村更是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的科技化,農村的城鎮化,這些都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很大的寫作空間。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比如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農村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如廠礦對農村環境的污染等。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對此現象進行調查,從中指導學生作文,擴展學生寫作題材,學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環保的重要性。認識到環境保護是每個地球人的責任。

(5)培養學生髮現、欣賞農村生活美的能力

農村的美可以説是沒有污染的,是全天然的,培養學生髮現、欣賞農村生活美的能力,使學生認識到“農村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認識到“自然美”才是真正的美,欣賞農村自然美水平的高低是一個人審美能力的綜合體現;同時又要在方法上給學生以切實的指導,指導學生如何觀察,如何發現,如何欣賞,如何積累,如何表達。作文教學要緊密地結合農村生活讓學生“我手寫我口,我筆寫我心”,這是解決農村學生作文無從下手的根本所在。

(6)寫農村特色日記

日記是一種寫作基本練習,有人把日記叫做“生活素描”,或“實地寫生”。它是一種寫作準備,它的主要內容是研究細節,細節是作文的命脈。沒有細節,作文就乾巴無味。但細節不是憑空想象而來的,而是來自生活。學生生活在農村,對農村的一切耳聞目睹,都十分地感興趣,很多同學都喜歡養花種樹或養一些小動物,語文教師可因勢利導,指導學生寫一些日記,把他們養花種樹,和小動物交往中的點點滴滴用自己手中的筆記錄下來。另外,農村生活中的人物談吐、風俗、家常、串門、風景等都是日記的內容。這樣,一篇篇富有農村生活氣息的日記便躍然紙上。

淺談作文教學論文 篇十

摘要:高校教師之間的教學研討是促進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和推動高校合作文化創生的重要途徑。但當前高校教師的教學研討普遍存在着趨於功利、流於形式及迫於任務等問題。究其根源,是功利主義價值取向評價的片面導向、高校教師對教學學術內涵和合作研討價值理性認識的匱乏及高校科層制的組織結構和相應的管理模式,阻抑了合作研討文化的生成與發展,遮蔽了其理想價值的充分實現。文化作為最深層次的東西,是在長期積澱中形成的,對學校長遠發展和教師持續成長具有很強的導向、凝聚和教育功能。必須通過建立激勵教師合作研討的長效評價機制、深化教師對教研合作價值的理解及恢復與重建教研組織的活力,逐漸培育新型的教學研討合作文化。

關鍵詞:高校;教學研討合作文化;問題;培育策略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教學研究型組織,教師作為學校組織的主體,其思維和行為方式、教育教學價值觀的培養和塑造深受學校文化的影響,有人認為:“教育改革對教師以及教師文化的忽視是造成各種改革項目表面化和低效率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文化是最深層次的東西,具有很強的導向、凝聚和教育功能。以個體勞動為特徵的工作模式和分化主義傾向的教師文化已難以滿足和適應高校學科發展和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而教學研討合作文化的形成將有助於推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學研討是教師個體在自我發展基礎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集體研究、集體討論形式,以解決教學中存在的間題,揭示教學規律,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的活動。而教師的教學研討合作文化是在教師進行教學研討的過程中,逐漸積澱或凝結的穩定的價值觀和相應的行為方式,它的形成與發展將會對教師持續成長產生決定性影響,也從深層次制約學校的長遠發展。然而,近些年來高校在擴招和發展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教學工作的地位日益被邊緣化,致使教研合作文化的形成、發展缺乏有利的環境和相應的激勵機制。

一、當前高校教師教學研討存在的問題

(一)趨於功利

目前高校管理中“重科研、輕教學”的制度與政策導向,以及職稱評聘與相應利益機制的影響與制約,教學常常被視為非學術活動和教師職稱評審的點綴。因為教學不具有科研成果的高功利價值,部分高校教師則較為明顯地反映出對科研尤其是科研成果數量的過分注重,而作為教學者的責任意識則逐漸淡化。即使有為數不多的教學研討活動存在,也多為追求功利目的。例如各級教學成果獎的評選、各種重點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等,往往更多地是為了獲取和科研成果相媲美的金錢與名利,而大多並不是純粹基於對教育教學研究本真價值的'追尋。實質上,教師對教育教學的研究應貫穿於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它反映的應是教師日常的工作狀態,體現的是教師的強烈教學責任感和對待教學的熱情。

(二)流於形式

從高校的教學管理制度上看,一般都有關於教師教學研討的相關規定與具體形式,但教研活動的真正開展一般需要依靠學校或院系制度規定強制式地推動。同時,由於教學研討制度的確立和活動的開展缺乏對教師主體需要的瞭解、喚醒和滿足,也很少建立起教研合作文化與教師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而作為教學合作研討本可依託的基層組織—高校教研室,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組織渙散、功能弱化及缺乏凝聚力等問題,使高校教師之間的合作研討失卻了賴以生存發展的土壤和環境。教研活動的形式主義和行政意味的濃烈很難吸引教師的充分關注和投入,也失去了通過教學改革與研究推動學科建設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再加上教師自身對教學合作研討的價值缺乏深人理解,使高校教師的教學合作研討常常流於形式。

(三)迫於任務

目前高校教師的教學合作研討活動一般是圍繞學校或院系的特定任務和要求展開的,例如修訂教學計劃或教學大綱。、編寫教材、申報重點課程或課題、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的參賽選拔、為了完成院系規定的教師之間聽課及學生實習之前的聽評課等。類似的教研活動一般都規定了顯性的短期可達成的具體目標,一旦完成教研活動也隨之終止。教師的教學合作研討並沒有成為教師日常的職業生存方式和重要的專業發展途徑。這種“任務”取向在無形中窄化了教學合作研討的內涵,造成合作研討價值的萎縮,難以形成豐富而完整的教研合作文化。

二、阻抑高校教師教學研討合作文化發展的原因分析

(一)功利主義價值取向的評價使高校教師的合作研討文化的發展空間萎縮

國家對高校的辦學水平評估存在重量輕質、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它誘導一些高校去追逐物質化、可量化的科研目標,偏離了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教學為主要任務的軌道,弱化了評估對高校教學改革應有的導向功能,也難以產生促進高校教師教學研究與創新的動力。其片面導向也〔〕影響了高校對教師評價的激勵功能的發揮。一些高校為了達到規定的評估指標要求,賺取更多辦學經費與相應權利,在教師評價制度中不斷強化對科研的硬性要求及獎勵,如論文發表數量及獲獎情況、課題立項、刊物級別等,而與教師教學相關的工作態度、職業道德與教學水平等軟性指標,卻幾乎未被納人評價體系,評價內容難以體現對教學和學術研究長期性、遲效性和創新性的支持與鼓勵。評價的功利價值取向驅使高校教師根據利益多少及相關度來決定工作付出和投人程度,導致行為方式上對名利的極度追逐和心理上的嚴重失衡;也使高校教師教學創新與研究的激情逐漸消退,作為教學者角色的職責意識弱化,高校教學研究的地位也日益邊緣化,這也是教研合作文化難以生成與培育的重要制度根源。

(二)高校教師對教學學術內涵和合作研討價值理性認識的匾乏阻抑了教研合作文化的發展

在美國學者博耶的倡導下,國內外學者對學術概念進行了新的診釋,認為教學屬於學術的一種類型,賦予了教學學術性的內涵。“教學學術”提倡以新的學術視角看待教學活動,給予它和高校科研活動同樣的地位,目的在於實施有效教學,提升高校教學質量。但現實中一方面高校教師對教學的學術性缺乏充分認識和理解,僅認為高校教師的教學工作只是在對本學科專業知識熟練掌握基礎上的自覺遷移運用過程,無需保持對教學敏感的問題意識和對教學本身深人細緻的研究,教學研究的功用與價值常常被漠視。實際上高校教學工作是一項環節複雜和效果遲顯的工作,對教學的研究既需要多學科綜合的學術基礎,還需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且研究難度較大都鉗制了其學術性的凸顯。另一方面由於缺乏制度環境的支持,缺乏對教師作為教研合作主體意願和需要的充分把握,合作文化並沒能夠真正成為高校教師的主流文化,合作研討的價值未被教師充分理解和悦納。由於評價制度的片面導向、學科之間本身存在的疏離及高校教師不坐班工作制等因

素的影響,個人主義的教師文化在高校教師間更為盛行。個人主義的教師文化雖然具有不可否認的優勢,但它卻易於使教師形成封閉的心態,教師之間的知識分享與思想交流嚴重匾乏,不利於教師的主體性成長和獲取外界積極的情感支持而加劇了高校教師的職業孤獨感。

(三)高校教師的工作環境與工作性質不利於合作研討文化的生成與發展

教學研討合作文化實質是一種自覺的人為合作文化,而高校教師的工作環境、工作性質不利於教師合作文化的生成與發展。首先是高校科層制的組織結構和相應管理模式約束了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學校內橫向的組織結構是一種以分割和阻隔為特徵的蜂窩狀結構,教師們被分隔在一個一個獨立的教室或教研室中;學校縱向結構是具有等級明顯、分工明確特徵的科層制,教師僅限定於狹窄的工作崗位上。這種相對封閉與隔離的特徵限制了教師之間的知識分享。目前高校實施的是強調嚴格的規章制度、明確的職責分工、嚴厲的獎懲措施的管理模式,驅使教師之間圍繞名利展開激烈角逐,要在競爭中獲勝,必然不願坦陳自己的教學感悟與經驗以及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勢必淡化通過合作研討改善教學的熱情,也日漸喪失了教育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自主性,進一步加劇了高校教師之間孤立、封閉的現象,使高校教師之間缺乏合作共事的習慣與相應文化氛圍;其次,高校教學工作具有複雜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並且高校教學工作的遲效性相對於中國小教學更明顯。因為中國小教學成效還可以用學生考試成績和升學率去衡量,而高等教育教學成效卻難以用眼前現實功利的標準去評判,因此高校教師很難體驗到教學的即時成效所帶來的成功感與愉悦感,卻常被一些消極情緒所困擾,為了維持專業自尊和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滿足感,一般不情願向同事公開自己的教學並樂意接受同行評價,當然也限制了教師通過同行合作吸納新鮮思想和交流有益的教學經驗。再次,教學工作也缺乏諸如醫生律師等專業性很強的職業一樣的公有文化的支持,使教師們很難相互分享具有普遍意義的教學經驗和知識體系,很難運用一些“公共技術術語”來進行相互之間的批判反思。勞蒂對此曾斷言:“教學公有文化的缺失,造成了教師之間的孤立,這就是代價之一。……由於教學工作私人化和‘成敗靠自己’的社會化準則,個人主義、教師文化被強化了。

三、高校教師教學研討合作文化的培育策略

(一)高校應逐步建立激勵教學研討合作文化形成和發展的評價機制

教師的教學研討合作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需要一定的外部動力機制,以保證教師參與合作研討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持久性。美國著名管理心理學家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認為:“只有用激勵因素來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才能提高生產效率。真正的激勵因素就是工作本身以及職工對完成工作的感覺。”因此,高校應根據本校實際情況、教學與科研的需要及教師的主體需求,擯棄影響教師長遠的潛在發展的功利主義價值取向的評價機制,積極構建激勵教師教學改革與合作研究,能促進教師持續成長的發展性評價制度,將學校評價重點放在引導教師對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創新與教師之間的合作研究上,增加教學合作研究與教學創新在教師評價體系中的權重,充分體現學校對教學工作這一高校中心職能的足夠重視。只有教學研究在職稱評定、專項獎勵、年終考核等教師評價體系中舉足輕重,其價值能被充分認可,才能激發教師教改探索的自由或自主的激情,也才有利於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的不斷提升和教學實踐精神的培育;在確定評價指標體系與標準時,應充分考慮被評價教師的理解和接納程度,應賦予基層教學研究組織和教師教學改革的相應權利。只有逐漸建構起具有正確導向的評價機制才能有助於教研合作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二)高校教師應深化對教學學術內涵的理解和追求教學合作研討價值的實現

學術視野下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研究,將對教學問題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以體現教學的學術性,即教學的研究性、成果的創新性與可交流性以及實踐的有效性。大學教學除了知識的傳授以外,還須通過與學生間的交流對話,擴展完善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品質,促進教師新知識的發現與創造。高校教師教學的學術性表現在對不同學生的清晰瞭解和研究,對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需要及個性的深人分析與認識基礎上的尊重、理解與關注;在熟練掌握運用已有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更能結合教師個人特點、條件以及學生實際選擇教學方法及在教學實踐中創造新的教學方法;最後高校教師還需要加強課堂管理研究,運用自己的教育機智和課堂管理技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增進課堂效能。教學學術的發展對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成長具有重要意義,而教師之間的合作研討既是一種有助於教學學術發展的形式,也是強調“合作與同事關係有助於教師成長”的思想觀念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體現。教師只有從思想觀念上形成對教學學術價值的理性認識,明確合作研討有助於促進教師之間思想的碰撞與信息的交流、給予教師緘默知識適當表達的機會和場合和促進教師專業研究的深度;通過合作研討也能不斷激發與增強教師主體發展的意願與能力,提高教師反思能力以及促進學校組織優良文化的形成發展,從根本上確立教學的學術地位,形成重視教學合作研討的文化氛圍。在教師同行的相互關懷與信任、支持的合作文化背景下,充分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情感,坦訴教育教學中經歷的失敗與不足,通過合作分享交流彼此的教學理念與經驗,實現資源共享,改善同事間的人際關係,通過教師之間的觀摩教學、課題合作研討、教學學術沙龍及網絡共享協作空間等形式,為教師之間合作提供交流的多元化平台,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教研組織應加強自身建設與革新,煥發組織活力,構建起具有濃郁教學合作研討氛圍的精神家園

作為高校教研合作基層組織的教研室應強化開展教學研究、進行學科建設的職能,形成具有學科特色的教研室文化,恢復組織活力。高校教研室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和把握教師的專業背景,鼓勵教師在教學中始終保持敏感的問題意識和注重教學研究,發揮中老年傑出教師在教學研究上的引領作用,着力營造重視教學研究,促使教師潛心鑽研教學的教研氛圍和富有專業特色的教研室文化,增強教研室對教師的吸引力,成為教師嚮往的精神家園;另一方面,應根據院系發展規劃和遵循各專業教研室的內在發展特點、規律,制定科學合理的教研室評價體系,使各專業教研室在保持學科或專業特色的基礎上,進行組織功能的重建探索,通過制度革新以拓展其功能,以增強教研室對高校教師的吸引力;通過制度導向鼓勵相關專業教研室教師之間的積極交流與合作,突破專業隔閡與界限,充分吸納相關學科專業研究成果,通過交流、共享和融合實現知識與思想的創新,使教學改革和研究能有真正的突破。當然,教研組織的發展還離不開學校管理者的充分關注與支持,並給予教研組織在資源配置與分配方面的適當權利、教師評價和學術事務方面的更多決策權與從事教學學術活動的充分自由,儘量減少或避免學校或院系行政力量的過度制約和干預,這樣教研組織的活力才能真正被激發,從而為教學研討合作文化的持續生長提供可依託的精神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