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生物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98W

國中生物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生物教學設計 篇一

認識生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一些生物與非生物,會比較它們的區別。

2、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

培養觀察能力、發散思維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難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草原的美麗景色,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資料。師生一起欣賞圖片中碧藍的天空、流動的白雲、遍地開放的鮮花、綠草如茵的草原、悠閒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別緻的氈房。

教師提出問題:圖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學生觀察後,小組內交流展示觀察的結果,最後達成共識:花草、樹、牛羊是生物,白雲、氈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徵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課題。

二、推進新課

板書課題:第一節 生物的特徵

學習目標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認識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這些生物的主要特徵就必然對不同的生物進行認真、細緻的觀察。那麼在觀察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請同學們閲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嘗試進行歸納和總結。

學生閲讀後,歸納、總結,並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展示,最後達成共識:

1、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

2、科學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緻和實事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

3、如果進行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

4、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在觀察的基礎上,還需要同別人交流看法,進行討論,熱烈的討論能讓你迸發思想的火花。

學習目標二:生物的特徵

多媒體展示圖片:

(在尼日爾南部城鎮馬拉迪的一個治療性給食中心,一位母親揹着她那因為營養不良而極度瘦弱的孩子。)

問:這2張圖片説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取什麼?

答:説明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講: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食物”,肉食動物通過捕獲草食動物獲取食物,草食動物通過取食植物獲得食物,民以食為天,人要每天從食物中獲取身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一旦食物匱乏,就可能出現圖片中的狀況。總之,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多媒體出展示圖片:

(鯨呼氣時產生霧狀水柱)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是什麼動物?生活在哪裏?你們看到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它為什麼要浮出水面呼氣?

(留足時間讓學生討論、交流)

講:生活中的人每時每刻也都要進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進行呼吸

多媒體出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該圖片揭示了什麼生命特徵?

(教師提示:注意季節氣候、身體狀態)

講:人在運動過程中會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為在運動中人體內產生了比平時更多的廢物,這些廢物要及時排出體外,排泄的途徑除了排汗外,還可以通過排尿和呼氣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多媒體展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蟲的刺激作出什麼反應?

(花瓣收攏起來了)

我們把生物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叫應激性。

4、應激性

問:同學們還能舉出哪些實例説明生物具有應激性?

(獅子發現獵物後迅速追擊;兔子發現天上的老鷹後向坡上猛竄;向日葵的花盤會隨着太陽轉動;含羞草的葉片受到觸動時會自然下垂;一滴糖水會招來許多螞蟻;我們吃飯時,會分泌許多唾液……)

多媒體展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上面圖片,討論交流生物具有什麼特徵?

講:一粒種子可以萌發生長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長成一棵大樹;一頭小象可以長成一頭大象……這些都是生長。當生物體長到一定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講: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種多樣,如蜻蜓點水等。

啟發學生思考生物還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動物、植物、細菌怎樣繁殖?

學生思考後回答:

——除了雞、鴨可以產卵之外,貓、狗可以產仔。

——有的植物用種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莖繁殖,還有用葉繁殖的。

——還有用細胞繁殖的。

講: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兩種: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進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進行無性生殖。

補充説明細菌可以進行_生殖,酵母菌進行出芽生殖等。

講: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徵,你還能舉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徵嗎?

(讓學生積極思考,並大膽發言。)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身邊的生物現象,歸納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徵。

問:蚯蚓只能生活在陰暗、潮濕、疏鬆、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它能不能生活在沙漠中?蚯蚓在土壤中鑽來鑽去,會使土壤變得怎樣?這説明了什麼?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環境中,生物都能適應環境並影響環境。

問: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你會發現,孩子一般和他們的長輩相像,但又不完全相同,有着明顯的差異,這説明了什麼?

答:這説明了生物具有遺傳和變異。

問:生物都能生長、繁殖,具有應激性,這些生理活動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結構基礎,生物有沒有共同的結構基礎呢?

答:雖然各種生物形形色色,但它們都是由細胞構成的(除病毒外)。

三、鞏固練習

師:我們留意了這麼多生命現象,相信你們一定會利用這些生物的特徵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我們來【】練習一下。

多媒體展示圖片: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中的蘑菇、枯葉、鐘乳石、機器狗,指出哪些屬於生物?並説出理由。

學生討論後回答:蘑菇屬於生物,枯葉、鐘乳石和機器狗不具有生長、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動,屬於非生物。

課後小結

學完這節課後,同學們知道了什麼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體都是生物。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結構基礎,都要進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動:需要呼吸,需要營養,需要排泄廢物,能夠生長繁殖,具有應激性,可以適應環境,還可以影響環境……

今天我們接觸到這麼多的生命,觀察它們的生命現象,你還認為路旁的一棵樹,道邊的一朵花,都是那麼微不足道嗎?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體呢?(留給學生課後去思考)

板書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徵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二、生物的共同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2、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在生活過程中,體內會不斷產生多種廢物,並且能夠將廢物排出體外。

4、生物能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夠對來自環境的各種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生物能夠由小長大。當生物長到一定大小的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國中生物教案 篇二

一、細菌的發現

1、列文?虎克:發現細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證明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二、細菌和形態和結構

1、形態:桿狀、球狀、螺旋狀2、結構: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

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運動)3、營養方式:異養(寄生、腐生、共生)

三、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細菌的休眠體

開花和結果

知識與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説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花習慣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難點: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單細胞生物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描述觀察到的草履蟲的形態結構,説明草履蟲整個身體只由一個細胞構成。

(2)識別草履蟲的細部特徵,依據觀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蟲的結構與生命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繫,認同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和資料分析,提高解決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以草履蟲為例認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細胞構成,並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相適應。

(2)通過學習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激發熱愛生物學的情感,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單細胞生物(草履蟲)的結構和功能難點:樹立細胞構成生物體的觀點

植株的生長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描述根的生長。2.鍛鍊觀察、測量、解讀實驗數據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關注一種植物的根的生長的過程,體驗科學的研究方法,初步學會記錄數據、解讀數據的方法;

2、學習收集信息、篩選信息、交流及表達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體驗實驗的艱辛與快樂,樹立持之以恆的科學意志,領悟科學方法;

2、學會傾聽與感受,提高人文素養;3.通過不同程度的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觀察實驗現象、收集、記錄實驗數據的方法。

難點:在探究實驗中,耐心、細緻、求實地完成測量和解讀實驗數據的工作。

三、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以小組為單位參照課本自己設計方案觀察根尖伸長最快的部位,做好觀察記錄以備交流。

2、教學課件:根尖生長過程的各部分細胞動態變化的多媒體課件、根尖的結構圖。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賀知章《詠柳》詩歌,引出課題:展示古詩“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説明這個詠春風綠柳的詩句中藴含着生物學知識,引出萬千枝條及綠葉都是芽發育成的,從而導出本節課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實驗探究。

五、板書設計

植株的生長

一、幼根的生長

1、分生區細胞分裂增加細胞的數目2.伸長區的細胞增長,增加細胞體積

流動的組織——血液

教學重點: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臟和血管組成的密閉的管道系統裏循環流動,帶動着物質的運輸,保障各項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掌握這部分內容是為學習“血液循環”奠定基礎。

教學難點: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圖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血紅蛋白的特性

藉助顯微鏡來觀察人血的塗片,可以讓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血液,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加強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C、瞭解有關人造血液、造血幹細胞的知識。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運用顯微鏡觀察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態度;激勵學生將來從事醫學研究,解決醫學難題,造福人類。

國中生物教案《細菌》 篇三

活動目標:

1、認識細菌的危害。(重點)

2、能説出細菌躲藏的地方,能説出清除細菌的方法。(難點)

3、培養他們對故事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自制細菌道具一個,已有經驗《洗手歌》。

活動過程:

一、遊戲《小手拍拍》導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拍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擺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轉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來”最後一句藏起來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把小收藏起來。

二、講故事《細菌躲貓貓》。

教師:你們的小手會藏,還有一個寶寶也很會藏,你們想不想知道它是誰啊?(拿出自制教具細菌)你們猜猜它是誰?

教師:其實它是細菌寶寶,細菌寶寶很會藏,它藏在哪裏呢?小耳朵聽好了,講述故事第一段,提問:細菌寶寶是不是很壞啊?它藏到哪裏去了?

教師:細菌寶寶藏在指甲縫裏,我們要不要把它趕出去?講述故事第二段,提問:故事裏的小朋友怎末把它趕出去的?

教師:洗手能趕跑細菌寶寶哦,小朋友們會洗手嗎?

把小手伸出來,我們一起來洗一洗。

“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換隻手,再搓搓,甩三下,一、二、

三、教師總結

教師:其實,細菌寶寶不止躲在指甲裏,它還會藏在別處,小朋友們想一想,它會藏在哪裏?

教師:你們真棒!找出那麼多細菌藏的地方,那我們怎麼才能趕出去呢?

小結:細菌會藏在身上,衣服上,頭髮裏,手上,腳上,肚子裏,小朋友們要勤洗手,勤洗頭,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換衣。

活動反思:

以小手拍拍入手,通過手指遊戲進入活動主題,引題自然。然後提問:小手藏一起來了,猜猜還有個寶寶也藏起來了,會是誰呢?

接着引出題目:細菌寶寶。講述故事,細菌寶寶躲貓貓,通過故事,幼兒更願意傾聽,通過提問:細菌寶寶的不好之處,細菌寶寶會躲在哪裏,小朋友們怎麼把它趕出去,讓幼兒逐漸掌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講述故事第二段麼那個幼兒瞭解、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兒歌的朗誦,朗朗上口,讓幼兒在洗手的時候更具生動性和活潑性。通過此次活動,也讓幼兒瞭解勤剪指甲、洗頭、洗澡的好習慣,做個愛乾淨、講衞生的乖寶寶。

高中生物教案 篇四

輔導教案

基礎鏈接温故知新

一、生物體中的水

1.作為溶劑,水是生物體內物質運輸的________。

2.水分子通過膜的擴散,叫________。當外界溶液濃度高於細胞液濃度時,細胞會因________而發生質壁分離。細胞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中都有水的生成,在有氧呼吸中發生在________過程中,在光合作用中發生在________過程中。

二、水的生態效應

1.水循環:主要路線是從地球表面通過________進入大氣圈,同時又不斷地從大氣圈通過________回到地面。

2.酸雨:是由於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所產生的________的氧化物,與大氣中的水結合而形成酸性的產物,使雨水呈酸性。

3.水體富營養化:是由於水體受到如化肥等無機物的污染,使水生植物大量生長,造成水中生物死亡的現象。被人類排放到水體中的污染物包括8類:即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體、________、________(包括除草劑和洗滌劑)、其他礦物質和化學品、水土流失的衝擊物、放射性物質、來自電廠的廢熱等。

一、1.載體

2、滲透 失水 電子傳遞 碳反應

二、1.蒸發 降雨

2.硫和氮

3.化學肥料 殺蟲劑

聚焦科技掃描知識

水利工程與生態工程是同步進行並且密不可分的,特別是對於我國等發展中國家,水利的開發利用又是必須的,水利工程的實質都是為了解決水資源的時間、空間分佈不均衡的問題,但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水利工程給環境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

一、水利工程會打破流域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

1.改善水庫周邊環境

由於調運大量的水,使的水庫周圍空氣濕度增大,有利於植物的大量生長,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

2.防止洪澇災害

三峽大壩的建成,有效地減輕長江洪水災害對中游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平原湖區生態與環境的嚴重破壞,以及洪災給人們心理造成的威脅。大壩還攔截了大量的泥沙,降低了下游湖區淤積的速度,有利於湖區對洪水的調節和蓄水。

3.改善大壩上游的航運條件

水力發電站

4、開發清潔能源——水電能

利用大壩水力發電,是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能源。水電與火電相比,可減少燃煤、燃油對環境的污染。

然而,大型水利工程也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消極或不利的影響。

5.破壞原生態系統的生物生活環境

如果不按規律辦事,單純以水利工程建設為目的,會進一步增加水土流失的現象,如小灣水電站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現象非常嚴重。

三峽大壩建成後,該地區食物鏈結構破壞,例如中華鱘有到長江上游產卵繁殖的習性,大壩修建正好隔斷了中華鱘溯河逆流的路途,使其繁殖和生存受到嚴重影響。

6.改變兩岸土壤特性

由於生土淺表化,加之水庫兩岸的。滲漏使地下水升高,造成土壤次生鹽鹼化、沼澤化,使植物不能更好地生存,在坡度較大地區還會誘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7.誘發地震

地殼結構可能會發生變化而為地震創造了條件。

8.水質的變化

由於庫區水流速度減慢,如果兩岸生活污水、工業污水不經治理就直接排放,可能會引起水體富營養化,造成水質惡化。

二、水利工程要與生態保護工程同步進行

1.河流湖泊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庫區泥沙淤積,會影響庫區及周圍生物的生存。

2.河流是多種生物的棲息地和物種庫

任何一條河流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羣落交織在一起,共生共存,處於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中。

3.水利工程是人類自身發展必需的,要科學地規劃、設計和管理。

綱舉目張理清結構

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利於水利工程的實施,良好的經濟條件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只有對自然規律的理解深刻才能自覺遵守自然規律,通過合理的、科學的規劃和設計,將水利工程對生態的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

突破難點化解疑點

1.為什麼説節水比調水更重要?

探究發現:解決水資源時間分佈不均,主要靠修水庫多蓄水;解決水資源空間不均,主要依靠調水。但是我國水資源問題短缺,靠修水庫、建調水工程,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建設節水型社會才是解決我國乾旱缺水問題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

調水水量有限,改變不了北方地區人均水資源緊缺的根本格局。而且缺水嚴重的地區,仍然存在着嚴重的浪費水的現象。

治理污水確實需要花很多的錢,而且還不能增加水量,但非做不可。節水,是個建設什麼樣社會的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我發現

2.大壩建成會導致哪些生態環境問題?

探究發現:(1)移民問題

關係到人的生存權和居住權的調整,是當今世界性難題。

(2)對泥沙和河道的影響

從生態學角度講,在河流上建壩,阻斷了天然河道,導致河道的流態發生變化,引發整條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徵發生改變,導致上游泥沙淤積。

(3)水體變化帶來的影響

水體容易受到污染,蒸發量增加等。

(4)對魚類和生物物種的影響

特別是對某些魚類洄游的影響。解決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建魚梯、魚道,二是進行人工繁殖。

(5)地質災害

修建大壩後可能會觸發地震、崩岸、滑坡等不良地質災害。

(6)潰壩。

我的發現

國中生物教案 篇五

“生態系統”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説出生態系統的組成。(2)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3)認同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2、過程與方法:(1)通過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3)通過連食物鏈培養學生的合作動手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2)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教育。

二、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及食物網、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教學指導思想]

從生活經驗出發,力求在觀察、探究分析、操作嘗試、交流合作等的活動中,促使每一個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從中學到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學策略]

一、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為主,輔以導學、討論等以體現研究性學習。

二、學法指導

本節課給學生提供以下四個機會:觀察、思考的機會,交流表達的機會,操作嘗試的機會,體驗成功的機會。促使每個學生在自學、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討論、操作嘗試等的過程中尋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識框架上的“生長點”,完善生物體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開場以優美的音樂,帶領學生進入綠色的世界,讓學生聆聽優美的旋律,並把自己比做一隻正穿梭於森林中的小鳥,以此展開無限的遐想: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同學之間進行交流。

這時一張蜘蛛網擋住了去路——你是否想過,在這一望無盡的森林中,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非生物之間,就像這一張無形的大網,“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就是“生命之網”,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教師抒情地説)。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詩情畫意中導入新課。

二、自學提出問題

以4人為一小組進行合作,自 學本節內容,提出1~2個問題,實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同學之間自行解答。對不同的認識和看法,讓學生相互討論,教師進行點撥和引導。

三、實施探究

1、首先觀察描述。通過CAI,展示各種生態系統的逼真畫面,讓學生通過觀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生態系統的概念,並列舉身邊的實例,教師進行強調和鼓勵性點評。然後進行環節過渡:這些生態系統有哪些成員組成呢?

2、觀察探究生態系統的組成。

(1)通過CAI,供學生觀察,教師層層設問:①看到了什麼?②想到了什麼?③昆蟲、樹、啄木鳥之間是什麼關係?④腐爛的樹樁會消失嗎?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併為進一步探究埋下伏筆。由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分析討論,歸納出其組成及它們各自所起的作用。教師進一步設問:人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如果沒有分解者,自然界會出現什麼局面?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合作學習。

(2)觀察探究生物部分三者之間的關係圖,教師設問:①哪些是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②生產者與分解者之間是什麼關係?消費者與分解者之間是什麼關係?③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是什麼關係?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出食物鏈的概念,並舉出身邊的實例。

(3)小組合作連食物鏈。出示草原上部分生物圖,要求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利用各種生物圖片用箭頭連出它們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係,並提醒學生注意:①食物鏈從生產者開始,連到最後。②箭頭指向取食者。③時間1分鐘。各小組交流展示合作的結果,小組之間先進行互評,教師再進行鼓勵性評價。

(4)展示上述生物之間的食物鏈,教師提出探究的問題:①有多少條食物鏈?它們之間互不相關嗎?②如果蛇的數量大大減少,其他生物的數量有變化嗎?學生數食物鏈,小組討論這些生物之間數量的變化關係,以引出食物網的概念。教師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明確:在這張生命大網中“牽一髮而動全身”,一種生物數量的變化會影響其他生物的數量。

(5)進一步探究。在一般的情況下,生物數量的變化有什麼規律?以食物鏈:草→兔→貓頭鷹為例,4人小組合作從不同角度展開討論。教師出示這三種生物的圖片道具。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各小組用道具交流合作的結果,同學之間互相提出問題並進行解答。

師生一起歸納出:生物的數量處在動態變化之中,但在一般情況下,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總是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3、展開討論。人類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如果不按生態規律辦事,就會破壞生態平衡。讓學生聯繫生活中環境破壞的典型事例和有關圖片進行自我教育,有利於培養他們良好的環保意識。

4、情感教育。有人説:“破壞環境是眨眼之間的事情,而恢復生態環境則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一個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樹僅需要幾分鐘,而我們栽種一棵小樹直至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則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因此,我們再也不能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了。現在世界各國都在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實際情況如何呢?我們來看下面的實例:

在美國的阿拉斯加有這樣一個自然保護區,人們為了保護一種珍稀的鹿種,就把它的天敵統統殺掉了,實際情況如何呢(教師出示兩種選擇)?4人小組展開討論,自由想像,多角度思維。在此基礎上明確:我們在保護環境的時候,必須尊重生態規律,人與自然界應和諧發展。

5、環節過渡。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就到這,下面我們一起來回顧所學的內容,請打開課本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四、歸納總結

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學生小結為主,讓他們提綱挈領,理清思路,培養他們的歸納能力,之後,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這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基礎,又為下節課所學埋下伏筆。

五、達標自測

1、學生用鼠標連出食物鏈,既強化了知識又鍛鍊了動手操作的能力。

2、通過各種類型的填空和判斷題,激勵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既達到了鞏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提高。

六、課後調查

以小組為單位調查周圍的生態環境,寫出調查報告。本學期末,在班級內評出“最佳環保小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