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化學物質的量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8W

高中化學物質的量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化學物質的量教案 篇一

一、指導思想

化學基本概念的學習,長期以來都陷入教師感覺難教,學生感覺難學的困境。既無生動有趣的實驗,又無形象具體的研究對象,如何讓概念學習的課堂也煥發出勃勃生機,對此我進行了大量探索,選取了物質的量濃度這一概念教學作為嘗試。

在教育部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指導下,我力求: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第三章第三節《物質的量濃度》第一課時。本節教材是在介紹了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通過本節的探究既鞏固對物質的量的運用,又在國中化學的基礎上擴充對溶液組成表示方法的認識,提高化學計算的能力。

2.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a.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b.掌握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區別與聯繫。

c.瞭解物質的量濃度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

能力方法:

a.通過課前探究,學會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過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

c.通過對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對比,提高運用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

a.在相互交流與評價中,養成團結協作的品質。

b.關注與物質的量濃度有關的生活、生產問題,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c.通過溶液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間的關係,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及其成因

物質的量濃度在高中化學中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將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確定為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將在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過程中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確定為教學難點。

三、學情、學法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對國中接觸的溶液體積與溶劑體積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實例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祕感和泛味感。

高中化學物質的量教案 篇二

一、概述

《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是人教課標版高中化學必修①“第一章 從實驗學化學

第二節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的第一課時(45分鐘)。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在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反應等方面的定量關係時是廣泛運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學計算裏還是最關鍵的概念,可使計算較為簡捷明瞭,非常重要。本節教材的特點是概念多、理論性強,教學難度大;在本課時教學中安排了物質的量、摩爾、阿伏加德羅常數幾個高難度的抽象概念,這些概念不僅涉及宏觀領域,還涉及微觀領域,難點集中,理解困難,為教學帶來了障礙。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1.瞭解科學上引入“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夠初步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意義,及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含義;

2.能夠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係,並能從物質的量的角度來認識物質的微觀構成,及化學反應中物質質量之間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所給資料,提高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的能力;在思考、討論和交流中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養成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

2.通過物質的量的教學,體驗科學家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意義;

3.在摩爾是堆量的教學中,提高遷移應用的能力及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物質宏觀與微觀間量的關係的探究,感受化學界的奇妙與和諧;能夠對學習自然科學感興趣,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學生接受能力較強,處於九年級和高一的銜接階段;在該階段學生對國際單位制中的“長度”(單位:米)、“質量”(單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對國際單位制中的“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將“物質的量”這一抽象概念與“物質的質量”相混。 學生的好奇心強,已具備了探究的意識;掌握了探究必備的相關知識,如知道化學反應的實質是物質構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數量比進行,化學反應中的物質質量滿足質量守恆定律。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教師引導探究,啟發學生自主建構概念。

對於抽象概念的突破,採用直觀的方式展示,如視頻、動畫等,變靜為動,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並自己建構新概念。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PPT課件

概念動畫

實驗視頻

相關圖片

多媒體教室

六、教學過程

環節一:提出問題

(一)情境引入

教師通過學生熟悉的化學反應視頻引入(此處需常見的化學反應視頻,如炭在氧氣中燃燒)

學生觀看視頻,從化學反應方程式出發,討論分析其中包含的意義。

CO2點燃CO2

微觀粒子數 11 1

物質質量12g 32g 44g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出發,學生將這一反應中所包含的意義進行復習總結:

(1)從質量守恆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氣反應生成44克二氧化碳(2)從微觀機理角度,1個碳原子和一個氧分子結合生成一個二氧化碳分子。

(二)提出問題

教師從學生的討論結果出發,提出引導問題: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物質間的化學反應是微粒按一定數目關係進行的,那可稱量物質與微粒之間是否存在一種聯繫?我們有何辦法能將微粒數量與物質質量聯繫起來?

學生積極思考,討論,想辦法

設計意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從而為學生了解引入“物質的量”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礎。

環節二:方法探究

(1)從微觀角度出發,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分組彙報所想出的辦法;

教師針對學生討論結果,將學生的認識過程與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聯在一起,模擬科學家解決問題的過程(以一個某種原子為例,此處要標出1個原子的質量(用普通天平不可稱量),為將微粒與物質質量聯繫起來,將此種原子由一個開始不斷堆積(此處需要媒體課件,展示微粒堆積的過程),同時質量隨微粒數目的增加而相應的增長,直到有一刻該微粒集體的質量可稱量。就可説某克的物質中微粒數目是多少。)

學生體會,聯繫宏觀與微觀的橋樑,其核心是一種化小為大的思想。

(2)摩爾——堆量

教師以學生常見的物質為例,演示其粒子堆積的過程,並伴有總質量、粒子總數的同步變化。

學生進一步的體會摩爾是聯繫宏觀與微觀數量的橋樑。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量的名詞與摩爾相似。

學生思考,並回答常見量詞的名稱,如“雙”、“打”,“公斤”等。

(3)遷移應用

教師將示例微粒改變,而微粒數目6.02?10232323時,個碳原子,我們就説這是1摩爾的碳原不變,引導學生回答此時這些微粒量是否為1摩爾?(此處需1摩爾不同物質的相關圖片)

學生回答肯定,並得出結論:將示例微粒改變,同樣數目是6.02?1023時,我們説它是1摩爾。

設計意圖:圍繞提出的問題,再現科學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使學生體驗科學家解決問題時的思維和方法;通過一種物質遷移至其它物質,使學生體會摩爾是一量的單位。

環節三: “物質的量”概念

(1)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

教師進而指出“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就像“千克”是“質量”單位,“米”是“長度”的單位。(舉例類比),摩爾簡稱“摩”,符號:mol

學生理解,並細細體會摩爾與物質的量間的關係。

(2)“物質的量”——國際單位制7個基本單位之一

教師展示有關國際單位制中7個基本單位的信息(此處需要有關國際單位制方面的圖片),物質的量是其中之一,記作n。

學生看教材P12資料卡片,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建構新概念。

(3)“物質的質量”與“物質的量”

教師提出思考問題: “物質的量”是“物質的質量”嗎?為什麼?並結合教材P11圖1-11給出結論。

學生思考,討論。

(“物質的量”不同於“物質的質量”。如以炭為例,12克C-12含有6.02?10

子,物質的質量12克,而“物質的量”是1摩爾。)

(4)阿伏加德羅常數

教師介紹:國際上規定,1摩爾任何微粒所含有的微粒數與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23個碳原。

數相等。實驗表明,這數目約為6.02?1023。6.02?1023mol

NA

學生體會,記憶。 ?1稱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符號:

設計意圖:在摩爾——堆量的基礎上,提出了“物質的量”概念,降低了學生在理解這一抽象概念時的難度;通過將常見物理量,及易混概念對比分析,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完成了新概念的建構過程。

環節四: “物質的量”的應用

在初步瞭解了物質的量等相關概念後,教師讓學生繼續完善在環節一中做的分析,將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微粒數聯繫在一起。

學生思考、討論做出總結:

微觀粒子數 11 1

1NA 1NA 1NA

物質的量 1摩 1摩 1摩

設計意圖:通過將物質的量(摩爾)概念再次應用於化學反應,使學生更好的體會“物質的量”作為聯繫宏觀質量與微觀數量間的橋樑給我們研究問題帶來的便利,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併為以後進行相關的化學計算的學習做好準備。

七、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從以下方面進行評價:

學習參與情況: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活動,吸取其它同學在該問題中正確的地方,有根據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張。

自主學習情況:聯繫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高中化學物質的量教案 篇三

一、學習目標

1.學會從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角度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

2.學會用“雙線橋”法分析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並判斷反應中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3.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4.辨析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的關係,並用韋恩圖表示之,培養比較、類比、歸納和演繹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得電子和失電子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的關係。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氧化還原反應。

難點: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變化與電子得失的關係,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

三、設計思路

由複習氯氣主要化學性質所涉及的化學反應引入,結合專題1中的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對這些反應進行判斷,從而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區別,並從電子轉移等角度進行系統分析,再昇華到構建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關係的概念。

四、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

由複習上節課氯氣有關反應引入本節課的研究主題。先由學生書寫氯氣與鈉、鐵、氫氣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鈣和二氧化碳、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練習]

學生自己書寫方程式,並留待後面的學習繼續使用。

[過渡]

我們結合在第一章中學過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定義,來判斷一下這些化學反應應屬於氧化還原反應,還是非氧化還原反應。

[媒體]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練習]

學生自己進行判斷,或可小組討論、分析。

[敍述]

現在請大家在氯氣與鈉反應的方程式上,標出化合價發生改變的元素,在反應前後的化合價。

[思考與討論]

學生解決下列問題:

1.元素的化合價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價在何種情況下會發生變化?

3.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化合價升高和降低的數目有何關係?

4.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得電子數和失電子數有何關係?

[敍述]講述如何用“雙線橋”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書]

[敍述]氧化還原反應是有電子轉移的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的方程式的係數是與反應過程中得失電子的數目相關的。

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失去電子的物質叫做還原劑,還原劑發生氧化反應,表現還原性。可以這樣記憶:還原劑化合價升高、失電子、具有還原性,被氧化。

[思考與討論]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應中,氧化劑和還原劑分別是什麼?

怎樣判斷元素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是被氧化還是被還原呢?

[板書]

還原劑氧化劑

有還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還原

[思考與討論]

1.元素處於不同的化合價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可能表現哪些性質?並以氯元素的不同價態的代表物質進行分析。

2.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類型反應的關係如何呢?用圖形方式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

3.分析一下前面的幾個反應中電子的轉移情況,找出每個反應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高中化學物質的量教案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習物質的量濃度之後學習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實驗課,此實驗在高中乃至高校實驗教學中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因為在實際應用非常重要,因此學生必須掌握此實驗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基於此,本教學設計就應本着學生學會實驗操作為目的,想方設法的讓學生學會實驗操作步驟並注意細節問題。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分為兩大部分,一、視頻演示。二、實地操作。教師應該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大膽的嘗試,總結和實驗,在實驗中體會怎樣操作和體會實驗的快樂。為此設計以下目標和重難點突破方法。

二、三維目標:

(一) 知識目標

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2、正確地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基礎上,學會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製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項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耳聽、目看、書寫、腦思的協調能力。

2、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培養實驗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實驗的實地操作,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對待科學實驗的品質。

2、通過分組實驗,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勇於探索、與人合作的優秀品質,並通過實驗操作體會獲得成就的快樂。

三、重點:

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項。學會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製操作方法。

四、難點:

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製操作方法注意事項。

五、重點突破方法:

根據有效學習思想和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素質提高,採用視頻觀法達

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製操作步驟學習,然後進行實地演練進一步鞏固容量瓶使用和配製溶液的方法,實地體會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以使之深刻。

六、教學方法:

以學案-導學教學法為指導,讓學生上課有據可依。細節中採用視頻觀看、討論總結、自學閲讀、實驗實地操作、小組間自評互評、合作學習、快樂學習等教學方法。

七、學習方法:

自學閲讀法、觀察法、實驗操作法、互評自評法、合作學習法。

八、導學過程:

【複習回顧】溶液的概念: 一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中形成的均一穩定混合物。

質量分數: 單位質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質的質量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

一定質量分數溶液的配製方法:

一、計算;二、取固體和溶劑、三、溶解。

【問題導入】:即將收穫:如何才能配製一定物的量濃度溶液?我們將以配製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為例獲取知識和實驗的快樂?

【學生活動1】:請認真觀看視頻容量配的使用,討論總結容量瓶使用情況。

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製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1、用途:用來配製一定體積、準確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長頸平底細口磨口瓶。

2、規格:

50mL 100mL 250mL 1000mL

容量瓶上標註的內容: 温度 ,容量 , 刻度線 。

選用:與所配溶液體積相等或大於所配溶液體積。

3、使用:

(1) 檢漏 :檢查是否漏水。方法:注入少量自來水,蓋好瓶塞,將瓶外水珠拭淨,用左手按住瓶塞,右手手指頂住瓶底邊緣,倒立半分鐘左右,觀察瓶塞周圍是否有水滲出,如果不漏,將瓶直立,把瓶塞旋轉約180°再倒立過來試一次,如不漏水即可使用。

(2) 洗滌 :用自來水、蒸餾水依次分別洗滌2-3次。待用。

【學生活動2】:自學閲讀容量瓶使用注意事項。

4、注意事項:

(1)不能溶解固體或稀釋濃溶液,更不能作反應容器。

(2)讀數:眼睛視線與刻度線呈水平,溶液凹液麪的最低處和刻度線相切。加入水過多,則配製過程失敗,不能用吸管再將溶液從容量瓶中吸出到刻度。

(3)搖勻後,發現液麪低於刻線,不能再補加蒸餾水。

因為用膠頭滴管加入蒸餾水定容到液麪正好與刻線相切時,溶液體積恰好為容量瓶的標定容量。搖勻後,豎直容量瓶時會出現液麪低於刻線,這是因為 有極少量的液體沾在瓶塞或磨口處。所以搖勻以後不需要再補加蒸餾水。

(4) 容量瓶不能用來保存溶液,特別是鹼性溶液,配好的溶液需轉移到試劑瓶中保存。

【學生活動3】:請自學認真閲讀課本16頁,並認真觀看視頻配製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回答配製溶液所需儀器,並使用簡單幾個字概括各步驟內容。

(二)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製

1、實驗儀器及用品:托盤天平、稱量紙、燒杯、玻璃棒、容量瓶、膠頭滴管、試劑瓶。

藥品:固體氯化鈉、蒸餾水。

2、步驟概括:計算、稱量、溶解、轉移、洗滌、定容、搖勻、保存。

【學生活動4】:根據視頻內容及案例中提示,分組配製100ml1.00mol/L的

NaCl溶液。學生總結收穫。

案例:配製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

⑴ 計算:

n(NaCl)=c(NaCl)·V[NaCl(aq)]=0.1L×1.0mol/L=0.1mol

m(NaCl)=n(NaCl) ·M(NaCl)=0.1mol×58.5g/mol=5.85g

⑵ 稱量:用托盤天平稱取NaCl固體溶質的質量5.9 g

⑶ 溶解:將溶質倒入小燒杯,加入適量的水攪拌溶解,冷卻致室温

⑷ 轉移:將上述溶液轉入指定容積的容量瓶。

⑸ 洗滌:用蒸餾水洗滌小燒杯和玻璃棒2—3次,將洗滌液一併注入容量瓶。

⑹ 定容:在容量瓶中繼續加水至距刻度線1—2cm處,改用膠頭滴管滴加至刻度(液體凹液麪最低處與刻度線相切)。

⑺ 搖勻:把定容好的容量瓶瓶塞塞緊,用食指頂住瓶塞,用另一隻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轉和搖動幾次,混合均勻。

(8)保存。

【實驗所獲】:總 結:

一算二稱三溶解;四轉五洗六定溶;

七搖然後八保存;溶解勿碰燒杯壁;

轉移需在刻線下;定溶平視要相切 ;

上下顛倒來搖勻;配製溶液要記牢。

【學生課後完成】

3.誤差分析(所配溶液中溶質的實際濃度與理論濃度的比較)

⑴ 稱量時所用砝碼生鏽。( )

⑵ 將燒杯中的溶液轉移至容量瓶後,未對燒杯進行蕩洗。( )

⑶ 定容時,俯視(或仰視)容量瓶刻度線。( )

仰視讀數、本來到刻度線卻以為沒到 俯視讀數時到達刻度線卻以為超過了

⑷ 固體溶解或濃溶液稀釋時有散熱,溶液未冷卻即轉移到容量瓶中進行定容。( )

⑸ 將燒杯中的溶液轉移到容量瓶內時,不慎將液體灑到容量瓶外。( )

⑹ 將定容後的溶液搖勻後,靜置,發現液麪低於刻度線,用滴管加少量水使液麪重新恢復至與刻度線相平。( )

⑺ 定容時,液麪不小心超過了刻度線,並用滴管將超出的部分吸去。( )

(8)其它情況下可能引起的誤差,應由同學們在實驗研究中補充、總結。

板書

一、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製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二)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製

1、實驗儀器:

2、步驟概括:

計算、稱量、溶解、轉移及洗滌、定容、搖勻、保存

高中化學物質的量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學家眼中的物質世界專題,豐富多彩的化學物質單元,第二標題。物質的量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貫穿於高中化學的始終,在化學計算中處於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學生主要從定性的角度或簡單的定量角度去學習化學知識,而《物質的量》這一節的學習會使學生對化學中的“量”有一個新的認識。因此教好物質的量的概念,不僅能直接幫助學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關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而且也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有關的計算打下基礎。所以,物質的量的教學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含義;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含義;通過練習掌握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數目間的關係,初步認識到物質的量與物質質量之間的關係。

(2)能力目標:

提高邏輯推理、抽象概括以及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概念的推導及應用,形成相信科學、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思想;養成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及不斷進取、創新的優良品質。

3.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掌握摩爾的概念及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間的轉化。

二、教學方法分析

(1)採取目標分層教學法

課前五分鐘檢測主要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微粒間轉換的理解與應用,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新課教學主要採取對比歸納法:通過與生活中的某些質量小,數量大的實例對比指出化學反應中存在的相同情況--提出物質的量的概念;通過與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單位的對比提出摩爾的概念,幫助學生通過對比理解和記憶物質的量與摩爾的關係;通過與生活中實例對比(一盒粉筆,一打羽毛球)重點説明摩爾的概念,以此使學生對抽象的摩爾概念具體化;通過適當的分層指出學習摩爾需要注意的問題並幫助學生由淺入深的掌握本節知識。

(2)講練結合

課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使老師很快掌握學生的情況,更能讓學生及時地熟悉所學知識。

三、學生情況分析

對於化學課的學習,高一學生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需要老師將一個知識點多次講練以強化其理解與記憶,因為學生對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較慢,遺忘速度快。由於物質的量這一節的概念比較抽象,限於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理解透徹。因此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四、教學程序

[課前檢測]:(1)1個H2O中含___個H,___個O,___個原子。

(2)105個H2SO4中含___個H,___個S,___個O,___個原

(3)1個C中含___個質子,___個電子。

(4)1個NH3中含___個質子,___個電子。

(幫助學生回憶微粒間的轉換關係,為從“個 -->摩爾”的轉化做好鋪墊)

[導入]:

(1)由一句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單位(粒)和實際生活中並不使用粒的矛盾為後來引出化學反應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過反應方程式:C + O2 === CO2 引導學生討論:反應實質是什麼?(微粒間的反應);實際中是採用稱取質量的方法進行反應,質量如何體現反應的實質?已知一個碳原子的質量是 1.993X10-23g , 計算12g碳含多少個碳原子?(約6.02X1023個碳原子)

[小結]:用所學的知識表達反應實質是很麻煩的,必須引進一個新的物理量--物質的量[新課講解]:物質的量:表示物質微粒數目多少的物理量。

[投影]:1971年第14次國際計量大會確定七個基本物理量:

[思考]:既然物質的量是表示物質微粒數目多少的物理量,為什麼單位不是“個”,而是“摩爾”,兩者有何關係?

[舉例並討論]: 一盒粉筆 ---- 50支粉筆

一打羽毛球 ---- 12支羽毛球

一箱啤酒 ---- 24瓶啤酒

一摩爾微粒 ---- ?個微粒

(通過聯繫生活中小和多的統一的實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摩爾的概念,並由此引出阿伏加德羅常數)

[講解]: 一摩爾微粒----NA個微粒

阿伏加德羅常數(NA):12g C-12(含六個質子六個中子的碳原子)所含碳原子個數,約等於6.02X1023mol-1。(在導入中,學生已通過計算得到此數據)

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 簡稱:摩 符號表示:mol

每摩爾物質含阿伏加德羅常數個微粒。

[投影練習1]:1mol碳原子含有_______個碳原子

1mol鐵原子含有_______個鐵原子

1mol氧氣含有________個氧分子

1mol硫酸含有________個硫酸分子(基本概念的理解

[歸納小結]:學習物質的量需要注意的問題:

(1)物質的量--物理量,摩爾--單位;

(2) 研究對象--微觀粒子(原子、分子、離子、質子、中子、電子、原子團或特定組合)

(3)使用時必須指明微粒名稱:

[例]: 兩種方法:

文字表達--碳原子,硫酸分子,氧氣分子,氫氧根離子

符號表達-- C , H2SO4 , O2 , OH—

[投影練習2]: 根據物質的量和摩爾的概念判斷正誤:

1.摩爾是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摩爾是單位)

2.1mol氫,1mol原子氧 。(物質的量研究對象是微粒)

3.阿伏加德羅常數無單位。

4.物質的量就是物質的質量。

(強調學習基本概念所需要注意的問題)

[總結]:再次對所介紹概念進行復習與強調以加深學生對這些概念的重視與理解。

[投影練習3]:1.1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個水分子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個水分子

3.4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個水分子

4.1.204X1024個水分子是_______摩爾水分子

(不再是簡單的1mol微粒,稍加深難度)

[投影練習4]: 1、1mol氧氣分子中含有_______個氧分子,含有____個氧原子,___摩爾氧原子。(O2 ~2O)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摩H2O,___摩H,___摩O___個H2O,___個H,___個O(H2O ~ 2H ~ O)

3、0.1mol Na2SO4中含有___mol Na+, ___mol SO42-

4、1mol C含有___mol質子,3.5mol C 含有___mol質子 ( 1個C~ 6個質子)

5、1mol Na+ 含有___mol電子, 10mol Na+ 含有___個電子(1個Na+ ~ 10個電子)

(提高難度,讓學生通過練習自己總結出由已知微粒的物質的量到與之相關聯的微粒的物質的量的計算方法)

[小結]:物質的量與微粒數之間的轉換:物質的量 ======== 微粒數 NA

[隨堂檢測]:

A、1mol HCl 含____個HCl 分子,1.806X1024個HCl分子的物質的量是____mol。(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B、0.5mol H2SO4 含有____mol H , ____mol S, ____mol O, 共_____mol原子。(考查由物質的量向所含原子數的運算方法)

C、3.01X1023個Cl— 的物質的量是___mol,含___個電子,含____mol電子,含_____個質子,含______mol 質子。

(考查給出離子的微粒個數,如何算出離子及所含質子、電子的物質的量)

[討論]:1摩爾的任何物質的質量是多少?

(通過學生自己閲讀發現物質的量和物質質量間的關係)

五、板書

1、定義:表示物質微粒數目多少的物理量。

2、單位:摩爾--簡稱:摩 符號表示:mol

(1) 每摩爾物質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微粒。

(2) 阿伏加德羅常數(NA):12g C-12所含碳原子數 NA =6.02X1023 mol-1

3、注意:

(1)物質的量是物理量,它的單位是摩爾。

(2)研究對象:微觀粒子(原子、分子、離子、質子、中子、電子、原子

團或特定組合)。

(3)使用時必須指明微粒名稱。

4、物質的量與微粒數之間的轉換:物質的量 ======== 微粒數 NA

高中化學物質的量教案 篇六

一、教材分析

《物質的量》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鈉和氯》第三節內容。本節內容在學生學習鈉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後,建立宏觀物質與微觀粒子間的聯繫,可以幫助我們從定量的角度認識物質及其變化。其中“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為學生必做實驗。

二、學情分析

對於定量認識物質及化學變化,學生國中學習過基於質量的化學方程式計算,並且掌握情況較好。所以當學生接觸“物質的量”這樣一個相對比較抽象的學科概念,是比較難主動使用的。所以教學過程,應該突出物質的量及相關概念的使用過程,在使用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物質的量及相關概念的的建立,確實為化學研究鏈接微觀和宏觀,提供了便捷的途徑。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並理解物質的量、摩爾概念的內涵,使學生初步瞭解物質的量的物理意義和阿伏加德羅常數,使學生初步掌握用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描述微觀粒子的量,學生初步掌握微粒數與物質的量之間的換算。

2.能基於物質的量認識物質組成及其化學變化,運用物質的量、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行簡單計算。

3.認識物質的量在化學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結合實驗或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數據,並應用物質的量計算物質的組成和物質轉化過程中的質量關係。

四、教學重點

1.“物質的量”的物理意義,對“物質的量”、“摩爾”、“阿伏加德羅常數”名稱和符號,以及他們之間的基本關係。

2. 瞭解物質的量及其相關物理量的涵義和應用,體會定量研究對化學科學的重要作用。

五、教學難點

“物質的量”的物理意義,對“物質的量”、“摩爾”、“阿伏加德羅常數”名稱和符號,以及他們之間的基本關係。

六、教學過程

(一)環節一 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

[任務1]教師引導:討論化學方程式的意義。

學生活動:

(1)通過對化學方程式定量意義的討論,發現化學方程式既能定量地討論質量關係,也能夠定量地討論個數關係,而且個數關係要更加簡潔。

(2)發現微粒數量太大,直接表述微粒數量不便於計算;

(3)類比生活中用“堆量”處理較大個數的經驗,提出微粒個數的“堆”概念。

[任務2]教師引導:如何設計“堆”的個數便於化學計算。

學生活動:利用國際單位制的定義,嘗試計算,在計算中發現這樣的“堆量”設計,讓每一“堆”微粒的質量剛好等於相對分子質量或相對原子質量。

[任務3]教師引導:明確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車常數、摩爾質量等概念的定義。

學生活動:

(1)延續之前關於“堆量”討論的思路,嘗試理解物質的量概念及阿伏伽德羅常數相關規定的目的。

(2)通過實踐計算,熟悉相關概念的關係和計算方式。

(二)環節二 氣體摩爾體積

[任務1]教師引導:引導學生關注到電解水實驗中氫氣氧氣體積比與物質的量比之間的關係。

學生活動:

(1)明確電解水實驗中氫氣氧氣體積比與物質的量比剛好相等,提出。

(2)提出“條件相同時,物質的量相同的氫氣與氧氣,它們的體積也是相同的”的猜想;

(3)利用教師所給數據,完成對猜想的驗證。

[任務2]教師引導:給出1mol不同固體、不同液體體積的數據,引導學生思考影響單位物質的量體積的影響因素,及氣體物質的特點。

學生活動:

(1)通過對比和計算,發現不同固體、不同液體單位物質的'量體積不相同,而只有氣體在相同條件下單位物質的量的體積相同。

(2)從微觀角度分析影響單位物質的量物質體積的因素,找到對於氣體,微粒之間的距離是遠大於微粒本身大小,是影響體積的主要因素;

[任務3]教師引導:明確摩爾體積的概念,分析專門討論氣體摩爾體積的價值。

學生活動:建立摩爾體積的概念,明確相同條件下任何氣體的摩爾體積相等,宏觀上的氣體的體積比可以直接反應微觀上氣體微粒的個數關係。

(三)環節三 物質的量濃度

[任務1]教師引導:回顧物質的量相關概念之間的關係。討論對於溶液,如何建立溶質物質的量和溶液體積的關係。

學生活動:

(1)回顧之前所學知識,明確物質的量相關概念的內涵和計算方式。

(2)根據老師對於溶液問題所提出的計算要求,設計物質的量濃度概念。

[任務2]教師引導:以精度為切入點,討論如何配置0.100mol/L的NaCl溶液。

學生活動:

(1)明確教師所提精度要求,反思已知實驗器材不能滿足精度要求;

(2)在明確教師要求的前提下,設計出“大肚”“細頸”的容量瓶;

(3)結合容量瓶的精度要求,明確使用容量瓶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任務3]教師引導:引導學生設計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的完成操作流程。

學生活動:

(1)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設計操作流程,並明確操作的注意事項;

(2)主動設計“燒杯中溶解在轉移至容量瓶中”“多次洗滌轉移至容量瓶中”等為實現實驗精度的“特殊操作”,並理解每步操作的目標以及不進行該操作的造成的誤差;

(3)兩人一組完整完成實驗操作。

高中化學物質的量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①掌握物質的量的概念及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意義。

②掌握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質量及其相互換算。

③理解阿伏加德羅定律及其推論,掌握溶解度的計算。

教學重點:

阿伏加德羅定律及其推論、配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

教學難點:

溶解度、物質的量濃度、質量分數的換算

教學方法:

分析引導法、講練結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基礎知識精析

一、基本概念

1.物質的量:物質的量是表示物質所含微粒數多少的物理量。符號:n;單位:mol。

2.摩爾: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每摩爾物質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粒子。

【注意】:在理解概念時,不能按字面理解成物質的質量或物質的數量是多少,它是一個專用名詞,而簡稱摩,符號為mol。“物質的量”僅由於構成物質的微粒種類很多,用“物質的量”來表示物質時,必須指明微粒的名稱,如1mol氫原子、1mol氫分子、1mol氫離子,也可用化學式表示為lmolH、l mol H2、1 mol H+等。此外,“物質的量”還可用來表示某些結構微粒的特定組合,如由Na+與Cl-按1:l特定組合構成的NaCI晶體,可表示為1molNaCl。

【思考】1 mol NaCl和1 mol HCl所含的粒子總數相同嗎?

答案:不相同,因為NaCl是離子化合物,組成微粒是Na+和Cl-,而HCl是共價化合物,組成微粒是HCl分子。

3、阿伏加德羅常數:12g 12C中所含碳原子數為阿伏加德羅常數(其近似值為6.02×1023加載中。)。符號:NA;單位:mol—

【思考】阿伏加德羅常數(NA)與6.02×1023完全相同嗎?

答案:不相同;原因是NA是指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即12 g12C中含有的原子數,是一個真實值,而6.02×1023是一個實驗值,是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近似值。

【説明】:阿伏加德羅常數和原子量標準均為人為規定的,如果它們發生改變,則原子量、分子量、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均發生改變;但是,質量、微粒數目、密度、體積等客觀因素卻不會改變。

【討論】:假設12C的原子量為24,以24克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數為阿伏加德羅常數。下列數據肯定不變的是:

①氧氣的溶解度 ②44克CO2的體積 ③氣體摩爾體積 ④摩爾質量 ⑤相對分子質量 ⑥阿伏加德羅常數 ⑦物質的量 ⑧氣體的密度 ⑨物質的量濃度 ⑩質量分數

答案:①、②、⑧、⑩。

4.摩爾質量: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具有的質量叫做該物質的摩爾質量。符號:M;單位:g/mol

5.氣體摩爾體積:在一定條件下,單位物質的量的氣體所佔的體積叫做氣體摩爾體積。符號:Vm;單位:L/mol。

①標準狀況下的氣體摩爾體積:22.4L/mol。

②決定物質體積的因素:粒子數目、粒子大小、粒子間距。

【思考】標準狀況下,1 mol氣體的體積是22.4 L,如果當1 mol氣體的體積是22.4 L時,一定是標準狀況嗎?

答案:不一定;因氣體的體積與温度、壓強和氣體的分子數有關,標準狀況下,22.4 L氣體的物質的量為1 mol。

6.物質的量濃度:

以單位體積的溶液中所含溶質B的物質的量來表示的溶液的濃度叫做溶質B的物質的量濃度。符號:c(B);單位:mol·L-。

【注意】:

①要用溶液的體積,單位是升,而不是溶劑的體積。

②溶質一定要用“物質的量”來表示。如給出的已知條件是溶質的質量或氣體的體積(標準狀況下)或微粒數,應根據有關公式換算為“物質的量”。

③帶有結晶水的物質作為溶質時,其“物質的量”的計算,用帶有結晶水物質的質量除以帶有結晶水物質的摩爾質量即可。

④同一溶液,無論取出多大體積,其各種濃度(物質的量濃度、溶質的質量分數、離子濃度)均不變。

二、基本關係

1.物質的量與離子數目: n=加載中。

2.物質的量與質量: n=加載中。

3.物質的量與氣體體積: n=加載中。

4.物質的量濃度: c(B)=加載中。

5.混合氣體的平均式量: M(平均)=加載中。

6.氣體密度與式量: M=p×Vm (注意:密度的單位為g·L-1,多用於標準狀況下的計算。)

三、基本規律

1.摩爾質量與式量關係規律:

1摩爾任何物質的質量都是以克為單位,在數值上等於其式量。

2.阿伏加德羅定律:

(1)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壓強下,相同體積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

【注意】:①使用範圍:氣體;②使用條件:相同的温度和壓強。

(2)重要推論:

①同温同壓下,任何氣體的體積之比都等於物質的量之比。

加載中。=加載中。

②同温同容下,任何氣體的壓強之比等於物質的量之比。

加載中。=加載中。

③同温同壓下,氣體的密度之比等於其式量之比。

加載中。=加載中。

※ 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加載中。=加載中。;克拉伯龍方程:加載中。=加載中。

3.物質反應的計算規律:

①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物質的量之比等於其在化學方程式中計量係數之比。

②在同温同壓下,參加反應的氣體的體積之比等於其在化學方程式中計量係數之比。

【方法與技巧】

一、阿伏加德羅常數應用的六個陷阱

題組一 氣體摩爾體積的適用條件及物質的聚集狀態

1.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2.24 L CO2中含有的原子數為0.3NA (×)

(2)常温下11.2 L甲烷氣體含有的甲烷分子數為0.5NA (×)

(3)標準狀況下,22.4 L己烷中含共價鍵數目為19NA (×)

(4)常温常壓下,22.4 L氯氣與足量鎂粉充分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為2NA (×) (2012·新課標全國卷,9D)

題組二 物質的量或質量與狀況

2.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常温常壓下,3.2 g O2所含的原子數為0.2NA (√)

(2)標準狀況下,18 g H2O所含的氧原子數目為NA (√)

(3)常温常壓下,92 g NO2和N2O4的混合氣體中含有的原子總數為6NA (√)(2012·新課標全國卷,9C)

題組三 物質的微觀結構

3.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4.5 g SiO2晶體中含有的硅氧鍵的數目為0.3NA (√)

(2)30 g甲醛中含共用電子對總數為4NA (√)

(3)標準狀況下,22.4 L氦氣與22.4 L氟氣所含原子數均為2NA (×)

(4)18 g D2O所含的電子數為10NA (×)

(5)1 mol Na2O2固體中含離子總數為4NA (×)

(6)12 g金剛石中含有的共價鍵數為2NA (√)

(7)12 g石墨中含有的共價鍵數為1.5NA (√)

(8)31 g白磷中含有的共價鍵數為1.5NA (√)

題組四 電解質溶液中,粒子數目的判斷

4.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0.1 L 3.0 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有的NH的數目為0.3 NA (×)

(2)等體積、等物質的量濃度的NaCl,KCl溶液中,陰、陽離子數目之和均為2NA (×)

(3)0.1 mol·L-1的NaHSO4溶液中,陽離子的數目之和為0.2NA (×)

(4)25 ℃、pH=13的1.0 L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數目為0.2NA (×)

題組五 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應用與“隱含反應”

5.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2 mol SO2和1 mol O2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後,混合物的分子數為2NA (×)

(2)標準狀況下,22.4 L NO2氣體中所含分子數目為NA (×)

(3)100 g 17%的氨水,溶液中含有的NH3分子數為NA (×)

(4)標準狀況下,0.1 mol Cl2溶於水,轉移的電子數目為0.1NA (×)

題組六 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數目的判斷

6.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5.6 g鐵粉與硝酸反應失去的電子數一定為0.3NA (×)

(2)0.1molZn與含0.1molHCl的鹽酸充分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目為0.2NA (×)

(3)1 mol Na與足量O2反應,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轉移的電子數為NA (√)

(4)1 mol Na2O2與足量CO2充分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為2NA (×)

(5)向FeI2溶液中通入適量Cl2,當有1 mol Fe2+被氧化時,共轉移的電子的數目為NA (×)

(6)1 mol Cl2參加反應轉移電子數一定為2NA (×)

【突破陷阱】

1.只給出物質的體積,而不指明物質的狀態,或者標準狀況下物質的狀態不為氣體,所以求解時,一要看是否為標準狀況下,不為標準狀況無法直接用22.4 L·mol-1(標準狀況下氣體的摩爾體積)求n;二要看物質在標準狀況下是否為氣態,若不為氣態也無法由標準狀況下氣體的摩爾體積求得n,如CCl4、水、液溴、SO3、己烷、苯等常作為命題的干擾因素迷惑學生。

2.給出非標準狀況下氣體的物質的量或質量,干擾學生正確判斷,誤以為無法求解物質所含的粒子數,實質上,此時物質所含的粒子數與温度、壓強等外界條件無關。

3.此類題型要求同學們對物質的微觀構成要非常熟悉,弄清楚微粒中相關粒子數(質子數、中子數、電子數)及離子數、電荷數、化學鍵之間的關係。常涉及稀有氣體He、Ne等單原子分子,Cl2、N2、O2、H2等雙原子分子,及O3、P4、18O2、D2O、Na2O2、CH4、CO2等特殊物質。

4.突破此類題目的陷阱,關鍵在於審題:

(1)是否有弱離子的水解。

(2)是否指明瞭溶液的體積。

(3)所給條件是否與電解質的組成有關,如pH=1的H2SO4溶液c(H+)=0.1 mol·L-1,與電解質的組成無關;0.05 mol·L-1的Ba(OH)2溶液,c(OH-)=0.1 mol·L-1,與電解質的組成有關。

5.解決此類題目的關鍵是注意一些“隱含的可逆反應反應”,如:

(1)2SO2+O2催化劑△2SO3 2NO2?N2O4

N2+3H2高温、高壓催化劑2NH3

(2)Cl2+H2O?HCl+HClO

(3)NH3+H2O?NH3·H2O?NH+OH-

6.氧化還原反應中轉移電子數目的判斷是一類典型的“陷阱”,突破“陷阱”的關鍵是:

(1)同一種物質在不同反應中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

如①Cl2和Fe、Cu等反應,Cl2只做氧化劑,而Cl2和NaOH反應,Cl2既做氧化劑,又做還原劑。

②Na2O2與CO2或H2O反應,Na2O2既做氧化劑,又做還原劑,而Na2O2與SO2反應,Na2O2只做氧化劑。

(2)量不同,所表現的化合價不同。

如Fe和HNO3反應,Fe不足,生成Fe3+,Fe過量,生成Fe2+。

(3)氧化劑或還原劑不同,所表現的化合價不同。

如Cu和Cl2反應生成CuCl2,而Cu和S反應生成Cu2S。

(4)注意氧化還原的順序。

如向FeI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氧化I-,再氧化Fe2+,所以上述題(5)中轉移的電子數目大於NA。

〖板書設計〗 基礎知識精析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關係

1.物質的量與離子數目: n=加載中。 2.物質的量與質量: n=加載中。

3.物質的量與氣體體積: n=加載中。 4.物質的量濃度: C(B)=加載中。

高中化學物質的量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初步學會配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目標:

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嚴謹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初步學會配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難點:

正確配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及誤差分析

教學過程

一、投影: 溶質的質量分數 物質的量濃度

異:

1、溶質: 以質量表示 以物質的量表示

溶液: 以質量表示 以體積表示

2、單位:

1 摩/升

同: 都表示溶質和溶液的相對比值

提問:如何配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

講解:以配製0.05mol/L的溶液250mL為例,講解有關儀器和步驟以及注意事項。

二、配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

1、儀器:容量瓶、天平、燒杯、玻璃棒、膠頭滴管

2、過程:

(1) 準備工作:檢漏

(2)操作步驟: 計算—稱量—溶解—轉移—洗滌—定容—搖勻

(3)結束工作:存放,整理清洗

三、誤差分析

依據公式 C=n/V 造成濃度誤差的原因可由n或V引起。造成n的誤差可由⑴稱量⑵轉移洗滌造成V的誤差可由⑴俯視或仰視造成,⑵未冷卻等

例如:

稱量時,砝碼有油污或生鏽

稱量時,藥品與砝碼顛倒

量取液體時,量筒內壁上有水

稱 NaOH固體時,把 NaOH放在紙上

量取濃鹽酸、動作太慢

溶解或稀釋溶質的小燒杯未用蒸餾水洗滌

容量瓶未乾燥

攪拌或移液時,有溶液飛濺出來

定容時,俯視刻度線

搖勻後,液麪低於刻度線

四、討論

國外教材配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請評價。

例題:

1、溶液配製:

欲配製 1000 mL 濃度為 012 mol·L—1 的 NaOH 溶液,需要的儀器是 ( )

請選擇配製過程所必須的操作,按操作先後順序編號,為( )

1)用適量蒸餾水洗滌燒杯2~3次,洗滌液也注入容量瓶,使混合均勻。

2)用膠頭滴管滴加蒸餾水使溶液凹液麪與刻度相切。

3)在托盤天平上先稱取潔淨乾燥燒杯的質量後稱取( )g NaOH

4)將容量瓶瓶塞蓋緊,反覆搖勻。

5)向燒杯中加適量蒸餾水,用玻璃棒攪拌,使其溶解,並使其恢復室温。

6)將溶液沿玻璃棒注入( )mL 容量瓶。

2、要配製濃度約為2mol·L—1 NaOH溶液100mL,下面的操作正確的是 (填代號)。

A 稱取8g NaOH固體,放入250mL燒杯中,用100mL量筒量 100mL蒸餾水,加入燒杯中,同時不斷攪拌至固體溶解

B 稱取8g NaOH固體,放入100mL量筒中,邊攪拌,邊慢慢加入蒸餾水,待固體完全溶解後用蒸餾水稀釋100mL

C 稱取8g NaOH固體,放入100mL容量瓶中,加入適量蒸餾水,振盪容量瓶使固體溶解,再加入水到刻度,蓋好瓶塞,反覆搖勻

D 用100mL量筒量取 40mL 5mol·L—1NaOH溶液,倒入250mL燒杯中,再用同一量筒取60mL蒸餾水,不斷攪拌,慢慢倒入燒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