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生物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54W

國中生物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生物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資料分析,瞭解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嘗試瞭解身邊的空氣質量及空氣質量的相關知識。

3、通過學習討論,瞭解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知識,進而樹立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通過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瞭解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2、瞭解當地的空氣質量,並明確空氣污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

三、教學設計目標和思路

本課目的在於讓學生明確空氣質量與人體健

康的密切關係,讓學生關注空氣質量。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資料”及利用課本資料來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從中體會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關係,特別是使學生明確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嚴重危害,進而樹立環保意識。而對“當地空氣質量”的教學,一方面組織學生課前進行調查,利用課上時間進行交流討論來學習,另一方面則通過“空氣質量日報”、補充資料來加以拓展,使學生增加對空氣質量知識的認識。教學中設計“污染空氣的主要因素”的討論,旨在讓學生了解空氣污染的多樣性、嚴重性,進而為空氣污染防

治的學習埋下伏筆;而讓學生完成“倡議書”,主要是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體會,確立環保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並通過評比展出來宣傳環保意識,服務社會,使全社會關注人類的生活環境,共同參與環境的保護。最後以詩的形式結束新課,可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便於掌握所學知識,同時也為學生指明瞭今後努力的方向。

四、教學過程

師:前面學習了人體的呼吸,我們知道了人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着呼吸,使外界氣體不斷進入肺部,又使體內氣體不斷排到體外。那麼,你知道人每天呼吸多少次?又呼進呼出多少空氣?(生感興趣但又困惑。)

師:回憶上課內容,我們每分鐘呼吸多少次?

生:16次。

師:對,那麼16乘上每天的分數就可以計算了吧!同學們算一下。生;(計算)23040次

師:很好,如果每次呼吸500毫升,那麼一天呼吸多少氣體呢?生:(計算)11520000毫升(即11520升)。

師:人一天呼吸一萬多升氣體,可見空氣跟我們的關係十分密切。下面請同學們閲讀資料並思考。

投影:你知道嗎?

(1)小明同學家在20xx年3月建了新房,於去年9月對新房進行了裝修和油漆,可新房裏住了沒幾天小明和爺爺就覺得身體不適,不久他倆就生病住院了。你能説出其中的理由嗎?

(2)清晨,當你行走在一片樹林中,你會覺得空氣特別新鮮,心情格外地舒暢,精神也為之振奮,你能説出其中的理由嗎?

(生閲讀思考並小組討論,代表發言。)

生:油漆中的有害物質揮發到空氣中,人把它吸入體內後而引起的。師:好。

生:小孩與老人的抵抗力較差,所以小明和爺爺生病了。

師:對!生病與抵抗力也有關。

生:裝飾材料中也會揮發出有害物質,影響身體健康,從而致使他倆生病。

師:很好!有沒有其他的看法呢?

生:是房間裏沒有通風透氣,使有害物質不能及時擴散而造成的。如果讓有害物質全部擴散後,再住到新房裏就不會得病了。

師:有道理。那麼第二題呢?

生:是因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併產生了大量的氧氣。

師:對!

生:樹林的空氣裏沒有灰塵等顆粒,也沒有有害氣體。

師:很好。

生:植物能釋放出一些物質,有的可以殺菌,有的可以使空氣新鮮。師:對!同學們都回答得很好,從上面的討論學習中我們可以發現空氣質量的好壞與人的身體健康關係很大。請同學們閲讀課本“資料分析”

(1)(2)(3)並談談從中你知道了什麼?獲得了哪些信息?説出你的理由?

(學生閲讀思考、小組討論並回答,代表發言。)

生:我知道了城市街道的空氣污染較公園等園林處嚴重,所以交通警察的發病率比園林工人高。城市工業區的污染比非工業區嚴重,因而工業區的發病率就高。吸煙對人的身體健康危害十分嚴重,但吸煙的人數在增多。

師:你講得很好。

生:我知道了呼吸系統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那是因為空氣被不斷污染,質量越來越差而造成的。

生:呼吸系統的發病率升高是因為空氣的污染越來越嚴重。

師:對!由以上事實我們不難發現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人吸煙呢?同學們能否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呢?

生:可能他們不知道吸煙的危害,或吸煙已經習慣了。

生:他們已經吸煙上癮了,無法戒掉。

生:可能吸煙時有一種快樂的感覺吧。

生:吸煙是為了一些工作的需要,人際的交往或出於被迫無奈。師:你們分析得都很有道理,但必須明確吸煙是危害健康的。那麼,有沒有哪位同學因好奇也吸過煙呢?請舉手。

(有好幾個學生舉起了手,師甚感驚訝但又很沉着。)

師:噢!我班有好幾位學生也吸過煙呢!那麼,請你們談談吸煙的感受與體會。

生:我吸了一口就吐掉了,吸煙很嗆。

生:吸煙喉部難受,不舒服。

生:我吸了半口就咳嗽起來,嗆人。

生:吸煙不僅嗆人,而且薰得我流淚。

師:以上同學們講出了自己的體會,謝謝你們能坦誠地告訴老師。吸煙不僅危害自己,同時也會影響他人的健康,所以同學們不能再吸煙。“

國中生物教案範文 篇二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實驗課程的第一課,本節教材符合課標的要求,在教材編排上,文字優美,行雲流水;安插了先進的科學知識以及許多精美的圖片,並就先進的生物科學技術提出了很多問題,設置懸念,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本節的教學目標側重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80%),體現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目標占15%,知識目標占5%。

課時準備:

1.瞭解七年級新生的基本情況。

2.收集關於生物方面尖端先進的科學技術方面的資料,圖片、光盤,如DNA偵破技術,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問題方面的圖片、光盤。

3.磁帶(如《校園的早晨》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放一首優美的鋼琴曲(或其它如《校園的早晨》磁帶)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鬆、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感情距離,儘量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關係。

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閲讀全文。

二、分組:選定小組長(組織教學:制定課堂紀律規則及評價條例)進行小組討論,再作記錄,小組討論內容。

1.學校的垃圾問題(特別是食品包裝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分析原因。

2.學校伙食房周圍樹幹與其它區域的樹幹比較,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3.校園內麻雀數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為什麼?

4.今年暑期發生的洪澇災害説明了什麼問題?

5.關注自我:有的同學長得健康結實,而有的同學長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嗎?你能簡單回答你是怎樣由小到大的嗎?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礎上長得列健壯嗎?更聰明嗎?

6.你是從什麼途徑瞭解克隆和轉基因的?你瞭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組交流、討論

四、教師作補充,修正和總結,並對同學們的表現作出積極性的評價。

因為是第一節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項目,然後進行表達和交流,所以無論對和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通過交流,辨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的思考,積極發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後的教學。

五、師生共同朗誦課文《致同學們》的第一、二段欣賞這兩段話,提高文學修養,討論:生活離得開生物嗎?

六、教師啟發,通過平常看報、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或在網上查詢的資料,誰能説説除了我們剛才討論的問題以外,你還知道關於生物學的其它方面知識嗎?(最後教師補充)

七、結束語:

同學們,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作為一個21世紀的現代公民,是否應該瞭解這方面的知識呢?是否應該具備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為新時代的學習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破譯生命的密碼吧!

國中生物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選自《生物學》(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章第三節。本節內容講述細胞增殖是一種生命現象,體現了微觀生物學知識。在學生掌握了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本節課主要圍繞“細胞體積為什麼這麼小?”這個問題展開教學,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理解細胞不能無限增大的原因,併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提供平台,埋下伏筆。

(二)教學目標

根據國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的四項要求:①提高生物科學素養;②面向全體學生;③倡導探究性學習;④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制定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1)解釋細胞保持較小體積的主要原因;

(2)通過模型方法進行生物學的。研究。

2、能力目標:(1)嘗試利用數學方法探究細胞生長極限的問題;

(2)運用數學方法分析、歸納、推理、處理實驗數據,得出細胞表面積與體積關係的規律。

3、情感與價值目標:(1)讓學生體驗模型實驗法對獲得知識和理解知識的重要作用; (2)讓學生認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學會用批判性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通過兩個活動來研究“細胞的體積為什麼這麼小?”的問題。

難點:活動“研究細胞體積與細胞表面積的關係”中學生提出預測、處理數據、得出結論。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步入中學,思維活躍,敢於質疑和討論,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還不能完全離開實物的支持,且以往學習中較少涉及到細胞知識,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於觀察、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差異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效果。而且七年級學生對“細胞大小與外界物質擴散的關係”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因此本節課設想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活動,來提高課堂效率。

三、教學策略

(一)教學用具

教具形式:製作教學課件;準備實驗材料:酚酞瓊脂塊、氫氧化鈉溶液、毫米尺。

使用方式:教師展示課件,指導學生用實驗材料按活動二的目的要求探究細胞大小與物質擴散的關係。

效果預測:引起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使他們由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逐步過渡到對抽象知識的理解。

(二)教法

依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做中求學,引導探究型學習)

(直觀教學法、比較歸納法、反饋法等)

①直觀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②實驗探究法:指導學生主動參與兩項探究活動,鍛鍊學生的實驗探究技能。

③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所獲得數據和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交流、處理,共同得出結論。

④課堂習題檢測使教師發現問題,及時補充,進行教學反饋。

(三)學法

(觀察法、討論法、歸納分析法等)

本節內容理論性強、抽象複雜,所以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課堂上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解決問題。

①指導學生以“細胞體積為什麼這麼小?”這一問題為主線,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②指導學生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處理分析實驗數據,理解細胞體積與細胞表面積的關係。

③指導學生採用發散性思維的方法,聯想的方法將模擬實驗結果遷移到真實細胞,從而得出結論。

(四)重難點突破策略

重點的落實方案:教學中通過設置情景,引出問題“細胞的體積為什麼這麼小”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展示課件進行直觀教學,組織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在實際操作中理解較小的細胞與其物質代謝的關係。

難點突破策略:教師逐步質疑和引導,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動腦思考,參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得出結論。

國中生物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一些生物與非生物,會比較它們的區別。

2、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

培養觀察能力、發散思維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難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草原的美麗景色,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資料。師生一起欣賞圖片中碧藍的天空、流動的白雲、遍地開放的鮮花、綠草如茵的草原、悠閒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別緻的氈房。

教師提出問題:圖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學生觀察後,小組內交流展示觀察的結果,最後達成共識:花草、樹、牛羊是生物,白雲、氈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徵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課題。

二、推進新課

板書課題:第一節 生物的特徵

學習目標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認識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這些生物的主要特徵就必然對不同的生物進行認真、細緻的觀察。那麼在觀察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請同學們閲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嘗試進行歸納和總結。

學生閲讀後,歸納、總結,並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展示,最後達成共識:

1、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

2、科學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緻和實事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

3、如果進行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

4、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在觀察的基礎上,還需要同別人交流看法,進行討論,熱烈的討論能讓你迸發思想的火花。

學習目標二:生物的特徵

多媒體展示圖片:

(在尼日爾南部城鎮馬拉迪的一個治療性給食中心,一位母親揹着她那因為營養不良而極度瘦弱的孩子。)

問:這2張圖片説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取什麼?

答:説明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講: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食物”,肉食動物通過捕獲草食動物獲取食物,草食動物通過取食植物獲得食物,民以食為天,人要每天從食物中獲取身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一旦食物匱乏,就可能出現圖片中的狀況。總之,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多媒體出展示圖片:

(鯨呼氣時產生霧狀水柱)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是什麼動物?生活在哪裏?你們看到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它為什麼要浮出水面呼氣?

(留足時間讓學生討論、交流)

講:生活中的人每時每刻也都要進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進行呼吸

多媒體出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該圖片揭示了什麼生命特徵?

(教師提示:注意季節氣候、身體狀態)

講:人在運動過程中會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為在運動中人體內產生了比平時更多的廢物,這些廢物要及時排出體外,排泄的途徑除了排汗外,還可以通過排尿和呼氣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多媒體展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蟲的刺激作出什麼反應?

(花瓣收攏起來了)

我們把生物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叫應激性。

4、應激性

問:同學們還能舉出哪些實例説明生物具有應激性?

(獅子發現獵物後迅速追擊;兔子發現天上的老鷹後向坡上猛竄;向日葵的花盤會隨着太陽轉動;含羞草的葉片受到觸動時會自然下垂;一滴糖水會招來許多螞蟻;我們吃飯時,會分泌許多唾液……)

多媒體展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上面圖片,討論交流生物具有什麼特徵?

講:一粒種子可以萌發生長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長成一棵大樹;一頭小象可以長成一頭大象……這些都是生長。當生物體長到一定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講: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種多樣,如蜻蜓點水等。

啟發學生思考生物還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動物、植物、細菌怎樣繁殖?

學生思考後回答:

——除了雞、鴨可以產卵之外,貓、狗可以產仔。

——有的植物用種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莖繁殖,還有用葉繁殖的。

——還有用細胞繁殖的。

講: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兩種: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進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進行無性生殖。

補充説明細菌可以進行-生殖,酵母菌進行出芽生殖等。

講: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徵,你還能舉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徵嗎?

(讓學生積極思考,並大膽發言。)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身邊的生物現象,歸納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徵。

問:蚯蚓只能生活在陰暗、潮濕、疏鬆、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它能不能生活在沙漠中?蚯蚓在土壤中鑽來鑽去,會使土壤變得怎樣?這説明了什麼?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環境中,生物都能適應環境並影響環境。

問: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你會發現,孩子一般和他們的長輩相像,但又不完全相同,有着明顯的差異,這説明了什麼?

答:這説明了生物具有遺傳和變異。

問:生物都能生長、繁殖,具有應激性,這些生理活動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結構基礎,生物有沒有共同的結構基礎呢?

答:雖然各種生物形形色色,但它們都是由細胞構成的(除病毒外)。

三、鞏固練習

師:我們留意了這麼多生命現象,相信你們一定會利用這些生物的特徵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我們來練習一下。

多媒體展示圖片: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中的蘑菇、枯葉、鐘乳石、機器狗,指出哪些屬於生物?並説出理由。

學生討論後回答:蘑菇屬於生物,枯葉、鐘乳石和機器狗不具有生長、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動,屬於非生物。

課後小結

學完這節課後,同學們知道了什麼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體都是生物。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結構基礎,都要進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動:需要呼吸,需要營養,需要排泄廢物,能夠生長繁殖,具有應激性,可以適應環境,還可以影響環境……

今天我們接觸到這麼多的生命,觀察它們的生命現象,你還認為路旁的一棵樹,道邊的一朵花,都是那麼微不足道嗎?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體呢?(留給學生課後去思考)

板書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徵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二、生物的共同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2、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在生活過程中,體內會不斷產生多種廢物,並且能夠將廢物排出體外。

4、生物能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夠對來自環境的各種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生物能夠由小長大。當生物長到一定大小的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國中生物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知道蝸牛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知道蝸牛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2、通過觀察和思索,認識周圍的世界,自然環境的組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動物和植物的區分

3、學會使用放大鏡,能設計並做簡單的實驗來觀察生物,學習做生物實驗簡單的記錄方法

4、培養學生的歸納和表達的能力,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培養學生觀察和對比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學會通過觀察,去區分生物與非生物,動物和植物。

2、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讓學生儘量的都列出。

3、動物和植物的區別關鍵的兩點要強調。

教學難點

1、學會通過觀察,去區分生物與非生物,動物和植物。

2、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讓學生儘量的都列出。

3、動物和植物的區別關鍵的兩點要強調。

【基礎知識梳理】

一、觀察蝸牛

1、身體結構:蝸牛身體結構分為五個部分

(1)觸角:蝸牛頭上有四個觸角,兩個長,兩個短。

(2)殼:蝸牛有殼,但是沒有骨頭,身體軟綿綿的,能縮進殼裏面去,也能從殼裏伸出來

(3)腹足:蝸牛沒有腳,只有一片扁平的足,即是腹足,是蝸牛的運動器官,腹足會分泌黏液使蝸牛的身體在黏液中滑行。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蝸牛經過的地方有一條亮亮的足跡。

問:黏液對蝸牛的滑行有什麼好處?

(4)眼:蝸牛的眼睛在觸角上

(5)口:蝸牛有口,主要以植物的莖葉為食。

2、蝸牛的生活習性:陸生,有夏眠和冬眠的生活習性,棲息於陰暗潮濕的環境中,夜間活動。對農作物有危害作用,是農業害蟲。二、生物與非生物

二、生物的基本特徵

有七點。這也是區別生物與非生物的基本標準。

1、生物具有嚴謹的結構——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有細胞結構,這個在後面會講到。

2、生物體都能進行新陳代謝——時時刻刻與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即吸收外界的營養物質,用來組成自身的物質,儲存能量,例如:我們吃飯,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時,生物又能分解自身組成的物質,釋放能量,並將廢物排出體外,例如:我們運動,呼吸作用。注意:新陳代謝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區別。

3、生物都有生長的現象——只要是生物,都能生長,比如你們中學生的身高體重都在增加,這就是生長;又比如小樹苗長大了,蝌蚪長成了青蛙等等,這些都是生物的生長現象。

4、生物體都有應激性——生物體對外界的刺激都能做出反應,例如將蝸牛放在陽光底下,蝸牛會向陰暗的角落運動;強光照射人的眼睛,人的眼睛會閉上;輕輕觸碰含羞草,含羞草的葉子會合攏等等,這些都是應激性

5、生物體都能生殖和發育——生物體都能生出自己的後代,從而保證種族的延續。如果生物體不能生殖產生後代,這個物種會滅絕。

6、生物體都有遺傳變異的現象——生物的子代和親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識,這就是遺傳。譬如別人都説你像你父親,這就是遺傳的原因。同時子代和親代,子代和子代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差異,這就是變異。比如説你和你父親不可能一模一樣,你和你兄弟姐妹也不可能一模一樣,這就是變異。

7、生物體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適應環境,並且也能改變環境。例如:變色龍通過變色來適應環境,而植樹造林可以改變當地的氣候。

三、動物和植物

動物與植物的區別:

1、獲得營養的方式。

植物:有綠葉,能進行光合作用,自己製造營養物質。動物:通過吃食物來獲得營養,自己不會製造營養物質。注意:獲得營養方式的不同,是最主要的區別方式

2、運動的快慢

植物:不能快速運動。動物:能自由快速運動

3、應激性

植物:不能對刺激作出靈敏的反應動物:可以對刺激作出靈敏的反應

4、細胞結構

植物:細胞結構中存在細胞壁(關於細胞的具體結構後面會講到)動物:細胞結構中沒有細胞壁

四、【典型例題剖析】

1、觀察蝸牛時,在蝸牛前3釐米處,放上蘸有白醋的棉花,我們發現蝸牛會向遠離醋的方向爬行,説明蝸牛具有的感覺是()

A.觸覺B.視覺C.味覺D.嗅覺

解析:白醋具有非常明顯的刺激性氣味,當蝸牛受到白醋刺激後,馬上遠離,説明蝸牛具有嗅覺的功能。

答案:D

2、下列屬於生物的是()

A.鯽魚的肋骨B.鯽魚標本C.“喝水”的鯽魚D.鯽魚“喝”的水解析:鯽魚肋骨,鯽魚標本和水沒有生命的特徵,因此它們都不屬於生物。

答案:C

3、下列生物屬於動物的是()

A.含羞草B.豬籠草C.捕蠅草D.海葵

答案:D

4、下列各種現象中,屬於生命現象的是()

A.自行車廠生產大量相同的自行車B.冰雪隨着氣温升高而融化

C.柳枝在風中擺動D.綠豆萌發豆芽

解析:自行車廠生產自行車,冰雪融化、柳枝風中擺動不符合生命現象的特徵,綠豆萌發成豆芽,是生物的生長現象。

答案:D

5、大家都知道松樹和狗中一種是植物,一種是動物,那你能從下列答案中選出它們之間最根本的區別是(

A.松樹固定生活,狗能運動B.狗能繁殖生小狗,松樹不能

C.狗能發出聲音,松樹不能D.松樹自己製造養料,狗通過攝食獲得營養解析:植物能夠自己製造養料,屬於自養;動物只能從外界獲得營養。

答案:D

6、小明平時很愛動腦子,有一些問題引起了他的興趣:蚯蚓有沒有眼睛?蚯蚓有沒有嗅覺?蚯蚓的身體上有沒有感光細胞?為了弄清這些問題,他做了如下實驗:

實驗一:先抓來3條大小不同的蚯蚓,放在一張濕紙上,然後用樹葉、鉛筆、紅領巾分

別在它們前面晃動,結果發現它們毫無反應。

實驗二:找來幾根葱、幾塊黃瓜和幾塊蘿蔔,並排放在蚯蚓前,幾分鐘後它們都鑽到葱

下面去了。

實驗三:用泥巴、磚頭砌了間小屋,把蚯蚓放在屋門口,結果發現它們很快朝屋裏陰暗

處爬去。

(1)實驗一説明了蚯蚓沒有_________,實驗二説明蚯蚓頭部有_________,實驗三説明

蚯蚓頭部有_________。

(2)小明還想了解蚯蚓的生活習性,於是又做了下面這個實驗:他先在塑料盒內放一些

乾土,然後在盒的一側加入適量的水,使盒中的土一半是乾的,另一半是濕的。再在乾土和濕土的分界處放10多條蚯蚓,過一段時間後,分別數出乾土和濕土中蚯蚓的數目。

請寫出小明設計的這個實驗要研究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實驗一中分別用不同的物體在蚯蚓前面晃動,蚯蚓沒有反應,説明蚯蚓沒有視覺。實驗二中用不同氣味的物體進行實驗,蚯蚓能夠做出反應,説明蚯蚓有嗅覺,因此可以得出蚯蚓的頭部有嗅覺器官。實驗三中蚯蚓很快向陰暗處爬去,説明它能感受到光線的明暗變化。

(2)根據不同環境中蚯蚓的數目可以判斷出蚯蚓適應生活的環境。

答案:(1)視覺嗅覺器官視覺器官

(2)蚯蚓適合生活在怎麼樣的環境中?

本課小結

1、自然界的物體可分為生物和非生物,他們共同構成了自然界。

2、生物區別與非生物的基本特徵有以下幾個方面:有新陳代謝、生長現象,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能繁殖後代,有遺傳變異現象,有嚴整的結構,能適應環境並影響環境等。其中新陳代謝是主要區別

課後練習

一、選擇題

1.通過“觀察蝸牛”的活動,知道蝸牛對下列何種刺激不產生反應()

A.觸摸B.強光C.酸醋D.拍手聲

2.下列各項中,屬於生物基本特徵的是()

A.生物都能快速運動B.生物都有新陳代謝的功能

C.生物都能進行光合作用D.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3.一粒種子能夠長成參天大樹,説明了生物能()

A.運動B.生長

C.繁殖D.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4.動物和植物最主要的區別是()

A.能否運動B.營養方式

C.是否綠色D.能否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

5.洞穴中的魚類,因終年不見日光,故可推論哪一部分器官可能會退化?()

A.觸覺B.嗅覺C.視覺D.鰭

6.如果有一天太陽毀滅了,那麼無法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有哪些()

A.只有人類B.只有人類和其它動物

C.只有人類和綠色植物D.地球上所有有生命的物體

7.含羞草對刺激做出反應與下列哪一生理現象相同()

A.母雞下蛋B.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

C.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D.人的手被針刺後縮回來

8.下列何者不是生命現象?()

A.植物種子發芽B.細菌由一個變兩個

C.蝌蚪長出後肢D.小刀生鏽

9.下列關於生物和非生物的説法不正確的是()

A.生物能動,非生物不能動B.生物能生長,而非生物不能

C.生物能繁殖,產生後代。而非生物不能D.生物要呼吸,而非生物不呼吸

10.下述有關動植物的描述正確的是()

A.動物需要營養,植物不需要營養

B.用鉛筆觸碰蝸牛和課桌,蝸牛有反應是動物,課桌無反應,是植物

C.含羞草受振動時,葉子立即垂下來,説明植物對外界刺激也有反應

D.向日葵的花盤能向着太陽轉動,所以向日葵是動物

11.小虎在尋找蝸牛時,記錄了不同環境下發現蝸牛的數量(如圖所示)。據此,你可推測最適宜蝸牛生存的環境條件是()

A.陽光充足

B.陰暗潮濕

C.空氣新鮮

D.高温乾燥

二、填空題

12.生活中的物體可以分為_________和________兩大類。

13.生物在地球上一般不會滅絕,這是因為生物能__________;生物能從幼小的個體變成較

大的成體,這時因為生物能_______。

14.動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但是它們是有區別的,它們的主要區別是____________的不同,

植物可以進行______________,動物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題

15.通過觀察蝸牛,請你回答下列問題:

(1)通過筆尖觸碰蝸牛的各個部位,你認為蝸牛的_________最敏感,_________有保護作用,它的攝食器官是_________,運動的器官是_________,蝸牛爬行時候會出現什麼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生的蝸牛是農業的_________(填“害蟲”或者“益蟲”)。

(3)通過實驗,我知道蝸牛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幾種感覺,但是沒有_________。

四、簡答題

16.某同學為了探究昆蟲的觸覺功能,設計並記錄瞭如下實驗:捉幾隻蝗蟲在紗罩下,紗罩下面分別放一小堆糖和一小堆木屑,蝗蟲會不時地用觸角去碰碰糖,又碰碰木屑,最後它會爬過去吃糖,而不吃木屑。如果將它們的觸角剪去,請你繼續觀察它們能否區別出糖和木屑,並回答:

國中生物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説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

3、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

二、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學會設計調查方案、説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和會做調查記錄,同時培養學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學難點:

描述部分所調查生物的特徵

三、課前準備:

幫助學生分組,確定調查範圍。瞭解要調查的生物狀況,並查找相關資料。

四、教學過程:

1、把全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選出小組長,説明本節調查課的目的,步驟,各小組自由選擇調查範圍(不可在教學區)然後彙報到老師處,每小組長把組員的名單交到老師處。強調調查範圍的要求是生物種類較多,環境有較多變化的路線。

2、注意事項:

如安全、不傷害動植物、不破壞生物的生活環境等。

應特別關注一些小生物。如樹皮上、草叢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飛行的生物。

3、據報告冊P2~3內容進行調查,並及時記錄,佈置作業是 星期四交齊。

4、紀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響其他班同學。

各小組提前十分鐘回到教室,各小組要跟老師對好時間,要求本小組長組織好紀律。

5、利用下課前十分鐘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出調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類方法)並對個別小組作出表揚。總結本節課全班同學的表現。(問題: 1.你們組調查了多少種生物?2.你們是按什麼特徵對它們進行分類的?分多少類?各多少種?每類選1-2種生物,説説它們的生活環境?調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問題?)

教學後記

七年級(2)班沒有説明細節,學生不明確調查的意義和方法,把抓昆蟲等作為調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蟲成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務。還應強調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七年級(9)班事前説好了各種注意事項,強調了紀律,所以每個人都能完成好這次調查活動。

七年級(10)班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該班學生較文靜,氣氛太沉悶

七年級(3)班課堂紀律太亂,幾位同學特意搗蛋,但小組間團隊精神不錯,調查到的種類較多,有些學生的知識面很廣,認識植物種類多。

七年級(5)班守紀律,調查生物最少19種,最多29種,證明每組都有認真調查的學生,學生積極性高,對老師的佈置完成得很好。

七年級(4)班户外活動時紀律管不好,很多男同學在玩蟾蜍等生物,男同學一堆,女同學一堆,紀律不好,但調查到最多的生物種類有40種,最少的也有25種,證明該班學生對生物有濃厚的興趣,但事後發現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聯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學精神。

教學反思:

在户外活動前要多強調各種規章制度,考慮問題要面面俱到,,不然學生不瞭解活動的規則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國中生物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防溺水演講稿600字八年級