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生物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63W

生物教案(精品多篇)

生物教學設計 篇一

課題

生物的特徵課型新授個性化修改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一些生物與非生物,會比較它們的區別。

2、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

1、能夠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生命、保護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

培養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展示實物】石頭、菊花(帶有枯枝)、樹葉、蝗蟲、蚯蚓、杯子、水等。

【提出問題】觀察並區分以上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區分的理由是什麼?

二、問題引導,自主探究

請同學們自主閲讀教材p2-5並思考下列問題:

(1)什麼是生物?

(2)生物有那些共同特徵?

(3)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怎樣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4)教材中的10幅圖片各説明生物的哪項特徵?

(5)觀察一下教室,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

(人是生物嗎?拖把、掃帚是生物嗎?粉筆是生物嗎?菊花的枯枝是生物嗎?)

(6)説一説科學觀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三、展示交流,釋疑解惑

獨立展示學習成果,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對於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討論共同總結。

【總結要點】:

(1)有生命的物體稱為生物,根據某一物體是否需要營養、呼吸、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能生長和繁殖等特徵,來判斷其是否是生物。

(2)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3)植物和動物對營養物質的獲得方式不同: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自身所需的有機物。

(4)動物和人排出體內廢物的方式有:出汗、呼氣、排尿。

【你説我辨】下列現象,各反映了生物的哪一特徵?

1、蟑螂捕蟬,黃雀在後。

2、葵花朵朵向太陽。

3、蜻蜓點水、金蟬脱殼。

4、望梅止渴

5、植物生長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四、視野拓展,感悟提升

課本知識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對於生物的特徵,你還想知道哪些知識?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生物現象你有疑惑,提出來,大家一起探究……

1、閲讀以下短文,説出小球藻是生物嗎?從文中找出證據。

宇宙航行時代的到來,使“宇宙食品”的供應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於是人們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徑只有3—5毫米,卻能夠吸收人們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陽光,使自身產生大量營養物質並且放出氧氣,淨化太空飛船中的空氣。它還能用一分為二的方式進行繁殖,一晝夜產生2—3代。

2、一個蘋果、一個雞蛋、一粒小麥種子、一棵小樹苗,它們都是生物嗎?你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3.p6練習2

五、鞏固訓練,檢測反饋

(一)、選擇題

下列現象中的物體屬於生物是( )

a.機器人彈鋼琴

b.火山爆發時巖漿噴出

c.鐘乳石在慢慢長大

d.饅頭上長出“白毛”

2、牽牛花清晨開放,傍晚關閉,這種現象説明生物具有的特徵是 ( )

a.需要營養

b.進行呼吸

c.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d.生長和繁殖

3“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種生命現象説明生物體具有哪個特徵( )

a.呼吸

b.排出體內廢物

c.對刺激作出反應

d.生長和繁殖

4、下列屬於生物共同特徵的是( )

a.都能運動

b.都能呼吸

c.都有細胞結構

d.都生活在水中

5、下列不屬於生命現象的是( )

a.花開花落

b.北雁南飛

c.孔雀“開屏”

d.潮漲潮落

(二)、拓展題

請説出散曲名家馬致遠的《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判斷依據是;___

2、下面是貓和鼠的部分生命現象,請分析説明它們各屬於生物的何種基本特徵:

(1)小貓長成大貓屬於。

(2)貓生小貓屬於。

(3)鼠聽到貓叫,立即躲近洞裏的現象屬於。

六、梳理總結,反思昇華: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

【知識網絡】

1、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生活需要營養

能進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產生的廢物

2、生物的特徵

生活需要營養

能進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產生的廢物

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

教後反思:

生物教學教案 篇二

【學習目標】

1、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徵 。

2、嘗試觀察、比較、歸納的科學探究方法。

3、初步確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關注動物的生活 環境。

【問題導學】

一、實驗:觀察鯽魚的形態、結構

1.觀察鯽魚的體色、體形,鱗片

(1)體色:背部 色,腹部 色,不容易被敵害發現,這是一種保護色。

(2)體形:呈 形,能減少游泳時產生的 。

(3)體表覆蓋着 ,具有保護作用。

2.觀察魚的側線:

輕輕撈起小魚,觀察鯽魚的側線,側線有什麼作用?

3.觀察鯽魚的鰭:

(1)對照課本83頁,認識魚的各種鰭。

成對存在的(偶鰭)有:

成單存在 的(奇鰭)有:

(2)用 鑷子輕輕碰觸小魚,觀察鯽魚的運動,是什麼提供了鯽魚前進時的動力?

(3)用皮筋扎住鯽魚的胸鰭和腹鰭,然後觀察鯽魚的運動有何變化,推斷鯽魚的胸鰭和腹鰭有什麼作用?

4、觸摸魚的體表,體會一下有什麼感覺。這對魚的生活有什麼意義?

5、觀察鯽魚的鰓:

鰓的結構包括 、和 。

(1)魚的口在不停的開合,它是在喝水嗎?

(2)在魚口附近的水中滴一滴紅墨水,觀察紅墨水從何處出來。説明了什麼問題?

6、觀察魚的骨骼標本,結合圖2.2—7,瞭解魚脊柱的構造特點。

魚的脊柱是如何構成的?

二、魚類的特徵

1、魚類的主要特徵

(1)終生生活在 中。

(2)身體呈 。

(3)體表覆蓋着 。

(4)用 呼吸。

(5)用 游泳。

(6)體內有一條有許多 構成的脊柱。

(7)體温隨着環境 的變化而 ,是 動物。

2、除了鯽魚外,你還知道哪些魚類?

【歸納整理】

【反饋檢測】

1、鯽魚不容易被敵害發現,因為它的體色是 ( )

A.背面深黑色和腹面白色 B.背面灰色和腹面黑色

C.背面黑色和腹面灰色 D.背面深灰黑色和腹面白色

2、“水上大世界,動物添精彩”下列只能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游泳的動物是( ) A.蚯蚓 B.草魚 C.青蛙 D.獵豹

3、魚類游泳時的動力一般來自( )

A. 胸鰭和腹鰭的擺動 B. 口不斷吞水時的動力

C. 軀幹和尾部的擺動 D. 背鰭的擺動

4、側線是哪一類動物所特有的( )

A. 環節動物 B. 昆蟲 C. 鳥類 D.魚類

5、下列 動物真正屬於魚的是( )

A.甲魚 B.黃鱔 C.鯨魚D.娃娃魚

6、水中的氧氣進入魚體內的途徑是( )

A.水→口→鰓→血液 B.水→鰓→血液

C.水→鼻→鰓→血液 D.水→口→鼻→鰓→血液

7、下列敍述中與鯽魚適於水中生活無關的形態特徵是( )

A.身體分為頭、軀幹和尾 B.身體呈梭形

C.體表有鱗片和黏液 D.身體的兩側有側線

8、鯽魚側線的作用是( )

A.維持身體平衡 B.協助運動 C.測定方向和感知水流 D.排泄

9、魚鰓的組成是由( )

A.鰓絲 B. 鰓耙、鰓弓 C.鰓絲、鰓弓 D.鰓絲、鰓耙、鰓弓

10、小蝗蟲到池塘邊玩耍,遇見鯽魚正在無聊的吐泡泡。鯽魚開腔道:“ ‘旱鴨子’,你敢把頭沒在水中一個小時嗎?”小蝗蟲滿不在乎地説:“敢!但你敢到岸上呆一個小時嗎?”鯽魚想了想説:“敢!”心裏卻説:“等輪到我時,你早已憋死啦!”青蛙跑來作證。於是小蝗蟲將頭深深浸入水中,一個小時後,小蝗蟲安然無恙的抬起頭,鯽魚頓時傻了眼。青蛙催促道:“鯽魚先生請便吧。”鯽魚不得已,跳到岸上,不一會兒便死了。

鯽魚失敗的原因是 什麼?

生物教學設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

2.生物分類原則、等級和基本單位

3.練習編寫檢索表

4.説明對生物統一命名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1.生物分類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動“嘗試對生物分類”

3.活動“編制檢索表”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地球上約有35萬中植物和150多萬種動物,它們有的形態結構相似,有的彼此千差萬別,我們怎樣識別這些種類繁多的生物呢?當我們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購買東西,會很容易的找到我們所需要的,為什麼?——因為它們是按一定的規律分類排列的。認識生物也要採用類似商品分類的方法,根據生物的某些特徵將它們分門別類,這就是生物分類。

<二>活動“嘗試對生物分類”

【活動過程】:展示圖片

觀察圖片上這些你們所熟悉的各種生物,各小組討論分析,嘗試將它們分成不同的生物類羣。

檢查結果

問:你們組是根據什麼將這些生物分類的?(性狀差異和親緣關係)

【導出】:根據這個原則,生物學家將地球上現存的生物依次分為7個等級:界、門、綱、目、科、屬、種

(其中基本單位是——種,即為最小的單位;最大的單位是界。);把各個分類等級按其高低和從屬關係順序排列起來,就構成生物分類的階層系統。如教材31頁—32頁在分類階層系統中,我們都可以在不同的分類單位中找到各種生物的位置。

剛才看了同學們的分類情況,各有不同,這樣是否有利於我們識別生物?如果各執一詞是不是就亂套了?那麼我們是否需要一個統一的標準呢?

(需要)

所以生物學家根據生物特徵的差異,編制出生物檢索表。

講解編制方法

活動“編寫檢索表”

第2課時

<一>複習舊課,引入新課

【提問】:

(1)生物學家們為了弄清各種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是怎樣將生物進行分類的?

(界、門、綱、目、科、屬、種)

(2)為了便於人們按照統一的標準識別生物,生物學家們依據什麼編制了什麼來進行生物的分類?

(生物特徵差異檢索表)

【引入】:很好!我們要認識一件事物,首先要給它命名,認識生物也是如此,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生物的命名。

<二>生物的命名

【師生活動】:在我們認識生物的過程中發現,由於不同的地區,同一種生物往往有多個名稱。

請看圖,圖上的生物在我們這裏叫什麼名字呢?——(紅苕)

這是我們平時喜歡吃的紅苕,但它有多個名字哦,在北京則稱之為白薯,到了湖南就變成了紅薯,江蘇又叫山芋,而山東和東北又稱之為地瓜。

請再看看圖中的這兩株植物是什麼?——(土豆山藥)

不同的兩種植物它們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山藥,像上面這樣兩中情況再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那麼這樣是否方便呢?(容易引起歧義)

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亂,便於研究、交流和開發利用,瑞典科學家林奈於1753年創立了雙名法。

【補充】:林奈的雙命名法至今仍被生物分類學家所使用。當然,隨着生物科學的發展,一些新的分類方法又逐漸被引入生物分類領域中,從而使生物分類方法更為科學合理、準確可靠,以便人們更好地研究各種生物。

【小結】:指導學生閲讀教材中的小資料,説明雙名法。

五.課堂練習:

思考與練習:小明在植物上找到8只“甲蟲”,為了便於辨識,請你依據“甲蟲”的足、觸角、背部形狀、色斑的不同,編制一個生物檢索表。

生物教學設計 篇四

一、指導思想

結合學校工作和本年級教學工作計劃,我繼續深入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堅持面向全體,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方針;堅持為每一個學生的生存就業和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重點,積極營造良好的教學與學習氛圍,全面貫徹新課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對今後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使他們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夠擁有較高的應試能力,考出較好的成績。

二、教材和學生情況分析

教材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及特點,構建突出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設計了許多系列化、多樣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協作探究的科研精神。以靈活應用的知識點為主,增加了與科技社會相結合的知識,注重反映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本期我擔任七年級年級七個班的生物教學,學生剛步入國中,層次參差不齊,面對繁多複雜的學科,在學習方法和應對上不免有些不適應,甚至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所以,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要指導他們用正確的學習方法。

三、教學的措施和方法

1、通過入學考試的成績分析,爭取及格率要達到60%,優秀率要達到30%。這學期應該注重班級學生成績的平衡發展,特別關注生物學困生的學習發展。

對生物學困生,要真正瞭解他們對生物學習的態度,分析學習不好的原因,個別找來談心,上課隨時關注他們的反應,看他們是否參與到學習中,是否對生物有興趣,鼓勵他們多回答問題,對於他們的變化做好記錄。課外走進他們的生活,帶他們去了解一些實際性的生物問題,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導語;運用生動的語言;加強情感教育;精心誘導、強化教學。

3、繼續深入學習有關的教育理論和轉變教育觀念,在繼承傳統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力爭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所創新和提高。

4、繼續探究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教學模式,並注意及時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爭取呈現全新的課堂教學,學習和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並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時效率和教學質量。積極參加校本教研,上好課,設計好教案,寫好教學反思。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採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成課程目標。

5、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信息資料、數據;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等。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並提高其質量,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於交流。鼓勵學生學會觀察、思考、提問,並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方案的設計和實施。重視探究性報告的撰寫和交流。培養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數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式完成報告,並組織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四、教學要求:

1、重點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

2、在教學中要注意繼續落實《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努力提高學生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有利於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3、教學中要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究活動。

4、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要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力爭創造條件儘可能多開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能訓練、練習、探究和資料分析活動。

5、教學中要注意合理選擇和組織好直觀教具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

6、組織好生物課外興趣小組活動,能夠對有特殊興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五、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

按照上級要求安排課時進度,根據實際教學情況來實施。計劃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共三十課時)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共七課時(第一週至第四周)

第一章 認識生物 二課時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五課時

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 共十課時(第五週至第十週)

第一章 觀察細胞的結構 三課時

第二章 細胞的生活 三課時

第三章 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三課時

第四章 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 一課時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共十二課時(第十一週至十六週)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二課時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三課時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三課時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二課時

第五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課時

第六章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一課時

複習四課時 (第十七、十八週)

第五篇:七年級下生物教學計劃

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1)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藻類植物、苔蘚和蕨類植物、種子植物;

(2)被子植物的一生: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

(3)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分進入植物體的途徑、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4)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5)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碳—氧平衡;

(6)愛護植被,綠化環境。

2、教學重點:

(1)掌握衣藻和水綿的特點;水綿細胞的立體結構,兩類藻類體內葉綠體的特點;海帶、紫菜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和營養方式;藻類植物的特徵;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結構特點與環境的適應性;孢子是蕨類植物的生殖細胞;種子植物更適應環境的特點。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以及種子萌發的過程;根的生長和莖的生長;花的結構;雌蕊和雄蕊的組成;蟲媒花和風媒花的特點,受精過程;

(3)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影響植物的分佈;根適於吸水的特點以及水運輸的結構特點;練習徒手切片,製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切片;綠色植物葉片的基本結構;

(4)探究綠葉在光下能製造澱粉;生物圈中生物的食物來源,光合作用的場所;植物的呼吸作用;

(5)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的中重要作用;

(6)愛護植被,綠化環境;樹立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3、教學難點:

(1)水綿細胞的立體結構,兩類藻類體內葉綠體的特點;

(2)藻類植物的特徵;孢子是蕨類植物的生殖細胞;種子植物更適應環境的特

(3)花的結構;蟲媒花和風媒花的特點,受精過程;

(4)綠色植物葉片的基本結構;

(5)植物的呼吸作用;

(6)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的中重要作用;

(7)愛護植被,綠化環境;樹立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情分析:

通過半年的學習,學生對生物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由於複習的時間比較充足,因此在兩次大考中成績都還可以,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班學生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不好,以此為基礎的應用肯定就更糟糕,整體來看,錯別字、審題不清、粗心是幾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雖然一班的高分還算比較滿意,但是由於後進生的成績太低,導致平均分不高,要想提高一班的平均分,必須抓好中游以下的學生,當然由於學生的智力差別,不可能要求所有學生能夠過關,因此,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的問題即可,在此基礎上,對少數學生進行能力拔高,另外少數學生不能太為難他們,但也不能放棄。二班的學生對生物的學習熱情大大超過一班,從成績來看還是比較理想的,優秀生人數較多,大部分學生的成績還算滿意,但是也有個別學生(六個學生不及格)不是很理想,下學期要在這幾個身上多下功夫,才能提高平均分。

教學措施:

1、繼續探究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教學模式,並注意及時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和模式。

2、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並提高其質量,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於交流。

3、學習和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並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時效率和教學質量。積極參加教研教改,上好課,設計好教案,寫好教學反思。

4、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導語;運用生動的語言;加強情感教育;精心誘導、強化教學。

5、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信息資料、數據;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等。

6、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並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方案的設計和實施。

7、重視探究性報告的撰寫和交流。培養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數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式完成報告,並組織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德育滲透:

生物學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其內容是非常豐富的。這不僅因為它是自然科學,是進行科學思想教育的很好素材,而且它的豐富內涵也是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很好的教材。本學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德育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我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珍貴的動植物種類;我國栽培作物的悠久歷史,和古代生物科學成就,都會培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紹我國現代生物科學成就,同學們更會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

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在生物學中,包涵着豐富的自然辯證法思想。如生命的物質性;運動性;生物的進化;生物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的觀點;生物體與環境相互影響的觀點等。這些生物學的基本觀點,也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辯證思維能力的很好教材。

實踐觀點教育:生物學實踐性強,生物課有很多實踐活動。如:實驗、實習、參觀訪問、植物栽培、動物飼養等。這些實踐可引導學生學習羣眾的實踐經驗(參觀果園、農場、科學站、高產田、飼養場等,瞭解農業生產的新情況、新技術、新經驗)。並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關心家鄉的農業生產,認識科學的社會價值,立志為家鄉經濟建設作貢獻。

思想品德教育:國家頒佈的法律條文與生物教學內容有密切關係。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婚姻法》,結合生物學滲透這些知識,就會增強法律意識,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操,結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識教學,進行正確對待友誼和愛情的教育。生物實踐活動還可進行合作精神的教育等。

科學精神、方法和態度的教育:生物科學史、科學家的事蹟以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事例,都可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樹立生態學觀點,增強環保意識,這對提高公民素質具有重要作用。科學家認識真理的過程,實驗、實習等實際操作都是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苟精神的好教材。

教學進度:

周次 內 容

第1周 1、藻類植物 2、苔蘚和蕨類植物

第2周 種子植物

第3周 種子萌發 植株生長

第4周 開花和結果

第5周 開花和結果 單元測試 月考1

第6周 測試反饋 綠色植物生活需要水

第7周 期中複習

第8周 期中測試

第9周 五一放假

第10周 水分進入植物體的途徑

第11周 學生對綠色植物生活需要水以及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查缺補漏

第12周 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第13周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月考2

第14周 第五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15周 單元測試 測試反饋

第16周 第六章 愛護植被 綠化祖國

第17周 期末複習

第18周 期末測試

高中生物教案 篇五

物質都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特殊在什麼地方,通過研究原生質來研究。

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問題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

案例1: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生物體內含有各種不同的化學元素。請根據“玉米和人體內化學元素含量對比表(見擴展資料)”來分析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

説明: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根據案例分析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與非生物界是否相同?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中含量是否相同?

哪些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最後歸納總結如下:

1、基本元素:C、H、O、N

C為最基本元素

2、大量元素:萬分之一以上

C、H、O、N、P、S、K、Ca、Mg等

3、微量元素:必需、很少

e、Mn、B、Zn、Cu、Mo、Cl等

二、組成生物體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問題2: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是什麼?

説明:教師提出問題後,可以通過介紹具體事例來引導學生體會化學元素的生理作用,或者引導學生閲讀教材分析。總結歸納如下:

1、組成化合物和原生質,作為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C、H、O、N、P佔97%

2、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

如:B促進花粉的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

Mo作為牧草生長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蘭草場與鉬礦)

三、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案例2:請比較生物與巖石圈所含元素,看能得出什麼結論?

原生質平均含量

人體內含量

巖石圈含量

C、H、O三種元素

93%

74%

少於1%

説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1、統一性:生命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

2、差異性:生命元素在生物體和非生物體的含量不同

板書提綱

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

第一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1、基本元素:C、H、O、N

2、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3、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

二、組成生物體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1、組成化合物和原生質,作為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2、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

三、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1、統一性:生命元素不特殊

2、差異性:含量不同

高中生物教案 篇六

課題1 、菊花的組織培養

1、説出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原理。

2、學習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技術。

3、進行菊花或其他植物的組織培養。

一、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原理

植物細胞具有________。即植物細胞脱離了原來所在植物體的器官或組織而處於______狀態時,在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外界條件的作用下,表現出可以發育成____________的能力。

二、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過程

1、在植物的個體發育過程中,細胞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都會出現________的差異,形成這些差異的過程叫做__________。

2、過程

離體的植物細胞、組織、器官――→(脱分化)組織――→( )叢芽或根等――→(生長)完整的植物體

思考:馬鈴薯長期種植,產量會降低而且易感染病毒,要想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培育無病毒的馬鈴薯應該怎麼辦?

三、影響植物組織培養的因素

1、材料的選擇

植物材料的選擇直接關係到實驗的成敗。植物的種類、材料的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都會影響實驗結果。菊花的組織培養,一般選擇____________的莖上部新萌生的側枝。

2、培養基

植物組織培養需要適宜的培養基,常用的是______培養基,其主要成分包括:__________,如N、P、K、Ca、Mg、S;__________,如B、Mn、Cu、Zn、Fe、Mo、I、Co;________,如甘氨酸、煙酸、肌醇、維生素,以及______等;還常常需要添加______________。

3、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中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是啟動細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關鍵性激素。培養基中添加的植物激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等,都會影響實驗結果。以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為例。

使用順序實驗結果

先使用生長素,後使用細胞分裂素有利於細胞____,

但細胞不____

先使用細胞分裂素,後使用生長素細胞____________

同時使用______頻率提高

生長素/細胞分裂素比值與結果

比值高時有利於____的分化,抑制____的形成

比值低時有利於____的分化,抑制____的形成

比值適中促進__________形成

4、其他影響因素

pH、温度、光照等條件是重要因素,不同的植物對各種條件的要求往往不同。進行菊花的組織培養時,一般將pH控制在______左右,温度控制在________、℃,每日用日光燈照射____、h。

四、實驗操作

1、製備MS固體培養基

(1)配製各種母液。

(2)配製培養基。

(3)滅菌

將分裝好的培養基連同其他器械一起進行__________________。

2、外植體消毒

菊花莖段用水沖洗、加洗衣粉用軟刷進行刷洗、用流水沖洗,吸乾水分。外植體要用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______,然後用無菌水清洗,吸乾表面的水分,再用質量分數為0、1%的氯化汞______,、最後用________清洗。

3、接種

所有的接種操作都必須在________旁進行,並且每次使用器械後,都需要用______________。

4、培養

接種後的錐形瓶放在無菌箱中培養,培養期間應定期______。

5、移栽

6、栽培

答案:一、全能性、離體、營養物質、激素、完整的植株

二、1、穩定性細胞分化

2、愈傷再分化

思考:長期進行無性繁殖的植物,只有根尖和莖尖中幾乎無病毒,因此可利用植物組織培養獲得無病毒的馬鈴薯植株。

三、1、年齡、保存時間的長短、未開花植株

2、MS 、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機物、蔗糖、植物激素

3、生長素、細胞分裂素、濃度、使用的先後順序、用量的比例、分裂、分化、既分裂也分化、分化、根、芽、芽、根、愈傷組織

4、5、8 18~22 12

四、1、高壓蒸汽滅菌

2、消毒、消毒、無菌水

3、酒精燈、火焰灼燒滅菌

4、消毒

1、細胞分化與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多細胞生物體,一般是由一個受精卵通過細胞的增殖和分化發育而成的。細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許多含有相同遺傳物質的細胞,只有經過細胞分化才能形成不同的組織,進一步形成各種器官、系統,從而完成生物的個體發育過程。當細胞分化開始時,受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調節,不同細胞的不同基因會在特定的時間、空間被激活,活化一段時間後有些基因的活動停止,而有些基因還在繼續活動,從而產生了特定的蛋白質(即基因有選擇性的表達),進而產生了不同的組織,也就是在個體發育中相同細胞的後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了穩定性差異——細胞分化,這是發生在生物體一生中的一種持久變化,當然胚胎時期達到限度。一般來説,分化了的細胞將一直保持分化後的狀態,直到死亡。

由於體細胞大多是通過有絲分裂繁殖而來的,一般已經分化的細胞仍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含有與本物種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已分化的細胞具有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潛能,即全能性。在合適的條件下,有些分化的細胞具有恢復分裂、重新分化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能力。植物細胞的全能性比較強,動物細胞的全能性受到了限制,特別是一些高度特化的動物細胞,很難用它培養成一個新個體,但它的細胞核中仍有保持物種遺傳性的全部遺傳物質,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已取得成功的克隆羊——多利就是一例。

2、愈傷組織

愈傷組織是通過細胞分裂形成的,其細胞排列疏鬆而無規則,高度液泡化呈無定形狀態的薄壁細胞。它容易與根尖、莖尖的分生組織發生混淆。可以通過下表比較根尖分生組織和愈傷組織的異同。

組織類型、細胞來源、細胞形態、細胞結構、細胞排列、細胞去向

根尖

分生組織、受精卵、正方形、無液泡、緊密、分化成多種細胞組織

愈傷組織、高度分化細胞、無定形、高度液泡化、疏鬆、再分化成

新個體

相同點、都通過有絲分裂進行細胞增殖

3、污染的預防

污染就是指在組織培養過程中,培養容器內滋生菌斑,使培養材料不能正常生長髮育,從而導致培養失敗的現象。植物組織培養不同於扦插、分根、葉插等常規無性繁殖。由於植物組織培養所利用的植物材料體積小、抗性差,所以對培養條件的要求較高,對無菌操作的要求非常嚴格。

污染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細菌污染一般是由接種人員造成的,如未戴口罩,接種時説話,或手及器械消毒不嚴等。另一種是真菌污染可能是由植物材料滅菌不當造成的。

可以通過以下措施做好預防。

(1)防止外植體帶菌。①選擇好外植體採集時期和採集部位。外植體採集以春秋為宜,優先選擇地上部分作為外植體,陰雨天勿採,晴天下午採,採前噴殺蟲劑、殺菌劑或套塑料袋。②在室內或無菌條件下進行預培養。③外植體嚴格消毒。做消毒效果試驗,多次消毒和交替消毒。

(2)保證培養基及接種器具徹底滅菌。①分裝時,注射器勿與瓶接觸,培養基勿粘瓶口。②檢查封口膜是否有破損。③扎瓶口要位置適當、鬆緊適宜。④保證滅菌時間和高壓鍋內温度。⑤接種工具使用前徹底滅菌。⑥工作服、口罩、帽子等布質品定期進行濕熱滅菌。

(3)操作人員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如一定要規範着裝,操作過程中不説話等。

(4)保證接種與培養環境清潔。①污染瓶經高壓滅菌後再清潔。②接種環境定期燻蒸消毒、紫外燈照射或用臭氧滅菌和消毒。③定期對培養室消毒、防止高温。

對外植體進行表面消毒時,既要考慮到藥劑的消毒效果,又要考慮到植物的耐受力。不同藥劑、不同植物材料,甚至不同器官要區別對待。消毒用過的有毒藥品應收集後統一交給有關專業部門處理,以免引起環境污染。

一旦發現培養材料被污染,特別是真菌性污染,一定不要打開培養瓶。應先將所有被污染的培養瓶統一放在高壓蒸汽滅菌鍋中滅菌後,再打開培養瓶進行清洗。

題型一、細胞的全能性

【例題1】、下列實例中能體現細胞全能性的是()。

①用培養基培養的胡蘿蔔單個細胞培養成了可育的植株、②植物用種子進行繁殖③用單個煙草組織培育出了可育的完整植株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解析:①和③都屬於已分化的細胞經過培養形成可育的植株,體現了細胞的全能性。植物用種子繁殖後代,實際上是由一個受精卵,通過細胞的增殖和分化發育成新個體,是由未經分化的細胞(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因此不能體現細胞全能性。

答案:B

題型二、植物細胞表達全能性的條件

【例題2】、植物細胞表現出全能性的必要條件是()。

A、給予適宜的營養和外界條件

B、導入其他植物細胞的基因

C、脱離母體後的具有完整細胞核的細胞或組織,給予適宜的營養和外界條件

D、將成熟篩管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細胞中

解析:在生物體內,細胞沒有表現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為不同的組織、器官,這是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當植物細胞脱離母體後,在一定的營養物質、激素和其他適宜的外界條件的作用下,植物細胞就可以表現出全能性。

答案:C

反思領悟:植物細胞表達全能性的條件:一是離體的組織或細胞;二是需要一定的激素、營養及其他適宜條件;三是具有完整細胞核的細胞。

題型三、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及影響因素

【例題3】、(20xx?安徽理綜)草莓生產上傳統的繁殖方式易將所感染的病毒傳播給後代,導致產量降低、品質變差。運用微型繁殖技術可以培育出無病毒幼苗。草莓微型繁殖的基本過程如下:

外植體――→①愈傷組織――→②芽根―→植株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微型繁殖培育無病毒草莓時,一般選取____________作為外植體,其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

(2)在過程①中,常用的MS培養基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____________,在配製好的培養基中,常常需要添加____________,有利於外植體啟動細胞分裂形成愈傷組織。接種後2~5、d,若發現外植體邊緣局部污染,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3)在過程②中,愈傷組織在誘導生根的培養基中未形成根,但分化出了芽,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植物組織培養時常採用根尖或莖尖部位,原因是該部位含病毒極少,甚至無病毒。

(2)MS培養基的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機物,在配製好的培養基中,常需要添加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植物組織培養也應注意無菌操作。

(3)生長素用量比細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低時,有利於芽的分化,比值高時,有利於根的分化。

答案:(1)莖尖(或根尖)莖尖(或根尖)病毒極少,甚至無病毒(2)有機物植物激素外植體消毒不徹底(3)培養基中生長素類物質用量與細胞分裂素類物質用量的比值偏低

1、下列關於細胞分化的敍述,錯誤的是( )。

A、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過程中

B、細胞分化在胚胎時期達到限度

C、隨着細胞分化的進行,細胞中的遺傳物質種類會發生變化

D、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的細胞核保持着全能性

2、下列有關植物組織培養的敍述,錯誤的是( )。

A、植物組織培養的原理是細胞的全能性、B、主要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兩個階段

C、外植體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需要陽光、D、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中要求無菌操作

3、下列關於愈傷組織形成過程的正確敍述是()。

A、愈傷組織的形成是離體的植物細胞分化的結果

B、愈傷組織的形成是離體的植物細胞分裂的結果

C、愈傷組織的形成是離體的動物細胞分化的結果

D、愈傷組織的形成是離體的動物細胞分裂的結果

4、下列關於接種時應注意的事項,全部正確的是( )。

①接種室要消毒②無菌操作③接種時可以談話④外植體如莖段、莖尖可隨機放入培養基⑤接種時要防止交叉污染⑥接種完立刻蓋好瓶口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

5、在離體的植物組織、器官或細胞脱分化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中,需要下列哪些條件?()

①消毒滅菌②一定濃度的植物激素③適宜的温度④充足的光照⑤充足的養料

A、①③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③、D、①②③⑤

答案:1、C細胞分化不會使遺傳物質種類發生變化,它的實質是遺傳物質在時間和空間上有選擇性地表達。

2、C植物組織培養是指離體的植物細胞、組織或器官在無菌操作下經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完整植物體的過程,其原理是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在脱分化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中,恆温箱的門應該關閉,不必見光,因為在無光條件下愈傷組織長得更快。

3、B愈傷組織只存在於植物細胞;離體的植物組織細胞,在培養了一段時間以後,會通過細胞分裂形成愈傷組織。

4、D整個接種過程必須在無菌條件下進行,不能談話,防止呼吸產生污染,因此操作過程應禁止談話,並戴口罩;接種的外植體放入培養基時注意將形態學下端插入,而且分佈均勻,不能隨機放入,以保證必要的營養和光照條件。

5、D離體的植物相關結構在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中不需要光照,因為該過程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其營養物質來自培養基。

生物教學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瞭解蒸騰作用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蒸騰作用的演示實驗繼續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觀察能力;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繼續培養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蒸騰作用的過程及其他相關知識,建立植物體與外界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增強生態意識,提高對綠化祖國、保護環境的認識。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內容包括:證實植物體蒸騰水分的演示實驗,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蒸騰作用與人類的關係等內容。其中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是本節教材的重點。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平常不甚瞭解的,因此,這節課必須先進行演示實驗,使學生確信植物體有蒸騰作用以後,才能進一步講清蒸騰作用是怎樣進行的。

植物體主要通過葉進行蒸騰作用,因為葉具有適應這種功能的形態結構——氣孔。關於氣孔對於蒸騰作用的調節機制比較複雜,現行教材未做過多的解釋和要求,教師可通過模型或多媒體,對此問題進行簡單的講解,只需要讓學生對氣孔的調節有直觀的感受就足夠了。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不把這一點講清楚,學生就不會理解這種生理現象對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會誤會這種現象對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師在講解蒸騰作用的意義時,應該儘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接受和理解蒸騰作用對於植物生活的意義。

教法建議

通常國中學生應該對蒸騰作用有所瞭解,所以課前可以佈置學生在家裏進行探索性實驗,讓學生對蒸騰作用進行初步的探索。

同樣,教師也要製作觀察蒸騰作用的演示裝置。可以按照課本上的要求做,也可以將一個不漏氣的乾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一片葉上或一個枝條上,袋口一定要紮緊。將這個實驗裝置放在温暖的地方,過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塑料袋的內壁上有許多水珠。如果用花盆,注意不要連花盆一起套進去,只能套住莖和葉。在套前澆一次水,效果會更加明顯。

有關蒸騰作用的過程,可以在黑板上畫一個簡圖來表示(根吸收的水分,經過莖運輸到葉並蒸騰出去),或直接通過多媒體制作的動畫來進行講解,以利於學生形象地理解這一動態的過程。

關於蒸騰作用降低植物體的温度,使植物體不致被灼傷的問題,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來説明。夏天洗澡後,留在人體體表的水分蒸發時,會帶走人體的一部分熱量,從而使人感到涼爽。由這類生活實例再引伸到植物體的蒸騰作用,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

難點:蒸騰作用的概念

手段: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蒸騰作用的概念可以通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得出。而蒸騰作用的過程可以藉助動畫或投影讓學生有感性的認識,而對於蒸騰作用的意義則可以從生活實際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得出。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

複習提問:根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組織學生回答。

總結,引入新課題:植物體的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那麼水分進入植物體後是否都被植物體利用了呢?

二、講授新課:

(一)蒸騰作用的概念:

出示課前準備好的演示實驗裝置(為了説明葉與蒸騰作用的關係,可以準備一套相同實驗裝置,只是在葉片上塗抹一層凡士林)

組織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提出問題:

1、塑料袋的內壁有什麼物質生成?

2、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從哪裏來的?

3、水珠是從葉片的什麼地方散發出來的?

4、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以液體的形式從氣孔中流出來的?還是以氣態形式從氣孔中散發出來的?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並回答問題。

總結:

1、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植物體內散發到植物體外的過程。

2、植物體的各個部分都可以蒸騰水分,但蒸騰水分的主要器官是葉。

(二)蒸騰作用的過程:

提問:植物蒸騰出的水分是由哪來的?

出示投影或動畫:演示蒸騰作用水分由根到葉的動態的過程。

提問: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麼?

2、氣孔的作用是什麼?

講解:

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進入根內,然後通過根、莖、葉中的導管,送到葉肉細胞。

2、植物體吸收的水分僅有1%左右參加植物體各項生命活動以外,99%左右的水通過氣孔散發到大氣中。

(三)蒸騰作用的意義:

提問:植物體為什麼消耗能量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絕大多數都通過蒸騰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呢?

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由於重力的作用,水應該向下流,但植物體中水分卻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動,原因是什麼?

2、無機鹽必須以什麼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體吸收?

3、為什麼夏天在樹下會有涼爽的感覺?

組織學生討論、發言。

總結:蒸騰作用的意義:

1、促進根吸收水分。

2、促進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3、降低植物體的温度,避免灼傷。

講解:由於植物具有蒸騰作用,大面積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氣濕度,使天空雲量增多,從而增加降水量,起到減輕乾旱、調節氣候的作用。因此,我們要進行大面積地植樹造林。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水分的散失--蒸騰作用

一、蒸騰作用的概念:

蒸騰作用:是指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植物體內散發到植物體外的過程。

二、蒸騰作用的途徑: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莖、葉的導管→葉肉細胞→氣孔→大氣

三、蒸騰作用的意義:

1、促進根吸收水分。

2、促進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3、降低植物體的温度,避免灼傷。

探究活動

實驗目的:觀察葉片的蒸騰作用

實驗材料:兩個重量相等的新鮮枝條(葉片多的枝條設為甲,葉片少的枝條設為乙)

實驗用具:錐形瓶、托盤天平,中間有孔的活塞

實驗步驟:

1、兩個相同容量的'錐形瓶中裝入等量的水(水温25~35℃左右),塞好活塞;

2、把兩個枝條分別插入裝有水的錐形瓶中,放在已調節好的天平上,再重新調節天平使兩側達到平衡;裝置如圖所示

3、10分鐘後進行觀察,記錄觀察結果。

實驗結果:

乙枝條所在的托盤向下傾斜,這顯示出左盤燒瓶中的水通過葉片散失的水分較右盤多。

實驗結論:葉片不僅能散失水分,而且葉片越多,散失的水分越多。

生物教學教案 篇八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介紹了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動物不僅適應環境,而且能夠影響和改變環境。從學生調查、分析動物在現代生物科技發展中的作用入手,通過彙報交流,達到突破重點、解決難點的目的,並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學生對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雖有一定的瞭解,但對動物在人類生活中的究竟起什麼作用卻並不清楚。所以要求教師要注意理論聯繫實際,通過學生熟知的典型事例分析,以此提高學生對問題的認識。

教學目標

1.概述動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及在物質循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認識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如生物反應器、仿生在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3.提高學生收集資料、信息處理、概括總結和表達交流的能力。並能夠從自己的言行和身邊的小事出發,形成自覺保護動物的意識;

4.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係。

教學重點:

1.説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的重要作用。

2.全面瞭解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形成自覺保護動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準備:

1.CAI:蒐集多種動物生活的圖片和音像資料製成多媒體。

2.課前讓學生選擇一種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動物(如貓、狗、雞、魚、蚯蚓、羊、蜜蜂等),通過查閲資料和調查等方法,全面瞭解該動物與人類的關係,製作相應的展示作品,模擬製作一期“動物與人類大看台”的節目。

教學程序:

1.創設情景,情景激疑

通過多媒體放映錄象:有關春暖花開、鳥語花香、蜂飛蝶舞的內容。學生欣賞、體會動物與植物和諧的關係。提示同學們我們所看到的這些美景可能將不復存在,人類可能將面臨一個沒有鳥、蜜蜂和蝴蝶的寂靜世界。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其較強的探究慾望。

這決不是危言聳聽,這是美國科普作家雷切爾。卡遜在作了大量有關殺蟲劑破壞生態的調查後,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所描述的現象(展示),正是這本不同尋常的書,引起了全世界人們對野生動物的關注,喚醒了人們 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讓我們設想一下沒有動物的世界將是怎樣的? 學生思考得出結 論:地球上沒有動物,植物因失去傳粉的媒介而不能繁殖,最終也必將從地球上消失。

一、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觀察、思考、分析、討論

1)觀察思考:請同學們觀察幾幅漂亮的圖片(書中101頁),也可看大屏幕,探究自然界中動物之間以及動物與植物之間有什麼關係

2)分析討論:

生1:蜜蜂傳粉、狗傳播種子、蜣螂清除糞便都是動物對植物有利的行為,害蟲等動物對植物是有害的。

生2:田鼠以植物為食,蛇吃掉田鼠,田鼠的數量減少,植物就長得好。所以説,田鼠對植物是有害的,蛇對植物的生長是有利的。

生3:我認為圖中的田鼠、蜜蜂和害蟲,都必須靠直接吃綠色植物來生活。蛇以田鼠為食,間接依靠綠色植物來生活。

3)深化遷移:首先對同學們的分析和討論進行肯定和鼓勵,進一步提出,有人還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為了防止鳥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種草的實驗區用網子罩起來,過一段時間發現,草的葉子幾乎被蟲子吃光了,而未加網罩的天然場草,牧草卻生長良好,這是為什麼呢?請解釋天然草場中蟲子與鳥的數量會有何變化?

3、概括總結:進行資料分析、展開討論,結合生活經驗表述交流,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動物不管是被殺後數量減少,還是由於食物豐富數量增多,都會影響其他生物的生長;其他生物反過來又會影響這種生物的數量,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係。

4、分組探討:如果一個生物圈中沒有動物,將會出現什麼情況?請同學們根據下面的圖解,小組合作,一起探討一下“假如生物圈中沒有動物……”

腐生菌

植物 植物

動物 腐生菌

5、總結匯報:動物是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員之一,由於動物的消化作用、吸收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 理活動,使得有機物的轉化的分解加速。所以説,動物能促進生物圈中的物質循環。

二、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6、動物搜查線: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蚯蚓、蜜蜂、蒼蠅、貓、狗、魚、雞、牛等動物的圖片。學生通過選擇自己熟悉、喜愛或感興趣的一種動物,課前通過查閲資料、調查訪問等方式全面瞭解該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製作相應的展示作品。注意要讓學生明白活動的基本方式和要點。

7、動物與人類大看台:學生在全班展示成果。其它同學聆聽過程中,積極思考,針對自己感興趣和疑惑的地方提出問題。並根據生活經驗、已有知識和展示的內容,全面、辨證地總結動物在人類生活中發揮的作用。組織學生彙報交流,及時發現問題,進行點撥,創設濃厚的研討氛圍,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例:狗專題

成員1:我是人類忠實的伴侶!最早的狗是“牧羊犬”,後來幫主人看家護院,打獵都是我的職責;不過現在不能捕殺野生動物了,防盜門做得很牢固,我就改行專門逗主 人開心了。

成員2:我是有名的偵探,還不是因為我的嗅覺特別敏鋭,追蹤罪犯可在行了。

成員3:我是哈巴狗,我很可愛,專門討主人的歡心;不過在傳説中我的形象可不 怎麼好,那些專門逢迎巴結的人常常跟我一個名字。

成員4:被 我咬過的人請您抓緊時間注射狂犬疫苗,很多膽小的人看見我很害怕,其實我沒那麼可怕,只不過要忠實於主人而已。別擔心,我分辨敵我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呢!

8、歸納總結:通過協商和討論,將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分成不同的類別。理解隨着科學技 術的發展,人類對於動物有更加全面的認識,人類對動物的利用也越來越全面。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查漏補缺,全面分析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適時展示仿生學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模仿青蛙的眼睛製成的電子蛙眼,螢火蟲與冷光,蝙蝠的回聲定位與雷達,烏龜的背甲與薄殼建築等等。

9、分析討論、昇華提高:當人類的需要與動物的生存發生矛盾的時候,人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通過學生的討論發言,激發其熱愛大自然、愛護動物的美好情感。

10、概括小結:動物通過與我們的生活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繫,體現其價值,人類應該感謝動物,珍愛動物。剛 才同學已經發現,隨着社會的進步,人類與動物的關係發生改變,從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到成為某些精神的象徵,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科學 的發展都離不開動物。當科學發展到一定時期,人類對動物的利用朝着高效和更加尊重的方式發展,其重要方式之一是利用“生物反應器”產生出人們需要的藥物或營養物質。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學好生物學知識,造福人類。

教學設計説明:

1.本節課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面向全體學生,以促進學生的智力、心理、人格的健康發展為最終目的。力求改變原來生物課堂教學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以達到充分體現教師參與調控,學生大膽質疑,討論探求新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2.生物教學不僅是教師講解和演示的過程,也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必須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本節課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採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到了課程目標。特別注重了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組內合作,培養了學生的集體協作意識。

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並且多處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激發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真正主人。

4.多媒體運用合理。製作不追求華麗的圖像,複雜的界面,而是通過與教學內容有密切聯繫的具體事例,增強了直觀性、生動性和説服力,每一張圖片、每一個畫面,每一個問題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通過聲、景、畫等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更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服務於教學的效果。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教學實踐,讓我深深的感受到新課程理念的科學性、可行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並且多處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激發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同學對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都有過或多或少的懷疑,如果沒有植物,植物自生自滅,其遺體或殘渣由微生物分解,也能完成自然界的物質循環。這樣的疑惑存在,是學生對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沒有全面理解。本節課在介紹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時,先從 學生容易接受的傳播花粉和傳播種子開始。在解決學生疑惑的過程中,聯繫自然界存在而學生平時沒有注意的現象,剖析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順理成章,便於學生理解接受。

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是學生太熟悉以至於可能提不起興趣來了解的知識。而且學生的知識往往是支離破碎,有時甚至是片面的,本節教學是對這些關係進行梳理的過程。從學生熟悉或者感興趣的幾種代表動物入手,全面分析、總結動物與人類關係的方方面面,貼近生活實際,符合認知規律。另外,本節課採用“動物與人類大看台”比較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這樣也方便學生理解。高科技發展帶來的“仿生學”和“生 物反應器” 就顯得順理成章。組織本節教學的難點是指導學生對資料的加工處理和交流表達交流效果,這需要平時注意鍛鍊。

生物教學設計 篇九

教學目標

1、瞭解人體免疫系統的組成

2、理解和區分特異性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

3、理解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及特點

教材分析

學生在國中階段,對於人體的免疫已經有了初步瞭解,但是對於人體免疫系統的具體組成、免疫的具體過程、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區別等相關知識沒有接觸過,因此對於免疫過程的掌握和理解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要突破的知識難點。

教學過程

課題導入

激發興趣 播放視屏《康熙因痘得福,繼位成天花防治專家》

問題:

1、康熙是靠什麼戰勝天花的?

2、影片中提到的“種痘法”原理是什麼?

3、康熙為什麼終身再也不會得天花?

認真觀看視屏,注意視頻中的細節,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通過視屏中的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進行知識探索的慾望。

自主學習

知識初探

一、自主閲讀教材35至36頁內容,並思考完成如下任務:

1、説出免疫系統由什麼組成。

2、依次説出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3、比較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

二、學生代表發言,發表自己對知識點的初步理解,使學生對於免疫系統的組成和人體的三道防線有自己的初步理解。

小組探究

加深理解

一、給學生觀看“艾滋病”的介紹視頻,引導學生分析艾滋病的致病機理;

二、給學生分配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分析教材36頁資料和曲線,思考相關問題,説出第三道防線的作用;

三、安排學生分組討論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區分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不同特點,觀看視屏,瞭解艾滋病的致病機理;小組合作,對資料和曲線進行理解分析;仔細閲讀教材,描述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找出兩種免疫方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選派小組代表,上講台闡述本組討論的結果。鍛鍊學生的資料分析和知識處理能力,並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難點突破

一、結合各組的討論情況,予以點評;

二、總結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過程特點和二者的區別;

三、提出二次免疫的概念,結合疫苗注射的實例和相關二次免疫的曲線圖,引導學生找出二次免疫的特點:更多、更快、更強。聽取教師講解,認真做筆記,對不明住處提出疑問,使學生對當堂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更好地掌握,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

知識鞏固

回顧課題導入時的視屏後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應用當堂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疑問。思考課前導入時留下的疑問,應用當堂知識予以解答。使對所需知識靈活運用。

生物教學設計 篇十

一、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1)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的探究實驗。(2)過模擬實驗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教學難點是“由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本節設計了一個材料分析過程和一個模擬探究過程,這兩個過程有助於學生對“生物進化原因”的獲得。因此,第一課時主要完成“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這一部分。課程進行的方式可以通過活動、討論、談話的方式完成。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述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事例。

2.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事例的分析,提高運用生物知識分析生活中現象的能力。

2.通過模擬“保護色形成過程”的活動,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生物進化事例的分析,形成環保意識,以及環保的重要意義。

三、重點難點

重點:

1.簡述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事例。

2.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難點:

由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媒體

有關英國曼徹斯特地區樺尺蠖顏色變化的圖片及資料的多媒體課件;有關保護色的多媒體課件;彩色布料或彩紙(單色);彩色小紙片(大量)。

六、教學策略

對於生物進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讓學生閲讀英國蔓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真實事例,讓學生分析:

1.在1850年,為何淺色樺尺蠖的數量多?這於環境有何關係?

2.在1950年,深色的樺尺蠖為何佔多數?這時環境有何特點?與環境有什麼關係?

然後結合科學家的實驗,通過學生討論,加深對生物進化的認識。

組織學生開展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的探究活動,進行探究活動時:

1.組織同學嚴肅認真、相互配合,統一聽從組長的指揮。

2.彩色布料最好採用單一的布料,有利於結果的分析。

3.彩色小紙片的選擇應該多樣化,其中之一最好與彩色布料的顏色一致或相近。

4.實驗時要把自己當成捕食者,選取彩色的小紙片時,一定不要特意尋找某一種顏色的小紙片。

並保證實驗活動的成功,通過探究,從感性上認識生物進化的過程和原因。

七、案例

[導入新課]

教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對於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我們有了簡單的瞭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復習上節課的有關內容。

注:教師打開投影片

投影片:

根據動植物進化的大致過程,試總結生物進化的一般規律。

(學生回答)

學生1:一般來説,生物進化的總趨勢是從簡單到複雜,從水生到陸生,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長的進化教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種類產生,也有一些生物種類絕滅。各種生物在進化教程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

注:對學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師可讓其他同學完善、補充。最後對全體回答問題的同學給予鼓勵性、讚賞性的評價。

[講授新課]

教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生物進化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物種的產生和老物種的滅絕。這是為什麼呢?

注: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並板書。

多媒體課件:(有關內容)

先播放對照圖片,圖下為相關資料及討論題。

(資料內容)

18世紀的英國曼徹斯特地區,山清水秀,綠樹成蔭,那裏的森林及農田生活着一種樺尺蠖(huà),其成蟲是一種飛蛾,其名為椒花蛾。它們夜間活動,白天休止,通常棲息在有地衣覆蓋的樹幹和石塊上。到1848年,有關椒花蛾的報道都是淺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國工業中心曼徹斯特才第一次報道有黑色型突變。隨着英國工業化的日益擴大,煙塵和廢氣開始污染工業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長而樹皮裸露,椒花蛾棲息的背景由淺色地衣變為深色樹幹,於是黑色椒花蛾逐漸增加,在曼徹斯特達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農業區主要仍是淺色型。科學家們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先數量相等的淺色的樺尺蠖和深色的樺尺蠖同時放到樹幹上,然後用望遠鏡觀察到樹幹上所發生的情況。一羣愛吃樺尺蠖的鳥兒飛過之後,他們發現,淺色樺尺蠖所剩無幾,而大部分深色樺尺蠖卻逃過了這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