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精品高中政治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6.03K

精品高中政治教案(精品多篇)

教案模板高中政治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識記、理解和評述文化生活對人們交往行為交往方式、認識活動、實踐活動和思維方式的影響及特點;通過列舉具體事例引導學生感知文化的影響。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學會透過具體的文化現象概括出文化對人的影響的內容及特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豐富的文化生活材料入手,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比較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正確對待各種文化現象,辨識落後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投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教學重難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文化生活對人們交往方式、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的影響。教學難點: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和深遠而持久的特點。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講授】探究活動。

◇導入新課:

展示氣質類型測試結果,提起學生情趣,並依此作為文化對人的影響的來源的切入口。

◇新課講授

教師:為什麼不同的同學測出來的氣質類型都會不一樣?一個人氣質的形成受什麼因素影響?

學生:回答(略)

(展示圖片)家庭、社會以及學生參加體藝節運動會的圖片

教師: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於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一個人在一個文化環境中生活中的久了,就會沾染那樣的文化。在我國:東北人勇敢豪爽;廣東人精明強幹;江浙人温婉細緻;山東人既傳統又豪爽,而山西人則憨厚朴實。

人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在不同文化活動的影響下,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反映出很大的差異。

◇合作探究一:

古代婦女的“三從四德”:三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現代男人“三從四得”:女朋友出門要跟“從”,女朋友命令要服“從”,女朋友講錯要盲“從”;女朋友化粧要等“得”,女朋友花錢要舍“得”女朋友生氣要忍“得”,女朋友生日要記“得”。

為什麼古代和現代男女交往方式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分組討論,然後每組派代表回答。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時代不同了,觀念變了,價值觀不同了。價值觀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合作探究二:

我現在要在我們班上做個調查:你們當中有多少個人在上國中之後擁抱過異性?為什麼很少甚至沒有呢?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因為中國的禮儀文化中沒有這種見面禮節,在中國文化中只有戀人與夫婦才會擁抱,一般人之間的見面禮是握手而沒擁抱。但在西方,擁抱則是一種常見的見面禮。這説明風俗習慣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

◇合作探究三:記憶大考驗,是否還記得《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這説明文化程度在影響人們的交往。(在白板上勾勒出學生找的關鍵詞)

◇合作探究四:

“o”是什麼?數學老師説零,英語老師讀作元音字母,語文老師認為是句號,音樂老師則把它看作停頓。

面對同一符號,各位老師的認識竟然有如此差異。你能否解釋這是為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然後回答

學生:回答(略)

教師:因為他們知識素養或知識結構不同,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

◇合作探究五:

孫中山和毛澤東在中國革命道路的實踐上有什麼不同,原因是什麼?

學生:

教師:孫中山代表的是資產階級,毛澤東代表的是無產階級,價值觀不同所以在中國道路的選擇上不同。

優秀高中政治教案 篇二

全國高中政治課競賽一等獎教案及點評

《事物是變化發展的》教學設計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一中田鋒

【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切實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相結合。開發多種課程資源,將知識的傳授過程轉變為知識的生成過程,使學生在知識的生成和構建過程中,積極思考,增強辯證思維能力。緊扣時代特徵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將知識探究、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有機統一,力求實現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剖析自然界與社會生活中的實例,領會世界是永恆發展的。列舉具體事物,在判斷分析中理解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並進一步把握判斷新舊事物的根本標準,走出判斷新舊事物的認識誤區。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從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認識三大領域來認識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對變化與發展的分析判斷以及知識網絡的構建,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能力;通過對傳統文化與時尚文化的討論,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並能用發展的觀點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的能力;從對蘇南模式的分析討論中,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生活、理解和諧社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關注社會發展,樹立科學發展觀。

【教學重點】

發展的實質。

本框中心內容是講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而理解發展觀的關鍵是對發展實質的理解,只有理解了這個問題,才有助於認清發展與運動、變化之間的關係,確立科學的發展觀。

【教學難點】

判斷新舊事物的根本標準。

這個問題在理論上容易理解,但在實際生活中卻難以區分和把握。因為在實際生活中存在各種各樣的錯誤標準,而且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騙性,如果不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就難以分辨和認識其錯誤的實質。

【教學設計】

教學步驟

教學內容

設計意圖

一、激發思維,引入課題

(1)展示資料:《南京長江大橋:炸還是不炸?》(學生對此發表個人看法)

(2)針對學生髮言,教師引導歸納,讓學生初步體會“事物是變化發展的”這一哲學道理。

(1)以生活中帶有思辨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討論,開啟學生思維,較快地進入課堂情境。

(2)學生討論後體會到“事物是變化發展的”道理,教師引出本課課題。

二、合作探究,構建知識

(1)結合南京長江大橋炸與不炸的討論過程,引導學生體會到人類社會、人的認識都是變化發展的,並結合人類的進化圖,讓學生體會到自然界是變化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從三大領域列舉相關事例説明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整個世界都是變化發展的。

(2)提供背景資料(六幅圖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袁世凱復闢

帝制;超級雜交水稻畝產突破847公斤;從單一GDP到綠色GDP核算體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判斷上述哪些事物屬於“發展”,進而認識到發展與運動、變化的區別,得出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3)再次分析上述六幅圖片,在分析過程中體會什麼是新事物?什麼是舊事物?並掌握區分新舊事物的根本標準。

(4)學生動筆,自主構建本課知識網絡,教師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並予以完善。

(1)通過引入課題情境的再利用,引導學生從三大領域歸納出事物是變化發展的結論,並能結合實際説明,培養學生的哲學思維方法。

(2)根據教師所提供的資源,學生合作交流,作出判斷,深入分析,使學生體會知識的生成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

(3)學生總結本課學習知識,構建知識體系,理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併為後續活動奠定基礎。

三、學以致用,走出誤區

(1)播放Flash情景小品《傳統與時尚的衝突》。

(2)學生思考討論,評析小品中的相關觀點,並運用所學知識談談對傳統與時尚的看法。

(3)通過學生的思考討論,進一步歸納出判斷新舊事物的錯誤標準。

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現象為切入點,激發學生思維,並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客觀全面地分析社會生活,進一步深化對本課知識的認識,走出誤區。

四、拓展延伸,提升自我

(1)展示《人民日報》評論文章《蘇南模式下的環境之痛》,學生暢談感想。

(2)設置問題情境:鼓勵學生以網民身份,發Email到省長信箱,為江蘇的發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3)展示新蘇南模式典範――崑山的相關材料,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實際意義。

結合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發展觀點的理解有新的提升,進一步體現思想政治課的時代性、科學性。《事物是變化發展的》教學點評

嚴伯霓

1.凸顯學科理念,落實三維目標。以“激發思維,引入課題――合作探究,構建知識――學以致用,走出誤區――拓展延伸,提升自我”為教學流程,既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也達到了讓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覺悟的目的。

2.體現互動生成,尊重學生主體。通過教師提供資源,創設情境,由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體會到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觀點,並通過共同分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超級雜交水稻等具體事物,進一步認識到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感悟知識的生成過程。

3.開發課程資源,啟迪哲學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把生活與哲學、課外資源與教材資源結合起來,並充分開發和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通過製作FLASH短片,讓學生在情境中展開對傳統文化與時尚文化的思考討論,走出判斷新舊事物的認識誤區。

4.發揮德育功能,培養高尚情操。緊密結合南京的生活實際,以南京長江大橋炸還是不炸的爭論激發學生思維,進而上升到哲學角度來思考;通過學生對蘇南模式的感性認識和理性分析,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發展觀,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不足:本課教學對於教學重難點突破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還可選擇更有針對性、更具趣味性的案例和情景等教學資源,進一步提高課堂的吸引力和親和力,更加水到渠成地突破重點和難點。

《文化創新的途徑》教學設計

重慶外國語學校肖志農李靜

一、本課地位

本課內容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第五課“文化創新”的第二框。如何進行文化創新既是一個社會熱點,具有很強的思想理論性,也具有很強的探索實踐性。在前面的學習探索的過程中同學們基本明確了文化的交流、傳播和發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需要創新。那麼,怎樣進行文化創新便是本課探討的內容,也是本單元的重點、難點和落腳點。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於社會實踐。

(2)文化創新過程中要認識、處理好的兩對基本關係: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係;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

(二)能力目標

(1)分析判斷能力:結合具體實例初步具備分析判斷文化現象中的正確與錯誤、先進與落後、高雅與庸俗等的能力。

(2)實踐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體驗生活、生成認識、構建知識的能力。

(3)思辨創新能力:結合具體實例初步具備正確認識和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關係,提出富有創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關注世界文化發展。

(2)積極參加文化學習、創作活動,具有積極學習借鑑各民族文化優點,特別是對中華文化發展創新的態度。

(3)要堅持辯證的觀點對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堅持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反對文化生活中的“守舊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和“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等錯誤傾向。

三、重點難點

重點:

(1)文化創新過程中要處理好的兩對關係。

(2)文化創新過程中要堅持的正確方向。

難點:

(1)如何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

(2)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四、教學構思

(一)設計理念

(1)教學過程中努力貫徹新課程的理念,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這一學習的主體和主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新”地學習,體現新的學生觀。

(2)教學過程中引導同學們觀察文化現象、體驗矛盾衝突、引發辯證思考、合作探究解決、生成構建知識、啟發正確觀念、反思踐行提升,體現新的學習觀、知識觀。

(3)教學過程中大膽突破教材侷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識結構,從中國和世界兩個角度深化對文化正確方向的理解。

(4)教學過程中以典型的文化現象――“奧運會開閉幕式”的品評、設計、展示等活動貫穿始終,充分發揮和體現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和特點。

(5)教學過程中積極創設情境,調動同學們的生活經驗,激發同學們的創造熱情,通過文化創新途徑的實踐與探索培養同學們的思辨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二)教法學法

(1)教法:情景教學法、實踐探索法等

(2)學法:合作學習法、自主探究法等

(三)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活動內容

活動形式

活動目的

課前視頻:《茉莉花――文化南京》

觀看視頻

感受南京獨特的文化內涵,拉近與學生的情感距離,提出探討課題:文化創新的途徑。視頻內容: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中國文藝表演

觀看視頻

在極其富有爭議的視頻欣賞、玩味中,積累複雜的情感體驗,等待宣泄。

自由辯論:

正方:驚喜多過遺憾

反方:遺憾多過驚喜

即席辯論

在民主與開放的自由辯論中,讓學生初步領會到文藝表演無論是驚喜多過遺憾,還是遺憾多過驚喜,都需要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中找到平衡點,堅持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現場調查:

1.您最想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看到什麼?

2.您最不想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看到什麼?

3.你希望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有什麼突破?

現場調查

為模擬設計“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收集素材。

理論儲備:教材及温馨提示

自主學習

閲讀教材和相關資料,整合文本,生成知識,為創意做好理論儲備。

感悟經典:《他山之石―開幕式精彩瞬間》

觀看視頻

藉助極富視覺衝擊力、情感震撼力的視頻,激發學生激情創意的靈感。

創新設計:設計點火儀式和開幕式片段

合作探究

結合實踐調查、理論準備以及“他山之石”的啟發,寫出具體創意片斷。

創新與競爭

創意展示

分組展示

分組展示創意片斷,説明元素取捨和使用。

創意比拼

分組對決

自評,陳述本組構思中精妙之處;互評,修繕別組構思中的瑕疵。通過自評互評讓學生髮現文化創新應該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文化創新的根本源泉是社會實踐。

生成與構建

構建體系:在學生自評與互評基礎上的點評總結生成文本的體系創建

知識小結

知識結構圖(見板書設計)

六、板書設計

七、資料鏈接

温馨提示(一)北京奧運會

開幕時間:208月8日20點(考慮時代風貌、現代氣息)

主會場:中國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注意主辦方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展示)觀眾:幾十億中、外觀眾(考慮中外觀眾的需求)

主題口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集中體現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實質和普遍價值觀――團結、友誼、進步、和諧、參與和夢想,表達了全世界在奧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類美好未來的共同願望。)

三大理念: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

(綠色奧運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科技奧運體現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和諧;人文奧運則體現人與人、人與社會甚至國與國之間和諧等。)

温馨提示(二)“北京奧組委”開幕式創意方案徵集要求

1、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充分體現中國風格、人文風采和時代風貌;

2、藴含“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

3、傳播奧林匹克精神,營造歡樂友好的奧運慶典氛圍,為與會者創造出四海一家的感受;

4、促進世界對中國的瞭解,增進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誼;

5、創意方案的藝術表現形式要創新,並充分運用高科技手段展示奇思妙想,令人耳目一新。

八、教後評價

今年10月18日,本節課在參加了“全國第四屆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優質課評選活動”的高中組現場授課,受到專家評審組和現場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榮獲全國一等獎。全國著名特級政治教師、本屆優質課高中評審組主任沙福敏教師在總結大會上對本堂課的創新設計和教學方式作了全面的介紹和高度的評價。她總結到:“從教學方式的選擇與教學實效性的關係來看,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正是課堂改革中出現的可喜的現象,它已經改變了教師一人講、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説是異彩紛呈,但是教學方式的選擇必須把握好教師教學的核心主旨,離開了教學主題,教學的任何形式都是不可取的。要真正記住有實效性是課堂教學的核心,一定要防止偏離主題的形式化。這次大賽我們看到了啟發講授式,合作

高中政治優秀教學設計 篇三

《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及國際競爭的實質,認識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二)能力目標

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判斷國際社會政治現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關心祖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命運的民族責任感,以及熱愛和平,維護本國利益和維護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相統一的理念。

2、認識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增強憂患意識和勇於挑戰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

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隨着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種力量在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中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國際格局相應的發生重大變化。各國之間將呈現怎樣的關係呢?下面就學習這方面的問題。

(二)進行新課

一、透視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閲讀教材104頁,思考幾個探究性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當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經濟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這與二戰後形成的美蘇對峙兩極格局有明顯不同。這種局面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發展和國際關係民主化。中國作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當今國際事務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1、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了以美蘇對峙為標誌的世界兩極格局。

(2)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種力量在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中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大國之間的關係經歷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調整,國際格局向多極化發展。

教師活動:閲讀教材105-106頁內容,思考所提出的探究問題。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並積極討論,踴躍發言

教師點評:歐盟成員國的增加,有力的推動了歐洲一體化進程,使歐盟成為多極化力量中頭等實力單位,在世界格局中佔據更加重要的地位。俄羅斯當今的實力雖有所削弱,但仍具有巨大的經濟科技潛力和強大的軍事力量,其大國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目前正在保持經濟大國基礎上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3)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個政治經濟力量中心。美國、歐盟、俄羅斯、中國、日本等大國和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廣大發展中國家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力軍,是我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同盟軍。

(4)世界多極化的形成將是一個漫長曲折的充滿複雜鬥爭的演變過程。

2、世界多極化進程中的國際競爭

(1)伴隨着世界多極化進程,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

面對急劇變化的世界,許多國家都在調整目標,力圖為自己確立有利態勢。美國極力維護其世界超級大國地位;日本和德國正努力躋身政治大國行列;中國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競爭的意義:世界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由於世界多極化建立在多種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基礎上,因而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

總之,稱霸與反霸的鬥爭將長期存在,這是影響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一個基本因素。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鬥爭,將成為21世紀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國際鬥爭的焦點。

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1、國際競爭及其實質

世界格局的變化,各國目標的調整,形成了國家間既合作又競爭的局面。要對話與合作,不要對抗與衝突,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各國人民要求友好相處的呼聲日益高漲。國家間在加強合作的同時,競爭也在加劇。

國際競爭表現在各個領域,有經濟競爭、文化競爭、軍備競爭、人才競爭、科技競爭等。

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教師活動:閲讀教材第106頁“專家點評”內容,瞭解什麼是綜合國力?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並踴躍發言

教師點評:綜合國力是指一個主權國家生存和發展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即物質力和精神力)及國際影響力的合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這些物質力量是基礎。其中,經濟力和科技力已經成為決定性的因素。文化、經濟、政治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活動:閲讀教材第106頁“相關鏈接”內容,瞭解各國是如何展開競爭的?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並踴躍發言

教師點評:當今世界,發展經濟和科學技術是世界大多數國家關心的問題,各國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多地轉向經濟和科技領域。世界多數國家都以發展經濟和科技作為國家的戰略重點,制定發展戰略,努力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力圖在世界格局中佔據有利地位。

2、加快發展,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教師活動:閲讀教材第107頁圖表,並思考所提出的問題。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並踴躍發言

教師點評:發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增強國家實力,這是我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當前,我們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跨越式發展,尤其要着力於發展科學技術和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三)課堂總結、點評

本節學習了世界多極化趨勢,以及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通過學習深刻領會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的國際機遇和挑戰,對於維護和實現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等,有重要意義。

課餘作業

分析討論,面對當前的國際形勢,我國應該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課後小結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習題

完成課後練習題。

板書

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案優秀 篇四

一、教材分析

1.對教學目標的理解

【知識目標】瞭解我國國家性質和人民的範疇,懂得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知道人民和公民的區別,知道公民權利受法律確認,理解我國公民權利得以實現的法律保障體制的主要內容。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對人民、公民、我國國體等概念的理解、辨別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牢固樹立人民是我國國家的主人的觀念,增強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和作為國家小主人的自豪感。使學生樹立認真學法、守法,依法維權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2.對教學重難點的認識

【教學重點】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國公民權利的法律保障體制。

【教學難點】公民和人民的區別與聯繫。

二、學生分析

1.針對的問題:

國家性質、公民、人民、公民基本權利及其保障體制等概念和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平時雖有所接觸,但非常有限,往往是一知半解,特別是從法律角度的理解更是非常缺乏,另外,國中生是弱勢羣體,又缺乏法律知識,當權利受到侵害時,不知道如何去保護。有的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了,但顧慮到對方是成年人,甚至是家長和老師,所以只好忍氣吞聲,用法律維權的意識比較淡漠。

2.學生的需要

作為當代中學生了解自己國家的國家性質、能區分公民與人民的不同,樹立起公民權利受法律保障等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是一個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常識。

三、綜合設計思路

1. 情境激發入新課

播放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視頻片段。(附錄2)

引導思考回答:聽到毛主席這鏗鏘有力的聲音,全國人民在歡呼雀躍,從心底感謝毛主席,感謝共產黨,為什麼?

教師小結:新中國的成立宣告,倍受壓迫剝削的中國人民翻身解放,真正成了國家的主人。新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導入新課。

2. 暢所欲言話主人

(1)討論交流:你感受到或你瞭解到有哪些事物或事例可以體現出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2)觀察硬幣上的國徽:理解國徽的內涵。由此引申出我國的國家性質和人民範疇這一知識。

3.人民公民我來辨

設問:你是人民的一員,但你同樣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那麼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嗎?

在學生閲讀教材及教材漫畫、討論回答的基礎上,請學生每人畫一幅體現公民與人民關係的圖示。

4. 公民權利誰賦予

設問: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那麼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是誰賦予的呢?

學生回答——憲法和法律。引導學生用憲法中的條文來印證自己的回答。

總結出公民權利、公民的基本權利兩個概念。強調公民權利是憲法和法律確認和賦予的。

5.公民權利誰保障之“你猜我猜誰是保護神”

課堂活動:猜一猜誰是保護神?

出示與未成年人保護法、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婚姻法等所保障權利相關的法制漫畫四幅。學生分析與漫畫反映權利相關的的法律保護神是誰。

總結並引導學生理解立法保障的含義。

6.公民權利誰保障之“你説我説話維權”

課堂活動:列舉自己或他人合法權利受到侵害後是如何維權的案例。

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並明確維護合法權利最有力的武器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總結引導學生理解司法保障的含義。強調憲法是權利保障體制的核心。

7. 總結昇華“法鬥士”

播放Flash“法鬥士”,引導學生討論回答Flash所反映的道理。

總結昇華: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法律是保障人民權利的法寶,是我們維權的利劍。當你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勇敢地拿起這把利劍,你便是一位“法鬥士”。

四、教學中存在的疑問

教材中出現的很多知識均較抽象,八年級學生還較難接受,如人民民主專政、人民和公民的區別等。另外教材在闡述“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時,P5最後一段由“人民”引入到“公民”感覺比較生硬和突然。教學時如何處理比較自然是一個問題。

高中政治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1)唯物主義及其表現形式;(3)唯心主義及其表現形式。

理解:(1)正確認識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2))區分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2、能力目標:(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維能力。?

3、態度、價值觀目標:本課學習,瞭解哲學發展的歷史,明確哲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生活、學習中自覺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二、教學的重點、難點:

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及主要代表觀點

三、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學生講壇”提前佈置,由2名學生在收集資料,認真備課的基礎上分別講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相關知識,教師在此基礎上補充。

(提示:觀點介紹中要把握基本觀點、觀點的侷限性、代表人物或是著名命題舉例等三個方面)

(一)唯物主義

1、基本觀點――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2、三種基本形態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A.基本觀點――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B.侷限性

a.這些觀點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

b.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火、氣、土等,這就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了。

C.代表人物――古希臘的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集大成者);在中國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範縝、張載等。舉例:泰勒斯認為“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認為“空氣”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世界的本原;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西周時已形成的“五行學説”,把世界的物質本原歸結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到後來宋明時期張載、王夫之等哲學家提出的“元氣學説”,把世界的物質本原歸結為“元氣”。萬物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A.基本觀點――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從而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它克服了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直觀猜測的缺陷,有了科學的根據,並用這種物質觀批判宗教唯心主義,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

舉例:又稱資產階級唯物主義,產生17世紀英國,發展於18世紀法國,到達頂峯是19世紀德國

B.侷限性

a.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

b.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並不是唯物的(“意見支配世界”)

C.代表人物――霍布斯、培根、洛克、狄德羅、霍爾巴赫、費爾巴哈等人

舉例:這種機械性的特點典型地表現在關於“人是機器”的論述之中,他們的分析方式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話。英國哲學家霍布斯《利維坦》“物質世界是一個大機器,是各種機械的集合,一個活生生的人也不過是一架完全按力學規律運動的機器而已,心臟不過是發條,神經不過是遊絲,關節不過是些齒輪,甚至連慾望、忿怒、愛情、恐懼等情感活動,也是純粹機械原因引起的。”

(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案優秀 篇六

【生活情境鏈接】申紀蘭,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當有

人問她,能連續當選一至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靠的是

什麼?她認真地説:“靠的是説老實話,要不是人民信任

我,要不是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這個普通農民怎麼

能當選這麼多屆人大代表?”“我是農民代表,我要為農

民代言。我要了解他們的願望,反映他們的困難和心聲。”

“當選一屆人大代表已經不容易,我能連任十一屆,這裏

面都是人民對我的希望。”

申紀蘭為什麼要為農民代言,為什麼要了解他們的要求和願望,反映他們的困難和心聲?

【名師説課要點】(教師用書獨有欄目)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於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課從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入手,瞭解人民代表大會以及人民代表的有關知識,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層層深入,讓學生逐步探討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由於本課知識比較瑣碎,在授課時可以進行一定的整合,例如,可以按照以下線索講解人民 人民代表 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學習本課時,可以通過具體的事例分析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也可以指導學生撰文“一府兩院”,讓學生掌握人大代表的產生及職責,分析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認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好制度,堅定熱愛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信念。

第一課時 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

【學習目標導航】

內容目標 提示與建議

引述憲法規定,明確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1.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一府兩院”是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

2.撰文:“假如我是人大代表”。內容涉及人大代表的產生及職責,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和活動原則,人民民主的真實性、廣泛性。

【課前自主預習】

一、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人民代表大會

1.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2.人民怎樣當家作主:通過民主選舉選出各級人大代表,由他們組成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決定全國和各級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務,並由權力機關產生行政、審判、檢察等機關,具體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

3.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①性質: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

②地位及其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我國的國家機構中居於地位,其他國家機關都由它產生,對它負責,並受它監督。

③職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

④常設機關: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全國人大的部分職權由全國人大會行使。

(2)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①性質: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是本行政區域內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

②職權:本行政區域內的一切重大問題,都由它討論決定,並由它監督實施。

③與全國人大的關係: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起構成了我國國家權力機關的完整體系。

【請選擇】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我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

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②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③人民代表大會 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我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人民代表大會,而它又分為全國人大和地方人大之分,所以①②③切合題意。④錯誤,它將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混為一談。

答案:A

二、肩負人民的重任——人大代表

1.人大代表的性質: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

2.人大代表的產生和任期

(1)我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民主選舉產生。

(2)全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每屆任期五年。

3.人大代表的義務

協助憲法和法律的實施,與人民羣眾保持密切聯繫,聽取和反映人民羣眾的意見和要求,努力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並接受人民監督。

4.人大代表的權利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國家權力機關行使國家權力,除審議各項議案、表決各項決定外,還享有提案權和質詢權。

【請選擇】在我國,人大代表的權利有

①審議各項議案權 ②表決各項決定權 ③提案權 ④質詢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人大代表的權利主要包括審議權、表決權、提案權和質詢權,故①②③④都是。

答案:D

【課堂合作探究】

一、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人民代表大會

【情境創設】3月5日至13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聽取和審議通過了《政府工作的報告》,《人民法院工作的報告》,《人民檢察院工作的報告》。

會議聽取和審議了_政府工作報告等活動説明了全國人大行使什麼職權?

提示:決定權和監督權。

【知識歸納】 (1)產生: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由廣大人民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選出人大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

(2)性質: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

關。

(3)地位:人民代表大會在同級國家機構中居於地位。

(4)構成:人民代表大會包括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

(5)職權:人民代表大會具有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和監督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和監督權。

【辨別比較】(1)正確區分“人大代表”與“人民代表大會”兩個概念。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由人民選舉產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並接受人民的監督。人大代表享有的權利是審議各項議案、表決各項決定、提案權和質詢權;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具有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和監督權。

(2)正確區分“國家權力機關”與“權力機關”兩個概念。在我國,國家權力機關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權力機關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犬會。

(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是立法機關;省、直轄市的人大及其會具有制訂地方性法規的權力,不是立法機關。

(4)全國人大沒有起草制定憲法的權力,世界各國的成文憲法一般都規定設立憲法特別起草和修改委員會。全國人大會沒有修改憲法的權力,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大會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大代表提議,並由全國人大以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

(5)區分人民代表大會的四個“權力”的關鍵是看內容。①如果是關於法津的立、改、廢的決定則是立法權;②如果是對國家機關幹部進行任免的決定則是任免權;⑨關於“一府兩院”及其工作人員的年度工作報告或審查則是監督權;④審查、審議上年度的工作報告是監督權,批准、通過本年度的工作報告(將要執行)屬決定權;關於國家大政方針、重大事項、規劃的通過是決定權。

【學以致用】(?海南?10)為督促和支持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依法行政,推進我國義務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9月,全國人大會執法檢查組分赴黑龍江、湖北、雲南等省對當地義務教育法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這標明

①行政機關必須向全國人大負責 ②國家機關必須貫徹依法治國原則

③全國人大具有執法和檢查職能 ④人大會是人大權力機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屬於中等難度題。人大是國家權力機關,具有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和立法權,不具有執法和檢查職能,故③的説法錯誤;人大會是人大的常設機構,故④的説法錯誤;排除含③④的選項,本題選A項。

答案:A

【遷移訓練】(2009?北京卷?28)1989年,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法律,標誌着“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此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會又通過了國家賠償法、行政複議法、行政許可法等多部法律。上述法律有的由全國人民大會通過,有的由會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全國人民大會的

A.領導機關 B.常設機關 C.執行機關 D.監督機關

解析:依據教材知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全國人民大會的常設機關,再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全國人大的部分職能由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行使。所以上述法律有的由全國人民大會通過,有的由會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過。

答案:B

二、人大代表

【情境創設】廣東省人大代表、省委書記汪洋蔘加

人大會議小組討論時,鼓勵基層代表要敢於“為民請命”,

“要學會搶話筒”。每一位來自基層的人民代表,都要認 識到羣眾推舉自己當代表,就有義務有責任替社會公眾

尤其是社會低層的勞動羣眾説話,在適宜的場合特別是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上,公開地大膽地反映人民大眾的疾

苦、願望與訴求。

問題:人大代表為什麼要“為人民説話”?

提示:①從人大代表的產生來看,廣大人民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選舉出人大代表,由他們組成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

②從人大代表的職責來看,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職權,參加行使國家權力。人大代表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③從人大代表的職權來看,他擁有審議權、質詢權、提案權和表決權來更好的為人民説話。

【知識歸納】(1)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是國家權力的直接行使者。

(2)產生和任期:人大代表由民主選舉產生,有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兩種方式。全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每屆任期五年。

(3)人大代表與人民的關係:人大代表由人民民主選舉產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與人民羣眾保持密切聯繫,聽取和反映人民羣眾的意見和要求,努力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並接受人民的監督。

(4)權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職權,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

①在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時,除審議各項議案、表決各項決定外,還享有提案權和質詢權。

②提案權是指代表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會提出議案。

③質詢權是代表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政府機關的工作提出質問,並要求答覆。

⑸義務:協助憲法和法律的實施,與人民羣眾保持密切聯繫,聽取和反映人民羣眾的意見和要求,努力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並接受人民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