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生物的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9.65K

高中生物的教案(多篇)

高中生物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知識】

説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徵和致癌因子

【技能】

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選擇健康的生活

二、教學重點:

重點——癌細胞的主要特徵;難點——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區別。

三、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癌症及其治療的記錄片

四、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關於致癌因子的信息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及癌細胞的特徵

提問學生,設置情景:如果你被告知患有癌症,你會怎麼想,怎麼做?你在媒體上看到哪裏物質、行為具有致癌/誘癌作用,你會怎麼做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應變由人們對癌症的恐懼,設問:什麼是癌症呢?講述癌細胞的概念、主要特徵。展示一些癌細胞的圖片,與正常細胞進行比較。

進入情境,回答問題

(二)致癌因子

先讓學生列舉自己瞭解的致癌物質,再對學生的發言進行歸納,致癌因子的種類。補充遺傳因素,遺傳因素也是在外部條件誘發下產生癌細胞的。

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適當補充癌症發展的過程。

根據生活經驗,列舉致癌物質

(三)癌症的防止

介紹一些生活中避免接觸致癌因子的做法。讓學生説説了解到的哪些癌症的治療方法,然後介紹現代醫學治療癌症的方法,展望未來可能採取的治療手段。

説出自己瞭解的癌症治療方法。

高中生物的教案 篇二

一、教材內容分析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細胞呼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中第三節的內容。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點講述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三大部分內容,為學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前面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主動運輸、酶、ATP等內容緊密聯繫,也為今後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律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細胞呼吸是一個微觀的化學反應過程,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藉助於多媒體課件等手段把細胞呼吸的過程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索,提出並解決疑惑,敏鋭地發現生成性問題,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在輕鬆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掌握本節課所揭示的細胞呼吸的本質,使知識結構完整化、邏輯化、系統化,並能在一定範圍內遷移應用。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説明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説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探討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

能力目標通過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培養歸納、分析、比較的能力;通過資料和圖片閲讀。

思考討論,問題探究等活動,培養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樹立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基本觀點;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關係,滲透生命活動不斷髮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認識生命;通過聯繫生產、生活等實際,激發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養成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生命科學價值觀。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

教學難點:細胞呼吸的原理及本質。

五、教學過程

(一)回顧與導入新課(2min)

由上節課內容的回顧引導學生記憶探究實驗的相關結果;使學生對細胞呼吸有總體的認識:

①回顧細胞呼吸的概念。②上節課的探究實驗得知細胞呼吸分為兩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對於絕大多數生物來説,有氧呼吸是細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二)學習新課(36min)

1、有氧呼吸(17min)

(1)讓學生快速閲讀P93~94有氧呼吸部分。(2min)

(2)教師做出下列總結:(4min)

①有氧呼吸的順利進行需要有氧的參與。②作為生物體內的代謝反應,還需要有酶的參與。(提示:本章第一節內容)③在前面學習細胞器的時還了解到線粒體是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提問:從生物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出發,線粒體的哪些結構與此功能相適應的特點?線粒體為什麼被稱為細胞的“動力車間”,能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呢?

ppt展示線粒體結構示意圖,標示出各部分結構名稱。説明線粒體基質與內膜上分佈着有氧呼吸相關的酶。

(3)播放ppt及Flash動畫展示並講解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7min)

第一階段:葡萄糖的初步分解(發生在細胞質的基質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子葡萄糖脱氫氧化成兩分子丙酮酸,脱下少量的氫[H],釋放少量的能量,一部分能量散失,少量儲存在ATP中。

第二階段:丙酮酸的徹底分解(發生在線粒體基質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兩分子丙酮酸氧化脱羧,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H],釋放出少量能量,一部分能量散失,少量儲存在ATP中。

第三階段:[H]和氧結合生成水,釋放大量能量(發生在線粒體內膜上)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前兩階段產生的[H],與氧氣結合生成水,同時釋放大量的能量,生成較多的ATP。列出每個過程的反應方程應式,強調[H]的寫法,講解酶的催化作用以及各階段生成的能量多少。

由三個階段的反應方程式推出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請學生上台寫出反應式,並修正講解。(1min)

(4)教師做小總結:(4min)

根據有氧呼吸的過程可知:氧化分解1mol葡萄糖需要消耗6mol氧氣和6mol水,將產生12mol水和6mol二氧化碳,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38molATP。

其表達式為:C6H12O6+6H2O+6O26CO2+12H20+能量

通過表格比較三個階段,它們有哪些共同點與不同之處呢?

共同點:都需要酶的參與;不同點:從反應場所,反應物,生成物,放能四個方面進行比較。

強調:①反應場所從細胞質到線粒體中,又從線粒體基質到線粒體內膜上的區別。②第三階段產生大量能量,與氧氣參與反應有關。③各階段的反應物與產物之間的聯繫:第一階段產生的丙酮酸參與第二階段的反應;第一、二階段的反應產物[H]作為第三階段的反應物參與反應。

2、無氧呼吸(7min)

(1)讓學生快速閲讀P94~95有氧呼吸部分。(1min)

(2)播放ppt及Flash動畫展示並講解有氧呼吸的兩個階段:(3min)

反應場所(細胞質基質)。

過程:①無氧呼吸第一階段與有氧呼吸相同;②第二階段丙酮酸分解不徹底,而有氧呼吸丙酮酸被徹底分解。無氧呼吸的第二階段根據產物的不同分為——乳酸發酵和酒精發酵。

板書兩種無氧呼吸的反應表達式:

①乳酸發酵:C6H12O62C3H6O3+少量能量②酒精發酵:C6H12O62C2H5OH+CO2+少量能量

(3)引導學生參考有氧呼吸的概念歸納得出無氧呼吸的概念,並試着標出關鍵詞。(3min)

特點:不需O2;有機物分解不徹底;放能少。

瞭解無氧呼吸釋放的能量(196.65KJ),與有氧呼吸(2870KJ)相比較少。

提問:與有氧呼吸相比,同樣是分解葡萄糖,為什麼無氧呼吸只能夠釋放少量能量?

答:無氧呼吸的第二階段丙酮酸分解不徹底,大部分能量儲存在有機物中,因此只釋放出少量能量。

3、細胞呼吸原理及運用(7min)

(1)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5min)

ppt出示並填寫相應表格,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揭示細胞呼吸的本質: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2)構建知識框架,通過箭頭表明細胞呼吸的兩種類型及其產物,分析得出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質。(5min)

(3)運用細胞呼吸原理,分析生產實踐中的現象。介紹細胞呼吸原理常常運用的幾個領域。(2min)

①發酵技術:釀酒等;②農業生產:曬田等;③糧食儲藏和果蔬保鮮:低温儲藏等。

(三)佈置課下作業(2min)

完成P96頁習題,嘗試把歸納所學知識,畫成表格或概念圖。

高中生物教案 篇三

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説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舉例説明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3、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2、教學難點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三、教學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生物圈中的生物儘管多種多樣,千姿百態,但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並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即使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須依賴活細胞生活。因此,從宏觀的生物圈逐級深入到微觀的細胞,有利於學生用全局的、系統的觀點來認識生物界。同時,從細胞到生物圈這些生命系統的各個結構層次,是本模塊和其他模塊將要逐一研究和學習的內容。

本節教學建議用1課時。

本節在教學上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選擇SARS病毒作為“問題探討”的素材,是基於以下兩點理由。

(1)SARS病毒給人類的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是學生經歷過並且相對比較熟悉的一類病毒,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病毒不是一個細胞,不具有細胞的結構,但它不能離開活細胞而獨立生活,選擇SARS病毒侵害人體肺部細胞作為“問題探討”的素材,有助於服務“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主題。因此,在教學時應注意將病毒與細胞聯繫起來,但不宜要求學生深入學習SARS病毒的相關知識。

教師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電鏡照片或模式圖、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瀰漫性陰影圖,引導學生回顧國中學習過的病毒的結構組成,並與細胞作簡單比較。同時探討教材中的兩個問題,達成“像病毒那樣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也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生活”的認識。

關於讓學生理解“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觀點,教材中的資料分析已比較全面,分別是從生命特徵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體的不同生命活動等來論證這一觀點的。下表反映了編者的意圖。

免疫作為機體對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種防禦反應,需要淋巴細胞的參與

由於本資料中的一些事例是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涉及的內容,因此,在分析本資料時,除按照教材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外,教師還可以補充一些問題供學生思考。例如,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徵?人類發育的起點是從什麼細胞開始的?新生兒逐漸發育長大是由於細胞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等等。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是本節的難點,教師應引導學生系統地理解這幾個層次,在理解這些結構層次時,教師可以適當地補充各個層次的名詞解釋,以利於學生從微觀到宏觀,步步緊扣地理解生命系統的嚴密性、層次性和多樣性。教師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現這幾個層次的遞進關係。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層次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這些層次中,只有種羣和羣落這兩個名詞是學生陌生的,需要教師用具體的事例補充講解。例如,在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鯽魚就是一個種羣,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構成了一個羣落。這兩個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學生能通過具體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種羣和羣落外,其他的幾個層次都是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接觸過的`概念,可以讓學生分組回憶、討論。

3、除教材列舉的事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列舉其他的事例。例如,與心肌細胞同層次的還有平滑肌細胞、骨骼肌細胞、上皮細胞、神經細胞,等等;與心肌組織同層次的有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等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一個人、一棵松樹或一隻草履蟲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統各個層次的關係,以便理解生命系統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問題探討

1、提示:病毒儘管不具有細胞結構,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細胞中,利用活細胞中的物質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體的上呼吸道細胞、肺部細胞,由於肺部細胞受損,導致患者

呼吸困難,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還侵害人體其他部位的細胞。

(二)資料分析

1、提示:草履蟲除能完成運動和分裂外,還能完成攝食、呼吸、生長、應激性等生命活動。如果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草履蟲不可能完成這些生命活動。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間,精子和卵細胞充當了遺傳物質的橋樑。父親產生的精子和母親產生的卵細胞通過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宮中發育成胚胎,胚胎進一步發育成胎兒。胚胎髮育通過細胞分裂、分化等過程實現。

3、提示:完成一個簡單的縮手反射需要許多種類的細胞參與,如由傳入神經末梢形成的感受器、傳入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傳出神經元、相關的骨骼肌細胞,等等。人的學習活動需要種類和數量繁多的細胞參與。由細胞形成組織,由各種組織構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統,多種系統協作,才能完成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涉及到人體的多種細胞,但主要是神經細胞的參與。

4、提示:例如,胰島細胞受損容易導致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受損容易導致相應的肢體癱瘓;大腦皮層上的聽覺神經元受損可導致聽覺發生障礙,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體的運動離不開肌細胞;興奮的傳導離不開神經細胞;腺體的分泌離不開相關的腺(上皮)細胞,等等。

(三)思考與討論

1、提示:如果把龜換成人,圖中其他各層次的名稱不變,但具體內容會發生變化。例如,心臟應為二心房、二心室;種羣應為同一區域的所有人,等等。應當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個。如果換成一棵松樹,圖中應去掉“系統”這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種羣的具體內容也會改變。如果換成一隻草履蟲,細胞本身就是個體,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

2、提示:細胞層次;其他層次都是建立在細胞這一層次的基礎之上的,沒有細胞就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另一方面,生物體中的每個細胞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能獨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動,某些生物體還是由單細胞構成的。

3、提示: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一個系統,但不是生命系統,因為生命系統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動,單靠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動的。

(四)練習

基礎題

1、(1)活細胞:A、D、G、I;

(2)死細胞:B、E;

(3)細胞的產物:C、F、H。

2、(1)細胞層次(也是個體層次,因為大腸桿菌是單細胞生物);

(2)種羣層次;

(3)羣落層次。

拓展題

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細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儘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質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製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義具有兩面性,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態度都是不全面的。從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類更好地認識病毒,例如,研製抵抗病毒的藥物和疫苗,從而更好地為人類的健康服務;從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會合成某些對人類有害的病毒,如果這些病毒傳播開來,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將給人類帶來災難。

高中生物教案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內容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遺傳》這一節,是新課標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節內容。它是以色盲為例講述伴性遺傳現象和伴性遺傳規律。它進一步説明了基因與性染色體的關係,其實質就是基因分離定律在性染色體遺傳上的作用。同時也為第五章第三節《人類遺傳病》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伴性遺傳的概念以及伴性遺傳的特點。

2、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總結人類紅綠色盲症的遺傳規律。

(二)能力目標

1、運用資料分析,總結人類紅綠色盲症的遺傳特點,訓練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伴性遺傳傳遞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閲讀發現人類紅綠色盲症的小故事,學習科學家——道爾頓勇於承認自己是色盲患者並且將自己的發現公之於眾的這種獻身科學、尊重科學的精神。

2、通過紅綠色盲家系圖譜的分析,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踏實的工作學習態度。

3、在瞭解常染色體遺傳及伴性遺傳的基礎上,使學生理解近親婚配對人口素質產生的危害,更好的理解國家為何要禁止近親結婚。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遺傳系譜圖的識別和判斷。

2、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遺傳的特點。

教學重點及解決辦法

以人的色盲為例瞭解伴性遺傳。在教學中可把色盲遺傳的四種主要婚配的遺傳圖解歸納成一個總圖解,這樣就把知識化繁為簡,便於學生掌握色盲基因的傳遞方式,歸納色盲遺傳的特點,理解伴性遺傳的概念

(二)教學難點

1、通過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總結伴X隱性遺傳的一般規律。

教學難點及解決辦法

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分析色盲遺傳圖解,根據各種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現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隱性遺傳的一般規律。

四、教法與學法

教法: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倡導探索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現實情況,確定本節教學模式:“教師創設情境的純思維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務)驅動學習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創設的情境有:故事,圖片資料,系譜資料及問題情境等。每一種情境,都包含有“矛盾衝突事件“,即與學生原有的經驗相矛盾的事件,激發主動探索的慾望。

學法: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在學習《基因在染色體上》解釋摩爾根試驗中,學生已經開始學習有關伴性遺傳的知識,因此,在開始進入本課題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顧前面所學知識,啟發學生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説明了説明?(薩頓的假説——基因位於染色體上)

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位於什麼染色體上?(性染色體——X染色體上)

果蠅紅眼和白眼性狀的遺傳與前面所學的其他性狀的遺傳有什麼不同之處?(果蠅眼色的遺傳與性別相關聯)

在這基礎上,教師可導出“伴性遺傳”的概念——控制某種性狀的基因位於性染色體上,也就是説總是和性別相關聯的現象,就叫做伴性遺傳。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然後導出:通過研究紅綠色盲來學習伴性遺傳特點是本節課的主幹線,為了瞭解人類紅綠色盲,教師可以在大屏幕上出示幾幅有關測試紅綠色盲的圖片,讓學生判斷一下自己是否屬於色盲患者,並簡要指出紅綠色盲對於人類本身造成的危害,引出人類紅綠色盲的發現過程。

教師講述:在我國,男性患者的比例高達7%,而女性患者只有0.7%,為什麼男性色盲的發病率遠大於女性呢?請同學們帶着這樣的問題學習新課。

新課學習

1、簡單地介紹人類紅綠色盲症的發現過程,激發學生興趣。

教材呈現的英國著名化學家兼物理學家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的過程十分生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很好的情感教育。

教師可以繪聲繪色地講述這個小故事,引導學生思考:從道爾頓發現色盲的過程中,你獲得了什麼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