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生物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97W

高中生物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生物教案 篇一

一、感悟課標新理念

課標學習目標

課標重點

1.通過對進化理論不斷完善的發展歷程的瞭解來建構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

2.概述科學思維的基本過程。

課標難點

通過對進化理論不斷完善的發展歷程的瞭解來建構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

教材脈絡梳理

學習背景探索

生物進化論形成的歷史背景

中世紀的西方,各種學術思想都受宗教束縛,哲學也偏離了古希臘的唯物主義傳統,唯心主義佔統治地位,表現在自然觀上就是宗教的“創世説”。“創世説”把世界萬物描繪成創世主上帝的特殊創造物。從創世論的基本思想延伸出兩個教條,即自然界中生物對環境適應的“目的論”和“物種不變論”。恩格斯曾這樣刻畫目的論:“根據這種理論,貓被創造出來是為了吃老鼠,老鼠被創造出來是為了給貓吃,而整個自然界被創造出來是為了證明造物主的智慧”(《自然辯證法》導言)。與古代中國及古希臘哲人的世界萬物從某種混沌狀態中產生的“演變論”的自然觀相反,創世説認為世界是一下子創造出來的,而且一旦被創造出來就永遠不變了,這種思想從中世紀一直到18世紀都佔據着統治地位。

從15世紀後期的文藝復興到!4世紀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產生與發展的時期,自然科學各學科逐漸建立起來,湧現出許多偉大的科學家。但這個時期的自然科學仍然沒有擺脱宗教神學的束縛,自然科學家與神學家的差別只不過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和頌揚創世主(上帝)的智慧。那時的自然科學也是一種神學,即所謂的自然神學,正如邁爾所描寫的:“自然科學既是科學又是神學,神學與科學分不開直到科學與神學離婚之前,實際上不存在真正客觀的、不受約束的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的神學觀一直到19世紀中期才逐漸被科學界拋棄。

———根據互聯網資料整理

二、研習教材重難點

【温故知新】

我們知道,大約400多萬年前地球上還沒有人類。人類的原始祖先———森林古猿,還在莽莽森林中風餐露宿,與獸共舞。幾億年前乃至幾十億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又是怎樣的呢?最原始的生命又是怎樣出現的呢?生物的進化問題很久以來就吸引着人們去探求,也不斷有各種各樣的爭論。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

研習點#$科學家不斷思考———進化理論的創立和完善

(一)拉馬克和進化理論

(1)理論———用進廢退學説物種不是不變的,更不是上帝創造的;環境條件的改變能引起生物的變異;環境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原因。

(2)兩個法則:一個是用進廢退;一個是獲得性遺傳。並認為這兩者既是變異產生的原因,又是適應形成的過程。

(3)意義:開闢了進化理論的先河,為科學進化論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4)不足:典型的唯心主義觀點,認為生物的本質本身的意志是推動其進化的動力;後天獲得的遺傳可遺傳;缺乏必要的實驗證據。

【領悟整合】

(1)拉馬克的兩條法則

①用進廢退。不超過發育限度的任何動物,其所有使用的器官都得到加強、發展、增大,加強的程度與使用的時間長短呈正比。反之某些不經常使用的器官就削弱、退化,以至喪失機能,甚至完全消失。這就是所謂的“器官使用法則”或“用進廢退法則”。

②獲得性遺傳。某種動物在環境長期影響下,甲器官頻繁使用,而乙器官不使用,結果使一部分器官發達,而另一部分器官退化,由此產生的變異如果是能生育的雌、雄雙親所共有,則這個變異能夠通過遺傳而保存。這就是被後人稱為“獲得性遺傳”的法則。

(二)達爾文和進化理論

(1)理論———自然選擇學説

過度繁殖: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強,能產生大量後代(基礎)。

生存鬥爭:大部分個體被淘汰(動力)。

遺傳變異:生物個體既有親本的遺傳性狀,又會出現變異(內因)。

適者生存:在生存鬥爭中,有利變異的個體適者生存,不利變異的不適者被淘汰(結果)。

(2)意義:科學地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

(3)不足:對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以及自然選擇如何對可遺傳的變異起作用等問題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

【領悟整合】

(1)自然選擇學説知識的拓展

①選擇的對象。從表面看自然選擇是對一個個生物個體的選擇,而實際上自然選擇是對個體包含的變異進行的選擇。從現代分子遺傳水平看,自然選擇實質上是對變異所對應的基因的選擇,從而改變種羣不同基因的頻率。

②選擇的因素。對生物的變異起選擇作用的不是生物自身,而是個體所處的自然環境。環境因素很多,有一種或幾種起主導的選擇作用。如用農藥噴灑害蟲,害蟲大量死亡(無抗藥性),少數害蟲生存且繁殖後代(抗藥性)。農藥是這一變化中主導的選擇因素,它把羣體中早已存在的抗藥性個體與不抗藥個體區分開來。如果不噴灑農藥,害蟲無論抗藥與否都能生存。農藥起到了選擇作用,把抗藥性選擇保留下來,並通過繁殖傳給後代,使抗藥性狀在下一代某些個體中得以積累和加強。可見環境對生物變異的選擇是定向的,朝着適應環境的方向進化。

③選擇的手段。生存鬥爭是選擇的手段。生物的過度繁殖與有限生活條件之間的矛盾,必然引起並加劇生存鬥爭。通過生存鬥爭,使少數具有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的個體生存下來,從而完成一次自然對生物的選擇。生存下來的少數生物個體充分利用現有的豐富的生活條件,迅速生長、發育,並繁殖產生大量的後代,又引起新一輪的生存鬥爭,生物又面臨着再一次的選擇。所以説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鬥爭實現的。

④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的結果是適者生存、不適者被大自然淘汰。生物產生不定向變異,由自然選擇決定這些變異的生存或淘汰。自然選擇只選擇與環境相適應的變異類型,淘汰不適應環境的變異個體,即自然選擇是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着生物進化的方向。

(2)以長頸鹿的進化過程為例比較拉馬克和達爾文進化觀點的區別。

①拉馬克觀點:長頸鹿的祖先由於生活在缺乏青草的環境裏,不得不經常努力地伸長頸和前肢去吃樹上高處的葉子,由於經常使用,頸和前肢逐漸地變得長了一些,而且這些獲得的性狀能夠遺傳給後代。這樣,經過許多代,終於進化成為現在所看到的長頸鹿。

②達爾文觀點:

(三)木村資生和進化理論

(1)提出根據:根據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主要是根據核酸、蛋白質中的核苷酸及氨基酸的置換速率,以及這些置換所造成的核酸及蛋白質分子的改變並不影響生物大分子的功能等事實。

(2)理論———中性突變進化理論

生物進化的主導因素不是自然選擇,而是中性突變的隨機固定。每種生物信息大分子都有一定的進化速率。

(3)意義:揭示了分子水平的進化規律

【領悟整合】

(1)中性突變

中性突變是指這種突變對生物體的生存既沒有好處,也沒有害處,也就是説,對生物的生殖力和生活力,即適合度沒有影響,因而自然選擇對它們不起作用。

(2)遺傳漂變是分子進化的基本動力

大的種羣如果發生了隔離與遷移而形成小種羣時,遺傳漂變就可能發生。綜合進化論認為遺傳漂變對生物進化是有作用的,但是比起選擇來,它的作用要小得多。中性學説則認為,中性突變不引起生物表型的改變,對於生物的生殖力和生活力沒有影響,因而自然選擇對中性突變不可能起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隨機的遺傳漂變。遺傳漂變不只限於小種羣,任何一個種羣都能發生遺傳漂變,遺傳漂變是分子進化的基本動力。換言之,中性學説認為,突變大多在種羣中隨機地被固定或消失,而不是通過選擇才被保留或淘汰的。

(3)分子進化速率

中性學説認為,分子進化速率取決於蛋白質或核酸等大分子中的氨基酸或核苷酸在一定時間內的替換率。生物大分子進化的特點之一是,每一種大分子在不同生物中的進化速度都是一樣的。以血紅蛋白的α鏈為例,鯉、馬和人的α鏈都是由141個氨基酸所構成,其中鯉和馬有66個氨基酸不同,馬和人有18個氨基酸不同。據此,中性學説指出,分子進化的速率與種羣的大小、物種的生殖力和壽命都沒有關係,也不受環境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説,分子進化是隨機發生的,而不是選擇的結果。

【發散探討】

問題一:為什麼説日本學者木村資生的“中性學説”揭示了分子水平的進化規律,而且和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是相互補充的?

解答:達爾文創立“自然選擇”進化理論,隨着分子進化的研究的發展。一些科學家積極思考,認為生物進化是以生物大分子為基礎的,只有從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的進化才能觸及生物進化的本質。木村資生認為,分子水平上的進化是由選擇中性或近中性突變基因的隨機固定而實現的。而只有當分子進化導致形態和生理上發生差異後,自然選擇才能發揮作用。這一進化理論揭示了分子水平的進化規律,和達爾文的理論相互補充,更好地揭示了生物進化的本質。

問題二:1984年在雲南澄江發現了聞名於世的澄江動物化石羣。澄江動物化石羣向人們展示了各種各樣的生物在寒武紀呈大爆發地出現,動物的進化要比今天快得多,動物新的構造模式或許能在“一夜間”產生。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各個動物門類當時幾乎都已存在,只是處於非常原始的狀態。此現象支持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説嗎?

解答:達爾文認為,物種是通過生存鬥爭,經逐代選擇與積累而形成的,需要經過漫長的年代。澄江化石説明,許多新的物種的產生不是微小變異漫長的積累,而是呈大爆發地出現。因此不支持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説。

【教考動向演練】!

1、第一位提出進化觀點與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相抗衡的是

A.達爾文B.拉馬克C.孟德爾D.沃森和克里克

2、下列哪項不屬於達爾文的進化觀點

A.過度繁殖產生大量個體B.生活條件有限引起生存鬥爭

C.適者生存是自然選擇的動力D.可遺傳的變異使個體之間產生變異

3、下列敍述中,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説觀點的是

A.北極狐因體色與周圍環境相似而生存下來

B.長頸鹿因經常伸長脖子吃高處的樹葉,故脖子越來越長

C.鳥類因不斷將翅膀展開撲動,故翅膀變得發達且適於空中飛翔

D.鼴鼠因掘洞穴居,眼睛經常不使用,故視覺退化

4、“中性學説”是從水平上研究生物的進化,該理論認為生物進化的主導因素是,和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是的關係。

研習點2像科學家一樣思考———科學思維

(一)觀察:人們通過感覺器官感受周圍事物的一種方法

(1)分類

a.定性觀察:用文字或術語而不是用數字進行描述,包括對顏色、形態、氣味等變量

的客觀性描述。

b.定量觀察:通過對變量的計數或測量而得到的數值,通常需要使用一

些儀器。

(2)基本要求

a.學會帶着問題進行觀察。

b.直接觀察與問題相關的對象。

c.既要觀察局部,也要觀察整體;

d.既要觀察物體,也要觀察環境。

e.觀察要細緻、準確。

f.儘可能將觀察到的現象或事物描述(或繪製)出來。

(3)基本方法

a.順序觀察:一般來説,生物學中的觀察要遵循由表及裏、由上到下、從前到後、從整體到局部的原則。

b.對比觀察:通過對比觀察來發現事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繫,從而達到同中求異、異中求同。

【領悟整合】

(1)觀察方法主要應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a.在無法對生物體進行改變和控制的情況下,要獲得這類生物所反映的真實現象必須用觀察法,例如:野生動植物的考察、古生物研究、生物分類和生態學研究等。

b.在不允許對生物體加以干擾破壞或改變的情況下進行的研究,必須運用生物學觀察法,如:病理學中動物、植物、人類病理現象的研究。

c.在某些以直接記錄和描述生物現象為基本前提的生物學分支學科中,必須用觀察法,例如:動植物形態學、昆蟲和微生物分類學、仿生學等,均需對研究對象的形態、特徵進行描述、記錄,因而也離不開觀察。

(2)觀察與實驗的聯繫與區別

(二)推理:從一件事推出另一件事的方法

(1)因果推斷:就是要判斷兩個事件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2)歸納:是指從個別事物的性質、特點和關係中概括出一類事物的性質、特點和關係的推理形式。

(3)演繹法:從一般原理推導出特殊事例的過程

【領悟整合】

(1)不能光憑兩個事件一起發生,就判斷它們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應通過實驗或者根

據以往的經驗,來判斷因果關係是否存在。

(2)要做出正確的歸納,從總體中選出的樣本就必須足夠大而且具有代表性。

求同法:把研究對象的共同之處歸納起來。

差異法:這種歸納推理方法與求同法正好相反,是找出研究對象的差異因素。

求同差異法:“求同法”和“差異法”的綜合應用。

剩餘法:剩餘法也叫排除法,首先排除不相關的因素,剩餘的就是問題的答案。

(3)歸納與演繹法的關係

歸納側重於對經驗事實的概括,從經驗昇華為結論,從個別的、表面化的、缺乏普遍

性的經驗中抽象出一般原理,把握個性中的共性。這是一種必然性推理;演繹則是對一

般性原理的應用,前提和結論之間存在必然聯繫,是一種必然性推理。這兩種推理的思

維方向是相反的。人們的認識總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兩種思維方法,從個別事實引出一般

結論、概念,又從一般原理引出個別結論而使認識不斷深化。

(三)分類:把某些特徵相似的物體歸類到一起的方法

對自然界多樣的生物進行分類主要有三類方法:

第一類為形態學方法,即僅根據生物主要形態特徵的異同對生物進行歸類,它不考慮這些具有相似特徵的生物是否具有共同的祖先或是否具有同源性,單純形態學的分類方法現今已經很少被認可。

第二類只強調生物之間遺傳進化的關係,注重研究一類生物多久以前從另一類生物中分支出來。

第三類為經典的進化分類法,是第一種方法和第二種方法的綜合應用,它既考慮生物進化分支的時間,又注重生物形態特徵的異同。這種以生物的進化為線索,比較生物最重要的形態特徵和親緣關係建立起來的分類系統,目前已被人們廣泛接受。

(四)建立模型:用來顯示事物的或者過程的表現手段,如畫圖、表等模型捨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細節、非本質的。聯繫,以簡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現原型的各種複雜結構、功能和聯繫,是連接理論和應用的橋樑。

根據模型所代表和反映的方式可以分為三大類:

(1)物質模型方法用實物代替原物進行研究的方法叫做物質模型方法。例如細胞的結構模型、被子植物花的結構模型、蛋白質的結構模型、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細胞膜的結構模型等。

(2)想象模型方法用想象的抽象物代替原型進行研究的方法叫做想象模型方法。

這種方法是人們抽象出生物原型某些方面的本質屬性而構思出來的,使對象簡化便於研究。例如,物質出入細胞的模型、細胞分裂過程模型、光合作用過程模型、呼吸作用過程模型、動物的個體發育過程模型等。

(3)數學模型方法用符號、公式、圖象等數學語言表現生物學現象、特徵和狀況的方法稱為生物學數學模型方法。如:課本中的細胞分裂過程中#$%含量,染色體數量的變化曲線,酶的活性受温度、酸鹼度影響的曲線等數學模型,通過計算機的數據模擬,結合相應的生理過程,建立模型,以形成同學們對問題的解釋、判斷和預測。

(五)交流:與他人交換看法、分享信息的過程有效的交流需要許多技能,包括聽説讀寫與建立模型能力。

(1)科學探究的交流

(2)反思是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反思的態度如下:

a.傾聽和尊重他人質疑;b.承認不同的觀點;c.解釋或幫助;d.吸納中肯意見;f.修正自己觀點或結論。

【發散探討】

問題一:觀察一朵花的基本結構時,觀察的順序應該是什麼?

解答:首先觀察花的外形;然後從外到內依次數清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的數目,並觀察它們的形態;接着觀察花葯及花粉;最後觀察子房及胚珠。

問題二:假設你是一個生物分類學家,對青蛙、壁虎、蜘蛛、虎、蟾蜍、蚯蚓、蜥蜴、蜜蜂、鳥、貓、魚怎樣進行分類?

解答:略

【教考動向演練】

5.我們在學習生物科學的理論和知識的同時,更要學習如何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的過程。

6.有效的交流需要許多技能,包括與能力。

7.判斷蚯蚓是不是環節動物?這一問題的回答是這樣的:所有的環節動物都有分節;所有的蚯蚓身體也是分節的;所以,所有的蚯蚓都是環節動物。這樣的結論是經過下列科學思維哪一過程得出的

A.觀察B.建立模型C.分類D.推理

8、在生物探究學習中,下列不屬於常用的觀察儀器的是

A.放大鏡B.顯微鏡C.天平D.離心機

9、沃森和克里剋制作的著名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是屬於

A.物理模型B.概念模型C.數學模型D.實物模型

三、探究解題新思路

基礎拓展型

題型-.進化理論的理解和運用

例1.下列對“用進廢退”、“自然選擇”、“中性學説”三種進化理論的描述中,錯誤的是

A.用進廢退理論開闢了進化理論的先河

B.自然選擇學説是達爾文在很多事實的基礎上思考得出的

C.中性學説是對自然學説的否定

D.對科學的熱愛和興趣是達爾文等開展研究、思考的動力

[研析]用進廢退理論由拉馬克提出,開闢了進化理論的先河,為科學進化論的發展鋪平了道路;“中性學説”揭示了分子水平的進化規律,和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是相互補充的,而不是否定。

[答案]C

點評很多所謂的“永恆”、“定律”並不是絕對不變的,要勇於探索,敢於創新。。

題型2.科學思維的基本過程的應用

例2.在你做把一草履蟲分別放在肉汁和鹽水中,瞭解其生活狀況並總結得出相應結論的實驗過程中,你應該如何進行你的工作?你認為最難的是哪一步?為什麼?

[研析]生物科學研究中經常用到的推理方法主要有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在研究過程中,通過觀察獲得大量具體的、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對這些材料經過推理,抽象和概括出各種生命現象的本質屬性和必然聯繫,再以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表達出來或貯存起來。生物學中的各種基本概念、規律、原理等都是概念、判斷、推理的具體體現。這些就構成了生物學的知識體系。

[答案]按照科學思維的觀察、推理、分類、建立模型及交流過程進行實驗研究,總結得出相關結論。其中最難的一步應該是推理,要對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進行多種可能的解釋、判斷,要求推理過程依據事實,科學合理,思路嚴密,考慮全面。

點評生物科學研究離不開科學思維,其基本過程包括觀察、推理、分類、建立模型、

交流等步驟。

【教考動向應用】!

1、下列哪項不屬於拉馬克的進化觀點

A.用進廢退B.獲得性遺傳

C.環境改變引起生物變異D.自然選擇決定進化方向

2、在下面的敍述中,不屬於達爾文對長頸鹿進化過程的理論解釋的是

A.長頸鹿祖先的遺傳物質發生改變

B.祖先產生的後代中存在着變異個體

C.在攝食的生存鬥爭中,頸和前肢較長的個體得到生存

D.微小有利的變異通過遺傳而世代積累

3、是對理論的支持;對此做出解釋則是過程。拉馬克發現古代生物與現代生物既相似又相異所採用的方法是,並在此基礎上得出的科學結論。

高中生物教案 篇二

一、設計思路

在教學中我以新課標為依據,不拘泥於教材,創造性地重組教材,優化課堂教學。本節的主幹知識是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的過程,這是一個微觀的分子水平上的過程,學生缺乏直觀經驗,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動畫和物理模型模擬等,使這一內容直觀化;側枝內容是RNA的種類及遺傳密碼的概念、種類、特點等。這部分內容涉及的物質種類也比較多繁雜,我將它們置於本節課之前和之後分別講解。

二、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開篇,是本章學習的基礎,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要用2課時。由於課時調整,我在上完DNA結構後直接跳躍講述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的內容,課程標準中與本節教學相對應的要求是:概述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學生能夠把握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繫,能夠與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進行解釋、推斷、區分和擴展等。因此,本節教學主要是對轉錄和翻譯過程的描述,而且讓學生理解轉錄和翻譯的物質結構基礎以及二者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要達到理解層次的目標,需要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觀點思考和討論相關的問題,需要運用有關DNA和RNA結構的知識,以及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進行分析;“為什麼是三個鹼基編碼一個氨基酸呢?”需要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進行分析。本節教材的另一特點是插圖多而且複雜。插圖包括結構示意圖、化學組成區別圖、轉錄過程流程圖、翻譯過程流程圖和一個mRNA分子上的多個核糖體同時合成多條肽鏈示意圖等。能否處理好教材中的插圖,是本節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DNA分子結構後,已經能夠建構DNA的分子模型,並掌握了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同時對DNA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進一步探知有關DNA的其他問題,學習的慾望強烈,但是學生往往會陷入學習時明白,學完了就糊塗的困惑中。因此在每節課前都有一個複習舊知識的環節,達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概述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

(2)能運用數學方法,分析鹼基與氨基酸的對應關係,理解密碼的簡併性。

2、能力目標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識圖能力,分析歸納和推理判斷的能力。讓學生能利用文字、圖表、圖解等形式,闡述轉錄和翻譯的概念、原理和過程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用生物學觀點認識和分析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過程

(2)教學難點

遺傳信息的翻譯過程。

五、教學策略與手段

基於以上分析,在整體上我決定,一方面從學習目標的任務入手進行教學設計,主要完成什麼是轉錄?怎麼轉錄?什麼是翻譯?怎麼翻譯?這四個問題。另一方面調整課堂結構,不再利用傳統的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的教學敍事程序,而是採用從整體到局部,先了解全貌再深究細節的程序;在策略上,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入手,設置問題串,層層設疑,激發並保持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在教法上,採用多媒體課件、模型模擬等形式,把抽象、複雜、微觀的過程動態化、形象化、宏觀化。這樣有利於突出重點、分解難點,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感悟和理解,又能節省時間。但教材中的八幅圖表不能放棄不用,否則就會忽視了學生的識圖、辯圖和析圖能力的培養;在學法指導上,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六、教學過程

高中生物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説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2.通過閲讀分析“關於酶本質的探索”的資料,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3.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複實驗。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2.教學難點

(1)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三、教學方法

實驗演示法、探究法、講授法

四、課時安排

2

五、教學過程

〖複習及板書

1. 消化:在消化道內將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的過程,叫做~~。

2.物理消化:通過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和胃的蠕動,將食物磨碎、攪拌並與消化液混合,這叫~~。

3.化學消化:通過各種消化液、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種成分分解為可吸收的營養物質,這叫~~。

〖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1.這個實驗要解決的問題是:鳥類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沒有化學性消化?

2.是胃內的化學物質將肉塊分解了。

3.收集胃內的化學物質,看看這些物質在體外是否也能將肉塊分解。

〖問題以“本節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注意。

〖板書一、酶的作用和本質

細胞代謝:細胞每時每刻都進行着許多化學反應。

㈠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

〖演示實驗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教師邊做邊讓學生完成 “討論”。

〖提示1.2號試管放出的氣泡多。這一現象説明加熱能促進過氧化氫的分解,提高反應速率。

2.不能。

3.説明FeCl3中的Fe3+和新鮮肝臟中的過氧化氫酶都能加快過氧化氫分解的速率。

質量分數為20%的新鮮肝臟研磨液1滴 質量分數為3.5%的

氯化鐵溶液1滴

生物催化劑:過氧化氫酶所含酶的相對數量:1 無機催化劑:Fe3+

Fe3+的相對數量:25萬

4.4號試管的反應速率比3號試管快得多。説明過氧化氫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細胞內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着成千上萬種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需要在常温、常壓下高效率地進行,只有酶能夠滿足這樣的要求,所以説酶對於細胞內化學反應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

〖板書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講述

在20 ℃測得的過氧化氫分解的活化能

條件 活化能/kJmol-1

沒有催化劑催化

用膠態鉑催化

用過氧化氫酶催化 75

54

29

催化效率:同無機催化劑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顯著,效率更高。

〖板書㈡酶的本質

〖資料分析學生閲讀分析討論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1.巴斯德認為發酵與活細胞有關是合理的,但是認為發酵是整個細胞而不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在起作用是不正確的;李比希認為引起發酵的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是合理的,但是認為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並裂解後才能發揮作用是不正確的。

2.提示:巴斯德是微生物學家,特別強調生物體或細胞的作用;李比希是化學家,傾向於從化學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們的爭論促使後人把對酶的研究的目標集中在他們爭論的焦點上,使科學研究更加有的放矢。

3.畢希納的實驗説明,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能夠在酵母細胞破碎後繼續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細胞中一樣。

4.薩姆納歷時9年用正確的科學方法,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將酶提純出來。成功屬於不畏艱苦的人。

5.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是RNA等。

〖小結略。

〖作業練習一二。

〖提示基礎題

1.巴斯德:發酵與活細胞有關,發酵是整個細胞而不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發酵的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是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並裂解後才能發揮作用。

畢希納: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能夠在酵母細胞破碎後繼續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細胞中一樣。

薩姆納:酶是蛋白質。

2.(1)細胞內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着成千上萬種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需要高效率地進行,酶的催化效率比無機催化劑高得多。

(2)細胞內的化學反應需要在常温、常壓、酸鹼度適中等温和條件下進行,無機催化劑常常需要輔助以高温、高壓、強酸、強鹼等劇烈條件才能有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題

1.可用第2章中學過的鑑定蛋白質的方法。在薩姆納之前,之所以很難鑑定酶的本質,主要是因為細胞中酶的提取和純化非常困難。

2.(1)如四膜蟲的rRNA前體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發現具催化活性的DNA的報道。

〖板書三、酶的特性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是RNA等。

〖問題以“本節聚焦”發問,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注意。

〖講述酶催化作用的特點

生物體內的各種化學反應,幾乎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所催化的反應叫酶促反應。酶促反應中被酶作用的物質叫做底物。經反應生成的物質叫做產物。酶作為生物催化劑,與一般催化劑有相同之處,也有其自身的特點。

相同點:

(1)改變化學反應速率,本身不被消耗;

(2) 只能催化熱力學允許進行的反應;

(3) 加快化學反應速率,縮短達到平衡時間,但不改變平衡點;

(4)降低活化能,使速率加快。

不同點:

(1)高效性,指催化效率很高,使得反應速率很快;

(2)專一性,任何一種酶只作用於一種或幾種相關的化合物,這就是酶對底物的專一性;

(3)多樣性,指生物體內具有種類繁多的酶;

(4)易變性,由於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因而會被高温、強酸、強鹼等破壞;

(5)反應條件的温和性,酶促反應在常温、常壓、生理pH條件下進行;

(6)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調節、控制;

(7)有些酶的催化活性與輔因子有關。

〖板書

㈠酶具有高效性

㈡酶具有專一性

㈢酶的作用條件較温和(〖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教師做實驗,學生邊觀察便得出酶的作用條件。)

酶的催化活性的強弱以單位時間(每分)內底物減少量或產物生成量來表示。

〖講述影響酶作用的因素

酶的催化活性的強弱以單位時間(每分)內底物減少量或產物生成量來表示。研究某一因素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時,應在保持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單獨改變研究的因素。

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常有:酶的濃度、底物濃度、pH值、温度、抑制劑、激活劑等。其變化規律有以下特點。

(1)酶濃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在底物足夠,其他條件固定的條件下,反應系統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質及其他不利於酶發揮作用的因素時,酶促反應的速率與酶濃度成正比。

(2)底物濃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在底物濃度較低時,反應速率隨底物濃度增加而加快,反應速率與底物濃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濃度較高時,底物濃度增加,反應速率也隨之加快,但不顯著;當底物濃度很大,且達到一定限度時,反應速率就達到一個最大值,此時即使再增加底物濃度,反應速率幾乎不再改變。

(3)pH對酶促反應的影響每一種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範圍內才表現活性,超過這個範圍酶就會失去活性。在一定條件下,每一種酶在某一個pH時活力最大,這個pH稱為這種酶的最適pH。

(4)温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酶促反應在一定温度範圍內反應速率隨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當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時,酶促反應速率不僅不再加快反而隨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條件下,每一種酶在某一温度時活力最大,這個温度稱為這種酶的最適温度。

(5)激活劑對酶促反應的影響激活劑可以提高酶活性,但不是酶活性所必需的。激活劑大致分兩類:無機離子和小分子化合物。

(6)抑制劑對酶促反應的影響抑制劑使酶活性下降,但不使酶變性。抑制劑作用機制分兩種:可逆的抑制作用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小結

㈠酶具有高效性

㈡酶具有專一性

㈢酶的作用條件較温和

〖作業練習一二。

〖提示基礎題

1.B。 2.B。

3.這個模型中A代表某類酶,B代表反應底物,C和D代表反應產物。這個模型的含義是:酶A與底物B專一性結合,催化反應的發生,產生了產物C和D。這個模型揭示了酶的專一性。

拓展題

1.(1)A點:隨着反應底物濃度的增加,反應速率加快。B點:反應速率在此時達到最高。C點:反應速率不再隨反應底物濃度的增加而升高,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

(2)如果A點時温度升高10 ℃,曲線上升的幅度變小。因為圖中原曲線表示在最適温度下催化速率隨底物濃度的變化。温度高於或低於最適温度,反應速率都會變慢。

(3)該曲線表明,B點的反應底物的濃度足夠大,是酶的數量限制了反應速率的提高,這時加入少量的酶,會使反應速率加快(圖略)。

高中生物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羣落的演替過程。

2、説明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羣落的演替過程。

三、板書設計:

一、演替

㈠初生演替

㈡次生演替

二、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

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四、教學過程:

〖引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2、火山爆發後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在火山爆發中,有些物種可能會絕滅;在恢復過程中外來新物種可能會進入。羣落結構因此而發生了變化,一般不能恢復原來的羣落結構。

〖板書演替:隨着時間的推移,一個羣落被另一個羣落代替的過程,就叫做演替。

〖問題以“本節聚焦”的問題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演替的類型

〖學生活動學生帶着“思考與討論1”,閲讀P79~P80,並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因為苔蘚和草本植物無法直接從裸巖中獲取養分,而地衣可以通過分泌有機酸而從裸巖中獲取養分。

2、通過地衣分泌有機酸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並積累起了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而苔蘚生長後,由於其植株高於地衣能獲得更多的陽光,處於優勢地位,其結果是逐漸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這些植物。在羣落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羣取代另一些種羣是指優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後,喬木佔據了優勢,取代了灌木的優勢,但在森林中各種類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書㈠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講述我國東北科爾沁草原地區的農田,在棄耕後開始出現恢復演替,這是一種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為貝加爾針茅草原,開墾後種了幾年玉米,後因產量下降而棄耕。棄耕後的1~2年內以黃蒿、狗尾草、豬毛菜、苦蕒菜等雜草佔優勢;2~3年後,黃蒿佔優勢;3~4年後,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莖禾草入侵,並逐漸佔優勢,進入根莖禾草階段;7~8年後,土壤變堅實,叢生禾草開始定居,並逐漸代替了根莖禾草,恢復到貝加爾針茅羣落。這一過程需要經歷10~15年,根據耕作時期長短,土壤侵蝕程度,以及周圍原始物種的遠近而有所不同。

〖板書二、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

〖學生活動學生帶着“思考與討論2”,閲讀P81,並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至少有兩種因素在小路周圍的雜草分佈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踐踏,從耐踐踏而言,車前草最強,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間的競爭,在遠離人踐踏的地方,莖稈較高的狗尾草優先獲得陽光,車前草等處於劣勢。

2、如果小路被廢棄後,人的踐踏活動停止了,在路周圍會慢慢長出莖稈較高的植物,逐漸成為優勢植物。於是,就會出現“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書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講述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史,實際上是一部邊際土地開墾史。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後在黑龍江三江平原、新疆和華南地區有計劃地組織大規模墾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澤和丘陵地區也開展了規模不等的墾殖活動。1952~1990年,全國累計開墾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開墾的。大量開墾直接導致農牧漁業生產能力和環境質量下降。開墾的結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嚴重退化。這些問題已引起各方面廣泛關注。我國已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牧還草等重要政策,並從20xx年1月起開始實施《退耕還林條例》。

退耕還林。1999年開始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試點,20xx年全面實施,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計投入達232億元。規劃在20xx年前退耕還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工程建成後,工程區將增加林草覆蓋率5個百分點,水土流失控制面積8.67×107 hm2,防風固沙控制面積1.03×108 hm2。這是50多年來我國涉及範圍最廣、任務量最大、農民參與度最高的生態建設工程。

退田還湖。1998年以來,為治理長江水患,國家實施了“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的方針。5年來的“退田還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面積由3 950 km2“長”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積增長了35%,恢復到60年前的4 350 km2。兩大湖區為此搬遷的移民相當於三峽移民的1.4倍。兩大湖泊的擴容,改善了長江流域的生態。目前,長江干流水面恢復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積1.3×1010 m3。這是歷史上自唐宋以來第一次從圍湖造田轉變為大規模的退田還湖。

退牧還草。從20xx年起,用5年時間,在蒙甘寧西部荒漠草原、內蒙古東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東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約佔西部地區嚴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還草”將採取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3種形式進行,實行草場圍欄封育,適當建設人工草地和飼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飼圈養。力爭5年內,使工程區內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復,天然草場得到休養生息,變過牧超載為以草定畜,達到草畜平衡,實現草原資源的永續利用,建立起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草原生態系統。

⊙要點解析

1、羣落的演替是一個羣落取代另一個羣落的過程,這個過程直到出現一個頂極羣落才會中止。羣落這種依次取代現象就叫演替。如:一塊農田,如果人們不去耕耘和種植,任其自然發展,不用多久,就會長滿各種野草。多年以後,農田又會發生變化,草本植物減少,各種灌木又繁茂地生長起來。再過若干年,一些高大的喬木也在這裏生長起來,灌木又處於次要地位。經過漫長的時間,最終這塊農田演變為一片森林。在不受外力的干擾情況下,它將成為一個非常穩定的森林羣落,而不會被別的羣落所取代,成為頂極羣落。

2.羣落的形成總是從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開始的,這種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稱為裸地。裸地可分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前者指從來沒有生物生長或雖曾有過植物生長,但被徹底消滅了,沒有留下任何植物的傳播體及原有植被影響下的土壤。後者指原來有植物生長,因植被遭受破壞後形成的裸地。這種裸地雖然沒有植物生長,但原有的土壤條件沒有被破壞或破壞不夠嚴重,在土壤中還保留了植物的繁殖體,如種子、根、莖等。原有的植物繁殖體和殘存的土壤條件在羣落形成過程中將起一定的作用,故次生裸地上羣落形成的速度比原生裸地快。次生演替過程的長短,主要決定於羣落受干擾的強度和所持續的時間。例如,森林的次生演替取決於森林的利用方式,砍伐方式(擇伐、皆伐)及其對林內優勢樹種的苗木、幼樹和地被的破壞程度都為羣落的演替造成了不同的條件,影響羣落的復生和變化過程。在森林羣落的演替過程中,動物羣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顯的。

3.羣落內部環境的變化是由羣落本身的生命活動造成的,與外界環境條件的改變沒有直接的關係;有些情況下,是羣落內物種生命活動的結果,為自己創造了不良的居住環境,使原來的羣落解體,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從而誘發演替。

4.外界環境條件如氣候決定着羣落的外貌和羣落的分佈,也影響到羣落的結構和生產力。氣候的變化,無論是長期的還是暫時的,都會成為演替的誘發因素。地表形態(地貌)的改變會使水分、熱量等生態因子重新分配,轉過來又影響到羣落本身。土壤的理化特性對於置身於其中的植物、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關係。火也是一個重要的誘發演替的因子。影響演替的外部環境條件並不限於上述幾種,凡是與羣落髮育有關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態因子都可成為演替的外部因素。

5.人類的活動對生物羣落演替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為人類社會活動通常是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的,可以對自然環境中的生態關係起促進、抑制、改造和建設的作用。放火燒山、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羣落改變面貌。人還可以經營、撫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羣落演替按照不司於自然發展的道路進行。人甚至還可以建立人工羣落,將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於人為控制之下。

五、教後感: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係;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羣落演替按照不同於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教育學生要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而不是破壞自然。

2022高三生物教學計劃 篇五

我本學期任教高三兩個理科班生物教學,緊緊圍繞確保課堂複習效率,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這個主題。下面是我在高三下學期複習教學想法做法。

一。加強課標考綱研究,瞄準大學聯考方向

新課程方案從20--年開始實施以來,本屆學生是第二新課標大學聯考,新課標大學聯考是個新鮮事物。

一認真研究領會了新課標中學科培養目標。

新課標中學科培養目標至少有這樣幾方面內容值得我們關注

1終身學習能力在學科考試中怎樣體現?

2什麼是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特別是“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在學科考試中怎麼體現?

3收集判斷處理信息能力在學科考試中怎樣體現?

4科學人文素養環境意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在學科中怎樣檢測?

5交流合作精神在平時怎樣養成,在試題中如何體現?這些我們都認真加以關注研究,明確其精神實質豐富內涵,並轉化為生物大學聯考複習具體內容。

二認真研究落實了考試能力要求

生物考試大綱中能力要求有四種

1理解能力,

2實驗探究能力,

3獲取信息能力,

4綜合運用能力。

《考試大綱》開始範圍要求則是在《課標》基礎上根據教學實際做了一些相應刪減調整。《考試大綱》是命題依據綱要,代表着教育教學改革方向,而試卷則是相關專家依據課標考綱創造考試用“產品”,只要吃透《考試大綱》近幾年大學聯考試題命題意圖,就能抓住高三複習重點難點,就能瞄準大學聯考方向

二。把握課堂45,確保課堂複習效率

一向學生交代複習計劃考綱

1、制定了複習計劃,把握複習進度。在第一堂複習課上要向學生交代我們複習計劃,包括每一輪複習起止時間,複習內容,複習資料,複習方式,複習要求等,使學生明確老師複習安排意圖,讓學生心中有學地老師一道紮紮實實地複習。彭樂鑫就有點例外。

2、張貼了考試大綱,明確複習內容。使學生明確哪些內容需要考試,哪些內容不需要考試,不需要考試內容一定要捨棄。尤其是生物必修實驗共有36項,只需要考19項。

二選取了科學複習模式

展示考綱,明確考點要求;知識檢索,自我發現知識排查;速讀教材,完善基礎知識結構;引領點撥,加強知識縱深理解;典題解析,鞏固提高知識基礎;變式訓練,拓展應用等環節逐步實施複習教學,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課堂複習教學中注意了問題

1、注意精講多練,教學資源合理共享。

如何利用有限時間有效落實複習教學任務呢?“精講多練”是我們大家所認可策略。精講不是少講或不講,應該注意講方式質量。應該注意考點點撥而不是簡單複述,應是立足於提高能力,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建立知識之間聯繫,形成概念圖。點撥不能就理論理,要結合學生所熟悉日常生活實例或典型題例展開,有助於調動學生情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多練不是多做題濫做題。教師應該控制練習數量質量。可以圍繞幾個考點通過課堂限時考試,當堂講評,學生自主閲卷等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幫助學生時發現解決問題,真正做到考練結合,以考促學以考促教。

網上課件要結合學生實際經過加工變為方可使用。

2、特別重視實驗教學主幹知識複習。

實驗能力主幹知識一直是大學聯考理綜生物考查重點熱點。教師在實驗複習教學中應當組織學生觀看實驗光盤,組織主題複習主題訓練,最大限度提高學生實驗設計分析能力。如,結合大學聯考試題進行了《例談高中生物教材中對照實驗設置》小主題複習,在後期教學中,應該加大實驗設計練習課投入。對於主幹知識要反覆重現,多方位多角度幫助學生解決重點,突破難點,要投入大量課時展開訓練,小步子快節奏,逐一落實考點。

3、重視學習方法指導。

介紹必要生物學學習方法,包括教材閲讀記憶識圖繪圖解題技巧等,這些對於生物學習來説都十分重要。如,總結了怎樣推測親本基因型,怎樣解遺傳系譜題,怎樣求兩種遺傳病概率等許多解題方法。學生一旦領悟了方法,就如虎添翼,往往能發揮出比老師更強更敏捷思維能力。同時也能使學生覺得生物學知識好學易學,學起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從而樹起學習信心,產生更大學習衝動動力。

4、重視課後練習。

對應每個考點要時有效給學生布置相應課後練習。複習過程中,進行適度訓練是十分必要。但是,如何控制練習數量選擇有質量練習是教師應該注意認真思考實際問題。學生課餘時間是相當有限,老師必需考慮課後練習量。在學生完成習題基礎上,通過教師批改作業時發現學生存在問題,在教學組織中以問題方式展現,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從而落實知識複習目標。

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並重,提升學生應試能力

大學聯考是對考生學科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大檢驗。在強調素質教育今天,大學聯考訓練,不迴避學生應試能力提升。應試能力是建立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之上,是學生眾多能力中一種能力,大學聯考作為選拔性考試,一方面大學聯考試題考試內容都包括知識能力兩部分,試題中直接考查基礎知識題目佔有較大比例;另一方面具備了一定基礎知識,如果學生不會思考,不會審題,不能把知識系統化,學生認知就會出現偏差,從而造成思維不暢通,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能力型題目也就無從下手。例如,謝衍生説,老師我把生物知識大多都背出來了,就是做填空題就不會做了。學生能力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過程,不能只靠教師灌輸,也不能只靠複習階段突擊。提高學生能力關鍵是精講多練,留出更多時間空間讓學生去思考,注重變式訓練,引導學生從中分析對錯得失,歸納總結出解題規律方法,從而提升發展學生應試能力。重點抓好以下三種能力培養。①審題能力。②分析綜合能力。主要教會學生各種題型解題技巧,解題方法。 ③表述能力。用準確生物學語言表述答案。密切關注學生心理動態,時調適心理變化,培訓心理素質。如,我們學生一到考數學就手發抖。就是對自己劣勢科目有種年心理恐懼感。我們老師應該時做好學生心理疏導工作。身體素質對於大學聯考也是一個不可忽視方面。

這是我在本學期複習一些想法做法。肯定存在不足需改進地方。

2022高三生物教學計劃 篇六

一、指導思想

1、認真學習浙江省《考試説明》(還未到手),注意研究浙江省與生物大學聯考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特點,以取得一定的課外知識量、

2、浙江省今年繼續生物等科目自主命題,試卷結構、題型比例、難易比例、題型等都有可能微調。

3、本學期生物複習要把思維能力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突出思維過程、思維層次和思維容量的訓練,強調知識的遷移與知識的再現。

4、要特別注重對學生生物複習方式方法的指導,把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生物複習衝刺過程中都能有效地提高複習水平作為本學期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終結點。

二、教學安排

合理、周密地安排下學期的生物教學計劃。本學期按三個階段安排教學工作,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階段:9月3日至9月21日,完成選修三的全部新課教學。並儘可能的穿插一些練習、

第二階段:9月22日至月,進行第一輪的基礎知識的複習、要點:一是狠抓“雙基”不動搖,落實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二是以專項複習為主,綜合複習為輔,注重能力訓練。

第三階段:5月10日至5月24日,進行一些綜合練習考試。

三、具體教學措施

1、認真抓好生物學基礎知識的複習。

高中生物學的知識,內容比較系統、全面。複習時認真分析,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研究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特點和學習規律,通過課堂複習,啟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情況下,引導他們認真複習好生物學基礎知識,做到正確理解,鞏固記憶,舉一反三,為他們第二輪複習打下較好的知識基礎。

2、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高中生物學的教學內容,一切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都是分不開的,生物必須依賴於它們的環境而生活,而生物的生命活動反過來又時時刻刻在改變着環境,從而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再有,通過講述祖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我國古代的和現代的生物科學的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這也是複習時要強調的、

3、重視對學生進行生物學基本技能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

教師通過複習,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生物學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科學地分析和解釋一些生物現象的能力。

4、加強直觀教學、堅持理論密切聯繫實際

複習時要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鞏固記憶要重視密切聯繫本人、本地區動植物種類的實際進行,培養愛國愛家愛生物愛環境的人文情操,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共處。

2022高三生物教學計劃 篇七

面對着大學聯考錄取方式的調整,語數外在大學聯考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而對於生物,是選2,為了打好大學聯考這場團體戰,我們生物老師更應該提高課堂效率,落實精講精練,我們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全體備課組將繼續團結協作,發揮團隊精神。在高三管理小組的領導下,將踏踏實實地做好高三的教學工作。

我們高三備課組雖然人員較少,但依然踏實前行,把各項工作做到位。我們根據新的大學聯考要求,結合本屆學生的實際情況,初步確定了本學年的教學進度以及制定了本學期的教學計劃。下面淺談一下高三生物的複習思路:

一、高三一學年的教學進度:

教學思路:“夯實基礎、循序漸進、滾動提高”“把握要求、精講精練、提高效率”。總體上分兩輪複習,重點要第一輪複習(以章節複習,適當進行整合),第二輪進行專題複習。

本學期完成必修課本和選修三課本的第一輪複習。複習完必修三後可以每週做一份綜合試卷,提高學生的整體性和綜合意識。第二學期在一模前進行選修一及實驗專題複習和綜合試卷的練習,爭取在第一輪複習打下紮實的基礎,取得較好的成績;一模以後則進行第二輪複習(以專題複習的形式)。

二、本學期的教學思想及教學策略:

㈠準確定位,因材施教:

根據我們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的大學聯考要求(重點是B級的達標人數),我們的教學目標在難度係數上不是面向大學聯考試題的全部,而主要定位在85%。(大學聯考試題的難度係數是6:2:2),讓儘可能多的同學能拿到試卷上80%分數。此外,對於班內少數學有餘力的同學,老師可以提供一些要求比較高的練習。爭取大學聯考試卷上的20%。而對於少數基礎較差的同學,則相反。

在準確定位的基礎上,本學期我們高三備課組繼續團結協作,發揮備課組集體備課的優勢。堅持集體備課,分章節由專門老師負責有關的知識點掃描、教案和統一練習、測試,遇到問題共同研究解決。

㈡教學策略:

1、抓好基礎

大學聯考不管怎麼考,基礎知識始終少不了,能力的培養,更是建立在基礎知識之上。歷年的大學聯考卷上也體現了這一點,尤其是今年的江蘇大學聯考卷更體現了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在第一輪複習時,我們對於基本知識點逐章逐節進行復習,生物學科雖屬理科,但一些基本的知識相當一部分需要記憶。今年,我們在每一章複習完時,都進行基本功測試。來促進學生對課本上的基礎知識進行復習和掌握。

2、方法指導

在高三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和解題方法的指導。以往高三學生的困惑表現在:有的同學花了時間在生物上,就是學不好,不知該如何來學生物;還有的同學是題目看上去會的,也理解的,就是不知如何來解題。這些都説明了在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上還存在着一些問題。而學習方法和解題的技巧與方法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掌握的。這都需要老師在平常的複習中和練習中加以指導和歸類總結。

3、做好課後的輔導工作。

高三的教學工作是繁重的,但在課堂中,由於學生的個體存在着差異,有些同學的基礎好,有些差些。“一支獨秀不是春”,對於個別同學老師儘量做好課後的督促輔導工作。

4、分工協作

在高三複習工作中,分工協作,編寫好第一輪複習的教學案,羣策羣力,做到資源共享。

5、把握四個環節

⑴懂。雖然高三是複習,但基於學生的基礎和平時生物課訓練少的事實,許多複習課只能當新課上,第一輪複習至關重要。在課堂上,我們要讓每一個學生聽懂,特別是在第一輪複習中,在追求進度的同時更要追求質量,讓每一個學生在每一堂課上都有較大的收穫。

⑵做。習題是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們把習題作為查漏補缺、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對於習題,我們切實落實精選、全批、選講、訂錯四個環節,同時,要想盡辦法讓學生去認真做,在做中有所得。

⑶思。①在教學中,我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多讓學生參與,多讓學生動手,讓學生始終在思考中度過,一節課下來要讓學生感到有點累。②一段時間教學或每次考試後,教師將及時反思,總結經驗和不足,及時調整計劃或改善策略。同時,積極引導學生反思,梳理知識點,發現問題及時彌補。對於錯題要引導學生注意收集整理,一段時間後及時複習鞏固,温故知新。

⑷悟。大學聯考是基礎知識和能力考查相結合的考試。在注重夯實基礎的前提下,還要注重歸納概括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要經常引導學生在思考和反思中悟出一些規律,悟出一些獨特的屬於自己的解題技巧、解題方法。

2022高三生物教學計劃 篇八

依照生物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為大學聯考打下堅實基礎、順利完成教學目標。由於生物新課內容快要全部授完,本學期安排為完成第一輪複習。具體打算是根據授新課時的速度、學生掌握程度以及備考重要性等情況,有所側重地進行第一輪複習。同時穿插理綜考試訓練,讓學生提前熟悉大學聯考題型和建立整體印象,從而有針對複習。

一、指導思想

1、認真學---年浙江省《考試説明》(還未到手),注意研究浙江省與生物大學聯考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特點,以取得一定的課外知識量。

2、浙江省今年繼續生物等科目自主命題,試卷結構、題型比例、難易比例、題型等都有可能微調。

3、本學期生物複習要把思維能力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突出思維過程、思維層次和思維容量的訓練,強調知識的遷移與知識的再現。

4、要特別注重對學生生物複習方式方法的指導,把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生物複習衝刺過程中都能有效地提高複習水平作為本學期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終結點。

二、教學安排

合理、周密地安排下學期的生物教學計劃。本學期按三個階段安排教學工作,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階段:9月3日至9月21日,完成選修三的全部新課教學。並儘可能的穿插一些練習。

第二階段:9月22日至月,進行第一輪的基礎知識的複習。要點:一是狠抓“雙基”不動搖,落實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二是以專項複習為主,綜合複習為輔,注重能力訓練。

第三階段:5月10日至5月24日,進行一些綜合練習考試。

三、具體教學措施

1、認真抓好生物學基礎知識的複習。

高中生物學的知識,內容比較系統、全面。複習時認真分析,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研究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特點和學習規律,通過課堂複習,啟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情況下,引導他們認真複習好生物學基礎知識,做到正確理解,鞏固記憶,舉一反三,為他們第二輪複習打下較好的知識基礎。

2、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高中生物學的教學內容,一切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都是分不開的,生物必須依賴於它們的環境而生活,而生物的生命活動反過來又時時刻刻在改變着環境,從而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再有,通過講述祖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我國古代的和現代的生物科學的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這也是複習時要強調的。

3、重視對學生進行生物學基本技能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

教師通過複習,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生物學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科學地分析和解釋一些生物現象的能力。

4、加強直觀教學、堅持理論密切聯繫實際

複習時要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鞏固記憶要重視密切聯繫本人、本地區動植物種類的實際進行,培養愛國愛家愛生物愛環境的人文情操,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共處。

四、教學進度表

--年下學期高三生物教學教學進度表 周次目標內 容周課時1(9.1-9.7)選修三的授課1.胚胎工程52(9.8-9.14)2.生物技術安全性與倫理性53(9.15-9.21)第一輪複習必修一54(9.22-9.28)必修一55(9.29-10.5)必修一56(10.6-10.12)第一輪複習必修一57(10.13-10.19)必修二58(10.20-10.26)必修二59(10.27-11.2)必修二510(11.3-11.9)必修二511(11.10-16)必修二512(11.17-23)必修二513(11.24-30)必修三514(12.1-7)第一輪複習必修三515(12.8-14)必修三516(12.15-21)第一輪複習選修三517(12.22-28)選修三519-21(12.29-1.18)綜合練習適應性的考試

高中生物教案 篇九

一、教材分析

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有機化學知識這是本節教學內容的最大瓶頸,而氨基酸的結構和蛋白質的形成又屬於微觀知識,比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學時應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動畫、故事、遊戲和形象的比喻,不僅增加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並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説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3)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能力方面

(1)通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後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培養觀察分析能力。

(2)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的、信息內容的同時,培養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蛋白質的功能。

(2)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難點:

(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四、教法學法及媒體選擇

1、教法及媒體選擇

根據新課程理念,針對本節內容,我主要採取探究式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動畫和圖片創設情境,層層遞進,解決教學難點。

2、學法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選擇良好的學法關鍵在於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教、學的統一。與探究式教學法相對應,我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使他們能用觀察法、分析法、比較推理法得出結論,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讓學生能由宏觀進入微觀再回到宏觀,形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播放電影《蜘蛛俠》的片段,

問:電影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麼?

展示:

⑴黑寡婦蜘蛛的圖片,黑寡婦蜘蛛因為它蛛絲中的“蛛絲蛋白”,使得他的蛛絲的強度異常的高。

⑵熒光水母的圖片

問:這是什麼生物?為什麼它們能發出美麗的熒光?

問:從這些畫面中我們應該不難發現這些神奇的生命現象是由誰來承擔的?

引出今天這節課的主題。

展示:一些食物(肉、蛋、乳等)

問:為什麼我們經常説這些食物的營養價值很高?

問:蛋白質對人體很重要,那麼人體中的蛋白質又能承擔怎樣的生命活動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體中去進行一次旅行?

創設情景:三維透明人體場景。

⑴觀看人體骨骼肌的三維動畫,並問:構建肌肉的主要結構物質是什麼?這又説明蛋白質可以具有怎樣的功能?

⑵接着讓學生觀察在人體中可以發生的4個生命活動的場景,並問:在這樣的4個場景中分別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又各自具有怎樣的功能呢?

⑶總結:蛋白質在生物體中承擔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質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過渡: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蛋白質們能夠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着某種必然的聯繫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掀開它的神祕面紗吧!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結構是複雜的,可是這種複雜的分子卻是由一些結構簡單的氨基酸分子作為基本單位所構成。所以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就必須瞭解氨基酸的結構

創設情景:利用比喻,講述“4個氫兄弟”和“兩個強大勢力集團”的鬥爭故事,讓學生了解,“化學鍵”、“羧基”、“氨基”這些基團和它們的一些書寫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這種氨基酸的,為後面認識構成生物體蛋白質、氨基酸的結構,以及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打下鋪墊。

過渡:氨基酸會不會只有甘氨酸一種呢?告訴學生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問:比一比這4種氨基酸,從4個“鄰居”的角度來看,有幾個“鄰居”相同?幾個“鄰居”不同?

提問:其實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這一規律,能否根據這一規律將約20種氨基酸用一個結構通式表示出來?

活動:邀請兩位學生主動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學生嘗試在紙上書寫。

請學生評價演板的兩位同學嘗試寫出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最後總結,並針對錯誤進行説明。

提問:

⑴觀察結構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結構上只是什麼不同?那麼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麼?

⑵觀察結構通式,氨基酸們都擁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麼蛋白質呢?

⑶再來觀察結構通式,和剛才的4種氨基酸,問道:如果説從氨基和羧基的角度來看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結構特點。(學生思考同時,引導學生從氨基和羧基的數量;氨基與羧基的連接方式兩個方面考慮)

總結:對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進行總結,並指出只有同時滿足共同結構特點的氨基酸才是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否則不是。

過渡:現在我們知道了氨基酸的結構,但是由氨基酸作為基本單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質的呢?指出是“相互連接”。

活動:請一位同學到前台來,和我做同樣的一種姿勢伸展雙臂,兩腿併攏,讓學通過今天課的內容進行聯想,可以想到什麼?問:我和這位同學連接起來時最簡單的方式是什麼?再問:那麼氨基酸在相互連接時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創設情景:觀看flash動畫(蛋白質的形成)

提問:

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間是如何“相互連接”的?

⑵有沒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總結出“肽鍵”

⑶雖然和手牽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沒有不同的地方?總結出這種“相互連接”稱為“脱水縮合”

⑷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還能繼續進行“脱水縮合”嗎?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肽”,“多肽”,“肽鏈”,以及一條“肽鏈”中“肽鍵數”,“脱去的水分子數”,和“氨基酸數”之間存在的數量關係。

總結:氨基酸形成蛋白質大致經過了哪幾個階段?

過渡:展示一些常見蛋白質的結構圖片,指出這些蛋白質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並指蛋白質的種類有1010—1012可是構成這些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約20種

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數量如此多的蛋白質分子呢?

活動:講學生分成每6人一組,請其中一組的同學到台上來扮演氨基酸,其它組

相互同學討論,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請2組學生

代表發表蛋白質分子多樣的原因。

評價並總結: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思考:為什麼蛋白質能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

小結、結課:在今天的這節課裏,我們不僅獲取蛋白質的基礎知識,而且大家應該感受到蛋白質對生命的意義:生命世界是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離開了蛋白質,這一切還存在嗎?不過蛋白質是生命的主要承擔者,可它們是生命活動“操縱者”嗎?它們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化合物呢?這個問題就留給下節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